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特点

2024-07-16

英语学科特点(共12篇)

英语学科特点 篇1

英语教学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 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 才能实现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那么, 教师应通过哪些方法, 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呢?

一、创设会话环境, 营造英语氛围

害羞、难以启齿、不愿会话是英语教学中的瓶颈, 为突破这一难关, 在教学中, 笔者通过创设“硬”和“软”两种环境来营造“说”的氛围。所谓“硬环境”, 就是在室内设置英语墙报, 英文标语, 英语画刊, 在室外开办“英语角”, 强化对各种物品的英语名称的识记;所谓“软环境”, 就是强调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要用英语进行会话。为此, 在课堂上笔者积极渗入英语活动。如运用挂图, 投影片等创设情景, 用英语看图说话;做一些游戏, 让学生扮演图中的角色;开展英语抢答比赛等, 最大限度地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想象, 使英语变成对话的常用语, 学生成为生活中的“小老外”,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其英语学习的欲望。

二、活用心理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学习普遍认为是“难、苦、繁、泛”, 不少学生硬着头皮在学, 花的时间不少, 收获却不大,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难度的不断增大, 背上的“包袱”却越来越沉重。在饱受了一次次打击之后,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面对这些困惑着教师和学生久存不解的难题, 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识记的理解。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识记做为知识学习的起始点, 他的方法是否有效, 直接影响着遗忘的过程。实践证明, 通过无意义识记 (即死记硬背) 得来的东西容易忘掉, 而通过理解识记得来的东西则能保持长久。由此可见, 影响识记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理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常根据学生识记的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如在教学生词和语法时, 用直观教学手段, 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在呈现新的语言现象时, 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 以旧代新, 新旧对比, 促进学生的对比记忆;在识词方面, 把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呈现, 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记忆。

2. 强化记忆的巩固。

研究表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若在学习之后8天内不及时复习, 就会遗忘40%~70%的内容;倘若学生能在学习中合理地安排三次复习, 即在第三天、第四天和第八天进行复习, 就能保持95%以上的学习内容。为此, 笔者总是不间断地在课内课外同步用尝试回忆法进行复习与巩固, 在基本内容掌握后, 尽早试背, 发现难点和问题所在, 加强下一步学习的针对性。

3. 固定思维的模式。

对于初中生来说, 正由直观能力向思维能力发展, 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 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 抽象思维能力日趋成熟。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巧妙地把直观手段和虚拟情景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撇开具体事物, 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 借此帮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英语的认识的教学, 启发他们思考, 经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形成新的概念。

4. 富于想象的动力。

积极想象能有效改变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态度, 如能恰当地应用在英语教学中, 就可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一种动力。由此, 笔者尽力启发学生, 大胆地想象和思维。如学习一段对话后, 让学生想象对话发生的情景, 并通过想象表演对话。在读一篇课文之前, 让学生根据课文标题展开想象, 预测作者所写的内容, 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语言, 对文章所涉及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 找出一些可能性的解决办法。在学完课文之后, 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让他们大胆设想和模拟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故事的前因后果等, 在想象中增加对英语学习的热爱。

三、优化教学内容, 增强语言实践

成功的英语教学不只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练了多少, 在实践中能用多少。在教学中, 笔者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

1. 优化教学内容, 吃透教材, 活化教材, 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的生活实践贴得很近, 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 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从而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

2. 优化教学手段, 如听录音、看投影, 角色对话等, 让学生入情入景, 把书本语言和实际运用统一起来, 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

3. 优化教学过程, 从识记, 操练向运用飞跃。在教学时, 笔者坚持每天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 如阅读、讲故事、唱歌、书法、简笔画等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以期使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树立自信心, 提高运用能力

运用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英语教学中, 笔者尤其注重强化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训练。一方面, 努力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炉, 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如训练造句能力, 先提问,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学生会根据各自的意愿做出不同的回答: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a worker/an officer/a cleaner, etc.笔者继续问:why?这样, 学生就会根据语境变化, 作出相应的反应、正确的应答, 从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另一方面, 尽可能地实现新旧知识融汇贯通, 分散和知识系统化, 书本知识交际化, 课堂活动生活化。如在总结归纳有关问路的说法一课中, 笔者运用投影为导入点, 创设问路情境。当生活中这些熟悉的画面再现在同学们面前时, 学生顿时会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纷纷揣摸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 模拟出各种不同的语调、动作、神态。待到学生迫不及待地都想进入角色时, 再用投影片展示下列句子: (1) Excuse me, where’sthe nearest…please? (2) Is there a…near here? (3) Which is the way to…please? (4) How can I get to…please? (5) Do you know the way to…please? (6)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 (7) Can you find the way to…? (8) I want to go to…? (9) I’m looking for…Where is it, do you know? (10) I can't find the way to…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please?等及答语Walk along this road/street.It’s about…meters from here.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right…It's about…meters along on the right/left.Walk on and turn left/right.时, 再进行一系列操练。在“润物细无声”中, 体味英语学习的快乐。

