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目的

2024-09-17

体育目的(精选9篇)

体育目的 篇1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维模式的学校体育目标, 学校体育不断从竞技韵味十足的观念中解脱出来, 面向更适合广大受教育者的健身中来。进而从注重量化模式的学校体育能力体系, 进一步转向以人为本的“阳光体育”。三维健康概念的提出为学校体育模式注入了新的诠释, 然而学校体育的主体建设方向仍然体现在体育实践基础教学上, 终身体育教学结构建设落后于当今教学改革时代, 不能满足学生对终身体育健身知识的需求。目前, 我国校园体育教学形式的建设方向单一。

本文基于大学体育教学平台, 利用现代教学理念, 探讨适合大学生终身体育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校园体育文化结构。使大学终身体育学习在规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数字互动的平台, 明确、清晰、简明、富有感染力的了解所需的终身体育科学文化知识, 并便于对体育健身指导、运动处方开据和运动疾病的防治、体育欣赏、运动心理调节以及体育史料查找等, 本文将从大学体育课教学的结构、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大学体育互动媒体平台3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而构建以终身体育理念为基础的大学体育体系。

1 体育课教学的结构

体育课的结构一般是指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 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遵循学生身心变化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体育课结构的重点, 规划体育课的组成部分、课的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分配是体育课结构的主要内容。体育课结构将教学活动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基本部分, 并在不同时间段内针对教学对象, 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安排不同的运动负荷等组织形式。大学体育课教学结构模式具体要求见表1。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通过对大学体育的知识结构分析, 将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归纳为知识学习能力、健身能力、终身体育能力、体育欣赏能力四个方面, 以此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系统, 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知识的全面、基础普及能力。具体结构模块分析见表2。

2.1 知识学习能力模块

(1) 体育理论知识, 构建世界体育历史的发展, 各体育项目的特色, 体育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与融合, 大众参与体育文化的方式, 体育与建身的特点等终身体育知识学习模块。

(2) 人体机能测定, 利用台阶试验、身高体重、握力、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力量、柔韧、耐力等素质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进行自我评定。使学生学会科学化的体育健身标准监测。

2.2 健身能力模块

(1) 人体形态学, 将机能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形态结构通过3D等虚拟技术的形式植入校园网数据库直观体现出人体机能形态, 便于分析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结构的影响关系。另外, 结合人体各项体格指标的测定等, 充分掌握人体内外结构的特征。

(2) 运动生化, 将机体血乳酸、血糖、血尿的检测与评定数据等级划分, 实现运动与常规不同阶段的人体成分、酶的功能状态数据图式分析。

2.3 终身体育能力模块的功能分析

(1) 运动技术动作, 对各项运动技术动作解析、三维测力分析等, 通过计算机数据计算, 指导科学体育活动的开展。

(2) 运动医疗保障, 编辑各项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急救方法, 研制运动保健方法与科学健身处方, 配制运动营养的科学与实施手段。保障科学方法开展终身体育锻炼。

2.4 体育欣赏能力模块

(1) 体育美学, 介绍体育运动中健身与健美的特点、以及体育美的特征、竞技体育美的表现形式等, 完善体育美的认识。

(2) 竞技体育欣赏, 对体育规则的介绍, 使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体育欣赏, 成为看得懂, 会分析的校园体育比赛的参与者。

3 大学体育互动媒体平台

3.1 建立体育信息数据库

基于校园互联网系统为基础, 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为设计后台, 利用ODBC数据源连接Web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的结构时, 严格遵守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共享性、安全可靠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减少存储冗余度等要求。本系统的数据表主要包括学生用户信息表统计表、健身知识传达数据表、体育知识信息表、体质信息教参数据表、体育技能信息图文数据表、教辅资料音像数据表和它们之间的关联表、权限配置表等。

3.2 互动媒体平台功能的实现

互动媒体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功能模块:后台管理子系统、知识检索互动子系统、个性化体质监测服务子系统如图1。

3.2.1 后台管理子系统

后台管理子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子模块、IP访问控制管理模块、数据资源传输管理模块三个部分, 分别实现了对整个系统的用户信息、数据资源信息的管理、更新和维护功能, 以及用户使用范围的限制功能。

3.2.2 知识检索互动子系统

知识检索互动子系统包括知识学习能力、健身能力、终身体育能力、体育欣赏能力四个方面, 用户通过虚拟技术平台, 将涵盖体育理论学习、人体机能、人体形态学、运动生化、运动技术动作、运动医疗保障、体育美学、竞技体育欣赏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体育多媒体资源、通过数据库分类的形式, 分别实现了对体育知识的多方面需求和互动。成为大学生对体育知识需求自主探求的重要途径。

