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任务

2024-10-03

目的任务(共6篇)

目的任务 篇1

一直以来, 高职体育始终受到着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 远远落后于当今社会的需求, 这也造成了人民群众对体质的概念认识不一致, 以及人们对以教授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目的的长远效益感到疑惑, 这使得人们尝试重新开始认识“体育的概念”, 尝试着对现在的高职体育目的与任务进行改革。这些尝试, 随着现代化生产和生活形式的出现, 社会对人的体质要求也就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仍以“一个面向, 三个为主” (即面向全体学生, 以增强体质为主, 以普及为主, 以经常锻炼为主) ;以增强体质, 培养“三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 ,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高职体育三大目的任务与现时国家所倡导的终身体育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极不协调。

一、高职体育教育的目的

高职体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组成部分的高校教育, 其教育目的应和高职教育总目的保持高度一致, 即为总目标服务, 为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师资力量服务;另一方面, 高职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该充分体现学校体育的属性, 既要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提高学生的潜能, 增加体质, 增进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综合来讲, 高职体育的目的是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对大学生身心进行科学的培养, 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过程中, 尚德、益智、健美, 达到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新世纪所需的合格人才。

二、高职体育教育的任务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来具体实现的: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其具体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大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2) 塑造健美的体格与体型,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与仪态。 (3) 全面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生理机能水平。 (4) 增强适应环境与抵抗疾病的能力。通过大学的体育教育, 使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 为终生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为未来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2、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大学生具有知识基础扎实、求知欲强、分析与理解问题强的特点, 因此,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体育观念与认识的关键期。高职体育应充分认识并利用大学生的智力优势,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传授, 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提高高职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认识,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成为终身体育的参与者。高职体育在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的同时, 还注重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 使学生能掌握体育技术与技能,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依据高职的特点和终身体育的需要, 高校体育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 如科学健身能力、体育锻炼效果自测自评能力、体育教育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不仅是德育学科的工作任务, 也是各学科的工作任务, 德育渗透在各学科之中, 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 体育教育充分利用其自身特点,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通过体育教育, 学生要提高社会责任感, 树立群众意识, 培养热爱集体, 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创新开拓、艰苦奋斗等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同时学生还要注重培养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陶冶美的情操, 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 促进自身的个性全面发展, 使自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 高职体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前提下, 更应该灌输学生一种理念, 一种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 使得学生再走出校门后, 仍能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 进行有效的自我锻炼, 高职体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才能根本得到体现。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体质, 培养能力。现在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与之相适应, 为社会培养多方面体育能力的大学生。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雷彬.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思考与建议[J].体育学刊, 1998, (3) ∶70-71.

[2]张立强.浅析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J].克山师专学报, 2002, (3) ∶115-116.

目的任务 篇2

1、掌握石油、化工生产特点熟悉2号联合装置工艺流程和工艺原理;

2、熟悉所岗位工艺指标、主要设备结构特点基本掌握所实习岗位生产操作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能师傅指导下解决生产般实际问题化工操作职业技能鉴定打下坚实基础;

4、生产线学习工人师傅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制度好作风自己今成功业作好准备

(2)实习意义

1、使我们学习专业知识进步对所学知识认识且对石油化工生产有定认识和对参加工作有定心里准备

2、了两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实践结合理论加深对其认识和总结,再次学习.专业与实际接轨,逐步认识,体会,从而更好地所学运用工作去

3、巩固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工作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工作上独立思考及与人合作能力.

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篇3

素质教育, 即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 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 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 素质教育的目的

归根结底,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很多方面。根据不同的要求体现出不同的素质面。例如很多用人单位重视的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需体现的道德素质, 参加生产劳动所必备的身体素质, 还包括政治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那么就要求教育者在培养过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素质, 以适应不同的要求。

3 开展素质教育所需完成的任务

当我们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 那么就需要教育者来完成这个任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将素质教育的任务总结如下: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 在校生学习任务不断加重。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了。具有全面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过硬的是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业务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不能一味地寻求教的多, 教的广, 而要注重业务的扎实性。当用人单位问道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什么专业知识的时候, 学生回答的方面很广, 而应用到实践过程中, 却只是什么都会一点, 什么都不精通, 什么都不扎实。所以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在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的过程中, 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 一定要扎实学习, 灵活运用, 运用自如。在社会素质的方面中, 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许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都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 如毛泽东、江泽民、钱学森等。学习“审美修养”课, 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 用美的规律指导审美实践;使大学生从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中, 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 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 从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自然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身体素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身体健康。而是通过掌握科学的体育和运动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生理机能, 提高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五个方面的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其他综合素质提高的根本。所以, 教育者不能单单只注重简单的身体健康和卫生条件, 而要通过广泛宣传的方法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来提高自然素质。

