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通用4篇)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篇1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
韩江洪
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
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
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2000a: 1-17)。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所有的翻译理念因子构成了庞大的理念因子库(meme-pool),其中有些翻译理念因子没有最终赢得普遍接受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另外一些曾经非常风行却最后又让位于其他的翻译理念因子,还有一些理念因子生命力很旺盛,似乎坚不可催。不同的翻译理念因子在不同的时期,占据了不同的地位。一旦某种翻译理念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变成翻译规范(Chesterman1997a)。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密切相关。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切斯特曼1995:253-268):1.单词阶段———词是翻译的基本单位;2.“上帝之词”阶段———全方位忠实源语文本。源语文本中的语法形式不可改变,语法形式负载有意义;3.修辞阶段———译者的忠实转向读者,强调译文流畅。4.逻各斯阶 段———译者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塑造力被置于重要地位;5.语言学阶段———注重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关系;6.交际阶段———强调信息的功能和语用等方面;7.目标阶段———关注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或遵循规范、或打破规范;8.认知阶段———该阶段把我们带回翻译操作中心,也即译者的头脑,探究译者翻译时作出的决定及其理由。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特别的理念因子或因子群。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概念和见解,其中有的概念和见解能够持久生存并进入随后的阶段,它们其实也就是规范。这些阶段本身也可被视为规范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阶段各自的顶峰在时间上约略有先后顺序,但阶段之间也有许多重叠,它们逐一累积而并非严格地前后相继,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着思想簇而不是历史时期。
3·翻译规范的分类
图瑞较早地对翻译规范作出分类,他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文本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体系中的翻译策略。起始规范制约译者个人的倾向,译者在这种规范的制约下选择重源语文本或者重目标语文本,或者是选择某种程度上居中的态度。而作规范则是指实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抉择的规。切斯特曼深受氏理论的影响,但与图氏相比,切氏似乎更注重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或许因为这两种规范与翻译产品和行为本身密切相关。他把影响翻译产品和行为的规范也划分为两类———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切斯特曼1999:90-97),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期待规范是指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比如在语法性、可接受性、风格等等方面的期待。这些期待部分地受到目标语文化所盛行的种种翻译传统的制约和类似文本类型形式的制约,也受到经济、意识形态因素、同一文化及不同文化间权力关系的影响。我们可根据期待规范对不同的译本作出评价,一些译本可能比另一些译本更符合期待规范。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在一个文化的译本集合体内区分出非常符合规范的译本子集,这一子集以外的其它译本虽未体现期待规范,但仍可被视为译本。这一区分对翻译研究颇有方法论意义。期待规范基本上是由于其自身在目标语社会的存在而生效的,人们确实对某些特定文本怀有期望,因而体现在这些期望中的规范是有效的。但有些情况下,期待规范是因了某种规范权威(翻译评论家、教师、文学评论家等等)的作用而生效。在任何社会,都有一专家群体,被人们认为有能力确认这样的规范。他们可以对已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规范予以确认,在此意义上,他们代表整个社会,受到其他成员的信赖。专业规范制约翻译过程中可接受的方法和策略。从译者的角度来看,这些规范从属于期待规范,因为他们决定于期待规范。任何过程规范都决定于终极产品的性质。这些过程规范来源于规范权威,而规范权威是社会公认有能力的职业译员,这些职业译员又为其他社会的有能力的职业译员所承认,能力”和“职业性”是被以主体间性的方式定义的。如果人们认为你有能力,你就有能力,而承认你有能力的人们又被他人承认有资格做此判断,如此等等。期待规范的建立主要源于专业人士,因为他们的译品很自然地变成目标语社会评估后来译本所依据的标准。换句话来说,专业人士的翻译行为具有建立规范的作用。反过来,如果一个译本被认为遵守了相关的期待规范,译本的译者就会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职业译员。正如可以从译本总集中区分出一个特别符合期待规范的译本的子集,我们也可以从某一特定文化的译者群体中区分出一个模糊的子群体,该群体中的译员都被认为是有能力的专业译员。那么,从这一群职业译员的翻译行为中我们就可以获得翻译的过程规范。切氏把这些翻译过程规范称作专业规范。
