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粘接

2024-05-19

牙本质粘接(精选7篇)

牙本质粘接 篇1

自磷酸酸蚀釉质技术被首次应用于牙体粘接并取得成功后[1],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现代牙科“保存”意识不断深化,这对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研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2]。近20年来,粘接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满意的粘接效果,能较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本文就牙本质粘接系统性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粘接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1 牙本质粘接系统的发展

牙本质粘接系统已经发展了7代。第1代粘接剂的主要成分是双酚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第2代粘接剂在第1代的基础上加入了甲基丙烯酸-β-羟基乙酯。第3代粘接剂通过含有磷酸酯的底胶软化玷污层,使树脂单体渗入其中,形成微机械固位。第4代粘接剂由处理剂、底胶和粘接树脂组成,采用多瓶多步骤操作方法,其粘接机制可以用全酸蚀粘接理论和湿粘接的概念解释[3,4]。这一代粘接剂具有较高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和较好的边缘封闭性。第5代粘接剂分为两类:一类采用全酸蚀技术,将底胶和粘接树脂结合,称为“单瓶”粘接剂;另一类采用自酸蚀粘接技术,称为自酸蚀底胶粘接剂,并提出了自酸蚀粘接理论[5],其操作简单、快捷,可有效避免治疗后敏感。第6代粘接剂即单组分粘接剂或一步法粘接剂,此类产品将酸蚀、涂布底胶及粘接一步完成,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6]。第7代牙本质粘接系统将酸蚀剂、底漆和粘接剂合成在1个瓶中,不必再进行额外混合和放置步骤,酸蚀、装填、粘接、脱敏及消毒只需一步操作,省时省力[7]。第6、7代粘接剂均为自酸蚀粘接系统。

2 牙本质粘接剂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2.1 粘接强度

目前,评价一种牙本质粘接系统性能优劣的首要指标仍是粘接性能的好坏[8],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粘接系统与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大小。临床实验是评价牙本质粘接系统性能的有效方法,但所需时间长。因此,研究者经常采用体外实验测试的方法,通过微拉伸粘接强度实验来测定并比较各种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9]。

Sasakawa W等[10]研究认为,大部分一步法牙本质粘接剂的微剪切强度比两步法牙本质粘接剂的弱。国内学者研究也认为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强度低于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但多数仍可满足临床对粘接强度的要求[11]。Perdiga軇o J等[12]比较了第6代一步法牙本质粘接剂与第5代牙本质粘接剂中的两步法全酸蚀牙本质粘接剂Ader Single Bond Plus,及两步法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Clearfil SE Bond的抗微拉力强度,发现一步法牙本质粘接剂的抗微拉力强度远低于两步法牙本质粘接剂。第6代牙本质粘接剂虽然操作简便,但其抗微拉力强度和抗剪切强度却不太令人满意。同时,Gogos C等[13]通过对一步法Single Bond和两步发Clearfil SE Bond的抗微拉伸强度的比较,结果发现Single Bond的抗微拉伸强度要弱一些。黄翠等[14]通过对3种不同类的牙本质粘接系统(传统的三步法全酸蚀粘接系统All-Bond 2、两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Fluoro-Bond和一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XenoⅢ)比较,认为All-Bond 2的粘接强度最高,但临床操作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Fluoro-Bond和XenoⅢ使用方法较简单,对牙髓的影响可能较小。

多数学者认为全酸蚀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较高,而自酸蚀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较低。国内有学者通过对两种全酸蚀粘接系统和两种自酸蚀粘接系统的比较认为,全酸蚀粘接系统无论在正常牙本质还是龋损影响牙本质上均能获得比自酸蚀粘接系统更强的粘接力[15]。Sen D等[16]认为第7代自酸蚀粘接系统将处理剂、底涂剂和粘接剂合而为一,虽简化了操作过程,却削弱了其中成分的功能,从而使其粘接效果受到了限制。国内有学者[17]研究认为第7代自酸蚀粘接系统能获得比第5代自酸蚀粘接系统更高的剪切强度,这可能与以下2个因素有关:(1)冷热循环试验的因素;(2)材料本身的因素,其选用了第7代最新的、已经在粘接性能方面做了诸多改善的自酸蚀粘接剂。

影响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的因素很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影响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效果的显著相关因素包括牙本质的类型以及牙本质小管液的存在等[18,19]。在进行牙本质表面处理时,由于形成的玷污层厚度、密度及其他性质的不同,可能会对牙本质与自酸蚀粘接剂之间的粘接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20,21]。另外,牙本质粘接剂的亲水性,长期的储水会降低其粘接强度[22]。Van Landuyt K L等[23]研究认为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HEMA)的含量也会影响一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Sonoda H[24]等通过对两种粘接系统研究发现传统手用器械去龋法可减弱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而化学去龋法不会减弱。

2.2 边缘微渗漏

边缘微渗漏(marginal microleakage)是指充填材料、粘接材料与牙体组织之间或修复材料之间的封闭不好,出现微小通道,使口腔中的细菌、液体及其他有害物质通过通道进入牙体组织或修复体的粘接界面,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刺激牙髓、引起继发龋和修复体粘接失败等。微渗漏是修复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当聚合收缩力超过结合力时,就会发生边缘微渗漏,目前还没有一种粘接剂可以阻止微渗漏。Owens B M等[25]通过对第5、6代牙本质粘接剂修复后边缘微渗漏情况的比较,发现在釉质边缘发生的微渗漏明显少于牙本质边缘。同时研究表明,在自酸蚀粘接系统中,第7代牙本质粘接剂在釉质边缘产生的微渗漏明显减少。Kallenos T N等[26]通过体外实验表明,第5代牙本质粘接剂出现的微渗漏比第6、7代牙本质粘接剂少。Lopes G C等[27]研究认为,一步法粘接系统的边缘完整性差,而两步自酸蚀粘接系统修复后边缘完整性较好,其原因可能是一步法粘接系统在定量的前提下将被稀释,作用能力受到缓冲,影响粘接强度,导致微渗漏增加。两步自酸蚀粘接系统由一瓶自酸蚀底涂剂和一瓶粘接胶液组成,亲水的底涂剂和疏水的粘接剂分开使用,聚合程度较高,另外酸蚀和渗透同时进行,能最大程度地与未酸蚀的牙本质紧密结合,防止水分进入,使粘接界面保持封闭状态,减少了微渗漏。Koliniotou-Koumia E等[28]发现全酸蚀粘接剂的边缘微渗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自酸蚀粘接剂。国内学者通过对3M Ader Promt自酸蚀粘接剂和3M Ader Single Bond2全酸蚀粘接剂比较研究,认为牙在本质中微渗漏率无统计学差异[29]。

影响牙本质粘接剂微渗漏的因素很多,学者认为前期不同的处理方法均可影响自酸蚀和全酸蚀粘接剂产生微渗漏[30]。Ito S等[31]研究表明,增加粘接剂涂层的数量可增强其粘接强度,减少微渗漏。Nagal R等[32]通过用次氯酸钠和维生素C对酸蚀后的牙面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其可以改善树脂和牙界面的边缘完整性。

2.3 其他性能

牙本质粘接剂对牙髓组织的健康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牙本质粘系统的细胞毒性。Prica D等[33]研究发现一些第5代和第6代牙本质粘接剂可导致人的淋巴细胞的染色单体损伤,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损伤的染色单体的数量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是牙本质粘接剂能够释放出HEMA,而且随着牙本质厚度的降低,酸蚀会增加HEMA的释放。但是,目前认为第5代牙本质粘接剂的HEMA释放量不足以引起牙髓细胞毒性,仍可用于临床。自酸蚀粘接剂的复合树脂对人的牙髓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34],其原因可能是目前使用的粘接剂和复合树脂均是利用乙烯基自由基聚合机制固化。当粘接剂在空气中光照聚合时,反应性高于这些自由基的氧可以清除自由基,阻止聚合过程,从而在粘接剂的表面形成厌氧层。厌氧层中存在有较多的酸性物质和未完全聚合的单体,而这些物质的细胞毒性很大。

