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跨学科(共12篇)
小学英语跨学科 篇1
“跨学科”原来的实质是,教育实践者解决社会实践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而作出的多个学科教授之间的合作。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美术教育也从传统的以“视觉文化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造力为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以“构建21世纪的创造力”为议题的世界教育大会中明确提出,跨学科是一种促进优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跨学科的角度制定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这个标准使义务教育阶段美术的跨学科教育的定义及价值评估标准得以明确,并强调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
一、“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设置的用意是什么?
“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置设立是基于对传统美术教育基础的了解之上,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体系中的一次革新。“综合·探索”领域是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弥补单科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并积极有效的统整各项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置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分科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是线性知识。特别是传统美术教育,对以后不是从事美术行业的人来而言,基本没有任何实质作用。跨学科教学横向的统整各学科知识并形成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有利于个体形成系统、综合的运用自身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是个体终身受用的。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表明了美术学科的跨学科范围及要求。基础美术教育要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形成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首先,从美术学科自身的调度来看,“综合·探索”领域是美术学科课程综合化的体现。美术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展,加强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掌握美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学会横向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其次,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综合·探索”领域是能有效提高人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联系其他学科,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人生感悟,使学生获得美术学科及其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能联系生活,掌握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再则,从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综合·探索”领域非常符合对未来社会创造型人才所须素养培养。该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在学习活动中体现综合性、探究性,并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育原则是什么?
“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美术教师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实施教学活动前,应了解并寻求最适合教学方式,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上要满足以下条件:其一,是开放性。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持学生的个性化特质,有利于创作力和创新力的发展。“综合·探索”学习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评价时要保持多元化,允许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创作及表现。其二,是愉悦性。寓教于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也要求教师利用学科特点的同时结合不同学龄学生的需求特点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三,是综合性。“综合·探索”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综合各学科知识,不是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要围绕某一主题,系统的联系各学科知识,形成网状学习思维模式。通过系统的运用综合知识,完整全面的认识社会。其四,是实践性。“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立是以提高学生联系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教学。在该领域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其五,是学科性。“综合·探索”作为美术学科的学习领域之一,必须保持在美术活动中的学科特点。要从美术学科的视野去看待教学,只有立足于美术学科本位的美术活动,才符合美术课程目标。
为完成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是,就要根据不同学段来制定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在满足以上条件并从学习活动的方式和行动来制定。根据不同学龄而制定的阶段目标,能有效指导不同阶段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以达到课程的总目标。“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有拓展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三大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课程的特征。另外,为更好的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与生活中的关系,我们可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密切的结合学校特色及活动。如学校校庆、校运会、艺术节、班级装饰与布置等等。让学生的创意落地成为实物,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兴趣。
三、“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问题是什么?
有效的教学实践,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第一,如何“综合”?第二,如何结合“社会”?
首先,与注重“双基”能力培养传统美术教育的对教师要求而言,“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设立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并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不仅考虑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同时也要考虑对象的不同。这是对美术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求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不断的深入探索及学科扩展。
其次,不可否认,当前对教学质量的衡量很多都还停留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上。同时也不否认考试是目前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筛选人才的方法。所以,也导致很多教师更乐意于将尽力放在考级、升学等“更快更有效”的美术教育上,忽视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重要性。认为考级、升学所涉及的美术知识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更可悲的是,一些老师自身也明白为了学而学的应试美术教育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的一种压制,但却迫于教学评估所需要的教学成果而“明知故犯”。这一现象是值得偶们思考的,在美术教学中,对个体的创造性和发展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教育观念和体制。我们并没有否定应试教育的意思,但是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采取一个有效的方式弥补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呢?这值得广大教育实践者们深入的思考。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基础美术跨学科教育的重要体现,兼容性是该学习领域的特点之一。在学科发展中,跨学科教育具有先进性。以美术学科为主体交汇贯通多学科的知识,构建多元的学习架构,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创造精神的培养。也是对老师创新教学一种刺激。
摘要:“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表明了美术学科的跨学科范围及要求。基础美术教育要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形成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美术学科为主体交汇贯通多学科的知识,构建多元的学习架构,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创造精神的培养。也是对老师创新教学一种刺激。
关键词:美术,跨学科,教育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美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万丽君.“构建21世纪的创造力”--2006年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介绍(一).中国美术教育.2008.第二期
[3]李芳.怎样上好综合探索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英语跨学科 篇2
袁荣
这几天,我认真学习了跨学课程。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学习了新课标,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这次学习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同时,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我觉得有很大的伸缩性,这就要看老师如何把握了。我觉得,首先要看学生的基础,比如对于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好理解的知识,为了保证教材的完整性,我问就可以利用一课时来完成。但对于篇幅较长,难点又较多的文章,我想最好是按照既备教学设计的要求进行教学。语文新课标提出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真正落实这些要求,抓好学生的预习环节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充分,那么课堂上的初读就可以改为检查预习情况,何必再一字一句地纠正或走过场式地按部就班呢?老师对于自己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是非常了解,一篇课文借助拼音来读通顺、读流利,这个不是问题。哪些人可能会有些困难老师心里清清楚楚,何必要等到课堂上来解决呢?老师在每讲一篇课文前布置学生课前“读”的作业,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把自主阅读、探究的时间放出一部分在课前,即让学生先读通、读顺课文,并力求达到熟读的程度,到校后让学生到学习小组长检查过关。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走进课堂。老师可以有重点的抽查,并到小组长那儿去了解情况,问题出得比较多的地方在课堂上重点指导。这样一来既养成了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又让学生有准备的上课堂,还省下了更多的时间。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更充足的学习课文,进行拓展和练习,指导背诵等等。
备课时,教师若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文的特点,教师要反复阅读课文。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把握住了这个思路,遵循这个思路去反复阅读文章,才能了解作者谋篇布局,构思立意的真谛所在。认真揣摩字词句段,在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课文好在哪里体现出来,表达出现。通过反复阅读,把课文读好读熟,达到不看课文和教参就了然于胸的程度。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有体会,当老师对课文有了深刻的掌握,融会贯通,了然于心,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的时候,就能产生精妙的处理课文的设想,就能产生灵活得当的教学方法,就能产生抛弃依赖现成教案的想法,有了选择、运用方法的自由。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特点、难点和关键。所谓重点,是指课文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重要作用的部分。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而且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来处理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省时高效。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太少,信息量太小,密度过疏,学生吃不饱,教学效率低。但教学内容也不宜安排太满。尤其是上公开课,老师往往为了给听课者留下一个好印象,总是想多安排一些内容,多体现一些理念,多展示一些亮点,结果常常拖堂。其实一节课40分钟,可以说“一晃而过”,它能安排的内容,能体现的理念,能展示的亮点,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放,这也想体现,那也想展示,结果只能是什么都难以深入,什么都难以体现。
英语教学中跨学科知识的渗透 篇3
一、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学科知识渗透的意义
英语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知识的渗透,发挥学科互补功能,尤为重要。
