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目的(共12篇)
技术目的 篇1
1 一般目的技术(GPT)的提出与特点
GPT(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作为一个明确的经济学概念,由Bresnahan和Trajtenberg首先引入。在他们的定义里,技术具有一种树状结构,几个主要的技术位于顶部,其他所有技术均由他们派生出来[1]。
GPT具有3个重要特征:普遍使用、创新互补以及技术动力性。普遍性意味着一种GPT能够在许多下游领域使用,因为其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功能(generic function)。技术动力性是指GPT支持持续的创新活动与学习,而后者又导致GPT的生产效率随时间而大大增加。创新互补是指下游领域的许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生产率随GPT的创新递增。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历史上已出现的一般目的技术
Lipsey认为在过去的一万年中,大约产生了20~25种GPT[2]。如种植植物、书写(文字)、发电机、电子计算机等。GPT的出现共有3个步骤:首先是技术本身的引入;互补性技术、政策、教育、基础结构的演化;新技术成熟的时代。Lipsey、Bekar and Carlaw对于历史上曾出现的、当前存在的GPT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历史上主要有信息与交流技术;材料;动力供应系统;交通等GPT。
2.2 关于一般目的技术的理论分析
GPT作为增长的发动机的机制可简要分析如下:当一种更好的GPT出现,它被不断增加的领域使用,同时它所内含的互补性机会又提高了其使用的吸引力。由于上述原因,对于GPT的需求增加,导致GPT本身的进步,而这又产生了更多的下游领域。当GPT的使用渗透到整个经济领域,它明显地在总量水平上影响了经济,并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Kenneth I·Carlaw和Richard G·Lipsey指出,不论是否存在着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外在性,亦不论私人报酬与社会报酬之间的区别,从大的技术变化中所引起的技术互补性至少在过去的3个世纪中成了增长之源[3]。
3 氢能技术具备成为一般目的技术的潜在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已经历了3个能源时代,即柴草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目前,全球能源系统正进入天然气和甲烷的气体时代,21世纪将进入氢能时代。见图1[4]。
迄今为止,人类的能源消耗仍然建立在含碳的化石能源基础上,这样的能源消耗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目前,由于对环境的日益关注,发达国家的初级能源中煤炭比例正在逐渐降低,而且化石能源的消耗正经历“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的转化。在这种背景下,开发氢能这一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必将带给人类生产力质的飞跃。
3.1 氢能技术的使用普遍性特征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汽车公司首次提出“氢经济”的概念。在其后的几十年间,许多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实施氢能战略。氢能技术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基于以下几个原因。(l)超级洁净,生成物为水,基本实现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零排放;(2)被称为“能源货币”,为可再生能源的非稳供能提供储存可能;(3)可使多种能源转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4)通用性强,可用于大多数终端燃烧设备;(5)化学活性高,燃料电池避开热机转换循环可实现能量高效转化;(6)可望实现低损耗输运,实现分布式利用。
3.1.1 氢能技术在能源体系中的普遍性
氢能技术将在能源体系中普遍应用主要有3方面因素,即能源安全;城市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化。首先,由于石油资源分布地理的不均匀,随着全球日益依赖进口石油,能源供应将变得更不稳定。2003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1 567亿t,较10年前增加了11%。以目前的年消费需求,现有储量可满足41年。表1是国际能源署在2002年对全球能源平衡做的一个总结[5]。由表1可以看出,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各国和各地区的氢能资源,大力发展氢能系统可使能源资源分散化,确保能源的安全。
TWh
城市空气污染是促使能源系统向氢能过渡的另一重要原因。目前,燃烧汽油的汽车仍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在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城市,臭氧和二氧化氮仍然超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和颗粒排放仍然很高。全球因颗粒污染每年约使50万人过早死亡。采用零排放和低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对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至关重要。大气问题及所涉及的污染物见表2。
全球气候变化也是促使向氢能时代过渡的极为重要原因。目前,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每年排放的碳超过60亿t。这促使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42万年的最高值。地球表面温度已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效应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必须大幅度削减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才能达到许多科学家认为防止破坏性气候变化削减70%碳排放的要求,全球能源系统氢能时代过渡有助于稳定全球气候。能源利用方式与温室气体释放量的关系见图2。
3.1.2 氢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普遍性
根据世界权威部门的预测,到2060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将占能源结构的50%以上。由于未来氢经济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产业界在大力推动氢经济的发展。氢能在工业上可用作化工原料生产化肥、染料等;在交通运输方面,氢可作为合成燃料替代石油,用于汽车、飞机、船舶;在航空航天,氢目前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作为航空航天工业用燃料,通过液氢、液氧燃烧产生的巨大推力将火箭等送上太空。氢还可用于燃料电池发电和储能,燃料电池通过氢气与氧气或空气的化学反应得到直流电,用燃料电池取代内燃机。此外,还可以把氢作为季节性储能介质,夏季阳光充足时,光发电送入电解装置供电解水制氢并储存氢气或将太阳能转换成氢的化学能;冬季通过燃料电池将氢转换成电能[6]。
3.1.3 氢能技术在家庭应用的普遍性
氢可以取代天然气及煤气为居民生活取暖、烹煮、加热水等提供能源。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的正在开发,有的尚在追求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氢能系统技术的全面进展,氢能应用范围必将不断扩大,氢能将深入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3.2 氢能技术的技术动力性特征
制氢的成本如何趋于更易被承受是一个基本要求。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制氢成本是决策的一个根本标准。此外,还应充分考虑氢能开发过程中的效率等问题。目前,氢能技术的技术动力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降低制氢成本方面。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虽然氢是最丰富的元素,但自然氢的存在极少。因此必需将含氢物质分解后方能得到氢气。最丰富的含氢物质是水,其次就是各种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及各种生物质等。因此要开发利用这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必需首先开发氢源,即研究开发各种制氢的方法。当今制氢技术有多种,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制取氢气,目前世界每年约生产4 000亿m3的氢,其中美国约占20%。世界氢产量相当于3.6亿t石油。
可再生氢能源技术具有清洁、节能和不消耗矿物资源等突出优点,其中的生物制氢技术可以显著地降低温室气体如CO2和酸雨主要成分如SO2的排放量,对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生物制氢技术最先由Lewis于1966年就提出,从目前国外研究结果来看,生物制氢技术还很不成熟,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细胞和酶固定化技术上,如探讨产氢菌种的筛选及包埋剂的选择等。而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氢气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厌氧活性污泥自身的繁殖生长可充分保证反应器有较高的生物持有量和生物活性,使生物产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避免了菌种培养及细胞固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和经费开支,因而使生物制氢成本费用大大降低。
3.3 氢能技术的创新催生性特征
发展氢气的固定式应用,首先是氢的大规模发电(高温燃料电池,燃机/燃料电池混合循环等),进而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氢气在炊事、取暖和分散式热电联产中的应用。在氢能储运技术逐渐成熟且氢气储运体系基本建立后,发展氢气的移动式应用。因此,储氢技术是氢能利用走向实用化、规模化的关键。从氢能分配的角度,高效的储存和输送技术将促成供能基础设施的成本不断下降,形成管网、罐车、铁路等多重分配体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氢能基础设施将从某一点的示范工程出发,呈辐射状扩大,最终形成全球的氢能市场。今后储氢研究的重点是在新型高性能规模储氢材料上。近年来,纳米碳在储氢方面已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有关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应积极探索纳米碳作为规模储氢材料的可能性。
氢能经济促进了下游领域产品的研发与利用。一般来说,未来氢经济社会有这样一些特征,即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燃料全部封存,用氢代替化石燃料;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线路,代以远近距离管道输氢;取消跨省市地区的大电网,建立分散式的以氢为燃料的发电系统;各种类型的空气/氢燃料电池将成为普遍采用的发电设备;城市和家庭装有能源供应和回收的完善循环系统。
可见,氢能不仅拥有良好的经济前景,而且将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美国学者认为,投资于能源效率的就业机会大约是石油、天然气的2倍。在欧洲已经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就业人口。据欧盟的估计,201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总计可提供约150万个就业机会。
4 氢能技术作为一般目的技术研究的内容
目前,国内对氢能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前沿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介入其中。但鲜有关于整体氢能经济产业链条的研究。因此,氢能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一般目的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应包括以生物制氢技术为产业链条的主体,探讨氢能应用领域的优化模式;参考已有GPT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计算,引入生态成本计算氢能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建立氢能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氢能技术发展情况)。
5 结论
氢能技术具备成为一般目的技术的潜在特性,氢能源取代石油资源的过程将引起世界能源格局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将引起大规模的工业变革和经济变革,同时也会影响世界政治、外交格局。
氢能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一般目的技术,其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近期投资主要面对在较短时间内可获得回报的项目,如燃料电池、应急电源、边远地区电源、微型电源、金属氢化物贮氢器、氢发生器、加氢站建设等。中期投资项目主要是3~10年可获得回报的项目,包括不间断电源、居民电站电解槽、居民区电站、大型燃料电池。长期投资则考虑5~20年内可得到回报的项目,如各类电动车,燃料电池自发电火车、电动海轮、大型工商业电站等。
摘要:通过对一般目的技术概念的分析,阐述了氢能技术具备成为一般目的技术的3个潜在特征:使用普遍性特征、技术动力性特征和创新催生性特征。能源安全、空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存在,促使氢能技术将在能源体系中得到普遍应用。分析了随着氢能占总能源份额的提高,石油供需格局将发生的变化;阐述了可再生氢能源技术在降低制氢成本方面具有的优势和储氢技术对氢能利用走向实用化、规模化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应参考已有一般目的技术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计算,引入了生态成本计算氢能技术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一般目的技术,可再生氢能源,生物制氢,生态成本
参考文献
[1]Bresnahan T F,Trajtenberg M.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engines of growth’·[J].Annals of Econometrics,1996,65:83-108.
[2]Lipsey R G,Beckar C,Carlaw K.What requires Explanation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cGrowth.Cambridge MA MIT Press.
[3]Kenneth I,Carlaw,Richard G.Externalities versus technological complementarities:a model of GPT-driven,sustained growth.Conference in Honour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Nelson and Winter’sBook“An Evo 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Change”,2001(6):12-15.
[4]Makower J,PernickR,Wilder C.Cleanenergy trends2005,1-3.
[5]Gagnona L,Belangerb C,Uchiyamac Y.Life-cycle assessment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options:The status of research in year2001.Energy Policy30,2002,1267-1278.
[6]Freeman C,Perez C.Structural crises of adjustment busi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intechn icalchangeande conomictheory.London pinter publisher,1988.
[7]任南琪,王宝贞.有机废水处理生物制氢技术[J].中国环境科学,1994,14(6):411-415.
[8]David P.Computer and dynamo:The modernproductivity paradox in a not-too-distant mirror.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The Challenge for Economic Policy.Paris:OECD.
