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

2024-05-11

目的要求(精选6篇)

目的要求 篇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已由单纯生物学观点, 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范围, 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导致了医学目的转变, 即要求医务工作者把患者不能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生物, 而应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服务对象。新型医学目的就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及其生存条件, 防治疾病, 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舒适并延年益寿以及适应社会发展, 从而追求患者的满足[1]。医学目的的转变使各级在岗医务人员必须适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才能与之适应。

1 当今医学目的转变的动因[2]

1.1 医学内动因

来自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20世纪40年代, 在以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 输血、输液的普及, 麻醉的进步为支持下, 外科手术取得惊人进展。60年代由于医学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如心电图、脑电图机、超声诊断等医用电子仪器得到普及。70年代是X线电视、CT、核磁共振等无创性的影像诊断技术的盛行, 同时同位素和酶技术等使微量分析得以利用, 使得医疗检查和诊断更趋向精密化。80年代是治疗技术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 如人工脏器的出现、激光医学的应用、直线加速器治疗等。医疗技术的高科技化, 使艺术型的医疗转变为科学技术型的医疗。由于高科技治疗的出现, 患者的生命质量想必得到显著的改善, 然而临床实践对此表明却不尽相同, 因为实现这样的医疗效果, 除须具有高科技医疗技术外,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在医疗中的热心服务, 亦即追求患者的身心满足。

1.2 医学外动因

来自于企业界中时兴的“满足顾客”观念。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 作为成熟的市场, 为了企业的生存, 服务已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像本世纪初引起产业革命那样, 现在是引起了服务革命的时代, “满足顾客”已经成为当今各行各业最大的课题, 这种状况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医疗部门由于患者需要的多样化、医疗技术的高度发展、药品价格余利的减少以及病床周转率的下降等, 使医疗单位经济状况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 医疗单位也应和企业一样, 引进“追求顾客的满足”。把患者当作顾客, 为满足顾客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已是迫不及待的。

2 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

医学目的的转变, 对医疗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目的核心课题之一是生命质量问题。生命质量的特征是指人类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强调生命质量, 其意义重大。对生命质量考虑无疑会影响是否采取某种治疗, 而治疗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延长病人的寿命, 因而提高生命质量是其一项重要的原则。

医学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 通过规范或非规范的专业培训, 或非高等医学院校毕业, 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正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使医务工作者跟上医学发展, 在医学目的的前提下, 以问题为基础、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医学发展趋势使医学知识、技术在过去70年中呈指数增长, 医务工作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或掌握已得到发展的技术。这意味着必须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理论或掌握的技术、方法精选。同时, 知识更新速度飞快, 迫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另一方面, 医务工作者日益感受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更新的需要, 必然造成医学继续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并使之制度化。

社会的进步、社会病种的变化、人们卫生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消费供求矛盾的突出化以及医学伦理关系的演化, 促进了医学发展, 使医学目的适时调整与完善。目前, 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医学继续教育。当前, 医学继续教育需要强化医疗技术的选择性和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两个方面的教育。下面以疼痛治疗为例加以讨论。

其一是医疗技术的选择。根据新型医学目的要求, 在疼痛治疗中应讲究医疗技术的选择, 以及实施这些技术时患者接受治疗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 必须树立爱护人体任何一处组织的医疗观点, 重视个体的特殊性, 从诸多疗法中选择疗效最佳、最安全、副作用和损伤最小、经济耗费最少的治疗措施。不论采用任何疗法, 一定要根据病情的需要, 以确保患者安全和人格尊严为原则, 能用可逆性方法达到治疗目的时, 尽量不用损毁性、破坏性措施, 以免给患者带来新的知觉、运动障碍以及精神、躯体的痛苦。另外, 凡对机体有破坏性或明显侵袭性操作, 即使能达到止痛目的, 也必须慎重权衡。同时, 在抉择方案的实施中要履行知情同意的伦理义务。

