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质

2024-10-09

语言本质(通用8篇)

语言本质 篇1

在接触到“艺术语言”这个概念之前, 笔者一直把那些能引起共鸣和震撼的语句称之为“有文采”, 面对方文山“中国风”的歌词唏嘘不已, 却说不清他的魅力到底何在, 在教学生写作文时, 也总是让他们通过各种修辞手法让文章变得有文采, 但是“文采”绝不仅仅是修辞多这么简单, “文采”的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能量却不能被很清晰地表述出来, 直到接触到“艺术语言”这门学科时, 才真正明白了文采的内蕴, 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艺术语言与我们平常所用的普通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是我们都有感受却没有去认真分析过的问题, 只有把握好他们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别, 才能更好地诠释文采的内涵, 才不会在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时缺乏理论依据。

第一, 所谓“艺术语言”, 就是艺术化的语言, 也叫变异语言, 它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常见的如词与词的组合和搭配不合语法、句子不完整、辞面意义不合情理、词语运用不合习惯等。如果从我们一贯的语法教学来看, 它是无法划分句子成分的, 是悖理、病句、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而普通语言则符合我们平常所讲的语法规范, 有固定的主谓宾定状补, 遵循定法。如“河畔里漫上来一群羊, 羊群里站着云云。” (贾平凹《古堡》) “漫”本来是用以形容水的姿态, 在此处用来说羊群, 本来是不合常规语法的, 但一个“漫”字绝对比用“走”更能显示出羊群那种悠闲自在的神态, 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又如“悲伤, 水汽般漂浮在半空中, 沾湿了我的衣裳。”悲伤是可感不可触的, 是一种抽象的情感, 这里却说是沾湿了衣裳, 也不符合常理和普通语言的规范, 但这种本体和喻体的远离, 打破了原来在本喻体类属较近的事物中寻求相似点的常规, 这种看似错位的写法, 带来的效果却是生动新奇的。

第二, 科学语言往往是理性的, 它表达的概念是清晰和长期约定俗成的, 所指和能指是对应的, 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而艺术语言则是偏重情感、审美含蓄的。它的创造是十分复杂的精神情感活动, 要求整个心灵都调动起来投入其中。它的隐藏信息量很大, 通过潜在信息传递美学信息, 能引起人的共鸣, 给人以想象之美。具有突发性和非自觉性, 更多的依赖于直觉和灵感。例如, 说一个女子很漂亮, 普通语言就只是说“她很漂亮”, 至于怎么漂亮, 我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不会有更多的联想。但如果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或者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如莲花的开落”, 其中漾开的情致, 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品味。另外, 在写一个人发愁时, 普通语言就说“他正在发愁”, 但艺术语言写“愁”却生动得多, 最经典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 把无形的愁赋予形象性, 流不尽, 载不动, 可见愁的无边无际。又如“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无边丝雨细如愁”, 愁可化作泪水, 雨丝如愁, 愁如雨丝, 更加贴近诗人内心, 让读者心有戚戚焉。而现代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更是成为万千中国人解不开的情结, 还有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的广告语“鲁班的名气是‘装’出来的”。从普通语言看, 这是在贬低鲁班, 但实际上这是鲁班家装公司的广告语, 用语大胆且新颖, 让人印象深刻。谐音的利用使得这些广告语新奇别致, 比那些单纯反复念产品名称有意蕴得多。

第三, 普通语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之真、物理之真, 它更多的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 有统一认识的标准。而艺术语言反映的是发话主体的情感之真, 即心理之真。最能表达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如有人说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就是因为恋爱时感情激烈真诚, 能冲破语言表层的语法和逻辑的框框, 用最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所以写出的诗都可与诗人相媲美。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所爱之人未必有西施这么美, 但在爱人眼中, 她是无人能比的, 这不是客观的真实, 却是心理的真实。与此类似的还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夸张手法的运用却有着震撼人心的真实。同时, 科学语言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语言, 对于表达人们的强烈感情, 它显得无能, 这是因为强烈的感情不像抽象的概念那样清楚, 它比起思维过程中的概念来总是较为模糊。所以人们就往往依赖艺术语言来表达心理的模糊性, 而这种模糊就是情感的一种真实。如李商隐非常善于写无题诗, 很多诗的内容都是晦涩难解的, 到底表达了什么内容, 只有诗人自己知道或许连诗人自己也不知道, 但却并不影响它的艺术美感, 因为无数人都有过“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真实情感体验, 只是具体各不相同。所以, 艺术语言总的来说就是“师心法”。

第四, 普通语言言和意是吻合的, 即它的能指和所指是对应的, 是一个稳定和清晰的概念。而艺术语言中, 言仅仅是言语符号, 言和意之间有很大距离, 通常是意在言外, 言意不吻合。言意之间有很大的弹性, 出现语不接而意接的现象, 一般通过反语、婉曲、矛盾格和跳脱来实现。如周总理的外交辞令非常精湛, 令各界人士赞服, 他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艺术语言的各种形式, 使意在言外, 产生了巧妙的作用。有次西方记者问他:“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总是抬着头。”想借此打击中国人抬不起头, 侮辱中国, 给总理难堪。周总理微微一笑说:“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 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低头”与“抬头”是外在的言, 而内在的意却是说中国人自卑, 美国人自信。总理的“上坡”和“下坡”表面上是说走路的方向, 实际内含的意却是说中国在不断进步, 而美国在倒退。轻轻一句, 柔中带刚, 维护了国威, 最终窘迫尴尬的是美国人自己。

第五, 从学科性质讲, 普通语言属于科学部门, 它是抽象化、概念化、规范化的, 形成了一整套符号和代码, 是严谨明确的, 是以常态心理为基础的思维活动所产生的语言。而艺术语言属于艺术部门, 是艺术的变态心理的真实描绘, 具有模糊性, 意蕴丰富。它常常是无理而妙, 不遵守一般常规和逻辑思维, 乃是欣赏者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 通过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自由的活动, 去领会那种看似无理, 但又有理的艺术境界, 引起感受上的愉悦。如易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果按常规理解, “绿”如何肥、“红”如何瘦, 这在生物学和物理学上都是说不通的, 但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看,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 它十分新颖别致, 看似信手拈来, 却是功力独到。易安用“绿”字代替换了“少”,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而更深一层, “红”又不单指花朵, 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 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 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伤春情思。不需直言, 不假雕饰, 却更令人心动。又如孟郊的《烈女操》:“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 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一个人的心怎么会像古井里的水呢, 如果从普通语言看, 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的。但是从艺术语言来看, 就是说自己爱这个男人, 生死都不会改变, 内心平静如古井水, 不会再起波澜。这是何等坚贞难得的爱情, 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缺乏真爱的社会, 读到这样的句子, 是否也会感觉到内心被一种穿越时空的清凉所萦绕, 渐渐升腾出一层固守的温暖。这就是艺术语言的力量。