技术目的 篇2
金工数控加工技术实习是为了使学生们具备常见数控铣床基本操作应用能力,做好数控铣床操作加工方面的准备。金工数控加工技术实习目的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金工数控加工技术实习目的本实训的任务主要是对数控专业在校学生进行常见数控铣床基本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使学生具备常见数控铣床基本操作应用能力,做好数控铣床操作加工方面的准备,打牢数控铣床操作及加工基础。在实训前通过下达任务书,使学生明确实训目标、实训要求及注意事项、实训步骤及考核方式,克服畏难情绪。
第二篇:金工数控加工技术实习目 的1、简单了解铣床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方式;
2、学会正确的操作铣床,并能正确使用一种以上的铣床方式。
第三篇:金工数控加工技术实习目的熟悉数控实训车间安全管理规定熟悉数控机床教学安全操作规程了解数控铣床切削控制原理。掌握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基本结构,正确使用数控加工中刀具半径补偿、长度补偿、镜像、旋转、固定循环、复合循环等功能。熟练掌握加工编程中数值点的计算方法。熟悉掌握工件装夹、刀具装夹、编程原点找正、对刀等操作方法及步骤熟练掌握零件图纸分析、工艺制定、刀具选择、切削用量选择、程序编写等加工相关内容,并能够进行计算机仿真加工。熟练掌握数控加工过程的完成步骤(从图纸到工件的完整加工过程),并对加工零件进行尺寸测量及加工精度分析,能够控制零件规定加工精度
附:金工数控加工技术实习报告
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由于数控化加工可以让机械加工行业提高质量,高精度,高成品率,高效率方向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车床,对其进行数控化改造,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逐步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为了提高我们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数控技术水平,让我们更清楚更明白更真实地学习数控技术,就在我们毕业实习之际,学校安排了实习就业单位来我院招聘人员,进行为期5个多月的顶岗毕业实习,我很荣幸的应聘上巨宝精密加工(江苏)有限公司。那天,我踏上了江苏这块土地。
一、综述
1.公司简介
巨宝精密加工(江苏)有限公司,是由世界第二大笔记本制造商仁宝电脑与镁合金电脑外壳世界主要生产商之一的巨腾国际以及台湾上市公司华立集团共同出资15000万美元创建,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数码相机等外壳;内构件材料及镁合金相关制品的生产,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地区,年销售额可达1亿美元。
巨宝位于江苏省句容市经济开发区,占地150亩,现有员工3000余人,生产部门主要分为:机加(cNc)、成型、手工、皮膜、涂装、组立、模具、工程等八大部门。本公司年轻而有活力,正处在创业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xx年仁宝电脑及巨腾国际共同持股80%控股华叶公司,拟总投资亿美元(资金已经全部到位),公司总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2016年底总人数将达到15000人,占地面积1000余亩(现已经全面建设中),华叶将成为世界知名新型合金材料
制造商。
2.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校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培养我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我们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通过这次生产实习,使我在生产实际中学习到了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知识、cNc加工过程知识及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在向师傅学习时,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生产实践中体会到了严格地遵守纪律、统一组织及协调一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的,从而近一步的提高了我们的组织观念。通过生产实习,对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二、主体
1.入厂以来的工作内容
从2016年11月18日我被巨宝精密加工(江苏)有限公司录取,于同月25号随其他录取上的校友们来到江苏镇江市句容这块紧邻南京的富饶市区。从此开始了在巨宝公司为期五个月的顶岗实习。初到厂区后,我被公司人事部分配到机加课(cNc),作为一名普通的操作技术员,主要是操作数控加工中心加工镁合金产品,涉及到加工PL面、螺牙孔以及各种卡勾。主要加工的产品分为JBLoo LoG LoW JAL50PA、NAL70PA、JAL20 LoG LoW、KAYFo L或是KAYFo R件,还有一些最近的新产品KIUIo LoG LoW、KIUEo A件、GD3---D LoG LoW等复杂产品。紧接着在三月初,我又被提拔为储备工程师,负责接管机种的生产。主要是调试机床以及架治具,新产品首件的确认等一系列技术工作。
2.良品与不良品的分辨
生产加工是我们操作员每天的本
职工作,可是有加工,必然也会生产出报废产品。在2016年12月14日,我被班长分配去加工JBLoo——D件(产品图如下)。
这个产品体型面积比较大,而且加工的部位也甚是多,光是产品公、母模面的螺牙孔就有20个,包括的和的。其他部位就是卡勾多,产品的检具就有十多个。看到IPqc和工程师拿着产品检来检去。我当时还真不知道是在检测产品部位。直到后来了解多了,我才真正的懂得。在公司中有句话“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这句话是我们巨宝公司各个课部通用的品质政策。就是这句话,我还被罚抄了500遍。刚开始加工,我还不是很熟练,再就是自主检查也不到位。从而在14日这天生产时,产品在装夹上没有做好,导致了产品加工部位的严重过切,产品报废。工程师拿着不良品来找我,教育训练一番,当然惩罚就是品质政策抄上500遍,以此警告下。这次事件真的让我感觉到操作上真的有太多地
方方需要注意了,严密的加工才能更好的生产出良品。操心大意往往吃亏的是自己。公司同样规定,减少不良品的生产,减少NG(No Go)不良率。我在犯错中学到了知识,从而也为以后加工其他产品敲个警钟吧!
3.漏加工的认识
从进入机加课部门,我就时常听到一句话:漏加工。开始时,我从字面上理解到,漏加工应该就是产品遗漏了没有加工。同时,每天上班点名时班长、组长也会重复宣导我们这个机加课的大忌:漏加工。我听的多了,心里也开始引起重视。然而,漏加工还是光临了我。
就在2016年12月26日,这是一个下着小雨的日子,我早上八点去厂里上班,在开完晨会,到操作岗位交接好后。班长走过来,拿着一件JBLoo—D 件产品,产品上附着一张制成单。拿给我产品让我看下有没有问题。我一看才心虚的恍然大悟,产品的第三工程(也就是我所加工的一道工序)没有加工,然而上
面我也签了自己的编号。这下完了,心里想到。班长对我狠批了一顿,问我有没有做检查,我只记得自己加工完产品后,3PcS产品一起来写编号,肯定是拿错产品了。唉!粗心大意啊!工程师最后也是给我重新教育一番,给我讲解每个加工部位,哪些是重点检查的,哪些地方是管控的,一定要特别注意。老员工对我说:现在我们做操作员的基本上没有几个没有漏加工过,刚来接触产品,难免的,没事。我心里还是担心,这下班长会有什么处分啊!心里忐忑不安。就在这难熬的一天即将过去时,班长找我谈话,对我讲:“漏加工是我们机械加工的大忌,不是说漏加工了处罚你们,处罚也是为了让你们对此引起重视,以免下次再犯。我们加工的每一片产品都要对客户负责。产品加工的oK,客户才会满意,继续接受我们的生产,才会愿意去花钱购买。若是漏加工产品流到客户手里,我们公司形象乃至企业在客户那边还怎么谈的上呢?是吧!所以,以后要重
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一番话说的很对,我也真正领教过漏加工的厉害了,好多人因为漏加工,公司对他们进行过罚钱的处分,有的人也被警告过或是罚抄品质政策。这次班长念我是初犯,只是严厉的教育了一番,没有给予处分。相信,自己有了这次教训,以后不会再犯错误了。古语说的好:吃一堑,长一智。
4.cNc加工流程操作口诀
依然是每天重复着操作工作,自己有时还真的感觉到无聊啊!这不,最近,机加课部还真有了一件有趣事。2016年1月10号,看这个日期,我来巨宝公司也有一个半月了,可以说是老员工了。现在加工技巧以及经验也有了,错误也犯的少了,这些日子从中也真是学到了很多。早上开晨会时,组长手里拿着好多小的纸片,他吩咐两个班长每人发一张,我看到纸片上写着:cNc加工流程操作口诀。具体内容大概有150个字。组长发话说,这是加工口诀,课长特意
根据我们作业员操作手法编制的一套顺口溜,要求课部上下都要会被、熟背,更要理解其中的含义。还别说,这读着还真的是蛮顺口的。课长真的有才华。从此口诀流传以来,我们在操作中只要按着口诀来加工,不良品还有漏加工都改善了很多。课长的这一举动,真的让机加课所有人都敬畏,课长真不愧是整个课部的领导核心。
口诀如下:机台加工易操作,口诀记好顺着跑;
三不原则要牢记,品质产量均顺利;
水架左边放来料,工前细检做准备;
黄灯闪耀手拉门,产品加工即完成;
简吹治具取产品,轻轻放在水架右;
净吹治具装产品,检查刀具并吹屑;
关起门来按启动,机器开始欢快跑;
先吹流液后检查,签上编号防漏失;
oK产品装入框,轻拿轻放不易断;
框满移入成品区,物料等待拉清洗。
到现在为止,无论是课部的老员
工,还是新来的新员工,首先就是要熟背cNc加工流程操作口诀,以此理解着来加工产品。看来,口诀的熟背现已成为了一项新进员工的必修课。
5.产量的追求
每天我们机加课部生产产品的数量都是按照生产管理部门的排程来完成的。每个机种的生产都是不一样的,根据机台的加工时间加上操作员操作手法所需装夹一次的工时来计算。我所熟悉的几个产品,像JBLoo——D件第三工程每天每台机生产176片左右。而JAL50 PA每天每台可超标生产到540片左右(标产480)。像小件KAYFo—L件(治具图如下)每天每台机产能排程为1800,而我在实际加工生产时每天可达2250片左右。通过,这些加工数据来看,只要是有方便简洁的操作技巧,产能的完成真的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
每个员工在生产上,都在追求一个快,尽早的完成产能,才算是这一天你的任务完成。每天也都在尝试着突破。
偶尔我们员工坐在一起闲谈时,也都是拿着自己的功绩(每小时产能多少)来炫耀,和同事对比。满足下自己的舒爽心情。我现在的操作可以说是很流畅啦,对于加工我已是熟练掌握,产量上的追求是我每天在突破的。实习日子真的长了,想着学校生活,想着现实,我坦然面对和追求。明天的梦想——工程师。
6.储备工程师职责
2016年3月,我细数着自己来到江苏顶岗实习,现竟然不知不觉的三个月之久了。这么多天的实习生活很平淡。我熟悉了太多社会生活。就在这个3月1日,我终于可以说是熬出头了。这个晚上8点开完晨会,进入车间岗位,面对着机台填写表单时,班长走过来叫我离开操作岗位,把我调到PA生产线那边。我以为操作PA呢,原来是要我去学习调机。跟着前辈们学习机种,我从这天也就是储备工程师啦!心里很开心,我激动着询问着产品的加工走刀路线,一边看着程序一边看加工。很快我钻研透了,就这样自己接管了这个简单的机种——JAL50PA(PA产品图如下)。
随着升为储备工程师日子之久,我有更多时间去研究这些加工程序以及治具的装架、机台报警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再加上我在学校所学到的数控加工知识,结合上车间设备,我现在对以前概念上模糊的G代码 m代码 模态代码 或是 非模态代码都已经熟悉。而且每个机种都有各自的程序名称,像JBLoo-D LoG LoW产品分为三道工程来加工,每一工程的程序名分别为o5010、o5020、o5030.此外,有些产品按照模号来区分,24#模程序名为o5024、25#模程序名为o5025、26#模程序名为o5026等。
有时在程序调试上遇到困难,我就会联系课本知识并向前辈们请教,在机械加工上还有更多的知识要去学习,我现在很有信心去面对困难。作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在我接管的机种下,我都细心的维护,使得机台正常的生产,在人员管控上,我也是做到合理调配。
7.架治具,产品首件确认
随着技能的熟练,对产品的熟悉,我开始自己着手装夹治具,产品换模以及首件产品调机确认等等。
20xx年4月18日,我看的机种又要开始添加机台,没办法,既然要加生产线,就要多架几台治具。我到现在还没有自己架过一台完整的治具或是首件确认。今天的确是个机会该多学习了。早上,班长安排我和另外两个工程师前辈架一条线出来(也就是8台机床,分比为2:3:3)我先选择了架第三工程,因为我比较熟悉加工部位。治具架在工作台板上要X轴水平成一条线,底面不能有污垢,因此我擦干净治具底板和工作台上表面。水平打表分度值不能超过5条。水平打好后,接下来工作就是找原点,这个比较困难,稍微相差一点刀具就会铣到治具,若是Z轴错误,还有可能撞车。每一步我都在小心的调试,其间好多报警问题或是找原点位置问题,我都请教了前辈们。最后一步,就是开
始利用调机产品对程序治具确认,每一步调机都要小心,为让产品加工出来是oK的,真的要花费不少时间呢。
此图为治具架在机床移动台上 图示为同事在对产品首件确认
一天的时间都钻研在技术上,体力上倒不是很累,但是脑力劳动可大了。满脑子都是X Y Z或数字。唉!数控加工就是这样。相信这次亲身实践为我以后打好了基础。看来,工程师这个职责我是干到底了。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技术路上会走的更好更远。大学实习真的很有必要。
8.自身技能不足
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当工程师固然是轻松了许多,但同样担负着机种的这项责任。前不久,3月25日,我所负责的机种是JBLoo——D LoG LoW产品,这个麻烦的机种真的是叫我吃苦啊!这天白天,交接好夜班的工程师后,我安排好人员。开始生产,快到11点的时候,巡检拿着一片偏孔的第
一道产品给我,我看后调下机床,接下来生产出的一片孔位oK。我就去巡查其他机台了。不到半个小时,从装箱区那边传来偏孔,这下轰动了班长和组长,班长问我偏孔怎么回事。我回答是我知道,机台调了,现在好了。组长大声训斥道:偏孔你是调过了,可前面的产品你追溯了吗?向上级反映了吗?夜班的首件都是,难道发现异常你不汇报,不追其原因吗?调机只是单方面的,搞什么东西。我在当时真是说不出话来,看来一个异常真的是不得了。我尽快去搜查移到手工课的产品。全部搜回来再商议。大概搜到了100多片,满满的四大框。当搜查清理后,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告诉我说是定位孔的定位销松动了,才会使产品装夹不好,导致圆孔偏置5-7条。待治具定位销修复好后,正常生产。最后判定后,那些偏孔的还好
可以重工,不然,真的全部都是不良品了,那样损失可就真的大了。我到底还是需要多去了解治具或异常原因
啊。
经过班组长讨论,考虑到我现在是新人工程师,经验不足,不追究原因。但是我依然要记入考核上,看来工程师技能考核我还不知以后上多少次呢。还好这次算是走运吧!
