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翻译论

2024-09-06

目的翻译论(精选12篇)

目的翻译论 篇1

一. 当今中国汉译英翻译及其教学现状

目前, 在国内翻译教学领域中, 英译汉翻译教学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相比之下, 关于汉译英方面的教学则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其课程所占的比重远不及英译汉教学。长此以往, 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 最终导致国内汉英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滞后。究其原因, 首先在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属于弱势文化之列。为了改变这一弱势地位, 不断加快发展速度, 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发达国家文化的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这就直接导致了国内的翻译研究和译本赏析大多数集中于英译中的译本。因此上个世纪的翻译热潮主要集中在英译中方面, 而中国的作品译成英文并有所流传的并不多见。国内翻译领域对英汉翻译的重视使得翻译教学的重心也集中在英译中上, 而中译外教学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则依附于英译中。

其次, 翻译教学研究在翻译研究中起步较晚, 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 中译外教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研究基础更为薄弱, 因此一直无法获得翻译理论研究者的青睐。加之目前仍有很多外语工作者对于整体翻译课程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使得中译外翻译教学在课程设置, 教材选择,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及译文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世纪的今天, 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已经由一个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一跃成为一个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国。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 都急欲寻找一个能够使其更了解中国的途径。这就为我国汉译英, 汉译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中译外翻译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已为翻译界所公认。不可否认, 汉译英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会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真正使中国这一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为世界所认知了解。但是, 中译英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翻译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首先要大力加强汉译英教学的改革力度。当前, 如何改革我国汉译英翻译教学体系, 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 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 因此又称功能目的论。这一理论最初起源于德国,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莱斯, 威密尔, 诺德等。20世纪70年代初, 莱斯首先提出应该“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译文质量好坏的标准。之后, 威密尔提倡把 “目的法则” 作为翻译评价的最高法则, 并指出: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是为了某个目的, 因而, 也应达到这一目的。在此基础上, 诺德在他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中, 进一步指出, “目的论”这一术语本身的意义就是指“目的语文本的目的”。根据一观点,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综合考量翻译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 如发起人, 委托人, 译者, 读者等。首先要充分考虑发起人, 委托人, 译者等人进行翻译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再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知识、对译文的期待、理解能力等等, 来决定处于特定译入语语境中的译文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达到译文在译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

与功能派翻译理论相应,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教学强调译者的社会作用, 从一开始就把翻译看成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强调译员应充分领会翻译要求, 在原作者、发起人、委托人、读者之间起到协调与沟通的作用。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主张翻译首先要明确译文的文本功能, 其次才是原语文本的分析, 因而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翻译教学模式, 即在开始翻译之前, 先给学生说明译文在语用层面或文化层面的预期功能, 如译文的受众、译文文本接受的时间和地点、译文的文本功能、译文文本的传播媒介、文本生成的动机或目的等, 这是因为交际情景可以决定文本的语言和非语言特色。因此对于学生来说, 清楚的了解译文文本的使用场合和应达到的目之于高质量译文的产生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比喻说的好, 翻译就像打仗, “打仗必须先搞清楚谁是敌人, 翻译工作也是要知己知彼, 每次预先明确界定读者范围和工作目的。而且为了表达不同的意思, 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 要用不同的沟通传意方法, 才可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翻译工作每次都应选择合适的策略, 决定这一次作业怎样做。” (周兆祥, 1998) 实践也向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译者的翻译如果脱离了翻译目的, 无视译文的受众和用途, 那么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必将是徒劳的, 最后只能失败告终。

而与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相比, 国内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则一直采用的是由下至上的翻译教学模式, 即首先讲授各种各样的微观翻译技巧, 再用一些独立的词、短语或句子来说明翻译技巧的应用, 最后才是段落篇章的翻译。而且在篇章翻译阶段, 也往往是授课老师先发给学生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 让学生以口头或书写的形式翻译出来。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 全班同学一起逐句讨论文章中的每一给句子。最后再由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 以改错为手段的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把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把翻译局限在语言层面, 只注重分析原文文本的内在因素, 忽视了除语言之外文本的语用, 文化等因素, 忽视了在真实情况下从事翻译的本质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对我国翻译教学改革的启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 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主张翻译应从译文的文本功能出发, 要充分考虑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结合功能派翻译翻译及其教学理论, 笔者认为, 国内的翻译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首先, 翻译课中除了进行翻译实践方面的训练之外, 还应注重翻译理论的讲授, 以理论指导实践, 使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 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目前国内的翻译课基本都是围绕词、短语、句子或篇章进行的翻译实践练习, 普遍缺少系统的翻译理论的讲授。因此, 学生在进行翻译练习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翻译理论的指导, 无法真正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 进而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手段。这种教学方法下培养出来的翻译人员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其次,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传播活动, 其根本任务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的传达, 而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离开文化背景, 则无法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对于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来说, 仅仅掌握了两种语言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熟悉两种文化的异同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此, 在翻译课堂上, 教师要努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逐渐帮助学生获得一名合格译者应具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 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

再者, 翻译实践开始之前, 教师应先就所选篇章为学生进行背景方面的介绍, 例如文章的作者, 创作背景及创作目的等, 使学生对将要翻译的文章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除此之外, 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 学生还要对译文的预期功能有所了解, 即翻译该文章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对翻译任务进行必要的设定, 包括翻译任务的发起者, 译文的读者、译文文本接受的时间和地点、译文的文本功能、译文文本的传播媒介、文本生成的动机或目的等等。只有如此, 才能培养学生按照不同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所译内容的能力, 才能使学生具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达到翻译目的的能力。

最后, 要在译文评判标准和评判方式方面做出改革。传统的翻译课对译文的评价, 主要是通过对原文与译文进行词对词、短语对短语、句子对句子的比较, 来查看译文与原文是否一致。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和学生注意到的都只是个别的语言错误, 而没有从宏观的翻译目的出发来考虑译文用词的恰当与否, 因此这种评价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传统的译文评判方式不同, 功能派学者主张根据文化交际情景中的译作的功能进行译作评价, 因为只有清楚地知道译文的功能目的, 才能够判别谁的译文更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功能派学者强调翻译能力的特殊性, 而不仅仅是语言水平。“假如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受众实现特定的功能, 那么任何阻碍实现这一目的的都应视为翻译失误”。

