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目的性(共12篇)
无目的性 篇1
摘要:杜威的教育思想标志着教育发展史的里程碑,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观点是教育的无目的性。杜威认为教育本无目的, 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应内化到受教育者的主动行动中去, 尊重儿童的发展、教育的内在过程和社会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杜威,教育,无目的性
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意图呼吁民主的教育, 以构建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杜威的教育思想标志了一个时代, 是教育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 教育的无目的性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 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的烙印。
一、“教育无目的性”的思想要义
杜威生活在美国的大转折时代, 他生于南北战争之前, 卒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这段时期的美国, 由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现代化强国。作为新大陆国家, 资源匮乏, 急需拓殖疆域, 海外市场不断开辟, 大量移民和世界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涌入, 历史的巨变催生了美国文化、学术的发展, 传统的思想遭到冲击。时代的挑战亟需具有创新精神, 冒险精神, 传统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理性主义受到质疑。美国学校腐败已久, 教育的变革跃跃欲试。杜威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 抓住美国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儿童的弊病, 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点,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带有强烈的革新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生活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 生活的更新通过传递, 教育可将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传递下去, 这种传授与继承, 就是广义的教育。教育即生活绝非放任自流, 而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 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杜威还强调教育即生长, 杜威把生物学上的“生长”一词用到教育上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 通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 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下去。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 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杜威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的、操诸经验的和为着经验的”。他强调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的获得应是一个主体自身的行动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到思维和行动,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 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 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改造、改组及个体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育无目的性”的概念厘清
1. 教育无目的。
杜威明确指出, “我们要提醒自己, 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 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教育的目的, 决不是知识的积累。”杜威认为, “教育就是生长, 把教育当作生长看, 有几种好处, 是别种教育观念所不能有的。教育可解作‘经验继续的改造, 使吾人对于经验运用更好, 同时把经验的内容增富。’”教育不是目的, 教育也没有目的, 因为杜威把教育当成一种生长的观念来看待, 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 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过程中, 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 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 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
2. 外部目的和内部目的。
杜威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区分了外部目的和内部目的, 他指出:“在探索教育目的时, 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的目的, 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 他们有名义上的目的, 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 而只是达到别人比较隐蔽的目的的手段。”杜威认为如果学生的行动都来自老师的命令, 那么学生的行为就是对别人思想的简单复制和执行, 这不是教育的目的, 也不是教育。目的应来自自身的需要, 如果目的来自外在强加, 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杜威强调, 教育的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 不存在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3.“无目的性”的目的。
杜威作为一个实用主义教育家, 会以无目的的教育来让教育放任自流吗?当然不是。其实, 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 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旧教育, 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因为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的目的会妨碍个人自己的常识, 不能帮助受教育者观者、选择和计划, 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 这样的目的就是有害的。教育者应该摒弃目的进行教育, 教育的目的和任何有指导的职业的目的一样, 在于受教育者自己的选择。
4. 目的和手段。
杜威认为, 如果“目的始终被看成固定的;它是要达到和占有的东西。如果我们持这种观点, 活动就只是获得某种别的东西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自身没有意义, 无关重要……外部的目的观把手段和目的分离, 而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 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 始终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 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 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杜威批评传统教育为儿童确定他们不理解不需要的目的, 把目的和手段分开;活动作为手段其价值取决于能否达到目的的要求, 活动变成了苦役。然而, 自由活动中出现的目的是与手段密切结合的。目的达到后, 活动并不中止, 已达到的前项活动的目的成为下一活动目的的手段, 如此交替进行, 目的也是手段, 手段也是目的。
三、“教育无目的性”的时代价值
1. 尊重儿童的生理发展。
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儿童个人的完全自由和自我表现。杜威指责有人认为出生婴儿既无能又无知, 处于未成熟状态, 需要依靠成人是婴儿的弱点。因为此时, 正酝酿着儿童强烈的学习和成长的要求和能力, 儿童极富可塑性。表面上儿童需要成人抚养, 处于弱势, 实际上此时儿童的生长期却蕴藏着复杂而高深的学习潜能。不能因为婴儿的弱点就不注意儿童的价值, 婴儿的尊严同样应该受到尊重。杜威批判旧教育消极对待儿童, 不管儿童的本能、经验如何, 社会的需要如何, 只要成人认为好的知识经验, 就硬灌输给儿童。
当然, 尊重儿童, 并不是要天真地追求所谓儿童的自由或“纯粹的”儿童, 儿童属于家庭、社区、民族以至国家, 作为一种政治动物而拥有公民的身份。尊重儿童, 是要尊重儿童的所有作为一个公民的一切, 把受教育者 (儿童) 从一己之利的单元 (家庭、组织、政党、阶级、民族或国家等) 的独霸性 (结构性、预定性) “掳掠”中解放出来, 培养其具有杜威所说的“人类的感情”, 从而为达致民主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就教育而言, 就是如何尊重、尊敬儿童, 在儿童所不得不属于的单元之间求得平衡与和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就是以儿童为中心, 尊重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 不仅可以教育儿童, 而且可以实现其理想的民主社会, 这种民主教育思想是值得尊敬和借鉴的。
2. 尊重教育的内在过程。
杜威称他的教育哲学是经验的, 而经验是一个主体自身的行动过程。教育并不是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 而是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 教育无目的, 就是教育的目的, 因为教育不是强加, 不是灌输, 而是受教育者主动的接受和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杜威的主动教育和教育的内在目的性强调一切好的教育目的运用于教育中就具备了如下三个特点: (1) 它们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上; (2) 它们有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 (3) 它们是专门、直接的, 而不是“普遍适用的、最终的”。
教育的特点使教育不能把预备作为目的, 这样会使自己的职业习惯成为千篇一律的教育目的, 忽视每个人的不同;教育不能是呆板僵硬的, 否则就不能审慎注意具体的细节, 能和受教育者的经验相结合, 才具有内在的意义。教育的内在价值在于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需要的满足, 也称教育的本质价值。个体要生存、要发展、要享用, 首要的前提当然是个体具有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这一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教育。教育的无目的性尊重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体现了教育对于个体的关照和提升,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从机械性、奴隶性的说教工作中解放出来, 尊重教育的内在发展。
3. 尊重社会的内在需要。
杜威以“民主的社会”作为教育的依据与指归。他认为教育是民主社会的基本条件, 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杜威本人说得十分明确:“如果没有我们通常所想的狭义的教育, 没有我们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民主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 更谈不到发展;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 但它是第一的工具, 首要的工具, 最审慎的工具, 通过这种工具, 任何社会团体所珍视的价值, 其所欲实现的目标, 都被分配和提供给个人, 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杜威强调教育是唯一的政治安全, 公共学校是人类的最大发现, 而其他社会机关相比学校和教育, 起到医疗和补救的作用, 这个教育则是预防和解毒的机关。
杜威认为教育是工具, 是通达民主社会的第一工具。而进步的社会也急切需要人与人之间和社会与社会之间思想感情的交通融合, 进步社会顷刻离不开教育。杜威指出, 社会是由许多个人有机组合的, 教育中的个体就是社会的个体, 脱离个体的社会, 会变成死板、没有生命力的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过程, 批判和教育建设的标准必然包含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不难看出, 杜威旨在探寻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他努力唤起人们首先注意社会与教育之间内在的、重要的、有机的关系, 并通过教育使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条件, 共同享受社会的利益, 尊重社会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志润, 陈晓平.从杜威的教育思想看中国的教育改革[J].创新, 2009, (4) :13.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11-153.
[3]约翰.杜威.教育哲学[M].金海观, 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十三年:2-3.
[4]徐智仕, 何日华.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南昌高专学报, 2003, (3) :45.
