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目的(精选12篇)
实践目的 篇1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欣赏水平的提高, 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样传统的电视节目运营方式就难以满足观众和社会的需求。另外,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作为一种文化产业, 电视节目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因此广告投放商及电视投资商从单纯在电视上投放硬广告, 转而以多种形式投资电视节目制作, 在这种条件下, 电视经营性节目就应运而生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 20世纪90年代, 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算得上我国经营性节目的鼻祖。当年这个节目刚上马的时候, 实行承包, 台里不给资金, 使用广告收入办节目发报酬, 结果这个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 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 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 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经营性节目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进入新世纪, 经营性节目大量出现在各个省市地方台的电视荧屏上。它的发展趋势与经济发展有着大致相同的“雁阵排列”。先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南方沿海地区, 进而向内陆扩展。黑龙江电视台也是近几年才出现一些经营性节目, 这些节目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市场对电视的需求, 而且大大丰富了电视荧屏。像公共频道《三农最前线》、《中华养生智慧》等节目在观众中就产生了良好的口碑。
一个成功的经营性节目, 会首先考虑观众们的收视效果, 将电视节目交给市场这个公平的“裁判”去评判, 观众会利用手中掌握的遥控器去选择他们喜欢的频道和栏目, 而一旦节目质量差, 收视效果不佳, 就会面临赞助商撤资, 下一年无法续约的风险, 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电视栏目一定要讲经济效益, 如果一个栏目在经济上都无法维持, 怎么可能期望它持续产生社会效益?因此这种经过市场洗礼的电视节目才能真正打得起硬仗, 成为品牌节目。
很多人都以为广告商或者投资商出资制作的节目很难达到政策水平和欣赏水平, 这其实已经被大量事实证明是错误的观点。节目的好坏与制作方水平有关而与是谁投资关系不大, 制作方在满足投资方广告需求的基础上, 必须保持政治、艺术上的相对独立, 如果商业需要与政治和艺术要求相抵触的时候, 必须要舍弃商业, 而保持节目的纯洁性。这一点从黑龙江电视台《三农最前线》、《收藏时间》等经营性节目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实践中, 笔者认为, 一个成功的经营性节目, 在创立之初就应该准确定位节目的个性。因为节目的个性影响着观众收看的满意度、忠诚度等。在形式上, 应具有一定特色的节目流程、节目板块、节目主持人或节目风格, 让节目具有特色化的品牌形象。黑龙江电视台就有很多成功的经营性节目, 如《三农最前线》、《中华养生智慧》等节目。它们就是紧紧围绕“三农”和“养生”的节目特色, 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观和文化品位, 带给受众不同的感觉和信息、文化而获得成功。推上荧屏之后, 受到观众好评不断。
在经营性节目的日常播出中, 赞助商与观众这两者的关系玄妙而又复杂, 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 既要满足赞助商的宣传要求, 又要保证观众收看的满意度。笔者认为, 可以借鉴《三农最前线》节目的做法, 将赞助商需要宣传的部分通过一定的加工, 巧妙地融合在节目, 使之既不影响节目的品味, 同时又对观众有益。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在2011年春季, 节目赞助商打算宣传一个品牌的化肥, 节目制作方经了解, 这个品牌化肥经有关部门检验质量优, 在群众中口碑也好, 于是节目制作方说服赞助商将硬广告做成了化肥厂家技术顾问讲解化肥使用知识的节目。节目播出后, 农民朋友反馈受益匪浅。化肥厂家也一个劲说, 效果非常理想。
因此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 只有那些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遴选, 被观众识别、获得观众信任和得到观众正面评价的经营性电视节目, 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才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生长和发展空间。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 电视节目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广告投放商及电视投资商从单纯在电视上投放硬广告, 转而以多种形式投资电视节目制作, 电视经营性节目就应运而生了。
关键词:经营性,电视节目,实践,思考
实践目的 篇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了理论后没有应用于实际中,那就等于没有学,再好的理论知识没有应用于实际,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
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打开视野,增长见识,
实践目的 篇3
工业设计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应以育人为本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以具体参与实践方法为内容进行展开。使参与实践的学生能够了解企业项目运行的真实需求和过程,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进行社会创新做一定准备。职业化的工作方法、正确的财富观、以及真实团队合作经验应是在实践教育中学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高校 工业设计 实践教育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1-0142-02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在中国已经开展了几十年,随着中国工业升级转型步伐的深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工业化生产的机会也愈来愈多。在设计实践中既可以满足部分企业的工业设计需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然而,这类活动仍要严格以“育人为本、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这也正是我国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基石。如何在工业设计的实践教育领域保持这些目标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高校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活动的范围理应十分广泛,在本文中的具体范围是:在高校专业教师指导下,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并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的具有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内容的有效创新活动。这类实践课题的主要指导者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以及学生能否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实践经验和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一一这也正是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
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和方式分析
工业设计实践教育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们更多学会和具备将来如何进一步学习提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己、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无外这两个出路,一个是就业,另一个是继续读书。笔者所在的高校,有近一多半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将面临就业环节。不少即将毕业的未来设计师感觉未来迷茫,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工业设计实践经验。同样,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更青睐有实践经历的毕业生。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希望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就能“训练”出来能为企业带来有效价值的员工,进而减少培训成本和智力投资风险。对于毕业后继续读书深造的学生来说,参与设计实践也一样能为他们的将来带来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故无论从就业和求学哪个方面看,接受工业设计实践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工业设计实践教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途径进行。条件允许的高校应让高年级的学生参与横纵向课题的实践,在活动中给予有效的设计引导;具备“CDIO工程教育”条件的高校应和企业建立长久深入的合作项目课程。除此之外参与企业或行业设计招标和竞赛、参与行业调研、以及课题之外的小型设计实践项目等也同样有效。在活动中专业教师和参与的技术人员应该成为引导者,学生应成为活动的主体,培养实践能力才是实践教育的目的。
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参与实际设计的知识基础,已经完成参与设计实践的准备。设计工具类的课程,如艺术设计基础、设计理论及方法、设计表达、基础设计等方面课程已经完成。这些都是进行设计实践的必备基础。
学生们非常缺乏与工业设计有关的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总是有差别的,有的时候差别会大到令人惊叹。“与工业设计有关的实践经验”大至包括这么几个层面,首先是项目管理层面的经验,其中包括时间、内容、流程、质量、合作方法、项目交接、和甲方的沟通技巧等内容;然后是“度”的控制经验,就是指对于每项工作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合格或者是有效;再后面就是管理技巧的内容,比如什么是耐心、怎样才能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如何为团队争取利益等;最后是人格层面的,就是指在合作中我们自己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学生们缺乏的,也是这些学生了解或掌握的内容。
设计实践教育内容
把学生带进设计实践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经验,为参与社会化生产创新做准备。然而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首先应把重要的内容传递给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然后分成项目小队来实际运用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增加他们的能力。应本着“先树人,后技能”的顺序逐步开展,具体的实践教育内容如: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高效率完成项目的手段和策略、正确的财富观、合作的基础、责任的重要性等。归纳说来大至分成四个方面内容,具体如下文所述。
一 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
