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能力

2024-06-21

英语学科能力(共12篇)

英语学科能力 篇1

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呢?笔者认为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 应该以阅读能力为主线, 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因此, 英语教学要增加阅读训练, 以培养英语综合水平。具体策略如下。

1树立阅读提升英语水平的观念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应该向学生强调阅读训练的重要性, 做好任务的布置和检查, 让学生既要从阅读中寻找到乐趣, 又要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看到自己强化阅读训练过后自己取得的进步, 让学生有兴趣和信心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同时, 教学除了是教师和学生两方的互动, 家长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 我们要向家长讲述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 让家长能够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监督和鼓励的作用。

2提升阅读教学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目前, 从教学实际来看, 阅读教学主要围绕着教材中的课文进行, 这就是所谓的“精读”。我们可以把课文阅读教学设计成三个部分:pre-reading, while-reading和post reading.

2.1阅读前的活动

“阅读前的活动”是学生在正式阅读课文之前为掌握课文意义所作的各种准备, 是为有效地阅读和深入理解课文服务的。

2.2阅读中的活动

skimming:读者运用skimming是为了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建议:阅读读物的题目;阅读读物的小标题;阅读读物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找出各个段落的主题句。

scanning:其目的是寻找特定的信息。我们在日常阅读中, 经常会用到这种技能。scanning的目的性很强, 因此, 在日常训练中, 一定要把需要学生寻找的东西告知学生, 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scanning。

为文章寻找适合的小标题, 以培养学生宏观把握整篇文章脉络的能力。

寻找主题句:有些文章没有小标题, 因此文章的脉络就要依靠每一段的主题句来体现, 因此, 寻找主题句也是把握文章的有效方法。

2.3阅读后的活动

阅读后的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故事类的课文改编成剧本;把说明文改写成专题演讲稿;汉英互译;复述。

同时, 精读训练对于学生英语基本功的提高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是,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要适当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推荐学生爱看的报刊、杂志,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增强英语知识背景, 扩充词汇量, 提升英语语感。必要的时候, 可以通过有效地课堂组织, 如作阅读报告, 快速阅读竞赛等, 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控制。

3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 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3.1结合阅读训练, 扩充词汇量

随着自主招生考试的进行, 英语考试对于学生词汇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全力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 让高级词汇内化为学生掌握的词汇。在教学中, 笔者认为应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强化记忆—复习记忆—阅读文章—再次强化—内化。

3.2通过阅读训练, 拓展知识面, 增加阅读背景知识储备, 从而为阅读本身服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融入英美文化的内容, 让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的国家有一定了解。同时, 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 所以, 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多看中文的报刊、杂志, 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比如:学生通过杂志了解到了许多关于金融危机的知识, 如果在英语阅读中出现了相关内容, 学生的知识储备马上会调动起来, 帮助理解英语的文章。即使有生单词出现, 也不会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这便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3.3通过阅读训练, 培养语感, 结合背诵的方法, 提高英语能力

在教学中, 找一篇好的文章 (比如《新概念英语第三册》) , 先播放音频材料, 让学生一句一句把文章听写下来。再设置部分阅读题目, 通过快速阅读的形式理解文章大意。在讲解相关词汇和短语后, 让学生吧这篇文章背下来。背诵是学好英语必不可少的手段。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文字是要靠背诵、习惯和记忆才能学会的, 才能在一切文法规则完全忘却之后还说得最完美。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 能够结合上下文意思, 记住生词。以后再复习生单词时, 阅读一遍背诵过的文章, 生词的意义自然就会出现在学生脑海中。同时, 学生在背诵课文的时候, 一定会分析每个句子的结构, 会自然地按照意群来记忆, 通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会自动地对每个句子快速的分清每个意群。这样,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学生会按照意群来阅读, 而不会按单词逐一地阅读, 同时, 在听力的时候, 也会按照意群来听, 这样做, 大大提高了阅读和听力的效率。

总之, 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英语教师来讲, 必须持之以恒, 以阅读为主线, 通过阅读的训练来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扩充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控和驾驭能力, 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英语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以阅读训练为主线, 培养英语学科能力的策略, 具体而言:树立阅读提升英语水平的观念;提升阅读教学活动组织的有效性;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 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关键词:阅读训练,英语学科能力,策略

英语学科能力 篇2

摘 要:英语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英语课上既要保证学生学好英语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提升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思维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核心素养等都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做好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焦点和热点,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可谓是无处不在的,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不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发展中,英语所占的比重都是极其巨大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许多教师关心的重要内容。在英语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都属于核心素养培养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到高中之后,学生即将成年,对于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到了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英语知识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应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综合水平,促使学生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高中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高中英语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英语的教学方式开始由单一走向多元,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人们也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适用于当前的英语教学,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很难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也是“哑巴”英语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中英语在教学中做出了不少的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新课程教学改革虽然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已经形成了定势,大部分教学工作的开展依然是为考试服务的;其次,英语是一门语言知识,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知识时最大的难题就在于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的高中尤其突出,缺乏语言环境使得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无法流畅自如地表达出来,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理想,学习积极性不高。我国学生真正接触英语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在其进入到高中时,大部分学生对英语都不是十分的陌生,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英语知识时,就已经养成了一些不是很好的习惯,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这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三、高中英语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做好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并非是易事,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工作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之所以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课程内容及教师教学方式存在问题造成的。如当前大部分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作文等课程内容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耳提面命的内容也多是考试可能会涉及的考点,如笔者经常?到有老师对学生讲“这个句型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你们一定要认真听。”在这种较为压抑且功利化的学习环境下,学生难以找到英语学习真正的趣味性所在,学习积极性可能会越来越低。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首先必须要做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工作,教师不能仅仅将英语教学的目光局限在考试之上,还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所喜欢的英语知识有哪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为高中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创造良好语言环境

英语是一门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学科,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通过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已经比较多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些学生的表达意愿比较强,他们也希望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给身边的学生听,所以说,教师还应当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排英语音乐剧,举办“我说英语”等小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不小的帮助。

总之,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核心素养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也是当前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趋势。当然在教学中要做好相应的改革工作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乐于配合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美玲.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2]李美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5(08).[3]尹川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5(15).作者简介:

英语学科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科 核心素养 能力 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它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知识和能力等。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事实上,“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虽然我们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德育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懂得关心他人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当代社会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道德情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的追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也要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从以下几方面培养高中英语学科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1.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就是做人做事的品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社会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个人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在个人意志、礼仪、正义感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文化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比如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具有交际能力。对不同文化有包容,懂得尊重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看问题。对国际交流活动要主动参与。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2 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课讲的是非洲冒险。旅游是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旅游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些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在非洲旅行所经历的事情,了解非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渴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3.语言能力。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每一部分的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可能不同。要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其次要教授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对英文单词掌握正确的读音,扩大词汇的识记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场景,使学生客观形象的学习语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教授学生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这门科目实践性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去感知、分析、理解、体会,不断地去练习,最后才能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室的布置多使用英语。课后可以设置英语角,鼓励学生参与,多说多交流。在课堂上,要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既能轻松愉快地学英语,又能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比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整个语篇分析,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内容,并且总结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思维素养。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分析、推断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的重要。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能够通过基本的概念对所学东西进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具备逻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每个单元的word power 部分的单词都是同一类型的,记忆这类单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降低记忆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整体认知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模块而unit1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 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是一个男孩神秘失踪的事件,其失踪的原因可能是与外星人有关。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这篇文章结构,从而发现新闻报道类文章的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锻炼,把思维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和掌握英语进而合理正确地使用英语。教师要教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语学习的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5.交际能力。学生学完英语能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清楚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共同承担责任。要具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作出必要的妥协。有团队合作精神,对团队活动积极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练习。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学生的培养既要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2011.12.28.

