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本质

2024-10-21

学科本质(通用5篇)

学科本质 篇1

一、 不要追求表面热闹,力争促进深入思考

在很多课改课、公开教学等大型活动中,课堂无一例外都是热闹非凡,好像缺少了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就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对其发展的确有独到的作用,但也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笔者认为,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不仅数学课堂需要思维的参与,每门功课的学习都离不开思维活动,以下是笔者在一次比赛课上听到的一节数学课。

案例1在一次市级学科带头人评比课上,课题为“苏科版5.3展开与折叠(1)”。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等硬纸板模型。课堂上,教师利用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组织学生动手剪裁立体图形,同时组织小组相互交流自己是如何剪的,展开的平面图形形状如何,并且请学生到黑板上张贴自己的“作品”。学生们热情高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可谓“异常热烈”。可惜的是,这位教师自始至终都没有按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1)把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要剪开多少条棱?(2)你能从正方体展开图中,找出在立体图形中的相对面吗?(3)你能得到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吗?如何剪?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个问题。第1个问题,要找出把正方体展开需要剪开棱的条数,可以通过操作后计数,也可以通过数出展开后平面图形的外围的小正方形的边数,因为在原立方体中每剪一刀,都会形成两条小正方形的边,还可以用总的棱数减去展开的平面图形中没有被剪的棱数。第2个问题,要找出立体图形的相对面,又要把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第3个问题则是定向剪裁,要充分考虑立体图形的每条棱和展开图形的位置关系。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课堂的思维容量就增大许多,凸显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操作和学生的思考结合起来,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不断展开与折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不要寻求短时效益,争取发挥过程价值

学科教学的过程特征是教学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因为教学活动不仅要反映活动的结果,而且还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学科教学除了应试以外,还承载着许多更为重要的功能,比如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等,这样的人才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学会反思,这个过程可以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可以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在以下的案例中,这位教师就很好地利用了教学的过程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2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氧气的制取”这一课时,有的教师作了这样的教学安排:这节课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教者把它改为随堂探究实验,充分发挥教学的过程特征。

探究实验1: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仪器,说出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同时提醒学生思考: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为了让学生明确催化剂的概念,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它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

探究实验2:

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Mn O2)制取氧气。

探究实验3:

加热氯酸钾(KCl O3)和二氧化锰(Mn O2)制取氧气。

“氧气的制取教学”要更加侧重于学科的逻辑性、实验的规范性,更加注重科学严谨的推理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比较思维的培养。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科知识上具有统摄功能,充分发挥了教学的过程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态度以及严密的推理思维。

学科教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研究和思考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

三、 不仅追求基础扎实,更要注重方法熏陶

毋容置疑,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应试也好,深入学习、思维创新也罢,都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基本功。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这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我们更要重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让学生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科教学的本源所在。

案例3“苏科版2.4有理数加法与减法(1)”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数学教师可能认为,这是一堂比较简单而又非常普通的技能训练课,用简单的“教、记、练”的方法去组织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不错,学生能够记住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但从教材目标和数学本质来说,在教者对于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中,在对“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独特把握中,可以把它上成内涵丰富、融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于一体的精品课例。我们可以先创设情境:小明参加学校篮球队集训,在一条东西走向的篮球场上训练带球折返跑,假定向东方向为正,则向西方向为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小明第一次向东跑了5米,第二次接着向东跑了10米,问小明的最终位置在哪里?问题2:小明第一次向西跑了5米,第二次接着向西跑了10米,问小明的最终位置在哪里?问题3:小明第一次向东跑了5米,第二次接着向西跑了10米,问小明的最终位置在哪里?问题4:小明第一次向西跑了5米,第二次接着向东跑了10米,问小明的最终位置在哪里?问题5:小明第一次向东跑了5米,第二次接着向西跑了5米,问小明的最终位置在哪里?五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式表示,并利用数轴得出结果,层层递进地把同号和异号两数的加法通过实例呈现给学生,用数形结合(数轴)来表示运动的过程,使学生容易形成对有理数加法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组简单的有理数加法算式,要求学生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对有理数加法的感性认识,为接下来的讨论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奠定基础,得出法则后再练习巩固。

