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2024-10-20

教学目的(共12篇)

教学目的 篇1

“语文教学大家谈”至今已连载了十期。这十次讨论,涉及语文教学领域不少宏观层面的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赞同者有之,提出不同意见者亦有之。本刊综合各方意见,拟邀请市内外的语文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就语文教学的具体问题继续展开讨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参与讨论:

葛大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栾兆祥:《现代教学》杂志主编,副编审

方有林:上海商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博士

诗歌教学的目的

●诗歌曾被人誉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全国各地中高考卷的作文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拒绝诗歌创作。那么,诗歌教学的目的何在?

葛大汇:诗歌创作和写作文有很大差异,诗歌创作多来自天赋,天赋很难用教育来完成。或者说,一个诗人不是靠某种课程培养出来的。

栾兆祥:诗歌是用意象来完成的。诗歌的构成要素,第一是意象,第二是情绪,或者说是强烈的情绪爆发。

葛大汇:我赞同栾主编讲的意象。诗歌确实是由无数斑驳陆离的意象群构成的,甚至我们常人很难在这些意象群中理出逻辑关系,但是它确实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诗歌的美妙之处也在这里。从产生诗歌的角度来讲,我非常欣赏栾主编所讲的“情绪”两字。我认为,占据人思想、影响人行为的更为长远和持久的可能就是“情绪”,诗歌就是“情绪”的产物。

方有林:葛教授发起了一个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诗歌是一种典型的艺术样式。诗歌欣赏与创作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但是,诗歌创作离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很远。

栾兆祥:诗歌创作伴随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史,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衰弱在当代,诗歌在今天已渐趋式微了。我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订阅过《诗刊》等诗歌杂志,如今我已经不读这类杂志了。

葛大汇:为什么?

栾兆祥:因为诗歌创作是需要情绪的宣泄的。诗歌是通过意象反映独特的情绪。如今,这样的环境已不存在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诗歌有过两次繁荣,一是解放初,工农大众翻身解放,强烈的情绪需要宣泄;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世纪之交,诗歌渐渐淡出普通大众视野。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经是一名文学青年,那时我有创作诗歌的冲动。除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还有青春时期的感情宣泄的需要。

葛大汇:讲得非常好。

栾兆祥:我们这一代人在“文革”中被耽搁了整整十年,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再去悲叹那逝去的时光,只剩下满脸的沧桑,只剩下一颗不肯平息的心。因此,那个时代的主题曲就是奋斗。如今,我年过半百,经历了世事沧桑,再让我写当年充满激情的诗歌我就写不出了。

葛大汇:有沧桑感反而不能创作诗歌了?

栾兆祥:是的,因为没有了冲动。今天如果叫我写的话,我只能写杂文了。所以,诗歌属于人生的两极:一极是鼎盛,最好是踌躇满志的时候;一极是由盛转衰的时候。曹操的《短歌行》就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候写下的,《短歌行》之后,他的身心由鼎盛走向衰亡,他在老年的时候创作了一首《龟虽寿》。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我能体会出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那种气概。从个人的人生经验来讲,诗歌产生于人生的两极,人生的起步阶段虽然很穷困,但是有一个依稀可辨的如同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抹亮色,照亮你未来的前程,你沿着这么一个光亮方向匍匐前进也罢,奋勇前进也罢,你总是激情满怀的。到了人生暮年,体会了太多的人世浮沉,经历了沧桑巨变,许多感慨也能发而为诗。遗憾的是现在诗歌整体式微了。

方有林:诗歌似乎与社会的变动有密切的关联。有一句话叫“愤怒出诗人”,我想套用一下,能不能说“动荡出诗人”。一个时代是这样,一个人的人生阶段似乎也有一些这样的成分。

葛大汇:刚刚栾主编讲了自己关于诗歌的思考以及自己与诗歌共同成长的这些经历,以及方博士对诗歌的理解。我接着补充一点,诗歌是某一种力量的表现,但是这个力量不一定是一种欢愉的、得意的、强壮的,有的时候可能是反面的,就像恩格斯说的那样:悲愤出诗人。

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伟大的。中国诗歌有韵味,如屈原的《离骚》。屈原在这里将自然界的雷电云雾、奇花异草以及各种想象出来的亦人亦神的人物服饰,拧成一股旋风,表现了一种压迫之后突发出来的情绪的潮流,使读者沉醉其中。有人说《离骚》表现的是屈原的怀才不遇,有人说表现的是屈原被小人诬陷后的抗争,有人说屈原是对不曾有过的理想世界的追求,甚至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歌包括了治国方面的一些理想,这样丰富深刻的诗歌,是一座民族文化记忆的丰碑。

诗人是不能再生,不能复制,不能被教育培养出来的。那么,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诗歌教学和写作只能是一种欣赏和模仿。语文教学培养不了诗人,但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栾兆祥:写诗歌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但是欣赏诗歌可以丰富人生趣味,提高人文素养,培育诗意人生。

葛大汇:我非常同意你的这个观点。

栾兆祥:一个人不管喜欢哪首诗歌,都是因为这首诗歌对他的人生发生了强烈而持久的影响,给人以情感关怀和人生激励,让他永生永世难以忘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诗歌、欣赏诗歌对青少年的成长可以说功莫大焉。

葛大汇:基础教育领域,不是教学生做诗,而是教学生欣赏诗。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应该关注诗歌,给诗歌适当的地位,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诗歌对人产生的感发力量。诗歌具有倾倒一个人的力量,它给人的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哲学的“打击”。

方有林:我们讲到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还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些家长曾经问过语文教师,学习诗歌有什么用?考试不考诗歌写作,诗歌教学的价值在哪里?我的回答是:无用之用乃大用。考什么就教什么是这个功利化的时代最基本的思维模式,诗歌教学正好可以纠正这一偏差。诗歌关乎人生趣味,这是要高于考试分数的。

诗歌教学的方法

●虽然中考和高考作文拒绝诗歌,但是中考和高考试卷中并不缺乏有关诗歌内容的题目,主要是诗歌鉴赏。但一些语文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使得诗歌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鲜活色彩,变成了教学生应试规矩,诗歌欣赏变成了技巧训练,这是一件很倒胃口的事。诗歌教学到底该如何开展?

栾兆祥:诗歌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考点”展开教学,由于测试形式单一,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一些名词术语,没有意识到学习古典诗词对于自身情操的陶冶、综合素养的提高方面的作用,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下,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诗歌的学生很少。

方有林:在当前的中学诗歌教学中,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果。一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扫清字词障碍上,缺乏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乏味,教学效率低下。诗歌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为了迎考,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总结若干知识点让学生背诵,甚至将一首诗按照考试命题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形式败坏了学生学习诗歌的胃口。

葛大汇:是的。下面我们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诗歌教学有没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栾兆祥:这个问题很富有建设性,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可以从一些不同寻常的句式,或者非常突出的表现手法入手。以余光中的诗《碧潭》为例,诗中写道:“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句中的“玻璃”“舴艋”名词用作动词,使得想象空间更加开阔,意蕴更为丰富。这几句话如果直白地叙述就是:诗人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泛舟,思念的忧伤使小船承载不起——这样就缺乏诗意了。诗歌是最为纯粹的语言艺术,要从语言形式的体味入手,因为形式即关乎内容。目前诗歌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将内容从语言形式里剥离出去,使得诗歌成了没有情感的、空洞的几个主题词。

方有林:是的。形式可能和诗歌主题一样重要。诗人有意突破惯常的语法规范,在语言的组合次序上造成一种新奇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审美兴趣。所以诗中常常运用变化的句式以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如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际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实际上应该说“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变换的句式带来了审美的新意。还有如杜甫的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乍一读不好理解,实际是说“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的这首诗是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城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息的梧桐。所以重点放在“香稻”和“碧梧”上,这是一种侧重的写法,增强了视觉效果,产生了丰富的美感。

葛大汇:从诗歌语言形式入手,两位说得很细致,这些都是诗歌教学值得关注的地方。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愉悦的情绪在学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给大脑带来明晰状态的同时,还能让人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在关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我补充一点,也是传统的中国诗歌欣赏法,那就是诵读。诵读是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教师或者名家的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能激荡学生情感,使师生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读,在模仿自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情感。

栾兆样:关于范读,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中小学诗歌教学过于依赖朗诵磁带。诵读最为重要的是再表达和创作,诵读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进行不同的演绎。所以,我觉得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诵读的示范,以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诵读,通过诵读表露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至于学生的读音不够准确,朗诵技巧不够圆熟,都不要紧,关键的是先诵读起来。

方有林:我同意栾主编的看法。在范读、自读基础上,还需研读,就是栾主编刚才说的有特殊句式的诗句,通过重点研读,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栾兆祥:我再提供一个思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即所谓诗眼,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如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据说是郑谷将“数”改为“一”的,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当时齐己对郑谷佩服不已,尊称他为“一字师”。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也是这样。

