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开发目的

2024-09-17

项目开发目的(精选12篇)

项目开发目的 篇1

钢铁路第二小学地处呼和浩特市西部城郊结合处的学校, 学生来源多为打工家庭, 行为习惯的养成相对较弱, 学校在硬件和师资都不占优势的条件下, 却在默默的精神坚守中发展壮大起来。当您走进学校大门, 呈现在您眼前的是我校儒雅的孔子文化, 这是李明山校长把中华经典《论语》渗透到自己的学校管理理念中寻求到教育的本义, 找到了理, 论的契合点和升华点, 将《论语》中的精髓思想遍布整个校园, 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围着一个孩子转, 如同众星捧月一般, 孩子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他人, 娇生惯养, 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差。另一方面, 家长忙于生计, 对孩子管教不够科学、严谨,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 让孩子成才, 家长满意, 更好地服务社会呢?学校通过调查、分析、研究、论证并且请教了专家学者, 决定以孔子的《论语》为载体, 开发校本课程, 师生、家长共同吟诵论语, 吸纳思想精华和处事智慧, 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 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 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三人行, 必有我师”之类,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论语》学会做人, 是无数成功人士走向成功的捷径。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论语》作为目标, 应该是顺应了教育改革这个关乎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大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 学校的目标

我校的校本课课题是学论语知做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是传承儒家文化做少年君子。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持续的儒家文化特色学习, 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目的, 培养学生道德文化修养, 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发展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同时把传承文化与礼仪修身相互结合, 让我们的师生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又有文明的礼仪举止, 学校成为充满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特色鲜明的学校。

(二) 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学校做到衣冠整洁, 做少年君子;文明礼貌, 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 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 做少年君子;铸刚毅品格, 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 做少年君子。践行“文化爱国”思想, 构筑每一位学生健康的人格, 规范每一位学生的行为, 让每一位学生将良好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 进而让每一位学生将良好习惯变成一种优秀品质, 并且让每一位学生将优秀品质变成学习的动力, 最终将学习的动力变为成功的希望。

(三) 教师的目标

学生六年学完全部教材, 通过教学, 引领学生走近儒家文化, 与先贤对话, 让学生从《论语》中汲取生存智慧, 以《论语》中的人生哲理滋养他们的精神品格, 力图使学生从小打下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 并且提高自身教育智慧, 丰富知识结构, 加强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校本课程的编写

《小学论语读本》十二册经过多次的讨论, 根据学生的实际, 依据语文的年级课标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确定故事的语言文字的表述和内容的长短, 依据思想品德的《新课标》定位学生的品德教育, 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最后终于把每课模式定为了六个板块:

1.读故事明道理, 为学论语做铺垫, 降低理解论语难度。

2.吟诵论语, 熟读成诵。

3.分析句意, 明白道理。

4.书写论语句子, 铭记在心, 规范书写汉字。

5.自编《论语儿歌》, 把论语内容儿童化, 既深入理解, 又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6.快乐行动, 我们应该怎样做, 用论语指导学生的行动, 规范师生的行为, 并将孔子的儒家智慧传承下去。

五.校本课程使用

(一) 校本课程按照学校的日常课程上课。利用小学六年十二个学期把全部教材学完, 在每周的地方课程中低年级开设二节, 中高年级开设一节, 各班都有专职教师按时上课, 有计划有教案, 有活动, 有记录、图片资料, 并且还不定期地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老师们的听评课。

(二) 低中年级讲解的内容可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 从而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兴趣, 以诵读为主。中高年级在诵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儒学;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了解《论语》。让学生自主找到一些关于儒学与《论语》的材料, 大量实践规范行为。

一个教育者的执着追求会最大限度地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创新不见得就是摒弃传统的东西, 传统的思想中能对我们有指导意义的, 可以古为今用。《论语》中的思想是教育思想的精华, 只有我们深入地研究它, 静下心来探求它深邃的内涵, 找到它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 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 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项目开发目的 篇2

编制项目建议书的目的1、机会研究或规划设想的效益前途是否可信,是否可以在此阶段阐明的资料基础上伸出投资建议的决策;

2、建设项目是否需要和值得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详尽分析;

3、项目研究中有哪些关键问题,是否需要作专题研究;

4、所有可能的项目方案是否均已审查甄选过;

项目开发目的 篇3

从松风工业、京瓷、KDDI,再到日航。稻盛用一生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哲学的力量和经营哲学的力量。以及,作为一个企业家,所能够达到的高度。

守住“员工第一”

稻盛的思想,引起了我的很多共鸣。1996年,我秉持“做一顿好吃的饭,让离家在外的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的理念创办了乡村基。从只有一家门店,到成为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餐饮公司(2010年9月28日,乡村基登录美国纽交所)。我一直认为,只有让员工满意,才能让顾客满意。例如,在若干年前,我们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我们会主动给他们买保险(当时,受政策限制,还不能给农民工上社保,所以,最初买的是商业保险)。

在前十年,乡村基完全是一家慢公司——10年只开了10家店。在上市后,我们面临着不小的业绩压力,原有的经营理念“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顾客,最后创造公司价值,进而才能实现股东价值的理念”受到了冲击。而学习稻盛,则让我明白,还是要坚守原有的逻辑:一定要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一定要通过让员工满意,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和捍卫股东利益并不冲突。

在乡村基,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员工提供福利,例如,农民工的子女考上大学,公司每年会为其提供奖学金;农民工的子女上幼儿园,会享有入园补贴,等等。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感受到,在乡村基,是有希望的,是有归属感的。

以人为本才是目的

很多人都问我,在学习稻盛上,有没有计划?我们在读书上是有计划的,但还没有规划,到什么阶段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能追求立竿见影。另外,我认为,学习稻盛并不是目的,以人为本才是目的。例如,在之前,我们一直觉得工作很辛苦。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才让人类不得不承受劳动的苦役。而稻盛则让我们明白,工作是磨练灵魂的场所。通过工作,能让我们感受到成就感和意义,这是我们学习稻盛的最大收获之一。实践也证明,员工们(包括我)感觉工作没那么累了,精神面貌也好多了。

我希望能通过以人为本,让员工感受到成长,并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不是通过统一思想,让大家多干活的方式,实现业绩增长。

阿米巴只是工具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哲学共有—哲学是稻盛思想的灵魂,而阿米巴只是工具。实际上,管理工具是非常多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企业也可以采取其他管理方式,不一定非得阿里巴。

在上市后,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组织架构臃肿,应变能力减弱。结合稻盛的经营理念,我们做出了几项调整:一是强调管理者要到一线。因为只有到一线,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并做出有效的决策。例如,产品研发人员到一线,通过观察和交流,就会明白产品好卖不好卖,从而进行改进。二是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将原有的直线式管理转变为矩阵式管理,建立了BMT(BUSINESS MANAGEMENT TEAM)业务管理团队。将一线营运部根据区域划分为几个BMT,将公司职能部门由管理与监督职能,转变为服务支援职能。三是优化业务流程。

总之,我们希望能够减少中间的管理架构,让沟通更加顺畅,从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

是否学稻盛,得看价值观

在学习稻盛上,我认为,最大的难题还是价值观的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知识型员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大家不要在文化上过度纠结,而是纯粹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能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会更高。

社会永远是百花齐放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因此,我认为,当一群人因为同一种价值观走到一起,并不是推动某一个“派系”。实际上,在西方管理模式中,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推崇稻盛,和中日文化吻合度高有一定关系,但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一定必须学某种方式。

如何做出选择,一方面,和企业家有关,包括他的思想,经历和领悟;另一方面,和企业也有关系。因为每个企业都是唯一的,企业文化也是唯一的。每个企业都是一种融合的文化—老板的文化,企业已形成的文化,再加上外来哲学的文化。因此,选择走什么样的路,一定取决于价值观。 (本文由本刊编辑江涛采访整理)

项目开发目的 篇4

关键词:非黄金时段,电视节目,策划,开发

1非黄金时段电视节目的主题策划

对于非黄金时段节目的主题策划, 最有效的途径要先确定好节目主题,依据节目主题来确定节目的内容。节目的主题首先要选取优质的电视新闻素材, 针对特定的新闻主题或者社会潮流主题进行选材,要充分考虑到素材的影响范围是否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同时要想好素材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如何进行开发。当节目主题素材选取好之后, 就要结合文化潮流时尚来策划节目内容, 例如:选择什么样的主流文化或者非主流的文化进行内容插入,如何确定主题文化所涵盖的范围,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输出方式来引导文化主题,如何确定主题基本的文化架构等。当然立足于特定文化主题的选取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于特定的文化价值特性和文化潮流特性, 判定节目内容折射出来的文化情感观、 价值观,进而通过节目的文化渲染力来打动观众的内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2非黄金时段电视节目的内容架构

