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学难点(共10篇)
生物学科教学难点 篇1
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能力不能够理解某个知识点时,该知识点就是该学生学习的难点,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出现。因为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相对而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那就要求教学手段要直观形象。在三年的教学中,逐渐发现初一初二的学生几乎没有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积累,一旦涉及到相关知识,如有机物、无机物、能量、气压、浓度等概念,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等原理学生认知上就很难接受,那就要求灵活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同时教科书中有不少生物学的原理、概念、规律艰涩难懂,那就要求运用形象生动丰富的语言。总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向他们生硬的灌输或回避这些难点,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用,降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至于导致孩子对生物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突破难点这些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第一、细致备课,把握难点: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不作深入研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了解,就会把简单的知识点作为难点来讲,浪费了课堂时间,使效率低下,并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难点不作深刻引导讲解,一带而过,也会造成学生听课困难达到道教学目的,导致教学不到位。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难点的突破首先在于把准难点——从两方面入手:(1)教的方面,首先教师应该认真专研教学大纲,发掘理论性较强、学生尚无知识储备、逻辑推理过程复杂的内容,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如果理论性强、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推理过程复杂、就是本节的难点。(2)学的方面,其次教师课前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因人、班、年纪而异地把准难点。同一年级,地段班的学生和实验班的学生在侧重点上就不同,地段班的学生在尤其在知识储备和理解力上可能略有欠缺,一些涉及物理化学基本常识的内容就需要解释地更清楚;而不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不同,如“细胞”、“组织”等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就不构成难点。“DNA”、“遗传信息”、“基因”相对初中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借助具体事例让学生感悟。能够说明“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具体事例是几个经典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经典的直观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图解。直接让初中学生回答“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说明了什么”比较难;教师可以将该问题转化为几个具体的、简明的、学生能够解决的小问题:1.克隆羊多莉的形成与哪几只羊有关?2.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3.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4.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5.多莉与哪只母羊的长相最像?它为多莉提供了什么?这说明决定长相的物质一定位于细胞哪种结构中?6.猜一猜,多莉除长相与那母羊相似;它们的运动能力会相似吗?性别会相同吗?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会领悟到:决定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的物质在细胞核内,这样的物质就叫遗传物质;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等就叫遗传信息。这样抽象的问题也就具体化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就能够理解了。同时,由于问题的相对梯度较小,较易解决,因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巧施教学,突破难点:课前找准了教学难点,相当于中医搭准了脉,课堂教学中就要围绕这些难点,逐一解决各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难点能否突破以及突破的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1)迁移是生物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情境中来,便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促进正迁移,为突破难点铺平道路。直接灌输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往往会因为过于抽象和空洞而不被学生接受。“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简单、易做、又隐含着实验设计的原理;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实验设计的原理,学会实验设计方法。
(2)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难点分解为几个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十分有应用价值。通过将难点化整为零,使学生感受不到复杂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3)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各种有关教具的直观诱导启发作用来突破难点,常常可以事半功倍。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教具、演示实验或自做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诱导启发讲解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剖析教学难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难点可迎刃而解。例如: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壁位于细胞的表层,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学生较易接受,而“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 学生很难想像到。能够说明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的典型事例有“植物细胞不会因为吸水而涨破,而动物细胞则会吸水涨破”。学生在做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时,常有“为什么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而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生理盐水中制成临时装片”的疑惑,需要解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会是什么结果,并借此机会探究细胞壁的功能。设置问题:1.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想一想,为什么动物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而植物细胞在清水中则不会吸水涨破呢?通过上面的探究学生会意识到植物细胞不会吸水涨破是因为细胞膜的外面有细胞壁,进而领悟到“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会从中感悟到一点利用实验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
(4)生产生活实际是生物学知识的来源,也是生物学知识价值的归宿。有些生物学知识概念在离开了对对实际的认识更显得深奥玄妙莫测,成为学生难点。解决这些难点的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对这些知识概念的理解。如:在讲到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是一种“本能”行为时,学生对“本能”这一概念不易理解成为学习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实际例子来解决这个难点。例1,鸟类对自己的下的卵,一般没有识别能力,如果向正在孵卵的母鸡窝中放入鸭蛋,母鸡会毫不犹豫地伏在上面继续孵卵。例2,不少小型的雀类常把杜鹃的卵当成自己的卵孵化,并且喂养比自己大得多的雏鸟;通过以上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鸟类某些复杂行为是鸟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并非是有意识的行为,这就是动物的“本能”。
第三、类比对照,实践证明: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很难把“呼吸作用”、“呼吸”、“呼吸运动”、“肺的通气”等区分开;很难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其原因是:首先,这些知识过于抽象;其次,学生对“有机物”、“气压”、“氧化分解”等概念不理解;对“气压”与其体积的关系不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可以燃烧一张纸,并引导学生回答:1.纸能够燃烧,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纸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3.纸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汽车要运行必须燃烧什么?为什么?5.人的运动也需要燃烧物质吗?燃烧什么?在何处燃烧?