第六, 普通语言体现的是公众的一般性, 它是经过长期社会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 是集体的产物。而艺术语言则体现发话主体的主体性、情感个体性, 是一种个性的表现。艺术语言之所以千变万化富有魅力, 就是因为发话者是不同的个体, 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定势, 这种心理定势是人们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气质性格、民族心理、时代风尚、文化传统、历史承袭等已有经验的心理积淀。人们对客体反映时, 往往以此为基础, 才会感于心, 触景伤怀。如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歌词历来为人称道:“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回忆如何皎洁?皎洁的是月亮, 回忆也渐渐清晰。错置的主语, 韵味悠长。“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 红尘如何能醉, 岁月怎样微醺, 拟人手法的运用, 使岁月红尘蒙上一层淡淡红晕, 令人陶醉。无悔怎么刻碑, 却原来是爱的永世无悔, 可以载入碑文。看似读不通的句子, 却蕴含着说不尽的爱恋, 令人动容, 内心也被那些古典意象所浸染。又如《青花瓷》、《东风破》等歌词, 完整的诠释出“中国风”的内蕴, 成为不可替代的方文山。这就是艺术语言独特的个性, 有着发话者自己的烙印, 不是谁都能模仿的。

第七, 普通语言重在守经, 守语法之经, 是一个样板, 示范。而艺术语言则重在权宜, 表现之后往往是得意忘言, 常为了“尽意”而采取变通方法, 使语言变得不像他自己, 从而产生新奇效果。现在很多网络流行语, 就是艺术语言, 充满了创造力。如“那一方蜗居, 是我们奋斗几年的目标”。“蜗居”, 不是蜗牛的壳, 而是指狭小的居住空间, 现在越来越高涨的房价, 使很多人买不起房或者只能买很小的房子, 这一词语生动形象的概括出现代人的压力与悲惨。又如“刘亦菲在颁奖仪式上的礼服被山寨了”。“山寨”不是古时那些匪寇占山为王的地盘, 而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 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这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现代人凭借自己独特敏感的审美体验创造出来的新词, 重在权宜, 对传统语言是一大挑战。

总之, 艺术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区别, 就像是跳舞和走路的区别:一是审美的, 一是实用的。艺术语言的本质在于表现现实和人的精神美。它的本质美是作者对客观世界产生的情感反映, 是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目的和形式的结晶, 是作者审美理想与激情的艺术形式。

掩卷遐思, 又有了一些感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学生的试卷, 语文固然不是考试, 但考试不能不谈, 如何在面对那些试卷时少一些厌倦呢?我从艺术语言这得到了一些答案。语文试卷的前10题, 基础部分, 其实就是考察学生对普通语言的掌握程度, 字音字形、近义词、病句古文语法、社科文筛选信息必须严谨, 答案唯一, 讲究的是记牢实用。而从诗歌鉴赏开始, 一直到作文, 则是考察学生的艺术语言才能。诗词中的意象情感, 现代文阅读中词句赏析, 语言运用中的拓展续写, 作文中的文采与真情实感, 它们都是艺术语言的化身。它们没有唯一答案, 是学生与文字碰撞的激荡。艺术语言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他们在面对试卷时, 或许会有更多的激情而不再是答题的机器。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2]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2]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3]李斌.两种高考作文语言风格“高下”例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0 (5) [3]李斌.两种高考作文语言风格“高下”例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0 (5)

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 篇2

笔者认为:语言学习要重视理性,但语言学习的特点在于其感性经验更为直接,儿童通过模仿性的训练,听、说(包括对话)、阅读多了,也能自觉纠正不合常规的表达习惯及语病,尽管不懂得语法上的基本概念,那些隐含的语法规则要求实际上已通过感性的学习以隐含的方式得以掌握,那些范式化教育的目的其实是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熏陶和面向情境的表达应用来达到的,这就是所谓语感的形式。语言的自然运用本应是生活化和经验化的,就好像学习游泳一样,善游者未必懂得流体力学和生物力学,不懂得有用的分解动作与技巧概念,但它可能游得更自如,甚至更能毫无拘束地游出个人的风格。

一、让学生自主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疑问是老师自己提出来的,困难是老师解决的,标准答案更是由老师来提供。教师把课文嚼得很细,从文章背景、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按标准套路解剖阐释,嚼得余味全无,再让学生共享“食余”。作文教学,命题和讲解的主角更非教师莫属。学生的尝试权,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的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教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更重要的是留给任务、给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教育不应该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应该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二、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学习

课外阅读必然是自主的,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无论教师课文讲解如何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像那些典型示范精心雕琢的优秀教案一样,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喂的一点“细粮”,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他们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然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不会胸无点墨,并且能够有感而发,能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让学生课外吃点“粗粮”,纯粹的课内“细粮”会导致“营养不良”。多种知识领域、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文史哲可熔为一炉,知情意如水乳交融。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教师自己也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走一步,并给学生列出阅读文献,推荐有代表性的名著、名家乃至时下报刊的精品杂文,当然专家精选的教材课文是可以介绍得多一点,提倡熟读背诵也是必要的。

三、突出意境

语言的信息是多层面的,好的文学作品,经常能刻画和传递一些含蓄、微妙的信息,烘托气氛,表达深刻的内涵,发人深思。句义、文义的直观内涵是可以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决的,意境的内涵或其他心理信息的传递常意在言外,点到为止,还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相代。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凭借语感,感知形象,借助想象,填补空白,深入体验,力求领悟再创造。高中阶段,学生心理趋于成熟,重兴趣,希望独立思考是其特点。意境往往体现文章所表达的精髓,是文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舍此则谈不上“文学性”。侧重结构剖析的教师,往往以提高理性知识的完整性为教学目标,着重于指点或勾勒意境,发挥文彩精妙的教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奋性和投入感,并且能帮助学生在文理通顺的基础上,提高写作的品位和行文的技巧与美感,真正实现文学审美价值,享受轻松活泼的情趣,体现出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美育功能。

四、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上文已提出要把语言的功能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功能应用必然是把环境的观点作为第一要素的。现代语言的环境也是现代生活环境。现代生活的多元化、传媒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层面决定了语言环境的丰富性。教师要注意选材的多角度。应用文体也要考虑大众化对象的生活、职业实际。议论体等的写作更要面向现实生活,命题可定范畴,但不要过于具体,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感而发,尽兴而谈。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日新月异并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社会劳动的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学生的主体实践意识、语文教学的意识。

