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特点

2024-06-30

生物学科特点(共12篇)

生物学科特点 篇1

创新教育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生物教师应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处理教材, 改变教学方法, 转变评价观念。创新教育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我对这一问题谈谈认识。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课堂教学,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透彻而深刻的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现实问题, 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水平和能力, 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 充实其他教学环节, 使讲授法富有启发性。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学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查资料、文献,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问题,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 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 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多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动机和兴趣,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 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例如:我在《生物的变异》的教学中, 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课件, 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基本概念, 深刻理解了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它能增大教学容量, 开阔学生视野, 启发学生思维, 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构建全新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 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评价, 在评价范围上, 应从片面的仅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 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使单纯对学习成绩的评价、考核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 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评价要从单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观念转向教育全过程的评价观念。教育教学评价、监控内容中, 应充分体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成绩测定、社会实践、对教师工作及学生的评价等各个环节,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在评价方法上, 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功能上, 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 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面对创新教育, 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与新信息, 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 关于“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 分析正确的是:A.该实验属于模拟实验;B.实验结果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C.该实验的变量是光;D.实验结论是明亮处1只, 阴暗处9只。我引导学生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主要考虑方案是否完整, 是否符合探究要求, 方法步骤是否合理, 是否有前后颠倒的现象, 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实验材料是否过少, 不能避免偶然性, 等等。然后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并通过关键信息建立与教材的联系。这道题中,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 有时用模型做实验, 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 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很显然,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属于模拟实验。B、D所述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混淆了, B所述是实验结论, D所述是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答案C。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 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知识信息, 才能满足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才会采用创新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学生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 具有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在中学生物教育中, 教师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此过程中, 赏识教育能开发学生潜力, 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赏识能够增添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孩子无所畏惧、战胜困难的勇气, 同时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知识应该给人带来快乐,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获得知识, 也获得快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及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 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对教材的创新处理, 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时设计适合学生思维创新的环节, 体现出创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 创新性教材的处理不同程度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此外, 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 教师主动把握教材的重要环节, 渗透了教师自己的丰富情感、详尽分析和深入理解,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 这样的教材处理便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强调了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只要教师用创新思路处理教材, 一定会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

总之, 生物教师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 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 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 引导学生思维创新,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大胆发问。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生物学科特点 篇2

[摘要]高中生物知识结构蕴含着学科交叉、生活、健康、德育、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验等认知特点。本文从其中的学科交叉、生活以及健康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 认知特点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13-01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高中生物作为生物科学的过渡学科,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有很多教师从不同方面对高中生物的高效课堂进行过研究,如基于高效课堂构建的高中生物课堂设计思路分析、构建高中生物教学中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等[2-4],但基于学科认知特点下的有效教学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就学科认知特点探讨高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

一、高中生物认知特点概述

对于刚从初中步入的高中的学生而言,其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还较差,而高中生物的内容丰富、抽象,且知识层次更深,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就更高。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块以细胞的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包括细胞,细胞的自我保障,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的生命周期等部分,其知识结构中蕴含着学科交叉、生活与健康、德育、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认知特点。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学科认知特点,才能较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二、基于认知特点的有效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一)基于学科交叉的有效教学

本模块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与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相交叉,在初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已有知识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在物理中也会有涉及到。教师可以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热情。生物学科不仅与理科之间存在联系,还与文科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联系,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问题探讨就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引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从情景交融的诗句中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一首优美的诗中引出学习内容或在学习内容中加入历史,数学等学科知识会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更加感兴趣,这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有效教学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基于生物学与生活的有效教学

第五章第一节中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常用却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种物质――酶。通过对酶的学习了解了酶无处不在,酶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溶菌酶,提高果汁产量的果胶酶,以及促进人体消化的消化酶,还有加酶洗衣粉使我们的衣物更加洁净,加酶牙膏使我们牙齿更加亮白。教师通过对酶在生活中应用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酶有更清楚的认识,对酶的学习更加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都是我们生活中常接触到的物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元素构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单糖、二糖和多糖。

(三)基于生物与健康的有效教学

最后一章主要探讨的是细胞的生命历程,从细胞的增殖分化到细胞的衰老凋亡以及如何导致细胞癌变,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生长与癌变的矛盾,了解物理、化学以及病毒致癌因子是导致正常细胞癌变的原因。[5]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的生命观,关爱生活、珍视生命。