仔细分析,这节课中蕴含很多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首先是转化思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算术加法和减法,而有理数加法则要在引入负数的基础上运算,分两步进行: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减,实际上还是转化为小学的算术运算;转化思想中还包含了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有理数加法)来解决。其次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把有理数加法分成三大类———同号两个有理数相加、异号两个有理数相加以及零和有理数相加,而每一类中又可以细分,特别是异号两个有理数相加,再进行分类是有非常意义和必要的,因为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取决于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绝对值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和为零。再次是运用数轴来表示运动过程。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运动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是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这在数学教学中俯拾皆是。

四、 不仅重视思维策略,更要突出思维创新

当下的很多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解题的教学层面上,能够进行思维策略渗透的为数不多。当下,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各个学科的新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应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所作为。

案例4《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某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处理。

师:诗中“绿”字写得很传神,请问好在哪里?

生1:将春风吹到江南的生机写了出来,千里江岸,万物复苏,一片绿色。

师:很好。作者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变成了视觉的效果,又具有动态的效果,煞是传神。

紧接着,教师又追问:如果你来写,你还可以将“绿”字替换为什么字?为什么?

生2:可以用“到”字,说明春风吹到了江南。

生3:可以用“渡”字,表明诗人离家渐远,思乡情更浓。

生4:可以用“回”字,寒来暑往,年复一年,表明作者回乡心切。

笔者认同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并没有只停留在对原诗的赏析上,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等,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力都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思维基础。

五、 不仅强调逻辑演绎,更要推崇理性精神

理科内容的学习,除了演绎推理,还有归纳推理,然而,过度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演绎,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物理、化学的学习,要以实验为基础,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归纳,让学生学会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为良好的素材;而数学结论的猜想,需要严密的逻辑证明,这给学生带来了思辨分析、严谨推理的理性精神。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严谨求实的作风、不畏困难勇于探求数学真理的态度,正是数学理性精神的具体体现。

学科本质 篇2

地理学属于科学技术范畴,从事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理工作者;地理学研究的 功能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准热带雨林带种植橡胶;全球变化研究;自然灾害的预报和防治;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及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地理分异规律、演变规律、地理思维方法等对科学研究有重大贡献。人类产业活动和生活以及文化分布都有纬度地带性。人口的 80% 住在 500 米 以下,人类活动的 80% 分布在沿海。

地理教育属于教育范畴,从事地理教育研究的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地理教育的功能是育人,为今日和未来培养活泼而又负责的公民,这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地理教育反映现代学科发展趋势和成果,更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质。地理学科本质集中体现在因其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特殊性而决定的综合性、区域性等学科特性上,决定着地理学科以综合、整体、动态和空间差异、人地协调的视角和方法看待世界和认识问题,决定着地理课程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课程目标,是地理学科价值的核心体现。学科本质制约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中学地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地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赖于对地理学科本质的把握,课堂教学不能只要活动,而没有“地理学科的本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

“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我们显然能看到地理学科本质的集中体现;也能看到地理学发挥的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

地理教育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及国际教育都有很重要作用:能够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其特殊价值:祖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对国情的深刻了解,才能建设国家;地理教育中的全球观念非常重要,空间尺度、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全球意识,尤其是国际理解观念对现代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素质,理解别的国家,尊重世界,尊重他国,才能真正尊重自己,以负责任的大国出现,建立民族自豪感。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环境及发展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绝大部分任务落在了地理课程上。地理教育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就在协调人地关系、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综合的解决问题,落脚点是可持续发展观。从 17 世纪至今的 300 多年来,各国都没有在基础教育中取消地理学科。国运生,地理教育生。我国学校取消地理的时期大多是国运不济的时期。

别人可以看不起自己,我们自己不可以看不起自己。事在人为。打破怪圈。摆正自己的位置,闯出一片土地。地理教师应该理直气壮的亮明地理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替代的独特作用。

新课改必须在继承中改革与发展。地理教学从实际出发,特别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兴趣、动机和情感等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同时要体现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一是精力放在教学方式与活动方式的设计,而忽略或对教学内容研究不够。二是要防止新课改的一个趋势:去学科化。去学科化是不体现学科意识、学科思想的一种倾向,抓不住地理学科最核心的统领性的知识,仅传授一些地理事实、现象等一些具体的知识,在学生脑子里是不会扎根的,必须抓住基本概念统领下的原理、概念、规律,把这些内容串起来,教给学生地理思想方法,才能扎根,才能体现学科的价值。

学科教学的成败取决于你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不是你用了什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学科本质内容的理解基础上; 教学成败最终本质是对学科理解和把握。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本质?换句话说,初中地理教学如何突出地理学科特点?