3.2.3 个性化体质监测服务子系统

个性化体质监测服务子系统主要是建设人体机能互动监测平台, 其功能有:台阶试验、身高体重、握力、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力量、柔韧等素质评定;机能系统解剖结构与生理形态结构观察分析、人体各项体格指标的测定等;机体血乳酸、血糖、血尿的检测与评定、人体成分、酶的功能分析;各项运动技术动作的三维数字解析和测力分析等;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急救、运动保健方法与科学健身处方研制、运动营养的科学配制与实施手段。

4 结语

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 为体育教学开启了自主多样化的选择模式。高校以终身体育理念为体育教学基础, 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表现, 是发展学校体育的趋势, 也是充分体现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高校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建设, 实际上使传统的体育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和全面的知识获取模式转变, 也是一个对新的大学体育知识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通过对大学体育能力与知识学习体系的分析, 利用终身体育教学理念, 构建大学体育教学平台, 就大学体育课教学的结构、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大学体育互动媒体平台3个方面进行研究, 探讨以培养终身体育为目的的大学体育学习形式, 并对学生提高全面体育素质, 提供科学体育的价值评价判断, 进而为巩固终身体育教学基础, 创新大学生终生体育结构提供科学引导。

关键词:教学平台,终身体育,结构模式,互动媒体

参考文献

[1]曹平, 田爱华, 等.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模式构建之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2]季浏, 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4.

[3]郝光安.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 (2) :81~84.

[4]王凤来.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168~169.

[5]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 2006.

体育目的 篇2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高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日益凸显,在国际的交往当中也有了更高的话语权,令国外的许多国家所向往。近几十年间,特别是在我国在国际奥运会上,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吸引了国外的留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学习祖国的璀璨文化知识和涵养品德。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留学生们的青睐。中国传统的体育是指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承发展下来,益于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体育锻炼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个时期、不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文化传统知识。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蕴含着古代文人义士的思想精华,更值得人们去学习和领会。

一、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在我国的教学课程当中,留学生的课程教育是国家教学课程当中的重要一部分,是传播国家的文化传统、人文素养、扩大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尽快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扩大认知和认同。因此,在大力倡导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对留学生进行体育传统教育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我国具有5000年的传承文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包含着人生的哲理。例如太极拳,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运动。易于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但是,太极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刚柔相济,相互融合。从其动作的要领、姿势和展示的形态以及其打法和发挥的威力,都是值得去学习和反思。更值得留学生去认真的思考和体会。从中能够体会到我国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逐步建立起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将国家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其都认同中国。令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好的发扬出去,传播出去。

2.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留学生教育是项国际化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民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知识层面和生活方式的融合教育。留学生在各高校的学习过程当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当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本质习惯,能够增进对当地国家的认同感和接受其传统的文化内涵,从而将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将国家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机遇,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当今,是大力倡导和发展留学的时代,是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时代,我国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旋律,奏响时代的凯歌,利用这一机遇扩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3.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国际化的发展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留学生教育将是推动时代融合重要桥梁。留学生既能够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了解国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融合。这也将是我国进入国际化轨道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留学生教育也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准,适应国际化潮流的方向,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和提高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世纪以来,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融合发展,高校的教育也呈现出融合之势,留学生的队伍不断壮大,对留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升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声誉。我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特色的体育精神,例如中国的功夫,在国际上也占据着一席之地,深受外国友人的推崇。但是,他们都是在膜拜功夫的暴力,对暴力的崇拜或是种可以宣泄的工具,不能够理解其内涵。因此,要通过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转变对中国体育文化的误解,转变思维,充分诠释中国传统体育的内涵,树立体育大国形象,提升国家的体育文化声誉。

2.便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随着留学生群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成为社会上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是国家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媒介。例如中国的武术这类项目,学校要对留学生专门开设武术课程,提升他们对武术的内在认可。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地位的提升。3.促进对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讲究身心和谐统一的关系。对留学生的教育要从本质上进行教育,让其深受文化的熏陶,思想随着学习发生转变,摒弃本国的思维束缚,对国家传统的体育文化形成认同感。

三、结语

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来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只增不减,留学生队伍必将随之不断地壮大,对留学生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的方法,对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留学生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体育目的 篇3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体育教育目的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11956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21978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

31987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4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规定,初中体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规定,初中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使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创新

1弊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体育课程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的评价方面,都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全过程地关注学生健康体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力求把健康要求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它是培养终身意识的前提。2币岳砺畚指导,深入联系实际

体育教学注重实践操作,体育教师在转变和提高认识的同时,应以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切实改变体育教学方式。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 ,学校体育场馆的扩建,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学校在体育课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不把体育课集中在一起上,教师之间要相互协调配合,多想办法,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安排上尽量做到减少相互影响,发挥场地设施的最大功效,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多功能作用。

3碧逵教师的评价要实现多元化和网络化

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学的内容、形式、要求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方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此外,还可以加上家长和社会部门,使评价体系更为开放,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使体育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重大成功。