英语学科能力 篇4

一、高中生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界定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为了解决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只注重单一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忽视综合能力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学习者身上存在这样的能力,它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是一种在能在不同的新场合中做出评判和选择的能力,一种能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1]20世纪90年代,关键能力概念被发展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主要表述的是学习者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学习任务而应具有的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能力,这一能力与具体的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关系,是一种跨界性能力。

依据这样的定义方式,笔者认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不是一项或多项具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独立于他们之外而又通过他们体现出来的能力。也就是说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不是词汇、语法、听力能力、说的能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中的某一种或某一个,而是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语言任务而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习者能够适应语言运用中出现的各种不可预见的新情境。但是关键能力又不是一种虚无的概念,它应当涵盖一些具体的能力,而且与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共生而存在。

为了探寻关键能力的详实内容,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能力结构模型,笔者设计了《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调查问卷》,旨在从广大的中学英语教师中获取更广泛的观点,了解这些对基础教育英语学科非常熟悉的教师们眼中最重要的能力有哪些,从而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能力构成因素研究。

二、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呈现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能力以便教师们进行评价,笔者根据Bachman的交际性语言能力模型[2]以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3]中有关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评价的论述,对语言学习中的各种能力进行了梳理, 整理出38个细致的子项目,作为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并对每个子项目的内涵进行了解释,以便教师们明确含义。这些能力可被分为三个部分:输入性语言能力,输出性语言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其中输入性语言能力部分包含听力和阅读两个方面,共22道题,输出性语言能力部分包含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的表达能力,共14道题,交际性策略能力部分主要包含交际品质和元认知策略能力两个方面,共2道题。

问卷全卷就是由上述38题组成,但是每个部分的问题以随机排序的方式呈现(见表1)。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避免受访教师受到研究者意图或观点的影响,可以增加研究的信度。被调查者需要对各个子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从0到5分六个等级中进行选择,分别对应着从“不重要”(0分)到“最重要”(5分)六个层次。研究者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通过重要性因素分析,提炼出关键能力的主要因子,为后期的建模做好准备。

被访问的教师为常州市高中英语教师,共计发放问卷135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对所有问卷的数据,以人工输入的方式编入计算机,再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

1.调查问卷的信度

为了了解调查问卷的信度质量,笔者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问卷的克伦巴赫alpha系数,得出整体a系数值为0.954,各分项目系数均在0.800以上,如表2。可以看出,调查问卷的各个系数值均很高,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体现了较高的信度,因此问卷数据可以采用。

2.内容重要性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输出性语言能力、输入性语言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三者的内容重要性平均值相当,都在4分左右,分别为3.992、4.101和4.001(表2)。这说明受访者认为输入性和输出性语言能力以及交际性思维能力对语言整体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都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

具体来说,从输入性语言能力来看,得分最高的前三项是“理解文段的主题大意”能力(4.53)、“理解文段结构能力”(4.34) 和“根据文段提供的事实和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4.28),这说明受访者认为,信息的主旨归纳能力和隐含信息的推理能力是英语学科输入性语言能力的最关键因子之一。

在所有的输出性语言能力因素中,“组织语言能力”(4.5)、“准确描述信息能力”(4.42) 和“确立写作要点能力”(4.38)是得分最高的三项,而涉及到信息评价和运用的能力项得分却没有上述三项高,如“站在不同的角度创造性使用信息能力”(3.69)、“将信息进行关联化的能力”(3.82)、“对语段表达手段进行评价的能力”(3.80)得分均未达到4分。这有些出乎研究者最初的预料,因为根据课程标准和语言学观点,对信息评价和运用通常要比信息本身以及如何归纳和表达信息重要。通过对部分教师的后续访谈,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高中阶段中学生的非母语语言能力尚不足以支持他们表达出深层次的思维和话题内容,因此高中阶段输出性语言能力的重点应当在英语语言的准确性、多样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而所表达内容的复杂性不该成为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因此其重要性也不被看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38个子项目中,没有一个项目的均分值在3分以下,说明受访者认为问卷内容比较好的反映了中学生语言关键能力在三个方面所应包含的因素。

3.调查结果的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是多元统计中进行降维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在众多的因素中提取出尽量少的必要因子,以便建立起最简洁、最基本的概念系统,揭示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对本次测试进行因素分析的目的有两个,首先,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来判断输出性语言能力、输入性语言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三个方面内容的合理性。其次,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三个方面比较重要的因子,从而建立关键能力模型。

(1)验证性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进行因素分析的样本量要超过100,或超过变量的2倍。[4]本问卷有效参与人数为118人,样本量大于100,也超过了变量(38个)的2倍,同时,经过SPSS检验,KMO值为.862,球形度检验显著值为3044.851,自由度为703,显著性水平在0.000以下,差异比较显著,因此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详见表3。

用SPSS软件对所有子项目进行了主要成分因素分析,并采用方差极大方式进行旋转,得出4个因子,解释了64.332%的方差变异。因子4只包含一个子项目(28),题目数量不到3,可以删除掉。[5]将子项目28删除,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因子,子项目24在因子1、3上的负荷量分别是.308和.344,也可以删除。[6]将24删除后进行第三次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因素,解释了63.485%的方差变异。运用SPSS软件将算出的三个因子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出了他们的主成分表达式。参看调查问卷内容与主成分表达式的内容,可以看出,因素1可对应为输入性语言能力,因素2为输出性语言能力,因素3为交际性策略能力。上述的分析表明,将核心能力划分成输入性思维能力、输出性思维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三个方面是合理的。

(2)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构建模型,确立每个分卷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必要对三个部分进行分别的分析,探索出各自的主要构成部分,以便形成整体的核心能力框架。输入性语言能力共22个,每个均分都在3分以上,都被受访者认为比较重要。以上文所述同样的方法,用SPSS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并采用方差极大方式进行旋转,得出4个因子,解释了60.402 %的方差变异,见表4。

然后,再将运用SPSS软件算出的4个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出了各自的主成分表达式。参考问卷内容,笔者将这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梳理与分类能力、隐含信息的推理能力、信息的主旨归纳能力。其对应的问卷子项目和题号见下表(表5)

