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反思

2024-10-16

学习数学反思(共12篇)

学习数学反思 篇1

“思之不慎, 行而失当”, 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 “反求诸己, 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 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何况作为学生, 在学习中也应适时反思学习的得与失, 消除弊端, 得教益, “反思”已经成为学好数学的最佳途径之一。

学习反思就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知识等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新背景下的学习呼唤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走向知识研究者、方法反思者, 就要求新时期的学生不仅学习要刻苦, 而且要善于对学习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一、学习数学反思认识的误区

1.缺乏主动性的反思

很多学生认为:反思就是作检讨, 在学习时, 只管道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不足, 也不思考真实与否, 不足点越多, 反思越深刻, 否则就是蜻蜓点水, 有敷衍之嫌。 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 反思自然变得被动起来; 另有一些人为学习反思没必要, 学生的任务就是做作业, 作业做细致了, 任务就完成了。 很多学生习惯于“年年岁岁书不变, 岁岁年年题相同”的机械重复中, 不研究新题型新解法, 只是低头走路不抬头看路, 不去思考, 哪来反思? 一些学生把写老师布置的学习反思作业当做任务来完成, 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 随便抄抄错难题, 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写反思。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 在追求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学生的个性彰显, 对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少学生将学习中出现的种种迹象当成一面镜子, 但这面镜子却鲜有照射自己的不足, 而是将镜子对准了老师, 对准了环境。 这样, 反思成了学生“诉求”的途径, 非但没能促进学生自己的成长, 反而极大地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计划, 对学生百害无一利。

2.“纸上谈兵”式的反思

“纸上谈兵”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学习上, 就有众多的“纸上谈兵”者, 说起话来高深莫测, 谈起学习方法头头是道, 翻开反思记录册, 可谓练笔挥毫洋洋洒洒, 却鲜有特色的实战经验。 这样的“空中楼阁”卖弄的是优美的“舞姿”, 生命力却在瞬间即逝。 与实际的学习实践丝毫没有关联的空头理论, 显然对今后的学习数学没有任何借鉴价值。

3.内容单一的反思

多数学生只把反思当成课后的反观, 却忽视了反思的外延。 比别人多一层的思考, 反思的内容就充实、丰满了, 将来作为可提供借鉴的学习方法可能性就更大了。 让我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这正是反思的价值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 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反思, 那么反思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优化, 反而会将学生拖入“无效劳作”的死胡同, 将反思演化成学习数学的胡话、废话的阵地。 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反思、认真对待反思, 让反思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助推器。

二、对如何进行学习数学反思的看法

1.反思成功得意之处

如学习中引起同学之间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学习思想方法和解题思路运用的体会;感受最深的解题思路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 这些可供以后学习数学时参考, 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数学方法的功效。

2.反思失误之处

侧重审视自己在解题中的失误之处, 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 如解题过程中常常失误的小问题;解题方法是否为最佳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同学之间的情感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 等等。 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学习数学时的借鉴, 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解题新思路, 写出改进策略和最佳解题方案。

3.反思老师的见解

老师能对数学问题进行最深层次的分析, 因此应当认真听取老师的建议, 吸收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加以改进。 反思老师给我们真心的忠告和建议, 好好学习数学知识及数学解题方法。

总而言之, 新形势下的学习反思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 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学会解题方法。 学习数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学生表演艺术风采的过程, 而是学生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另一方面, 有助于我们在新环境中深入研究学习数学解题思路的方法。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只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多多反思, 总结发扬学习方法的成功经验, 改正弥补学习数学的缺点与不足, 不断进步, 不断完善, 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反思 篇2

首先,我组建了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我认为小组学习很简单,在《圆的周长》这一节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简单了,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围桌而坐,更不是场面越热闹,就更显合作效果越好。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原因是多个方面:一是过多关注合作结果,对合作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不够。比如在测量圆的周长的小组活动中,我就提问: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我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接着我 就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明显的还有学生没操作完成,我怕完成