非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内容更应该注重结合现代文化,来丰富节目的主题, 提高节目的质量。在策划节目内容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电视收视时段的影响来确定节目的内容主体,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引导方式来完善节目的主题内容,来确定节目的内容价值。当然节目内容的制作首先应立足于高水平制作的基础之上,集中凸显出节目的内容价值, 建立完美的内容收视机制,思考怎么样将节目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怎么来建立一个完美的节目机制。当然文化主题的显现除了必要的文化时尚点缀之外还需要结合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来实现,将节目内容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牢牢的绑在一起,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形式。

3非黄金时段节目的艺术场景打造

非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要想充分打造其艺术场景就需要针对节目的内容与节目的情态体系进行有效的策划,其策划的目的是满足多元化艺术元素的融合和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现。首先,打造节目的艺术场景就需要结合社会潮流文化的特性来建立电视节目的情态机制,通过不同艺术元素的展现和多方位艺术手法的运用将节目的喜闻乐见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对节目形式进行认真的对比, 运用艺术家的灵感打造节目的艺术场景。 通过借景抒情的艺术感念来表达节目审美功能化的特点,艺术的体现不仅是艺术的本质也是文化抒情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来满足电视节目艺术的情感化需要,更多要凸显出来的是节目的艺术魅力,体味情感的本质才能有着最完美的创作体现,在表现电视节目本质精神的同时要注重节目所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思想,遵循自然情感的原则。但无论是哪种原则,主体都感受到了事物存在场景的约束物,获得了与世界完全统一的感受。同时,在践行原则过程中还有独具传统文化的价值共享,它是一种自我实现与自我认知, 无法正确审视自身。在艺术集成原则中, 结合社会的潮流时尚,将电视节目的艺术场景,完美地刻画出来。

4非黄金时段电视节目的艺术形象展现

电视节目的艺术形象是形象艺术的专业化集成展现,主要是结合节目录制的艺术场景打造艺术形象,依托于电视节目的艺术魅力优化表演机制,创新节目展现风格。电视节目艺术机制分为艺术行为机制和艺术形态机制,最为关键的艺术表现要根据节目现场的艺术氛围, 凝聚节目的艺术魅力,最大化地表现出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的表现要依据于节目策划内在的逻辑联系和舞台的艺术机制,来合理演绎艺术表现形象,根据艺术氛围和艺术情态体系,创造出节目的艺术化风格。

5结语

非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策划与开发不仅要策划好电视节目的主题更要结合电视节目所具备的文化氛围打造其文化内容,根据行业多种的艺术原则分类, 展现出节目最本质的特色,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当然电视节目的录制也离不开艺术表现形式的支持,只有将多种的艺术形式凝聚其中,才能表现出电视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参考文献

[1]矫健.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的编导与策划[J].新媒体研究,2016(9).

[2]吴佳瑞.电视经济类节目策划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1).

项目建议书、可研编制目的和格式 篇5

项目建议书是由项目投资方向其主管部门上报的文件,目前广泛应用于项目的国家立项审批工作中。编制项目建议书要从宏观上论述项目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项目投资的设想变为概略的投资建议。项目建议书的呈报可以供项目审批机关作出初步决策。它可以减少项目选择的盲目性,为下一步可行性研究打下基础。

编制项目建议书的目的1、机会研究或规划设想的效益前途是否可信,是否可以在此阶段阐明的资料基础上伸出投资建议的决策;

2、建设项目是否需要和值得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详尽分析;

3、项目研究中有哪些关键问题,是否需要作专题研究;

4、所有可能的项目方案是否均已审查甄选过;

5、在已获资料基础上,是否可以决定项目有无足够吸引力和可行度。

编制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

1、项目投资方名称,生产经营概况,法定地址,法人代表姓名、职务,主管单位名称;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项目产品的市场分析;

4、项目建设内容;

5、生产技术和主要设备。说明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以及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6、主要原材料及水、电、气,运输等需求量和解决方案;

7、员工数量、构成和来源;

8、投资估算,需要说明需要投入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9、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

10、经济效益初步估算。

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

可行性研究报告流程

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可研报告的用途可分为审批性可研报告和决策性可研报告。审批性可研报告主要是项目立项时向政府审批部门申报的书面材料。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我国大部分地区,企业投资类项目采取项目备案制和项目核准制(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政府性项目,使用财政资金的编制可研报告。

报告用途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科技的终极目的 篇6

作为《连线》杂志的联合创始人,凯文•凯利一直走在互联网文化与创新的思想前沿,但无论是《失控》还是《科技想要什么》,严格意义上都很难定义为一本互联网业的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科技和哲学的未来学著作。

凯文•凯利创作本书的初衷来自他对科技发展的矛盾心态。科技在为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如核电之前被认为是安全和清洁的下一代能源,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又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一旦科技失控,它带来的负面结果可能是难以承受的。

拒绝科技发展,回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人生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科技向何处发展,科技的未来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最终将带给人类和地球什么样的结果,人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科技,就成为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也正是作者发现和试图回答的问题。

第七种生命形态

我们用三句话来总结凯文•凯利在这本书中提供的洞见:一、科技的出现早于人类,科技更应该看作第七种生命形态而非人类发明的工具;二、科技与人类正在逐渐融合,或者说人类已经成为科技最适合的载体;三、科技整体而言是正面的,不止是因为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好处,而是在作者看来,科技是必然的。

凯文•凯利开创性的将科技作为一种生命态去解读,他认为科技是单细胞有机体、菌类、动植物等之外的第七种生命形态。他也因此创作了一个新的词语——“技术元素”,用来代表科技、文化等所有的物质与非物质创作。他认为存在一种外熵(同样是作者发明的一个词汇,用来对应熵所代表的混乱和无序)的力量,利用技术元素,在初始的混沌宇宙中孕育了有序的天体,也最终孕育了像人类的生命体。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结论,你会看到一点智能设计论的影子。智能设计假说是相对进化论的一种假设。智能设计论的倡导者认为,“在自然系统中,有一些现象用无序的自然力量无法充分解释,以及一些特征必须归结于智能的设计。”显然,智能设计论得到了神学或者宗教人士的认可。

实际上,凯文•凯利也在书中用大幅篇章来论述进化论在他眼中的种种不合逻辑之处。他似乎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个关于技术元素的方程式,带动宇宙万物向一个方向发展。因为宇宙万物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去发展,那么技术元素所代表的外熵,是唯一能够对抗这种无序的力量。人类是技术元素的阶段成果之一,也是接下来科技发展的最佳载体。推论到这里,科技一定是正面的,因为科技是必然的结果,而不是人类选择的结果。

那么科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不是生命和意识被装入物质和能量的世界,而是生命和意识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并且超越物质。用作者的话来说,“从根本上说,科技的主导地位并非因为它诞生于人类意识,给予它这种地位的是一个同样可作为其本源的自组织,并且这个自组织还孕育出星系、星星、生命和思维。它是始于大爆炸的巨大非对称轨迹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展为最抽象的非物质形态。这条轨迹摆脱了古老的物质和能量的束缚,过程缓慢但不可逆转。”

商业化解读

如果说本书只是一本科技哲学著作是不准确的。因为作者总结了科技的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很好地概括和解释了互联网和IT产业正在发生的一些事实,也为未来的商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作者列举的科技特性有很多,我们试举两例。

首先,科技的必然性。他观察到,诸多发明创造是必然产生的。与其说我们在发明和证明,不如说我们在发现或者说等它出现。

为了保证科技的必然出现,这种创造过程一定是冗余的,也就是说一定有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做同样一件事情,才能确保结果的必然出现。

人类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不是只有单独一人发现和完成的。第一次观察到太阳黑子的,是四名独立的观测者,包括伽利略,时间都在1611年。温度计有六位不同的发明人。爱德华•詹纳之前有四位科学家独立发现了接种疫苗的功效。三位不同的天才发明了小数。甚至即使是神奇的相对论与E=mC2,如果没有爱因斯坦,也最多晚上十年左右的光景出现,因为亨德克•洛伦兹在1905年提出了一种关于时空的数学结构,正是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同一年。

