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本质

2024-10-03

生态本质(共6篇)

生态本质 篇1

近年来, 生态资源状况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 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很多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对生态补偿的原则手段等进行规制。中国也正在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以期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的恢复。不过, 人们对生态补偿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相应的补偿方式仍然存在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补偿本质的探索, 寻找生态补偿质的规定性, 进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理论基础。

1 要素“补偿”的二重性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是这个过程并非仅仅是货币——资本——货币的不断重复。通常而言, 任何参与生产的要素都在生产过程中有所损耗, 因此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至少在不变的规模上进行, 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补偿或恢复。例如, 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损耗表现为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而补偿的过程就是劳动者用其收入进行消费的过程, 同时, 为了保证劳动者总体的数量和质量, 对劳动要素的补偿还包括其家人的生活费用 (包括抚养子女的费用) 以及对其进行必要培训和训练的费用。

需要强调的是, 要素补偿的目的在于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因此补偿的数量和结构需要与社会再生产的要求相适应。即便社会再生产是在一个不变规模上进行的, 由于消费结构和供给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要素损耗也可能发生数量、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因此要素补偿必须能够随时根据社会再生产的变化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是难以妥善解决要素补偿问题的。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变化的信息繁冗庞杂, 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或者是不可能的, 或者代价太大, 导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要素补偿总是难以与社会再生产相适应, 致使计划经济体制总是在具体运行层面发生困难。与之相较,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 价格机制起到了信息收集和传递的作用。所有有关需求和供给的信息都反映在价格上, 商品价格的变动带动了对要素需求的变动, 从而使对要素的补偿能够与社会再生产相适应。

不过, 在市场经济中, 要素的补偿过程被分成了两个阶段。首先, 要素根据其在生产中的边际产品确定所应得到的价格。如果生产是规模经济不变的, 那么所有的产品恰好可以分配给所有参与生产的要素而没有剩余或不足。刘树成, 2005) 而这个物质基础, 可以概括为“一定时空范围内, 由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综合体, 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即生态系统 (ecological system) 。 (侯凤歧, 2005)

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生态资源却有着与其他要素显著地区别。

大多数要素, 无论是资本还是劳动都是可分的, 可以在生产中逐渐增加其投入量。但是生态资源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 不可能一单位一单位这样逐次投入生产, 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生态资源的这种“整体性”或“规模性”使其补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得异常困难。首先, 生态资源的整体性使其产权分配和界定难以进行。尽管我们可以对森林、土地乃至河流等自然资源进行产权界定,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它们都是生态资源的一部分, 对生态资源任何一部分的开发和利用都有可能对生态资源的其他部分产生影响, 即外部性。正如我们所知, 由市场自发地对生产进行决策, 正的外部性要少于社会所需的最优数量, 而负的外部性又一定会多于社会所需的最优数量。若要消除这种外部性, 就必须由单一主体掌握全部的生态资源的产权。但是由于生态资源的巨大规模和在社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又不可能分配给私人个体,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态资源的产权是一国全体国民共同所有的。

但是, 将生态资源产权共有化对解决这一问题丝毫没有帮助。虽然不能说这种产权制度是不清晰的, 但却毫无疑问地是高成本的。试想, 如果所有涉及到使用生态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决策都需要由全体国民共同决定, 那么这些决策的交易成本会有多么高昂!因此, 生态资源的共有产权往往是由政府代为掌握的。虽然这是现实中最常见的情况, 但是这种产权制度中存在着环节过多, 监督不力, 产权人虚置等问题, 同样不能有效地对生态资源的产权进行适宜的处置。

除此而外, 生态资源的“自补偿”能力也给生态资源的要素补偿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在生态学上, 生态补偿根据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和外部补偿两种。所谓生态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外界活动而遭干扰、破坏后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贾引狮, 2009) 由于这种自补偿机制的存在, 使得生态资源的稀缺性表现的不那么明显, 而更像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品。但是, 如果任由生态资源被任意开发和利用, 就无法避免“公地悲剧”的反复出现。

