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居民(精选5篇)
目的地居民 篇1
在旅游目的地未成为旅游地之前, 在时间的不断积淀和在空间的不断延续中形成本土的文化环境, 居民的心理状况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旅游者打破了当地封闭的社会文化, 携带着大量的外来文化信息进入旅游地, 与目的地原有的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接触时, 旅游者在旅游地从事 (吃、住、行、游、购、娱) 活动, 自身就向旅游地传递着各式各样的外界信息[1]。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首先是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 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心理。
一、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而导致居民的心理变化
(一)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影响
在现代旅游中, 除少数极端情况外, 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来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企业提供了商业机会, 而且还通过继发效应对当地经济的其他方面产生间接影响。概括来说旅游业可以增加外汇收入, 平衡国际收支, 扩大内需, 加快回笼货币, 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 增加政府税收, 调整地区产业结构,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但是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2]。
(二) 经济变化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
1. 正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避免当地的青年人外出寻找就业机会。当地居民眼见社会变得稳定, 心理安全系数亦随之相应上升, 不用外出工作, 对社会、政府满意度亦同样上升。在吐鲁番葡萄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 92.6%的当地居民同意旅游发展“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或就业机会”, 超过90%的居民认为旅游发展使居民的收入增加[3]。在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认识中, 居民对正面效应比较敏感, 大多数当地居民感受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使他们的经济状况得到改观, 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经济意识。
2. 负面影响。
(1) 唯利是图。以自然风光取胜的旅游地往往地处偏僻边远, 民风淳朴, 经济观念淡薄。但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从事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居民, 甚至某些管理机关, 极易衍生出急功近利心理, 有可能表现为各种违规、非法操作。甚至有些居民认为, 中国人并不富裕, 旅游地“回头客”是不多的, 很难用有限的钱重复旅游某一个地方, 这促使了某些服务行业产生向游客谋取暴利的心理动机。 (2) 因产业结构、收入变化而产生自卑心理。旅游业的发展使一些旅游经营者得到不少实惠, 形成一个以旅游商为首且令人羡慕的社会群体。能否跻身于旅游业成了区分身份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 而一些本应受到尊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 其尊严、声望和地位与旅游者的金钱相比, 已经降到微不足道的层次。从旅游接待地的整体社会结构看, 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 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人际关系, 其中有些变化是当地居民既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的。
二、旅游对目的地环境影响而导致居民的心理变化
(一)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影响
旅游业发展对目的地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促进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 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证, 提高环境质量。
但是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加剧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过度开发和建设会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受到威胁甚至影响其存在寿命。大量游客的涌入使人口密度增大, 交通阻塞, 致使当地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并使噪声增加, 造成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
(二) 环境的变化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 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可能通过改善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水平, 为当地居民的整体生活环境带来诸多实惠和便利。虽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持有正面的心理感知, 但是负面的心理感知往往更甚。
旅游社区的扩大和旅游设施的兴起, 减少了接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场地。有居民认为, 旅游业破坏了当地宁静的生活氛围;居民使用公园等休憩设施的机会减少;旅游生活垃圾多、处理不及时;旅游造成水体、大气等环境污染, 使本地环境质量下降。环境的变化干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容易诱发宾主矛盾, 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 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加重了基础设施的负担, 水、电、能源、交通等的供应因为需求量的激增而严重不足, 所有这一切会使当地居民觉得, 旅游业的受益者只是少数经营旅游业的人, 而大多数居民没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爱的家园正逐步演变成外来旅游者及时行乐的场所, 一旦游人离去, 留给他们的是破坏的环境和肮脏的垃圾, 由此产生了对旅游者的敌对情绪。
三、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而导致居民的心理变化
(一)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发展提高了目的地的知名度, 有助于增进地区间的相互了解, 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2], 有居民甚至认为旅游业扩大了年轻人的择偶范围。但与此同时, 旅游业将目的地文化商品化、舞台化, 干扰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还有旅游者带来的不良“示范效应”也有可能导致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破坏。其他方面的影响, 诸如改变当地居民的审美意识、语言和生活方式等, 其结果是好是坏, 仍难以定论。
(二) 社会文化的改变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
1. 正面影响。
(1) 开阔眼界, 扩宽心胸。旅游地在未进行旅游开发之前, 居民生活圈子往往比较小, 当游客涌入后, 本地居民的接触面骤然加大, 原本那种闭塞自守的心理防线即刻崩溃, 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视野、开阔的心胸、包容一切的大度品格[4]。 (2) 提高对外沟通能力。由于越来越多地见到外来游客, 怯生感减退, 原有的一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行为和方言逐渐收敛, 改而向来自文明社会的游客学习, 这种积极的模仿心理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现代化和对外交流。如珠三角地区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较多, 词汇当中就多了许多外来词, 甚至连卖菜的老婆婆也会几句简单的英文。
2. 负面影响。
(1) 消极的模仿行为。对于当地居民来说, 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的, 所以旅游者带来的思想和文化对目的地社会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由于旅游者在惯常环境以外的行为受约束较少, 可能表现出异于寻常的阔绰或放纵, 有些当地人并没有考虑到这只是旅游者短期的生活方式, 反而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 逐渐在行为和思想上发生消极变化。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模仿, 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 从而使不良社会现象增多, 影响社会安定。 (2) 旅游业发展伤害当地居民的感情和尊严。在当地居民与来自更富庶的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时, 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就会用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有时甚至以牺牲当地的尊严为代价, 会引起文化的强烈冲突。另外, 由于有些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 在极端的情况下, 当地居民被禁止享用自己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设施, 这一切严重伤害了当地居民的感情和尊严。
四、保护目的地居民心理健康的对策
在分析了导致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变化的原因之后, 如何保护其心理健康就有迹可循了。在“Globe’90”国际大会上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 其中就有关于心理调适的内容: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 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1.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不过分依赖旅游经济。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 一方面, 由于旅游的季节性特点将导致经济收入的不稳定, 另一方面, 有可能将旅游的经济效益过分放大, 忽视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忽视工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功能, 导致社会不稳定。为了获取利润收入, 人们会想方设法招徕尽可能多的游客, 而不考虑当地的旅游承载力。旅游承载力, 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下, 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证旅游资源不被过度开发的前提, 也是保障目的地居民心理不会受到过分影响的基础。
2.合理规划和管理, 不超载发展旅游。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水平既取决于该地的客观条件, 也取决于该地区的旅游管理能力。有些目的地的旅游接待量可能并未超越当地的旅游承载力, 但旅游的消极影响已经转化为严重的现实问题, 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当地的旅游管理能力较差。
旅游管理部门应向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 使他们明白, 如果当地人自己不注重和爱护环境, 则无理由要求外来旅游者爱护当地的环境。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观点看待旅游业的发展, 对旅游的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应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3.加强旅游伦理教育, 提高居民心理容量。西方学者将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分为五个阶段: (1) 欣喜, 对发展旅游业持热忱态度; (2) 冷漠, 只把旅游业当成一种获利手段; (3) 不满, 游客数量接近饱和, 接待地难以迅速增加旅游设施; (4) 对抗, 居民把一切不满都与旅游者相联系; (5) 居民对旅游业失去兴趣, 环境也受到破坏。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不仅仅取决于旅游者人数, 而且还取决于旅游者的类型特征。而旅游者的类型特征是同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 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观、受教育程度和来源地等。所以, 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规划, 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心理容量。
政府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民族和地方自豪感, 从而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腐蚀。不仅应加强旅游伦理教育, 而且应该让目的地居民充分感受到旅游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切实利益, 不断提高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
参考文献
[1]赵建军, 姚艳虹.旅游对目的地居民心理及行为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5) :62-66.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77-294.