如果反推这种必然,对创业者来说,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所谓创新和发明,可能不如想象中那么独创和领先。可能在你为自己的一个伟大发现欢欣鼓舞时,地球上正有无数的人也在做相同的事情。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公司越来越难以用单一产品创新来维持领先。

但是凯文•凯利也发现,发明有一个倒金字塔,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层涉及的人数在减少。思考一个发明可能性的人有1000〜10000人,考虑如何实现的可能有1000人,而研究具体细节的人只剩下100人,开发解决方案的变成10个人,最终功成名就的可能就是那1个人。

很多人看到一个伟大的产品,会说,我早在五年前就想到了,但是拜托,从说到到做到有一个巨大的落差。所以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一定欢迎这种说法,尽管不是扎克伯格抄袭了别人的想法,但是重要的是他率先做出来了。

其次,科技的仿真性。早在《失控》一书中,凯文•凯利就提出了人与科技的融合。在这本书中他更进一步提出,科技与人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相当于两种生物的共生关系。

众所周知,生命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排异反应,对非本生命体的物体产生排异,何况是跨物种的。那么,谁能够更好解决科技产品与人类的排异反应,谁就会更容易取得成功。我们可以在个人电脑上看到这种变化,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乔布斯带领的苹果会走向成功。

实际上,全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不止是思想,而是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搜集的文本史料,和大量调研而来的真知灼见。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科技想要什么》也可以起到几乎同样的作用。

作者为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ZDNet 中文版总编辑

本书是凯文•凯利继《失控》之后的又一本力作。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

作者:宋鸿兵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本书是宋鸿兵“货币战争”系列的第四部,以国际储备货币的战略价值为中心,讲述了美国、欧洲、亚洲之间的货币博弈,有机结合了各国的历史经验和当前困境。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作者:[美] 克莱•舍基 著,胡泳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人们使用媒介有三种目的:消费、创造与分享。20世纪的媒介作为一种单一事件发展着:消费。但眼下我们正越来越多的创造和分享媒介。

《税收的逻辑》

作者:李炜光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作者将历史与当今、学术与现实、思想与实践联系起来观察和思考,为读者还原了税收的真相,文字通俗又有美感。

《2666》

作者:[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赵德明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本书称得上21世纪最著名的西语小说,甚至超越了《百年孤独》,由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五部分构成,以全景视角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全人类命运的忧虑与愤慨。

《闲话胡适》

作者:石原皋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作者是胡适近亲,自幼对胡适及其家族有亲切的了解,从胡适的家族史讲起,涉及胡适整个生活世界,娓娓道来,文字清新,在往事的流光溢彩中让读者与胡适会愈发亲近。

项目开发目的 篇7

项目中期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设计目标是实现软科学的管理数字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网络化。基于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利用相关软件技术开发出一套基于B/S模式的项目中期管理流程系统, 满足项目中期管理流程的要求, 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2建设意义

通过项目中期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 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科技项目的中期管理, 实现对软科学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 更好地满足管理工作的流程需求, 提高工作效率, 利于信息统计和决策。

3项目中期管理系统建设的内容

项目中期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用户管理、项目填报、项目审核、项目查询、系统流程、项目统计、日志管理、专家库系统八个大的功能, 如图1所示。

(1) 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分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管理员包括“超级管理员”和“普通管理员”;普通用户即通过互联网注册的项目负责人。

(2) 对“普通用户”的管理:用户若想享受系统提供的服务, 则需要首先订购服务, 如果用户未订购服务, 系统会拒绝提供服务或提示用户购买服务, 不仅如此, 每次使用服务的时候还需要在系统中登记注册 (登记注册的过程是设备之间协商完成的, 用户不一定能直观地觉察到) 。对系统的最终用户的管理包括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户订购关系管理等。通过用户基本信息管理, 系统维护人员可以管理用户的账号、正常还是暂停或待激活等状态、终端序列号、计费帐号、支付方式、在线IP地址等。通过用户订购关系管理, 系统维护人员可以管理用户的业务帐号、订购业务类型、订购服务项目、按次计费的业务的订购时间和取消订购时间以及订购关系生失效时间、计费周期内业务使用情况等。

(3) 对“管理员”的管理:对系统的系统维护人员的管理是保证系统安全的一项措施, 以控制系统维护人员对系统的使用、防止系统维护人员对系统的越权使用或误操作。系统维护人员若想对系统进行操作, 必须首先通过系统的鉴权认证和操作授权, 即系统需要确认登陆者是合法的, 而且具有行使操作的权利才允许登陆者在系统上执行操作。通常, 运营商把登陆系统对系统进行操作维护的系统维护人员也称为用户, 但这里的用户和上节里提到的终端用户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里的用户确切的说指的是系统的操作员或管理员。这里提到的用户的管理通常涉及角色管理、角色组管理、用户管理和用户组管理。权限被赋予在角色上, 角色可以赋予某个用户, 这样该用户就拥有了该角色所具备的权限。多个相似角色形成一个角色组 (以便管理) , 多个相似用户形成一个用户组 (以便管理) 。通常情况下, 系统在开通之初, 会生成一个拥有最大权限的用户, 其他用户由该用户创建。待系统开通之后, 该用户即归隐山林, 因为它的权限太大, 容易引起误操作等, 只有在紧急的、非常有必要的情况下才请其出山, 否则日常操作均由其他具有限制权限的操作员来完成。操作员权限的限制, 可以通过分权分域方式来实现, 即不同地域的操作员分配不同的权限, 便于细化管理。

(4) 项目填报模块:该模块实现对填报项目的相关信息记录入库, 以便管理、统计、和监管。项目中期管理系统提供项目信息填报窗口, 项目负责人注册登录后, 即可通过系统后台, 填写项目相关内容, 并及时上传项目合同书, 审核过后上传中期报告, 项目负责人可根据系统反馈消息进行项目内容的修改。

(5) 系统流程模块:在项目管理的流程中,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起止范围, 有本阶段的输入文件和本阶段要产生的输出文件。同时, 每个阶段都有本阶段的控制关口, 即本阶段完成时将产生的重要文件也是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输入文件。每个阶段完成时一定要通过本阶段的控制关口, 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系统流程模块是穿插在整个项目中期管理的过程中, 是项目流程日志的体现, 为用户和管理员显示项目管理的进度, 从用户开始填写项目内容至最后项目中期报告的审核通过, 系统根据项目状态自动更新进度如下:项目开始、待初审、初审通过、初审驳回、已修改、中期报告提交、专家审核、中期报告驳回、报告重新提交、项目中期通过。

(6) 项目统计模块:项目统计通过一系列信息数据进行图表统计, 实现项目筛选、项目信息导入导出功能。

(7) 日志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用于记录有关项目中期管理的每一个操作的详细情况。可分为:用户操作记录、管理员操作记录、超级管理员操作记录、专家操作记录。

(8) 专家库系统模块:专家库系统包括录入专家信息、修改专家信息、删除专家信息、专家信息查询、抽取专家、专家信息统计。管理员通过后台登录可以进行专家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抽取、统计等相应操作。

摘要: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 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 为有效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发挥着重要智力支撑作用, 但目前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过程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缺乏对软科学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为了提高软科学研究质量, 切实发挥软科学决策支撑作用, 加强软科学计划项目过程管理, 分章分析了贵州省科技厅探索建立中期报告制度, 建设软科学中期管理服务系统, 实现软科学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信息化。

关键词:项目中期管理系统建设,数据库应用系统,模块

参考文献

[1]赵丹阳.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2]王楠, 祝忠明, 李宝强, 等.甘肃省科技文献需求调查与分析[J].情报杂志, 2005 (10) :125-126+129.