综合以上两点, 不难发现生态资源的价格补偿在自发的市场经济中是难以实现的, 进而导致其实体补偿也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这样生态资源要素补偿的二重性就出现了矛盾, 在现实中则表现为市场所确定的给予生态要素的补偿价格要大大地低于生态资源实体补偿所需,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生态资源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生态资源的定价几乎为零, 因此对其需求远远超过了对整个社会而言最有利的数量。不仅如此, 由于生态资源定价过低, 整个社会缺乏在生态资源实体补偿进行技术进步的激励, 生态资源的补偿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矛盾不但不会通过技术进步得到缓解, 反而会因为技术进步乏力而日益加大。

3 生态补偿的本质

既然生态补偿的问题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补偿二重性之间的矛盾,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价格补偿与实体补偿之间的矛盾, 那么要实现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要素补偿, 其关键就在于使价格补偿能够与实体补偿相一致, 并且二者都能够顺利地实现, 这就是生态补偿的本质。为了能够使得生态补偿适度合理, 任何有关生态补偿的政策手段都应当体现生态补偿的本质, 使生态补偿不仅仅是为补偿而补偿, 而是能够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中国目前正在积极制定的《生态补偿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是以立法方式促进全社会生态补偿的一次重要尝试, 我们期望《条例》能够解决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补偿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模式比较单一、资金来源缺乏、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赵景逵, 朱荫湄, 1991) 、英国的环境保护法 (Henry, Shipley FLI, 2000) 和德国的联邦矿产法 (Catsten Drebenstedt, 2000) 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摘要:生态补偿虽然备受关注, 但是各种争议也不绝于耳, 究其实质, 是人们对生态补偿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从要素补偿的二重性出发, 探索生态补偿的特殊性, 总结归纳生态补偿的本质, 并据此对生态补偿的相关问题, 尤其是相关立法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补偿,要素补偿二重性,价格补偿,实体补偿

参考文献

[1].Catsten Drebenstedt.Regulations,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of Land Reclamation in German Opencast Mines[A].Addressed to Mine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the 21 Century-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Reclamation, 2000:11~21

[2].Henry, Shipley FLI, MRTPI.The evolution of derelict land reclamation within the United Kingdom:a local government perspective[A].Addressed to Mine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the 21Century-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Reclamation, 2000:7~10

[3].刘树成.现代经济词典[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4].侯凤歧.生态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 2005

[5].贾引狮.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分析[C].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6].《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1:326

[7].赵景逵, 朱荫湄.美国露天矿区的土地管理及复垦[M].中国土地科学, 1991, (1) :31~33

生态本质 篇2

假象只是掩盖本质并非表现本质

假象是掩盖本质而并未表现本质。假象和本质的.关系与真象和本质的关系绝然不同。假象是人们把握本质的障碍,是对本质的背离,人们只有识破假象才能使本质表现出来。

作 者:吴晓东 作者单位:上饶师院政法系,江西 上饶 334001刊 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5(1)分类号:B025.1关键词:假象 掩盖 本质

巨头生态之战的本质,就是封闭 篇3

事实上,第一家在中国做生态的互联网公司,是阿里。不过这个生态里,大多数玩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淘宝是一个很庞大的生态,时至今日,已经有数百万商家。另外,这个生态里,似乎还有着一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味道。

我认识一个姐们,以前是卖家,第一批入淘卖家。卖货卖了几年后,实在觉得累(不是没赚到钱,而是赚这个钱极累),就去淘宝大学做讲师,有经验有资历有技巧,讲的都是干货。再后来,做讲师的人多了,她又改行去做面向卖家的CRM了。

这是一个所谓生态的非常重要的特点:有太多的人,在依靠你活着。生态一旦建立起来,跨越起来其实也很难。因为有很多人依靠你活着,他们会本能地去阻挡或延缓你这个生态的下降态势。

微软的windows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即便到了今天,对微软的批评不绝于耳,但这个生态依然存在,依然有无数多的人在依靠微软吃饭。诺基亚就不是生态,没什么人依靠诺基亚活着(除了一些上下游的企业),它即便曾经如日中天过,但跨越起来,也飞快。

所以,苹果是生态,但中国几乎所有的依靠安卓系统起来的手机厂商,都没有生态。这里包括一直在吹嘘打造生态的小米公司。投资了很多公司怎么就叫生态呢?难道红杉做了一个生态?