其二是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 往往同时存在躯体疼痛与精神痛苦。心理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 接诊病人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疼痛治疗医生, 应该树立“病员至上”观点, 痛患者之痛, 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作为天职, 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应该满腔热情, 用热心、关心和信心感染患者, 使患者感受到安慰、温暖和鼓励。切忌“高技术、低感情”的不良医风。慢性疼痛患者的病史陈述难免冗长或重复, 医生应该耐心倾听, 表示关心。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有多疑、忧虑乃至失去生活信心等心理障碍, 医生应该态度和蔼、解释耐心、仔细诊查并想方设法为其解除痛苦。不可轻率地认为是“心理因素”或“神经官能症”, 要与患者产生共鸣, 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痛症的信心。患者经门症医生热情接待后, 尚未治疗即感到疼痛减轻一半的事例并非少见。接诊病人另一高质量服务是能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因素, 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要把患者看作是医疗实践中的亲密战友。医患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而不是“家长式”、“恩赐”关系。俗语云:“有病三分治、七分养”, 生动地概括了医生“治”和患者“养”两者之间的有机关系, 这充分说明了患者自身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了调动患者战胜痛症的积极因素, 医生应重视医疗保护性治疗。对不治之症的患者, 可以原谅医生的“无罪的谎言”, 但有些专家主张将病情合盘托出, 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和积极配合治疗。不论采取任何形式, 都应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精神类型、对病情的态度、自身修养等心理状态灵活掌握恰当运用。

3 继续医学教育是时代命题[3]

医学继续教育需要与变化的社会医学有必然的统一关系, 实际上就是生命与健康的关系。现阶段医学目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医学需要, 使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的时代命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初级卫生保健急需医学继续教育, 进而使众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自觉自愿地接受医学继续教育, 加快造就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新型医务工作者已刻不容缓。

作为一种终生性医学教育, 医学继续教育的基本观点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为基础进行医学教育, 培养和发展全科及专科医务工作者的医学服务能力。它的主要目的在于, 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装备正从事医疗的医务工作者, 并使“四新”得到适当的应用。医学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整体化和理论化是现代医学的根本趋势, 医学继续教育与之对应是必然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实行学分制, 拟采取短期培训、长期进修、专题讨论会、学术交流和专修科及自学等形式, 在全科及专科层次大力开发和运作。医学继续教育的有效原则可归纳为:使对象乐于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并对之感兴趣, 明确医学发展、医学目的与医学继续教育的关系;审查对象的知识、技术、态度及服务输出能力, 帮助其辨证客观地自我评价, 找出不足, 对发展前途心中有数, 产生紧迫感和参与意识;做好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 医学继续教育计划须与对象合作实现, 同时听取患者的意见;以问题为基础竭力使对象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并有效地转变其工作状态:指定医学继续教育档案:发挥潜力促使医学继续教育的巡回性和社区定向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全才和专才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应该输出更多的优质服务, 使自己的潜力和个性有突破性开发, 以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咏堂, 张晋.医疗纠纷导引[J].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6-22.[1]SONG YT, ZHANG J.Preliminary study on medical disputes.wuhan:Hubei P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16-22.

[2]宋咏堂, 项红兵, 唐洲平.从医学目的转变看疼痛治疗的现代要求.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2000, 12 (6) :357-358.[2]SONG YT, XIANG HB, TANG ZP.On the modern demands of pain therapy in view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goals[J].J Chin Civil Administ Medicine, 2000, 12 (6) :357-358.Chinese

[3]陈九龙.高技术条件下医学科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与哲学, 2000, 21 (7) :60-61[3]CHEN JL.Continuing medial education of medical personnel un-der high-tech conditions[J].Med Philosophy, 2000, 21 (7) :60-61.Chinese

目的要求 篇2

学习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犯罪学的一般理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犯罪观和分析犯罪现象的理论框架,由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学思维,使学生能够领悟并初步掌握犯罪学这一学科的精髓,能够以犯罪学的视角来洞察和理解社会生活过程的犯罪问题,并为此后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从事法律职业造就正确的研究路径。

学习要求

1.犯罪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刑事法学科,内涵着刑事法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它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的研究离不开法学有关学科如刑法学、犯罪侦察学、监狱学等,也离不开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通过对犯罪学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犯罪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为其正确看待犯罪问题创造坚实的条件。

2.犯罪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社会中的犯罪现象主题,并力求从理论上探索有效地解决犯罪问题的正确途径,因而,应当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阐释犯罪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犯罪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使抽象的犯罪学增添灵活性和生动性,比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司法实践中案例说明和案例分析,也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

