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不良

2024-07-02

数学学习不良(共12篇)

数学学习不良 篇1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到复习等阶段,都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面对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做一下探讨。

一、学习过程中几种不良习惯

1. 死记结论,不理解过程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认为:不需要理解过程,不需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只要记住结论就万事大吉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常常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到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涉及,这是造成运用上出错的根本原因。从教师方面讲,也存在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对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评价只看结论,很少顾及过程的现象。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很少过问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教师与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对数学偏重结论的心理。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例如,学生在记忆“垂径定理”时,不从圆的特殊对称性出发去理解记忆,而是死记定理内容及几个推论,运用时经常得错误的结论。在记忆“三角函数”时,不去利用勾股定理推导公式,不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导致运用时经常出错。要改变这一不良习惯,教师应从认知规律出发,强化“感知—表象—知识”知识系统的认识规律。

2. 课后没有及时复习,没有独立完成作业

中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和压力大,往往对已学过的知识没有及时复习和巩固而导致遗忘,对存有疑问的知识也没有得到解决。久而久之,疑问越积越多,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只能抄答案了事。

二、在解决问题时的几种不良习惯

1. 只做难题,不重视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例外。中考数学中大部分是中档题和容易题,难度比较大、技巧性较强的题目只占全卷的20%左右,而且难题不过是简单题目的进一步综合,如果你在某个问题上卡住了,必定是因为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理解不够,或者是对于一个简单问题的思路模糊。忽略基础造成学生在很多简单的问题上丢分惨重。例如,安徽省2010年中考第22题,着重考查函数知识,涉及到“一次函数中k的含义”“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对称轴”“讨论函数的增减性”等,这些知识都是中学阶段的一些基础知识。中考不是奥林匹克,难度和技巧不是取胜的关键。因此,复习过程中大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打好基础,深入理解,这样即便遇到一些难度大的题目也会顺利分解,这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2. 注重题量练习,不注意归纳总结

学习数学,需大量的配套练习,但只练不想,不思考,不总结,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说,之所以要做题目,是要把知识通过题目加深理解并有机地串联起来。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做题,可是从来不等于做题。抽象性是数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抽象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理解,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时刻不要忘了我们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进而形成我们自己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做题的思路,应该是从理解到做题到归纳再回到理解。除此之外,再做一些题目增加熟练程度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超出了这个限度,让做题成为一种机械化的劳动,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这几条依据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判断自己是不是在搞题海战术的一个标准。时刻目标明确,深入思考才是提高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关键。

3. 做题翻书,不牢记公式

许多学生还有这样一种习惯,那就是不牢记公式,做题的时候回头翻书,查完了做完了就不管了,等着考前背下来。我们知道,数学的逻辑性强,公式和公式、定理与定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加以记忆,而不是单纯地背下来。一方面,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更长久;另一方面,理解了推理的过程,如果我们真的没有记住公式,也可以自己推导。机械的记忆容易遗忘和产生差错,这样的话,我们用错了却全然不知,由此造成的丢分岂不是很冤枉!

4. 解题不规范

数学是思维严谨的学科,它要求在严谨的推理中,寻找最后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字母乱写、徒手画几何图形等问题,教师应加强数学规范化的训练,严格要求。对作业、考试中不合规范的问题要及时评讲和纠正。

5. 不注意错题的纠正和积累

及时订正错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是复习中的重要环节。部分学生对试卷只问得分的多少,不关心或很少关心为什么对或错,更不会主动去订正。对教师批改的作业也停留在对或错上,没有去找错误的原因。只有及时纠错,及时改正,才能减少以后出错的可能。

6. 不注意运算速度,准确性不高

数学对运算要求较高,运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不具有这种能力。可能有些学生常看题,而不算题,自认为这种方法好,既节约了时间,又做了题目。但是,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运算能力的缺失。另外,学生大量使用计算器,也导致了其计算能力的缺失。课堂上,有不少教师只析题,而不算题,影响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在平时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纠正不良的习惯

1.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中考的数学命题总的趋势是降低难度,试题会日趋平稳。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以教材为依据,用好教材,努力掌握教材中每一个概念,理解每一个定理,弄懂每一个例题,会做每一道习题。尽量不钻题海,不出偏题,不做怪题,不死记硬背习题。

2. 坚持预习、复习与总结

预习是学生对自学能力的锻炼,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更多的知识是靠学生自学得到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另外,预习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上课讲授的印象深刻,也能更好地提高听课效率。复习是为了巩固,是为了及时消化,避免遗忘。学完每一章,要及时做好阶段复习,把这阶段的错题、难题再做一遍,检查是否掌握这些知识点。总结是为了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提炼出每一章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联系,做出条理性的归纳和概括,从而积累解题经验,提高分析解题的能力。

3. 坚持做题认真、仔细

一方面,对每个习题都要认真思考,对问题的每个细节都应思考清楚,注意养成一个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对一生都大有益处。另一方面,要认真演算,注意解答表述的条理性和解题格式的规范性。许多学生常常在考试中粗心出错,究其根源,必然是形成了马虎的坏习惯,不认真思考,不仔细解题,做事想当然,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是有坏处的。

4. 注意语言的规范化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在考试中,有部分学生因看不懂题干而无法做题;有部分学生因解题不规范,证明时语言不准确、思维混乱而失分,这都十分可惜。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应加强对数学语言的训练,能够进行各种数学语言间的转化,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阅卷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能从问题的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正确的数学模型,但由于计算不过关而解答不出正确答案,由此失分真让人遗憾。为此,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其计算的准确率。

6. 突出应用意识,注重操作与实践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我们要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中考数学中的应用题几乎接近一半,所占分值的比重很大。近几年安徽省还出现了一些操作性试题和实践性试题,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到复习等阶段,都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故在平时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坚持预习、复习与总结;做题认真、仔细;注意语言的规范化;注意计算的准确性;突出应用意识,注重操作与实践。

关键词:数学学习,不良习惯,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信息化[J].国际学术动态,1998(12).

[2]王坤.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J].学科教育,1998(7).