[3]吐鲁番葡萄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EB/OL].http://qkzz.net/magazine/1066-3102/2007/08/2008.
[4]刘丹青.论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生成和培育:第24卷[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6) :112-114.
目的地居民 篇2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
为更好地执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74号,以下简称“74号文件”)、《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75号,以下简称“75号文件”)有关内容,规范操作,现将两个通知的操作规程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74号文件操作规程(见附表1-附表5)自2005年12月1日起实施。《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操作规程(2005年版)》中“2.6外债签约即时逐笔登记”调整为按照附表1执行。
二、75号文件操作规程(见附表6-附表9)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实施。《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操作规程(2005年版)》中“1.1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和“1.2外资并购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分别调整为按照附表8和附表9执行。
特此通知。
附表1:2.6 外债签约即时逐笔登记
------------------------------------------------------------------------------ | 法规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及要素 |授权范围 | 注意事项 | |--------------|-----------------|---------------------|-----|---------------| |1.《国家计委关于借用国外贷 |1.申请报告。|1.中资企业办理外债登记手续时应先进行借款资|符合条件 |1.外债登记后,超过借款合同 | |款实行全口径计划管理的通知》|2.借款合同(合同文字如为外文的,|格审核。借款资格审核为外债登记程序的一部 |的,在所在|约定的首次提款日 3个月内未 | |(1996年)|应提交主要条款的中文译本,并加盖 |分。|地外汇局 |提款的,该笔外债登记自动失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 |借款单位印章);项目融资的,应提供|2.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短期外债余额、中长期外|办理。|效。| |条例》(1997年)|与项目融资有关的主要合同及内容摘 |债发生额及境外机构保证项下的履约余额之和不| |外汇局可要求企业提供对于没 | |3.《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及|要,如有与项目融资相关的具有保证性|得超过其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 |有及时提款的合理说明,并视 | |其实施细则(1987年和1997年)|质的文件,也需提供;飞机融资租赁的|3.主要审核借款合同中的基本条款:当事各方、| |情况办理外债注销手续或核准 | |4.《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 |需提供融资租赁协议及担保协议。|金额、期限、利率、借款用途、适用法律等。| |超期外债提款登记。| |款管理办法》(1997年)|3.应事前批准的外债需提供有关部门 |4.对于需要事先批准的外债登记,应审查借款合| |2.外债转贷款登记、展期和变 | |5.《境外进行项目融资管理暂 |的批准文件;飞机融资租赁的,还需 |同的条款规定与批准文件中的内容是否一致。| |更,及外债展期和变更登记参 | |行办法》(1997年)|提供民航总局的有关批准文件。|5.填写《外债登记证》和《企业债务签约情况》| |照外债登记办法执行。| |6.《外汇(转)贷款登记管理办|4.债务人如为外商投资企业,还应当 |时,须与借款合同的相关条款一致。| |3.外债补登记按照《关于外 | |法》(1989年)|提交《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原|6.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金须按合同规定足额| |债、对外担保补登记有关问题 | |7.《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 |件验完后返还)、注册会计师出具的 |到位。| |的通知》(汇资函(1999)77号)| |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汇发 |近期验资报告。|7.项目融资应是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境内其| |执行。| |[1998]21号)|5.债务人已登记外债的所有凭证(原 |他机构不得为项目融资提供还款责任担保。| |4.遗失外债登记凭证的债务人 | |8.《关于完善资本项目外汇管 |件验完后返还)。|8.融资租赁和售后融资性回租,按对外借款管 | |应当在全国性报纸刊登遗失声 | |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 |6.发债应持发行国证券主管部门的登 |理;一年期以上的售后经营性回租,须报总局审| |明后方可补办登记凭证。| |[1999]10号)|记文件和招募说明书。|批;出售资产所得价款存放在外债专户中;其他| |5.外债转增资的,外汇局凭债 | |9.《外汇管理暂行办法》(2003|7.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有境外机构 |设备租赁,按以上原则办理。| |务人提供的主管部门批准增资 | |年)|担保的,因担保人履约形成对外负债 |9.即时逐笔登记适用于除国务院部委、各中资外| |的文件、债权人同意债权转股 | |10.《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取消 |的,应提供境外保证项下本外币贷款 |汇指定银行、境内外资银行外的借款,债务人应| |权的证明文件及其他相关材料 | |部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行政审 |合同、担保合同及担保人履约凭证。|当在外债合同签约后15个工作日内,到所在地外| |办理外债核减或注销手续。| |批后过度政策措施的通知》(汇|8.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登记时,如项 |汇局办理登记手续。| | | |发[2003]50号)|目单位委托金融机构转贷的,还需提 | 10.外商投资企业的中长期外债办理展期、借用| | | | 11.《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进|供项目单位签署的借款委托书。|新的中长期外债偿还过去借用的中长期和短期外| | | ------------------------------------------------------------------------------ ------------------------------------------------------------------------------ |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审 |9.针对前述材料应当提供的补充说明 |债时(包括2004年 6月26日以前借入的境内外 | | | |核与外债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材料。|资银行外汇贷款),在不增加企业现有外债余额 | | | |(汇发[2004]42号)| |(2004年 6月26日以前借入的境内外资银行外汇 | | | | 12.《关于实施〈境内外资银行| |贷款除外)、不办理结汇的前提下,如按规定计算 | | | |外债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 | |超过“投注差”的,外汇局可以为其办理外债登 | | | |知》(汇发[2004]59号)| |记。| | | | 13.《关于2005年境内外资银行| | 11.外国投资者出资比例低于 25%的外商投资企 | | | |短期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 |业,其举措外债按照境内中资企业举措外债的有 | | | |(汇发[2005] 4号)| |关规定办理。| | | | 14.《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 | 12.2005年12月 1日前签订的境外担保项下贷 | | | |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汇发 | |款,符合汇发[2005] 4号文和汇发[2005]26号文规 | | | |[2005]26号)| |定的当事人和担保标的范围的,债务人可以在担 | | | | 15.《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 |保履约后,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外债登记,这部 | | | |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 |分履约额不计入该债务人的“投注差”。| | | |发[2005]74号)| | 13.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相 | | | | | |等或未明确投资总额的外商投资企业,应向原审 | | | | | |批部门申请重新核定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然后 | | | | | |按照“投注差”管理原则借用外债。| | | | | | 14.外商投资性控股公司的外债规模按以下原则 | | | | | |管理: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美元的,其短期外 | | | | | |债余额与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之和不得超过已 | | | | | |缴付注册资本的 4倍;注册资本不低于 1亿美元 | | | | | |的,其短期外债余额与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之 | | | | | |和不得超过已缴付注册资本的 6倍。| | | | | | 15.外资投资租赁公司对外借款,应根据租赁公 | | | | | |司提供的上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计算出上年 | | | | | |度末风险资产总额(A),再计算净资产的10倍 | | | | | |(B),并将(B-A)作为新的中该公司可新借| | | | | |外债余额的最高限额。| | | ------------------------------------------------------------------------------