自酸蚀粘接剂的亲水性也是学者关注的问题。水作为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的溶剂,是自酸蚀的必要成分。然而,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较高的亲水性使得它成为了半透膜,允许液体透过[35]。由于半透膜中的水分易于蒸发,导致易于发生微渗漏,而且降低了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如何改善亲水牙本质粘接剂的边缘完整性是很多学者思考的问题[36]。Becker T D等[37]研究发现,牙面用乙醇预处理后,相对疏水的单体会发生渗透,从而增加边缘完整性。

3 小结

牙本质粘接系统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相应出现了选择性酸蚀技术、全酸蚀技术、自酸蚀技术以及三步法、两步法及一步法的粘接材料,但是远未到达完美的程度。今后牙本质粘接剂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为了使牙本质粘接系统更加可靠、持久,不断提高患者对修复体的临床满意度,在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椅旁操作时间、如何提高粘接材料的韧性及自我诊断修复的潜力等方面尚需要不断研究。

摘要:介绍了牙本质粘接系统的发展、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粘接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指出今后牙本质粘接剂的发展仍然面对着很大的挑战,在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椅旁操作时间、如何提高粘接材料的韧性及自我诊断修复的潜力等方面尚需不断研究。

关键词: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渗漏,粘接强度

牙本质粘接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Gluma系统处理剂(贺利氏古莎齿科有限公司,德国,批号:549);BisBlockTM 树脂型脱敏剂(Bisco公司,美国,批号:0600003628);Green or(极固宁TM)脱敏剂(阿尔法韦士曼公司,意大利,批号:0373);Ionosit- Baseliner光固化垫底材料(德国DMG公司,批号:640738);Dycal(登士柏公司,美国,批号:023304);Spread iBond粘接剂(贺利氏,德国,批号:01207A);复合树脂: Spectrum TPH(登士柏公司,美国,批号:1110001611);硝酸银(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天津,批号:B2009- 02- 15);可见光固化灯(Palmlight TM Ⅱ,CAO GROUP INC,美国);扫描电镜(JSM- 5600LV型,日本电子公司,日本);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新三思计量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冷热循环仪 (TC- 501F, 威尔实验用品有限公司,苏州)。

1.2 离体牙收集和模型制备

选取门诊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无龋、无隐裂的前磨牙,共60 颗,清除表面附着物,冲洗清洁后-20°C蒸馏水中冷藏备用[3,4]。

将离体前磨牙在大量水雾冷却下,用快速金刚砂车针,垂直于牙体长轴去除牙齿面的釉质[5],并磨除牙冠周围釉质,暴露出足够牙本质。牙本质粘接面在牙冠面,粘接面积统一为3 mm×4 mm(为剪切粘接强度试验做准备)。粘接前用0.5 mol/L,pH=7.4的EDTA水溶液处理1 min,然后用水枪冲洗干净,75%酒精消毒,备用。

将制备好的60 个离体牙模型随机分成6 组,每组10 颗。按以下步骤分组填充。实验由同一人严格按照说明书完成操作(材料调拌均由同一名助理完成)。1 组:(对照组):单纯Spread iBond自酸蚀粘接剂+树脂充填; 2 组:Gluma系统处理剂+Spread iBond+树脂充填; 3 组:BisBlockTM树脂型脱敏剂+Spread iBond+树脂充填; 4 组:极固宁TM脱敏剂+Spread iBond+树脂充填; 5 组:Ionosit- Baseliner光固化垫底材料+Spread iBond+树脂充填; 6 组:Dycal垫底+Spread iBond+树脂充填; 填充完毕后,将标本置于室温下的生理盐水中24 h待材料完全固化。

1.3 纳米渗漏的观察

将标本用冷热循环仪进行冷热循环老化试验:试件浸泡在冷热循环机5 ℃的恒温水槽中30 s, 转移5 s, 再放入 55 ℃的恒温水槽中 30 s,转移5 s,总计循环 10 000 次[6,7]。

循环完毕后,用白蜡封闭根尖孔,再在牙齿表面均匀涂2 层指甲油(充填体及边缘外1 mm的范围除外),自然晾干。

将标本浸入50%的氨化硝酸银溶液中[8,9]避光保存24 h,显影完后,流水冲洗5 min。

在流水冷却下,用低速金刚砂片将所有标本沿牙体长轴从面中央切开,其中一半标本用于电镜下观察纵剖面纳米渗漏情况;另一半用于剪切粘接强度测试。每组选一个标本按要求制作扫描电镜观察标本,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记录扫描电镜高倍图像。

1.4 剪切实验

把60 个用于做剪切实验的标本固定在自凝树脂中,露出牙面,牙体长轴与地面平行。把试样固定在万能试验机剪切夹具中,剪切速度为0.5 mm/min,电脑记录最大剪切应力值,根据样本粘接面积,按下式计算抗剪切粘接强度:MPa=N(牛顿)/ S(mm2),比较各组剪切粘接强度。两两比较是对6组数据进行了15 次的Wilcoxon秩和检验,为了减小犯Ⅰ类错误的概率,特对检验水准进行校正: α=0.05/15

2 结 果

2.1 扫描电镜

1、 2、 3 组和5 组高倍镜下均未见牙本质小管内渗漏。4 组和6 组高倍镜下均见牙本质小管内较密集银离子渗漏,呈雨滴状。2 组充填材料和牙本质粘接紧密,裂隙较小。5 组出现较宽裂隙,可见较粗、均匀的银离子带;4 组和6 组牙本质粘接界面裂隙也明显增宽。1 组和3 组居中,银离子呈线状分布(图 1)。提示2 组(Gluma组)与牙本质粘接封闭作用较强,纳米渗漏最少。3 组(BisBlockTM组)与对照组相似;5 组(Ionosit- Baseliner光固化垫底组)牙本质小管内虽未发现渗漏,但材料与牙本质间渗漏带较对照组宽,边缘封闭性较弱; 4、 6组(极固宁,Dycal组)渗漏最多,且材料与牙本质间裂隙最大,边缘封闭性最差。

2.2 剪切粘接强度

6 组数据总体分析结果显示6 组的剪切粘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6 组剪切粘接强度分别比较,其结果:1、2、3组间两两比较,均为P>0.05/15。4 组分别与2、5、6 组比较,结果均为P<0.05/15。4 组分别与1、3组比较,结果均为P>0.05/15。5 组分别与1、2、3、4、6 组比较,结果均为P<0.05/15。 6 组分别与1、2、3、4、5组比较,结果均为P<0.05/15(表 1)。提示1、 2、 3组剪切粘接强度比5、 6 组高。

3 讨 论

纳米渗漏(nanoleakage)是 1995 年Sano等[10]在使用硝酸银染色观察牙本质粘接界面时,发现在没有发生修复体边缘裂隙的情况下依然在牙本质粘接界面的混合层底部观察到银染颗粒,与修复材料与牙齿硬组织间不能形成粘接或者形成的粘接被破坏形成裂隙所致的微渗漏相区别,而将其命名为纳米渗漏。

A: Spread iBond自酸蚀粘接剂与树脂充填组; B: Gluma系统处理剂、Spread iBond与树脂充填组; C: BisBlock TM树脂型脱敏剂、Spread iBond与树脂充填组; D: 极固宁TM脱敏剂、Spread iBond与树脂充填组; E: Ionosit- Baseliner光固化垫底材料、Spread iBond与树脂充填组; F: Dycal垫底、Spread iBond与树脂充填组

A: Group of Spread iBond and Spectrum TPH; B: Group of Gluma, Spread iBond and Spectrum TPH; C: Group of BisBlockTM, Spread iBond and Spectrum TPH; D: Group of Green or, Spread iBond and Spectrum TPH; E: Group of Ionosit-Baseliner, Spread iBond and Spectrum TPH; F: Group of Dycal and Spread iBond and Spectrum TPH

影响纳米渗漏的因素有很多[11],如粘接剂的种类、酸蚀时间与方式、牙本质的性状等。但关于脱敏剂对其形成的影响,目前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且结果不一。