项目开发目的 篇8

关键词:ESP,语言,英语课程

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语言需求,ESP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应紧密贴合于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来确定课程的结构设置与框架、教材内容的选取、每个教学单元的渐进顺序以及课堂教授方法和师生间互动模式。课程设计的起点应该基于课程的特定目标,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水平要求和语言使用的未来用途,依据不断变化的特定语言需求及目标,逐渐完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设计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课程的开发旨在满足一系列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覆盖到一套完整的目标,反映了设计者对ESP语用域、习语特质和目标性的精准把握。在进行ESP情景模拟环节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员组成与动机以及学习者的经历。英语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技巧与基本功的掌握,它必须与某个专业学科或领域的专门性知识与用途紧密结合。也就是说,特定的学科领域内容与语言教学要融合在一起,专门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掌握合二为一。要以ESP学习与使用者的目标环境分析为导向,并针对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凸显的语言问题来设计ESP的整套课程。英语语言学习应该作为丰富专门用途学科知识的工具,而非唯一单纯的通过语言考试的目标。在课程设计中还要注意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设计ESP课程时,还必须要了解学习者的水平与起点,语言材料与教学手段应分层设计。在专门用途英语的情景模拟教学中,首先应与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与教师进行充分咨询和沟通,设计出与特定用途紧密相关的场景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浸入。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有助于自身学习全球领先的本专业领域先进技术、阅读和调研专业学术资料或开展国际科研交流项目,撰写外文论文促进与国际视野的学术融合与提升,还是在未来职场和留学生涯中游刃有余轻松应对。单纯的外语语言教学并不符合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特定要求,不同的语言用途、教学者角色、学习目的与期望、学习动机与学生和教师的激励机制、社会需求变动都会改变和影响ESP教学内容及方式。

课程设计者与讲授者在内容选择与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主题知识、学习者的英语流利程度、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知识点整合设计,从各种渠道与来源优化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从学习者的专业学术或应用领域选取专门材料,从学习者的不同兴趣与用途出发寻找共同的话题或任务,巩固并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应到每单元主题的充分多样性,注重所收集课程语言资料是否能够反映出ESP特定用途语言的词汇与语法特征,吻合教材编写的大纲。课堂任务与活动应有一定的灵活度,葆有学习者的兴趣。总之,如何选择适当的材料来辅助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以帮助达成其期待的学习目标是教材内容选取的首要考虑问题。此外,学生与其他授课教师及教学管理者也应亲身参与课程设计的评估。ESP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密切配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教学效果的评估是课程设计的后环节,对前期设计的效果具有检验性与实证性。目前ESP教学法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课程内容覆盖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课程内容的次序与衔接、难度渐进安排的合理性需要在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估阶段进行可适性的一一检验。

专门用途英语培养的应该是具备综合思辨能力与较高外语学习效率的复合型专业外语人才。ESP教学手段的核心是发挥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主动参与性,课程设计与大纲必须要与教学形式和渐进模式相互配合并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获得课程设计的成功。在综合性大学中,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应协同各专业院系及学生讨论并了解其特定专业的英语需求点,再根据需求来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ESP课程设置。ESP教学设计要注重主题、功能、任务与情景的相互协调,立足于把专业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在相互协同中实现彼此提升,让学习者获得知识合力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秦秀白.秦秀白英语教育自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

项目开发目的 篇9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人脑对旅游目的地信息处理的产物, 而旅游目的地形象本是研究旅游目的地感知主体与感知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研究既要探讨人们如何感应、选择、获得、评价、理解、认识旅游目的地信息, 也要研究所要形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内容、结构、差异和意义, 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在旅游消费行为形成、旅游成为经历之后表现为旅游者的直接感知, 但是, 对大多数的人类而言, 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决策的确定、旅游行为的形成、乃至旅游审美的实现, 更多的依靠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吸引和引导。这就是说, 在一般情况下, 旅游目的地形象表现为间接感知。因为, 任何新兴的旅游地或任何旅游地在发展的最初阶段, 是没有游客, 没有感知主体的, 它在外界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空白的, 必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间接感知渠道传递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形象塑造、传导, 使未来的、潜在的旅游者在心目中建立该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进而影响他们的旅游决策行为。

一、按照美的规律开发旅游资源, 塑造旅游地形象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对旅游审美活动心理机制探讨, 是研究旅游审美活动本体运动机理的一个层面。因为旅游审美活动的发生, 既是因为一定时空背景下作为旅游活动和旅游审美客体存在的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吸引物从形式到内涵上都存在美的信息, 也源自由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构成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审美主体具有审美情趣、审美感知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更为关键的则是由旅游活动和旅游审美主、客体之间形成的审美关系构成的旅游审美活动的本体的运动机理。

景观作为基础旅游吸引物, 不外乎以两种形式存在, 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学者认为, 所谓自然旅游资源, “是指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的地域组合”, 而人文旅游资源“是指古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文化成就, 艺术结晶和科技创造的轨迹” (钱今昔, 1993) 。也有学者认为, 自然景观“是地球表面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因此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地理综合体”, 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在地面上的印记, 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是地球表面上文化景观的复合体” (江月启, 1992) 。从美学角度出发, 无论以旅游资源称之, 还是以旅游景观命名, 其共同点在于, 这些吸引物能够传递审美信息, 具有空间形式或时间上的立体性。所谓的“审美信息”, 是就景观的审美形态、审美价值、审美特征而言的;所谓“空间形式”, 是指下有基岩地层, 表有地貌、山形、土壤、植被、山体、生命、建筑或古迹, 上有天空、日月、群星、云雾、或彩虹的立体综合体;所谓“时间立体性”, 一般是指积淀和凝固在旅游审美对象中的历史文化内容, 它体现着人类文明和审美意识的进程与成果, 这种“时间立体性”也表现在形式多样的民俗风情、旅游文物以及神话传说之中。简而言之, 自然景观集中地表现了自然美, 人文景观则集中地表现了生活美、工艺美和社会美。当然,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实际上也不是可以绝对分开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认为, 自然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实界”, “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统一体”。因为, 经过人类长期对自然的改造, 自然已经变成了“人化的自然”, 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自然;同时, 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人类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并“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来支配自然”, “懂得按照如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随时随地的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对旅游地进行形象塑造, 也同样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 要克服纯粹的美学观点和唯美主义美学倾向, 要抓住旅游景观在形、色、声、味等方面表现出的外在的、感性的形式美的特征,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原型”, 使之在风物传说的作用下表现出动态美, 并将人文内涵、人文精神和人格理想灌注其中, 使之具有象征美, 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对象, 同时也要从技术美学的角度, 掌握现实美的法制或形式美的规律, 自觉运用调和与对比、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以及虚实、浓淡等方法创造符合美的规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旅游地形象。

二、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开发旅游资源, 塑造旅游地形象

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 就是要探讨旅游审美活动发生之所以产生的内置驱动力、心理中介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只是由于人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 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 如有音乐感的耳朵, 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总之, 这些能为人的享受到感觉, 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 才一部分发展起来, 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 不仅五官感觉, 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 (意志、爱等等) , 一句话, 人的感觉、感觉到人性, 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 由于人化的自然界, 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到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个论述表明了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同时也表明,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 人类对美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实际上已经积淀在人的“集体无意识”中, 甚至可以说已经演化为人类生存的本能性要素。人们从事的各类艺术实践和审美活动, 都毫无疑问发端于这种心理特征。就旅游审美活动而言, 表面上似乎是旅游观赏行为在一定时空中的直接表现, 而实际上是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所诱发和促成的结果。

旅游审美是旅游者在现实而具体的旅游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工程,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复杂微妙但愉悦自由的心理活动。和其他形式的审美活动一样, 旅游审美活动也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 即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 这些要素作为特殊的审美功能在互动作用中引发出不同程度的审美愉悦或审美快感。这就是旅游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审美知觉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感性认识, 它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及与之俱来的知觉综合判断活动。在审美过程中, 审美知觉因素通常起一种先导作用。而人的五官、身体和大脑神经系统集合起来组成了视、听、嗅、味、触等主要感觉分析官能, 以此辨别、接受和传达外界的各种信息。在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中, 官能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差别的。通常而言, 视觉和听觉被认为是主要的或高级的审美器官。当然, 其他感觉系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在旅游审美实践活动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想象力是人类的高级属性, 是“人心具有的一种自身的创造力”, 它“或随意按感官接受形象的次序与方式来表现事物的形象, 或用一种新的方式, 根据一种不同的次序组合那些形象” (博克《崇高与美》) 。想象中与审美密切相关的是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等高级形式的想象。审美理解作为一种心理活动, 是美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为美感并非单纯的非理性的感知活动或知觉活动, 正如赫伯特—里德断言:“艺术的魅力并非诉诸于意识知觉, 而是诉诸于直觉领悟。一件艺术品并非寄寓于思想, 而是发端于感受。它是真理的象征, 而非真理的直述……仅靠对艺术作品进行有目的的分析, 是不能从中获得快感享受的。”旅游审美活动也一样, 对于审美对象, 只有理解了, 才能感觉它。审美理解主要停留在三个层次上:区分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的层次、对审美对象的内涵了悟的层次、对融合在审美对象形式之中的意味直观地把握的层次。由于人们在审美观照时的理解程度不同, 往往会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审美理解愈深, 就愈能把握融于审美对象之中深长的意味和审美意境。审美情感是指审美经验中所涉及到的知觉情感, 而非审美诸心理因素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时所产生的那种审美愉悦。这种情感通常表现为主体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情绪反应, 是伴随着知觉活动直接产生的。