三、总结

有效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远不止上述这些,只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挖掘出教材中的认知特点,就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施有效教学。没有学习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有好“导演”才会有“好戏”。学生是主体,对高中生物学科特点的归纳与总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从多方面渗透学科知识,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构建生动、积极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林冬梅.实验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1996(02):23.[2]李琳.基于高效课堂构建的高中生物课堂设计思路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01):29.[3]蔡瑞娜.构建高中生物教学中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187.[4]朱青.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J].软件:教学,2015

(07):43.[5]刘玲玉.癌基因与抑癌基因[J].阴山学刊,1998(02):

落实课程理念 突出学科特点 篇3

关键词:课程理念 学科 教学例谈

【分类号】G633.3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去年的树》时设计“概说课文”、“细品课文”两个活动板块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这两个板块的具体内容是: 训练一:概说课文。活动要求:概说这篇课文。训练题:1.概说故事内容;2.概说故事的主人公;

训练二:细品课文 。活动要求:根据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题:(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四次对话,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2)想象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3)谈谈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后的想法,对小鸟、大树、伐木人说说心里话,然后写下来。

先看两个板块的活动要求,“概说这篇课文”,十分明确,让所有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动机。两个板块的活动,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集体训练,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全力参与。

用多媒体显示了“训练一”板块的活动要求后,没有急于呈现训练题,而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时,我注意倾听,并且指出“同学们读书缺少了讲故事的味道”。接着我示范朗读第一段,然后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味道”齐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段、第三段,仅有一句话的第四段再由老师接读。自由朗读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齐读,不仅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文本的学习活动,还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这种语文学习实践,进入文本塑造的情境,也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童话这种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倡导自主合作,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上,基本上是让学生围绕着训练题自主学习,时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呈现第一活动板块的训练题后,作了一点解说:“概说故事的主人公”,需要你们自己去判断。解说之后,没有急着让学生概说,而是让学生自己选一个概说题,动手写下自己要概说的内容,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进行第二板块的训练时,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师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见解说给同桌听听,讨论讨论,然后再来交流。既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能把学生学习的顺畅思维引向深入,围绕两个训练板块,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例如,“第一次看”鸟在想什么。有的学生说“树啊,我的老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有的说:“树啊,我来给唱歌了。”还有的说“树啊,找到你真不容易啊,听我唱歌给你听吧。”“第二次看”,鸟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给你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树,我还会再来看你的。”......他们的观点与见解虽有差异,但都紧扣文本;虽不尽完美,但都是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虽然比较肤浅,却能激活同学们的思维。这是教学中真实的“材”,这是学习过程中现实的“人”。这种个性差异的展示,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在相互学习、合作交流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教学中,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与学生能力的提升。在问题设计上,第一板块的训练题有对内容的概括,也有学生的思维判断,有的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提炼。问题难度逐渐加大,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且训练梯度较为明显。再看第二板块话题按文章的思路,,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概括课文”到“细品课文”,两个板块之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分块推进,逐步加深,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又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赏析能力,训练意图明白至极。在每个训练题之后,用多媒体呈现自己的思索与理解,与学生共享,既给学生清晰的认知,也是对学生学习收获的总结与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发展,在发展中成功。

三.紧扣童话特点,注重情感熏陶

《去年的树》作为童话这类文学作品,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范读第一段,然后让学生用老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齐读课文的主体部分,再让学生用此方式自由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很快进入了作品的情境。紧扣文学作品的特点,学生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內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训练词及表达能力。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锤炼词语,力争传达出文章结尾在结构上的作用和蕴藏的意味,正如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学语文、作积累、练能力”。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时刻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如在第一板块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概说时,学生分享课堂结束时作为读者,你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这时,所有的学生都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对小鸟说:“小鸟,你真信守承诺,树有你这样的朋友多幸运啊。”有的对树说:“树,虽然你已化作灯火,但我相信,你一定听到了小鸟的歌声,你一定很开心吧。”......如此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引导着学生,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必将在学生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

生物学科特点 篇4

一、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

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充分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 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查。从历年生物学高考的情况来看,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试题的覆盖面较广, 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两章仍是考查的重点。

要求学生能应用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 正确阐述基本的生物学现象、概念、方法和原理;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部分与整体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问题;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 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另外, 生物科高考还适度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学科理念。