无目的性 篇2
1、你是找工作不是发传单
现在很多学弟学妹在找工作时,总是抱怨仅简历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且大多还是石沉大海。
要知道工作不是恋爱,倒更像是一场肩负责任的婚姻。如果你只是想找个工作,或许可以把自己的简历像传单一样发给每个过往招聘的单位;如果是想找到好的工作,那么建议最好是有选择地投简历。这样省钱也省精力。而且也容易以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主考官面前。
2、你是去面试不是去聚会
去面试时,你的仪表很重要。有的女孩子打扮得很漂亮,只是那种漂亮有些不合适宜,舌头上都打了好些的小洞洞。也有人化着浓妆,说话装腔作势,本来可以好好回答的问题,非要拿腔拿调,这些在面试时都是比较忌讳的,
上班族的服饰,不被人关注就是最大的亮点。得体是一个公司职员起码应该做到的。
记得当初和我一起参加面试的女孩特别漂亮,也很自信。和她一起进去面对主考官时,我心里还咯噔了一下。
她在第一外语栏选择了英语,第二栏选择了日语。问她英语怎么样,她说好,问她日语怎样,她又说不错,主考官们大多很满意地点头,一位年长的领导叫她随便说几句英文和日文,结果那女孩红着脸说只是学过都没有学好。
等到我面试时,他们问我一样的问题,我如实回答:英语我确实是没怎么学好,几乎不怎么会,但我学了法语和韩语,并当场秀了秀。当对方问到不是你强项的地方时,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而是机灵地把自己的优点表现出来。
3、你是求发展不是去乞讨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大多时候是为了生存,只有在生存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发展。当对方问你理想月薪时,千万别说够吃够喝够租房就行,这样的概念实在是很笼统,也不要头脑发热说个过高的数。而是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如果你想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么你不妨说2500元到3500元之间。让彼此都有一个选择的空间。
面试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才能。面试时,不要以一个卑微的身份去乞求一份工作。在结束面试离开时,要对主考们说谢谢,要报以最真诚的微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性 篇3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这些都说明,语文课的主体作用没有凸显出来,没有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技能。真正的阅读课时要给学生“授之于渔”,而不仅仅只是“授之于鱼”。
那么,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效能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不纠缠不清,可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或查资料解决。例如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天上的街市》一课,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可确定其教学目标: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就体现出了语文本体性。如果过分于对天河、牛郎星、织女星等知识作以介绍,就上成了天文学课。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课,教学目标可以确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感情上,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体会台湾同胞浓厚的思乡情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台湾的重要地位、台湾的现状,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教学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可确定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对文中涉及的克隆知识,只要求学生大略了解即可,如果过多讲解分析,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学生虽然对“克隆” 了解透彻了,但势必会冲淡语文的本体性。
程序正义目的性浅探 篇4
关键词:程序正义,程序原则,目的性,核心价值
在成文法国家, 程序法是法制保障的基础, 程序法原则规定又是程序正义的根本。如果程序法原则规定主次不分、相互冲突, 程序正义必成空话, 实体正义也是空中楼阁。在现实生活中, 程序规则与目的性价值相脱离的例子也很多。以最近耒阳市组织部公示干部为例, 湖南省法学会程序法分会会长黄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耒阳市委组织部在国庆假期期间公示干部在程序上是符合规定的, 但依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意见》规定, 有两句话指导和约束作用明显, 即“既要有利于群众反映意见, 又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1,7] , 这是公示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由此, 我们可知程序正义包括程序合规 (合法) 及程序合理、程序公正的内涵, 也即程序正义有着目的性要求。但有时也很难判断程序正义的目的性价值, 例如当游戏规则程序不考虑任何偏向的时候, 它就是程序正义的。
总体来说, 实体正义首先有赖于程序正义作基本保障, 其次实体正义本身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程序正义是否能导致实体正义, 它们之间并无充分条件关系;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必要条件, 没有程序正义, 实体并非必然不正义。因此, 程序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有目的性要求;在法律领域程序法原则更包含了人为的目的性价值判断。以下我们选择几个与民事诉讼、行政程序有关的案例予以分析, 探讨上述命题。
一、从某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看民事诉讼原则的目的性
(一) 某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简介
某农牧生态有限公司系一家成立于2006年以养殖为主的公司, 由9位投资者组建而成, 注册资金200万元, 后股东增加到28个, 注册资金增至3300万元。因股东人数增加, 内部起了纷争, 并导致股份发生转让, 其他股东将自己名下股份全部转让给股东之一的任某。任某在承接其他股东的股份时, 因无力一次性付款, 遂约定分期付款, 如到期未还清, 任某则按未还额每日1.5‰的违约金承担违约责任, 并由新农牧生态有限公司及另一家投资公司作担保。之后任某依然无力兑现余下转让款, 转让股份的其他股东遂起诉, 任某及担保方称:“1、该协议无效;2、该案应适用公司法, 不适用《合同法》;3、该案9位股东由于退溢价股, 违背《公司法》未盈利而分红之规定, 系抽逃注册资金行为, 应追究抽逃资金的责任, 其它股东知情, 需承担连带责任。该案经一审判决:任某及担保方按约定承担完全的违约责任, 转让方 (原告) 不承担抽逃注册资金的责任。二审基本维持一审判决, 原股东退溢价股的行为不属抽逃注册资金, 不承担责任;但对违约金部分二审法院认为过高, 在被转让方任某及担保方 (上诉人) 没有请求的情况下依职权减少到同期贷款利息的百分之七十。随后, 担保方 (新农牧公司) 又以抽逃资金的同一事实为由起诉转让方原股东, 法院立案并判决抽逃资金成立, 转让方 (抽逃资金案的被告) 以同一事实不能重复起诉为由请求法院不予受理, 但未获支持。
(二) 该案涉及民事诉讼原则的目的性冲突
该案涉及到一系列诉讼原则问题:1、同一主体同一事实重复起诉, 法院是否应受理;2、法院是否可以依职权在当事人未提出降低违约金的情况下主动判决减少违约金数额;3、股权转让后, 债权协议是适用《公司法》还是适用《合同法》。按照《民诉法》规定, 很容易得出结论:同一案由在有判决结论的情况下, 重复起诉不应受理, 除非原生效判决被撤销或宣告无效;依据《合同法》和《民诉法》, 法院不宜主动依职权降低违约金;纯债务协议应依《合同法》不应依《公司法》[2] 。这样一个较简单的法律关系在具体诉讼中会引起法官和律师的错误理解, 关键在于我国《民诉法》中诉讼原则相互冲突, 没有核心价值规则 (或称原则) 。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原则规定没有核心价值规则, 法官就可能断章取义, 引用对其滥用权力有利的原则规定和程序规定。分言之,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原则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五条至第十七条中, 主要有同等和对等原则、司法独立原则、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调解原则、合议原则、回避原则、二审终审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检察监督原则、支持起诉原则、人民调解原则、变通原则等。但这么多的民诉原则, 就像一块块巨石, 独自挺立, 联系松散, 没有一条或几条基本原则 (或称根本原则、核心价值原则做主要支撑, 不能体现民事诉讼程序的核心价值和根本指引。 (三) 民事诉讼原则目的性不突出, 致使程序正义、实体正义难以体现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由于原则之间主次不突出, 相互冲突现象严重, 为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留下空间, 甚至为法官滥用权力提供了土壤。究其原因就是民诉原则的最高价值原则或核心价值原则不突出。我国的诉讼法原则均以单行法或司法解释补充规定, 没有或很少体现在宪法性的根本法中, 这与西方法治国家有一定差异。我们以法国宪法和美国宪法的原则规定为例加以对比。法国宪法有最高原则:人权原则和国家主权原则。1958年9月28日通过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序言规定:“法国人民庄严宣告:忠于1789年人权宣言所肯定的、为1946年宪法的序言所确认并加以补充的各项人权和关于国家主权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和各族人民自决权的原则……”[3] , 美国宪法有三大基本原则:基本人权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联邦主义原则[4] 。因此, 我们认为,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由于基本原则过多过滥, 各基本原则间主次不突出, 很容易被法律人误解或滥用, 从而降低诉讼公正性。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发生, 我们建议:1、突出民诉基本原则的核心价值原则, 将保护公私财产合法性原则、维护实体正义原则 (或保护公平正义原则) 、程序为实体服务原则立法为民事诉讼最高价值原则;2、限制过多过滥的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或内司委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社会自愿者公开讨论和听证后批准执行。
二、从二个典型案例看行政程序原则的目的性