功能派学者认为翻译失误可分为四个方面: 语用失误、文化失误、语言失误和具体文本翻译失误。语用问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它直接影响到文本生成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此外, 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也会给翻译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在功能派学者看来, 语用问题是译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然后才是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问题, 最后才是文本的语言表层结构问题。因此, 只要翻译目的能达到, 译文的语用功能得以实现, 具体的词汇、语法或文本翻译失误是可以忽略的。由此可见,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翻译失误的定性式评价体系, 并对其进行改革以提高翻译课堂的教学质量。翻译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 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独立的进行译文比较, 并运用已学的翻译理论对译文进行评论, 这样能使学生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然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出要点。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新世纪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随着对外宣传需要的增加, 高质量的中译外人才将异常短缺。因此, 今后外语专业在翻译教学中应逐步加大中译英, 中译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了进一步将中国的文化推向世界做好准备。此外,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翻译事业繁荣发展的要求, 我们要加快新时期中译英翻译教学改革的步伐, 在功能翻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明确大学翻译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同时, 针对汉译英翻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翻译之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帮助他们建立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以提高中国文化地位的意识, 并鼓励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把自己培养成一名能够独立从事翻译工作的合格的翻译人员。

摘要:在国内翻译教学领域中, 汉英翻译教学长久以来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最终导致国内汉英翻译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滞后, 高质量的汉英人才异常短缺。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把“目的法则”作为翻译评价的最高法则, 主张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译教学模式, 对新世纪我国翻译教学的改革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汉英翻译教学,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成昭伟, 白彬.功能目的论与实用翻译教学,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 (3)

[2]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1999

[3]卢思源, 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 中国翻译2000 (1)

目的翻译论 篇2

目的论把翻译看成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而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广告翻译也应该以目的论为指导,强调译文与原文效果的一致性.

作 者:开丽 高查清  作者单位:开丽(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高查清(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7(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目的性原则   广告翻译   翻译方法与策略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广告的翻译 篇3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广告翻译 翻译策略

20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的翻译理论家费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他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然而,不论这种目的性的强弱,它都会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目的当然也会影响翻译过程,决定翻译策略。“目的法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由此可知,一方面,目的论脱离了语言学的束缚,认为翻译不仅仅只是“符号转换(trans-coding)”,只追求译文和原文之间形式和语言的对等,原文也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进行有用性的选择;另一方面,译文需要满足翻译的“适应性(adequacy)”要求,即达到译入语环境中读者对于译文的期望值,达到了预期效果。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很多,我们要根据翻译活动的期望值,或是翻译目的,把握翻译方向,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总之,翻译目的论超越了原文中心论,为翻译活动开辟了新的视角,指明了方向。本文也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采用押韵、意译等多种翻译手段,克服英语广告翻译中的难题,实现产品预期的销售效果。

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翻译活动,不同于文学翻译,注重语言优美,它需要的是感染力。广告翻译应在目的论的指引下,更加明确翻译本质和翻译目的,结合特定国家的特色习俗、价值观、社会背景等因素,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广告目的语在内容上的忠实性、形式上的吸引性和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

一、目的论对译者的要求

要出好的译文,译者就要了解商品的特征。首先, 掌握商品特征:商品的质量、产地、作用以及性能。然后,了解产品消费群体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教育程度等。最后,了解广告的传播方,选择最适合这个产品的词语、句子或修辞。例如:Nippon漆的广告词是“Nippon Paint,working beautifully everywhere”,如果我们把“beautifully”译为 “美丽”就体现不出产品的特点,可译为“立邦漆,处处放光彩”。“放光彩”很形象地体现出了立邦漆“很有光泽,闪亮”的特点。显然,后者更能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二、目的论对翻译方法的要求

广告语的目的是用简练的,富有表现力和鼓动性的语言来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我们应在忠实的原则的下,可以通过不同翻译手法来达到预期效果,如:

1.套译。套译就是套用译入语中人们非常熟悉的句子,或者习见的句子结构,使译入语受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产生共鸣,以至于激起其购买欲望。

例1;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

丰田汽车,风行天下。

例2:Safe, easy, quick and with fun.

使用安全,操作简便,高效快捷,乐在其中。

2.押韵。押韵使得句子朗朗上口,提升产品好感。

例如:Big thrills , small bills. (出租车广告)

a)大刺激,小花费。

b)莫大的激动,微小的费用。

3.意译。当中英文语序,句法结构和修辞存在很大差异时,通常采取意译,使广告符号译入语文化,更易被译入语受众接受。

例如:原文:Mosquito Bye Bye Bye. (雷达牌杀虫剂)

译文:蚊子杀杀杀。

4.音义双关。音义双关是在翻译商标时,选择一些既与原商标发音相似,又符合审美情趣。例如,Coco Cola (可口可乐)、Safeguard (舒肤佳)、Colgate (高露洁)、雅戈尔(Younger)、等等。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视为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为翻译什么、选用什么翻译文本和采用什么翻译策略指明了方向。它将行为理论纳入了翻译理论之中,开辟了评判译文质量的新标准。广告翻译作为目的性很强的翻译活动,也应在目的论引导下,根据不同文本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精炼、有号召力,能够唤起译文受众的购买欲。同时,在当今时代,一些消极因素影响着译者的判断力,使“追逐名利”的翻译动机肆意泛滥,形成不良风气,所以译者应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责任心,拒绝翻译成果质量下降,储备丰富的专业、语言和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译文被译入语受众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3]马会娟.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目的翻译论 篇4

一、译成条件状语从句

英语的定语从句如果在意义上具有表明主句条件的含义, 在翻译时可以加上汉语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 如“如果”等词, 并转译成汉语相应的从句。

如:In fact, it is difficult to see how journalists who do not have a clear grasps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anadian Constitution can do a competent job on political stories.译成条件状语时, 很多情况下都是定语从句紧随主语之后, 本句情况也是如此, 本句的定语从句是“who do not have a clear grasps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anadian Constitution”, 译为“记者们还没有清楚地掌握加拿大宪法的主要特征”, 主句是“how journalists can do a competent job on political stories.”译为“他们是如何胜任报道政治事件这一工作的”,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条件。译文:事实上, 如果记者还没有清楚地掌握加拿大宪法的主要特征, 就很难看出他们是如何胜任报道政治事件这一工作的。

二、译成让步状语从句

英语的定语从句如果在意义上具有表明主句让步的含义, 在翻译时可以加上汉语表示让步关系的词语, 如“虽然”等词, 并转译成汉语相应的从句。

如:Immigrants are quickly fitting into this common culture, which may not be altogether elevating but is hardly poisonous.本句也是由两个层次组成, 一个是主句“Immigrants are quickly fitting into this common culture, ”从句是“which may not be altogether elevating but is hardly poisonous.”这句话中有明显的连接词“but”, 这里我们只能将which译为“虽然”。译文:移民很快适应了这种共同的文化, 这虽然总体上算不上是振奋人心, 却几乎毫无害处。