MIUI是重要的分发渠道,但如果MIUI跨了,这个世界不会有什么变化的。

腾讯,以前是没什么生态的。这是一家被人指责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公司。这显然不是生态的玩法,即便它利润极高。

3Q大战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场公关战可以说非常剧烈地改变了腾讯,让它得以审视自己的巨头策略:吃独食是不行的。3Q大战也催动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改变。大家都开始谈论起一个名词:开放平台。很多坐拥上亿用户的互联网公司都宣布要做开放平台,这里甚至包括今天被指为没落的人人网——毕竟宣布要做和真的有没有去做,是两回事。

腾讯真的去做了。如果说在QQ这个工具上,腾讯还有太大的既得利益以至于放不开手脚的话,那么,微信,那就是一张白纸,尽可以在上面将“开放平台”推到它能承受的极致,形成它想要的生态。到了今天,仅公众账号就有850万之众,完全可以说这句话了:有太多人,在依靠腾讯活着。

但商业生态,只是一个词的借用,它不是大自然那个生态。大自然本身,是没有利益诉求的——即便有,也是自然女神,她的利益诉求,不是我们凡人能理解的。商业生态,那是彻头彻脑的一种商业策略,商业工具。没有一个企业是为了生态而建生态,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企业自身发展——这无可厚非,本来如此。正因为如此,生态必须有一个中心,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所以,与其说是生态,不如说是:星系。

生态的玩法,有两个地方,是生态建造者所天然警惕的。

其一,这是一颗恒星带着理论上数量可以无限的行星和卫星的游戏,但绝不是两颗恒星在一起的游戏。巨头并不介意中小玩家的入局——甚至是鼓励与欢迎,但对于同样当量级的另外一个巨头,保有警惕心,是极其自然的事。

其二,更为关键,不能有损于它的商业模式,或者,战略布局。

前文提到,阿里是第一个建构生态的互联网公司,但很早就屏蔽了百度爬虫。因为它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为商家做广告上。如果能够通过百度来搜到想要的商品,那么,淘宝的商业模式就此崩塌。腾讯亦然。在微信上的举措,与在QQ上的举措,非常不同。比如说,QQ那个面板上寸土寸金,全部是腾讯自己的东西。但微信上,当然可以有别家的东西(比如公号推送那一栏)。QQ上的弹窗你没点技术本事根本关闭不了,但微信上那个预装的腾讯新闻模块,是可以自定义删除的。这就是QQ有它的包袱(利润所倚),微信嘛,没有那么多的包袱。

终于说到今天的红包大战了。这是AT再一次的正面对抗,而且,非常剧烈。红包后面是什么?移动支付。春节期间发红包,场景对。红包数额一般不会大,小额支付。符合场景的小额支付,是做移动支付的,都是梦寐以求的东西。移动支付后面是什么?就是互联网金融。金融业的“存贷汇”,都离不开支付。金融这块蛋糕太大太重要,尤其对于阿里和腾讯而言。

阿里做金融,有原生动力。所有搞零售的,天然就和金融近。搞零售的,总会拼命想点办法出来让自己更方便交易,金融就是这么诞生的。腾讯做金融,没有原生动力,它不是搞零售出身的。但它有一个很强的动力是:收入构成里游戏能不能少点?

游戏很发财,真的,有电子海洛因的批评声。几乎就是卖白粉,怎么不发财?但游戏似乎对社会价值贡献不大。陈天桥靠游戏做了中国首富,心心念念想转型。他没转成,腾讯未必转不成。

阿里和腾讯在打的软件上也曾经大打出手过,道理一样:符合场景的小额支付需求。当生态的建立者发现冲进来一个巨头,而且剑指的是自己重要战略地盘的时候,它的反应,摸着脚趾头都能想出来。A与T是互封的,在这个议题上,谁开放谁就是脑子进水。这就是商业。

有律师跑出来说,这事涉嫌不正当竞争。真的吗?其实难讲。一个依据是工信部有关条例规定过,网络服务商不能强迫用户用或者不用某种网络服务。但这个规定有个前提:无正当理由。