(一) 某机场土地征收案有关程序正义目的性分析
1.某机场土地征收案简介
某机场建设是某省某市重点工程, 自该项目获国家批复后, 某市政府成立了机场建设指挥部, 负责征地、拆迁总协调。但在具体操作中, 采用惯用的行政分包机制, 层层分解行政工作任务, 将经费、工作任务等通过内部划分的形式打包给某县人民政府, 县政府又将以上任务下包给其下属某镇人民政府, 镇人民政府又分包给村委会干部。从工作程序来说, 这种行政分包的形式是可行的, 但关键是拆迁成本、征地补偿费用、安置地点、层级包干推动工作等几个问题。
自从征地工作开展以来, 镇人民政府受县人民政府 (在法律上只有县人民政府才能作为征地拆迁的主体) 委托, 积极与农户达成协议, 提出拆迁方案, 分期发布拆迁公告, 并且为被拆迁户考虑一系列的安置方案, 形式上做得很紧凑、很合法。但程序上仍让老百姓很纳闷和质疑: (1) 征地拆迁主体不是县级政府, 而是乡村组织出面; (2) 征地补偿费用远远低于省政府公布的均价 (省政府公布该县征地补偿费是每亩2.96万元, 该镇补偿费每亩1.36万元) ; (3) 乡镇的宣传是先安置后拆迁, 实际上乡镇采取先拆迁后安置致使被拆户无家可住, 只能靠租房和搭建监时简陋房过日子; (4) 安置点在机场大兴土木动工的时候还正式未定下来, 致使被拆迁户无法知晓自己的安置地何时落实。
2.该案涉及的行政程序目的性问题
该案的被拆迁户曾请律师维权, 希望能通过网上呼吁或行政诉讼途径解决政府拆迁不合法、不公正问题。通过律师、记者调查走访, 该县某镇政府给出了详细解答如下: (1) 我镇系新县城, 自1999年规划建设以来, 被拆迁户与政府达成了一个惯例性模式 (简称“门面安置模式”) ——“就地临街安置, 每人门面25平米”, 该惯例性模式很成功, 当地老百姓很拥护; (2) 机场拆迁户大都要求采用以上惯例性模式; (3) 少数拆迁户以政府补助不合理、克扣补助金额的理由告状, 目的是要揽工程做; (4) 地方政府要按省、市征地补偿政策及安置参考标准办, 完全可以, 这样地方政府将省近8000万元的安置补偿费, 但造成与以上惯例性模式不对接的新模式, 绝对多数拆迁户不同意, 因为他们的“门面安置模式”得不到实现, 每户将少获利约80万元 (我镇的门面很值钱) ; (5) 地方政府按征地每亩1.36万元的标准补偿征地户, 虽然低于每亩2.96万元的均价标准, 但经过大多数征地拆迁户投票选择了, 属于一种协商行政模式, 民主选择方式充分, 符合现代行政的民主协商原则。律师、记者带着以上问题和答复深入调查后, 发现确实属实, 而且外地许多因搬迁闹纠纷较多的县市常来此取经, 一致认为“门面安置模式”很有创意, 能安抚拆迁安置户;经向几个告状者了解, 他们也承认以上事实属实。
由此可见, 该机场土地征收案中当地政府采用的“门面安置模式”实在可行, 符合大多数拆迁安置户的意愿;虽然在行政程序上, 地方政府作了变通, 但行政程序目的性正当, 可实施性强。此外, 该模式也暗合了新的城市拆迁安置制度, 近似于“农民出地参股, 地方政府牵头让农民获利分成”的合作制模式。
(二) 某地市唐某劳教案引发的有关程序正义目的性分析
1.唐某劳教案简介
2006年发生在南方某地市的幼女被强奸、被迫卖淫案受害者母亲唐某在被告人被判刑后连续上访, 2012年8月2日被某地市公安局某区分局依法劳教 (其实是某地市公安局法制办劳教科批准) , 其代理律师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后, 舆论哗然。2012年8月10日省劳教委复议后依法撤销对唐某劳教的决定。此前的8月5日, 某地市公安局发布回应称:唐某为达到“判处7名被告人死刑”等目的, 多次上访, 严重扰乱了单位秩序和社会秩序, 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故对其劳教决定。8月10日省劳教委决定撤销对唐某的劳教决定时称某地市公安局的劳教决定在程序上和法律依据上没有问题, 但在合理性方面不合要求, 故予以撤销。舆论评价主要围绕以下观点展示: (1) 唐某劳教被依法解除, 体现了法律法规的尊严和程序正义的呼唤, 昭示了依法执政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2) 在推行法治建设的具体进程中, 无可避免会出现人为理解的误差、实际执行的偏差, 适度给予人性化的关怀, 不仅是刚性维稳向柔性维稳的良性转变, 更是法律刚性和执法人性的完美统一; (3) 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中,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应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5] 。
2.该案涉及的行政程序目的性问题
该案从法律依据和行政处罚程序来说, 确实是有根有据的, 关键是法律依据和法律程序规定是否合理, 程序正义的目的性——公平正义原则是否得以体现。很明显, 唐某一直向有关部门投诉, 希望惩处所有帮助被告人秦某制造“立功情节”的某地市公安局民警, 捅到了公安机关的痛处, 公安局自己决定劳教, 其处罚程序的正义性值得怀疑;而且, 唐某的持续投诉也是其人性使然, 在其权利表达的合理范围。至于劳教法规的处罚条文规定, 则涉及立法程序正义和适用法律程序正义的内容, 甚至可以说劳教法规在实体上和程序上是非正义的, 包含行政程序目的性非法的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劳教法规体系是“恶法”体系。
三、实体因素与程序因素的多维组合对程序正义最终对实体正义的影响分析
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制国家, 成文法制要求一切以法律规定为准绳, 法无明文规定无适用。所以, 为了适用以上要求, 立法机构要不断修改、解释法律, 最高司法机关要不断做出司法解释。以上两类案例都是包含多种具体因素和法律条规的实例。在具体案例中, 多种法律关系往往适用同一部诉讼法的多个诉讼原则或实体法的多个法条调整, 甚至对应不同法律法规、不同法条的多层次、复杂交叉调整。在这种情况下, 单靠程序原则规定和具体条文规定, 很难保证公平、正义的目的价值标准, 若再加入法官业务素质、品德因素及各方律师的能力关系、争议双方的背景关系因素等等, 最终裁判结果就是“九九八十一弯”的大杂烩了, 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目的性价值判断很难体现。
单一法律关系调整时, 司法裁判结论往往误差不大, 司法公正性往往可以得到保证, 执法者想过分偏私, 往往很难。但实践中, 多因法律关系、复杂程序因子的存在往往使执法者有机会利用程序因子达到偏私选择的目的, 使裁判结论发生较大的偏转。从另一个角度说, 法律关系越复杂、程序因子越多, 审判组织运用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随意性较大, 判断的模式也复杂化。
多因法律关系、复杂程序因子对司法程序的影响, 正如古人占卜算卦的变量模型一样, 变幻莫测, 甚至像魔术师手里的魔术一样, 令人难以置信。为此, 我们不妨引用易卦中的数学模型来演示一下不考虑目的性价值判断的实体规则、程序规则对司法判决、行政决定的结果影响吧:
1.易卦中“—”表示“阳、正”, “——”表示“阴、负”;卦画“ ”表示“乾”代表“天”, 卦画“ ”表示“坤”, 代表“地”。依此类推, 艮、兑、坎、离、震、巽, 分别有不同的卦画表示, 分别表示山、泽、水、火、 雷、风。据说, 这八个基本的三爻卦画模型, 经两两重叠后, 成为六十四个六爻卦, 衍生出不同的组合结论, 从而成为算命、问吉、卜事的依据。
2.从数学概率学来分析, 我国古老的易卦就是六维布尔向量的原型, 描述那些包含六个因素而多种因素都有两种对立状态的事物的数学模型。例如一个国家进攻另一个国家, 决策人要考虑各种条件、因素: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心、时机。决策者认为, 政治、军事、经济都对已有利, 记作“—”;外交、民心、时机对己不利, 记作“——”。那么, 决策人对上述因素分别细化分析, 得出一个卦形模型, 就是最后决策结论[6] 。
3.从简单的卦式模型中, 我们只要加入不同因素的内容, 最后的结论会大不同。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 具体案例由于包含几种法律关系、多个行为、事件因素, 加上不同的诉讼原则规则及诉讼参与人的复杂利益关系和裁判者的主观因素, 裁判结论必然产生极大的误差。因此, 实体因素的多维变化必然影响程序因素的变化, 也要求程序因素作相应的对应, 如果随机任由各种实体因素、程序因素进行自由组合的话, 程序正义必然成为一种任意摆设, 实体正义随着程序正义的标尺刻度任意移动。这种情况的出现, 使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成为和稀泥式的非正义模型, 最后成为无正义可言;反过来说,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都是有着目的性价值判断要求的。
通过以上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程序规则有关原则规定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程序原则规定的框架结构过于分散, 原则之间尚且会发生相互冲突的现象, 法条之间的冲突更是明显和多见。因此, 我国法律体系现状在司法程序、行政程序上为法官自由裁量、行政官员行政决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尤其对司法解释的出台及行政机关具体适用法律解释大开方便之门, 从而造成了客观上程序不公正的滥觞。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诉讼程序原则规定和行政程序规定的价值核心没有突出或核心原则规定没有体现出来 (以上情况同样存在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中,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原因, 在此不作详述) 。
总之, 我们研究程序正义的目的性, 应该注意程序原则的核心价值规则 (或称程序中心规则) 。实践中, 程序规则的复杂多样性、无系统性和庞大司法解释体系往往交织混杂, 程序规则体系的主干原则 (核心价值原则) 不明显, 支干原则过多过滥, 致使程序正义的目的性无法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固然重要, 理清几大诉讼法及行政程序规定的主原则 (或称核心价值规则) 与一般原则的关系, 使实体法的正义价值彰显在程序法的正义价值之中, 更是我们研究程序正义的出发点和目的归宿。
参考文献
[1]欧阳维诚.论易卦的数学结构及其应用[J]湘谭大学学报, 1990 (2) .
[2]胡江春.湖南永州唐慧案体现法治才能治本[EB/OL].人民网文章时评, 2012/8/11.
[3]李龙.宪法基础理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11:353.
[4]李龙.宪法基础理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11:321-325.
[5]该案虽因股权转让而起, 但股权转让没有争议, 当然主要适用《合同法》。因为我们可以举个类似的例子:甲乙双方因买卖大米而起纠纷, 大米质量、大米生产技术没有争议, 那么案件肯定适用《合同法》或《民法通则》, 不能因为涉及到大米, 就依据《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
[6]李俊杰.中国新闻网报道<湖南耒阳回应假日公示干部任职称非刻意而为>[EB/OL].2012/10/10.
无目的性 篇5
