英语学科核心

2024-06-09

英语学科核心(共8篇)

英语学科核心 篇1

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潍坊实验中学英语组 訾庆刚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德育大纲》中也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改精神编写的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

1.“外语是一种工具”,掌握工具的主要途径是练,因此,学习外语是一个练功夫的过程。英语语言知识和规则是必须学的,但是只有在足够的操练中,才能领会所学的知识和规则。

2.“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听说是读写的基础。”高中英语教学应重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早起朗读的习惯。出声并大声地朗读,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听英语广播和英文歌曲的习惯。随时用英语的习惯和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如:坚持写英语日记、用英语与朋友交谈等。

3.重视语音训练,把学好语音看作学好英语的基础。语音训练不仅是入门阶段的重点,而且要求贯彻始终。语音语法基础不太扎实的注意查漏补缺。4.认为句型练习提供典型句子结构,是进行基本语法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语法教学是以句法为主,或者说以基本的句型结构为主,词法结合句法学习。各课的语法句型是核心,体现各课的语法重点。5.主张精讲多练,反对注入式。语法教学采取句型练习和语法知识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知识以专题的形式总结复习,温故而知新,对高中只是养成专题总结的习惯。

6.提倡尽量使用外语,适当利用母语。尽可能用外语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与外语联系起来。但是,排斥母语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对英语的思维习惯有差距,不可一刀切。

7.鼓励使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利用课本中插图、挂图、幻灯片等视听教具,并创造外语环境,使外语的文字形象同这些形象所代表的语义和概念直接联系,不必采取翻译的办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阅读任务。积极阅读的习惯。内容可以是教材、中学生英语周报、21世纪中学生英语报,英语简易读物、新概念英语等,同时作好读书笔记。

3.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新的语言知识点,那是对学生另一种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查出在学习中遇到的新单词的意思;自己先找出不懂的新的语言知识点,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新词造句。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训练,也可以做笔头训练。当然,学生查出新词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句子后,不是说老师就马上去讲解,而是要学生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再读,然后学生再不懂的话,老师就有必要讲解。然后就这些句子复述课文某一句子或某一段落。这种方法是给予学生必须需要的帮助。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英语学科核心 篇2

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它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知识和能力等。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事实上,“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虽然我们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德育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懂得关心他人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当代社会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道德情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的追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也要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从以下几方面培养高中英语学科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1.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就是做人做事的品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社会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个人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在个人意志、礼仪、正义感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 文化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比如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具有交际能力。对不同文化有包容,懂得尊重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看问题。对国际交流活动要主动参与。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2 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课讲的是非洲冒险。旅游是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旅游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些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在非洲旅行所经历的事情,了解非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渴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3. 语言能力。

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每一部分的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可能不同。要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其次要教授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对英文单词掌握正确的读音,扩大词汇的识记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场景,使学生客观形象的学习语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教授学生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这门科目实践性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去感知、分析、理解、体会,不断地去练习,最后才能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室的布置多使用英语。课后可以设置英语角,鼓励学生参与,多说多交流。在课堂上,要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既能轻松愉快地学英语,又能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比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整个语篇分析,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内容,并且总结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 思维素养。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分析、推断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的重要。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能够通过基本的概念对所学东西进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具备逻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每个单元的word power部分的单词都是同一类型的,记忆这类单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降低记忆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整体认知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模块而unit1 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是一个男孩神秘失踪的事件,其失踪的原因可能是与外星人有关。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这篇文章结构,从而发现新闻报道类文章的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锻炼,把思维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和掌握英语进而合理正确地使用英语。教师要教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语学习的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5. 交际能力。

学生学完英语能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清楚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共同承担责任。要具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作出必要的妥协。有团队合作精神,对团队活动积极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练习。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学生的培养既要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2011.12.28.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探讨之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言学习本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98-01