三、译成转折状语从句

英语的定语从句如果在意义上具有表明主句转折的含义, 在翻译时可以加上汉语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 如“但是”“而”等词, 并转译成汉语相应的从句。

如:The American middle-class family that once could count on hard work and fair play to keep itself financially secure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economic risk and new realities.本句仍然是两个层次, 主句为“The American middle-class family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economic risk and new realities”, 译为“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已经被经济风险和新的现实给改变了”, 从句是“that once could count on hard work and fair play to keep itself financially secure”, 译为“曾经指望通过刻苦的工作和公平竞争来确保他们的经济稳定”。分别翻译后确定这两句是转折关系, 说的是从前和现在。这个定语从句是一个转折状语从句。译文: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曾经指望通过刻苦的工作和公平竞争来确保他们的经济稳定, 但是这一点已经被经济风险和新的现实给改变了。

四、译成目的状语从句

当英语的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先行词出现在主句的宾语位置上时, 翻译时有可能译为目的状语从句, 译为“为了”“以”“以便”等词, 并转译成汉语相应的从句。

如:Because I wanted my kids’deposits to grow at a pace that hold their attention, I offered an attractive interest rate——five per cent a month.这个句子中的原因状语从句Because I wanted my kids’deposits to grow rapidly at a pace that hold their attention中又带了一个定语从句that hold their attention来修饰pace, 这部分句子可以拆分为3个层次的意思:1.因为我希望孩子的存款迅速增长;2.以一种速度;3.引起孩子的注意。其中定语从句部分说明的是“以这个速度”增长的目的, 所以定语从句在整个原因状语从句中体现的是一种目的。译文:因为我希望孩子们的存款速度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便给他们一个惊人的利率——月息五厘。

摘要:在考研英语的文章中, 复合句出现频率很高, 而且经常出现从句套从句的状况, 这其中定语从句是最常出现的。也是最难理清中文思路的。我们曾经讨论了定语从句转化为原因状语和结果状语从句的情况。本文作者仍以考研英语文章中的句子为语料, 介绍考研英语中定语从句转化为条件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和转折状语从句的辨别和翻译。

关键词:考研英语,定语从句,状译法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2]段满福.从英汉语句子结构的差异看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6.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 篇5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

本文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介绍和旅游宣传资料中汉英文体差异的深入分析,运用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来探讨中文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一系列问题,以更恰当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旅游资料的英译,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作 者:刘丽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山东,莱芜,2711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6) 分类号:H3 关键词:目的论   汉英旅游文体差异   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翻译论 篇6

【关键词】目的论;目的法则;广告翻译

一、弗米尔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

在特定环境下,广告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向消费者展示商品,并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最终能够成功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

二、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广告翻译既不同于普通的文学翻译,追求最自然、最贴近的对等物,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文体翻译,强调语义上的对等,它更强调翻译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而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简单对应翻译。当一种新产品即将步入国际市场时,广告翻译在商品的宣传和推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广告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应尽量挖掘产品表征与目的语文化上的共同特征,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习惯,易于读者接受。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并要注意避开目的语文化的禁忌。

1、目的性原则决定了广告翻译要符合译语广告文体的语言风格。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各个民族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习惯。这种美学标准在语言上也有所体现。比如:汉语讲求音韵和谐,形式对称,用词空泛含蓄,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相反,西方语言形式一般用词平时明快,句式结构严谨,修辞重简洁。因此,在汉英广告互译过程中,必须对这种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适当的时候根据译语受众群体对语言做适当修改,以迎合人们的审美心理,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目的性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应实行广告宣传“内外有别”原则,采取改译,根据源文酌情删减、变通,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力,以使广告翻译更加符合译语的语言风格,更能为译语受众所接受。

2、 目的性原则决定了广告翻译要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融洽商家与潜在消费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2.1 恰当使用人称。

一般消费者对广告都存在着一种抵触和不信任的情绪。为了消除这种情绪,商家在做广告时常以读者亲密朋友的身份,以轻松自然的口吻和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期缩短广告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广告的亲和力,达到说服读者进行购买的目的。广告翻译更应如此。如:

微波炉烧饭快吗?那还用说。

Is microwave oven cooking fast? You bet!

译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亲切自然而又自信的态度对顾客的问题进行回答,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广告的宣传功能。

中华啤酒,确实不错!

Zhonghua Beer,…I’m really impressed!

译文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给顾客介绍产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广告的感染力和可信度,非常成功。倘若译成“Zhonghua Beer is really good” 虽然忠实达意,但仅仅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不能打动读者,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起到宣传和促销的目的。

2.2 套用家喻户晓的名句。

除了借助适当的人称之外,使用地道的语言,特别是套用译语文化中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也是对译文读者进行情感传递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帮助广告译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其预期功能。例如,某国产香烟进入英国市场时,推出了这样的广告语:to smoke or not to smoke,this is a question.这则广告戏谑地套用了莎翁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不仅大大增加了广告的新奇性,还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使读者看过之后,不禁会心一笑,产生了消费欲望。

3、目的性原则还决定了广告翻译应尊重译语文化,特别要注意尽量避免触犯译语文化的禁忌。

文化是决定读者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对译文如何理解,产生怎样的反应,往往深受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包括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在一种文化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习俗到了另一种文化中有可能会被视为陋习。同样,源语文化中一个赏心悦目的商标词到了译语文化中往往有可能会带有不好的联想意义。广告翻译中,必须避免由于过分强调忠实而忽略翻译目的,忽略目的文化环境会导致翻译失败。我国出口的轻身减肥片原译名为Obesity-reducing Tablets,在以减肥为时尚的美国一度无人问津。问题出在按照中华名族的价值观念而没有考虑到国外顾客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违反了购买者的消费心理,美国人看了该品名产生的联想是此药专为obese people(肥胖症者)服用的,后改译为Slimming pills,就打开了销路。

广告翻译中也有一些因为了解到这种文化差异,而正确应用目的论,翻译得非常成功的例子。日本的汽车在世界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广告商极为重视所在国的文化背景,频频在广告中使用所在过的习语,对广告进行释义。如丰田车在英语国家的广告语是“When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到了中国便换成了中文“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到了美国又变成了“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因为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是“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三、结束语

商业广告作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宣传和推销商品,因此,翻译“目的论”在广告翻译领域具有极强的适用性。译者必须根据译文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和功能,以译文读者为目标,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取向,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使用符合目的语文化观念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使译文在译文接受者中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宣传产品,促进销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4)

[2]陈军,周庆荣.谈广告翻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4).