一、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要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得预期结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二、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个目的的体系。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可以按照范围对象时限地位等等反面去分类。我们着重探讨它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包含相互联系的两方面。第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内在的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看作是长远的目的,它要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长远的目标一般须经过多层次分解,成为一个一个具体目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目的的实现,才能一步一步想长远目标迈进。可见,具体目的是根本目的的具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而具体目的是多元的。具体目的的多元性首先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相适应。其次是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
教育目的也是多方面的,而现代教育目的可以由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各层次教育目的是总的教育目的的分解。以上层次是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教育目的的等级性。层次中最高的教育目的是一般的、共性的,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它确定着整个教育的方向,并规定制约其他低层次的目标,是一切低层次教育目标的基础。同时,高层次的教育目的的实现往往意味着达到了许多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低层次的教育目标是落实最高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是在变化中为最高目的服务的,它是特殊的具体的。各个层次有机结合,共同实现着教育目的系统的总目的。
三、主要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无论是根本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确定的,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反映。其目的的确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目的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各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平衡的,这要求我们抓住主要因素,恰当的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它并不会超出社会和历史的范畴,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一般说来,教育目的的确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因素: 一是生产力的影响。二是生产关系的影响 三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主观因素:
一是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二是受教者的自身发展需要。
四、功能
思想教育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图活动指明了方向。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开展思想政治活动提供了动力。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
现代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励功能。第二,指导功能。第三,评价功能。
实施目的性教学 提高持续注意力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的性;注意力;激发;持续
所谓高中化学目的性教学,笔者认为就是利用高中学生的猎奇心理、责任意识,将高中化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社会事件、应试方法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的持续注意力,进而提高化学课的课堂效率,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目的性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做出分析,让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学习,有目的地解决高中化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教学,目的性教学的应用有助于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化学学习的态度,有效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并形成一整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目的性教学可进行如下过程:问题情境的具体创设、问题的明示分析、问题的引导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反馈和评价等等,在具体的教学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找到具体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还可以将相关的化学知识予以很好的应用,也就是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化学能力予以很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提升教学效果。那么高中化学具体应该采用何种目的性教学呢?
一、从自然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1.结合生活情境来设计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在“铝的性质”的学习中,引用一篇报道:某地一块铝塑板上长出了“白花”,有人怀疑这花是三千年一开的“优昙婆罗花……”。出于好奇,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篇报道吸引住了。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已学化学知识,请同学们推测这“花”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同学们推测这花可能是氧化铝、氢氧化铝、碳酸铝等等,如何检验该“花”成分?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要了解铝的两个性质:一个是铝能够与氧气反应,另一个是生成的氧化铝不全都是致密的。这样就避免了出现氧化铝在铝表面总是致密的、起保护作用这样一种片面的观点。
2.优化问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氮族元素”一课时,提问“鬼火”是什么,为什么是冷光,它是由哪种物质自燃而引起的?为什么经常出现在夏天午夜,“鬼火”为什么会跟随人行走,掘墓人为什么常常自取灭亡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磷的氢化物的性质,这些知识贯穿整节化学课。
二、利用社会事件,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
笔者曾举过中石油川东北气矿“12·23”井喷特大事故的教学案例,以此为背景,通过以下问题设置来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问题(1)硫化氢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危害性?(2)硫化氢的毒害特点?
在问题(1)中,社会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深入了解硫化氢的如下性质:硫化氢为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他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硫化氢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至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迅速引着回燃。另外,它能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类和石油溶剂以及原油中。在问题(2)中,针对硫化氢的毒害特点,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吸入,而且经人体的黏膜吸收比皮肤吸收造成的中毒来得更快。硫化氢对黏膜的局部刺激作用是由接触湿润黏膜后分解形成的硫化钠以及本身的酸性所引起。由于人的中枢神经对缺氧最敏感,因而首先受到损害的就是人的中枢神经,会出现症状等等;若吸入1000毫克/立方米,数秒之内,很快出现急性中毒,突然昏迷,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接着,教师利用硫化氢的毒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够降低它的危害,即如何利用硫化氢的化学性质除去硫化氢气体,再引入硫化氢的化学性质、制取、用途等。
三、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化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把化学现象与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而为什么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却能保持新鲜颜色?虽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真正关注过、深入探究过的学生其实并不多。于是笔者又作了适当的提示: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这一点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知:苹果中的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3+呈黄色,而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了还原剂(维生素C)。像这类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促使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所以教师要根据高中化学教材设计好每一节化学课的教学目的,目的性越明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强,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越持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孔令鹏.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5-08.
[2]洪志文.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6.