“燃烧”是学生常见的、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现象,学生较易理解;所以,教师用“燃烧”类比“呼吸作用”,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呼吸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燃烧”,气压是看不到、听不到的,也是用语言难以向初中一年级学生表达清楚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充有不同气体量的相同的气球,让学生感悟气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住打气筒(或注射器)的开口处,然后让打气筒(或注射器)的活塞前后(或上下)运动,从而改变其中气体的体积,让学生感受气压与气体体积的关系,为学习“呼吸运动”扫清障碍。学生通过真实的具体的感受会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使难点得以化解。
又如,“能量”一词在生物学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但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到,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表达清楚,所以学生常感困惑,直接影响生物学的学习。“能量”看不见、摸不到,但时刻与我们相伴;因而通过让学生自我体验人的生命活动与“能量”的关系来感悟“能量”。设置问题: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当然也有很多同学经常不吃早餐),请同学们想一想:1.假如你一晌或一天或几天不吃饭,你的体力会有什么变化?你的精力会有什么变化?2.我们的心脏时刻不停地跳动的动力从何而来?3.寒冷的冬天,我们为什么还会有较高的体温?热量从何而来?
通过上面的思考学生会意识到食物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生长发育的原料,食物中还有供我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而且还会意识到能量就贮存在食物里。学生虽然不能给能量下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却可以感受到能量的存在,并对能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生物学科教学难点 篇2
一、物理模型的构建在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时的应用
在光合作用的图解中最常见的是 (如图1) 。如果以此图解为线索, 主要通过构建细胞模式图, 将不同光照强度下, 线粒体呼吸作用与叶绿体光合作用这样不可见的抽象的过程, 用实物构建,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净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 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坐标图 (如图1) , 请同学们分析坐标图解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关系, 即要求同学们得出此图主要描述的是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植物始终还在进行着呼吸作用。
(二) 分析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实质:吸收CO2, 合成有机物, 释放O2, 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实质:消耗O2, 分解有机物, 释放CO2, 释放能量。强调:我们通常以CO2的吸收量 (或O2的释放量) 代表光合作用, 以CO2的释放量 (或O2的吸收量) 代表呼吸作用。
(三) 、模型构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尝试构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和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关系模型图。在构建模型时, 利用注射器模拟叶绿体和线粒体。具体操作:在大小合适干净的纸上画一个植物细胞的框架, 平放在桌上。选有刻度的注射器若干支, 分两等分, 分别贴上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标签, 将其中标有叶绿体的注射器不吸入气体, 而标有线粒体的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气体。将两支注射器放入纸上画好的植物细胞框架内备用。
1.构建植物在未接受光照时, 只有呼吸作用的细胞模型图。没有光照, 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 不吸收CO2, 故注射器内不吸入气体。而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会释放一定的CO2, 故将注射器内已有的气体推出一定量并记录数值, 这时线粒体释放的CO2量则代表呼吸作用强度, 假设整个过程中呼吸作用保持不变。
2.构建植物在接受较弱光照时, 既有光合作用, 又有呼吸作用, 但是光合小于呼吸作用的模型图。一位同学将标有线粒体的注射器再推出同上相同量的气体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与此同时另一位同学要将标有叶绿体的注射器吸入少量气体, 代表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共同讨论得出, 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一部分被光合作用吸收, 一部分释放到外界环境, 这时消耗大于合成。
3.构建在光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光合、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的细胞模式图。两位同学同时操作, 将标有线粒体的注射器推出同上相同的气体量, 标有叶绿体的注射器吸入与其等量的气体。分析此时线粒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恰好完全被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 这时既没有向外界释放气体, 也没有吸收气体。即呼吸消耗量和光合合成量相等, 净光合作用为零。
4.构建光照进一步增强, 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的模式图。一位同学将标有线粒体的注射器还是推出同上相同的气体量, 但是标有叶绿体的注射器同时吸入大于标有线粒体的注射器推出的气体量。讨论得出此情形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一部分来自呼吸释放, 另一部分则是从外界吸收, 这时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消耗量, 净光合作用大于零。
5.综合对比分析上述四种情形, 分析得出实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净光合作用的计算关系式。指出其中从外界吸收的CO2量则代表净光合作用。
二、概念模型在减数分裂教学中的应用
减数分裂对学生也是很难理解的知识之一, 减数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同源染色体的变化, 学生要充分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才能掌握减数分裂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都有重要帮助。
(一) 在减数分裂教学导言中的应用
生殖与发育, 请同学们以人为例讨论:如果整个过程只有有丝分裂。经过分析, 如果只有有丝分裂, 那么每繁殖一代, 染色体的数目就会增加一倍。此时引出生殖细胞的形成是通过减数分裂的方式实现的。由此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二) 在同源染色体概念理解中的应用
疑问:人的精子与卵细胞中含有的23条染色体能否称作11对半?通过分析, 这23条染色体形态大小都不相同, 不能成对, 编为1-23号。当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 受精卵中就有了23对染色体, 这23对染色体每对都是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 受精卵中共有23对这样的染色体, 形态大小相同, 这样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疑问:精子和卵细胞中还有同源染色体吗?再结合本节中的问题探讨推导出, 减数分裂过程中重要变化:一定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三) 在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意义理解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学生理解了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在维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中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 在教学中, 我们要不断尝试, 通过建立模型等方法, 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优化教学设计、不断解决生物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理解新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 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创作性的开展教学, 并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教学效益。