数学学习不良 篇2

①不记笔记;②上课不举手发言;③满足于一知半解,不会提问质疑,问题越积越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④做完作业不收拾学习用品,也不准备好 逛,回家又不抓紧时间,于是熬夜,睡眠不足,或者中午赶着做作业,由于个别学生从小学就没有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渐渐成了习惯,于是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

二:我们来看一个老师的方法:

英语强化训练:

利用暑假对学生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具体是这样:首先让学生明白三点,一是学好外语对将来的工作和前途有重大影响;二是背外文单词是非常枯燥的,但这恰恰是培养自己意志力的极好锻炼;三是外文单词好比是砖,砖越多则房子能造得越大越高。当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他愿意接受强化训练,于是将初

一、初

二、初三的英语单词和词组全部打印几十份,例:寒冷的____、____、____,三条横线是默写单词、音标和词性,先背诵并默写刚学完的八年级上册的1~3课,有错误订正,懂的内容时及时记录下来,听课中存在的疑问也应及时写下来,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

数学学习不良 篇3

关键词:不良习惯;解决措施

G633.6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开始,同时也体现着学生的基本学习态度和行为修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让我们先看看这些不良习惯的具体表现。

一、学生数学不良习惯的表现

(一)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提前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它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显得不可或缺。通过预习,学生能及时了解到学习知识中侧重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良好的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通过很多的观察研究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预习数学知识的习惯,他们的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前期学习计划,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

(二)没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

很多学生把问老师、问同学问题当成是一种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于是,在解答数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的时候,为了不让同学老师笑话或是出于爱面子的心理,他们往往不懂装懂,这导致他们不能彻底、完全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这让老师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学习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自信心的缺乏、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造成的。

(三)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的目的是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巩固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学生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做一项任务去完成,缺乏积极性,而且伴有畏难情绪。因此,抄袭数学作业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间显得尤其严重,当然,这也与他们的懒惰情绪有关,如果这一习惯长期不能得到改正,无疑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四)不善于总结的习惯

中小学生对于在数学练习或者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地给予关注和认识,很多时候他们在总是老师的提醒或者督促下,很不情愿地回顾自己那些做错的题目,更不会自主的分析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擅长总结经验。通常这是导致他们同一个问题上连续犯错的原因。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个知识点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如果对旧知识点的理解含糊不清,将会影响到他们对新知识点的掌握。

二、解决措施

(一)教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数学老师的思想决定这他(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老师对于优秀学生和差生要一视同仁。因此,对于那些在学习习惯上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老师应该及时地察觉并且给予及时的帮助,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数学学习氛围,同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后,自然会想方设法应该怎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去获取新的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能够计划性地提前预习课本、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总结等等,这需要数学老师在教学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老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数学教学活动变得趣味十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要通过设立情境问题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还可以设计一系列趣味性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促进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和逻辑能力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前提下,当学生不再把课后作业当中是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他们在能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就感。

(三)在学生中间开展的良好学习习惯交流活动

通常来讲,一般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有着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往往能独立思考问题、完成作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学习数学上面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数学成绩较差的则反之。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习性上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为此,老师应该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请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向大家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主动帮助那些差生纠正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另一方面差生也应该向数学成绩好的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环境会影响干预到一个人的行为意识。如此一来,在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下,有利于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

(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要让学生明白,与无形抽象的文学性学科相比,数学是其实是一门具有严密性、系统性的学科,只要擅于思考,掌握了其中的逻辑、规律,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学生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敢于科学地质疑和求证,同时在学习数学时要多观察,多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大胆地提出来,老师可以帮你一起解决,在这种质疑—求证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让学生相信自己即使离开了老师这个依靠,自己也是有能力去学好数学的。

众所周知,数学是学好物理化三门学科的垫脚石,而对数学学科教育的探讨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大多是由学生沒能很好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引起的。因此,作为学生的学习上的引路人,老师应该及时地发现并且针对性地纠正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浩. 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王瑶.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数学学习不良 篇4

一、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的不良现象

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归纳起来共有5种,分别是:

现象一:合作内容选取不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新课程的步伐,追求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去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导致学生很难从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现象二:合作时间把握不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握不准,内容安排不妥,内容难易随意,从而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或者因内容简单缺乏讨论钻研的价值,或者因内容困难很难从中讨论出个结果.

现象三:分组不科学,分公不明确.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按照前后座位自然分成4人一组,但是学生座位的编排又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学习成绩、守纪程度来搭配的,这样的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快捷,但是人员搭配不合理.

现象四:合作技能较差,缺乏合作指导.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普遍缺乏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学生大多以自我意见为主,不接纳别人的想法或者不认真聆听他人的发言,而教师只是评判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自己就置身合作学习之外.

现象五:合作评价不够全面.对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许多教师不知道从哪方面评价,有的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有的教师甚至不评价,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反馈环节,教师只注重问题的结果,而不在意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评价时只表扬了小组,忽略了个体.

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不良现象的解读

解读一: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想要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就一定要将合作学习方式与教学任务相适配,要具备难度性和探究性两大方面,其中难度性是指合作学习要包含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知识的关键处,是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又要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探究性则是要让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答案,而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发散了思维,还对问题结果进行创新,进而获取更多的解答方式.

解读二:在设计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遵守“难度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要将合作学习的难度高于学生个体,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还要小于小组,这样才能保障小组合作的成功.而且,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让小组合作问题的难度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的心理,问题的结构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更不能超过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另外,如果问题太难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对问题无法解决,进而产生畏惧的心理.

解读三: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等差异进行合理搭配,而小组成员最好以4到6人为佳,教师在安排座位时,最好可以让小组成员就近而坐,以便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另外,在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以后,若没有明确的分工,教师就要根据活动的需要为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小组成员可以在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情况下,提升多方面能力.

解读四: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思考、表达交流以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的,为了让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师就必须锻炼学生的合作技能.首先,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为所要学习的知识构建提供心理上的准备,而不是盲目地听从小组成员的观点.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要有礼貌地插话、表达,不可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等.最后,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当是一个观察者和参与者,要融入学生合作学习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解读五:教师及时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在评价上对合作学习较好的小组,给出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对于合作学习较差的小组,教师要加强引导,要对其提出明确要求,来确保合作学习小组能够顺利合作.另外,除了学习小组评价外,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内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价,或者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总结

总之,无论我国教育如何变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仍是不变的理念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究和实践还需要教师们进行深入研究,以学生为主,为学生营造出团结合作、互帮互利、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激励他们在日后学习上可以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刘伯康.解读“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若干不良现象[J].中国校外教育,2012(5):100.