不了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就叫停连忙找学生汇报操作方法,在学生汇报中也不敢让困难学生发言,只请了个别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一来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就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并且“导”不明,“演”也不精。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只关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任务的目的,没有关注学生在实际小组合作中的参与,这样就失去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学生真正合作的意义。

二是对小组合作参与度及合作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如在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操作完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量的,这时有的小组就出现了只有个别学生在说,大部分学生就成了观众。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在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均衡,是否都积极地投了小组合作。

第三是有点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对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处理不够合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书本、课桌面等一周边线长度的操作。在这一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是一人在做,其余人在看。这样表面上看,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把合作学习当成了一种点缀。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四.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合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导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造成合作成员讨论时发表

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讨论很难深入,合作学习难以落到实处。

第五、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只追求合作讨论的形式,只是为做给人看的,不讲究效果,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第六、教师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由于过份强调学生的“学”,教师常常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引领学生“学”的过程,对一些普遍问题不能及时适当的提供变式帮助学生解疑,以至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扯西拉的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制学生小组之间竞争性更强,竞争又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

学会反思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篇3

一、要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反思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在部分同学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背景来对新知识的理解的。没有经过反思所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使自己建构的知识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做到“听中有思,思中有悟。”

二、要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反思

我们的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概念和技能,还应包括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在具体的数学运用过程中能从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斛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在不断的反思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活动的能力。

三、在知识纠错过程中反思

我们在作业中的错误中,不要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应该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尽量让“问题”是我们想通的,而不是老师教通的。在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找出病因,并及时给自己注射“疫苗”,那么这种错误就变得有价值了。

四、在知识归类过程中反思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反思 篇4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 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 通过阅读, 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 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有些成绩好的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 并拿那些我尚未涉足的问题来问我作为一种兴趣、乐趣, 甚至在同学之间进行竞争。

二、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 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 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我们在前一节学习了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你能求出一元二次函数y=x2-x-2与x轴的交点吗?启发诱导学生x轴上的点的特点是y坐标为零, 于是令y=0, 即x2-x-2=0求得交点坐标为P1 (-1, 0) , P2 (2, 0) , 从而得出结论:一元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的横坐标就是其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有一个交点, 没有实数根则没有交点。这是揭示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三者关系的关键, 是突破本课难点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 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引导学生在新知识背景中积极思维, 主动探究。

三、采用实际问题引入, 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理念,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 以问题为导向, 激发学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引课”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课, 相当于一台戏的序幕或一部小说的引子。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引课”, 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 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中, 也有助于破除教师的“自我中心”, 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 教师创设疑问, 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 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 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 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 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对遇到问题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 不可能一次性直接地把握学习活动的本质。例如, 遇到问题怎么办?产生了错误怎么办?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这就需要进行反思。反思是指对自身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即在考察学习活动的经历中探究问题的答案, 重构自己的理解, 激活个人的智慧。比如题目:已知a, b, c, d∈R, 求证:, 当学生用分析法证明如下后: (1) 当ac+bd≤0时, 显然成立。 (2) 当ac+bd>0时, 欲证原不等式成立,

只需证 (ac+bd) 2≤ (a2+b2) (c2+d2)

即证a2c2+2abcd+b2d2≤a2c2+a2d2+b2c2+b2d2

即证2abcd≤b2c2+a2d2

即证0≤ (bc-ad) 2

因为a, b, c, d∈R, 所以上式恒成立,

综合 (1) 、 (2) 可知:原不等式成立。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能否用三角代换法, 并提示不妨设 (r1, r2均为变量) .然后让学生得出

所以.这样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 产生超越已有内容之外的信息, 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 不断提出问题、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听课学习反思 篇5

(1)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画(部分孩子的样张不齐全,就画一张),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2)购物付款。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付款→找钱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新情境,增加小面额购物,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环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3)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我也有一定的困惑:

引导学生反思 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篇6

一、引导学生反思典型例题,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课堂中例题学习是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应不断深化对数学知识、技能及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假设策略时,先出示“鸡兔同笼”这一典型问题,当学生通过画图等方法解答后,让学生及时反思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学生总结出:一是假设都是鸡;二是考虑假设后脚的数量是变多还是变少;三是考虑变少是因为把几只兔也看成了鸡;四是求出另一种量。笔者引导他们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先要假设两种不同的量为同一种量,然后从假设后数量关系的变化,推算出其中一种量的数量。接着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12张乒乓球桌上一共有34个同学在比赛。你知道在单打和双打的乒乓球桌各有几张?”学生很快根据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做出了正确的解答,即先假设都为双打,12张球桌应有48人,比实际多48—34=14人,可见把14÷2=7张单打也看成双打了,正确率达90%。当然在教学中笔者也经常引导反思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路程÷时间=速度等,这些都是学生解题的基本数学模型,只有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发现、思考、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以最有效的途径掌握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二、引导学生反思课堂发言,训练逻辑表达

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的磨炼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往往想的跟自己表达的不一致。课堂上教者要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口述解题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清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例如:六年级一班做了135朵花,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是三班的4/3,三班做了多少朵?引导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1)先根据“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可以用135×8/9求出二班做的朵数;(2)再根据二班做的朵数“是三班的4/3”,可以用二班的朵数除以4/3求出三班做的朵数。接着教师追问:反思一下刚才的回答,是从条件想起的还是从问题考虑的呢?你有什么启发?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同伴或自己的发言来训练思维及表达。同时从学生的回答中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程度,便于教师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也为学生适时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达创造了良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三、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树立策略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新授内容一结束,很多教师都忙于让学生做各种形式的题目,而疏于反思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把握解决数学问题背后所用的策略方法的形成。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反思解决数学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这样不但让学生轻松获取所学数学知识,还让学生学会了许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起到闻一知百、触类旁通的效果。如:题目中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跟哪些条件相关?需要运用怎样的策略解决?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素材?等等;同时让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我为什么会这样思考?”“解题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错误?”“怎样才能找到规律?”“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等等,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有目的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以至于能够面对不同情境也能灵活运用策略、改变策略,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四、引导学生反思探究成果,提高迁移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迁移能力。”学生总是根据具体情境来决定探究方法,如果不对它进行概括,那么它的适应范围就很有限,让学生思考情境中某些参数的变化对探究结果的影响,使学生的知识发生同化和顺应,提高学生将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的灵活性。结论得出后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所得结论可靠吗?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能否对题目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举出符合题目条件的一个特殊例子?运用这个结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例如:探索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提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把长方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广。再如探究出比的意义之后,可以反思:比与分数及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根据分数及除法的性质能否推想一下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又有何作用?这样反思和设想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引导学生反思作业情况,学会纠错追因

作业是学生掌握、内化知识的主要反馈方式,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地反思自己的作业情况,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作业情况:你做作业时有没有认真审题?做作业的过程中有困难的地方吗?这道题的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做错的题目错在哪里?当时是怎么想的?记得学生在完成“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曾遇到这样一道题:16/15-7/9+2/9。好几名学生是这样做的:16/15-7/9+2/9=16/15-(7/9+2/9)=16/15-1=1/15,笔者没有让他们直接改正,而是把错误的解法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为什么会错?学生很快意识到由于受“凑整”的影响,把运算顺序想错了。同时还要让学生及时反思一下,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要考虑的运算顺序,能简算的要考虑其运算律及依据,不能想当然等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发挥了作业潜在的教育价值。

反思是没有终结的,让反思成为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加以反思,用恰当的反思和追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从中总结自己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技能技巧以及经验教训,要让学生在反思中真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优化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

探索数学反思学习的途径 篇7

一、学习的有效性反思

1. 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进行反思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并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对基础知识进行反思学习就要善于比较、辨析、总结、归纳, 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让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例如, 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函数, 于是我们把它对比着总结一下, 发现无论哪种函数, 我们需要掌握的都是它的表达式、图像形状、函数性质 (奇偶性、增减性、对称性、最值等) .对比着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解题时注意这些函数关系结合使用, 收到较好的效果.