本实验采用Gluma系统处理剂、BisBlockTM树脂型脱敏剂以及极固宁TM脱敏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脱敏剂对纳米渗漏的影响,以期减少修复后牙齿敏感症。结果表明Gluma组牙本质粘接封闭作用较强,纳米渗漏最少,优于其他各组包括对照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1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Gluma系统处理剂中含有亲水性功能基团,能很好与胶原纤维网中水分混溶,更有利于树脂粘接剂疏水性的基团渗透;同时,Gluma脱敏剂是一种含醛偶联剂,其组成成分中的戊二醛对牙本质胶原的固定作用可以减少胶原网的塌陷,可减少由于树脂不完全浸润引起的纳米渗漏。另一方面,戊二醛与牙本质胶原蛋白中的氨基或亚氨基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含有羟基的复合物,使牙本质表面发生交联,形成有利于与HEMA产生氢键或其他分子间作用力的活性表面层,再通过HEMA与随后使用的树脂共聚形成粘接,提供了较强的粘接力。因此,Gluma系统处理剂组较对照组剪切粘接强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减小ibond与牙本质间的粘接力。

BisBlockTM是含3%草酸的草酸盐脱敏剂,能在牙本质小管表面和深处形成草酸盐晶体。因为3%草酸在涂粘接剂之前整合了全酸蚀处理,使深层牙本质脱钙,利于树脂粘接剂渗进更深层牙本质小管,使粘接剂与牙本质胶原纤维结合更紧密,而草酸钙也会沉淀在深层牙本质混合层底部而非表浅层,不会影响粘接力。所以,BisBlockTM树脂型脱敏剂处理牙本质表面不会影响纳米渗漏和粘接力。BisBlockTM组的纳米渗漏与对照组相似,仅次于Gluma组,这与Tay等[13]研究发现相同。

极固宁在暴露的牙本质表面会由无机结晶复合物(包括钙盐、锶盐、钾盐)形成一连续性沉淀层[14],再用酸处理不能去除这些结晶,因此封闭了牙本质小管和其内部的扩散通道,极大地降低了牙本质的通透性及树脂单体和牙本质的机械固位力,从而明显增加了纳米渗漏的发生,同时也降低了粘接效能。

垫底是临床中减少充填后敏感的常用措施,但在树脂修复过程中垫底的方法是否能降低纳米渗漏而减少术后敏感众说纷纭。本实验采用了临床常用的2 种垫底材料光固化Ionosit- Baseliner和Dycal。结果显示其纳米渗漏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是因为2 种垫底材料都阻止粘接剂渗透到牙本质小管,与牙本质间发生化学和物理作用。这样既降低了粘接效能又增加了纳米渗漏的可能性。

本实验结果提示深龋充填前使用脱敏剂Gluma可达到在保证或提高粘接强度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减少纳米渗漏发生,从而保护牙髓,一定程度上减少深龋充填术后牙髓性疼痛现象。但本实验使用健康无龋牙体,即排除了细菌对纳米渗漏的影响,不能够反映和代表临床最常见的去净腐质后脱矿牙本质的粘接纳米渗漏情况。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特别是需要长期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和研究。

4 结 论

牙本质粘接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1 实验用离体牙

选择40 颗新拔除无龋第三磨牙,在4 ℃、1%氯亚明溶液中保存,1 个月内使用。

1.1.2 实验设备

光固化机(Translux CL,Kulzer,德国),硬组织切片机(Leica SP 1600,德国),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JEOL 5600,日本),微拉伸强度测试仪(Bisco,美国)。

1.1.3 修复材料

自酸蚀粘接剂SE Bond(Kuraray,日本,批号01731A),Clearfil AP- X树脂(Kuraray,日本,批号00501A)。

1.2 牙本质表面预处理及观测

将20 颗牙齿去除咬合面釉质暴露浅层牙本质,制备20 个牙本质片(厚1mm),用600 目砂纸湿性打磨牙本质表面1 min,超声清洗1 min,随机分为4 组(n=5):对照组不做处理,其余3 组分别用17%的EDTA溶液处理10 s, 40 s和10 min。将处理后的牙本质片一分为二,一半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一半使用X射线能谱仪(EDS)测定表面钙含量。测定时每个牙面选取管周牙本质与管间牙本质部位各3 个位点,最后计算各组均值。

1.3 粘接强度测试与界面观察

剩余20 颗牙去除咬合面釉质,暴露浅层牙本质,随机分为4 组(n=5),分别用17%的EDTA溶液处理10 s,40 s,10 min或不处理。然后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Clearfil SE Bond粘接系统,固化后用复合树脂(Clearfil AP- X)形成4 mm厚的树脂冠,蒸馏水中37 ℃恒温保存24 h后包埋,垂直于粘接界面制备1.0 mm×1.0 mm条状试样及1.0 mm厚片状试样。条状试样(每组25 个)采用微拉伸测力仪测量粘接强度[4]。片状试样依次使用6 mol/L盐酸溶液30 s,5%次氯酸钠溶液10 min, 0.08 mg/ml透明质酸酶溶液3 h(37 ℃)[5],充分冲洗,干燥试样,表面喷金,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界面形态。

1.4 结果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 11.0对各组粘接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EDTA处理不同时间后的牙本质表面形态结构见图 1。切割后的牙本质未经EDTA处理时,牙本质表面为玷污层覆盖,无可见牙本质小管结构;处理10 s后,玷污层部分去除,牙本质小管口仍然基本完全封闭;处理40 s后,玷污层大部分去除,牙本质小管口呈现半开放状态或完全开放状态;处理10 min后,玷污层完全去除,牙本质小管口完全开放,小管壁呈虫蚀样破坏,管周胶原纤维塌陷。管间牙本质和牙本质小管口钙含量与EDTA处理时间呈负相关。EDTA处理10 min后,牙本质钙含量明显降低(表 1)。

EDTA处理不同时间后的牙本质粘接界面见图 2。牙本质表面经EDTA处理不同时间后的粘接强度为:

A:无EDTA处理; B:EDTA处理10 s; C:EDTA处理40 s; D:EDTA处理10 min

A:no EDTA conditioning; B: EDTA conditioning for 10 s; C: EDTA conditioning for 40 s; D: EDTA conditioning for 10 min

注:① Ca/C与同部位其他时间组有显著差异, P<0.05

对照组(44.69±9.52) MPa,10 s组(47.38±11.55) MPa,40 s组(43.28±10.58) MPa,10 min组(46.28±10.13) MPa,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下,所有样本界面形态完整无缺陷,随着EDTA处理时间延长,粘接剂/混合层增厚,树脂突长度增加。

3 讨 论

EDTA是一种作用温和的螯合剂,分子中带有4 个羧酸基团,可以螯合牙本质成分中的钙离子,选择性的去除羟磷灰石,而保留胶原基质的结构,不会使胶原变性[6]。在根管治疗过程中, 多用17%EDTA辅助根管冲洗,起到去除玷污层及润滑作用。本研究采用EDTA对牙本质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牙本质表面管周及管间钙元素比例下降,而牙本质小管口逐渐开放,管径逐渐加大。可以看出,随着EDTA处理时间延长,可供化学结合的位点减少,而可以提供微机械固位的结构增加。传统的酸蚀冲洗型粘接剂采用32%~35%磷酸酸蚀牙本质以去除玷污层并使牙本质表层胶原纤维暴露,借粘接剂与胶原纤维网形成的混合层获得微机械结合力。自酸蚀粘接技术采用具有酸性功能团的单体处理牙齿表面,酸蚀与渗入同步发生,将处理后的玷污层原位保留于结合界面内,因此粘接机制与酸蚀冲洗型粘接剂有所不同[7]。除形成微机械结合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自酸蚀粘接剂中的酸性单体还可以与牙本质表层形成化学粘接[8]。