1.弥补现有教材知识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任何教科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高中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要求也高,除了课内知识外,还要求扩展知识面,加上立体思维的发展,他们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多学科知识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而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便会对学习倾注极大的热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知识渗透,不但弥补了现有教材的不足,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单科独进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况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信息的载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学科渗透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为英语教学服务,以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而且是跨越了学科界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相关知识的同步增长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3.贴近现实生活,活化英语课堂教学
我们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及时渗透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就无法活化书本上陈旧、呆板、孤立、相互割裂的知识,就谈不上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技术、新动态,既能做到学科教学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步,又能活化英语课堂教学。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学科知识渗透存在的问题
尽管跨学科知识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拘泥于教师用书,忽视学科知识的渗透
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过分倚重教师用书,或盲目、简单地抄袭教师用书作为教案。由于教师用书受时间、容量等多方面的限制,有时并不能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学科知识,许多教师就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渗透。
2.拘泥于教材内容,传递陈旧信息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教材编写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假如教师缺乏应变意识,盲目地使用教科书,势必造成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的严重脱节。
3.知识面狭窄,传递错误信息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但现代外语教学理念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于是,教师狭窄的知识面与现代外语教学理念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有些教师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误解、误传知识,甚至闹出笑话。
三、促进跨学科知识渗透应采取的对策
上面三种现象究其本质都体现了外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跨学科知识渗透的误区。要正确把握这种渗透,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1.确立终身学习观念
教师应该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破除传统的封闭性,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学习包括自学,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学习以及向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群体优势,加强横向联系。
2.更新知识体系,更新教学方法
(1)新课程改革知识的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教师必须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更新,要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的整体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2)专业知识。这次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使课程染上了较浓的时代色彩。相比之下,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则日益凸显出来。这些课程中新增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讲是一次挑战。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迎接挑战。
(3)新文化知识。新教材在编排时,强调了课程综合化,强调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加强,因而教师要想透彻讲解和分析某一专门学科知识,往往得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面对这种形势,教师居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某一专业以适应教学是根本不可能的。毫无疑问,课程综合化的趋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宽阔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教师要广泛涉猎,更要加强学习,以消化更多的新知识,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源源不断的“活水”。
四、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学科知识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地进行渗透,而应找好结合点和切入点,内容和方法并重地渗透。
1.找好结合点和切入点
跨学科知识渗透是以教材为主线进行多学科、新知识渗透。这种渗透是有目的的、讲究方法的、和谐的渗透,既可以是课内渗透,也可以是课外渗透,既可以是专题渗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中星星点点的渗透。因此,在选择、掌握了大量新知识以后,重要的是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结合点是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抓住了这个点,互相独立的学科就成为了整体;切入点是新知识与课本知识相渗透、相融合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一点,就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
2.渗透内容和方法并重
英语知识跟其他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一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结构和体系,并有很多规律可循。尤其是英语中的语法,如学习英语的被动语态,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断出被动语态的一般现在时的基本结构,再用这个结构去演绎其他时态的被动语态。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演绎就很容易得出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为:be+过去分词。在推理和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运用被动语态,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学英语也可以像学数学一样用公式去推理和演绎。通过这种学习方法的迁移,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学英语就是靠死记硬背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做到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丽水学院附中
跨学科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篇4
一、以跨学科的视野关照大学英语教学的原因
1. 大学英语教学学科地位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就应以跨学科的视野予以关照。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的就是大学英语与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学科的姻亲关系。跨学科根据视角的不同可概要地分为各学科之间方法的交叉,知识层次的互动形成的理论借鉴,多元综合过程中的问题拉动,以及不同学科所依托的文化背景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文化交融四个大层次( 刘啸霆,2006) 。在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层面上, 不论是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还是语篇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法,或者现代学者提出的“后方法时代”教学等方法,都是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统计学、数学等学科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而形成的。如听说法是受到了自然主义哲学的影响,而交际法则受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在用中学、学中用,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后方法”则明显融合了后现代哲学思潮; 多媒体法则突破了多媒体与网络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媒介融合的功能,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目标。在知识互动方面,大学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大学英语教学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最突出的就是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索绪尔( Saussure) 、布龙菲尔德( Bloomfield) 、乔姆斯基( Chomsky) 到韩礼德( Halliday) 、雷科夫( Lakoff) ,他们的语言学研究对于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文学到历史,从天文到地理。 尤其是在大学英语中的ESP教学,可以说是大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互动最现实的体现。在多远综合过程中的问题拉动方面体现出的基于跨学科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种思辨能力的基础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认知,不仅要有人文社科的,还要有自然和文化的交融,体现在跨学科基础上的英语教学具有方法多样性、教学内容多元性、语言能力综合性的特点。
2. 全人教育问题
全人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激进的、带有强烈批判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想流派。基于人本主义和强调情感取向的思想资源,一些教育研究者通过整合后现代主义、生态学、整体论、永恒主义哲学、批判理论等相关理论学说,提出了以“人的整体发展”为宗旨,形成了旨在追求人的整体发展的全人教育运动( holistic education movement) 。1988年《全人教育课程》( Miller 1988 ) 的出版、《全人教育评论》( 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 杂志的创办以及1990年“全球教育改革联盟”( Global Alliance for Transforming Education) 的成立标志着全人教育思想的正式确立。全人教育基于系统的生态世界观,是与技术世界观相对立的,前者强调全球视野、整体与综合、全脑思维、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性与直觉相结合; 后者则基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谢安邦,张东海, 2007) ,前者是建立在对后者的批判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全人教育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1) 教育目的。全人教育主张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发展。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更要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即智力、情感、社会、身体、创造力、直觉、审美和精神潜能的统一。
( 2) 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教育过程中的关系既包括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目的在于寻求个体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意义。
( 3) 教育过程中的人生体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习“基本技能”,而且是一种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成长、发现、开阔视野的过程,是参与、探寻和理解世界的过程。这是传统课程、课本和标准考试所无法企及的。
( 4) 教育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中对所处文化、道德、政治环境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的在于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改造,而非复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5) 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全人教育认为现代社会过于注重有用性和技术理性,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个体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6) 教育过程中知识互动与整合。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受到技术世界观下科学方法论的影响,导致其基本的认知策略是分割、线性、连续性的,陷入非此即彼的问题解决和决策模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科知识的割裂与知识的碎片化。