三、总结
1.我对技术工作的理解
我想在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技术工作的全部内容——“研究、试验、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七件大事技术人员要一竿子到底!”。我认为这里所说的“七件大事”就是技术工作。有些人认为只有研究和设计一些高科技含量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技术性工作,而贬低看不起安装、使用和维修这些工作,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没有技术含量。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从哲学的观点看,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用于指导实践。
而试验、制造、安装、使用、维修就是我们的实践工作。这就好比是一台计算机,要想使其正常运行,硬件和软件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硬件是软件的基础,软件是硬件的灵魂。毫无疑问,我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实践方面的经验还很缺乏,在学校中学到的是更多的理论知识。因此,很荣幸学校以及企业给了我这次车间实习工作的机会,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在实践中的技术工作,弥补在实践经验中的不足。对公司工作的理解
很荣幸成为巨宝公司的一员。巨宝精密加工(江苏)有限公司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公司需要依其更快更好发展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情况来安排工作岗位。有做操作工作的,有做技术工作的,还有做管理工作的等等众多的工作岗位。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我认为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很重要。作为一名未来cNc数控加工方面的技术员工,我会始终坚持公司提出的“七事一贯制” 原则以及“三不原则”(不接受不良、不制造不良、不流出不良)。技术员工不能只会数控机床的程序调试和操作,而不懂研发、设计和编程等工作。我对公司发展的理解,巨宝精密加工(江苏)有限公司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入精密加工行业后,最近几年一直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从老总的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对镁合金材料的需求同目前的市场供应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镁合金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实习体会
在车间实习的这段时间,虽然有时候工作很苦很累,但是,我从中体会到了实践中的专业技术,不断积累实践技术经验。生产实习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安排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将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
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使我们通过实习在专业知识和人才素质两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成为骨干打下良好基础。通过生产实习,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cNc加工的主要结构、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使用的主要工装设备;产品生产用技术资料;生产组织管理等内容,加深对数字控制的工作原理、设计、试验等基本理论的理解。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数控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专业技术,从事数控机械加工等方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次生产实习过程中,不但对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了解,更加重要的是更正了我们的劳动观点和提高了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等。
我自己选择的,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被市场认可的技术才有价值,同时我也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与人沟通的工作。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
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总之,在过去的这五个月里,我在江苏巨宝精密加工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与培养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也有了全面的发展,但我知道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还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优秀的同事学习,继续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以上是我对已经过去实习工作的总结,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收获的经历,这是一段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旅程,这是一段充满挫折与反思的人生,这是一件我们一生用心珍藏的礼物,我坚信,这
技术目的 篇3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而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更具交互性。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中学教育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打破了中学教育的时空界限,实现了模拟教学和资源的共享。中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了环境,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学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优势 现状分析
0 引言
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由传统的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过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仍然是有效的改善教与学。中学时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塑造时段,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仅对其知识能力的培养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对于他们以后的自我学习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心教育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存在可行之处,也存在误区,应更多借鉴和创新,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使中学的教育有一个质的飞跃。
1 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通过课程整合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之所以提出课程整合,还因为其有着众多的优势:
1.1 形式多样,能刺激多种器官,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利用以电脑为手段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睹、可闻、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获得的信息多。从一次调查中,被除数调查的中学生121位中有90%的学生表示:很喜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且有98%的学生表示:希望老师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其原因是:图文并茂、有趣生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有交互性,能实时控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形式相比,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学习环境。
1.3 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优势,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课内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可以让学生从体育资源网中获取其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满足其个体需求。通过网上了解一些运动项目的知识和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去有关的场所进行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2 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大多数的中学学校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在以往传统提出的教育模式上有所改进。教师在进行各个学科教学时,能够将信息技术较为合理有用的利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多数中学生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学会用BBS、博客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技术,教师能自如地驾御网络平台,汇集专题资源,高效地组织教学。
但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存在一些缺陷,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和联系实际、落实到实处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才能使我国中学教育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1 整合课观摩课多、实际应用少 从国家教育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之初至今,各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不断深入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全国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赛也已成功举办到了第九届,涌现了很多高质量的整合课和一批充满热情投身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教师,省、市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课更是铺天盖地,然而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课例却仍然很少。
2.2 学科教学本质的淡化 随着应用研究的逐步探索,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整合课应回归于学科教学的本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应该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信息技术为学科的内容服务,教师本身对学科、教材的钻研不能放松;同时学科整合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但不少教师在如何把握技术与学科的关系上仍然存在不少偏颇。
3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期待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电化教育研究.
[2]谈松华.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中国教育学刊.
[3]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4]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5]叶力汉,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65-68.
[6]董艳,丁明明.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7]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1期.
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篇4
节目后期制作镜头处理工作要点
节目后期制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镜头处理工作更是节目后期制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进行镜头处理,可将极具节奏性电视节目视频和极有变化性电视节目视频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也可使电视节目效果看起来更加自然与生动以至使其节目本身感染力逐渐增强。
1.对电视节目主题进行标准性明确,以观众角度为工作出发点
此条重点就是对电视节播出主题加以明确,之后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到大众文化所需,节目后期制作要尽量满足观众心理活动和观众节目观看思维。只有明确上述两点才能激起观众观看此节目的欲望,要想真正达到符合观众观看需求的目的,就应在后期节目制作中融入创新手段和创新思维,使得节目播出内容和节目播出形式二者能够高度统一。
2.以景别为主要节目制作依据,并对基础画面时间予以确认
应该了解到,景别内容包括很多种类且设计范围相对广泛,其主要分为特写景别、中景景别、近景景别和远景景别以及全景景别等。在上述景别基本内容中,特写景别是指对拍摄局点进行较为具体的突出性体现,合理掌控和把握好人物心理特征和任务情绪特征等,抓住这两点重要内容可在电视节目中将其展现出来并给观众带来巨大视觉冲击力和视觉震撼力。远景景别是针对空间环 境而言的,适时拉长景别距离可将镜头语言诠释得淋漓尽致。
3.做好景别切换工作,突出节目播出画面质感
在进行景别切换工作的过程中, 应尽量保证相关过渡操作趋于自然化和平滑化,假设此时出现画面突兀感和画面生硬感,其就会对最终节目播出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还应对运动类型图像过渡操作和相应静止类型图像过渡操作重视起来,时刻注意要保证画面基础舒缓性好画面效果自然性等。广义来讲,其最佳状态应为动态画面和对应动态画面相互结合、静态画面和对应静态画面相互结合以保证画面节奏感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进行剪辑操作实施过程中要从观众观看节目的心理因素出发,在镜头选择应以感染力强的节目镜头和印象深刻类型的镜头为主要播出内容。
画面处理工作和字幕制作要点分析与研究
1.对审美规律进行准确掌握
后期节目制作应满足视觉美感和电视节目编辑规律二者之间的相互一致性,依据此类标准要求负责电视节目后期画面处理的工作人员对各项工作执行负起责任来,针对跳跃镜头予以适当特写操作,也可合理添加一小部分全景镜头以至增添些许画面美感和画面质感。景物观察的规律性十分明显,应以远近镜头合理切换、粗细镜头合理切换和单体总体镜头合理切换为画面调整基础, 通过对事物的合理感知,在掌握审美规律的基础上使画面效果达到最佳。
2.严控画面节奏感
节目播出时其画面时间长短对节目质量和节目播出节奏会产生一定不良影响,若画面时间过长就会衍生观众观看厌烦感,反之若画面时间过短就不会将节目主题真正表达出来且节目内容也尤为不明显。所以应准确掌握画面长度并应严控画面节奏感以至不会影响到节目 播出质量。全景镜头长度应控制在7秒左右,中景镜头长度则应控制在4秒到5秒之间,而近景镜头长度应被控制在1.5秒左右,特写镜头长度最短,而全景镜头长度最长。
3.字幕制作要点