二、生物学科高考备考策略

1. 夯实“三基”, 重视基础是生物学高考备考的根本策略。

“三基”是指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基本概念清楚、基础知识系统完整、基本技能扎实熟练, 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

2. 培养能力, 突出能力训练的策略是高考备考的制胜策略。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生物学知识包括知识本身和发现知识的过程。知识发现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3. 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紧密联系实际, 重视实验分析和设计。目前高考非常重视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实验设计等的考查。

4. 优化课堂, 追求课堂高效率的策略。

课堂优化与否, 课堂效率的高低, 直接关系高考备考的成败。重视基础的策略和培养能力, 突出能力训练策略都必须通过优化的课堂加以实施。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篇5

高考语文题型:共计:150’

一、科技说明文阅读:3选、3分=9’

二、课外文言文圆度:3选、3分=9’

三、古诗词鉴赏:2简答11’

四、古诗文默写:(初高中)6’

五、现代文阅读:(25’)1多选 5’2简答 12’1论述8’

六、语文表达:(20’)病句 3’成语3’排序 3

漫画、改错、关键词、单复句转换、造句······5+6=11’

七、作文:60’

高考语文特点

1、阅读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文学素养 阅读能力:看文字、抓住别人要说什么?(目的)

举例数字、字母、图形文科:文章、材料

浅谈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篇6

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现代化的设备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如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中,首先播放新闻短剧《生物圈II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再比如,在讲述第五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殖》时,播放《多利羊的诞生》,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DNA结构和复制”这一节,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进而提问:那么我们体内的DNA到底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呢,它又是如何在我们与父母之间进行传递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DNA结构与复制,并思考几个问题:1.DNA的结构单位,组成层次?2.DNA复制的特点、过程。然后播放课件,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顺利地实现了重点、难点的突破。

二、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巧用语文中的妙语辅助教学。所谓妙语是指包括诗词、成语、谜语、谚语、谐音语、顺口溜以及歇后语等,这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炼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妙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如在“生物与环境”中,导入时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如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还有“飞蛾扑火” ——昆虫的趋光性、“叶落归根”——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等等。如“不劳而获”——寄生、“玉帝圣书”——神经、“三教九流都来往”——杂交等等。又如用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如“一山难容二虎”——种内斗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条件反射、“大树底下好乘凉”——蒸腾作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等等。一节课整个过程如果只有干巴巴的生物学科的专业术语贯穿始终,教学氛围肯定显得沉闷。但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思维散乱,注意力难以聚焦在学习内容的知识重点上。因此妙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用量适中。

三、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生物和物理在学科综合上可能会突出一下几方面的知识内容:生物和物理在实验手段、实验方法上的交叉,如天平和压强计的使用、实验报告的书写、多次取实验平均值的方法等;

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环保问题、生命运动问题等。下面用几道题来说明问题。

1.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到环境污染,如热核污染、化学污染,可涉及污染成因、危害、对策等。

例1:北约轰炸南联盟时,使用大量贫铀炸弹。贫铀炸弹的放射性,可以使生物体发生变异,导致癌症、白血病和新生儿畸形等,这是射线的作用,导致生物体变异的机制是。(答案是:辐射、基因突变)

2.生命运动。

例2:羚羊、猎豹等动物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羚羊、猎豹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类生态系统中?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

四、与化学学科的整合

生物是与化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日常学习中、综合测试中,化学与生物的结合较为典型,他们主要表现有三类:一类是渗透,如糖类、蛋白质与细胞,有机物与生物遗传等;二类是交叉,如元素、化合物与生物的新陈代谢、污水处理与自然环境等;三类是综合,如有机物主要来源、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的遗传、生命的起源等。如,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2.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暖,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立足学科特点,构建高效课堂 篇7

