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目的(共12篇)
数学学习目的 篇1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当今世界第一, 然则学生素质则每况愈下, 究其原因, 在我看来, 是当前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所造成的。这一现象, 在当前高职教育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拟就当前部分高职教育的状况, 谈一谈高职学生学习之目的。
关键词:学习,目的,高职
据2007年10月15日中国教育部网站消息,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一则令国人振奋的消息, 然而这则消息并没有体现出中国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来;相反, 在很多人看来, 这则消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据不完全统计,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就是这半壁的高职学生, 其素质是每况愈下, 究其原因, 无外乎有基础差、底子薄等重要因素, 但要讲其根本原因, 在我看来, 那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科学造成的。
一、高职学生学习的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 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是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目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就应当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 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然则事实远非如此, 纵观当今的高职学生, 说起学习目的, 很多学生都是直摇头, 他们中大多数人基础差、底子薄, 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他们当中大概百分之五十的人会回答, 找个好工作, 过上好日子, 心再野点的会说让自己有车有房, 剩下的百分之四十九的人大概会回答, 不知道。这回答不知道的人中, 大概有一半人会成为正宗的“啃老族”。那剩下百分之一的人呢?他们大概会讲, 为人类的进步而读书, 但讲到为什么的时候, 他们都答不上来。
我们一直将周恩来总理小时候那句铿锵有力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教育和鞭策一代又一代学子, 教育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中华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可不知什么时候, “为何而学习”这个问题, 已经被魔化成了为脱离农村而学、为文凭而学、将来的饭碗享受而学、为升官发财……而学了, 学习的功利性越来越强。
以功利为目的的学习, 那只能培养自己浮躁的拜金主义, 是学不到真本事的。况且这种学习是不稳定的, 学习者发现这方面的学习不利于“钱途”, 就会转向学习其它方面, 甚至只要有“钱途”, 也不管这种学习适不适合自己, 都要去学习。其结果, 当然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高职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探究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学以致用”。在我看来, 这就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学习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 这只是手段, 而是为了工作生活的成果和成就而学习。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应如此。其实, 我们国家也早就提出这样的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 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不正是这一目的的体现吗?
三、转变思想观念, 在高职学生头脑中重塑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的不明确、不科学, 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今天的高职教育。为此, 我们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 在高职学生头脑中重塑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真正做到发挥自身潜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人类的进步而学习。
第一, 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高职学生本身对知识、观念等信息的接受呈现一种半拒绝状态, 要想转变其思想观念, 我们就必须从思想的源头入手。我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首先“破”, 就是破除学生观念体系中的旧有的不科学的学习目的观念。然后是“立”, 我告诉学生, 学习本身只是过程, 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 我们为什么要认识和了解世界呢?那是因为我们要更好地改造我们的生活着的这个世界, 以使我们和世界更好地和谐地相处。逐渐地, 学生头脑中, 开始有了对知识的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们感觉到知识的获取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而仅仅是手段而已。
第二, 就是行动。观念转变了, 并不是表示就结束了, 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更为重要的, 是要监督和修正, 以使学生将这一观念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并一贯地保持下去。这有相当的难度, 这就要求各个科任老师和辅导员的密切配合, 严格的监督机制, 实时的指导和修正, 最终使得学生将这一观念变成习惯。这样, 教育的引导作用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就真正重塑起来。
数学学习目的 篇2
学习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犯罪学的一般理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犯罪观和分析犯罪现象的理论框架,由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学思维,使学生能够领悟并初步掌握犯罪学这一学科的精髓,能够以犯罪学的视角来洞察和理解社会生活过程的犯罪问题,并为此后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从事法律职业造就正确的研究路径。
学习要求
1.犯罪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刑事法学科,内涵着刑事法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它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的研究离不开法学有关学科如刑法学、犯罪侦察学、监狱学等,也离不开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通过对犯罪学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犯罪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为其正确看待犯罪问题创造坚实的条件。
2.犯罪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社会中的犯罪现象主题,并力求从理论上探索有效地解决犯罪问题的正确途径,因而,应当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阐释犯罪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犯罪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使抽象的犯罪学增添灵活性和生动性,比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司法实践中案例说明和案例分析,也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
教学内容
: 前言
第一编 犯罪学概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学的源起
第一节 早期的犯罪学思想
第二节 犯罪学的萌芽与形成第二章 犯罪学理论总览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的各种学说评介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的新角度—被害人学
第三节 西方犯罪学研究现状评析
第四节 前社会主义国家犯罪学研究简介
第五节 我国犯罪学现状
第六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了解:早期的犯罪学思想;犯罪学的萌芽和形成;当代中国犯罪学的状况。理解:犯罪学的产生问题及其标志;犯罪学理论的各种学说及其评介;犯罪学的概念辨析;犯罪学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内容。
掌握:犯罪学产生的时代及代表人物;犯罪学各种理论学说中具有代表性学说的内容;被害人学的内容和研究被害人学的意义。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犯罪学?
2、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什么是被害人?
4、犯罪人类学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
6、异化交往理论
7、文化冲突理论
第二编 犯罪现象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现象概述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研究犯罪现象的意义
第二章 犯罪分类
第一节 犯罪分类概述
第二节 国外犯罪学分类举要
第三节 我国犯罪学中的犯罪分类
第三章 犯罪现象的描述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测量
第二节 犯罪数量和犯罪率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结构
第四节 犯罪现象的动态
第五节 犯罪现象的危害
第六节 犯罪现象的区域性欲时间性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现象的研究意义;国外犯罪现象的分类;我国犯罪现象的分类。理解:犯罪现象的概念和内容;犯罪现象的描述及其内容;
掌握: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点;犯罪现象的测量;犯罪数量和犯罪率;犯罪现象的结构;犯罪现象的动态;犯罪现象的危害;犯罪现象的区域性与时间性。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犯罪现象?