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是彼此渗透、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 知觉活动如果没有想象和理解参与, 最多不过是一种动物性的反应, 根本谈不上审美快感;想象活动如果没有理解和情感参与, 也将失去规范和动力, 成为一种非理性的胡思乱想;理解活动如果没有想象和情感参与, 必然失去感性的特征和活力, 成为在抽象概念中游弋的逻辑思维;情感活动如果没有理解和想象参与, 就会失去方向和载体, 成为偶然性和本能性的欲望发泄。简而言之, 知觉因素是美感的起点, 想象因素是美感的载体和展现形式, 理解因素为美感指明了方向, 而情感则为美感增添了活力。当这四种心理功能达到自由和谐的状态时, 美感便油然而生了。这就要求我们, 在对旅游地进行形象塑造上, 一定要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 适应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在景点、景区的个体和整体的规划上, 即要讲究和谐, 又要讲究形、色、声、味, 同时尤其要突出意境和趣味;要做到雅俗共赏, 运用资源优势, 因势利导, 创造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调动旅游者审美知觉、刺激旅游者审美想象、激发旅游者审美情感的旅游吸引物, 提高旅游地的形象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实力。

三、着眼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开放旅游资源, 塑造旅游地形象

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历史, 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旅游经济学必须研究这一问题, 旅游审美研究也必须面对这一课题。旅游业经过短短几十年一跃成为全球产值较大、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 其发展猛烈地冲击着人类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产业”, 沉醉在旅游经济高速发展的喜悦中。然而, 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以环境和自然为载体的, 旅游目的地的可进人性和环境承载力问题, 是我们在进行旅游规划、旅游地形象塑造时不容回避的课题。近几十年来, 旅游环境恶化的事实和“无烟工业冒烟”的呐喊, 对旅游资源掠夺式的开发、景点粗放式的管理, 损害着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威胁着旅游业发展的长期利益, 这种发展旅游的方式是“自毁的”, “毁灭了吸引游客的一切事物, 是典型的杀鸡取卵” (Tyler, 1989) , 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旅游业内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提出有其很深的历史根源。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近几百年是人类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同时也是对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突出地表现在人类以生态环境为代价, 换取经济增长。人类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正面影响, 作为回报, 环境对人类的负效应也不断增大, 污染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枯竭的资源制约人类发展, 如果这种恶性循环不加以控制, 将危及整个人类的前途。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人类才用理性的思维冷却经济高速发展的热情, 重新探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A-Carson的《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1962) 标志着人类关心生态环境的开始, 1972年, 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 警示性的罗列了经济增长所引发的种种环境问题。同年, 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1980年,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出版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Our Common Future) 在世界各国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的高潮。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其为指针制定并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宣言》号召各成员国制定起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 加强合作, 推动《二十一世纪行动议程》的实施。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行动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 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199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方针, 李鹏同志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更明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求加强科技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控制人口增长,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看到, 目前我国正处于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进程中, 经济、社会、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很突出, 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资消耗, 能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人们在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优先发展的关系上发生了概念性的转变, 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 旅游业将成为短命产业, 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影响, 旅游需求对现代人类尤其是对未来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性, 旅游开发过程本身所涉及的界面之广泛和复杂, 以及目前世界旅游业迅速膨胀的事实以至业已形成的生态效应” (谢彦君, 1994) , 都说明旅游业应该成为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在这种背景下,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孕育诞生了。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90国际大会上, 阐明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框架和主要目标, 明确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潮是以系统的、平等的、全球的、协调的方式发展旅游, 就是要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环境、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经历、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核心是协调环境、旅游者和当地社区三者的利益关系。1994年4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 通过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宪章》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提供了一套行为标准和各国推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操作程序。

尽管由此也衍生出排斥旅游行为的“生态中心论”的激进观点, 但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潮是人类对“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等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思想的否定和批判, 他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 限制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承受能力的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审美化人生态度和中国古代美学中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生态旅游”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是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欣赏, 更体现了人类通过回归自然挑战生命极限、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这也是旅游地形象塑造必须予以关注的课题。

四、强化文化传统竞争, 塑造旅游地形象

斯瓦布鲁克指出, “当那些竭力想扮演全球角色的大公司在谈论全球化思维、当地化行动的时候, 旅游目的地则要当地化思维、全球化行动。也就是说, 在充分利用全球化为其所提供的开发新的全球市场的同时, 他们需要避免由于全球化所造成的产品标准化和丧失地方特色的现象” (Swarbrooke, 2001) , 这个论断对于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的形象塑造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 跨文化交际是旅游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出国旅游, 还是在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环境中旅游, 都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而在这些异质文化环境中旅游, 尽管人们通常会因为文化差异、社会距离、与陌生环境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感或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 人们也会对异质文化环境中的景物、尤其是人文景观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新奇感与敏感性。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这后两种心理反应恰恰是旅游审美的重要契机;如果通过跨文化交际活动予以积极引导, 将会有效地调动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心理要素, 进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因为, 求异心理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最基本动力。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景观、风俗和文化感兴趣, 原因就在这些事物与形象的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国际旅游业就是建立在各国旅游产品差异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人们也这样认为:越是民族的, 则越富有国际性, 越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旅游地形象塑造时, 要突出特殊性和差异性, 要注意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保持和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并通过区域协同行动, 形成整体竞争力。

当然, 在打文化牌、民族牌这个问题上, 也要把握好尺度。强调新奇、强调差异, 也不要超出人们通常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免因文化距离过大导致“文化休克”。

摘要: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对旅游审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探讨, 是研究旅游审美活动本体运动机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应按照美的规律开发旅游资源, 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开发旅游资源, 着眼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开发旅游资源, 强化文化传统竞争塑造旅游地形象。

关键词:旅游资源,审美活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 (TDI)

参考文献

[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

[2]仇学琴.现代旅游美学[M].修订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4]潘鲁生.关注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J].旅游学刊, 2001 (1) .

[5]邹统轩.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1.

[6]杜江.旅游管理硕士论文库—2000[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

[7]谢朝武, 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 2002 (2) .

[8]尹隽, 等.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206-207.

[9]刘汉洪.打造强势旅游品牌要有的十把金钥匙[J].中国旅游规划设计联盟, 2005 (6) .

项目开发目的 篇10

关键词:滨海湿地,旅游目的地,开发,盘锦市

1 引言

湿地是陆地系统与水域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系统。湿地不仅在水文调节、抗旱防涝、调节气候、固碳释氧、净化环境等方面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作为“生物基因库”,湿地还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及生物资源,使湿地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

中国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一般来说,湿地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而自然湿地又可由内陆湿地和滨海湿地组成。中国的滨海湿地占中国湿地面积的10.8%,中国滨海湿地不仅在维持区域和全球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其发展变化直接关系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作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的滨海湿地旅游研究才逐渐增多。我国很多学者对滨海湿地旅游进行了研究:丁季华等[3]界定了湿地旅游资源的定义及湿地旅游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湿地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鲁铭等[4]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旅游的概念;庄晨辉等[5]提出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为科学评价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依据;陈丹红[6]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湿地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设想;张华等[7]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法,对辽宁省滨海湿地资源类型与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龚艳等[8]在分析江苏沿海湿地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构建了江苏沿海湿地旅游的“点-轴”开发模式。

但目前,中国对滨海湿地旅游研究仍有很大不足,滨海湿地旅游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开发过程中对滨海湿地破坏严重,因此亟须加强对滨海湿地旅游的研究。

辽河三角洲湿地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平原南端[9],是由河海相互作用形成的河积、海积平原。盘锦市是辽河三角洲的主体和核心,处于海陆交界地带的湿生环境,形成了典型的滨海湿地。加强盘锦滨海湿地旅游开发研究,对盘锦经济健康发展、生态保护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滨海湿地型旅游目的地特征

2.1 滨海湿地型旅游目的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中国湿地分布广泛,湿地总面积大约为5 360.26万hm2,约占全球总湿地面积的7%。我国湿地率约为5.58%,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的分布[10]。其中滨海湿地面积为579.59万hm2,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中国滨海湿地有六大类、30多个类型,在海域沿岸形成了沿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多个类型[11]。