在进行字幕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应选择正确字色和字体,字幕入出方式也需特别注意,在字幕辅助造型的正式选择中应以其视觉装饰效果优劣为主要选择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字幕与节目播出内容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吻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期制作质量影响着节目播出可视性,只有掌握了较为科学的技术才能使后期编辑工作符合节目播出标准和节目播出要求以及达到预期后期电视节目制作的最终目的。电视节目后 期制作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播出质量和收视率,节目录制人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将节目制作技术和节目制作方法以及节目制作技巧等相互融合,励志推出更好更优的电视节目呈献给观众。
技术目的 篇5
1 标清与高清技术标准之对比
目前,中国执行的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SDTV,简称“标清”)标准,是1982年2月公布CCIR601,现改为ITU-RBT.601《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标准。分辨率720×576、总有效像素41万、画幅宽高比4:3、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576/50i。8月公布GYfr 155―《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标准》。对应国际标准ITU-RBT.709,这是中国规定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HDTV,简称“高清”)标准。分辨率1920×1080、总有效像素207万、画幅宽高比16:9、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1080/50i。高清画面像素数5倍于标清,16:9画幅比标清宽了1/3。其画面细节的丰富度和色彩还原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使用大屏幕宽屏电视机观看高清节目时,那恢宏辽阔的宽幅画面、清晰细腻的逼真图像、丰富分明的层次、自然亮丽的色彩,无不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极大的视觉享受。
2 镜头
标清镜头成像面积58.1mm2,宽高比4:3;高清镜头成像面积51.8mm2,宽高比16:9。两者具有不同的感光成像面积,使得两者的感光灵敏度不同。另外,由于镜头折射特性基本不变,而拍摄同样大小的实景转到不同面积的成像面上时,镜头焦距就要不同,这样拍摄的景深也就不同了。和标清比较,用高清镜头拍摄时灵敏度降低、景深范围缩小。另外,由于高清图像像素数5倍于标清,其像素点细小到只有标清的一半左右,而观看高清图像时一般都采用大屏幕电视机,使得图像对调焦误差非常敏感。调焦稍有偏差,立刻就能在屏幕上看出来。这样一来,高清镜头本身景深就小,拍摄的图像对调焦误差又敏感,再加上由于灵敏度低需开大一挡光圈,景深就更小了。因此,高清拍摄对聚焦操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3 曝光
调整光圈的目的就是准确地控制曝光量,曝光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层次、细节、色彩饱和度。只有准确把握曝光量。才能得到更完美的图像。因为高清摄像机水平清晰度提高,其画面宽容度更接近电影胶片,层次比标清更加丰富。在拍摄景物时。需认真观察被摄景物的明暗程度及明暗部分的分布范围,根据亮部和暗部的取舍及与拍摄主体的关系,确定曝光量并调整光圈的大小。高清摄像机还提供了伽马曲线的调整。当拍摄的景物高亮度部分比较大且超过了CCD所能表现的范围时,图像的高光部分就会出现泛白现象,导致高光部分层次和细节丢失。当被摄景物处于比较暗的环境中,如果超过CCD的最低照度范围,图像暗部就会层次减少甚至丢失,表现为画面一片漆黑。这时可以通过调整拐点、伽马曲线和黑伽玛曲线进行画面的补偿和修饰。为了充分表现高清晰的画面。更需要发挥照明的作用。如果光用得不好,画面上有可能会模糊不清,这类似于焦点不实的现象。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画面水平方向的扩展部分,这就更需要合理运用灯光照明技术。在阴天或多云天气下拍摄时,需要灯光辅助以达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亮度反差很大的晴天拍摄时,使用反光板等会得到效果较好的图像。总而言之,高清拍摄时照明用灯量要比标清多。高清拍摄时照明光线性质的硬与软对物体外观的清晰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画面的总体效果来说,由于硬光能勾划出被摄景物的轮廓,质感十分明显,所以使我们感到空间感强。而柔光照明很容易产生平淡的无立体感的图像,因而就不能提供最佳清晰度。但从画面的局部效果来说,可能由于硬光造成过大的明暗反差,而使物体细部的再现能力降低。而柔光所造成的细腻的影调层次,相反能提高我们对物体细部的分辨能力,故此感觉画面清晰度高。因此高清摄像照明时宜使用较软的光线,这对提高画面的清晰度是有利的。布光要均匀,光比要小,注意营造透视感。在拍摄现场为保证精确曝光,要使用专业监视器和波形监视器。波形监视器的参数值可为曝光提供客观标准,专业监视器可得到现场实拍图像的主观感觉。观看图像时要注意保持观看环境黑暗,一般采用黑布将监视器和观看者头部完全遮盖住,观看图像层次是否丰富。亮度是否适中。
4 构图
高清电视比标清电视画幅变宽,16:9的宽画幅比4:3标清横向加长了1/3,视角很宽。16:9的构图方式显的大气,而且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量,这在拍摄大场面或大全景时非常有表现力。更接近电影的视觉效果。从电视画面的角度看,构图就是镜头语言,通过画面讲述拍摄者要表达的内容。在视觉效果上,需要掌握一些规律,尤其是使用16:9画幅比进行构图时。从突出主题出发,画面离不开线、形、色调、影调这四大元素。根据上述要求。在16:9的.构图中,由于水平视角的增大,更需要留意线条在画面上的延伸感,形成视觉上的透视感。由于画幅变宽,景物增加,构图上要注意主体和陪衬体的合理位置,既要有对比又不失平衡,虚实的比例也要控制恰当。采用摇摄时,由于水平方向视角变大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变长,若按一般速度进行横向摇摄,观众就会感觉节奏缓慢拖沓。此时适当加快摇摄速度,可加快镜头节奏及加强镜头动感。
5 聚焦
由于高清摄像机水平视场角大,清晰度高,景深范围又比标清小。画面包容景物多,就使我们容易忽略某些细节。再加上摄像机的寻像器尺寸小,分解力低,使得我们在寻像器中看起来很清楚的画面,放到大屏幕监视器上会发现焦点并未调实。因此我们在拍摄现场要尽量使用专业监视器,而且屏幕越大越好。比如屏幕20英寸,分解力1000线以上的专业监视器就可以保证拍摄画面清晰。标清拍摄聚焦时,一般先将镜头变焦至最大推上去聚焦。因为此时景深最小,焦点是否调实较容易判断。调实后再将镜头变焦拉回来到所需景别,这样焦点就算调实了,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能这样了。因为变焦镜头在变焦时,普遍存在着微量的像面漂移现象,不同焦距处的最佳焦点位置并不精确一致。这在标清拍摄时不成问题,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允许了。因此高清拍摄时要先把镜头变焦至所需景别,把它作为定焦镜头直接在该焦距状态下精确调焦,此时当然离不开专业监视器了。在没有专业监视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电影拍摄的方法,先直接测量调焦距离,再将镜头上的调焦基线转动至该调焦刻度值上。
6 清晰度
高清技术要求在整个制作环境、制作态度等方面要更加严谨,对每一个环节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一些细小的缺陷,在标清时看不出来,而在高清大屏幕监视器上却非常刺眼。甚至一只蚊虫落在头上或者布景上,就会导致拍好的镜头前功尽弃。
7 兼容性
中国的现状为标清、高清两种电视标准并存。为适应由标清到高清的平稳过渡,高清节目制作也要考虑标清接收机收看的问题。除去清晰度下变换问题,主要问题还是16:9画幅如何转为4:3画幅。我们可以将16:9画面横向直接收缩为4:3画面,但画面要产生变形(变窄),此方法不可取。不变形的转换方法有两种:
7.1 信封模式
也就是“伪遮幅”画面。上下用两道黑条遮挡住画面,画面完整,但不满屏。为适应这种模式,高清制作时不要将同步字幕直接制作在画面上。可以单独制作一个字幕文件,高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中,而标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下方的黑条上,以使画面最大限度地无遮挡展现在屏幕上。
7.2 切边模式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当代戏曲 篇6
人是自然的最后的目的,而艺术也理应成为自然的一个目的。艺术可以看作是人将心灵感悟到的自然之道加以表达的一种道德行为。通过艺术,人在自己和他人心灵中达到“圣洁”的境界。人类被赋予能够感受自然的先验心理结构,因此艺术必然是可供分享的,普世的。
只有当自然之道在某类敏感而有灵性的人的头脑中闪现,而这类人又善于运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把这一瞬以物质形式固定下来,这时伟大的艺术品才诞生了,这种闪现人们称之为灵感。
由于重视文艺的社会功用,柏拉图强调国家必须对文艺作品推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凡提倡新的歌舞,或擅自上演未经审查的喜剧作品等,都要受到严惩,主张将荷马等类型的诗人逐出理想国。他把制造幻想的诗人逐出理想国的主张可以看做专制时代的政治需求,另外,这也出自他的思想:理想国的每个公民都是艺术家,所以那种被专门冠以“艺术家”之名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多余的。柏拉图在强调艺术的外在目的的同时,更注重了艺术的内在目的。他通过哲学王将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成具有卓越智慧和德性的人,这些人靠着灵感的指引进行的艺术创作是完美的,而不需要那些靠着空洞无物的技巧矫揉造作的伪艺术家。
合目的论揭示了自然规律中的简易性原则。“一个有机的自然产物乃是一个产物,其中所有一切部分都是交互为目的与手段的。在这样一个产物里面,没有东西是无用的,是没有目的的,或者说是要归之于自然的盲目机械作用的。”一个自然物之成为可能,只是作为自然的目的而并不依靠外部有理性的动因。在自然的机械作用面前,人类最高的智慧也显得极其渺小。大自然悄无声息地就把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棵大树,而人类要想以手工或机械方法制造出如此精巧的有机体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千百年后某一天制造出来了,也只能证明自然之道乃是最简易的。
简易性还在于自然物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单纯的目的,即跟其余所有部分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整体因此具有了最高的效能,足以跟其他自然物互相影响,共存共生。内在目的缺失或混乱的有机物必然导,致自身解体直至灭亡,更谈不上对外发挥功能。如一棵树若少了叶子,则会马上枯死,于是它的保持水土、养育动物的功能就随之丧失。
中国古人把纷繁的世界简化为天和地,即乾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归结为阴和阳的相互作用:“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以极简性来把握世界和人生:“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得,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与简二字足以显明天下的道理,因此周易的思想才得以持久、壮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就是一种简易之道。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艺术的存在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人类具有共同的感知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艺术的诞生还必须满足这样一个条件: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或面临死亡,或失去自由,或缺少爱情……因此,艺术首先要具备外在目的,即关注人类命运,然后为这个外在目的人们才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段使构成作品的各部分朝着内在目的组织起来。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不是偏重外在目的,就是偏重内在目的。而最好的状态是效法自然,顺应天道。
中国戏曲的当代创作遇到的瓶颈有:
1、移植外国经典名著的戏曲作品无法在写实与写意之间作出取舍,游移不定。
外国名著中逻辑性较强的情节在写意的中国戏曲中变得支离破碎,细节丰富性带给观众的真实感与情绪的浓烈大打折扣;而中国戏曲特有的意境因为时不时出现的写实的碎片而意蕴全无。这就意味着,这个作品内部诸要素(如情节、意境)不再为单纯的一个目的服务,而是被人为复杂化,同时为两个目的服务,况且这两个目的之间的冲突十分尖锐。难以调和,创作者如此简单的将二者并置,显然是出于急功近利、草率鲁莽。
2、重排古代剧目无法兼顾文学性与舞台性。
古代剧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早已被戏曲理论家划为“案头之曲”而非“场上之曲”,而我们今天为了弘扬国粹、保护遗产,硬是要把冗长的文学本子搬上舞台,拿大段大段供文人雅士在书斋品评鉴赏的词句来折磨今天剧场中的观众。戏曲的内在目的性决定了好戏必须是符合剧场规律的,它的台词、动作必须是最简练的,情感共鸣必须是最强烈的。剧本的增删应以剧场性为唯一目的,而不应把任何其他附加之物当做目的。试图通过外力去恢复或扶持一部戏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的,而时间是检验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证据。
3、新编现代戏难以实现台词的诗化。
戏曲的语言是诗的语言,这种诗包括两种:文人写的高雅的、文绉绉的诗,民间创作的诙谐的打油诗。但到了现代剧作家手中,戏曲语言成了话剧风格的口语对白,距离文人诗和打油诗都甚远,缺乏音乐性,非常不利于演唱,同时又失去了诗的意境和诙谐幽默的风格,总之,唱词的叙事与抒情表现力极弱。这就说明,戏曲台词应该仅仅以诗意为唯一目的,而不应朝着任何别的目的,如还原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场景、宣传某个群体的理念等。
4、现代戏曲难以在人文思想和道德教化之间取得平衡。
西方戏剧长于探索理念,创作者总是怀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拷问灵魂,针砭时弊,突破旧的思想藩篱,试图建立新的价值体系。而中国戏曲长于抒发感情,在戏曲作品中一般没有道德上的困惑和怀疑,也可以说,中国戏曲观众是在剧场聆听、体悟天地之道,因为剧作家很少以戏曲为思想武器对“道”提出质疑。现代戏曲的尴尬就在于。剧作家开始以戏曲为拷问灵魂的论坛,颠覆一些历史惯例,以民主、自由、以人为本等现代思想重新建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但往往因为自身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的不足,使论坛陷入混乱,以至于爱好创新的人没有看到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的新思想。迷恋传统的人也没有得到天人合一、乐天知命的圆融之感。
思维可视化研究之目的与技术支撑 篇7
对教学过程而言, “思维可视化”是指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式、规律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期实现增强记忆及加深理解的效果。其本质也就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本研究从主体目标来说是希望: (1) 基于未来课堂环境, 构建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学科教学模式。重点通过让教师掌握各项思维可视化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探讨技术环境下的可视化学科教学实践, 形成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理论体系。 (备注:在相关研究中, 很多机构使用了“知识可视化”的概念, 而我们使用的是“思维可视化”概念, 这两者有何区别?我们认为“知识”这个概念比较表层化, 不是本质, 知识背后的规律以及加工知识的过程即思考过程才是本质, 所以用“思维可视化”这一概念更能体现这个过程的本质。)
●研究之目的
1.实现教学效能倍增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之一, 好的教育必须要有好的教学, 那么什么是“好的教学”?结合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 可以基本得出三项评价指标:第一, 学生的学业水平 (成绩) 要好;第二,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是思维能力) 要强;第三, 学生要有积极健康的人格。那么, 能更好地实现以上目标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 也可称之为“高效能教学”;反之, 则是“差的教学”, 称之为“低效能教学”或“负效能教学”。那么当前在基础教育阶段, 学校的“教学效能”是高、是低、还是负的呢?这个现状大家都很清楚: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 然而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并不理想, 成绩优秀者并不多, 两极分化和大面积不及格现象非常严重。另外, 厌学情绪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 据调查数据显示, 当前有近70%的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 而至于“能力”这一项, 显然比前两项的情况更糟糕。由此可见, “教学效能”的整体水平是很低的。那么原因在哪里?