A:无EDTA处理; B:EDTA处理10 s; C:EDTA处理40 s; D:EDTA处理10 min

A:No EDTA conditioning; B: EDTA conditioning for 10 s; C: EDTA conditioning for 40 s; D: EDTA conditioning for 10 min

SE Bond是临床与体外研究均证明粘接效果较好的自酸蚀粘接剂,其中含有的MDP单体被认为是迄今化学粘接潜能最好的粘接单体[9]。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SE Bond粘接脱矿后的牙本质模型,各组间微拉伸强度并无显著差异,与脱矿时间无关。而粘接界面结果显示,随着脱矿时间延长,粘接剂/混合层和树脂突长度增厚和变长,微机械固位增加。这提示可能是由于微机械结合与化学结合二者作用消长,即当牙本质化学结合位点减少时,可供的微机械固位相应增加,导致最终粘接强度无差异。

受检测手段和条件限制,本研究只探讨了EDTA处理后牙本质结构和钙成分变化趋势与即刻自酸蚀粘接强度的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应当深入探讨牙本质胶原脱矿前后的化学结合位点和显微结构变化对粘接的影响。

4 结 论

随着EDTA作用时间延长,牙本质构成发生改变:牙本质玷污层完全去除,牙本质小管口完全开放,管周及管间牙本质钙含量降低。虽然与自酸蚀粘接剂形成的粘接剂/混合层增厚,树脂突长度增加,但EDTA作用后,使用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仍可以获得可靠的牙本质粘接强度。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效果可能由微机械结合和化学结合共同决定。

参考文献

[1] Buonocore MG. A simple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adhesion of acrylic filling materials to enamel surfaces [J]. J Dent Res, 1955, 34(6): 849-853.

[2]Van Meerbeek B,De Munck J,Yoshida Y,et al.Buono-core memorial lecture.Adhesion to enamel and dentin: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J].Oper Dent,2003,28(3):215-235.

[3]Gu XH,Mao CY,Liang C,et al.Does endodontic postspace irrigation affect smear layer removal and bonding effec-tiveness?[J].Eur J Oral Sci,2009,117(5):597-603.

[4]Sano H,Shono T,Sonoda 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surface area for adhesion and tensile bond strength-evalua-tion of a micro-tensile bond test[J].Dent Mater,1994,10(4):236-240.

[5]Thomas HF,Payne RC.The ultrastructure of dentinal tu-bules from erupted human premolar teeth[J].J Dent Res,1983,62(5):532-536.

[6] Kanca J 3rd. Dentin bonding. Interview by Edward J, Swift Jr [J]. J Esthet Restor Dent, 2002, 14(3): 137-138.

[7]Fukegawa D,Hayakawa S,Yoshida Y,et al.Chemical in-teraction of phosphoric acid ester with hydroxyapatite[J].JDent Res,2006,85(10):941-944.

[8] Cederlund A, Jonsson B, Blomlof J. Shear strength after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conditioning of dentin[J]. Acta Odontol Scand, 2001, 59(6): 418-422.

牙本质粘接 篇4

关键词:Gluma脱敏剂,Nd:YAG激光,树脂粘接剂,扫描电镜,抗剪强度

基于无痛牙科的要求,活髓牙牙体预备后在基牙牙本质表面涂用脱敏剂或用激光照射脱敏等可降低活髓基牙粘接时过敏性疼痛。对于涂用脱敏剂或行激光照射后的牙本质微结构改变及其对树脂粘接剂粘接强度的影响尚不明确,本实验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牙本质涂用脱敏剂或激光脱敏后的微观特征,评价不同脱敏方法对3 种树脂粘接剂(Rely XTMUnicem,Panavia F及Super- Bond C&B)粘接强度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Gluma脱敏剂(贺利氏古莎齿科有限公司,德国);Rely XTMUnicem粘固剂(3M公司,美国),Panavia F粘固剂(可乐丽公司,日本),Super- Bond C&B树脂粘接剂(Sun Medical公司,日本);镍铬合金(美齿白VK,德国)。

1.2 离体牙的收集

选取一个月内拔除的前磨牙108 颗,每颗牙在立体显微镜(×25)下观察,排除隐裂、龋损及发育缺陷,去除牙周膜,将牙面清洁干净后贮存于37 ℃生理盐水中。随机抽取27 颗牙齿用于扫描电镜观察,81 颗牙齿用于粘接强度测试。

1.3 镍铬合金铸件的制作

用红蜡片(上海齿科材料厂)制成直径3 mm、高4 cm的长圆柱蜡型6 个,常规包埋,铸造,获得镍铬合金柱,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切得无铸造缺陷的直径3 mm、高2 mm的铸件81 个。金属的粘接面用600#碳化硅砂纸进行磨光,再用20~50 μm三氧化二铝粉在0.45 MPa压力下、 5 mm距离内喷砂20 s,超声清洗2 min。

1.4 样本牙本质表面和纵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27 颗前磨牙,TR- 13金刚砂车针流水冲洗下去除颊面釉质,暴露浅层牙本质,形成3 mm×3 mm的平面,用气枪加压冲洗30 s,吹干。立体显微镜放大下观察以确保此平面内无釉质残留也无牙髓暴露。27 颗离体牙随机分成3 组,每组9 颗。A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为Gluma脱敏剂组,按说明书操作涂布于处理牙面;C组为Nd:YAG激光(SMARTLITE D,DEKA公司,意大利)处理组,在处理牙面上涂布15%藻红B溶液,将脉冲Nd:YAG激光参数调整为50 mJ,功率1.0 W,频率10 Hz,照射时间为15 s,重复2 次,无需冷却。各组样本颊舌向劈开,干燥,喷金,进行扫描电镜(SS- 550,岛津公司,日本)观察,一半样本用于观察牙本质表面特征,选取处理牙面的任意部位拍照;一半样本用于观察纵剖面特征,选取靠近处理面的部位拍照。

1.5 粘接强度实验样本的制备

81 颗前磨牙,颊面牙体预备基本同1.4,只是在车针预备后增加了打磨过程,流水冲洗下用320#、400#、600#的氧化铝水砂纸打磨颊面牙本质,形成3 mm×3 mm的标准平面。用自凝树脂包埋牙体,牙冠颊面暴露,且牙本质平面用双面胶粘固紧贴模具的底面,以保证牙本质粘接平面与树脂包埋块的底面平行。将81 颗牙齿随机分为3 个大组,每组27 颗,A组为对照组,B组为Gluma脱敏剂组,C组用Nd:YAG激光处理组;每大组又分为3 小组,其中A1、B1、C1组应用Rely XTMUnicem粘固剂,A2、B2、C2组应用Panavia F粘固剂,A3、B3、C3组应用Super- Bond C&B树脂粘接剂。用推试管型测力计在8 N的就位力下把直径3 mm的镍铬合金铸造柱粘固于牙本质表面,粘接剂凝固后把试样放入蒸馏水中,在水浴箱中37 ℃保存24 h。把试样固定在万能试验机(3367,英斯特朗公司,美国)剪切夹具中,以0.5 mm/min的速度垂直加载进行测力。通过公式δ=F/S计算抗剪强度。

当铸件从牙体上离断后,在立体显微镜(×25)放大下观察离断面类型。Ⅰ类:粘接剂主要残留在牙体上;Ⅱ类:牙体、铸件上都有粘接剂残留;Ⅲ类:粘接剂主要残留在铸件上;Ⅳ类:牙体断裂而铸件未与牙体分离[1]。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 1.5统计软件对抗剪强度实验数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相关组间两两比较,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扫描电镜观察

对照组、Gluma组、Nd:YAG激光处理组牙本质表面和纵面的扫描电镜观结果见图 1。

由图 1可见,对照组的牙本质表面有散在的牙本质小管开口,呈黑色的低密度表现,纵面可见牙本质小管一直延伸至表面。由于小管走向弯曲,在一个断面上很难见到完整的牙本质小管,有些部位小管被上一层面的牙本质覆盖而显示不全。涂用Gluma脱敏剂后的牙本质表面,牙本质小管口有密度略高的白雾状沉积物堵塞;纵面见近表面的牙本质小管内有白色沉积物,在沉积物与小管间及沉积物内可见有裂隙,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沉积物本身有收缩,另一方面牙体劈开的过程一部分沉积物残留在另一半牙体中。Nd:YAG激光照射过的牙本质表面熔融以至于难以找到清晰的小管开口,照射集中的地方出现凹坑,纵面见牙本质熔融层,熔融层深部牙本质小管缩窄。