就大学英语而言,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之下是对大学英语学科价值的理性回归。与价值理性相对应的是工具理性,而大学英语工具理性存在的基础就是“工具论”,即将大学英语仅仅看成一种工具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的论调。奥斯丁说,语言是用来做事情的,是人类生存和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然而,语言是工具这一隐喻只认识了语言的部分本质。也应该注意到,语言的含义和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是人类思想的载体,人文主义传播的手段。同时,语言也是塑造人的灵魂、情操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文旭,2014) 。因此,语言具有多面属性,只把语言作为工具来教授和学习就落入了外语教育的认识误区( 罗益民,2002) 。纯工具性倾向过分关注大学英语本身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忽视了与培养这些技能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其他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显然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与旨在学习者个个发展、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 杨忠,2007) 而素质教育是全人教育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大学英语同其它学科一样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单科,育全人”,而全面发展的人直接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二、如何以跨学科的视野关照大学英语教学
美国的外语教学界为了提高美国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外语能力曾经制订了《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 (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 ry) ,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该《外语学习目标》将外语教育的目标概括为Communication( 交际) ,Cultures( 文化) ,Connections( 关联) ,Comparisons( 比较) 和Communities( 社区) ,即5C目标。具体而言就是: 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以5C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则应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系统( Language Sys- tem) 、交际策略(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文化内容( Cul- tural Content) 、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其他学科的内容( Content from Other Subjects) 、谨严的思维能力( Criti- cal Thinking Skills) 、技术( Technology) 。( 陆效用,2001) 从5项目标到7项内容这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正在探索的, 其实现的途径就是以跨学科的视野来关照大学英语教学。
1. 课程设置
跨学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现的是英语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内容依托式( content-based) 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单元的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探讨。比如在Rose Zimbardo等编著的Across Curriculum-Thinking,Reading and Writing一书中的四个单元主题: 爱与性、工作、死亡、未来中,每个单元由6—8篇文章组成,涉及的学科内容包括文、理、工、社会和生命科学等20多个学科。而在L Behrens等编著的Writ- ing and Reading-Across the curriculum一书中的单元也是跨学科教学的体现。比如其中一个单元的主题是基因工程, 但却包含了以下文章: 《勇敢的新世界》《基因工程: 过程如何实现》《基因工程: 福音还是威胁》《完美的人》《全面的基因甄别》《对新生物道德的一个异端观点》《论华而不实批评的起因》《对新生物道德的一个异端观点》《大力鼠的价格如何?》和《论克隆人》等。涉及科幻小说、生物学、 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较好的示范。这些课程知识按照分类可以归为基础英语知识、专业英语知识和其他知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于前两者,尤其是基础英语知识是比较突出的重点,对于后者则明显有所忽视。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和相应的能力测试考试的需要,同时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在教学材料的选择方面,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材料为主的基础上增设其他活页材料,既可以使学生扎实基础、节省资源,又可获得一定的其他知识。除此以外,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从自身的专业背景以及研究兴趣出发,探索构建人文教育领域里的通识课程。在教学材料的选择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将文本、声音、视频等作为教学的材料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寻找到适合的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
2. 教师培养
跨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拥有跨学科思维和跨学科知识的教师。每个教师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但每个教师的知识集合起来就有无限的可能,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讲要正确认识全人教育的重要性,拥有广博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鼓励他们攻读其他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其拥有较好的语言基础上,再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校内大学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交流,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交流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体现的还有教师对于跨学科教学的信念。冯新华( 2012) 认为,为了达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有效的语言课和学生有效的语言学习,把语言教学与相关知识以及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探求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学生大“行动知识”的获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好自己的“中介”职责,要为学生建构和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芬兰学者潘提勒( Pentila) 认为,外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成为具备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爱心的公民。他认为全球教育要包括“和平教育”、“人权教育”、“文化教育”、“环境教育”、“发展教育”和“媒体教育”。( 引自王革,2007) 这里的全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全人教育的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全球教育视野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具有全球教育视野的教师就是具有跨学科教学思维和行动的教师。
3. 教学评价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有一句至理名言: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一个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更是一个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 文旭,2014) ,大学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该引起大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这些进步不仅包括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也包括其他知识的增长和人生的成长。作为教师就是要从多方面、全方位评价一个学生的进步。正如凯茨( Cates) 毫不避讳的指出: “我们不能说英语教育是成功的,如果我们的学生,无论他们的语言有多么流利,却对世界问题一无所知,如果他们没有社会良知,如果他们利用其沟通技巧从事国际犯罪、剥削、压迫或环境破坏。”( 引自王革,2007)
摘要:跨学科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源于对大学英语教学学科地位问题和全人教育的现实需要思考;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和教学评价等几方面。
小学数学学科学科工作总结 篇5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又是受其头脑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学期,全市数学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学习计划,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丛书,使全体教师树立起四个观念:
(1)教育观: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面向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课程观: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
(3)教学观:教学已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生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动发展的过程。
(4)评价观: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甑别为主的评价观,取之以关注过程的,以质性评定为主,侧重发展的评价观。从而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健康地进行作好准备。
二.狠抓课改 保证质量
⒈本学期,我们除在数学中心组活动中认真贯彻研讨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并布置了有关工作外,一方面,在文化小学和南门街小学对全市一年级数学教师组织了两次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在绸缪小学对全市五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苏教版(修订版)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使有关教师很好地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把握了教材的精神;另一方面,设立了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中心组,并组织在实验、上沛、周城等小学多次上研究课、作课改的讲座和进行研讨活动,为广大实验教师示范、引路。另外,我们还扎实地组织了各种评比活动:(1)一年级课改实验教师优秀案例及优秀课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实验小学的吴红琴老师和平陵小学的马柯老师拍了录像课送省和常州市参加录像课评比;(2)数学年会论文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一部分参加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
⒉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在认真学习新标准,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各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本学期,我们对全市许多学校(特别是对全市课改基地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调研,特别是深入课堂第一线听了大量的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校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工作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有力的指导,并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完善的措施和策略在网上发布,以供全市数学教师学习,逐步做到在每位教师每节课的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中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三.抓实课题 深化教改
小学英语跨学科 篇6
一、听听、悟悟、学学的思品课与英语课的整合
1.充分挖掘英语教材的德育因素,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在教学中我经常找到与德育的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例如:“Hello!”“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I’m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最初接触的内容,在努力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这不但要以学生学会为目的,还要以学习情趣为主线,有机的向学生渗透德育。
如在教学“Howmuchisit?”可以布置“小商店”,在教学“Whatwouldyoulike?”“Wouldyoulike……?”时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教学“What’swrongwith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二、画画、剪剪、贴贴的美术课与英语课的整合
1.教师引导。图文并茂、色彩绚丽的是现行英语教材的一个共同特点。心理学上说: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看着插图及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一边说一边做动作或表情表演,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英语思维”,如在教学方位名词(in、on、under、behind、beside……)时,我就巧妙地利用了简笔画,先画了一张书桌问:
T:What’sthis?