葛大汇:前面栾主编说到诗歌的核心是意象,所以,把握诗歌的意象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感受诗歌意象之美,最好的方法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譬如用散文化的笔法改写诗歌内容,补充一些想象成分,在改写中体验诗歌之美。

方有林:我们从体会语言之妙、诵读两个角度进行了讨论,葛教授还建议从改写创造的角度体验诗歌,都比较实在。许多语文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有人主张运用“审美感知→体验认同→感悟理解→入境创造→回味运用”的方式,都无不可。我们还要关注一个现象:也许教师将诗歌语言形式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诵读了,但仍然收效甚微。我觉得方法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关键是要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情感能够真正融入诗歌中。如何触发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从“情动于中”到“辞发于口”,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探讨。

栾兆祥:说得很好。诗歌最能体现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要准确理解诗歌的确不容易。现代诗歌用现代汉语写就,按理应该好懂,其实也要细细品味;古代诗歌有历史时空阻隔,理解起来更加困难,绝不只是句意的翻译,而要站在古人的历史坐标中思考问题。无论哪个时代的诗歌,都要有情感投入才能真正体会其中之妙,否则只是对作品内容的冷冰冰的复述与介绍。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诗歌之敌》中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就是这个意思。

葛大汇:因此,我认为诗歌教学应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寻找触动自己心灵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是走进诗歌的门径。移情入性,设身处地,是有效的诗歌鉴赏方法。刘勰说得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诗人创作讲究的是由情而发,情动而辞出,诗歌鉴赏课由“情”入手,探寻诗人心灵的足迹,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和诗人。

教学目的 篇2

教学目的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相近。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所要实现的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般的概括的总体教学要求。它是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都应该完成的总体教学任务,对所有教学活动都起着通贯全局的指导作用,制约着教学工作发展的总方向。什么叫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受教学目的制约的具体化的教学目的,即具体的教学要求。它是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并可以观测的教学结果。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的是教学目标的概况和总结,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的的研究大体上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的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2确定教学目的的依据; 3教学目的的基本内容。我国古代的教学目的观

儒家的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孔子(约551-前479)主张教学目的是“养士”,即培养“君子”。标准有二: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同上)——德才兼备,以德为主。他把为学与从政结合起来,提出“学而优则仕”。孟子(约前372-前289)提出“明人伦”,特别强调“孝”,把仁义礼智等从属于孝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离娄上》),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大学》明确提出了三大纲领,即三项目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交信。(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基本是沿袭孔孟的观点。但不同时代对君子的标准和侧重点不同)颜之推(531-约590),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多智明达”、“开心明目”,以“修身利行”(《勉学》)即培养实际有用的人才。强调“应世经务”的能力。朱熹则重视学校“伦理纲常之教”,立己治人,也强调明人伦,小学“以事教”,大学“以理教”,通过居敬穷理,达到“存天理,去人欲”或“穷天理,明人伦”。(在我国古代也存在着与儒家相对立或对其持批判态度的教育思想。如墨、道、法等诸家,墨与儒并称显学)。墨子(名翟,约前468-376)主张教育教学目的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又称“义侠”。要求贤士“兼爱”(爱利万民,兼相爱,交相利)。兼士须具备三项标准,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它把德行放在首位,但,儒家讳言功利偏重自我道德完善,墨家认为只有对社会能产生实际利益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不仅注重《诗》、《书》外,还注重生产、军事知识技能,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注重培养思辨的能力,述而且作(强力从事)的精神和态度,“言必行,行必果”的风格等。汉代王充(约27-100)、宋代王安石(1021-1086)、明清的顾炎武等都抨击儒家思想,如王充主张“极问”,重视知识的力量,强调问难,反对培养死守章句的“章句之生”。王安石将他的政治改革与教育改革的主张相联系,主张教育有培养人才和民众教化两个方面,人才标准着眼点在于“为天下国家之用”,培养能“致用于天下”的“有实才可用者”。明清的一批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强调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经世致用”的人才和百职人才,德行要能利济苍生。

外国古代的教学目的观

以古代希腊、罗马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目的观为代表。雅典的教育教学目的兼顾个性与公民两个方面的要求,要求 学生在体智德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如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等都对其有所论述。德氏把心智教育放在身体教育之上,教导人们追求智慧与道德,要求用观察自然的方法(观察与推理)去考察社会道德现象,强调知行结合,“人应该多发展理解,而不是多累积知识”。苏氏认为教育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把道德修养作为教学的最高目的,提出“知识就是道德”。亚氏主张教学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对教学的目标作了分类,强调诸方面和谐发展。其人性论把灵魂分为植物(即身体生理)部分、非理性(即动物性:本能、欲望、情感)部分、理性(即真正的人性)部分。相应地主张体育、德育、智育,三者互相联系。体从德,德从智。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提出各阶段教育应有侧重点不同的要求和内容。其品德构成为自然(天性)、习惯与理智;智育分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他把人生的最高幸福,看作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如果使人能过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理论探索活动的生活,即幸福。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了身心或人格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注重道德和精神面貌,把宗教与道德并提,同时重视军事体育。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称之为自然的天性)和儿童的个别差异,以发展人格为教育教学的任务,含有通才教育和自由教育的思想。如维多利诺。

(捷)教育家杨•阿姆司•夸美纽斯(1592-1670)一方面强调教育应适应自然,另一方面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世上的生活只是准备永生的来生,因而主张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人为来世的永生做准备。其《大教学论》说:“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即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中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要进行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智育,管束自己的德行,向往上帝的宗教教育。强调授予学生广泛的知识,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认为人有四种天赋才能:智慧能力(含感觉、判断、记忆)、意志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论述了培养这些能力的意义。

(二)古代教学目的观的若干特征及中西方的差异 1古代教学目的观的若干特征

⑴教学目的与教育目的具有重合性⑵确定教学目的的依据基本上都反映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⑶教学目的的基本内容大体上都包含德智体等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反映了社会和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古代一般偏重于德,以德为主。

2中国与西方古代教学目的观的差异 ⑴在确定教学目的依据问题上的差异

中国偏重于社会政治需要,虽有教育家重视人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但不占主导地位,且着眼点在于“卫道”,而不在于促进个性的发展。西方都比较重视人的发展,主张适应自然,较强调个性的解放和发展。

⑵在教学目的基本内容的问题上,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大体上存在着如下四点差异:

①在德才(智)关系问题上,中国偏重于德,而较忽视智。西方重德、重体、重智并存,较为重视智。②在传授和学习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上,中国偏重甚至几乎都是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忽视排斥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而西方在重社会政治伦理知识的同时,兼重自然科学知识。古希腊“七艺”中就有算术、几何、天文学,而文法、修辞、逻辑也含有训练思维和演说技艺的因素,人文主义教育家更多地主张教授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技能。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问题上,中国注意培养能力(主要是治国安民之术),西方则较为重视学生观察现象能力及判断、辩论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④在德、智、体、美的关系问题上,中国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西方强调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近现代教学目的论的发展

(一)近现代外国教学目的论的发展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教学目的论 ⑴形式教育论的基本思想:

代表: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1746-1827)。“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知识或技能,而是发展和增强心灵的能力的”;“每个人也都有权利使自己的官能得到正当的发展”。

⑵实质教育论的基本思想:

代表: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和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赫氏认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训练官能,而在于提供适当的观念来“充实心智”。“教学的最后目的在于德行;但是要达到这一终极目的,还需要有一些近的目的,那就是„多方面的兴趣‟”他把兴趣分为自然的(知识的)和社会的(同情的)两大类,六种兴趣: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兴趣,从而设置广泛的课程,以实现其教学目的。斯氏认为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育中最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问题:

如何认识和评价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教学目的观?

在教学目的观上,纯粹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都是片面的,因此一些教育家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如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1790-1866),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维奇•乌申斯基(1824-1870)。第氏认为,给学生以知识技巧与发展他们的能力不是彼此排斥的,通常往往努力达到两种目的。乌氏认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一定范围内的、为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智慧与才能,都是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他们同样重要,而且在教学是统一完成的。

2自然主义教育的教学目的观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倡导教育必须顺遂天性的自然发展。主张教育教学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人应该为自己和自己的爱好而生存,反对学校以培养公民为职责。这种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有着发展成为各种人才的条件,能适应时势的要求而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他强调教育教学要遵循自然,要注意儿童的特征,进行“自由教育”。问题:

如何认识和评价自然主义教育的教学目的观? 3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的教学目的观

反对传统教育的教育革新运动(19C末以后)包括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新教育最早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的启示,实用主义是其直接的理论依据,进步教育属于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新教育包括“自由教育”、“公民教育”与“劳动学校”理论、“实验教育学”等。

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约翰•杜威(1859-1952)。他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等教育基本观,提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实际上他心目中的教育目的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思想方法”。把发展、生长视为教育过程内部目的。他把着眼点放在儿童的发展上。