[3]刘晓梅.目的论与汉英广告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6)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篇7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1]。“目的法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2]。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这是针对译文语篇内部及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是针对译文与原文语篇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目的论给翻译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对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本文拟采纳目的论的观点,对《大卫·科波菲尔》的三种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并从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等方面探讨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二、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以下这段原文选自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David Copperfield: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译文(1):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的)。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

译文(2):我爱我的所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所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着她到挂着浮浪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字叫做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

译文(3):吾爱吾爱,因伊可爱;吾恨吾爱,因伊另有所爱。吾视吾爱,神圣之爱,吾携吾爱,私逃为爱;吾爱名爱米丽,吾东方之爱。

这段话其实是一个流行于英国的关于文字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整段话都与英文字母E有关,比如enticing,engaged,exquisite,elopement,Emily,east;行文比较流畅,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把这样一段英文字母游戏的话翻译成中文并且要求意形兼顾,不是一件易事。

(一)从目的法则的角度对以上三段译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翻译的语体和翻译策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目的论的原理,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也就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译文(1)采用的是现代汉语体,但中间夹杂了一些英文。显然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想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能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这个英文字母游戏的奥妙之处。然而字母游戏中的表达法却不能用中文以同样的方式翻译,所以他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把与字母E有关的词语都以原英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在旁边的括号中加以阐释。有人会发出疑问:这还是不是翻译?但翻译目的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翻译策略。这无疑为译者为达到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殊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译文(2)采用的也是现代汉语体,译语相当地道。译者张谷若先生本人就很提倡用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目的可能是希望让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更容易了解并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试图使目的语读者读了译文后能够产生源语读者读原文时产生的类似的审美效果;即达到某种审美传输功能上的最佳近似。所以,很显然他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

译文(3)采用的似乎是文言体,比如“吾”、“伊”,而且使用了很多四字结构的句型;运用的也是归化翻译策略。译者为什么要采用文言体?如果其目的是想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的话似乎不太成立,因为原文采用的是现代英语,而且原文作者狄更斯生活在19世纪,当时的英语已经演变成了现代英语,几乎没有什么中世纪英语的痕迹。译者也许是想运用文言这一文体在翻译中作一番尝试,使译文独特有趣。

(二)从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的角度具体比较分析以上三段译文,发现它们各有优劣。

我们知道,目的论还包括了另外两个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前者是指译文应具有可读性,符合篇内连贯的要求,让目的语接受者能理解;后者是指译文与原文之间应该有连贯性,符合篇际连贯的要求,近似于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说法。但这两种法则的表现形式最终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

首先,我们从忠实法则来看以上三段译文,译文(1)虽力求忠实于原文,但它那种力求字字句句与原文对应的“对等”过于生硬,甚至要依靠原文的英语单词来完成所谓的“忠实”,未免过于牵强。这样的译文也就失去了原文那种文字游戏所带来的趣味和美感,从而影响了译文的交际功能。

译文(2)中,译者巧妙地把英文字母“E”翻译成汉语中的“爱”字,形象生动,并且忠实地再现了原文中文字游戏所带来的趣味和美感。这段译文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汉语文字游戏,整段话都与“爱”字有关,读起来也很上口。在文体风格方面,可以说译文做到了忠实于原文。在语言文字方面,译者并没有生硬地力求字字句句与原文对等,比如“engaged”译成“不回报我的爱”,“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译成“我带着她到挂着浮浪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并且增译了“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也许我们要说这样的翻译在语言文字上没有做到忠实于原文,但它并没有影响原文思想内容的表达,反而增强了译文的交际功能。根据目的论的观点,“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充分性,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3]。

以文言文为语体的译文(3)首先从文体风格方面来看就没有做到忠实,文言体比较正式,四字句型重复出现“吾爱”这个词,读起来缺乏生动和美感。在语言内容方面,译文基本上是忠实于原文的,但把“exquisite”译成“神圣”是不符合原意的。

从连贯法则来看,译文(2)做到了符合篇内连贯的要求;语言地道,行文流畅,读起来上口、顺耳。译文(3)行文也是比较流畅的,但它使用的是文言文,这对于有些读者来说是不易于理解的;且最后一句“吾东方之爱”让读者有些费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篇内连贯的要求。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译文(1)读起来不太通顺,中英文夹杂,使译文显得有些生疏、怪异,似乎没有达到篇内连贯的要求。不论是忠实法则还是连贯法则,它们都需以译者的翻译目的为准则。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2)基本实现了翻译目的。译文(1)和译文(3)也似乎达到了翻译目的,只是因为运用的语体不太恰当,以及翻译方法有点单一,从而损害了翻译目的的完整实现。

三、结语

相比较其他理论,目的论的优点在于它摆脱了等值翻译或对等翻译的束缚,也强调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在于在翻译实践中只从目的出发,而忽略了具体语境。然而,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虽然它在西方译学界不是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但该理论对各种实际的翻译问题和现象极具说服力。如何运用翻译目的论中的有益观点来指导中国翻译的实践,值得我们深入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9.

[2]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9-12.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试题赏析 篇8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始于20世纪70年代, 之后不断发展壮大, 涌现出了Vermeer, Manttari和Nord等代表人物。目的论由德国翻译家弗米尔于1978年提出并加以发展, 是功能学派的支柱理论。目的法则、篇内连贯法则、篇际连贯法则又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

ChristianeNord (2001) 的专著TranslatingasA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所提出的重要理论, 可以说是该理论流派的集大成者。弗米尔的目的论便包含在内。基于书中所概括总结的目的论以及该书译本《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张美芳, 王克非主译, 2005) ,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对TEM 8翻译测试试题原文和参考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尝试为TEM 8翻译部分试题的命制、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同时, 也能对学生的备考学习给予方向和指导。

一.目的法则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和翻译方法。在Vermeer看来, “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 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 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 并且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通常情况下的“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即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对目标语观众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

TEM8常考两大体裁:一是选自报刊杂志的论说文;二是文学作品选段。按照卡塔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论说文属于调控型文本, 重在原文诉求功能的实现;文学作品选段属于表情型文本, 重在原文“美”的再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尽管同一文本会兼具多种功能, 但总有一种功能起到主导作用, 正是文本的主要功能决定相应的翻译方法。故此, 以上对文本的分类是基于其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