S:It’sadesk。
T:Where’sthebag?(画了一只书包)
S:It’sinthedesk。
T:Where’sthebook?(画了一本书)
S:It’sonthedesk。
T:Where’sthedog?(画了一只狗)
S:It’sunderthedesk。
2.学生自主。让学生亲手画一画做一做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对于边画边学习英语单词的积极性很高,如:在教交通工具、水果、颜色、动物、文具用品时,让学生边着色、边画、边说相应的单词,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联想,加强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人教版第一册Unit 8 colours时,用幻灯投影出插图的八种颜色及单词,然后让学生制作一抹彩虹。可引导学生说:
red ↗ red ↗ red↓ aredrainbow↗ aredrainbow↓
边着色边替换着用各种颜色说,最后可加上自己想说的话或老师加以补充,这是学生很喜欢的,如:Ilikeit。Thisisacolourfulrainbow 。My favoritecolourisred。
三、说说、唱唱、跳跳的音乐课与英语课的整合
1.原唱。英语教材中本身就安排了一些生动活泼、节奏明快的儿童歌曲,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适时安排在课前,课内,课后演唱,如:课前唱一唱“Goodmorning”“Hello、Hello”等,顿时活跃了气氛,课中唱一唱“TenlittleIndianboys”伴随动作,活动手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结束时唱“Goodbye”师生互道再见,既亲切又自然。
2.曲对唱。有些英文歌曲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如:“How are you”、“Hello,what’s your name?”这样可以采用歌曲大对唱的形式,如师生对唱,生生对唱等。如女生唱“Hello,what’syourname?”男生唱“Mynameis……”女生唱“Howold areyou?”男生唱“I’m……”。在对唱时,歌声此起彼伏,既练了句型又活跃了气氛。
3.自编自唱。根据单词和句子的发音、结构等特点,给英语句子配上乐曲,使语言知识很容易被掌握,如教句型:Whereisthefootball? It’sin/onthebox。可配上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在唱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把其他的单词套上去唱,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也自编了不少歌曲,并且唱得津津有味、自得其乐、变被动为主动了。
四、想想、算算、记记的数学课与英语课的整合
数学能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的有数词教学,这正与小学数学知识有着横向的联系,把数学知识渗透于英语教学中,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多记英语单词、句型,运用英语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完基数词one——ten(1——10)时设计了以下题目,学生们一下兴趣盎然。Thenumbers:1、2、3、4、5、6、7、8、9、10,which one go there?① 1 () 5() ();② 2() ()8。学生要运用奇数、偶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推理和观察能力。
小学英语跨学科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教学,酒店英语,高职院校
一、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本质与意义
( 一) 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本质
跨学科教学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选择出一个主题项目,围绕这个项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开展对这个主题项目加工设计的教学。跨学科教学的特点是对知识的复合性要求较明显。 合作教学,又称团队教学和协同教学, 指两位或多位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程的教学,就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联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1]。 跨学科合作教学对于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对于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 二)“ 校企合作”下合作教学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创新发展服务的各行业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需要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 的目的是通过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带动了专业的调整与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促进了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酒店专业英语引入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 一) 对于高职教育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利用企业和学校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两种方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实施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企业同高职院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学校同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院校而言,走校企合作之路,争取并依靠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主动服务企业的需求,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2]。
( 二) 对于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意义
酒店专业英语是以语言为媒介,以酒店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英语课,按照酒店行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在酒店行业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交流并熟悉酒店各项流程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多数高职院校的酒店专业都采用“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专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如果学院缺乏同企业的合作,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够适应企业与社会需求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新需求,同样是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改革同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三、酒店专业英语实施跨学科合作教学的策略
( 一) 创设酒店专业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的环境
1.酒店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酒店专业英语是以语言为媒介,以酒店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英语课。该课程是针对酒店典型工作岗位中涉外服务工作而设置的。酒店专业英语是当今酒店业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这门知识与能力对本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课程内容包括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厅酒吧、商务中心服务、康体娱乐服务等环节。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酒店专业英语秉着一切以实用、 会用为原则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酒店管理的专业词汇句型,灵活运用行业英语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能够熟悉酒店对客服务的各个环节,能够达到在工作中熟练运用酒店行业英语进行交流。 酒店专业英语强调实用性,强调灵活运用英语解决在酒店运营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语言的应用,感受服务接受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密切关系。
2.加强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团队建设
所谓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3]。 酒店专业英语是以语言为媒介,以酒店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英语课。大多数的高职外语教师很难透彻地讲解与扩充酒店专业知识, 而酒店专业教师又存在英语功底有限, 无法恰当地应用英语讲解语言知识的困惑。 另一方面,长期的学院式教学使得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标。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跨学科的合作教学团队就应运而生。
高职酒店专业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团队的成功开展取决于多方因素。 首先,参与合作教学的各领域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主旨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团队的各位教师要有通过合作教学这一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自我素质的意愿。 其次,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支撑有力的外部环境,只有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多方合作、相互协调与配合才能保障该教学团队的正常合作。
( 二) 酒店专业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初步实施
1.课前准备
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涉及前厅服务、 客房服务、用餐服务、投诉服务等多个模块。 每个模块的授课都是采用校内英语教师主讲和企业兼职教师主讲相结合的模式,企业兼职教师分别由酒店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 在授课前,英语教师将同专业教师以及酒店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备课。为了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将来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酒店兼职教师首先向校内教师介绍酒店各主要职能部门的岗位分工及岗位具体职责内容,继而让校内英语教师明确酒店行业目前在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对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式教学, 充分弥补了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也弥补了教材滞后性的问题,在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授课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学到最新、最实用的专业英语知识。
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以“ 前厅服务”模块中的“ 登记入住酒店”为例。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酒店专业英语教师将首先向学生介绍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全部教授结束后,酒店专业英语教师将向学生展示两到三个该服务环节典型的工作场景英文对话。 通过熟练朗读对话,学生可以巩固刚刚学过的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法,体会服务流程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使用。 在该阶段, 酒店专业英语教师负责学生酒店专业英语基础语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掌握。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酒店兼职教师结合酒店业当前的行业规范和具体操作要求,对课堂教学环节中介绍的“ 登记入住酒店” 这一个工作场景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补充说明和介绍。进而在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工作场景服务“ 提问、回答”环节中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到的酒店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最后,酒店兼职教师结合真实工作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为学生提供情景案例,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逐一分析并完成“ 登记入住酒店”服务中典型的工作场景对话,酒店兼职教师先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在学生评价后,教师将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对各小组的展示给以详细的评价,使学生在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上得到全面的提高。
3.课程考核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酒店专业英语课程,新的考核方案是按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计划实施的,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除了要关注对语言掌握的考查外,更要突出对职业能力的考查。在以“ 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酒店专业英语教师同企业专业人士一同制定灵活的考核方案,强化实践考核,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为了实现考核成绩的客观公正性,对于过程及成果评价将采用360 度全方位考核法。 具体分值比例为:过程考核占主导地位( 占60%) ,期末笔试为辅( 占40%) 。 其中过程考核分为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考核( 20 分) ,内容包括课堂出勤、课堂纪律以及课堂训练参与度、小组组织与协作;情景案例分析作文和对话编写考核( 10 分) ;口语能力考核( 30 分) ,内容包括服务质量及效率、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表达的流畅性、表情和肢体语言及精神面貌、服装仪表。 专业英语教师同企业教师将共同参与给予评价意见。
基于“ 校企合作”的跨学科合作教学使酒店专业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专业知识同时得到培养,使高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和利用。酒店专业英语基于“ 校企合作” 的跨学科合作教学的研究将对高职专门用途外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牟宜武,柏桦.合作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
[2]刘翠兰,张金福.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4]李群.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及启示[J].现代教育,2012,(23).