多元类比,突破生物教学难点 篇3
关键词:多元类比;突破;生物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56-1
提到生物学科,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会蹦出基因、遗传、克隆等名词,它的表面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颇为遥远。其实事实情况刚好相反,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医疗、保健、美容等,都离不开它的影子,因此,学生学习生物不仅是出于对高考的考虑,还是对生活的思量,都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生物科学的很多知识都是从微观层面出发,难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也不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得出自己的体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多方探索,发现用类比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做一个简要的讲解。
一、雷同类比,明察秋毫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外形及本质的类比描述,让人对作者要阐述的事物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构想。其实在生物中,这个方法依然卓有成效,当在教学中有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时,教师可将微观深奥的生物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相融合,通过类比相似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下面笔者结合真实教学案例,讲述对雷同类比教学法的一些体会。
比如,我在教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由于光合作用发生在植物内部,且其过程都是细胞参与,学生不能有直观的理解,也不能对光合作用中的各个步奏有清晰的体悟。我在逐步对光合作用的各个步奏和植物中各种细胞在光合作用中承担的角色一一讲解后,学生并没有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清晰的理解,回答问题时,或者需要思考很久,或者干脆答不上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对教学内容做了类比分析,把叶绿体比喻为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把光比喻为工厂的动力来源,把二氧化碳和水比喻为工厂生产有机物的原料,把有机物和氧气比喻为工厂生产出的产品,学生听到这样的讲解后,很容易在脑海中构建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各部分的作用,成功破解了这一教学难点。
我们在学习任何知识时,总是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去理解新的知识,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因此,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善加把握人类学习的这一习性,必能在讲解一些教学难点时,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二、反意类比,旁逸斜出
在数学的证明题中,当正常的解题思路很难取得成效时,我们往往会考虑到用反证法。而在生物教学中,这个方法也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在讲一些比较抽象的生物概念时,正向的逻辑思维很难做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而在生活中也找不出相似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试试运用反意类比教学法,通过对知识反对面的否定,达到让学生真正了解要讲解理论的作用。得益于这种类比教学法,笔者曾多次于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
比如,我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光合作用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这一知识点,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个反意类比,我对学生们说,在地球上,人和动物呼吸都会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假如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毫无疑问,地球上的空气成分必将改变,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但是,众所周知,虽然当今时代温室效应已成热议,但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是变化不大的,从这个结论逆推,植物的光合作用必然会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学生听懂这个逻辑思维后,对于光合作用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再也不会混淆知识点。
反意类比教学方法是常规教学法不能达到期望效果时,可作为救急措施使用的一记“杀手锏”,它在很多知识点的讲解上都有别的教学方法不具有的优势,所能熟练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能给生物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夸张类比,深入浅出
我们知道,在生物科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微观层次,小到分子甚至原子级别,这么小的单位,我们肉眼甚至觉察不到他们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些知识时,难免会使学生有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视觉在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很难在脑海中构建起清晰的知识体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曾实验过许多解说方法,但教学结果都不理想,后来发现,夸张的类比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接受,能让学生对于一些微观性的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
比如,我在教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时,由于书本上的DNA分子图只是二维图像,使得学生不能清楚直观的观察到它的真正形状,而讲解的方式在遇到这种复杂的结构时也显得苍白无力,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讲课时,我带了一个巨大的立体DNA双螺旋模型,一边讲解基本知识,一边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模型,学生既感好奇,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能从放大的模型中直观地了解DNA的结构,简单的一个教学模型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在生物的一些教学板块中,传统的讲解方法或是“实事求是”的类比教授并不能实现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目标,若能适当地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是放大事物的外形,让学生“以大见小”,对于学生吃透知识点颇有助益。
[参考文献]
[1]正媛媛.高中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确立和突破[J].新课程学习(中),2012(02).