本研究认为问题的根源在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 挤、抢、霸占时间, 大量、重复、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长期陷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之中, 身心疲惫, 晕头转向。关注“成绩”没有错, 我们一直认为“不出成绩的教学”一定算不上“好的教学”, 让学生取得好成绩, 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搞清楚“好成绩到底是从哪来的”。其实, 学生的成绩 (尤其是初高中学生) 并不是来自于教师们常挂在嘴边上的“四多” (多读、多写、多背、多做题) , 而是思维能力。因为今天的中高考, 考的并不是死知识——基于对中高考试题的深入分析, 我们证实中考题中有50%是考学生思维能力的, 而高考题有80%是在考学生思维能力。因此, 思维能力的强弱才是决定成绩优劣的关键因素。然而, 传统教学模式过度关注“知识”却忽视知识背后的“思维”, 使学生长期处于“浅思考”甚至“不思考”状态, 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受阻。所以, 年级越高, 学生“掉队”的越多, 两极分化和大面积不及格现象越严重。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运用, 引领教师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 从而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
2.让自主探究学习“落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为积极响应教改计划, 各地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 如小组合作式学习、生命课堂、学本教育、生本教育等, 但经调查发现, 有不少学校, 由于课堂没有教师主导又缺少具体、有效的方法支持, 课堂秩序无法保证, 学生一盘散沙, 好动的静不下来, 好静的不愿参与, 结果遭到教师、家长、学生的一致抵制, 难以继续推进。究其根源, 在方向不清, 定位不准, 又缺少方法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 硬着头皮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其教学效能必然大打折扣。推广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是要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让教师和学生都尝到“甜头” (效能的提高) , 然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爱学习”和“会学习”的条件下实施, 而其中“会学习”是自主探究式学习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 其核心是教会学生应如何思考, 而这正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与价值之一。
3.实现“素质”与“应试”教育的统一
我国从1983年提出素质教育的方针以来, 很多人便误认为“素质”和“知识”是对立的, 始终将“素质教育”无法落实的根源归罪于“应试教育”, 把矛头指向中高考。然而考试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人才选拔制度, 是保证公平的有效方式, 不会也不能被取消, 所以“考试”并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另外, 不少人还错误地把学钢琴、学跳舞、学画画等当成“素质教育”, 其实这并不是人的“核心素质”, 而是一项技能、一种特长。人的“核心素质”是心智模式——思维能力 (系统思考能力) 和心理能力 (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本研究将日常教学聚焦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 使学生“会学”, 同时带动学生“爱学”和“乐学”的积极心态, 最终使学生获得好成绩。这样我们便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统一起来, 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4.为教育信息化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从1946年美国教育家戴尔提出“视听教学法”开始, 教育技术便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发展起来。其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 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数量的限制, 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平台可以使教育资源在更大的范围进行共享, 使学习者获取信息更为便捷。然而, 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 下一步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是更快的网速、更大的信息量, 还是更“酷”的用户体验?也许都要, 但这些绝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效能”, 学得更快、更清晰、更深入, 同时还锻炼了思考能力, 启发了智慧, 这才是效能的真正体现。
然而, 当前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网络平台建设、信息环境优化、终端开发 (如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电子白板等) 领域, 很少有从事教学内容 (当然是指能够提高教学效能的内容形式) 开发的。即使有做内容开发的, 也多是以题库、教学视频、动漫等形式呈现的, 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并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 是信息和知识的可视化而非思维的可视化, 对提高教学效能没多少帮助, 甚至会强化学生“被动学习, 不爱思考”的习惯, 所以这些并不是高效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向。而本研究就是要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开发出具有“思维可视”特点的新形式教学资源, 实现“教”与“学”的效能倍增。
综上所述, 让更多教师掌握和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 创建思维型课堂, 开发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一举多得——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发展系统思考能力, 同时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的唯一正确途径, 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 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新领域、新天地。
●技术支撑
由于“思维可视化”的本质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 也就是将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式、规律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所以各类技术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的未来课堂建设, 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新技术来支撑教育信息的有效呈现与互动。归结起来, 思维可视化的技术支撑主要是:
1.图示技术
图示技术 (是指能帮我们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中的思考方法及思维路径以视觉信息呈现出来的图示或图示组合) 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基础。最初, 技术教育应用发端于视听技术, 主要以录音、图像、电影等视听信息来辅助教学。依据1946年美国试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 这些“视听信息”比其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更具体、更形象, 所以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也更好理解和记忆。然而, 这些“视听信息”刺激的主要是人的感知记忆层, 并不能将人的“知识加工”过程即“思考过程”呈现出来, 所以无法实现思维可视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 各种能呈现思考方法及思维路径的图示技术开始发展起来, 如英国人东尼·博赞 (Tony Buzan) 发明的思维导图 (mind map) 、心理学家及教育技术学家诺瓦克于1970年在康奈尔大学提出的概念图 (concept map) 技术、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发明的鱼骨图 (因果图) 技术等。这些图示技术被逐渐运用到高等教育、企业培训和基础教育等领域, 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使知识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读图时代、可视化思考等新学习模式逐渐流行开来。相对于国外,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的提出及单一技术的应用实践。例如,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概念和基本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提出的较为完整的“知识可视化”理论, 并且开发了“易思——认知助手”软件。据了解, 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还有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 但至今尚未有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思维可视化成果发布。目前, 只有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实验和教师培训的成功。
2.绘图软件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将各种图示清晰、规范地绘制出来, 这是保证每位教师都可以开发“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的工具性前提。目前, 这类软件有很多, 学习和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 易学易用。例如, 用来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就有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 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 V、imindmap等。这些绘图软件不但可以绘图, 而且还可以将图示以动态的形式分步呈现出来, 使内容开发者或学习者的思路更清晰。
3.交互软件技术
有效的教学是离不开交互活动的。从广义上讲, 本研究的“思维可视化技术”并不仅仅指思维图示的绘制技术, 还包括思维图示的呈现、传播、存储、交互、共享、修改等一系列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 可将课题中产生的各种可视化的教学资源与软件开发技术结合起来, 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思维可视化”特性的教学软件, 实现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各种双向互动。
4.网络信息平台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包括各类有线与无线传送技术, 特别是“云计算”的广泛应用, 可将我们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共享, 突破时间、空间和学习者数量的限制, 使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 成本 (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更低。
5.通用技术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类常用的通用技术工具越来越多, 如平板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触摸一体机等, 这些通用技术可将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和实现互动。
技术目的 篇8
关键词:拍摄技术,立体摄像机,3D电视,视觉舒适,感知深度
0 引言
3D电视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3D电视产品开始出现在各大展会上,2009年,多家日本电视企业在CEDIA Expo 2009等展会上推出了大量3D电视样机,借3D电影《阿凡达》的热映,在2010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3D电视产品成为热点,而在2010年我国BIRTV展会中,3D产品风头强劲,预示着3D产业将在我国火热展开。然而,3D内容产量不足是制约3D产业发展的首要原因之一,为了满足市场对3D内容的需要,BSkyB,ESPN等广播商纷纷尝试推出3D频道,2010年世界杯有25场比赛使用了3D技术转播,但是,3D电视节目的制作难度远高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如果对3D拍摄规律不了解,草率地进行拍摄,那么制作出来的3D节目不但根本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反而会给3D电视的初期观众带来视觉疲劳、头晕目眩等感觉,从而严重影响3D技术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因此,如何拍摄出让观众感觉舒适的3D节目,成为3D电视创作者最关心的技术问题。
笔者从当前3D节目制作中经常使用的双目立体成像系统入手,分析了为防止观众晕眩在3D显示端采取的技术参数,针对显示端的参数限制,分析了摄像空间与显示空间的关系,对重点的摄像参数进行了推导,给出了为防止观众晕眩而需要采取的必要拍摄技术步骤。
1 双目视觉舒适感及显示端的参数限制
人眼具有三维立体视觉的能力,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人类两眼视轴存在间距,在观察一定距离的物体时,左眼和右眼所接收到的视觉图像是不同的,大脑通过眼球的运动、调整,综合了左右两幅图像的信息,产生立体感觉,立体摄像机系统拍摄景物时,共摄取到两路视频,一路是左眼视频,一路是右眼视频,两幅图像信息相似,但由于两路相应的光路空间位置不同,因此左右画面略有差异,而被摄景物上的某一像点(同源像点)在左右视频画面中的相应位置的距离差就是视差[1]。
图1为感知深度示意图,IL和IR分别是左眼和右眼看到同源像点在屏幕上的水平位置,V是这两点经人脑融合后的成像位置,它与屏幕的距离即感知深度(Perceived Depth)[2]。当水平视差为0,即左右像点重合时,人眼视线会聚于屏幕上,该像点给人的感觉是紧贴在屏幕上;当水平视差为正值,人眼视线会聚于屏幕后方,即观看者感觉V点位于屏幕后方;当水平视差为负值,人眼视线会聚于屏幕前方,则观看者感觉V点位于屏幕前方。正视差和负视差的感知深度分别为
式中:e为人双眼瞳距,p为水平视差的绝对值,d为观看者到屏幕的距离,g为感知深度。水平视差的大小可以直接影响感知深度,同时也受到人眼特性的约束。水平正视差大小不能超过人眼的瞳距(一般定为65 mm),另外,同源像点在左右图像上的垂直位置之差,即垂直视差,应尽量为0,否则也会造成观看者的不适。
为了避免3D画面引起人眼不适,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探讨。Valyu认为辐辏差异(Vergence Difference),即图2中α与β的差,应控制在+1.6°~-1.6°,并且水平视差应保持在观看距离的0.03倍以内[3]。Yeh和Silverstein经过试验证实,保持水平虚拟角αhv在-4.93°~+1.57°[4],观看者可以保持稍长时间的观看状态。如果已知屏幕宽度和观看距离(如高清显示器的最佳观看距离为3倍屏幕高度),极限水平视差可由式(3)求出
再综合上述因素,画面播放的水平视差应控制在屏幕宽度的+5%~-5%。实际情况下,观众观看高清电视的距离可能要小于最佳观看距离,业界则将水平视差的舒适范围定义在+3%~-3%[5]。索尼公司最近推出的MPE-200 3D视频处理器也将水平视差最佳范围定在+3%~-3%。
即使将水平视差控制在屏幕宽度的+3%~-3%,如果屏幕尺寸过大(宽度超过2 m),水平视差会随屏幕尺寸线性增加,水平正视差可能会超过65 mm,因此大型屏幕的水平视差限制要小于屏幕宽度的±3%。立体图像空间上的位置与人的舒适度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在屏幕附近的立体图像让观众感觉舒适,立体图像距离屏幕越远,越容易让人感觉不适[6]。因此,在3D节目制作过程中,要将画面中的主体元素尽量贴在屏幕上,或者设置在屏幕后方距离屏幕较近的地方。
有关立体视觉舒适程度的研究还在进行当中,当前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以往的实验或经验对显示端的感知深度范围进行限制[7],例如对于投影高度为1.35 m的1 920×1 080的大尺寸立体投影系统,最佳观看距离为4 m,感知深度的舒适范围为屏幕前1.78 m至屏幕后16 m,相应前后的极限水平视差均为41像素(每像素宽度为1.25 mm)。在3D节目制作中,摄像师应针对这些参数来调节摄像参数,使拍摄的重要景物(包括前景、主体、背景)控制在显示端的极限参数以内,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观众的不适感。除此之外,拍摄时还要注意左右图像在亮度、色调、清晰度、画面垂直高度、构图等方面保持一致,并且时间同步,这样也能避免观众头晕目眩。
2 立体摄像机的参数计算与拍摄操作
在实际的3D节目制作和转播中,大量使用了立体摄像机系统作为立体视频采集的基础设备,立体摄像机系统由2台相同型号的摄像机组成,如图4所示,可分为平行式(Parallel Camera)和会聚式(Converging Camera)[8]两种。
为了模拟人的立体视觉,平行式摄像机成像器件需要分别向左和向右移动长度为h的一段距离,而会聚式摄像机要向两摄像机中间旋转θ角度,被摄对象所在摄像空间坐标系(XO,YO,ZO)映射到摄像机成像器件的像空间坐标系(Xi,Yi,Zi)时,Yi为被摄对象在成像面垂直方向上的坐标。对于平行式摄像机,求左右成像器件上的Yil和Yir的值由式(4)和式(5)得出
对于会聚式摄像机,求左右成像器件上的Yil和Yir的值由式(6)和(7)得出
由式(4)~式(7)可见,平行式摄像机的Yi值与XO无关,然而会聚式摄像机的Yi值与XO有关,而且θ值越大,摄像机会聚得越厉害,Yi受到XO的影响越严重,因此对于在摄像空间内几个YO,ZO值相同而XO值不同的样点(即样点的连线为直线),且YO值不为0(样点在垂直方向上不通过摄像机光轴),在会聚式摄像机的成像器件上将成像为垂直坐标Yi不一样的点(即样点的连线为弧线),因此会聚式摄像机会造成垂直视差,引起观众的不适感。此外,会聚式摄像机还会造成深度平面弯曲(Depth Plane Curvature)和梯形失真(Keystone Distortion)[9],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应将θ尽可能的调小,否则,就需要利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
显示空间如图5所示,人眼瞳距e、最佳观赏距离d、舒适感知深度范围是已知值(可按照业界的±3%算出,也可根据文献[7]得出),屏幕前最大感知深度为Gf,屏幕后最大感知深度为Gb,与Gf和Gb相对应的水平视差绝对值分别为Pf和Pb,可由式(8)和式(9)求出
与图5相对应的摄像空间如图6所示,使用立体摄像机系统拍摄时,距离摄像机远近不同的元素,投射在成像器件上的水平位置也不同。因此,与显示空间相似,摄像机空间也存在着拍摄视差,其极限拍摄视差的绝对值为Pf和Pb,在拍摄3D节目时,一般会设置前景、主体、背景作为画面的元素,为了让摄像机空间中的各重要元素在显示空间中严格限制在Gf和Gb范围内,要利用实际拍摄空间中的前景、主体、背景之间在摄像机光轴方向的距离,计算合理的拍摄距离d′和摄像机间距C,从而产生恰当的水平拍摄视差Pf和Pb,Pf和Pb与d′和C的关系由式(10)和式(11)可得
为了将显示空间和摄像机空间相关联,在这里设定为[6]
由于Pf和Pb已通过式(8)和式(9)求出,R即可得出,再将式(10)和式(11)代入式(12),就可求得最佳拍摄距离
容易证明RGb-Gf大于0。将立体摄像机系统安放到最佳距离d′上,尽量避免拍摄距离小于d′值,先使用摄像机进行构图,之后,可根据摄像机说明书得到成像器件宽度Ws,根据变焦环数值得到焦距f,从而根据摄像机成像原理及式(14)得出虚拟成像面宽度W′
虚拟成像面宽度W′与显示屏宽度W的比值为S,并存在如式(15)的关系
由于被摄前景和主体之间的距离为Gf、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Gb可以在实景中测量得出,拍摄距离d′已由式(13)得出,将式(15)代入式(10)得到式(16),因此可求出摄像机间距C
实际拍摄时,摄像机内部的成像器件是不能移动的,图4中的平行式摄像机系统中成像器件的水平移动在实际应用中根本行不通,所以,当前的作法是将拍摄的左右两路立体视频在投影或显示之前作切割处理,即切掉(左摄像机拍摄)左图像的左侧、宽度为C的画面,同时切掉(右摄像机拍摄)右图像的右侧、宽度为C的画面,剩下的图像再按照正常的方式来显示,其效果与成像器件平移是等效的,为了实现画面切割,立体摄像机系统在调节好摄像机间距C后,还要修改构图,即将焦距f调小到f′,增大视场角,将虚拟屏幕宽度增大到W′+C,这样切割后的虚拟屏幕宽度仍为W′,不会影响显示效果,最终的焦距由式(17)求得
切割的工作可以由后期软件完成,水平方向的切割位置可按本文的方式进行,也可通过变动切割位置,改变拍摄景物的感知深度,垂直切割的位置则可根据后期制作人员的审美来完成,与垂直切割大小和屏幕画幅大小有关,注意切割后左右图像同源像素的纵向坐标必须相同,否则也会引起人眼晕眩。
3 结论
综上所述,拍摄参数的设置与显示端限制条件相关,大屏幕电影和小型计算机的3D显示所需要的拍摄参数是不同的,虽然3D电视节目拍摄的操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是拍摄中使用的关键参数却必须经过复杂运算才能得出,具有多年3D拍摄经验的摄像师可以凭借经验设置这些参数,但是对于刚刚进入3D领域中的电视人,恐怕就要认真运算了。当然,如果拍摄现场有实时的3D监看设备,并配有类似MPE-200 3D这样的实时处理软件,拍摄者就可以随拍随调随监看,也可以避免繁复的计算。另外,也可以利用硬件或软件,将本文中的算法程序化,拍摄者只需将参数输入,即可算出相应需要的摄像机参数,也能降低拍摄难度。
虽然在避免晕眩方面,业界已做了大量的改善工作,但是当前在利用立体摄像机拍摄自然景观的3D图像时,还是无法避免3D画面在深度上的非线性失真[10]等问题。可以说,3D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还不成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VERON H,SOUTHARD D A,LEGER J R,et al.3D displays for battle management[EB/OL].[2010-09-13].http://oai.dtic.mil/oai/oai?verb=getRecord&metadataPrefix=html&identifier=ADA223142.