设计实践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一部分职业化教育。职业化教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并不知道良好的职业习惯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良好的职业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企业的有用力量,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尽快获得社会认可,实现个人价值。这些内容包括内容如:制定工作计划、遵守时间、确定工作重点、工作质量达标、管理好文件、项目交接等方面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方面主要包含:保守工作秘密、做好分内的工作、不要将可能出现错误的内容留给后面的人、合情理的利益分配等。将这些要求尽量在项目开始前进行培训讲解。讲解时不但要讲解这些流程,还要举例讲述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不这么做的不良后果是什么。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二 高效完成计划任务
把高效完成计划任务作为基本实践能力看待。“须知,唯有能在第一时间作对事的人才是大赢家。”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目标,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项目收益——这是高年级学生应学会的重要实践法则之一。
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责任和利益的关系理解不到深处,甚至对于如何在社会生存,没有太多思想准备。学生们对于如何担当责任所知甚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有这个常识,只有按时且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才可能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利益。这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已有的生存资金获取方式——绝大多是的学生由家庭支付所有开销,而不是靠自己工作赚取学习和生活所需的资金——久而久之自然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态度。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仔细而认真的沟通使他们理解责任和利益关系,自律性强一些学生的能够在行动上表露出来。仅仅是口头说教这些如何重要当然不如生动的比喻和换位思考更能打动他们。相对来说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责任和利益的关系,有个别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几乎不需要专门讲解这些内容就能很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nlc202309040130
高效完成项目的主要内容应包含明确甲方要求、按照要求开展各项设计工作、允许条件下尽量提供能满足甲方要求的创新方案等内容。高效完成项目的主要动机是责任感和获得应有利益。
三 正确的财富观
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应在合适的时间把正确的财富观念传递给学生们。笔者认为这个观念应是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的财富观念对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财富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道不是方法、不是策略,更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道义”。具体说来就是指在工业设计是个创新的行业,向甲方提交的方案,应避免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在满足甲方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原创设计,而不是抄袭已有作品。如甲方执意抄袭,应向甲方讲明抄袭作品的利害关系,启发甲方使用原创设计方案。高水平的原创设计是对社会的贡献。在和甲方合作的过程中应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用违背法律、违背道德、违背行业良知的方式获取的“财富”终将会给自己带来恶果。
正确的财富观另一方面是认真工作耐心积累财富。勤劳致富、天道酬勤是绝大多数时代都适用的财富积累法则,正常的财富积累一般不能在短时间完成,需要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一段时间才能有所积累;一些人短时间内财富猛增,很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努力的成就使然,而不是不劳而获的“一夜暴富”。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对于成功的意义十分重要,是通往成功的最佳通道。这个内容是提高工业设计实践能力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团队合作的目的在于发挥人才的优势能力共同完成任务,并将取得利益合理分享。但是学生们对于如何实现团队合作尚无经验。要进行团队合作,必须学会基本的团队合作技巧,这些技巧大致包括选人和分工、定制工作目标和良好沟通这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及合理分工对于实现既定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个人都有不同性格,有不同擅长的领域,故每个人适合完成的任务也就不同。所以一定要发挥个人所长,不要摆错位置,这样的人员组织才能称之为团队。在项目分工过程中要将这些方法传递给学生们。
其次,定制共同工作目标。团队组建一定要有共同的工作目标或理想,否则无法进行有效工作。团队每个成员都应为达成这个目标而工作,在工业设计实践项目中团队成员要么提供设计草案,要么提调研结果,要么建模渲染,总之尽可能将每个成员的优势能力发挥出来,使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成就感,这样的团队才能有效工作。
最后的内容是有效沟通。准确的沟通可以让项目进行得十分顺畅,反之项目的进行会很艰难甚至失败。学生们往往在沟通过程中不是漏掉信息就是增加个人判断信息,出现“老鼠变大象”的结果,导致信息变形。良好的沟通方法首先是沟通双方都比较了解事件的背景、项目最终目的、阶段性目标,然后是能比较客观的沟通当前信息,避免加入个人的判断,避免误导他人,最后对于有不明确的内容要联络当事人仔细询问,确定信息确切含义。
结语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创造高质量人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切实可用的途经,并将其转化成可以操作的实际目标开展。高校工业设计的教育者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将工业设计实践教育作为途经,将“教书育人,为社会创造高质量人才”的目标转化成切实可行的若干小目标一一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高效完成计划任务、正确的财富观以及团队合作一一贯穿于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当然,工业设计领域的实践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不限于本文所述领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2010年7月第1版.人民出版社12-29
[2]阮显忠新形势下高校育人的点滴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2. (17):12
[3]陈庆平何理瑞CDIO理念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探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3 25(1):86
[4]中岛吾郎工作高手的77个效率捷径第1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 3
[5]孙子明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1210: 68
[6]于立辉李瑞双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中国科技投资2013 5:13
[7]张权付文龙高校实践教育的创新性与多样性的发展及应用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4:15-16
[8]廖敏,如何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程设计实践能力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2:94-95
[9][美]理查德s沙夫生涯发展与规划-人生的问题与选择弟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34-36,87
[l0]肖晖.大学生必知基本社会生活常识第1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8月195-210
实践目的 篇4
一、特色化学校教育创建的目的
特色化学校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更好地促进多方面且充分的发展。但进一步而言, 在“红红火火讲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的今天, 特色化学校教育的实施对于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解放?所以, 具体讲, 特色化学校教育的创建有以下三方面的目的。
1. 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教育, 满足其个性成长, 促进其充分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同样, 每个孩子也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生命个体。特色化学校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提供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教育, 以满足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倾向、个性特点、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等均彼此相异的孩子们, 这是教育本体价值的体现。惟其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真谛, 使教育成为促进人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使教育场域中充满和谐、快乐和幸福。在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中, 每个人都是成功者, 都是富有价值的个体。在这种教育场域中, 再也没有“后进生”、“问题生”, 因为, 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步伐积极迈向人生, 尽管比之于他人有些缓慢, 但仍是积极的、值得尊重的。实践证明, 那种单调的、统一的教育制度和办学模式以及以竞争、应试与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是一种“伪教育”, 它无法适应儿童的丰富个性及多样化需求, 无法促进孩子们快乐、健康、全面和谐地成长, 反而, 使学校成为磨平个性、压制创造力、塑造平庸和失败的“地狱”。学校教育特色化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境况, 使学校教育回归真谛。
2. 特色化教育解除戴在教师身上的枷锁, 使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