附表2:延期付款外债签约及提款登记
----------------------------------------------------------------------------- | 法规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及要素 |授权范围| 注意事项 |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 |1.进口项下延期付款签约及 |1.报关单未付汇金额在等值20万美元(含)以 |由所在地|1.延期付款主要条款发生变更的,需比 | |条例》(1997年)|提款登记申请书或申请表。|上,且约定或实际付款期限(以报关单上注明的|外汇局办|照延期付款外债登记手续办理变更登记 | |2.《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及|2.进口合同复印件。|进口日期为准,下同)在 180天(含)以上的非|理。|手续。| |其实施细则(1987年和1997年)|3.报关单复印件。|信用证形式延期付款,须办理外债签约和提款登| |2.应及时将外债登记信息及提款信息录 | |3.《外债管理暂行办法》(2003|4.《外债签约情况表》及《外|记手续。| |入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在录入外债签约 | |年)|债变动反馈表》。|2.约定期限超过 180天(含)的延期付款,进口| |信息时,应在“债务类型”栏选择“ 700 | |4.《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 |5.《延期付款额度确认单》。|商应在货物报关后15个工作日内,办理外债签约| |贸易信贷”。| |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6.外汇局要求的其它材料。|和提款登记手续;约定期限未超过 180天但实际| |3.延期付款外债登记债务编号与其他外 | |发[2005]74号)| |付款期限超过 180天(含)的,进口商应在付款| |债的债务编号编制方法相同。| | | |期限超过 180天后15个工作日内办理外债签约和| |4.已按规定办理外债登记的延期付款,| | | |提款登记手续。| |不再要求按《关于加强进口延期付汇、| | | |3.企业延期付款余额不得超过外汇局核定的延期| |远期付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 | | | |付款额度。| |[2005] 8号)的内容办理延期付汇登记手 | | | |4.仅为企业颁发《外债签约情况表》及《外债变| |续。| | | |动反馈表》,不需核发《外债登记证》。| |5.进口商未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延期 | | | | | |付款外债登记,或所申请登记金额超过 | | | | | |外汇局核定的延期付款额度的,外汇局 | | | | | |应按照“先付汇、后处罚”的原则,先 | | | | | |为其办理外债补登记手续,以免影响其 | | | | | |贸易项下正常对外支付。| | | | | |6.对于进口商不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延期 | | | | | |付款外债登记及银行未按照有关规定审 | | | | | |核相关凭证为进口商办理付汇的,外汇 | | | | | |局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 | | | | | |例》和《外债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 | | | | | |定进行处罚。| -----------------------------------------------------------------------------
附表3:核定延期付款额度
---------------------------------------------------------------------------- | 法规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及要素 |授权范围| 注意事项 |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 |1.进口企业提出的申请书。|1.在企业当年申请办理第一笔延期付款外债登记 |由企业所|办理外债登记的延期付款仅受延期付款 | |条例》(1997年)|2.经常项目部门提供的申请|手续时,同时为其核定延期付款额度。|在地外汇|额度的限制,不纳入企业的“投注差”管| |2.《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及|企业上进口付汇总额证|2.根据该企业上一进口付汇总额的 10%和 |局核定。|理。| |其实施细则(1987年和1997年)|明材料(由资本项目部门从|相关因素进行核定。| | | |3.《外债管理暂行办法》(2003|经常项目部门取得)。|3.对于成立时间不足一年的企业,可根据企业近| | | |年)|3.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材料。|几个月的实际进口付款额,参考同行业类似规模 | | | |4.《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 | |企业的进口交易模式,加权计算其全年可能的进 | | | |款管理办法》(1997年)| |口付汇额,以此为基础核定延期付款额度;对于 | | | |5.《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 | |新成立的企业,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核定延期 | | | |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 |付款额度;大型成套设备、长期供货合同等存在 | | | |发[2005]74号)| |特殊情况的进口贸易信贷,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按 | | | | | |另行核定延期付款额度。大型成套设备是指 | | | | | |价值在50万美元以上、且按照行业交易习惯需要 | | | | | |由买方分期付款的固定资产设备。长期供货合同 | | | | | |是指合同期限在二年以上,商品名称、数量和付 | | | | | |款条件等主要条款内容相对确定的销售合同。| | | | | |上述存在特殊情况的企业,外汇局为其核定延期 | | | | | |付款额度后,应在每季度末集中报国家外汇管理 | | | | | |局备案。| | | | | |4.外汇局为企业核定延期付款额度,应发放《延 | | | | | |期付款额度确认单》,确认单一式两份,一份交企| | | | | |业,一份外汇局留存。| | | ----------------------------------------------------------------------------
附表4:延期付款外债还本付息信息反馈
--------------------------------------------------------------------------- | 法规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及要素 |授权范围 | 注意事项 |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债|1.《延期付款项下还本付息|1.银行以电子(EXCEL)和纸质形式向银行所 |银行所在 |若企业延期付款项下的本息已偿清,外| |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 |明细表》。|在地外汇局报送。|地外汇局。|汇局应在外债统计监测系统中及时注销| |[2005]74号)|2.外汇局要求的其它材料。|2.进口商与银行注册地不属于同一外汇局管辖范| |此笔延期付款登记。| | | |围的,银行所在地外汇局应以电子邮件方式(通| | | | | |过人民银行或外汇局内部邮件系统)经由上级外| | | | | |汇局或直接向进口商所在地外汇局转发相关信 | | | | | |息。| | | | | |3.外汇局在接到银行报送的明细表后,须将辖内| | | | | |所属企业的还本付息数据逐笔录入外债统计监测| | | | | |系统。| | | ---------------------------------------------------------------------------
附表5:境内贷款项下接受境外担保债权人定期登记