应抓住以下几点:地理学科专业性——位、布、区、关、图。听地理课的“地理味儿”就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

学科本质 篇3

【关键词】学科本质;教学本真;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就是“语”和“文”的统称,“语”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字词句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文”就是文学,就是学会运用这些字词句形象化的反应客观现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确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语文教师就要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优化教法,在真正的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心智,发展学生思维。

一、语言文字教学

音形义、字词句是语文的基础,是学生打开语文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钥匙。尤其是小学阶段,字词始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字词,只有回归了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阅读,更好地表达。

在《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这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最实惠的教学方法,琅琅读书声应该是语文课堂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要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可以单独朗读,然后比一比哪个同学吐字清晰,哪个同学声音洪亮。教师把本课的部分生字,规范地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永远是课堂不能缺少的配置,教师规范的书写,是对学生写字最好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把黑板让给学生,小学生是爱表现的,他们都愿意到黑板上展示自己。在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天空变幻莫测的颜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和记忆,丰富学生关于颜色的词语。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朗读,通过朗读增强记忆,培养语感。教师要把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再融入课文内容之中,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感性的认识,寻找字词形义的内在关联,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

二、文学欣赏教学

语言文字偏重于工具、实用,而文学则作用于人的精神,丰富人的情感,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字积累,还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欣赏文学。小学教材中每一种文学形式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但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懂得真善美,明辨是与非。

在《我们爱你啊,中国》的阅读教学中,这是一首诗歌,篇幅不长,语言凝练,感情热烈,节奏感强烈,思想境界开阔,表达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师范读课文,用充沛的感情,投入的神情,来感染学生。“同学们,读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老师,你说这是一首诗,我非常喜欢诗,我觉得里边的语言像歌词,读的时候非常有气势。”“是的,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流畅。”“您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自豪,浑身热血沸腾。”“这位同学已经走进了诗歌,诗就是饱含感情的文字,它比任何形式的文章感情都要浓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好不好,在读的时候除了要体验其中的情感,你们还要思考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在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积累和感悟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抓手,也是语文课堂的本质所在。

三、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的规定:能说普通话,学会倾听,懂得与人交流,与人商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时要懂得礼貌,说话要有条理,等等。口语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因为口语交际在考试评价中没有统一的固定标准,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它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要改变现状,要从教师的认识入手,把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常规化。

在第九册《莫高窟》的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搜集关于莫高窟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或者是传说。上课,学生朗读课文,自主交流,共同分享,给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接下来,教师安排了一个谁来当导游的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谁来当导游,要求说话吐字清晰,口齿伶俐,介绍有条理并且不能只是背诵课文内容,要自己组织语言,还要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现在老师先当一个总导游。”为了给学生做一个演示,教师先介绍莫高窟的总体情况:“游客们上午好,看到眼前这些洞窟了吗,大家能数数一共多少个吗,我告诉大家吧,一共492个……”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本,挖掘里边的口语因素,积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因为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怎样发展,口语交际都是影响他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善谈,愿意交流,工作生活就会顺畅,相反可能就会处处碰壁,很难成功。

语文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学好汉语言,欣赏汉文学,在交流、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保全.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6(21).

[2]方祥锋.走进文本世界 追寻儿童语文[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7).