阿里和腾讯有没有正当理由封杀对方呢?要找的话,分分钟能找出来:比如说我怀疑对方的程序代码有漏洞,会导致用户数据泄露。你把代码给我看看,我才能确信你是安全的。如果不给我看,对不起,先封杀着吧。无正当理由这五个字就是个大杀器,双方公关战归公关战打着,但埋头建立自己的生态才是最要紧的。生态的另外一种表述就是“基础设施服务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没有任何一家网络巨头敢说这样的话:我已经完备。也正因如此,才会对对方那么警惕和防范。

在这个当口,个别人的价值观和个性,其实已经不再重要。组织的大局利益比天还大,而组织的大局利益,就是商业利益。

生态,是一种商业的高级玩法。但它的本质,还是商业,不是什么“洁癖”。至少在中国商业只是发展了三四十年的当下。

生态本质 篇4

一、以生为本,激活课堂学习灵气

生态语文教学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和成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学习习惯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在具体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解读文本,更要解读生本,围绕学生学习认知实际展开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对文本展开学习认知、对世界展开透视观察、对自己展开深度剖析,使其思想成长,意识成熟,课堂教学诉求快速实现。在学习《西湖》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学情调查:西湖是我国著名景区,请到过西湖的同学讲述一下亲眼所见吧。有的学生说,西湖水最美,清澈见底,湖边到处都可以看到垂柳,真像课文中说的那样,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上放眼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也有的学生说,在西湖划船那感觉真棒,湖面非常平静,成群的飞鸟掠过水面,真的像进入仙境一般。每当夜幕降临,西湖上又是另一番景色,湖边灯光闪烁,凉风袭人,让人忘却世间烦忧,感到无比惬意。教师让去过西湖的学生进行描述,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激活,很多学生还能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描述,使课堂教学呈现多元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生态化特征鲜明,学习效果特别好。

二、适度运用多媒体,强化生态课堂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多媒体借助强大声光电技术,能够给学生视觉、听觉带来冲击,让学生产生更丰富的学习感知。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教师作用,任何形式的多媒体依赖症都是不可取的。强调课堂生态化,不是排斥多媒体应用,而是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不能不用,也不可滥用,防止课堂教学出现喧宾夺主现象。例如,在《卧薪尝胆》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当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时,学生都发出惊呼,原来图片是学生课前准备好的简笔画。学生观看兴趣被点燃,教师随即挑选一幅画,根据画面内容,让学生讲述背后的故事。学生快速打开课文,阅读文本,准备讲述故事。故事讲述时,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交代故事情节。有的学生还学说书人的口吻进行讲述:话说很久以前,在长江流域有两个国家,一个叫吴国,一个叫越国。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结果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也被活捉,成为吴王夫差的阶下囚。越王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每天都要尝试苦胆,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的准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新建立越国。运用多媒体,将学生作品制作成课件,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能激活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故事叙述,学生自然感觉新奇,参与训练主动性大增。学生感知点很多,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找准切入点,为教学提供重要支撑。

三、角色定位,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需要对自己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宰者,学生是学习从动者,教师如何指挥,学生便如何行动。新课改后,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主宰者向课堂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服务者转变,学生也要从学习被动者向学习主动者转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是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理念。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达成新的教学平衡,为生态教学顺利展开奠定坚实基础。例如,《石头书》一文中有这样两个人物:一个是勘探队员,一个是小学生。教师可让同桌的两个学生饰演这两个角色,根据课文相关内容设计对话,并在课堂内展开表演。学生积极准备。教师给出具体提示:这两个人物身份特征需要从对话中展示出来,对话语气、语调把握要到位,还可以自行设计表情和动作,以展现人物特点。学生依照教师的布置,展开彩排训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表演时特别专注,表演的效果非常好。课堂演绎设计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符合学生学习特点。通过课堂演绎活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学生从实践演绎中形成的学习认知非常丰厚,这也是教师设计的根本追求。准确矫正师生角色,体现生态教学基本理念,代表现代课堂教学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平衡二者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改精神的基本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应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位置,提升课堂生态指数,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平衡。

摘要:在生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转变学生学习行为,还要转变教学意识,促进师生展开平等对话,成为学生课堂协同学习者,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平衡。以学生为教育核心、激发课堂教学灵气;适度运用多媒体,强化生态课堂构建;实现角色转型,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语文,教学设计,探究

参考文献

[1]连忠友.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之有效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8).