无目的性 篇7
本次目的性教学中研究的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在解决化学问题时通过对目的性的解题思维的应用, 最终形成一套适合高中化学解题的解题方式, 目的性解决问题模型可以分为创设问题情境, 分析明示问题, 引导和解决问题以及反馈评价问题等, 在这类问题教学模式中, 注重不同教学目的的整合, 注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本次研究使用的是四川版的高中化学材料。
一、目的性教学的概述
高中化学的教学经历了很多次的改变, 从传统教育中注重结果到现在的注重解题过程, 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主动学习思考, 都经历很长时间的改变。有目的性地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 善于假设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当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时,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实验找到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原理和解决方案。这种目的性教学方法对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目的性问题解决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为解决这类典型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二、目的性教学流程的设计
1.目的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习是在情境中的学习, 情境可以体现很强的目的性, 在贴近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经验, 这将有助于学习者构建更加牢固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创设目的性问题情境, 从根本上讲是提出需要解决的目的问题, 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产生自我的矛盾和好奇,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化学学科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各个板块目的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故事、新闻中的化学案例来引入, 也可以选用相应的历史史料, 社会中产生的想象也经常被用到高中化学案例的分析中, 再加上现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对目的问题进行选择,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最终达到目的教学的效果。
2.目的问题的提出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是对目的问题的分析, 这是一个化学信息的转换过程, 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情境材料中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地思维加工处理, 排除掉无关信息, 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如在浓硫酸的教学中, 可先创设下列问题情境:1.某化学专业学生为了验证硫酸是否有刺激性气味, 将普通面包和掺有硫酸的面包分别给小白鼠吃。2.通过网络搜索硫酸伤人的案例。3.某报纸登录硫酸厂中由于硫酸的使用处理不当导致爆炸酿成惨祸。4.进行演示实验, 观察不同金属放入浓硫酸和稀硫酸中的化学反应。在这类问题情境中, 硫酸成为主要的目的研究对象, 所以众多的实验和案例也是围绕着硫酸来进行的, 那么硫酸究竟对人和动物的伤害有多严重, 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作用效果到底有多大区别, 这种浓度差异造成的结果本质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浓硫酸通常使用铁的罐子进行储运等等, 这些都是针对硫酸而提出的问题。
3.目的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首先是对目的问题疑问的设定, 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浓硫酸的问题已经作为目的问题被提出, 那么就让学生来找到上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 先进行原理的常识性讨论, 然后通过分组实验来得出最后的结论。由于浓硫酸的危险性, 实验环节要由教师指导来完成。最后就是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派代表阐述各组观点, 通过相互讨论的形式最终确定上述案例的产生原因。
三、目的问题的反馈探讨
在这个阶段就是对目的问题的提出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 通过目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对得到的结论进行讨论和分析, 这个步骤是对目的问题的升华, 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问题, 并且通过这种针对性非常强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印象, 当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很轻松地去解决。目的法教学中问题反馈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非常多的课程, 很多的内容都和生活实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目的性教学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经过本次的研究更加确定了目的性教学在高中化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夏爱英.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7.
无目的性 篇8
自然性与社会性是人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群体而单独生存,因此,与他人交际自然成了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生存能力。“我生存,我交际,我交际,我生存。”交际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交际语言产生认识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其具体作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接受语言使用的(或者交际的)目的限制。故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交际是目的驱使下的交际,是追求特定目的的交际。迄今为止,学者们对交际的目的及限制来源做了相当可观的研究,使我们对言语交际的限制因素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这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交际目的究竟是否具有跨越语言处理层级效应,是否影响言语交际中的话题选择、句子结构及篇章策略等。因此,如何将交际的目的性原则应用于中职英语口语教学已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言语交际的目的性
交际中的言语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且只有在其发生的语境中才能真正明白说话者表达的意思,请看下面的对话:
A: How are you?(你好吗?)
B:I’m fine,thank you,and you?(我很好,你呢?)
A:I’m fine too,thank you.(我也很好,谢谢。)
这个对话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但是当别人问“How are you?”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更多时候这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只是两个人见面时的寒暄而已,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认为寒暄语主要不是用来表达意义的,仅仅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胡壮麟,2008)。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只需回答,“I’m fine,thank you.”如果再加上“and you?”,反而显得啰嗦。但在另外情境中,如你身体不适或需帮助时,则对方的问话是关心的意思,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回答,不能照本宣科。
在言语目的性研究方面,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丁(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的观点,他认为说话乃做事,言语亦行为,并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和韩礼德(Halliday)均认为说话就是行事。我国学者顾曰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目的作为话语分析的参数,华中师范大学廖美珍在本世纪初以法庭审批实录为研究内容提出了语言的“目的原则”,他指出正常的言语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践目的,目的性是言语行为的根本属性。
三、中职口语教学的现状
口语是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对中职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能够询问解决交际中的疑惑,能够就日常生活及相关职业话题进行交流。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当前的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情况和收效不容乐观。特别是因为高职考不考查口语,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以提高笔试成绩为主,注重学生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的答题技巧的培养,分配在口语训练上的时间严重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中职学生“哑巴英语”的普遍存在,严重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另外,在中职口语教学方法上也存在诸多问题,较多教师缺乏创新,还是停留在“教教材”的模式,他们以完成课文所提供的对话为目标,先是跟读对话、划出重点句子,然后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模仿。这样的口语教学缺乏言语交际的真实性和灵活性。
然而,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学生的会话缺乏交际性和目的性这一言语的根本属性。很多时候,学生的英语会话是无事生非,为了对话而对话,失去了交际的真正的功能和目的,因此这样的交际是无意义的,这样的口语教学也是无效的。
四、目的性原则在中职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交际具有目的性,说话人与听话人围绕目的展开互动。交际双方的目的是否被正确地理解和成功地实现是判断交际成功或失败的一个关键的标准。言语交际的目的对交际起着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话题选择、句子结构和交际策略等方面,这对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精选合适话题,营造交际气氛。言语交际从话题选择开始,话题是交际的起点也是双方言谈的支点。恰当的话题在交际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之顺利开展。话题的选择要根据交际的目的而定,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说话者必须精选话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交际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在话题的选择上,要注意对象、场合和时机。
言语交际离不开交际对象,在话题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层次、思想水平、审美情趣以及理解能力等。其次,说话者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特定的话题,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选择的话题要符合当前的场合气氛,与气氛不协调的话题要回避,如果非得要说的话,应该要轻描淡写,点到为止。另外,说话者要注意说话的时机,只有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话题才能到达最佳的交际目的。
2.优化语言结构,把握交际进程。言语交际的目的决定了话题的选择,也决定着说话者的语言结构。说话者确定了交际目的并选择了话题之后,接下来需要建立表达内容,组织句子结构并把表达内容转化为外部语言,这包括语段计划、句子计划和词语计划。
语段计划主要是在确定了目的、内容和语体的前提下,对话语的整体结构进行布局以确定它的脉络和延伸方向。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选择用华丽还是朴实的语言,是详说还是略说,以及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表达。另外在语言的互动中说话者还需考虑如何与对方配合,如何开始和结束一段对话等。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语体及表现方式,交际的目的始终起到决定作用。在句子计划阶段,说话者也需从交际目的出发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要谈论哪些事物?如何谈论?听话人的知识结构及理解能力如何?哪些信息是对方已知和未知的?此过程主要明确句子的轮廓及语义内容。语言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就词语计划,期间说话者须寻找适当的词来表达一个具体的概念。语言计划的三个步骤在实际的交际中往往是交替进行的,说话者可以根据交际的目的边制定边修改边执行。
3.巧施交际策略,实现交际目的。目的同时意味着策略和手段。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交际目的,其实也就意味着要选择一定的策略和手段,不能把交际的目的和策略截然分开。说话是为了表达目的和实现目的,但从另一角度说也就是在选择策略。
Farech和Kasper(1983)把交际策略分为成就策略和减缩策略。成就策略包括转述策略(使用同义词、近义词、词义解释、举例等)、求助策略(要求对方重复或者做进一步解释)、拖延策略(使用一些套话如“well”,“you know”等)和非语言策略(借助表情和手势等)。减缩策略包括话题回避和语言形式回避。语言形式回避指避免使用那些无法用英语表达清楚的语言单位,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
为了让中职学生正确使用不同的交际策略,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先让学生熟悉各种交际策略及用法,以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去使用。在具体的英语交际策略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学生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对问题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转述策略的使用;当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犹豫、停顿时,告诉学生使用拖延策略能够增加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并给自己争取思考的缓冲时间;鼓励学生多使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并练习语调的变化,这不仅能使会话内容更加真实生动,提高交际效果,同时能增加学生们说英语的自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言语交际是为了实现特地目的行为,目的既是交际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交际的目的制约着话题的选择和说话者的语言结构,同时也决定着交际策略的使用。因此,言语交际的目的性原则至关重要,应成为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根本准则。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2).