新教育的特点:都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儿童的自由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极力宣传培养活动能力的重要性,把保持和增进儿童内在精神力量视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代表:[瑞典]爱伦•凯(1849-1926)提出自由教育理论,她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儿童自然发展的过程。[意大利]玛丽娅•蒙台梭利(1870-1952)倡导给儿童以“完全的自由”,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发展儿童的个性,以成为良好的公民。

4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目的观

伊•阿•凯洛夫(1893-1978)在其主编的《教育学》中提出教学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在这一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得到发展。”“要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考力能得到发展。”“每门学科都以它所特有的内容促进学生的一般的发展,形成他们的世界观,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和苏维埃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他们进行教育。”他的教学目的观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对能力的培养相对较为忽视。

(二)近现代我国教学目的观的演变 1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教学目的观

洋务派搞洋务教育,提倡“新教育”、“西学”,主张学习“西文”和“西艺”。

代表;张之洞(1837-1909)。他的教学目的观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早期“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能“出为名臣,处为名儒”,中期着力培养用传统纲常名教武装头脑而又能从事洋务的各种专门人才,后期则注重实用,以“术德兼优”的“通才”作为理想的人才标准。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派主张用资产阶级的“新学”来改良社会。

代表:康有为(1858-1927)提倡新学,“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培养新学人才,“才智之民”,为“救亡图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梁启超(1873-1929)认为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种“特色之国民”或“新民”,能团结一起“以自立竞争于列国之间”;严复(1854-1921)特别主张学习西方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重视实际考察和实验(此乃西学的“命脉”)。2蔡元培的教学目的观

蔡元培(1868-1940)主张自由教育,提出五育(军国民、实利、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并进的教育方针。他特别强调要让人的自然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把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展个性”、“尚自然”,提倡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3“生活教育”和“活教育”的教学目的观

陶行知(1891-1946)倡导和实施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创造的儿童教育”,让学生掌握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发展儿童创造性,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人权。

陈鹤琴(892-1982)提出“活教育”的主张,其“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后又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见解,要求“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三)近现代教学目的论的新进展

1在确定教学目的的依据上,有两点明显的新发展:既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又根据社会生产发展客观要求;相当突出的反对神权,提倡尊重人权、人的解放、个性自由发展。2关于教学目的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问题,近现代较之古代有更为明确而自觉的认识。如梁启超重视正确的教学目的的重要性,认为“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他反对盲目地模仿别人的目的,以及错误的目的、抽象的“培人才”、“开明智”的提法,反对养士教育。

3在教学目的的基本内容方面,它扩充了劳动教育方面的目的,对品德、智育、体育、美学等有所更新与充实,尤其是科学教育更切实际,品德要求更现实。

4对教学目的理论的研究,不仅从教育目的分化,而且出现了不少专门论述,诸家争鸣、学派林立,各家各派也都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如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等 5对教学目的任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德与智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引起长期争论,从相互对立到逐步趋于统一。

三、当代教学目的论的深化与发展趋势

人们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和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系统,更趋理论化、科学化。

(一)广泛开展专项研究,朝逐步建立教学目的理论体系的方向发展

如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运用系统的辨证方法,建立起他的教学目的理论体系。

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从正确解决教学的一般任务的重要意义、教学应完成的一般任务及其科学根据、教学一般任务必须具体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教育的一般任务是“教学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探讨有关这个方面的规律性”。他还概括了教学任务的三条科学根据:第一,“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结合,必要和可能结合”;第二,“教学任务是教育方针总目标和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三,“也是外部要求和教学内部规律相结合的结果”。他还提出了怎样把一般任务具体化的三条见解:“第一,落实到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业成绩考查上,简言之,要落实到整个教学工作体系中”;“第二,教学论应该阐明各项任务以及执行任务的各种措施之间的具体联系”;“第三,根据形势新发展和新鲜教学经验,不断丰富一般任务的具体内容”。(教学论稿,105-107)

我国教学论专家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专章论述教学目的,从教学目的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入手,全面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教学目标的分类”,“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等问题。有理论论述和具体设计方案,是教学目的理论之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应用化的有益探索(教学论,47-74)。当前国内外普遍重视探讨建立和实施教学目标体系问题。

(二)各种教学目的论百花争妍,中心问题趋于相对集中

当前教学目的论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理论流派异军突起,学派林立,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在教学目的的一些主要问题上逐步取得共识,研究的中心问题趋于相对集中,都较共同地关注学生发展问题。

1布鲁纳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态度和能力的教学目的论

杰罗姆•布鲁纳(1915-2000)关于教学目的的论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⑴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关系。(知识目的)

⑵培养学生发现的精神和态度,教会学生学习,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来得重要。

⑶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教一门学科要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像数学家、物理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和物理,发现是“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以达到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发展他们掌握知识和探讨、创造的精神与能力。⑷培养思想品德,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的社会性方面,即对思想品德的培养。2赞可夫着眼于学生“一般发展”的教学目的论

列•符••••••赞可夫(1901-1977)的教学目的主张集中地体现在他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上,即: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一般发展是从心理方面来说的,不同于特殊发展、智力发展、全面发展。它“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学生一般发展的进程是沿着观察、抽象思维、实际操作这三个方面发展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知识目的,他认为必须加快教学的速度,增大难度,以信息量大、难度高、理论性强的知识来教学生,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精神,主张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精神需要,“展开儿童的精神力量”、健康的情绪生活和坚强的意志行为。(非智力因素)对于教学的发展目的与知识目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要追求的总目标,是教学的起点、进程和归宿,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为发展开路,通过教学促进发展。

3苏霍姆林斯基着眼于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观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主张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其要点如下:

⑴个性的全面发展,即造就“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⑵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的发展”与“积极的自由发展”的统一。即不分主次,有机统一;抬起头走路,找到表现、发挥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地,唤起个人人格的创造性。⑶把充实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纳入教学目标,并做了具体阐述。⑷对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和分歧的德智关系、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智力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坚持辩证统一论。

4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者的教学目标

C.R.罗杰斯(1902-)的“功能充分发挥者”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要点:

⑴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其固有能力的需要,教学是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

⑵以发展创造力为核心。面对科技革命加速的时代,应把眼光转向未来,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才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⑶以形成独立的个性为归宿。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个人“使他们自由地表现本性,自由地趋向自己的归宿”。总之,他强调体验、自由、创造、个性等。使学习者能够“以一种适应新情况的独特创造性行为对付每一种情境”。

5“范例教学”理论的教学目的思想

强调掌握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的知识原理,获得学习和思想的方法。

6合作教育理论的教学目的思想

强调“个性民主化”,以合作的精神和态度,来培养民主的个性,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我国教学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凯洛夫的《教育学》教学目的观时代;

1957年后的调整,以上海师大《教育学》为例,“通过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程中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并在基础上,形成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1978年以后,李秉德、唐文中、田慧生等主编的教学论,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把学生个性的发现、发展、完善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北京景山学校根据“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的总要求进行改革实验。

当代教学目的论的发展都致力于探讨学生的发展问题。对“发展”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及个性的健全发展。

(三)教学目的理论研究既有整体性、综合性的倾向,又向具体化、可操作化和系列化的方向发展

当代对教学目的的研究,多运用整体性和动态的观点、方法,进行整体的综合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⑴在探讨确定教学目的的依据或制约因素问题中,从主观与客观、需要与可能、外部要求与教学内部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整体性和动态发展变化的分析,更趋科学合理。

⑵在确定教学基本任务问题时,从个性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如知识、智力、体质、品德、情感意志等,从一般任务与有层次的具体任务的关系,从一般任务同诸育的联系等多维度,作整体性的分析综合,向构建科学的目标体系发展

⑶把确定教学目的同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条件、实施步骤和措施结合起来做整体性考虑,使教学目的理论朝着科学性和可行性发展发展。当代进行目的论的发展、深化,往往是整体性、综合性与具体化、系列化同步进行的。

1巴班斯基的教学目的体系

他运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目的进行整体性分析并予以具体化。其观点主要有:

⑴强调了教学目的的整体性。他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目的),要“将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统一起来”。他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即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和教师遵守时间定额。

⑵把教学目的具体化为简要明确实用性强的教学目的系列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教养的任务(目的):包括“形成理论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专业技能技巧”。

教育任务(目的):“教师就应设法掌握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各个基本方面: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美育和体育。” 发展的任务(目的):“在心理上,个性特点是智力、意志、情感、动机这四个基本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不考虑发展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需要、兴趣等)。”

⑶阐述了教师在规划课的任务时的活动程序

在研究文件、文本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可能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在了解材料和会诊的基础上,考虑该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其他特点;

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考虑完成任务的时间,突出若干主要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突出课的“最高任务”。(吴文侃,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第三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体系

本杰明•S•布卢姆(1956)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理论。他关于教学目的的理论概括如下: ⑴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去发展个人,根据这一看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去发展学生身上那些将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有效地生活下去的特性。”“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青年与儿童最充分的发展,学校的任务是去寻找使每个学生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