生态本质 篇5

关于数学的本质及数学本质中的根本矛盾

数学以纯粹形态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为对象,它的概念、结论、方法都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指出了数学本质中的根本矛盾.客观实践的需求与数学内在的矛盾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作 者:李天 LI Tian 作者单位:天津商学院理学院,天津,300134刊 名:天津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年,卷(期):27(3)分类号:G01-0关键词:本质 抽象性 现实性 数量关系 空间形式 矛盾 唯心论 辩证唯物主义

生态本质 篇6

一、企业本质理论的演替分析

(一)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及其缺陷

1. 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

传统企业理论的基础是传统经济学。古典企业理论是从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看企业的。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其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并提出“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的定理。在斯密看来,企业的边界受制于市场范围。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分析,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一些缺陷[1,2],如:(1)它完全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例如委托权的安排、激励和监督机制等。(2)新古典理论也没有成功解释为什么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会上升。(3)新古典企业理论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免费获取,而现实却与此假设相去甚远。

以熊彼特为代表的企业家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奈特(Knight)、熊彼特(Jeseph A.Shumpeter)、柯兹纳(Israel Mirzner)和卡森(Mark Casson)等人的观点。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将企业看作是企业家的企业。熊彼特将企业看作是企业家创新(innovation)的机制。企业家的天职是创新,即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包括使用一种新的技术、发现一个新的市场、创造一种新的组织方式等。通过创办新企业这种非连续的创新活动,企业家在非均衡环境中获得了报酬———利润。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enterpreneur)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家才能”(enterpreneurship),不是一种职业、阶层或身份。熊彼特从创新的角度理解“企业家”这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这对后人的启发是巨大的。

现代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是对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开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R·H·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标志着现代企业理论的诞生。在该文中,科斯利用交易成本理论的概念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出现”这一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忽视的简单问题。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办法,二者具有互替性,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它能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所以交易成本的差别是企业出现的真正原因。但是,企业不能完全代替市场,也不能完全无限扩大,具体而言要由企业的内部行政管理费用与市场费用相比较来决定。

2. 基于生态学看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缺陷。

传统企业理论受到传统经济学的影响,企业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不与外部环境、上下游企业相联系,忽视合作共存,在合作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传统企业理论孤立地看待企业,在理论上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在企业实践中也不利于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深究传统企业理论不足的原因,基于生态学理论视角分析,主要是传统企业理论遵循以下三个假设:

第一,目标假设:以利润为中心或利润最大化假设。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指导下企业强调的是“利润”与“竞争”。受此观念束缚,企业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将其竞争环境看成是市场或行业。企业缺乏生态系统意识,表现为狭隘竞争意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视明天的变化和未来发展,无视经济共同体的利益[3,4]。

第二,企业组织边界假设:现代企业组织边界是以法定产权来界定,企业管理只能是在企业组织边界范围内进行,即管理专注于企业组织内部[5]。传统企业边界正在消失,组织范围不断拓宽、企业内各部门、群体或团队间联结而成的组织,与由各独自运营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和环境之间所构成的企业生态系统之间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研究内涵[6]。

第三,“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经济人,企业则是基于“经济人”假设对企业进行管理,完全忽视自然的需要。圣洁认为,工业时代是反人性、反自然的,当今盛行的管理体系毁灭人类[7]。因此,该假设必须得到提升。

(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兴起

仿生学(Bionics)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年来,仿生化研究已经突破了生态学、解剖学、遗传学和工程技术学的局限,逐渐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为解释社会科学和运行规律提供了系统的方法,企业仿生学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8]。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理论、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等,这些理论被视为“管理学世界的发展方向”。企业生命理论认为企业存在与有机生命体相同的一系列特征和现象,如企业成长、企业有诞生与死亡、企业有自觉能力并能对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企业与有机生命体一样,具有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周期特征和过程。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企业本质理论,还是企业生命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等,都是将企业视为单独的一个个体来进行研究,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则是真正将企业放置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内进行分析企业的本质特征的。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A.G.Tansley)首先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把有机体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或潜在的相互作用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即把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诸因素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从而揭开了系统生态学的序幕。后来,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给生态系统下了一个更完整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的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