4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以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的提高, 这是确保教师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水平上的提高, 同时应注重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的培训, 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缺乏优秀素质的教师队伍, 不但从专业性上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 而且从思想教育上也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所以, 要想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那么如何建立一支能够满足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高校队伍呢?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很多教师其教育方法仍然停留在呆板的传统教育过程中, 缺乏创新意识, 闭门造车。对于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更新, 不进步。对于新形势和新要求下的教育管理理念不熟悉, 不学习, 以至于多年不变的教育模式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和前进。所以在开展教师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思想变化, 有条理地进行思想教育。对于个人素质不高的教师, 要让其端正思想态度, 严格要求自身道德规范。坚决杜绝不文明的现象在教师队伍中出现。

另一个方面, 高校教研部门应组织开展针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培训, 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教师队伍的智力和潜在能力。这样既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专业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也可以掌握与现代形势所要求的知识更新、形势和政策的更新。这样有利于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也可以加强教师队伍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培养。

人才是由社会来验证的, 只有社会需要的才是我们培养的目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师队伍培养水平和能力的考验。在科学技术综合化、社会理性化的趋势下。人文性和社会性是值得关注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两个特点, 这两种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仅仅需要有专业技术的深度, 而且要有广度, 并且需要掌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通。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和生产, 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生产活动相统一。培养强化教师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对于新近的年轻教师需要开展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这种培训不能是一次就结束的。应当在不同时期定期地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师队伍同样需要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为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教学环境, 激励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创新和提高。对于已经完成的目标或有贡献的教师应给予肯定、表彰和奖励, 以激励教师队伍朝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可以激发教师队伍工作的内在动力。在高校行政决策中应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 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教学环境、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等, 解决教师队伍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要求。确保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

加强教师队伍规范化的建设, 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 在教师的权利、根本利益上应给予保证。同时也要使教师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对教师行为的规范应有明确的标准。对于教师队伍的收入分配也应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公正、明晰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职称评定制度, 从经济和思想上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跨度大、难度大的教育课题, 要解决好这一课题, 首先要求高校决策层做到高度重视, 统筹安排大学生基础道德文明教育。从政治品质、学习态度、法制观念、爱国主义和集体观念、社会公德等五个方面确定教育目标, 使道德文明教育工作, 有条不紊、有的放矢。其次要求学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 真正落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再次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与人文素质教育及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主体活动。如开展“学会关心”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 使高校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树立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贡献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翟博.高教:呼唤综合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 1998-01-12 (2) .

[2]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教育评论, 1997, (5) .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篇4

   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课程介绍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全屏

发表时间:2012-11-15 23:14:48 浏览:261 评论:1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第一,中学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习语言运用,在于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对“什么叫语文”作过解释,他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38页)本人认为,叶老这段话通俗而精辟地说明了“语文课应该主要的教什么、学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语文课还要学其他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可以有若干条,但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学习语言运用,即叶老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是以文章选编为主的,教学一篇课文,要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作为“中学语文课”,如果这也讲了,那也学了,而唯独把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忽略了,就等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犯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忌。学习一篇课文是这样,学习整个语文也是这样。语言运用是语文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是口头表达的基础,也是文学和文化表达的基础,一切“人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一切“人文”精神乃至一切思想意识也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当然也可用影像等其他方式表达),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也是主要看他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不能设想语言表达基本功甚差而“人文精神”或“文学创作”却表达很好,那是不可思议的。本人认为,中学语文课应该姓“语”,这个“语”字的基本意思,首先是指“学习语言运用”,当然也是指“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第二,中学语文课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对此,“大纲”中已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不必作过多的阐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中,应该体现普通中学的“基础性”,不能任意“拔高”。例如“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按“大纲”要求打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基础,不应要求会写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当然,个别学生有文学爱好,能写诗歌、小说,这也是好事,可以作个别的指导和培养,不过那只是个别情况,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基本要求还是应该“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第三,中学语文课应该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读写知识,乃至课文涉及的一些其他相关知识。本人认为,学生在校学习,学习和积累一定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天职,不能因为新的教育思想重在能力培养,就可以忽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学生学的知识,不能超越学习阶段的要求,不能任意扩展和随意拔高,只能按“大纲”的规定学习“基础知识”,有些甚至只能是“常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范围及要求,有些难以表述得十分具体,有些也不可能“量化”,有些确实难以掌握,这就更需要尽可能正确地把握“基础性”的精神,尽管有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展和延伸,但是要适当,高中和初中也应有所不同,中学的语文课所应学习的知识不能超越阶段作过高的要求,所学知识的内容更不能拔高到高校的范围。