---------------------------------------------------------------------------- | 法规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及要素 |授权范围| 注意事项 | |----------------|------------|---------------------|----|-----------------| |1.《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2005 |1.《境外担保项下贷款和履|1.境内贷款项下接受境外担保实行债权人定期登|金融机构|如发生债务人违约,债权人在收到境外| |年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 |约情况登记表》。|记。|所在地外|担保人的履约外汇后,如需结汇,应凭| |核定工作的通知》(汇发[2005] |2.外汇局要求的其它材料。|2.境内金融机构应于每月初10个工作日内报送 |汇局。|以下材料到当地外汇局申请核准: | | 4号)| |上个月数据。| |1.结汇申请。| |2.《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汇 | |3.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境内中资企业向境| |2.境外担保合同和担保项下主债务合 | |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有关问题 | |内金融机构借用贷款不得接受境外机构或个人提| |同。| |的补充通知》(汇发[2005]26号)| |供的担保。| |3.表明债务人无法履约的书面合同(如| |3.《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 | | | |催款通知书等)。| |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 | | | |4.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材料。| |发[2005]74号)| | | | | ----------------------------------------------------------------------------
附表6:境内居民境外设立、控制特殊目的公司外汇登记、登记变更、备案
------------------------------------------------------------------------------ | 法规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及要素 |授权范围 | 注意事项 |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 |
一、境内居民法人 |
1、境内居民自然人主要是指税法意义上的居民自|国有企业 |
1、申请设立、控制特殊目的公司的主要| |条例》(1997年)|
1、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境内|然人及持有境内企业内资权益的自然人,而不论 |的特殊目 |居民自然人(集体)应为计划境外融资 | |2.《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 |企业基本情况、境外特殊目 |其是否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身份证件,参股 |的公司登 |的境内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未事先登记 | |(1989年)|的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境外 |属于直接设立的情形。|记由总局 |特殊目的公司的居民个人拟以境外融资 | |3.《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 |融资安排,设立特殊目的公 |
2、审核境外融资商业计划书、书面申请有关融资|办理,其他|收入或个人收入在境内投资应按照75号 | |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 |司的境外资金来源并保证其 |方式、规模、条件、资金调回安排及方式的合理 |登记由各 |文件规定的程序办理特殊目的公司外汇 | |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合法性)。|性与可行性、一致性。|分局、外汇|补登记手续。| |[2005]75号)|
2、境外融资商业计划书。|
3、审核申请设立、控制特殊目的公司的主要居民|管理部办 |
2、境内居民个人设立、控制特殊目的公| | |
3、境外投资外汇资金(资 |自然人(集体)是否为计划境外融资的境内企业 |理。|司,涉及境内购付汇的,应按照《境内 | | |产)来源审核批复。|的实际控制人。| |居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有 | | |
4、填写《境外投资基本情况|
4、居民计划控制特殊目的公司或境内企业应在申| |关手续。| | |登记表》及《境外投资外汇登|请书、商业计划书(招股说明书)中注明控制方 | |
3、居民计划以换股等方式参股、控制境| | |记证》。|式,如有管理层期权计划,应一并披露。| |外公司,被投资境外公司如为境内居民 | | |
5、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中|
5、商业计划书所涉及的特殊目的公司是否全部包| |所设立、控制,应已经办妥境外投资外 | | |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投资批准 |括在书面申请中。| |汇登记。| | |证书》。|
6、特殊目的公司办理变更登记或备案时,书面申| |
4、境外融资如需设立两个以上特殊目的| | |
二、境内居民自然人 |请应详细说明本次变更、备案事由、特殊目的公 | |公司,应一并申请登记,通过已登记的特| | |
1、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境内|司架构及自成立以来的历次增资、减资、股权转 | |殊目的公司再设立、控制壳公司,该壳 | | |企业基本情况、境外特殊目 |让、股权置换、合并、分立、对外股权投资、涉 | |公司应一并办理特殊目的公司外汇登记。| | |的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境外 |及境内资产的对外担保、分红等事项,并声明“特| |未经登记的特殊目的公司不得作为后续 | | |融资安排)。|殊目的公司已按规定完整办理了外汇登记、变 | |融资及返程投资的合法主体。| | |
2、境内企业登记注册文件、|更、备案手续,已获得的境外融资资金及境外分 | |
5、特殊目的公司境外融资收入应按照招| | |居民个人身份证明。|红、资本变动收入已按规定调回境内,如存在虚 | |股说明书或商业计划书载明的资金使用 | | |
3、境外融资商业计划书。|假陈述,特殊目的公司的境内控制人愿意承担由 | |计划,将应在境内安排使用的资金调回 | | |
4、《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此导致的法律责任。”变更、备案审核时,注意参| |境内。如融资安排或调回安排有调整,| | |外汇登记表》。| | | | ------------------------------------------------------------------------------ ------------------------------------------------------------------------------ | |
5、其他真实性证明材料。|与交易境外企业是否为关联企业,是否办理境外 | |应提前报所在地外汇局备案。| | | |投资外汇登记。| |
6、特殊目的公司并购、设立境内企业完| | | |
7、变更登记审核与登记审核材料相同。| |成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的同时,应办 | | | | | |理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资登记变更,变 | | | | | |更事项为特殊目的公司增资,增资金额 | | | | | |为批准的外商投资净资产权益账面价值 | | | | | |或外商投资金额。| | | | | |
7、发生登记文件载明事项变化为变更业| | | | | |务,其他为备案业务。每发生新的变更、| | | | | |备案事项,应收回已发的《境外投资外 | | | | | |汇登记表》,并附在外汇局留底联后备 | | | | | |查,同时换发新登记表;居民法人变更、| | | | | |备案业务在境外投资外汇登记证上注 | | | | | |明。| ------------------------------------------------------------------------------
附表7:特殊目的公司设立、并购境内企业外汇登记
-------------------------------------------------------------------------------- | 法规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及要素 |授权范围 | 注意事项 | |---------------|--------------|----------------------|-----|------------------| |1.《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 |
1、书面申请。|
1、外汇登记证上应明确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投资各|各分局、外|
1、特殊目的公司境内新设企业,应在商| |理暂行办法》([96]汇资函字第 |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方的出资方式、比例。|汇管理部 |业计划书(招股说明书)中列明该企业 | | 187号)|非法人中外合作企业提供营 |
2、企业应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及时办理外汇登记。|办理。|为调回境外融资资金或控制境内已存续 | |2.《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审 |业执照。|
3、书面申请应详细说明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股权及| |企业而设立。| |批、登记外汇及税收管理有关 |