当对企业进行生态学考察时,我们将发现企业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生存在一个非常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中,我们把这个系统称为“企业生态系统”。1993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James F.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先提出“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此来描述企业和个体所处的环境,并于1996年在其专著《竞争的衰亡》中给予了定义:企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在国内,陆玲较早地提出企业生态学理论,将企业生态学完整而准确地定义为“研究企业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提出“企业生态链”、“企业生态网”、“企业生态系统”以及“企业生态对策”等概念,并以生态观点进一步论述了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生态学之间的关系[9]。因此,所谓“企业生态系统”就是指由企业依赖生存、发展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与外部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10]。

(三)传统企业理论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比较

1. 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既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企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企业生态系统是人工行为建立的一个经济—社会—自然相耦合的复合系统,具有目的性。人工系统的行为不是完全自然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通过人对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认识,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化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系统的行为不是完全自然化的。正是这种目的性决定了企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种群、企业个体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方法。

第二,企业生态系统的边界相对模糊。企业生态系统没有明显的组织边界,并且系统构成也不受地域与行业的限制,其组织边界相对模糊。这是因为企业生态系统包含各行业子系统、消费者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等;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联盟,企业上下游可以构成企业生态链,相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构成行业群落,同一地域的所有企业构成企业群落,企业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又可以构成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各个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在其环境中相互作用又构成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环境子系统又包含社会政治法律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等。

第三,企业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是一个自适应复杂系统。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内部结构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协调性与和谐度。当企业生态系统遇到外部因素适度范围的干扰时,系统内部能够相互调节以保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些调节作用包括企业种群、企业群落的数量与密度以及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对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等。并且企业与生物一样都能对环境产生反作用,并能够改造环境,但企业对其生态环境的反作用要强烈得多。企业生态系统具有创新改造环境的能力,企业是具有有限理性的,决策也会出现失误;企业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表现出一种机会主义行为,资源的有限性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性。

第四,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都得进行新陈代谢,表现为开放性;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优胜劣汰,竞争激烈,但是企业之间更有相互协同、合作以求共同发展,体现为合作,竞争与合作并存。正是由于这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才不断地推进企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因此,企业生态系统不是静态不变的,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变,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企业生态系统自然会不断地演化、动态发展。

2.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传统企业理论相比较,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在传统企业理论基础上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提高。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系统观。传统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不考虑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因素;而企业生态系统从系统观、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既将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市场中介看成是企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又考虑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生态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和文化背景等,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第二,企业目标的实现方式。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靠“竞争”,以“竞争”作为制定企业战略的依据;企业生态系统理论,既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又突出以合作方式来实现其竞争优势,优势的实现是以对方的存在并与之合作为基础而体现出来的,这本身就是生态学共生共存的思想[11,12]。

第三,企业目标的多元化。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目标的认识就是以追求单一的利润为目标,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则认为系统内的企业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又要顾及系统整体的优化,因为一个健康运行的企业生态系统能给企业带来自身无法单独实现的竞争优势。

第四,企业的组织边界不局限于企业法定产权。传统企业理论的企业边界清晰,以其法定产权来界定;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没有明显的边界,边界相对模糊,因为企业生态系统是人们根据研究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系统,如县域企业经济体、工业园区等,但是人们可以视所要研究问题的需要人为主观地划定企业的边界。

第五,企业“人性”假设也不全是“经济人”一面。传统企业理论以“理性经济人”为假定前提;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人性的认识不再仅局限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具有“生态经济人”属性,即企业人性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应是完全的“生态人”,在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支配下,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又有生态友好的表现[13,16]。传统企业理论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健康状态评价

企业生态系统只是将企业与环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企业,但企业生态系统并非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进行生产经营[17,18]。正如上文所述,我们把由企业依赖生存、发展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与外部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称为一般企业生态系统;而把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态系统称为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

(一)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与一般企业生态系统相比较,除了具有一般的企业生态系统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具体如下:

1. 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工系统。

一般认为,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系统,并非建立在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而构建的一个复合系统,一般企业生态系统是在传统经济学与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19];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体现企业与整个系统的竞争力的提升。

2. 具有顾客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统一的特性。

顾客价值(Customer's value)是由于供应商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顾客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顾客带来的利益,即指顾客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顾客花费的代价(购买成本和购后成本)的差额,企业对顾客价值的考察可以从潜在顾客价值、知觉价值、实际实现的顾客价值等层面进行。而生态价值(ecological value)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生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通过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既要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又要遵循循环经济的“3R”准则,达到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的,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功能,促使其在顾客价值功能与生态价值功能的和谐统一。