高考生物重难点复习方法 篇4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到了高中,你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在高中,学习的科目没有大科、小科之分,只有高考和非高考科目之分。比如对于理倾学生来说,语数外、理化生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对于文倾学生来说,语数外、政史地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因此,如果大家把生物当成初中的小科,当成文科来看待,指望考前背一背,这种情况下你的高中生物是根本学不好的。
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生物学科教学难点 篇5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物学科教学难点 篇6
1.解剖学、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的相关术语
2.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特点,体内的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人体的基本组成
1.细胞的结构和基本功能: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的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肌肉的收缩功能。2.人体组织:分类、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三.骨肌系统
1.骨:骨的结构和分布、骨的形态及分类。
2.骨连结:骨连结的分类、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3.肌肉:肌肉的形态、分布、结构与功能。骨骼肌的收缩。四.循环系统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细胞的形态、组成和功能。
2.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的概念,生理性止血的过程,抗凝系统的作用和纤维蛋白溶解。3.ABO血型系统以及输血原则。
4.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的位置、外形,心内各腔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构成及功能,血管的分类及特点,肝门静脉的组成及主要分支。5.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电图中各波的意义。6.心动周期及心脏的泵血过程,心音的组成及意义。
7.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特点,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9.器官循环:冠状动脉循环、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
10.淋巴系统与免疫: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机制与特点。五.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胸膜及胸膜腔:胸膜腔负压形成原理及其生理学意义。
新祥旭www.xxxedu.net
3.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通气的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肺换气:肺换气的概念、影响因素。
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特点。6.呼吸运动的调节。六.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主要消化器官及消化腺的结构特点。
2.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及细胞的电活动,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3.消化:各种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和大肠液)的成分及作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咀嚼及吞咽,胃的运动,小肠的运动,大肠的运动及排便。4.吸收:主要物质的吸收位置、途径及方式。七.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2.肾脏组织学结构: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肾脏的供血。3.尿生成的过程,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生成的调节。4.尿的排放:排尿反射。
八.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2.脊髓和脑的位置、结构特点与功能,脑的分部、脑脊膜的结构,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循环,血-脑脊液屏障,血-脑屏障。3.脑神经与脊神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反射弧的构成与功能。4.内脏神经的组成、特点以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5.神经元与神经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神经递质及受体,反射弧的构成及功能。6.脑电波的形成及脑电图的特征。九.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2.激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作用机制。3.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联系。
新祥旭www.xxxedu.net
4.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甲状腺、、甲状旁腺及其他调节钙代谢的激素、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等。十.感受器官
1.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与一般生理特性。
2.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眼的结构,眼的折光系统组成、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眼的感光换能系统,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3.听觉器官:耳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声波的传导与听力的形成,前庭器官的功能。4.味觉和嗅觉:味蕾的分布与功能;嗅觉的产生。十一.生殖与发育
1.生殖系统的结构组成
2.男性生殖系统:精子的发生过程,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2.女性生殖系统:卵巢的生殖功能,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月经周期,妊娠。十二.表皮系统
1.皮肤的结构与功能。2, 皮肤附属器的组成与功能。十三.能量代谢与体温
1.能量代谢:新陈代谢的概念,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生理波动,产热和散热,自主性体温调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重难点梳理 篇7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比较
1. 共同点
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 联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达尔文进化论 (自然选择学说) 为基础。
3. 不同点
(1) 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个缺点。
(2) 达尔文进化论是从个体水平研究生物的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强调群体的进化,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自然选择
指环境条件或其他生物对某种生物的选择。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1. 选择的对象
自然选择表面上是对一个个不同生物个体的选择, 实质上是对个体所包含的变异进行选择。从分子水平上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进行选择, 从而改变着种群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