小学英语学科缄默知识初探 篇8
匈牙利籍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波兰尼在1958年发表了一本名为《人的研究》的书, 首次提及人类的知识包含两类, 分别为“明确知识”和“缄默知识”。“明确知识”即“显性知识”, 指的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等直观形式来表达的知识, 如语文书上的文章、数学书上的公式、英语书上的单词图片等等。那另外一种“缄默知识”即“隐性知识”, 则指的是无法系统地表述出来的知识, 这种知识需要自己在体会、实践、感受、反思中总结得到, 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如我们每个人走路、奔跑的技能;对一件事的预测、判断、处理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交流方式等等。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缄默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向导的知识, 它的获得不需要他人的帮助, 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缄默知识不同于明确知识的地方, 就在于它“不可言传”的特点, 一个人的技能、方法、态度、体会等等都无法通过传统的书本知识来获得。在小学英语学科上, 教师应该如何关注、发掘各方的缄默知识, 从而更好得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呢?缄默知识不是在一个场合、一个时间里就能获得的, 它需要个人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积累, 并通过自身的归纳、总结、梳理, 加以领悟。
一、缄默知识的特点
缄默知识本身无法言传, 它一定要建立在某些特殊环境当中, 和特定的场合、情境相联系。小学英语提倡任务型教学, 只有学生在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动力推动下, 才能主动联系自身已掌握的知识, 从而激活和本课有关的缄默知识, 使缄默知识和情感体验密切结合, 从而避开传统形式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例如我在上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9 What’s the matter?这一课时, 教案里设计通过日常谈话How are you?以及图片引出询问他人感觉的句子, 原定的情景并无新意, 但是刚好遇到这段时间班上感冒咳嗽的学生较多, 就顺水推舟关心起学生们的身体情况来, 请学生相互询问How are you和What’s the matter, 并且尝试表达出自己的感觉, 当提及hot/cold/hungry/thirsty时, 能通过实物道具送上一份关怀, 一份帮助, 这样的情景更能激起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热心, 也能与学生们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此时缄默知识与情感体验相互促进, 让学生能更自然得习得本课书本知识, 进而将语法传授形式上升到更深的语言交际层次中。
二、缄默知识的发掘
要发掘平时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缄默知识,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这样问自己:我教学生们的英语知识对今后他们自身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我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并且高效地习得英语知识?我用哪种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利用我们学校的教科研活动, 我常常将新的教学理念总结整理, 尝试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充入一些新的元素, 然后根据教学效果再来修改决定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同时, 我也在教研组活动中与其他教师合作探究、集体备课, 确定教学内容后分头施教, 最后反思总结。通过这一系列合作交流活动来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发展。
要发掘平时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缄默知识, 小学英语教师还要了解学生, 走近学生, 多关注课堂外的学生。记得刚上岗第一年, 我担任3个班的英语教师, 平时就是以“任课老师”的身份去接触学生, 从这个班上课转到那个班上课, 除了课内的交流, 课外基本以辅导、补差、订正作业为主, 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很少很少的。现在想想, 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怎么去发掘他们身上的缄默知识呢?今年我做了班主任, 有时间有机会走近四年级孩子的学习生活, 发现来自不同家庭、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同坐于一个教室内, 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基本技能、行为习惯迥然不同, 每个学生对于“学校”、“老师”、“英语课”的认识、看法也不同, 如果用一刀切的办法, 把每个学生当成工厂里的产品, 尝试“制造”出一批标准产品的话, 那显然是错误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很多缄默知识, 如果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缄默知识和课堂中他们的体验感受有联系的话, 那学生就会自己意识到这节课所授内容的价值, 借助课堂上的明确知识, 来修正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师, 应该在课前就认识到学生的缄默知识对他学习行为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避免用不当的明确知识来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方向。
三、缄默知识的外显
在完成一些静态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由于没有大的语言环境支撑, 教师设计任务时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兼顾其意义, 要让学生觉得任务有趣、真实, 贴近学生的生活, 还要有意识地为教学内容提供使用的机会。这样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弥补了明确知识传递的弊端, 使教学过程变为明确知识传递和缄默知识外显、修正、运用的过程, 两者内在统一, 紧密联系。
除了设计具有趣味、真实的任务外, 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还要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 根据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去制定独特的教学目标, 安排恰当的教学环节, 在教案中加入一些紧扣语言知识的、迎合学生兴趣的情境, 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各个活动环节中自己体验、总结出语言规律, 加以内化、运用。教案中大到整堂课的情境设置, 小到教师的每个动作, 都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揣摩推敲的内容。例如我在设计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8 Let’s go to the park第一课时教案时, 把重点放在了大语境的创设, 将这堂课需要教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从单纯地教授park, zoo, cinema, the Great Wall, 变成一次北京之旅, 通过创设旅游情境, 让学生跟着教师扮演的导游, 一起到北京的公园、动物园、电影院、长城游玩。各个单词的引出还特别设计了不同的方式:由图片出示公园;用动物叫声引出动物, 进而自然过渡到动物园;动物园逛累了需要休息, 到电影院;把电影中出现的画面暂停放大, 又引出长城……新单词被串联起来后, 教学内容前后紧密联系, 环节之间不脱节, 学生学得更带劲, 新授语言知识就不会被容易遗忘, 整堂课学生一直是沉浸在“旅游”这个情境中, 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语言知识, 另外旅游过程又和自身已有的体验感受产生共鸣, 今后再次碰到类似场景, 就会不假思索地运用本课的词组和句型了。