3. 蕴含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性。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追求股东利润外,还应充分考虑企业行为影响社会、员工等相关者的利益,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20,21]。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蕴含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组织管理企业以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谋求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4.“经济生态人”的人性假定。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所以其人性的假设既要符合经济学理论要求的“理性经济人”,又要满足生态学理论的要求,体现其“理性生态人”的一面。在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消费活动中,既要追求自身利益、寻求福利的改善,又要体现节约资源、对环境友好的特征。故而,笔者认为,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建立的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也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理性生态人”,笔者可以将其概括为“经济生态人”。

(二)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1.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内涵。

生态系统健康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定义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将“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预防性的、诊断的和预兆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的科学”。Costanza等[22]从生态系统自身出发,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自组织和平衡能力;第二,没有疾病;第三,具有多样性或复杂性;第四,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恢复能力;第五,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第六,系统要素间保持平衡。

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有机体,既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又具有自我维持和调控功能。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和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衡量其健康状况[23,24]。健康的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应该是系统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和创新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产品与服务,并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能有效地实现服务功能的系统。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基本属性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根据某些原则而建立起来,并且能反映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集合,以使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建立在科学、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具体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以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系统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使其指标能够反映生态规律和管理规律,并将其作为评价的基础。

第二,系统性原则。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集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因此,在指标设计中,应该具有系统性,应在各子系统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量量化,特别是对于定性指标,应采用一定的量化手段与方法,使其可测、可对比,达到可以操作的目的。

第四,简明完备性原则。所选指标应尽量简单明了,在相对完备的前提下,指标尽量压缩,以便于操作。

3.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核心体现在系统内企业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能力及创新能力。根据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和指标体系原则,可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属性。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25,27]见表2。

三、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对策思考

(一)培育企业生态文化

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观,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价值性,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二是独特性,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积累、演进的,具有企业自身独特的个性化体现,也是不可轻易被别人复制的独特资源;三是延伸性,企业文化是无形资源,它能介入企业管理各项活动中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与约束作用。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并将企业文化分解为生产性企业文化与生态性企业文化,前者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以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价值理念;后者是为保持生态环境服务的,追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28]。

企业应当大力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生态价值观,将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逐渐树立起生态环境价值观理念。只有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才可能将企业战略转移到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来发展经济,才可能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中去。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生态文化培育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

(二)选择与优化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竞争优势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企业战略是能对企业带来深远、方向性、全局性影响的决策集合体。企业如何选择自己要进入的企业生态系统,是进入一般企业生态系统还是进入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这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一般认为,在市场开放条件下,各个企业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依赖于所在的企业生态系统[29,30]。在以上分析中,笔者从对竞争与合作模型的分析也说明了企业依存于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竞争优势依赖于所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合作上,通过合作实现各自的竞争优势。企业决定进入了一个企业生态系统后,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激烈竞争的市场以及消费者爱好的动态性,都决定了需要对企业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管理,达到优化各要素的目的,使企业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健康运行状况。因此,进入生态系统的选择及其优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对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承担主要责任的应该是生态系统内的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一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创新,以适应环境不确定性的客观现实。分析的重点是对企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对系统依赖性、整合性进行评估,其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三)提升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制度保证。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可能再沿用已经习惯的传统模式来管理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内部循环层次、区域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层次、整个社会层次的循环等。就企业层次而言,应当在营造企业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去。循环经济生产模式需要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来支撑,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及战略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31]。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获取竞争优势的技术保证。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依托[32]。不论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环境资源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等,都需要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来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也可以与社会独立的R&D机构合作。对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人才、技术、资金都很有限,自己难以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应该大胆与社会独立的R&D机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

摘要: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分析传统企业理论、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以及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发现:应从企业生态文化与优化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生态本质】推荐阅读:

生命本质05-10

本质分析05-11

价值本质05-26

还原本质06-22

人性本质07-26

历史本质07-30

本质概念08-15

旅游本质08-15

本质安全08-19

本质存在09-06

上一篇:分层教学方式下一篇:抒情中的抽象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