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特点突出(精选12篇)
学科特点突出 篇1
从物理新课程来看, 本着“基础性、综合性、发展性”的原则, 新教材精选了在物理知识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主干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知识、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重要作用的知识, 以及与实际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新教材又增加了物理思想方法的介绍和近代物理观点的渗透, 比如量子和统计的观点;使高中物理的知识面更宽、更适应时代的要求。强调物理教学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 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教育的主体性。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物理教学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特征, 注重教与学的过程性和创造性。
过去, 我们往往把教学看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 过分注重知识传授, 过分关注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灌输—接受, 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种课程模式下, 听讲和习题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机械又呆板。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 就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或做事的特征, 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和胜任新的工作。
在新课程下,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 仅仅是讲授来完成教学任务, 而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和认知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抗赛法、做游戏法。还可以创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把多媒体软件等现代化的素材性课程资源适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有关波的实验 (波的独立性、波的干涉和衍射等) 、透镜成像 (成像原理、演示物体靠近或远离透镜时, 像的动态变化) 等。
我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激起了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从教与学来看: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丰富的教学方式能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器官, 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学习,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能力、合作能力等。
2.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单一的知识本身的教授。
在当今时代, 知识掌握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 只有15%来自专业知识, 而85%则来自态度和能力。
因此,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 思维得到了发展, 终身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动能定理的教学, 教师首先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动能的变化, 让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其次设计实验寻找他们之间的具体数值关系, 获得实验结论;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从理论推导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侧重动能定理的获得与理解, 让学生收获分析问题的方法。
再比如加速度, 我们可运用汽车说明书展开教学, 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汽车的动力不同, 加速度不同。然后再要求学生设法研究这些相关因素间的联系,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去验证。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免不了要走弯路, 遇到挫折, 这种情况正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提供机会。
在教学中, 学什么不再是首要的, 怎样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潜能的发挥, 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 为学生长期学习, 一生学习作好准备。
3. 注重强化学科思想方法
物理规律是宝贵的, 但研究物理规律的思想方法更宝贵。
中学物理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方法, 如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无穷微元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 等等。如理想模型法, 在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中, 有实体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和条件理想化的实例。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要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 把学科思想方法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精心讲解, 让学生在启发和引导中、在前人的探索和发现中进一步感悟有关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 体会和掌握这些方法, 进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通过教学过程中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和潜移默化, 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 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 加强实验操作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其次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 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而实验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对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实验活动形式多样, 能为各类学生提供全面而又有个性特长的发展条件;实验需要严谨、踏实等优良作风, 这种活动对于塑造人的完善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 (“做一做”栏目) , 而且提倡和鼓励将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将分组实验扩展成探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小实例、小实验, 来直观说明物理问题。例如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的教学, 可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手脚的相关活动来感悟摩擦力的存在。教师还可以通过拉动和拉不动讲台,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扩展到百米跑运动员在起点和终点的跑步姿势、在弯道处的跑动姿势与摩擦力的关系等。力求真正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5. 关注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重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是当前物理课程的趋势。近几年来, 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明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吸收和了解有关信息, 关注社会与生存的环境, 了解科技发展和新的科学事件, 可以向学生适当地提供前沿领域的专题性科普资料, 如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家用电器、航天技术、磁悬浮列车等,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实际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课题研究由于不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 也不重在学生对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它的主要着眼点是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与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通过课题研究, 一方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宽, 另一方面一些课题与社会和高新科学技术相衔接,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从事未来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学科特点突出 篇2
透视本质 扬长避短――关于语文教学怎样突出学科特点的思索
刘旭英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牡丹小学(157000)
【摘要】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新的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围着教师转的现象正在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的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着。的确,我们的课程需要改革,我们的观念必须更新!但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改革"。"改革"绝不等同于"革命"!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发生彻头彻尾的革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也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过去的教学方式不是完全不能用,并不是都要改。那么什么是不能改的呢?无庸质疑,无论我们怎样更新教学形式,语文课必须体现母语教育的特点。
一直以来,我和西牡丹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全面落实新理念、新教法的同时,十分注重不偏离语文学科特点的轨道。 本篇文章就"语文教学怎样突出学科特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做法、或是反思。
【关键词】人文情怀;自主探究;师生交往互动;从封闭走向融合
1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因为语文教学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过程。
一次作文,题目是《××我想对你说》,批阅作文的时候,我发现竟然有33个同学的作文题目都是《妈妈,我想对你说》,而且作文中大都满腹委屈的讲述了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认真批阅以后我发现除了个别事情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以外,大部分都是原于他们对妈妈的不理解,而且个别习作还反映出他们对母爱的狭隘理解,认为妈妈为其倾其所有是理所应当的,丝毫没有感激和报答的心愿。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从别人那里索取爱,而且还不心存感激的话,就回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淡漠,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我决定以《感谢母爱》为主题,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他们对母亲的崇敬,我先是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对被埋藏在瓦砾堆底下长达8天的母女竟然奇迹般地获救了。原来为了使自己的幼女活下来,母亲竟然咬破手指,让孩子吸食自己的鲜血得以不死。这个感人的故事唤醒了学生内心对母爱的理解,他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然后开始纷纷说起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但过了一会,在高高举起的手中,我竟然发现了一只在我看来不应举起的手,我的心不禁一颤!因为原班跟上来的同学都知道,她的妈妈在她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因为她的家庭过于贫困而离开了她和爸爸,5 年多来一直杳无音讯,她想说什么?是发泄她心中的怨恨,回忆伤心的往事?倾诉她的不幸?于是我极力地回避着她的目光,因为我不想让她的伤疤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不想让更多的人公开知道她的隐私,年幼的她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那些还不太懂事的同学会对她的家庭品头论足,那样会极大的伤害她的心灵,对她来说无异于伤口撒盐般残忍。但她的手仍然坚持地举着,而且我从她的眼睛里和脸上还看到了一丝笑容和期盼。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喊出她的名字。这个懂事的女孩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没想到她竟然自己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想来说一说我对妈妈的幸福回忆。”令我没想到的是,她的言语中,没有怨恨,没有泪水,有的只是温馨和浓浓的爱意。她幸福的回忆着自己8岁生日时和妈妈度过的美好的时光……
母亲抛弃了自己5年,她对母爱依然还那样心存感激。我想这就是人性的教育,学会感激,学会回报,也是语文教育的任务。