教学内容

: 前言

第一编 犯罪学概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学的源起

第一节 早期的犯罪学思想

第二节 犯罪学的萌芽与形成第二章 犯罪学理论总览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的各种学说评介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的新角度—被害人学

第三节 西方犯罪学研究现状评析

第四节 前社会主义国家犯罪学研究简介

第五节 我国犯罪学现状

第六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了解:早期的犯罪学思想;犯罪学的萌芽和形成;当代中国犯罪学的状况。理解:犯罪学的产生问题及其标志;犯罪学理论的各种学说及其评介;犯罪学的概念辨析;犯罪学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内容。

掌握:犯罪学产生的时代及代表人物;犯罪学各种理论学说中具有代表性学说的内容;被害人学的内容和研究被害人学的意义。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犯罪学?

2、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什么是被害人?

4、犯罪人类学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

6、异化交往理论

7、文化冲突理论

第二编 犯罪现象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现象概述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研究犯罪现象的意义

第二章 犯罪分类

第一节 犯罪分类概述

第二节 国外犯罪学分类举要

第三节 我国犯罪学中的犯罪分类

第三章 犯罪现象的描述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测量

第二节 犯罪数量和犯罪率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结构

第四节 犯罪现象的动态

第五节 犯罪现象的危害

第六节 犯罪现象的区域性欲时间性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现象的研究意义;国外犯罪现象的分类;我国犯罪现象的分类。理解:犯罪现象的概念和内容;犯罪现象的描述及其内容;

掌握: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点;犯罪现象的测量;犯罪数量和犯罪率;犯罪现象的结构;犯罪现象的动态;犯罪现象的危害;犯罪现象的区域性与时间性。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犯罪现象?

2、犯罪现象的特征有哪些?

3、什么是犯罪分类?

4、国外犯罪分类的状况

5、我国犯罪分类的状况

6、什么是犯罪率?

7、什么是犯罪现象的结构?

8、犯罪现象的区域性

9、犯罪现象的时间性

第三编 犯罪原因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原因概说

第一节 犯罪原因和犯罪原因论

第二节 犯罪原因论的两种认识途径

第三节 犯罪原因论的结构体系

第二章 犯罪产生的一般社会原因

第一节 各种文化冲突的存在第二节 思想道德教育放松

第三节 社会管理和监督中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

第四节 在一定时期对犯罪打击不力

第三章 引起犯罪发生的个体原因

第一节 个体原因与犯罪

第二节 个体方面影响犯罪的几种主要要素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原因论的认识途径。

理解:犯罪原因与犯罪原因论的区别;犯罪原因论的结构体系。

掌握:犯罪原因中的社会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对犯罪的影响;监督体系薄弱对犯罪的影响;犯罪原因中的个体原因;年龄与性别对犯罪的影响;精神障碍对犯罪的影响。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犯罪原因?

2、犯罪原因与犯罪原因论有何区别?

3、什么是犯罪产生的一般社会原因?

4、什么是个体犯罪原因?影响个体犯罪原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四编 犯罪预防论(8学时)

第一章 犯罪预防概述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称谓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内容和范围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体系建构

第二章 犯罪预防的前提—犯罪预测

第一节 犯罪预测概说

第二节 犯罪预测的种类

第三节 犯罪预测的要求

第三章 我国的犯罪预防

第一节 我国犯罪预防的总体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我国犯罪预防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预防的称谓;犯罪预防的体系建构;犯罪预防的指导思想。理解:犯罪预防的内容与范围;犯罪预测概说;犯罪预测的要求。

掌握: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犯罪主体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类型预测和犯罪率预测;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刑事预防与社会预防;总体预防与分类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问题与思考:

1、什么犯罪预测?

2、什么是犯罪预防?

3、犯罪预防与犯罪预测的区别?

4、犯罪预测的意义是什么?

5、犯罪预测种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6、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7、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区别是什么?