探析语言中的意义本质 篇3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初中后, 还像小学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喜欢跟随老师惯性运动, 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课前不预习, 坐等上课,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探索到“门道”。课后又不巩固, 丢得比学得快。

2.学不得法。上课一般都要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容, 突破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有些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又不去认真思考、探索, 只忙于“记”, 记了一大本, 问题有了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 只是赶做作业,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结果显而易见。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偏偏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展示自己的水平, 结果到作业检测、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缺乏自信。多次受到失败的挫折后, 学习数学的耐心降低, 学好数学的信心开始减弱, 逐渐形成畏难情绪, 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对数学的学习逐渐开始逃避, 甚而达到抵触, 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 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 才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因此, 要学好数学,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指导, 突破学生“心理关”。

一、学习兴趣培养的指导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它表现为人力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 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它是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 如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 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效率也较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辅导让学生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作用, 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情况, 培养对各科知识的兴趣。

二、自信的培养指导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 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力量和源泉, 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要培养自信, 关键是消除自卑。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观念的不断变革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等,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也会更加丰富,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认真探索, 不断积累经验, 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消除自卑,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如学习中的注意力倾向, 记忆的习惯方式,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定势, 作业和复习的行为习惯等,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 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规律, 会妨碍学习的效果, 心理辅导首先要了解、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习惯, 采用剧情演分析, 自我检测, 团体活动等, 布置每个学生一周内写出改进自己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和计划,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不良的学习习惯, 自己的学习习惯有什么特别、优点和问题, 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等。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效的学习不是依靠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学习能力, 而是主要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果对学习不好的学生, 教师不给予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指导, 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难得到提高,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中, 很少有人系统地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 如此多的差生是可以理解的, 那些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差生, 不断犯错误, 学习成绩差, 不断受挫折和批评, 为此很可能丧失信心, 对所有的学习活动畏惧或焦虑不安。因此, 在教学中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体验成功的指导

语言本质 篇4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是“一条纽带”,可以牵动整堂课的发展,教师语言又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无异于生命的源泉,为启发教师课堂教学,特开设“教学语言艺术”专栏,希望对广大教师朋友有所助益。

(编 者)

关于教学语言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很多文章和专著归纳了语文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和操作技巧。但真正从学科教学角度对语文教学语言进行研究的似乎还不是很多,或者说,对语文学科教学语言本质特点的理性思考还远远不够。

我们认为,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语言的本质特点有: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多种语言艺术的高度融合。

要准确描述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由多种语言艺术融合而成,具有多种语言艺术的特点。

首先,它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融合。从基本形态看,语文教学语言,当然也属于口头语言。如果一个教师总是用书面语进行教学,那就不是上课,也不是讲课,而是“读课”。无论是读书还是读教参或者读备课笔记,从本质上说,已经不再是“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能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转换为自身的个性话语,是一个教师成熟的基本标志。但这种口头语言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口头语言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又更加书面化,无论是语汇的运用,还是句式的选择,抑或对文采的追求,都不同于一般的口语交际,即使师生之间交互性的语言活动,也和一般交际中的口头语言有着很大差距。

语文教学语言又是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融合。文学不是语文的全部,但它是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语文教师没有良好的文学素养,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一定的文学性,是不可思议的。不用说学习文学作品,即使学习其他文体的作品,教学语言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某种意义上说,这才像个语文教师。但语文的教学语言又常常必须是科学的语言,不仅仅是对一些知识的讲解,即使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也应该讲究学科的规范和说明的严谨准确,否则的话,它的教学价值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语文教学语言还应是生活语言和典雅语言的融合。所谓典雅语言,既具有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特点,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它往往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措词规范得体,讲究分寸,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是语言中的“绅士”;但教学语言完全是典雅语言,则容易造成教学的隔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甚至不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因而来自生活的鲜活语言也是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成分。时新的语汇,流行的“典故”,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拉近师生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欲望。

多种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语言中的融合,并不是一种有序组合,而是始终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状态。这种融合又因为不同教师的气质和教学风格而具有不同的个性。正是多种语言的高度融合,使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了不同寻常的魅力。有必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学语言追求多种语言艺术的融合,但它本身并不是艺术语言,也不能将它转换为其他任何语言种类。

首先,教学语言并不是演讲语言。演讲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现场效果,语文教师学习和掌握一点演讲语言的技巧和方法,对提高教学语言的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语文教学又毕竟不是演讲,如果采用演讲语言进行教学,也有悖于语文教学的需要。其次,教学语言也不是主持人语言。主持人的语言亲切、自然、口语化,字音准确,声音悦耳,表达规范,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强烈的交流意识和显著的对象感,语文教学语言无疑应该融合这些语言特点。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现场距离更近,追求及时的互动和交流,有着许多不同于主持人语言的特定要求。再次,教学语言也不是播音语言。播音语言,规范庄重,亲切流畅,具有时代感和分寸感。但它往往速度均匀,变化不够丰富。教学语言很显然也不能如此。当然,语文教学语言更不能是话剧语言、小品语言等戏剧和曲艺语言。这些语言都具有很强的舞台感和感染力,表现手法丰富。适当吸取,自然可以增强语文教学语言的效果,但却不能将它们作为教学语言。而有些教师由于对这些问题缺少清醒的认识,有的一贯用演讲式的语言进行教学,有的刻意模仿主持人的语言,也有的教学语言甚至接近相声、说唱等艺术语言。偶尔为之,似乎还觉得新鲜,长此以往就暴露出不可避免的问题,不仅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对语文教学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总之,语文的教学语言既要吸取各种语言的优势和长处,但又必须坚持自己的学科定位,保持自身的学科特点。

二、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的自然统一。

所谓学科内涵,就是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饱满的学科信息,而不应该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的展示。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行业话语。江湖有江湖话语,网络有网络语言,行政有行政强调。语文教学语言,自然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特征,而学科内涵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区别与其他教学语言的个性特点。具体说,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不能片面追求所谓语言艺术,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丰富的语文信息,包括语文知识、语文修养、语文学习方法等等或者显性或者隐性的信息。所谓教学价值,就是运用教学语言的目的在于为具体的教学意图服务,不是一般意义的自我表达或者互相沟通。所有语言技巧的运用,包括语言艺术的体现成功与否,都必须以此进行衡量。能有效为教学服务的语言运用,就是成功的;不能为教学服务,甚至有害于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或者失败的。

教学价值和学科内涵的体现,两者是互相融合的,同时也是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的。我们来看于漪老师教学《晋祠》的几个语言片断:

教学一开始,于老师说:“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稍微停顿,部分学生接着呼应到:“首屈一指。”