3、外商投资主管部门批准返 |管理架构及自设立、控制以来的历次增资、减资、| |
2、外国投资者为特殊目的公司且未按规| |问题的通知》(外经贸法发 |程投资的批复文件、批准证 |股权转让、股权置换、合并、分立、对外股权投 | |定办理境外投资登记,应不予受理该企 | |[2002] 575号)|书。|资、涉及境内资产的对外担保、分红等事项,并 | |业设立、并购境内企业外汇登记的申请。| |3.《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 |
4、经批准生效的外商投资企 |声明“特殊目的公司已按规定完整办理了外汇登 | |
3、特殊目的公司应在完整地办理了境外| |暂行规定》(原外经贸部、国家 |业合同、章程。|记、变更、备案手续,已获得的境外融资资金及 | |投资外汇登记、变更及备案手续和境外 | |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 |
5、组织机构代码证。|境外分红、资本变动收入已按规定调回境内,如 | |资金调回手续后,才可办理其设立、并 | |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令,[2003] |(注:以上材料均需验原件或 |存在虚假陈述,特殊目的公司的境内控制人愿意 | |购的境内企业的外汇登记。| |第 3号)|盖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 |承担由此导致的法律责任。” | |
4、特殊目的公司以外商投资方式并购、| |4.《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 |底)| | |控制境内企业资产,应在办理境内企业 | |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 |
6、《境外投资外汇登记证》或| | |外汇登记的同时,办理特殊目的公司的 | |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 |《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外 | | |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变更。| |[2005]75号)|汇登记表》。| | | | | |
7、填写《外商投资企业基本 | | | | | |情况登记表》。| | | | --------------------------------------------------------------------------------
附表8:1.1外国投资者办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
--------------------------------------------------------------------------------- | 法规依据 | 审核材料 | 审核原则及要素 |授权范围 | 注意事项 | |---------------|--------------|-----------------------|-----|------------------| |1.《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 |1.书面申请。|1.外汇登记证上应明确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有关合 |1.分局及 |1.审查上述要素无误后发给外汇登记 | |理暂行办法》([96]汇资函字第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营各方的出资方式、比例。|辖内支局 |证。| | 187号)|非法人中外合作企业提供营 |2.有关材料应真实、一致。|按属地原 |2.向境内外资非法人合作企业颁发的外 | |2.《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审 |业执照。|3.外商投资企业应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及时办理外 |则办理。|汇登记证应在登记证号后加“ F”记。| |批、登记外汇及税收管理有关 |3.商务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 |汇登记。|2.中外合 |3.向外国投资者出资比例低于 25%的企 | |问题的通知》(外经贸法发 |部门批准企业成立的批复文 |4.审核《外商投资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的填写 |作开发开 |业颁发的外汇登记证,应在登记号后加 | |[2002] 575号)|件、颁发的批准证书(保税区 |内容。|采自然资 |“外资比例低于 25%”字样。| |3.《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 |企业除外)。|5.书面申请应详细说明外国投资者的最终控制人 |源项目,工| | |暂行规定》(原外经贸部、国家 |4.经批准生效的外商投资企 |和主要经营业绩,外国投资者及其最终控制人和 |商注册地 | | |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 |业合同(外商独资企业除 |主要经营业绩不明的,企业应在申请书中注明 |与项目所 | | |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令,[2003] |外)、章程。|“本公司外国投资者没有直接或间接被境内居民 |在地不一 | | |第 3号)|5.组织机构代码证。|个人、境内机构持股或控制,如存在虚假、误导 |致的,外国| | |4.《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 |6.填写并加盖公章的《外商 |性陈述骗取外汇登记的行为,本公司及其法定代 |投资者在 | | |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 |投资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表人愿意承担由此而导致的法律后果”的字样。|项目所在 | | |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 |7.针对前述材料应当提供的 | 如发现属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 |地办理项 | | |题的通知》(汇发[2005]75号)|补充说明材料。|返程投资的情况,应审核境内居民境外投资外汇 |目登记、开| | | |注:2、3、4、5均需验原件|登记情况,并按照汇发[2005]75号文及其操作规程 |户及年检 | | | |留复印件。|的有关规定,境内居民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及 |和注销手 | | | | |变更手续后,境内企业方可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外 |续,由项目| | | | |汇登记手续。|所在地分 | | | | | |局负责对 | | | | | |其日常监 | | | | | |管。| | ---------------------------------------------------------------------------------
附表9:1.2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
目的地居民 篇3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与游客所属群体、居民个体与游客个体、居民个体与游客群体等相互之间进行对比,是否会形成相对剥夺感是从根本上了解自然景观旅游发展社区居民与游客矛盾的重要方面。
因此,本文尝试运用相对剥夺理论,分析居民在游客示范和居民群体内部比较两条作用路径下形成的相对剥夺感,以期为协调生态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矛盾带来启示。
1 理论介绍与研究综述
旅游社会学研究中,多采用社会交换、社会表征和社会距离等理论分析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方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以社会交换理论应用最广泛。人类一切活动都可被归结为交换行为,并且形成社会交换关系。[1]但是现实社会中社区居民与游客在交换过程中并非完全理性[2]。本文采用相对剥夺理论分析旅游发展可能对社区居民产生的消极影响,并进行深入探究。
1.1 相对剥夺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将相对剥夺定义为:人们根据比较对象来评价他们所处的环境[3],个人比较对象主要划分为五类:个人与过去或未来比较;个人与他人比较;与群体外的他人比较、个人对比自己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个人比较所在群体的过去和未来[4],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相对剥夺理论体系。
1.2 相关研究综述
当前,相对剥夺理论主要被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相关领域。[5];社会学的研究关注的是转型社会人民群众、不同收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不同职业、老龄群体以及其他特征群体感知到的相对剥夺及其影响[5,6],如张(Zhang)等分析了十大职业类型中,低于相对剥夺线的职业类型,将感受到经济相对剥夺或者社会地位相对剥夺,而且这两种类型的相对剥夺将影响他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价[7]。经济学中相对剥夺研究则集中于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产生的相对剥夺与基尼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与相对剥夺[16],随着经济收入增加,相对剥夺现象越来越显著,不仅在发达国家,还体现在非常落后的国家[8];相对剥夺存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9]。而且,有学者划分出如人口和收入权重的相对剥夺等相对剥夺类型[10]。