输出性语言能力共有14道题目,每题的均分也都在3分以上。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素分析,并以极大方式进行旋转,得出4个因子,解释了68.703%的方差变异。由于因子4只包括2个子项目(24、28),因此可以删掉。将子项目24、28删掉,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因子,解释了61.344%的方差变异。根据SPSS软件计算出的主成分表达式内容以及调查问卷项目进行比较,笔者将这四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表达信息能力、归纳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其对应的问卷内容和题号见表6。

鉴于交际性策略能力共只有2道题目,无需进行主成分分析,每道题的得分均在4分以上,笔者认为它们为构成关键能力的主要成分,分别命名为“交际思维品质”和“元认知策略能力”。

三、高中英语关键能力的组成

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建立了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模型,主要包括输入性语言能力、输出性语言能力和交际性策略能力三个部分,从SPSS主要成分分析的结果来看,这三个部分中的9项能力为主要成分,是关键能力最必要的因子,其中输入性表达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梳理与分类能力、隐含信息的推理能力、信息的主旨归纳能力四个部分;输出性表达能力包括表达信息能力、归纳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三个部分;交际性策略能力包括思维品质和元认知能力两个部分。

根据Bachman的观点,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输入和输出性语言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对彼此都有促进作用,同时双方共同作用来完成交际过程。另一方面,交际策略能力则是交际过程顺畅的基本保障,也是优化交际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一策略不仅仅被运用于输入过程中,也运用于输出过程中,对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在输入输出的交际实践中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三者是一个互动的整体,相互作用又相互支撑。因此,在笔者所建关键能力模型中,三者之间的连接都以双向箭头表现,详见下图1。

学科能力表现是指中小学生在各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可观察的和外显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结果。[7]也就是说,学生的学科能力表现往往体现为由内隐的学科思维过程和外显的学科行为两个方面。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建立了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外显模型,但是,这样的体系反映出哪种内隐的学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这个能力事实上是学生的批判性语言能力。

首先,所谓批判性语言能力,是指学习者以运用信息为目的,对语言信息进行高层次的理解、领会,并对信息的价值、准确性或权威性作出评价,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8]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批判性语言能力首先包括了输入性语言能力,亦即对信息进行释义、理解和推断的过程。而输入的目的是为了输出,有了批判性的输入过程,就会产生对输入信息的反应,会对它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为自己所用。为了有效运用,需要对它进行评价,这就是输出过程。对于批判性语言能力的具体内涵,学者们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以批判性阅读能力为例,Wallace认为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可以使读者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9]Crawley和Mountain将阅读分为三个层次:1. Literal Reading, 指的是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写了什么;2. Interpretive Reading指的是读者能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解决问题;3. Creative或Critical reading,创造性或批判性阅读,包括三个层次:分析、综合和评价。分析阶段意指读者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辨别事物发生的动机或理由,得出某一结论。在综合阶段,读者能综合信息并作出预测和推理。在评价层面,读者能做出判断和评价,并提出和表达观点。[10]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笔者所概括的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与文献中学者们所述批判性语言能力的内涵具有比较高的相似程度。

其次,就批判性思维而言,根据Alec的观点,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方面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根据上文所述,认知能力方面的内容和批判性语言能力相类似)和包含各种情感特质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两方面(Alec, F.,2001)。[11]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含义是指在个体启动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之前,需要一种情感上的激发,以便启动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并在反思、审查过程中保持一种坚持不懈的动力来维持这样的行为(Facione,2013; Paul&Elder,2008),[12,13]这事实上和本研究模型中的交际性策略能力比较相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可用批判性语言能力加以概述。当然,这只是为方便陈述的角度所作的简化概括,两者在具体内涵上还有差别,在具体的实践运用过程中,还是需要以模型中的具体内容为依据,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问题。

四、结语

本研究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对高中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进行了初步界定,并将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类比。希望研究结论能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课程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方面能为英语教育从业者提供借鉴。当然,所做的实证分析还比较粗浅,样本数量和代表性以及调查项目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建议后续的研究者能多进行更加科学的研究,早日形成更加科学的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内容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对语言学习者进行能力评价展开拓展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13~14.

[2]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17.

[4][5]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6~32.

[6]Stevens,J.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M].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55.

[7]郭元祥,马友平.学科能力表现的内涵[J].现代教学,2012,(11):25.

[8]李瑞芳.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2,(5):61~65.

[9]Wallace,C.Read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325.

[10]Crawley,S.J.&Mountain,L.Strategies for Guiding Content Reading(2nd ed.)[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5:84~92.

[11]Alec F.Critical thinking:An Introduc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5.

[12]Facione,P.A.Critical Thinking:What It Is and Why It Counts[M].CA:The California Academic,2013:6~10.

英语学科能力 篇5

2018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于3月17日进行,现将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整理如下: 1……the soud of “ch” 正确答案:B.vioceless,dental and fricative 2……/m/, /n/, and 正确答案:C.place of articulation 3……she is 正确答案:A.A transcribing 4……neither the unpleasant 正确答案:C.has made 此题暂无 5……Mr.Joe has worked very hard

中公教育

正确答案:B.to 此题暂无

6……the message came to the villagers 正确答案:C.that 7……we must improve the farming 正确答案:B.in order that 8……do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 正确答案:C.No, not at all 9……what is the main rhetoric cevice used in 正确答案:D.Transferred epithet 10……A:let us go to movie 正确答案:A.Illocutionary act

中公教育

发挥学科优势 培养实践能力 篇6

学生的实践能力指运用现有知识去探求未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运用从而提高素质的一种能力。它的培养有一个知识认知、实践、提高的过程。其中认知是前提,实践是关键,提高是目的。

语文学科同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学校生活、日常社会生活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舞台。

一、重视课本对学生的实践要求

初中语文一至六册安排有一定数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如二册“学习硬笔书法”,“写日记”,“写信”;三册的“辩论会”等。对这些内容,我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们去实践。对练字和写日记,鼓励学生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其他内容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由学生自己主办或主持。

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实践的习惯

1.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讲《防治近视常识问答》关于“雾视法”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自带上老花镜感受,学生对有如“雾中看花”这一印象特别深刻;课下又布置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写一篇说明文——《近视镜与老花镜》。这样做,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产生和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体验,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为什么所以然。这种体验是在实践中感受到的,是教师的教所不能替代的。

2.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正是这种能动性的体现。在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①自学。初中生字词、语法、学法都有一定的积累,再加上现行教材内容同生活密切相关,深度适中,适宜学生自学探究。学生自学一般以带着问题思考的形式进行,课后练习自主解决的情况就成为衡量自学质量的标尺。学生通过自学阶段获得知识,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

②质疑。一方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的方式寻求解答,即“学答”;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深层次的提问,即“学问”。

③举一反三。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反复实践,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3.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要求学生自己出一套语文检测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上一堂课;热情参与报刊举办的征文活动等。进行这些尝试,目的是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其潜力,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实践,大胆创新。