例如, TEM8 (2007) 汉译英就是典型的文学翻译选段,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06第3期张炜的散文“美生灵”。选段状物状景, 描绘了黄河滩上一幅和谐自然美的美丽图画。可以说, 原文处处透着美, 同样译文也得如此。“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准确把握原文内容的前提下, 运用译入语中最恰当的表现手段, 尽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美” (邵志洪, 2008:51) 。参考译文从以下2个方面实现了原文的语言美, 原文的目的。

1.选词美

参考译文运用了splendid, a flock, grazing, throwsa glance, chew, scene, outof sight, atease, luxuriant, nourished, plump, see, snow-white等词汇将羊的悠然自得、肥硕描绘得惟妙惟肖, 同时一片美景也跃然纸上。

2.句法结构美

原文第一句话连着用了两个介词短语表地点状语, 译文顺应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 将第二个介词短语调到句后。这样整个译文句子看上去更加平衡, 避免了头重脚轻。值得注意的是译文用了一个句子把原文第四、五、六3个句子糅合在一起。定语从句关系副词where和非谓语leaving的使用使整个句子虽然看上去很长, 却紧凑连贯。同样, 第七句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句式的束缚, 及物动词nourish的使用让译文短小精悍却不失其义。

二.篇内连贯法则

“篇内连贯”就是说接受者应该能够理解译文, 译文在其介入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应有一定意义。只有当人们认为接受到的信息相当符合他们的环境, 信息交流才能说是成功的。也就是说, “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陈水平, 何高大, 2009:101) 。

TEM8 (2003) 汉译英原文从一个孩童的角度描写了得病前后的心理落差, 笔调诙谐幽默。若将原文的用词“横行霸道”、“隔离”、“拘禁”、“打入冷宫”、“摒弃”、“为世所遗”直译出来, 译文将很难被接受。译文分别根据语境将之处理为do whatever I like, segregated, confined, wasneglected andbecameveryfrustrated, beingdiscardedbytherest。如此, 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并实现在译入语语境里的交际意义。另外, 汉语原文用了一些四字格短语, 译文按照英语表达习惯传递了原文的交际意义。如把“百花怒放”、“宾客云集”、“笑语四溢”、“大千世界”、“穿插其间”、“喜气洋洋”、“兜上心头”译为aprofusion offlowerswereinfull bloom, acrowdofguests collected, laughterwasheard alloverthere, akaleidoscopicworld, shuttling, full of joy, was thrown into。

还有, 对原文数量词的处理。汉语习惯用数词+量词的形式, 若译文也照此模式, 将不符合译入语的用语习惯, 这样, 就很难传达原文的交际意义。译文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矛盾, 把一幢、一个、一时、一片、一霎时、一阵分别翻译成a, one, in notime, 不译, allofa sudden, a fit of。

三.篇际连贯法则

“篇际连贯”就是强调译文和原文的忠实, 也被称为“忠实法则”。忠实程度受制于译文目的。如果翻译目的要求改变文本的功能, 翻译标准就不再与源语文本保持篇际一致, 而是对目的而言的适当性和合宜性。“在目的论中, 忠实法则仅仅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 (刘小玲, 2008:58) 。的确, 绝对的忠实是不存在的, 但这并不妨碍你们对忠实的追求。“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 这根纽带一经切断, 翻译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窦岩, 陈华伟, 2008:61) 。像2009年的英语原文是一篇关于环境危机的短文。译文遵照原文的行文习惯, 同时兼顾汉语的表达方式, 运用了很多四字格短语将危机的严重性以及人类面对危机的漠然描绘得惟妙惟肖。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篇9

一、翻译目的论的内涵

人类的主动行为都是有其目的的,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 (Hans J.Vermeer) 和赖斯 (Katherina Reiss) 创立了翻译目的论。目的论可以说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汉斯·弗米尔 (Hans J.Vermeer) 所述,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受众是最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也就是译文的阅读者和接受者。实际上, 每一次翻译活动都有指向的目标人群, 而这些读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受教育背景, 对译文自然就有着各自不一样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即是说, 翻译会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些目标受众和某种翻译目的提供全部信息。翻译目的决定一切, 所谓一切, 涵盖从翻译方法、策略, 到对原作内容和形式的取舍, 到目标文本的泡制, 这些环节都是基于翻译目的或曰以翻译目的为参照的, 由此, 正是翻译目的决定了一切。根据翻译目的论, 原文不过是一种信息源, 仅为译者提供了基本需要的信息, 而准确与否不再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或最高标准。这种情况下, 译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取舍书中信息, 并决定与原有书稿保持一致性还是变化性。翻译位于源语文化与目标文化的两极之间, 这两极间会存在很多种可能, 忠实于原文不过是其中一种可能性。源语文化在目标文化中很难完成翻译目的, 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到翻译目的。基于翻译目的的翻译未必涉及到原文本, 但一定是依靠目标受众和目标文化进行文本的诠释和翻译。所以, 翻译目的论常用来解决直译和意译等翻译的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翻译方法与标准之争

翻译的方法与标准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 当代一些学者的研究超越了“文本批评”的模式, 把译学研究与历史文化、权利关系和社会发展等联系起来。理论家安德列·勒菲弗尔提出文学翻译功能是受到专业人士、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力量的影响与制约的。这也就是说,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题材、翻译方法的决定权并不全在译者手里。我们可以以我国五四时期这个译学大发展的时期为例。不管是对翻译题材的选择还是翻译方法的实际使用, 都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文化大环境。由此可见, 翻译的过程是无法脱离翻译的社会目的和翻译的社会功能而进行的。正如吉迪恩·图里 (Gideon Toury) 所提出的, 翻译首先应该在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将决定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因此, 纵观中外翻译史, 不论是欧洲的《圣经》翻译还是我国的佛经翻译, 还是其他时期其他题材的翻译, 都有着其鲜明的社会文化目的。但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有着具体而微观的目的, 如谋生等一般性目的, 教育读者等交际目的等等。这些宏观和微观的目的结合在一起, 对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使得翻译方法也因翻译目的的不同经历着变化。具体分析, 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 翻译的社会文化目的影响着对翻译题材的选取。

翻译目的论认为, 翻译过程中要面临诸多选择, 而决定这些选择的各种因素就是翻译的目的所在。这从翻译之初就有所体现。译者对源语文本的选取不是随意而为的, 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带有一定的社会目的来选取的, 因而从翻译过程之初就决定了翻译的社会目的。以五四时期为例, 我国翻译题材经历了从科学文本到文学文本的变化,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翻译目的论。