这个教学导入,是非常精彩也是非常经典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从教学内涵的角度看,于老师语言典范,富有文采,对学生是一个极好的示范,传递给学生很多语言信息,比如“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等丰富的词语,告诉学生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祖国山川锦绣,我们祖国名胜很多,而名胜则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的重要体现,熏陶了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的情感等等;从语言技巧的角度,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而最精彩最成功的是,语言丰约得当(而我们今天流行的是大段华美的独白式导入),尤为巧妙的是最后的一个停顿“——”,这是教学语言技巧炉火纯青的表现,学生果然和老师心心相印。而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更见老师的别具匠心。这一句话是整个教学的一个开启,一个引发。再看于老师接下去的一段话:

“首屈一指(竖起拇指)。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速度。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名学生)。”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过渡语。于老师要言不烦,口头语言配合情态语言、形体语言,以说明语言为主,指令清楚,要求明确。两句话引出了40多位同学的发言,教学之成功,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的体现之充分到位,令人叹为观止。在学生发言后,于老师说:

“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这一段话学科内涵更为丰富,有语文知识,有语文学习方法,有语言熏陶,有情感感染,对学生鼓励有加,又分寸得当;教学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凸现,收束前面的教学环节,引发后面的教学活动,切入文本的阅读和教学。

通过这几个片断,我们可以看到,在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中,语言技巧、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三者得到了完美统一。但我们很多教师,却常常片面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和华美,忽视了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的体现。这个问题在教学导语中表现得尤其严重。一位教师的一节阅读课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阅读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种精神享受。让我们用心去感受文字的美好,感知自然的精彩,感悟生活的真谛。”

接下去,用多媒体课件PPT展示阅读一篇散文的四个要求(把握思想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欣赏表现手法,品味文章语言)后,一节课主要就是学生交流阅读《永远的蝴蝶》的心得体会,最后教师小结这篇小说的内容和特点。

开头的一段华美导入,有哪些学科信息呢?对这节课的教学又有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呢?不是没有,但意义都不大。从教学环节看,和后一个环节没有联系,和整节教学的关系也并不紧密。

可以说,教学语言的所有问题,都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必然和学科内涵以及教学价值密切相关。撇开学科内涵和教学价值去谈教学语言,就只能是舍本求末,买椟还珠。

三、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应该是语言机智和教学智慧的完美结合。

我们先来看两个经典的教学片断:

一个是钱梦龙老师教学《故乡》,中间有这么一段师生对话:

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们看到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

生:这说明闰土见多识广。

生: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师:对了。我们以后可以到闰土的家乡去看看,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

另一个是于漪老师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千万万颗星星”,有学生提问:“‘万万’是多少?”全班一片哄笑。有个同学回答说:“‘万万’等于亿!”同学们又是一片哄笑。于漪老师引导说:“那为什么课文里不说宇宙里有千亿颗星星呢?”同学们开始沉思,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万万’是量词的叠用,它在修辞学上有两个功能,一是读起来铿锵有力,二是表示虚指,说明多。”于漪老师点头表示赞同,并接着说:“是谁提出了‘万万’是多少的问题?是他让我们复习了叠词的用法,我们应该对他表示感谢。”大家都对最先提出问题的学生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这两个经典的片断,之所以为人们津津乐道,是因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蕴。这里我们只是用它们说明,语文教学语言是语言机智和教学智慧(教育智慧)的完美结合。钱老师和于老师面对的都是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敏锐的教育机智,使他们第一反应就发现了这里蕴含的教学价值,但两位老师却不故弄玄虚,只是极为自然而朴素的用“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那为什么课文里不说宇宙里有千亿颗星星呢?”话语轻松一转,一个有意义的教学生成就出现了,于是出现了我们所期盼的学习场面。钱老师的“是啊”“啊,见多识广!”对学生评价很高,充满肯定和鼓励,但毫不做作,是发自内心的欣赏;由课文到生活,由生活到课文,内外腾挪,用语简略,毫不吃力。于漪老师引导学生自悟出“‘万万’是量词的叠用,它在修辞学上有两个功能,一是读起来铿锵有力,二是表示虚指,说明多”这样近乎完美的结论后并不满足,也不过度赞赏,只是“点头表示赞同”,而她牵挂于心的是那位发现问题而被嘲笑的同学。这便是教育家的智慧,而这教育的智慧又通过语言的机智得以充分展现。

我们今天的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多是:“你不用害怕,大胆说!”“大家要敢于挑战权威!”“今天听课的人虽然多,可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都不怕,你们更不应该怕。”或者是要求学生鼓掌调动气氛。对学生的赞美,也多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有才!”“耶——”。有一次听课,一位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赞赏都是一个词——“漂亮”:课文读得很漂亮,发言说得很漂亮,意见提得很漂亮,分组讨论很漂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是一句话:“谈谈感受。”分析层次,是谈谈感受;概括内容,也是谈谈感受;理解思想感情,还是谈谈感受;让学生质疑,仍然是谈谈你的感受。组织学生欣赏小说,指名十几个同学发言,都是一句话:“请你说说小说有什么地方值得欣赏?”两相对照,我们应该能够明白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来自于语言机智和教学智慧的完美结合。

那么,语言机智和教学智慧的完美结合又来自哪里呢?很多关于语文教学语言研究的文章,归纳了许多特点,介绍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有的强调形色美、音乐美、诙谐美、含蓄美;有的强调情感性、趣味性、形象性、激励性;有的认为表达要准确,要有激情,要有韵味,要有感染力,要生动形象;有的提倡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育性与审美性统一、针对性与灵活性统一、交互性与分享性统一;有的强调有物、有序、有启、有趣、有韵;还有的要求严谨精当、声情并茂、幽默风趣、充满激情、形象直观、富于变化、利于激趣等等。这种种说法都不无道理,但仅仅关注这些东西,是不够的。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语言,文辞不能说不美,修辞也不能说用得不多,成语名句古诗文更是一串一串,外国名人的话也是一段一段,但对教学并没有实质的帮助,听起来也没有语言的享受。甚至有的教师,一节课的教学语言,不管是导入还是小结,是内容分析还是问题引导,是知识介绍还是学习点评,都是华丽而抒情的语言。我想这恐怕并不是教学语言的真正艺术。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自然要追求美,追求有文采,追求有激情,追求有哲理,但绝不能认为,美就好,煽情就好,有文采就好,来一通名言就好。

我们应该明确,无论是语言机智还是教学智慧,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教师综合修养和课程素养的体现。首先来自于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内在素质。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了浩然之气,才有咄咄逼人的善辩。于漪老师在《闪耀教学语言的光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11期)一文中说:“增添教学语言的文化含量,遣词造句丰富多彩,是教学(疑缺“语言”二字)生辉的重要因素。”她还说:“教学语言的高低优劣、精粗文野、丰腴贫乏,反映了学识修养、内在素质,此言不假。内在素质提高,语言就闪耀光辉。”这是她自己的经验之谈,也是规律的总结。《论语》里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概也就有这样的意思。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光辉,不仅凭借于“文化含量”“学识修养”,还凭借于语文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课程素养,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有着比较正确全面的把握,要有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学生观。

语言本质 篇5

综上所述, 语言的本质特性决定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本质: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真谛, 使其成为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能够“用英语做事情”。那么, 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从哪些层面进行这样的探索呢?