一、注意教学方法特征, 提升综合运用实效

1.运用典例教学方法, 提升实效。 在重新整合教学方法之前, 我们要能够把握好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 然后按照教学内容, 筛选相应的方法, 进行重组, 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比如在教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内容时, 我以典例法为主, 以讲授法和讨论法为辅助手段。 这样, 不但能促使教师的指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还能促使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尽力展现,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又如在课堂导入伊始, 我先让一部分学生策划“买铁观音”的剧本, 并在课堂上表演:某一天, 郑某和卢某去外来到铁观音摊前。 店主马上笑脸相迎, 打了个招呼:“兄弟, 买铁观音吗? 这里的铁观音是上好喝的! 甘醇圆润! ”郑某弯下身子, 偷偷地对卢某小声地说:“货比三家, 才不会吃亏! ”他们起身要走。 见状, 摊主马上用手往他们一指, 大声喝道:“你们品了我的铁观音, 必须得买, 不买就是嫌茶不好, 坏了我的商业信誉。 ”两人因为年小, 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随便买了半斤的“铁观音”走了。 回到宿舍之后, 他们越想越生闷气, 于是就把此事向消费者协会举报。 问: (1) 你觉得摊主所作所为正确吗?为什么? (2) 郑、卢两人的举报有什么效果?

2.巧妙进行互补, 扬长避短。 在进行组合教学方法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能够注意尽可能发扬长处, 回避短处, 只有如此, 才可能发挥独特优势, 还应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其他教学方法弥补不足, 强化效果,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学习《法律护我成长》时, 我运用疑问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 对典型性案例进行分析, 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巧妙启发, 促使其进行积极自主探究、善于合作交流, 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并懂得要如何依据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二、把握教学内容目的, 巧妙重组教学方法

1.优化重组方法, 深入理解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 我们应合理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我们要以教学内容为前提, 优化重组授课方法, 使得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知识, 有所收获。 如在教学《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的内容时, 我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作为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理解, 使之学会知法守法, 并且能够用法护法。 由于这是比较抽象的, 尽管内容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圈, 但还是不能够较好地理解掌握。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假如说我们只是一个劲儿地讲授教材上的内容, 无疑只会显得枯燥无味, 从而加深终极目标实现的难度。 教学前, 我们必须备好课, 如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法规、案例等;能够注重、联系实践活动, 精心指引学生进行社会问卷调查等。 在课堂教学中, 要能够对各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如案例探究法、比较学习法等。 当然, 在运用过程中, 我们必须注意到案例的典型性、情境的合理性、问题的层次性等, 从而使得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2. 择取不同教学方法, 实现终极目标。 要实现教学目标, 必须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果不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那么即使再怎样花拳绣腿, 仍会失去原有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以目标和任务为教学依据, 从而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 教学更能“对症下药”、更具有方向性, 进而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方法的效能,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如学习《法律护我成长》的内容时, 我对目标进行精心设计, 如下: (1) 基本认知能力———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所具有的特殊保护作用, 掌握司法保护意义、家庭对学生保护的具体含义等。 (2) 过程及方法———巧用设置问题及典例剖析, 指导学生能够进行合作探究, 从而认知法律常识, 并学会通过法律进行自我保护。 (3) 情感教育和培养价值观———培养其法律意识, 使之感受到社会等关爱;善于与违法犯罪作坚决斗争, 怎样善于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则是教学难点。 关于这些预设的目标, 我们可综合性地、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情境法和探究合作教学法, 培养其自学能力, 强化其问题性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探究、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实际学情, 整合优化教学方法

整合优化教学方法, 适应学情。 教学相长, 有机统一。 “教”是为了“不教”, 促进学生的“学”。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们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并进行优化、综合运用, 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 学有所获,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实效。 教学《成长不烦恼》一课时, 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在身心上有了明显变化, 也面临不少困惑与矛盾。因此, 在本课教学之前, 我收集和青少年心理和生理问题的相关资料, 通过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资料, 结合运用讨论法等促使学生理解、体验青春期的身心特征, 并关注直面困惑, 找出合理的有效的处理方法, 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情境中深化理解, 强化记忆。

紧扣学科特点, 优化活动策略 篇8

一、巧猜想促发现, 有效获取新知

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 不少知识源自于生活, 因此, 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等都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方法。不同的知识适合运用哪种方法需要教师灵活地对待, 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猜想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活动方法,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通过猜想、验证, 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教师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然后结合教材设计情境图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 当学生的意见不一样时, 教师以此为“导火索”让学生切入本课探究。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后,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如何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对面积也具备一定的感性经验, 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猜想, 有助于学生将新课的学习同旧知识联系起来。如有的学生可能会结合数格子的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有的学生会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同长方形的长一样, 高同长方形的宽一样, 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可以说, 把猜想融入到数学活动中, 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思考, 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考虑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 使学生能够借助猜想活动去获取新知。