旅游研究中,唯有斯顿(Seaton)以古巴为例,应用相对剥夺理论研究了游客示范效应在当地居民中引致的三种相对剥夺现象以及居民产生相对剥夺感后的影响[11]。唯有李平等试图分析旅游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但也只是着墨内在结构、成因和粗浅的影响分析,简单罗列,没有准确定义没有深入解析旅游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形成机理[12]。
2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分析
2.1 居民感知的形成
随着自然旅游景区的蓬勃发展,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减小了差异、缩短了差距,但是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不良影响。游客、管理方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日趋尖锐,社区居民的感知受内、外两大因素影响。外在因素主要指目的地特征,内在因素则指目的地主人的特征[5]。
2.2 自然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与相对剥夺现象
斯顿将旅游中社区居民的相对剥夺现象总结为:①游客导致的物质相对剥夺。居民通过对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呈现出的物质水平与自我物质水平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物质相对剥夺感;②旅游发展供给产生的相对剥夺。为发展旅游业,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物质匮乏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减少本国的国民物质供给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例如旅游地居民集体搬迁、禁止使用海滩、食物的限制供应等,使当地居民产生相对剥夺感。③第三种相对剥夺感产生于社区居民内部,即从事于旅游业的居民其收入高于从事其他行业的居民收入,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旅游从业者的收入甚至可能高于高校教授的工资水平,据此形成相对剥夺感。
虽然上述三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在与游客接触过程中以及为促进旅游业的形成与发展,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出现的相对剥夺现象,但是,首先,总结的相对剥夺现象并没有完全概括生态旅游中引起居民相对剥夺感知的全部现象;其次,生态旅游作为旅游扶贫的一种方式,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与对当地居民原有生活产生强烈冲突的矛盾逐渐被激化,相对剥夺现象更加复杂。游客与居民之间的比较和居民群体内部的比较。前者主要表现为游客示范,后者主要是居民通过个体过去与现在、期望和现实、群体内部的对比而形成。
2.2.1 游客示范与相对剥夺感
消费者行为学认为示范效应表现为个体的消费行为受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随着游客数量增多示范效应也相应而生。游客示范效应是旅游社会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主客关系产生的影响[12],通过游客介入旅游目的地社会,引起当地居民思想变化及其他变化的作用[13]。皮尔斯认为示范效应下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观会相互转化[14],游客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居民的价值观可能在游客示范效应作用下逐渐被剥离、融合、重建。而且并不仅局限于价值观等精神层面,还体现在物质和生活上。
2.2.2 物质相对剥夺
斯顿结论,居民通过对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呈现出的物质水平与自我物质水平之间的差异,形成物质相对剥夺。而且,旅游目的地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首先用于实现旅游供给。其次交互过程中,游客截然不同生活与人际交往方式使居民群体与游客群体之间的差异,形成生活的相对剥夺感。
2.2.3 价值观相对剥夺
交往中,游客世界观、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会冲击到物质相对匮乏、消费水平低贫困地区居民的价值观与消费态度,形成价值观的相对剥夺。
2.3 社区居民与相对剥夺
2.3.1 自我相对剥夺
自我相对剥夺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采用居民集体搬迁、禁止使用海滩、湖泊等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目的地;由于旅游的发展需要,居民从生产受到限制;生态旅游的开发还会物价上涨等消极影响,生活水平下降;居民个体通过对比初期与现在所得利益之间差距,形成利益分配不均的相对剥夺感。
2.3.2 收入差异相对剥夺
旅游的经济乘数效应明显,是扶贫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然而,参与旅游和未涉足旅游的收入有明显差异,导致未参与旅游居民形成收入差异相对剥夺感。
2.3.3 主体地位相对剥夺
我国旅游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贫困地区,社区居民被地方政府、旅游管理方边缘化,主体地位被忽视程度严重。为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游览,部族的日常生活被游客窥视、记录,神圣活动被随意参观。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被亵渎、被嘲笑形成文化的相对剥夺。
3 结论
目的地居民 篇4
旅游偏好是一个感性的概念,国外早期对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特定旅游目的地的现实旅游者的偏好进行研究,以指导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和开发,这类成果是最多的,如Leida Mercad(2002)等调查分析了来自欧洲、拉美和北美的180名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指出干净的海水和沙滩、服务质量和价格是影响Punta Cana管理的重要因素[1]; Ahmet Aktas(2007)等通过对旅游目的地Antalya 645名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得出重要-满意程度可以有效地度量旅游者的旅游偏好[2];Andrea Bigano(2006)等分析了来自45个国家的旅游者对假日旅游的偏好,结果发现旅游者对气候的偏好呈现出一致性,来自于热一些地区的旅游者表现出更强的对旅游的偏好[3]。其二,对潜在旅游者的偏好进行探讨,如Wietzelise和Richard S.J.Tol(2002)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旅游目的的旅游者对气候的偏好与年龄和收入相关[4]; Joseffink和Alfred Kobsa(2002)考虑了旅游者的利益和偏好,基于消费者的行为和特征,提出了一个个性化的服务模式[5]。最近一段时间将心理学内容纳入到此项研究中渐成趋势,如Panayiota Lyssiotou(2000)认为偏好是生活态度的一种形式,通过实证的方法能影响国外游客在英国长、短流程的旅游花费决策[6]。
国内对现实市场的旅游偏好的研究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如黄秀娟(2002)等以实证的方法,分析了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个体特征和需求特征,指出游客个体特征与所选择的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7];马耀峰等(2006)对在中国6个旅游热点城市美国旅游者的市场调查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结果揭示了美国游客的旅游偏好具有较强的规律性[8]。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旅游偏好进行研究也有着一席之地,孙根年(2001)利用回归模型反映国际旅游支付,并据此划分支付等级,阐述了一个包括支付等级和旅游偏好双指标的国际旅游综合分类方案[9];邵诚等(2006)利用数学方法提出跨国旅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10]。而面向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偏好的研究也颇受关注,焦彦(2006)认为旅游者偏好和知觉风险影响着旅游者购买行为决策,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提供有益指导[11];丁健等(2003)对702名广州市民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找到了广州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游时间特征[12]。
目前尚未发现针对旅游目的地偏好进行差异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而把握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与消费者人口特征的差异,可以使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在营销时更好地满足不同特征的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将产品以更高效率传递给游客,使营销更加有效,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二、研究方法