他把教学促进发展的目的的着眼点放在每一个学生上面,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打破对常态分布曲线的迷信,克服忽视“差生”现象,“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美]布卢姆等著,王钢等译,掌握学习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⑵建立层级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在确定目标的依据时,应考虑“可能的目标”和“希望的目标”。他所建立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涉及三大领域,包括多级类别。认知领域:知识(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体系决定的行为特征(即性格化、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知觉、模仿、操作、准确、适度、习惯化。

⑶把目标的确定同实现目标的实施程序、方法联系起来,提出了一套达到教学目标的实施方案。

他的理论以外显行为作为分类的统一基础,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行为分类的依据,使目标明确化、系统化、具体化、操作化。

3加涅的教学目标体系

罗伯特•M•加涅(1977)根据习得的能力倾向性的改变,即教学结果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 言语信息(能表达概念,语言技能)心智技能(鉴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动作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认为不同类别的学习结果相应地需要不同的教学条件。

4我国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我国有关的研究也有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市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形成了一个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模式: 教与学的水平(三级水平)×学习水平(三种行为)×学习内容。

三种学习行为是指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评价。三级教与学水平是指记忆、说明性理解、探究性理解。记忆水平的教学目标:记忆;模仿

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说明性理解;封闭性转换。

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探究性理解;开放性转换。(教育研究,1989年第9期,P41)山东烟台关于教学目标的实验研究。见田慧生、李如密著作《教学论》,1996。总之,趋势是朝着整体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复习思考题:

⒈试比较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教学目的观,并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和评价。⒉简要说明当代教学目的论的深化与发展趋势。

练习与思考:

1学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什么?

2人民究竟为何要读书?为何要办教育、办学校?

课堂教学应准确把握教学目的 篇3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对于这一点,我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在课堂上以学生质疑为基础展开问题讨论,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以更大激情和自主性与教师进行交流。如,在《出师表》的教学中涉及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何在表中多次提及先帝刘备?而我们的教参书主要的引导方向是“诸葛亮处处念及先帝,表明心迹,动之以情”。但是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却往诸葛亮注重言辞技巧方向思考去了。我在课堂上也没有否定他们的说法,而是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出师表》的精彩语言以及巧妙的布局谋篇。这样根据学生思考变化,适当调整教学思路。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各种数字信息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这些科技手段对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语文教学也顺应潮流做出深刻改变,向互动式教学靠拢。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时,我的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分组在周末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户外调查等方式搜集古代名人、当地名人资料,然后将其整理成册,通过互联网向全班展示讲解。

在语文教学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教”的顺序。即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和探究,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有重点进行点拨。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去学习,降低控制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

对语文教学来说,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们的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反复修订,大多都蕴藏着鲜活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感情、深刻的理性。要引导学生从形象认知入手,触动情感,在陶冶中体会、感悟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整首词不过短短27个字,却将无限的哀思道尽。我在教学这首词时,极力引导学生揣摩女主人公形象,想象体会她盼夫夫未归的凄凉景象,放弃了逐字逐句剖开来分析的传统方式。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几个学生课后模仿温庭筠的词风,写了几首小词,互相传阅。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我们想看到和达到的至美境界。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我不希望我的学生过于迷信教师,因为这会束缚学生的手脚。我还特许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必举手,可直接与我争辩,因为这会让师生消除隔阂,平等交流,共享语文教学的乐趣。我深信,这样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无论多权威的论著,都难免会出现谬误。所以孟子才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以往,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总想如何让领会并记住权威的说法,而不敢另做新解释,导致思维局限,想法呆滞。其中,我们语文教师对过去的教法确实应该负起责任。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激励学生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挑剔的眼光、敢于否定其错误的眼光来看待现有书本知识。

林格伦先生在他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道:“在课堂中进行的一切,都可以认为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个人与班集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我真诚希望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探索下,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方向,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篇4

语文作为义务教育体制中最基础的学科, 它是一种工具, 教会人们识字读书。语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教会人们阅读与交流。有人认为, 常年处在一种语言环境中, 不用怎么学, 也可以很好地掌握这种语言, 所以我们对语文学习不必太过重视, 毕竟语言是用来说的, 直接目的就是使人们可以正常交流。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 但是该观点过于片面。

首先, 抛开语文不谈, 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的, 它有一定内在的逻辑。而且, 学习或者说掌握一门语言, 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交流这一方面, 比如, 在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聚居地, 他们通常只用朝鲜语交流, 所以在此地生活的汉族或其他民族长期以来耳濡目染, 也可以听懂一些基本的对话甚至是大部分对话。然而, 对于大部分发音, 他们并不会, 或者不标准, 因为他们只是模仿, 而没有系统学习过朝鲜语的发音体系, 而且只会听, 不会读。一些人会说, 也能听懂, 但是当有人问某个广告牌如何读或什么意思的时候, 就难免闹出尴尬;而此地的朝鲜族学生, 学汉语一直到高中, 但是能够将普通话说得很流利的人并不多, 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算有部分朝鲜族人能够说得很流利, 但是在阅读汉语书籍方面却异常困难。所以说, 语言是听、说、读、写的结合, 每一项都不能缺失。

第二, 没有深入学习一门语言, 说话质量差异巨大。包括语言的逻辑性、所使用的词汇等。比如著名历史老师袁腾飞, 他曾经在课上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在大学里学中文等于没有专业, 中国人都说汉语, 毕业了不能天天写诗歌陶冶情操, 总归还要生活。”这种观点很现实, 但是却忽略了知识层面的提升所带来的附加效益, 即个人文化素养的不断内化。一名大学毕业生与一名农民工相比, 可能工资更低, 但是多年的学习使得他们思考的层次不同, 说话更有条理, 使用的词汇更高级、更正式, 表达也更清晰, 在日后的工作中上升空间也更大等。

二、教会人们掌握学习语言的方法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 人们在掌握它的同时, 也总结出了学习语言的方法。世界上有多达几百种语言, 形态各异。虽然如此, 但是, 不得不承认, 各种不同的语言是有其共性的, 而对于语言的学习是有类似共同的方法的。以汉语为例, 首先学习的是拼音、声调, 然后是笔画、笔顺, 再之后则是将拼音、声调与笔画、笔顺相结合, 形成对于一个汉字的完整认识, 即读法和写法, 认识了单个汉字, 再进一步则需要将汉字组合, 形成词语, 然后根据语法组成句子, 最后再用句子组成文章。这基本上就是汉语的学习过程。而对于其他语言, 如中国学生最熟悉的英语, 学习的内容无非也是认识字母, 学习发音, 也就是音标, 然后将字母组合形成单词, 学习单词的发音, 之后学习语法、时态等, 将单词根据语法或固定句型组成句子, 再用关联词等将句子连接, 组成作文等。所以, 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学习英语可以有所借鉴。

可以这样说, 学习语文使得学习第一外语并不陌生, 而如果一个人可以将第一外语学好, 那么再接触第二门外语或其他语言时, 学习起来会更加容易。实际上, 一个人如果可以把母语和第一外语学好的话, 那这个人是有能力学好更多种语言的。比如, 有了汉语和英语的学习基础以及从中总结的方法,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则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例如日语, 人们觉得英语简单,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了很多年, 而对于零基础的人来说, 学习日语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在初级阶段, 学习五十音图时, 要将完全陌生的读音与笔画相结合、匹配。然而, 有了学习英语的经验, 虽然刚开始很难, 但还是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所以, 需要做的就是不断记忆, 不断练习, 每天记忆三遍, 一星期内就可以将五十音图全部背诵下来。至于单词, 同样道理, 反复记忆, 时常温习, 观察单词之间的组合顺序;对于语法, 结合例句加以记忆;而读音, 则需要模仿标准发音, 多做练习等。这样, 学习日语就不再那么困难, 当然, 日语同英语还有所区别, 日语是层次越高, 学习起来会越吃力, 所以也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些学习日语的方法就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结的, 而学习英语的方法也是借鉴了汉语学习的经验, 这就是汉语教会我们学习语言的方法。

总之, 要承认的一点是对于语文的学习绝对不能只局限于交流的层面, 对于一门语言的掌握应该是听、说、读、写的结合, 能听才能说, 能读才能写。而且, 日常交流中的语言是杂乱无章的, 对于语文的深入学习则可以使一个人说话更有逻辑性, 表达的含义更清晰, 可以自由地与别人交流。最重要的是,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结出学习语言的经验,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可以加以应用, 使得学习更加容易, 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3 草 教学目的要求: 篇5

2.观察每一个左中右结构字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掌握8个字的笔顺。

3.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挺、腿”两个字的结构形式和书写顺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出示字形,了解左中右结构类字的形式。

抽读字卡: 1.棚、谢、激、蜘、猴、辩。

2.挺、腿。

二、观察比较。

1.三组字相比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出了什么?