专业规范又可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及关系规范(切斯特曼1993:1-20)。责任规范是道德规 范,也即译者接受委托人赋予他的翻译工作的责任。交际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指译者应致力于使参于交际的各方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交际。关系规范是一种语言规范,主要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这三种专业规范部分地是经过规范权威的批准而生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规范像期待规范一样,是因了它们自身的存在而生效,即人们接受了它们,承认它们是制约专业译员翻译实践的规范。打破这些规范通常被认为应该受到批评。批评或许会受到(被批评的)译者的抵制,从而引发关于应该如何解释规范的争论。规范总是可以争论的。一些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或许会声明他们的意图就是要打破规范。他们故意违反期待规范,往往是由于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优先考虑了一些因素,比如,忠实于源语文本某些形式,坚持某种再现源语文化的最佳方式,或者渴望打造更具说服力的译本。译本打破期待规范恰好证明了那些规范的存在。如果人们都期待译本打破某些规范,那么这种期待本身也将变成规范。因此,期待规范并非静态或永久性的,而是可以修正和改变的。
4·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4.1翻译策略———译者遵守规范的方式 4.1.1翻译策略的特征
a.翻译策略是一种过程 翻译策略也是理念因子,它们是译者遵守规范的方式,翻译规范通过翻译策略对翻译行为起作用。译者采取一系列翻译策略,最终获得他所认为的最理想译本。因此,翻译策略是一种过程、一种行为方式。
b.翻译策略是语篇操纵的形式 翻译策略的总体框架是行为性的。翻译策略描述语篇行为,涉及到译者在生产目的语文本中的翻译操作,这些操作要么关乎彼目的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理想关系,要么关乎彼目的语文本和目标语中间同类型其它文本之间的理想关系。所以说,翻译策略是语篇操纵的形式,可通过与源语文本相比较,从译本中直接观察到翻译策略。
c.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指向翻译行为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具有目的性,翻译策略以目的为指向。翻译策略所指向的目的即翻译规范。
d.翻译策略以问题为中心 翻译策略是解决翻译问题时采用的策略,问题是翻译策略的出发点,翻译策略以问题为中心。在较一般的层次,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如何翻译这个或这种文本”,所用策略为“总体策略”,比如译者就目标文本和源语文本间恰当关系的一般性质作出的起始决定等等。在较具体的层次,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如何翻译这个结构(或这一思想、或这一项)”,所用策略为“具体策略”。切氏对具体策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e.翻译策略具有潜在意识性 翻译策略能被意识到,或至少被潜在地意识到。对于一个译者来说,具体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某一特定时刻)比总体策略容易被意识到。当译者刻意遵守某些规范时,对自己采取的翻译策略就会有清晰的知觉;反之,如果译者不自觉地按照某些规范进行翻译操作,那么,他所采取的策略往往只存在于他的潜意识中。
f.翻译策略具有主体间性对翻译策略往往只能进行不严格的阐述,而很难给予清楚的解说,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主体间性。当翻译策略在译员中间传播并延续其存在时,通常是被以一种非正式的、很粗糙的方式阐述的,这使得它们具有可学性、可移动性、易接近性。对于翻译主体(译者)来说,翻译策略是反复实验的过程。
4.1.2翻译策略的分类
翻译策略大体上可分为理解策略和生产策略两类。理解策略关系到对源语文本的分析以及翻译委托的性质。生产策略实际上是理解策略的结果,它们关系到译者为了生产恰当的目的语文本而采取的操纵语言材料的方式。切氏(1997:92-112)对生产策略做了详细分类。他的分类是篇章语言学性质的。翻译的生产策略共有三大类:句法/语法策略(代号为G)、语义策略(代号为S)、语用策略(代号为Pr)。句法/语法策略包括:G1,直译;G2,借词;G3,移位;G4,单位转换;G5,改变词组结构;G6,改变从句结构;G7,改变句子结构;G8,改变衔接;G9,层次转换;G10,改变组合。语义策略包括:S1,使用同义词;S2,使用反义词;S3,利用上/下义词;S4,反译;S5,抽象化和具体化;S6,改变分布;S7,改变强调;S8,解释;S9,改变比喻;S10,其它语义策略。语用策略包括:Pr1,文化过滤;Pr2,改变清晰度;Pr3,改变信息;Pr4,改变人际关系;Pr5,改变语言行为;Pr6,改变连贯;Pr7,局部翻译;Pr8,改变译者可见度;Pr9,编译;Pr10,其他语用策略。
4.2规范与翻译作品评估
切斯特曼提出了翻译作品的五种评价模式,即回溯性评价、预期性评价、侧面评价、内省式评价和教学性评价。每一种评价模式之下都有相对应的翻译规范。回溯性评价主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关系,比如等值、充分性等,也即关系规范;预期性评价主要关注译本在目标语中产生的影响,也即交际规范;侧面评价和内省式评价分别主要关注期待规范和责任规范;教学性评价则关注上述所有规范。切斯特曼承认,译作的评价方法仍有改进的空间(Chesterman 2000b: 33-49)。