无目的性 篇9
刑罚目的是刑法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学者们各抒己见, 学说林立。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刑罚的第一层次的目的是惩罚犯罪。惩罚作为刑罚目的, 是指国家为了惩罚犯罪而制定刑罚, 对犯罪人之所以适用和执行刑罚是因为他犯了罪, 通过惩治犯罪表达社会正义观念, 恢复社会秩序。”[1]此谓报应刑论;也有学者认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 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的内容。”[2]即主张预防刑论;而折衷论的观点在于“刑罚是由于有了犯罪而科处, 将刑罚的原因归之于报应主义;同时承认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或防卫社会。”[3]
二、报应刑论的合理性
目前, 持报应刑论和预防刑论两种论点的学者可谓占大多数。对于报应刑论, 由于人们潜意识里便认为“报应”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式的蛮横报复, 受到了较多批评。然而, 客观分析之后, 我们能够发现报应刑的合理之处。笔者认为, 惩罚犯罪应该是刑罚的目的, 即刑罚是对犯罪的报应, 旨在惩罚恶行。
首先, 我国的刑法规定客观上体现了惩罚犯罪的报应刑理论。我国刑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 保护人民, 根据宪法, 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 制定本法。由此可见, 制定刑法是为惩罚犯罪, 适用刑罚更是为惩罚犯罪。而且, 深入剖析我国刑法法条, 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规定实质上体现了明显的报应。如对犯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死刑, 对贪利性犯罪判处罚金或没收财产等等。不论我们如何标榜刑罚旨在改造犯罪分子、防卫社会, 我们都不可能将惩罚犯罪的刑法目的排除在外。
其次, 报应刑论与罪行相适应的刑法原则一脉相承。罪行均衡的核心就在于对多大的罪处多大的刑。在自由意志的前提下, 犯了多大的错误, 我们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根据犯罪的大小配置相适应的法定刑, 显然说明刑罚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
再者, 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来看, 以惩罚犯罪作为刑罚的目的, 也符合公平正义的观念。根据康德式古典报应论观点, 这 (指刑罚的量的问题) 完全是个正义问题, 而不是什么威慑效果问题。[4]公平正义是法律的价值, 也是刑法的最高价值。通过刑罚, 使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处, 社会的公平正义才会得到实现。诚如学者所说:正义是报应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通过惩治犯罪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报应作为一种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5]因此, 报应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对预防刑论存在的质疑
与报应刑论截然相反的观点持有者预防论者认为, 刑罚的直接目的是预防犯罪, 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然而, 刑罚目的是“刑罚发动者发动刑罚的主观愿望。”[6]即制定刑罚与适用刑罚的所抱有的意图与初衷。笔者不禁思索, 既然是最初所抱的意图和希望, 那么在最初设定刑罚之时, 如果立法者抱着预防甚至杜绝犯罪的意图, 那么制定刑罚就失去了他的预防初衷。所以, 制定刑罚的初衷只能是对出现的犯罪进行惩罚, 而非预防未出现的犯罪。即使刑罚的运用对预防犯罪产生了一些有益作用, 那也只是客观上产生的积极的效果, 但制定运用刑罚本身, 绝非以预防犯罪为目的。
而且, 在实践中, 刑罚预防犯罪的力度都是极小的。我们分开讨论刑罚对犯罪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效果:
(一) 有关一般预防论
持一般预防论者坚信通过刑罚能够宣传法制观念, 增强公众的守法意识, 从而预防一般的社会成员犯罪。然而, 笔者窃认为, 约束人们行为的主要力量实质上还是道德, 社会大众的日常行为绝大多数是靠道德准则和舆论的力量来指引的, 而不会去具体考量繁琐的法律规定从而选择为或者不为某行为。
另一方面, 实施诸如杀人抢劫等自然犯会受到刑罚的处罚, 这早已为大家所知悉的, 人们并非看到对犯故意杀人犯罪者被执行死刑才知道“杀人偿命”的道理。此外, 虽然我们讲究法律公开, 大多数的刑事案件的审判也已向公众敞开, 但是现实中, 大家关注与熟知的刑事案件并不多, 因为看到个别犯罪者受到刑罚而打消犯罪念头的情况更是少之甚少。
此外, 犯罪是多种诱因导致的复杂社会现象, 真正决意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不会仅仅因为刑罚这一个因素而放弃的, 刑罚的威吓力度很有限。刑事社会学派的代表人菲利便否定刑罚具有威慑力的论点, 认为:对犯罪原因的深入研究表明, 人不犯某一罪行, 是因为有完全不同的原因, 而不是畏惧刑罚, 这些强有力的基本原因并非立法者的威吓所具备的。[7]
(二) 有关特殊预防
特殊预防论者将刑罚对于预防犯罪起到的功效过分夸大了。由于我们把被处自由刑的犯罪分子关押于监狱, 对其进行教育改造。监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各种类型的犯罪分子进行犯罪经验交流的聚集地。刑罚的适用不必然能够对犯罪分子起到积极的指引效果, 累犯反而有增多的可能。
特殊预防论者认为刑罚能够预防犯罪人再次实施犯罪的另一个论据, 在于自由刑在一定程度剥夺了犯罪人的人身自由, 便是没有了人身危险性, 难以再次犯罪。然而, 我们必须承认, 某些顽固抗改分子暴力越狱的现象已不稀奇, 在监狱内殴打他犯或是重伤监管人员更是常见, 服刑期间仍然实施犯罪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这也是近来某省积极筹建并竭力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狱内110”的原因之所在。可见, 真正欲心存恶念意欲实施犯罪的人, 即便在监狱内服刑期间, 还是会实施犯罪。对于被处罚金和没收财产刑罚的情况, 财富富裕者视之如浮云, 而被处罚后穷困潦倒难以维持生计者则越发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总之, 对犯罪人处以刑罚并不必然能够防止其再次犯罪。
参考文献
[1]韩轶.试论惩罚犯罪的刑罚目的[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
[2]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 (下册)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11
[3]田宏杰.刑罚目的研究[J].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00 (06) .
[4][美]戈尔丁.法律哲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7:189.
[5]王振生.间接一般预防是刑罚的根本目的[J].河北法学, 2006 (06) , 第24卷.
[6]田宏杰.刑罚目的研究[J].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00 (06) .
目的成就自我 篇10
虽然大家以前有幸得以聆听许多伟大导师的教诲, 却没想到一开始他就问我:“你还剩下几天可以活?”
许多人被这深奥的问题吓住, 但是有人灵光一现, 很惊讶地回答说:“6千天。”喇嘛回答说:“听起来应该正确。如果你有6千天, 你会想浪费哪一天?你会浪费在沮丧、愤怒、或是不为目的而活?”