三、在生活中学用结合

1.注重日常应用。拟拟广告词,写张寻物启事或招领启事,出则通知,签个合同,自编自写春联等。学生所学有了用武之地,积极性自然很高,实践本身也就是高效率的了。

2.利用实践园地。学校的专栏,校刊和校园广播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日常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

3.通过活动锻炼。社会活动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每项活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学生围绕活动有关内容深入了解,仔细探究,对活动的形式认真推敲,以期达到最佳活动效果。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谋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过程。

英语学科能力 篇7

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它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知识和能力等。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事实上,“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虽然我们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德育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懂得关心他人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当代社会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道德情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的追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也要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从以下几方面培养高中英语学科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1.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就是做人做事的品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社会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个人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在个人意志、礼仪、正义感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 文化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比如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具有交际能力。对不同文化有包容,懂得尊重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看问题。对国际交流活动要主动参与。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2 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课讲的是非洲冒险。旅游是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旅游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些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在非洲旅行所经历的事情,了解非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渴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3. 语言能力。

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每一部分的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可能不同。要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其次要教授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对英文单词掌握正确的读音,扩大词汇的识记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场景,使学生客观形象的学习语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教授学生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这门科目实践性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去感知、分析、理解、体会,不断地去练习,最后才能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室的布置多使用英语。课后可以设置英语角,鼓励学生参与,多说多交流。在课堂上,要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既能轻松愉快地学英语,又能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比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整个语篇分析,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内容,并且总结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 思维素养。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分析、推断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的重要。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能够通过基本的概念对所学东西进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具备逻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每个单元的word power部分的单词都是同一类型的,记忆这类单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降低记忆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整体认知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模块而unit1 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是一个男孩神秘失踪的事件,其失踪的原因可能是与外星人有关。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这篇文章结构,从而发现新闻报道类文章的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锻炼,把思维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和掌握英语进而合理正确地使用英语。教师要教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语学习的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5. 交际能力。

学生学完英语能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清楚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共同承担责任。要具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作出必要的妥协。有团队合作精神,对团队活动积极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练习。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学生的培养既要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2011.12.28.

英语学科能力 篇8

这一学科的特点无形中也就规定了它有别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通常认为学习英语要注重口、耳、眼、手,四种器官的并用,即做到“四到”。

“口到”。学习语言,不张嘴不动口是学不好的,同学们最大的毛病是读书不出声,害羞不敢张嘴。诵读是会话的基础,也是语感的来源,更是顺利学会单词、词组、句子的用法和掌握语法规范的基础。大声诵读和清晰发音是学英语的第一关口。要克服要克服害羞心理,不要怕读错,读错意味着有机会改正,意味着进步。动口还要多问,碰到疑问要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多闻阙疑。

“耳到”。学习英语的发音、读音、语调等这些感官的要素最好是口耳相传,听说领先。在课堂上,不但要专心听老师对知识的讲解,而且要认真听老师对语音、语调、重音、连读,失去爆破、断句等发音要领的把握,以便培养自己纯正地道的英语口音。在课外还要坚持练耳,最好是挑选发音纯正的磁带,用录音机反复的听,仔细地模仿跟读。还可以多听发音比较好的同学的朗读,甚至可以面对墙壁说给自己听,如此等等。

“眼到”。英语学习中阅读环节必不可少。研究发现阅读能增强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能力。长期大量的阅读,不但能积累知识而且能够养成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用心阅读”。

“手到”。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再好的人也不可能逃脱被遗忘的命运。学习英语手就是要勤快。手勤不仅要做好课堂笔记,还要多翻书,多查字典,更重要的是多摘抄优美的原文,因为抄写能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记忆力也是极有帮助的。

书面表达上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的一种综合表达方式,它涉及到遣词造句的能力、语法知识、逻辑思维等等。所以学生要想掌握这门技巧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以上的“四到”仅仅是指导英语学习的总的思想,但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书面表达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的经验:

一、夯实基础,注重效率

夯实基础就是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要采用多种的方法来训练句子,如翻译法、仿作法、填充法、续句法、笔记法,等等来练习,注意难度的梯级上升。熟练地掌握五种基本句型,在此基础上再训练各种类型的小文章。

二、熟背范文,树立样板

亚里士多德说:“一切的艺术创造都始于模仿”。在进行书面表达训练时,教师应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范文必须做到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语言习惯上标准规范。范文对于学生的作用在于指导性和模仿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之存在的差距。

三、自改互改,重视评价

在书面表达训练过程中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行之有效的批改方法也必不可少。教师可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生自己批改、学生互相批改、学生集体批改、教师批改等等。在批改时需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错误类型,如单词拼写错误、时态错误、表达不当等等。以上四种批改方法可选一种使用,亦可数种并用,在教学中可灵活把握。采用这些评价方法不但节省了时间,提高效率,而且让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广泛阅读,丰富词汇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提高书面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丰富词汇量。要通过各种读书法如泛读、精读等,体会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可指定学生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养成积累词汇的好习惯。

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笔者的管窥之见尚有诸多的不成熟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赵科.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松泉.简明学习方法词典[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3]冯克诚.中学英语教学结构模式与写作教学[D].内蒙古大学,2000.

英语学科能力 篇9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目标, 感受成功。”中学全新的理念和要求均强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而研究性学习在英语学科方面, 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对提高学生的品味, 加强文学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寓教于乐”更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一种价值形态,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以活动引领学生, 积极鼓励他们在“做中学”, 在朗读、模拟、演讲、学英文歌、影片鉴赏、听力训练、主题讨论、同台表演中不断锻炼才能, 完善品质, 陶冶情操, 砥砺心性, 培养学生的模仿、观察、分析、比较、思维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更能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竞争、登台表现过程中增进体验, 品味成功, 树立校园主流文化意识,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 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 获得终身发展;更能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此外, 学校英语组历时十载的“明港人的一台戏”和已经成功举行了三届的“明港校园英语节”。为本课题实施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舞台和实际操作经验;我们发现,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型, 代表了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也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课题研究缘起于区教研室主任张曙波学期初在指导普通高中英语学科如何更好地撰写课题的若干有效建议, 在我们外语组扎实进展的过程中, 将如何实施的可行经验加以反思总结, 认真整理材料,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对体现新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2年第二届市教科研例会上, 笔者在《大海边, 捡起心形的卵石;蓝天下, 放飞研究的翅膀———市德育课题研究心路历程》发言交流中, 就“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主题活动”搜集整理了学校外语组通讯员发送的所有外语组活动纪实通讯、活动照片, 向与会代表进行了成果展示, 效果良好。

