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项目

2024-08-19

开发建设项目(精选12篇)

开发建设项目 篇1

2013年8月16日, 宁波市农机局对象山县丰盈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的“大型农业机械精确信息获取与远程监控系统开发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查阅台帐资料等方式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考察, 一致认为该项目立项正确, 能够通过GPS定位及远程监控技术, 对实施的机具进行有效管理, 起点较高, 资料齐全, 各项验收指标完成较好, 资金使用合理, 同意通过验收。

据了解, 该项目以高速插秧机、履带收割机、29.4 k W以上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为对象, 研制用于农业机械的作业状态、作业面积以及耗油等信息获取的多技术集成装置, 开发远程监控农业机械使用状态的无线传输集成系统。该系统基于系统软件核心技术系MS VB.NET和ASP.NET开发基于B/ (Browser/server) 的“客户”模式, 实现农业机械现场计算机监控功能。该项目于2010年5月获宁波市农机局批复, 2011年5月启动, 由丰盈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关机械, 与宁波鄞州亿赛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 在该社所属的25台高速插秧机、5台大中型拖拉机、5台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安装无线传输集成系统, 实现水稻生产机插机械科学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开发建设项目 篇2

一、项目名称:旅游超市开发建设项目

二、建设性质:新建

三、建设地点:长宁县城

四、项目背景:

县内拥有蜀南竹海等国家级风景区三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游客流量平均为15—30%的速度递增,2007年接待中外游客达70万人次,随着宜长快速通道的建成和 “旅游富县”战略的实施,旅游景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游客将进一步激增。

五、建设内容

该项目位于县主要交通出入地段,规划征用建设用地1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由七个功能区组成,即出行旅游招徕、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和散客服务中心;旅行社代理服务区;星级宾馆代理服务区;团队餐饮服务中心;大型停车场和旅游工艺品中心及旅行用品中心;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受理各类旅游投诉及相关行政许可的咨询。

六、市场需求预测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97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49%,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5年。

七、项目投资总投资约3000万元

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初探 篇3

一、引言

如何培养多样化应用型人才一直是独立学院探索的主题。由于体制新、机制活的特点,独立学院能够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建设中当前和远期的规划,并结合毕业生就业的需求趋势,积极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相对于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更能够提前感知市场变化,预见人才需求,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除了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框架,保证这种课程教学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具有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外,独立学院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个体特性、不同的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师资力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二、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如果能引入到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将是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特别是在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除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因此,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应该是面向设计的,必须突出其工程性和实践性。

项目课程的出现,源于我国教育改革中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可以预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并能形成本土化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因为它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一些职业学校对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独立院校的专科层次的教学我觉得是可以借鉴的。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精意工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的“模具CAD/CAM”项目化教学模式,是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典型做法。该教学针对模具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模具专业人才完成模具生产过程所必须具有的模具开发、数控编程、CNC操作三项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品开发的流程 (即从产品开发到制造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核心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开发教学内容,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完全胜任从开发、生产到检验的各个工作岗位要求。

上海市贸易学校在《数字电路基础》课程中采用了“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分阶段选择:“三地控制一盏灯”、“电动机转速测试及其应用控制”、“遥控电动密码锁”三个小项目。先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开发思想与方法、画出方框图,开发原理图、选择元器件、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试验。再进行全班交流并演示项目结果,经过改进后,学校提供器材再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写出总结,包括实施项目成本核算,最后教师进行评估总结。

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强调课程和教学必须与具体的职业活动过程相联系,并且能反映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完整的程序。因而项目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能够呈现使学生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经历的典型情境;(2)在情境开发中,学生能够自我开发、自我行动、自我发展;(3)工作过程应包含完整的职业现实,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生态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4)工作过程体现一种社会关系。

可见,项目课程作为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其在教学中集中表现为: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和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是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学生个体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过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1)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无论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和复杂的程度如何,都要完成“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反馈”这一整个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做到知情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以学习者为中心。工作导向式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方法。

(4)强调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和调控。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

(5)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三、结束语

当然,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在实施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和专业在现有条件下有时很难找到和开发完全满足要求的“项目”,现有的师资水平还无法适应项目课程教学的要求,项目课程教学给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秩序带来了挑战,需要有充足的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金投入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以期顺利进行。

[1]牛军涛.以项目为导向的软件开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时间[M].计算机教育,2007(16).

开发建设项目 篇4

目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 水土资源日益匮乏, 如何有效减少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产生的不利影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水土保持监测, 是指针对水土流失的危害、产生、进展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所带来的生态、经济、社会等效益而展开的一项长期性的调查与分析工作。在工程建设期间实行水土保持监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与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项目建设区及建设项目概况

本项目建设区位于北部, 年平均降雨量500mm~800mm, 夏季平均气温23℃以上, 冬季平均气温0℃以下, 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建设区以夏季风速最小, 春季风速最大, 平均风速1.9m/s~4.6m/s。建设区内土壤以黄土质粘土居多, 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 并存在一定数量沟蚀;同时, 该地土壤质地疏松, 抗浊性较低, 尤其成土母质一旦暴露[3], 将可造成当地水土大量流失。

建设区占地面积140.2公顷, 其中施工区占地27.4公顷, 厂区占地35公顷, 区内建设项目为发电厂;电厂规划容量为600兆瓦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2台, 一期建设600兆瓦燃煤机组1台, 同时展开脱硫装置建设工作。建设经历两年, 如今已经正式投入生产。

2 水土保持监测时间与内容

建设项目运行初期, 分别于汛前、汛中、汛后各实行一次监测工作, 而后每年根据项目建设区降雨情况实行地面定位观测与调查。5月至9月因降雨量集中, 每月执行一次监测工作, 若降雨量达到50mm以上, 则适当增加监测频率;此外在夏季、冬季时期也各行一次监测工作。