(二) 翻译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目的也对译者文本目的有着一定影响。

弗米尔 (Hans J.Vermeer) 把人类的行为定义为“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有意图、有目的的行为, 它既是语境的组成部分, 又能够改变语境”, 而翻译就是“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标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因此可以说翻译的社会目的又是译者具体的微观的翻译目的的决定因素。而这一目的正是当时社会文化需求的直接结果, 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一致的。

(三) 翻译的文本目的对翻译方法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是多层次的, 而这些多层次的目的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彼此影响的。翻译的宏观社会目的影响了译者微观的文本目的, 而二者又会对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风格的选择产生必然的影响, 决定了译者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手段。仍以鲁迅为例。鲁迅一贯主张采用直译。他说, 翻译要有“异国情调”, 要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为达到这一目的, “在有些地方, 宁可译得不顺口”。由此可见, 一个译者选用何种翻译手法, 是和他的翻译目的密切相关的。

由此借用翻译目的论, 我们就可以跳出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方法孰是孰非的“二元对立”式的纷争, 对翻译行为做出更加合理的分析评价。

三、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

中外翻译史中都曾出现了对翻译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出现了直译与意译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辩, 各种理论观点和不同原则纷繁陈杂, 甚至相互对立。如我国翻译界所存在的“艺术派”与“科学派”、“神似派”与“形似派”、“意译派”与“直译派”之间的争论, 译学论坛中的语言学派与文化学派、规范学派与描写学派、结构学派与解构学派这些“二元对立”的格局。而在目的论的框架下, 把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结合在一起, 探讨社会、政治、文化对翻译过程的宏观影响, 并进而探讨文学翻译中, 社会文化目的对翻译风格、方法这些微观操作上的影响, 以期达到对上述二元对立方式的超越。以往对目的论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或从宏观角度探讨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或从微观角度挖掘翻译的文本目的对翻译方法的决定性影响, 如果能将两个角度结合到一起, 对目的论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 并对翻译过程受到的影响进行更多多维化的挖掘, 特别是翻译目的对选择翻译方法的影响, 将对未来的翻译理论研究有所启迪。

目的翻译论 篇10

翻译学及翻译行为, 不论是笔译还是口译, 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有相通之处。理论方面, 不同的翻译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翻译 (口译与笔译) 行为的实质与意义, 语言文字方面固然是翻译的重中之重, 是根本, 是基石, 没有语言文字上贴切而自然的对原语的再现, 就不能称之为翻译。但是如果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看待翻译, 则陷入了一种理解上的“四角天空”, 只能看到与翻译直接相关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 但只是局限在此范围内, 而忽视了语言文字之外的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的翻译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 将翻译行为视为人类活动之一, 跳出了“四角天空”, 从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解析翻译的实质。自人猿相揖别, 人类各种行为的产生就注定与行为目的绑定在一起。人类从自身的需求出发, 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达到目的, 而采取行动, 产生行为, 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目的性行为。所以功能翻译理论根据行为学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汉斯·威密尔) ”

翻译行为作为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一, 其存在也是因为此行为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翻译行为能够达成一定的功能, 如实现不同地域间、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而此种功能恰巧又被人们所需要, 能够达成人们的目的, 所以翻译就作为人类的行为自古至今一直存在。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翻译活动或翻译行为早已较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它作为能够实现种种交流功能, 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性并没有发生改变, 甚至从一开始翻译及翻译行为的出现就是目的和功能实现的过程。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项目的性行为, 也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它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尽管人类早期活动范围由于技术的原因而受到限制, 但是部落或不同语言背景的政权偶然的交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 口译活动总是先于笔译活动。与笔译一样, 口译也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 具有一定得目的性。中国古籍中关于翻译活动的只言片语告诉我们, 古代的翻译多为外事口译, 基本上是处于对外交流的目的。古籍中关于翻译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一部叙述当时官制的书《周礼》, 其中《秋官》篇中提到:“象胥, 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史, 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 以和之亲。若以时入宾, 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此处象胥即指周代负责接待周边少数民族或邻国世界并担任口译的官员。此处对于象胥这个职位的定义, 也是从翻译所要实现的“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 以和之亲”的功能角度来说的, 若要实现此功能, 达到传王之言而喻说的目的, 象胥就必须考虑到实现此功能的各种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做出语言文字和翻译方法等的选择。北宋时编纂的《册府元龟》把周代至北宋的外事活动按功能氛围九类:册封、朝贡、和亲、通好、盟誓、纳贡、入觐、请求和互市。由此可以看出, 人类早期的翻译活动也是根据人类活动所要实现的功能和达到的目的来分类的。为了在与外族沟通时实现以上多种外交结局或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即为了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 口译人员也需要对源语进行再创作, 而这种在创作的过程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变得非常短暂。为了达到不同的翻译功能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 译员可能会对原语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信息的筛选或加工, 在译成目的语的过程中也会很据翻译环境目的语接受者的状况重新组织语言, 所以, 翻译行为, 本质上作为人类活动, 具有一定得目的性, 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 即译语需要实现的功能选择翻译策略, 翻译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识调动。翻译行为过程中充满了选择。各种选择都是为了达到翻译活动进行的目的, 而这种目的一般是在翻译本身之外的。例如, 在册封的过程中, 译员需要根据翻译行为发生的场合选择较为规范的语言, 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将原语的内容传达给目的语接受者。而与和亲相比, 两者在功能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翻译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译者应当根据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实现的功能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完成不同的选择。这些功能和目的的实现与翻译本身并无太大关联。翻译活动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了沟通和媒介的作用。

翻译活动的出现从一开始就被烙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没有目的的人类活动是不存在的, 所以, 翻译活动也注定带着一定的人类目的, 实现着翻译的功能, 这一点不仅在当代商业活动中带有商业色彩的翻译中可以看出, 在中国早期外事翻译活动中也可见一斑。

摘要:翻译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之一, 是有目的的行为, 而此行为的实现伴随着翻译功能的产生。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的出现就是出于一定的外事活动目的而产生的。本文从翻译的“功能”与“目的”简要分析了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旨在从翻译产生的原因上对翻译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功能,目的,翻译活动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2001.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谢振天何绍斌等.简明中西翻译史[M].北京:外语与教育研究出版社.

[3]侯林平.2004.翻译定义新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第5卷, 第4期.