一、联系生活, 营造真实自然的交流氛围

人类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行为, 它不是背单词、讲语法, 它与谈话人所处的情境紧密关联, 话题也是双方共同关注的。因此,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创设情境语境, 即语言发生时的真实环境, 不要让学生感觉某个话题很突兀。这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信息, 善于从师生交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帮助自己顺利实施教学过程。

1. 交友联系, 呈现新语言知识

T:Hi, boys and girls, 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Ss:…

T:You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me.We are good friends now.But I live in Nanjing, how can we contact each other?

Ss:Make a phone call./Write an e-mail./Write a letter…

T:OK, you can write a letter to me.What do you need for the letter?

S1:I need a pen… (新知识呈现)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沈峰老师在扬州的教学片段。由于是接班上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差, 学生对新教师充满了好奇。深谙小学生心理的沈峰老师借机从“know something about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出发, 与学生展开日常交流, 并巧妙利用学生“Write a letter”的反馈展开话题研讨, 顺利引入课文教学,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操练, 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呈现, 水到渠成而又不露痕迹, 体现出沈峰老师对学生心理的深刻了解和课堂信息的准确把握, 也真正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2. 介绍名胜, 操练新语言项目

T:I know Yangzhou is very beautiful.I′d like to visit it after class.Can you introduce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to me?Just like the model.

S1:Slender West Lake is a wonderland.It′s very beautiful.You can go rowing on the lake (新语言操练) ...

这是一位上海教师在扬州的教学片段, 她向学生展示了其家乡“松江”的一系列图片, 并围绕关键句型“xxx is a wonderland.It′s…You can…”做了大量介绍。初步学习之后, 她便向学生提出了要求:模仿例句 (板书在黑板上) , 将扬州的风景名胜介绍给她。这同样是一个绝佳的情境语境, 话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对家乡名胜的介绍, 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无痕地进行了情感教育, 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巧用教具, 创设生动有趣的交流情境

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表现欲强、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 我们常会采用听说读写、玩演做唱以及视听等多种形式,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图片、玩具和实物等教具就成为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制胜法宝, 它们既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又能在暗中帮助教师巧妙地完成多个教学任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利用图示, 出行方式大讨论

T:I live here.I go to school on foot every.It′s good for my health.How about you?/How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

Ss:By bike/On foot/By bus…

T:Very good.Now, you′re here.It′s so far, and it′s late.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s:By taxi/By car…

这是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的课文教学片断。在新知呈现阶段, 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彩色的交通路线图, 标注出学校和自己家的位置, 用自己的出行方式引出问题:How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组织学生讨论。在话题操练阶段, 教师又将几个玩具小人放置在不同的地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 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讲解和演示, 并请其余组进行评价,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新颖有趣。这种做法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又适度地挑战了他们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跳一跳, 够得到”, 因此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巧用模具, 描述昆虫大比拼

T:You can choose an insect you like, but tell m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sects?Why?

S1:I like bees, they are useful.

S2:Some insects are good, and some insects are bad.

S3:I like dragonflies, because it has a green coat, and it′s beautiful. (单复数不一致)

S4:We shouldn′t catch insects and put them in bottles.They have their own families (教师帮助描述) .

这位教师在完成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8Part E部分的文本解读后, 向学生提出要求:选择自己喜爱的昆虫进行描述, 就可以得到它。在描述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 也不否定学生对于昆虫的认识, 只是以“重述”的形式来修正和完善学生的表达,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性, 最后的昆虫模具奖励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交流兴趣, 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都超出了教师的预想。如果我们的英语课堂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状态, 教师能够引导、调动学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创和主演,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各种语言实践活动, 并将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三、拓展延伸, 提升针对实际的交流能力

S1:Let′s go home now.T:OK.But how?S1:By taxi.T:I have no money (教师的回答都辅以肢体语言, 帮助学生理解) .S1:On foot.T:I′m so tired.S1:By bike.T:I can′t ride a bike.S1:我骑车背你 (学生被逼无奈, 急得说了汉语) 。

还是牛津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的课文教学片断, 案例中的内容实际已经超出书本, 延伸到了现实生活。沈峰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发难, 逼得学生不停地想办法来解决老师的问题。在师生大笑的背后, 我们看到了沈峰老师对于语言学习的独到见解和课堂设计的独特创意。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 学生学会某种语言后要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以固定句式应付教师的提问。在发难的过程中, 学生不停地接受思维和表达的挑战。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力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也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言的实用性。但在日常教学中, 很多教师正缺乏这种发难的意识与能力, 他们止于“一问一答”, 习惯于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这样“一帆风顺”的教学状况和沈峰老师“问题多多”的教学质态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

从以上诸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成功的教师都是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思维和交流去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的确看到了自身应付外部世界的能力, 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这双赢的过程中, 我们的课堂也回归了语言学科的本质, 让语言真正成为了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因此, 只要教师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情境, 提供话题, 激发学生真实而自然的思维和交流, 学生的语言知识就会丰富, 语言技能就会娴熟, 综合语用能力也会提高, 我们的英语课堂也就能够顺利回归语言学科的本质。

摘要: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社会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也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因此, 英语学科的教学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和表达, 体现英语的工具性。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创设真实的情境, 多提供实际的话题, 让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让课堂教学回归语言本质。

关键词:语言本质,教学本质,英语,工具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陈平文, 《英语教学新论》[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

[3]詹洪法, 《从多元智力理论谈对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

语言本质 篇6

一、规定知识用严谨的语言讲到位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我们提倡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 但教师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特别是一些规定性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用严谨的语言讲到位。

案例1:

像以上内容, 其中“小数的组成、各部分名称、数位顺序表”等属于规定性知识, 对于这一类知识的学习, 学生的探究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么通过看书, 要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介绍。例如以上的“小数的组成、各部分名称、数位顺序表”等知识, 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用简明、科学、严谨的语言进行讲授和介绍。

二、数学问题用扼要的语言说到点

数学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 如果问得不清楚、问不到点上或者是问题过大, 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案例2:8和9的加减法

教师1的问题:

师:春天到了唐老鸭带小朋友去旅游 (出示恐龙图, 略) 。请小朋友说一说, 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茂密的森林, 小河……

师:在这茂密的森林里有很多动物在这里生活。小朋友猜猜森林里有什么动物?