2. 从数学基本技能与方法应用进行反思

数学基本技能与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学习获得的经验体会, 并加以运用掌握形成的技能与方法.例如利用凑角法求三角函数最值可作如下反思:

例1求函数的最大值.

解函数转化为, 所以当, 函数的最大值为1.

反思 (1) 把实数形式化为三角函数形式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打破常规逆用了三角函数值形式? (2) 如何构成了三角函数的恒等式sin (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 并进行逆用? (3) 在转化成形如y=Asinx+B时, 利用什么求最大值?能求最小值吗? (4) 解题的基本思想是构造三角函数, 有什么特点? (5) 解题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转化思想, 逆向思维, 还能构成其他的形式吗? (6) 能设计一个试一试吗?如求y=cosx-sinx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7) 能概括成一般的方法吗?

二、解题的实践性反思

1. 从解题的探索过程方面进行反思

数学解题的探索过程是学习者反思学习所得的实践过程.审题是数学解题的重要环节, 重视审题并学会审题, 才能尽快地生成解题思路, 也才能不断地提高解题的水平.审题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 观察问题, 观察问题不仅要“观”, 更重要的是“察”:观察什么, 怎么样观察, 观察怎么样记录, 一次观察什么, 二次观察什么等许多方面联想问题通过观察由浅入深由整体到部分由形式结构到相互之间的联系等许多方面, 对题目进行解读, 近一步抓住问题的本质, 让问题向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发展. (3) 转化问题, 在观察、联想的基础上寻找自己已有的解题模式, 把问题转化为已有的模式进行解决.例如:

例2求方程sinx=lgx的解有________个.

反思联想已学知识, 转换思维角度发现此题的本质为求方程组的公共解的个数, 因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像交点问题进行求解.

2. 从解题的突破口进行反思

解答数学题常选择一个容易攻克的突破口, 作为解题的切入点, 由点及面, 逐步解决所有问题.怎样寻找解题突破口, 也需要进行反思.

例3已知抛物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3, 对称轴为直线x=-1, 在x轴上截得线段长为4, 求抛物线方程.

反思解题的突破口如下:

突破口一从抛物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3思考, 可选择一般式方程y=ax2+bx+c (a≠0) , 显然有c=3, 利用其他条件可列方程组求a, b的值.

突破口二从对称轴为直线x=-1思考, 可选择顶点式方程y=a (x-m) 2+k (a≠0) , 显然有m=-1, 利用其他条件可列方程组求a, k的值.

突破口三从图像经过三点思考, 即过三点 (0, 3) , (1, 0) 和 (-3, 0) , 可选择一般式方程y=ax2+bx+c (a≠0) , 代入点坐标, 列方程组求a, b, c的值.

反思解题突破口的探求, 经常体会到: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 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题突破口, 调动相关知识、技能来寻找解题途径.

3. 从解题的结论进行反思

解答数学题, 还要从结论中去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获得, 反思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 学会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突破困境的体会、寻找突破口的启发等, 努力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

4. 从解题的思维品质进行反思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的外部表现, 它包括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品质.

例4求函数的值域.

错解令, 则2x=t2+3.

故所求的函数值域是.

反思——开启数学有效学习之路 篇8

也许, 笔者的一些教学片段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片段一:

一次数学质量检测刚过, 数学课上, 老师正在分析试卷, 分析到一道图文应用题时, 让一位做错的同学站起来, 分析一下究竟错在哪里, 他支支吾吾了半天, 什么也说不上来.