这个存在主义的问题, 让许多人感到心神不宁, 因为“被迫”要处理心态的问题。而这也让很多人体悟到, 一个有力的问题可以改变生活..., 而且生命中每个片刻都很珍贵。
当我们了解目的, 生活中每个艰苦的经验都是我们的导师, 每个挑战都是学习的机会, 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目的。当我们缺乏目的, 环境立刻就会主宰我们的认知, 并且遮蔽我们生存的理由。
核心目的是用我们所有生活与事业的经验, 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整体。通常这是个人与领导效能最重要的变量。由于目的具有转变能力, 能够让表现普通的组织、团队、家庭、与人际关系脱胎换骨, 变成又有精神又有效率。目的能够改变员工、团队、配偶、或朋友, 成为你的伙伴。有了目的, 管理者变成领导者。有了目的, 我们不仅成为组织的领导人, 也成为生活的领导人。
核心价值观让我们了解, 激励我们去追求的是什么, 以及我们想要影响的是什么, 核心才华则是告诉我们有什么天赋, 以及我们可以有什么影响。因此, 首先要找出我们的核心才华。找出核心才华与核心价值观之后, 就开始努力追求核心目的。我们将才华对准核心目的这甜蜜点, 以满足我们的价值观, 让我们的天赋与贡献都能发扬光大。知道我们特有的才华与价值观结合方式, 能让我们更有意识地加强运用。当我们的才能与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时, 所产生的高绩效就是我们的核心目的。当我们的才华得到表现, 这是创造价值与蜕变的时刻。当我们的价值观与才华无法结合, 我们就失去目的, 也就不会有持久的绩效。
当你开始以目的来培养领导能力时, 请记住以下原则:
1. 跟你最重要的事情保持接触:
价值观是通往目的的路标。了解什么是最重要的, 什么东西赋予生活意义, 这些都是找出目的的指南针。
如果你无法找出对你真正重要的东西, 请注意什么让你充满活力与兴奋, 什么扩大你的领域, 以及什么带给你快乐。在生活的不同阶段, 你会面对模糊的感觉, 想要追求更多更深刻的意义。这时候你必须深入这些经验, 以发掘你想要表达的目的。
2.“有目的”的行动:
多数人对于生活的目的有种直觉。不过, 他们视为一种“梦想”, 从来不认为这是“实际”的。追随你的梦想, 可能是你生活中所做最实际的事情。但是你必须全力追求, 才能将你内在的目的与外在的生活连结起来。
RTW公司董事长戴维·普罗瑟说:“你的努力跟你的目的一致, 就会有伟大的结果。”
3. 找出团队的核心目的:
个人目的能改变领导人, 团队也要有目的才能对整个组织产生影响力。你清楚知道如何发挥你的才华, 就可以考虑带领团队进行类似的练习。
想象有群领导人很清楚他们的核心目的, 也很清楚他们的才华、价值观与同事、企业、顾客是如何有意义的连结。将你个人目的连结到较大的任务上, 就会释放出庞大的能量与诺言。
4. 追求目标不要走错路:
注意不要只用别人的眼光来看你的目的。我们往往将个人发展趋势、精神指导、或是管理大师的理论具体化, 变成缺乏弹性、限制太多的方法。这是追求目标的错误路径。找出你的目的是要发现你的本质或是生活的要求。经常提醒自己, 无论计划或做法多好, 都只是技巧, 而不是目标。目的修行的核心是要让你的才华, 服务比自己更重大的东西。
5. 重点放在服务:
目的永远是服务, 我们发挥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世界。为周围的人创造价值才是自我表现。因此, 关键在于发挥你的才华, 以改善每个人的生活以及你所接触到的每件事情。
6. 在所有领域都要心存目的:
往往我们在工作上有目的, 在家庭却没有, 或者在人际关系上有目的, 但在工作上没有。看看这些目的的落差, 可以了解我们成长的挑战。许多有目的的领导人失去对于目的的感觉, 因为在个人生活上没有使用他们的才华, 或是没有充分表达在工作上最深的价值观。将我们生活中所有领域的目的结合起来, 是目的修行要达到的境界。
7. 从“失败”中学习:
通常, 我们不愿意或无法整合这些经验成为有意义的内涵。从目的修行的观点, 失败是生活要教给我们新的教训, 或是想要指引新的方向。
每一次体验到意外事情时, 问自己:“我应该从这件事情学到什么?”每次生活经验都协助我们解决难以处理的意义。
8. 要有弹性:
真正认识我们的目的, 可以使我们生活中相异的领域结合起来。就像是管弦乐团对交响乐的诠释, 我们目的的表达也会改变。例如, 有些人生活真正的目的也许是要指导他人。小孩、父母、专业人士、或退休人士, 在生活的不同阶段, 就会有很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必须有弹性, 对于不同角色与生活环境下内心表达目的的方式要心胸开放。
参考文献
[1]吉姆柯林斯 (Jim Collins) , 《从优秀到卓越》 (Good to Great) , 俞利军译.中信出版社.2005.
无目的性 篇11
区分事件发生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主要应从事件发生的背景上进行分析,因为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往往能体现出事件发生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发生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例1 俄国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封建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危机严重,农奴暴动频繁。因此,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要想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只有阻止农奴起义的继续发生。1858年,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他在改革前夕的讲话中指出:“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怨,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也就是说,沙皇必须通过阻止人民革命的发生,才能达到维护贵族地主统治的目的,即俄国1861年改革的直接目的是阻止人民革命的发生,根本目的是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例2 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非常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并占领了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加上它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显著增长,使美国政府惶恐不安。为了维护美国在远东的利益,一战末期,美国就试图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地位。战后,东亚市场对美国资产阶级具有越来越大的意义。争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争夺中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被摆到了重要地位。因此,美国为维护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必须抑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特别是反对日本独霸中国。可见,美国只有通过抑制日本的扩张,才能达到维护(扩大)自身利益的目的,即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直接目的是反对日本独霸中国,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协调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
例3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不得不正视逐渐强大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止”共产主义,即推行“冷战”政策。不难看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就是称霸世界,而只有通过“遏制”共产主义(主要是苏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说,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直接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学以致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
A.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B.消灭中国共产党
C.赢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
D.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
心灵的目的 篇12
Nicola Sellitto是Lesley大学Susan Rauchwerk教授的一个学生。她所提到的正是Rauchwerk的活动,她的日志里对活动的评论是恰如其分的。在任何有价值的教育实践里,不存在某一个重点去学习,而是存在无数的“点”。它有一个心灵的目的——这个词组源于Sellitto玩的一个文字游戏,我发现,它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说法。