一个旧的梦想的实现, 往往会引发一个新的梦想。于是, 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我们走进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以后, “任务型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向来是老师们研究的方向。但是, 如何在任教班级形成一个核心文化、核心价值取向, 在交际过程中习得语言, 国外研究的题材较多, 但国外孩子的基本状况、学情、家庭教育等均与国内高中学生差异悬殊, 尤其是我校高中处于城乡结合部, 在新课程理念下主要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 崇尚积极的情感体验, 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用渠道;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而通过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的参与, 全程跟进, 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也会与时俱进, 与校同台, 与成长共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学生在主动参与班级及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 (包括影片欣赏类, 社区服务类, 女排志愿者类, 大型歌舞演讲秀, 实践类, 研究类, 手工制作类, 港口考察类, 体育竞技类, 国际友人联欢比赛类等) 中如何促进自身语言能力的发展。尤其以英语演讲比赛和英文歌曲比赛中师生语言教学的策略、训练及原声带模仿朗读, 演讲稿的准备, 主题的设定, 听力的训练, 歌曲的排练、演唱为重点研究内容。因为学生有效学习语言的延伸与他们对经典演讲的耳濡目染、经典歌曲的传唱息息相关, 在实践体验、同台竞技、互相勉励等多层次立体活动结构中提高学生的多元语言发展能力。

1.预期目标。 (1) 探索高中英语语言教学如何拓展学用渠道, 主题活动开展同样作为探究有效语言学习的一种途径, 并将每次活动举办的目的、参与人数、评价方式、学生获奖感言、活动反思等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2) 立足语言教学, 丰富形式, 让学生在导师指点下, 实现主题活动任务的目标, 在学生积极主动报名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 探索“无招胜有招”、“教无定法”的多元语言学习形式。 (3) 提高教师和学生拓展教学资源, 开发课程实践能力。在各个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 通过影片分段下载制作等 (上课五分钟欣赏) 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和课外演讲等延伸策略, 进一步开发语言教学正能量和积极因子。 (4) 为诸如“走进西澳”等区级或区级以上各部门比赛培养语言基本功扎实、思维敏锐、语言综合素质俱佳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

1. 构建务实的“主题活动”实践体系。

本课题组由学校外语组五名一线教师组成, 由学校教科室主任林耕波老师牵头引领;聘请经验丰富的区教研室和教科所主任张曙波为课题指导老师。

首先, 确定五位老师及他们所在9个不同年级的班级为本课题的实施对象。其次, 建立务实的活动操作体系, 其核心是扎根课堂, 功夫下于课外, 多样实践。

总的活动操作系统由多次活动形成, 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基本流程:活动海报设计—学生自主报名—抽签决定场次—师生一起研究准备—预赛淘汰赛—问题分析、比较、改善、跟进、指导—决赛—评委当场亮分—颁奖—获奖感言—活动反思—得出结论, 即综合提炼学习语言的多功能章法。每学期举行2到3次这样隆重的英语实践探究主题活动, 循环往复, 逐步积累, 从而获得多种途径学习语言的普遍规律。

在这个实施过程中, 学生在活动过程前认真准备, 课题组教师以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帮助, 他们出现的问题如何得以解决是研究的关键所在。本课题主要采用的“主题活动”如下:

(1) 纵线比较实践活动———英文朗诵演讲类。英文演讲主要为一年一度的“西澳杯”区级、市级演讲比赛选拔人才。在具体操作中分为两类:一类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三分钟之内的演讲, 可以是即兴, 也可以事先准备, 然后教师或演讲人本身就演讲内容对全班进行提问,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 便于激发课堂气氛, 但局限于教室;第二类演讲主题活动为全校性演讲比赛, 准备统一的十几个话题给学生做准备, 让学生进行第一轮筛选。具体过程:选定《新概念英语》或牛津教材朗诵篇目, 先检测学生的语音语调;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佼佼者, 立足自备演讲材料, 以学生的原创材料为主要评价标准, 并在年级组取前六名, 最后全校选出18名选手进入决赛, 赛中增加“抽签问答”项目。

(2) 横线比较实验活动———“同一首歌”英文歌曲大蝉联。横线比较主要是指多名学生在第一轮英文经典歌曲选定曲目中抽签定曲目和次序, 横向比较进行分析研究。具体过程:歌曲准备 (3首) , 每班限报两名, 全校36个班, 每个年级组有24名左右选手参赛, 8人左右同唱一首歌, 相互倾听, 再由老师点评、指导, 进行选拔。

(3) 网线比较实践活动———国字号体育文化类 (附件三:图片新闻《中外女孩明港球场竞展技艺》、《女排志愿者口译活动》) 网线比较是指既有个体的纵向先后比较, 又有群体的横向相互关照学习, 并且还有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主题的评析和判断。

案例———以明港中学、阳光学校、北仑职高部分学生和教师一起观看来自爱学国际书院和明港中学女子篮球队的一场联谊赛为例, 学生基本都用英语口语交流、站队、中场休息, 双方彼此既有同队队友之间的语言沟通, 在比赛完了之后与对方队友切磋技艺, 讨论传统节日文化, 使得口语语言技巧在交流中得以不断提升。

2. 探索有效的“主题活动”, 激活语言能力的操作策略。

在这一遍遍的实践流程中, 课题组探索了“主题活动促语言能力发展”的有效操作策略

策略1:由“互动”激发学生语言思维和才能 (附件四:《红五月国际友人联欢活动》照片与文字解说海报) 。主题活动, 顾名思义, 就是每个活动有其主旨内涵。选择了怎样的活动就有怎样的话题“Topic”功能, 而语言需要在使用时才体现出其交际价值。于是教师在安排外籍教师五月活动的一个主题是“环保”, 以此作为一个话题, 引导、启发学生深究底里, 披文入情, 从而提升品位和文学涵养, 锻炼口语, 拓展国际视野, 激发自己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抒发对生活的感受。

策略2:通过语言练习开启逻辑思维。从语言出发的思维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主题活动, 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树立自己正确的鉴赏观。从语言学习的效果来看, 这是一个动态地引入学生由浅入深进入语言学习的过程。

其实我们英语课的境界之一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能自由地飞翔。所以, 在口语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实践, 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也会和情感一起得到激发和推动, 穿越既定的时空, 神游古今和四海, 这样就能够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从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借助丰富的想象与表演才情抵达新的境界。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1. 构建了高中英语“主题活动”锻炼英语综合语言能力的科学途径。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 引导教师关注通过活动搭建平台的语言输出与情感投入的平衡;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语言熏陶与思维训练的结合。这种平衡和融合, 是我们高中英语学科借助“主题活动”平台, 展示学生才情的辩证追求。

2.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研究过程中, 本调研组成员在区级、市级都获得了荣誉奖励, 撰写的相关文章均获奖。