4.3规范与翻译教学和培训在指导翻译教学和培训方面,切斯特曼针对翻译的责任规范,向翻译教师和培训者提出了几种训练方式。他认为道德责任感是基础性的,可以在培训的早期就加以训练。为此,他提出了两种训练方式。方式一:两位受训者就任意一个话题写一篇短文,然后交换翻译。译完后由译者交给作者,再由作者对译者的翻译进行评价,并直接把意见反馈给译者,最后双方展开讨论。通过从原文作者———真正的权威者———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译者的责任意识增强。方式二:摘要翻译。这种翻译强调译者有选择所要翻译的文本及组织它的权力。
5·制约翻译规范的价值观 翻译是一种行为方式,可根据策略来描述,策略受规范的制约,规范由居主导地位的理念因子固化而来。策略的目标是遵守规范,规范的目标是促进一定的价值观。制约翻译规范的价值观有四种:明晰、真实、信任和理解(Chesterman 1997b:147-157)。大多数译者似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这些价值观。可以认为价值观先于规范概念,因为规范受价值观的制约。规范之所以为规范是因为它体现某种价值观。规范具工具性,其目标是实现一定的价值观。
5.1明晰
这种价值观制约期待规范,因为它为文本处理提供便利。语言的明晰是语言作为理性交际手段发挥作用的条件,缺乏明晰就会削弱理性交际的可能性。明晰主要是一种语言价值观,它是期待规范的存在基础。把一种语言译入非母语的译者会从明晰价值观中得到安慰,因为完全掌握一门非本族语的语言的确罕见,但掌握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即使不是百分之百地通晓非母语的目标语,做到语言明晰也完全可能。“明晰”价值观对译者的行为有两种影响:它可能引发预防行为和生产行为。就预防行为而言,译者翻译时试图避免明晰的反面:模糊、非故意性歧义、不合逻辑和混乱等等。源语文本若有上述不明晰特征,译者便有理由做些改变甚至选择编译策略。在生产行为方面,对于大多数文本类型来说,译者通常寻求翻译时达到最大限度的明晰。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形象性:在其它方面大体相当的条件下,语言形象的译本要比语言不形象的译本明晰一些。虽然明晰价值观制约期待规范,但这种价值观有时也要求打破期待规范。如果目标读者群不看好类文本,认为某类文本枯燥拗口、可读性差,那么译者也许会决定超越读者的低期望值,仍向着“明晰”目标努力。当规范相对于它所代表的价值观显得不充分时,译者会偏离规范而不会放弃价值观。价值观是基本的首要的,规范是第二位的。
5.2真实
制约关系规范的价值观曾一度被界定为忠实———忠实于源语文本。人们过去通常把忠实与等值概念联系在一起,但因为完全的等值是不可能的,所以译者注定不忠实。有鉴于此,人们后来扩大了忠实概念,把它解释为“忠实源语文本作者的意图”。意图比文本要模糊一些,因而忠实于意图似乎比较容易企及。在切氏看来(1997:178),制约关系规范的价值观不是“忠实”而是“真实”。关系规范是语言规范,涉及两个文本之间的关系本质。“忠实”易以注重源语文本作者意图来消解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关系本质,关系规范变得毫无意义“真实”则无此弊。宽泛言之,我们可以说,如果某一事物与现实一致,它就是真实的。“真实”描述的是命题与事物状态之间的关系的质量。命题并不等同于事物状态。这是一个键盘”是一个命题,它与可以用来打字的物体不是一码事。但是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鉴关系。源语文本是一种“事物状态”,译本是关于源语文本的命题,译本应与源语文本一致,这就是“真实”价值观的内涵。
5.3信任
译者需要信任源语文本,相信源语文本确实有东西在里面,值得去理解、翻译。译者还需信任源语文本的作者,信任翻译委托人:也即相信翻译值得一做。译者也必须信任读者,相信他们会诚心诚意地阅读译本,相信读者会信任译本,会认为译本值得一读。实际上,不仅译者必须信任与翻译行为有关的各方,有关各方如读者、翻译委托人、出版商和源语文本作者(当然指依然活着的)等等也必须信任译者,翻译领域中的信任是双向的。“信任”价值观存在的理据是:译者必须得到有关各方的信任才能维持他的译者身份的存在;他必须努力创造并维持这种信任。“信任”价值观制约责任规范。责任规范要求译者忠实于有关各方。译者必然会设法防止失去有关各方对他的信任,他要对各方负责。一个重要的负责方式是译者的现身,比如译本至少应该提及译者的名字,但更重要的是———尤其对于篇幅较长的作品而言———,可以附上译者前言或后记之类文字,译者可借此解释翻译操作所依据的主要原则。如果译本不符合目标读者群某个方面的期待,译者就有责任解释原因。5.4理解
“理解”价值观制约交际规范。根据行为理论,可以说翻译行为的目标是生产理解———生产一种从不理解状态到理解状态的变化。但是传统理念因子“等值”要求“完全理解”———一种不可达到的、乌托邦似的理想状态。“完全理解”既然不可达到,就应转而关注翻译的预防行为———将误解最小化。翻译研究中,“文化包块”被界定为源语文本中负载源语文化的文字。“文化包块”妨碍跨文化互动和顺畅的交际,翻译时若不作变化,则可能打断理解流程,误解几乎不可避免。典故是典型的文化包块。目标读者若缺乏与典故相关的知识,译者通常需要去除其中的文化包块,或者采用解释策略来淡化文化包块。译者如何操纵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包块,很自然地取决于他对目标语读者知识基础和源语读者知识基础的差异的评估。从另一角度来说,翻译事实本身体现交际状态的改进,因为若没有翻译,源语文本对于不懂源语的目标语读者来说是不存在的或不可理解的。通过翻译,译者使目标语读者由完全不理解状态进入(一定程度的)理解状态,很大程度地减少了误解。就此意义而言,译者扩大了源语文本的读者群(通过译本“阅读”源语文本),因而减少了排斥在源语文本交际之外的潜在读者的数量。
6·小结
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更多地关注规范与翻译活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他根据规范的不同制约对象,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他系统地描述了译者遵守规范的方式(即翻译策略),从规范的角度总结出翻译作品的评估方式和翻译培训的可行方法。他主张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应为价值观,提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制约翻译规范的价值观。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自成体系、别具特色,是对其前翻译规范描述性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篇2