2.2 粘接剂与牙本质间抗剪强度的测定

结果见表 1。

3 种树脂粘接剂中Panavia F和Super- Bond C&B的粘接强度明显高于Rely XTMUnice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ma脱敏剂处理后Super- Bond C&B抗剪强度增强(P<0.05),另2 种粘接剂抗剪强度变大,但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Nd:YAG激光处理前后3 种粘接剂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用立体显微镜观察界面破坏方式

结果见表 2。

Rely XTMUnicem 和Super- Bond C&B的界面破坏方式均以Ⅱ类为主,分别占各自破坏类型的66.67%和62.96%,而Panavia- F 的界面破坏方式以Ⅲ类为主,达70.37%。

A:对照组牙本质表面; B:对照组牙本质纵面; C:Gluma组牙本质表面; D:Gluma组牙本质纵面; E:Nd:YAG激光组牙本质表面; F: Nd:YAG激光组牙本质纵面

3 讨 论

3.1 扫描电镜观察实验

临床上固定修复活髓牙牙体预备后或粘接后常有牙本质过敏发生。牙本质过敏症的机制很多,被人们公认的是流体动力学理论。针对这个理论派生出堵塞牙本质小管治疗牙本质敏感的方法,包括应用脱敏剂以及激光脱敏等。Gluma脱敏剂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脱

敏剂,脱敏效果显著。其主要成分为5%戊二醛、36%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HEMA)和水。本实验中,涂用Gluma脱敏剂后牙本质小管口有密度略高的白雾状沉积物堵塞,可能原因是Gluma脱敏剂中的戊二醛使牙本质小管中的液体蛋白质变性、凝固,从而封闭牙本质小管末梢[2]。

Nd:YAG激光脱敏疗效肯定[3,4]。其脱敏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使照射区牙本质熔融,堵塞牙本质小管,降低牙本质小管内液体流动性,达到脱敏目的。本实验中牙本质表面小管口大部封闭,纵面见熔融层也证实了此结论。Nd:YAG激光不易被牙齿硬组织吸收,常需借助染料吸收激光。Zapletalova等[5]在研究应用Nd:YAG激光脱敏的适宜条件时发现,藻红是最适宜的染料。为避免牙髓损伤,激光能量密度上限不能超过396 J/cm2,本实验采取的激光能量密度为212 J/cm2,在安全范围内。

3.2 粘接强度实验

Super- bond为全酸蚀树脂粘接剂,其牙本质表面处理剂与磷酸相比,减少了脱钙牙本质层的收缩,同时含有能促进扩散的单体,容易形成良好的树脂浸润牙本质层。同时该粘接剂中含有4- 甲基丙烯酰乙基偏苯三酸酐分子,易与镍铬合金表面氧化膜发生反应。因此Super- bond与牙本质及镍铬合金均有很好的粘接效果。Panavia- F和Rely XTMUnicem同属于自酸蚀湿粘接剂,由于缺乏冲洗步骤,导致从磷灰石晶体中溶解出来的Ca2+、PO43-等过多的沉淀在牙体表面,抑制了粘接单体的渗入,从而影响粘接强度[6]。本实验Super- bond粘接强度明显高于Rely XTMUnicem,Super- bond与Panavia- F粘接强度无统计学差异,其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Panavia- F糊剂本身含有磷酸酯类黏合性单体MDP分子,易与易形成氧化物的非贵金属表面氧化物发生化学作用,所以该粘接剂与镍铬合金亦有较高的粘接强度[7]。从界面破坏情况看, Super- bond组和RelyXTMUnicem组离断面类型为Ⅱ类的占多数,说明这两种粘接剂与牙本质及修复体的黏附力和其本身的内聚力相当。而Panavia- F组离断面类型为Ⅲ类的占多数,说明Panavia- F与牙本质的黏附力小于其与修复体所形成的黏附力以及其本身的内聚力,这与Panavia对于修复体的粘接强度要高于对牙本质的粘接强度[8]相符。本实验中Panavia- F的粘接强度高于Rely XTMUnicem,可能因为RelyXTM Unicem自身酸蚀效果欠佳,而且经光照后流动性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其与粘接面之间形成很少且较短的树脂突。

本实验中Super- bond应用Gluma脱敏剂后的抗剪强度明显提高且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可能原因是Gluma脱敏剂中含有能促进树脂粘接剂与牙本质结合的成分[9]。Rely XTMUnicem和Panavia- F应用脱敏剂后抗剪强度都有增强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实验样本数量有限,不足以体现出差异的显著性。

一些研究认为在粘接前应用Nd:YAG激光照射会降低粘接强度,认为激光照射后牙本质小管熔融封闭影响树脂渗入[10]。在我们的研究中Nd:YAG激光脱敏后树脂粘接剂的粘接强度未发生显著改变。和我们的结论相似,Rolla 等[11]报告称Nd:YAG激光照射后使牙本质表面出现的不规则形态为树脂粘接剂提供了更好的微机械固位作用。

本实验研究的只是脱敏后的初期效果和粘接剂的初期粘接强度,关于脱敏的远期效果以及粘接剂耐久性的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Wolfart S,Linnemann J,Kern M.Crown retention with useof different sealing systems on prepared dentine[J].J OralRehabil,2003,30(11):1053-1061.

[2]Aranha AC,Pimenta LA,Marchi GM.Clinical evaluation ofdesensitizing treatments for cervical dentin hypersensitivity[J].Braz Oral Res,2009,23(3):333-339.

[3]王宏青,仲维剑,曲晓复,等.Nd:YAG激光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2):218-219.

[4]何松霖,胡德渝.我国激光治疗牙本质敏感疗效的循证医学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26(4):541-544.

[5]ZapletalováZ,Perina J Jr,Novotn R,et al.Suitable con-ditions for sealing of open dentinal tubules using a pulsedNd:YAG laser[J].Photomed Laser Surg,2007,25(6):495-499.

[6]Van Meerbeek B,De Munck J,Yoshida Y,et al.Adhensionto enamel and dentin: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J].Oper Dent,2003,28(3):215-235.

[7]Gerth HU,Dammaschke T,Zchner H,et al.Chemical a-nalysis and bonding reaction of Rely X Unieem and Bifixcomposites———A comparative study[J].Dent Mater,2006,22(10):934-941.

[8]Di Francescantonio M,de Oliveira MT,Garcia RN,et al.Bond strength of resin cements to Co-Cr and Ni-Cr metal al-loys using adhesive primers[J].J Prosthodont,2010,19(2):125-129.

[9]Wang L,Sakai VT,Kawai ES,et al.Effect of adhesive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 cements[J].J Oral Rehabil,2006,33(2):110-116.

[10]Franke M,Taylor AW,Lago A,et al.Influence of Nd:YAG laser irradiation on an adhesive restorative procedure[J].Oper Dent,2006,31(5):604-609.