监测工作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监测施工准备阶段, 为充分了解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情况, 以及当地的景观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二是监测施工阶段, 工作内容主要为监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与影响因子, 并对水土流失动态进行评价;三是建设项目运行阶段, 内容主要为监测水土保持措施的质量、数量及其带来的新增生产能力, 包括护坡工程、防洪排导工程、植被建设、临时防护工程等。

3 布设监测点

1) 侵蚀沟量测法。首先选择需要测定的坡面, 而后对坡面构成物质的容重、坡长及坡度等进行量测, 记录导致侵蚀沟发生的次降雨量。待降雨后, 再次到该地进行量测工作, 计算侵蚀沟体积与沟蚀量, 而后经由水蚀中沟蚀所占比例得出水土流失量;2) 径流小区法。装设水平长度为10m, 宽5m的两个径流小区至坡面上, 而后于小区上方左右两侧装设排水沟与截流沟, 下方则装设容积为1.8m3的矩形集水池, 同时以截水墙小区将小区周边围起。采集水池含沙量、含水量、水量及降水量等信息;3) 控制站法。布设控制站于项目建设区厂区总排水口, 经由监测含沙量、流量等信息估算出区域水土流失量;利用降雨径流的关系, 结合项目建设地区降雨量数据资料将该地区总地表径流量推算出来;使用流速仪监测口断面流速;并运用烘干法监测泥沙含量, 以1/100电子天平进行称重, 完成测定工作;4) 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通常于项目建设区分散土状堆积物边坡布设, 经由在每次汛期或大型降雨结束后观测钉帽与地面距离, 从而得出总水土流失量与土壤受侵蚀程度。

4 常见监测方法

4.1 调查监测法

调查监测法主要采用常规调查、普查、抽样及资料筹集等方式进行监测, 目的为获取项目建设区水土保持防治效益、保持因子、基本情况等信息的数据。

4.2 地面监测法

1) 充分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各控制部位的特点, 经由无泥沙出流取土场低洼坑淤积量, 拦渣墙拦渣量计算出该区域水土流失量。除此之外, 亦可采用其它具备沉沙池功能的水堰、截水沟泥沙淤积量将土壤流失量推导出来;2) 应用侵蚀沟量测法、临时小区监测法或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于水蚀地区各定位监测点进行监测工作;若地区地形较为复杂, 应布设临时小区;若为典型地貌, 则在结合已有控制站与观测点的基础上布设长期观测小区;3) 在林草植被恢复期间, 应用网格法及取样线法测定林草保存率与成活率。

5 监测结果

1) 水土流失危害监测。主要危害来自厂区运灰道路、灰渣场及临时堆渣场等区域, 由于植被措施不到位, 致使地表暴露, 一些泥沙在暴雨后被水流带至沟渠并沉积下来, 进而影响沟渠的正常排水功能;2) 水土流失量监测。项目建设区土壤侵蚀模数之前300t/km2.a~3802t/km2.a, 加强后为3920t/km2.a~20850t/km2.a, 侵蚀程度超过轻度指标;新增水土失量为22450t, 其中以取水管线流失量最低;3) 水土流失因子监测。建设区占地面积140.2公顷, 水土流失责任范围面积为146.8公顷, 实际扰动土地面积83.4公顷, 开挖土石方257.6万平方米, 弃土石方28.5万平方米, 填方230.1万平方米, 项目建设期间年降雨量正常;4) 水土保持工程竣工验收防治目的监测。通过对建设项目实行全方位监测工作, 成功实现水土保持防治目标。水土流失总防治度97.2%, 扰动土地整治率98.6%, 拦渣率99.3%, 土壤流失控制比平均值1:3, 林草覆盖率57.4%, 林草植被恢复率97.5%, 综合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6 结论

综上所述, 由于本建设项目区内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各异, 故其水土流失情况也各有不同, 因地制宜;同时, 水土流失强度、动态数据、背景及程度等信息的获得应结合开发建设项目特征, 分时段开展地面调查监测和观测工作, 从而提高监测效率。经由全方位的水土保持监测, 可使建设单位自主自觉开展水土保持治理, 对减少开发建设项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具有明显作用。

摘要:本文以某项目建设区发电厂为例, 介绍了水土保持监测时间与内容、如何布设监测点, 以及调查监测与地面监测这两种常见的监测方法 , 并就最终的监测结果进行了说明, 以期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水平, 优化水土保持工作, 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式

参考文献

[1]任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 2013 (9) :33-34.

建设项目动工开发申报书(样本) 篇5

局:

你局与我方签订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合同号为

(你局向我方核发的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划拨决定书编号为),地块号或项目名称为

,土地面积为

平方米,约定动工日期为

年 月 日,土地房屋权证编号为。

我方拟在上述用地建设

项目,目前已取得部分(全部)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颁发机关:

,编号),并已

年 月 日进场施工,请予检查复核。

特此申报。

附件:

1、施工许可证(基坑开挖、基础或上部工程等);

2、现场全景照片;

3、逾期开工的,还须提供逾期原因辅证材料。(联系人:

电话:)

用地单位:

档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档案课程开发及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档案课程增加有限,并且多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档案课程设置,受教育者接触更多的反而是非档案核心的内容,造成对档案理论及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少,有喧宾夺主的倾向和趋势。2、作为支撑档案课程的媒介——档案教材及其配套书籍等资源建设也未达最佳状态,需要改变教材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和特色化。3、现有的档案课程及其资源开发集中于档案教育工作者,而数目众多的社会档案工作机构及人员参与程度严重偏低,从而使档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

二、档案课程开发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①课程作为教育得以实施的工具和媒介物,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预定“程序”,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都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课程问题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人的问题,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它提供一种具有系统的育人目标、分类分领域的学习内容、多样的学习渠道和周密的教育进程的育人计划;并提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载体,如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脑软件以及活动指导书。这些育人信息载体既蕴涵着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多种间接经验,也可引导学生去获取必要的直接经验;既包含着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媒体,也有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索的指南。档案课程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档案课程对于培育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起着角色确立、档案工作规范与方法内化以及职业能力胜任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是档案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不可或缺的内容载体和工具,其自身的开发和完善决定了档案事业的长效发展与活力。