3.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情趣。

英语学科能力 篇10

一、改革基本目标的确立

美国批判性思维中心研究主任保罗指出, “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4]它鼓励我们对接触的信息进行慎思、质疑和扬弃。对于学科课程的学习, 保罗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标准》一书中指出,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点在于学会学科内思维即学习和掌握该学科的思维模式。学科思维模式的培养主要基于掌握学科基本概念, 它们犹如网络中的节点, 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5]。掌握学科基本概念以致整个学科框架都应以实质性问题 (essential question) 的提出为手段。批判性思维是以问题为中心的, 因为问题而非答案更能指向事物的本质, 更能引发人的思维, 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 并带着问题去理解获得的资料, 才能有效地把重要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 进行科学创新。保罗将实质性问题分为分析性和评价性两类[6]。分析性问题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 分别提问, 并把握其内在联系。评价性问题强调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 判定研究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此外, 保罗评价思维的九条标准为我们思考实质性问题提供了视角, 即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和公正性[7]。但由于这些标准过于反复和难以区分, 我们将其简化为准确性、相关性、逻辑性、广度、公正性五条标准[8]。就《英语教学法》而言, 准确性即准确理解课堂展示目的, 明了基本概念及整个内容框架;相关性即内容与主题相关, 主次分明;逻辑性即条理清楚, 部分之间衔接流畅;广度即思维开阔, 内容充实, 考虑全面;公正性即所述观点客观, 而非主观臆断。例如, 课堂展示的目的是什么?基本概念有哪些? (准确性) 各相关概念是什么关系?哪些内容相对更重要? (相关性) 所有这些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么?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自然么? (逻辑性) 还需要从另一角度思考么? (广度) 所述内容公正地表达他人的观点了么? (公正性) 。

二、改革的具体作法

《英语教学法》目前是本文第一作者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开设的学科主干课, 其他方向学生也可选修。本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英语教学法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 加强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创新和创造能力。在整个学期中, 教师以提问为导向的小组合作课堂展示模式作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载体, 以《语言教学的流派》为核心教材, 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 协商后每个小组就某一个教学法流派的发展背景、理论基础、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师和学生角色、教材) 通过多媒体、模拟教学、口头表达等手段进行展示。每周由一个小组出面进行课堂展示, 其他组则需按时预习, 准备课堂上的提问或回答问题。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引导我们注重学科内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以实质性问题的提出为途径掌握学科基本概念以致整个学科框架。通过课前收集资料, 制作成果, 课中成果展示, 集体讨论, 及课后自我审查和学术写作, 实现学科内批判性思维的渗透。该课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下面以“词汇教学法” (Lexical Approach) 小组为例, 从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诠释研究生如何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通过实质性问题的提出, 促进学科基本概念以致学科框架的掌握, 最终达到促进学科内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一) 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重点是收集资料, 制作成果。在此过程中, 不能盲目陷入浩如烟海的资料中, 而应思考怎样收集资料, 怎样评价资料。我们以教材为参照, 将词汇教学法展示内容分为发展背景、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教学步骤, 意义等方面, 并以此作为小组成员资料收集的指标。为了丰富内容, 深入了解, 又通过引文查找法从词汇学大家Lewis, Willis, Woolard等入手, 了解国外研究现状, 同时搜索国内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献, 了解国内词汇教学法发展动态。获得资料困难时, 则积极向外校同学甚至国外朋友求助, 拓宽资料来源。资料充足后, 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将资料有重点地按照以上几块内容分类。每个同学都以现有资料为基础, 领取其中一个部分, 深入思考怎样将自己的任务准确清楚、主次得当、条理清楚、全面公正地展现出来。例如, 负责整理词汇教学法发展背景的同学先引用名言强调词汇的重要性, 然后介绍几大著名词汇教学法大家及其重要著作, 再从宏观上描述词汇教学法的源起和理论支撑, 最后描述国内外研究发展动向。每个成员完成一个部分后再将所有内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词汇教学法介绍PPT。当然, 在整合过程中,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拼接, 而是每个人运用已获知识对整个PPT进行评估, 互相验证资料的可靠性。此外, 除了PPT展示, 我们组还设计了小型的课堂模拟教学活动,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二) 课中环节

课中环节包括成果展示和集体讨论两个活动。通过关注词汇教学法中的基本概念和批判性的倾听来训练批判性思维。预备工作完成后, 一个成员代表全组向全班进行词汇教学法的展示。展示中, 同学们会发现大部分PPT精炼地呈现了词汇教学法的关键字或少数重点句, 突出了词汇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如词块 (chunk) , 搭配 (collocation) , 词汇教学大纲 (lexical syllabus) , 学生角色 (role of learners) , 教师角色 (role of teachers) 等。此时批判性倾听的重点是通过实质性问题的提出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以及各基本概念怎样组成词汇教学法的框架。例如, 对于基本概念词块的理解, 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对展示组的演示进行评估:词块在词汇教学法中处于什么地位?词块的基本概念阐释明确么?它是怎样分类的?需要进一步说明举例么?怎样去检验它?它与相关概念是什么关系?除了微观上对某一概念批判性地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我们也要从宏观上对整个词汇教学法的展示提出问题, 如本次课堂展示目的明确么?整个词汇教学法展示逻辑清楚么?所有这些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么?整个展示流程衔接自然么?还需要补充什么内容?该教学法展示中有不明确的地方?词汇教学法的课堂模拟是否突出其特点?该小组成果展示的优缺点是什么?词汇教学法的创新之处和尚待完善之处是什么?如此, 学生就会边听边思考, 把握重点, 形成“扬弃”的思维习惯。展示之后的课堂讨论环节为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讨论话题可以是我们自己未解决的疑惑, 教师提出的问题, 或对本课堂展示的评价和建议。如, 教师提出“为什么语言是语法化的词汇 (grammaticalized lexis) , 不是词汇化的语法 (lexicalized grammar) ?”正是诸如此类的问题加深了我们对课堂知识的内化。

(三) 课后环节

课后环节包括自我审查和学术讨论。自我审查是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展示完成之后, 会将展示资料发到班级邮箱, 不仅实现资料共享, 更重要的是鼓励同学在课后质疑, 重审本章内容。然而, 研究生学习课程知识的重点并不在于记忆和接受, 而是在前期对知识的质疑、反思的基础上催生新知识, 提高课程的创新性和研究性。本课程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和新知识的催生体现在课程论文上。那么, 如何提高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呢?黄合来强调“5C”法则在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认为批判性 (CRITICAL) 思维应该具体地反映到以基本论文结构为脉络的各个部分当中[9]。但在平时论文写作过程中, 研究生从选题到完成几乎是独立的, 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的任何反馈, 白白丢失了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机会。本课程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开展“圆桌会议”, 促进我们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论文写作中。会议中, 教师要求每人提出至少一个论文题目, 师生共同讨论。讨论的问题有:你的研究目的是什么?该研究是否有理论或实际意义?论文题目本身是否有逻辑错误?是否过大?是否老旧?该论文中的关键词能否体现研究重点?本研究涉及了哪些变量?研究思路是否清晰?会议中的倾听和讨论无疑会促使学生深入研究、深入思考, 从而对批判性地做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学习者的反馈和评价