2语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通用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我十分注重关注“学困生”。(教学论文 )“学困生”在课堂上经常坐冷板凳,充当陪读的角色。“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受到冷落,学习态度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于是,他们越来越差,正像布鲁姆所说的:“三分之一学生由于缺乏与教师进行课堂交往的机会而真正变成了差生”。对待学困生,教师应特别关爱。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为“学困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他们满腔热情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课文中的哪些描写能突出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很多同学都说到了:他下令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这样利于统一行动而且不留空隙,受箭面积大。这时我班语文成绩最差的郭良一反常态的高高举起了手,我怎么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激励他学习积极性的好机会。他说:“老师,如果把船连起来,掉头时,要转很大一个圈,多不方便。如果曹操他们乘机袭击,他们不便撤离,很有可能被人连锅端。”听了他的话,我既感到吃惊又觉得惊喜,顺势就说:“郭良说的有道理吗?请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翻验证。”班级里热闹起来,都急于对郭良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一翻理论,同学们一致同意他的说法很有道理,大家不约而同的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也在他的脸上看到了久违了的自信的微笑。“你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学生。”随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组织大家畅所欲言,说一说还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完善草船借箭的妙计,如果你是曹操,你能否想出一个好办法打一场反击战。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一场有理有据的激战。创新思维不时的闪现。而这节课上表现最好,最积极的,莫过于郭良了。
这使我想到了,虽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没有优点的学生也是不存在的。承认差异,用差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能成为教学的又一个角度。只要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减少课堂上静坐和听课的时间,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果在提出问题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不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学生的思考会有深度吗?他们能获得多少“感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都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入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3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不可完全当配角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重大问题,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过程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只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单纯地知识传授者、组织管理者转向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下,哪堂好课没有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因此,证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的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会怎能样学,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业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而不回避问题。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加强提问的启发性,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盛夏的一个下午,记得当时我上的是一节语文课《秋天的怀念》,那已经是当天的最后一节课了。课刚一开始还很顺利,可上到一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却打破了班级原有的平静。我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情况刚有好转,又被走廊里的一阵骚动再一次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知道一定是家长来送伞了。此时,我已无法再让孩子们安心的上课了,因为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都已望向了门外,正在寻找着自己熟悉的身影。无奈之时我也禁不住向外看了看,这时门外的情景却让我感到震撼。在一群家长之中,我分明看到了,我们班的一位残疾人家长,正艰难的跛着双脚在走廊里走着,由于雨下的很大,他的浑身上下已经全都淋湿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怦然心动,这才是对孩子生动的教育,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此时按预定的教学程序肯定无法进行下去,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翻阅一本教育杂志时看到的一段话:“当你的教学被某件事打断时,你有两种明智的选择:一种是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突发事件,然后把教学引向预定的轨道;另一种选择是把为你‘捣乱’的事为你所用,引入到教学中来,可能会带给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上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亲人挚真的爱,看看外面满身雨水的家长,手拿雨伞为自己的孩子遮挡风雨的家长,这不就是伟大亲情的最好体现吗?不正是这节课最好的课程资源吗?我何不利用这个场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呢?于是,我擦掉课题,重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雨伞撑起一片天》,然后大胆的把家长们请进了课堂,让孩子们现场采访,现场谈感受。没想到,这个举动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像一颗颗晶莹的雨珠在教师里流淌。
4从封闭走向融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训练不单纯是课堂里的事,也不单是学校的事。”他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外,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的隐形教育。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科学普及读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经过认真筛选,都可以作为教育教学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突破单一的课本局限,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语文,坚持走“开放式”语文教育的道路,在长期积累、不断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环境是学者可以在其中进行探索和自己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家长、社会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建构主义的方式来获得的。因此,我们要尽力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领域,具备利用教学环境的能力,确保学习环境的安全性、探索性,并且使学生自主地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利用这些资源,并有多种机会,通过多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各类信息。
4.1创设校内语文学习环境。
把一部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为语文活动课,为语文实践提供时间保证,在班级组织课外阅读、日记欣赏、游览、信息早餐、古诗积累、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和书法、朗诵、名作欣赏、红领巾记者团等兴趣小组活动。学校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新闻发布会等竞赛活动。
每周五早晨课前10分钟都是我校信息早餐时间。所谓信息早餐就是根据国内外,或身边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闻要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表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今年初春刮起了沙尘暴,那一周一连几天都是浑沌的天气,星期五那天早上,下过了一场小雪,空气是清爽多了,但更让人惊奇的是,原来洁白的雪上却突然多了一层黄色的东西――一层细而均匀的黄沙。这一现象提醒了我,于是我一走进教室,就提笔将“沙尘暴”这三个大字用黄粉笔写在了黑板上。还没等我说话,下面的学生就已经怨声载道。我一看,这个主题我选对了。我鼓励学生站起来大胆发言,于是同学就把这几天看到的,以及沙尘暴给他们带来的烦恼都争着抢着说出来。就连我班平时最不爱发言的陈立文都抢着站起来,虽然他说的话不多,还有点结结巴巴,但他敢于表达的勇气还是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接着,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吗?还真有人知道,有从电视看到的,有听爸爸妈妈说的,有的当场拿出了当天的晨报,随着一个个同学的发言,班级也随之安静下来,我走进同学中间说:“你们都在想什么呢?”一句话,又使课堂活跃起来,同学们争着抢着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但很明显没有了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一直到上课的预备铃的响起,同学们才结束了这个话题。
短短十分钟,学生由说到想,由想到说,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班级内设置随时阅读、取用的语文学习资料,安排可以方便、随意地展示个人和小组语文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图书馆有足够的藏书,并能正常开放阅览。我校今年建立了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很快我们就能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了。
4.2营造家庭语文学习环境。
教师应与家沟通,求得家长的配合,建立家庭图书架,倡导家长挤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书报,并适当给予指点,并督促孩子每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带领孩子参观旅游,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文化积淀,丰富语文积累。
4.3开拓社会语文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上课称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他描写道: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我跟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山坡上的小村庄,由于人们为了一己之私,滥砍乱伐,若干年后,砍光了山上的树林,虽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夏季,被洪水冲得一无所有。讲完此课后,我让学生走进自然,到北山,人民公园等树木浓密的地方走一走,去了解树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我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调查周围的绿化是否令人满意。回过头来,我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别开声面的以《画出绿色,画出明天》为主题的活动课。我将活动课分成了识绿、赏绿、添绿、画绿四个环节。
活动中,同学们汇报了自己观察自然环境结果,结合查阅的资料说出了树木在生活中的用途,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之后,我为同学播放张家界、西双版纳、武夷山、周庄等风景名胜的短片,让几个小导游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观赏祖国山河的秀美,感知树木为我们带来的享受。然后,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播放了人们砍伐树木的短片,一棵棵树木倒下,小动物到处流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失去了树木,会给人类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氛围里我和同学们一起铺开地图,将手中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树贴满祖国山河的角角落落。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社区、街道绿化的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表达了自己对明天美好家园的期盼与向往。
突出学科魅力 优化化学教学 篇3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结晶,它本身就是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可以让你感知绚丽多姿的物质世界的微观景象,解释、利用物质的千变万化。化学可以让你从本质上认识自然界上所有的物质,进而实现为你所用,用得更方便有效,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创造出自然界本来就没有的新的东西,真正成为物质的主人。如此的化学美,只要教师展现得法,学生自然追求。化学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带领学生进入化学世界,运用教学规律,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化学的氛围下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催其奋进、自主求真。