一、高效课堂的特征

高效课堂作为我国当代课改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在教育学术领域,高效课堂却非议重重。许多学者认为,我们追求的“高效”有四个特征:其一是全面性,即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全面受益,因为高效课堂不仅要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到学科长远的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而且要关注到新课程要求实现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其二是全体性,即尽可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个性化、生活化,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来组织教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赢获学习成果;其三是最优性,即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考查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考得好成绩,教师可以采取一切学习手段,甚至不惜压缩某些教学环节,置身于教学过程“被边缘化”的风险中;其四是快捷性,即试图按照“快餐模式”来重组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构,力求使学生学习过程简捷化,即给学生直接灌输学习内容,直奔学习结果,简缩教师繁冗的讲授,让学生不经自己思考而直达教学活动的终点(龙宝新,2014)。足以看出,教师为“效果”而疲于奔命,把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绑架在“逐效”的战车上,抑制教学过程魅力与探索价值的成分释放,构成了高效课堂的“效果至上主义”的内涵。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高中英语课标修订要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思路导向。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在课程目标确定之后,要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改革必须突破考试评价方式的束缚。在学习内容方面,教师应改变脱离语境知识的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学习方式要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需要的深度学习。教育要回归原点,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育人为先;教育不是要控制、灌输、纠正,而是要点燃、激励、唤醒(王蔷,2015)。龚亚夫教授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

三、对高效课堂的反思

在各种教学模式泛滥的今天,无论是“自主、合作、探究”,还是“高效课堂”,如果脱离语言学习的本质,功利地追求考试分数,都会走进误区。如今高效课堂的老师们越来越有创意,那些看似新颖高效的课堂,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要抓住高效课堂的实质,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高效课堂应立足于“人”,它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而不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还有一些老师,觉得课堂任务紧,喜欢一讲到底。这样“越俎代庖”式的教学,即使讲得高效,考得分高,又有何益?所以,教师还要正确理解速度和实效性的关系。余应源先生指出:学习就是建构,所谓的“建构”永远是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只不过好的接受学习不是被动的灌输,而应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学、自觉主动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然后去创新,这就是自主建构。我们需要的课应该是遵循学科规律,既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又要进行实实在在的人文熏陶;既要提高思维品质,又要提升情感体验;既要进行体现知识的动态生成,又要重视语言的沉淀积累的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的障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并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智慧和创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和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这样我们的英语课堂就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

四、语言学习本质的回归

高效课堂的核心应该是一切从学生出发,时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是体现在讨论有多少,形式有多新或者进度有多快上,而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很多人学习英语,功利心太强,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不愿碰英语。因为学习英语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语言学习本身的轨道,他们对提高英语水平的期待从出发点上就不符合语言学习本身的规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这段话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现在的英语教育培训行业,可能需要书中描述的那个“守望者”来唤醒大家,要把大家从只追求分数的“悬崖”边拉回来,要让英语教育培训回归本质,把重心放在英语能力的培养上,要大家最后会发现,基础打牢了,能力锻炼好了,考试也就不是难事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会把注意力放在追求高分上,而忽略了英语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在应试上很有技巧,但是却写不出一篇优秀的英语作文,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有时候当你让学生用英语有感而发地进行写作,没有时间,字数以及分数的限制时,往往学生呈现给我们的作文也不会让我们失望。当孩子们体会到语言学习原来也可以这样的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语言教学其实可以放慢我们的脚步,真正回归到语言学习的本质中去。

参考文献:

[1]迟学为.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12,(5).

[2]龙宝新. 高效课堂的理念缺失与实践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 2014,(12).

[3]王蔷.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 2015,(16).

[4]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5).

英语学科核心 篇4

【摘要】英语是国际语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学生从小学习的语言。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能力是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和灵活应用。所以,为了加强高中在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现在高中英语教师和科研人员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其中,我们要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也是当前英语教师需要持续努力的目标。我们需要针对传统教学本身的问题进行改进,把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掉,使听、说、读、写训练能够与多种教学保持良好接触,使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听力训练

听力是英语试卷的开始,也是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先驱。关于高中英语听力策略培训的有效性,英语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评估高中生英语听力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并针对各类学生进行教学。一些英语听力的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我们的英语老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了正式听力培训的基础上,推荐一些优秀的英语听力材料,以便他们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对于课堂上英语听力差的学生,英语教师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英语听力技巧,当学生的听力水平上升时,英语教师需要及时鼓励,这样学生有信心和兴趣继续学习英语听力。