为检验该课程设计能否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结束时, 教师向全班同学发放了《“英语教学法”开设情况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以提问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展示模式基本达到了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1) 改变了研究生们对学科课程的看法, 我们普遍认识到研究生教学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启迪研究创新。 (2) 证明了学科内批判性思维培养是提升学科课程研究性的重要途径, 本次课程实践改革提升了学习者的批判性做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每个同学都从本课程中衍生出了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并有论文公开发表。 (3) 提升了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在团队合作中不仅自信、乐观、好学, 而且培养了自己分析、推理、评价的能力。 (4) 提供了学科内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即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和提出实质性问题。有同学总结“只有将基本概念吃透了, 才能更好地消化整个教学法的内容”, “通过多提问题, 我们才思考更多, 也正是因为那些提问的标准, 才让我们更好地提出问题”。但是, 我们应该注意此模式也有尚待完善之处, 如学习者难以在整个学期都保持高度热情;课前准备时, 少许同学不会预习, 导致上课效率不高;课堂展示中, 非展示小组成员可能开小差等等。针对这些不足, 本文作者认为, 该课程可引进竞争机制, 保持学生热情;教师发挥适当的点拨作用, 调整学生注意力。但总的来说, 该模式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10) :29-34.

[2]于忠海, 赵玮芳.研究生课程研究性弱化归因及其改进理念和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4) :34-38.

[3]郑新民.研究生外语教育:批判性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Steve J.Kulin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 2012 (3) :85-89.

[4]Paul R, Elder L.Critical Thinking:Teaching Students to Seek the Logic of Things, Part II[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1999, 23 (2) :34-35.

[5]王勇.对于保罗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几点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2 (2) :20-23.

[6]Paul R, Elder L.The Miniature Guide to the Art of Asking Essential Questions[M].Santa Rosa:CA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2005.

[7]Paul R, Willsen J, Binker A J A.Critical thinking[M].Santa Rosa, CA: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1993.

[8]韩少杰, 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学刊, 2009 (5) :67-70.

强化知识运用 突出学科能力 篇11

一、2014年试题分析

(一)对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要求更高

在整个文综卷的地理试题中,已经没有单纯的记忆题,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所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提取与解题相关的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而试题材料的呈现,包括文字和图像两种形式。

如选择题第1、2、3题,解题的关键思维点是对文字和图像两种材料信息的正确提取和运用。第1小题正确选项为“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对答题干扰比较大的选项是“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考生如果仅依靠教材中的知识去分析,很有可能会选择D,但如果注意到文字材料中所说的“产品全部销往美国”这个信息,便可以确定D选项中“扩大国际市场”这个说法与事实不符。第2、3题则需要认真阅读“图1”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图像信息,再通过整合信息,才能得出“生产环节在销售价格中所占比例很小”的正确结论。

今年的地理考题,图像信息较去年略有增加,除“图1”是结构示意图外,其余都是地图。每幅图考查的角度不尽相同:“图2”重点考查考生根据经纬度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考生通过空间定位可以快速解决第4题,并为解答第6题提供思考的方向;“图3”重点考查考生能否根据地图中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地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并根据图中的位置、交通、国界等区域信息解决城市区位的有关问题;“图5”重点考查考生能否从地形图中提取河流和运河的走向、分布等特征信息,用以解答第36(1)题,同时考查考生能否根据图例和等高线知识提取“该区域沼泽分布广、地势低的特点”信息,用以解答第36(2)题;“图6”的气候图是分析第39(2)题的主要依据,考查的是读取气温和降水月份分配等有关信息的能力。

尽管地理试题中的图像信息较去年有所增加,对考生读图能力的考查面较广,但试题中没有新图、难图,图像与题目之间结合得非常自然,因此,图像不是解题的障碍,而是解题的助手。关键在于,考生如何从图像所给出的众多信息中提取到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信息。

此外,试题还考查了考生从问题中找寻答题方向的能力。如第36题,4个小问题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对考生判断并确定答题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

由此可见,命题者在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教师在复习指导时应对学生加强信息提取能力的系统培养、有效训练:重要的不是读出信息的量,而是读出对解题有价值的关键信息。

(二)对考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

每年的地理高考非选择题,都有对考生审题要求比较高的题目,如今年的第36(4)题,题目要求“说明H港发展成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的地理条件”,很多考生将其误答为H港港口的形成条件,其实这两个问题之间是有本质差异的:后者分析的重点是筑港条件;而前者即本题的要求,重点是分析影响货物运输量的港口腹地的经济驱动因素。

今年的试题还特别强调了从问题的逻辑性中寻找答题思路,这是一种新的审题思路。比较典型的是第36题,该题4个小问题依次为:(1)分析图示地区沿海运河开凿前的水运条件;(2)分析沿海运河开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3)简述沿海运河航道航运优势;(4)说明H港发展成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的地理条件。显然,这4个小问题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其逻辑顺序如下:沿海运河开凿前,图示地区水运条件尤其是沿海运输条件不理想(因为运河平行于海岸线,且离海岸线很近,如果沿海航运非常顺畅,沿海运河的开挖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有必要开凿沿海运河;由于沿海运河开凿的工程量小、利于施工,这一设想容易成为现实;沿海运河开凿后,原来的不利因素得到改善,对H港成为沿海最大的港口有一定的作用。从这4个小问题的逻辑关联性可以看出,“(1)”和“(3)”是互相对应的,如果仅仅从其中一个小题去分析答题方向,很难找准思路:“(1)”仅从题目看,并不容易看出其答题的重点在“不利条件”,而按照平常的答题模式去确定答题思路会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很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就是犯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平均用力”的错误,对“不利条件”答得不够全面,因此难以得到高分;“(3)”如果不能紧扣“(1)”中的不利因素去简述沿海运河开凿后形成的优势,也很难准确作答、获得高分。可见,该题对考生审题能力的考查已经突破了以往从题目的字面上进行审题的框架,而要求考生从整个题组和题目素材的整体上去把握题意,弄清楚整个题目的逻辑思路,唯有如此,考生才有可能在大方向上准确把握答题思路。这是从较高的角度考查文综四大能力中的“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也是对考生思维格局的一种考查。虽然这个题目并不一定就代表了将来高考地理命题的方向,但是,它提示我们:指导学生提高审题的意识、建立审题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或许我们有必要将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备考的一项重要指标去抓实抓好。

(三)注重知识与材料的结合,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的地理高考题,题目与材料的契合度很高,如果抛开所给材料,单纯运用课本知识去解题,很难得高分。

如选择题第10、11题,考的是影响甲地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从理论上讲,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很多,而要找出主导因素,必须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该题的准确思路。

非选择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如果仅仅依赖答题模式进行分析和解答,考生很难拿到较高的分数。如第36(3)题“简述沿海运河航道航运优势”,该题所考查的运河航运优势非常特殊,与考生平时学习和考试中所接触到的运河知识不尽相同:考生平时了解到的运河都是以沟通难以联通的两个海域或不同地区多条内陆河流为目的,而该题中所考查的沿海运河非常靠近海岸线并与海岸线接近平行,与沿海航运对河流的沟通作用“几乎是重复”的,如果根据一般运河的作用来答题,思路就会偏离题意。事实上,绝大部分考生也正是忽略了材料中沿海运河的这一特殊性,照着一般的答题模式答题,因此在该题中得分很低。