4弊变体育教师角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看体育课的目的与价值取向 篇4

一、看体育常态课与观摩课的主要目的

体育常态课与观摩课有着明显的区别, 常态课是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实施正常教学活动所组织的体育课。体育常态课表现出的特点, 一是时间上是跟着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进程而基本固定的;二是学生为平日自然状态下教学班的学生;三是不带有展示和被观摩的前提, 因此也就很少考虑它的观摩价值。而对于观摩课来讲, 就有较大的差异性, 首先从时间上来讲, 具有非固定性, 而且是事件性的, 是借助研讨、展示、评比等多种活动平台而特殊设计的课堂;其次就是学生来源除了可能是原有教学班以外, 还有可能是异地借班上课的学生;第三个方面就是观摩课要凸显被观摩的功能, 是有目的的、事先有准备的、为突出其核心价值而专门设计的特殊课堂。由此, 对于看课而言, 不同类型的课堂就会产生不同的看课目的, 当然, 有的看课目的具有共通性。

1. 看常态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学习行为推测学法

对于一位一线教师而言, 自己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 由于班级教学人数和教师精力的限制, 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尤其是学生的真实学习行为, 如学生是如何听讲的、如何观察的?教师在做技术动作示范时, 有多少学生在认真观察, 有多少学生溜了号?而就认真观察的学生来讲, 观察的方法是否正确等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一个正在示范的教师而言, 就很难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因此, 自然就会出现, 上课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落到了“教”的环节, 难以充分顾及到学生“学”的环节。然而, 体育新课改明确告诉我们, 不但要把学生“教会”, 还要教学生“会学”, 这种会学方法的传授或引导, 如果在全然不知学生究竟怎么学的前提下, 是很难完成施教“会学”任务的。基于此, 一线教师需要在教学之余, 抽出一定的时间看看同事的体育常态课堂, 或到兄弟学校看看其他教师的常态课, 在互相学习和改进提高的同时, 观察不同内容常态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果我们说直接看学生的学习方法, 显得有些不客观, 因为方法是通过行为表现的具有外显特征的, 且有部分认知策略是难以通过观看完全把握的。但是,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去判断或推测学生的学法是否合理有效, 进而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云: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学生怎么学教师应该怎么教。

2. 看观摩课的主要目的是领悟教师的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

与常态课相比较而言, 观摩课是经特殊准备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在上观摩课之前往往会在课的每一个环节及内容的衔接与合理性、新颖性等方面下一番工夫, 因此, 教师就会精心对该课进行设计。不同的观摩课会展现出教师不同的设计风格, 有些可能从突出某一个侧面进行设计, 如突出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的合理搭配上;有的可能从突出场地器材的充分而巧妙的利用上, 在组织方法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工夫;还有的侧重于现代教学方法的引入, 或者是考虑到评价环节的巧妙自然地融入等等。无论教师所上的观摩课效果如何, 我们总能通过观察判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合理的程度如何?以及合理或不合理的原因所在?在设计方面最大的亮点是什么?通过观察了解, 不但有利于自身组织观摩课, 还能够提升常态课教学设计环节的合理性。

至于观摩课的价值, 通过观看观摩课也可以做出一定的判断, 有些观摩课价值比较突出, 有的却不太明显。价值不太突出或不太明显的观摩课, 基本上失去了被观摩的意义。换句话讲, 这节观摩课是失败的观摩课, 是不成功的观摩课。但无论看到的是什么样结果的观摩课, 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一些启发。如, 一节观摩课上得很平淡, 没能让人眼前一亮, 观摩者会感受到“这样的课我也会这么上”。如果是这样的话, 所带来的启发就是“我未来的观摩课不能如此平淡”, 主观感觉告诉自己或暗示自己, 观摩课应该有亮点, 至少要有一个亮点, 无亮点的观摩课是不太成功的观摩课。如, 一节观摩课有一些亮点, 但有较大的表演成分, 看上去不能回到常态中来, 也就是说在常态课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是这样的主观判断, 该观摩课也是不太成功的, 或是有缺憾的。因此, 这种主观感觉就会提示, 观摩课不应该有太多的表演成分, 表演成分太多就成了大家普遍认为的“作秀”的课了。

假如, 看到了一节既异彩纷呈又能够返璞归真的观摩课, 也就是说既有观摩的价值体现, 即引领性;又有回到常态的可能性, 即普及性, 这样的观摩课, 通过主观判断是精彩的, 是被赞赏的, 是令人向往的。这些感觉都足以证明该观摩课的成功所在。基于此, 看观摩课时, 通过分析探寻它的设计思路和创新价值体现, 在带来不同启发的同时, 可以提高看课教师对观摩课的评判能力和组织能力。

3. 看体育常态课与观摩课的共同目的——为选题研究而看课

对于教学研究而言, 其选题的途径很多, 既可以从钻研教材、备课、上课等环节选题, 也可以从看课过程中选题, 而且无论是看常态课还是观摩课都可以找到选题研究的切入点。