辽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重要的滨海湿地,盘锦湿地是其主体与核心[12]。盘锦市境内有118km的海岸线,滨海湿地面积达31.49万hm2,占整个城市总面积的80%。海域沿岸有大凌河、双台子河和辽河等多条较大河流注入渤海形成了沼泽湿地、滩涂湿地、河渠、河口水域及湖泊等天然湿地及盐田、水产养殖场、水库池塘等人工湿地[7]。丰富的湿地类型,为盘锦滨海湿地旅游开发提供资源保证。

2.2 滨海湿地旅游目的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中国气候条件复杂,湿地分布广泛,是世界湿地生物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km,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 200种,其中植物5 000种,动物3 200种,而鱼类1 014种;同时滨海湿地还是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滨海湿地有水鸟250多种,其中有54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11]。

盘锦湿地是典型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共有维管植物224种,陆生脊椎生物273种[7]。该湿地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9种,二类保护动物34种,并栖息着267种鸟类(水禽114种),如斑海豹和黑嘴鸥。盘锦湿地是中国唯一一处斑海豹的栖息和繁殖地;黑嘴鸥是中国特有的湿地鸟类,现仅有8 000余只,绝大多数都分布于盘锦湿地。盘锦滨海湿地盛产多种海淡水鱼类,包括淡水鱼类67种,海域鱼类120种,甲壳类和贝类。因此,盘锦滨海湿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2.3 滨海湿地旅游目的地生态脆弱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对湿地资源过度利用,使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将全国第一与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相比较可以发现,近10年来,中国湿地面积减少339.63万hm2,湿地面积减少率为8.82%,其中滨海湿地面积减少14.58万hm2。滨海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海洋水体间的过渡地带,该地带受海洋和陆地的双重作用,位于淡、咸水交汇处,使得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与不稳定[13]。中国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活跃的区域,滨海湿地过度开发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滨海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文调节、净化环境等功能减弱。

盘锦滨海湿地污染主要源于“三废”排放、油田开发、观光旅游等活动的影响[14],石油、化肥、农药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对湿地动植物造成危害,使虾、蟹、鱼等动物数量锐减,芦苇大面积减少,并且影响鸟类的栖息和繁殖[13]。因此,应科学合理开发盘锦滨海湿地旅游,实现人与滨海湿地的和谐相处。

3 盘锦市滨海湿地旅游开发研究

3.1 盘锦市滨海湿地旅游的开发条件

盘锦市位于人口密集的辽东湾三角洲经济圈,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盘锦市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平均4m左右,水资源丰富,总面积为40.71万hm2。盘锦市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盘锦滨海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利用盘锦市的滨海湿地资源发展旅游,通过与丰富的水资源、耕地资源、石油资源等资源的互补,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盘锦应依托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发展滨海湿地旅游,将湿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盘锦市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1.1 优势分析

(1)优越的区位条件。盘锦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其交通十分便捷,对外联系便利。盘锦是北京至沈阳、北京至大连、沈阳至大连的重要节点;盘锦市内距省会沈阳155 km,东距鞍山市98km,南距营口65km,西距锦州市102km,北与阜新市相距160km;除此,盘锦距营口鲅鱼圈海港146km、大连港302km,已经开港通航的盘锦市是东北地区最近的出海港。截至目前,路过盘锦站、盘锦北站的列车90余趟,沈阳到盘锦的疏港铁路正在建设中,盘锦距辽宁省内各国际机场的距离也适中。

(2)独具特色的滨海湿地景观。盘锦湿地具有浅海海域、芦苇沼泽、碱蓬滩涂、芦苇草甸4个一级景观,湿地系统较完整,具有巨大的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盘锦湿地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9种;二类保护动物34种。这里栖息着以丹顶鹤、黑嘴鸥为代表的湿地珍稀鸟类达31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鸟类达百种之多,盘锦因此享有“鹤乡”和“黑嘴鸥之乡”的美名。盘锦湿地自然生长着世界最大的苇田,总面积达8万hm2。在辽河入海口的滩涂上生长着大面积的翅碱蓬,每到夏秋的季节,翅碱蓬变成了赤红色,形成了著名的世界奇观“红海滩”。

(3)丰富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盘锦湿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滨海湿地之一,以其为基础开发的滨海湿地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要体现盘锦的旅游特色,打造盘锦滨海湿地型旅游目的地品牌。

一是发展以湿地珍稀鸟类资源(如,丹顶鹤和黑嘴鸥等珍稀鸟类)、湿地植被资源(如,世界上最大的芦苇荡等)以及滩涂景观植物资源(如,世界奇观“红海滩”)等资源为代表的观光游赏旅游产品;

二是发展湿地水产品资源(如,河蟹、文蛤等)、辽河平原农业旅游资源(如,盘锦有机水稻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农业产品;

三是以辽河石油工业资源(如,油井塔林、复杂的地质地貌等)为代表的科普科考产品;

四是以丰富的温泉资源为代表的康体养生产品;

五是以历史古迹(如,甲午末战战场遗址、抗日名将张学良祖居及祖墓等)、宗教(如,妈祖庙、北国灵隐太平寺等)、民俗文化资源(如,上口子高跷艺术灯等)为代表的民俗宗教旅游产品。

(4)良好的发展机遇。盘锦具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经济战略辽宁沿海带、全国资源性城市转型试点、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市等政策优惠。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给盘锦的发展带来更加强劲的动力,为盘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愉悦身心、康体健身等旅游休闲活动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盘锦滨海湿地旅游市场需求宽广。休闲旅游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

我国近年来对湿地旅游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国内大部分湿地旅游开发也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盘锦应抓住发展机遇,提高盘锦滨海湿地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3.1.2 与不同滨海湿地对比分析

分别选取国内与盘锦湿地类似的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和盐城湿地进行对比。从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盘锦湿地具有明显的区位、特色和资源组合优势(表1)。

表1 不同滨海湿地对比分析[14,15,16]

3.2 盘锦滨海湿地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3.2.1 旅游发展速度快

盘锦市旅游业发展较晚,1996年盘锦市旅游局成立后,才开始对旅游进行有计划的开发。盘锦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红海滩”等A级景区9个,全国旅游示范点4个,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旅游特色乡镇2个,旅游专业村12个,农家乐31家[17]。

盘锦市国内旅游发展迅速,2008年盘锦市国内旅游人次数为980万人次,旅游收入76亿元,至2012年旅游人次数增长到2 214.1万人次,旅游收入约为200.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2.6%和27.43%,与同期辽宁省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长率16.29%和22.99%相比分别超过6.3个和4.4个百分点。由以上数值可以看出,虽然盘锦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盘锦国内旅游业增长速度很快,如表2所示。

表2 盘锦市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2009—2013年).

从旅游人数来看,2008年,盘锦入境游客仅为8.2万人次,到2012年增长为31.4万人次,是2008年的3.8倍多。通过计算,2008-20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9.89%,与同期省内入境旅游游客的年均增长率18.26%以及全国入境旅游游客年均增长率0.45%,分别高出20多个和30多个百分点。从旅游收入来看,盘锦市的入境收入高速增长,2008年的3 830万美元,到2012年增长为13 330万美元,按同比价格计算,是2008年的3.5倍左右。通过计算,2008-20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58%,与全省和全国平均增长率20.18%和5.20%相比,高出16.4和31.4个百分点。可见盘锦市近年来旅游发展速度之快(表3)。

表3 盘锦市入境旅游人数及收入

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2009—2013年).