生:有小鱼、蝴蝶、恐龙……

教师2的问题:

师:春天到了, 森林里欢快的玩耍。看可爱的恐龙也来了 (左边跑进6只恐龙, 右边跑进2只恐龙)

师:左边来了几只恐龙?右边来几只恐龙?森林里现在一共有几只恐龙?怎么算?

教师1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回答很踊跃。但所回答的问题脱离了本课的目标。教师的问题没有指向性, 因此, 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教师2的问题指向明确, 简洁明了。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能有指向性的思考,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能很快地围绕课时目标来展开。

三、归纳总结用周密的语言道清理

“编篓边框, 重在收口”, 课堂中的归纳总结可以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课堂的归纳总结一般在课结束之前的几分钟, 这就需要教师的总结语言必须做到言简意赅、简洁而周密。

案例3:《锐角和钝角》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 我们前面学习了直角, 今天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 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完成下表) .

以图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不但直观并且简洁明了。

四、课堂评价用坦诚的语言言明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现在很多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 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论对错, 也无论优劣都首先给予表扬。教师泛滥的表扬, 含糊不清的评价造成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案例4:《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片断

出示“15-9”后:

师:可以怎么想?

生1:15分成10和5, 10减9等于1, 1加5等于6。

师:很好!

生2:9加6等于15, 所以15减9等于6。

师:你用到了想加算减的方法, 很棒!还有吗?

生3:14减5等于9, 所以15减9等于6。

教师缺乏主见的、泛滥的表扬使学生的思维偏离了学习内容。生1和生2的回答切合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教师给予表扬是恰当的, 但生3的回答已经有问题了, 这时候教师不但不及时给予纠正反而给予表扬, 这就不对。评价需要客观, 指出学生的错误并不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相反, 泛滥的表扬, 回避错误的评价会误导学生, 学习也会失去它的意义。

再论文字的本质及其和语言的关系 篇7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是人们书面交际的工具, 是信息的载体。我认为, 这是迄今为止, 我们见到的关于文字本质的最全面、最完整的定义。

这个定义, 不仅明确地说明了文字是什么, 而且明确地说明了文字的功能,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在三个判断中,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核心, 是基础。因此, 论证文字的本质, 重点是论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一判断。

为什么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呢?

首先, 文字是为记录语言才被创造出来的。

文字学的历史告诉我们, 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 逐渐积累了很多经验, 这些经验需要传至远方, 需要传给后代, 但有声语言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 必须寻找另外的办法。例如春夏秋冬的轮回, 植物果实的辨别和采摘, 狩猎对象的习性差别和活动规律, 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等, 这些知识都需要永远牢记。随着生产的发展, 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变化, 原始社会的解体, 奴隶社会的出现, 私有制的产生, 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复杂起来。如何处理各种矛盾, 也需要种种先进的办法。这些办法也必须传至远方、遗至来时。这就是说, 当人类进步到一定阶段时, 便需要文字。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反映这些情况的实物, 但根据已发现的与原始文字可能有关系的出土文物和古书的记载来看, 这些情况一定发生过。先民们为了帮助记事, 大体使用过如下三种办法:

1.结绳

在绳子上打结, 可以帮助人们记事;如果运用得好, 也可以传递信息。在我国, 这种记载不乏其例。

《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以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 万民以察, 盖取诸夬。”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神农氏, 当是时也, 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乐其俗, 安其居, 邻国相望, 鸡狗之音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若此之时, 则至治矣。”

《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 而统其事。”

至于怎样用结绳帮助记忆, 古书中也有过解释。郑玄在《周易》注中说:“结绳为约, 事大, 大结其绳;事小, 小结其绳。”《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 其为约誓之事, 事大大其绳, 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各执以相考, 亦足以相治也。” (转引自李鼎祚《周易集解》)

古书的这些记载, 无疑是可信的。过去有的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还在使用这种方法。据说非洲、澳洲、南美洲也都用过, 其中以秘鲁最为有名。前苏联伊斯特林在《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中对此作了具体说明:“主要部分是一根粗绳, 它上面系着一些带有大结小结的细绳。细绳和结的数目、大小、相互排列的位置和颜色都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如果绳子是不带色的, 那它就用来计数或者用来记录有重大意义的日期。带色的绳结显然是用来表示更复杂的信息。例如黑色表示死亡、灾祸, 红色表示战争, 白色表示和平, 黄色表示金子, 绿色表示玉米。西班牙历史学家G. de la Vega (其母出身于印卡部落) 在十七世纪初对结绳作了如下描写:‘为了表示战争、管理、贡赋、仪式, 有各种不同的结绳, 每一种结绳有很多结和系着的线——红线、绿线、蓝线、白线等;我们用不同方式把西班牙的二十四个字母加以排列组合以表达不同音素时, 能够分清它们的差异。印第安人也正如我们所做的一样, 他们利用绳结的不同排列和颜色就有了大量表示不同意义的方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2版, 86-87页)

2.刻契

刻契是在竹木札上刻齿, 用以记事。《释名·释书契》说:“契, 刻也, 刻识其数也。”这种刻齿的竹木札可以是一片, 供主人自己使用;也可以是两片, 其所刻齿数不但要相同, 而且齿道要相合, 当事者两方各执其一, 以做凭证。《易林·大畜之未济》:“符左契右, 相与合齿。”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刻契记数在古书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老子》:“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礼记·曲礼 (上) 》:“献粟者执右契。”

《管子·轻重甲》:“子大夫有五谷菽粟者, 勿敢左右, 请以平贾取之子, 与之定其券契之齿, 釜鏂之数, 不得侈弇焉。”

《列子·说符》:“宋人有游于道而得人遗契者, 归藏之, 密数其齿, 曰:‘吾富可待矣。’”

出土的历史文物证明, 古人往往在陶器上也刻上一些记号。

在甘肃和青海东部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壶陶罐上, 有描画的下列记号:

在江浙一带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刻有下列记号:

上古的人们为什么要刻这些记号?刻这些记号有什么作用?据说, 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 不同的符号刻在同一种陶器的同一部位上。在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上, 有的记号在多件陶壶上重复出现, 而且刻有相同记号的陶钵碎片往往就发现于同一墓穴或同一地区。专家们推断, 在上述的记号中, 应该有记数的符号、陶工的标记和器物主人的标记, 也许有的是装饰画。