8、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五编 犯罪类型选论(8学时)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概说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文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第二章 女性犯罪

第一节 女性犯罪的概念分析

第二节 女性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女性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女性犯罪的预防

第三章 职务犯罪

第一节 职务犯罪概说

第二节 职务犯罪的特征

第三节 职务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职务犯罪的预防

第四章 涉税犯罪

第一节 涉税犯罪概说

第二节 涉税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涉税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涉税犯罪的预防

第五章 计算机犯罪

第一节 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计算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计算机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计算机犯罪的预防

第六章 有组织犯罪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的原因

第四节 有组织犯罪的预防

教学要求

了解:犯罪类型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对犯罪各种类型进行分类的意义。理解:不同类型的犯罪原因与特点及其预防措施。

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与原因;女性犯罪的概念与原因;有组织犯罪的概念与预防;职务犯罪的概念与原因;涉税犯罪的概念与预防;计算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

2、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3、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什么是职务犯罪?

5、预防职务犯罪的途径有哪些?

6、计算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7、什么是有组织犯罪?

8、有组织犯罪的预防对策有哪些?

任课教师、岳平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杜雪晶 女讲师刑法博士

王娜女讲师在读博士

胡屹立 男讲师刑法硕士

联系方式

本课程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统一为:

上海政法学院 刑事司法系(021)39225256、3922521

5使用教材、选用教材:《犯罪学要论》

参考书目:

赵宝成:《犯罪学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绍彦:《犯罪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康树华:《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目的要求 篇3

大学物理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和学习的目的, 利用物理仪器和设备, 人为地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 排除各种偶然、次要因素的干扰, 突出主要因素, 在有利的条件下重复地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物理实验是建立和检验物理理论的基础, 是物理学工作者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

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即掌握物理实验的选题、实验的构思设计、实验具体实施方法、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研究等, 使学生学会通过物理实验对外在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测量分析和研究, 从而完成对内在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掌握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即:

(一) 实验预习; (二) 实验操作; (三) 实验总结。

大学物理实验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应是“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通过改革, 期望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应达到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基本技能及实验的基本理论, 了解现代物理实验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发展概况。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物理理论判断结果准确性与研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以及物理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大学物理实验方法

根据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的不同, 可以分为比较法、放大法、平衡法、转换法、模拟法、干涉法、示踪法等。

(一) 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将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而得到测量值的方法, 它是最普遍、最基本、最常用的实验方法, 又分直接比较法和间接比较法。直接比较法是将被测量与同类物理量的标准量具直接进行比较, 直接读数直接得到测量数据。例如, 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长度, 用钟表测量时间。间接比较法是借助于一些中间量或将被测量进行某种变换, 来间接实现比较测量的方法。例如, 温度计测温度, 电流表测电流, 电位差计测电压, 示波器上用李莎如图形测量未知信号频率等。

(二) 放大法

由于被测量过小, 用给定的某种仪器进行测量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甚至小到无法被实验者或仪器直接感觉和反应。此时可以先通过某种途径将被测量放大, 然后再进行测量。放大被测量所用的原理和方法称为放大法。放大法分累计放大法、机械放大法、电磁放大法和光学放大法等。

1、累计放大法

在被测物理量能够简单重叠的条件下, 将它展延若干倍再进行测量的方法称为累计放大法。例如, 在转动惯量的测量中用秒表测量三线摆的周期。

2、机械放大法

利用机械部件之间的几何关系, 使标准单位量在测量过程中得到放大的方法称为机械放大法。例如, 螺旋测微器和读数显微镜的测量原理。

3、电磁放大法

在电磁类实验中, 微小的电流或电压常需要用电子仪器将被测信号放大后再测量, 这种方法称为电磁放大法。如光电效应法测普朗克常数实验中, 就是将十分微弱的光电流通过微电流测量放大器放大后进行测量的;又如示波器将电信号放大, 不仅显示直观, 还可进行定量测量。

4、光学放大法

光学放大法有两种, 一种是被测物通过光学仪器形成放大的像, 便于观察判断, 例如常用的测微目镜、读数显微镜等, 这些仪器在观察中只起放大视角作用, 并非使实际物体尺度发生变化, 所以并不增加误差。另一种是通过测量放大后的物理量, 间接测得本身极小的物理量。光杠杆就是一种常见的采用光学放大法的放大系统, 它不仅可测长度的微小变化, 如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实验, 还可测量角度的微小变化, 如直流复射式检流计原理。