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是标准化的对立面, 它降低了教育的标准性、统一性, 如教学模式、教案设计、人才评价的标准或统一等, 使教师工作处于一种宽松的教育环境之中, 不必再被“考试”、“分数”、“升学”、“竞争”、“纪律”等所绑架, 成为只需执行的“奴隶”, 而是真正以一名教师的专业精神和素质来从事教育工作, 生发教育光芒, 实现教师价值。在特色化的教育场域中, 教师是一名教育家、教学和心理专家, 他能深刻理解教育理念、熟知教育方法、洞察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指导学生、高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良方等等。在特色化的教育场域中, 教师拥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 能有效抵制来自外界的干预, 维护自己的专业地位。特色化的教育提高了对教师专业性的要求, 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反思和提高。特色化的学校教育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积极性, 提高了教师的心理愉悦和幸福感。
3. 保障教育的多元性, 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社会价值取向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之一, 是教育工具价值的体现。社会是复杂的、多元的, 从组织主体上讲, 有企业、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军队、科研机构等等, 每一组织主体又是极其多样和复杂, 而它们之间又有频繁的交互作用;从社会活动的类型上讲, 有经济生产活动、管理活动、法律活动、慈善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战争、教育及研究活动等, 每一活动极具多样化和复杂性, 而他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从社会空间形态上讲, 有城市社会、城镇社会、农村社会、贫民窟社会、国际社会等,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社会的空间形态在流动;从社会的经济及文化层次上讲, 有富裕的、文化素养层次高的社会, 有物质贫乏的、文化素养层次低的社会。总之, 一个社会是极其多样化的、复杂的。所以, 社会的需要也是极其多样和复杂的。教育要满足这种多元的需求, 就必须多样化。多样化的教育不能只表现在形式上,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人与人之间在能力倾向、发展需求上的差异, 促进并发挥其潜能。对此, 我们也要转变人性观, 人是有理性的、复杂的社会人, 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社会角色或位置, 会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规划人生和去努力。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提供资源、材料和机会, 帮助他们去认识、实现、持续发展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正是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特色化学校教育的实践条件
特色化学校教育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是体现教育学规律的办学策略, 但实际中, 学校仍以传统的办学与教育模式为主导, 已经展现的“学校特色”中也充斥着功利化和形式化的问题。笔者认为, 特色化学校教育如要大力地、真正地实施, 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 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先进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就无法产生深刻的教育认识, 就不能在学校办学中创出特色, 脱颖而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哲学、教育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文化素养和认识水平。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理论培训和校际交流学习, 使其接触最新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特色既需要创建, 更需要维护和完善, 只有学校的管理者们真正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不以应试为主轴, 愿意采取改革行动, 学校特色才能创建和得到培育与成长。
除了学校管理者之外, 社会和家长都应该接受教育理论的熏陶。如果认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只是“作为学校主体的陪衬物”[2], 那就大错特错了。当前, 社会和家长充斥着教育功利化的主张, 尤其是家长, 那种望子成龙, 盼女成凤的思想, 使他们在家逼子女, 在外逼学校和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 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推助器”, 素质教育的“大敌”。社会用人单位招聘过分看重“门第出身”, 非“985”、“211”不要, 而不是以能力为考核依据, 一考定终身依然是广大中国学生需要面对的一大“宿命”。来自社会与家长们的压力是学校改革面临的主要外部阻力。政府、学校和教育学研究者应该向大众宣传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 提升他们对教育的认识, 能批判性地看待学校的种种革新, 能合乎理性地对待子女、学校和求职者。
另一方面, 作为学校特色化体系构建核心的教师, 更应该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学素养, 成为有效、有趣、有意义教育的反思者、探索者和实践者, 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富有教育意义的特色教育活动, 参与到学校特色化的创建中去, 只有教师参与进特色化的创建中来, 特色化学校教育才有可能实现。
2. 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体制分权化
在集权式的教育行政管理中, 教育讲求的是“统一”, 大家必然在某“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 分配资源。而这种比较带来的结果之一, 是以“效率”论高低, 要大家去“竞争”。不论是传统具有优势的学校, 还是不具优势的学校, 为了“英雄榜”上的名次, 必然要使出浑身解数, 拼个你死我活。最终把学校变成了斗士, 教育变成了战场, 学生沦为了炮灰。学校教育特色化带有实验性质, 理论上的先进性未必就一定会转变为实际中的进步, 取得我们期盼的结果。甚至大家忌惮特色化革新失败的后果, 而缩手缩脚不敢大手笔地去开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在保守中维持局面。与此对应的是, 某些学校为了竞争, “不得不年年换特色, 想不到却是一年不如一年, 新特色找不到, 旧特色也枯涩了”[3]。
所以, 学校教育特色化的外部条件之一,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就是要改革教育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的制度。把教育行政集权体制变为“共享权力”的制度, 并着手把社区、家长和社会主体吸收进学校决策和管理活动中, 使他们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 完善学校多元决策和管理机制, 促进学校自身的管理系统构建。分权制度所起的作用就是解除外部的僵化管理和束缚, 形成一种有利于革新的外部宽松气氛, 促进学校特色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多元参与的校务管理制度, 也是防范“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走政息”、政策“随人”而变的有效机制。
3. 教育目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弱化
“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是当前充斥于我国教育界的最大毒瘤。不论是政府、企业、社会, 还是学校和个人, 均视教育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途径”。政府认为教育是国际竞争中人才、科技、经济竞争的后盾, 没有强有力的教育系统, 就不可能在综合国力的对决中取胜。因此, 政府的决策更强调“教育效率”, 表现之一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办重点学校、培育精英。
企业 (包括政府、学校等组织) 作为人们职业的挂靠点, 其招聘理念直接影响到人们求学目标和路径的选择, 一个成熟的社会, 企业的择人标准应是基于能力的。文凭只是择人过程中的一个信号而已, 但是, 很多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过于重视学历, 一道学历杠杠就能把人卡死。这似乎引导学生们, 社会就业竞争是残酷的, 唯有努力学习, 考取好大学, 手握高文凭, 才会有好的职业竞争力和选择。这些年的考证热就是其显著表现。另一方面, 企业功利主义价值观认为,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情, 与企业关系不大。这种观点使得很多企业缺乏教育责任心, 不愿意参与学校教育过程, 缺乏捐资捐助教育的积极性。
家长认为, 只有好好学习, 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 才能考取重点大学, 才能在未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获胜。如果不好好学习, 考取好大学, 将来怎么与他人竞争呢?这是很多家长所持的观点。为此, 他们逼迫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 考大学成为了人生的目标, 而真正的全面发展则必须予以让路。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 毁掉了孩子们, 他们考取了大学, 却忽然发现, 他们的人际交往及问题处理能力很差、个性缺乏、独立性低或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持久的成功动力等等。
这些年“赞助费”、“择校费”等某些学校敛财的“新花样”搞得沸沸扬扬, 很难说这些学校还是那一方知识的净土。很多学校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了一个敛财的机构, 创收已经是学校一些部门或人员的主要责任之一, 学生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教育消费者”。学校的成功标志就是高考升学率和质量, 这一成功的宣传远比学校的一切特色更诱人, 而其弊端也更值得深究。虽说教育资源有限及分布失衡是重要原因, 但教育的功利化膨胀也不能不对此负一定责任。
在如此功利主义的环境下, 孩子们的目标、理想, 由要成为一个飞行员、军人或者科学家变成了要成为一个明星, 要考取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考取大学, 还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人发现, 大学考上了, 理想却丢失了。在功利化教育的道路上, 许多学子们损失了兴趣的养成与发展, 损失了健康和快乐, 毁灭了个性的和谐, 透支了学习的心力, 耗尽了创造的激情, 逝去了追求理想的欲望, 成为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谎言的牺牲品。
当然, 功利化的价值是教育固有价值之一, 政府、企业、学校和个人都有功利化价值的需求, 但是古老的智慧已经说明问题, “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
4. 特色化学校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做保障
特色化学校教育的创建及实践离开了物质资源的保障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不论是小班化的运行、课程方案的调整或创新、新活动的出台及举办、新的教学方式的实验及运行, 还是校园文化的丰富、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等等, 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保障。在现有资源支撑下, 虽然学校能因地制宜地纳入一些特色化元素, 但要广泛深入进行特色化教育创建和运行是不容易实现的。加大政府投入, 一方面使学校有财力去创建特色化学校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治理、减轻学校乱收费的乱象, 以维护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学校特色和校本发展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2]刘文静, 任顺元.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反思性回顾与前瞻.基础教育研究, 2010 (11) .