牙本质粘接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劲润”牙本质保护膜 (Hybrid Coat, 简称Hy C, Sun Medical公司, 日本) , 由液体和专用海绵构成。液体成分含水、丙酮、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偏苯三酸酐酯 (4-META) 、多功能丙烯酸酯、单甲基丙烯酸树脂类 (Ac) 、光聚合引发剂、稳定剂等, 专用海绵含有对甲基苯亚磺酸盐和芳香族胺等。

添加剂:TMPT (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 日本) , 纯度为99.9%。

添加TMPT的方法:以商品Hy C为基材, 保持其基本组成和匹配比例不变以保证混溶稳定性的前提下, 仅按照以下的重量比例配方, 改变其中的单甲基丙烯酸树脂类 (Ac) 成分与所添加的TMPT含量, 配制4组实验牙本质封闭剂[6], 各组材料中Ac与TMPT总量均保持与商品Hy C中Ac成分含量相同。①100%Ac-0%TMPT (简称T0) ;②67%Ac-33%TMPT (简称T33) ;③33%Ac-67%TMPT (简称T67) ;④0%Ac-100%TMPT (简称T100) ;商品Hy C相当于T0组。

树脂水门汀:实验用水门汀种类及主要成分见表1。

注:MMA=甲基丙烯酸甲酯;4-MET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偏苯三酸酐酯;TBB=三丁基硼;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DP=甲基丙烯酰癸基二氢磷酸酯;5-NMSA=N-甲基-5-氨基水杨酸;BPO=过氧化苯甲酰;UDMA=二甲基丙烯酸二异氰酸酯

1.2 方法

1.2.1 水门汀试件制备

用自凝树脂制作圆柱状硬化体 (直径12 mm, 高12 mm) , 表面用100#耐水砂纸磨平后在其中央制备直径4 mm、深度3 mm具有倒凹的洞型, 洞型内按厂家说明分别填入各组水门汀, 用载玻片按压形成平面直至硬固。

1.2.2 实验牙本质封闭剂的涂抹

按Hy C使用说明, 在各组水门汀试件表面分别涂抹实验牙本质封闭剂①~④, 光照固化后置于37℃蒸馏水中保存1周。

1.2.3粘接试件制作

1周后将水门汀试件取出吹干表面, 贴付内径3.2 mm、厚度1 mm的硅橡胶圈以规定粘接面积。在硅橡胶圈内按厂家说明分别填入与水门汀试件相同种类的水门汀, 硬化后去掉硅橡胶圈置于37℃恒温水浴中, 24 h后测试剪切强度。

1.2.4 剪切强度测试

将粘接试件置于万能试验机 (TG-5KN, Minebea, 日本) 的自制夹具上进行剪切强度测试, 剪切方向与粘接面平行, 加载速度为1.0 mm/min (图1) 。各组样本数n=10。

1.2.5 体式显微镜观察

将所有断面样本用酒精梯度脱水后用离子镀膜仪 (IB-3, Eiko, 日本) 金钯溅射, 金膜厚度约5~10μm, 用体式显微镜 (×40) (SZ-3003, as One, 日本) 进行断裂模式观察。断裂类型分为3型:界面破坏 (interfacial failure, I) 、混合破坏 (mixtural failure, M) 和内聚破坏 (cohesional failure, C) 。每组样本数n=10, 断裂类型统计结果以I/M/C形式表示。

1.2.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多组均数的比较, 采用Tukey-Kramer检验进行方差分析后的两两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计数资料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剪切粘接强度

SU组显示了较强的粘接力, 与Hy C及各组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之间均达到了20 MPa以上。G-CEM及PA组与T0的粘接强度分别为16.60 MPa和12.26MPa, 与T100之间的粘接强度均小于10 MPa。从T0到T100, SU组粘接力逐渐增大, 而G-CEM及PA组粘接力呈现逐渐减小趋势 (图2) 。

2.2 界面断裂类型

SU与各组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之间均为内聚破坏;PA与T0之间主要为界面破坏和混合破坏, G-CEM与T0之间以内聚和混合破坏为主, 二者与其它各组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之间主要为界面破坏 (表2) 。

(I/M/C)

3 讨论

Hy C是一种单瓶式自酸蚀涂层材料, 可有效保护牙体及牙髓组织, 取得了较好的封闭牙本质的临床疗效[1,2,3,4]。为了提高其牙本质粘接强度, 作者在前期实验中将TMPT添加到Hy C中进行材料改良及牙本质粘接性能评价, 结果提示适量添加TMPT可以在不影响其牙本质封闭效果的前提下, 提高Hy C的牙本质粘接强度[6]。作为即刻牙本质封闭剂, 除了对牙本质的封闭疗效、粘接性能等要求之外, 还必须与间接修复体粘固用水门汀之间具有良好的粘接相容性, 才能保证最终修复体牢固持久的固位力。本实验选择各类树脂水门汀中常用材料各一种, 其中SU为不含填料的、PA为含有填料的树脂水门汀, G-CEM为树脂添加型玻璃离子水门汀。通常人们关注的只是材料与牙体组织之间的粘接, 实际上一种材料与另一种材料的粘接也非常重要, 它是复合树脂分层填塑固化技术的基础[7], 在即刻牙本质封闭技术中也很重要。本实验设计水门汀试件与其上粘接体为同一水门汀材料, 中间层为各组实验牙本质封闭剂, 通过剪切粘接强度测试和体式显微镜观察断面, 探讨TMPT的添加和配比对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与树脂水门汀粘接性能的影响。

结果提示, SU与各组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粘接力, 且随着TMPT的添加, 粘接强度有增大趋势;界面断裂类型均为内聚破坏, 提示二者之间良好的粘接相容性。G-CEM及PA与Hy C的粘接强度均弱于SU, 并且随着TMPT的添加, 粘接强度均呈减小趋势, 二者相比PA组粘接力更弱。体式显微镜观察显示, G-CEM与T0之间以内聚破坏和混合破坏为主, 其余以界面破坏为主;PA组除与T0之间有3例混合破坏, 其余均为界面破坏。说明PA及G-CEM与Hy C之间相容性不如SU, 并且TMPT的添加会影响二者的粘接性能。

SU为粉液调和、化学固化型4-META/MMA-TBB水门汀, 其中扩散促进单体4-META分子内具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独特的TBB引发化学聚合虽比较缓慢, 但最终聚合彻底, 且不受少量水分和氧气存在的影响, 还可能促进Hy C表面未聚合单体继续反应。TMPT具有三个功能基团, 随着其添加量增大, Hy C表面多余功能基团与SU聚合时架桥密度增大, 可使二者之间化学粘接界面稳定而牢固。加之SU不含填料, 聚合收缩和张力较小, 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 可以缓冲粘接界面的部分应力。本实验中SU组粘接强度最大, 尤其是与添加了TMPT的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之间粘接力更大, 界面破坏方式也主要为内聚破坏, 提示SU与Hy C之间聚合相容性较好, TMPT的添加对其粘接性能无不良影响。SU的良好粘接性能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趋势一致[8,9,10]。

PA为自酸蚀双固化复合树脂型双糊状水门汀。Hy C涂层残留C=C键本可以与PA单体中的C=C键形成原发性共价键结合[7], 但Hy C涂层浸水老化后树脂表面活性可能降低, 难以被疏水性PA基质所浸润, 所以其粘接强度低于SU组。随TMPT的添加, 封闭剂表面多余功能基团的立体障碍效果可能引起界面聚合不佳, 加之PA含有较多的无机填料, 聚合收缩可使界面性能减弱, 断裂类型也以界面破坏为主。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G-CEM, 具有酸碱反应和光聚合反应双重固化方式, 与玻璃离子相比它对固化反应过程中抵御水的能力要大些, 其粘接可以通过机械扣锁、离子交换和极性吸附等作用来实现。Hy C表面浸水老化对其光聚合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 但酸碱反应等使二者之间仍可获得一定粘接强度, 加之G-CEM填料含量较低, 故G-CEM与Hy C涂层粘接强度弱于SU, 但高于PA。随着TMPT的添加, 其表面多余功能基团的立体障碍效果可能影响界面聚合, 使粘接强度减小。

综上所述, Hy C与Super-Bond C&B之间相容性较好, 其次是G-CEM和PA, 三者的粘接强度均在12MPa以上。TMPT添加型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与SU之间相容性较好, 且随添加量增大, 粘接强度也逐渐增大。但TMPT的添加对PA及G-CEM的粘接性能有一定影响, 提示临床涂抹Hy C进行即刻牙本质封闭后, 粘固永久性修复体时应选择合适的水门汀材料。当基牙较短、聚合度过大等临床条件较差时, SuperBond C&B可提供较大的粘接固位力;如需选择PA或G-CEM时, 可考虑先对被封闭牙本质表面进行预处理 (如清洁去除表面未聚合层或硅烷化处理等) , 将在今后实验中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TMPT添加型实验牙本质封闭剂对树脂水门汀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TMPT于“劲润”牙本质保护膜 (HyC) 中试制牙本质封闭剂T0、T33、T67和T100, 采用剪切强度测试结合体式显微镜观察断面破坏方式, 评价各组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与Super-Bond C&B (SU) 、Panavia F (PA) 及G-CEM (G-CEM) 等不同种类水门汀之间的粘接性能。结果:SU与各组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之间粘接力均较强, 达20 MPa以上;G-CEM及PA与T0之间粘接力分别为16.60和12.26 MPa。随着TMPT的添加, SU组粘接力呈现增大趋势, 而G-CEM与PA组呈现减小趋势。结论:HyC及TMPT添加型实验牙本质封闭剂与Super-Bond C&B的粘接性能较好。

关键词:即刻牙本质封闭,TMPT,树脂水门汀,剪切粘接强度,断裂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锡平, 王庆, 毕玮, 等.劲润 (Hybrid Coat) 治疗活髓牙全冠制备后牙本质过敏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 2010, 17 (3) :432-433.