目的翻译论 篇11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翻译目的论, 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64-01

一、中医药翻译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行,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与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中医药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步获得了世界各地医药界的肯定和关注,和西方国家的交流也日益广泛。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国外的同行业人士也频繁来国内进行专业沟通交流。国内的专家学者也不断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转变为英语后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地域在表达和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翻译人员与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脱节。绝大部分的译者并非专业的中医药翻译人员,缺少对中医药文化背景的认识。容易造成中医药术语的翻译不伦不类。二是中医药学自成一格,如中医理论中的脏腑辨证、阴阳五行、经络腧穴理论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人类疾病健康的智慧,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在其他医学体系里没有对应的概念。如何贴切生动地去翻译这样的术语值得我们探究。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Reiss)和汉斯弗美尔(Hans L1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它包含三个原则 (:1)目的原则(Skopos rule)。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 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2)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3)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诺德(2001)发现目的论存有缺陷,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即翻译过程中应关注译者与原作者、客户、译文接受者等参与者之问的关系。目的论的三原则体现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解放了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之争。

在中医药领域,将中医药翻译成英语,是将我们几千年积累并传承的医学理论,通过语言的翻译,向全球占较大比例的西方文化群体或使用英語的其他人群进行有效传播的唯一途径。没有语言的传播,仅靠我国无偿提供的医疗援助中带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很难实现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推广和进步。翻译的目的就是让受众读者群体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了解中医药文化,并最终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因此其目的性决定了在翻译时语言词汇的取舍和定位。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医药翻译原则

(一)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是指在中医药翻译中不仅要求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还要强调语言转换过程中对文化内涵和因素的保存于再现。

(二)读者接受原则

读者接受原则是指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心理,在中医药术语的英译中考虑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兴趣。对西方人士而言,传统中医药

学是一种异质文化。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引起文化禁忌和误解。因此,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解,切忌使用有文化禁忌的词语来翻译中医。

(三)科学规范原则

医药英语作为科技类英语的一个分支,其译文的文体特点和语言风格都应该尽量接近科技英语的标准。

四、结语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为了更好的加强国际交流,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建立完整的翻译体系,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坚持中医药民族特色,精确体现中式文化理念,让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牛喘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谈中医英语翻译的方法问题[J].中医药翻译, 2012(3):54-5.

[2] 王继会. 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医药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9).

[3] 李照国. 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15.

浅析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篇12

关键词:目的论,应用翻译,译文预期

一、前言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出现了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产生深刻影响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即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功能目的论。它强调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 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主要探讨目的论对应用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目的论

1971年德国的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 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 并把这样的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翻译。然而在实践中, 她发现等值不仅不太现实, 而且不是人们向往的, 因此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1978年以后, 赖斯的学生维米尔多次提出“作为一条根本原则, 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她突破了赖斯功能对等研究的束缚, 创立了目的论 (Skopos Theory, 其中Skopos为希腊语, 意为“动机、目的、功能”) 。在维米尔看来, 翻译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发生、有动机、有目的的人类行为。翻译的目的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译者自身的目的, 如为了生计或某种追求;二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 如传递文化、信息;三是译者采用某种翻译方法、翻译策略或翻译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适应译入语国家或读者的政治语境、文化背景或技术规范等而采用改译的方法。就翻译的本质而言, 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翻译工作的具体目标往往跟翻译的发起人或委托人的特定目的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译文要满足委托人的要求, “要能在对方的语境中”为受众或使用者所接受, “确切地发挥它的功能”, 因此, 翻译目的因根据翻译委托人 (如出版商、译文使用单位) 的不同而不同, 也因为文本的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化。翻译时必须考虑文本的接受者, 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期待和感受性等。因此,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听者接受, 译文的功能就是在译语语境中发挥预期的作用。翻译时, 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 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客户和译者之间应该对翻译委托中的翻译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条件进行明确协商, 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某个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 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这就是翻译过程的目的性。目的论使译者摆脱摆了对等论的羁绊, 试图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断裂, 这在翻译理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根据目的论, 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即以目的论为依据探讨翻译目的对翻译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作用。

三、目的论与应用文本翻译

目的论把翻译行为及翻译过程诸要素 (作者、原作、译者、译本、读者) 的焦点定位在译本上, 认为原作并不决定译品的体裁、样式及其所含的信息量, 决定译品类型的是翻译目的, 译品类型只是由目的而产生的结果。这一理论为译者在翻译 (特别是应用文本翻译) 时的创造性工作及译品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应用文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实用性”, 它面向现实世界, 以传达信息和施加影响为主, 具有指导、警示、宣传、劝导、鼓动等实用功能。应用翻译的译文预期目的就是完美实现上述实用功能。

(一) 目的论对科技文体翻译的指导作用

科技文体泛指一切论及科学和技术的文体, 一般可分为专用科技文体和普通科技文体。科技文体的目的明确, 就是在于交流科技的发明与发展或引导读者的观念等, 以达到信息交流与普及科技知识的目的。因此, 科技翻译必须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 让人们正确了解科技文体所要表达的意思。而目的论正是从译文的交际目的出发, 它主要强调译文功能, 翻译行为及其翻译策略。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原语作者意图及语篇形式与译语文化读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目的论认为:译者应从译语文化读者的角度出发, 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选择自己的翻译策略, 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由此看出, 目的论对于科技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目的论的三大法则对于科技翻译的指导作用。

在目的论的三大法则中, 目的法则是最高标准。目的法则认为, 任何一种翻译行为都是由行为的目的决定的, 即“目的决定手段”。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和读者的要求来决定自己的翻译方法。就科技翻译来说, 无论是专家之间交流科技内容时所用的专用科技文体, 还是有较强劝导性的普通科技文体, 其主要功能都是信息功能、操作功能, 目的在于向人们传播科技知识, 劝导读者不干什么或干什么、怎么干, 劝导读者相信什么或不相信什么。同时, 科技文体拓宽了人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目的论的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目的语的习惯, 目的语读者应该能够理解原文。忠实原则是指译文和原文之间的文本连贯性, 实现语际音的连贯。例如, 原文:我公司经营各类城市绿化专用树苗几十个品种50余万株, 完全能达到随来随购、顾客满意的程度。译文:The company’s stocks of dozens of species (a total of 500, 000-odd saplings) ar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 of urban tree planting.分析:译文中的“sufficient to meet thedemand”足以传达原文中的“随来随购、顾客满意的程度”, 已达到了原文的目的。而按照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考虑到汉语的思维方式与英语表达方式的差别, 直译则会有啰嗦堆砌感。