学科本质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引言

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下重点讨论的一个话题的背景下, 高中化学教学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 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一线教师实践的角度来看, 最现实的实现途径显然不是另起炉灶。也就是说, 笔者并不认为只有在新的教学思路或者是新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培养, 而应当是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之上, 结合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科素养更好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彰显出来。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以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为抓手, 对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探究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 与科学探究的距离特别近, 尤其是高中化学的学习, 其中有着大量的探究因子,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对化学学习的认识。但是如果将探究性教学放到学科素养提升的视角下, 笔者发现还是能够发现更多更新的内容。

其一, 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是为了完成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以让学生除了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有所提升, 更在一些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如守恒思想、绿色思想, 以及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分析与归纳、概括与比较等方法运用中有更深刻的个体体验。而这种体验既可以依靠化学探究而存在, 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 核心素养是围绕学生学习而建构的一种模型。在这种模型中,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化学在如材料、环境、生命等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这也就意味着高中化学的学习并不完全是化学学科内的知识构建, 更包括一定背景 (领域) 下的具体探究。从这个角度讲, 化学探究与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其三,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就是化学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化学思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这种艺术化的表述背后, 透露出的是思维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高中化学显然是重思维的, 在化学结构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中, 在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认识形成的过程中, 都有丰富的化学思维的存在。这种规律往往是在探究中才能深刻体认的, 因此化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成为化学思维形成的过程, 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与提升的过程。

此外, 高中化学可以看作是在物质的量的基础上, 构建出来的关于物质间相互反应、物质的性质理解的学科, 且此过程中的守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高中化学学习过程的, 因此把握类似于此的思想, 亦是化学探究的一部分, 以此为抓手也是可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提升的。

二、在探究性学习中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探究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模式, 遵循这一模式可以让探究性学习变得更为顺利。当然, 这里提出模式的思路并不是说教学中要过于模式化, 而是指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思路, 可以让探究变得更加高效, 也可以让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得更为充分。通常情况下, 化学探究遵循这样的步骤:第一, 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 分析研究问题;第三, 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第四, 评估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进入新的探究过程。对化学探究有过研究的同行可能发现, 这样的描述与传统的化学探究环节并不相同, 确实如此, 但如果注意分析传统的化学探究, 就会发现其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而笔者做出这样的描述, 实际上是强调了问题作为探究的中心的地位, 其实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 在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构建中, 要让学生认识到氧化铝的性质,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 并在其中提出问题:首先, 以生活中常用的铝制锅具为例, 通过其不能长期存放碱性食物这一特征 (可以用幻灯片投出相关的图片, 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 提出问题:如何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一问题的提出, 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通过化学知识来解释问题, 而这就避免了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的从经验中寻找答案的直觉反应, 有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 这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表现。其次, 进一步用实验来给学生提供比较, 即将氧化的和未氧化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让学生观察两者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实验过程中, 笔者假装拿了两支相同的铝条, 然后进行实验, 而实验的结果不同则用来催生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外表相同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结果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一问题是对原有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从而也就将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学生在此探究过程中会思考:外表看起来相同的铝条一定是有所不同, 而这种不同最有可能就是氧化引起的, 于是氧化与否的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不同就进入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在发现了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氢氧化铝的基础上, 探究还可以继续深入, 氢氧化铝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于是探究进入新的层次, 学生可以用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而学生的期待中又常常有物质的量越多, 那生成的反应物就越多的观念。于是在加入了过多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情况下, 学生发现原本生成的沉淀反而没有了。这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而新的问题的解决, 又将此探究引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会随着问题不断地深入, 而思维的深入又意味着探究层次的不断提高。随着探究的进行, 学生所运用到的化学知识会越来越多, 对物质及其之间的反应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也就是说构建起的关于氧化铝的两性认识会越来越丰富。更重要的是,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深入的, 以物质之间的反应为线索的探究不断深入为主线, 学生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守恒的判断, 进行着反应过程的分析与归纳, 诸多化学学科的素养蕴含其中, 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也就成为现实。

三、由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科素养的启示

将探究性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 可以说是为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说课程改革之初的化学探究更多的还是一种探究的形式的话, 那面对核心素养时感受到的就更加是一种实质, 而这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素养角度 (其实既包括传统的双基, 也包括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只不过在此基础上, 更注重能力、思维与思想角度的学科认识构建) 关注自己的化学学科的学习, 就更具学科意义。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通过探究性教学来完成化学知识的构建, 完成自身对化学教学的认识, 也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表现。要知道, 在应试压力很大的高中阶段, 能够在应试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一种新的思路, 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也能激活自身的成长意识那是很不容易的, 需要倍加珍惜!