20世纪70年代, 西方翻译研究逐渐由传统的翻译规范研究转向描述翻译研究,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描述性翻译研究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止休的争论, 将翻译置于译入语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 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概念。执教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吉迪恩·图里是描述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 图里分析了“规则 (rules) ”“规范 (norms) ”和“特异倾向 (idiosyncrasies) ”的区别, 本文围绕图里翻译规范论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意义与局限性, 期望能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图里翻译规范论的理论来源和主要思想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将社会符号置于相互影响的多元系统中, 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和系统性的新途径。自此以后, 西方译学研究从理论阐述向文本描述转移。到图里对翻译进行描述研究时, 这种研究范式得以进一步完善。图里的描述翻译学特别强调研究两种不同系统中作家、作品、读者及其文学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 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用和接受关系, 甚至包括出版发行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 图里分析了规则、规范和特异倾向的区别并指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活动, 其社会、文化特点使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限制。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在翻译过程中, 翻译者可受原文及其规范支配, 也可受目标语中使用的规范支配。
1. 在翻译规范的来源上:
图里的翻译规范产生于对同一原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译者翻译的文本所进行的比较研究, 而翻译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活动和翻译产品在目标文化中的地位。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翻译有不同的界定, 反映出译者优先考虑的因素以及影响翻译过程的潜意识因素。由于规范决定了译者的抉择, 因而也就决定了翻译文本与原文文本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决定了某一阶段翻译活动的总体观念, 即特定文本库的总体观念。如此一来, 也就为探索翻译行为的基本规律创造了条件。正如图里所言:“描述研究积累起来的发现应该可以形成一系列连贯的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确定与翻译有关的种种变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即是说, 发现翻译规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描述翻译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探索翻译的规律。
2. 在翻译实践中:
图里认为“规范制约所有种类的翻译, 这并不是说用完全相同的规范约束它们, 而且, 规范能运用于翻译活动的任何阶段, 能反映在翻译产品的每一层面”。他认为, 译者通常受到两类规范的制约:首先, 预先规范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 即倾向于原文本还是倾向于译文文化的读者习惯。具体讲就是决定待译文本的选择, 即翻译政策。预先规范主要关注“翻译方针和翻译的直接性”。而翻译的直接性则是指翻译是不是通过某种媒介语言完成的。其次, 操作规范制约实际翻译活动中的抉择。下面又细分为:矩阵规范, 即在宏观结构上制约翻译的原则;文本规范, 抉择过程的不断进行所采取的具体操作规范将决定译者的选择。图里还提出, 预先规范是其他具体规范的统领, 在“逻辑上和时序上优先于操作规范”。
3. 在翻译规范的建立上:
图里指出, 翻译规范的建立需通过两个主要途径:“篇章和篇章外”。译文篇章本身是各种翻译规范的集中体现, 是分析各种规范的资料总库, 是多种多样的规范之源泉。篇章外是集半理论性或评论性的观点为一体, 如翻译的规定性理论和译者、编辑、出版人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人员对个别作品, 译者或翻译“流派”的评介等。翻译规范来自于篇章是因为规范不是直观的, 人们实际观察到的并不是规范本身而是受规范制约的行为。规范本身并不是显性的, 它们隐含在译文篇章之中。来自于篇章外的规范性的看法、观点也是规范的来源之一, 但它有可能不够全面或带有偏见, 必须慎重对待。要力图识别它们反映的文化格局。要对各种不同规范性看法进行相互比较, 分析它们与实际翻译行为所展示的模式之间的冲突, 从而寻找到对翻译实践具有普遍意义的规范。