2、犯罪现象的特征有哪些?
3、什么是犯罪分类?
4、国外犯罪分类的状况
5、我国犯罪分类的状况
6、什么是犯罪率?
7、什么是犯罪现象的结构?
8、犯罪现象的区域性
9、犯罪现象的时间性
第三编 犯罪原因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原因概说
第一节 犯罪原因和犯罪原因论
第二节 犯罪原因论的两种认识途径
第三节 犯罪原因论的结构体系
第二章 犯罪产生的一般社会原因
第一节 各种文化冲突的存在第二节 思想道德教育放松
第三节 社会管理和监督中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
第四节 在一定时期对犯罪打击不力
第三章 引起犯罪发生的个体原因
第一节 个体原因与犯罪
第二节 个体方面影响犯罪的几种主要要素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原因论的认识途径。
理解:犯罪原因与犯罪原因论的区别;犯罪原因论的结构体系。
掌握:犯罪原因中的社会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对犯罪的影响;监督体系薄弱对犯罪的影响;犯罪原因中的个体原因;年龄与性别对犯罪的影响;精神障碍对犯罪的影响。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犯罪原因?
2、犯罪原因与犯罪原因论有何区别?
3、什么是犯罪产生的一般社会原因?
4、什么是个体犯罪原因?影响个体犯罪原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四编 犯罪预防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预防概述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称谓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内容和范围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体系建构
第二章 犯罪预防的前提—犯罪预测
第一节 犯罪预测概说
第二节 犯罪预测的种类
第三节 犯罪预测的要求
第三章 我国的犯罪预防
第一节 我国犯罪预防的总体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我国犯罪预防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预防的称谓;犯罪预防的体系建构;犯罪预防的指导思想。理解:犯罪预防的内容与范围;犯罪预测概说;犯罪预测的要求。
掌握: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犯罪主体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类型预测和犯罪率预测;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刑事预防与社会预防;总体预防与分类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问题与思考:
1、什么犯罪预测?
2、什么是犯罪预防?
3、犯罪预防与犯罪预测的区别?
4、犯罪预测的意义是什么?
5、犯罪预测种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6、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7、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区别是什么?
8、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五编 犯罪类型选论(8学时)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概说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文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第二章 女性犯罪
第一节 女性犯罪的概念分析
第二节 女性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女性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女性犯罪的预防
第三章 职务犯罪
第一节 职务犯罪概说
第二节 职务犯罪的特征
第三节 职务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职务犯罪的预防
第四章 涉税犯罪
第一节 涉税犯罪概说
第二节 涉税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涉税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涉税犯罪的预防
第五章 计算机犯罪
第一节 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计算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计算机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计算机犯罪的预防
第六章 有组织犯罪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有组织犯罪的预防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类型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对犯罪各种类型进行分类的意义。理解:不同类型的犯罪原因与特点及其预防措施。
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与原因;女性犯罪的概念与原因;有组织犯罪的概念与预防;职务犯罪的概念与原因;涉税犯罪的概念与预防;计算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
2、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3、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什么是职务犯罪?
5、预防职务犯罪的途径有哪些?
6、计算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7、什么是有组织犯罪?
8、有组织犯罪的预防对策有哪些?
任课教师、岳平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杜雪晶 女讲师刑法博士
王娜女讲师在读博士
胡屹立 男讲师刑法硕士
联系方式
本课程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统一为:
上海政法学院 刑事司法系(021)39225256、3922521
5使用教材、选用教材:《犯罪学要论》
参考书目:
赵宝成:《犯罪学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绍彦:《犯罪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康树华:《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自主学习,是方法,也是目的 篇3
一、教学实践
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而且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班级男生女生各为一组,看看哪组学得好。
(二)课文读通顺
给5分钟时间准备,学生可查工具书、参考资料,结合课下注释将课文读顺畅,不读错别字(实在不会的可问教师)。然后男生、女生推举代表个别读课文,哪组读得准确、读得顺畅哪组获胜。教师做评委,纠正读错的字。这个环节起到了示范朗读的作用。
(三)课文读流利
教师询问全班对字音是否还有疑问或疑难。如有,全班讨论确定正确读音。学生没有疑问后,再给3分钟准备,让学生把课文读流利。然后是男生女生朗读比赛,要求:断句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回读,出错就换下一个人读。男女生各组进行朗读接力比赛,哪组所用人最少哪组获胜。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并熟练朗读课文,为背诵做了准备。
(四)掌握字、词
熟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依据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查找重点字词的解释,先自己整理成笔记,再理解记忆。可前后几人讨论,也可咨询教师。全班疑问教师明确答案。然后,教师找男女学生代表各一名到黑板上测字词掌握情况,其他学生在笔记上写,黑板上的优胜者为本队赢一分。以每一段为一学习单位,本文分两次学习、测试。
(五)准确翻译
让学生回家先查找资料翻译课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课上,给几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进行译课文比赛。到这个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能够了解,一部分学生甚至能背诵着说出课文的翻译。
(六)探讨内容的理解
作业要求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关于本文作者柳宗元的简介,他的思想、品格、志向、经历,本文写作的背景。并结合自己反复读课文,说说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看看男生女生谁更有真知卓见。上课时,学生把大学教材《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搬到了桌面上,并能引用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探讨课文内容的理解时,还涉及到了《三戒》《黔之驴》等文章,并通过旁征博引,比较分析,基本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师点拨,归纳总结,处理习题
对课文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并再次明确重点。同时,通过处理课后练习与补充练习,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与疏漏之处进行补充。
(八)背诵默写与积累
自背、自写、自己查错改错,然后全班默写比赛。
之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用了这种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二、教学感悟
(一)自主学习的优势
1.引入竞赛机制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兴趣高,主动性强,几乎全都活动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2.学生活动充分,知识掌握非常牢固扎实。课上时间利用到最大效率,几乎可以说每一分钟都得到充分利用,都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怕给男生队或女生队丢脸,所以在明确学习内容后,都积极地写,认真地记。在后来的复习与测试中,发现学生对此课知识掌握非常牢固。