2. 选择的因素
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环境因素很多, 其中一种或几种起主导选择作用, 如在干旱环境中水起主导作用。
3. 选择的手段
选择生存斗争。通过生存斗争使少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 从而完成一次对生物的选择。
4. 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 使之得以积累和加强, 从而使生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并朝着特定的方向进化发展, 久而久之, 便产生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三、几个重要概念的区分
1. 种群和物种
(1) 概念不同:略。
(2) 范围不同: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和种群组成的。判断时应清楚种群是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总和, 他们通过基因交流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物种的判断标准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的后代, 不同物种不仅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而且不能交配, 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2.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 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每个群体中出现的比例, 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2) 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3.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上的障碍, 使不同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彼此之间不能相遇、交配,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 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如植物由于花期不同而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生殖隔离的类型如下:
(1) 生态隔离:由于食性、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点的不同, 使几个亲缘关系接近的群体之间交配不易成功的隔离机制。
(2) 季节隔离:又称时间隔离。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生育季节和时间, 如动物的发情期、交配期, 植物的开花期和授粉期等。如果同种群体间的生育季节和时间不同, 就会造成季节隔离或时间隔离, 阻止了基因的交流, 从而导致生殖隔离。
(3) 生理隔离:植物传粉后或动物交配后由于生理上的不协调而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现象。
(4) 形态隔离:主要指由于植物花的结构与传粉者的形态结构不协调而造成的交配受精障碍。
(5) 行为隔离:由于交配行为不同而使两个或几个亲缘关系相近的群体之间交配不易成功的隔离机制。
(6) 杂种不育:一种杂交后的生殖隔离机制。不同种生物受精后虽能形成合子, 并发育成成熟的F1杂种, 但杂种不能产生后代。如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子不能生育。因为马的染色体为64条, 驴的染色体为62条, 杂交后产生的骡的染色体为63条, 骡在形成生殖细胞时, 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 (即联会紊乱) 而不能完成减数分裂和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 (即精子和卵细胞) , 故不能生育。
上述各种类型的生殖隔离, 实质上都是隔离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使各个隔离种群拥有较强的稳定性, 以保证在自然条件下各自朝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4. 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
如何突破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难点 篇8
【关键词】突破、重难点、方法
G633.91
在生物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为我们的工业、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我们的衣食住行与生物科学越来越密切。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生物科学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指出生物科学一定会为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要加强和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作为学生生物知识的启蒙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日常生活的基本素质、环保意识和自身健康意识的培养都需要生物教学作为基础。只有明确生物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能把握好中学生物教学目标,培养生物专业的高科技人才。
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努力完成高中生物教学的各项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添砖加瓦。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重难点的问题就成了完成这一目标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我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一起交流。
第一种方法。多媒体演示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适用针对一些生物体内复杂化学反应过程的讲述。比如:在讲到基因表达过程时。转录和翻译本来是两个连续的过程,但转录在细胞核内,翻译在细胞质中。知识点的讲述习惯上也都是分开来讲,先讲转录,再讲翻译。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觉得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没有联系。而且如何进行转录和翻译听起来也很难理解。这时,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把转录和翻译的整个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像看动画片一样看到了整个过程,除了老师的讲解还有动画的图像,多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对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就会印象更加具体、深刻,理解起来也就更加的容易了。还有,在讲到酶时,说酶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让更多的分子更快的参加化学反应。可怎么降低活化能,什么是活化能?理解起来既抽象又难懂。这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动画,整个动画演示的是小动物跳高的过程。这时老师顺势指出酶就是比赛的裁判,它可以控制横杆的高度,横杆的高低决定了有多少小动物能跳过去。小动物就相当于化学反应的底物,跳过去的越多就等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分子越多,反应速度自然也就更快。
第二种方法:列表对比法。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解决一些难以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如,在讲到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时,可以列表进行真核与原核细胞的比较:
还有细胞分裂与分化、呼吸与光合、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对比来突破。通过这样对比后,学生对以上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即可明晰在心。