事实上,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听力并不容易改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据了解,学生通常有以下问题:他们很快忘记了自己在听什么;听力材料中的单词无法及时反应;即使你知道材料中的单词,你也不知道单词的含义。在聆听过程中,我们只能听到我们想听到的内容。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的听力理解可以总结如下: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单词发音,并规定他们掌握大量的词汇。这也涉及听写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快速发展。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第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听力材料,要求他们保持听力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英语语感。第四,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聆听适当的英语广播和观看英语电视节目,为提高口语、阅读和写作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里我们应该多加注意,鉴于学生听到的内容容易遗忘,老师可以对此进行专门培训,使学生在听到一句话后立即反复练习。

二、有效地培训高中英语口语策略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在当今国际形势下,英语是不可或缺的语言学科。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英语的历史,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与国际友人交流,并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关于英语口语策略的有效培训,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来表达自己。从简单的英语课开始。一般的英语老师几乎总是用“早安!”一开始,几乎每堂课都以这句话开头,这只会让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失去兴趣;第二,要注意英文阅读和朗诵的作用。第三,尽可能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交流。此外,各年级的英语教师可以合作组织一个英语角并练习口语。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说英语的能力体现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口语的流利和及时的理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口语训练,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自发性训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正常交流是自发的,而不是死板的。当然,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教学时,要注意口语的难度,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改善口语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读取:朗读、做有准备的英语演讲、背诵好的段落或对话、利用英文进行采访等。教师还应该仔细设计一些口语训练任务,因为口语能力是一种技巧,比如游泳、开车或做饭,应该没有人通过简单背诵来练习一些游泳,驾驶或烹饪的规则。因此,教应该在课堂上设计更有意义的、符合学生语言认知范围的任务,给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最佳机会,并且学生需要学习积累自己的英语词汇。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详细阐述教师要求的一些练习,课文复述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练习口语的方式,用学生自己的话完整的复述文章。教师也可以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写脚本,教师检查并纠正它们。同时,最主要的是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怕犯错误或受到惩罚,让他们高兴地愉悦的在课堂和课外发言。

三、总结

为了提高高中听说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听力训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通过循序渐进式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中用英语演讲或者对话等方式,提高口语能力,为学生营造好的英语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英语听说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英语学科教学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各学科核心素养 篇5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 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六个方面

1、数学抽象

2、逻辑推理

3、数学建模

4、数学运算

5、直观想象

6、数据分析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

2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

3文化品格: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方面。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学科,其核心素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形成物理基本观念。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我们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我们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的头脑中“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物理基本观念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物理价值观。

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的能力与过程方法是不可分离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训练才能得到。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从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形成良好科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科学思维是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物理学科教学要通过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四、培养正确科学态度。

何谓科学态度就是合乎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并据此在言行中有相应的表现,即包括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行为方式.物理教学不能“为知识而知识”,而应将知识作为育人的载体,充分挖掘知识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内在价值,通过相应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考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作为一线的物理老师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必须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传授所需科学知识及其技能为基础;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应用科学方法的行为和习惯为重点;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渗透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2.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探究

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4.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坚决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通过有效提问等教学手段帮助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得分数,而更重要的是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和祖国有用的人才。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2.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1音乐的实践能力: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学生掌握音乐实践能力应以用为本,围绕学生在校时和毕业后经常进行的音乐活动,重点培养选择合适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现优秀作品的能力,即兴表演和创作的能力等。

2、音乐的情感体验: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

3音乐文化理解: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其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篇6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标准化学科核心原理的构建(上) 篇7

关键词:标准化,原理,学科,构建,核心

1 标准化原理的必备要素

标准化原理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导,在标准化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标准化学科在构建了标准化的理性概念、标准化的公理和标准化的形式后,重要的标准化学科理论建设的对象就该是标准化原理的构建。在理论上,标准化的公理支持标准化形式的立论,标准化形式支持标准化原理的立论,标准化原理支持标准化方法的立论。标准化原理是标准化方法产生的理论依据,也是标准化方法能称其为标准化方法证明的需要。研究标准化学科的原理,首先要搞清原理的内涵。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原理来自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或现象的大量观察和实践,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原理能指导实践,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原理的正确性由实践检验来确定。原理包括定性规律和定量规律。

原理主要用语言表达,但不排除用数学公式表达和模型关系表达。原理的规律通常应是可证明的,但不一定是刚性证明的。原理有几种类型:一是表达客观规律,是即时可证的;二是表达方法,是方法应用原理;三是表达道理的,不是刚性证明的,需要条件和时间。标准化概念是标准化核心原理的基础,寻找概念的规律性关系可得到原理或定律。原理的命题是描述实现题名的道理、关系和方法。原理的命题有:条件关系的判断陈述句、方法陈述句、定律关系陈述句、道理陈述句等。