一、尽可能从身边的化学讲起
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化学原理比比皆是,其表象为学生所熟悉。教师讲到时,学生自然产生联想,且倍感亲切,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学习动力自发加强。例如,《一氧化碳》一节,现行课本叙述顺序是一氧化碳的性质、毒性、对空气的污染,若教学设计把顺序颠倒过来,课堂学习气氛将会较浓。一开始,教师就讲:吸烟有害健康,原因之一是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如此引出课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学习思维即被激活。同理,某些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也可从身边的事物讲起。例如,可由扑灭山火引出“燃烧条件”;由自来水的生产引出“混合物的分离”,由安全用电引出“溶液的导电性”,由“水土不服”引出“水的硬度”,由自行车的保养引出“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总之,从身边的化学讲起,拉近了化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的距离,较好地消除化学神秘感,强化学习主动性,顺应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
二、尽可能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激发兴趣,有利于形成概念,还能培养各种能力和科学精神。对《教学大纲》指出的学科特点和实验教学功能,化学教师不应停留在口头上的认识,而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想方设法加强实验教学,给机会让学生多感受化学美,在丰富多彩的实验中喜欢化学课,认识和掌握化学。
(一)演示实验要抓实效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除在教学设计中使之恰到好处外,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做到演示成功、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电镀”实验的成功与否,与所用的电镀液浓度、电流强度、温度、镀层表面积均等有关系,课前需经多次试验,筛选出最佳条件。氢硫酸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展示硫化氢水溶液最好备两瓶,既有混浊的(部分被氧化)又有澄清的,以便展示得更明确。氯化亚铁溶液亦易被氧化变质,一般应课前新制,并加铁加酸抑制变质,否则,与碱反应得不到该得到的白色絮状沉淀物。演示实验切忌使用过于小型号的器具,必要时可借助电教屏幕放大展示,以确保全体学生看得清。为确保演示规范、顺利,化学教师平时要练好实验基本功。
(二)学生实验要组织好
当前造成重讲授、轻实验不良倾向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怕实验室纪律管不好,怕出安全事故。我们不应“斩脚趾,避沙虫”。学生实验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不应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做好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实验前要预告,学生对实验内容要有预习,实验前对操作程序及可能的现象做到心中有数,切忌边看书边做实验以致于手忙脚乱。要制定实验室守则,规范学生行为,抓好第一堂实验课,逐步培养良好的上实验课的行为习惯。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来回巡视,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善意纠正不良行为。教师自己对实验内容要相当熟悉,能随时为学生答疑解难,能预见可能发生的事,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事故,能镇静自若,妥善处理。
(三)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学功能
实验教学渗透着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怎样加强也不为过,这是化学学科特点及当今人才培养视角所决定的。应尽可能多安排到实验室上有实验的课,这样容易营造化学教学最佳情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某些教师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学生亲自动手,近距离观察,教学效果更好。例如,不同条件下的铁钉生锈实验;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对比实验;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实验:多个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均可改为学生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实验,如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两体积之和实验。还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探究解答习题有关的问题。此外,实验室应成为学生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的一个基地,可在一定限度下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培养化学拔尖人才的场所。
三、不断改善化学教学技艺
任何学科均有自身的魅力,要把这一魅力化为学生学习动力,还要靠教师针对学科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技艺,以教师的教学魅力来体现学科的学习魅力。经实验探索,如下几方面可作为当今中学化学教师改善教学技艺、提高教学水平的努力方向。
(一)语言力求形象化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重点是物质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规律,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可使物质特征跃然显露,学生获取的学习信息将会更生动。例如,不妨把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如氢气、一氧化碳等)比喻为古代某风流才子,喜欢夺人之妻(某些氧化物中的氧);把金刚石与木炭不妨比作美女与丑汉,它们均为碳单质,性能差异极大的内在因素是构成微粒的空间排列不同;在溶液的除杂提纯教学中,不妨使用“要防止前门驱虎,后门进狼”词语表达除杂提纯操作中“要防止引入新的杂质离子”。
(二)微粒设法直观化
物质的微粒结构是学化学的难点之一,难在难以感知,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在物质的晶体结构、化学键、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教学中,球棍模型教具正是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应充分利用。在讲述“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时,不妨设问,“一卡车石与一卡车沙混在一起,再装车,还有没有两卡车沙石”。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演示实验后,再投影如下一幅图,教师讲授用时不需多,学生就很容易从微观角度认知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然。
(三)练习题注重社会化
化学与社会本来就互相联系,互为促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若设法让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并行于关心社会、学习化学之间,那么化学学科的魅力将更显然。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编题训练也应注重联系现实社会的事例。现今考题正反映这一趋势,本文不必赘述题例。
如何突出小语学科性质的教学 篇4
一、对小语学科性质认识的演进进程
1956年的小语大纲,第一次涉及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1963年的大纲突出了小语学科的工具性质;1978年的大纲点明了思想形式与文学可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1986年的大纲对小语学科性质的人士开始整合,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学科性质的三个方面:基础性、工具性和思想性;1992年的大纲基本承袭了前程。
2000年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两个性质。继而具体阐述:“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补述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又连用三个“对于”强调了小学语文对提高民族素质的作用。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将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概括为: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第一,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三,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第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工具。总之,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与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超时空的交际工具。由此《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基于对此本质属性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学的教育,亦即母语教育。指导小学生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多读多背、多学多写和多思,做到每个小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小学语文的文化性内容表现:第一,是广义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指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说的“人类文化”、“人类进步文化”、“人类优秀文化”,指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等。第二,是狭义,仅含精神财富,即指“软件”。第三,是泛义中的具体内容,即《语文教学大纲》提及的“科学文化素质”或称之为“知识性”、“技能性”。显而易见,小学语文的“文化性”显然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蕴含着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文化性的精髓。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表现为:从小学语文课程对学习者起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小学语文是学习者学习各科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十分强调语文的基础作用,他认为,语文和数学都是基础,但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础。第二,小学语文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下了基础。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乃至自身发展,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语文的文化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为学会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的知行尝试
工具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的本色,它侧重于形式技能(交际功能)。文化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侧重于内容(教育功能),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为人文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学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基础性侧重于发展的功能,着眼于小学语文学科在基础教学和终身教育学习中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我们既要从局部,又要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性质。这对于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
对汉语特点的把握,人文内涵的影响,言语实践的加强,等等,知行要深入浅出,教与学要同步统一,将小学课程的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换言之,诚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要关注以下七项要素: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认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结语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言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其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其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过程。不言而喻,语文素养高低、好坏的量化与性定的标准,无一不用语文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来考量吸纳、迁移、物化等的快慢、优劣。而又必须全员、全面、全过程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不仅对小语课程的学科属性有所知,而且践行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受益于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锦贞.略论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与教学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02.