诸如看常态课, 在常态课上, 由于课堂各环节都处于自然状态,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没有过于约束和表演的成分, 因此, 我们就可以从常态课中发现很多真实的问题, 如通过观察发现, 课上有些学生积极主动地练习, 而有些学生却不愿练习, 进一步观察、分析、判断, 不愿参与练习的学生的性别、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与不愿练的关系, 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练习形式、指导方法等, 综合分析考虑不练习的“偷懒” (或“消极被动”) 学生的偷懒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归因分析探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略。还有, 就常态课上的“见习”学生而言, 可以说每位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的教师对见习生的组织与要求, 以及观察见习生在见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 以“体育课上不可忽视的群体——见习生”为主题展开研究, 进而进行分类, 探寻不同类型见习生的发生原因。但所列举的这两类群体的学生在观摩课上却不常看到。

然而, 在看观摩课的过程中, 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很好的研究切入点, 如新课改后, 在很多观摩课上, 授课教师大都在课的准备活动部分或放松活动部分选择并运用了音乐来辅助教学。通过观察, 我们可以以“体育观摩课中的音乐”为主题研究教师所选音乐的效果, 通过分析音乐选择的适宜性等判断教师的音乐素养, 以及提出如何培养教师的音乐素养。如, 在准备活动期间, 有些教师所选择的音乐与徒手操极不匹配, 甚至有的音乐让人听起来感到“哀伤”;还有的教师所选的音乐, 做操前的音乐过门很长, 师生傻傻地等待开始的音乐节点, 这些都表明, 有些体育教师的音乐素养缺乏并有待提高, 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因此, 无论是看常态课还是观摩课, 我们随时随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关键问题在于在看课的过程中能否有“选题研究”的目的性。

二、看体育常态课和观摩课的价值取向

或许有人会说, 看常态课和观摩课的价值取向约等同于其看课目的, 但笔者认为,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 是两种不同的目标指向。看课的目的主要指向或解决为什么要看课, 即回答的是看的原因。而看课的价值取向却指向了看课的结果上。看课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决定了看课的方法和看课的效果。

1. 看常态课的价值取向是“如何让常态课异彩纷呈”

就当前的体育教学而言, 常态课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差的、一般的、好的、较好的和最好的。如果想把一节常态课上出彩是有望实现的, 但要想把堂堂常态课都能上出彩, 对于很多处于超工作量状态下的体育教师而言, 是较为不现实的。但是, 让常态课异彩纷呈可以作为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 只有有高的目标定位, 常态课才有出彩的可能, 否则, “放羊”、“半放羊”或不负责任的“不放羊”的体育课依然将会长期存在。

那么, 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定位, 或者说使目标定位能够成为现实?看常态课的必要性就应运而生了。而且, 看常态课的方法也得以显现, 即认同式的看法、质疑式的看法、综合式的看法等。采用认同式看法主要是以学习经验为主, 探寻闪光点;采用质疑式看法主要是以发掘问题或漏洞为主, 剖析问题的根源;采用综合式看法是前两者的有机结合。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看课方法, 都能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分析判断, 在不断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终究找到“如何让常态课异彩纷呈”的有效策略。

2. 看观摩课的价值取向是“如何让观摩课返璞归真”

看观摩课的目的是为了看其设计思路和看出亮点所在, 那么, 这或许只能作为一个起点或原因, 回答了为什么要看观摩课的问题。但是, 尚未解决如何看的问题, 存在有看观摩课的结果即止点的不确定性。如果看观摩课的价值取向是为了能够促进观摩课的回归性, 那么, 如何看、看什么等问题, 便都会迎刃而解。

就如何看而言, 或许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对一节观摩课反复地分析, 如果不具有回归特性, 就会考虑为什么?缺了什么?多了什么?哪些太过了?由此, 所显示出的方法就是“刨根问底法”。这种刨根问底是基于可能“回归”的程度, 分析根源所在;还有可能会采用“假设”法看观摩课, 也就是说对自己认为不具备回归可能的课或表演色彩过浓的课, 可以提出假设, 甚至几种可能回归的方案, 这既是对案例的分析, 又是对观摩课例的调整性设计, 这比自己凭空设想或琢磨“应如何让观摩课更能够回归常态”要现实得多。

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取“预期法”, 在看观摩课之前, 或在看观摩课的教案之后, 最好能够对要看的观摩课有个事先预期或叫做推测, 也就是说, 先设想一下这节课能够回归还是不能够回归, 还是不完全回归。有了这种预期, 看课后的收效就会比较显著, 自然就比一无所知、一无所想的看课效果更胜一筹。

3. 看常态课与观摩课的共同价值取向——上“好课”