二、巧操作促理解, 有效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建立感性经验、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刚入学时, 数学教师就会让学生用数小棒的方法感知数学, 如将10根小棒捆成一把, 以此帮助学生建立个、十、百等数学概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 并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为强化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的认识和体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之前, 我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模型, 并为相同的面涂上同种颜色, 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 上下、前后、左右是分别对应相同的。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长方体建立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 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结合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模型, 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推导出公式, 由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容易发现长方体6个面的特点, 这样, 他们就会想到只要求3个面再乘2就行了。如果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只学到此, 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 他们可能只掌握公式, 但对于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还不够深, 如缺少一个前面的长方体如何求表面积, 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每个面应该怎样求, 即长、宽、高两两相乘所对应面的面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关系, 就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思考, 从而在一定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全面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可以说, 只有将动手操作同学生的思考相联系, 学生才能实现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

三、巧迁移促思考, 主动建构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 有些新旧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而数学学习的迁移并不是自动发生的, 它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 迁移需要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 才能概括出其中存在的共性规律, 并移植到新的知识上来。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迁移性的学习方法需要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经验的积累之上, 学生才能自觉调控学习过程, 努力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如在学习“小数除以小数”时, 教师先复习小数除以整数, 然后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整数关键点在于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如何确定。然后教师引出小数除以小数的算式, 如7.98÷4.2, 算式出来之后,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探讨如何计算, 而要让学生先发现今天学习的内容同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出示“79.8÷42=1.9”与“7.98÷4.2”, 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今天学习的算式里除数是小数, 同时, 学生能够借助被除数与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来自主研究出7.98÷4.2的得数, 这是迁移法应用的第一步, 学生尝试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但如何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 研究得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 最终找到计算方法。可以说,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要实现数学知识顺利迁移需要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找到与旧知识的链接点, 深入思考, 最终获得能力的提升。

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初探 篇9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1. 让学生成为热爱祖国, 志向高远的人

有些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他们重“实质性”目标, 轻“发展中”目标;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轻社会品质的培养;重认识层面, 轻情感层面。这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健康、全面的发展, 更不可能培养出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心怀祖国、志向高远的人, 才能谱写出人生的精彩与辉煌。

2. 让学生成为是非明确, 正直无私的人

在语文教材的范文中有许多课文是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集中表现在对真善美的歌颂, 对假恶丑的批判上。语文课堂要渗透德育, 通过教材中鲜活的实例, 引导学生明白是非善恶, 学做正直无私的人。

3. 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 善待生命的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保尔这段关于生命的论述, 令学生们对生命有了一些新的领悟和思索。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等范文的阅读, 增强了学生们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勇气, 更令他们明白了人生价值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敬畏自然》《大雁归来》等文章教会了学生爱护自然, 善待生命。因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

4. 让学生成为了解社会, 关注人生的人

语文学科非常重视精选范例, 典范性是语文教材选择课文的基本标准之一。这些典型范例本身就是反映人类高尚思想, 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创作态度,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 阅读此类范文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世界以及生活的经验, 领悟人生态度, 从而增进学生的思想素养。

二、开发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

美育和德育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美育受着德育的制约。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受一定的立场、观点的制约, 不同立场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另一方面, 美育对德育也有一定的反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 是不完全的教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采取有效手段, 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 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索,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指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 感受自然之美

教朱自清的散文《春》, 可以运用朗读、图画、音乐以及有关于“春”的诗文创设情景,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 获得对课文情景的具体感受。

2. 感受情感之美

《背景》入选某省自编教材时, 曾引起争议, 有学生认为“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 “臃肿的身体爬上爬下的姿势没有美感”因此没有必要读他。表面上看起来是审美观的问题, 实际上是情感上的问题。我们只有深入的体会作者美的情感, 才能教学这篇课文, 才能使审美教育产生积极的效果。

3. 感受思想之美

结合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供开放式平台

新课程背景下,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舞台。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学生可以采用具有创造性的方法, 发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老师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共同探讨, 发表看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作分析。这样开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 学生自由、创新、发展, 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最优化, 师生对话, 质疑问难, 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开辟时事论坛,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发展学生的思维, 促进他们创新品质的发展。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 要求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例如《投资理财的选择》中复习储蓄存款的内容, 我先让学生复习储蓄存款的实质, 储蓄存款的特点, 存款利息, 存款利息的决定因素, 其计算公式, 然后提出问题:“利率是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存款有什么影响?”拓展延伸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开放教学内容和过程,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添活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让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二、紧跟时代步伐, 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气息