[2]张悦红, 许晶敏.人文教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精神主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4.
突出人物特点的作文 篇5
每当我想起姐姐,那迷人的琴声就在我耳边萦绕。
姐姐今年已经上初三了,她的名字很好听,叫程欣。她长得高高的,瘦瘦的,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在我的眼里,那头乌黑的长发像五线谱一样飘逸,一弹起钢琴,红晕的脸庞透射出光彩,那双葡萄般的大眼睛露出了笑意。她那双又白又灵巧的手,十个细长的手指像一个个带着魔法的小精灵在钢琴键盘上跳动,弹出美妙的音符。姐姐弹钢琴的时候经常穿一条牛仔裤,一件白毛衣,好像不这样穿她就练不好琴似的。你看,她坐在琴边,多么像一个皇后啊,所以我就叫她“钢琴皇后”。
姐姐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习钢琴,已经能够弹奏出许多美妙的乐曲了。这不,她的同学很欣赏她的琴声,专门为她开过一场音乐会。
那是姐姐上六年级的时候,我应姐姐的邀请参加了那场音乐会。
姐姐的好多同学都坐在台下,我坐在台上的侧面。我在一旁看着姐姐,只见她不慌不忙地准备着乐谱,一点儿也不慌张,竟然还唱起了小曲。真佩服姐姐的镇定自若,看着她那自如而盛气凌人的状态,我终于明白她为什么会在全国的比赛上拿金奖了。
音乐会开始了,开场曲是《欢乐的牧童》。姐姐弹奏这个曲子时,我听入了迷,仿佛真的置身在那美妙的情景里了,绿绿的草原上,花儿盛开,小河流水,一个小牧童,嘴里哼着快乐的歌儿,赶着一群白白的绵羊,天堂般的感觉啊……接下来的曲子是《梦中的婚礼》、《致爱丽丝》等等。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这场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收尾曲《水边的阿蒂丽娜》,我听着曲子,真的像到了那个地方,风光旖旎,清风习习,河边绿草茵茵,了一个小女孩在河边梳头,回忆着美好的过去,憧憬梦幻般的未来……在暴雨般的掌声中音乐会结束了,同学们都对姐姐的琴艺赞叹不已。
从此,姐姐的钢琴名声大震,无论学校、教育局或者别的什么需要,都要请我姐姐去演出。虽然好多同学都学习弹钢琴,但都比不上我姐姐的琴声好听。
我想,姐姐不愧为“钢琴皇后”。听他的琴声有一种美的享受,我迷恋姐姐的琴声。
作文时,无论是主要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是写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往往都需要描写自己的心理,用来展示自己心理
活动的经过,或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心里想些什么、怎么想的,自己最清楚,所
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直接采取“我想”的方式写出
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要注意:描写时,既要写出自己“想什么”,还
应写清“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样,就把自己的`心理活动
写清楚、具体了。另外,要写出深层的、真实的心理,避免口号化,表
面化,遮遮掩掩。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正当我和爸爸谈论着马路上过往的一些名牌小轿车时,只见一位看
自行车的老奶奶正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刚才扔掉的冰棍纸和软包装盒。
这一举动顿时使我惭愧不已,想立刻跑过去对老奶奶说些什么,可又实
在觉得不好意思。唉,算了吧,下次不再随便扔了不就行了。我心里默
默地想着。此时,我也无心再去观赏那些名牌小轿车了,只是往前走了
几步,端详着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奶奶。
她身子比较单薄,背有点驼,但显得很精神。我在想,这么大年纪了,
还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着贡献,真了不起;再想想自己,只图
个人方便,却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段话记叙的是小作者看到老奶奶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扔掉
的废弃物时,心里想的内容。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想什么(想认错可又
不好意思→只此一次,不能再扔了→老奶奶真了不起→自己图方便,给
他人带来麻烦),而且写清了怎么想的(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这么
想(见老奶奶捡自己扔掉的废弃物,惭愧不已),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
内心的思想活动。
(2)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因为我们不可能钻到人家的脑子里,所以要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就
比较难了。怎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呢?尽管他人头脑中是怎么想
的,我们无从知晓,可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从他的表情神态、言谈话
语、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具体描写他人心理活动
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来反映
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自言自语”,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
世界;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动作,来揭示
人物内心隐蔽着的微妙的感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描写人物幻景的方式,来具体展示他的心理活动。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课,亮亮看见我手里的钢笔,硬要拿。我说:
“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
要,不要!”接着就哭起来。妈妈看见了,对大家摆一摆手,大家就若
无其事地各做各的事。他哭了一会儿,用手捂着眼睛,断断续续地哼着,
还不时地从手指缝里偷看,看大家是不是是注意他。他的目光从妈妈身
上移到姐姐那儿,一会儿又移到我身上。我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他
把大家扫视了一遍,也就不闹了,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以后我再做
功课,亮亮也不要钢笔玩了。
这段话,写亮亮先是撒娇,继而以哭为手段要大人答应他的要求,
最后见哭不能生效,只好“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作者通过具体描
写小孩的行动(摇、甩→哭)、神态(捂→偷看→移),逼真地写出小
学科特点突出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人文性教育 创造性思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一、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教育。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指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对作品人文精神进行阐释、坚守和发扬,是渗透学科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技能教育的总和。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里,它提倡人文知识分子和人文学科要坚守自身品质,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去思考人的存在意义,去关注人的价值。它指向人的精神层面。从批判的意义上说,人文性教育把矛头指向了拜物和拜金教育,它提醒人不要成为物质和欲望的奴隶,它使人追求知识和文化,具备理想和道德,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实施“注重学生主体性,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教学原则的教材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一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强调“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将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科学安排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家的作品,甚至可以说荟萃历代名篇,课文内容将视觉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人生哲理。
三、高中语文教学突出人文性的意识前提。
1. 注重学生主体性,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前面说过,人文学科真正关心的是人的存在、价值、精神,所以,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我们首先应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它表现在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理解得快,有的理解得慢,有的这样理解,有的那样理解。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强行对学生作出统一要求,而是要注重学生主体性,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对基础好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对他们适当地“放任自流”,让他们自己多思考,把相当的“空余”时间留给他们自己。对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训练,把基本功练扎实。
2. 树立新的学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就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建立新的学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意学生表示出自己的不同理解,不要只是简单地认同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看法,对作品对问题的理解在一定限度之内尽可能地出新出奇。比如教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我扬舍弃陷于字词解释圈圈的教法,采用“引导自读——诵读鉴赏——讨论交流”的模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此诗主题的看法,结果这种注重培养异质性思维的做法让我收获颇丰:有位学生认为李白根本就不是在表现自己的什么“不与权贵合流的品质”,而纯粹写的自己的梦景,全诗贵在一“虚”字。又比如教授《雷雨》这课,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以往的教材早有定论,但我认为与其把定论塞与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已寻求答案更能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我把主动权交与学生,引导他们课外寻找资料,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分组辩论,最终持“感情是真”的一方获胜。这种观点或许为持既定论点的人所难以接受,但我认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拘泥于传统思维,保持答案的多种可能,不必肯定某一答案为唯一真理。最主要的学生学会了客观的有依据的分析问题的办法,并将之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这种能力的获得比什么都重要。