图1为2001—2012年盘锦市入境及国内游客年际变化示意图,入境旅游人数由2001年0.2万人增长到2012年31.42万人,其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约为58%;国内旅游人数由2001年89.84万人增长到2012年2 214.12万人,其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约为34%。

总体来看,由于盘锦湿地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接待人数/人次、旅游收入增长率很高,但呈现极不稳定的增长速度。除此之外,2008年盘锦市旅游总收入占GDP 11%左右,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占GDP 16%左右。由此可见,盘锦旅游业的发展对盘锦市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2002—2013年)

图1 盘锦市入境及国内游客年际变化

3.2.2 以国内、周边、中青年为主的旅游市场结构

从客源地构成看,2008年和2012年盘锦接待的入境游客数分别为占接待总游客数的0.8%和1.4%,说明盘锦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内为主。近年来,盘锦入境游客数量有所增加,但盘锦滨海湿地旅游国际“知名”程度仍比较低。从国内客源地构成上看,盘锦游客中本市居民高达40%;外地游客中沈阳地区是目前盘锦市主要客源地,其游客占总量的22%;其次为京津地区,提供18%客源;20%游客来自其他地区。由此可见盘锦旅游尚且处于主要服务于本地市民的休闲观光功能,尚未形成较好的外部品牌效应,辐射范围较小,缺乏吸引力。

从游客的年龄结构上看,呈倒“V”字形,76%的游客处于青年及中年年龄,45~64岁占游客量的19.4%,24岁以下青少年只占到4.57%,而64岁以上游客几乎不占比例。这种分布特征与辽宁省一致,与全国国内的游客分布一致。这说明,来盘锦的游客以具有独立的经济承受能力的人士为主,没有独立经济承受能力的年轻游客较少,老年游客更少。可见,在盘锦旅游开发过程中,缺少方便合理的游线设计吸引老年人游客的前往;同时,盘锦缺少具有教育意义的旅游产品,吸引青少年游客的前往。

3.2.3 旅游产品季节性明显,有待开发与整合

盘锦湿地旅游受气候变化影响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比如盘锦湿地观鸟季为每年的3月和4月而红海滩和苇海观光则为每年的9月和10月,在寒冷的冬季几乎没有旅游活动[9]。在盘锦旅游产品的开发中红海滩旅游区和鼎翔生态旅游区开发较早,旅游产品处于成熟的状态,但多数属于简单的观光产品且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辽河口和城市段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产品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规模小、档次较低。这样的旅游产品很难满足有不同消费需求的游客的需要,旅游产品缺乏整合,因此盘锦市旅游产品的升级迫在眉睫。

3.2.4 主要旅游产品知名度有待提高

盘锦滨海湿地面积达31.49万hm2,占整个城市总面积的80%,被称为“世界重要湿地”和“中国最美湿地”,依托湿地资源“鹤乡苇海红地毯”吸引了大批量的游客到来。但是盘锦市其他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知名度不高。据统计,2012年盘锦市接待一日游的游客人数占国内接待人数的65%,说明大多数到盘锦旅游的游客观赏完“红海滩”或“苇海”之后便当天返程,出行时间比较短,表明盘锦旅游产品尚未形成较好的品牌来吸引游客长时间逗留。盘锦在设计树立世界奇观“红海滩”和世界第一大芦苇湿地这一独特的湿地旅游品牌之外,还应加强宣传打造其他旅游产品。

3.2.5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盘锦市旅游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但有待逐步完善。例如,对主要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不足以及缺少市内旅游专线公交车等;缺乏旅游景区内外指示牌的设置;景区外停车场车位不足;部分景区已经建立起为游客提供导游问询等必要服务,但是没有形成正规的游客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服务;餐饮、住宿、商品零售业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游客的需求;农家乐水平参差不齐;除此之外,缺少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配套的设施。

3.3 盘锦市滨海湿地旅游开发对策

3.3.1 重视滨海湿地旅游资源的生态开发,实现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持续发展并重

盘锦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在盘锦湿地旅游开发时要注重将滨海湿地的旅游价值与生态功能相结合。滨海湿地作为不可代替的生态系统,对维护生态平衡、水文调节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盘锦滨海湿地旅游开发时要充分考虑湿地旅游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以保护滨海湿地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为目的,科学地对盘锦滨海湿地进行旅游开发,实现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2 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盘锦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盘锦滨海湿地旅游目的地发展基础条件之一。盘锦湿地旅游业发展需要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目前需要建立的基础设施包括:修建连通各个景点的公路,将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线路方便游客到达,并逐步升级滨海大道与景区的连接线路;形成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设置旅游信息咨询台,以便为游客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在景区外道路上指示标志和引导标志,在景区内设置位标(提示游客所处位置)、图标(管理、餐饮、公厕、垃圾收集等服务设施)以及解说牌;在旅游景区内设置商品服务用房,为游客提供商品零售服务,主要经营:食品、土特产、工艺品等;建立一些档次较好的饭店,以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

3.3.3 打造多层次的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塑造特色化的滨海湿地型旅游目的地

盘锦市湿地旅游发展中,需要加大生态旅游的开发力度,形成以红海滩休闲观光游为发展方向,以科教旅游、生态旅游作为重点,辅以民俗、温泉、节庆旅游等多系列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形成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产品。针对湿地旅游产品季节性明显这一特点,可以打造四季旅游产品,如春季湿地观鸟、夏季绿苇红毯、秋季稻香蟹肥、冬季冰雪温泉等旅游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湿地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和科教旅游,利用石油工业资源发展工业旅游,利用温泉资源发展温泉旅游,利用朝鲜族风情、湿地民俗馆等资源发展民俗旅游等旅游产品,并利用好盘锦市有机稻田和河蟹的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以此增强对不同旅游者的吸引力,并减少季节变化对盘锦滨海湿地旅游的影响。

3.3.4 设计合理的湿地旅游线路,加强区际联系,提升盘锦滨海湿地旅游的竞争力

根据旅游产品的空间分布和区域景区合作的现状,提升盘锦滨海湿地旅游竞争力,综合考虑盘锦湿地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可以从两个层面设计游览线路:①盘锦市区内旅游线路设计;②区际联合旅游线路设计(发展同营口和辽西旅游区的区际旅游)。

根据资源禀赋及产品类型,区内产品线路可以包括湿地观光游线、生态农业游线、文化民俗游线、辽河沿岸游线和自驾车游线等主题游线。区际联合旅游线路的设计是对盘锦市周边地区进行资源整合,开辟特色旅游线路,形成省内旅游网络,可以包括生态观光游线(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鼎翔生态旅游区-黄丫口生态旅游区-岫岩药山风景区-海城白云山风景区-玉佛山风景区-千山风景区)、休闲度假游(盘锦湿地温泉度假区-月牙湾海滨旅游区-黄丫口生态旅游区-熊岳望儿山风景区-安波温泉-冰峪沟旅游度假区)等,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与周边区域错位竞争,开发互补性产品,从而发挥盘锦自己的产品优势,提升旅游竞争力。

3.3.5 强化滨海湿地型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提高盘锦湿地国际国内知名度

为了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依托盘锦湿地丰富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需要将盘锦湿地旅游原有单一的观光旅游形象提升为度假、休闲、养生等高档次的复合型旅游形象,由分散的景点观光模式向集成化的养生度假模式发展,最终形成一系列的知名旅游品牌。

盘锦湿地旅游主要可以通过以下3个渠道进行营销:①以大众传媒为基础的传统营销渠道(如,电视、杂志广告等);②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营销渠道(如,官方旅游网站、百度旅游等);③以旅行社为核心的主体营销渠道。

追问医学的目的 篇11

范关荣:1947出生,浙江慈溪人。心胸外科专业教授。1984年起历任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

撰有《医源性心血管腔内异物》、《心脏起博》、《心脏手术后呼吸衰竭及处理》、《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在药品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现行医疗保险对医院的影响和对策》等著作及论文三十余篇。

“看病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虽说引起“看病贵”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我以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包括医方、患方乃至整个社会,对医学目的的传统认识存在偏颇。

医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治好疾病,避免死亡”。也就是说,医学应成为疾病、死亡的敌人,是战胜疾病、阻止死亡的利剑。这就不难理解临床上为什么会出现“尽一切可能,用高端的手段,不计代价地延长生命” 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极大地浪费了医疗资源,患者本人的生命质量也无从谈起。

但事实又如何呢?我们应理智地认识到,临床上有很多病是治愈不了的,比如最近被人们议论较多的有关老年患者的恶性肿瘤问题。过去,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在还没有发生肿瘤之前就被其他疾病如传染病(肺结核、疟疾等)夺去了生命。现在,人的寿命大大延长了,“六十、七十小弟弟,八十、九十不稀奇……”但随着寿命的延长,其自身的免疫力自然是比不上年轻的时候,各个器官出现衰退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乎,各种各样的肿瘤冒了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是不计代价,手术根治、放疗、化疗一起上呢,还是做一些支持疗法,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照料,让老人安详地“带瘤生存”?假如按传统的医学目的,无疑是追求前者,即:不计成本地采用各种治疗手段来“消灭”肿瘤。再拿常见病“中风”(卒中)来说,一旦发生,药物治疗的效果就很差了。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医学的目的不再应是针对疾病,而要转变为如何照料、如何护理以及如何康复训练等方面。