二、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与不足
图里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制定出一整套的翻译规范来制约译者, 而是通过对大量译本的研究, 探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规范。因为在多数情况下, 规范要通过不断学习, 知识的不断积累, 从而总结出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规范和准则。图里翻译规范论既是描述性的, 又是以目标语为指向的。这种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述使研究者得以客观、全面地看待翻译, 而不必拘泥于忠实完美的理想, 从而使翻译研究超越了传统译论的局限性, 并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通过对翻译规范认识的不断积累, 可以系统地陈述可能的翻译方式, 最终得出翻译的普遍规律。
也有些学者对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提出异议。
首先, 他们认为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束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他们指出, 译者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动主体。翻译时, 他受到社会因素影响, 不论是选取翻译材料, 还是选取翻译策略, 他们都受主体性的影响。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框架, 把翻译规范的研究置于目标语文化系统之下, 所以译文常是译入语文学的源泉, 也就是倾向于异化。这样译文则会模仿译入语文学中主导类型业已确立的传统规范, 甚至死守原创文学已经放弃的旧规范, 成为主要的保守因素, 也就是倾向于归化。译者的能动性在这里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了。由此可见, 在描述翻译研究那里, 译者往往只是目的语社会文化因素借以操纵译文的媒介而已, 其自身的创造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 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文化因素的制约, 但最终还是取决于译者本人。
其次, 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论是描述性的, 而翻译标准本身的描述性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 用描述方法总结出的理论或标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在没有雪的语言里, 人们可能不理解白如雪是什么意思, 那么换成白如霜或白鹭毛等保持交际功能未尝不可。但若换成科技文章或医学文章, 再去依照交际原则进行转换肯定是行不通的。这也就说明任何准则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 寻求“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是错误的。对这一目标所作的任何努力也都是徒劳的。韦努蒂提出, “翻译研究永远都不可能仅仅是描述性的, 仅仅是将翻译作为文化史或是文化批评的研究课题这一举措, 就已经是对翻译在当前文化等级制度中边缘地位的一种反抗, 而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中课题的选择总是会与当前的文化需求有关”。
但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和他的描述性研究方法, 对翻译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继图里之后, 赫曼斯和切斯特曼在翻译规范上也颇有建树。切斯特曼是赫尔辛基大学的学者, 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里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他认为, 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 提出了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技术规范。赫曼斯吸收了图里规范研究的积极成果后, 系统分析了规范的规定性和由规范概念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抛弃对等概念的合理性。由此可见,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在翻译研究史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茨勒将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贡献归纳为4个方面:“第一, 抛弃了一对一的对应概念, 否定了文学或语言学意义上的等值的可能性 (除非偶然因素使然) ;第二, 引入目标文化系统的文学趋向对译文的影响;第三, 动摇了原始信息具有固定同一性的想法;第四, 在相互作用的文化系统中, 原语和译文统一于符号学网络”。
三、结束语