3.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教师就必须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由于各种原因积淀而使到语文教学只简单、机械的传授知识和注重文字教学的局面,将语文教学回归到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上,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助学生成人,教学生做人。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成功。审视国内的语文教育界,像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斌等优秀的语文教育专家,他们的影响之所以能遍及大江南北,靠的无一不是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就成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老师不可忽略的必修课,只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加上创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人文性才不会成为没有活水的源头。
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突出人文的途径。
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积思、感悟。立德乃立人之本,标举高尚品德和培养健全人格对于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育来说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并且应该直接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如前面所说,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所占比重很大,除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教材,教育部还指定了课外必读的文学名著。可以说,新教材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文学教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感性欣赏中,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高尚情感和忧患意识,让作品的力量打动学生的心灵,这种熏陶和感染来自于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的知识点、知识面,不是干巴巴的教参上的几点几条。学生就在这种熏陶和感染中认识真善美,辨别恶与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比如:《我的母亲》《陈情表》中的亲情教育;《荷花淀》《报任安书》中的家国责任教育;《我与地坛》中的“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和坚毅品质教育;《菱角的喜剧》中的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追求的科学精神教育等。
2. 开展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教学。目前语文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实施人文教学的理念能否顺利实施,实施的效果是否明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方式。据此,结合本学科特色,在从2004到2010年这两轮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开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教学,即利用“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从教材中选取蕴含丰富人文气息的篇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依据个人兴趣选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这一学习模式中,教师只规范他们的研究态度,提供问题参考资料,倡导组织学生通过自主讲课、开展诗歌朗诵会、研究专题报告会、优秀拓展研究报告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检验学习结果。提倡这一学习模式,不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用单一模式、统一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认知,也不对所有问题以“讲深讲透”来做“终极性”的分析结论,而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对作品的再创造。两轮的实践证明,这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学习模式既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参与度,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鼓舞着他们向形成高尚人格的方向发展,不失为高中语文教学突出人文性的好途径。
总之,要实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课程标准理念,应提倡“注重学生主体性,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教育原则,正确意识到学科特性,搞好课堂教学,搞好素质教育,此为本人在实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过程中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点思考,也作为个人教学探索活动的一个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心田.《谈中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1999,1.
[2] 王宁.《面对知识经济:人文者的立场》.《东方文化》.2001,1.
[3] 朱慕菊.《走进新课堂》.2002,6.
[4]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3-5期.
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科特色 篇7
学校教科室及时引导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 开展读书活动, 探寻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路子。这期间我有幸在徐州听了黄厚江老师的一堂课并阅读了他的一些文章, 很受启发, 被他坚守语文本色的语文教育思想深深感染。于是我决定远离浮躁, 返璞归真。坚持平实简易的教学作风, 坚持语文课堂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生态本真, 坚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让学生训练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教师尽到了语文教学的职责, 学生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反思, 我认识到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是本真基础上的创新
课程改革要创新, 但创新未必就是改革。有些与语文教学规律背道而驰的所谓改革, 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所谓创新, 非但无助于课程改革, 相反会葬送课改的前程。语文就是语文, 语文也必须永远是语文。因为今日的语文传承的是我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 在几千年的母语教学中, 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没理由全盘否定。因而, 创新必须尊重科学, 必须尊重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终极目的。
二、中小学语文课应该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新课标中的这个要求, 大家都是熟知的。但关键是要清楚“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统一?怎样正确地把握这种统一。
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工具性层面而言, 就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就人文性而言, 就是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文化积淀,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 语文的人文性总是在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实现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而且这种体现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 而不是刻意追求、牵强附会的。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 中小学生处于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章的学习积累阶段, 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形成阶段, 正是语文工具性职能实现的重要阶段和最佳时期。况且就目前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来看也很不理想, 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 基本功较差。因而, 建议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 在注意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同时, 应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否则, 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 人文性就架空了。
三、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 必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堂好课, 少不了出色的课堂教学活动,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语文课堂上的一切活动, 都应是语文的活动, 而不能是唱歌、表演、音像欣赏之类非语文的活动。一切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活动, 无论它多热闹、多精彩, 都是有害于语文教学, 影响教学效果的, 必须坚决摒弃。
四、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预设, 是教师通过备课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 它是课堂教学展开的首要依据。而生成, 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即时配置, 调整教学内容而当堂形成的教学方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我们既要注重高水平的课堂预设, 又要注重科学的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及时控制学生思维的漫溢或任意改道;同时又要积极发掘、充分利用有益的生成资源, 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达到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的完美结合。
突出创新的高校学科竞赛体系研究 篇8
一、学科竞赛的现状分析
(一) 学科竞赛体系的目标“实用化”和“功利化”特征过浓。学科竞赛可以为学校、教师、学生带来直接的正面效应和实际效益, 但这只是学科竞赛的“结果”, 而不是“目的”。
(二) 学科竞赛体系的主体“师生角色失衡”。学科竞赛常见的“一切以老师为主”和“放任不管”两种现象都是“师生角色失衡”的具体表现, 应该坚持“生为主, 师为辅, 师生互动”的角色定位, 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学科竞赛的激励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适当的激励评价制度对参与学生、指导教师、管理部门都有良好的正面引导作用, 同时也是一种兴趣和动力, 应该是高校学科竞赛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科竞赛体系的“创新”引导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要为培育具有良好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服务, 应该从选题、指导、评价以及管理等各环节来体现“创新”这一灵魂。