3.绘画

考古发现表明, 欧洲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公元前40000年至前25000年) 已有绘画作品传世。最初的作品是用虚线或实线描绘动物的图形 (如狮子、犀牛、马、鹿等) 和女人的体形, 雕刻在石头上、骨头上或用黑颜料画在洞穴的岩壁上。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多处岩洞里, 发现了作于公元前25000年至前15000年的无数图画的岩壁。这些图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人们将其画下来, 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大的可能自然是要记往这些猎取对象和自己氏族的始祖, 这就是为什么只画动物和女人的原因。我们的祖先进化得也很早, 在没有文字之前, 也可能用绘画来记事。《吕氏春秋·勿躬》说:“大桡作甲子……高元作室, 虞姁作舟, 伯益作井, 赤冀作臼, 乘雅作驾, 寒哀作御, 王冰作服牛, 史皇作图, 巫彭作医, 巫咸作噬, 此二十官者, 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作者把史皇作图与高元作室、虞姁作舟等并列, 可见古人对绘画的重视。可惜我们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晚期的绘画, 但在距今五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里, 已发现有装饰品。“装饰品中有穿孔的兽齿、鱼骨、介壳和海蚶壳, 还有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 似乎已有爱美的观念。人骨化石旁散布着赤铁粉粒, 似乎已有饰终的仪式。”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 第5页) 文化进步到这样的水平, 产生绘画、雕刻的可能就不能说没有。

1981年在内蒙古白岔河流域发现了四十八组岩画 (如下图) , 画的大部分是动物, 也有少量的人像, 有些则是打猎的场面。这些画风格古朴, 造形生动, 数量多, 说明绘画历史已经比较长久。有人认为, 这些画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白岔河城历史上曾先后是我国北方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活动的地区, 他们过的是游牧生活。

中原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 先民们的生活比较稳定, 文化比内蒙古地区更为发达, 理应有更多更早的绘画, 只可惜至今尚未发掘出来。现已发现的中原地区的绘画, 最早的要算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 有如下的一些象形符号:

结绳、刻契虽然也能帮助人们记事、传达信息, 但毕竟太粗疏, 对某一结绳、刻契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全靠人为规定, 并要人们死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 次数越来越多, 所需交流的信息不但越来越多, 而且越来越复杂。结绳、刻契由于变化有限, 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绘画则不同, 不但表达的意思可以很明确, 而且变化无穷, 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 所以便被广泛应用起来。久而久之, 由反映生活变为记录语言和交流信息, 由绘画作品变为图画文字, 由整幅图画表示一句话一个意思, 变为一幅图表示一个词, 最后终于发生了质的飞跃, 绘画变成了文字。

文字的产生虽然比语言晚得多, 但它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上却起了难于估量的作用。因为语言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不能行之远方, 遗之来时;所以, 在文字产生以前, 人们的交际就只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既不能广泛传播, 更不能代代积累, 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忘却, 人类社会就只能缓慢地发展。中外历史都证明, 文字产生以后.这种情况就有了根本的改变。文字使人们交流的范围极大地扩大了, 使一个民族产生了记忆能力。这样, 甲地创造的经验可以传到遥远的乙地, 这一代人获得的知识可以传到后代, 这就使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大加快了速度。恩格斯曾经指出:“从铁矿的冶炼开始, 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这个意义上, 把文字说成是“表示意义的符号”, 无疑是大大地贬低了文字的作用。

其次, 文字的发展道路说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文字学的历史告诉我们, 世界五大古文字最早出现的都是象形字, 因为各种语言里都有一批基本词汇是自然界里常见的物体, 这些物体是有形可像的。但各种语言必然都有大量的词汇是无形可像的, 因而必须寻找别的造字方法, 我们的祖先寻找到的是指事和会意, 外国寻找到的是什么, 我们不清楚。我们的祖先尽管用指事和会意的办法造了不少字, 但远远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 所以不得不借用同音 (有些只是近音) 字临时代替, 这就是假借。在一个时期, 假借用得很多, 在甲骨文里有的句子假借几乎要占30%到40%。由于假借太多必然造成歧义, 所以我们的祖先才在假借字上加与字义相关的形旁以示区别, 这就是形声。大概是因为形声字表意准确, 造字容易 (形旁和声旁用的都是已有的表意字) , 所以发展很快, 最后占到了汉字总数的80%以上。这就是说, 汉字体系的最终形成, 有赖于假借和形声。而假借和形声, 都是自觉用字形记录语音。离开记录语音, 汉字体系是建立不成的。至于外国, 则走得更远, 他们是用字母拼写语音。离开记录语音, 当然不会有拼音文字。由此不难看出,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之论断, 是违背文字发展历史的。文字如果不去记录语言, 文字体系就始终建立不起来。这就是说, 只表示意义而不记录语言的文字,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

再次,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用字形记录语言的语音和语义的, 而不是只记录语义的。

众所周知, 语言是听觉符号, 是通过语音表现语义的。文字是视觉符号, 是通过字形记录语音和表现语义的。因此, 语言有两要素:语音和语义;文字有三要素:字形、字音和字义。字音就是语音, 字义就是语义。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和它所记录的语言, 无不如此。这是人们天天都可看到的事实, 不容否定, 也否定不了。“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而是表示意义的。”这种论断是违背生活常识的。人们不禁要问, 世界上哪种文字是单纯表示意义, 而不表示语音呢?不表示语音的文字,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不是语言的语义呢?如果说是, 那就不能说它不表示语言。如果说不是, 那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这里必须澄清一个误解, 就是认为只有表音文字才有音, 表意文字就没有音。人们所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 是因为表音文字的字形直接表示语音, 表意文字的字形直接表示语义。但绝不是说表音文字就不表意, 表意文字就不表音。因为谁都知道, 表音文字也表意, 表意文字也有音。否则, 文字就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就不能起到在书面上交流思想的作用。只不过, 表音文字表音是直接的, 表意是间接的;表意文字表意是直接的, 表音是间接的。

既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为什么汉字又有了超方言的特点呢?这是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它的字形不是用字母根据语音拼成的。汉字中的表意字 (人们常说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是用字形直接表示字义;汉字中的形声字虽说一半表义 (形旁或义旁) 一半表音 (声旁或音旁) , 但表音的声旁是直音而不是拼音;汉字中的假借字虽说是表音的 (借字表音) , 但也是直音而不是拼音。因此, 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言读同一个汉字, 而不影响对字义的理解。但这不等于说, 汉字是不表音的, 因为汉字在任何方言里都有固定的读音, 决不能乱读。否则, 将造成严重的混乱。各大方言区的人, 说话互相听不懂, 写出来能够互相沟通, 了解对方的意思, 是因为方言之间有比较严格的对应规律, 就是说, 语言中的方言本来是大体一致的, 后来发生变化则是有规律的。汉语如此, 别的语言也如此。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寻求一些语言间的共同之处。例如“我”, 现在普通话读wǒ, 但俄、娥、峨、鹅都读é;陕西话“我”读ŋē, 俄、娥、峨、鹅都读ŋé。假如这些字的读音, 彼此毫不相干, 各读各的音, 汉字恐怕就难于在各方言区之间普遍使用了。