第四,中学语文课应在“文道统一”的原则精神指导下,学习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健康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有关的意志、态度、心理等非智力教育。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应该与上述语言运用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自然和谐地进行,而不应割裂开来架空说教,尤其不能忘记“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特性,不能忘记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语文”。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有些中学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的教训应该记取。

第五,中学语文课不应忘记各门学科共性的任务,例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要教会学习方法等等。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尤为重要。本人认为,这些任务同思想教育的任务一样,应该在培养语文能力和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统一实施,而不应脱离“语文”孤立架空地进行。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了阐述方便才分开来,实际上这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目的任务 篇5

关键词: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阅读研究,全民阅读

图书馆阅读与阅读推广研究日益受到业界重视, 近年成果甚丰。可是, 图书馆阅读的延伸和阅读推广的拓展, 都受到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制约, 而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问题却迄今还没引起重视。阅读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之一。为公众化解阅读困难服务, 切实维护阅读困难群体的文化权益, 是图书馆的本质和历史使命。我国已进入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时期, 在图书馆大力推动公众阅读活动中, 深入探讨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对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研究目的的思考

1. 彰显国家行动的时代性。

文化强国是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呼唤,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1]。阅读不仅可以给国民带来启蒙、发展, 而且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活力。所以, 研究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的首要目的, 在于彰显国家行动的时代性。一是可充分认识新时期文化及文化建设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加深对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二是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引领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自强和摆脱困境, 可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出发, 有针对性地促进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全面发展。三是可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落实国家行动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为各类阅读媒介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 把全民阅读活动开展起来。

2. 维护大众阅读的公平性。

对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进行研究, 也旨在维护和实现阅读公平。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是要让国民充分享受阅读资源。因而, 保障每个人阅读权益的实现, 对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显得十分关键。阅读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 而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明显的阅读不公问题。因为阅读实施既需有较强的意识和一定能力, 也需有经济条件, 还需有可使其能力得以实现的阅读载体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文化事业基础的不平衡, 少数民族农民的阅读意识、能力或载体资源有限, 很多人无法实现阅读权益。目前能解决这些难题的, 仍主要靠图书馆, 图书馆既有责任也有条件维护所有公民的阅读权益。因此, 研究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维护阅读公平的直接目的, 就在于有效实现阅读提供机会、提供手段、途径均等和阅读的环境、资源均等。图书馆通过有针对性服务, 让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消弭年龄、性别、语言或社会地位, 以及能力、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可使每个农民都平等地获得图书馆服务。实现了图书馆阅读公平, 也就能进一步维护和实现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公平。

3. 实现图书馆阅读的普及性。

据报道, 自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委2006年实施“全民阅读工程”以来, 各地都组织了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阅读日等活动。新闻出版署等八部委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 历经两年试点工作和五年轰轰烈烈的建设, 各地领导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投入180多亿元, 在全国60万多行政村实现全覆盖[2]。却也未能如愿以偿的是, 全国各地农家书屋迄今非但没卖出一本书, 而且借书工作也相当不尽如人意[3]。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有为数不少的阅读困难群体。消除阅读困难群体的障碍, 既是图书馆的责任, 也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所以, 研究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的目的, 还是为了充分实现图书馆阅读在国民中的普及。其一, 可根据对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解析, 通过图书馆阅读服务科学布局, 帮助更多阅读困难群体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其二, 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消除经济和技术、文化等阻碍, 使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和习惯;再就是能让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普遍和方便地得到阅读服务。图书馆阅读实现了充分的普及性, 全民阅读才可能达到广泛的群众性。

4. 体现图书馆学阅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完整性。

现代图书馆学虽然重视社会阅读与阅读推广的研究, 可是近几年有关的研究论文数量稀少”[4], “在很多方面无以回应实践所提出的问题”[5]。其实, 图书馆学研究迄今未关注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的问题, 更值得注意。近代图书馆是为阅读困难群体而诞生和发展的, 而新时期阅读困难群体问题已成为制约全民阅读的瓶颈。研究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 就是要全视阈地研究新时期不能实施阅读人群的状态、成因及出路, 充实图书馆学阅读理论和实践研究。因而, 研究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 一是能带着实际问题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二是能够根据阅读困难群体的基本情况, 系统地研究图书馆阅读理论;三是可结合国情, 对目前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的科学性进行论证;四是能以具体案例为基础, 多视角地评估图书馆阅读理论和阅读推广研究, 从而有效扩大阅读科研成果。