第三种方法:实验总结法。
这样方法主要是在一些概念性结论的总结时会用到。比如:我们讲到植物的向性运动时,很多学生以为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是我们播种的时候人为摆放了种子的方向造成的。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在培养皿内培养玉米种子的实验。将四个种子分别朝向培养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用湿润的纱布固定,将培养皿立起来(这时四颗种子就会朝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培养在适宜的条件下两到第三天。观察结果后发现,四颗种子的根都是向地生长,而茎都是被地生长。由此就可以总结得出,植物的根总是向地生长,茎总是被地生长,这就是植物的向性运动。还有,在讲到酶的高效性時,通过过氧化氢在普通化学催化剂和酶的催化下看到产生气泡的多少,或者观察卫生香的复燃情况,就能够得出酶和普通的化学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得出酶的高效性。
第四种方法:类比讲解法。
这种方法是在解决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时会经常收到奇效。比如:在讲到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时。经常遇到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由几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构成几条肽链,形成了几个肽键,脱去了几分子水,还剩几个氨基和羧基等。这时候我会找一些学生上讲台,让学生面对同学们站成一排。由于学生都穿着一样的校服,如果不看脸他们就是一样的。这时候,把学生的脸比作氨基酸的侧链基团,也就是R基。学生马上就理解了不同的氨基酸只有R基有区别。然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让学生互相之间手拉手,把一排学生比作一条肽链,把牵起来的两只手比作一个肽键,学生马上能说出一条肽链有几个肽键。继续观察又可以得出,每形成一个肽键,要消耗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还可以得出,每一条肽链,最前面有一个氨基,最后面有一个羧基。由于R基未知,所以最后得出结论:每一条肽链至少有一个氨基,至少有一个羧基。这样,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就很容易让学生掌握了。再比如:在讲到酶促反应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刚开始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加快,但底物浓度超过一定数量后,底物浓度继续增加,反应速度不再增加了?我们就可以举例,把酶比作是拉砖头的货车,把砖头比作反应物。把货车单位时间内运输的砖头数量比作酶的催化反应速度。如果一辆车能装三千块砖头。当车上只有一块砖头时,货车单位时间内运输的砖头数就是一块。当有两块转头时,货车单位时间内运输的砖头就是两块,依次类推。但如果砖头数目超过了三千,比如三千零一,由于货车只能装三千块砖头,这时的货车单位时间内也只能也能输三千块砖头,多余的只能下一次再运。所以砖头再多,单位时间也只能运三千块。讲到这里,学生马上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理解底物在一定浓度之内反应速度是可以随底物浓度的上升而加快,但超过一定浓度后就不再加快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及重点难点突破)》 马德高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生物学科教学难点 篇9
(1)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实验的观察
1.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可用苏丹红代替醋酸洋红染液为染色体染色
B.观察到分裂中期的细胞核内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C.该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D.质量分数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95%的酒精混合液主要起固定作用
2.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解离时间越长越好,保证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
B.装片制作过程中需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洗去解离液
C.图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图丙细胞的一半,但二者的核DNA数相等
D.统计视野中处于图乙、丙、丁时期的细胞数目可计算细胞周期的时长
3.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4.下图为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显微照片,①~⑤表示不同时期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两极之间的距离大于其前一时期
B.③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将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C.④最适合用于洋葱染色体组型分析
D.⑤可能正在进行中心体的复制
5.下图为四组植物材料在“观察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细胞周期来看,四组材料中D组作为实验材料最适合B.四组植物材料一定来自不同植物体
C.若四组植物材料来自同一植株,则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D.观察过程中如果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所有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6.下列对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用蝗虫卵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7.如图①~⑤为实验过程中在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B.图①所示时期会发生核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C.图②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图中细胞按减数分裂的顺序排列为①③④②⑤
8.在观察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时,区分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染色体是否存在染色单体
C.有无同源染色体
D.细胞是否均等分裂
9.无论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都可以将生物组织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观察减数分裂一般选择雄性生物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
B.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所产生的染色体变异均可用显微镜观察到
C.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细胞增殖时,观察染色体最好的时期是中期
10.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均可使用卡诺氏液染色后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B.都先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C.都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位置、数目判断细胞的分裂时期
D.着丝点分裂后,分布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一般相同
11.某实验小组利用小鼠睾丸细胞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具体操作如下:
①预处理:取雄性小鼠注射秋水仙素。
②取小鼠睾丸放入装有适量的0.3%
KCl溶液的小烧杯中剪碎并过滤,再加0.3%的KCl溶液至4mL后,37℃静置30min进行低渗处理。
③加入2mL甲醇冰醋酸,800~1000
r/min下离心8min,弃上清液再固定8min。
④重复该步骤后加1mL固定液,制成细胞悬液固定5min。
⑤取清洁的低温预冷载玻片,距10~15