尽管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但以图里为代表的翻译规范论在翻译研究上的作用是显著的。他把翻译纳入到一个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研究, 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对文本进行孤立的、静态的对比中解放出来。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多维性质, 使译者的策略和一些翻译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许多中外学者把翻译规范应用到译本的分析中, 也有人把它应用到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去, 解决了不少问题。总之,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 为翻译从传统的规范研究走向描述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了描述性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 2002 (4) .
[2]Hermans.Translation in System: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1999.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概述 篇3
【关键词】模因 超级翻译模因 翻译模因 翻译规范
一、引言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避免会受到其它事物的影响,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发生变化。这种复制或变化也正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也屡见不鲜,如:官二代,贫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等。实际上,这些现象都与模因有着密切的联系。
模因是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自我复制。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试图揭示人类文化演变、传承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论的中心术语是模因(meme)。模因是由一个个体(人或动物)传给另一个个体的认知或行为模式,它存在于个体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受基因这个词的启发,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me中创造了mimeme一词,这是一个希腊词根,意为“被模仿的东西”,为了读起来有点像gene这个单音节词,即去掉词头mi,缩写成了meme,这也暗示了二者之间的渊源。他杜撰meme一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文化进化规律,倡导对社会文化做进化研究。
模因与基因一样也是不断地被复制。两者有相似但也有很大的差异,基因是生物体基因的传递,下一代被动地接受上一代基因,整个复制过程是单向的;而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文化模因的传递是多向的,因此与生物基因相比,其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此外,模因复制的结果不一定是前后一致,更非形式上的等同移植。因此,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是一种“不等值”的过程,其或者增值,或者删减,所以并不是一切思想观念或信息单位都会得到复制和传播。
二、翻译模因论
模因概念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而最早将翻译与模因联系在一起的当属20 世纪90 年代中期Chesterman 和Vermeer 的研究。特别是Chesterman的观点,在译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1.五种超级模因。切斯特曼认为,翻译中存在五种超级模因: 源语与目标语模因(source target),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是一种附加关系,当原文被翻译成译文时,译文中会存在一个复制体和译语体;对等模因(equivalence);不可译模因 (untranslatability),这种模因属于寄生模因,认为原文不可译,会对宿主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事实上原文是可译的;意译和直译模因(free- literal),认为翻译单位越小越倾向于直译,越大则越倾向于意译;所有写作都是翻译(all writing is translating):翻译可以看作是对原文的一种重写,对于这种观点在翻译界也有一些争议。
翻译模因随着时代的变化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并不断复制传播,这五种超级模因经过时间的考验,优胜劣汰,最终存活了下来,影响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翻译模因演变的八个阶段。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模因的演变分为八个阶段,依次为词语阶段,神谕阶段,修辞阶段,逻各斯阶段,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目的语阶段,认知阶段。切斯特曼提供的这个模因链浓缩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史。
在词语阶段翻译就是词与词之间的转换。其意义是绝对的,也是恒定的。在“神谕”阶段,重心由词转为结构。宗教文本的翻译尤其强调对语言形式的忠实,所以这一时期的译者几乎都是采用完全直译的手法。修辞阶段随着世俗文本的翻译日益增多,翻译重心由原语转向译语,翻译中更关注译语的可接受性,这一时期的翻译更像是阐释、改写甚至解释。逻各斯模因阶段翻译又开始向原语靠拢,译者的主体性凸显,通过翻译对译语文化进行创造发展。
语言学代表模因的又一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现实生活需要翻译大量实用文体,新的翻译思想和方法便应运而生。人们强调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在翻译中注重研究各单位的对等。在交际阶段,翻译被比喻成信息的传递,译者目的是让信息顺利传播。翻译理论发展至此已不能局限于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翻译是一种社会交际。