二、对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研究任务的剖解

1. 界定阅读困难群体范畴。

首先应界定阅读困难群体的范畴。其内涵体现着阅读的性质和结构, 涉及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的范围和类别。二是阅读种类。有学者以为阅读研究主要应研究“图书馆阅读”和“社会阅读”[6]。实际上, 图书馆阅读是广义社会阅读中的一种形态, 主要是相对于学校教学阅读而言。如果从阅读环境上看, 社会阅读中除图书馆阅读外, 还有书店阅读、报刊亭阅读、网吧阅读、报廊阅读, 以及村屯阅读、家里和途中阅读等等。阅读以个人为主体, 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等特点, 哪个角度的分类都有其合理性。研究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状态, 能对“社会阅读”的规律、特点, 以及“图书馆阅读”服务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是阅读形式。“看”、“听”、“诵”等为传统阅读形式, “触摸”等是19世纪为特殊群体创造的阅读方式, “聊”为在20世纪后出现的新事物, “唱”、“演”、“玩”、“赛”等算否新阅读值得探讨。四是阅读客体。最值得研究的是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应指读什么?网络、影视、广播、广告可否列入其中?能否把人的感官能感觉到信息等都视为阅读?五是阅读内容。任何读物的内容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作为国家行动的全民阅读, 应否要求少数民族农民阅读内容的倾向性?应阅读什么程度和水平的读物?对以上概念含义的界说, 能反映出对“阅读”认识的角度, 也决定着阅读服务的模式和途径。

2. 探究阅读困难群体分布状况。

对于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的分布, 至少应从三方面研究。一是类型分布。有专家认为阅读困难群体包括“低识读能力人群、低幼与学前儿童、残障人士、经济困难人群、少数裔族人群”[4]。但这种归类还应进一步细化。如在残障人士中, 肢体、视觉和听觉障碍等各有不同的困惑, 而经济困难人群中也有差异。特别是, 以往阅读服务的重点是买书难、借书难人群和低幼与学前儿童等, 而不识读和不想读人群等尚未进入服务视野和重点研究领域。需重点研究的是, 新时期这些人群需否关注?二是区域分布。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的区域特征似乎比较明显, 往往被认为聚集在欠发达地区。实则不尽然。据考察,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少数民族中读不懂型人群偏多, 发达地区则是不想读型人群不少。如要对其状况全面把握, 还必须深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详细调研。还有一些现实问题需探讨:为什么富裕起来的人们阅读积极性也不高?为什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区域也未普及阅读?为什么一些干部的阅读自觉也有限?三是阅读困难群体的成因分布。阅读困难不仅有生理、经济、文化和理解能力上的原因, 还有心理、观念和阅读环境、闲暇时间、地理位置, 以及学习氛围和现实需要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制约阅读的作用更大, 对其探讨亟待加强。

3. 剖解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理想的阅读服务应是全领域、多样化的, 在服务对象、内容和形式上无盲点没误区。目前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还有数量不少的阅读困难群体, 主要在于服务有空位和错位。有研究者认为, 责任在于“图书馆现存问题制约了社会阅读率的提高”[7]。其实, 不仅要对图书馆服务的制度保障、服务情况等做全面研究, 而且应当转换研究的角度。譬如, 现实中的图书馆都能发挥“知识宝库”、“信息资源集散地”的作用?业界历来高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和“领跑大众阅读”等, 各类型图书馆都能做到?为公众阅读服务也非图书馆一家, 还有新闻界、编辑出版界、发行界, 以及网络、视影、广播和管理宣传部门等社会阅读媒介, 都做了大量工作, 他们对图书馆阅读有着怎样的冲击和影响?图书馆有否高估自己作用的问题?再就是, 图书馆如何处理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各媒介的关系?阐析这些问题都是重要的研究任务。