通过发掘缄默知识并有效得使其外显出来,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就多了几份“亲和力”, 和学生的对话也会显得真诚、平等, 学生会抛开书本知识的思维限制, 和教师交流自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理解, 结合自身的观点和感受,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需要学生对这门语言有整体的认识感悟。只有让学生理解、实践后, 才能在特定环境中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语感, 才能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摘要:当今教育界对缄默知识越来越关注, 小学英语学科尤其重视技能传递和情感交流, 结合我校“缄默知识观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教科研主题, 我来谈谈在小学英语学科中缄默知识的发掘及利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教学,缄默知识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小学数学学科评价改革 篇9
一、转变评价观念
我们开展评价活动的目的不是为评价而评价的, 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变应试教育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既要打基础又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其次, 我们要彻底改变不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再次,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中, 要让全体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体现课程改革标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学生作业的评价
在作业批改中, 我采用“等级”加短语的评价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对一些优秀学生, 采用“优秀”、“真能干”、“真聪
明”、“思维敏捷”、“解法妙”、“胜不骄”等简短的激励语, 肯定学生的成绩,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激励他们继续奋发向上。
2、对各方面都一般的学生, 采用“良好”、“进步真大”、
“成功了一半”、“争取再努力”、“细心些好吗?”、“再想想”等深情惋惜语, 这样可以调整他们的心理差距, 激励其不断进步。3、对一些能力较差, 但非智力因素的学生, 采用“中”、“需努力”、“多动脑筋好0-57”、“书写认真, 如学习赶上就好了”、
‘再检验一下好吗?”、“如果把字写得端正些, 那该多好?”、“大都看到了你的进步, 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你能赶上大家”等和暖的语气, 并及时抓住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可以起到提醒、鼓励的作用。
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批改, 我发现学生的作业一次比一
次做得好。由此看出, 作业批改中的“等级”加“短语”评价, 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 树立信心。
三、学生成绩综合评价
落实素质教育就要改革小学考试, 不以单一的一张试卷给学生作终结性评价, 才能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 确立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教育质量观。我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 采用期末成绩与素质成绩综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即统测成绩占50%, 素质测评占50%。其中, 素质测评又分为口算能力占15%, 动手操作能力占10%,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占l5%, 创新能力占l0%的测评方法。其特点:一是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与全面性, 二是与一张试卷进行终结性评价相比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做法是:
1、口算能力的测评:
要求高段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60道口算题;低段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50道口算题。其中有一步计算的口算题, 也有两步计算的口算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口算方法、口算技能、口算速度、灵活的算法。对比之下, 这种测评显示了它在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方面的优越性。
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评:
我从补充应用题中所缺的条件或问题、看图编应用题、实际操作演示、依据题意选择正确算式等方面进行测评。如:根据题意把应用题中缺少的条件补充完整:“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4个排球, ------------------, 买两种球一共要花多少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有创新, 学有创新。
3、动手操作能力的测评: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为使学生能直观地去认识那些简单的教学形体, 了解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真实关系, 我充分利用学具、教室、操场、学习文具等。采用画一画、量一量、拼一拼、摆一摆、分一分的测评方法。如, 要求学生量出铅笔的长, 量出课本的长和宽, 用学具盒里的平面图形成各种图案。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
4、创新能力的测评:
我采用找规律巧算及一些开放性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评。这些题目常常有多种算法、多种答案、多种变化。如:请根据应用题中的条件补充多个不同的问题, 再列出相应的算式:一个工程处修筑一条长2000米的水渠, 第一期工程修了全长的30%, 第二期工程修了全长的40%, ——---------------?开放题与封闭题相比, 更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述对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的优点是: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又关注其学习结果。评价形式是多方面、多样性的, 既反映了学生智力水平及能力的高低, 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能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全面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精神。
小学英语跨学科 篇10
传统的英语课堂, 基本上由教师一人讲, 学生听和记录, 课堂乏味,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不易集中注意力, 难以激发兴趣, 课堂效率很低。现在的新课堂,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发现问题, 注重小组间讨论解决, 学生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由学生自发学习, 自己探索、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模式,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
传统的模式往往是六步导学式。强调三案, 即教案、学案、导学案。三案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 围绕学生开展, 说是三案, 实为一案, 都是围绕知识点为核心编写的。在操作的过程中, 我发现了两种情况。
镜头一:“六步导学”引起课堂“失控”
安排的公开课那天, 课堂上学生们异常兴奋, 空前活跃, 兴致被充分调动起来, 大多数平时纪律好的学生能自控, 可是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就成了自由战士, 在课堂上随心所欲, 甚至一位学生啃起了为本节课游戏环节备用的苹果, 啃得有滋有味, 最后还得意地向我展示他本节课的光辉战利品——一个小小的苹果核。我, 最终没有忍住, 刚下课就训斥了他课上的越轨行为, 听课老师同时都看到了。
这节课, 得到许多听课同人的改进意见, 也得到了一顿批判, 原因是学生们没学到知识, 整节课看起来学生们都在活动, 其实英语教师该教的没教, 学生该学会的没学会。我不能不反思, 课堂为什么会失控?