当然, 目前学科竞赛体系还存其他一些不足, 此处不再遨述。
二、突出“创新”的高校学科竞赛改革的必要性
(一)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需求。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素质教育, 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表现,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客观需要。
众多高校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开展了调研工作, 从学生对相关学科竞赛的“知晓率、参与率、成功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多达80%以上的学生有迫切愿望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 需要通过学科竞赛来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
(三) “研究性”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目前, 众多高水平大学提炼了自己的大学文化, 对于“研究性”大学, 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创新”。而“学生”这个高校服务对象、教育主体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是校园文化的最好体现, 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研究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本质及外在体现。
(四) 学科竞赛自身发展规律。
长期以来, 学科竞赛一直存在, 以前是单纯的“知识性”, 也经历了“学科基础知识——综合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几个进程, 随着学科竞赛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能力型”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学科竞赛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学科竞赛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
三、突出“创新”的学科竞赛的组织体系构建
(一) 参与学生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1.实施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培育选拨方式。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广泛性”培育选拨方式可以挖掘具有良好基础知识, 又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学生参与进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实现学科竞赛功效的普惠性。
2.实施鼓励重点班级、重点群体参与的“针对性”培育选拨方式。
在高校建立的重点班级、实验班级以及科技协会、电子协会等特殊群体中, 有“针对性”地集中选拨培育一批学科竞赛的主要力量, 力争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营造良好的学科竞赛氛围, 激励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二) 指导教师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1.实施指导教师“动态准入制度”。
选拔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并且具有较高创新指导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是确保学科竞赛“创新性、高水平”的基本保障。具体而言, 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优秀教师可以成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选拨“准入”的主要师源。同时, 对指导教师按照周期进行“动态”更新, 可以更好的激励指导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不断创新, 提高自身科研业务水平。
2.实施指导教师“俱乐部制度”。
学科竞赛具有“学科相似性”, 因此, 相关学科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可以建立“俱乐部制度”, 统一时间、地点进行学科竞赛指导的交流与互助, 不断提高指导水平和指导效果。同时, 这也对指导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力平台。
(三) 管理队伍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1.树立“一切为了竞赛师生、为了一切竞赛师生”的服务理念。
“两个一切”的理念是选拨学科竞赛管理队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学科竞赛顺利完成的组织保障。
2.发挥院系学科优势, 实施“集中—分散”管理的两结合。
学科竞赛要发挥“学科分类”特征, 充分利用院系层次, 开展适合相关学科的、“分散”的院系级学科竞赛, 为健全学科竞赛组织程序、发挥院系主动性、实现校级高水平学科竞赛打下基础。
3.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服务意识。
管理部门及老师要通过营造良好学科竞赛氛围、搭建必要实践平台、提供足够竞赛经费等方式为竞赛师生提供开放式服务, 同时, 为竞赛过程中的师生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帮助。
4.创建适合学科竞赛特征的“三结合”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学科竞赛成果的“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物质评价与精神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 “三结合”评价激励体系, 可以极大地鼓舞学科竞赛的师生。
四、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高校促进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重要载体, 学科竞赛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本文在分析了学科竞赛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改革的必要性, 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需求、学生客观需要、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以及学科竞赛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了“创新”内涵学科竞赛的组织体系构建, 指出要从参与学生、指导教师以及管理队伍这三个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符合实际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摘要:高等学校的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学科竞赛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了突出“创新”的学科竞赛改革的必要性, 并通过学生、教师、管理及其评价等方面, 提出了“创新”学科竞赛组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学科竞赛,教学创新,必要性,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晓勇, 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8
[3].蒋西明, 邓明, 徐云.构建学科竞赛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突出护理特点体现护理特色 篇9
关键词:健康评估,护理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 但在护理评估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面, 长期应用供基础、预防、临床、口腔专业用的《诊断学》课程和教材, 2002年护理学专业用的第一版《健康评估》问世, 逐渐取代了沿用二十年之久的《诊断学》教材, 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带有临床医学模式的印记。2006年《健康评估》改版, 更加体现了一种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功能性健康型态分析和收集评估资料为手段、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为主导的模式。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与医学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思维模式?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护理思维
医疗专业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教学的侧重点亦不同。医疗专业的《诊断学》注重对患者疾病的诊断, 是教会学生如何诊断疾病鉴别疾病;护理学专业用的《健康评估》更注重的是被评估者的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包括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是教会护理学生如何全面收集被评估者的资料, 从而进入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护理评估?笔者就《健康评估》的教学重点叙述如下:
1.1 症状学
《健康评估》中的症状学包括在问诊部分, 需要重点讲述, 因为其内容恰恰是提出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判断病情、分析问题的重点内容。在症状学的讲述中, 笔者重点介绍了提出护理诊断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以及问诊的要点, 为以后完整的护理评估打下扎实的基础。
1.2 实验室检查
不仅要求学生熟悉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还要重点掌握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等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这是对患者健康状况做出准确、全面评估的重要依据[1]。让学生更好的结合实践运用于临床。
1.3 影像学检查
护理学专业的《健康评估》包括了影像学的评估。在影像学检查的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熟悉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掌握各种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中的配合以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1.4 心电图
《健康评估》中的心电图, 不仅要求护生能够掌握心电图的正常值、识别常见的异常心电图, 还要求护生重点掌握如何做心电图以及在做心电图中的注意事项。
2 服务临床护理, 体现护理特色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护理模式亦从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中, 护理工作者必须全面而完整的做好健康评估。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收集全面的资料, 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家庭和文化等资料?