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上) 篇5

作者:应湘 文章来源:阳光协同教育网 点击数:431 更新时间:2008-11-161、学习适应不良综合症

综合症源出于拉丁文“伴生或伴随”之意。现代医学是指一组不同症状共同存在、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或异常的疾病表现。因此综合症是同时存在至少两种不同症状表现的疾病形式。

心理社会适应不良所致的各种综合症,是一大组种类繁多的新型心理疾病。按表现形式可分为三类:

一、学习适应不良;

二、社会适应不良;

三、现代生活方式适应不良。无论哪一类,都是人与环境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产物,即主客观心理障碍的结果。

此症又称为“恐学症”,是青少年、儿童和其他类型学生中很常见的学习障碍,也是较典型的一种学习适应不良所致的心理疾病。导致恐学症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上“读书至上”,追求高分数、高录取率的风气影响,家长不顾子女的主客观条件,施加各种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教师和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采用罚抄、罚背、罚写、“题海战术”、变相的高压教育方式;学生智能发展迟缓或智能缺陷等主观上学习能力不足,家长和教师无法识别,高负荷的学习压力等等社会环境、心理因素,造成学生恐学、厌学、逃学和学习适应不良等学习障碍。

本症在各中、小学生中较常见,男生多于女生。患者害怕进学校,见到校门便感到紧张恐惧,想方设法寻找借口逃避上学,甚至逃学、旷课。患者可能伴随多种躯体症状:如发热、多汗、头痛、多梦、头晕、失眠、做恶梦、半夜惊叫、遗尿、重病感等。情绪上紧张、忧郁、消沉苦恼、性格孤僻离群。有时又表现易怒、激动、烦躁,对任何事物看不惯,破坏课堂纪律,对都学习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欺负成绩好的同学等。

对某门课程的恐惧紧张是恐学症中的一种常见的形式。患者多对数学、外语课感到厌恶、害怕、无力应付,遇到测验、考试、老师提问时更是惶惶不安、心惊胆战、竭力回避。不少患者同时伴有考试综合症。

2、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类型

什么叫学习困难学生?目前世界上有两个主流概念。一个叫学习障碍,另一个叫学业不良。

学习障碍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使得儿童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例如,有的孩子有视觉通道障碍,常常把相近的字母混淆。

学业不良系指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具体又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相对学业不良。即以一特定群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为相对学业不良,按照这种方法,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可以区分出比例大致相同的学业不良学生。这种界定的缺陷在于,学业不良的划分,随着班级情境变化而变化,一个学生在重点中学是“学业不良”,而到了普通中学就可能不属于“学业不良”。这种人为划分很不合理,总要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绝对学业不良,以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达不到教学目标者为绝对学业不良。这里的目标,是指各年级、各门学科领域可以期待学生达到的水平。这种界定

虽比相对学业不良合理些,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基本标准(目标)如何定。若目标定得过高,将会出现许多学业不良儿童;若目标定得过低,则又会减少许多“学业不良”儿童。因此,目标水准的确定,成了左右“学业不良”儿童发生率的唯一因素。另外,立足于绝对学业不良观,并没有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因素及条件作允分的考虑。在这种观点的背后潜藏着这样的一个观念,即把一切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条件一律视为同等的。

(3)成绩不足以个人的能力水平为评价的参照标准。如果学生的实际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从其能力来看应达到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成绩不足。例如,某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该年龄中属较高水平,而实际学习成绩呈中下水平,可认为是成绩不足,这种界定着眼于每个儿童已有的潜在能力,从每个儿童个人自身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比较符合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精神。

虽然,学习障碍和学业不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学习障碍概念可以包含于学业不良概念之中为了提高对学习困难学生诊断的针对性和辅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把学习困难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因为,学习困难学生是一个繁杂的异质群体。异质性给学习困难学生鉴别、诊断和干预带来很大的模糊性。而对偌大的学习困难学生异质群体进行准确诊断和教育干预,就必须将异质群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个同质的亚群体,这便是分类的问题,这就是如同医生,需先根据病人的症状按疾病分类学进行症状分类,然后对症下药。

柯克和葛拉格着眼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理论,将学习障碍儿童分为发展性学习障碍和学业性学习障碍两大类。在这两个主要类别之下,又分别划成若干类型。其中发展性学习障碍有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两个亚类。原始性缺陷包括:注意力缺陷、记忆力缺陷、视—动协调缺陷、知觉能力缺陷等等;衍生性缺陷包括:思考能力异常。语言能力异常、学业性学习障碍有阅读缺陷、算术缺陷、拼字缺陷、书写缺陷四个亚类。

运用Q聚类分析,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将学业不良学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和整体性困难。其中后三个类型均属稳定性学习困难,与暂时性学习困难相对应。

暂时性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能力和个性特征没有偏常,为什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这里面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据我们调查,其中较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没有这样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就很难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加工。有些学生因一时没有掌握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则因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影响(如父母闹离婚、生病、早恋、与同学关系紧张等等)而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等等。针对暂时性困难学生多种起因,教师还需作进一步的亚类分析,根据不同亚类特点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相对地说,这类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比较容易转变,如果错失时机,会使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继续加重,而成为稳定性学习困难。

能力型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少,仅为5.7%,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如果教育者对这些学生嫌弃或一味训斥惩罚,不去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和技能障碍,不去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甚至把他们的学习困难归之为学习态度、动机,效果会适得其反。

动力型困难学生。

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达57.8%。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教育上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的关键问题。

整体型困难学生。

他们的能力差,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低。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小学阶段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类学生所占比例约为11.2%,但学习困难程度比较严重。教育上,除了改善课堂教学,还必须摸清他们的知识起点和障碍点,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目标,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薄弱之处予以强化训练。这类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常规的教学计划、内容与他们的学习水平相差甚远。个别补救教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种过渡性教学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类型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变化的。类型内部的同质和类与类之间的异质只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条件下,暂时性困难会变成稳定性困难,局部型困难会变成整体型困难,反之亦然。就整体型困难学生来说,追溯他们的学习历史也不是一下子什么都差的,而是有一个变化的起点与过程。

3、中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

中学生的学习适应和小学生的入学适应是不同的。经过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学生对学校学习已经比较熟悉,他们的学习适应更多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方式方面的适应,二是对学业竞争和两极分化的适应,三是学习主动性方面的适应。这个时期中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也主要表现在这三方面。