既然声音是文字的要素, 为什么聋哑人也会使用文字?难道他们也会发复杂的声音吗?聋哑人虽然不能发出复杂的声音, 但他们依然有概念 (客观事物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 , 他们也有思想, 也有同别人交流思想的要求和能力。这些都是他们也能学会文字的必备条件。有了这些条件, 他们才有可能学习文字。由于他们不能利用听力来记字音字义, 所以他们要看正常人的口形变化, 并用不同的手势来代表字义。只要看一看聋哑人学习文字的过程, 就能理解字音的重要。

有很多字我们不知道它的音但却能知道它的意思, 这该怎么解释呢?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上下文的启发, 二是文字有表意功能。一个生字如果孤立存在, 我们很难猜测它的意思;如果是在一个句子里出现, 我们就可以根据上下文 (即语境) 来猜测它的意思。这并不奇怪, 因为上下文规定了它的意思。二是因为汉字的字形有表意功能。上文说过, 汉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是用字形表示字义的, 形声字的形旁 (或叫义旁) 也是表示字义的。有文字学常识的人们可根据字形猜测它的字义。但这种猜测一般都只是大概, 不能很具体很肯定, 甚至可能错误。

“氕、氘、氚”是先有的字形, 后定的字音。这又该怎么解释?这些字所代表的那个元素, 本来都有名称。就是说, 本来都有音。中国人在造这些字时, 很可能用的是它们在外语中的音, 后来才给它们改了音。它们在外语中的音也是音, 不能说它们没有音。

二、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既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当然语言是第一性的, 文字是第二性的。没有语言, 当然就没有文字, 语言产生在先, 文字产生在后。这样说, 不仅符合逻辑学的推理, 而且有充分的事实根据。

语言的历史有多长?我们现在还没有准确的判定。但考古学一致认定, 发现于云南的元谋人生存的年代大约距今170万年。发现于陕西的蓝田人, 生活在距今85—100万年。发现于北京的周口店人, 生活在距今20—70万年。元谋人、蓝田人、周口店人, 当然都应该有自己的语言,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人”。在发现元谋人的地层中, 不仅发现了7件石制品 (其中有刮削器) , 而且有大量炭屑, 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用火。这就是说, 汉语的历史至少已有100万年。

汉字的历史有多长?以前曾有过三千年、五千年、八千年、上万年等种种说法。现在则基本形成共识, 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这么讲呢?主要有下面几点根据。

首先是出土文物。在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上, 有四个象形符号:

这些符号与作为古汉字基础的象形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特别是第三个和第四个符号, 显然是繁简两体, 其中第四个符号的残文在诸城前寨也有发现, 说明它使用的次数比较多, 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尽管我们还没有发现它是在记录汉语的更有力的证据, 但据现有的资料已说明, 人们刻它们不是为了装饰, 而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特别的含义。这就是说, 它们在记录信息。从它们的形体来看, 有人把它们分别释作成戉、斤、旦 (旵) 并不牵强, 而这几个字所代表的事物在当时社会中是存在的, 当时的语言中有这几个词也是可能的。尽管由于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据, 我们不宜把问题说得十分肯定, 但说它们可能是原始汉字, 则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莒县遗址出土的陶器属于大汉口文化晚期。据碳十四测定,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690年, 至今有4500年左右。因此, 专家们认为, 汉字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开始产生, 汉族已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

1992年在龙山文化山东省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陶器上, 发现了一块刻字陶片 (如下图) , 上面刻有十一个符号, 分五行排列, 书写有行款, 说明它是在记录语言, 虽然现在还无法释读, 但其为文字则是很可能的。它们形成的时代至今虽未确定, 但龙山文化形成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 与大汶口文化相去不远。丁公遗址出土陶文, 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

其次, 是甲骨文、金文。1899年发现的甲骨文, 是商代文字, 共有单字约5000个。其中不仅有大量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而且还有大量的假借字和形声字, 已能够完整记录汉语。此前历代先后发现的金文, 也有少量的商代文字。大量事实充分说明, 商代文字已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汉字的时代必然比商代要早, 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 见鸟兽蹄迒之迹,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初造书契。”把文字的发明归于个人, 虽然是不对的, 但他也透漏出了一个信息, 那就是汉代人也认为汉字的产生在夏代。

汉语的历史至少已有100多万年, 而汉字的历史大概只有5000年。这就是说, 汉语的历史至少是汉字历史的200倍。

语言本质 篇8

一是要正确区别“语言文字运用”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异同。前者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已经会了的运用;后者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里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获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只有清楚地区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才能避免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窄化了运用和弱化了理解的误区。学校开设语文课是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二是要辩证理清“理解”和“运用”的关系。理解是运用的前提,理解是为了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语言内容上,还应该理解语言的表现形式,即不但要理解文本语言的内容意义,还要理解文本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遣词造句的。但理解决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由当前的只关注语言内容转到关注语言形式的轨道上来。语文教学上有一条宝贵的经验叫做“读写结合”,即从读学写,由读悟写,以写促读,读写统一。语文教学应做到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如此循环往复,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是要科学摆正“识得”“习得”和“悟得”的位置。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即“识得”“习得”和“悟得”。“识得”属于知识层面的认知,“习得”属于技能层面的训练,“悟得”属于价值层面的觉悟。三者之间,“习得”处于中心位置,作用相当重要。没有“习得”,“识得”就不会转化为能力;没有“习得”,“悟得”也就无法体验。“习得”不是简单地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是有着核心地位的作用。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习得”,而“习得”的本质就是实践,因此加强语言实践是强化“语用”的必要途径。语文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语言实践的内涵和方式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文本语言表达的奥妙就蕴藏在一些核心词、关键句中间,教学时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推敲、锤炼、欣赏、积累。教师可以通过置换、调整课文中的字词、词序、句段、句序等,让学生比较、鉴别语言使用的妙处,从而养成对语言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提高语言诵读能力。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使用语言的规律。读有三重境界:初读是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读懂文章中词语句段的意义;精读是抓住文章重点部分,读出章法,读出情感;诵读是回归文本整体,领悟文本主旨,读出情感。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表达运用,主要是通过训练实现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的转化。教师可以从文本的整体出发,让学生感受文本创作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写法,把握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学习表达形式的创新性,实现由读到写的飞跃。

提高语言交流能力。交流能力不同于一般的表达能力,交流往往是双向或多向的,是参与者的一方,将信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另一方,同时需要得到信息接受者的反馈,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小组讨论活动、合作学习活动等,让学生有相互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相互学习、规范使用语言的目的。

上一篇:爱的设计语言下一篇:阅读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