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方向

2024-05-20

开发建设方向(精选12篇)

开发建设方向 篇1

老油气田是指已经有一定开发历史的油气田区域,在该区域内既有老区块也有新发现的区块,投资范围主要包括产能建设投资、老油气田调整改造投资、开发辅助生产投资等。

一、老油气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老油田综合递减快,产能建设工作量需求大;产能建设投资大幅增加,一是水平井等开采难度大的井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钻井实施难度加大;二是产能建设对象逐渐向深层、薄层和海上转变,工作难度加大;三是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投资增加;老油气田长期生产,老井大修侧钻工作量加大、设备老化安全生产隐患多、系统节能环保改造需求大幅增加,老油气田调整改造投资压力巨大;近年来,每年国家下达的投资规模与实际投资需求相比,均存在较大缺口;全球性金融危机对老油气田的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多种经营及矿区服务等业务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投资全面紧缩加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

基于老油气田面临的投资控制难题,制定出系统协调重点及战略对策,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老油气田投资的特点

从老油气田投资结构及投资增长上看,其投资控制特点又突出表现在稳产、节能、环保、安全、经济、技术、高效、和谐等八个方面。

(一)稳产

在投资结构中,产能建设占绝对大比例,而且其投资增长比例增长快,力求稳产,紧扣持续发展成为老油气田投资的核心思想。

(二)节能

紧密配合国家节能降耗计划,对节能必须有较高重视,在调整改造结构中,投资增长速度很快。老油气田必须注重节能技改项目投资。

(三)环保

在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背景下,老油气田在环保方面的投资也逐渐加大,在老油田的调整改造中环保投资逐年增长。环保及污水污泥项目等的投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四)安全

在老油气田调整改造投资结构中,安全投资甚至都大于油气集输及供注水工程,防洪及道路工程总体比例虽然很小,但是其增长速度也非常高

(五)经济

投资效益系数为生产增加值与完成投资额的比值,短期看,逐年总体处于下降趋势,水平井增加,大幅增长了产能建设的直接投资。长远看,老油气田投资效益是必须处于上升趋势的,未来时期的投资效益会较大幅度提高的。

(六)持续

气态等其他能源的发展快速增长,成为原油的后续补充,技术是推动油气开发及降低投资成本的关键因素,对先进技术的试验及应用方面的投资比例达到行进水平,体现重视了技术的发展。

(七)高效

通信工程、后勤辅助工程、开发计算机、非安装设备等的投资比例都有相应增长,重视了高效率的工作模式。

(八)和谐

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优化了投资结构,重视了安全、节能、环保、新技术等的系统协调,体现了油田公司的和谐发展战略思想。

三、解决措施

那么针对上述特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合理确定老油气田产能建设产能模式投资比例

老油气田产能建设可以定位在四种产能模式:井网加密模式,利用大量的钻井投资进行增加产能的生产模式;三次采油,从技术的应用水平上进行增加产能的生产模式;边际油田,在老油田内开发特低渗或特稠油的原本没有效益的油藏;深度挖潜,在已开发油藏中寻找薄差油层进行开发或者增加井的措施工作量等。

四种产能模式的投资收益各不相同,优化投资结构将大大提高总体投资效益。

(二)加强投资控制与协同部门之间的系统协调

油气行业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产业,部门与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细化,专项研究越来越深入,因此,面临油气开发的战略环境复杂多变及油田生产困难逐渐升级,油气行业发展必须加强两大技术途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重视与投资效益息息相关保障服务

需要进行调整改造的项目必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由于新生产模式的需求;系统老化,故障很多,无法保障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设备技术落后,节能、环保、高效及安全达不到要求,需要进行更换;后勤、通讯、电力、交通等的维修与建设。总体来讲,申请调整改造的项目从投资控制来看,必须考虑多个方面因素,要看其必要性,并确定其投资程度。对调整改造投资控制提供两种方法。

(四)坚持科学发展战略

从实现老油气田长远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勘探增储、开发增产、管理增效等方面,在技术服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积极推广应用成熟适用技术,加强前沿储备技术的基础研究,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强大支撑作用,打造科技大油田。

(五)坚持质量效益发展

将依法以规治企的理念作为老油气田推进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长期原则和宗旨,不断严格企业管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取得良好效益。