[2]JONES G,LEE D,HOLLIMAN N,et al.Controlling perceived depth in stereoscopic images[EB/OL].[2010-09-13].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3.5537&rep=rep1&type=pdf.
[3]刘然.基于计算机立体视觉的双目立体成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4]WARTELL Z,HODGES L F,RIBARSKY W.Characterizing image fusion techniques in stereoscopic HTDs[EB/OL].[2010-09-13].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5.7764&rep=rep1&type=pdf.
[5]DAUBERT C A.Projecting anaglyph stereo onto a dome[EB/OL].[2010-09-13].http://research.csc.ncsu.edu/stereographics/presentation.pdf.
[6]MENDIBURU B.3D movie making:stereoscopic digital cinema from script to screen[M].[S.l.]:Focal Press,2009.
[7]CHEN Wei,FOURNIER J,BARKOWSKY M,et al.New requirements of subjective video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for3DTV[EB/OL].[2010-09-13].http://hal.archives-ouvertes.fr/docs/00/46/35/71/PDF/chen2010_new_requirements_of_subjective_video_quality_assessment_methodologies_for_3dtv.pdf.
[8]KAUFF P,ATZPADIN N,FEHN C,et al.Depth map creation and image based rendering for advanced3DTV services providing interoperability and scalability[EB/OL].[2010-09-13].http://portal.acm.org/citation.cfm?id=1231663.
[9]WOODS A,DOCHERTY T,KOCH R.Image distortions in 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EB/OL].[2010-09-13].http://www.andrewwoods3d.com/spie93pa.html.
技术目的 篇9
因此, 对数字电视节目的存储与管理这个问题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对未来全国各地不同阶段的数字电视标准统一规范, 与采编人员的队伍建设, 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以及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电视概念
全世界范围内数字电视标准投入使用的有3种:美国的ATSC (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 ;欧洲的DVB (数字视频广播) ;日本的ISDB (综合服务数字广播) 。
传输方式有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 ;卫星传输数字电视 (卫星数字电视) ;有线传输数字电视 (有线数字电视) 。
数字电视是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后的产物。数字电视是一个系统, 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用户端接收、显示等全过程的数字化, 换句话说就是系统所有过程信号全是由0、1组成的数字流。
数字电视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 而是能提供包括图像、数据、语音等全方位的服务, 是3C融合的一个典范, 是计算机、传输平台、消费电子3个环节的聚焦点。
2 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的技术优势
现有模拟电视频道带宽为8MHz, 只能传送一套普通的模拟电视节目。采用数字电视后一个频道内就传送1~8套数字电视节目 (随着编码技术的改进, 传送数量还会进一步提高) , 电视频道利用率大大提高。
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在同样覆盖范围内, 数字电视的发射功率要比模拟电视小一个数量级。
可以实现移动接收、便携接收及各种数据增值业务, 实现视频点播等各种互动电视业务, 实现加密/解密和加扰/解扰功能, 保证通信的隐秘性及收费业务。
系统采用了开放的中间件技术, 能实现各种交互式应用, 可与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等的互通互连。
易于实现信号存储, 而且存储时间与信号的特性无关, 易于开展多种增值业务。
由于保留了现有模拟电视视频格式, 用户端仅需加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即可接收数字电视节目, 利于系统的平稳过渡, 减少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2.1 数字电视的应用范围
基本业务:只要节目源许可, 用户可以收看数百套数字电视节目, 以及几十套调频广播节目和数字音频广播 (DAB) 节目。
扩展业务:可提供如图文电视、电视会议、数据信息广播、加密电视、视频点播等。
增值业务:可通过双向传输系统进行交互式的多功能应用, 如互联网接入、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电子邮件、计算机联网、数据通讯、家庭保安监控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3 数字电视节目的存储
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存储目前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磁带存储方式, 这种原始的方式有很多的弊端:易损, 占地大, 成本高, 难于重新使用。更重要的是难于长期保存, 通常在满足磁带保存环境的要求下, 磁带的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 到期只能淘汰, 再也不能使用。另外, 对于长期积存的磁带, 各电视台也没有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去管理, 开发, 利用这些越积越多的资源, 记者与节目制作人员尽管知道台里有丰富的资料, 却由于难于查找所需的节目, 而放弃使用这些几乎免费的资源素材, 更不用说向社会开放这些资源, 满足日益发展的电视节目资源的全球化共享。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逐步普及与计算机信息、视频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稳定高效的数据压缩方式, 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 以及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 而且国际互联网及企业内部网的超前发展也给电视台节目挡案的网络化存储, 查询, 共享, 交流提供了可能。宽带网络技术及视音频压缩技术的成熟, 为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铺平了道路, 今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制作, 播出设备及带库管理将逐步向多媒体网络设备过渡, 网络所具有的高效率与灵活性等优势, 会充分体现在电视台的节目传输, 分配, 制作, 播出及存储领域。
3.1 存储方式的选择
数字化后的电视节目所存储的内容以视音频素材为主, 在选择存储方式时, 应综合考虑过去, 现在, 将来已经使用或将要使用的方式, 选择高质量, 高效率, 便于利用的方式存储各种不同类型数据。只要要求有:
图像质量足够高, 满足记录重放复用的要求。
压缩效率高,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 降低存储成本和维护费用, 减少网络传输压力。
较好的兼容性。兼容hdtv和dtv等数字电视的飞速发展, 压缩格式应较易向数字电视过渡且损失较小。
良好的互操作性, 压缩格式必须可应用于节目制作及传输播出的全过程, 以减少格式转换带来的损失。
较长的技术生命周期。
在专业视频应用领域, 不管是压缩还是非压缩, 大都集中在分量格式领域, 因此在做格式选择时要特别注意。根据具体应用情况, 不同阶段选用相适应的信号格式, 使整个生产流程平滑过渡, 尽量减少信号转换造成的损失, 以达到最佳质量效果。
若信号采用不压缩方式记录存储, 信号质量最好, 无损失。但存储数据量非常大, 以1h无压缩数字视频信号d1计算, 其数据量就达100gb以上, 对电视台数以万计盘的磁带来说, 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会使存储成本, 管理费用及日维护费用非常高。随着压缩技术的成熟, 由压缩所带来的信号损失也越来越小, 已完全达到了制作及播出要求, 因此选择适合的压缩技术和格式, 对信号进行压缩后再存储, 降低存储成本是必然的选择。
mpeg-2是目前全球电视行业都普遍接受的专业视音频信号压缩格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信号传输中, 且在高清晰度电视, 数字电视中也已采用了mpeg-2压缩技术, 同时mpeg-2在前期素材采集, 后期节目制作领域的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成熟。
利用存储的节目进行二次编辑时, 无论何种压缩格式, 一般均要求采用4∶2∶2取样格式, 因为4∶1∶1或4∶2∶0取样格式做二次编辑时, 色度还原性较差。
对于现存的jpeg, m-jpeg和mpeg-2压缩方式而言, 只有i帧的mpeg-2实际上与jpeg编码相仿, 两者均采用dct (离散余弦变换) 算法, 但两者在内部处理上有所不同, mpeg-2更加专注于视频信号的处理, 而jpeg对图片处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 而对于电视编辑人员及众多电视观众, 这种灵活性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mpeg-2在处理单帧视频信号的压缩效率稍高于jpeg约15%~20%左右, 由于两者压缩算法不完全相同, 当由m-jpeg转换为mpeg-2时, 不单要进行再压缩, 同时还要进行压缩格式转换, 这种格式的级连转换会造成较大损伤, 而对于mpeg-2之间格式转换来说, i帧不必再进行格式转换, 仅需进行再压缩即可, 因此损失比mpeg与jpeg之间转换小, 这就是整个链路最好采用一种格式的原因。
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 长gop结构的mpeg-2做编辑尚不成熟, 但只有i帧或ib帧的gop结构的编辑技术已步入实用阶段, 随着逐帧mpeg-2编辑技术的逐步完善, 从素材采集一直到存储播出整个链路均采用mpeg-2一种大格式成为可能。在不同的应用场合, 采用不同的“级”和“类”组合, 配以合适的码率, 可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如在采集, 编辑, 制作阶段采用只有i帧和ib帧的短gop结构组合的mpeg-2 4∶2∶2编码方式, 码率选择30~50mb/s, 重点保证编辑质量与编辑精度;传输播出时可根据使用场合要求的不同选用有ibp帧的gop (12帧) 结构组合的mpeg-2 4∶2∶2或4∶2∶0编码方式, 码率选择4~10 mb/s的低码率;存储时也可采用长gop结构的mpeg-2 4∶2∶2编码方式, 码率选择15~20 mb/s。这样一来, 整个链路均采用mpeg-2一种格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于数据格式转换带来的图像质量劣化, 使系统组合更为合理统一。
3.2 存储介质的比较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也使其拥有的成熟技术及先进理念, 迅速渗透进其他行业与领域, 存储技术就是如此。计算机的存储系统是由内存, 硬盘及辅助海量存储器 (硬盘阵列, 光盘库, 数据流磁带机) 构成。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 大中小型计算机应用系统配备不同的数据存储设备。我们知道各种存储介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其容量, 性能, 价格关系构成一金字塔结构, 塔尖为内存即芯片级存储, 以下依次为硬盘, 光盘, 数据流磁带。内存由于是芯片级的存储, 完全为计算机CPU专用, 不能用于大容量视频数据的存储, 本文不再详述。下面重点对其他几种介质的性能, 价格及其在电视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比较。
硬盘:硬盘在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主要用于计算机数据, 程序, 软件的存储。
硬盘的容量决定于盘片数与面密度, 问题是盘片数的增加会使硬盘体积增厚。目前高端硬盘产品scsi硬盘采用的是正反面都记录的多盘片结构, 都有磁头用于数据的读写, 存储密度可以达到每盘片1820mb。