什么是“好课”?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判断方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人们对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已经做过较多的探讨, 但比较集中的问题在于缺乏判断好课的“参照系”, 如所谓的“好课”是与什么样的课比是好课, 是常态课中的好课还是观摩课中的好课;是城市课中的好课还是农村课中的好课;是小学课中的好课还是中学课中的好课等等, 结果对“什么是好课”做了较为模糊的判断。不同的课的类型反映出不同的课的特征, 因为有着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 又有着不同的师资和教学条件, 因此, 对好课的判断应该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判断。但无论是看常态课还是看观摩课, 共同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上出“好课”。尤其是定位在上出最好的常态课和最好的观摩课上, 即达到常态课与观摩课的连点上。

就常态课而言, 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差的 (放羊式的) 、一般的 (不认真的) 、好的 (认真的) 、较好的 (比较认真的) 、最好的 (最认真且精彩的) 五个等级。经过不断地积累看课经验, 有望上出精彩的好课。而就观摩课而言, 也可以大致划分为差的 (全表演、作秀的且无亮点的) 、一般的 (有表演迹象且平淡的) 、好的 (无表演迹象但平淡的) 、较好的 (无表演迹象且有亮点的) 、最好的 (无表演迹象的、精彩的且能回归常态的) 。基于对以上两大类课的初步的等级划分, 对于看课者而言, 共同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上出最好的常态课和最好的观摩课。

体育目的 篇5

一、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快乐体育要达到的目标

(一)让学生感受到参与运动的快乐。

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神经中枢不断积蓄力量,提高积极性,从而使身体发挥出高度的工作能力,自然会有继续参与的动力。许多高职学生都清楚运动对人体的作用,只是他们所期望的与体育课堂所给予的不一致。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获得快乐发展的先行设计,增加教学的情境成分,加大学生自我设计的比重,加大学生自我活动的空间,如此学生必会将体育课堂视为运动的乐园,渴望参与其中。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体育比赛项目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再者,许多集体项目需要大家互相协作、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种互相协作的精神是现在的学生最缺乏而又最需具备的一种素质。高职学生在集体成员间的互动过程中会体验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义,体验到作为个体的人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总之,体育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更能为他们成为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服务。

教师要将学生兴趣与教材相结合,尽可能安排适合他们发展的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价值取向,如放松、健身、交往、成功等。形式是表现内容的,而内容是单一的,但要求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只有精心设计丰富的课堂表现形式,技术、技能教学枯燥无味的缺陷才会得到弥补,学生才会学会“一技之长”,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思想的实现途径

(一)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力,因此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教育出来的学生都一律成人化:成人化动作、成人化理论、成人化思想。快乐体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发展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进行运动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二)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自己也就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与学双边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的,快乐体育教学观正是反映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利用和发挥学生对所谓“玩”的本能需要,并以学生快乐的心理及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实施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对教材的创造性改造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并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身体活动能力和兴趣与情感等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教师适应学生需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本主义趋势。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厚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快乐体育提倡教学过程中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心理相融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建立一种师生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理性的教师权威。教师在教学上倾注情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接纳指导和服从教育的心理倾向。这些都体现了快乐体育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和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的过程,又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无论是课堂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还是以健身为目的的身体锻炼,其运用心理学原理的领域都在不断扩大。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影响人的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学习内容,二是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确定的条件下,学习过程主要是随着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应该说,快乐体育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上是积极而有效的,它设计了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环境,创设了有利于学生感知的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就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其心理特征是求知欲强,好动争强,兴趣广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求知欲,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1. 赏识教学法。

所谓赏识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和自信。快乐体育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的长处,让学生认识自己、解放自己,在走向成功的潜意识中觉醒,其核心是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潜能,拓展其个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充分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改善师生关系。

2. 成功教学法。

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在学习中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给他们以适当学习与练习的机会,如“降低动作难度”、“缩短跑步距离”、“指定不同目标”等,让一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增强他们达成目标的信心并获得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他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极其重要。

3. 创新教学法。

快乐体育提倡体育教学活动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希望在学校能学会实用的体育方法和时尚的运动技能,因此,可把比较时尚的游泳、滑板、体育舞蹈等项目带入体育课堂。快乐体育思想的引入,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并带来了机遇,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内容,将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快乐体育教学采用了更多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不仅增强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而且其“快乐”的文化层次提升与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同步提高,无疑是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体现,是体育教学真正立足于学校教育和终身体育的体现。

摘要:快乐体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来培养其体育兴趣和技能, 从而使其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先进体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文章分析了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快乐体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并提出了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实现快乐体育思想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快乐体育,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胡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

[2]王玉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7) .