目标语这个词代表翻译理论的又一新的发展阶段。目标语阶段比修辞阶段包括更广泛的翻译功能,原语地位次于译语。因而在这一阶段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操纵目的语文化。认知阶段在目标语阶段,翻译被强调为人的一种行为,强调翻译就是思考。这一阶段的主要观点是翻译应研究译者的思维认知过程。
3.翻译规范模因。切斯特曼认为翻译是描写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当某一翻译模因在某一时期处于支配主导地位,这一翻译模因就演化成了翻译规范,而其他翻译模因则处于被压制的弱势地位,因此,翻译规范模因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制约作用。他把翻译规范分为:(1)预备规范,与一定文化中的翻译政策有关,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甚至政治问题;(2)操作规范,指翻译过程中指导实际翻译决策的规范,如文本规范等;(3)初始规范,制约译者在原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进行选择的规范。
三、结语
模因论是关于文化之间传承、进化与变异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模仿。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活动,因而翻译理论遵循着模因论的发展轨迹。切斯特曼把翻译研究纳入了模因论的研究范围,从模因论的新视角,论述了五种超级翻译模因,从模因进化论的角度阐述了翻译发展的过程,系统描述了翻译规范理论,从而把一些互不关联的翻译观点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翻译模因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来探索翻译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不仅可以建立翻译学与其他学科,而且还可以打破不同译论之间的壁垒。
参考文献: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篇4
1 翻译规范论概述
图里是描写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翻译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活动, 其社会、文化特点使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他将规范引入翻译研究, 认为规范的作用是在相关社会文化背景下指导翻译活动, 是社会文化方面对翻译的制约。译者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翻译, 会受到不同的翻译规范的影响, 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 (Toury1977, 1985, 1995:57) 。
图里提出了三种规范:1) 预备规范, 决定文本的选择, 即翻译方针, 既涉及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知道篇章类型的选择, 也涉及与在特定时期通过翻译输入某种语言/文化的个体篇章有关的因素, 包括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需求、时代条件及面向何种读者群等影响翻译决策的问题;2) 初始规范, 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 译者可以坚持原文的相关规范, 使译文充分表现原文内容, 或者坚持译入语文化的规范, 使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被顺利接受, 前者称为“充分性”翻译, 后者称为“可接受性”翻译;3) 操作性规范, 是译者在实际操作中的策略和技巧, 是从具体的翻译策略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规范影响篇章中语言材料的分布方式、篇章结构和文字表述, 因此也直接或间接地约束源语篇章和目标语篇章之间公认的关系, 即哪些在转变中可能维持不变, 哪些会发生变化。译文中所谓省略、增添、位移和篇章切分等都受操作性规范的制约。操作性规范可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学规范, 母体规范即在宏观结构上制约翻译的原则, 篇章语言学规范即影响文本的微观层次的原则。这两种规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译本文体语言风格的选择以及对翻译技巧的选择。
2 译者对比喻的处理策略及原因
老舍先生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 通过笔者的统计, 《二马》中共出现了111处。译者杰姆逊主要采取了一下几种翻译策略:
1) 相同的隐喻, 即保持本体和喻体不变;文中有90句采取了这种方式。
(1) P2:他想的那点事, 象块化透的鳔胶, 把他的心整个儿糊满了。
His mind was preoccupied-absorbed by that something which seemed to permeate his heart like glue.
(2) P4把脑瓜挤热羊似的凑在一块儿
...huddling their heads together like sheep
(3) P8恰好不让黑白眼珠象冥衣铺糊的纸人儿那样死呆呆的黑白分明。
...just enough so that the contrast in his eyes wasn't as
stark and simple as the black and white irises of paper figurines burned for the dead.