片段二:

一堂求百分率的数学课, 教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一段路程, 甲行完全程3小时, 乙行完全程需4.5小时, 甲的速度比乙快百分之几?一位平时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不假思索地站起来说:“这道题很简单, 只要把 (4.5-3) ÷4.5就行了.”旁边的同学有的一脸茫然, 有的面有疑虑, 老师追问:“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迟迟疑疑中无一人举手.

从上面的例子中, 不难看出, 在很多数学情境中, 我们的学生缺乏自信, 反思的习惯不能很好地形成, 的的确确可以说是数学教学中薄弱的环节之一.那么, 反思作为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怎样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逐步养成反思习惯, 提高反思能力, 可谓是任重道远.

一、“思”于疑处, 以促探究之有效

数学学习, 自主探究是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 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障碍与错误的出现是必然的, 教师的有效提问凸显作用, 针对性的、启发性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反思探索过程:学生可以先个人反思, 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进行集体反思.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中, 我学习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时, 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 通过看一看, 摸一摸, 量一量, 自主探究特征.刚开始研究, 一名学生就非常激动地、迫不及待地告诉我: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每一条棱都相等.我问他这个结论是否可信, 提醒他再分析、尝试, 但他当时非常兴奋, 根本听不进去, 我就让他把他的发现交付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反思, 排除了有关棱的错误结论.学生在反思中矫正了偏差, 使探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后来, 经过不断地尝试、得出结论、反思、排除, 他们终于有序地找到了面、棱的相关特征, 体验了因不断反思而换来的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反思.

二、“思”于学后, 以促学力之提高

我们的学生天天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 却很少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观察, 很少给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因此, 聪明的老师善于引导孩子反思, 他们每个数学活动结束后, 都会组织交流反思, 特别是对于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的结论, 都应引导学生反思, 逐步让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 及时反思, 纠正偏差.我们常常设计如下问题:你是怎么得到这种方法或结论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我还有些含糊?还有什么疑问?学生通过自身回顾, 经历一个分析探索的真实过程, 一方面可以建构下一步的学习构想, 一方面在质疑问难中集思广益, 拓展思维, 能够从中总结经验, 凝练方法, 提高学力, 增强思考的乐趣.

三、习中渗“思”, 助智慧生成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要真正体现有效, 离不开练习.我们往往会面对这样一种情形:当我们话音刚落, 学生奋笔疾书, 做完以后抢着交给老师, 似乎很认真.教师批改以后, 有的不假思索, 拿起橡皮就擦:有的赶紧问同学, 有的扔在一旁, 置之不理.针对这种现状, 首先我们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 答完题后, 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 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学生改题之时, 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 说思考过程;保留错误的解法, 在错题上找出错误成因, 再反思如何改正.通过作业过程的反思, 正确的数学认识结构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学生的错误认识也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反思,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 使学生明确反思的作用, 学会正确而有序的反思, 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四、问中引“思”, 推同伴互动

当今的社会, 合作精神很重要.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随处可见小组自主学习的痕迹.那么, 小组合作讨论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 彻底放手呢?断然不是, 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 相互反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到小组汇报的质量, 这种方法时时渗透于我们的学习过程中, 大家学会相互反思, 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在发现能力和甄别能力方面也会有长足的进步.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参与其中, 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针对不当的结论应提醒学生适时反思, 如教学时, 遇到“正方形广场的边长是40米, 它的5%需绿化, 绿化占地多少?”这样的问题, 多数学生出现了用10×5%来求出绿化边长, 再用边长乘以边长来解决问题.此时笔者就马上组织学生讨论:5%表示什么?每一小组在组长的有效组织下, 通过画草图, 计算等方法不断质疑, 积极反思, 不断吸取群众的智慧, 互相学习, 互相补充, 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数学 篇9