4. 探索图书馆关怀阅读困难群体策略。

图书馆阅读关怀可分为基本和根本策略两个方面。基本策略把阅读服务设点、设施设备、阅读资源、队伍结构等建设和阅读活动组织作为出发点, 侧重于布局合理化、设施现代化、管理标准化, 突出的是科学关怀。根本策略则把提升大众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境界和满意度作为关注点, 强调的是人文关怀。诚然, 对新时期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如何给予科学关怀, 也是个新课题, 但面向阅读困难群体服务的重点应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和归宿”[8],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和精神的价值, 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所以, 图书馆的人文阅读关怀, 至少应分三个阶段:一为阅读前, 即阅读预备, 为下阶段“量身定制”阅读服务。二为阅读中, 阅读实施阶段, 是为重点, 服务应能包教、包会、包读。三为阅读后, 着重进行阅读评估, 承上启下, 要包括了解、指导和激励等, 为下一轮阅读做准备, 以至循环往复地阅读从而习惯阅读。但如何拟定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服务计划和阅读提供准备?怎样实施阅读援助?怎样回访反馈?如何鼓励?全面研究这些问题, 对实施图书馆人文阅读关怀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生平.文化强国:历史召唤, 时代强音.[OL].[2013-06-12].http://theory.gmw.cn/2012-12/04/content_5894556_2.htm2012-12-4.

[2]周润健.我国已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余万家.[OL].[2013-06-15].http://www.zgnjsw.gov.cn/booksnetworks/contents/399/135579.html.

[3]王虹.农家书屋:终极目标与实现方式的改善[J].图书馆杂志, 2013 (3) .

[4]范并思.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10 (2) .

[5]王波.图书馆阅读推广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J].图书与情报, 2011 (5) .

[6]王梅.图书馆阅读研究的目的与任务[J].图书馆论坛, 2011 (5) .

[7]邢军.社会阅读率低的成因与图书馆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 (7) .

目的任务 篇6

一、新课改形势下生物教学任务的变化和几点问题

(一) 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和教学策略的偏差

新课改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在生物教师不仅要对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度掌握, 同时还要在工作时间外对各类生物知识和生物技术进行明显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知识的增长, 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情况下更好的完成生物教学任务, 课改内容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 要充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是由于当前生物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熏染, 一时间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1]。在对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教学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在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方面的培养, 而是继续把精力放在传统教学和提高学生的成绩上,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为安全不适合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 教学方面和教学形式方面过于单调乏味

在新课改进行落实的过程中, 一切生物教师能够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工作中能够充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主动提升自身的水平, 但是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局限, 使得生物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显得过于单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疏于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的过程中, 由于年龄和人生阅历的关系, 使得他们不能对生物课程有一个直观完整的人事, 如果生物教学缺乏主动交流, 必然会在感受上引起大家的疲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一些适当的调味剂, 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个讨论小组等等, 通过在何种方式来从侧面完成知识的灌输,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三) 生物教学在教学资源方面呈现明显匮乏

高中生物教学跟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 生物教学更注重于实际操作和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一定的教学资源, 但是从目前高中教学资源上来看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手头没有适合的教学资源, 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将教学的目标引向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 这种教学目标的偏差不仅仅是教师的原因, 更大程度是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的[2]。此外, 在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个人只是结构的原因没有多媒体技术熟练掌握, 将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下依旧是将知识点进行罗列, 使课改的真正目的被完全架空。

二、进一步明确生物课改教学目的的几点办法

(一) 以课本中为引领推行多媒体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课本为中心, 新课改的要求并没有改变传授知识点这一最终教学目的, 新课改所提出的目标仅仅是要求将原有的知识点盘活, 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已经是必然趋势, 教学在改革的形势下应该主动却接受这些新事物, 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 将生物知识点融合到多媒体教学中, 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既学到应有的知识点, 还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生物学科的奥秘, 这种切身的感受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种突破, 而多媒体教学工具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二) 以学生为主导大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为了完成预期的课改目标, 教师必须要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 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知识, 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参与教学, 通过多种方式来共同完成思想交流和思维的进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生物教学。此外, 在课余时间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 多多交流, 通过交流和沟通的角度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提升。

(三) 以提升教学素质为前提探究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要熟练掌握生物教学器材, 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加身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这种不断探索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愿意参与到生物教学中来,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升探索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新课改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划定明确教学目标和有步骤地更改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教师必须要主动适应课改新形势, 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和多媒体技术, 全方面改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 在夯实自身知识和提升教学技能方面着手, 将传统的教学目标逐步转化成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方向上来, 在完成新课改任务的同时, 实现教学个人素质提升和学生能力稳步提高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石国锋.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与思考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 2014, 09:166.

[2]曹丽艳.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2:95-96.

上一篇:工业生产无水氟化氢下一篇:核心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