三、档案课程开发的模式

档案课程开发实践可通过档案学科课程开发、档案综合课程开发以及档案活动课程开发来实现。

1、档案的学科课程开发

档案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科目,是一种单学科的知识组织模式。现有的档案学科课程是基于档案基础理论课和档案应用技术课两大体系来设置的,但总的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设置上多有交叉重复的现象。部分课程名称虽有差异,但在课程目标及内容大纲上并无显著区别。二是较偏重文史类型的课程,科技、管理类课程仍是弱项。课程改革虽删除了一些陈旧的课程,补充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等新内容的课程,但是其新陈代谢的力度还是有所欠缺。三是缺少与时代相呼应的档案课程。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变革和创新所引起的变化缺少课程上的积极应对,这与培养方案的时滞性有关,通常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在学生进入校门之前敲定,而大学一年级基本无缘于档案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多的专业课程学习是在大学二、三年级完成的,因此培养方案至少有一年以上的时滞存在,很多新科技前沿、管理前沿的内容没有及时地反映到课程设置上来,而把目标寄望于在教材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去填补,影响了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为此,档案学科课程开发和设计不应被忽略,尽可能使学科课程的差异化拉大,满足档案事业涵盖面广、业务涉及领域复杂的特点;提高档案科技、管理类课程的比重,满足科技发展给档案事业带来的变革要求;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体现出一定的空间灵活性,满足环境变化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新挑战。

2、档案的综合课程开发

综合课程是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综合课程一定意味着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档案学科并不仅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档案有与其他事物相生的共性,档案教育有其能够综合化的基础,如以信息资源为中心设计和开发档案综合课程;又如在社会走向法制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事物的证据性价值,可以利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特质在证据性价值方面所发挥的独到作用,与法律等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渗透形成档案综合课程;再如档案集知识内涵、知识形态于一身的知识属性使得它能够广泛渗透于其他各种学科知识的教育当中,也能够很好地使档案走出专业圈子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不同门类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是设计综合课程的一种方式和策略。

在具体的形式上,可通过以下两种路径来设计和开发档案综合课程:

一是档案的学科综合课程。以档案学科或档案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打破和超越档案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档案相关的不同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以克服档案分科课程所造成的档案知识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通过寻求其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将档案知识的学习与其他知识彼此整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档案认知结构,丰富档案学科的知识背景,还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档案知识的无尽兴趣。高校普遍开设诸如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文献检索等课程,就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为档案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二是档案的社会综合课程。以与档案有关的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使学习者熟悉、适应或改进档案及其环境。如以社会记忆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以社会记忆的创造、留存、维护和传承作为档案的社会综合课程的内容;或以不同类型人群为对象开发特定的档案综合课程,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档案人员开发具有不同特色的档案综合课程,这对于档案教育和培训都是必需的科目和教材。

档案综合课程的开发,可以避免单一的档案课程因内容的枯燥而带来的厌学和抵触情绪,但它也并不是几门传统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混合,而是一种有效的整合,形成的是一个新的有机体、一种新的逻辑结构。

3、档案活动课程开发

档案的活动课程强调档案活动和经验在学生档案知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历史上中外教育家充分论证了活动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以及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都是很好的理论基础。现代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开展了“科学、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其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间接参与现代生产和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档案学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因而档案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必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为此可通过与家庭结合、与社会组织结合来设计和开发档案活动课程,让学生在与档案相关的活动中学习档案知识,掌握档案技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课程以开放性学习促进学生档案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对于启迪学生学科融合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和专业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正如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在《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一文中指出,档案思想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根据国家档案概念建立起来的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档案的变化。这种转变表明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质上已经涉及到每位公民,这既是档案课程开发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档案教育的现实诉求。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参考文献:

1、胡燕、白文琳、郭添泉:《对苏州大学档案系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改革的几点思考》,《档案管理》,2007年第2期:45—47。

开发建设项目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一、引言

房地产开发的流程相当复杂, 所以它可以算是典型的高投入和高风险行业。地区差异和项目差异使得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技术性问题, 从而使其难以像建筑工程那样去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规范显得十分困难。对于房地产开发业务流程而言, 各个环节之

间有着极大地相关性, 而对流程各个环节的整合能力, 以及统筹协调能力是体现开发企业的管理能力的关键点。因此, 制定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对房地产企业规范房地产开发, 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拟结合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实际, 对房地产项目的风险识别与分析, 防范与控制问题作一探讨。

二、某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一) 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因素的识别。

基于房地产开发的程序和实施过程, 房地产的开发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投资决策分析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租售经营阶段。作为拟建项目, 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将这三个阶段的风险划入考虑当中, 下面针对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列出的主要的风险因素:

(1) 投资决策阶段。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和政策方面, 经济方面主要的风险是:通胀风险和市场供求风险;政策方面包括的主要风险有:土地政策风险、金融政策风险、产业政策风险、城市规划风险和税收政策风险。此外, 还必须考虑开发时机风险和区域社会环境风险。

(2) 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从获得土地、筹措资金到完成设计施工的过程。其主要的风险有:土地获得的风险, 是招标、拍卖还是挂牌, 对土地获得的方式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此外, 房地产项目在建设阶段时期还有三大风险因素分别为, 成本风险、质量风险和工期拖延风险。

(3) 租售经营阶段。租售经营阶段是决定了房地收益的实现的阶段, 也是房地产投资当中具有最大的风险的环节之一。其主要的风险包括物业管理风险、营销策划风险和其他不可预测的风险。对于房地产合作开发的项目, 就考虑到企业合作所导致的风险, 对风险因素, 利用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进行详细的识别, 然后构造出风险的结构框架。