2.观察“棚”字,左中右三部分宽窄、高矮怎么样?(宽窄差不多,高矮不等)书写时应注意什么?(每部分要写得窄而长,右边部分“木”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3.用上面的方法,观察比较“谢、激、蜘、猴、辩”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学生看写,教师具体指导)

(1)谢:左中右三部分宽窄、高矮都不相等。左边部分较窄,中间部分略宽。“身”的第七笔不要写得太长。

(2)猴、激:三部宽窄不等、高低差不多。“猴”中间的单立人的撇要写短些,单立人的右边不要多加一小竖。“激”右边的反文旁,不要写成折文旁。

(3)蜘:三部分宽窄、高低都不相等。左中两部分要写得窄些,整个字才见方。中间部分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写作 篇6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还应该再往前迈一步,多问问学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把这些美妙的语言,和经典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呢?但这样问的教师很少,真正带领学生实际练笔的就更少了。究其实质,我们只把课文当做一篇篇精美的艺术品,带领学生们去赏析,而没有把课文看做是一个个习作范本,带领学生去练笔。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们的审美眼光越来越高,写作水平却停滞不前。 语文教师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以教材中那一篇篇美文为范本来练笔呢?如果这种练笔坚持经常,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一、每天仿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

初中三年便会有千把次练习机会。学生习作中的语言能不精彩?比如学生喜欢《安塞腰鼓》中的一个句子: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出下面的句子:“干旱的北国是沧桑的脸庞,在那儿弹不出这样的评弹”“贫瘠的西北是受伤的心灵,在那儿听不到这样的夜曲。”

又如在《芦花荡》一课,有学生说下面的句子写“瘦”特形象,“老头子浑身上下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中年人浑身上下到处都是肉,肥胖的像蠢笨的企鹅。”

“大老板浑身上下哪儿都是肉,肥胖的像笨笨的狗熊”。这样的仿写,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如果经常引导学生练习,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提高了中考成绩。何乐而不为呢?

二、每篇课文的选题立意也可模仿

比如,因为作者对生命思考的较多较深刻,就可以以生命为主题立意。于是便有了课文《欣赏生命》。同样,如果学生们对生活中某一事物或现象有较多较深刻的认识,也可以产生一篇习作。如关于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学生便可以写一篇《沉舟侧畔千帆过》。又如看到草木荣枯,想到青春的一去不返,学生便可以写一篇《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课文《谈读书》也是这方面的范例。

又如,《紫藤萝瀑布》作者由很多空中垂下的盛开的紫藤萝,想到了特殊政治背景下,家门口被迫拆掉的紫藤萝,于是心生感慨,便以《紫藤萝瀑布》为题。其实学生生活中,也有很多景或物与人或社会有着某种联系。这就可以产生写景抒情的散文。比如《我那一片小花》《墙缝中那棵小榆树》《地头上那些树墩》等等。贾平凹《我的小桃树》也是这方面的范例。

如果某个事物记载着某些故事,并且值得挖掘,不妨以此为题。《羚羊木雕》《猫》《社戏》就是这样的范例。学生在这方面也大有可为。如《一个铅笔盒》《那盆吊兰》《爷爷送我一只鸟》等等。

如果某个瞬间动作震撼人心,也可以此为题。如《斑羚飞渡》。以此为例,学生可拟的题目有《当狗扑向小偷的那一瞬间》《健儿腾空时》《那刺耳的电锯声》等等。

三、从课文中学习布局谋篇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很多都是布局谋篇的典范,学生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我们先以《背影》和《台阶》为例。在《背影》中,老父亲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次父子之情的彰显。作者就是以背影为线索,表现浓浓的亲情,催人泪下。而在《台阶》中,盖一处高台阶的新屋是父亲的平生夙愿。全文便以此为线索,叙述父亲为此所付出的劳苦。他每天鸡叫三遍就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归来。磨破的草鞋堆得超过了三级台阶——父亲勤劳一生的坚韧性格便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

其实,学生的每个亲人都有突出的性格特征。这些千差万别的性格特征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载体,即一个个千差万别的物象。比如,赶牲口的鞭子、单手握方向盘的姿势、日常口带语、缝纫机的响声、为病人擦身子后拧毛巾的动作等等,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和题目,用以布局谋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雪》。前者是通过百草园“乐园、乐土”般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枯燥无味的生活做对比,表现对落后的封建教育的厌恶(当然有其他理解)。后者是通过南方美艳的雪景与北国肃杀的雪景的对比,点题,隐约传达了作者的心声:要用战斗,创造一个春天般温暖的世界。

有了这两篇课文做范本,学生就可以有类似的习作:比如通过两种生活的对比表现自己的兴趣和好恶,通过两地不同景色的对比,表现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等等。如《荷花淀与马本斋纪念馆》《从滹沱河到野三坡》(结尾可以是:高山凸显了祖国母亲优美的曲线,平原正是她宽广坦荡的胸怀,河流不就是她奔流不息的血脉?)

其他文体如说明文、议论文也可以课文做范本来练笔。

体操各项目的教学特点分析 篇7

1. 技巧教学的特点

技巧动作是体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各种滚翻、手翻、倒立、平衡等动作。技巧动作的难度和完成质量是衡量全套动作价值的关键, 同时也决定了该项的教学特点。技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1 教师正确地运用讲解、示范动作, 是技巧教学中最直观、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和发挥学生视觉的协调作用, 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在复杂的翻腾动作教学中, 要简化完成动作条件, 增加起跳支撑物的弹性,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掌握动作。

1.2 依据技巧动作的结构特征, 从横向和纵向来把握教学。

从横向看, 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技术基础, 而相同技术基础的两个动作之间可以产生良好的技术传递作用, 有利于学习掌握新动作的速度和提高学习质量。从纵向看, 上下各动作之间的主要技术环节各不相同, 保持着相对的技术独立性, 同步学习时互不干扰。

2. 双杠教学的特点

双杠动作技术复杂, 变化多样, 而且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另外还有双杠器械结构特点。双杠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2.1 双杠教学中, 要抓好基础技术的教学和训练。

以支撑摆动、挂臂摆动、杠上移动、杠上滚翻等简单动作为基础, 易于学生学习与掌握, 逐步提高动作学习难度, 从而促进学生对双杠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

2.2 完整法在双杠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动作大致分为静力性动作和动力性动作, 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殊的力学特征, 用完整法直接教简单动作, 利用力学惯性完成动作, 保证动作的完整性。较复杂的动作, 为了保持动作的完整配合, 也可以通过帮助简化练习或运用诱导练习, 完成完整动作。

2.3 重视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

由于器械结构特点, 学生做动作时容易与器械发生碰撞或动作学习中出现意外失误, 这就需要教师在双杠教学中教授学生保护与帮助的运用方法,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 单杠教学的特点

单杠动作很多, 技术多样, 连接多变。包括:摆动、摆越、屈伸、腾越、空翻等动作。练习中, 可进行单个动作练习, 也可将各种动作组成整套进行练习。

单杠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3.1 预防意外伤害, 严谨组织教学。

由于单杠动作危险性大, 在单杠教学中, 周密安排教学计划, 课中要严密的组织教学和加强保护与帮助教学。另外, 还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有效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3.2 单杠教学中广泛采用分解法。

单杠动作复杂多变, 在保护与帮助手法不熟练的情况下, 容易发生意外。在该项教学中采用分解法, 简化动作的教学条件, 广泛运用各种各样的辅助器材设备, 通过完成各个分解练习, 逐步扩大运动技能和技巧, 直至顺利完成完整动作。

4. 跳马教学的特点

跳马是通过腿和手臂短促有力地作用于器械, 使人体在短暂的腾空时间里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动作。跳马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4.1 在跳马的初级教学阶段, 首先要采用分解法。

跳马项目包括多个技术环节。为了便于学生掌握, 分解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跳马分解教学中, 不能把每个阶段孤立起来, 应在强调整体性的前提下, 有重点地解决分段技术, 使各个阶段紧密联系。先分解练习, 然后完整练习, 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2 在跳马教学中, 做好安全工作。

先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在练习中强化正确技术动作的运用, 注重保护与帮助环节。另外, 课前、课中还要经常性地检查场地器材, 确保器材安全, 预防跳马教学中意外事故的发生。

5. 平衡木教学的特点

平衡木运动正像它的名字那样, 需要平衡能力。平衡木器械支撑面较窄, 身体重心的移动很容易就超出有效支撑面范围, 因而完成动作时身体姿态的控制是最重要的。平衡木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5.1 平衡木教学有它自身的项目要求和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心理准备, 否则将会影响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对平衡木的器械规格、项目要求、场地布局与使用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然后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 再加上反复的练习, 最终提高对器械的适应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对器械的感知觉。

5.2 平衡木教学中, 要重视基础教学。

教学开始时, 教师提出正确的基本姿态, 并在练习的过程中着重强调, 这对保证学生直立姿态的稳定性和准确地把双脚置于有限支撑面具有重要意义。

5.3 在平衡木教学中, 要重视保护与帮助环节。

在教学中, 教师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保护外, 最主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方法, 因为教师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只有他们自己切实做到了, 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我们只有对体操各项目的教学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才能用这些理论去指导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幼儿师范学校数学的教学目的 篇8