(六)坚持安全清洁发展

始终树立“安全第一、环保优先、关爱健康、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强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创造能源开发与员工健康、安全生产、自然环境的和谐。

(七)坚持全面和谐发展

树立和维护老油气田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和谐企业、和谐矿区、和谐社会建设,把持续稳定发展、科技创新发展、质量效益发展、安全清洁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油区员工家属。

(八)把好投资控制设计源头

投资管理中,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要进一步加强设计管理工作,提高设计工作质量,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把好投资源头控制关。要做好投资/成本控制、进度/工期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以及其他项目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尹贻林,郝建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与实践

开发建设方向 篇2

《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院、部、处、室、馆、中心及直属部门:

《昆明理工大学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

十九日

昆明理工大学

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重点扶持和建设基础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给更多有科学研究基础和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教师群体搭建平台,鼓励尽可能多的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升我校科技成果和教

学成果的产出率和人均贡献率,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校级创新团队构成立体建设格局,经学校研究,决定实施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为规范管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科方向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以有研究条件和合作关系的教师群体为基础汇聚人才队伍,形成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发挥团队群策群力的优势更大幅度地产生科技成果;促进形成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以项目为依托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储备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成果,以申报建设更高层次的重点学科和学位授权点;助推有基础、有热情、有潜力、愿干事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力推进基础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增强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二章建设思路

第三条在充分考虑优化学科布局、重点扶持和建设基础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批次推进的原则,按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两种类型遴选建设学科方向团队。

第四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在该一级学科下建设不多于6个学科方向团队,学科方向的内涵和建设目标应与一级学科的内涵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相一致。只具备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在每个二级学科下建设不多于4个学科方向团队,学科方向的内涵和建设目标应与本二级学科所属的一级学科的内涵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相一致。当申报团队数量超过核定建设的团队数量时,按择优遴选或协

商重组的方式进行学科方向团队的构建和选拔。

第三章团队人员结构

第五条学科方向团队至少应由5人组成,其中1人为团队负责人,所有成员均为人事关系在本校的教职人员。团队应具有合理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其中,团队负责人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申报团队时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团队成员中须具有一定比例的中级或初级职称人员。

第六条团队成员变更,由变更人向团队提交申请,经团队负责人同意签字许可后报学科办备案。否则变更人的成果不纳入考核统计范围。

第四章遴选办法

第七条按自愿申报、基层单位推荐的原则,由团队负责人组织填写《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申请表》,内容包括负责人基本情况、团队成员的结构、团队建设思路、管理办法及建设目标等。由学科建设办公室组织专家从团队负责人基本条件、团队成员的结构、学科方向内涵与一级学科的一致性、建设思路的可操作性、管理办法的科学性、建设目标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对申报材料进行会议评审和集中答辩评审,评审结果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确定拟建设的学科方向团队和拟聘任的团队负责人。

第八条校级及以上创新团队的首席教授不得以负责任人及团队成员的身份参加学科方向团队申报,校级及以上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原则上不能以负责人的身份组织队伍

申报学科方向团队、也不能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与学科方向团队。由校级创新团队和学科方向团队同时资助产生的成果,只在创新团队或学科方向团队中统计一次用于考核。

第五章基本条件

第九条团队负责人基本条件:团队负责人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悉知所属学科的学科内涵,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与所属学科的内涵直接相关。申报团队时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自然科学类团队负责人:近五年来,主持过至少1项省部级(含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B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授权发明专利、主编(或参编)专著(15万字)总计在5篇(项、部)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负责人:近五年来,主持过校级或参与过省部级(含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至少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B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主编(或参编)专著(20万字)总计在5篇(部)以上。

第十条团队的基本条件:学科方向团队应具有高度统一的研究方向、清晰的建设思路、科学的管理办法、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六章团队管理

第十一条学科方向团队的命名:学科方向团队按下述方式进行命名,“昆明理工大学”+“学科方向名称”+“学科方向团队”。

第十二条建设形式:学科方向团队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建设,实行团队负责人制。

第十三条学科方向团队项目建设期为5年,由学校设立学科方向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建设经费分两次下拨,分别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和第三年初。