“标准化学科原理”比“标准化学科核心原理”范围要宽得多。“标准化学科核心原理”是描述形成标准化形态的规律或道理。每一个标准化核心原理必然有一种标准化形态与其对应,或者说,其映射一种标准化形态。“标准化学科原理”不仅仅包括实现标准化形态的核心原理,还有在标准化学科中产生其他作用和效果的原理,如: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原理、反馈控制原理。在标准化的理论体系中,原理可以有很多,可形成原理的层次体系关系。没有条件限制的标准化原理是标准化的顶层原理,等价于标准化的总原理。在顶层原理之下,可有标准化其他形式的原理,如:系列化原理、互换性原理等。在标准化学科原理中,最重要的原理还是指导建立标准化形态的那些原理,它们是标准化学科的核心原理。标准化学科原理引导标准化学科方法的建立。

原理的建立需要严谨的支撑关系,要全面把握原理成立的要素。原理不仅有题名,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原理命题的内容。命题通常是陈述句,是表达判断的句子,即有真假的句子。原理要有表达命题,没有判断关系的命题不是原理的命题。原理的命题内容应是原理范畴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是有标准化特殊性的规律。原理的建立应具有以下7项要素:1)有原理的“题名”,即原理的名称,如:浮力原理、杆杠原理等;2)有原理的“命题内容”,即有描述原理内容的陈述句子;3)“命题”内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不是具体事项的过程;4)“原理”要具有标准化自身的特殊性,有标准化的根源,在特定范畴内成立;5)“命题”的内容是客观必然性的,不是主观愿望和要求;6)“规律”的内容具有标准化形式的实现性,有标准化结果像,是可证实的,并证实为是真的;7)“原理”的内容可映射方法,是可应用的。原理建立时,应该用以上7项要素进行检验,看7项要素是否全部具备和符合。如果建立的原理在7项要素中有缺项,原理就是不完备的。

2 标准化原理需重建的原因

世界上,标准化原理开展组织性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195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其机构内成立了“标准化科学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STACO),专家以个人身份参加,主要来自当时标准化工作开展比较深入的国家,如: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70年代,英国学者桑德斯、日本学者松浦四郎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标准化的7个原理和19个原理,这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标准化原理观点。对桑德斯和松浦四郎的7个原理和19个原理逐一进行原理要素分析,可看出他们所谓的原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理(也有可能是没有准确翻译),这些原理基本不属于客观规律,主要是一些概念、观点、要求、原则、方法等。国外学者提出的标准化原理,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普遍存在着没有原理题名的问题。外国学者的7原理和19原理很难为原理重建提供基础。中国学者于80年代初,提出了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最优化原理、互换性原理、阶梯原理等6个原理(相同合并后为6个),这些原理比国外学者的严谨,更像原理些。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6个原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用以上7原理要素对照分析6个原理,可看出,除了原理的题名没有问题外,这些原理在其他方面是不太完备的,且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都存在着问题,主要问题为:1)有的原理有原理命题,有的原理没有原理命题,原理表达不完整;2)有原理命题的原理表述也不到位,不太像是规律性的内容,更像是概念性和要求性的内容;3)有些原理不具有标准化的特殊性,更像是其他原理在标准化学科中的应用,难寻标准化的根源,如:最优化原理和协调原理;4)命题的内容客观性必然性不强,偏主观性;5)有的命题的内容可实现和可证实性不突出;6)有的原理命题的应用关系不够明确。6个原理的原理7要素分析意见见表1。因此,标准化学科原理需要重新构建,应从解决以上6个方面的问题入手。学科原理的构建,最重要的是给出正确、规范的原理命题,原理的命题不应表述成目的、概念、题名的解释等陈述句。标准化核心原理应有标准化形式的“像”相对应。本文主要是要构建标准化学科的核心原理,对不属于核心原理的对象,将通过分析进行排除。