有了这样的基础,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风险, 就可以通过设计德尔菲专家调查表来识别了。为了较好地识别项目风险, 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将参与项目前期调研和从事工程管理研究的学者来作为德尔菲法调研的专家。

公司将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因素设计成表格的形式, 分别是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合作与管理风险。每一大类风险下还有各类风险的因素, 除了对表中风险进行打勾外, 如果专家认为还有别的风险因素, 则可以在备注上填上他认为重要的风险因素。

(二) 房地产项目的风险评价。

在识别了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各种风险之后, 某公司又进一步召开了专家评审会, 根据各位专家的知识和长期的实践经验来对上述六大类风险进行评分, 并确定各风险的所占的权重, 某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基准设定在0.8, 按照专家打分法对各项进行加和后, 低于设定的风险基准, 这一结果说明某房地产项目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 但仍需要构建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有效控制“事前”“事中”的风险管理。

在编制计划的过程中, 识别、分析和评价风险存在的种类、时间、影响范围和效果。根据一般规律制定风险规避、分解和控制的措施及方法;在实施时, 就风险的不确定性、客观性、相对性、利益对称性和可变性的影响, 加强监督计划, 按照节点考核和目标管理的原则, 及时评价考核效果, 实事求是、科学地及时总结及调整计划和应对措施, 这是有效确保风险管理达到既定目标的路径。

(二) 加强房地产项目开发中的过程控制。

房地产公司对“过程控制”必须重视, 关键环节及部位务必加强管理, 把握准确行业的发展规律, 项目可行性评估、经济技术和建设环境都需经过客观地分析, 依据准确的市场调查和企业投资支持能力分析, 对项目的产品定位、品质定位作出准确的判定, 投资额度投放合理, 避免因品质与投入的矛盾而带来风险, 对于那些对使用功能和结构有影响、对小区环境质量、对投资有重要影响的过程, 还有容易产生“质量通病”和关键部位等方面, 要加强监督, 有效地控制实施过程的风险。

(三) 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企业决策层的构建, 要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决策风险后果”这样严重性的问题, 其组成人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级的经营和管理技术, 还需要有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综合知识和识别、判断和处理风险的能力, 具备计划、沟通、协调和组织的能力, 对本行业工作的基本规律有所熟悉, 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规范文件规定、法律法规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周勇. 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与防范[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3) :49-50

[2]、赵俊德. 浅谈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经营管理创新[J]. 陕西建筑, 2008, (10) :67-69.

[3]、刘畅, 刘国斌.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控制及管理浅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8, (02) :89-90.

开发建设项目 篇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 是因人类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对地表或地下强烈扰动破坏而造成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是强度很大的人为侵蚀[1], 水土资源损失包括了水的损失。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预防监督, 其中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确立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地位。然而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中, 由于实践[2]和研究的限制, 使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特别是水损失预测[3]存在概念不完善的问题, 进而导致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水损失预测缺项和预测量缺失。为了给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有必要完善水损失的概念及内涵, 合理预测水土流失中水损失的量。

1 开发建设项目水损失的概念及内涵

自然界中的水分布在大气圈、地表水圈、地下水圈, 三个圈带中的水通过降水、蒸发、入渗、径流4种基本型式完成相互转换, 在一定时间内, 水体之间的循环转换会保持相对均衡[4]。

水文地质单元是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对开发建设项目而言, 所涉及的区域与地下水系统基本不重合, 因此我们要确定的水损失预测单元只能按开发建设项目区范围和下垫面状况划分, 在进行具体预测时还应结合水土流失分区进行划分。

我们把每个预测单元看成是单独的水文地质单元, 其单元内水分均衡, 总量一定, 除了接受降水外自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参考已有文献[5], 并将预测单元划分原则完善为:同一预测单元内的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产汇流特点、径流系数、实际蒸发、入渗系数一致;同一预测单元内项目建成后下垫面状况、产汇流和水循环特征、径流系数、入渗系数、实际蒸发一致;同一预测单元应集中连片。

对开发建设项目水损失, 有论述[6]为:项目水文地质单元中的水均衡转换关系被建设项目人为干扰活动 (疏排水) 所破坏, 造成储存量减少, 流出量增加, 增加的流出量即为损失量, 包括水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该论述将项目区看成一个水文地质单元空间, 流失量仅对项目区内有影响, 对项目区外无影响, 显然不合适。开发建设项目水损失应考虑全面影响, 对水损失应从入渗、蒸发、径流三方面进行分析才准确, 开发建设项目打破了项目区水自身的均衡, 造成了对项目区内外的影响, 进而形成水损失。开发建设项目水损失就是项目水文地质单元中的水均衡转换关系被建设项目人为干扰活动所破坏, 造成径流加大、蒸发量减小、入渗量减小, 其增减的量即为损失量, 包括水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由上述可知水损失包括了入渗、蒸发和径流三方面的损失。

2 开发建设项目水损失分析及预测

2.1 径流损失

开发建设活动改变了项目区下垫面的状况, 使地表的径流量发生了变化, 可以将项目建成后地表水输出量与项目区原生地貌条件下地表水输出量之差值看做径流损失。结果是正值则说明产生了损失;如果是负值说明治理措施发挥了防治径流损失的作用, 对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径流损失的计算结果可能为负值, 其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工程措施的防治效果。

径流系数法计算径流损失的公式为

式中:WW为项目建成后年径流损失量, m3/a;i为预测单元, i=1, 2, 3, …, n;Fi为第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 km2;Pi为项目区年降水量, mm;ai为第i个预测单元项目建成后自然恢复期的地表径流系数;a0i为第i个预测单元原状地表径流系数。

2.2 入渗损失

开发建设活动改变了原生地表状况, 使降水入渗情况发生了变化, 甚至破坏了入渗途径, 可以将项目区原生地貌条件下地表年平均入渗水量与项目建成后地表年平均入渗水量之差值看做入渗损失。计算入渗损失有意义于进行项目区降水蓄渗工程设计。