[3]梁全胜.浅析“快乐体育”的授课方法[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体育教学应以野蛮其意志为目的 篇6

1、“三纲八目”是体育教学良性展开的前提与基础

体育教学如果不以此项原则为前提, 那么就会出现赵蕤在帝王谋略《长短经》中所言:“有勇而不以资国卫家, 反以侵凌私斗, 反勇也。”的确, 勇毅果敢的精神, 敢为人先的品质, 假若不以保家卫国为基础, 反而用于争强斗狠, 侵凌私斗, 那么体育精神中的‘勇’字就走向了它的反面。

我们要始终牢记:体育的精神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在于使人的体能在不断竞技之中趋于完善。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体育虽小, 可以喻大。知微见著的说, 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 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2、体育教学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为民造福为根本

我国自清末以来, 小而言之, 割地赔款, 屈膝讲和;大而言之, 丧权辱国, 民族危殆。今日虽不似当初那般满目疮痍, 但历史赋予我们保家卫国、兴国安邦的责任却未有一日, 敢于或忘。何以保家?惟以自强;何以安邦, 惟以实干。体育精神就在于培养广大青少年迎难而上、奋勇向前、踏实肯干的优秀品质。

正是在这种允公允能, 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指导下, 我国先后出现了白芳礼、李素丽、张海迪、王进喜等坚持理想、努力不懈、不务虚名而处实祸的实干家。“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尽最大努力为人民服务”、“坚持不懈, 贯彻始终”、“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们科学求实的精神体现, 谆谆告诫, 句句贴心, 像兄弟如师长, 语重心长, 耐人思量。为了国家的强大, 人民的富裕,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培养自己顽强拼搏、专心致志的体育精神, 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知识, 让自己学到真功夫, 掌握过硬的本领, 干一行, 爱一行, 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体育精神永不褪色, 奥运精神长留世间, 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位共产党员努力为党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 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艰苦奋斗、勤俭办事, 不攀比、不浮躁, 脚踏实地, 勤奋工作。我们的党将永葆青春, 更加充满活力, 党的事业将越来越兴旺发达, 人民生活将越来越美好!

3、体育精神不惟要野蛮其体质, 更要野蛮其意志

三国中的一代雄主孙权曾这样讲:“夫存不忘亡, 安必虑危, 古之善教。”现今的青年学子大都生于安定之家, 既未饱尝基层之疾苦, 便无增强自己之斗志。也就谈不到自觉自愿的野蛮其体质, 淬炼其意志。老师如果下达过于严酷的重体力消耗型任务, 学生们显然会心生怨殆;假若过轻, 又无法到达锻炼其身体, 增强其意志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弘思远益, 应权通变, 相时而动, 对下求同存异, 以教学大纲为主, 兼顾学生的利益诉求, 不可拘泥死板, 一味的定时定量, 以打击大家想要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

孔子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只有切实的找准每个学生的兴趣点, 激发其热爱运动的天性, 而不以格式化、形式化的流程去限制他, 才能真正做到野蛮其意志。也唯有野蛮其意志, 方能使学生“见疑能断, 信而好古, 正而不谲”。那正是:莘莘学子难登庸, 我公智略真葵龙。断金千锤炼体魄, 烈马长枪破秋风。

摘要:自约翰·弥尔的实利主义唱道于英, 孔子的大学之道传播于日, 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莫不围绕“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大原则予以展开, 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于体育方面的理论研究, 各学校的老师却一直难以大展骏足。归根结底, 是因为体育教学的轻重之术高深微妙, 平庸的呆徒莽汉不能将其中关窍务于精熟。事实上, 体育训练的或轻或重, 都可能挫伤学生们对于自身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三纲八目,轻重之术,爱国主义

参考文献

体育目的 篇7

关键词:体育管理,特殊目的法语,法语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增多, 小语种学习热度的持续升高, 中法联合办学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逐步受到重视。随着体育商品零售额井喷式增长, 体育赛事的愈发成熟, 大众体育的广泛普及等, 都在描绘着中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蓝图, 而无论在体育产业的哪个领域都离不开有体育管理教育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这一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对大量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 是中法联合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关键机会。

1、现状分析

针对中法联合办学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法语教学, 高等院校也应根据其专业特殊性而与普通基础法语教学区分开来。所谓特殊目的法语教学, 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起, 特殊目的英语教学在外语教学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具有创新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理论。在实际法语教学中, 应对低年级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基础法语教学, 对高年级学生增加以体育管理专业课为依托的特殊目的法语教学。这样才能满足高校对国际化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在体育领域中, 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和体育专业知识, 具备在体育产业相关部门或公司担任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并且具备在工作中对法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存在问题

(1) 专业词汇双语转换能力:学生们在进行体育管理专业课核心课程的学习后, 已经有了一定的体育管理理论知识的积累。这类核心课程中专业词汇的法语表达在基础法语的学习中极少甚至没有涉及。这样就产生一个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法语运用衔接的问题。这一问题将直接阻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 学习主动性不足:无论对于法语课还是对于体育管理专业课, 学生们很少主动找出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而后自己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想办法解决。对于学习中涉及的知识点或者重要理论, 极少有学生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不能做到勤奋多思。这是高等教育中, 对培养优秀大学生的难题, 也是我国大学生存在的普遍劣势。为了与法国教育相衔接, 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3、教师要求