从表1对6个标准化原理的7项要素情况的分析可看出:统一原理和互换性原理与标准化的核心原理相关;简化原理与标准化的核心原理弱相关,它是系列化的手段;协调原理、最优化原理与只与标准化的过程有关,且没有标准化的形式相对应;阶梯原理与标准化核心原理不相关,可作为标准化学科其他方面的原理,但需要给出规律性的原理命题。尽管表1中统一原理和互换性原理与标准化核心原理相关,可以考虑作为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但是,这两个原理当前的命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重新给出命题。统一原理的问题主要是,命题是弱规律性和强主观性的。而互换性原理最主要的问题是只有原理的题名,没有原理的命题。没有命题的原理,就相当于有汽车名称,没有汽车一样,有名无实。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只有统一原理和互换性原理可成为标准化的核心原理。此外,标准化的核心原理还可以从标准化的形式中寻找,因为,标准化原理应用的结果的归宿是标准化形式。

3 核心原理的选择和构建

从以上六原理的分析可看出,有的原理不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有的原理缺乏标准化的特殊性,有的原理的命题内容规律性不强,有的没有原理命题,因此,这些标准化原理需要进行重新梳理和构建。如果标准化核心原理不清晰、不严密,很难指导标准化方法的建立。标准化形式谱系的建立,为标准化的原理提供了实现结果的形态,解决了标准化核心原理成立的理论支撑问题。标准化的形式,通常都有标准化的核心原理或定律相对应,它是标准化核心原理或定律应用的结果。因此,从标准化的形式中,可推论出一些标准化的核心原理。在当前标准化书籍中所说的标准化形式中,具有标准化形态对应的主要有: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它们具备建立原理的必要条件。简化没有找到对应的标准化统一形态结果,它是系列化的过程手段,很难建立产生可验证结果的规律性原理命题。模块化和组合化是同一标准化形态的不同表达角度,是同一个原理,而原理的题名取结构角度表达要好于取集成角度表达,因此,原理的题名以模块化为主,采用模块化(组合化)。原理题名中保留组合化是由于组合化在学科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当前的标准化理论书籍中,只是把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作为标准化的形式,还没有书籍给出他们的原理关系。实际上,每一种标准化形态或形式,必然有实现标准化形态或形式的原理相对应。一切规律性的必然结果,一定有实现结果的原理相对应。经过分析,标准化的核心原理选定5个原理,原理的题名分别为:统一化原理、互换性原理、通用化原理、系列化原理、模块化(组合化)原理。统一化是标准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关系,是标准化学科中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标准化规律的规律,应作为标准化的第一原理。互换性是配合对象容差统一的形态,是标准化第一公理支持下的统一关系,可实现非选择配合的规律,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之一。通用化是集中统一形态,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扩大产品(含硬件和软件产品)使用范围和概念使用范围的规律,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之一。系列化是离散统一形态,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数值系列和品种规格优化选取的规律,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之一。模块化(组合化)是分离体统一形态,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复杂产品分解设计、制造的规律,是便于产品变型发展的规律,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之一。对于标准化核心原理的题名,只要正确地给出其相应原理的命题,就可得到标准化的核心原理。标准化原理的命题内容,要按照结果实现规律来表述。

3.1 统一化原理

统一化原理(第一原理):约定对象需统一的目标元素,使所有对象的目标元素结果符合同一约定关系。

统一化原理命题给出了对象实现统一化的普遍规律关系,是可实现和可验证的规律,是标准化公理包容下的统一,不一定是数学关系上的统,原理关系如图1所示。统一化原理命题中,第一一个“约定”是动词,是“明确”的意思,即“明确”统一的内容,“对象”是指预定要建立统一关系的目标对象,“目标元素”是指对象要统一的内容。第二个“约定”是名词,是广义的“标准”,如协议、合同、文件、标准等,是“目标元素”的记载。“同一”是指所有对象都以同一个约定为“样板”,不是分别有多个“样板”。原理命题中的“使所有对象的目标元素符合同一约定关系”是指所有对象实现约定内容,这一实现是概率性的,可以100%地实现,也可以是一定比例对象的实现,是第二公理所包容的关系。图1的统一原理关系可用例子说明,如:“对象”为服装加工企业(对象集为各地的服装加工企业),“对象约定”为制作军装及其颜色、款式、尺寸系列等(需统一的元素,或者称军装的设计),“映射”是制作衣服的行为,“对象映射集”是服装制作的结果,“约定像”是约定的结果,即符合约定的军装。