降水入渗系数法计算入渗损失公式为:

式中:WF为项目建成后年入渗损失量, m3/a;i为预测单元, i=1, 2, 3, …, n;Fi为第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 km2;Pi为项目区年降水量, mm;fi为第i个预测单元项目建成后自然恢复期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f0i为第i个预测单元原状地表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等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与降水量P的比值, 它与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降水、地形等条件有关。计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公式为:

式中:f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μ为给水度 (含水层的释水能力。它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 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 ;∑△h为年内各次降水入渗补给形成的地下水位升幅, mm;P年为年降水量, mm。

2.3 蒸发损失

将原地貌年均实际蒸发量与项目建成后年均实际蒸发量之差值看做蒸发损失。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说明产生了损失, 即蒸发损失;如果是负值说明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起了作用, 可依此评价措施的合理性。由水量平衡原理推导出蒸发损失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WE为项目建成后年蒸发损失量, m3/a;i为预测单元, i=1, 2, 3, …, n;Fi为第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 km2;Pi为项目区年降水量, mm;βi为第i个预测单元项目建成后自然恢复期的平均蒸发系数;β0i为第i个预测单元原状地貌平均蒸发系数。

由于流域或区域下垫面情况比较复杂, 流域或区域实际蒸散发的计算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难点。目前关于实际蒸散发的估算方法有多种, 主要有水量平衡法、水热平衡法、互补相关法, 而利用卫星遥感并结合模型模拟研究非均匀陆面上的蒸散发是一个新的趋势。项目区蒸发是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的综合值, 一般难以直接观测。当有多年平均降水和径流时可按水量平衡原理推求多年平均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系数则可由公式推理[7]:

式中:αp为多年平均径流系数;βp为多年平均蒸发系数。

2.4 水损失预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 预测范围。开发建设项目的水损失预测范围, 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占地和扰动范围为准;疏干水项目预测范围还应包括疏干水积聚和影响的区域[8]。

(2) 预测时间。现阶段有关水损失的预测, 不宜采取类似土壤流失量预测那样分不同时段进行计算, 只需对项目建成后平均每年损失量作粗略估算即可。对于疏干水项目, 如果投产后规模不断扩大、疏干水量逐步增加, 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预测[9]。

(3) 预测参数的确定。根据目前的气象水文试验和研究工作现状, 有很多涉及年降水量、径流系数、入渗系数、蒸发系数的实测、试验、科研成果, 因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可以参考相似工程及下垫面的应用数据。对于开发建设项目, 年降水量可参考当地气象部门多年平均降水量值, 线性工程按实际跨区分别取值;项目区原地貌以及植被恢复期的径流系数、入渗系数、蒸发系数, 则需参考相关资料和数据, 并结合实地调查和专家估判, 开展必要的试验, 综合分析确定。

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一般分为经验数据法、经验公式法、室内试验法和野外试验法4种。降水入渗系数、给水度、蒸发系数、径流系数均可以利用以上4种方法取得。如降雨入渗系数可用动态分析法、水量平衡法求得, 在地下水水平排泄微弱的平原地区, 降水后补给潜水的水量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利用地下水自记水位计或其他仪器能准确测得降水后地下水位上升幅度值, 地下水位上升幅度值和水位变动带给水度值的乘积大致等于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除以同期的降水量即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当计算时段内有数次降水, 则将每次降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相加, 再乘以给水度, 除以该时段的总降水量, 即可得到该时段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在地下水水平径流强的山区或山前地区, 该法不适用, 此时可有计划地布置5个以上的观测孔, 同时观测地下水水位, 用有限单元法或有限差分法近似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 再求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如能在一个闭合流域设置地下水平衡试验场, 则可通过实测各平衡要素, 求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每次降水后, 将实测的降水量减去实际蒸发量、植物截留量、坑塘河沟拦蓄量、地表径流量、包气带土壤含水量的增量等, 即可求得降水入渗补给量, 进而求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也有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10]、钻孔资料[11]、地中蒸渗仪观测资料、回归分析方法推求等取得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数据;对于实际蒸发量的研究也有理论方面的实例, 如杨远东的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的计算、沈行毅的下垫面蒸发量的计算[12], 都为我们获取相关数据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方法。

3 实例分析

昆明领东山语建设项目红线占地约9.98 hm2, 项目总投资26.46亿元, 工期3年, 为昆明市盘龙区2013年城建项目。根据现状调查和参考昆明市当地水文数据参数, 对本项目水损失进行预测:本项目水损失预测划分为三分区, 原生地貌均按杂填土碾压裸地间有杂草, 建成后地貌有建构筑物区 (2.07hm2) 、道路广场区 (4.12hm2) 、绿化景观区 (3.79 hm2) 。昆明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5 mm。由本文公式可计算出径流损失为2386.19 m3/a, 蒸发损失为315.16m3/a, 入渗损失为3500.75m3/a, 总的水损失为6202.10m3/a。详见表1。

由表1可看出, 本项目的建设造成了每年0.62万m3的水损失, 其中径流损失占38.47%, 蒸发损失占5.08%、入渗的损失占56.44%。建设项目对局域大气带、地下水的影响不可恢复的, 由此引起的水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本身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由本文提出的概念和公式计算可知, 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引起的水损失主要表现在径流加大、蒸发量减小、入渗量减小等几方面。

在实际项目水损失估算中, 按本文提出的公式计算会出现正值、零值、负值三种不同结果, 若出现负值表示项目措施起到防治水损失的作用;若出现零值则表示项目措施维持了原状水均衡状态;若出现正值则表示项目的实施产生了水损失, 下一步可以根据水损失预测结果以及水资源利用来设计防治水损失的具体措施。