总之, 英语的内涵很丰富广泛, 教学工作也是繁难重重。但笔者相信, 教师只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努力探索学生的学习特点,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英语学科特点 篇2

高考英语考纲的词汇多达2800个,这些词汇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超出高考命题范围的词汇会受到严格限制,所以掌握词汇对英语学科的复习至关重要。

掌握这些词汇不仅要音形意结合,而且答题过程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记忆词汇时,可以在底下添加注释,标出自己要复习的重点和不熟悉的单词。等到熟练以后,再把标记去除,在复习过程的目标词汇将不断减少,落实的词汇将不断增加。

2、整理纠错

做题每犯过的一个错误,都是考试的增分点。从某些意义上来说,错误也有很大的价值。我们要利用手上的复习资料,重新检查解题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寻找犯错的原因,端正正确的解题思路。

英语的纠错不单指在选择题,阅读理解题型也可以在纠错过程中再次解读文本,分析命题者出题的意图,这个过程会使人获益匪浅。还有,纠错过程中已经弄明白的题型可以做上记号,下次复习就不用花时间去看了。

3、提升写作技巧

最近几年高考英语的书面表达得分偏低,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把英语成绩给提高上去。

利用学科特点 增强专业能力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演歌;学科特点;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49-02

我国《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的婴幼儿教育。如此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也就对未来的幼儿教师量和质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现在的学前教育行业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但另一方面,随着幼儿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就凸显出来。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语文课堂对这些知识基础较薄弱的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就成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最好的锻炼场地。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际能力的平台,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幼教语文课本有《阅读与写作》、《儿童文学》、《听话与说话》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对儿童文学、幼儿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课本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所减弱,但在技能训练方面的内容加强了,这也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技能训练,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训练,提高专业技能,比方说讲故事、口语表达、诗歌诵读等。那么如何做到这几个方面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龄前儿童,理解语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对其加强口语表达教学也就成了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加强对未来幼儿教师的口语训练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当前学幼教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所以让学生开口说、说什么也是课堂上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平常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幼教专业学生的口语训练:一方面是以文本为载体,加强口语训练,读课文、复述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编故事,并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大胆讲述;第二是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进行口语训练。为了解除学生的顾虑,我有时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大胆地张嘴说话;每节课上课之前,我都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自由谈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学校生活、上课学习、同学相处、宿舍矛盾等,都可以是谈话的内容,虽然有时有的学生只说一两句话,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很多学生都从中受益,慢慢地恐惧心理克服了,敢开口说话了,这样也就为我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以读促写,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即席讲话,用于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无疑是较好的形式,但那样有时更多的是停留在临时性的感性思维层面上。只有写作,才能使人们的思维更具体、更条理、更清晰、更严谨、更高级,更具有保存借鉴运筹深化的价值;人们的思维,只有到了可以写在纸上的层面,才可以说是从零碎走向了规整,从低级走向了高级,从感性走向了理性,从肤浅走向了深刻。往往我们有时想得似乎很完美,但真正写出来有时却又语塞了。“真正的智者见于其思想”。所以,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写出来是更重要的。为此,我所教的每一届学生我都让他们在大量阅读开阔眼界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写日记、写周记、写生活片段,写即景即情作文,把用笔写点什么做为学生的常课。开始时,我借鉴魏书生老师的方法,只让学生写一两句话,慢慢地在增多,进而再写自己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地提升其对问题的认识水平,这样读和写相互影响,增强了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在未来教学中的实际能力

对于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能够说话写作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各种能力,听、说、读、写、操、歌、舞、弹、唱、画一样都不能少,为了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真正的实践能力(所谓实践能力指的是在未来的教学当中实际操作能力,掌控课堂,实施教学等),把语文课堂延伸为学生的舞台,把各种能力融会贯通,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比方举行讲故事比赛、童谣表演、演绎儿童话剧、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儿童诗创作比赛等。在讲《鸿门宴》、《荷花淀》——“女人探夫”时,我让学生排练话剧,分别演绎鸿门宴上的惊险与计谋和女人们的可爱与“口是心非”;在讲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我和学生一起深情地演唱;讲到毛泽东的《沁园春》时,我让学生画出他们想象的北国风光;讲到诗歌单元时,我举行了诗歌朗诵比赛……讲《幼儿文学》的时候,我对各种文学样式深入思考,举行了讲故事比赛、儿童诗创作、童谣表演比赛、儿童话剧表演比赛,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一点点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而这些也正是作为幼儿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也就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采用3+3+3+1模式,增加对学生实际能力考查比重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升学为目的(初中和高中最为典型),但对于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当以就业为目的,所以真正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应该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首要选择。因此,我大大减轻了只能体现书面知识掌握的试卷考试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对于学生实际能力考查的比重,对于学生的最后考察,我采用了3+3+3+1的模式。所谓3+3+3+1的模式指的就是试卷考试占百分之三十,学生的实践能力(讲故事、话剧表演、演示童谣等)占百分之三十,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课文诵读、儿童诗朗诵、演讲、辩论等)占百分之三十,学生课堂的表现(上课的状态、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等)占百分之十,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种认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时更重要,这样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五、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堂上的动口动手能力转化成真正的实践能力——模拟幼儿园课堂与幼儿园实习、见习相结合