3.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文的朗读、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环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向他人学习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在内容理解的环节,因为学生必须要查找相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才能明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这又引导学生形成了探究学习的能力。并在已有知识与新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思考结果,提高认识水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4.使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形成自我纠错的能力。科学研究认为,错误的累积是形成学习上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们教学中也会发现,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是不会查找、发现和改正错误的学生。而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互查与自查的机会都增多了,这对引导学生对知识疏漏之处与错误的弥补尤为重要。
5.极大开发了学生的潜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班级几个成绩不好的学生都“一跃而出”,在几个竞赛学习的环节中独占鳌头。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兴趣不高,而此时,在自主与竞赛的氛围下,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迅速准确地记住了相关知识,潜能得到开发。
(二)自主学习的难题与思考
问题1:自主学习的基本框架由谁确定?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一篇文章,他们会学到何种程度?我以为,对现在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的“自主学习”,必须是经过教师引导的“自主”,也就是说,他们现在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经过教师在他们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训练才能具备这种能力。比如: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分析,对思想感情怎样认识,对人物如何评价等。这些对于一个不满18岁的初中生而言,是需要教师指导与训练的。所以,初中阶段的自主学习,框架还是应该由教师确定。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它要经过训练才能具有,所以说自主学习也是我们初中教学的目的。
问题2:谁的问题重要?
教师认为重要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或无法回答;学生认为重要的问题,教师认为没有价值或不是重点。一节课讨论下来,学生也许仍徘徊在知识的殿堂之外。因为学生的年龄、认识毕竟有限,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必须给予引导与精要的点拨。
问题3:耗时过多与教学计划的完成。
自主学习《始得两山宴游记》,要花费5、6课时的时间,按这个进度,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所以,应当“自主”与“集中”结合,也就是“自主”与“精讲”相结合,才能有效又省时。
问题4:自主学习与学习规律。
“复习是学习之母”,无论自主学习的印象多深刻,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已有知识也会遗忘,所以复习必不可少,练习必不可少。
问题5: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综合概括,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分析而形成新的认识,而这也需要教师引导。
所以说,初中阶段,自主学习,是方法,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会了学生“自主”,高中、大学及走向社会,学生才可能创新。
数学教师理应是数学题目的编制者 篇4
回想20多年前, 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教师不仅自己编题, 而且几乎人人练就了刻写蜡纸和油印的本领, 命题似乎是数学教师天经地义的教学环节。然而, 到了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师不再需要亲自动手印制习题和试卷了, 就连命题都有人代劳。考卷由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命制。各类单元考试甚至学生的家庭作业、课课练、天天练等等都可以通过订购资料的方式解决。即使在确实有必要自己命题时, 教师也大多通过网上下载一些, 参考书上抄一些, 拼凑而成。于是, 教师怕出试卷、出不好试卷, 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教师的数学命题能力下降, 这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下降, 影响教学质量。
一、教师缺乏命题意识和能力, 总是采用“拿来主义”, 可能产生种种弊端
1. 对于题目
目前有不少题集和试卷被老师们评价为“举新旗, 抄老题”, 即不管教材版本、教学要求变化, 互相抄袭、拼凑而成。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情况屡见不鲜。
2. 对于学生
学习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些习题与试卷。教师贪图方便, 让学生做习题集和试题资料中的大量题目, 这些铺天盖地的外来题成了“题海战术”的“便利武器”, 导致超负荷的重复练习产生, 练习效率低下, 学生苦不堪言。
3. 对于教师
是否自主命题, 关系到教学的主动与被动。在现实教学中, 一些教师常常会被这些试卷、习题所左右, 疲于应付。到期末考试时, 教师又常出现猜题、押题现象, 从而抑制了教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教师应该成为命题者, 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成长、教学质量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
1. 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改变一刀切的教学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有效地命题要求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发展需求。因而, 教师针对班级学生情况的命题有利于提高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改变在题海中机械、重复的训练, 这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 有利于教师研究教材、熟悉课程体系, 体现课程理念, 提高课程执行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材体系变化很大, 教师普遍对教材整体不熟悉。编制符合课程内容的数学题要求教师熟悉知识脉络, 熟悉课程改革方向。这对教师尽快熟悉新课程, 真正融入新课程, 实现作为课程开发者与创造者的转变会有一定帮助。
3. 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 修正与完善教学方法, 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目前, 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只管教, 不管“考”。而且常常把考不好的责任推给试题太偏、过难, 而缺少相应的教学反思。如果教师根据课程改革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而命题, 学生在练习和测试后, 能较准确地反映平时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数学能力发展状态。从命题 (教学) 目标与学生解题结果中, 教师能有效地反思教学行为, 为改革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提供信息。这样, 教师也会多一份承担教学责任的意识。
4. 有利于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命制科学、高效的数学题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 而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是编制好题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命题, 需要积累素材, 需要掌握数学命题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需要更好地掌握儿童的数学学习心理, 需要具备更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这一切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会有切实的效果。
三、教师应成为命题者, 而不是数学题目的拼凑人。教师命题应该是一个创造过程, 而不是一种模仿活动
1. 命题应该与时俱进, 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变化
科学的命题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命题要突出“能力立意、四基为先”, 即题目应该指向训练和考查数学的基本能力, 培养和检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习题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同时体现数学化的过程, 即体现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量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与反思的过程。
2. 命题应该明确练习与检测的目的
有的教师通过增加题量甚至把学生投入“题海”来掩饰自己教学的不足, 让学生在题海中机械、重复地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掌握度和目标的达成度。这样盲目的训练反映出教师对练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而有效的数学题, 教师在命制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 能避免随意与盲目。这样精编出来的习题, 才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毫无疑问, 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的命题能力是正相关的。
3. 命题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选用的情景合理, 体现数学学科辩证、清晰、简约、深刻等特点, 概念准确、数据合乎逻辑和常规, 语言准确、亲切等。 (2) 适切性——对学科的适切, 指题目的代表性、覆盖面、内容的基础性和重难点等。对学生的适切, 指适合大部分学生, 保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导向性——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坚持学生发展为本, 促进课程改革, 掌握学科基本要求及核心能力等。 (4) 综合性——体现多学科综合、本学科多领域综合, 体现人文性, 体现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命题需要有良好的机制与氛围