(二) 目的论视角下的旅游翻译

旅游翻译指对一切旅游语言文字资料的翻译, 它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等各方面的内容, 它的目的就是要让普通游客读懂看懂并能从中获取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旅游资料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 二是诱导行动。在旅游翻译中, 为有效传递信息, 感染受众, 译者必须顾及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 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 (至少不能因方式不当而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 尽可能地使译文获取近似于原文的读者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 旅游翻译注重的应是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交际功能的对等, 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 更不是展示源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场所。它的功能更像商品广告, 目的就是要吸引游客, 最大限度地取得旅游产品的预期效果。因此, 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国外游客通过阅读英文材料之后在短时间内产生对旅游景点的期盼, 从而更加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让我们从下面的一段关于旅游景点的介绍中来分析一下目的论对于旅游翻译的指导作用。

例如: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挚, 厚重的形体, 苍松巨石的烘托, 云烟岚光的变化, 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 静穆中透着神奇, 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原译:Mt.Tai is well-known for its magnificent scenery.The multi-layered peaks and big mountain shape, together with hardy, aged pines, huge rocks, beautiful clouds and mists, make it look vigorous and firm, bright and beautiful, solemn and quiet, mystical and wonderful.It claims to be anepitome of famous mountains and scenic spots in China.

改译:Mt.Tai is well-known for its magnificent scenery.Enhanced by its layer-heaped huge mass, aged pines, and clouds and mists drifting in the mountains, it takes in the bes of the landscapes in China.分析:从文字角度来看, 汉英对比, 似乎没什么大问题, 但若考虑到译文的功能、翻译要求、读者层次等文本之外的因素, 译文的问题则显露出来, 基本上是直译原文, 翻译用词也明显汉化。而改译后的译文语义明晰紧凑, 逻辑严谨;同时, 由于译文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更显流畅自如。同时也表现出了翻译过程中目的法则的重要性, 依据中英文在旅游宣传资料文体上的不同特点, 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 采用变通的手法进行翻译, 更符合目的语的文化, 更适应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观和欣赏力, 使得英文读者能迅速地接受宣传材料并作出主观判定。由以上分析可看出, 旅游文本翻译的评价标准不应只是审视原文与译文是否对等, 不能只考虑译作是否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 而要看它是否突出原文中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 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否则即使是再忠实的翻译, 如果外国游客读来不知所云, 不能吸引他们参观游览景点, 也是不成功的。

(三) 目的论对广告翻译的启示

广告, 就是广而告之, 即广泛地告知公众某种事物的宣传活动。广告除了向消费者传递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外, 还应该向消费者灌输全新的消费理念, 唤起消费者的兴趣, 在消费者动心、犹豫不决时, 鼓起消费者的购买勇气, 使消费者感到自己确实需要, 并促使其采取行动, 实施购买行为。广告是一种微型劝说文, 它集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功能于一身。它是一种商品性语言, 它必须具有瞬时效果, 即, 在短时间内诱发人的想象, 激发人的感情, 唤起人的购买欲。广告正文文体多变, 类型繁多, 既可以是小说体、说明体、论述体, 又可以是对话体、诗文体, 还可以是各种体裁和语体的结合, 译者要根据不同的广告目标和目的, 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

例如, 杭州的西湖藕粉是自古有名的滋养品, 曾作为“贡粉”进贡给皇帝。许多中国人都知道这一点, 但这一背景却不为英美人所知。当译者根据权威性的《汉英词典》中“藕粉”的英译“lotus root starch”向外宾做广告宣传时, 不少外国人并不乐意购买, 原因主要在“starch”一词:因为多吃“starch”容易发胖, 而许多西方人都怕发胖。后将“starch”改成“powder”或“pudding”后消费者数量才明显增加。由此看来, 在用英语命名商品时应该慎重, 必须要熟悉目标市场文化, 了解译入语人们的审美心理, 否则很可能在出口商品的商标翻译中出现败笔。

按照目的论, 为了达到预期的广告目的, 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改译和仿译是广告翻译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广告翻译中, 为了打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欣赏趣味的读者, 广告词的翻译常常需要改译。译文首先要突出广告主题, 用贴切的语言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强化广告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从而达到广告的功能。这类翻译方法, 对原文来说是一种改译, 而对目的语来说则是一种仿译 (模仿现成的句式) 。如“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译为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there is a Toyota. (仿自“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又如“百闻不如一‘尝’”译为Tasting is believing. (仿自“Seeing is believing.”) 。由此可以看出, 这种译法遵循了目的论的三个法则, 通过改译和仿译, 广告翻译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既使目的语读者便于理解、乐于接受, 更深入人心。

(四) 目的论对新闻翻译的指导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在重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让中国了解世界。要想让中国及时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最新动态、重大成果、政经时事, 接触大量外国新闻, 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新闻翻译正是做着这样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工作, 新闻翻译是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和语体的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应用语体。新闻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种, 目的论的三法则对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闻翻译也应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 必须做到准确、通俗, 同时又需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要有针对性的具体对待。新闻翻译应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正文, 领悟其妙处;适当照顾译文特点, 增强可读性;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新闻翻译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向外界传递新闻事实和信息, 让受众了解新闻事实。因为地域和思维、行为模式习惯的差异, 新闻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心理, 对他们可能不熟悉的有关信息、文化背景知识及不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要进行必要的变通或阐释。新闻翻译必须把忠实于原文放在第一位, 不允许自由发挥, 任意创造;同时, 新闻翻译也应该遵守新闻报道的几个原则, 如诚实、准确等。

例如, Some state-owned restaurants usually offer slowand rude service, less than appetizing food and appalling toi-lets.拙译:有些国营饭馆通常提供慢而粗鲁的服务、不可口的饭菜和可怕的厕所。改译:有些国营饭馆通常上菜慢, 服务差, 饭菜糟, 厕所脏。分析:拙译读来像外国人学说中国话。“慢而粗鲁的服务、不可口的饭菜”这样的译文不符合汉语行文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目的论”对指导整个翻译实践, 包括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 都提供了较为客观、可行的原则和标准。相比较而言, 它对应用类语篇翻译的指导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应用翻译都有现实、具体的目的, 要求译文达到某种预期的功能中, 目的和功能是应用翻译的依据。而“目的论”的理论核心也在于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 强调翻译是译者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客户要求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目的性行为, 因此, “目的论”与应用翻译实践有更密切的关系, 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科技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方梦之.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整改工作下一篇:焦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