实战和纸上谈论总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真正的把课上的训练转化成实际的教学能力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为了让学生找到为人师的感觉,我利用我的课堂模拟成幼儿课堂,让学生放手训练,这也就为学校组织的真正的幼儿园见习、实习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内学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培养真正合格的幼儿教师,只靠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在将来的竞争和从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幼儿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为托起明天的太阳挥洒自己的青春,为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教育艺术》,2010年第3期。

初中英语学科特点及其学习方法 篇4

一、初中英语的学科特点

1.记忆性。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相对于小学接触的英语而言, 初中英语就开始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是在词汇方面, 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词汇短语和各种写作句式, 同时记忆单词的固定搭配、语法规则、时态句型。为了写好英语作文, 还要记忆各类优秀的文章及好的表达方式。有一点也很重要, 就是初中英语是学习英语的基础环节, 大量的记忆对于后期更复杂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差异性。

英语科学本身与我们所熟知的汉语在说话方式上就已经有了很大差异, 而且, 二者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差异也更明显。英语和汉语在发音、语调、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例如英语的动词有时态变化, 汉语就没有。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能够体会到截然不同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 这就会使得英语学习增加一定的难度[1]。

3.应用性。

英语是当今世界最流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是交际工具, 掌握了英语就多了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的途径。初中英语对于熟练应用口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今, 在大街小巷, 时不时会遇到外国人, 日常交际时有发生。同时,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英语也在各类载体上出现, 熟练掌握英语将会给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4.人文性。

通过对初中英语不断深入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一种语言, 其中包含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 无所不有。通过对英语的学习, 我们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风土人情、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英语的普及可以向世界传递多元的文化和多彩的生活。

二、初中英语的学习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虽然大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为了学英语而死记硬背、毫无兴趣、没有激情的现象。只有爱学习, 才会想学, 才能学到想学的知识。在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可以将教材中的语言情景利用一些直观的手段表现出来, 如情景表演、实物演示等,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娱乐性[2]。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扬,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提高学习英语兴趣。

2.熟记英语词汇和短语。

词汇和短语是英语的基本构成, 将词汇和短语牢记于心是学好英语的关键。熟记词汇和短语的最好方法莫过于重复记忆。 学习词汇要从词汇的形、音、义三个方面把握, 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的用法, 同时要学会一些单词的构词形式, 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充词汇量[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 我们可以得知, 记忆总会有遗忘, 但是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所以, 在日常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要熟练掌握自身记忆的方式方法, 多看, 重复看, 短时的理解总会转变成长久的记忆。

3.大量阅读英语文章, 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实现[4]。词汇量的积累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丰富同样需要依靠大量阅读。大量 阅读不仅能够提高词汇量, 认识更多不懂的单词短语, 同时能够提高口语水平。在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可以坚持每天阅读几篇优秀的英文短文, 或者查阅一些国外的英语报纸杂志。对于一些不懂的单词短语, 我们可以翻阅词典, 搞懂句意, 同时要准备一个本子, 把生词记录在案, 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阅读一番,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单词短语, 就能掌握其中含义, 这对于把握文章的深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阅读英语文章对于提升阅读水平有很大帮助。

4.多动笔, 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体现[5]。刚开始锻炼写作的时候, 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英语作文, 记忆其中的典型句型句式, 进行模仿写作。每天坚持写一两篇英语短文, 有意识地将平时记忆的好的句式应用于文章中。做到学以致用, 就能写出精彩而有亮点的英语作文。当然, 写作要写有其意, 写有内容, 不能只是为了应用典型句型, 更要有所表述, 阐述作者的思想。

5.不断努力, 坚持不懈。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英语学得好的人, 并不一定非常聪明, 但一定是个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的人。学习英语不可能像某些广告鼓吹的那样在很短时间内就说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 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花费更多时间、付出辛勤的汗水, 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在心理上给自己加油鼓劲, 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坚持一定可以成功。

三、结语

初中英语相对来说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 学好初中英语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更复杂、更有深度的英语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学好, 才能为将来学习与应用英语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春芬.关注初中英语学科的“潜在课程”[J].海外英语, 2013 (24) :15.

[2]程燕琴.浅谈初中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4) :20.

[3]华茵.浅论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研究[J].改革于开放, 2011 (06) :19.

[4]李显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创新之浅析[J].才智, 2013 (05) :30.