学校可以把教师命题作为培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通过制定命题规范形成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自主命题。通过骨干教师引领, 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校命题核心组, 带动全体教师参与, 把教师命题作为减负增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数学学习目的 篇5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学生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一个学期又过去一个多月了。有的同学在彷徨,无所事事,他们不知道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也有一部分同学想学习,可是就是学不好,于是没有信心,学习三分钟热情。
要学会学习,首先要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不少同学学习是被动的,这样不好。对学习的态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效果。作为正处在学习黄金季节的学生来说,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是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我们的天职。不认真学习就是失职。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一、我们为谁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我们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谁?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振兴中华做准备,只要我们现在打好学习的基础,才谈得上将来为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从狭隘的方面讲,我们学习也是为了自己,为我们自己的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美满幸福的家庭。
明确了学习目的,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
二、勤奋学习。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勤学的名句可以说数不胜数:天才出于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但是光记住这些名言警句还远远不够,勤奋学习应该体现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按时到校,充分预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敢于质疑,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摸索并掌握科学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重视每一门学科,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并且坚持不懈,才能给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成功的机会。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介绍几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1、一心向学的习惯: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向学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牛顿平时一心向学,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了他们灵感的火花。
2、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什么是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呢?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学习计划。这一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克敌制胜的法宝。只要你能根据奋斗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计划,并且定时定量地完成计划,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
3、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
同学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今天所做出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幸福,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结果;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流;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对得起供养我们的父母,让我们努力吧!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同学们是好样的,一定会认真学习,一定能向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高中数学教育目的与方法探究分析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
高中数学教育非常重要。不管是从学科联系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学生就业需要的角度来看,这一点都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中,笔者主要围绕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影响这一角度来探讨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
1.高中数学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论证教、学、做三者关系时明确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意义与魅力,进行自主学习。
2.高中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总结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解题规律,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高中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这里的学生良好素质不仅包括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折能力,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求知态度等。数学计算教会学生耐心细心,严密的逻辑论证解答教会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综合性及严谨地对待问题的态度。
二、高中数学教育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理论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才是鼓励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鼓励同学集体讨论,通过提问、简述、案例分析、课堂快速口算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每堂课都要留出专门的供学生提问的时间,对学生的疑惑点要做出详细解答。
2.利用先进技术,创设生动的课堂
函数模型与图象是高中数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的多媒体画图,化抽象为具体。
对立体几何模型的感知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如,篮球、房子的棱角等,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减少理解的难度。
3.注重探究性学习
高中教材是更加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在每节课之前往往通过相关的思考题来引出本节内容,在每节课后还有学习总结部分。教师要注重这些内容的挖掘,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4.与生活结合,从现实出发
数学学习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数学与现实剥离。教师要尽可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用生活中的例子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在教学生函数模型这一节时,笔者就现实中公司工资的计算给出了三种模型,用假设学生是老板会选择哪一模型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经过计算,学生最终深入理解了指数函数爆炸性增长的特点。在讲向量这个概念时,可以以生活中路程的方向性作类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5.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更为长远的影响,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遵循大纲”的原则,但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此。应结合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6.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巩固
在教学中要继续强化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与讲解。数学是灵活性较强的,唯有熟练掌握了基本知识,才能在解答时运筹帷幄、成竹在胸。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是数学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在教材的讲解中一定要善于渗透穿插这些思想,让学生深入体会与运用这些方法。
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这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的效率,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邓迎春.高中数学教育目的与方法探究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2(5).