1 教学目的要充分体现教育目标

教学是教育的实施,是实践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学目的要依附于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的大框架下制定,局部的教学目的要反应教育目标的内容,整个教学目的要充分地、全面地反映教育目标。一般说来,教学目的不能够超越教育目标,也不能够低于教育目标。如果教学目的低于教育目标,那么教学就达不到预期培养目标。如果教学目的超越教育目标太高,那么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依附于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的目标,充分地、全面地体现其教育的目标。

2 教学目的要适合幼师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不是说教师教什么学生都可以学会的,不是说教师想让学生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课堂上,对这些初中数学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讲复变函数、讲微积分、讲高等几何,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得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制订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学目的,既不能够太高,也不能够太低,应该使她们力所能及。制订的教学目的太高,不论教师怎么费力气地教学,学生始终学不会,这等于白教,耗费了教师的精力,浪费了学生的青春,花掉了国家对幼儿师范的教育投资,糟蹋了家长在学生身上投入的血汗钱。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教学目的定得低一些的好。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也不能够定得太低,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学会了,甚至是不用老师教学早就知道了,那么也是得不偿失的。教学用掉的是学生的青春,而青春是宝贵的。因此,教学要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努力使学生用最短的学习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和能力。要制定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首先要弄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其次才是制订教学计划的目的。

为了弄清楚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笔者到一些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就业办公室了解学生情况,结果如下:

单位:%

注:其他,指的是打工多年返校的学生。

当我们问到“前几年新生的比例结构”时,得到的回答几乎一样,都是“这些年的情况都差不多。”问到“今后几年会有什么变化”时,得到的回答也基本一样“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说,这个统计表,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过去几年和今后几年幼儿师范学校新生的比例结构。

从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幼儿师范学校新生的学历结构,是一组正态分布图,五所幼儿师范学校的情况大同小异,都是初中学生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其次是高中毕业生,还有少数的小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和打工多年的返校生。因此,制定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从数学知识体系的层面上讲,应该建立在初中数学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要兼顾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在幼儿师范学校,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初中课程,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但是,她们是不是真正完成了初中的学业,掌握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能力,达到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情感和态度指标?我们到一些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务科进行调查,下面是一些学校2012年秋季新生入学后第一周测试数学成绩的情况:

单位:人

说明:考试题目由初中数学教师根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编制。

从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新生,基本达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在10%左右,90%的人虽然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但是徒有虚名。接近60%的学生,数学成绩非常差,在初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还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30%。

由此看来,以初中数学为起点制订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确实是有些高,届时,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够顺利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将有90%左右的学生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的大量劳动在做无用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大部分付出是徒劳,教师和学生的青春年华被白白浪费。所以,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在初中数学教学目之下制定。

3 教学目的要涵盖学前教育数学课的教学目的

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学前教育,有可能要教学数学课。所以,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必须非常熟悉幼儿园的数学课。不仅仅是数学课本的内容,要掌握多于幼儿园数学教科书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同类内容和相关内容。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因此,研究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够忽视幼儿园的数学教学。

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层次依次增高,每一级都是上一级的基础,同时也是下一级的发展和延伸,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连续的递增的链条。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和延伸的,教学内容不得交叉。如果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内容有交叉,那么就违背了学校教育制度连续递增的原则。其结果是: (1) 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的内容不能够多次重复。幼儿园教学的内容,在小学还是这些内容,到了初中、高中、大学还都是这些内容。如此这样,学生一辈子只能够学到在幼儿园学习的那点东西。教学内容每重复一次,就浪费了一次的教学时间,重复的次数越多,浪费的教学时间越长。所以,编排教学内容,要统筹考虑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尽力回避内容的重复。 (2) 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我国有个成语叫“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了,引申为熟悉或者知道一点。无睹,没有看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经常看到的事物,看见了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成语说的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其实,它揭示了人的一种心理。即,人对自己熟悉或者有所了解的事物,再遇到的时候,没有了对它的神秘感,会失去对它的兴趣,常常表现为心不在焉。应该在小学教学的数学内容,在幼儿园就教学了。那么到了小学再来教学这些内容,学生会失去对它的兴趣,学习敷衍了事。所以,如果幼儿园数学教学目的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交叉,那么势必会使学生滋生不认真听讲,不细心做作业,敷衍塞责的不良学风。 (3) 有碍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国家顶尖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大学的教授共同研究拟定的,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以及国家一个时期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制定的。用小学教育目的代替学前教育目的,那么肯定是对幼儿不适宜的,可能会超越幼儿的接受能力。在幼儿无力接受的条件下,勉强教学小学的数学内容,把学前教育小学化,势必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制定学前教育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考虑《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教育的要求,力求使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目的与小学数学教学目不一样,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学前教育数学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铺垫。下面试拟学前教育数学课的教学目的。

(1) 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建立起基数的概念,初步感知序数的意义,能数到100,认写20以内的数,有加法的概念,会做20以内的加法,初步有相减的概念,会做10以内的减法。

(2) 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能够对图形实物进行分类,利用图形实物进行一些简单的重组,理解图形的移动。

(3) 建立多少、大小、高低这样的数量关系,知道上下左右这样的方位。

(4) 能够从数的角度描述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

(5) 对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参与一些与数学有关联的活动。

(6) 能够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包含这六个方面。但是,教学内容不能够是幼儿园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它的扩展、延伸和拔高。力求使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能够全面贯彻和落实这六个方面。

4 教学目的要兼顾家长的希望

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没有学生家长的信任,就没有学生家长的支持;没有学生家长的支持,就没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幼儿师范学校没有学生,就没有幼儿师范教育;没有幼儿师范教育,就没有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没有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也就没有研究幼儿师范数学课的教学目的必要。

常言道:“母女连心。”从字面上看,这里说的是母与女的关系,其实说的是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意思是说,家长与子女心心相连,家长是最关爱子女的人。家长对子女的关爱,不仅仅是对她们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关注,最为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前途命运。不仅学生重视职业学校的选择,学生的家长更关注孩子对职业学校的选择。常常能够左右孩子的思想,决定是上幼儿师范学校还是不上幼儿师范学校。当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时,就会阻止自己的子女到该职业学校读书。当他们认为某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的时候,会鼓励自己的子女到这所学校读书,甚至会采用“武力绑架”的方式把孩子送到该学校。

所以,制定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心理需求,反映学生家长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既要涵盖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目的,还要高于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目的;要以初中基础数学教学目的为起点,高于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低于高中数学教学目的。我们觉得应该把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定为:

(1) 建立集合观念,能用集合思想、集合的表示方法和集合的运算法则研究事物。能够使用计算机绘制集合的文氏图。

(2) 了解不等的表示方法,能够发现生活中的不等现象,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不等关系,能够解一些常见的不等式。能够使用计算机表现一些事物的不等关系。

(3) 明确数列的概念,能够概括一些数列通项公式,熟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求法。

(4) 明确函数的概念,掌握概括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函数的表示方法,了解函数的一般属性。

(5) 了解角的概念的扩展,常见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使用计算器或者计算机求三角函数值。

(6) 掌握分类、命题、推理、归纳、概括等常用的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方法。

(7) 知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想象和绘制出直线、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了解空间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使用计算机表述空间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

(8) 能够想象和绘制常见多媒体和旋转体,并了解它们的主要属性,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够使用计算机绘制多媒体和旋转体。

(9) 熟悉分类和分步计算原理,能够对事件进行科学地分类,会计算一些常见事件的概率。

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教学 篇9

第一, 有意学习和偶然学习,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 精读和泛读,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 在阅读中是很重要的, 以上四个相对应方面缺一不可, 缺少任何相对的一环就会使阅读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

第二, input和output, 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英语学习中, 从input到output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那么, 从in到out当中, 有一个impact, 我们在课堂里有大量的input activities, 我们也有大量的output activities, 但我们根本就没有impact activities。

第三, 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的平衡。我们通常把口头训练和听说放在一起, 把读、写放在一起。其实, 听、说、读、写四个“通道”是相通的, 任何一个“通道”堵塞都不行, 四个通道是相互巩固的。会说就能把单词掌握得很好, 把单词掌握好了, 就能很好地阅读, 有了阅读就什么都有了。

第四, 语言准确和流利的平衡。准确和流利是并存的, 在小学可以先流利后准确, 到了中学就要流利和准确并存。

一、为理解而教阅读

(一) 阅读的主要目的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事实上,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做题或检查阅读理解效果的, 而不是教学生怎么去理解。

(二) 监控理解过程是成功阅读的关键

监控理解过程包括对所做的预测进行正确的实施。在监控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地预测, 一步步地深入, 做第一段时可以进行预测, 后面如果有答案, 可以在后面再来验证。为了教会学生理解, 就要让学生监控自己的理解过程, 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理解文章, 就始终是在动脑筋, 始终是在一步步地深入。

(三) 向作者提问

向作者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技巧。所谓的向作者提问是指:不断地在想为什么, 不断地思考作者的意图, 不断地走进之前的想法, 不断地把前面的知识和后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以达到提升。