历史学科特点 篇5

——顾志跃等编著《如何评课》读书摘记一

一、历史学科特点

1、历史学科课程定位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历史学科的特点

(1)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2)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认知结构的多样性表现为整体性、因果性和发展性。

A、整体性。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B、因果性。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C、发展性。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总是在前一个过程基础之上的开拓创新;从认识论上看,人们的认识处于发展与深化之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

(3)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应重视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的能力,以及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

(4)学科联系的交融性。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

二、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1、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中学历史课程要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本质,即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奠

定基础,因此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的简单化做法。

新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1)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现代意识;(2)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3)多维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4)研究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5)重视过程评价和质性评价。

2、新旧历史教学理念的比较

(1)教学目标之比较。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总体目标。

(2)教学手段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插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手段,在对传统教学手段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之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分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学习的量与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与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并将这些视为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4)课程资源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将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新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它分属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包括教参、课外读物、直观教具、视听材料、多媒体资料库、互联网、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历史遗址与遗物、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等,新课改课程资源较之传统教学课程资源丰富了不少。

作为课程资源核心的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也大量增加了有关文化、科技、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这样更好地发挥了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的功能。

(5)学科能力之比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定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这一能力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的层次。

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新课程的能力目标,较之传统目标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程理念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理念的批判、继承、创新和发展,广大历史教师应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加深对传统历史教学理念弊端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在历史课程改革中自觉地加以贯彻实施,使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三、历史学科评课关注点

1、看是否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特点

历史学科特点: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

育思想。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里所谓历史的眼光就包括这种整体的眼光,这种史学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对自己、对社会的洞察力和穿透力。通俗地讲,就是在认识问题时能看得深、看得广、看得远,能看到别人一般看不到的层面,这是一种历史的独特眼光,是史家之法的核心。

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历史教学要从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出发,把握教学内容;从历史认识的角度出发,把握教学方法、手段与策略;从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出发,提高教学效率。要重视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使用外语进行历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讲求实效地认真试验和逐步推行。

2、看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

历史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鼓励学生广泛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水平。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发现不同问题,听辨不同声音,懂得多元理解,敢于“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启迪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的聪明学、智慧学、人文学。

求真、求实是史学的根本宗旨、原则,是灵魂。有了正确的史料,还有一个如何解释和评价史料的问题。在目前大力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着意为孕育历史学的求真、求实精神而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悟治史之精髓。

3、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看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看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强调对主干知识的把握,重视知识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所谓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指能体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的知识以及重要的历史结论等。

(2)看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看教师是否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史料分析能力。现行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分量,采取了在一段史实旁边设置一则史料,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教师在授课中,应当“就地取材”,眼光向下,对于教材中的“第一手资料”要珍惜,不能熟视无睹、轻易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史料、读懂史料、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

突出学科能力,注重以学科基本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关注学生综合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历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激起学生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使学生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造就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宽阔胸怀,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促使学生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同哲学、文学一样,从终极目的上来讲是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状况的。历史课程的讲述要从阶级斗争史转向文明史,从精英视角转向民众视角,从理解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解读,从线性思维走向网状思维、立体思考等等。共同呵护学生的心灵,共同关爱学生的成长,这才是历史学科的终极意义。要把学科特点、学科体系和基础教育现状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协调,发挥其培养现代公民的“素质”的作用。

历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动过程。因此,我们在研究考察历史事件时,绝不能孤

立地、静止地去作观察,而应当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作具体的、动态的分析,既要弄清楚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的存在状态,又要展现这一事件对现在所发生的及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多维的时间意识,不仅关注“过去时”,还要正视“现在时”,同时着眼“将来时”,学会前瞻后顾、左顾右盼;学会领悟其中蕴涵的那种历史感。