基于“消费者的不同人口特征与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之间存在差异”的假设,选取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结构、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6个特征,将旅游目的地分为自然山水型、热闹都市型、清静乡村型、宗教胜地型、古城古镇型和休闲娱乐型6个类别,用“喜欢”作为偏好的测量标准,就该问题(多选)于2006年11月4日~12日,在湖南省省会长沙市街头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调查,调查人员分别在五一广场、沿江风光带、烈士公园、岳麓公园等居民汇集地区,共计发放问卷1 400份,收回1 246份,回收率为89%,其中有效问卷1 066份,有效率为86%。统计表明,男女比例分别为50.52%和49.48%;家庭月总收入小于300元的占2.91%,301~500元的占3.84%,501~1 000元的占13.50%,1001~2000元的占36.99%,2 001~3 000元的占22.71%,3 000元~5 000元的占13.68%,大于5 000元的占6.47%;初中或以下文化程度的有5.35%,高中、中专或职高的有17.43%,大专的有31.48%,本科有36.64%,研究生有9.09%;家庭结构中单身的占19.50%,初婚无子的占6.85%,三口之家的占35.9%,与父母生活的占27.06%,三代同堂的占10.69%,以上数据,男女比例均衡,家庭月收入、文化程度与家庭结构基本呈正态分布,这与长沙往年的调查数据呈现出一致的特点[13][14],结果的正确性得以保证。在6个旅游目的地类型中,最受消费者喜欢的是自然山水型的旅游目的地,以下依次是古城古镇型、清静乡村型、休闲娱乐型、热闹都市型、宗教胜地型。
本研究目的在于提示性别、家庭结构、文化程度与家庭月收入4个人口特征在旅游目的地偏好中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程度如何,基础数据经过SPSS13.0和EXCEL处理,经过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算出偏离度,得出结果。卡方检验是用于检验两个名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统计分析方法。P 值表示检验的显著程度, P 值越小,说明显著程度越高,本次卡方检验中所设定的显著程度为0.05。偏离度(D)用公式undefined算出,期望频数由卡方统计量得出,偏离度正负之分,正为强偏好,负为弱偏好。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旅游目的地偏好的性别分异
就性别分别对6种旅游目的地类型进行卡方检验,得到数据结果列入表1。
可以看出,性别唯在清静乡村偏好中呈现出P<0.05,拒绝零假设,作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选择清静乡村的实际频数比期望频数高,不选择的实际频数比期望频数低,而女性则恰好相反,见表2,说明在清静乡村型旅游目的地中男性比女性更加偏好。
(二)旅游目的地偏好的收入分异
表3显示,在家庭收入层面上,只有自然山水型旅游目的地的偏好的P<0.05,也就是说,不同的家庭收入在自然山水型旅游目的地偏好产生差异,经过偏离度分析发现对自然山水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以2 000元为界出现突变,家庭月收入2 000元以上的实际频数要大于期望频数,表现为强偏好,其它则相反,为弱偏好。其中3 001-5 000元的消费者的对自然山水型旅游目的地的强偏好最为明显,而最不偏好的是家庭收入在301-500元的消费者。
(三)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的家庭结构分异
表4显示,P<0.05的只有古城古镇,说明家庭的不同结构在古城古镇的偏好上有差异,经过计算偏离度得知,家庭结构在古城古镇型旅游目的地的偏好表现为强偏好的有单身和初婚无子的消费者,而表现为弱偏好的有三口之家、与父母生活和三代同堂消费者,最为偏好的是在家庭结构中初婚无子的消费者,最不偏好的是三代同堂者。
(四)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的文化程度分异
表5表明,自然山水型、热闹都市型和清静乡村型旅游目的地偏好随着文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经过偏离度分析,在自然山水型旅游目的地类型显现出强偏好的学历层次是大专和本科,大专层次更优于本科,初中及以下、高中及研究生层次则表现为弱偏好,其中初中以下层次的偏好最弱。在清静乡村型旅游目的地类型中强偏好的学历层次是研究生,其它都表现为弱偏好,大专层次的偏好最弱,在热闹都市型旅游目的地类型中强偏好为高中和研究生层次,其中高中、中专或职高层面对热闹都市型旅游目的地表现出强烈的向往,而初中、大专和本科层次都呈现出弱偏好,最弱为大专。
四、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人口特征来看,城市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仅随文化程度的变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异,性别、收入和家庭结构并不明显影响城市居民对旅游目的地偏好,只在局部产生差异,说明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主要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而性别、收入和家庭结构对旅游目的地偏好影响很小。细致来说:(1)在清静乡村旅游目的类型的中,男性比女性更加偏好,研究生较其它层次文化程度表现出更强的向往,清静乡村型旅游目的可以加强对高学历男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吸引力;(2)家庭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上或大专文化程度的消费者更在自然山水旅游目的地类型中表现出较强的偏好,因此,自然山水型旅游目的地可以考虑高消费项目,针对该层次的消费进行营销;(4)古城古镇型旅游目的地中,初婚无子的消费者比别的家庭结构的消费更偏好,因此,此类旅游目的地应生产更多符合新婚夫妇心理的旅游产品,满足其需要;(5)在热闹都市旅游目的地类型中,高中、中专或职高层面的消费者相对于其它层面的消费者来说,表现出很强的偏好。
目的地居民 篇5
1黑色旅游的定义和分类
要想发展黑色旅游, 首先就要明确黑色旅游的性质和定义。与国内相比, 国外很早之前就提出了“黑色旅游”这一概念, 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了一个完整规范的黑色旅游理论体系。最早提出“黑色旅游”的是列农和弗勒, 此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当中。所谓黑色旅游, 就是指人们在死亡、痛苦、灾难、恐怖事件或者悲剧等发生地旅游的一种现象。黑色旅游在北美地区旅游学界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黑色旅游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珍爱生活与生命, 积极实现自身价值。而当前国内有关黑色旅游的文献数量不多, 研究领域也相对狭窄。其中, 李经龙、郑淑婧 (2006) 首次介绍了黑色旅游的概念、性质、动机等, 使人们初步了解了黑色旅游, 并证实了研究黑色旅游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罗仕伟, 齐晓波 (2007) 指出了黑色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备受争议, 同时其研究也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但可喜的是它不再处于边缘化地位, 并逐渐被国人认可和接受。此外, 他们还系统地研究了黑色旅游与红色旅游、灾难旅游、实践旅游以及探险旅游的异同, 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黑色旅游的发生机制和基本条件, 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晏兰萍, 洪文文, 方百寿 (2008) 分析了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的内涵、构成、特征等, 并指出了二者的发展动机, 取得了一些成绩。
黑色旅游的出游目的较为复杂多样, 根据其目的差异, 我们可以将黑色旅游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观光体验类黑色旅游, 代表为美国的卡特里娜灾难之旅, 其在当地大受欢迎;二是思想教育类, 旅客可以通过黑色旅游更好地思考国家、人类、自身和生命, 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作用;三是宗教朝觐类, 如在欧美地区, 每当复活节来临之际, 人们总会将耶稣和其他基督人物的死亡搬到舞台上, 以此来纪念他们;四是公益援助类, 这类黑色旅游将公益事业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旅游活动的公益性, 属于公益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黑色旅游还包括寻根追忆类、科学考察类、缅怀纪念类黑色旅游。
2目的地居民对游客动机的态度
虽然游客的旅游动机是一种内在性因素, 但其不仅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还直接决定着游客的旅游思维和行动。同时, 旅游动机还影响着当地居民对游客动机的感知情况, 从而影响其对游客的态度。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同时这种差异会随着黑色旅游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1黑色旅游发展初期———被动接受并包容