体育管理法语课程的内容决定教师不仅要会法语, 还要掌握体育管理专业中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所以对这类法语课程的教师提出了综合型复合型能力的要求。普通法语教学的现有理论比较完整, 特殊目的法语教学起步较晚, 这就需要法语教师对体育管理学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延伸。这就意味着体育管理法语课程对“复合型人才”教师有着较大的需求。

4、教学目的

体育管理专业特殊目的法语教学是为了配合体育管理专业课, 加强法语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上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开设。借鉴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理论, 特殊目的法语教学旨在针对某一特定的能力的培养, 强调的是“培训”, 而普通法语教学致力于整体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也是“教育”。而体育管理专业法语教学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今后出国深造或者在职场工作的需求。

5、教学难点

在体育管理法语教学中, 有以下几个教学难点:专业词汇抽象, 调动学生积极性, 突破中法教学方式方法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管理学、体育学及经济学等此类主干学科的专业词汇掌握程度需要加强。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也是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应尽量避免传统外语教学中以教师讲解语法、词汇和句型的上课模式。对于大部分有计划出国深造的学生,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要尽量突破中国高等教育和法国高等教育的差异。用扎实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以丰富热门的实例为依托, 提高学生专业的综合能力。

6、教学方法

合适的课程安排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体育管理法语课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偏向管理类学科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师“一言堂”的纯讲授式教学,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内容中来, 这样既能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对问题实际的分析能力。主要方法有头脑风暴, 实际调研, 情景模拟, 实例分析, 主题辩论等。其中教师要重视小组作业中学生对作业主题的交流度, 和作业形式的新颖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避免学生与其他同学无知识交流无思想碰撞的的现象。这一考核角度是为了学生更加适应未来职场中对团队意识的培养, 对提高学生具备实际管理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有较大帮助。

在中法联合培养体育管理专业特殊目的法语的教学中, 仍有大量的关键点和新方法, 在这片文章中仍然不能充分和完善的一一阐述, 期待您更好的建议。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特殊目的法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宁霞.中法联合办学中法语教学-以滨州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5) .

[2]陈莉.在ESP理论下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内容优化的探索[J].高教前沿, 2012, (8) .

[3]谷柏玲.特殊目的英语与商务英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

[4]刘书杰.商务英语教学和普通英语教学的不同[J].华章, 2013, (9) .

体育目的 篇8

1 运动风险与高校体育理论的关系

1.1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现状

根据调查, 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的理论教学不尽如意,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八条“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 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 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 (每学期约4学时) , 扩大体育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要求, 目前高校的体育理论课安排存在不合理现象, 体育理论课的开设时数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教学内容的选着过于片面, 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体育理论课的要求, 体育教学大纲和目标对于理论部分设置过少等现象普遍存在。

1.2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对规避运动风险的作用

体育理论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体育理论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各项目运动的理论, 而且还要教授学生一些运动保健、运动康复、人体解剖、运动生理等一些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在课中课外进行体育锻炼, 减少锻炼过程中出现的伤害事故。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将来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运用科学合理的, 适合自身运动的锻炼方法才能规避锻炼中出现的运动风险。

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运动习惯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身体素质是终生体育运动基础。学校体育不仅仅教会学生一到两项体育运动项目, 同时相应的体育理论知识也要掌握。“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自己对身体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运动, 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运动, 通过体育理论的学习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第一时间的正确处理, 能为后续的恢复提供保障;通过体育理论学习, 不仅能对身体加深了解, 而且对运动项目也是全面的认识, 在运动过程中就能减少范一些低级错误, 对规避运动风险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以规避运动风险为目的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2.1 学校和教师提高对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认识

学校和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不能一味的以实践为主, 忽视理论部分的教学, 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终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的基础, 是学生自主锻炼减少伤害事故发生的前提。因此, 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制定要体现出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合理安排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师自身也需要提升体育理论知识, 把体育理论知识合理的纳入教授计划和教授内容里面, 体育理论课时计划需要体育教师精心设计, 把庞大的体育理论知识提炼出学生最需要了解, 最需要掌握, 最简单易懂的传授给学生。

2.2 体育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2.2.1 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制定要重视体育理论部分

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把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与体育实践课的重要性同等对待。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能较好的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自身体育锻炼, 引导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 培养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2.2.2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丰富

教学内容制定上不能仅仅是本次体育教学项目的理论内容, 还要设计到一些运动保健、运动康复、人体解剖、运动生理等一些相关知识, 并且要让学生能通过这些理论知识能清楚的认识自身状况。体育理论课内容选着要遵循体育与健康的原则, 不仅需要有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与学生自身健身需求相结合, 根据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 选着不同的关于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

2.2.3 教学方法多元化

体育理论课不仅仅是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枯燥的宣讲, 我们要理论结合实际, 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可以制作理论微课程、flash动画、体育明星效应等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 可以让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模拟伤害事故的发生, 然后分析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解决办法, 以及规避此类伤害事故发生的注意事项。