一节课的成功应该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模式融为一体, 千万不能太较真, 盲目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学完的东西必须马上就会。否则, 就反而会偏离教学主线。而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这种意义上讲“忘却”就是为了进步, 不被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所禁锢。潘石屹曾经说过:“如果什么事情你都在乎, 你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可见,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严格遵循固定的课堂模式, 那么他就很可能只得到一个不成样的课堂。
镜头二:两极分化难免会让英语教师失落
班级近40名左右学生, 教师很难关注到每名学生。有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就会自我放松, 注意力分散, 对老师提问, 基本上不知道问了什么。甚至于老师讲过的很多题目, 虽然答案学生们都记下了, 但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仍然是错的。
因此, 不能为了模式而追求模式。如课堂中导学案的使用, 我们不能只为了少数学生, 而应该面对全员, 区别层次, 尊重差异,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尤其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能过分拔高学生的层次。必须注重教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否则, 学习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只能越来越厌学, 使后进生与优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课堂教学模式, 其实主要是一种教学思想或是教学策略。因为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教育方法应随机调适。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也不同, 如:时间不同, 每个单元的内容与难易程度不同。初中英语学科很大程度决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无法也不应该用明显的界限划分出明显环节, 我们不能把一节课固定地划分为几个环节, 然后就按照这几环节一步不差地走下来。比如牛津英语7B Unit 6 Pet单元, 阅读部分给学生展示的是诗歌。外国诗歌不像中国的唐诗宋词在字数和韵律上都那么的匹配和协调, 学生初次接触会感觉很陌生。所以这时候英语教师不妨先展示一下国外的诗歌格式, 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去把握重点, 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
由于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不断提高的, 为减少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挫折, 作为英语学科, 在学习目标的展示部分, 应先让学生了解本堂课要学习的重点知识, 了解教师本堂课会将围绕哪些要点来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教师应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并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掌握基本内容;在检测环节, 作业布置一定要呈阶梯状上升, 显示层次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对模式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不要粗略地看成一个个单一的个体, 更不能单独地罗列出来。要像蜘蛛结网一样, 一环紧扣一环, 环环相扣, 相互展开。
笔者在寻找课堂模式以来, 得到了学校的有效支持并做了一系列推进、推广的工作, 既有成功的体验, 也有许多的迷茫与困惑。我将更认真地去尝试、去实施、去探索和创新课堂模式, 切实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华丽转身, 努力实现课内外两个高效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从而, 使学、教和研成为我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更好地发挥课堂模式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012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于丹等著、鲁知愚主编做有出息的孩子.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IS-BN978-7-5313-3395-1.2009年6月
小学英语跨学科 篇11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本解读;策略
“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的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一个篇章。从教学角度解释,“文本解读”是教师通过分析、研究教材呈现的文本进而确立教学过程预设、实现三维目标的行为,它是教学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分析教学现状,明确“文本解读”培训任务
目前,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不太关注学科本体知识、不太关注文本、不太关注导学”的问题,文本解读能力弱。笔者结合社会实践与培训的需要开展专题调研,分析小学英语教师文本解读现状,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1.教师“文本解读”意识淡。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持不同看法。优秀骨干教师在备课时,能先解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学情、语言功能与内容,再设计教学活动,课堂往往目标明确、达成度高。但大部分教师仅将文本解读停留在口头上,更关注活动设计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他们的课看似热闹,但往往偏离教学主道或内容肤浅片面,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
2.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弱。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文本解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文本解读未考虑课程标准,目标定位不全、不准。许多教师仅关注眼前的教材,没有课程目标意识和学段目标意识,造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全、不准,学生能力得不到全面、系统的培养与训练。二是文本解读停留于教材呈现的文本,语言停留于表面,内容肤浅、片面。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明确了通过课程标准解读设计和描述单元学习与课时教学的目标、从学情出发多维度解读文本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从语言出发准确解读语言语境含义与情感从而设定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目标等文本解读培训的基本任务,为培训提供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实施“清+洗+晒”培训,探索“文本解读”策略
培训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策略,恰当的培训策略能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培训最优化。本次培训,笔者主要采用“清+洗+晒”培训模式,帮助教师厘清真实问题,重构知识框架,掌握解读策略。
(一)清:专题学习,厘清真实问题
对问题的探索源于对问题的正确理解。为帮助教师了解“文本解读”的丰富内涵,笔者引领教师走进课标,走近名师,厘清真实问题。
1.学习课标,明确“文本解读”要求。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教材是实现《英语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具体工具,解读文本必须先解读课程标准。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悉课程目标,有助于教师正确解读教材,也是教师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重要前提。如《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法目标(二级)指出“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从中可以看出,课标强调教学中语境的创设,解读文本必须先分析语境。引领教师通过解读文本,将课程标准分解为课时学习目标(如图1)。在这过程中,笔者关注教师策略的形成与运用。如针对教师最困惑的写,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描述,提供了可供教师选择的策略:在语境(信息沟)中写、在游戏中写、在篇章中写等。
2.听取报告,了解“文本解读”方法。专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观点能开阔教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为教师的教学探索指明方向。笔者引领教师借鉴理论型和实践型专家的观点和策略,带领教师探索文本解读的方法。如上海华师大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让教师明白:文本解读要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教学要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并体现课程标准、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等。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思路和方法,让教师在厘清真实问题后开展探索。
(二)洗:专题培训,重构知识框架
先进的理念、他人成功的经验必须通过有效的专题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能力。笔者围绕“课堂”主阵地,通过有主题、多形式、多角度的专题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建构新的观念与技术。立足单元、课时、问题,分别采用“多人同课异构、多课连续异构、多人同题异构”等形式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交流,在交流与互动中深化所学知识,建构新的知识框架。
1.立足单元,整体解读。人教版小学《英语》每单元包括词汇、对话和阅读三种课型,各有侧重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小学英语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特别是语篇教学意识的推进,许多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很难把握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易将所有的文本都解读为一种模式。笔者运用“多课连续异构”的方式,引导教师立足单元进行系统规划与整体备课,帮助教师掌握不同课型的解读策略和方法,明确不同课型的教学任务和不同教学任务的侧重点。以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My Classroom 为例,它的子话题涵盖了学校环境、教室环境、日常活动、颜色、方位、数字、日常计划等内容,还包括字母书写、音素学习、西方文明礼仪、语言描述等相关内容。解读单元文本时应紧扣主题My Classroom,不同课时增设子话题,再构本单元的学习主体(见图2),制订各课时的学习内容(见图3)。