硬盘的数据传输分为CPU通过总线在内存与硬盘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以及硬盘管理系统驱动磁头寻道并将数据读出或写入盘片。其中后者是决定硬盘总体数据传输率的关键。scsi硬盘的最小寻道时间为6.5ms。至于CPU与scsi硬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目前已能达到80mb/s, 而且传输距离也可达到12m (采用68芯或50芯扁平电缆) 。
尽管单个scsi硬盘的容量与数据传输率已相当可观, 但为了支持海量存储, 业界一直在研究开发独立硬盘阵列冗余技术即raid技术, 将多个scsi硬盘做为一个逻辑硬盘, 保证大型数据文件存储的整体性。raid技术是目前提高硬盘阵列速度和冗余的主要手段。
硬盘虽然具有读写速度快, 数据容量大的特点, 但是是否就适应于电视台的各个环节的节目信息存储呢?做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以中型电视台10万盘磁带的存储量为例, 大约需要近20万gb的信息存储量, 如果采用18gb的scsi硬盘, 售价9000元, 将需要约10000个以上硬盘组成阵列, 造价也成了天文数字, 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少量的信息存储应用中硬盘的确有较大的优势, 比如在制作领域就大量用于非线性编辑设备, 在播出环节也有硬盘录象机大量用于自动播出, 以fibre channel构造的新型新闻制作网也多采用硬盘阵列作为节目存储的硬平台。
3.2.1 光盘
最新一代的大容量存储设备是DVD, 其存储数据的格式为mpeg-2, 完全能够满足广播级视音频信号的要求, 它达到了目前技术上最理想的容量。DVD光盘的几何尺寸与普通cd相同, 但其容量却是cd的8倍-15倍。对于单层DVD, 其容量是4.7gb, 可存放132min的mpeg-2影片, 这意味着标准长度的电影和数字音频都可以记录在一张DVD光盘上。要实现必须将所有数据按一定的格式存放在DVD盘上, DVD播放机才能读出这些数据, 播放出高品质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其中影像采用mpeg-2压缩, 音效可采用mpeg-2 audio、dolby ac-3、lpcm及dts, 基本上是把视频讯号压缩至1/40左右, 但是mpeg-2的压缩率是可变的, mpeg-2速率平均为3.5mbps, 最高约11mbps, DVD的分辨率为720×480, 35万像素, 水平扫描超过500条, 而且还有多国字幕。那么132分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它是mpeg-2 3.5mbps+ac-3 5.1ch 384kbps×3+字幕10kbps×4=0.59m/s除以单面单层4.7g, 大约就是132min了, 其中ac-3 5.1ch表示6个声道。而采用双层双面技术的DVD盘存储容量达17gb, 能连续播放8h的广播级节目。
通常说的DVD实际上可分为只读 (DVD-rom, DVD-video, DVD-audio) , 只写一次 (DVD-r (recordable) ) 和可重写三种规格。DVD—video和DVD—audio多用于影音电视设备, 而DVD—rom、DVD—r、可重写DVD则多用于计算机设备中。其中DVD—video和DVD—rom标准已经统一。
从使用的角度看, DVD光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它也应该代表了高速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格式的统一, 速度与容量的提高, 价格的降低等。其中格式的不统一, 制约了DVD的发展应用, 也给用户带来了风险。同时传输速率还是比较低。对于专业视音频领域要求的大容量, 高速度, 低价格存储来说, 目前光存储技术发展的程度, 容量及读/写速度, 价格等指标均显勉强。
3.2.2 数据流磁带机
数据流磁带机也是利用磁记录技术保存数据的, 是目前工业系统广泛应用的一种备份设备, 例如银行业, 证券业, 气象台等。它与电视台使用的传统磁带很相似, 可以说是由其发展而来的。只不过它是配属于计算机的存储外设, 记录的数据不是以帧为单位的图像信息, 而是以计算机文件形式存在的数字信息。与前面介绍过的硬盘, 光盘记录方式相比, 磁带备份具有下列优势:
1) 成本低, 每gb的存储成本低于1.3美元;
2) 易于存储, 保管, 可通过更换磁带无限扩充容量;
3) 可靠性高, 存储时间超过30年;
4) 允许无人操作的自动备份;
5) 容量高, 一盒磁带中可以存储高达70gb的数据;
6) 传输率高, 压缩后可以达到10mb/s。
磁带备份技术一直在发展。更有效的磁带方法, 更新的格式一直在不断涌现, 1/4英寸盒带 (qic) 是为数据储存应用而专门设计的。在1/4英寸磁带上, 数据可以以连续迂回的方式记录在最多为144个轨道上。traven技术是qic格式的一种体现。
数字视频技术 (dat) 最初是为数字视频记录而设计的。当在4mm磁带上实现了大容量的数字数据存储、快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之后, dat就被用作磁带备份的媒质。
8mm磁带技术最初是为视频工业而设计的。其最初目的是将高质量的彩色图象传输到磁带上, 供存储和检索。现在, 8mm技术也被计算机工业所采纳, 成为储存大量计算机数据的可靠方法。
数字线性磁带 (dlt) 是磁带备份技术的最新进展。它采用对称相位记录技术, 交替改变磁头的角度, 帮助消除磁道间干扰。
不同型号数据流磁带之间的记录格式不同, 因此互不兼容。使用数据压缩技术的数据流磁带机的存储容量, 将取决于该驱动器是工作在自然模式 (未压缩) 还是压缩模式。压缩技术一般能将储存在媒质上的数据量加倍, 实际获得的压缩程度对被压缩数据的特点很敏感。
为了满足大容量存储以及备份的需要, 业界还推出有能够自动备份数据的数据流磁带库, 通过使用存储管理软件, 来实现自动按时备份。这种磁带库一般带有多个dlt驱动器和两个以上scsi数据通道。容量可达到tb级 (万亿字节以上) , 传输率可达10~20mb/s。由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数据流磁带应该是目前最经济合理的大容量, 高速度存储媒介, 也比较适合于电视台节目资料的长期保存。
4 数字电视的前景
数字电视的技术优势必然会取代模拟电视, 数字技术的应用会使电视技术开辟一个新天地。当然模拟技术在局部小范围的电视技术上也会占有一定市场。总之数字电视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机遇。从模拟电视广播向数字电视广播的过渡, 将带来上万亿元的市场, 它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鲁业频.数字电视技术[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拜路.浅谈数字电视节目的存储及管理方法[J].广播电视信息, 2012, 11 (2) :131-132.
[3]杨晓宏.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4]李宏虹.电视节目制作与非线性编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技术目的 篇10
1 标清与高清技术标准之对比
现在的高清电视相比标清电视, 画面像素更高, 画面也更加宽, 在色彩的渲染和对细节的处理上面也更加的成熟, 向着国际标准ITU-RBT.709靠拢。用高清电视看高清节目, 会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 更加逼真的图像, 颜色更加明亮, 画面层次感更好,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 镜头
镜头具有相同的折射特性, 加上他们在镜头的成像面积不同, 所以需要改变焦距以适应拍摄相同大小的景象, 拍摄的景也随之改变。因为高清的像素非常高, 所以每个像素点大概只有标清的一半那么大, 观众在看高清电视时往往都是大屏幕, 所以需要非常精确的调焦。只要有一点偏差, 屏幕上就会很明显的看出来, 十分敏感。所以说高清拍摄对拍摄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3 曝光
调整光圈的目的就是准确地控制曝光量, 曝光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层次、细节、色彩饱和度。只有准确把握曝光量。才能得到更完美的图像。因为高清摄像机水平清晰度提高, 其画面宽容度更接近电影胶片, 层次比标清更加丰富。在拍摄景物时, 需认真观察被摄景物的明暗程度及明暗部分的分布范围, 根据亮部和暗部的取舍及与拍摄主体的关系, 确定曝光量并调整光圈的大小。高清摄像机还提供了伽马曲线的调整。当拍摄的景物高亮度部分比较大且超过了CCD所能表现的范围时, 图像的高光部分就会出现泛白现象, 导致高光部分层次和细节丢失。当被摄景物处于比较暗的环境中, 如果超过CCD的最低照度范围, 图像暗部就会层次减少甚至丢失, 表现为画面一片漆黑。这时可以通过调整拐点、伽马曲线和黑伽玛曲线进行画面的补偿和修饰。为了充分表现高清晰的画面。更需要发挥照明的作用。如果光用得不好, 画面上有可能会模糊不清, 这类似于焦点不实的现象。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画面水平方向的扩展部分, 这就更需要合理运用灯光照明技术。总而言之, 高清拍摄时照明用灯量要比标清多。高清拍摄时照明光线性质的硬与软对物体外观的清晰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画面的总体效果来说, 由于硬光能勾划出被摄景物的轮廓, 质感十分明显, 所以使我们感到空间感强。而柔光照明很容易产生平淡的无立体感的图像, 因而就不能提供最佳清晰度。但从画面的局部效果来说, 可能由于硬光造成过大的明暗反差, 而使物体细部的再现能力降低。而柔光所造成的细腻的影调层次, 相反能提高我们对物体细部的分辨能力, 故此感觉画面清晰度高。因此高清摄像照明时宜使用较软的光线, 这对提高画面的清晰度是有利的。
4 构图
现在的高清电视都是宽屏的, 相对标清电视来说, 画面横向扩张了近三分之一, 所以视角变大。宽屏的电视能够容纳更多的画面和信息量, 在表现大的场面时非常的有震撼力, 能够与电影相媲美。电视的画面就像作画一样, 画面的构图如同画画的构图, 这就是镜头的语言, 拍摄者通过画面传情达意。所以在视觉渲染上, 需要有一些方法, 特别是宽屏的画面, 构图更应谨慎。线、形、色调、影调这四大元素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 围绕主题, 用他们构图。因为是宽屏, 所以构图时, 要考虑到画面的延伸感, 让观看者从视觉上有一种穿透感。画面的变宽, 随之而来的就是包含的内容更多了, 所以在画面搭配上要注重主次之分, 利用陪衬去体现主体, 还要保证画面的和谐, 适当的引用虚实结合。在进行摇摄时, 因为画面的变化所以, 物体在画面上水平运动的时候会停留更长的时间, 在速度上也要做出调整, 不然会让观看者有种缓慢的感觉。加快摇动速度能够让画面的节奏感更好。
5 聚焦
高清摄像机的画面更大, 所以视角更宽广, 比标清的清楚, 景深要小一些。同样的一个画面, 所包含的内容就要更多, 所以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就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而摄像机的寻像器较小, 分解力不高, 导致在寻像器里看起来是非常好的画面, 移到大屏幕时会有焦距不对的情况发生。所以配合高清拍摄, 使用的监视器应该选用大屏幕的。聚焦拍摄时, 标清的做法是把镜头调焦到最大, 然后推上去聚焦。在这个时候的景深最小, 能很好的查看焦点是否调实。确认以后把镜头变焦拉回到所需要的情况, 这时的焦点就调好了, 这种做法不适用于高清拍摄。镜头进行变焦操作时会有轻微的画面移动, 不同地方的最佳焦点也不一样。所以适用于标清的方法不一定适合高清拍摄。所以高清拍摄要先把镜头变焦至所需景别, 把它作为定焦镜头直接在该焦距状态下精确调焦, 此时当然离不开专业监视器了。在没有专业监视器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借鉴电影拍摄的方法, 先直接测量调焦距离, 再将镜头上的调焦基线转动至该调焦刻度值上。
6 清晰度
高清拍摄对各方面的细节都要求很高, 需要从态度和环境上做到一丝不苟, 因为他要求各个环节的精确度。一些微小的错误, 在标清时无法发现, 但是在高清大屏幕上就会很显眼, 如同全黑的画面上有一个白点和一个灰色画面上的一个白点的差别, 所以在拍摄时难度很高, 一点小失误就会前功尽弃。
7 兼容性
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的放弃标清这一标准。所以要让电视行业从标清向高清过度, 需要电视从业者注意两者兼顾, 高清电视节目的制作也要适用于标清电视的播放。除了改变清晰度意外, 画面的转变, 将宽屏变化为正常比例, 而直接的压缩会导致画面变形, 这样是行不通的, 所以有两种处理方法:
7.1 信封模式
这样模式就是常见的利用黑条将画面的上下挡住一部分, 保证画面的完整度, 但是却不是占满整个屏幕。所以在制作高清节目的时候, 要注意字幕的制作, 可以为节目单独制作字幕文件, 保证在播放不同清晰度节目的时候, 可以嵌入使用, 保证画面的完整度。
7.2 切边模式
相对于上面的方法, 这个办法是将画面的左右两边切去部分。让画面符合标清电视的4:3画面。这样的方法同样需要节目在制作的时候有所注意, 将寻像器的4:3标识框打开, 尽量保证主要内容都在4:3的画面框内。例如在拍摄对话的场景时, 要用4:3的标识框罩住说话者的脸部, 在拍建筑场景时, 建筑的主要部分也要在4:3的标识框内。一些文字的表达也要限制在4:3的画面里。总之, 一些拍摄手法要兼顾高清和标清的播放, 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体会节目的乐趣, 拥有更好的视觉效果, 还要符合不同观众的观看需求, 满足他们的硬件条件需要。
现在我们仍然在对数字高清技术进行研究和实验, 我们会继续寻找更好的方法去提高高清电视技术的使用范围。