4、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立足学科特点 关注兴趣培养 篇6

一、采用游戏形式,引发学习兴趣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法国教育家德里克·福禄倍尔说:“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教学,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例如,教学《有趣的磁铁》一课时,我用开展小游戏——“钓鱼比赛”来导入新课。先让每组选派一位代表,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谁钓的鱼最多,接着,请获得冠军的学生介绍经验:是怎样把鱼钓上来的?(鱼钩是磁铁做的,鱼的身上有小铁钉,鱼钩一碰到小铁钉,鱼就钓上来了。)最后,很自然地引出学习内容——磁铁。这样的游戏导入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诱发学生的思维,让其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再如,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光源、物体、影子三者的关系,从而知道产生影子的原因。我让学生在灯光下进行“搭手影”游戏,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纷纷要求到屏幕前“搭手影”,通过游戏让学生懂得影子的成因和变化。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采用游戏方式,能使学生在游戏中,由被动地看看听听变为主动地说说做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激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情境:(1)听——请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优美的音乐,猜这段音乐是怎样发出来的?(2)看——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喇叭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教师特意请来了一位“小精灵”(用乒乓球做的小人头),和大家一起欣赏优美的音乐。(教师把“小精灵”放置在喇叭的纸盆上,音乐响起后,“小精灵”因纸盆的振动而欢快地跳起了舞。)(3)问——大家知道“小精灵”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地跳起来吗?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好奇、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探索奥秘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又如,《摆》一课的教学。在探究活动之后,学生认识到“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教师出示两个摆线一样长,但摆锤不一样长的摆,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摆线长短相同,摆锤长短不同的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快慢一样吗?为什么?这一问题与已有的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发展,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真正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组织动手实践,增强学习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特点。在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同时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听见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容易记得,亲手做过的才真正理解”。这句刻在美国一家儿童博物馆的铭牌上的话正是告诉我们动手实践的重要。在教《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园周边的空地上,让他们动手挖一挖,找一找,观察土壤里有些什么,带一些土样回来进行分析研究。学生自己动手作分析实验,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在教师引导下作出土壤主要成分的结论。知识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获取”的,让他们来一次“探求意义的经历”,这样的教学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是学生终生难忘的。他们不仅学会了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亲自经历了一次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求知欲望,并且使学生得到精神上最大的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充满激情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充满乐趣的。

四、鼓励课外阅读,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链接性课外阅读。如,在教学《关心天气》这一单元前,我先向学生推荐了《趣味气象》《趣谈天气》等有关气象的科普书籍,并身体力行,以自己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学生热情高涨,搜集了大量气象谚语、气象科技、气象常识、气象趣闻等。通过这样的课前补充阅读,学生对天气、气象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这一单元时,自然是觉得易如反掌,学得兴趣盎然。除了课前的补充阅读,我还注重课后的延伸性阅读,不仅继续向学生推荐《气象风云》《云天探秘》《中华二十四节气》等科普书籍,还鼓励学生登录中国气象网主办的《气象科普园地》继续学习。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

除了根据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进行链接性课外阅读,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与科学有关的其他课外书籍,如《我们爱科学》《玩转地球》《科学家的故事》《儿童科学名著》等,并配合班会课开展读书介绍会,科普知识竞赛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利用多元评价,巩固学习兴趣

新课程提出评价要注意发挥其激励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基于这一理念,我尝试从改变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入手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主体参与评价,体验成功,从而巩固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我设计了“小博士”研究评价记录表。(如图)

又如学习《叶和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评价表。(如图)

多元评价的建立,学生能即时地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成功,巩固了学习的兴趣。

英语学科特点 篇7

一、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有效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的学生能接触到各种新鲜的知识, 他们的知识面也比较广, 如果英语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的较为死板的教学模式, 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纵观小学英语教材, 里面设置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情景,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 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新鲜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英语, 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带领下, 快乐地学习英语。

1.巧用肢体语言学英语。西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讲英语时, 表情都比较夸张, 这是外国人同中国人讲话时不一样的地方。小学生活动好动, 又善于模仿, 如果教师能结合不同单词句子的特点, 生动地将肢体语言引入课堂, 学生就能感受到英语的生动、有趣。如在学习“big”时, 教师做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大的动作, 在学习“small”时, 教师故意做了一个鬼脸, 像魔术一样来一个非常小的玩意, 让学生生动理解这两个单词的意思。

2.借助画图学英语。小学生对画画特别感兴趣, 纵观牛津小学英语教材, 里面有不少英语单词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英语单词的特点, 巧妙地将画画同单词的学习联系起来, 学生就能在画图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英语。但在采用画图辅助英语学习时, 教师不能将英语课堂上成美术课, 而是借助画画辅助英语学习, 教师作为引路人, 要有效引导学生接受这一新型学习方式。课堂只是一个契机, 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在课后合作学习英语。如学生画香蕉时, 就要会说“ba- nana”, 然后在涂色时要说用到的有关颜色的英语单词如“yellow”, 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合作, 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 这个过程就是语言环境创设的最好方法。

3.引入英语情境表演。语言交流氛围对于提高英语能力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教材的特点, 将课本上的表演情境引导给学生, 鼓励学生课后去模仿、表演, 然后教师再安排时间为学生搭建英语平台, 让学生将课后表演的内容搬到课堂上, 从而感受英语表演的乐趣。