医学生实践工作的目的 篇5
医学发展的过程是人类认识疾病的过程,医学科研活动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医生的的任务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进行“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意识地进行临床科研,“进行再创造性劳动”。这比治好某一个病人的意义要大得多。
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医学科研只是专家、教授们的事情。其实不然,首先,专家、教授也是通过科研取得了成绩之后才成为专家、教授的,并不是先天就是专家、教授。其次,临床医生诊治疾病实质上就是人类认识疾病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带有认识和研究的成分,临床科研方法是前人认识疾病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掌握了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就能更好地进行认识疾病的实践活动,因此说临床科研与每一个临床工作者都密切相关,并不只是那些专家、教授的事情。
临床医生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而文献的查阅方法、资料的积累方法为有效地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捷径。
医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交流这些财富的方法主要通过医学论文、专著交流,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奉献给人类,因此,必须学会撰写医学论文。
由此看来,学习和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对每一个临床工作者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虽然说,实习医生的主要任务是临床实习,临床科研不是实习的内容,但是如果能在实习期间,初步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进行简单的临床科研,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治疗观,有利于实现实习医生向医生的转变,这对于今后能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尽快地进行临床研究,早出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践目的 篇6
【摘 要】 “一个中心,两个目的”,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解、记忆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样的课后督促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成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3-0082-0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类专业的主干课,是继续学习中医学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迈入中医药院校学生接触的专业入门课。然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从内容到表述都难免会让同学产生历史的“距离感”,对于习惯于学习“数理化”的同学来说又会觉得抽象乏味、难以理解。另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较多,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记忆掌握,而不少“理科生”同学以对记忆“不擅长”为由,对《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记忆的内容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成为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总结自己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目的”教学实践的应用体会,与同道商榷。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目的”就是一要让学生理解,二要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这两个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要从两个环节努力:一方面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培养和督促。
1 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面对的是初入校门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习惯了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缺乏中医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往往难以理解。以往的教学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下面的同学则云里雾里听不明白。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不断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核心,让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藏象”这一章的教学中,讲到藏象学说的形成时,可以提出:藏象既然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但是为什么古人没有把解剖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为什么没能看得更“细”,为什么没有达到“细胞”的水平呢?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这是由于两千多年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所决定的,这也是造成中医的“藏”与西医“脏器”不同的原因之一。另外,中医的藏象学说的形成告诉我们,中医藏象学说的建立更多地基于古人对人体大量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所以中医的“藏象”不同于西医的“脏器”,中医的藏象理论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也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从而促进记忆。
1.2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某些理论比较抽象的问题,可从中医典籍中或名家大家的医案中选择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分析不仅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也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可及。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中医思维。因为是一年级的初学者,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挑选一些因素相对单一、与基础理论密切联系的案例。如讲到病因中的“痰饮”时,可例举岳美中一味“茯苓饮”治疗发秃的病案,加深学生对“怪病多痰”的理解。
1.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组织学生对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般可按“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进行。讨论式教学,可安排在那些已有一定知识基础,需要总结和比较的内容中。如在藏象这一章中,在学习脏腑关系一节时,可开展讨论式教学。同学们会基于前面对各个脏腑学习时的理解,来寻找脏腑间的共同点和联系点,提炼出脏腑关系。这既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加深了学生脏腑功能的理解。
2 多样的课后学习方式
为了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目标,教学工作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延伸至课外。
2.1 强化基础知识掌握 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理解”,而“消化”和“记忆”则需要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所以,课后督促非常重要。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采用下列几种。
2.1.1 课堂提问 针对每一教学单元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下一单元课堂教学时进行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有助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及时调整。
2.1.2 习题练习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做题对知识点进行记忆。相关的题目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及时弥补。另外,题目也是知识点的一种显化,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也能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如“四肢肌肉的壮实与肝、心、脾、肺、肾哪个脏腑关系最密切?”这道题目,不仅强调了“脾主四肢、肌肉”这个知识点,也加强了学生对这四个脏腑功能区分的理解。习题可推荐学生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进行练习,我教研室还研发了网络和手机下载使用的题库,方便学生利用课余零散时间,如排队买饭、睡前、课间等,随时随地练习。
2.1.3 思考题布置 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或病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由此,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如在讲解完病因中的“六淫”后就可布置一个相关病案,要求学生分析是何种邪气致病并进行机理分析。
2.1.4 论文撰写 学生可在课后就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一些难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个人见解,寻找论据支持,完成一篇小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而且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如三焦、命门等问题进行研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
2.2 拓展相关知识领域 对那些在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医学心理学等,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展开,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如通过阅读相关教师推荐的书籍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领域。另外,还可推荐学生观看中医相关的讲座视频等等,大大地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补充课堂教学的有限和不足。
实践目的 篇7
关键词:汽车运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汽车运用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基本常识, 包括:燃、润料的基本知识, 轮胎的基本知识, 各条件下的正确使用, 汽车日常维护的基本内容以及汽车使用过程的系统管理等, 为后续的整车维护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 (汽车喷涂、汽车整形、汽车电器设备检测与维修、汽车基本保养) 要求而制定。本课程包含内容较多, 因此提出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汽车运用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汽车运用基础课程作为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基础课, 其本身涉及的项目多、概念多、计算多, 学生学习时存在较多问题:
1.分析计算能力弱。在汽车动力性项目中, 需要掌握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的计算以及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动力性的计算。计算之前需要分析汽车最高车速、汽车加速度、加速时间、汽车爬坡能力, 这些参数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 难度较大。学生面对计算问题大多搞不清计算的具体步骤和其中的逻辑, 对具体的数值计算更是束手无策。
2.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应用能力较弱。学生自主分析能力较弱, 更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 针对汽车技术状况变化及维护的实际情况, 还不能较好的将理论学习内容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二、以强化实践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来讲, 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学生毕业后能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需要;二是学生要很快适应企业和市场的要求, 要快速胜任自身工作。对于本课程可以对汽车动力性和汽车使用经济性, 这两章内容只做简单介绍, 因为这两章计算量大, 需要分析的内容多。着重讲解汽车行驶安全性、汽车的合理使用和汽车技术状况变化及维护与修理制度。表1调整后的教学内容。
2.教学模式的转换
本校的教学理念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着重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而实验课和实践课的加入恰好促进这一培养目标的达成。
首先, 加大实践课程, 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 理论学时就为54学时, 没有实践学时, 由此可知, 以往的授课方式是理论授课, 这样的授课效果往往不是很好,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 因此应将部分理论课内容搬到实训室, 边学习, 边练习, 边实践。转化之后, 总学时不变, 理论学时为36学时, 实践学时为18学时。
其次, 引入任务工单设计, 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传统的实训课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完成即可, 任务工单设计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制动性实验的操作步骤, 自己验证操作的可行性, 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辅助作用,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这样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创新思维以及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考核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为笔试, 但是鉴于本课程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应对其传统考核方式进行变革, 变革后过程考核占40%, 期末考核占60%, 过程考核中素质考核5分, 工单考核15分, 实践考核占20分, 再将分数成绩转换成相应的等级成绩即可, 以此突出实践部分的重要性。
三、总结
本文以强化实践为目的, 对汽车运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
1) 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将汽车动力性和汽车使用经济性这两章内容只做简单介绍, 着重讲解汽车行驶安全性、汽车的合理使用和汽车技术状况变化及维护与修理制度。
2) 加大实践课程, 理论联系实际。总学时不变, 理论学时为36学时, 实践学时为18学时。
3) 引入任务工单设计, 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任务工单设计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制动性实验的操作步骤, 自己验证操作的可行性, 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辅助作用,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4) 考核方式做出适当调整。过程考核占40%, 期末考核占60%, 过程考核中素质考核5分, 工单考核15分, 实践考核占20分。
参考文献
[1]杨沿平, 郝夏艳, 李治国.我国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2 (12) :22.