(四) 教师示范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示范阅读中的提问方式, 主要是结合所学到的阅读内容, 学生不断地互动、不断地提问, 甚至可以提到20多个问题。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 一定不能离开课本内容, 不能离开文本。我们的课堂当中有三个“语”很重要:一个是语料、一个是语境, 还有一个是语用。这三个“语”, 我们都把它当成是文本。我们所创设的语境不能离开文本, 在我们创设语境并进行训练以后, 我们的教学输出不能离开文本。对文本的使用要遵循三个原则: (1) 基于文本; (2) 拓宽文本; (3) 回归文本。文本是很重要的, 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所以, 教师在上阅读课时, 要非常认真地备课, 除了备学生以外, 还要备资源, 然后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文本当中并和学生要学的文本内容贯穿起来, 启发学生去听、说、读、写, 去体验语言。所以, 阅读课的备课是非常关键的。

(五)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而不仅仅是回忆文章中的信息。文章中的信息有很多是弦外之音, 尤其是在Post-reading当中, 很多任务都设计得不好, 没有达到要求, 有的甚至脱离文本。所以, 我们所有的活动都要从文本考虑, 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做, 要留给学生理解的时间和空间。

二、阅读教学的目标层次

(一) 知识层次的目标

知识层次通常包括两个方面: (1) 知识 (内部方面) , 包括信息、词汇、语法、策略、情感态度、文化知识; (2) 认知要求的层面, 包括辩证、识别、简单的事件、时间、地点等等。

(二) 领会层面的目标

领会层面的目标包括: (1) 学生能转换阅读信息并进行推理判断 (选词填空、判断、论述等等) ; (2) 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所表达的信息 (哪些结论合理, 哪些结论不合理) ; (3) 推理判断, 文章中有没有明确的表达, 有没有一些暗含的内容等等, 通过上下文进行推理判断, 这就是逐步走向理解。

(三) 运用层次的目标

运用层次的目标包括阅读材料的运用 (回忆表层的) 、阅读技能的运用 (也是表层的) 、阅读策略的运用 (技能的提升) 、在交际层面的运用 (是深入的理解)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低级技能和高级技能。低级技能是指听、说、读、写;高级技能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策略, 英语阅读策略简单地讲有两个:approach和motivion, 就是方法和情感。

(四) 分析层次的目标

分析层次的目标包括:说明讲述的领域, 区别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的能力, 区分结论与证据的能力, 分析各个观点之间关系的能力。前面三个能力是初中要求的, 最后一个是高中阅读课中必须要有的。因为没有这种分析就不动脑子, 不动脑子就不能把思维和语言绑在一起, 不能把思维和语言绑在一起只能是暂时性的记忆, 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阅读能力。

(五) 结合层次的目标

结合层次的目标就是将所有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能够严谨地把活动观点组织起来, 进行贯通、运用。

(六) 评价层次的目标

评价层次的目标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适合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学生。目前, 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方面还有一些困难, 都是一些表层的目标设定, 但是, 我们心目中要有一个阅读目标的层次性。

(七) 元认知层次目标

元认知层次目标包括: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 能够监控自己的阅读, 能够调整策略使用, 能够主动获取某种资源, 能够评价自己的阅读等等。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自学。自主学习要有控制, 即学生自己控制学习或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控制学习。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有以下五点:

第一, 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 但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度地参与学生的活动而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 提供一系列的学习的选择和资源。比如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环境, 学习文本等等。

第三, 提供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选择和决定,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必须是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常是把合作学习和讨论放在一起。

第四, 支持学生。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信心, 多提供一些有效的讨论话题。

第五, 鼓励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反思, 帮助他们总结, 鼓励他们采取行动。

四、课堂的阅读教学

(一) Pre-reading中应主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 如何结合学生的背景知识?

第二,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 如何帮助学生扫除影响文本理解的语言障碍?

第四, 如何帮助学生预测文本的内容?

第五, 如何引入阅读主题?

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把这些都考虑进去,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讲课文的具体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可以增加更多的考虑因素。

Pre-reading当中的活动: (1) 通过什么活动、通过哪些活动来进行预习; (2) 大致浏览整个文章, 预测故事主要的意思和文章大意; (3) 指出并讨论文章的标题、副标题; (4) 盘问具体信息; (5) 问题表层理解的问题; (6) 提供多样性的活动。此外, 词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阅读中的词汇学习应该与阅读理解结合起来。

(二) Right-reading中需要想的、考虑的问题

1. 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读懂教材文本?

2.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长难句?

3.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和找读的技巧?

4. 如何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5. 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促进学生的理解?

6. 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Right-reading当中的活动: (1) 内容的表象形成; (2) 画一个信息导图; (3) 对文章的不同部分作分析、总结, 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单词都要分析总结; (4) 预测将会发生的事情, 不断地预测、不断地跟同学互动; (5) 重读文章, 完善理解; (6) 填写图表的活动; (7) 纠错; (8) 比较。

读后活动 (Post-reading activities) 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应该把大部分时间放在right reading和post-reading上, post-reading当中要学会转换技能。另外, 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要预测解决这个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 学生不断地在自信心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的发展。这里面有三点要注意: (1) 弄清信息出现的方式; (2) 作品里面主人翁的个性和态度; (3) 学生的写作意图。

第二, 表明立场: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之后, 学生往往会对文章中出现的人和事, 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评价, 肯定还是否定、表扬还是批评、同意还是反对等等。这是帮助学生对阅读理解进行巩固, 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 迁移运用:学习的迁移是检验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可靠指标。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 让学生有更多的话可说, 更多的东西可写。

英语教学有两个目标:外部目标和内部目标。外部目标就是语言应用;内部目标就是提升自我,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素质、价值观和阅读能力等等。

(三) Post-reading当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 如何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运用文本提供的语料和信息?提供什么情景、什么活动让学生进行阅读?

第二, 如何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 如何根据课堂知识表现促进课堂生成?课堂生成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

第四, 如何把学生已学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第五, 如何把握教材中主要阅读的错乱性和有效性?

第六, 如何进行技能训练转换?

Post-reading中的活动: (1) 用课文中的插图来标注并且说明; (2) 用图片来标注并进行解释、描述, 将图片排序并进行内容表达, 进行一系列的归纳, 在句子层面排列单词、在故事层面排列句子等等; (3) 做图表, 讨论最喜欢的人和物, 讨论喜欢与不喜欢的地方等等; (4) 缩写故事, 参与课本剧的表演, 写心得体会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在Post-reading中可以做的。

注:本文根据许时升在“第十一届全国中学骨干英语教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期间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阅读变得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学生阅读, 就要教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生理解能力。阅读理解的过程是新的语言形成的过程, 可以形成一种元认知和新的语言形成的能力。

浅谈商务英语的目的式教学 篇10

所谓商务英语教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一书中作者Mark Ellis和Christine Johnson做了很好的解释。商务英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用途的英语教学,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英语语言教学,但这种教学是对一种具体语言资料即商务英语语料的定义,在一种具体语境(商务场景)中对某种特殊交流(商务交流)的强调。商务英语是特殊内容(与特定工作或行业相关)和普通内容(商业情况下,涉及到能更为有效地交流所应具有的普遍能力)的一种结合。也就是说,商务英语可以分为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和普通商务用途英语(EGBP: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前者主要为从事外贸、外企的专业工作人员和高校中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他们具有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可以用英语对他们进行专业性强的相关课程,诸如:金融英语、外贸实务、经贸英语等的讲解。而后者则面向于在未来工作中可能会用到商务知识的学生,着重培养学生在一般商业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专业性不强。

通常,商务英语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就业方向而定。首先,对于师范类等不以商务英语为主要就业方向的学生应选取语言为主、渗透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容;而决定选择商务英语为发展方向的高年级的学生及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商务专业知识,语言的学习在商务知识的吸收中自然习得。其次,在众多纷纭的商务英语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商务英语的特殊用途。也就是说在商务英语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先该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商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企业调查、市场调研等办法,分析社会上有关行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技术、文秘、人事、财务、生产和销售等部门的工作要求,选取紧跟时代的内容。例如,专业翻译人员通常需要具有参加非正式会议、谈判、读懂说明书、报告甚至会写等技能。对于秘书涉及打电话、写信、备忘录、发传真及接待办公室来访人员等工作,这就要求他们会准确使用语言,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懂得惯用法、套语的使用。再者,适应市场要求的商务英语教学内容还要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才能让教师开展更有效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应从对学生信息的收集、对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及其学习潜力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分析。对学习目的信息的收集包括纯粹对语言文化感兴趣、跟上课程进度、考试考证、未来择职业等方面;对学习条件信息的收集如是否要选择实战演戏等方式,通过三方面的信息收集来分析学生的需求,以确定教材内容的选择。

另外,语言教育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与商务活动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商业交际的能力,这也应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鉴于商务英语教学是特定商务语境下的英语语言教学,它强调特殊语境下,运用商务词汇和术语进行特种语言交流。因此,由于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模式的设定上应该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采取开放式的、实践式的、交际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诸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精讲多练、以教师为督导的教学中,逐步成为教学中的实践主体,使其在商务情景训练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商务英语教学应从摆脱以往的教室黑板单一的理论教学,逐步过渡到理论知识渗透于实践,以实训为主,实现走进实战环境,走向企业,以实践为主的“动态”语言教学模式。

总之,作为有特殊用途的商务英语教学,应该是在特定情景下的英语语言教学。教学的实施者应该在明白其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合理选材,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殊性,选择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教学法,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

摘要:随着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不断成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本文作者以所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经验为依据,分析了现有的商务英语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商务,目的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04,[3]:24-28.