参考文献

[1]曾晓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9) :265-266.

学科本质 篇5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是“一条纽带”,可以牵动整堂课的发展,教师语言又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无异于生命的源泉,为启发教师课堂教学,特开设“教学语言艺术”专栏,希望对广大教师朋友有所助益。

(编 者)

关于教学语言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很多文章和专著归纳了语文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和操作技巧。但真正从学科教学角度对语文教学语言进行研究的似乎还不是很多,或者说,对语文学科教学语言本质特点的理性思考还远远不够。

我们认为,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语言的本质特点有: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多种语言艺术的高度融合。

要准确描述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由多种语言艺术融合而成,具有多种语言艺术的特点。

首先,它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融合。从基本形态看,语文教学语言,当然也属于口头语言。如果一个教师总是用书面语进行教学,那就不是上课,也不是讲课,而是“读课”。无论是读书还是读教参或者读备课笔记,从本质上说,已经不再是“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能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转换为自身的个性话语,是一个教师成熟的基本标志。但这种口头语言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口头语言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又更加书面化,无论是语汇的运用,还是句式的选择,抑或对文采的追求,都不同于一般的口语交际,即使师生之间交互性的语言活动,也和一般交际中的口头语言有着很大差距。

语文教学语言又是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融合。文学不是语文的全部,但它是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语文教师没有良好的文学素养,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一定的文学性,是不可思议的。不用说学习文学作品,即使学习其他文体的作品,教学语言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某种意义上说,这才像个语文教师。但语文的教学语言又常常必须是科学的语言,不仅仅是对一些知识的讲解,即使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也应该讲究学科的规范和说明的严谨准确,否则的话,它的教学价值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语文教学语言还应是生活语言和典雅语言的融合。所谓典雅语言,既具有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特点,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它往往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措词规范得体,讲究分寸,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是语言中的“绅士”;但教学语言完全是典雅语言,则容易造成教学的隔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甚至不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因而来自生活的鲜活语言也是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成分。时新的语汇,流行的“典故”,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拉近师生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欲望。

多种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语言中的融合,并不是一种有序组合,而是始终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状态。这种融合又因为不同教师的气质和教学风格而具有不同的个性。正是多种语言的高度融合,使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了不同寻常的魅力。有必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学语言追求多种语言艺术的融合,但它本身并不是艺术语言,也不能将它转换为其他任何语言种类。

首先,教学语言并不是演讲语言。演讲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现场效果,语文教师学习和掌握一点演讲语言的技巧和方法,对提高教学语言的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语文教学又毕竟不是演讲,如果采用演讲语言进行教学,也有悖于语文教学的需要。其次,教学语言也不是主持人语言。主持人的语言亲切、自然、口语化,字音准确,声音悦耳,表达规范,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强烈的交流意识和显著的对象感,语文教学语言无疑应该融合这些语言特点。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现场距离更近,追求及时的互动和交流,有着许多不同于主持人语言的特定要求。再次,教学语言也不是播音语言。播音语言,规范庄重,亲切流畅,具有时代感和分寸感。但它往往速度均匀,变化不够丰富。教学语言很显然也不能如此。当然,语文教学语言更不能是话剧语言、小品语言等戏剧和曲艺语言。这些语言都具有很强的舞台感和感染力,表现手法丰富。适当吸取,自然可以增强语文教学语言的效果,但却不能将它们作为教学语言。而有些教师由于对这些问题缺少清醒的认识,有的一贯用演讲式的语言进行教学,有的刻意模仿主持人的语言,也有的教学语言甚至接近相声、说唱等艺术语言。偶尔为之,似乎还觉得新鲜,长此以往就暴露出不可避免的问题,不仅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对语文教学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总之,语文的教学语言既要吸取各种语言的优势和长处,但又必须坚持自己的学科定位,保持自身的学科特点。