4 结语

水土流失水损失的预测分析, 目前只是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鉴于城市建设项目、疏干水项目及排水项目水损失途径不一样, 只能采用定量预测与定性预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由于缺少可供参考的文献和资料, 本文旨在补充提出水损失看法和设想进行交流。同时, 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的选取及其参数的确定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为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 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技术质量, 进一步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 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力度, 利用技术和理论创新, 开展必要的科学试验, 为水土流失预测分析的成熟完善奠定基础。

摘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包括了水的损失, 目前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中, 预测的主要是水土流失, 对水损失的预测出现了缺失, 即使有水损失的内容, 也多只是片面地从径流损失方面做理论描述。针对水损失预测理论和实践的现状, 提出了水损失包括了入渗损失、蒸发损失和径流损失的观点, 完善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水损失的概念及内涵, 并提出了估算水损失的计算公式。

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项目合同管理 篇9

1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意义与作用

1)合同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计划和实施有决定性作用。

合同分配着工程任务,具体地规定着工程任务相关的各种问题,工程所涉及到的生产材料和设备供应、运输,各专业设计和施工的分工协作关系由签订的各合同协调并统一工程各参加者的行为;合同确定了项目的组织关系,规定着项目参加者各方面的经济责权利关系和工作分配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组织和管理系统的形态和运作;合同作为工程项目任务委托和承接的法律依据,是工程项目各参加者之间经济关系的调节手段,也是工程实施过程中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和解决双方争执的依据。

2)合同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合同标涉及的范围宽、内容复杂、金额巨大,通过合同管理,能够落实项目的目标和计划,将项目的工期、成本、质量目标有效统一起来。工程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严格合同管理,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项目的运营,只有严格合同管理,才能按期保质地完成工程项目。

2 建立项目合同管理系统

房地产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建设单位、设计部门、监理公司、材料设备供应商、银行、保险、政府职能部门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公共关系是房地产项目开发成功的关键。因而需要一些专业扎实、业务精通的合同管理人员在充分了解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务流程后,识别企业各职能部门合同管理要素,系统地分析各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科学的合同要素网络,合同要素网络要确保建设项目合同在谈判、签订、履行、变更、终止、争议解决等一系列过程中能妥善处理好与各关系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是建立项目合同管理体系的依据。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体系的设计应能确保提供对合同文本和条款的拟定、研究、审查、谈判、签订、履行、变更、终止、争议解决等的总体原则和操作方案,合同管理体系的框架应能有效保证在合同“两期”内合同要素网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1 合同形成期

坚持“遵守、补充、审核”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签订的各类合同从过程体系上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1)遵守各类合同标准文本的合同条款,保证签订合同的总体方向,维护合同各方基本的责、权、利关系;2)补充合同条款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保证不同工程项目、不同时期、不同签约方签订合同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利益;3)审核补充条款由合同管理部门负责,合同责任人提出,以保证合同补充条款在合同日后顺利履行。

2.2 合同履行期

建立合同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合同标底,实现合同目标。

1)确定合同执行责任人,明确责任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管理目标,并要求合同责任人根据目标制定完成管理目标的工作计划。

2)建立合同责任部门定期汇报和合同管理部门定期检查制度,从宏观上监督责任人按计划履行合同的情况,保证合同管理工作计划的落实和合同目标的最终实现。

3)建立合同考核制度,把合同考核标准和指标纳入企业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中,激发合同责任人的工作潜能,保证合同网络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

3 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制度化和标准化是合同管理的基础。建立一套适应企业目前发展状况的比较完善、切实可行、合理合法、能有效调动各合同管理责任人积极性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过程中的各类管理标准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能够有效堵塞各类漏洞,避免企业在签订、履行、变更合同时遭受经济损失。程序化是合同管理的保障。把合同管理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转变成工作程序,有利于将合同和合同分析文件下达到责任人;在项目组织和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落实各合同规定,有利于协调各合同关系,明确合同规定的各项权力,执行合同档案管理,监督合同实施过程,调解合同争执,处理索赔与反索赔,从而对工程实施跟踪诊断,来实现对工程进度、成本、质量控制。

1)合同台账及档案管理程序:

在程序的设计上除要考虑按标准编号收发、归档、保存合同外,还要记录合同从谈判、签订、履行、变更、终止、争议解决等一系列过程,为合同后评价提供原始素材;

2)合同签订管理程序:

要明确各类合同实施的目的,充分考虑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坚持程序化管理和例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合同签订管理程序,从源头上控制合同执行的方向,保证签订的合同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的利益;

3)合同履行管理程序:为及时预测、发现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监督、追踪、反馈各类合同信息,必须在坚持全面履行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合同目标管理与合同考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并优化合同履行管理程序,保证项目相关的各个合同按计划高效率地执行,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按期保质地正常实施;

4)合同变更及索赔程序:由于合同的变更和索赔发生后,意味着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偏离了预测的方向,因而在程序设计方面要明确合同变更及索赔的提出方、决策权属的相互关系,明确企业处理变更和索赔的原则,保证按程序办事既能有效减少变更和索赔的发生,又能及时处理变更和索赔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4结语

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水平,必须从熟悉项目合同的类型、范围和掌握项目合同管理的过程与要求入手,同时不断了解我国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差距,按照设计采购、施工、竣工验收和工程建设过程各个阶段的内在规律对各个阶段的合同要素进行合理交叉和衔接,并对工程项目的合同费用、进度、质量、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和过程控制。通过建立项目合同管理系统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合同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优化组织结构设计、做出管理决策的依据,有效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2]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施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9.