[2]王体海.浅析高中数学教育目的与方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
数学学习目的 篇7
在众多的数学教育杂志中,我们能顺手拈来研究者们的解题技巧和精心设计,可以说很多数学教育实践者及研究者都默认解题策略研究是主流和他们的本分,他们对“问题解决”的理解可能已经步入寻求解答问题的多样化阶段。而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做数学题仍是学生要被动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彰显创造成果的平台。在新课程改的大旗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了学生培养的重点,创造不仅是困难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应该作为“问题解决”局限性的一种自觉批判和突破,是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行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存的数学思维过程。如果“问题解决”的现代研究是对波利亚“数学启发法”的超越[1],那么,“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一次质的跨越式发展。数学问题提出指学生对意识到的情境进行加工和组织,然后用语言、图形或图像等可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自己或他人。
2 数学问题提出目的的研究综述
2.1 以数学问题解决为目的的研究
视“问题提出”为有效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手段。数学问题的解决包括对初始问题连续的再阐述,对一个复杂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提出一些关联的更精炼更经典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更能体现已知信息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提出的同时,也将总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分解为一层层的子目标,通过逐次对子目标的实现,达到对原问题的最终解决。
2.2 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为目的的研究
视“问题提出”为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手段。俞国良等是这样认识问题意识的产生过程的:当主体遇到问题情境时,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和当前认知情境进行比较,若已有认知结构可以解释或解决当前任务,认知很快处于平衡状态,这时问题意识不会形成;但如果已有认知结构不能解释或解决当前问题情境时,认知便处于不协调状态,个体思维便开始自我监控,等监测到问题的状态、类型、性质、目标和特征时,就进行思维和表征转换,以达到对问题属性的联系和记忆,然后调动认知资源和知识储备,联系问题情境产生问题意识[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注意到一些难以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的、疑惑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时,在自觉思维的状态下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自觉思维的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3 以自主学习为目的的研究
视“问题提出”为有效学习的手段。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的过程[3]。在学生被鼓励成为自主者进入学习状态的那一刻,提出问题是自然而然并经常发生的。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在考试中得心应手的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便成了创造的大敌———思维定势,严重妨碍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使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受阻。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可以真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形成问题意识。
2.4 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为目的的研究
视“问题提出”为优化学生思维方法、改善学生思维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普通教育中老师被要求“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学生在课堂上学到许多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而学生一旦拥有了众多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定势思维便占据了思维的全过程,使得他们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5 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为目的的研究
视“问题提出”为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水平的必由之路。艾勒腾使用创造性写作作为一个窗口来探测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他认为:“学生通过创造自己的问题来表达数学观念,不仅展示了他们对数学概念发展的理解水平,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4]
2.6 以培养数学问题提出方法为目的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提出问题方法的研究有颇多著述,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布朗和沃尔特出版的《提出问题的艺术》(The Art of Problem Posing)[5]。他们在对提出问题进行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对原问题进行探究和有目的地改变其属性来产生新问题,即所谓的“whatif-not”法(如果它不是这样,那又可能是什么呢?)。
在国内,以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为代表的数学教育跨文化研究所提出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6],其程序步骤可以总结为:教师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师生共同探索情境———学生的认知失调———发现并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实现自主学习,达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3 本研究的展望
对于以上研究的数学问题提出目的,不管是通过对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还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围绕一个个问题链,即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较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较高层次的问题→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如此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事实上,对有能力的问题解决者来说,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而学生在平常学校生活中需要的能力是综合的,对于普遍存在的学生解题自我监控能力偏差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摘要:在数学教育界,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学问题解决,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问题提出方法,本文通过评述提出,数学教育者和研究者应该把自我监控作为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城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24-26.
[2]俞国良,候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3,1(4):11-15.
[3]宋艳萍林芸论英语学习中的自我评价与自主学习[J]《.教学与管理》2007,(3):93-94.
[4]李兆祥.知识分类与提出数学问题[J].数学通报,2005,44(11):25-27.
[5]Brown S I,Walter M I.The Art of Problem Posing[M].Hilldate,N J:Lawrence Erlbaum Assoc,1983.
数学学习目的 篇8
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 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 模型构建, 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 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1.审题.
建立数学模型, 首先要认真审题.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 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 因此要耐心细致地读题, 深刻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 明确建模的目的;弄清问题中的主要已知事项, 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 明确所求结论和对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
2.简化.
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 对问题进行必要简化.抓住主要因素, 抛弃次要因素, 根据数量关系, 联系数学知识和方法, 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3.抽象.
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 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 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 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按上述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 是不是符合实际, 理论上、方法上是否达到了优化, 在对模型求解、分析以后通常还要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三、具体的建模分析方法
1.关系分析法:
通过寻找关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方法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方法.
2.列表分析法:
通过列表的方式探索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3.图象分析法:
通过对图象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数学建模教学活动设计和体会
1.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把教学过程更自觉地变成学生活动的过程.
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总是正确的指导者”, 而应不时扮演以下角色: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 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询问者———故作不知, 问原因、找漏洞, 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 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 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
2.在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时, 特别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起始点要低, 形式应有利于更多的学生能参与.
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知识的应用背景.在应用的重点环节结合比较多的训练, 逐步扩展到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结果, 描述一些实际现象, 模仿地解决一些比较确定的应用问题, 到独立地解决教师提供的数学应用问题和建模问题, 最后发展成能独立地发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并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它.
3.重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
由于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建模思想, 因此老师既要重视实际问题背景的分析、参数的简化、假设的约定, 还要重视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过程, 数学知识、方法的转化、应用, 不能仅仅讲授数学建模结果, 忽略数学建模的建立过程
4.注意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的“活动性”.
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给学生扩充大量的数学课外知识, 也不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因此我们不应该沿用老师讲题、学生模仿练习的套路, 而应该重过程、重参与, 更多地表现活动的特性.
5.与现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
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在讲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后, 可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6.注意与其他相关专业学科的关系.
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呼应.例如, 教了正弦型函数后, 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y=Asin (ωx+φ) 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可见, 这样的模型意识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知识, 而且将对他们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以及将来用数学建模知识探讨各种边缘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数学建模思维必将为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数学建模应以学生为主, 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的问题, 组织学生学习讨论.重点应站在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 把渗透数学建模的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 才能达到应用数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文选.数学建模.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 1999.7 (1) .