二、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的自然统一。

所谓学科内涵,就是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饱满的学科信息,而不应该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的展示。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行业话语。江湖有江湖话语,网络有网络语言,行政有行政强调。语文教学语言,自然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特征,而学科内涵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区别与其他教学语言的个性特点。具体说,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不能片面追求所谓语言艺术,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丰富的语文信息,包括语文知识、语文修养、语文学习方法等等或者显性或者隐性的信息。所谓教学价值,就是运用教学语言的目的在于为具体的教学意图服务,不是一般意义的自我表达或者互相沟通。所有语言技巧的运用,包括语言艺术的体现成功与否,都必须以此进行衡量。能有效为教学服务的语言运用,就是成功的;不能为教学服务,甚至有害于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或者失败的。

教学价值和学科内涵的体现,两者是互相融合的,同时也是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的。我们来看于漪老师教学《晋祠》的几个语言片断:

教学一开始,于老师说:“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稍微停顿,部分学生接着呼应到:“首屈一指。”

这个教学导入,是非常精彩也是非常经典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从教学内涵的角度看,于老师语言典范,富有文采,对学生是一个极好的示范,传递给学生很多语言信息,比如“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等丰富的词语,告诉学生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祖国山川锦绣,我们祖国名胜很多,而名胜则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的重要体现,熏陶了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的情感等等;从语言技巧的角度,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而最精彩最成功的是,语言丰约得当(而我们今天流行的是大段华美的独白式导入),尤为巧妙的是最后的一个停顿“——”,这是教学语言技巧炉火纯青的表现,学生果然和老师心心相印。而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更见老师的别具匠心。这一句话是整个教学的一个开启,一个引发。再看于老师接下去的一段话:

“首屈一指(竖起拇指)。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速度。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名学生)。”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过渡语。于老师要言不烦,口头语言配合情态语言、形体语言,以说明语言为主,指令清楚,要求明确。两句话引出了40多位同学的发言,教学之成功,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的体现之充分到位,令人叹为观止。在学生发言后,于老师说:

“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这一段话学科内涵更为丰富,有语文知识,有语文学习方法,有语言熏陶,有情感感染,对学生鼓励有加,又分寸得当;教学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凸现,收束前面的教学环节,引发后面的教学活动,切入文本的阅读和教学。

通过这几个片断,我们可以看到,在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中,语言技巧、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三者得到了完美统一。但我们很多教师,却常常片面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和华美,忽视了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的体现。这个问题在教学导语中表现得尤其严重。一位教师的一节阅读课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阅读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种精神享受。让我们用心去感受文字的美好,感知自然的精彩,感悟生活的真谛。”

接下去,用多媒体课件PPT展示阅读一篇散文的四个要求(把握思想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欣赏表现手法,品味文章语言)后,一节课主要就是学生交流阅读《永远的蝴蝶》的心得体会,最后教师小结这篇小说的内容和特点。

开头的一段华美导入,有哪些学科信息呢?对这节课的教学又有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呢?不是没有,但意义都不大。从教学环节看,和后一个环节没有联系,和整节教学的关系也并不紧密。

可以说,教学语言的所有问题,都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必然和学科内涵以及教学价值密切相关。撇开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去谈教学语言,就只能是舍本求末,买椟还珠。

三、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应该是语言机智和教学智慧的完美结合。

我们先来看两个经典的教学片断:

一个是钱梦龙老师教学《故乡》,中间有这么一段师生对话:

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们看到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

生:这说明闰土见多识广。

生: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师:对了。我们以后可以到闰土的家乡去看看,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