开发建设项目 篇10

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保持监测的科学内涵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规定的一切可能导致和产生水土流失的城市建设、公路、铁路、电力、矿山、取土、挖沙等生产活动及建设项目为主要外营力形成的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 是人类的生产建设活动过程中扰动原地表和地下岩土层、构筑人工边坡、堆置废弃物及干扰地表水文过程而造成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是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持水土资源为目的, 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 实时监视和测定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及防治的效果, 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专项验收提供依据, 对防治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水土流失状况的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水土保流失的防治效益、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动态变化等都是监测的主要内容。

2 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检测的目的

(1) 实时监测和监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解读开发建设项目中关于水土保持的方案文件, 利用先进的仪器和手段掌握水土流失的特点、强度等, 并督促施工单位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土流失。

(2) 监测的数据结果为防治方案的确定及整改提供依据, 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将计算结果在专家系统的指导下制定水土保持方案, 并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调整和完善。

(3) 为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提供依据, 监测的内容要与验收的相关内容配套, 为验收提供动态的数据依据。

(4) 为水土保持决策和监督执法部门开展预防监督及收取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提供依据, 为查处水土流失灾害违法案件提供服务和参考

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及内容

(1) 监测方法。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采用调查检测和地面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监测法包括资料的收集、询问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普查、资料整理汇编、数据处理等监测手段的监测方法。地面监测法是在土壤侵蚀影响较大的区域内进行采样分析并定时观测获取监测数据的方法。监测的重点是项目区域内岩土开挖量大的地点, 特别是周边有来水的破碎和陡立工作面, 对公路、铁路等线路长、取土弃土工程量大的项目利用航空遥感或卫星遥感技术对地面状况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地面观测法需要对水土流失量的变化情况、水土流失程度的变化情况、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进行数据记录。调查监测法对地貌和地形的变化情况、林草覆盖率、弃渣量、对周边地区的危害情况等进行走访和相关资料整理记录。

(2) 监测内容:①对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 主要包括土壤侵蚀的面积、分布、形式及水土流失的强度变化、水土流失量等, 对周边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及可能造成的危害隐患等情况。②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的因素监测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面的组成物质、降水大风等天气因素、植被类型及覆盖率、水土保持的质量和设施等。③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规模、进度、时间、数量、分布情况的实时监测。④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具体效果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防护措施中的护坡、拦渣、排水沉沙、环境生态效果的改善;林草植被措施的成长情况、成活率、覆盖率及保存率;水土保持工程的运行情况、稳定性及完好程度等。

4 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

(1) 项目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 不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为应付相关部门对水土保持的检查和费用征收, 采取消极的欺骗手段进行应付监测工作。

(2) 缺乏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监管体系, 缺乏统一的监测标准, 没有规范的文件对监测的技术路径、方法、内容等有效的认证, 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 水土保持监测资质单位缺乏资金和行政手段, 不能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监测方法实际的应用到监测中, 受雇于开发建设单位, 监测的数据具有倾向性, 不客观, 不能真正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机构提供有效地数据。

(4) 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手段落后, 不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其中, 增加了检测的工作量, 监测的数据不细微不全面不科学, 不能实际的为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

5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措施

(1)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宣传力度。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宣传是项目建设中必要的监管手段, 需要将水土保持监测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 保证监测工作的有法可依, 让建设单位认识到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 改变消极的应付心态, 自觉主动地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

(2) 建立健全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体系。根据传统监测方法的弊端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详细的监测规范细则, 明确监测工作的目的、原则、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 提供监测的统一标准。要求部分既承揽市场监测项目又负责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职责的监测机构政企分开, 避免企业保护、地方保护现象的发生, 保持监测事业的健康发展。利用监测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能, 明确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机构与水土保持检测单位之间的责任关系。

(3) 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制定合理的监测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流流失影响因素、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程度准确反映, 开发应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技术, 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建立检测、收集、处理、传输、发布为一体的数据信息系统或可以动态反应水土保持状况的空间数据库, 实现监测技术的规范化, 提高监测的管理水平。

(4) 提高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技能。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的考核管理, 对监测人员进行新仪器设备新技术应用的培训, 保持监测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强化监测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在熟练的应用监测技术为工程监测时尊重数据的客观性, 为监测管理机构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 为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6 结束语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举措。监测工作跟随水土流失的变化呈现动态变化过程, 需要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监测的全过程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保障。

摘要:水土流失会破坏土地资源, 导致土壤退化, 造成耕地的减少, 流失的泥沙淤积在河流内抬高河床, 严重时造成洪涝灾害的发生, 严重的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对国民经济、人身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保持水土, 利国利民。开发建设项目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其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采取监测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行特点及内容分析, 发现存在问题并探寻合理的解决措施, 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监测

参考文献

[1]国亮.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苏荟.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石河子大学, 2013.

[3]楼豫红.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14.

[4]吕达.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 2014 (11) :40-41.

开发建设项目 篇11

【关键词】项目建设 实践 农业综合开发

引言:我区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践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后引导业主产业开发,范例是位于蒲花河流域的濯水生态农业示范园;第二个阶段是项目建设与业主开发同时启动,范例是位于金溪河流域的金溪猕猴桃科技示范园;第三个阶段是业主或大户产业开发在先,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在后,范例是舟白乡、沙坝乡标准化生态猕猴桃示范基地。这三个阶段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方式,其效果也大不一样。濯水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其典型示范作用大,但项目资金投入巨大,推广性不强;金溪镇猕猴桃科技示范园建设其示范带动作用大,但基础设施随着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如果引进的业主实力不够,会增加项目建设资金。第三种方式相对较好,先看业主或大户产业发展情况,用项目资金配套基础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差什么建什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集中成片开发。其好处是项目资金投入不大,产业带动性和影响力大, 推广价值较大。

黔江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大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摆在贫困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新课题。

一、创新开发思路,突出农民受益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为着力点,以基础实施建设为突破口,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支持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施规模开发、民主开发和科学开发,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坚持“跳出农业抓开发,依托业主抓开发,做好项目抓开发,招商引资抓开发,典型示范抓开发”的基本思路,遵循开发规律,提升项目建设的带动性和生命力,紧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大户带动,农民受益”的工作思路, “项目围着产业转”,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业主和大户对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促进土地流转和产业化经营。