[2]谢兆鸿, 等.数学建模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数学学习目的 篇9
一、课堂导入的目的
我多年参加全县小学数学课教学大比武评讲活动, 仅就对参赛教师的课堂导入来说, 近20%的教师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存在瑕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体系认识不到位;二是对教授新知识的重难点把握不准, 不能准确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三是对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理不当, 不能很好地对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利用, 达到降低新知识难度, 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目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仅仅占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 但这短暂的5分钟往往决定了一堂课的授课效果与成败。导入的方法也五花八门, 有“问题导入”“实物导入”“实验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 但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导入方法, 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做准备, 这一点至关重要, 不应该背离这一原则。
二、课堂导入的要领
如何把准脉搏精准切入课堂, 才能实现导入的目标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领。
(一) 熟悉教材的编排意图
大家知道, 新课标教材普及以前, 大多以人教版教材为主。我们目前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最大的区别除了教学理念的渗透外, 就是知识体系的编排。人教版是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进行集中学习, 北师大版则把知识点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按照难易程度分散在各个学段, 呈现螺旋式上升。比如在“空间与图形”中, 第一学段对几何体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第二学段则为“通过观察、操作,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知识的广度与难度有所提升。人教版教材将这一部分知识编排在高年级进行学习。如果对教材的编排不清楚, 对学生知识掌握不了解, 在涉入新知识的时候就达不到复习旧知识的目标, 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二) 明确新授知识的重难点
每一节课重难点的设计都有特定的指向性, 也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重难点的进一步升华与综合应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在课堂导入时要特别关注对旧知识的引入和复习。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恰好引用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 所以在熟练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 稍加点拨, 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 巧妙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前面已说过, 北师大版教材体系编排的特点是教材内容呈螺旋式上升, 已学过的知识与新授知识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性, 要突破新授知识的重难点, 就要考虑已学过的知识中与新授知识关系最紧密的是哪一点, 然后结合新授知识的例题设计复习导入, 通过导入旧知识, 在某个环节稍作点化, 打通知识逻辑联系的关节点。这样导入, 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降低了新知识的坡度, 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比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 都是将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 利用知识迁移法和探究法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 学生课前预习要有指向性
学生课前预习是有目的的, 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先要让学生通过预习, 明确新授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让他们结合已知知识, 回顾前面解决这样的问题采取的方法与思路, 这样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收获。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中有如下例题, 用合适的方法计算。
1. (3/8×1/3) ×3×8
2. (20+4/5) ÷4/5
对于第1题, 我们在课前预习可以大致安排如下练习:
(1) (3×5) ×8 (目的是熟悉乘法结合律)
(2) 3/8×8 (目的是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
(3) 1/3×3
(4) 3/8×8×1/3×3
对于第2题, 我们在课前预习可以安排如下练习:
(1) 20×5/4
(2) 4/5×5/4
(3) 20÷4/5
(4) 4/5÷4/5
只要学生依据已有知识顺利解决上述计算题, 对新授课的讲授、重难点的突破以及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就自然做到了水到渠成。因此, 我们在设计预习练习题时要多一点心眼, 从练习题的形式到数学逻辑思维, 尽量做到靠近新授例题, 这对师生来说是双赢。
总之,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与成败, 也是温故知新最关键的一步。巧妙的导入,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课堂导入占用的时间虽然很少, 但决定了一节课的授课效果与成败。所有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都有一个共性, 即如何巧妙地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融会贯通, 通过已知知识的引入, 为新授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 从而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文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目的与要领进行了具体分析, 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目的,要领
参考文献
[1]顾伟东.新课导入是打开高效课堂之门的钥匙——试议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J].黑河教育, 2014 (4) .
数学学习目的 篇10
幼儿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它既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 又是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但是, 艺术教育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教育,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 一方面, 它与体、智、德、美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着教育功能;另一方面, 它又不等于这些教育, 甚至也不等于美育。因为艺术教育偏重于艺术活动, 以艺术启真、以艺术储善、以艺术促美, 在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同时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学习艺术语言和艺术符号。美育对于所有幼儿具有普施性;而艺术教育虽然也具有这种普施性, 但同时必须关注那些在艺术天资、艺术才能和学习艺术环境较好的幼儿, 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早期教育。因此, 幼儿艺术教育同美育是有差异的。
为了正确的认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幼儿艺术教育的历程。
我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幼儿艺术教育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幼儿园音乐、美术教育的阐述之中:
“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等。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
为了对教育目的有明确的认识, 有必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功能有所了解。为什么人们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幼儿教育手段?艺术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说, 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创造力等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而且乐于被幼儿所接受, 下面简述这些功能。
1.幼儿艺术教育具有感染性。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色彩鲜艳的图画、悦耳动听的歌曲、引人入胜的故事、活泼愉快的舞蹈、妙趣横生的表演、变幻奇特的动画片, 等等, 都能唤起幼儿的美感。幼儿艺术教育以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特点的直观、感性的方式直接感染幼儿, 从而培养起幼儿“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使幼儿逐渐形成欣赏美、热爱美的心理倾向。