2.1 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 包括了戈登的11种健康型态:
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型态、营养与代谢型态、排泄型态、活动与运动型态、睡眠与休息型态、认知与感知型态、自我概念型态、角色与关系型态、性与生殖型态、压力与应对型态、价值与信念型态。很多院校把这部分作为自学内容, 但笔者以为, 随着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 功能性健康评估恰恰提供了对被评估者的心理、社会、家庭、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使资料的收集更加系统和完整。为整体护理中的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实施和护理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2 护理诊断与思维, 详细地阐述了护理诊断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概念、诊断性思维的过程。
护理诊断作为临床护士的基本实践活动, 将收集到的资料经过分析、综合、推理而做出的判断。为以后学习内科护理学和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扎实基础。
2.3 健康评估记录是护理工作者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后形成的书面记录。
包括首次入院健康评估、病程记录。其记录的要求与医疗患者相同, 病程记录是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健康状况变化和护理过程的全面记录, 内容包括了患者的自觉症状、情绪、心理状况;病情变化症状体征的改变及各种辅助检查;护理诊断的修正与补充、治疗与护理反应、患者亲属的反应、希望和意见;记录时间及签名。病程记录综合了《健康评估》中所有的内容, 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理论知识。
2.4 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包括实验室实习、社区实习和医院见习。实验室实习实习的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等内容;社区的实习包括收集被评估者社会、心理、环境和家庭和文化等因素的评估;医院见习要求学生综合收集一名患者的全部资料。
《健康评估》是护理学专业基础课之一, 是联系护理学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纽带。护理程序始于健康评估, 通过护士对护理对象的一种或多种健康问题或疾病产生的反应进行检查或逻辑分析, 得出结论并提出护理诊断, 为进一步确立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以供依据[2]。因此健康评估是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实践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是护理人员进行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临床知识。在《健康评估》教学中, 突出护理特点, 体现护理特色, 培养学生与《诊断学》不同的护理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燕燕, 封维阳, 储静.《健康评估》教学改革的探讨.护理研究, 2003, 17 (10A) :1163.
突出专业特点重视技能培养 篇10
一、合理处理教材
由于我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是2001年初编写的, 而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 因此现行教材有些新内容没有编入, 有些内容又过时, 教材滞后。因此, 教学中, 我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仔细研究, 该增则增, 该减则减。例如:在第三章《中央处理器cpu》中增加了对intel奔腾4cpu的介绍、在第四章《主板》中增加了对intel的845, 865芯片组的介绍、在第五章《显示器与显卡》中增加了对NVIDIA Geforce 4等高档显卡的介绍、在第六章《内存》中增加了对DDR内存的介绍、同时删去了各章中一些过时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处理, 既保证了课时, 又完成了教学计划。上课内容新颖、实用, 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教学中, 我们以突出职业学校着重职业技能训练的特点, 侧重于实用性、启发性、增强学生实验和操作技能训练的内容, 精讲多练, 重视培养学生实施实验的能力。例如:只简单扼要地叙述了cpu、主板、内存的原理, 而着重介绍各种类型芯片组的主板、不同型号的cpu、内存、硬盘、及常用各种外设如:光驱、键盘、鼠标、显示器的结构、性能, 将重点放在各种部件的故障检测, 主要器件的拆卸、组装、更换, 故障的分析与维修。把原理的讲述———实验的演示——学生的练习, 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且尽量加大学生练习的力度。对一些抽象理论知识, 要作到少讲、精讲,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练习, 来让学生反过来去理解抽象的原理。从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入手,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水平。
三、采用“引探教学法”
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引探教学法”, 即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包括“引探准备———引探实践———回归评价——再引再探”。 (1) 引探准备: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实验硬件的准备及相应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材料、工具等。二是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掌握相关实验的技能。在上课之前, 首先精心备课, 结合具体的实验项目, 详细设计实施实验的过程, 对相关硬件设备的电路结构、技术性能要透彻理解, 以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2) 引探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每次课程教师说明实验的目的和内容, 突出重点、难点, 并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信息, 完成实验报告。 (3) 回归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 结合实际的技术经验, 对实验进行讲评, 如主板与各种板卡的连接, 跳线的设置, 更换器件, 模拟故障, 分析原因, 边操作边讲解, 使学生能较快掌握实践操作方法及操作中的技巧。 (4) 再引再探: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为今后工作再学习打基础的原则, 由学生自己制订实验方案, 教师精心辅导, 完成实验的过程, 即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 学生对电器的维修操作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教学的主要实施步骤: (1) 先集中, 后分散。集中介绍理论基础常识, 然后分小组实验。每个小组由若干个学生, 一个教师组成 (老师轮流在各组之间) 。同一小组所做实验的机型或设计的故障相同, 尽量给每一组配备多台微机 (可从微机室里借一些学生机) , 保证三位学生有一台可作实验。 (2) 采用循环方法教学。将准备实验的微机及设计的故障分成若干组, 如:集成声显卡的845GL主板的机型为A组带独立显卡的845D型主板的为B组……教师轮流指导各组的操作。学生在A组完成实验轮换到B组, B组换到C组……学生是循环的, 而教师是相对来说是固定的, 这样便于教师精心准备实验, 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及教学经验的积累。 (3) 运用多种形式考核。评价实验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重点考核学生实施实验能力的过程, 突出实践性。考试与平时实验一样, 动手实践操作, 可较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
四、全面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第二课堂, 全面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微机组装与维修教学实践中, 紧扣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 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 如:可在学校成立一个计算机兴趣小组, 经常在学校开展一些活动, 比如:装机大赛、知识竞赛, 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 组织学生到汉中一些大的电脑公司参观,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扩大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知识面;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讲课。通过一线实习, 学生实施实验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突出个性特点 激活语文课堂 篇11
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突出自主学习课堂
古人倡导“天地君亲师”,可见古人把“师者”奉养于多高的地位。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虽然在学生面前,教师要保持一定的尊严,做好学生的“良师”,更重要的是应该做学生的益友,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者、引路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放手让学生敢于自由发表意见,课堂上才会更多地看到学生踊跃的身影。教师只要适当地掌控课堂规范,学会放手,在放手与收拢之间合理搭配,就可以在驾驭课堂方面游刃有余了。例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时,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读。鉴于此,在解决“能否消灭狼”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借助辩论、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而又体验深刻的活动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在学生“自由辩论”这个环节中,正反两方唇枪舌战,有的说:“不一定要引进狼,难道狮子、老虎就不行吗?”有的说:“只有狼才能控制鹿种群的数量!”有的说:“随便引进其他动物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的童真、智慧时时在碰撞中闪射着灵动的火花。
二、创设新颖问题情境,营造生动学习课堂
多媒体技术的诞生和运用,使每一次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新颖、动人的问题,或利用图片、配乐等,化枯燥、抽象的文本信息为直观具体的形象,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用口说,调动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于对问题的探究,对知识的理解。如《可爱的草塘》一课课堂教学开始时,在学生汇报搜集到的北大荒资料后,我放映相关的录象,引领学生欣赏北大荒的优美景色和物产丰富,并通过优美的音乐及教师绘声绘色的介绍,使学生油然而生对“草塘”的真实感受。在学习描写草原美景一段中,我运用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倾听,边听边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美丽的草塘的画面,目的是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运用课标学习方式,打造探究学习课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性的学习,夯实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特别是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努力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合作,实现自读自悟。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中也多次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课文《猫》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片段,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并小组讨论、合作。请看如下案例:
师:请同学们看学习提示,小声地读一读,并小组讨论,你们从这一段话读出了大猫什么特点?然后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学习提示”
挑:你最喜欢、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一个句子,划下来。
找:这句话中的重点词。
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
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轻声朗读后,进行小组讨论。他们个个是那样的专注。随后,他们纷纷推出代表发言。
生:我们喜欢的句子是“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课件出示)
生:句子用了拟人,把猫写成了小孩子,对猫多亲昵啊!