二、创新工作领域,突出措施多元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拓展工作领域。在资金有保障的前提下,要突出对象多样和手段综合的特色。一是通过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二是通过扶持特色产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三是通过培训农民,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俗。

三、.创新建设主体,突出群众参与

要赋予农民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参与到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等全过程中去,并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要正确处理政府、业主与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关系,分清各自的职责,各尽其责。政府要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做到到位不越位、不错位,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业主在实施产业开发中要做到面向市场,面向农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培育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农民增收;农民群众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要做到有为有位,要充分认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为农民群众办的实事好事,是自己的事情,所以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配合业主搞好产业开发,真正实现“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农民受益,互惠双赢”的目的。

四、创新投入方式,突出灵活多样

首先,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积极组织群众投资投劳,鼓励和引导群众将闲置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来,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其次,业主先期进入,开展产业开发论证、规划和建设,实行土地规模流转和产业化经营,随后各类项目跟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分类投入,分块报账,各记其功”的方式统筹或整合政府部门各项支农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格局,实现“统筹规划,集中使用,整片推进,发挥效能,面貌改观”的目标。目前,在我区沙坝乡建设的标准化生态猕猴桃基地就是推行上述的第三阶段摸式。第三,招商引资,独资或合伙入股开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扶持政策和开发成果,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吸引信贷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甚至外资投入到贫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去。第四,对项目区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建设内容,由农民自行组织修建。按照统一的施工技术标准,由项目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完善手续用“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奖补,目前农村沼气池建设就是推行的这种方式。

五、创新管理机制,突出有效运行

一是实行民主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要赋予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农民在项目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阳光工程”、“惠民工程”。二是健全管理制度。要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增强项目建设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项目监管部门监督;要认真落实招投标制,把好入门关;要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制,降低成本,保证质量;要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县级报账制,坚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提高管理效益。要履行项目区实施管护手续和明晰设施产权,对一些生产设施可采取拍卖、转让、租赁、承包等方式实行有偿使用,有效解决项目设施后续管理问题,发挥项目建设的有效性,并确保效益长期发挥。四是逐步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价机制,将绩效评价与投资和立项挂钩,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2007年10月9日至12日,国家农发办组成调研组赴重庆进行调研的相关资料。

高职项目课程开发探讨 篇12

一、项目课程的开发主体

1、项目课程的开发需要由企业专家参与。

因为项目课程开发中, 项目选取要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 作为其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的选择也要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而对工作任务最为熟悉的人就是那些长期在对应岗位从事工作, 且善于反思的企业专家。所以, 项目课程要确保其内容定位的准确, 必须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

2、高职教师应承担项目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 企业专家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并且他们基本不可能承担课程开发中大量非常艰辛的文本编写工作;另一方面, 职业院校发展的文化积淀、教师的长期教学经历, 使得职教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能够开发出符合高职教学实际的课程。

二、项目课程的内容开发

1、项目选取。

以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 进一步选择典型产品来使工作项目具体化。如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矢量图形设计与制作”课程等, 在工作岗位上这些课程的知识都是综合应用的, 因此, 我们按照典型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一门综合的项目课程“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

2、项目顺序排列。

一般地说, 工作项目常见的有二种逻辑关系:其一是递进式, 即这些项目是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 如我专业的“二维动画制作技术”课程, 可按照动画角色的复杂程度来进行项目序化。其二是并列式, 即这些项目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 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 如我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各类广告设计制作。

3、项目内容选择。

(1) 在项目课程内容选择上, 一方面要针对学生未来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 选择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不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 着力选择学生在未来职业世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另一方面, 又要为学生长期的工作和发展服务, 为今后的教育和持续学习创造接口和条件, 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 使这些内容具有迁移作用。

(2) 高职项目课程内容选择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除一些常识、规则外, 课程的内容应多选些来自社会实践中的案例或尚未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要选择一些半封闭型、甚至是开放型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选择,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以增加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机会, 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项目内容的组织。

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 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 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 而是可以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 同时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三、项目课程的考核评价

项目课程的评价体系的作用应该不单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以及与之相关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评价, 不只是为了甄别和选拔, 更重要的是促进其全面发展。所以, 在项目课程教学中, 我们要要努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推动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例如, 我专业建设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项目课程, 实现企业参与的多元化考核评价。评价体系当中参与评价的人员分为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士三个部分。教师主要负责统计学生的平时表现、期末考试试卷成绩, 以及学生在本学期所参与的竞赛情况和社会服务情况。社会服务的评价视本学期社会服务的次数而定, 竞赛情况当中, 视学生参与竞赛的规模和获得名次而定。学生评价包括量化考核与学生互评。量化考核依据学院制定的量化考核细则, 学生互评通过学生互评表打分的形式, 更客观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企业人士评价是指企业人士对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给予相应的分数。

四、项目课程的教材开发

项目课程教材的开发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 与企业密切合作, 在企业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具体参与指导下, 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 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特点, 即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按照工作任务的企业实际过程, 科学构建综合实训教材体系框架, 开发项目化的教材, 突出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培养职业能力的专业特色。并通过课程的实施, 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例如, 我专业的“网站前台设计项目实战”教材编写以项目教学为主导方向, 弱化理论知识, 增加应用性指导, 从教材的内容上完全体现企业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

五、项目课程的实训基地开发

为了更快地使学生融入企业, 适应企业的要求,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要建立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在空间的装饰上, 要尽量模拟企业情境, 在设备陈列方式上, 要给学习者以真实的感觉。在此基础上, 还要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中心的教学过程, 从而让学习者发展其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 要力争与更多的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对口的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地系统化、规范化、针对性强地进行实地操作技能的训练。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摘要:本文对高职项目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归纳了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并详细介绍了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项目课程,工作过程,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职业技术教育》, 2009.8。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

上一篇:课堂疑难下一篇:统一登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