[2]顾桂梅.加强PLC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07 (2) :73-76.
实践目的 篇8
一、电视编导在制作优秀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优秀的电视节目需要同时具备独特性和时代性, 特别是电视新闻栏目, 必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且能够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 如此才能够不断吸引更多观众观看, 具备较大的影响力。在创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 其核心人物即是编导, 其重要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栏目质量把关
电视编导需要确定节目题材, 对节目进行构思, 并对获取的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 通过优质、符合观众心里需求的内容形成优秀电视节目。电视编导的把关作用对节目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把关包括政治关、事实关、形式关、文字关, 例如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的《第一时间》栏目, 编导需要对新闻条目进行排序, 组合新闻版面, 并进行上下文内容的编写。
2. 协调采访拍摄
电视编导在具体的节目拍摄之前, 要做好外界联系、落实拍摄时间和地点等具体事项, 并对拍摄现场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预测, 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在实际拍摄现场, 编导还需要对采访活动进行指挥, 进行场面的安排和调度, 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此外, 编导还可能兼任导演或摄像等多重角色, 统筹兼顾, 既要从微观层面把握细节, 又要从宏观入手控制全局。
二、电视编导在制作优秀电视节目中的具体实践
一般情况下, 电视新闻节目由制片人、记者、编辑和责任编辑制作完成, 其工作流程是:记者进行实际采访, 获取新闻素材, 不需或无法采访的新闻则有责编组织编辑完成, 经制片人统一核审后, 再由责编编排新闻, 并负责录制节目。近年来, 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观众对电视栏目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工作流程打造出的栏目, 虽然能够保证质量, 但是无法满足收视率、观众忠诚度、传播效果、节目影响力等综合要求。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的《第一时间》作为一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设置了主笔的岗位, 担当电视编导的职位, 其具体实践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统一栏目语言风格
民生类电视新闻节目, 每天采集到的新闻素材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迥异, 虽然大多数观众喜爱突出的栏目效果, 但是对不同风格的新闻片段, 仍需要由主播进行统一的导语播报, 这成为《第一时间》栏目需要克服的一个主要矛盾。如果在播报过程中不停改变方式和风格, 会直接影响到栏目传播效果、主播自身特点和节目统一形象。制片人在审核新闻稿件时, 主要的作用是把握稿件质量, 对新闻稿件的风格改变较少, 几乎不会影响栏目风格。而主笔的主要工作便是把握节目风格, 集中不同的新闻稿件, 对栏目导语进行全面的风格修改和统一。在实际工作中, 导语写作要根据栏目的总体节奏和风格定位确定。民生新闻栏目需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所以导线必须口语化, 具备亲和力, 从而增强观众的关注度。
2. 设计串联词
串联词指的是将上下两条新闻形成某种联系的内容。电视栏目编导的重要工作之一即是为主持人设计串联词。串联词对栏目节奏、风格、整体形象产生直接影响, 体现了节目编排的思想, 观众对栏目的持续关注时间, 也由串联词的质量决定。栏目主笔在进行串联词创作时, 需要明确串联词应该简洁明了, 编导还需要重视栏目整体的节奏把握。精彩的串联词能够引发观众思考, 提升节目品质, 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时, 可以适当减少串联词甚至不进行串联。例如, 如果某条新闻引起了观众热切关注, 在新闻播报后也出现观点明确的新闻评论, 此时观众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 主持人在评论结束后, 应略加停顿, 为观众提供思考时间, 在播报下一条新闻时, 就需要省略串联词。
3. 新闻评论和新闻编后语创作
新闻编后语和新闻评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节目品质和传播效果。主笔在创作新闻评论时, 需要把握节目的舆论方向, 从新闻解读和新闻政治观的角度创作出具备独特性的栏目观点。辽宁广播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栏目意识到了栏目自身观点的重要性, 即使新闻素材与其他民生新闻节目雷同, 但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新闻编后语和新闻评论必须具有高度的严谨性、独特性和原创性。如果一味地求新求异或人云亦云, 没有联系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是无法把握时代脉搏或观众需求的。因此, 新闻评论创作必须实事求是。
摘要:新时期, 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电视编导作为电视节目制作中的最重要人物, 也承担了重大责任。电视编导对优秀电视节目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要求他们把握自身的作用, 为栏目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优秀电视节目,电视编导
参考文献
[1]王蕊, 李燕临.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105-109
[2]韩燕.电视编导的作用和目的[J].科技创业家.2014, 25 (02) :220-220
实践目的 篇9
一、大学生艺术活动现状
本校针对艺术类学生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这种活动主要可以分为课内活动以及课外活动两个部分。在课内活动方面主要以任课教师以及教学安排为主导, 利用课堂时间或者部分课外时间, 通过讨论课程、展览、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构建, 旨在提高同学的自我参与程度以及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加同学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较为大型的艺术类活动, 进而增加学校的艺术氛围、提高同学的艺术素养、增加同学的艺术交流机会。由于活动主办形式等不同,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研究。
本校大学生课外艺术类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规模, 从2012年活动组织情况来看, 本校主要通过摄影展、手绘、油画展等形式策划并组织了30余次。基本满足了同学对艺术交流以及展示的需求。在活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通过活动的参与能够有效的建立同学的艺术参与热情、提高同学的专业认同感,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总体的艺术修养与学校的艺术氛围。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 此类相对传统的活动策划模式与活动组织安排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同学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降低了本校艺术交流平台的构建水平。
二、大学生艺术类实践活动策划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 对活动的策划目的与实际的组织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从宏观方面表现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对学校艺术氛围的营造缺失、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效果不明显等。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则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交流较少、艺术平台档次较低等问题。从原因方面去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活动组织目的不明确
在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组织人员往往在策划中没有明确活动的具体目的, 对于活动的意义以及活动的深层作用考虑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发现, 此类活动的组织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方面均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进而造成了学校投资较大而收益较少的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则容易造成由于学生对活动的失望而导致的参与度不高, 不利于学生艺术培养体系的长期发展。此外, 对活动组织目的性不明确还表现为部分活动过程中商业色彩较浓, 如摄影大赛、画展等部分互动的组织过程中, 内容与形式受到投资方的部分限制, 进而形成了一种以宣传企业或者宣传培训为主的活动形式, 失去了活动组织的意义以及根本目的。
2. 活动平台的交流支持较少