(三) 平衡法

平衡态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因为在平衡态下, 许多复杂的物理现象可以比较简单地进行描述, 实验会保持原始条件, 观察会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从而容易实现定性和定量的物理分析。利平衡态测量被测物理量的方法称为平衡法。例如, 天平称质量, 惠斯登电桥测电阻, 机械式电表测电流或电压等。

(四) 转换法

许多物理量, 由于属性关系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 或者即使能够测量, 测量起来很不方便, 且准确性差。为此, 将这些物理量转换成其它便于准确测量的物理量来进行测量, 再反求待测量, 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曹冲称象就包含有转换法思想。转换法测量最关键的器件是传感器。传感器的种类很多, 从原则上讲所有物理量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传感器, 从而将这些物理量转换为其它信号进行测量。例如, 声速测量仪中压电陶瓷换能器、霍尔效应测磁场实验中的霍尔元件、光电效应实验中的光电管、光电门、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等。

(五) 模拟法

模拟法是一种综合研究被测对象物理属性或规律的实验方法, 它以相似理论为基础, 设计与被测原型有物理或数学相似的模型, 然后通过对模型的测量间接测得原型数据或研究原型的性质及规律, 使我们对诸如过分庞大、十分危险、或变化缓慢而难以直接进行测量的研究对象能够通过模拟法进行测量研究。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法、数学模拟法、计算机模拟法。

1、物理模拟法

保持同一物理本质的模拟方法称为物理模拟法。首先, 要求模型的几何尺寸与原型的几何尺寸成比例地缩小或放大, 即在形状上模型与原型完全相似, 称为几何相似条件;其次, 要求模型与原型遵从同样的物理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用模型代替原型进行物理规律范围内的测试, 称为物理相似条件。物理模拟法必须具备这两个相似条件。

2、数学模拟法

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 依赖于它们的数学方程形式的相似而进行模拟的方法。例如, 用稳恒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用电学振动系统来模拟力学振动系统等。

(六) 干涉法

应用相干波干涉时所遵循的物理规律进行有关物理量测量的方法称为干涉法。利用干涉法可进行物体的长度、薄膜的厚度、微小位移与角度、光波波长、透镜的曲率半径、气体或液体的折射率等物理量的精确测量, 并可检验某些光学元件的质量等。

(七) 示踪法

示踪法能形象、直观、及时地显示出物理过程。它可以是实物示踪, 也可以是模拟示踪。示踪法常配合其它实验方法共同使用。例如, 观察红墨水分子的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的观察、在粒子物理研究中用的云室、气泡室、照相底片等。

当然, 大学物理实验方法还不限于上述几种。

参考文献

[1]李平.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133-140.

[2]胡成华, 周平, 兰明乾.大学物理实验[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1.

[3]熊永红.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验与探索[J].物理实验, 2005 (2) :28-29.

[4]陈彦, 姚列明, 霍中生.全方位改革大学物理实验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2) :114-117.

实训目的与要求 篇4

首先测量学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工程测量学主要研究在工程、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资源开发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地形和有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施工放样、设备安装、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研究对测量和工程有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使用的学科,它属测绘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以建筑工程、机械和工业设备为研究服务对象。作为工程造价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

由于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测量实习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训目的与要求是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掌握通过测量所获得的数据来计算所需要数据的计算方法;认识并了解现代测量仪器的用途与功能,在该实训中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各项工作的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劳动观点、集体主义和爱护仪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我们这次实训的目的与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2、通过实训的全过程,提高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测量计算能力,掌握测量基本技术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3、掌握并巩固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和操作。

4、掌握路线工程测量基本工作。

5、在各个实践性环节培养应用测量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6、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加集体观念,掌握操作技能和编写实训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相关联系。

目的要求 篇5

一网络时代给编目部工作带来的变化

1. 分编对象发生了变化

分编工作是以图书馆入藏的文献为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量激增, 文献内容也更加复杂, 新材料、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向我们扑来。与此同时, 文献类型也从单一印刷型发展到印刷型、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多种文献类型并存, 并且已经超越了时空界限, 由文字、语言型的文献向多媒体、计算机文档、网络信息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2. 编目模式发生了变化