cm高度滴下2~3滴细胞悬液,之后轻轻敲打载玻片,同时从一侧轻轻吹气。
⑥将载玻片干燥后染色20~30
min,用高倍镜观察,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用小鼠睾丸细胞进行实验是因为该部位细胞的__________(填细胞分裂类型)比较旺盛,而用适量的秋水仙素溶液注入动物腹腔内进行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以使细胞周期同步化,从而积累大量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
2.利用KCl溶液低渗处理可使细胞膨胀,在制片时细胞易破裂从而有利于__________铺展。但在低渗处理时应注意控制__________等条件,否则会导致细胞提前破裂或膨胀不足而影响观察。
3.制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细胞悬液后吹气和敲打的目的是__________。在对装片染色时,还可采用倒置染色法:在玻璃板上滴加Giemsa染液,用2块废旧玻片作支架,将载玻片的标本面向下放置到支架上并使标本与Giemsa染液接触一段时间,该染色法的优点是可防止染液颗粒沉淀而影响观察,同时还可以避免__________。
4.实验小组观察发现,少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其他同一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上述实验操作中的__________导致。
1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大蒜为材料进行一些生物学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市售大蒜常经过休眠处理以延长保存期。若要使大蒜发根快、齐、多,实验中可以
处理以打破大蒜休眠期。
(2)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要确定一天中有较多处于分裂
期细胞的时间。甲同学在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旺盛时期的9点左右、14点左右、24点左右取样制片观察,视野中观察到的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原因是。
(3)为了探究NaCl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将大蒜用清水配养生根,选取生长良好的根尖若干,均分为10组,分别用
及浓度为0.05、0.10、0.20、0.30的NaCl溶液各处理24h、48h,在上午10点左右取材,用卡诺氏液固定、保存。
②取①固定保存的根尖材料用95%乙醇冲洗,然后制作装片,制作流程为。
③镜检计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注: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的细胞数/总细胞数)。
实验
处理
NaCl溶液/mol•L﹣1
0.00
0.05
0.10
0.20
0.30
时间/h
实验
结果
有丝分裂
指数/%
6.97
7.51
6.46
6.28
5.84
5.44
4.73
4.27
3.82
3.15
实验结果说明:NaCl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
有关,其特点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染色体或染色质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一般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进行染色,不能用苏丹红替代,A错误;细胞分裂中期细胞核的核膜与核仁已经解体,看不出细胞核,且是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接着先在低倍镜观察,再换高倍镜观察,C正确;质量分数为15%盐酸和质量分数为95%酒精混合液主要起解离作用,使细胞分散开来,D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一般是3~5
min,解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使细胞破裂,影响观察到的细胞数目,A错误;漂洗过程中,需用清水洗去解离液,B错误;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图丙细胞的一半,但二者的核DNA数相等,C正确;统计视野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数目,不能计算细胞周期的时长,D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应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箭头所指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细胞壁,不能观察到其细胞核,B错误;观察图像中的细胞发现有的细胞表现出核膜解体消失的特征,即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据此可推知,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染色质(体)与该碱性染料结合能力强,D正确。
4.答案:A
解析:
5.答案:A
解析:
6.答案:D
解析:A.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有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
B.由于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B正确;
C.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
D.洋葱根尖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
故选:D。
7.答案:D
解析: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时作为判断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依据,分析题图可知,①中细胞具有一个明显且大的细胞核,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中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中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中即将形成4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中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细胞按减数分裂的顺序排列为①③②⑤④,D错误。
8.答案:C
解析:A.无论是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其组成成分都相同,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初级精母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中期也含有染色单体,故B不符合题意;
C.初级精母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故C符合题意;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细胞质分裂都是均等的,故D不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A.睾丸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能统计到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多,而卵巢中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连续的,不能统计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少,A正确;
B.染色体变异能够用显微镜过程到,B正确;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正确;
D.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卡诺氏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所以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A错误;
B、显微镜观察时,都先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B正确;
C、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判断细胞所处时期,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分布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一般相同,D正确。