艺术类活动的组织应该以展示与交流为核心, 艺术氛围以及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在不断的交流与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纵观目前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过程我们可以发现, 学校往往通过对学生展示平台的建立来实现部分同学的展示欲望, 而对交流环节的构建相对较少。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活动策划方面的缺失以及对活动核心的把握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发现互动往往成为了部分人展示的平台, 而大部分学生仅能以“游客”或观众的视角对相关的艺术品进行浅尝辄止的欣赏, 对于学生自由意见的发表以及艺术方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艺术类互动的兴趣降低, 另一方面参观与展示的同学无法通过平台获得相应的提高。
3. 活动过于形式化
在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组织方面为了保障活动的正常进行或者活动的人气, 往往采用半强迫的方式要求学生参加。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造成了部分非本专业的学生被迫参加到相应的过程中去, 盲目的扩大了活动的规模的同时降低了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这种半强迫的活动参与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不接受甚至是抵触情绪, 同学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 降低了其自主参加的欲望, 进而降低了活动的效果。
4. 活动类型过于单一
此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从策划到执行在到效果分析等方面均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安排, 如展览、评比、讲座等。这种形式从优点方面来看具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 对组织者工作量以及工作水平等要求较低;从缺点方面来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过程中创新不足, 无法达到吸引同学的目的。
三、基于艺术培养目的的大学生活动策划对策
1. 强化活动中的互动环节
活动中的互动环节是增加艺术交流, 提高艺术水平的根本过程之一。在艺术类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应该强化活动中交流与互动的环节, 尤其是针对艺术本身的交流。在具体的执行层面, 可以参考商业展会的形式来进行。只不过将商业展会中纯商业的展示改变为存艺术的展示。在展出进行的过程中展示团队可以根据自身作品的特点选择多种形式的自由介绍以及自由展出。利用如效果图、人工讲解、现场提问等环节增加同学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能够有效的对作品进行展示, 还可以锻炼同学对自己作品介绍的能力。同时, 由于互动模式的引入对参与者以及参观者的积极性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提高作用。此外, 这种自主互动模式的引入还能够增加作品艺术方面的交流, 进而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
2. 建立大中小型活动复合的组织模式
目前, 学生活动的举办往往是以院级、系级为基本单位, 这样的组织模式浪费的大量资金的同时造成专业学生的稀释与专业不匹配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人员的比例对不同活动的规模进行策划。。形成一种以大型活动为主导、中小型互动为主线的复合活动组织模式。如在艺术周的大型活动组织框架下, 增设不同的分展, 分展的设计原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艺术门类或专业进行设置。另外, 在日常的活动安排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对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中小型艺术类活动采取扶持的态度。
3. 增加活动策划中的创新
在活动的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互动形式的创新以及活动内容的创新等两个方面:在活动形式的创新除了前文中提到的自主申请展位的互动模式之外还需要将多种现代化模式融入到大学活动中来。如工艺拍卖的形式、艺术P的形式、网络展览的形式等等。而在活内容方面则不应该局限于演讲、展览、出等传统内容, 应该在实践操作过程进行大胆的创新与仔细的论证。展开传统作品为主体、创新作品为亮点的动内容创新模式。具体到执行层面可进行创意作品展览、主题艺术展览、现场艺术等活动内容, 进而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丰富。此外, 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增加同学的自主性、定期的向同学征求活动方案或者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利用形式的征集来代替传统的宣传, 在达到宣传目的的同时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
本文主要针对艺术类院校中学生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学校的艺术氛围是此类活动举办的根本目的。基于这个背景本文对我校大学生艺术类互动的策划与组织现状进行了研究, 找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并结合原因以及我校学生工作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可能的优化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摘要:艺术类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与传统院校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学校内的艺术氛围进行合理的培养与营造。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以及相关的学生活动策划组织人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以及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对本校艺术环境的营造以及与艺术相关的活动策划现状进行分析, 并找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营造学校艺术氛围的角度去讨论可行的活动策划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学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策划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艺术素养,艺术氛围,培养,活动策划
参考文献
[1]毛欣.大学生艺术活动发展状况调研与引导策略: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123124, 127.
[2]郑洁.大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途径[D].延边大学, 2012.
实践目的 篇10
关键词:对农节目,整合资源,对农直播,开拓创新
2011年3月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闽考察期间, 视察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并且特地观看了集团至今为止在全省首创的一档大型“对农”直播节目———《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 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的重视程度。的确,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这从国家连续八次 (2004年—2011年) 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的出台, 就可见一斑。中国人口70%在农村, 从这个意义上讲, 农村的发展意味着是国富民强的基础。福建现有人口3500多万, 其中农村人口占73.76%, [1]这意味着办好对农节目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 也将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公共频道自2000年以来, 一直把向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农业知识、了解农业经济、解读农业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宣传工作来抓, 例如2000年的《阳光周刊》栏目, 2001年至2004年以科普为主的《农家新财富》栏目, 以经济报道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报道》栏目, 2005年开办至今的《农村新事》栏目等等, 都是以“农”为本, 实用性和服务性并重, 但是, 对农业的理解相对比较狭窄。如今农业的含义, 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 它已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狭义的种养殖农业, 它还包括农业产业、农用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商业, 以及相关的为农业服务的内容。[2]同时, 公共频道是全国首家由广电总局批准并采用全省各县市电视联网统一播出的政策性频道, 并且允许地方电视台在公共频道的播出平台上、在规定的时段内播放地方新闻, 随着各县级台电视产业的发展, 公共频道陷入了无序被插播的窘境。
一、公共频道对农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节目传播渠道不顺畅
相对城市而言, 福建省农村电视节目覆盖的难度大。除了被无序插播之外, 一方面, 网络覆盖面有限, 例如农村居住分散的区域目前更多地是采用无线发射、多路微波等方式覆盖, 甚至有些偏远山区的农户只能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到2-5套的电视节目。另一方面, 受发射功率、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信号质量很不稳定, 收视效果也很差。[3]可见, 当前在提高农村电视节目内在品质和外在影响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考虑疏通节目传播渠道。