在近年的高考评卷中我们发现,多数考生在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中呈现出过度依赖答题模式的现象,对于题目中出现的问题,一旦找不出固有的答题模式,得分率就会很低;最要紧的是,考生往往会在答题过程中生搬照套答题模式中的语言和文字,不能根据题目中的具体问题和材料中所给出的素材进行具体的分析,这说明考生对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相对薄弱,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加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针对不同的区域特征作出不同的分析和判断,而不应满足于仅仅记住什么答题模式和课本知识。

(四)通过强调答题思路的逻辑性,考查考生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近年的地理考题越来越强调考生答题的逻辑性、严密性:通过观察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描述地理现象和规律的逻辑性,来考查考生思维过程的严密性。这在今年的地理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第39(2)题“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一题,题目的指向明确,只是要求从气候角度分析问题,而且给出的材料充分,既有棉花生长所需的适宜气候条件,也有英国伯明翰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月份分配图。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考生在答题时依旧照着答题模式“走过场”,从“光、热、水”三方面去作答,罗列现象“气温低,光照不足,降水多”;而真正的答案,应是“纬度位置高,气温偏低;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强调的是“气温低”和“光照不足”这两个气候条件及其成因,即强调了分析问题的逻辑严密性及答题因果链的完整。

从考生的答题中我们还发现,考生已习惯于老师在平时评卷中的“按点给分”而乐于沿袭固有的答题模式,在答题中注意罗列关键词,而不能体现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甚至连语言的完整性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分析、描述、阐述”,“基本看不出”考生的思维过程。这反映出我们一线教师在备考时确实存在如下问题:过多地关注学生答题的结果,而对学生思维的过程关注不足,对学生答题语言的完整性、逻辑性要求不高。

二、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进行系统、有效的训练

在引导学生练习往年试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常见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试题中划出关键词,这显然不够。地理试题中的图文信息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的是有用的信息,有的是无用的信息。学生答题时,重要的不是读出多少信息量,而是能否找出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信息提取方法,提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信息提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审题模式

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在平时讲题和引导学生做题时强化审题环节,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强化先审再讲、先审再做,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不致于在考试答题时丢三落四,没看清楚题目意思就匆忙动手。另一方面是强化审题步骤,如审题型、审设问、审材料、审分值等。

除了培养审题意识,教师还要注意教授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平时训练时对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做出归纳、分析、建模,给予学生分门别类的指导。

(三)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学生针对材料中出现的不同的区域特征作出不同的分析和判断。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记住答题模式和课本知识,而应让学生将知识结合到具体的问题当中加以灵活运用。

(四)对学生的答题语言进行规范化与逻辑完整性训练

多年以来,高考评卷都是“按点给分”,答对关键词即可得分。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同样教导学生“按点给分”,就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以为答题就是罗列关键词,长期下来,便会使学生养成“不入脑用脑”的习惯,而不再关心答题的语言是否规范、答题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否完整,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格局的培养,也不利于让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述和答题。教师只有在平时讲题、做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加强语言规范性和逻辑严密性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完整表述、说清楚因果,而不仅仅是罗列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学生的答题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也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高考考试的要求。

浅析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篇12

启发性教学因其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掘, 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教学过程中。在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过程中, 则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 提高学科能力。如讲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 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 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2)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 (3) 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 (4) 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 (5)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 (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 除中国共产党外, 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及深、由此及彼、从表到里的过程。认识结构理论也认为, 学生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必然影响或决定新的认知结构。而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最佳的“能力结构”, 也应该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层次性。例如, 讲《明治维新》一课时, 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 围绕这一问题循序渐进地指出: (1) 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2) 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3) 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 (4) 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 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三、注意教学反馈

实施这一方法, 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加以整理和研究, 然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融进新知识、新观点,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进行第二次乃至更多次的信息传输;二是学生在接受教师传输的消息后, 应积极、主动地将接受信息的情况反馈给教师, 以利于教师对信息输出加以修正、调整。要保证这两个方面的顺利完成,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 畅通反馈渠道;二是优化教学方法, 推动双向反馈;三是重视测试反馈, 注意考题导向。如讲到《太平天国起义》这一课时, 通过了解, 学生都看过《太平天国》电视连续剧。为此, 在课堂上设置前测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熟知的清朝时的大事, 然后大家讨论哪些事件是真实的, 哪些是虚构的, 哪些是艺术夸张的等等。通过讨论, 教师对直接从学生那里收集到反馈信息进行点拔、调控, 为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了解上节课或以前学过的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 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为此, 在课堂上多采用让学生出题, 然后学生互相抽卡回答, 学生互相反馈、矫正等, 这样既突出了反馈信息来源的全面性, 又体现了反馈的及时性和互启性。教师可以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 修改自己原来设计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四、正视学生的差异

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和现有的能力水平, 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培养, 即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实施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 可以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科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在课堂中, 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时, 对思维敏捷型的学生要求其慎思, 注意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逻辑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明性;对思维迟缓的学生则给以启发, 不要求其回答快速反应的问题;对优秀生, 引导他们对某些问题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增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差等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 提高其思维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等等。当前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中存在着两个倾向:一是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片面向优等生看齐, 造成了多数学生无法接受或消化不良;二是过分迁就差等生, 降低难度, 不惜牺牲优秀生的能力为代价, 而求得低水平的整齐。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差异, 以优秀学生的学习去带动和促进差等生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如讲到屈原以身殉国时, 有的学生提出这是屈原爱国精神的体现, 有的说这是屈原以死抗争, 意在唤醒民众, 但也有学生提出, 屈原投江自杀是逃避现实, 是懦弱的表现。除考虑学生的个性外, 教师在上课提问时还应考虑到男女学生的不同视野和性别优势。男生比较关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问题, 抽象综合思维能力强, 而女生则更多关注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 形象演绎思维的能力强。例如, 在评述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评价农民战争的成败得失, 评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是非曲直等问题时, 就应多发挥男生的主体作用, 而在细说古时的衣食住行, 介绍古代的典章文物, 揣测古人的喜怒哀乐方面, 应多发挥女生的作用。

五、课堂中的情感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感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是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原则, 也是教师实施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如在展开“楚汉战争”的生动情境后, 从历史人物个性品质的角度分析“实力强大的项羽最后败于实力弱小的刘邦”的原因, 指出:“实力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具备谦虚谨慎、严以律己、任人唯贤、艰苦创业等高尚品质的人, 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而刚愎自用、居功自傲、缺乏理智的人最终必然导致事业的失败。”这就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思想品质, 在情感培养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

上一篇:激发动力下一篇:间戊二烯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