故选:A
11.答案: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染色体;
温度(或时间);
3.使细胞均匀分布(分散开);
染液快速挥发
4.敲打和吹气(的过程中导致染色体发生丢失)
解析:
12.答案:
(1)赤霉素
(2)中
(中后)
细胞分裂的间期时间远大于分裂期
(3)①蒸馏水(清水)
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③NaCl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当处理时间相同时,抑制作用随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合理就行)当处理浓度相同时,抑制作用随处理时间加长而加强(合意给分)
解析:本题考査植物激素调节和有丝分裂的有关内容。赤霉索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功
能,因此可用赤霉素打破大蒜休眠期。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的最佳时期;由于细胞分裂的间期时间远大于分裂期,所以在视野中观察到的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①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
NaCl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NaCl的有无、NaCl溶液的浓度,以及处理时间,因此,实验组用0.05、0.10、0.20、0.30
mol▪L-1的NaCl溶液处理,对照组用蒸馏水即0.00
mol▪L-1的NaCl溶液处理。②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一漂洗—染色—制片。③由表中的实验结
电势难点教学 篇10
浙江台州广播电视大学 陈学雄
一、设计思想
物理知识与一般的文化知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如能把物理概念整合到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对包含“势”字的词语的讨论,使学生理解“势”的一般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电势概念。
类比是人类研究、理解未知事物的一种有效而常用的方法。学生对重力场中“地势”的概念。水流从“地势”高处流到“地势”低处的现象及重力做功跟始末位置的“地势差”有关的规律有直观的印象。所以从“地势”概念出发,通过类比建立电势概念,是一种易于理解而直观的方法。
教材中把电势差和电势能编排在同一节,这两个概念都很抽象难懂,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很容易混淆。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就是在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固定点)之间建立起本质的、非人为的联系,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可利用的、稳定而清晰的固定概念,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条件。据此,对于电势与电势能,应该先牢固地掌握其中的一个,使之成为另一个的固定概念。电势能比电势差更复杂,它的变化不但与电场有关,还与电荷和电荷在电场中的移动方向有关;而电势差则只与电场本身有关,在知识体系中,它比电势能处于更基本的地位。基于上述原因,本节课只学习电势差、电势的概念,电势能的概念在学习了等势面、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后再学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与重力场类比,理解电场中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理解电场中的电势分布规律: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
2.理解电势差的定义式UAB=WAB/q,会根据电荷q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AB,计算电势差UAB。
3.理解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UA-UB,知道电势的本质是电势差,某点的电势等于该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势差。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以及从广阔的文化背景知识理解物理概念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势”的含义的讨论
“势”是一个很抽象但很常用的概念。请大家回忆出一些包含“势”字的词语,并从中归纳出“势”这一概念的含义。
词语:“形势”“姿势”“情势”,“蓄势待发”“权势”“势如破竹”“仗势欺人”,“优势”“劣势”等等。
分析:前面这组词语说明了“势”是与位置、姿态有关的东西;中间这组词语说明了“势”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趋向、能力;后面这组词语说明了“势”是一种相对性的东西。
总结(板书):
势是一个位置(或姿态)相对与另一个位置(或姿态)所具有的潜在的力量、趋向、能力或本领。
2.重力场中的地势
在重力场中,物体会自动地从高处落到低处,水会自动地从高处流到低处。如图1,物体在A点,如果没有阻碍作用,它就会自动地运动到B点。A、B这两位置之间潜在着一种做功的能力,使物体在A点,具有向B点运动的趋势。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就会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获得动能。A点对干B点存在着一种优势。相反,B点相对于A点处于劣势。要使物体从B点运动到A点,就需要输入能量,使物体克服重力做功。
由此可见重力场中存在着一种势,我们不妨把它叫做地势。水会自动地从“地势”高处流到“地势”低处,这是大家熟知的说法。
物体从高地势处运动到低地势处,重力会做正功,重力做功为WAB=m(ghA-ghB)我们可以把(ghA-ghB)叫地势差。gh中,h代表位置,g代表重力场的作用。如果没有重力场g的作用,空间各点也就不存在这点“地势”高那点“地势”低的区别了。有了地势的概念,重力做功就可以表示为:重力做的功=物体的质量×重力场中两点的地势差。
3.电势概念
与物体在重力场中移动重力做功类似,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也要做功。例如,把一个正电荷q在图2(a)所示的电场中从A点静止释放,它会在电场力作用下自动地向B处移动,在此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使电荷获得动能。可见电场中A点相对于B点存在一种优势,A、B这两位置之间潜在着一种对电荷做功的能力。这就是说,电场中存在着一种与位置有关的势,我们把它叫做电势。
更具体地,把用电场线描述的电场与水在重力场中的流动相类比。沿水流方向地势从高到低,则在电场中沿电场线方向电势从高到低,如图2(a)和(b)。
4.电势差的定义
再来研究一下电场力做功的情况。电荷在确定的A、B两点之间移动,电荷量大,受的电场力也大,电场力做功就越大,电场力做功与电荷量成正比。在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电场力做功与始末位置有关,例如在图2(a)情况中,电荷从A点移到C点,电场力做的功比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的功大。从电势角度讲A、C间的电势差值大于A、B间的电势差值。所以电场力做功还与始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与重力做功相似,电场力做功可以表示为:电场力做的功=电荷的电荷量×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即WAB=qUAB。
从上式可得到电场中两点间电势差的定义:电场中A、B两点之间的电势差UAB,等于电荷q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即UAB=WAB/q 通常所说的电压,其本质含义就是这里的电势差。5.电势的定义
顾名思义,电势差应该是电势之差。电势是这样定义的:确定参考点O,并规定O点的电势为零,电场中任一点A的电势UA等于A点到O点之间的电势差UAO,即UA=UAO
通过一些例题求解,使学生获得沿电场线电势降低的直观印象,明确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得出关系式UAB=UA-UB
四、小结
【生物学科教学难点】推荐阅读:
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突破10-06
网站生物学科10-19
生物学科特点06-30
生物学科教学计划07-18
生物学科起始课11-07
高三生物学科复习策略09-24
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10-22
关于生物学科的说课10-23
生物学科学习能力培养07-04
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