2.幼儿艺术教育也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对幼儿来说, 艺术活动也是一种认识周围世界的有趣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幼儿的联想能力, 催发幼儿的想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只有艺术是比较自由的。它可以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一种具体的、现实化的表现形式, 使幼儿的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有生命和无生命、现实和幻想的种种限制而自由驰骋。艺术活动又有许多是操作性活动, 在活动中, 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刺激和反馈的双重作用, 使幼儿达到心灵手巧。总之, 艺术教育对幼儿智力的发展虽然不像智力训练那样直接, 但对成长过程中幼儿的智力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的智力进行研究, 提出了一个叫多智力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有六种:语言运用智力、数学运算智力、音乐智力、空间造型智力、身体活动智力和个人控制感情与体察他人情绪的智力。这六种智力既能独立发挥作用, 又能相互协作, 是一种“混合体”。艺术教育对其中各种智力的发展也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3.幼儿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健康、优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首先教育。诸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热爱自然、团结友爱、见义勇为等等内容几乎都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影响幼儿, 从而促进幼儿的道德感和道德认知的发展。艺术教育又能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和成长。促进幼儿手、眼、脑的协调以及手部小肌肉群的健康发展。在体质方面, 舞蹈尤其具有健美肢体并使之传情达意的作用。
4.幼儿艺术教育能够使幼儿认知艺术语言、学习艺术符号, 并促进艺术创造力。艺术是一种语言,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例如音乐, 它的语言是节奏、旋律、音色等。美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形体等。“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不是对象。” (马克思) 而有音乐感的耳朵又恰恰是音乐, 而不是别的什么培养出来的。所以, 对艺术语言的认知, 只有通过艺术教育去培养。在幼儿艺术活动中, 幼儿接触和能够掌握的艺术语言虽然是浅显的, 但却是各门艺术中最基本的要素, 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这些语言, 幼儿就可以表达感情、实现艺术创造。幼儿时期是创造能力萌芽的时期。艺术活动为幼儿的创造性提供了易于实现的形式, 使这种创造性借助艺术而表现出来, 并使幼儿对此建立起信心, 从而有助于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目的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基本的教育目的, 即一般性目的。一般性目的是面对所有幼儿进行教育的目的, 是幼儿园艺术教育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 是特殊性目的, 即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培养和教育的目的。幼儿艺术教育的一般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员而进行的教育, 而是为了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 通过艺术萌发幼儿美感, 通过具体的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技能得到健康发展。而特殊性目的则是对具有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的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教育目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每个幼儿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艺术家或成为有艺术创造力的人, 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事实上做不到这一点。一个人的艺术天资, 往往在幼儿时期就显现出来。十八世纪的“音乐天才”莫扎特3岁就可以弹奏出和谐优美的乐曲, 5岁创作出舞曲, 8岁创作出交响乐。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 在艰难的旅途演奏中从未中止对莫扎特的教育, 使他成为永垂史册的音乐家。而另一位音乐家门德尔松, 家庭环境优裕, 从小就有名师指导其绘画、音乐。良好的早期教育使门德尔松气质高雅, 也成为永垂史册的音乐家。总之, 早期教育是艺术人才能否得到发展的关键环节。事实上, 我国幼儿艺术的出色人才也都是重视早期艺术教育的结果。然而,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实际上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是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的。因此, 社会的、家庭的各种幼儿艺术教育形式的存在是理所当然合理而且是有益的。
数学学习目的 篇11
艺术教育目的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渐发展和完善,伴随其间,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幼儿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它既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但是,艺术教育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教育,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一方面,它与体、智、德、美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它又不等于这些教育,甚至也不等于美育。因为艺术教育偏重于艺术活动,以艺术启真、以艺术储善、以艺术促美,在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同时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学习艺术语言和艺术符号。美育对于所有幼儿具有普施性;而艺术教育虽然也具有这种普施性,但同时必须关注那些在艺术天资、艺术才能和学习艺术环境较好的幼儿,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早期教育。因此,幼儿艺术教育同美育是有差异的。
为了正确的认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幼儿艺术教育的历程。
我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幼儿艺术教育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幼儿园音乐、美术教育的阐述之中:
“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等。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
为了对教育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有必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功能有所了解。为什么人们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幼儿教育手段?艺术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说,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创造力等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而且乐于被幼儿所接受,下面简述这些功能。
1.幼儿艺术教育具有感染性。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色彩鲜艳的图画、悦耳动听的歌曲、引人入胜的故事、活泼愉快的舞蹈、妙趣横生的表演、变幻奇特的动画片,等等,都能唤起幼儿的美感。幼儿艺术教育以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特点的直观、感性的方式直接感染幼儿,从而培养起幼儿“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使幼儿逐渐形成欣赏美、热爱美的心理倾向。
2.幼儿艺术教育也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对幼儿来说,艺术活动也是一种认识周围世界的有趣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幼儿的联想能力,催发幼儿的想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只有艺术是比较自由的。它可以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一种具体的、现实化的表现形式,使幼儿的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有生命和无生命、现实和幻想的种种限制而自由驰骋。艺术活动又有许多是操作性活动,在活动中,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刺激和反馈的双重作用,使幼儿达到心灵手巧。总之,艺术教育对幼儿智力的发展虽然不像智力训练那样直接,但对成长过程中幼儿的智力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的智力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叫多智力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有六种:语言运用智力、数学运算智力、音乐智力、空间造型智力、身体活动智力和个人控制感情与体察他人情绪的智力。这六种智力既能独立发挥作用,又能相互协作,是一种“混合体”。艺术教育对其中各种智力的发展也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3.幼儿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优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首先教育。诸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热爱自然、团结友爱、见义勇为等等内容几乎都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影响幼儿,从而促进幼儿的道德感和道德认知的发展。艺术教育又能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和成长。促进幼儿手、眼、脑的协调以及手部小肌肉群的健康发展。在体质方面,舞蹈尤其具有健美肢体并使之传情达意的作用。