一、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中的错误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 出现偏差差和和错错误误是是很很正正常常的的, , 关关键是在于教师要把把学学生生出出现现的的错错误误作作为为一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

有一次, 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 时, 大部分学生填的是“1”, 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 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 余数1与除数0.12比, 余数比除数大, 说明填“1”是错误的。

(2) 余数1与被除数0.97比, 余数比被除数大, 说明填“1”是错误的。

(3) 验算:8×0.12+1≠0.97, 说明填“1”是错误的。

紧接着, 我再带着学生分析, 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 虽然商不变, 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 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 正确的余数应把1缩小100倍, 得0.01。

上面的例子中, 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 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思问题,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了问题, 解决了问题,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 对于解答错误的题, 一般情况下在题目旁边打上“?”, 对于学困生, 除了“?”我还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 以帮助学生反思思路, 学生通过反思能改正的则再给他打上钩, 或针对不同的学生写上不同的鼓励性语言。

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

有好些家长问过我:“老师, 你教的知识我们孩子听得懂, 也会做, 可为什么老是要出错呢?”我也曾告诉某个家长:“你们家小孩上课回答问题相当积极, 思路也正确, 但就是一动笔做题, 就出错。”我一直认为既然知识都学懂了, 还要错, 原因多半出在细心上, 所以对于学生我唠叨得最多的就是“要细心, 要细心。”直到有一天单元测试公布后, 一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站在我面前, 沮丧地问我:“老师, 我每天总是积极完成你布置的作业, 而且回到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6页) 家后妈妈还要叫我做同步练习, 而且每次单元测试我都很认真、细心呀!可为什么每次都不能上A等呢?”这个问题当时真把我问住了, 面对满脸难过、困惑, 而平时学习真的很认真的学生,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她, 因为我和她一样困惑, 她的问题把我考住了。

事后, 我翻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请教了多位专家。原来, 学生常常只顾着完成老师给他们布置的题目但从不想为什么;教辅书给学生学生的最大作用仅限于题量, 但他们却忽视了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给学生指出了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解题时总是想急于求成而与知识点脱钩, 殊不知脱离了知识点去解题犹如迷途的羔羊。所以现在, 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让学生交流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如反思自己是否在以上几个方面能经常考虑、解题是否经常盲目性、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其他同学的区别在哪里等等。这正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三、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促反思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平时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点点滴滴反思的收获, 如对某题独特的解法、对某个知识有创意的见解、对某个知识点的质疑、释疑、对某方面知识的新发现等用文字记载下来, 这就是在写数学日记。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思维梳理, 进行再反思, 使之更系统化, 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过程。当然, 也可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这样,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四、遵循规律, 留足自主探究反思的时间

数学课题学习的回眸与反思 篇10

一、课题“关于‘初中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学习过程

引言 (教师在课题学习前的发言) :电视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 优秀的电视节目吸引、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 为了使电视节目能满足初中生的需要, 有关部门需要对初中生看电视的情况, 包括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看电视的时间、经常看的电视频道等作调查。有关部门把对我们学校的调查统计工作的神圣任务交给了我们班的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刚学过的“数据与图表”的知识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吗?”“能。”一声非常整齐且有力的回答。于是, 就开始如下的课题学习过程:

1. 准备工作

(1) 组织形式:在学生们激烈的讨论中, 最后他们达成如下共识:以座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 全班共分成13组, 并推选一位同学做组长, 负责安排调查时间并作好分工、记录、统计等。然后, 要求每一组同学对本校两个班的全体同学进行调查。而各组要调查的两个班, 由教师准备好全校28个班级 (除去本班) 的标号, 由各组组长以抽签的方式确定 (在全班同学的亲自参与活动、策划中, 他们切实体会到了如何选择调查对象更合理) 。

(2) 调查内容: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包括节目名称、电视频道、观看的时间 (可以具体地分为每周观看的次数和每次观看的时间) 等。