[2]朱楠.民办院校由传统英语专业向商务英语专业转型改革的几点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教学目的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 概念解读 教学目的

一、英语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认识

英语教学中,不管字母、语音、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的教学,也不管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都存在着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我们反对教师中心论,这是对的。因为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培养是靠学习者自己建构而成的。就这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作用是必要的,因此教师的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且不可把教师的教仅仅理解为传授语言知识。在教与学的问题上,应该说“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应该怎么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教师的教法要从便于学生学出发。教法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从这层意义上说,教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教法是不可否认的,而且教法决定着学法,决定着学习效果。教师的教法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学习,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学会了怎么学,教师就不需要教了,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这种意义上,学生又要跟着老师学,跟着老师学语言知识,学语言技能,学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科学地培养语言技能的方法。教和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能断然分开。

二、英语教学法的概念解析

说到教学法,应该既包括教法,又包括学法。教法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方法,学法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法。在教法上,往往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而且往往自认为自己的方法好,还常常有自己的充分理由,谁也难以说服谁。在外语教学上,我们希望找到的是最近的路、最好走的路。这条路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也不为个人的理由所决定,它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外语教学自身的规律为基础。

外语教学中。指导学法重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法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学。指导学法关键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学生的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幼儿时期多用直觉思维,儿童时期转向形象思维,少年时期转向抽象思维,青年时期转向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时,要不失时机地尽量发展他们所处阶段的思维能力,推动思维方式向前发展。外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还存在着由母语思维向外语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外语思维,不断推动学生的母语思维向外语思维发展,使他们逐步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用外语思维习惯的养成之日,就是外语学好之时。

三、新时期下英语教学的目的新探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英语教学培养什么人,教学法要研究的应该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受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各个历史时期英语教学的目的又各有不同,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目的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语教学法,也必须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出发,研究我们这个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英语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各种流派教学法是为不同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回顾英语教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教学法所对应的教学目的分别是:(1)语法翻译法以培养运用古典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的。(2)直接法以培养口语能力为目的。(3)听说法也是以培养口语能力为目的。(4)认知法以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为目的。(5)交际法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由于历史条件及其教学的目的限制,这些教学法都存在着片面性和走极端的弊端,强调读写时忽视了听说,强调听说时又忽视了读写。

21世纪不仅对人在外语能力方面的要求很高,而且在人的素质方面的要求也很高。在外语能力方面。只重视听、说,不重视读、写不行,只重视读、写,不重视听、说也不行。因为只有单一能力的人才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已跟不上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步伐。它要求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只有能力全面,应变反应能力强,工作效率才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这样一个时代,外语教学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还需要以“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在进行外语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包括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人的大脑中蕴藏着丰富的智力资源,要使受教育者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首先应该从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人手,使其得到尽可能多的开发和利用。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社会知识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震撼了教育固有的体系以及教学法。为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从教育观念到教育理论,从教育制度到教育体系,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和技巧等,都必须进行创新。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必然要波及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外语教育也不例外。外语教育要实现创新,理论创新是关键。为此,要围绕时代需要外语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来确立外语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英语教学法综述[J].校园英语(上旬),2015,(7).

教学目的 篇12

英语学习已是我们现今生活的热门话题, 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 二十一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 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 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 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 (据统计, 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 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 , 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因此, 各国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 都在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中外语, 特别是英语的教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强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中国对其它国际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因此, 学习外语, 学好外语意义重大。

目前,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自1985年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表现在高中英语课程已得到了普及,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经过几次修订, 对英语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 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据调查, 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有了较大辐度的提高。但是,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 主要表现如下情况:

一、英语学习的几个误区

1、重知识, 轻能力

目前,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学习, 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课堂上, 教学多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课程安排, 应以工学结合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探索个性化教育, 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 拓展自我发展空间,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展转变。加强核心课程的综合化的改革与建设。

传统的艺术教学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和市场的需求, 造成教学和社会经济市场相脱节。时代和市场不断在变化, 我们必须根据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社会市场经济规律及自身的条件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教学从课程框架, 到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至艺术设计教育管理, 我们都要合理规划, 科学决策, 建立完整、高效, 适合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特点的艺术设计专业课英语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偏小。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 从小学、初中上到高中, 英语单词、语法背了不少, 财力也投入了不少, 但就是不能开口讲英语。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不得不引起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高度重视, 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

2、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长期以来,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下, 教师的英语教学及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考试成为检测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这必然导致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各种应试教学, 而轻视对学生英语主观学习能力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升入大学后, 因难以摆脱高中的被动性英语学习习惯, 而无法适应大学的英语学习, 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毕业后不升反降, 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实际需要更是相距甚远, 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的遗憾!虽然高考英语科目近年来已逐步改革, 开始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的提高, 也加强了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 但是, 过多的强调或偏面看重单一的应试是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学的导向作用, 这必然导致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步履艰难。

3、死记硬背学英语

人们普遍认为学英语靠的是死记硬背, 这是一种误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交流工具, 它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 要学会它首先要了解它, 熟悉它,

程体系。拓展自我发展空间, 师生要共同参与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互协作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使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 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融入社会市场, 才能促进学院职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继承创新科学发展》—--天津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文集

2. 于宏伟“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应如何改革”美术大观 (2008-03)

3. 郑丹.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模式初探[J].设计艺术, (2002—4)

4. 于浩“谈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教育

对高职环艺专业学习探讨

杨大奇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广西南宁530226)

【摘要】20多年来,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学生学习方法做个简单的探讨, 如何去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 提出相应的学习探讨。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自学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 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 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 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 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 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 从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专业范畴来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新兴边缘性学科, 其设计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 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 其任务主要包括对整个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此对其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怎样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室内及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 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则是面向新世纪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

使用它, 并在使用中进一步熟悉并掌握这种语言。认为英语难学, 学不好是因它有太多单词需要记, 太多的语法项目需要背。记不住, 英语就显得难学;认为英语不难学, 能学好是因为它也一定的规律, 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知并能够掌握的。掌握了这种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它去理解它的语言现象。该记的就一定记住。该认识了解的就只做认识了解。该重复学习的就必须反复多次在多种语言环境中去学习。有了这种意识英语学习也就不难, 也就变得容易学了。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具有这样的思维意识, 不能只靠简单的死记硬背。教师可以引导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意识, 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心态和英语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单独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调再多的语言知识也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 我们过多重视课堂语言知识, 特别是词汇、语法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引导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致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这种习惯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一旦离开老师就寸步难行面临不会学习的尴尬局面。因此, 应该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始终具有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应试教学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进行成功改革的绊脚石

中国经济发展之迅速, 世界贸易竞争之激烈, 急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适合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 在世界各国被大中小学校列为必修课目进行普及学习。在我国, 英语学习热已空前高涨。他们学习英语的初衷是为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思想交流, 文化交流, 商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 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 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 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 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 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 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 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 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 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 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 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的直接动力, 所以许多的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希望在这样的一个人才缺口中占有一定的分额。开设的专业高职院校蜂拥而上。

那么对于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基本构成条件。一、学院软硬件的大力支持;二、教师队伍的构成 (老、中、青教师) ;三、学生的来源。对于学院的条件我们暂且不谈, 主要是谈谈在这个专业中的教师与学生, 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业贸易交流, 总之, 使英语得到最全面的运用。然而, 长期延用下来的应试教学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并非为此目的, 而是单一的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而这种考试题型死板教条除不能全面考查一个人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外, 还对教师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使整个英语的教与学都围着考试转, 围绕着A、B、C、D的选项中做文章, 使英语听、说、读、写难以进行下去。在这样的应试教学下, 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怎能用英语进行思想、文化、商业贸易交流呢?因此, 应试教学应尽快进行改革,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 更多地培养出英语实用型人才。

总之, 我国英语教学应着眼于其实用型。教条的、死板的教育模式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建设的步伐。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教育目的, 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英语教学新思维[N].中国日报.北京中国日报出版社.2001, (20) .

[2]何麟文.英语专业学生新闻英语教学探究[N]新闻英语[N].国防教育山版社.2002, (4)

[3]林充.英语教学的成败与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78—81

[4]国教部关于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S].北京.2000.

[5]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4

[6]傅道春.《教育行为的原理与技术》, 教育科技出版社.2001.6

[7]周燕.《英语教师培养亟待加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上一篇:物流园区规划结构分析论文下一篇:阴道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