(二) 对农节目内容偏于狭窄
从这几年公共频道的对农节目来看, 并不缺少“农味”, 即使是有关农村、农民、农业的报道也存在贴近性与针对性, 但是, 由于采编人员自身对农业知识的贫乏, 以及对现代农业发展缺少与时俱进的认识, 同时, 农业生产的种类专项性太强 (例如, 种枇杷和种马铃薯是两种概念) , 所制作的节目依然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大农业”的了解, 从而形成了农民受众常常觉得电视节目和他们现实生活存在着若近若离的距离。
(三) 软硬件的极度缺乏
公共频道原本的对农节目每天只有15分钟, 只有5个文字记者、1个摄像记者, 并且只有一部外采车辆;由于采访都是在农村基层进行, 这就给采访的频率带来了难度, 显现出对农电视节目的资源匮乏;即便采用了与地方电视台记者合作的方法, 仅是弥补了采访的频率, 但是, 依然存在着节目质量、采访深度难以把关的问题;如果增加采访车辆, 那就会增加频道的运作成本。“东墙”和“西墙”是个艰难的选择。
二、公共频道对农节目的创新
面对现状, 公共频道结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提出的“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 精办、办活贴近城镇农村的实用性节目”的针对公共频道的总体目标,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路:在整合了省级各对农部门的优势和资源的基础上, 以《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栏目为品牌, 利用卫星信号、网络信号, 覆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同时, 整合了县 (市、区) 广电系统的资源, 以《全景西岸》栏目为品牌, 以“一名记者报道一座县域”的作法, 搭建公共频道与县 (市、区) 交流合作的桥梁;以《公共事线》栏目为平台, 延伸了公共频道对于农村基层民生的关注。
以下以《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为例, 客观地阐述公共频道在对农节目上的创新作法。
《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网络、卫星等) 进行大规模远程直播培训, 这种演播形式在全国尚属首次, 是目前为止福建省首创的一档大型“对农”直播节目, 是公共频道基于实践的基础上的一次成功的创新, 是现代科技综合应用在电视上服务“三农”的成功范例。
(一) 立足三农, 树立品牌
《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是根据福建省各地主要的农业生产情况, 以及农事季节安排, 设计农、林、牧、渔等相关课程, 固定每月10日上午9时—11时现场直播, 每期分为二个小节;第一小节由多位农业专家借助含有图片、动画、视频等的多媒体课件, 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第二小节由各位农业专家通过现场视频, 现场解答远在乡村的农民朋友提出的农业技术问题, 以及帮助农民朋友理解农业政策。据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领导小组统计, 截止2011年7月, 公共频道开展远程培训17期, 邀请了73位次专家讲授73个课程, 200多位次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现场解答360多个农民朋友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乡镇分会场入会数12635个, 参加培训人数超过110万人次, 取了良好效果。为此, 福建省委、省政府继续将此项工作列入201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二) 信号强大, 覆盖面广
以卫星和网络同时传播的形式, 强化了传播性能。
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最直接、实用且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便是电视。公共频道通过卫星, 可以将培训实况同步传输到全省15331个行政村, 涉及省、市、县、乡、村五级, 打开电视就能收看, 把困扰公共频道对农电视节目多年的电视节目信号落地问题, 得到了有效地改善。通过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设有的1400个视频会场, 可以覆盖全省所有乡镇, 便于乡镇分会场的农民朋友和公共频道主会场的农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三) 整合资源, 讲求实效
公共频道在福建省政府办公厅、省农办等省直部门的帮助下, 整合了福建省省级对农部门的农业专家资源, 结合农时农事, 及时地把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广而告之农民朋友, 且通过现场视频互动环节, 及时地解决农民朋友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例如2010年7月份水灾期间, 《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及时地因时制宜, 专家专门讲授了《池塘养殖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灾后水稻恢复生产》的知识给农民朋友, 并且和农民朋友实行了“如何挽救损失”的互动, 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这种作法, 既满足了农村观众对于科技资讯的需求, 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观众的参与需求, 同时还解决了采编人员农业专业知识缺乏、节目内容狭窄、软硬件不足等问题。这种应用现代通讯传播技术, 面对面向农民讲授当月农事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关键农业技术, 解答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把先进实用的农业“五新”技术成果, 及时与千乡万村的农民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让全省农民共享海西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成果。
福建省农科院刘波院长在接受省级媒体采访时说:“传统的传播方式根本没办法满足现在的农业需求, 这种远程培训的方式, 你看看, 我今天推广了一个新品种, 我可以马上让全省的农民都知道这个品种, 它传播的周期从四到五年, 缩短到两到三天”。
三、办好对农节目亟待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 立足民生, “有用”为主
贴近农民制作电视节目, 关注民生才具备生命力, 但是, 首先要围绕“有用”标准选题材, 让农民朋友觉着“有用”, 从中能“受益”, 从而产生“认同”感。例如, 作为《全景西岸》, 需要讲述的是农村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作为《公共事线》, 需要引发的是农村受众的情感共鸣;作为《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 要逐步做到把课堂设到田间地头上去, 从而真正走进农村受众当中去。
(二) 立足农民, 加强服务
据了解, 我国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居民有着很大差别。小学文化程度占39.9%, 初中占21.3%, 中专技校18.1%, 高中4.3%, 大专本科0.5%, 没有接受任何教育的占15.9%, 大部分乡镇居民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下。[4]因此, 在对农电视节目中, 应当分层次、有侧重的对受众予以区分和规划, 从而在各栏目的划分上需要细化, 在农业资讯、技术、经营、管理、政策等方面都该涉及到, 以便更具备普适性, 分层次地服务广大受众。
(三) 立足典型, 树立形象
榜样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对农节目不仅仅是彰显正义、批判丑陋、引导舆论的平台, 也不仅仅是农业专家传授技术的课堂, 更应该是农民朋友交流经验、分享技术的平台, 比如在《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中, 可以邀请致富的农民讲课, 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从而达到宣传和鼓舞广大农村受众积极向上,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农村受众改变农村的面貌。
四、结束语
如今, 中国电视的改革可谓是全方位的, 其力度、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强, 愈来愈大, 诸如专业化、频道化、集团化、产业化的改革浪潮此起彼伏, 绵延不断。然而, 纵观这些改革, 几乎都是同一种趋向———电视都市化倾向的加剧。[5]在这场改革中,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公共频道立足对农定位, 高举对农大旗, 加强对农村受众和市场的关注, 结合民生, 在实践中勇于创新, 另辟蹊径开拓对农电视品牌, 取得了一些粗浅的经验, 做法可圈可点。开拓农村电视市场是缘于国情的需要, 也是广大农村受众的需要, 在农村丰富电视资源的发展中, 只有摒弃“重城轻农”的思想, 加强硬件建设, 制作出“农”味的农村电视节目, 才能在市场细分的电视行业中站稳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苏杰, 等.沐浴在农村低保的阳光下[J].半月谈, 2007 (13) .[1]苏杰, 等.沐浴在农村低保的阳光下[J].半月谈, 2007 (13) .
[2]谭英, 赵士文.中国农村电视节目需求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2]谭英, 赵士文.中国农村电视节目需求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
[3][4]吴胜.当前对农电视节目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今传媒, 2008 (9) .[3][4]吴胜.当前对农电视节目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今传媒, 2008 (9) .