(3) 调查方法:在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的两种方法中,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 最后, 他们觉得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便于统计。于是, 教师要求学生可采取课本上的问卷调查的形式做成表格, 要求每个小组准备130份表格。

2. 收集、整理数据

(1) 小组成员在与各被调查班班主任的协商下, 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各班下午第四节自修课的时间, 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到了数据。

(2) 各小组将自己收集到的数据, 经过整理, 画成统计表, 绘制成统计图。

3. 交流

根据统计图表介绍本组调查的情况, 得出结论和建议, 写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评析:在整个课题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仅仅充当了活动的发起人和旁观者。从活动的策划到执行到总结交流完全由学生完成。活动中, 教师看到了全体学生的热情, 他们 (此时完全没了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之分) 个个有事做, 人人献计献策,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他们时而在激烈地讨论着该如何选择更优的方案, 时而认真地思考着一个问题, 时而又大家埋头在设计计算着一个问题。特别在画成统计表、绘制成统计图和最后的交流环节中, 他们的那一幅幅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品展示, 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舞台, 他们的那一篇篇极具说服力和可行性的建议, 让在座的师生都为之叫好。同时, 在这次的课题学习过程中, 他们既了解了本校学生爱看的电视节目的情况, 又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及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去。培养了他们的组织与协作能力、社交能力, 培养了他们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意识, 也大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媲美的。

二、引申活动:“如何得到敏感问题的真实回答”

师:在前面的课题学习中, 大家已经认识到了, 经常需要根据调查来获得一些数据。比如调查自己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 调查全校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等。大家也清楚在调查活动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保证数据真实可靠。一般情况下, 受访者总是会如实回答自己的情况, 但是当被问到敏感的问题时 (如“你是否向父母撒过谎”) , 人们也许会不愿回答或提供不真实的答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就“你是否向父母撒过谎”的调查, 教师先让少数学生在校园里随机采访几位同学。果然, 被采访者多数都拒绝了回答。于是, 教师就要求全班同学设计一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第二天, 教师在学生们设计的方案中, 选出了如下的方案:调查时, 用概率的方法得到敏感问题的真实回答。

这种方案要求给被调查者提出两个问题, 其中一个是你是否向父母撒过谎? (敏感的问题) , 另一个是你的学号的最后一位数是否为偶数? (无关紧要的问题) 。在调查时, 要求被调查者首先掷一枚硬币, 然后根据硬币的正反面决定回答哪一个问题 (比如掷出正面回答敏感的问题, 而掷出反面回答无关紧要的问题) , 但不必告诉采访者自己回答的是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 被调查者将乐意如实回答问题, 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回答的是哪个, 不必担心泄露秘密。

假设将这种方法用于200个被调查者, 并得到80个“是”的回答。因为掷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1/2, 于是, 我们估计大约有100个人回答了“你的学号的最后一位数是否为偶数”的问题, 且这个问题的两种回答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因而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约有一半人 (即50人) 回答了“是”, 因此, 还有30个“是”, 是另100人在回答问题“你是否向父母撒过谎”的答案。于是, 我们可以估计被采访的这200个人中, 大概有30%的人向父母撒过谎。

教师在确保各小组的学生都理解以上方案的操作方法后, 要求学生按照该个方案去调查结果非常成功。

三、反思

课题学习不管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 具体表现在如下四点:

1. 就数学课题学习的意义而言

数学课题学习, 是引导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围绕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所展开的学习活动。他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对数学学习进行体验,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学习。

2. 就学生发展的要求而言

各种测试研究表明, 我国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精神较差, 学生发现问题、面临问题的能力欠缺,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不足。而课题学习能让学生接近实际生活,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 就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而言

由于课题学习会联系到实际问题的真实性和开放性, 课题涉及其他领域里的知识, 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能力水平方面, 而不仅仅局限在数学方面。也就是对教师的一般素养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开展课题学习, 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提高, 对教师自己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应该不断地去学习, 积累经验、积累资源, 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更好地去开展课题学习的教学。