二、设计趣味活动, 提升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持续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而且语言学习又比较枯燥, 如果教师能结合教材设计灵活多样的趣味活动, 就能借助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学生就能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去学习英语, 从而有效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身体部位的单词时, 教师借助图片让学生初步学会身体部分的英语单词和简单的英语对话, 为加深学生对身体部位英语单词的识记, 教师设计了英语趣味游戏活动———Touch游戏, 由一个同学发指令, 其余同学听指令完成动作, 并用英语复述身体部位的名称。如:一个同学说“Touch your eyes”, 学生边指着自己的眼睛, 边说“eyes, eyes, this is my eyes”;“Touch your nose”, 学生听见指令后边指着自己的鼻子, 边说“nose, nose, this is my nose”。在游戏活动过程中, 如果学生听错了, 或者说错了, 就要再表演一个有关英语的小节目, 如唱一首英语歌曲, 或朗诵一段英语小短文等。有趣的游戏活动, 将英语学习推向了高潮, 学生既能在活动中掌握单词, 还能学习一些简单的句型和语法,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也要跟着相应变化, 这样学生就能借助趣味活动感受英语的魅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 提升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 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借助评价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导入更多的正能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常用的评价方式有三点。

1.语言评价。语言评价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手段, 但教师要抓住英语学科特点, 在实施语言评价时融入表情、动作等, 让语言评价能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英语。如利用ok, very good等词汇, 配合动作、表情,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在内心感受教师对自己的肯定。

2.目标评价。目标评价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当学生初步实现目标时, 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 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下一个目标的实现中。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实现目标时,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并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总之, 要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 把握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优化教学策略,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同时, 积极地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语言学科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 教师如何把握英语学科特点,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 依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从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有效性;设计趣味活动, 提升教学有效性;创新教学评价, 提升教学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英语学科特点 篇8

这一学科的特点无形中也就规定了它有别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通常认为学习英语要注重口、耳、眼、手,四种器官的并用,即做到“四到”。

“口到”。学习语言,不张嘴不动口是学不好的,同学们最大的毛病是读书不出声,害羞不敢张嘴。诵读是会话的基础,也是语感的来源,更是顺利学会单词、词组、句子的用法和掌握语法规范的基础。大声诵读和清晰发音是学英语的第一关口。要克服要克服害羞心理,不要怕读错,读错意味着有机会改正,意味着进步。动口还要多问,碰到疑问要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多闻阙疑。

“耳到”。学习英语的发音、读音、语调等这些感官的要素最好是口耳相传,听说领先。在课堂上,不但要专心听老师对知识的讲解,而且要认真听老师对语音、语调、重音、连读,失去爆破、断句等发音要领的把握,以便培养自己纯正地道的英语口音。在课外还要坚持练耳,最好是挑选发音纯正的磁带,用录音机反复的听,仔细地模仿跟读。还可以多听发音比较好的同学的朗读,甚至可以面对墙壁说给自己听,如此等等。

“眼到”。英语学习中阅读环节必不可少。研究发现阅读能增强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能力。长期大量的阅读,不但能积累知识而且能够养成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用心阅读”。

“手到”。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再好的人也不可能逃脱被遗忘的命运。学习英语手就是要勤快。手勤不仅要做好课堂笔记,还要多翻书,多查字典,更重要的是多摘抄优美的原文,因为抄写能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记忆力也是极有帮助的。

书面表达上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的一种综合表达方式,它涉及到遣词造句的能力、语法知识、逻辑思维等等。所以学生要想掌握这门技巧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以上的“四到”仅仅是指导英语学习的总的思想,但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书面表达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的经验:

一、夯实基础,注重效率

夯实基础就是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要采用多种的方法来训练句子,如翻译法、仿作法、填充法、续句法、笔记法,等等来练习,注意难度的梯级上升。熟练地掌握五种基本句型,在此基础上再训练各种类型的小文章。

二、熟背范文,树立样板

亚里士多德说:“一切的艺术创造都始于模仿”。在进行书面表达训练时,教师应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范文必须做到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语言习惯上标准规范。范文对于学生的作用在于指导性和模仿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之存在的差距。

三、自改互改,重视评价

在书面表达训练过程中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行之有效的批改方法也必不可少。教师可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生自己批改、学生互相批改、学生集体批改、教师批改等等。在批改时需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错误类型,如单词拼写错误、时态错误、表达不当等等。以上四种批改方法可选一种使用,亦可数种并用,在教学中可灵活把握。采用这些评价方法不但节省了时间,提高效率,而且让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广泛阅读,丰富词汇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提高书面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丰富词汇量。要通过各种读书法如泛读、精读等,体会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可指定学生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养成积累词汇的好习惯。

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笔者的管窥之见尚有诸多的不成熟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赵科.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松泉.简明学习方法词典[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3]冯克诚.中学英语教学结构模式与写作教学[D].内蒙古大学,2000.