孩子在进入中学以后,随着学习任务的变化,抽象逻辑思维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很容易表现出不平衡性和矛盾性,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具体表现为在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仍然突出,如果中学阶段的孩子在这方面不能协调发展的话,就很容易导致思想的偏激和极端,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在学习上容易钻牛角尖,往往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因此,在中学阶段,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克服片面性和表面性,做到全面地分析和认识事物,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中学阶段是个体间分化最为明显的时期。一方面,由于在智力上的逐渐成熟和学习风格的逐渐定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更鲜明的个别差异性,优、差分化日益扩大。一些智力水平较高、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较为轻松,他们成绩好,深得教师的喜爱,人际关系也普遍良好;而另一些学生的情况,则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在学习上比较吃力,很难取得好成绩,难以得到教师的喜爱。每个中学生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都必须面对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对自己在班级中的相关位置有相应的认同,这不但关系到孩子的学习问题,还与他的个性发展有关,尤其是会影响到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学习不好的学生可能会忽然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而本来学习很好的学生也可能出现大滑坡现象,这种变化使学生间的竞争关系相对不稳定,如果孩子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就会造成心态上的失衡状态,不但影响自己的学习,还会给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阴影。因此,在这方面,家长与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引导。和小学相比,中学阶段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要

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中学教师不像小学教师那样管得细致入微、事必躬亲,而是相应地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这就要求中学生适度地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真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中学时期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在这一问题上,学生已形成的学习风格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一般来说,服从型的学生会更难适应这一方面的转变。这一类学生习惯了由教师和家长来安排自己学习的方方面面,而自己只是个被动的服从者和具体行动的执行者,当一旦要求他们自己做主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强烈的不适应,他们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学习方法上往往比较陈旧,甚至单纯依赖简单的机械学习来掌握知识,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对这一类型的孩子,家长需要倍加关怀,多下功夫多给予指导。

4、小学生学习能力障碍

孩子学习不好并不都是智力有问题,这是被许多专家们证实过的,但为什么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却总不理想呢?心理学家们认为,原因主要是学习能力障碍作崇。

学习能力并不是人们认为的会写字、算术等技能,它是感知、认知、自控力理解、记忆、操作能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

(1)知觉一动作综合能力。

能够将外界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综合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行动的能力。例如,能够全神贯注地听讲,看、听与文字表达内容相一致,而不是偏旁颠倒,写一半忘一半等。

(2)理解与记忆能力。不是机械学习课本内容,能将所学知识储存在大脑中。

(3)学习计划和控制能力。能够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控力和自觉性,不是写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完成作业。

(4)学习操作能力。写作业时能手、眼、脑相协调,专心致志,而不是边写边玩,或极易受外界干扰等。

心理学家从60年代开始研究学习障碍,发现有大约10%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障碍。学习障碍表现在孩子学习和应用听讲、表达、阅读、书写、计算推算和推理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学习障碍分为阅读、数学、写作、外语学习障碍等,所以,孩子们会出现学习成绩上的不平衡。

学习障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就像一些 家长和 老师说的那样:他们也在听讲,可明显感到他们在走神;只要他们听讲,就不会有做不出的题,但他们就是管不住自己;题都会做,就是丢三落四,爱出错;听他用嘴描述一件事挺生动,可写出作文来总是干巴巴的;算术还可以,就是怕写字,更怕写作文……

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家长和 老师用尽了一切办法,都不甚奏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学习能力障碍,一旦发现孩子有学习障碍,就需要尽早求助于心理医生,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治。

英语学习不良的成因与对策 篇6

关键词:英语学习;学习方法;对策

一、心理方面

在一次又一次的测试中,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常常落在他人之后,或者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学习不如他人的心理。在他们看来,只有在考试中取得优良成绩,才体现出学习的进步。而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增加,当他们觉得难以消化所学内容时,他们更容易失去学习信心,甚至产生讨厌英语的情绪,或者完全放弃英语。

二、听课习惯与学习方法

学业不良的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课后不能进行认真复习,大多抱着应付检查的态度,而课后预习的学生更是少见,大多数养成了等待依赖的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得过且过。在课上,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动脑意识,主动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差。当他们不能理解教学内容时,更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思维便游离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使听课效果雪上加霜。这部分学生课后作业质量不高,对于简单的练习他们还能完成,但需要动脑思考的针对性练习,他们就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他们甚至采取抄袭等手段来应付老师的检查。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效果就越来越差。通过对部分不良学业学生的调查,我发现,他们不但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这部分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单词时他们不会与读音联系起来,记忆词义时又不放到句子中去,而朗读课文时又往往不联系上下文,不领会全文的内容,只知照本宣读,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他们学了单词不会运用,句子背熟了却不会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去。而在听课时更不会抓住关键内容,做好笔记,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三、学习效果不佳

在与学业不良学生谈话时,部分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确实作出了努力,花出了辛勤的劳动,从上课到课后作业,从课前预习到课后复习,他们都能按照要求较好地完成,但并未长期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一次又一次的不成功使他们觉得学好英语非常难,学好英语与他们无缘,久而久之,使他们对英语学习逐步失去信心,直到产生厌倦惧怕的心理,认为自己不是学好英语的料。针对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作为教师,只要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是可以增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气馁,正确面对困难,不断进取,最终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并在心理和知识两方面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1.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保证,而学习英语的信心就要依靠老师作耐心细致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他们的三个字是“我能行”。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我们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走出低谷,使他们看到光明的前途。当每阶段的难点出现时,这些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老师必须帮助他们化难为易,克服难点,保证他们顺利越过每个险峰,从而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帮助他们消除畏难退缩的情绪,让他们在平时不断的成功中一点一滴地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

2.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广口瓶中的跳蚤的实验告诉我们,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畏难退缩的情绪也随之而生。只有在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成功的过程,信心才会不断的增强,才会做出不懈努力。对于学业不良的学生,我们何不多给他们一些成功的机会呢?课堂上,只要他们会回答的问题可以优先让他们来回答,当他们回答正确时,决不吝惜表扬,即使回答错误,也无须过多责备。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中给他们一席之地,让他们在全班同学前也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渐增强学习信念,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浅析 篇7

笔者曾接触过一个女生,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多才多艺,但上中学后成绩下降,班委会改选落选,情绪低落,据笔者观察,她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很可能是由于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导致了“学习适应不良”。

为帮她走出困境,笔者找她谈话,她一言不发,十分拘谨,笔者感到我们之间存在不小的距离,为让她说出心理话,消除心中的距离感,一天下午放学后,笔者约她到办公室,见她忐忑不安的神情,便请她坐下,给她倒水喝,和蔼地说:“别紧张,找你来只是和你随便聊聊。”

“入学这段时间来,我发现你是个挺有灵气的学生,多才多艺,可是学习为什么退步得这么狠呢?”她抬头看了看笔者,欲言又止,笔者更加坦诚地说:“升入初中以来,咱们相处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我们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你对我有什么看法可以尽情说出来。”