(4) P8好像野鸽脖子上的那层灰里透蓝的霜儿。
...revealed a thin layer of bluish frost, like that on the necks of wild pigeons.
(5) P16象刚由水里捞出的小淡绿珠儿。
...like the faint green beads of water that splash up from the river.
(6) P16好像几支要往花儿上落的大白蝴蝶儿。
...like giant white butterflies hovering over flowers.
(7) P16恰像刚由蒲公英梗子上挤出来的嫩白浆儿。
...just like the white pulp squeezed from fresh dandelion stalks.
2) 不同隐喻, 文中总共有13处用了这种翻译策略
(1) P8工人的红旗慢慢的变成一块定住了的紫血似的
...workers'red flags were slowly transformed into thepurplish color of congealed blood
(2) P60就是想到经济问题, 也不能不设法包上一层爱的蜜皮儿。
When the economic snag came to mind, she inevitably retreated behind her rose-colored glasses.
(3) P64脚面上凸出两个小肉馒头。
...two lumps of dumpling like flesh protruded on both sides.
(4) P90于是马威和女人们交际的命运好象舞台上的小武丑儿
...the fate of Ma Wei's comraderie with girls was like that o a skilled acrobat...
(5) P110还喝得醉猫似的
...he was drunker then a log that night.
(6) P476喊得颇象吓慌了的小鸟。
...reacted like a frightened chicken.
3) 隐喻转化为非隐喻, 文中总共有九出采取了此种翻译策略。
(1) P2闷雷似的嗓子
...thundered out
(2) P40打了退堂鼓。
...backed out at the last minute.
(3) P64两个笑涡儿, 不笑的时候也老有两个象小泡儿将散了的小坑儿。
There were always two dimples on her cheeks, even when she wasn't smiling.
(4) P72管得避猫鼠似的呀。
I'll be henpecked to death.
(5) 要是四万万人都是饭桶
If the four hundred million are all a bunch of parasites
(6) P154简直成了光屁股狗。
...had nothing to my name aside form a few books and clothes on my back.
(7) P342叫裙子褶儿像扇面似的铺展开。
She posed, holding the end of her wide skirt out at the side so that it fanned out.
(8) P430烟灰在地毯上已经堆起了一个小坟头。
A small pile of ash had already formed.
(9) P560假如他把意志的钢刀斩断了情丝。
...so long as he used the force of his will of overcome hisfeelings.
4) 省略原句, 即译文中不出现相关内容, 只有一处采取了这种翻译策略。
P142象个半熟的山里红的 (omission)
3 结束语
很显然, 译者在处理隐喻时, 大部分都采用第一种方式, 即保留源语中的隐喻不变, 做了异化处理, 倾向于忠于源语的规范。也就是说作者采取了“充分性”的翻译, 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二马》作为一部讲述中国人在伦敦生活的书, 译入语读者想从译本中获得什么呢, 译者认为是中国文化以及作者本人独特的写作风格, 而隐喻被认为是创作意象的最佳方式, 可以使故事情节的描述更生动更立体, 也是读者擅长使用的写作手法, 保留源语风格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源语作者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Even-Zohar, Itam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M]//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Eds.Holmes J S, Lamber J, Van Ben Broeck.Lewven:Acco, 1978.
[2]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Second Edi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Toury G.Equivalence and non-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as a function of norms[J].Hasifrut25, 1977:33-39.
[4]Toury G.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Tel Aviv:The Porter Institute, 1980.
[5]Toury G.Aspects of translating into minority lan-guag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nslation studies[J].Multilingua:Journal of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1985, 4 (1) :3-10.
[6]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1995.
[7]老舍.老舍自传[DB/OL].http://thns.tsinghua.edu.cn/wyl00006/001.htm.
[8]老舍.二马[M].尤利叶·吉姆逊 (Jimmerson, J.) , 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9]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推荐阅读:
图里翻译规范论08-26
切斯特回乡10-24
奥特曼作文05-26
惠特曼名言名句11-12
“奥特曼”式营销的成功之道07-18
惠特曼与他的诗歌惊雷《草叶集》05-20
给奥特曼的一封信作文600字11-06
目的翻译论09-06
翻译标准和翻译规范11-18
过秦论翻译及原文 一对一全文翻译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