摘要:现在的影像处理都倾向于数字化, 而高清数字技术让电视节目起到了非常大的变化, 同时对电视工作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怎么样去让高清数字技术为广大的观众朋友体会到更好的视觉需要, 制作出让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 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半目的天元 篇11
“还是半目输掉了……”在对局结束之后,小林光一遗憾地长叹了一口气。在挑战者柳时熏
七段先胜一盘的情况下,对于小林光一来说极为重要的五番棋第二局的比赛于十一月十六日在福井县芦原町芦原温泉“开花亭”举行,柳时熏七段继第一局取胜之后再次以半目的优势涉险取胜。这盘棋由羽根泰正九段任比赛组织者,由伊藤庸二九段担负解说。
双方的第一局棋在旭川进行,第二局棋移师芦原温泉的“开花亭”。开花亭自第二十二届本因坊战之后,已有33年没有主办过这样级别的棋事了。
开花亭因藏有“本因坊坂田荣寿”、“名人林海峰”、“名誉本因坊高川秀格”等棋盘而相当著名。这次天元战第二避比赛使这些棋盘三十三年后重见阳光,面对这些极具珍藏价值的棋盘挑战者柳时熏不禁感慨良多,因为三十三年前,柳时薰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
迂回作战 (第一谱) 1-61
虽然第一局棋小林光一也是以半目输掉了比赛,但是那盘棋自中盘之后小林光一还是拥有相当多的机会的。所以在第二局之前立誓要报这半目之仇。这盘棋小林光一执黑先行。黑1、黑3、黑5构成了小林相当熟悉和惯于使用的布局。白8之后的黑9味道也相当不错,这是一个对黑棋比较有利的定式。
由于柳时熏的白16和白18选择上比较舒缓,所以双方行至黑21时,局势相当平稳。虽然黑21时也有人认为可以选择A点,但是相对于A点黑21后顾之忧更少。这也是小林的风格。
白22起白棋走入大场作战。至黑31时,双方基本达到了各自的目的。羽根九段认为柳时熏在棋的走势上颇有把握,而小林光一在实利上也取得了平衡。
针对于黑35,白棋选择了36,这是忍耐力相当强的应着,这一局部的变化为本局棋的发展定下了基调,白36是非常必要的一手棋,因为它既可以使白棋的棋形变厚,另一方面它也是相当机动灵活且富攻击性的一手棋。但黑棋采取了回避直接应战的态度,利用迂回作战的方式,白棋似乎不太愿意面对这样一种局面:黑B、白36、黑C。
对黑37的应对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采用图一所示的黑1、3的变化似乎更有道理。右上角的黑地不够完满,左上角也有不满意之处。相反白38可以如图二所示对构成一定的威胁,以后通过白A继续攻击。
白52、黑53、白54、黑55,双方似乎都一直在避免直接的对抗而采用一种迂回应战的策略。更为明显的是以后的黑59、61两手棋,但这两手棋却暗藏杀机,因为如果再有黑D的打击手段出现,白棋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柳时熏停下手来。
在第二局比赛的前夜,照例举行了招待会,按理这个会上两个对局者发表的声明和决心应该吊足观战棋迷的胃口,但是小林光一和柳时熏都没有这么做,两人所谈的既没有太多涉及围棋也与胜负无关。
小林说:“我初次造访芦原,所以我希望能给这里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虽未言明,但是他说的意思还是通过棋来给大家留下印象。
柳时熏说:“我终于见到了三十三年前那些名手使用的棋盘。我希望在棋坛拼搏几十年后,后辈们也能如此看等我们所使用的棋盘。”
(第二谱)62-127黑棋胜利?
柳时熏在选择白62之前长考达1小时27分钟。在这一段时间里研讨室里一直都在讨论黑棋接下来将如何继续攻势。人们多认为柳时熏会采用图三所示的白1和白3。
柳时熏当然也考虑了这种变化,但最终他仍选择了白62:“白5出现之后会遭到黑6的控制,我无法继续进行反击,所以我在考虑如何继续向黑棋保持压力的时候花了相当长的时间。”
确实如此,羽根九段谈了他的看法:“黑6之后照例黑棋会瞄准A、B几点,还会以黑C跳出白棋的包围网,此外,黑D打断,再附以黑E,白棋确实难以找到持续的攻击手段。
“实战中的白62是相对较为隐忍的一手棋,在这一阶段的处理中,可以看出今天的柳时熏已经渐渐成熟起来了。”羽根九段说。
从场面上来看,黑棋已取得了少许优势,特别是黑77、79这种急速的攻击手段给了白棋相当大的压力,小林光一在一点点地实施着自己的作战计划。
白88黑89之后,黑棋渐渐地把棋形做厚,小林光一对局势上的优势有着相当明晰的判断。黑89如果选择A点的话,虽然可保右下角的黑地无恙,但是白90、黑B、白101会使中央的白棋减少压力。
如果再把这种状态持续下去,黑棋无疑将取得胜利。但遗憾的是盼望已久的反击时机还是造访了柳时熏。
(第三谱涉险取胜) 28-156(即128-256)
我们先把结论说出来吧。黑棋的败着是黑33。由于黑33的出现使得白42以后成劫,至48时白棋开始扭转局面。如果黑35选择42,则白A、黑39、白41。如选黑40,则白有白143,如针对白A则白39成劫。这些都对黑棋不利。
正确的办法是黑33如图四所示的黑1,如有白2黑棋仍稍好。如此时选择白a,则有黑b、白c、黑d、白e,虽然此时黑棋的眼形遭威胁,但根本不会出现白棋打劫的情况。
“如果如图中行棋的话,黑棋依然有很多机会。”小林说。连续第二次以半目告负对于小林来说无异于一场恶梦。大家都期待着他能在第三盘棋中挽回一些颓势,因为此时他已站在悬崖边上了。
技术目的 篇12
1 遵循一定的剪辑程序
现场拍摄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混乱,而且没有一定的程序,很多内容可能重复或者还需要后期补录。因此,拍摄结束后,要选取拍摄的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后期还要配置与节目相关的文字,如《爸爸去哪儿》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有一些片段会配上几句比较幽默的字幕,吸引观众的眼球。剪辑需要有一定程序,首先要根据原版拍摄内容进行商讨,确定最终展现给观众的录像结构和顺序,其次观看原始拍摄结果,确定最终需要剪辑的画面,然后确立镜头的剪辑顺序、组接的方法以及技巧,按照定好的顺序进行剪辑,最后在必要的片段中配上一些解说词,内容上切记不要复杂繁琐,难以理解。
2 确立剪辑风格
电视节目的剪辑风格确立了整个节目的中心主旨以及整个结构,为以后同样的作品剪辑提供了便利。节目编导不同,剪辑风格也会不同,他们对节目有不同的期望,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使人们的娱乐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节目采用不同的剪辑风格,剪辑技术应该被灵活应用而不是不同的节目采用同一种剪辑风格。因此,电视节目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熟悉掌握剧本,然后与编导以及其他人员进行沟通,明白编导的内心想法以及想要制作出来的节目效果,在剪辑的过程中及时与工作人员交流,尽早确立剪辑风格。为了保证制作出来的节目效果和形式前后一致,后期进行剪辑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必要的情况下将节目素材熟记于心,多和编导沟通。如果不能马上确定剪辑风格,可以先多建立几种剪辑风格,然后再进行筛选,选用适合这档节目的风格。
3 剪辑节奏的控制
电视节目要想抓住观众的眼球,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控制好节目的节奏。在找到电视节目剪辑风格后,使画面的节奏、文字的节奏、解说的节奏、音乐的节奏都与节目剪辑的风格相适应。电视节目的节奏是由电视画面的主体或者摄像机镜头的长短、运动、组接时的切换速度等很多成分构成的。剪辑节奏代表了画面中情节、人物情绪变化或者事件的强度以及速度的变化,对于判定一个节目是否拍得好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在拍摄前期,摄影师应该提前了解该档节目的风格、形式以及编导对节目的整体想法,然后在拍摄的过程中注意摄像机运动的速度以及摄像头长度的设定,这样就可以构成节目的主要基调。后期工作者在后期进行剪辑的时候先是按照脚本编辑有用的内容,当然也不能太死板只留下脚本上出现的内容,脚本外一些精彩的片段也要留下来。后期剪辑时在保留脚本内容的同时要注重精彩内容的保留,并且将内容串下来以保证节目的流畅性,更要对节目的节奏控制加以重视。
节奏的把握一定要适当,首先段落的节奏一定要适应整体的节奏,与整体节奏一致;其次就是调节一下段落之间节奏变化,不要过慢或者过快,如《出影中国人》这档节目,镜头切换得过于频繁,导致观众看得头晕转向。因此,这档节目遭到很多观众的不满,使节目的收视率大大下降,导致这次错误的原因就是后期剪辑时节奏没有把握好。一个段落在后期进行剪辑的时候,节奏过缓,人们可能会产生厌倦,为了避免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反感情绪,可以在剪辑中做一些节奏改变,使用对剪接增加速度的方式,使组接的镜头逐渐变短,使用镜头积累的效果。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好的效果,这种节奏一定要把握好,不要过松也不要过紧,每一个高峰过后都要给观众一个联想和回味的时间。
4 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剪辑
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不是单单把画面连接在一起,再将声音和画面与之配合,最重要的是掌握节目的主体,了解编导对节目的构想,将构想充分地使用在后期的剪辑上。剪辑好后,工作者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多次观看,直到自己满意。电视节目做出来是给观众看的,观众说节目好看才能保证收视率。因此,节目在后期制作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广大群众的需要。后期工作者在进行剪辑的时候,要考虑到大众口味,如何剪辑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是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以观众的需要作为剪辑的标准,准确地抓住观众的想法以及兴奋点,在剪辑的时候带给观众惊喜与感动,通过剪辑后节目的播放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观众叫好,收视率自然会高,进而达成媒体观众双赢的效果。
5 创建优秀的剪辑平台
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剪辑除了要有突出的节目创意、好的节目构思外,还要有优秀的后期剪辑人才。当然,优秀的人才也需要好的设备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剪辑平台。先进的剪辑平台需要在剪辑时有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剪辑工作对剪辑平台的计算能力、数据读取能力、储存能力、系统稳定性、兼容性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电视节目剪辑工作中,对软件方面的要求更多,如对多样素材混编的支持、对简单合成功能的支持等。这样看来创建一个优秀的剪辑平台是后期剪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注意把握整体结构
电视节目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总体布局,二是段落结构。电视节目要想获得最佳效果,就要做到段落和整体结构的相互统一,自然流畅。相互统一,要求电视节目在结构上,头端和尾端要相照应,各个段落也要圆满,比例分配要协调,整体上要和谐统一,节目看起来要浑然天成。如果节目的结构凌乱不堪,前后风格不统一,段落和整体结构不统一,观众会弄不清节目中想要说的主题是什么。自然流畅要求电视节目的结构能够通顺,尽量使节目看起来自然,不显露人为制作的痕迹,更不要生拉硬拽,把不该拼凑到一起的拼凑到一起,电视节目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最好不要弄得观众看得云里雾里的,这样会影响节目效果以及收视率。
7 结语
在媒体传播如此盛行的今天,观看电视节目成为观众消遣的一种方式。因此,做好电视节目非常重要,一个好的电视节目不仅需要有好的创意、好的拍摄,还要有后期工作人员好的剪辑,精湛的剪辑技术能够将编剧想要出现的节目效果展现出来,让节目的效果不同凡响,如果剪辑不好,再好的节目创意都不能展现出好的节目效果。当然,只有好的剪辑技术而没有新颖的节目创意也是行不通的,如果这样,内容上就会缺少内涵。新颖的节目创意加上精湛的剪辑技术,会提高节目制作的效果,给观众带来舒适的视听体验,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当然,在剪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只要勇于反思,敢于创新就会制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电视节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提高以及大众审美的提升,电视节目的制作效果也在不断提高。近些年,剪辑技术受到了电视节目制作人的青睐,通过使用剪辑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效果,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收视率也有所提升。关于如何借助剪辑技术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效果是电视媒体工作人重点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剪辑,电视节目,制作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天,邱慧敏.如何把节目打造成平台—兼论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价值创新[J].中国电视,2015(2).
[2]王连峰.浅析电视节目的剪辑[J].新闻传播,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