另一个是于漪老师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千万万颗星星”,有学生提问:“‘万万’是多少?”全班一片哄笑。有个同学回答说:“‘万万’等于亿!”同学们又是一片哄笑。于漪老师引导说:“那为什么课文里不说宇宙里有千亿颗星星呢?”同学们开始沉思,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万万’是量词的叠用,它在修辞学上有两个功能,一是读起来铿锵有力,二是表示虚指,说明多。”于漪老师点头表示赞同,并接着说:“是谁提出了‘万万’是多少的问题?是他让我们复习了叠词的用法,我们应该对他表示感谢。”大家都对最先提出问题的学生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这两个经典的片断,之所以为人们津津乐道,是因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蕴。这里我们只是用它们说明,语文教学语言是语言机智和教学智慧(教育智慧)的完美结合。钱老师和于老师面对的都是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敏锐的教育机智,使他们第一反应就发现了这里蕴含的教学价值,但两位老师却不故弄玄虚,只是极为自然而朴素的用“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那为什么课文里不说宇宙里有千亿颗星星呢?”话语轻松一转,一个有意义的教学生成就出现了,于是出现了我们所期盼的学习场面。钱老师的“是啊”“啊,见多识广!”对学生评价很高,充满肯定和鼓励,但毫不做作,是发自内心的欣赏;由课文到生活,由生活到课文,内外腾挪,用语简略,毫不吃力。于漪老师引导学生自悟出“‘万万’是量词的叠用,它在修辞学上有两个功能,一是读起来铿锵有力,二是表示虚指,说明多”这样近乎完美的结论后并不满足,也不过度赞赏,只是“点头表示赞同”,而她牵挂于心的是那位发现问题而被嘲笑的同学。这便是教育家的智慧,而这教育的智慧又通过语言的机智得以充分展现。

我们今天的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多是:“你不用害怕,大胆说!”“大家要敢于挑战权威!”“今天听课的人虽然多,可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都不怕,你们更不应该怕。”或者是要求学生鼓掌调动气氛。对学生的赞美,也多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有才!”“耶——”。有一次听课,一位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赞赏都是一个词——“漂亮”:课文读得很漂亮,发言说得很漂亮,意见提得很漂亮,分组讨论很漂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是一句话:“谈谈感受。”分析层次,是谈谈感受;概括内容,也是谈谈感受;理解思想感情,还是谈谈感受;让学生质疑,仍然是谈谈你的感受。组织学生欣赏小说,指名十几个同学发言,都是一句话:“请你说说小说有什么地方值得欣赏?”两相对照,我们应该能够明白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来自于语言机智和教学智慧的完美结合。

那么,语言机智和教学智慧的完美结合又来自哪里呢?很多关于语文教学语言研究的文章,归纳了许多特点,介绍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有的强调形色美、音乐美、诙谐美、含蓄美;有的强调情感性、趣味性、形象性、激励性;有的认为表达要准确,要有激情,要有韵味,要有感染力,要生动形象;有的提倡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育性与审美性统一、针对性与灵活性统一、交互性与分享性统一;有的强调有物、有序、有启、有趣、有韵;还有的要求严谨精当、声情并茂、幽默风趣、充满激情、形象直观、富于变化、利于激趣等等。这种种说法都不无道理,但仅仅关注这些东西,是不够的。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语言,文辞不能说不美,修辞也不能说用得不多,成语名句古诗文更是一串一串,外国名人的话也是一段一段,但对教学并没有实质的帮助,听起来也没有语言的享受。甚至有的教师,一节课的教学语言,不管是导入还是小结,是内容分析还是问题引导,是知识介绍还是学习点评,都是华丽而抒情的语言。我想这恐怕并不是教学语言的真正艺术。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自然要追求美,追求有文采,追求有激情,追求有哲理,但绝不能认为,美就好,煽情就好,有文采就好,来一通名言就好。

我们应该明确,无论是语言机智还是教学智慧,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教师综合修养和课程素养的体现。首先来自于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内在素质。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了浩然之气,才有咄咄逼人的善辩。于漪老师在《闪耀教学语言的光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11期)一文中说:“增添教学语言的文化含量,遣词造句丰富多彩,是教学(疑缺“语言”二字)生辉的重要因素。”她还说:“教学语言的高低优劣、精粗文野、丰腴贫乏,反映了学识修养、内在素质,此言不假。内在素质提高,语言就闪耀光辉。”这是她自己的经验之谈,也是规律的总结。《论语》里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概也就有这样的意思。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光辉,不仅凭借于“文化含量”“学识修养”,还凭借于语文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课程素养,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有着比较正确全面的把握,要有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学生观。

【学科本质】推荐阅读:

服务本质10-20

生命本质05-10

本质分析05-11

价值本质05-26

还原本质06-22

人性本质07-26

历史本质07-30

本质概念08-15

旅游本质08-15

本质安全08-19

上一篇:关注环节下一篇:碳排放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