4.幼儿艺术教育能够使幼儿认知艺术语言、学习艺术符号,并促进艺术创造力。艺术是一种语言,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例如音乐,它的语言是节奏、旋律、音色等。美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形体等。“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马克思)而有音乐感的耳朵又恰恰是音乐,而不是别的什么培养出来的。所以,对艺术语言的认知,只有通过艺术教育去培养。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幼儿接触和能够掌握的艺术语言虽然是浅显的,但却是各门艺术中最基本的要素,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这些语言,幼儿就可以表达感情、实现艺术创造。幼儿时期是创造能力萌芽的时期。艺术活动为幼儿的创造性提供了易于实现的形式,使这种创造性借助艺术而表现出来,并使幼儿对此建立起信心,从而有助于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目的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教育目的,即一般性目的。一般性目的是面对所有幼儿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幼儿园艺术教育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是特殊性目的,即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培养和教育的目的。幼儿艺术教育的一般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员而进行的教育,而是为了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通过艺术萌发幼儿美感,通过具体的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技能得到健康发展。而特殊性目的则是对具有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的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教育目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幼儿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艺术家或成为有艺术创造力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事实上做不到这一点。一个人的艺术天资,往往在幼兒时期就显现出来。十八世纪的“音乐天才”莫扎特3岁就可以弹奏出和谐优美的乐曲,5岁创作出舞曲,8岁创作出交响乐。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在艰难的旅途演奏中从未中止对莫扎特的教育,使他成为永垂史册的音乐家。而另一位音乐家门德尔松,家庭环境优裕,从小就有名师指导其绘画、音乐。良好的早期教育使门德尔松气质高雅,也成为永垂史册的音乐家。总之,早期教育是艺术人才能否得到发展的关键环节。事实上,我国幼儿艺术的出色人才也都是重视早期艺术教育的结果。然而,目前我国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实际上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是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的。因此,社会的、家庭的各种幼儿艺术教育形式的存在是理所当然合理而且是有益的。
浅论幼儿师范学校数学的教学目的 篇12
从总体上来说,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要将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涵盖起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目的设置在初中基础数学和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之间. 要求幼儿师范学生掌握集合、不等式、数列、函数、三角函数的概念以及方法,掌握一定的几何知识,能够利用计算机绘制几何图形,进行统计分析. 在此基础上,幼儿师范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和逻辑概念,例如,概括、归纳、推理、命题和分类等[1].
二、制定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目标的数学教学目的
教育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基础,因此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目的也要对教育目标进行充分的体现. 如果数学教学目的偏离了教育目标,则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对于教育目标而言,如果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目的定得过高,会对幼师学生的时间和经历造成浪费,使幼师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数学,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又影响学生其他功课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而如果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目的定得过低,则教育预期目标就会落空,幼师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降低了幼师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无法很好地展开幼儿数学教学工作.
三、从幼儿师范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说师范学校数学教学目的的制定要以幼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完成者,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数学基础水平,制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的[2]. 当前我国的幼师学生学历结构以初中毕业生为主,高中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少,幼师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接受能力较低. 教学目的的制定并非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愿,而应该取决于幼师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和能力. 虽然很多幼儿师范生都取得了初中或以上学历,但数学成绩普遍很差,数学能力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标准. 这就决定了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目的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目的和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之间,以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作为基础. 如果幼师学生的数学基础实在太差,教师还要对数学教学的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目的制定在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下. 教师要避免教学目的制定的太高,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使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无法正常推行.
四、将学前教育数学的教学内容涵盖进来
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的是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幼师学生毕业之后将普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因此在制定幼儿师范学校数学的教学目的时,要将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涵盖进来,做到有的放矢[3]. 要让幼师学生在数学学习期间熟悉、了解和掌握幼儿园的数学课程.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对幼儿园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掌握,还要了解大量的相关内容.学前教育数学课程是幼儿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幼儿升入小学后进行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并非简单重复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是要对其进行拔高、延伸和拓展. 比如,在对乘法交换律( a×b = b×a) 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多进行引申,掌握该数学公式的思路,从而能够让幼师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五、提高幼师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
幼师学生毕业后将走向工作岗位,承担幼儿教育的工作,因此在幼儿师范的学习阶段,要让幼师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教学能力. 在数学课程中,并不要求幼师学生掌握深奥的数学知识,而是要适应幼师学生的岗位特点,使幼师学生具备一定的幼儿园数学教学能力. 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教学的内容一般比较简单. 在教学方法上,幼师学生要能够使用数学故事、数学趣事、数学游戏等方法来引起幼儿的注意. 比如,可以对生活中常见的“买卖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记住下面的公式: 总金额 = 单价×数量; 总数 = 每份数×份数. 因此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目的中,不仅要有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要求幼师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幼儿数学教学的方法并能够在毕业之后灵活地使用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幼师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学前数学教学能力. 这就需要对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目的进行合理的制定,从幼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其数学能力得到提升,能够理解数学的内涵,完成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教学任务. 这也是幼儿师范学校数学的最终教学目的.
摘要:数学是幼儿师范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数学教学目的的设置决定了幼儿师范学校数学的教学方向.本文对幼儿师范学校数学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学目的的制定方向.
【数学学习目的】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竞赛的目的10-27
以数学为题目的中学生作文06-17
数学作文与数学学习05-10
数学学习是发现的学习05-27
学习数学反思10-16
怎样学习数学05-24
数学小组学习06-17
数学合作学习09-08
数学学习力07-19
高职数学学习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