2.2.4 体育理论课评价形式多样

体育理论课不同于其他文化理论课, 一张试卷不是评价体育理论课的最佳方法。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体育理论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来, 为自身能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 同时也能为他人服务的。体育理论的考核可以和实践相结合, 在运动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规避问题, 这才是考核的价值体现。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 制定适合自己锻炼的项目, 自己设置锻炼目标、强度, 根据强度强弱制定合理的恢复方法等, 都是可以作为体育理论考核的方法。

3 结论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学校和教师要转变传统体育课教学观念, 体育课不能以实践为主, 要重视理论课的教学, 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体现体育理论的价值, 合理安排时数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以传授体育项目理论知识, 还要包括运动保健、运动康复、人体解剖、运动生理等一些相关知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不能局限于学生坐着上课和一张试卷来解决问题。需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样的评价方法, 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抵触心理,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用体育理论知识解决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学校体育教育要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明白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 使学生更加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使学生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预防伤病, 规避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意外, 减少运动风险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5:97-100.

[2]潘建东.关于学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6:155-156.

[3]王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 04:62-63.

体育目的 篇9

1 研究论域

该文的研究对象为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系统, 其中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是指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包括舟山市、宁波市及其下属县市[2]。

2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开发现状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已建、在建的景区51个, 体育旅游单体64个, 开发项目包含登山、野营、漂流、拓展、游艇、赛艇、海钓、环湖自行车、沙滩排球、高尔夫等。

3 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态势分析

3.1 集聚度分析

集聚度反映了旅游资源分布的聚合与分散程度, 是研究点阵地理数据常用的一种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是节点的实际最邻近点距离, 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 表现为聚集型、均匀型、随机型三种分布状态。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Er为理论最邻近距离;N为分析要素数量;A为研究地区面积;D为点密度。最邻近点指数是实际最邻近距离Er与理论最邻近距离Er的比值。

R的范围介于0~1之间, 当R>1表示要素趋于均匀分布, 当R<1时则要素趋于集中分布, 当R为1时即说明要素为随机分布。根据公式 (1) , 浙江海洋核心区体育旅游景区 (点) 之间的直线距离。运用ARCGIS 10.0, 分析工具中的点距离工具, 计算所有点之间的距离。

结果表明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体育旅游资源随机分布的距离为RE为13.53公里。实际最临近距离为8.82公里, 由公式 (2) 最邻近点指数R=0.65。通过研究分析,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资源总体呈现聚集分布, 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态势。

3.2 均衡度

基尼系数是传统经济测量不平等性的方法, 而地理学中研究资源离散区域空间分布可以用基尼系数来反映, 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 越接近1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基尼系数为0.415 2, 介于0.4~0.5之间, 说明各地理分区间已开发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在宁波市辖区以及舟山市辖区分布较为集中, 其次奉化、象山, 奉化。嵊泗、岱山、宁海等地的体育旅游开发较为滞后。

4 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4.1 核心区拓扑结构模型的构建

对数据分类整合的基础上构建浙江海洋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和交通网络的拓扑模型, 其中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 铁路、航道以及城市内的公交车道。另外, 考虑到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集群分布特征, 根据地域分布规律及与主要交通线的关系对交通节点进行一定的整合, 共划分为个结点22节点。

4.2 连接度

连接度是表示网络的发达程度的指标, 用目的地系统各节点间的交通网络连接情况衡量体育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优劣。一般用α指数、β指数。

4.2.1 α指数

α指数是衡量交通网回路性的指标, 通过研究区域的网络回路数与理论最大数之间的比率, 分析连接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α为交通网的回路性;L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即两节点间的直接交通连接数;P为交通网中的节点数。α=0表示不存在交通回路;α=1说明回路数达到理论最大值。α指数不考虑节点层次。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内22个体育旅游景区间的连接数目L为45, 则经过计算, α指数为0.62, 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交通网回路水平处于中等, 宁波市的体育旅游α指数为0.78, 说明在海洋经济核心区内部宁波体育旅游目的地回路性较好, 吸引力较强。而舟山由于岛屿间联系难度大, 想要到其他岛屿观光基本要到舟山本岛转乘轮渡, 导致旅游者游玩成本的增加。

4.2.2 β指数

β指数表示空间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 是衡量网络连接性优劣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Ρ为网络节点数;L为边数。β的取值一般处于0~3之间6。经计算, 核心区β指数为1.95, 这表明体育旅游目的地交通网络的连结度总体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中宁波地区β指数为2.25, 表明连通性很强, 各景区之间的路线密度较大、交通便捷, 对区域内外吸引力大。

5 结语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内的体育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呈现小范围内聚集, 大空间内分散的特点。原因可能是各地对体育旅游资源的投入较大, 单个地区进行了多类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 对自身特色和文化的挖掘不足, 体育旅游景区组团特色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Z].2011-03-01.

上一篇:爆炸物检测下一篇:土壤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