听笔者这么一说,她便鼓足勇气对笔者说:“老师,您没有让我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是不是因为我学习不好不喜欢我,不让我参加?”笔者听了大吃一惊,真是没想到她会有这种想法,于是耐心向她解释:“不是说学习不好就不能参加,我是怕参加入场式,因为要经常队列训练,占用你的时间,影响你的学习,如果你有信心管好自己,不耽误学习,当然可以参加。”

听我这么一说,她脸上立刻洋溢出喜悦的神情,话也多了起来,但一谈到学习,她的表情又有些黯然,“以前我觉得学习挺容易的,但自从上了中学后,学得越来越吃力,越来越没有信心,我觉得老师都不喜欢我。”

从那次谈话后,笔者便经常接近和关心她,我们谈话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她后来告诉笔者:她小学学习不错,上了中学便对学习越来越没有热情,每天只是按时完成作业,一逢考试就紧张,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回到家里还要受父母的训斥,想休学。

笔者因势利导,鼓励她说:你很聪明,基础又好,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上去;笔者帮她一起分析总结了学习退步的原因,认为进入紧张的中学生活后,她在思想认识上准备不足,小学的教育是“保姆式”的,写完作业就算完成了任务,而上了中学应该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她的问题就出在没有把初中和小学很好地衔接起来,两者间的过渡存在问题,因而导致学习适应不良。

就着话题,这位女生告诉笔者,她上小学时学习一直不错,在同学面前挺骄傲,自从上了初中,成绩下降,从前的优越感找不到了,心情越来越坏,后来班委会改选又没有选上自己,连运动会的入场式也没能参加,就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学习越来越没有劲头。

听了她的这番话,笔者便耐心地开导: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当这种愿望受到压抑而又不能合理解决时,就会逐渐丧失自信心,这是导致你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挫折是每一个同学都可能会遇到的,可大部分人都能适应,能在逆境中坚持努力,而你平时比较固执、任性,你的个性制约了你适应新环境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听了笔者的解释,她点头承认自己有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做错事不敢承认,还总是为自己辩解,笔者也顺势引导,告诉她: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出现问题不能正确对待,从而导致适应不良,而适应不良又会使你情绪低落,当自己的期望值总是与结果相差甚远时,慢慢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你上课时经常走神,思想不集中,懒于思考,有抄作业的现象,都是源自这种情况。

为了增强她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笔者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在运动会上,她矫健的身姿和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和钦佩,在入场式的训练中,从整队到喊口号,她忙前忙后,不计个人得失,笔者赞扬她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在学习上,只要发现她的一点进步,都会鼓励。

笔者还与她家长保持联系,力求使她在学校和家庭得到同向发展,笔者建议她的父母在餐桌上与她聊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使她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这样可缩短父母与孩子心理上的距离,同时,适当地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习惯。

经过几个月的耐心教导,她的学习和心理素质得到了调整和提高,上课能集中听课了,做作业也认真多了,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习适应不良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造成学习适应不良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同学刚升到初中或高中,由于出现阶段性衔接问题而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这类学生非常需要得到他人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也有些同学由于非智力因素较差或一些偶发事件造成对目前的学习不适应等。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适应不良,均会对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甚至中途休学或辍学。情绪上表现为害怕学习,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面对眼前的学习困难产生紧张不安,慌乱惧怕的心理,总是在想:“为什么成绩下降,为什么别的同学都不喜欢我,为什么老师都不喜欢我?”面对不理想的学习结果和对自己过份地指责而产生自卑感、失败感、内疚感,行为上表现为成绩下降,不知怎样学习,甚至不合群等。

针对这类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方法,如:诱导学生充分发泄心中的消极情绪;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对他们提供帮助;指导鼓励学生主动获取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支持;采取教育配合的原则,与家庭有关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配合,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应向有关教师客观地介绍学生的情况,争取各科教师的配合;在学校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和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排除学习障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总之,一旦发现有学习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一定要从关心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造成他们学习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参考文献

浅析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及调控 篇8

关键词:班主任,不良学习心理,学生,调控

一、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类型

(一) 厌学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 不认真听讲, 思维迟缓, 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这样的学生课堂活动敷衍了事, 不愿花工夫在学习上, 上课时不停地向外张望, 不停地看时间, 课堂上的学习只是装装样子。他们“玩”字当头, “混”字领先。

(二) 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成绩不够理想, 产生了较强的心理压抑感, 总觉得似乎处处低人一等。由于学习基础差、个人的智力和非智力等方面的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即使努力了, 也收效甚微, 成绩不能提高, 有时甚至还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 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压根儿不敢与老师的目光正面接触, 似乎老师在蔑视自己, 疏远自己, 排斥自己。

(三) 害臊心理。

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 导致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话。他们中也有对教师所讲知识理解较为透彻的, 但上课时却总是低着头不敢发言, 怕讲错话丢面子, 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 于是便“少说为佳”, “多一言不如少一言”, 将自己放到旁观者的位置上。一旦被老师抽问, 则红着脸, 面容紧张, 声音颤抖, 手足无措, 心中想好的话或答案经常被忘却。久而久之, 造成知识脱节, 学习上障碍重重。

(四) 畏难心理。

在学习课本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 学习中的“屡考屡败”, 同时又面对升学的压力,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缺乏刻苦攻读, 认真钻研的精神, 全凭一时的热情学习, 一旦遇到困难, 或考试受挫, 就会退阵下来, 灰心丧气, 产生畏惧怕错的心理, 可又不能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和正确的引导帮助, 于是丧失勇气和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便萌发放弃学习的念头, 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

二、班主任如何调控学生不良学习心理

(一) 教师要提高自身对学生心理的认识。

不良学习心理属于心理问题, 因此, 要调控学生不良的学习心理, 班主任自身首先应该多学习《教育心理学》等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分析不良学习心理的形成原因, 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 实施不同的调控策略, 最终达到调控不良学习心理, 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 把爱带进班级。

做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把学生聚拢在身边。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 也都愿意向班主任诉说。愿意把班主任当做自己的朋友, 愿意向班主任敞开心扉。班主任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 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 不仅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 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因此, 宽松、愉快、充满爱的班级才是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作为一名班主任, 拥有丰富的知识固然是一种美;而能够热爱学生, 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 能乐与学生交朋友, 更是一种美, 一种永恒的美。所以班主任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次微笑, 一次面对面平等的沟通……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从而大大优化班级学习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 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人际关系时, 对性格腼腆、内向、胆怯的学生要多加爱护, 要充分的理解他们, 认真的帮助他们解决课堂课题内外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尤其是对个别心理素养不太好的学生, 要对他们进行自尊、自爱、发奋努力等方面的教育, 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悉心的指导, 使他们感到学业上得到关心, 感受到温暖, 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努力学习和快乐生活的信心, 最终克服心理障碍。对于同学之间不和睦有矛盾的情况, 班主任要及时对其进行排解和疏导, 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样能逐渐培养起学习中必备的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 开展课余活动, 放松学生身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积极情感的加入, 认知活动就变得苍白无力、索然无味, 教与学的环境就显得死气沉沉。作为班主任, 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比如郊游、野炊等等, 这样可以调控学生的身心, 让他们做到有张有弛, 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时更加投入, 使他们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总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有一些不良的学习心理是很常见的, 但不良的学习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为班主任, 首先自己应该多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以更好的辅导学生, 还要和学生培养感情, 多跟他们交流, 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 来放松学生的身心, 最终达到调控不良学习心理, 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琬琰, 李云吾.浅谈影响课堂教学生成有效性的因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1) .