因为编目对象的多元化, 使分编结果有了更广泛的利用空间, 并要求一方劳动, 多方利用。伴随着各种新技术在分编工作中的使用, 编目模式随之改变, 联机合作编目由此产生。目前计算机编目已从单机操作发展到局域网联机操作、网上异地联机编目和联合建库, 并要求书目数据库资源共享。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引进, 使分编工作向简单化、效率化发展。

3. 分编要求发生变化

分编工作标准化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基础, 传统编目工作状态下中国的编目工作标准要求不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对分编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和高质量已成为衡量分编机构质量的标准。书目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和资源的实时共享是每一个编目机构所追求的。

4. 编目机构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目前, 分编工作的组织形式正逐渐由个体编目向集中编目和联机合作方向发展。联机合作编目就意味着编目员所做的编目数据不再只是面对本馆读者和本馆同行, 在远程技术的帮助下, 这些数据将跨越地域的界限, 接受各方面读者和同行的评判。这就使得编目机构和编目工作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二网络时代编目机构改变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及其管理

1. 网络时代编目机构改变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网络时代编目工作的这些变化, 对每一个编目机构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多元化的信息需要寻找揭示与提供的途径和为此所需要的新技术和实现新技术的手段。资源共享要求编目机构的工作是开放的, 工作结果是共享的。那种单个、分散、封闭式的编目机构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 这就迫使编目机构要为自己寻找新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要与时俱进, 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才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 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和纵深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信息整序机构向读者提供的信息也要具有广泛、多渠道、迅速快捷的特点。这也迫使编目机构改变原有管理模式, 适应新的环境,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2. 网络时代编目机构的管理

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编目机构的管理应该是开放式的、鲜活的、多层次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开放式是指管理思想的立足点是更新的、先进的, 应该放在变化着的环境里, 随环境变化不断调整管理方法。鲜活是指管理的手段灵活、人性化。多层次是指管理应该照顾到各个方面, 综合管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吐故纳新, 有扬弃的理念。现代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要融入传统管理中, 让它在传统的管理中引领方向。新时代的编目机构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管理、设备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第一, 人力资源管理。人是整个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管理好人力资源至关重要。 (1) 人力资源的机构管理。一个编目机构, 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年龄都应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因此, 结构管理就包括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结构管理和年龄结构管理。根据每一名员工的知识层次和技能不同安排工作应有所侧重, 并将不同的侧重面组织起来, 这样的编目机构才趋于合理。同时, 还要根据分编人员的年龄不同区别培养训练, 必须要有梯队, 这样才能使这个业务部门一直运转下去。 (2) 人员情感管理。编目集体要有一个总的感情倾向, 教育员工热爱集体, 热爱本职工作, 认识到个人行为和利益得失与集体息息相关。分编工作是项强脑力劳动。在管理中不要一味强调工作结果, 应该关注人员的身体健康, 个人的健康是集体健康成长的保证。

第二, 工作过程的管理。管理好工作过程,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浪费和重复劳动, 从而以最小支出获得最大效益。工作过程的管理包括制定合理科学的工作流程;建立完整的工作规范;抓重点环节带动整个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注意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

第三, 行政管理。一个好的运行机制, 对分编工作的运行起保证、监督作用。因此行政管理包括: (1) 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是行动的方向, 规章制度包括业务制度和行政制度, 如文献分类和联机编目细则、名称规范和文献后期加工细则、人员培训和考勤考绩细则等。 (2) 激励管理。指科学地利用一定外部刺激手段,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之朝着希望的目标积极行动。激励管理主要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3) 监督管理。这种管理一方面是利用行政手段去督促每一个员工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通过相关部门和读者的反馈信息来反省本部门的问题和弊端。监督的目的要明确, 监督管理要持之以恒, 才能切实起到监督和反省的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分编工作对分编员的素质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使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作为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先导的分编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分编员不仅要继续具备从事传统分编工作的技能, 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分编员的岗位要求

分编员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也不是凭一时的愿望就能实现的, 必须有从事分编工作前的水平和能力与从事分编过程中的学习和积累相结合, 并达到以下要求,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分编员。 (1) 具有国家承认的某一专业的学士学历。 (2) 具有广博的知识含量和知识结构, 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3) 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及应用技能。 (4) 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学知识和学科知识, 熟练掌握分编工作中的各项规则, 包括《中国法》、主题标引规则、CNMARC格式、本馆的书次号分配规则等。 (5) 全面掌握图书馆所使用的计算机编目系统的各项功能, 并能熟练使用。 (6) 具有淡泊名利、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