统一化原理的命题本身也是一种实施统一化的指导方法,应用这一命题可演绎出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统一内容的具体方法。构建统一化原理不仅丰富了标准化的理论,还归纳出统一化的规律关系,同时还给出了指导统一化具体方法建立的原则关系,对标准化的本质形式——统一化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互换性原理

互换性原理(第二原理):使配合对象的实际偏差关系符合一定规律,它们将实现预定精度关系的非选择性配合。

互换性原理命题给出了互换性实现的普遍性规律。互换性是对配合关系而言的,配合是两者间的关系,这种配合关系是“阴”与“阳”关系的配合,不是“上”与“下”关系的配合和“左”与“右”关系的配合。互换性原理的关键是配合对象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偏差的基准关系,而不是互为基准的偏差关系,互换性原理关系如图2所示。如果配合是以两者之一为基准,另一个就必须相对基准有一定偏差,这种配合关系就是选配。如果配合的两者都不为基准,而是分别设置偏差带,形成公差带,公差带分成不同等级以适合不同精度要求,这就实现了不同精度的非选择性的互换配合关系。原理命题中的“一定规律”就是“极限与配合”的偏差规律关系,这一关系已制定为国际和国家标准。互换性的配合件是分别给出各自的偏差,可独立于配合对象分别进行加工,只要保证每个件符合各自的偏差要求,它们的配合就可实现非选择性的合格配合。互换性的规律已被大量的实践所证明。如果没有互换性的原理,人们对配合关系还会应用以一个为基准选配另一个这种最朴素的思维方法来处理。没有互换性就不会有分工合作的大批量生产关系,不会有今天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麦绿波.标准化的理性概念和数学模型的创建[J].中国标准化,2011,(7) .

[2] 麦绿波.标准化基本公理的创建[J].中国标准化,2011,(8) .

[3] 麦绿波.标准化形式的理论谱系创建[J].中国标准化,2011,(9) .

[4] 吕叔湘,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麦绿波.标准化原理的评论[J].中国标准化,2011,(6) .

[7] 李春田.标准化原理[J].辽宁标准化,1981,(3) .

英语学科核心 篇8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怎样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从而建构和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助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立德树人的德育实践。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表达)、过程与方法(语用与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文化)三个维度呈现,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学生形成英语学科素养(马林,2015)。英语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且能够更加完善和升华其核心素养。

一、阅读有效题材,助推学生的文本理解与表达

文本的有效信息包括文本主题背景、文本主旨核心信息、文本内涵信息等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带领学生有效开展生生互动,在学生间的互动和参与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现行教科书上提供的阅读材料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可读性较强。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较为流畅地理解文本。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更要引导学生利用预测、分析、推断、总结、评判、质疑等思维方法,拓展文本内涵,提升思维层次。譬如,《新目标英语》八(上)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课的Section B第二课时,课型定位为阅读课。三篇短文结构紧凑,语言严谨、地道。文本的条理性强,但有一些生僻词汇,为学生理解文本造成一定的障碍。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学习比较级,比较贴近生活,可读性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1)。此表格是文本信息的高度概括,此任务使用了表格填空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推理判断法进行阅读,让学生学会推理把握文章主题,推断作者的态度及写作意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弄清文章脉络和主旨,理解全文。学生在表格的提示下,较为准确地给出了答案。

教师要选好题材,布置好生生讨论的任务,分工明确,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问题应具有拓展性。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和产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观点的热情,助推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由于很多文章题材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而在活动中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和对语言的感悟(马林,2015)。

二、设计分层阅读,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与语感

分层阅读式教学是一种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从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英语课堂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不同,教师在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后,学生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对文本内和文本外的语用能力和语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多次阅读成绩进行具体分析,把所教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能力阅读生,B层为中等阅读生,C层为障碍阅读生。对A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鼓励他们在掌握文本基本内容后提升对语用的操练;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夯实基础性内容,并适当提升语感的操练;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加大基础性知识重现率的操练。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文本时应从低点导入,分类指导,分层次设计教学活动(马林,2015)。

为了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处理文本时采用阶梯式提问方式,即设计不同层次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从识记文本基本内容到领会文本中心思想,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评价文本中的观点,最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形成创造性的新思维(桑力华,2016)。以九年级Unit 11 Sad Movies Made Me Cry.Section A 3a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阶梯式问题,促进学生发散和拓展思维。

(1)Why does power not make the prince minister happy?