立足学科特点,构建高效课堂 篇9

一、注意教学方法特征, 提升综合运用实效

1.运用典例教学方法, 提升实效。 在重新整合教学方法之前, 我们要能够把握好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 然后按照教学内容, 筛选相应的方法, 进行重组, 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比如在教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内容时, 我以典例法为主, 以讲授法和讨论法为辅助手段。 这样, 不但能促使教师的指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还能促使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尽力展现,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又如在课堂导入伊始, 我先让一部分学生策划“买铁观音”的剧本, 并在课堂上表演:某一天, 郑某和卢某去外来到铁观音摊前。 店主马上笑脸相迎, 打了个招呼:“兄弟, 买铁观音吗? 这里的铁观音是上好喝的! 甘醇圆润! ”郑某弯下身子, 偷偷地对卢某小声地说:“货比三家, 才不会吃亏! ”他们起身要走。 见状, 摊主马上用手往他们一指, 大声喝道:“你们品了我的铁观音, 必须得买, 不买就是嫌茶不好, 坏了我的商业信誉。 ”两人因为年小, 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随便买了半斤的“铁观音”走了。 回到宿舍之后, 他们越想越生闷气, 于是就把此事向消费者协会举报。 问: (1) 你觉得摊主所作所为正确吗?为什么? (2) 郑、卢两人的举报有什么效果?

2.巧妙进行互补, 扬长避短。 在进行组合教学方法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能够注意尽可能发扬长处, 回避短处, 只有如此, 才可能发挥独特优势, 还应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其他教学方法弥补不足, 强化效果,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学习《法律护我成长》时, 我运用疑问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 对典型性案例进行分析, 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巧妙启发, 促使其进行积极自主探究、善于合作交流, 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并懂得要如何依据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二、把握教学内容目的, 巧妙重组教学方法

1.优化重组方法, 深入理解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 我们应合理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我们要以教学内容为前提, 优化重组授课方法, 使得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知识, 有所收获。 如在教学《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的内容时, 我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作为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理解, 使之学会知法守法, 并且能够用法护法。 由于这是比较抽象的, 尽管内容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圈, 但还是不能够较好地理解掌握。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假如说我们只是一个劲儿地讲授教材上的内容, 无疑只会显得枯燥无味, 从而加深终极目标实现的难度。 教学前, 我们必须备好课, 如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法规、案例等;能够注重、联系实践活动, 精心指引学生进行社会问卷调查等。 在课堂教学中, 要能够对各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如案例探究法、比较学习法等。 当然, 在运用过程中, 我们必须注意到案例的典型性、情境的合理性、问题的层次性等, 从而使得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2. 择取不同教学方法, 实现终极目标。 要实现教学目标, 必须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果不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那么即使再怎样花拳绣腿, 仍会失去原有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以目标和任务为教学依据, 从而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 教学更能“对症下药”、更具有方向性, 进而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方法的效能,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如学习《法律护我成长》的内容时, 我对目标进行精心设计, 如下: (1) 基本认知能力———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所具有的特殊保护作用, 掌握司法保护意义、家庭对学生保护的具体含义等。 (2) 过程及方法———巧用设置问题及典例剖析, 指导学生能够进行合作探究, 从而认知法律常识, 并学会通过法律进行自我保护。 (3) 情感教育和培养价值观———培养其法律意识, 使之感受到社会等关爱;善于与违法犯罪作坚决斗争, 怎样善于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则是教学难点。 关于这些预设的目标, 我们可综合性地、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情境法和探究合作教学法, 培养其自学能力, 强化其问题性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探究、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实际学情, 整合优化教学方法

整合优化教学方法, 适应学情。 教学相长, 有机统一。 “教”是为了“不教”, 促进学生的“学”。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们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并进行优化、综合运用, 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 学有所获,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实效。 教学《成长不烦恼》一课时, 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在身心上有了明显变化, 也面临不少困惑与矛盾。因此, 在本课教学之前, 我收集和青少年心理和生理问题的相关资料, 通过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资料, 结合运用讨论法等促使学生理解、体验青春期的身心特征, 并关注直面困惑, 找出合理的有效的处理方法, 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情境中深化理解, 强化记忆。

紧扣学科特点, 优化活动策略 篇10

一、巧猜想促发现, 有效获取新知

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 不少知识源自于生活, 因此, 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等都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方法。不同的知识适合运用哪种方法需要教师灵活地对待, 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猜想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活动方法,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通过猜想、验证, 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教师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然后结合教材设计情境图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 当学生的意见不一样时, 教师以此为“导火索”让学生切入本课探究。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后,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如何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对面积也具备一定的感性经验, 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猜想, 有助于学生将新课的学习同旧知识联系起来。如有的学生可能会结合数格子的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有的学生会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同长方形的长一样, 高同长方形的宽一样, 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可以说, 把猜想融入到数学活动中, 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思考, 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考虑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 使学生能够借助猜想活动去获取新知。

二、巧操作促理解, 有效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建立感性经验、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刚入学时, 数学教师就会让学生用数小棒的方法感知数学, 如将10根小棒捆成一把, 以此帮助学生建立个、十、百等数学概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 并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为强化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的认识和体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之前, 我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模型, 并为相同的面涂上同种颜色, 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 上下、前后、左右是分别对应相同的。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长方体建立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 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结合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模型, 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推导出公式, 由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容易发现长方体6个面的特点, 这样, 他们就会想到只要求3个面再乘2就行了。如果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只学到此, 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 他们可能只掌握公式, 但对于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还不够深, 如缺少一个前面的长方体如何求表面积, 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每个面应该怎样求, 即长、宽、高两两相乘所对应面的面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关系, 就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思考, 从而在一定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全面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可以说, 只有将动手操作同学生的思考相联系, 学生才能实现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