[2]樊习英.课堂心理气氛与外语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 (2) .

[3]冯铁臣.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班主任心理咨询角色的培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5) .

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 篇9

每个人在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对于目前处于学业不良状态的学生而言,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面对,合理归因

补考、学分积欠、重修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地面对,承认自己在学业上目前的不良状况,要从逃避中走出来。具体的做法有:

1.呈现问题。即向学业不良学生呈现他们未达到学习要求的科目,教会他们对这些课程进行分类和分析,比如所修课程是属于公共课程、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课程是偏文、偏理还是偏工的,难易程度如何,等等。

2.寻找特例。在所有积欠课程中,哪些相对而言是容易的,哪些是较难的,哪些课程理论上是不应该出现积欠的。同时,对于已经通过的课程,自己当时是如何学习和备考的,在什么环境下自己的学习状态是最好的,再次营造这种环境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3.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也要分析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原因是教训,成功的原因是经验。

4.确定目标。在所有积欠的课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本学期打算重修哪一门或几门;打算重修的课程是丝毫不懂、大部分不懂,还是仅有少部分不懂;重新学习的重点是哪些章节。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是什么等。

5.奖惩措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反馈,比如说:做到了静心学习,解决了一章的难题,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或者未达到今天的目标,抄袭了他人的作业,给自己什么样的惩罚等。同时思考,如果继续逃避学习、逆反学习、坚持不住或者提不起劲时该怎么办,有没有以往成功应对的例子,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等等。

可以看出,这所有的做法,其实就是问题的具体化,把问题呈现的越清楚越好,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进步的希望,有了希望才有不逃避勇敢走下去的勇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洞察和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分析、目 标的找寻,要让学生体会到控制感,当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时,人才能更感觉到安全。

(二)具体化、操作化学习目标

1.要改变现状,减少积欠课程的门数。学业不良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认真考虑好当下要重修的科目和门数。如果课程不紧,特别是考试科目较少,可以考虑多重修一些课程,反之则要减少重修的门数,以保证重修的通过率。

2.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制定一个 个小目标,通过小目标达成带来自信,从而促进大目标的实现。比如,每天的作息、自习、生活娱乐安排,重点学习课程的哪一章节,完成哪些作业,等等。

3.监督和反馈。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监督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如何评价,需要保持、提高还是改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监督,人很容易散漫,大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是相对宽松的,对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学生要有自己一定的奖惩标准,才能保证行为的继续。同时,通过作业等形式的反馈也需要重视,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认真分析。

(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业的进展,学习的目标需要及时调整。如果顺利完成了学业任务,可以制定下一步的目标;如果未顺利完成任务,则需要认真思考,然后调低目标,或改进学习行为。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客观环境调整自己的目标。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一)评估自身需要,形成合理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其积极性才可能高。他用公式M=V×E来表达这一理论,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积极性的大小(称为激励水平)。E指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的一个预期结果的概率,即期望值。V指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一目标的价值大小,又称为效价[1]。这一期望理论很好地表达了目标、期望和行为动力的关系。应用在学习中,可以表达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对所定目标的重视程度。这一点对于大学生都适用,学业不良大学生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重视学习目标。学业不良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调整、细化好学习目标。经常地审视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能根据作业、测试、学习的进度,不断调整目标,使目标始终贴近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学习现状。还要加强监督,自我监督靠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外部监督和反馈则是教育者需要做的,也是学业不良学生干预中不可缺失的。

重视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管理,不是要将他们当作特殊群体严格看管或戴着有色眼镜批评教育,而是能调控其一段时间内学习的进展情况,对进步的方面予以肯定,对于不对的方面严厉批评指正,赏罚有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业不良学生履行学习目标,并适时调整自我评价。

2.通过反馈调整自己的预期。每一个目标的制定和达成不可能完全符合自己的预期,因为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目标的预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行动的进行,学业不良学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预期。比如某门功课学习的状态不错,可以提高预期;某门功课学习的状态不佳,可以降低预期,并迅速地思考有无补救的措施,比如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增加学习的时长等等。

(二)调整焦虑水平,聚焦动力的维持

大量的研究证明,适度的焦虑水平对于行为有促进的作用。学业不良学生在学习中如何保持适度的焦虑,以维系行为的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调整心态,走出抑郁。 艾利克斯 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影响我们情绪、行为的不是事件本事,而是对事件的看法。调整认知,对于调节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学业不良大学生要正视自己的学业不良问题,并坚信这一问题是可逆的。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走出自卑、自责和压抑,重新燃起学习的希望。

2.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即要保持在学业上的一定紧张度。一些学业不良学生会逃避内心对学业的紧张感,而躲入网络虚拟世界。对不同的学业不良学生要区别对待。对于那些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学生要帮助他们面对问题,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其焦虑水平,其实学业警告和学籍处理等惩罚措施本身就有增加焦虑的功能,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学生自身的醒悟或对问题严重性认识,才是能维持焦虑水平的良药。对于那些因学业问题长期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不应再给他们增加压力,而要通过解决其实际困难,降低其焦虑水平,让他们的学习行为正常化、秩序化。

(三)正确归因与自我效能的发挥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和信念。它主要根据个体的实践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比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好的未来前景,具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状态[2]。

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与学生以往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是紧密联系的。学业不良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不理想的学习结果,因此对自己成功达成目标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和信念会低一些,形成较弱的自我效能感。