(2)Why does money not make the banker happy?

(3)Why does fame not make the singer happy?

(4)Do you think the general can find the happy man?Why or why not?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维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获取文本表层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读深、读透文本,挖掘出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理解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思考(梁美珍等,2013)。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涉及所学课文的一般性事实,还可以扩展到相关领域,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深层次思维,进而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给养、情感的积淀和思维的提升。

三、选择有效信息,升华学生的情感与文化

文本阅读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核心是教师的选材。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并有一定内涵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碰撞师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根据表达内涵来领悟语言的情感和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成文化自觉。在学生学习知识产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情怀,助推学生的跨文化、跨地域的国际视野。

例如,《新目标英语》八(上)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安排了一篇介绍美国迪斯尼卡通形象——Mickey Michey Mouse的文章。文章先介绍米老鼠的可爱形象和其诞生的过程,然后介绍其勇于面对危险和敢于奋斗的可贵品质,最后写到米老鼠成为好莱坞星光大道的第一位卡通人物明星。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安排如下的拓展活动:上网查找资料,介绍一种学生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弄清它的英文名、诞生过程、品质等,简要说明喜欢它的原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活动,合作成果在下一节英语课上展示。在展示课上,各组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各自感兴趣的卡通人物,既有中国的Monkey King和Happy Sheep and Big Wolf,也有外国的Donald Duck(美国)和Doraemon(日本)。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播放PPT,有的用英语介绍卡通人物,还有的模仿卡通人物。通过阅读和重构文本来提升文本价值,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大胆地对文本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将文化意识和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真正从有限的文本教学中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李学书、谢利民,2007)。

新目标教材中阅读材料的编写体现时代进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要求。这些阅读材料还渗透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教育内容,力求实现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材料既包含丰富的中国本土文化(如八年级上册Unit 4安排了一篇介绍中国才艺节目China’s Got Talent,七年级与九年级阅读材料中介绍了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和端午节,介绍文化名人屈原和阿炳等),又蕴含了大量的英国文化(如在八年级阅读材料中介绍西方国家的主要节日、卡通片和机器人等)。教学文本中的文化意识和情感价值的体现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朱紫菁,2015)。

四、开展课后活动,展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评价指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进行评价的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改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科学的、人性化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师生或生生互动中,教师评价不仅能对个体的学习体验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能助推学习小组的学习效度和进度,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学习策略、语言思维、语言自觉、文化意识等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读后输出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始终为英语教学界所关注。有效的读后活动应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与思维广度,挖掘和提炼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哲理、文化等方面的精髓(戴军熔,等,2011)。这个环节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其中语言点的运用,同时升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完成语言的输出,达成阅读的情感目标,使阅读学习效果得以提升(林远辉,2015)。对于阅读后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做:(1)最后的全班讨论不要局限于一个题目,可以适当增加若干题目,以便拓展学生的思路。(2)在讨论前可以适当予以说明或提供一些铺垫,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讨论状态,也使学生能有话可说,言之有物。(3)阅读教学要兼顾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凸显“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对话、全班对话等。(4)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和允许他们利用投影、挂图、实物、书写、口头、汇报、表演、问答、辩论等形式。以九年级Unit 7 Section B 2b的阅读教学为例,2e部分要求学生与同伴讨论以下问题,并用文中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What is your dream job?Do your parents support your dream?在进行此类拓展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Do you agree with Liu Yu’s parents’ opinions?Why (not) ?If you were Liu Yu,what would you do?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学会以辩证批判的观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效果,并且对比和反思作者的立场,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桑力华,2016)。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加工处理文字表层信息,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预测能力,发展学生的推断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现行文的脉络,引发学生与作者、教师之间“三向”的思维碰撞和交流。这样的阅读课堂,才是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林.以同伴效应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9).

[2] 桑力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2).

[3] 李学书,谢利民.中学英语文本双层解读模式探究——谈德育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

[4] 梁美珍,黄海,於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 朱紫菁.浅谈高中英语文本的多视角解读运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7).

[6] 戴军熔,郑春红,朱雯,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 林远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1).

上一篇:空中飘落的雪花的作文300字下一篇:高考优秀简短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