2. 在新的环境下提高分编员的素质, 增强其工作能力的途径

分编人员要想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工作能力, 必须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 增强自我培养意识, 积累工作实践经验。自我培养是提高分编员的首要途径, 分编员只有具备自觉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才能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补充知识, 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只有刻苦钻研业务, 达到精益求精, 才能适应分编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在增强自我培养意识的同时, 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这是提高分编员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分编工作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尤其是实践经验更是分编工作的宝贵财富。分编员只有在实践中锻炼, 才能很好地掌握分编工作所使用的各种工具书和规则。因此分编员要多实践、多请教,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以提高分编工作水平。

第二, 更新知识、更新观念, 接受继续教育。这是提高分编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分编人员应重视自身的继续教育, 更新自己的观念, 更新知识, 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单位也应尽可能地为分编员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层次制订相应的专业培训计划, 进行系统的、相对连续性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派分编员参加国家或省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举办与分编工作有关的培训班, 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分编工作的动态, 以推动本馆分编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曾新红.联机联合编目——编目工作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8)

目的要求 篇6

关键词:绑架罪,绑架罪的客观要件,劫持人质,非法目的

绑架罪是一种严重侵害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 为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1997年修订刑法时对绑架罪规定了较重的刑罚。依据该条规定, 绑架罪的起刑点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从近年的司法实践来看, 对绑架这类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 规定较重的刑罚是必要的。但是, 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各类绑架案件情况比较复杂, 有的行为人主观恶性、犯罪手段、危害后果尚不十分恶劣, 有的在公安机关的工作下放弃实施犯罪等, 对这些行为人一律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很难准确反映出不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针对这些情况, 规定了较大的量刑幅度, 使司法机关在运用法律上有一定的灵活度, 可以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做到罪刑相适应。根据司法实践部门的建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七) 》对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作了相应的修改, 增加了一档刑罚, 对“情节较轻的, 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目前绑架罪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 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则产;情节较轻的, 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犯前款罪, 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 处死刑, 并处没收财产。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 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 绑架行为有两种情形: (1)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 也称为掳人勒赎或者“绑票”, 即以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强行掳走他人, 以此向被害人亲友索取钱物的行为; (2) “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 是指出于其他目的, 如出于某种政治性目的, 为了逃避追捕或者要求司法机关释放罪犯等, 劫持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针对人质型绑架罪, 其客观要件为劫持他人作为人质, 但是否应具有非法目的这一问题, 存在不同的观点, 下面以一案例展开讨论:

A男与B女为夫妻, 两人因家庭琐事吵架, B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A多次外出寻找无果, 找妻子的弟弟C询问妻子下落, C称不清楚姐姐下落, A不相信C的说法, 怀疑妻子的失踪与其有关, 遂趁C不注意, 用糖果将C的儿子D带到外地, 打电话要求C说出妻子的下落, 否则, 带D远走, 于是C报警, 后公安机关将其抓获, 将D解救。

本案中, A劫持了D, 并以此威胁C说出B的下落, 否则将带D远走, 本案A是否构成绑架罪的关键问题是A劫持D并要求C“说出B的下落”是否符合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

第二百三十九条只说明“绑架他人作为人质”, 但是没有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规定, 上述案件中, 从四个犯罪构成要件方面来分析, 主体方面, A是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客体方面, 侵犯的是D的人身权利和C的自决权;主观方面, A是故意而为;客观方面, A确实劫持了D作为人质, 但仅以此要挟C说出其妻子B的下落, 而不是出于其他非法目的, 前三者都符合了绑架罪的构成要件, 但是否符合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 存在争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认为:绑架罪的主观方面概括地说是意图勒索某种不法要求。具体地说, 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勒索财物;二是勒索财物以外的不法要求。我国刑法分开表述, 显然是因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绑架的类型, 予以突出。而以绑架他人“作为人质”, 作为补充。关于绑架罪的主观意图是勒索某种不法要求, 大概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明楷认为:绑架罪, 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 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 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