1.要帮助学生恢复自我效能感,并利用自我效能感促进学业水平的提升和形成心理健康状态。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分析一个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理解成就行为的关键。他把成败的原因分为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个因素。一般从三个维度去评价一个人的归因:内部归因或外部归因,稳定的归因或不稳定的归因,可控制的归因或不可控制的归因。一般就学生而言,如果将学业上的成功归因于一个或多个稳定的因素(如很强的能力、持久的努力、任务的难度和教师的积极关心),比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 (如心境、即刻的努力、好的机遇和他人的意外帮助)更能增强动机;而将失败归因为一些稳定的因素(如恶劣的心境、不好的机遇、别人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帮助),会消弱进一步行动的动机[3]。

2.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并从自身的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成功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恢复信心和信念,改变对自己的认识。对于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效能提高而言,可以不局限于学习方面,应该拓展到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即,在学习之外找寻学生的闪光点,借以提高其信心。具体的做法,尽可能让他们融入班集体,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并创造机会使得他们各人身上的长处得以展现,并在此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让他们从学业上失败者的认识中跳出来,认识到学业不等于人生,而是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自己也有成功的一面,这种成功是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的。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表扬其为学习所做的努力,在课业上的点滴进步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正在改善,并且自己有能力维系这种改善,进而对自己学习结果产生良好的预期,逐渐恢复自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学业不良学生成功转化的案例,利用身边人和身边事,帮助他们替代体验成功,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摘要:文章聚焦于学业不良大学生群体,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和细化以及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个群体如何解决学业不良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学业成就。

浅谈问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改变 篇10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是所有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应做好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一、先问“为什么”, 而不是“怎么办”

一旦问题学生出现各种情况, 老师们最先思考的往往是: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只是从表面孤立地看问题, 或者用同一种方法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 看起来可能处理好了, 但是很多问题的症结在这平静的表面被压抑了, 也许会转化为更加严重的问题, 用其他更危险的方式爆发出来,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面对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 而应该像科学家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样, 除了了解事情的现象, 还要追根溯源,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有个学生作业速度总很慢, 我问自己:他为什么速度这么慢呢?通过观察, 得出初步结论:他写字的速度并不慢, 题都会做, 是故意磨蹭。他为什么要故意磨蹭呢?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 在家学习时, 家长总是说:“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 时间早的话我布置作业给你做。”假如我是这个孩子, 我当然也能写多慢就写多慢, 因为写快了还有作业等着做。从第一个“为什么”开始, 不停地追问, 用一连串的“为什么”来寻根求源, 从表面现象入手, 步步深入分析孩子的心理, 直到确确实实走进孩子的内心。只有这样, 才真正有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全面了解学生

1. 关爱学生, 赢得信任

大多数问题学生拥有一颗叛逆而脆弱的心, 许多问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缘于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他们有自己的尊严, 不容许受到任何侵犯。同时, 问题学生容易自卑、敏感, 所以他们格外渴望真情, 渴望友爱。爱心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 亲其师, 才会信其道, 教师要无条件地去接受每一个孩子, 用坦诚和尊重赢得学生的信任, 用爱心去打动学生, 使他们愿意对你倾吐心声, 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和帮助。

2. 横向纵向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 常见的方法是观察法, 观察问题学生课堂内外的言行举动, 观察他们在集体中与人交往的情况, 观察他们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人相处的细节, 通过这些现象来分析他们不良学习习惯的产生原因。其次, 可以用调查访问的方法, 向科任老师、向问题学生的同学调查了解情况, 更要注重与问题学生家长沟通获取信息。作为小学教师, 对学生的问题不仅要治标, 而且要治本,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 是在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 必要的时候, 可以采用心理测验来了解学生心理。如画图法, 让学生画果树、画全家福、画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 画面的形态、布局、排列、颜色、背景等都在向你泄露他心中的秘密。稍大些的孩子可以采用词语联想法, 随便找一个词, 让他把从这个词联想到的词按顺序写下去, 写20个, 做三次, 然后把这些词放到一起研究, 你会发现他们有一定的规律和倾向。他的联想就暴露了他的智力取向、情绪状态甚至人格特征。

三、分析确定不良学习习惯产生的根源

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会对学生的问题根源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问题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可能是相似的, 但问题产生的根源却不一定相同。例如, 同样是马虎, 有的孩子是因为性格急躁, 做事情匆匆忙忙;有的孩子是因为情绪不稳, 如和同学闹矛盾, 丢失了心爱的东西, 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有的孩子是因为缺乏责任感, 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大大咧咧, 敷衍了事……有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 可能是孩子自身的态度或者道德问题, 但是问题不一定都出在孩子身上, 所以不要一味地从孩子身上找根源。分析孩子的成长经历, 不少案例反映出老师或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

在找到问题的根源后, 先不要忙着下结论, 还要对自己进行质疑, 有意识地寻找反例来推翻自己的结论, 当发现一种新情况是自己的结论无法解释的时候, 再提出新的解说来解释新现象, 然后继续用事实验证和反驳这个新的假说。只有这样, 才是科学探究方法, 也只有这样, 才能最接近问题的本质。

四、根据个体差异, 制定可行的改变措施

从现象挖掘出了不同的根源, 问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转变的措施也因此千差万别。必须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如果把这措施比作一味药, 那这药方最好是只适合这一个孩子的独一无二的。总的来说, 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 激励学生, 培养自信

教师要抓住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 激励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问题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多赞许少指责, 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 点滴的成功, 达到一个小目标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产生自信、力争上游的心态, 从内心体会到进步的高兴和成功的喜悦, 有“成为好学生”的主观愿望和信心, 这样不良学习习惯更容易得到转化和矫治。

2.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前文中作业速度慢的孩子, 我让孩子写完作业后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作业速度自然加快了。因为心急而马虎的孩子, 我让他在作业前深呼吸, 或者默念“静下心来、细心答题”等进行心理暗示:因为情绪不稳而马虎的孩子, 我尽量帮助他解决影响情绪的问题, 并进行情绪疏导;因为缺乏责任感而马虎的孩子, 我从生活习惯入手, 让他在生活中培养责任感:因为视觉障碍导致马虎的孩子, 则需要医生的帮助。

3. 家校结合, 共同改变

问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 这就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尤其要与家长取得联系, 争取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家长, 用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只有家庭与学校配合教育,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调查 篇11

[关键词] 学习不良 家庭教育 儿童

一、调查目的

学习不良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本次调查采用自拟家庭问卷,调查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特征,以期得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环境因素,从而在工作中给家长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从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以本校1年级~6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上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作为主要依据,结合班主任的评价进行分组,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学习不良儿童组:语文、数学、英语平均分在班里处于最后十名,共96人,其中,男65人,女31人。