在黑色旅游发展初期, 人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包容状态下, 普遍将黑色旅游视作一种悲苦的心理体验, 且这种体验是共通性的。随着黑色旅游的逐步发展成熟, 人们渐渐认可和接受黑色旅游, 并明确了其发展的合理性, 从中得到了一些心理安慰。同时, 死亡和灾难事件的幸存者及其亲属后代会来此共同回忆以往经历的苦难。而当地居民也可以通过纪念感受当事人经历的困苦, 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共鸣, 得到安慰和关怀。在这种共同的情感压力下, 当地居民得到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 树立起了重建家园的信心, 并通过积极参与黑色旅游景点开发和建设活动推动当地发展。总体来看, 当地居民在一定的情感范围内对黑色旅游持包容和接受态度。
2.2黑色旅游发展中期———消极对抗并拒绝
当黑色旅游进一步发展, 并趋于成熟时, 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开始呈现在公众面前, 并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旅游开发部门的不合理决策、旅游者的不当情感流露、当地居民的争议和误解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黑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下, 当地居民对黑色旅游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抗议和反对, 他们迫切希望黑色旅游就此停止。此外, 一些旅游者在实际旅行过程中, 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感, 导致其情感表达不当, 直接伤害了当地居民的情感。而有些旅游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旅游地, 希望了解整个死亡或灾难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 他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希望了解到事件的真相, 扰乱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遭到了其的一直反对和阻挠。一方面, 当地居民的情感被触伤, 另一方面旅游者的好奇心被满足之后, 其对死亡或灾难遗存以及恢复情况产生一种优越感, 表现出对整个事件的漠视, 严重地伤害了当地居民的情感。
2.3黑色旅游发展成熟期——主动参与并认同
当黑色旅游发展成熟, 在各方面均得到完善之后, 旅游开发部门会对旅游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并积极与旅游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与交流, 有效地了解了目的地居民对整个旅游事业发展的情感态度和内外要求。在接下来的旅游开发活动中, 开发者就可以以此为依据,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尽可能地消除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情感障碍, 使当地居民充分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心灵上的共鸣, 及时恢复发展信心。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居民的心理健康, 还能有效地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壮大, 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3黑色旅游目的地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目的地居民对于黑色旅游发展的态度, 在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3.1在黑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目的地居民情感进行保护
3.1.1对当地居民进行正确心理引导
灾难旅游本身具有其他旅游活动所不具备的审美严肃性和情感冲击性, 是一种较难把握和安排的旅游产品。在实际旅游过程中, 如果旅游者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这些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 将自己置身外, 冷漠旁观, 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批评, 同时使当地居民产生抗拒心理, 旅游活动难以继续。同时, 灾难旅游产品本身包含的悲惨场景会触及旅客的神经, 使其陷入悲伤和惊恐当中难以自拔。因此, 在进行旅游景点选择和旅游产品开发时, 政府部门和运营单位必须积极通过多方渠道加强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并积极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与交流, 使其明确发展黑色旅游的意义和重要性, 逐渐认可并接受黑色旅游。发展黑色旅游可以使人们积极了解灾难, 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 同时还能积极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符合其长远发展利益。
3.1.2旅游者进行教育并规范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会给当地居民造成一定的外来压力, 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 旅游开发和运营者必须加强对旅游者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引导和教育, 使其自觉规范旅游行为。同时, 运营单位和其他旅游组织等还可以积极宣传相关规范, 并积极贯彻落实。为更好地规避黑色旅游发展的敏感性,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在旅游开发活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加强心理辅导力度, 使灾区人民更好地认可并接受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旅游运营部门还应该积极利用旅游者进入黑色旅游景点这一契机, 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
3.2黑色旅游的开发需重视其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
为促进“黑色旅游”的长效发展, 旅游部门可以积极借助政府力量, 尽力健全利益主体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保证社会的管饭参与性, 推动整项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受部门性质和服务宗旨等的差异, 各利益相关者在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因此, 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 各利益主体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保证各方利益, 寻求利益平衡点。同时, 各利益主体应针对“黑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和反馈, 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和保护工作。
黑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目的地居民的支持与理解。在旅游发展中, 让目的地居民充分参与其中, 近距离地同旅游者接触有利于尽快消除旅游发展中旅游者给目的地居民造成的情感伤害, 使他们在情感和经济上能够迅速地恢复过来。
参考文献
[1]lenon J.and M.Foley, D ark Tourism;The A ttraction of D eath and D isaster[M].London;continuum, 2000.
[2]李经龙, 郑淑婧.黑色旅游研究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 2006 (5) .
[3]王春艳, 高峰.论海洋休闲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开发原则[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9 (01) .
[4]胡婷婷.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中国四川地震的相关报道[Z].上海师范大学, 2009.
【目的地居民】推荐阅读:
无目的而合目的05-29
旅游目的地系统07-26
旅游目的地网站08-21
乡村旅游目的地10-02
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05-31
旅游目的地安全管理06-05
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08-27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关系07-20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下发《关于完善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09-04
构建目的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