当然Rauchwerk做的不只是摆出鸡蛋那么简单。她曾经很详细地写过关于鸡和鸡蛋的教学。她对学生的思维以及她所知道的关于鸡和鸡蛋的一切的考虑,显示了她思维的深度和微妙之处。没有单一的“重点”来传递并非就意味着不教学。正相反,它意味着去探究什么能增强学生对世界的无限可能性的意识, 以及对自己有能力参与其中的意识。它意味着一直让学生感受并体验这些可能性。
已故的科学教育家David Hawkins,在面对人们质疑一组能引发好几个小时的着迷和探究的物品的教育价值时,说道,“这不是它们对什么方面有好处的问题。它们就是好! ”同样的道理,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重点在哪里? 一篇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的短故事重点在哪里?去认识海洋生命重点又在哪里?它们引发无尽的探究和对人类生活方式以及世界存在的方式的洞察。蝌蚪、吉他的弦、几何定理、电路、碟状星云、舞步、镜子——这些里面的任何一件都不存在一个重点。但是如果我们去认识它们, 每一件都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收获。
Fiona Hughes-Mc Donnell (2009) 在小学教育资格认证导向的项目里教如何教科学。她教的学生,像Rauchwerk的学生一样 ,通常在科学方面的储备很少 ,而且没有设想自己将来会从事科学或者教科学。关于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对发芽的种子以及其他东西的探究,她写道:
找到一个有效的途径来鼓励探究性的行为并激发对“发芽”现象真正的兴趣是个我一直面对的难题……除非是我做出一些举动, 否则大多数的成年人把种子埋在花盆里搁在窗台上就了事了……所以, 无论我选择从哪里开始, 我的目的总是去激发我的学生们的探究行为, 并希望幼苗和它的生长会成为学生探究的首要的指导和动力。对我的学生们来说,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要么阻碍,要么开启了可能性。
为了尝试去理解湿度、光线、温度、空气和土壤(学生列出来的一颗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们将他们的种子放在三明治塑料袋、金属储物柜、鞋盒、包、密封的一对塑料杯里,他们把它们放在床底下,暴露在空气里,或者用胶布固定在窗户上。
当种子发芽的时候, 一个学生惊奇于它的根——它整个被裹在一个棉兜里。她用心地画下了她那发芽的种子, 并写下:“我在想这个小小的种子怎么会蕴藏着这么大的能量? ”
另一个学生,同样钟情于自己的种子,写道:“今晚我的豆子让我很困惑……(它)好像是朝着下面发芽生长的。”
这真是一个深入的、有价值的困惑,它将引导这整个小组数周的认真观察, 并认真思考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以及是如何发生的。
照料他们的种子,并提出越来越多的相关的问题,他们像植物学学生一样深入地探究种子发芽的问题。理解他们的种子变成了一个心灵的目的。
在他们学习结束的时候,一个学生从Hughes-McDonnell的办公室门下塞进去了两张照片。一张上是一个多叶的豆类植物, 第二张照片对准了一个单独的绿色豆荚。
在一封邮件里, 这位学生解释道,“我给你两张我的植物的照片……我想要你看彩色的图片, 因为这个绿色的豆荚,对我来说,看起来真的太神奇了! ”这正像每一个无比骄傲的家长一样, 总觉得自己的小宝宝是最棒的,其实他的小宝宝,对其他的成人来说,和别的小宝宝比起来并没有什么两样。
我再举一个科学方面的例子, 因为目前这个领域的教学中,“重点”(Sole Purpose) 通常已经被非常严密地规划好了。
Elizabeth Cavicchi (2009) 教本科生 ( 并非要成为教师)的时候,使用了另一个常见的物品:镜子。她将镜子活动设为第一个活动, 并没有想要继续延伸镜子的活动。但是在第二天,她写道:
Samantha讲述的关于她工作的商店前排窗户的场景让我们都感到非常惊奇。她站在收银台的地方,面朝向窗户。她看见车辆的镜像在接近,直到在某一处,镜像逐步挨近车辆继而又分开去。然后就可以直接看到汽车,但是从车尾方向看过去,开走了。
Samantha的故事引发了学生们许多的疑问 ,Cavicchi接过Lucienne的话, 问道:“我们能不能试着去看,在镜子里看到的东西似乎在哪里? ”接着,她又把镜子递给了大家。
有一组学生试着去重现Samantha的商店窗户,但是不知道怎样协调他们所持物体的运动、他们自己、窗户以及光源。Peter和Aaron合作,仔细地看一个电话卡大小的镜子, 尝试去测量他们在里面看见的物体的高度。Jenniemae想起在物理课讲到的关于镜子的“焦点”(尽管这个活动所使用的平面镜子与焦点并无关联)的知识。她和Andrew一起,把一个25美分的硬币和10美分的硬币放在一个镜子跟前 (一大一小),把10美分的硬币移向镜子 , 直到它的镜像与真实的25美分的大小一样。
和Rauchwerk的鸡蛋非常相像,Cavicchi教室里的镜子实验激发了她的学生新的学习可能性:
每一个实验独到地与学生们想要知道什么所对应。那是他们自己的创造,然而它让他们直接应对一些他们不理解或不能控制的东西:光的反射。在我们第二天离开的时候, 我的学生们的深刻收获是影响镜面成像因素的复杂性……关于镜子可以探究的超出了教室里任何人之前设想过的可能性……
她接着写道:“他们的知识与科学定律相关联,比如镜子的等角反射,以及科学历史,比如操作托勒密的弧度镜面设备(他们也探究过)。”并且“在共享的同时, 这种知识并不是统一性的每个人都要概括或者重复的‘答案’,而且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它。”
作为对这些科学例子的补充, 我想要描述一些低幼儿童的活动。
在Jessie Auger的一年级教室 (英语-西班牙双语教室)里,其中有一项班级活动是“伙伴编辑”。当某个学生准备好要找一个伙伴编辑的时候, 他就去找一个同学做伙伴。在这个例子中,Gabriel找到了Fernando来帮助他编辑他的故事。英语对他们两个人都是第二语言。
“Fernando and Adrian and me threwing snowballs atthe snowman untol we threw the snowman off the cliff. Ime and Fernando made a big snowball and threw it at hisfase。”“The End。”
“Fernando和Adrian和我对雪人扔(在中译文中不能表现小作者在语法上的不当,对于“扔”,如果是现在进行时态,应该使用“are throwing”;如果是过去时态,应该使用“threw”。此处小作者将两个语法规则混淆,既不是现在进行时态,也不是过去时态。 )雪球,直到我们把雪人扔到悬崖下面。我和Fernando做了一个大雪球,把它扔到他的脸上。”“结束。”
在他们编辑的时候,有这样一段交流:
Fernando:“我们没有把雪人扔到悬崖下面 , 是雪球让雪人掉下悬崖的。”
Gabriel: “是的 , 是雪球把雪人扔到悬崖下去的……难道你没有读这个故事吗? ”
Fernando:“但是……雪球不会扔雪人呀。”
尽管费了很大的力气,Fernando还是没有能够说服Gabriel改变用词。
他们又回到那段话。这一次,Fernando建议说第一句话里面少了“are”这个词。Gabriel和他简短地讨论了一下这一点, 然后开始争论句子里的那个词是不是应该是“throwing”。Gabriel想要留住“threwing”这个词。
Fernando:“你可以在这里写‘throw’或者‘throwing’,但是‘threwing’并不是一个词。”
Gabriel:“但是他们‘threw’(扔了 ,过去时态 )雪球呀。”
Fernando:“是的 , 但是当他们正在做的时候他们不是正在扔了它们——他们正在扔它们。”
“当他们正在做的时候”——Fernando在说明使用现在进行语态的必要性。他才6岁大! 我非常怀疑Auger将她的课堂目标设定为教学生去认识使用现在进行语态的必要性。但这就是她教室里的生活。儿童们承担有趣的且有价值的活动,尽力互相给予帮助。在这个编辑活动中不存在“重点”——Auger事实上并不在场。这里有无限的点——关于讲故事,关于一起合作,关于寻求帮助,关于谁是这个作品的作者,关于拼写和英语,关于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Auger以最周到的方式安排了她的教室, 她知道如何让儿童投入在重要的工作中。这项伙伴编辑活动对他们来说,我认为,有一个心灵的目的。
我的最后一个例子来自最近出版的一本书,《Playing for Keeps:Life and Learning on a Public School Playground》。在波士顿市区的一个学校里,有一个操场,上面有沥青、墙、一个连锁栅栏、一个走道、一片未被照管的草地——以及一颗已经死掉的大树的所有的组成部分,它被砍倒了,落在地上到处是碎片:树桩、小树枝和木头屑。
Beth Taylor在这个地方和儿童共同度过休息时间,历经了几年,并做纪录。我们看到而且听到儿童在探索、建造、装饰、挖掘、想象、观察、假装、跳跃、攀爬、种东西、协商、爱惜、假设、发明。
其中的一项事情,就是儿童变成了自然科学家,密切地观察、注意并且讨论这片操场上的生物的特点。蝴蝶的卵是产在一片叶子上的; 一个孩子注意到泥土上的S形状,那是由一个蠕虫留下的;一群孩子在啧啧赞叹一只大黄蜂的“毛”。
对自然世界的探究是与想象性游戏、与建造、与体力活动、与关爱对方和生物等等交织在一起的。
孩子们正在做小精灵的家,挖出了一个大蚯蚓。一个新来的孩子尖叫了起来。拿着蚯蚓的孩子说:“你要不要摸摸它?”新来的女孩非常缓慢地摸了摸它。后来,她把它放到了一个她挖的洞里,还去检查“去看它是不是安全。”
操场还把他们带回课堂。当他们掘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石头的时候, 有个孩子大声地说道:“我们需要一本世界字典。我们需要发现所有的东西。”
【无目的性】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