我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是想阐明这么一个观点,在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医学目的的重点要转移到“照料”“关怀”上,这还包括对患者心理上的慰籍。正如一位著名医师在谈到医生职责时所说的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项目开发目的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应不断上升,一方面刺激了我国的旅游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居民希望提高居住品质的需求也更为强烈。与此同时,传统房地产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利润降低和风险增大,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目前房地产业的重要问题,旅游+地产这一开发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所关注。

旅游房地产就是将旅游开发与房地产开发这两个附加值与关联度高的产业相融合。一方面通过地产开发为旅游景区增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配套商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可以提升项目附加值,以资源的优势形成项目核心竞争力,提高开发利润。

旅游创意地产民族建筑文化新视角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化,也是最先形成文化经济化的类别。古今中外的建筑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了淋漓尽善的作用,以建筑文化为依托的旅游创意地产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湘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富集多样,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是湘西民族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质材料供给等互不相同,不同地区民族的建筑规模、形体、工程、艺术等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湘西各具特色、造型多样、色彩斑斓的建筑文化。湘西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促进文化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旅游地产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对分析和解决上述问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民族建筑文化的丰富资源需要现代的诊释才能够放出异彩,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可以与旅游、创意、科技等元素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其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旅游地产的发展预示着传统的一般性观光旅游正向着新的休闲、体验式的文化旅游转变。在生态文化、人文文化俱佳的旅游目的地投资开发旅游地产成为推动目标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与此同时,旅游地产的兴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起着积极进步的作用,并体现出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应用和创新。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产业也由是表现出体闲型、体验性、高端性的新走势,无论是对当地旅游业的后续长远发展还是推动当前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旅游中,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点,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己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受到国家投资基金的专项支持。旅游创意地产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文化旅游的新趋势,对民族文化产业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云南的旅游创意地产中,民族建筑文化的元素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民族建筑文化是旅游创意地产的源泉和先导,没有它的滋养和孕育,旅游地产项目便成为游离于当地民族特色之外的毫无灵动感的现代建筑体。因此, 在充分利用湘西民族文化资源宝库中丰富的建筑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本文所指主要是旅游创意地产,并将民族建筑文化和旅游创意地产作为两个关键因素和切入点整合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其祸合效应进行研究。旅游创意地产既提升、丰富了旅游目的地本土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同时,也充盈了外来游客的休闲体验活动,更重要的是那些成功发掘出民族建筑文化元素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旅游创意地产项目将成为现代人留给未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旅游创意地产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

工业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财富的累积速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伴随着人均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充盈和富足。但同时,城市中的大片土地逐渐被规划建造成各种地产项目,可供人们休憩徜徉的绿色空间越来越狭小,在高度紧张而又充满压力的生存状态下,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交往空间都大大减缩。由此,人们对地产项目的开发总是充满了矛盾,虽然可以得益于城市发展带来的高品质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工业发展对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

对于传统聚落的建筑营造,“保护与发展”是一对永远的矛盾。没有保护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而没有发展也将无法更好地投入保护,保护与发展同等重要。“`既保护又发展’虽然是个两难的命题,但并非无解,解决的关键就是适度’原则,只有把握好其中的`度’才能使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

旅游创意地产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应用与创新

在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飞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时间配置渐趋稳定,对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旅游地产伴随着休闲旅游业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传统聚落、传统文化重建复兴的浪潮蓬勃而起,作为历史上的经济繁华之枢和文化滥筋之处的古城、 古镇很多已成为游客热衷的旅游地。截止2009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三批共15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但是,古镇的开发建设却也从未摆脱传统性与现代性、保护与传承、应用与创新等各种矛盾问题。“传统文化不仅处在一种历时性的`过去’, 更处在一种共时性的`生境’中。对于历时性的传统,我们不应该看作一个单向延续的`线’,而应把它看作与现实和未来的种种发展可能相交叉的`网’;其共时性的`生境’,也不会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点’,而是一种能和相关文化、相关生态互相影响或互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相作用的动态系统。没有一个文化是可以原封不动`保存’的,保护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新是必由之路。

旅游地产定位原则

(1)以旅游资源为基础

旅游地产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因此在项目功能定位时也需以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作为定位基础,在项目功能定位时要首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挖掘和依靠旅游资源价值作为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高品质的,具有不可复制特性的旅游资源,其号召力远远超过其他资源,在项目定位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对项目的影响。如西安的兵马俑几乎是所有去西安的旅游者必到之地,作为世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兵马俑因为其独特不可复制的优势,已成为西安乃至作为中国的一个旅游代表。兵马俑是具有一种旅游资源而被旅游者所接受的旅游项目,除了这种外还有不少旅游资源是把几种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旅游资源的体系。这样使旅游地产的形象内容更加全面,可以满足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旅游者的需要。

(2)保护生态原则

在旅游地产项目开发时不能单纯的考虑项目经济效益,同时要兼顾发挥项目社会效益。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开发方式,避免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浪费,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控制在生态系统保持自我调节和正常生态循环的稳定水平上,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动态协调原则

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是一项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很高的社会活动,在进行定位,规划等工作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求寻找到旅游地产项目与其他产业的最佳结合点,相互协调建立良好运行态势的经济体系。旅游地产因为涉及消费需求比较复杂,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也更为紧密,规划协调工作相对传统地产也更多一些。同时,旅游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规模与使用寿命应符合客观实际,体现适度超前、滚动发展的规律。

(4)主题突显原则

旅游地产项目定位要紧密结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和建立鲜明的贴近旅游市场的主题,以适应当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围绕资源优势进行项目开发。

(5)“以需定产”原则

“以需定产”是指通过对目标客户市场的调查分析, 结合客户的行为和需求特征,从旅游资源评价、游客对景观偏好及消费、生活行为等各方面特征来开发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旅游地产的产品定位应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6)以人为本原则

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开发活动均以“服务于人、服从于人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人地关系”为准则,通过项目开发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现在,游客参与己成为旅游活动一种发展势头,游客不喜欢单一的观景,希望增加如登山、划船、射箭、滑草等项目。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人为本地设计富有互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参与其中。

“最黔城”山水之间的大型旅游商业综合体湘水国际

“湘水国际”强势搭载5A级旅游目的地、中华第一古城——黔阳古城。旅游兴盛倒推商业繁荣,价值酝酿催化财富升值。“高于丽江,甚于凤凰”的文化底蕴与商业价值。

2011年4月,由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坤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注资1亿元人民币成立的湖南申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在尊重历史和保护历史的前提下,全面激活古城的旅游、文化、商业等优质资源,同时,依托相思湖区域、小江、柳溪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多方位打造洪江市文化旅游产业,唤醒沉睡已久的黔阳古城,重塑洪江城市形象。洪江项目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湘水国际房地产项目、黔阳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和小江、柳溪防洪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湘水国际房地产项目

1、项目所在地

“湘水国际”项目地处洪江市新城区城市中心地带,北临城市中轴线开元大道,南依数百亩的相思湖, 市政公园、市政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环布周边,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资源得天独厚。相思湖东南侧有火车站及连接洪江新旧城区的芙蓉中路,交通十分便捷。

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规划住宅建筑面积511046.3M2;商业建筑面积80064.3M2;酒店建筑面积17017.5M2;配套建筑面积5123.1M2;办公区建筑面积2316M2;地下室及车库59679.3M2;吊脚楼建筑面积2275.91M2;总建筑面积677522.41M2。项目一期工程位于1号、2号地块,预计2013年下半年动工,预计总投资17775万元。

“湘水国际”项目作为洪江市中心区域大盘,规划产品形态涵盖了购物中心、商业街、临街商铺、商务酒店、花园洋房、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等多种产品。项目配备购物中心、宾馆、游泳池、网球场、 幼儿园、健身广场、社区会所等配套设施,项目局部采用人车分流的地下停车方式,为洪江市少有的高品质楼盘之一。

本项目建成后将能为洪江市引入先进的住宅理念, 推动洪江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为黔城镇居民开发精品社区,提高住户的人居水平;能推动洪江市经济发展,从实质上提升区域价值。

黔阳古城

黔阳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阳古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经典诗句就是王昌龄写就于该市芙蓉楼前。

申华品质黔阳古城的传奇守护者,品牌都会的城市运营商

申华控股成立于1986年7月1日,是一家综合类上市公司,1990年12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代码为600653。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早发行股票和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 湖南申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是一家集旅游开发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运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文化产业投资与运作的综合型集团公司。

上一篇:早期性教育下一篇:汉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