大部分教师从备课到教学, 始终围绕“讲”字下工夫, 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地说教之外还缺乏生气。不仅课堂承载信息量较少, 而且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讲授“选择投资方式要充分考虑的因素”时, 我引导学生认识谨慎选择投资方式, 把握四个原则: (1) 既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 又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 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 (3)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 (4) 既要考虑个人利益, 又要考虑国家利益, 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问:“各种投资方式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拓展延伸各种投资方式之间的相关性, 储蓄存款利率影响债券利率, 储蓄存款利率影响股票价格。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理解书本知识,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 通过教与学和教与资源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丰富的教学内容, 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况, 能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特点, 抓住最佳时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 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 激发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身临其境, 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递教学信息, 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 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 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免去生涩与呆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达到使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目的。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针对学科特点,以情感促教学 篇11

摘要:提高医学基础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教师在教学计、教学组织形式上下功夫外,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课堂内外进行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切实提高医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交流 医学基础 教学效果

0 引言

医学基础课该怎么上?怎样上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是许多大学医学基础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经常听到有老师说大学医学基础课难上,精心地备了课,认真地上了课,却总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仍然对课堂上知识的传递比较看重,而忽略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间不仅仅以知识传递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还应该是师生间思想、情感交流的信息场,是一种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师生间信息的交流,还要注重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互动效应,以这种情感上的互动来推动认知活动,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大学医学基础课每门每周只有一两次课,每位老师要带好几个班。与初中、高中阶段相比,师生之间的接触较少。如果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不利于理论基础课的开展,从而影响理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1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班级授课制主要以集体教学为组织形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师生顺利进行情感交流[1]的前提。大学生的医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初可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以前是否上过医学基础课、都学过哪些内容、目前掌握了哪些医学基础课的内容、家里亲戚朋友是否有医院工作者等等。通过调查,可以对一个班的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2]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等,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从而产生疏远、淡漠甚至敌对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握主动权。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中,并及时准确地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心理学表明,情绪具有感染作用。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的良好情绪,可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其次,在教学用语上要注意与学生拉近距离,比如不要用“你们班”而要说“咱们班”,让学生觉得你也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另外,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教学中对学生多肯定,少否定也是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方法。教育心理学中的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是否存有良好的期待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期望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老师赞赏一个班上课纪律好,同学们合作精神强,并没有专门地指向每一个学生,但是来自于集体这种荣誉感都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做得不错。切不可把对个别学生的不满影响到对整个班级,如果只看到班级中少数学生的缺点,就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学生与老师相处融洽,学习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也会提高。

2 面向个别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大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其思想、情绪、行为都呈现出不稳定性。这个时期,他们不肯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而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被关注、被认可的愿望。实践证明,教师客观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个别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 与课堂中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每个班都会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学生,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关心,希望教师给他们更多自由,上课时趁教师不注意,玩游戏、看小说。对这些学生要特别关注,处理不当会对整个班级造成不良影响。老师可以用目光注视学生,学生一般会感觉到不好意思,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还可以用教学软件适当控制他们的操作,私下给他们提醒。但不能当众批评,要不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一可能会伤学生的自尊心,二可能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效仿的心理和行为。这些调皮的学生通常临床技能比较熟练,其他功课成绩可能不太好。与这些学生交流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成就感,比如让他给大家演示技能操作,涉及到临床知识让他发言,把他的长处展现在其他学生面前等。另外,还可以对他们提一些更高难度的要求,参加技能操作比赛、理论与临床结合问答赛,引导他们把聪明用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上。

还有一类学生,有些学生可能其他科目都学得不太好,认为自己反正什么都学不好,索性放任自己。与他们交流时,要强调医学基础课的特点,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告诉他们,从现在开始,只要认真学,是可以学得很好的。另外还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其他功课非常优秀,但在他们看来,理论基础课只是考试而已,没什么实际的意义,学不学好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把临床课学好。对于这样的学生,关键要转变他们的观念,比如向他们展示理论基础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率,比如可以利用扎实的基础为临床应用举一反三等。