优秀组儿童:语文、数学、英语平均分在班里处于前五名,共75人,其中,男24人,女51人。

2.家庭调查问卷:对儿童采用自行编制的家庭情况问卷,共30项,内容包括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能否和孩子说心理话、父母的情绪问题等。

3.统计学处理

SPSS11.5统计软件对两组童的家庭情况分析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调查结果

1.学习不良儿童家长的情绪及教育意识

家长的情绪:58.82%的父母因孩子学习不好影响到家庭和睦,还有19.12%的父母因孩子学习差而影响亲子关系。家长认为,影响儿童学习成绩的原因:67.65%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38.24%是不用功,15.07%是家教不当。

2.两组儿童的家庭环境比较,见表1。

3.对影响儿童学习成绩的因素进一步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四、思考

本次调查显示,两组儿童在单因素分析中有12个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7个因素呈显著差异。可见,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的学习不良关系密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殷切希望,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儿童,父母存在着不良的应答,14.58%不会针对性地辅导孩子做功课,高达71.88%的家长采用斥责打骂的方法,17.70%的家长和儿童接触的时间很少,8.33%的儿童不能和家长说心里话,14.58%的儿童根本没有任何业余爱好,这些儿童较少受到父母的鼓励、赞扬和抚慰,而父母的粗暴行为又促成儿童的固执与蔑视,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并因此进入恶性循环。此外,88.54%的家长在儿童作业时采用陪读督促,经常性的陪读加督促养成了儿童强烈的依赖心理,影响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有65.67%的父母对儿童采用双修日补课、而双修日补课剥夺了儿童正常玩耍的时间。对此,有些父母坦诚地认为,这样做是下策,但又没有其他的办法。所以说,儿童自身的问题加上家长教育的失误,是造成儿童学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有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因经历较多的紧张,自信心较低,且较易产生情绪问题。本次调查显示,58.82%的父母因为,儿童的学习成绩差影响到了夫妻感情或者家庭和睦,还有19.12%的父母因孩子学习差而影响亲子关系,这种状况下的父母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更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高达67.65%的家长认为,影响儿童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38.24%的家长认为,是儿童不用功所致;只有15.07%的家长认为,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家庭教育有关。可见,绝大部分家长把学习成绩归结于儿童本人而忽视了家庭环境对其学习的影响。当然,对于作业慢,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写字差的儿童,我们认为可能与儿童的智力、学习能力、是否患有多动症有关。为此,在开学之即,应强调对父母的培训,即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对他们的学习也不能统一要求,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培养方法,才能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孔德荣.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4):376-377.

[2]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0,32(1):59-642.

[4]王永丽,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75-679.

数学学习不良 篇12

1. 研究目的

主要对RD儿童、MD儿童以及学优儿童进行问题表现的研究. 我们假设, 第一, 同处于信息感知阶段的前提下, RD儿童和MD儿童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数学学习不良差异, 并且RD儿童和MD儿童与学优儿童相比较, RD儿童和MD儿童所用的学习时间比学优儿童要明显多出很多, 也就是说RD儿童与MD儿童相比较 , MD儿童的学习时间少 , 证明了信息感知阶段没有年纪差异存在;第二, 同处于情景表征阶段的前提下, 所用的学习时间中学优儿童比RD儿童和MD儿童少, MD儿童比RD儿童少;第三, 同处于表现方式的前提下, RD儿童和MD儿童与学优儿童相比较, 学优儿童的有效性和表现方式比RD儿童和MD儿童要好很多.

2. 研究方法

分别找来二年级学生27名和三年级学生25名, 其中二年级有9名学优生, MD学生8名, RD学生10名, 平均年龄为8.2岁, 三年级有8名学优生, MD学生9名, RD学生8名, 平均年龄为9.1岁. 选择小学材料中难度适中的4道应用题, 难度系数是0.67, 0.50, 0.59, 0.71,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三类学生, 我们规定每道题的数字必须在个位, 并且全部为三句话 . 实验仪器 为一个安 静的空间 、一台手 提电脑、 一套Cooledit2.0录音软件. 实验程序为个别施测 , 并且练习指导语, 理解口语报告法, 完成出声思维, 由主试进行第一题的示范, 然后让其他人进行第二题的练习, 一直到能够掌握这种方法为止. 正式测试开始, 出现不规范的学生需要提醒, 然后进行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提问.

3. 研究结果以及分析

通过测试可以知道, 信息感知阶段的前提下, 二年级的学优生用 时在32.06秒与41.64秒之间 , MD学生用时 在32.16秒与61.08秒之间 , RD学生用时在35.34秒与113.24秒之间, 三年级的学优生用时在30.85秒与39.57秒之间, MD学生用时在33秒与55.64秒之间 , RD学生用时在30.4秒与84.16秒之间. 情景表征阶段的前提下, 二年级的学优生用时在39.36秒与56.82秒之间, MD学生用时在33.2秒与84.0秒之间 , RD学生用时在57.15秒与178.21秒之间 , 三年级的学优生用时在38.77秒与73.27秒之间, MD学生用时在43.31秒与88.61秒之间 , RD学生用时在36.63秒与145.45秒之间. 将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学优生、MD学生和RD学生在表征问题情境与信息感知阶段的主效应比较明显, 但是年纪、学生类型、年纪主效应彼此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这次实验结果证明, 同处于信息感知阶段的前提下, RD儿童和MD儿童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数学学习不良差异, 并且RD儿童和MD儿童与学优儿童相比较, RD儿童和MD儿童所用的学习时间比学优儿童要明显多出很多, 也就是说RD儿童与MD儿童相比较, MD儿童的学习时间少, 信息感知阶段没有年纪差异存在.

通过测试可以知道, 学优生的前表征方式为0次, 复述内容为12次, 图形表征为0次, 形象表征为13次, 直译表征为16次, 关系表征为26次, 其他表征为1次;MD学生的前表征方式为0次, 复述内容为31次, 图形表征为1次, 形象表征为2次, 直译表征为22次, 关系表征为7次, 其他表征为3次;RD学生的前表征方式为30次, 复述内容为27次, 图形表征为2次, 形象表征为2次, 直译表征为5次, 关系表征为4次, 其他表征为2次. 将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学优生、MD学生和RD学生在选择关系表征方式以及直译表征、形象表征、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董妍.工作记忆、问题表征方式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影响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1) :93-94.

[2]陈英和, 赵延芹, 张可.7~8岁数学学习困难与正常儿童加法策略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9 (5) :47-48.

[3]琳娜, 张奇.小学生应用题表征类型及其对问题解决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2 (3) :45-49.

上一篇:停车下一篇:抗生素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