三、巧迁移促思考, 主动建构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 有些新旧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而数学学习的迁移并不是自动发生的, 它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 迁移需要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 才能概括出其中存在的共性规律, 并移植到新的知识上来。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迁移性的学习方法需要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经验的积累之上, 学生才能自觉调控学习过程, 努力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如在学习“小数除以小数”时, 教师先复习小数除以整数, 然后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整数关键点在于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如何确定。然后教师引出小数除以小数的算式, 如7.98÷4.2, 算式出来之后,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探讨如何计算, 而要让学生先发现今天学习的内容同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出示“79.8÷42=1.9”与“7.98÷4.2”, 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今天学习的算式里除数是小数, 同时, 学生能够借助被除数与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来自主研究出7.98÷4.2的得数, 这是迁移法应用的第一步, 学生尝试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但如何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 研究得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 最终找到计算方法。可以说,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要实现数学知识顺利迁移需要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找到与旧知识的链接点, 深入思考, 最终获得能力的提升。

依据学科特点 搞好物理教学 篇11

关键词:物理教学;因材施教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具有贴近生活、应用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等特点。物理学科中直观的实验现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直观的背后抽象的规律又难以理解。因此,要搞好物理教学,一定要依据本学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物理教学,要想把课标中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一问题很常见,但很难解释。又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获取和巩固知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包装,隆重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更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

“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教师要敬业,将满腔热情投入到物理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兴趣自然也就会由此而生。

二、让科学探究常伴物理课堂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探索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更要加强科学探究教学。

(一)设置问题情境

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由此,设置的问题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梯度性,还应具备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景象以及美妙的声音,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声音的世界,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感觉新知识不再是陌生的,而是生活中似曾相识的,然后自己动手探索,这样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做好实验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玩实验的,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

而实验探究教学常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大胆地实验、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紧迫感。看到自己的同学当上了“小教师”,学生既感新奇,又感到不应示弱。由此,学生们自会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准备寻找“小教师”每一个小小的不足。

课文中的演示实验,很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把它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先做出种种猜想,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想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关注物理学家,培养探索精神

不管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牛顿,还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爱因斯坦,或是其他的著名物理学家,都是在付出了反复而艰辛的探索,甚至经历了数代人的努力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才取得宝贵成果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物理学史上众多刻苦钻研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的事例,融汇到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略科学家们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学习他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这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是很有好处的。

(二)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

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将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再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关注我国物理学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讲光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还有,现代物理学年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初探 篇12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1. 让学生成为热爱祖国, 志向高远的人

有些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他们重“实质性”目标, 轻“发展中”目标;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轻社会品质的培养;重认识层面, 轻情感层面。这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健康、全面的发展, 更不可能培养出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心怀祖国、志向高远的人, 才能谱写出人生的精彩与辉煌。

2. 让学生成为是非明确, 正直无私的人

在语文教材的范文中有许多课文是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集中表现在对真善美的歌颂, 对假恶丑的批判上。语文课堂要渗透德育, 通过教材中鲜活的实例, 引导学生明白是非善恶, 学做正直无私的人。

3. 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 善待生命的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保尔这段关于生命的论述, 令学生们对生命有了一些新的领悟和思索。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等范文的阅读, 增强了学生们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勇气, 更令他们明白了人生价值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敬畏自然》《大雁归来》等文章教会了学生爱护自然, 善待生命。因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

4. 让学生成为了解社会, 关注人生的人

语文学科非常重视精选范例, 典范性是语文教材选择课文的基本标准之一。这些典型范例本身就是反映人类高尚思想, 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创作态度,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 阅读此类范文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世界以及生活的经验, 领悟人生态度, 从而增进学生的思想素养。

二、开发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

美育和德育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美育受着德育的制约。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受一定的立场、观点的制约, 不同立场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另一方面, 美育对德育也有一定的反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 是不完全的教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采取有效手段, 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 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索,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指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 感受自然之美

教朱自清的散文《春》, 可以运用朗读、图画、音乐以及有关于“春”的诗文创设情景,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 获得对课文情景的具体感受。

2. 感受情感之美

《背景》入选某省自编教材时, 曾引起争议, 有学生认为“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 “臃肿的身体爬上爬下的姿势没有美感”因此没有必要读他。表面上看起来是审美观的问题, 实际上是情感上的问题。我们只有深入的体会作者美的情感, 才能教学这篇课文, 才能使审美教育产生积极的效果。

3. 感受思想之美

上一篇:大学英语学习下一篇:中国早期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