2.2 行为习惯比较好的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有的学生对医学基础课很感兴趣,又有一定的悟性,可以鼓励他们加快进度,或是指导他们参加一些病历讨论、病历诊断、病情分析,这样既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潜能,又不会让他们觉得上课无聊。由于医学基础学科的特殊性,其它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医学基础课并不一定就好。有的学生其它课程学得很好,但由于平时很少接触医学,所以领悟能力跟不上其它学生。这类学生会觉得医学基础高深莫测、难以驾驭,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有一女生,看到别的同学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堂作业,而自己不止如何着手,因此希望老师能单独辅导她。对于这类学生,一定要热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同时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若对他们的要求超出能力范围,反而会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同时发动医学基础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他们。少拿他们与别的学生比较,而要与他们自己比,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从而树立他们学习医学基础的自信心。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当然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但是我们老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医学基础的优势,将师生交流拓展到课堂外。医学基础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也应尽量走近学生,主动地去寻求共同语言,与他们成为朋友,这对教学有很大帮助。例如,等学生学习了实验看片、认识大体标本后,就可以利用这些手段进行个别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实践应用这些技术,另一方面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情感交流是我们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促使他们加倍去努力学习。不失时机地、不同程度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他们结成朋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就会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喜欢上这个老师所任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老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实现教师的期望。

参考文献:

[1]马明.师生情感交流与课堂气氛建构的探索.http://www.jxedu.net/cms/jyz/swz/yzsw.files/701.doc.

生物学科特点 篇1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的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地理学知识内容广博, 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内容, 因此, 它有着不同于一般基础学科的学科特点:即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点。正是由于地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 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普遍的学习困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有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地图语言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首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习惯。地图技能也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技能之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看图, 做到“图不离手, 人在图在”, 学习地理事物务必落实到地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做到脑中有图, 建立一种对地图的敏感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侧重培养其在地图上对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轮廓特征、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等方面的认知与识记, 并使其掌握常规的读图方法, 如识记图例、量算距离、判断地形、读图步骤等。高中地理对图表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加强图表训练, 一方面可将地理图表进行分类, 以便在读图、析图中找准图的要点,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画图, 学会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 如多角度光照图的转换以及图文转换, 学会图形与知识点搭桥。

其次, 地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一要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二要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 善于总结归纳, 梳理知识结构, 把握地理专业名词和术语, 培养学生回答问题时, 语言要简明、扼要, 用词妥帖, 能否正确使用地理术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头脑中的概括反应。地理思维的训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整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问题, 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 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渐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1. 比较的思维方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石。根据不同的地理知识要列出不同的比较要点:

(1) 相近地理概念的区分比较:如天气与气候、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地形与地形区、水资源与水能资源、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等。通过比较,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 并能灵活运用概念。

(2) 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 要善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人文经济特征上的异同点, 深化认识。如日本和英国同属岛国, 它们的自然环境与经济方面有何异同;我国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差异很大, 但却存在着相同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它们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同种地理事物之间差异与联系的比较:如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的差异、气团与锋面的联系。

2.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地理事物从各方面进行分解, 是从整体到局部, 综合是把地理事物各组成要素相结合, 是从局部到整体。两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只分析, 不综合, 好比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反之, 只综合, 不分析, 又会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因此, 分析中的综合与综合中的分析贯穿于地理思维的整个过程。如说明气候特征时, 可对其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进行分析, 综合在一起即为气候特征。再如学习区域特征时, 应先分析其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的特征, 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而气候要素是关键要素, 它影响其他要素特征的形成。在了解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再分析其人文状况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生产等, 即得出区域的综合特征。

3. 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

归纳演绎是指从个性的地理事象归纳出具备普遍性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再用其解释特殊的地理事象的思维方法。如从学习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入手, 归纳总结出等值线判读的基本原理, 再举一反三去解读其他的等值线图。

三、建立清晰的时空概念

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 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就是区域性。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的基础上, 再去阐明其空间联系, 并进一步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因此, 空间定位是基础, 认识地理事物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 即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有了空间定位才能有空间联系、空间想象思维。

地理教学中要通过经纬网来构建空间概念的骨架, 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板块构造图、洋流分布图、气候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等, 心中有了这张综合地图, 进行空间联系便游刃有余。

空间和时间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范畴, 地理现象是随时间而发生、发展、演变的。这种变化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 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进行时空转换, 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不同时间段里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

四、关注热点和生产生活实际, 形成地理观点

上一篇:语文课堂中的随笔训练下一篇:保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