[2]二階堂徹, 來山修三, 高橋礼奈, 等.間接法修復におけるレジンコーティングについて-「Super Dentin」の形成[J].日本歯科評論, 2009, 69 (1) :85-90.

[3]湛渝, 马丁.牙本质保护膜在烤瓷全冠牙体预备后的应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1, 12 (2) :97-99.

[4]Islam MR, Takada T, Weerasinghe DS, et al.Effect of resin coating on adhesion of composite crown restoration[J].Dent Mater J, 2006, 25 (2) :272-279.

[5]周秦, 白乐康, 逯宜, 等.“劲润”牙本质保护膜的牙本质粘接性能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3, 22 (1) :159-161.

[6]周秦, 関根哲子, 根本章吾, 等.試作レジンコート材の象牙質せん断接着強さについて-TMPT配合ワンステップ型レジンコート材-[J].日本歯科保存学雑誌, 2010, 53 (4) :407-412.

[7]王军, 周平, 施长溪.不同表面处理对复合树脂表面聚合程度和层间强度的影响[J].北京口腔医学, 1996, 4 (4) :153-159.

[8]韩晓艳, 朱洪水, 刘秋月.牙本质表面不同处理方法对粘接剂与牙本质间剪切强度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6 (2) :125-128.

[9]陈利民, 王夏衡, 王蔚, 等.氧化物陶瓷与3种树脂水门汀初期粘接强度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2) :153-156.

牙本质粘接 篇6

本实验的目的为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全酸蚀粘接系统Prime Bond NT和自酸蚀粘接系统Xeno III处理正常牙本质和龋病影响牙本质(CAD)粘接界面超微结构的特点。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用离体牙

正常牙本质选用20 颗因正畸拔除的完整、无龋的前磨牙;龋病影响牙本质选用20 颗面慢性龋病前磨牙,4 ℃下分别储存于75%酒精溶液中,1 个月内使用。

1.1.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 种不同类型的牙本质粘接系统(Prime&Bond NT, Dentsply DeTrey)及(Xeno III,Dentsply, USA),复合体(Dentsply DeTrey, Germany),荧光素:Rhodamine B(C28H31CIN2O3, FW:479. 0,美国Sigma 公司,批号:128H3441)。光固化机(Spectrum, Dentsply, Germany), Isomet 低速锯(Buehler, USA),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TCS·SP2-AOBS-MP,Leica,Germany),电子数显卡尺(上海台海量具有限公司)和体视显微镜(Zeiss,Stemi SV, Germany)。

1.2 测试用样本的制备

正常牙本质(ND)组:用Isomet 慢速锯在流水条件下垂直于牙体长轴完全去除面牙釉质,暴露牙本质;龋病影响牙本质(CAD)组:先用龋显示剂caries marker (VOCO,Germany) 染色,去除软龋和病变累及的软化牙本质。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保留颜色较深但坚硬的CAD。上述2 组牙本质表面用600#碳化硅水砂纸湿打磨1 min,超声洗净后备用。

将牙齿分别随机分为2 组,每组10 颗牙齿,分别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和步骤使用一种已将Rhodamine B以1 g/ L的浓度在37 ℃时经超声震荡分别溶解的粘接系统,其上均使用TPH树脂(Dentsply, Germany)修复达3~4 mm。所有粘接好的样本贮存于37 ℃的蒸馏水中,24 h后进行切割。用Isomet慢速锯流水下从釉牙骨质界下约2 mm处磨除牙根,然后沿■龈方向将实验牙切成2 mm厚的薄片。每个牙齿制成3~5 个样本[2,3,4]。

1.3 LSCM观察

制备好的试件储存于37 ℃生理盐水中,观察前将试件固定在载玻片上,在100%的相对湿度下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用于图像采集的显微物镜为Plan Neofluar 20 ×物镜(数值孔径NA:0.5) 或40×(NA:1.3)、63×(Plan Apochroma, NA:1.4) 油浸镜;目镜为10×。激发波长为514 nm,发射波长为652 nm。混合层厚度测量所用的软件为Animation GIF 软件。

2 结 果

在激发波长为514 nm和发射波长为652 nm 时,Rhodamine B呈现出橙红色的荧光。在正常牙本质组中,2 种粘接系统在牙本质粘接界面均有良好的渗透,没有发现粘接材料和粘接界面分离的粘接失败情况。混合层的厚度为4~6 μm。荧光图象显示粘接剂渗入到牙本质小管、侧枝以及管间牙本质中。牙本质小管口呈漏斗状,其中有较长的树脂突起。牙本质小管中的荧光图像在某些部位有轻微的中断,这些现象在以水和乙醇为溶剂的(Xeno)组中更为明显,且未见牙本质小管侧枝荧光图像。2 种粘接系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图 1~2)。

在龋病影响牙本质(CAD)组中,同样观察到有混合层和牙本质小管中树脂突的形成,牙本质小管呈漏斗状,但牙本质小管的侧枝很少见到,混合层的厚度明显增高。牙本质小管中树脂突较细,数量减少,且中断现象较多,长度也有一定程度的缩短,混合层的厚度为8~10 μm左右,特别在Xeno组中可见树脂突的长度明显缩短,中断现象较多(图 3~4)。

C:复合体(compound);H:混合层(hybridlayer);T:树脂突(resin-tag)

3 讨 论

3.1 关于实验方法

LSCM 是将光学显微镜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的高科技设备[5]。自1987 年Watson[6]首次在牙本质粘接界面的观察中运用LSCM 方法以来,这一技术在牙本质粘接界面研究中的运用日趋成熟。本实验中选用1 g/L 的Rhodamine B 溶解浓度获得了较为清晰的荧光图像,说明这一浓度的Rhodamine B对于粘接剂较为合适。荧光剂除了可在粘接剂中混合均匀外,还应有合适的发射波长,经共聚焦激光激发,发射出足够强度、能与粘接剂本身自发荧光相区别的荧光。

C:复合体(compund)H:混合层( hybrid layer) T:树脂突(resin-tag)

3.2 牙本质类型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CAD 在光镜下呈均质的暗黄色或褐色外观,牙本质小管内有较多矿物盐沉积,其多为抗酸的白磷钙石,随着数量的增加最终堵塞牙本质小管,阻止粘接树脂的渗透和树脂突的形成。管间牙本质脱矿,牙本质显微硬度降低[7],其中的胶原纤维和粘接后形成的混合层强度都较弱,这些都不利于牙本质粘接。因此这也是显微图像上CAD的树脂突较ND长度短,并且数量较少的原因。