师:你觉得应当怎样读才能读出猫的特点呢?(生讨论)
生汇报:“的确、乖”应读得重一些。
生:“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猫的尽职。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感情吗?
随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整个片段学习始终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始终是那样的认真、专注,人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不仅获得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与体验,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的提升。
四、注重灵活、创新的学法迁移
教给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前提与保证,而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一种由“扶”到“放”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将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新知,并加以概括总结,掌握学习方法,再用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对新的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例如针对有些课文各部分内容结构的相似特点,教师可以一其中一段课文为例,设计带有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以之为导向,获得对该段课文理解的同时,及时迁移学习方法,去自主阅读其它段落的内容,实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如《难忘的启蒙》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1.指导学生学习第2—5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这部分写了_________的事?从中看出老师给作者的启蒙是_________。
②根据课件出示的问题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进行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五自然段。启发思考:“作者在回忆这件事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④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示范朗读。
2.学生合作学习第二、三件事。
①让学生按课件提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
②全班汇报。
③师给予赞赏并出示课件:
课文写了“抗日讲演比赛、受到两次批评,抵制日语课”三件事,从中看出老师对作者的启蒙是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生齐读)。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这才是真正的被激活了的课堂,才是能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因此,教师要不带思想包袱,注重动态生成和学生一同享受课堂。
突出职教特点 活跃语文教学 篇12
关键词:语文,沟通,职业教育,素质,职教实例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有关于产学研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越来越多的专家对于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研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指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核心学科,更引起了专家们竞相研究。另外,从国家职教发展态势来看,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如何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职教效益的核心问题。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课程自身宽度和深度关系、满足学生近期与远期需要的关系成为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1]。在职教语文课上,许多教师仍沿用中学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因而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尤为突出[2]。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专家都从转变语文教学思想、增加情感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目前职教语文改革现状分析
笔者针对近两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进行阅读,总结出如下一些研究成果。
第一,为职教语文教学加入“应试”的思想。俞卫新[2]在其论文中指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的束缚,但是他们即将面对社会的大考试。所以职教学生的“应试教育”是应对社会的教育,而非“一张试卷。”这一观点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职教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为职教学生是要面向社会的,他们毕业即面临与社会接轨,所以沟通交流、人际交往对他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从自身加强对语文学习的重视,从被动变为主动,更加有利于其主动接受知识。
第二,强调思维的力量,提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韩秀芬[3]提出关于职教语文教改的三个方面:启发思维,培养创新品质;引导思维,激发创新灵感;注重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三,从教学理念与授课形式进行改革创新,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锻炼自我的空间。一些专家如黄诗俨[4]认为应从当众说话作为锻炼学生的第一步。他认为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机会锻炼,这样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就会加强。他认为课堂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应该搞一些活动,例如:讲故事、按课文内容表演……他还列举了一些他的方法,在此罗列一下,以供读者参考:故事会形式、作文欣赏形式、实时点评形式、角色扮演形式、辩论赛形式、策划主题班会形式、演讲形式。
第四,从重构教材形式开始,走出职教照本宣科的围城。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专家也大有人在,比如陈玉荣[5]。他主要认为:教学文本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材改革必须先行。
二、紧抓职教特点,活跃语文教学
专家学者们针对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各有裨益,但是整体来看,其实可以将对与职教语文的改革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围绕职教特点,二是活跃语文教学。
关于职教最重要的特点,即学生不是为了应试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社会而学习。结合这一特点,职教语文与普教语文两者在教学追求和表现形式上也就会有所不同:一是教学追求的目标不同,二是教学追求的程度不同,三是教学追求的方式不同[6]。2009年8月28日,保定新闻网发布了一条新闻,“我市职教迎来新课改”。从这一新闻的大标题:“强调学习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可以看出,抓住职教的特点是实践中的探索结果。并且新闻强调,保定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课改是根据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特点,这也是结合职教的特殊性所提出来的和实际结合的见解。
俗话说,行不动,思想先行。想要活跃职教语文教学的气氛,首先要调动学生动感的神经,先把人动起来,教学气氛才会动起来。笔者从一篇论文中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它从一个方面解答了如何通过先活跃学生的思维,继而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途径。余绚[7],作为一名老师,他认为“说”是他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一个窗口。学生通常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性格各有不同,不善言辞的也不在少数。有次他看到一个学生在绣手绢,便和其聊天,发现她竟然开始侃侃而谈。于是灵机一动,第二天便开展了一个让大家谈谈他们第一件手工艺品或者衣服的座谈会,同学们在几个活跃分子的带领下,再加上老师的诱导,课堂上终于活跃了起来,并且有了欢笑,连平时课堂上最胆小的学生都开始畅所欲言了。这个例子生动形象地告诉教育者,想要活跃课堂气氛,就需要从学生的心里进行把握,找准其兴趣点,并以此为契机,开展语文教育,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紧扣职教特点非常重要。
结合当前职教语文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职教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特点,得出职教语文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着职教的特点进行展开,通过不断活跃语文教学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从而为职教学生与社会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把握语文教学的重心,争取为社会提供更多实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秋霞.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推进职教语文课程改革[J].中国论文在线, 2009, (6) .
[2]俞卫新.职教语文教学浅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 (39) :69.
[3]韩秀芬.关于职教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素质与能力, 2011, (9) :162.
[4]黄诗俨.浅谈职教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和解决方法[J].科技信息, 2009, (24) :257.
[5]陈玉荣.重构教材走出职教语文教学的围城[J].教学探讨, 2009, 27, (12) :53-54.
[6]徐健.职教语文教学的回归探寻[J].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1, (2) :16-17.
【学科特点突出】推荐阅读:
英语学科特点07-16
生物学科特点06-30
初中地理学科特点07-06
初中英语学科特点05-26
中学语文学科特点09-08
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06-06
高中生物学科特点介绍12-06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07-22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来安排时间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