另一种观点认为, 绑架罪打击的就是这种通过劫持人质的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并不要求一定是非法目的。《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 (该公约于1979年12月18日订于纽约, 1983年6月3日生效。199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加入本公约, 同时声明对公约第十六条第1款予以保留。1993年1月26日本公约对我生效。) 第一条第1款的规定:任何人如劫持或扣押并以杀死、伤害或继续扣押另一个人 (以下称“人质”) 为威胁, 以强迫第三方, 即某个国家、某个国际政府间组织、某个自然人或法人或某一群人, 作或不作某种行为, 作为释放人质的明示或暗示条件, 即为犯本公约意义范围内的劫持人质罪行。从此可以看出, 只要以杀死、伤害、扣押他人等为威胁, 要求第三方作或不作某种行为, 即为劫持人质的罪行。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 劫持人质并不要求提出的必须是非法目的。

另举一真实案例:2009年6月9日,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将被告人程某以绑架罪诉至法院。被告人程某因赌博欠赵某等人高利贷人民币30余万元, 赵某等人为索要高利贷, 跟随被告人程某至青浦某菜场二楼。此时程某为摆脱赵某等人的逼债, 持刀劫持了肉摊摊主张某, 并扬言要警察到场。警察到场后, 被告人程某并未放开被害人张某, 而是将被害人张某换为其亲戚任某后继续劫持为人质, 并要求公安机关安排其与家人在派出所内见面。后被告人程某劫持着被害人任某乘警车至派出所一房间内, 并反锁房门继续劫持。最终经警察教育规劝, 被告人程某弃刀投降。2009年8月6日, 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程某犯绑架罪, 处五年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本案中, 被告人程某在实际控制被害人张某、任某后, 并未提出“不法要求”, 但其行为已符合法律规定的“绑架他人作为人质”这一构罪条件, 应以绑架罪定罪处罚。

前面所举案例经审理, 法院认为, 被告人A因家庭纠纷, 绑架D为人质, 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 其行为构成绑架罪。被告人A当庭辩解没有勒索钱财, 也没有勒索钱财的想法, 其目的只是想吓唬D和其家长C, 让他们提供其B的消息, 不应当构成绑架罪。这是被告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被告人虽无勒索财物的主观故意, 但以绑架人质的手段企图达到其他目的的行为, 严重损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利, 危害了社会管理秩序, 符合刑法绑架罪的构成要件。考虑被告人犯罪情节较轻, 没造成严重后果, 遂判处A有期徒刑五年, 并处罚金2000元。

以上两个案件均说明了劫持他人作为人质的, 毋须提出的要求必须是非法要求。

笔者作为一名律师, 结合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 同意第二种观点, 人质型绑架罪并不要求行为人提出的具体要求必须是出于非法目的。理由如下:

1、从刑法打击的对象来看, 劫持人质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稳定, 应当予以严重打击。

2、从法律的角度来讲, 法律对人质型绑架罪构成要件的规定是简单的, 笼统的, 极具包容性的, “绑架他人作为人质”达到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 即可构成犯罪, 相关法律并没有对绑架罪的构成要件作出明确的限制, 没有限定人质型绑架必须具有勒索财物以外其他非法要求的主观目的, 更没有限定该要求必须是不法要求。

《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中对劫持人质的概念也仅为强迫第三方作或不作某种行为, 以此作为释放人质的明示或暗示条件, 这里的作或不作某种行为并没有具体限定, 如上海青浦区的劫持路人要求与其家人见面的案例, 即使你的要求是合法的, 亦应定绑架罪, 只不过从量刑角度可以从轻处罚。

3、从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来讲, 绑架罪要求劫持行为与主观目的相统一, 劫持行为指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剥夺具有实际控制和支配性, 主观目的是利用第三人对人质的生命、人身安全的忧虑, 以人质相要挟, 迫使第三人满足绑架者要求的目的。即绑架罪不仅侵害人质的人身自由、健康及安危, 且扩大了犯罪行为波及的范围, 还侵犯了第三人的自决权。立法将其规定在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 说明人身权利系绑架罪客体的主要方面。

劫持人质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要求第三人作或不作某种行为, 侵犯了第三人的自决权, 所以不管其提出的要求是否合法, 均应构成绑架罪, 这也是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的本质区别。

上一篇:人力成本调度下一篇:安装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