3.3 粘接系统间的差异

LSCM图像显示PBNT和Xeno III在牙本质小管内有良好渗透形成树脂突,而且树脂突在牙本质小管口以下10 μm距离内呈锥状,10 μm以外的粗细均匀,这说明牙本质小管口的管周牙本质被酸蚀溶解直径变大,树脂突在小管口处相应增粗的这种形态说明粘接树脂与小管壁之间有很好的附着(good tag attachment)[3]。PBNT的树脂突比较连续,且有侧支根管的渗透。Xeno III的树脂突较长,但不连续,侧支小管内的渗透很少。PBNT底涂剂中的溶剂为丙酮,Xeno III的底涂剂以乙醇和水作为溶剂,丙酮良好的亲水性使亲水性单体迅速渗入胶原纤维网中的微孔和牙本质小管内,丙酮良好的挥发性,可以去除牙本质表面多余的水份,提高亲水性单体在胶原纤维网中的密度[8]。乙醇和水作为溶剂挥发性的优势不明显,余留的水份和亲水性单体竞争胶原纤维网和牙本质小管内的空间,从而导致了树脂突不连续[9]。

本实验证明在观察正常牙本质对于全酸蚀粘接系统PBNT与自酸蚀粘接系统中,混合层厚度无差别,两者在界面形成的超微结构没有明显区别,而对于龋病影响牙本质,混合层的厚度明显增厚,树脂突的长度有明显的缩短,且中断现象更为突出,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摘要:目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研究正常和龋病影响牙本质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和粘接机制。方法:选择临床常见2种牙本质:正常牙本质(ND)、龋病影响牙本质(CAD),以RhodamineB为荧光剂,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正常和龋病影响牙本质粘接后形成的牙本质粘接界面微观形态的异同。结果:龋病影响牙本质的混合层厚度为正常牙本质的2倍,两者有明显差异。对正常牙本质2种粘接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但对龋病影响牙本质,牙本质小管中树脂突较细,数量减少,且有中断现象,尤其Xeno组更为明显。结论:2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在正常牙本质表面较龋病影响牙本质渗透更加的充分。

关键词:全酸蚀,自酸蚀,粘接界面,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混合层

参考文献

[1]Kwong SM,Cheung G,Kei LH,et al.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s to sclerotic dentin using a self-etching and a total-etching technique[J].Dent Mater,2002,18(5):359-369.

[2]Pashley D,Sano H,Ciucchi B,et al.Adhesion testing of dentin bonding agents:Areview[J].Dent Mater,1995,11(2):117-125.

[3]Ceballos L,Camejo DG,Victoria Fuentes M,et al.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 of total-etch and self-etching adhesive to caries-affected dentine[J].J Dent,2003,31(7):469-477.

[4]Griffiths BM,Watson TF,Sherriff M.The influence of den-tine bonding systems and their handling characteristics on the morphology and micropermeability of the dentine adhesive in-terface[J].J Dent,1999,27(1):63-71.

[5]Pioch T,Stotz S,Staehle HJ,et al.Applications of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to dental bonding[J].Adv Dent Res,1997,11(4):453-461.

[6]Watson TF.A confocal optical study of the morphology of the tooth/restoration interface using Scotchbond2dentin ad-hesive[J].J Dent Res,1989,68(6):1124-1131.

[7]李潇,朱光第,李洪涛,等.牙本质不同表面状态对其粘结界面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5):455-457.

[8]Yoshiyama M,Tay FR,Doi J,et al.Bonding of self-etch and total etch adhesive to carious dentin[J].J Dent Res,2002,81(8):556-560.

牙本质粘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

选择已治疗10~12个月的病例作为基数, 经统计有211例, 患牙数615颗, 按复查时间基本上为10~12个月;22~24个月;34~36个月;46~48个月四个时间段, 进行近远期疗效分析, 除个别人未回访外, 基本上都进行了回访。

1.1.2 本组患者男性90例, 女性121例, 合计211例;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42岁;患牙包括前牙、后牙, 均为恒牙, 共615颗。其中32颗患牙牙髓活力正常, 31颗有程度不同的过敏症状, 552颗患牙髓炎、尖周炎或为死髓牙, 除21颗后牙作干髓术治疗外, 其余均作根管治疗后充填。

1.1.3 材料及设备

德国登士柏Dyract AP复合体及配套粘接剂Prime&Bond NT, 充填枪, TOP light-LED curing光固化灯, GD光固化氢氧化钙。

1.2 方法

严格按Dyract AP使用说明操作, 主要步骤: (1) 比色; (2) 窝洞制备; (3) 清洗, 不要使牙质结构干燥; (4) 牙髓保护, 63颗牙进行了盖髓处理; (5) 涂布Prime&Bond NT; (6) Dyract AP涂敷, 填压紧密, 每层小于3mm; (7) 固化; (8) 外形修整。

复查指标: (1) 好充填物表面光滑, 无变色, 肉眼观无继发龋, 用探针探与洞缘密合, 无过敏症状。 (2) 较好充填物表面光滑, 无变色, 肉眼观无继发龋, 用探针探与洞缘有小区域漏隙, 有轻微过敏症状。 (3) 差充填物脱落, 明显变色, 肉眼观有继发龋, 磨损严重洞型口明显, 有明显过敏症状, 出现牙髓炎, 尖周炎, 存在其中一者。好的为成功病例, 较好及差的为失败病例。

2 结果

见表1, 表2。

3 讨论

3.1 粘接特点

Dyract AP复合体适用于粘接修复前牙、后牙各类龋齿窝洞, 基本上无需酸蚀。其粘接机理是以高分子电解质与不经酸蚀的牙釉质或牙本质粘接, 通过材料的亲水性羧基与牙齿中钙离子键和氢键相结合[1]。Dyract AP作为充填材料, 不同于银汞合金、复合树脂、玻璃离子等, 在充填过程中, 作清洗时不要使牙质干燥, 其机理是该材料底漆有独特的追水性, 即在牙本质表面有少量水分存在并不影响粘接, 反而粘接底漆深入牙本质中, 增强了粘接效果[2], 本文615颗充填牙, 均未作酸蚀处理, 缩短方便了疗程, 48个月内的成功率为88.2%, 说明清洗时不要使牙质干燥, 在粘接时无需酸蚀这两个操作特点在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3.2 充填年限与治疗效果

由表抽查患牙的观察时间与治疗效果看, 10-12个月和22-24个月成功率分别为99.3%和96.0%, P>0.05, 二者差异不显著, 10-12个月和46-48个月成功率分别为92.0%和88.2%, P>0.05, 二者差异不显著, 说明Dyract AP作为充填材料的失败率没有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高, 近远期疗效稳定。

3.3 疗效与洞型的关系

Dyract AP高性能复合体使用说明其适应症为所有类型的前后牙窝洞, 但Dyract AP修复前牙牙体缺损成功率较低, 无论如何, Ⅳ类洞修复仍系此类缺损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牙体组织的修复形式, 尤其是在某些尚不宜制作全冠的青少年, 可以作为一种永久性修复前的过渡形式[3], 而Ⅰ类洞, Ⅴ类洞, Ⅱ类洞成功率较高, 这与王立飞[4]报道在小型Ⅰ类洞, Ⅴ类洞, Ⅱ类洞的充填中Dyract AP复合体是最佳选择有相通之处。疗效与洞型的具体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Dyract AP复合体粘接修复龋齿窝洞48个月内的疗效。方法 用Dyract AP复合体共粘接修复615颗龋齿, 根据时间年限分为10~12个月;22~24个月;34~36个月内;36~48个月作连续观察分析。结果 Dyract AP复合体修复龋齿窝洞的成功率分别为99.3%;96.0%;92.0%;88.2%。结论 Dyract AP复合体粘接修复龋齿窝洞48个月内的疗效较稳定, 是一种较好的充填材料。

关键词:Dyract AP,复合体,龋病

参考文献

[1]吴晓霞, 刘静明, 朱正宏.酸蚀处理对Dyract AP复合体修复楔状缺损影响的临床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4, 18 (6) :538~539.

[2]赵琼芝, 刘冰.三种牙体充填材料修复牙体楔状缺损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02, 11 (6) :581~583.

[3]王光华, 彭式韫.牙体修复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21.

上一篇:烟草烟污染下一篇:工业企业成本计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