实践目的 篇11
从松风工业、京瓷、KDDI,再到日航。稻盛用一生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哲学的力量和经营哲学的力量。以及,作为一个企业家,所能够达到的高度。
守住“员工第一”
稻盛的思想,引起了我的很多共鸣。1996年,我秉持“做一顿好吃的饭,让离家在外的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的理念创办了乡村基。从只有一家门店,到成为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餐饮公司(2010年9月28日,乡村基登录美国纽交所)。我一直认为,只有让员工满意,才能让顾客满意。例如,在若干年前,我们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我们会主动给他们买保险(当时,受政策限制,还不能给农民工上社保,所以,最初买的是商业保险)。
在前十年,乡村基完全是一家慢公司——10年只开了10家店。在上市后,我们面临着不小的业绩压力,原有的经营理念“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顾客,最后创造公司价值,进而才能实现股东价值的理念”受到了冲击。而学习稻盛,则让我明白,还是要坚守原有的逻辑:一定要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一定要通过让员工满意,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和捍卫股东利益并不冲突。
在乡村基,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员工提供福利,例如,农民工的子女考上大学,公司每年会为其提供奖学金;农民工的子女上幼儿园,会享有入园补贴,等等。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感受到,在乡村基,是有希望的,是有归属感的。
以人为本才是目的
很多人都问我,在学习稻盛上,有没有计划?我们在读书上是有计划的,但还没有规划,到什么阶段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能追求立竿见影。另外,我认为,学习稻盛并不是目的,以人为本才是目的。例如,在之前,我们一直觉得工作很辛苦。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才让人类不得不承受劳动的苦役。而稻盛则让我们明白,工作是磨练灵魂的场所。通过工作,能让我们感受到成就感和意义,这是我们学习稻盛的最大收获之一。实践也证明,员工们(包括我)感觉工作没那么累了,精神面貌也好多了。
我希望能通过以人为本,让员工感受到成长,并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不是通过统一思想,让大家多干活的方式,实现业绩增长。
阿米巴只是工具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哲学共有—哲学是稻盛思想的灵魂,而阿米巴只是工具。实际上,管理工具是非常多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企业也可以采取其他管理方式,不一定非得阿里巴。
在上市后,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组织架构臃肿,应变能力减弱。结合稻盛的经营理念,我们做出了几项调整:一是强调管理者要到一线。因为只有到一线,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并做出有效的决策。例如,产品研发人员到一线,通过观察和交流,就会明白产品好卖不好卖,从而进行改进。二是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将原有的直线式管理转变为矩阵式管理,建立了BMT(BUSINESS MANAGEMENT TEAM)业务管理团队。将一线营运部根据区域划分为几个BMT,将公司职能部门由管理与监督职能,转变为服务支援职能。三是优化业务流程。
总之,我们希望能够减少中间的管理架构,让沟通更加顺畅,从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
是否学稻盛,得看价值观
在学习稻盛上,我认为,最大的难题还是价值观的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知识型员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大家不要在文化上过度纠结,而是纯粹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能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会更高。
社会永远是百花齐放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因此,我认为,当一群人因为同一种价值观走到一起,并不是推动某一个“派系”。实际上,在西方管理模式中,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推崇稻盛,和中日文化吻合度高有一定关系,但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一定必须学某种方式。
如何做出选择,一方面,和企业家有关,包括他的思想,经历和领悟;另一方面,和企业也有关系。因为每个企业都是唯一的,企业文化也是唯一的。每个企业都是一种融合的文化—老板的文化,企业已形成的文化,再加上外来哲学的文化。因此,选择走什么样的路,一定取决于价值观。 (本文由本刊编辑江涛采访整理)
实践目的 篇12
目前, 各高校都普遍重视实践育人工作。他们组织开展的各类实践育人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课业范畴的实践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实践育人两大类, 不同学校各有侧重。
课业范畴的实践育人是指深化课程学习而开展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类实践之间在目的、功能上相互渗透、交叉, 但各有侧重。基础实践是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专业实践,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与方法, 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实践育人, 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 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 如校园科技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做到知行统一。
一般认为,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作为教学活动新的载体的各类实践育人活动, 也同样需要明晰教育目标。而目前一些高校和实践育人组织者往往缺乏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定位和目的上的正确理解, 导致活动的目标指向不明, 活动过程过于形式化, 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和针对性;另一方面, 大学生由于没有找到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实践点, 从而对实践育人没有足够重视, 自我参与意识淡化, 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与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从而失去了目的性。
2 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践育人的现实目的
可以说,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育人的最终目的和本质要求;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出发, 对实践育人提出的现实要求。
从目前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看, 多种原因导致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一, 以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标准, 设计、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第二, 大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这些在相当程度上妨碍着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有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充当啃老族。第三, 大学生对个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不能做出正确评价。表现为大学生在择业时体现出的功利主义, 着重眼前利益。
种种情况表明, 高校在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呈弱化的趋势。如何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面向的行业特色、地域特色等实际情况, 以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 形成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并重的新局面, 是一个需要在认识上提高、在实践上强化的重要问题。
我们认为, 从大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 学校进行实践育人的现实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实现人生价值。而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就是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工作者处于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导地位, 因此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树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养成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 是学校教育的特有功能。教育者要确立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同等重要的理念,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组织实施各类实践育人的活动中, 要把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目标 (下转第37页) (上接第20页) 指向, 精心设计, 严密组织, 取得实效。
3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有效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3.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从表面上看,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育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往人们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理解为课堂建设, 通俗来讲就是“怎么上好课”。同时, 人们对实践育人中的“实践”一词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科研实践, 把实践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认知环节, 但把实践自古以来就具有的伦理意义淡忘了。其实这种看法错误地理解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育人的关系, 它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化了, 同时也把实践片面化了。因此, 要确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同等重要的理念,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3.2 充分发挥学工队伍的合力作用
(1) 以党团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 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目的, 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重大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延伸,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学生自我教育,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 理智的分析社会问题, 正确的认识社会现象。
(2) 以社团和节庆活动为载体, 以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的, 搭建校园文化教育实践平台。积极开展以读书社、书报社等文学社团为依托的系列人文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 同时可以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如大学生风采巡礼活动等。
(3) 以学生组织为载体, 以提高大学生领袖素质为根本目的, 搭建自我教育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干部队伍的活力, 为学生骨干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使同学们在承担一定管理服务工作的过程中, 调动积极性、激发责任感、得到全面地锻炼, 在加强学风建设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
(4)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 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根本目的, 搭建创新教育实践平台。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科研实践来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发挥学生专业优势, 利用所学专业为社会服务;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科研训练, 在各类专业学科竞赛中培养学生的争先创优精神, 积极为上层次上水平做准备。
(5) 以职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 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 搭建就业教育实践平台。把学生的就业过渡期提前到在校期间, 促进实践教育与就业工作在学生杜团活动中相结合,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 不仅能为大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能够使学生更主动的面对未来,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与社会竞争力。
我们认为, 在实践育人具体工作中, 要做到系统思考, 整体推进, 科学评估, 力求实效。一要围绕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目的来精心设计实践育人载体,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二要明确各项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 坚决避免形式主义;三要科学评估各项活动的实际效果, 避免盲目性;四要打造实践育人活动精品, 持之以恒, 力求实效。
摘要:实践育人就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育人的最终目的和本质要求, 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是其现实要求。因此, 要着力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有效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实践育人,目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少云等.论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