2.立足课时,细致解读。教师最关注的是每节课的文本解读。笔者采用“多人同课异构”的形式引领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多人研究同一课题,会出现文本解读的异构、内容的异构和策略的异构,有利于在研讨中形成多边思维的碰撞,从而帮助教师提高对文本解读的认识。我们选择了教师最困惑的Read and Write课型(PEP5 Unit1 B Read and write)进行同课异构,探讨读写课的文本解读策略。在文本解读时,教师都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话题Teachers,提炼出My teacher的主题。对“阅读”的解读在形式上虽有不同,但在“质”方面却是一致的,遵循了“总—分—总”的教学顺序,先从整体上解读文本,再到细节,最后是拓展。但教师对“写”的教学目标却有不同的解读策略,有的教师认为“写”可以与“说”同步进行,在语境中引导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有的教师却侧重“说”后“写”,让学生流畅表达后,在语境中写完整的句子。研讨时,大家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文本的解读应基于学生的基础,适合学生的学。
3.立足问题,深入解读。在培训中,笔者会在教师对文本解读整体有一定感知且掌握一定技能后,将焦点集中在一些疑难问题上。梳理出关键问题,借助“多人同题异构”的形式激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深入探讨,让教师在智慧碰撞中创新方法,在共享中形成最佳策略。人教社推出新版的PEP小学英语教材后,我们选择了Unit 5 B Let’s learn部分,让教师进行新旧对比,分析编者意图,利用集体的力量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通过归纳,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全面展现编者意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文本内隐的核心。
(三)晒:分享策略,晒出培训成果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教师教学设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笔者鼓励教师在“听一听、做一做、晒一晒”中积极探索与创新,提炼解读策略,晒出教学智慧,促进专业技能的学习、交流与提高。
1.解读学生,使文本更适合学生的学
(1)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文本生活化。教材是为学生的学而编写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文本生活化,使学生在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语言,体验语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在解读PEP6 Unit6 A Let’s learn(见图4)时,
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喜欢的“郊游”作为学习情境,选择学生喜欢的摘树叶、抓蝴蝶、观昆虫、拍照片、做游戏等作为学习内容,最后将教材中简单的五个短语再构成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I am Mike. My friends and I are doing an experiment. Now we are in the ants’house. We are the ants now. Look, Zhang Peng is taking pictures for the ants. Amy is catching the greenfly(蚜虫).The greenfly is fat and funny. Sarah is picking up leaves. The leaves are so big. John is watching the ants. They are working so hard. 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语言活动中会学得不亦乐乎。
(2)整合学生的语言储备,使文本生动化。教材提供的是一课时学习的语言材料,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关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的激活,将新、旧知识滚动融合在一起,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综合性。如PEP5 Unit1 B Let’s learn,主要学习如何描述人性格的几个特点,教师在解读时可以根据主题Teachers,整合学生已有的关于年龄、爱好、家乡等等话题的词汇,将文本拓展为My sister Coco is my math teacher. She is tall and thin. She is very smart and funny, too. She has many math books and math games. She likes math so much. 这样原本单薄的文本丰富了,单调的语言生动了,更促进了学生的学。
2.解读语言,使文本更适合语言的学
(1)分析语言的含义,使文本富有层次性。语言的含义是丰富的、深刻的。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情景中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句型融合不同话题的单词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语气也能表达说话者不同的含义。教师应深度解读语言,分析语言的多层含义、多种情景。如在解读PEP5 Unit1 My new teachers B部分Let’s talk时,仔细分析语言,就能发现“Is he/she...?”所包含的询问内容其实是存在着差异的:一种是询问外貌特征,是外在的,通过人物或图片就可以得出,如Is he/she tall/short/young/old?而另一种是询问人物性格特征,是内在的。从差异出发,从不同的点切入,使创设的情景既紧紧围绕语言功能,又紧扣语言的不同含义,使学生通过不同的体验灵活运用语言。可见,准确分析语言含义,能科学地解读文本,使文本具有层次性。
(2)改编语言的体裁,使文本富有多样性。语言有着丰富的表达形式,儿童英语学习内容有多种体裁(如图5):
教师在解读教材中的文体时,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选择恰当的体裁,丰富文本,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输出文本。如将PEP6 Unit2 B Let’s talk中的对话改编成诗歌体裁,文本就更加丰富、多样。
(3)挖掘语言的情感,使文本富有人情味。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等教育因素,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使文本具有人情味,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解读PEP6 Unit2 B Let’s talk时,挖掘其情感因素,通过对比爱斯基摩人寒冷的生存环境与赤道附近炎热的生存环境,引出We are lucky, we have four different seasons, different weather, different activities,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谢身边的万事万物。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使学习成为一种交流思想、渗透人文意识的载体,有利于让学生成为一名有技能、有修养、有独立人格的人。
三、构建“文本解读”框架,形成专业思考力
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培训应关注其后续影响,注重引领教师关注隐性的知识,为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框架与思路。
框架(framework)是一个基本概念上的结构,用于解决或者处理复杂的问题。“文本解读”需要教师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系结构、文本特点等,从学生的角度把握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文本的含义、情境、情感等,明确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具体目标。
借助此框架,笔者希冀教师能从课程标准、学生、语言三个主要方面解读文本,并设定了一些自我核对的问题,帮助教师获得正确思路。
内涵丰富的“文本解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专业思考力和行动力,帮助教师获得解决文本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框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 剑.加强理解小学英语教材,提高教师教材驾驭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3).
[2]蒋亦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建构性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3]戴军熔.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4).
英语学科课程校本化实践 篇12
一、分学段调整教学目标
牛津英语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上与以往教材有较大差异。以现在完成时态为例,在老教材上,这个时态在初二集中教授,但是在牛津教材上,初中四个年级教材中都有出现。因此,我们四个年级的英语教师分工合作,将教材中涉及现在完成时态的内容放在一起,依据课程标准、中考考纲和教材的编排,对各年级学生所需掌握的现在完成时态的程度做了一个划分,例如,六年级学生只要理解句子意思,了解有现在完成时态这个语法;七年级学生要能背诵对话,能完成由教材对话编写成的现在完成时的练习,了解现在完成时常见的几个时间状语;八年级学生则要掌握现在完成时表达的意义以及它的用法,掌握常见的用于现在完成时的时间状语并学会初步运用;九年级学生要对初中阶段的现在完成时态能进行系统的介绍,并能在语境中运用。这样的划分,使每个年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教学上的盲目性,科学地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二、根据学生个性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我校英语教研组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再利用。六年级教师预先熟悉七年级的教材,使一些七年级的内容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有所涉及并埋下伏笔。例如,六年级第二学期的Food and Drinks这一个单元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以及修饰不同名词的不定代词,而在七年级的相应单元中则出现了一个食物金字塔,介绍健康饮食,教师们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接受这个金字塔的概念,就将这部分内容直接引入六年级教学,效果非常好。又如,八九年级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繁多,若再补充阅读、听力或口语的教学,学生就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教师就从现有的材料上下工夫,如对于Speaking的内容,我们会稍作改变,将其变为学生练习写作的好素材。
三、以任务型教学研究为教学设计
如果说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校本化为基础课程的校本化打下基础的话,那么教学设计的校本化才是教师教学功力的体现,才是校本化的关键所在。我校英语教研组以任务型教学研究为主线,开展了大量的实例研究。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的掌握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因“变化性互动”而形成的各项活动称之为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原则,可以使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各式各样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语篇的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阅读能力。
四、针对学生实际开展训练
【小学英语跨学科】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学科开展英语竞赛活动11-04
小学英语学科节方案08-12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的工作总结05-30
洪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工作计划06-20
小学英语学科三年级上册工作总结11-07
温州市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常规(试行)10-08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心得体会06-27
英语学科特点07-16
英语学科能力06-21
英语学科平台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