4. 从传统教学与课题学习的对比来看

课题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课题学习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真正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育目的。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反思 篇11

数学新课程已走进校园,但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无实效。那么,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根据本人参与我校《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经验,以为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合作学习的背景

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并很快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原则,形成一种互补,每组4-6人为宜。在参与全班交流中,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目的就是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另外,合作形式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合作学习”模式和实施过程

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基本形式为:设计合作内容、合作目标→小组活动→反馈评价→归纳点评

1、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合作学习教学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呈现合作学习目标。为了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应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验的新理念,讨论的问题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

2、组织小组活动

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时,主要以同桌二人小组或前后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1)二人小组合作学习

同桌二人小组合作学习,通常选择简单的教学内容。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利用率高,比单独的自学效果好,可以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2)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

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最适宜,能保证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教学时,把问题设计的有梯度和层次,让学生根据问题提纲充分交流,在学生合作“学”的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组内成员轮流负责管理和汇报等工作。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刚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要耐心扶助,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会出现不认真听其他人发言,而想自己事的学生。这就要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一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开展道德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应从三方面着手:

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五、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学生往往缺乏经验的技能方法,不能有效合作。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常用的方法有:协商法、辨论法、提问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3、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合作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高效的实施,才能把合作落到实处,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六、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要精心设计问题

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和成效。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宣布“开始小组合作学习”,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目的。因此,教师要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否则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但要处理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为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学困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地听取别人意见,细致分析过程;第四,教师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促进反思,有效提升数学学习品质 篇12

一、制造冲突促反思,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期,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习困惑,例如相似知识点、新旧知识等形成的思维冲突.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思维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制造”冲突,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优化学生认知方式等.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将轴对称与中心对称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知识的易混点与相同点制造冲突,教师可以制造这样的冲突(投影):

有三个同学围绕下列两个图形展开了争论:甲认为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乙认为两个都是中心对称图形,丙同学认为甲乙都是错误的,他认为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是同一种类型.你们认为哪个同学是对的呢?说说你的看法.

通过制造冲突,学生形成暂时的思维混乱,这种混乱的思维又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反思的过程就是调动积累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知识进行反思,强化了对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从“柳暗”状态到达“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准确把握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同时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抓准时机促反思,提升学习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抓好时机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这样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情绪高昂时促反思.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兴趣盎然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高,学习自觉性也最强.这个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进知识的深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创设了一个应用情境:

投影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感受图中所提供的情境.提问:一共有600只鸡,共3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该怎样列式?

1.600÷3=?你是怎样想的呢?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1)3个200是600,600除以3得200;

(2)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是200;

(3)因为6÷3=2,所以600÷3=200.

由于题目相对简单,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反思:说说自己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于思维受阻时促反思.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时机,促进学生反思,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形成清晰思路,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在学生知识构建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三、丰富形式促反思,强化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我常常采用学习反思、学习日记、师生对话录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例如在教学“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学习反思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连除、连乘、连加、连减等问题进行反思,帮助学生通过反思,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习日记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学习笔记对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反思,形成系统的知识,深入的反思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完美建构数学学习课堂.

师生对话录是师生对话的有效渠道,也是强化师生互动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个师生互动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对话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例如“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通常情况下该部分的练习是在方格里通过绘制图形的作业形式表现平移与旋转.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我又利用师生对话促使学生反思:

平移与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你能不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原理是什么?

通过师生对话,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起本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又促进了师生互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总之,反思是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手段.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索,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进行反思的有效方法.教师的引导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生通过反复的反思,数学学习的思维将越来越活跃,乐于反思,乐于学习,爱上数学,学习品质将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反思是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反思性学习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马文娟.浅谈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2]张丽萍.谈谈小学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6).

上一篇:喉罩通气麻醉下一篇:广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