第十四条资助经费额度:自然科学类,每个学科方向团队30万元。人文社科类,每个学科方向团队15万元。

第十五条经费用途:资助经费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学术交流、教师的业务培养、仪器及图书资料购臵等。资助经费在学校批准的预算范围内由团队负责人规划使用,由团队负责人签字、学科办负责人审核、分管校领导批准后报销。

第十六条团队考核:立项建设的学科方向团队由团队负责人与学校签订《昆明理工大学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项目任务书》,作为考核的依据。团队考核分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中期检查在建设期第二年的年末启动,分团队自查、现场检查及集中答辩三个环节进行。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进行第二次建设经费的划拨。终期考核在建设期满时进行,考核采用团队自查、现场检查及集中答辩三种形式。建设期内,学科方向团队每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校学科建设办公室提交建设进展报告。

第七章建设目标

第十七条团队建设目标

自然科学类:五年建设期内,团队40%成员在职称或导师资格上获得提升;团队成员平均每年每人在B类(含B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0.8篇以上,A类论文总计不少于8;团队成员平均每年每人申请国家基金项目0.4项以上,新增

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3项以上;平均每年每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0.4项以上,授权总计3项以上;平均每年每人参加国内外本领域学术会议1次以上;形成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其中,团队负责人在A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申请国家基金项目2项以上,新增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以上,授权1项以上。

人文社科类:五年建设期内,团队40%成员在职称或导师资格上获得提升;平均每年每人在B类(含B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0.6篇以上,A类论文(含被转载)总计不少于6;平均每年每人申请国家基金项目0.4项以上,新增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3项以上;出版专著(或教材)总计2部以上;平均每年每人参加国内外本领域学术会议1次以上;形成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其中,团队负责人在A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含被转载)4篇以上;申请国家基金项目2项以上,新增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出版专著(或教材)1部以上。

第八章附则

黑龙江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篇3

【关键词】地热能;开发利用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热能,其储量比目前人们所利用热的总量多很多倍。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非常小,大型地热电站的硫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燃煤电站的百分之几,基本上不产生氮氧化物,而且采用回灌技术可以避免土壤和地面水体受污染。因此,地热能作为替代能源不论是用于发电还是直接热利用,都能大幅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我省地热利用现状一般为供暖及生活用水,开发程度较低,本文主要讨论其开发利用方向。

1、城市(镇)集中供热

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采暖期长达6个月,不断挖掘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将其与高新技术结合直接用于采暖可以节约燃煤,减少CO2、SO2等有害气体排放,是非常好的清洁能源。目前地热采暖已有成功的实例,并已见成效。在林甸县地热采暖面积达50万平方米,合计年用热水量200万立方米,采用热泵技术梯级利用,在室外温度-28℃时,室内温度可达到18-21℃,最高可达到26℃。

2、农业开發利用及水产养殖和繁育

2.1 地热温室种植

开发温室育苗、灌溉及地热日光温室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方向。地热温室是冬春鲜菜供应、调节淡季蔬菜品种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苗木、花卉和优良作物品种的有效设施。如在林甸县地热日光温室比普通室可提高产量3~4倍,同时,每栋每年可节约燃煤4~6t。供暖成本每平方米5.8元,与传统燃煤比较每平方米节约10元。地热温室种植具有投资少,风险较小的特点,它的产量和质量是一般农业种植技术无法相比的。

2.2 地热水产养殖

地热水产养殖有生产性养殖与高密度水产养殖,是用现代化科技改造的水产养殖业,属于环境保护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生产性养殖一般采用地热塑料大棚,以鱼苗养殖越冬为最多。空气和池水保持的温度由地热水供热解决,为了降低造价,可将无污染的地热水直接通入水体加温。

地热水高密度养鱼,技术含量高,投资大,但产量也高。每亩的产量能达到20-30t,是一般传统户外鱼池产量的几十倍。它可以减少鱼类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病的机会,成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还可以缩短养殖周期。鱼池的水温由鱼池四周的地热水加热盘管供热,养殖温室内的气温也由地热供暖解决。鱼池的池水是循环使用的,不需换水,只需少量补水即可。

3.3 地热孵化

地热孵化是地热农业利用中的一个分支。它是指利用地热孵化家禽种蛋、育雏和种鸡喂养生长的整个过程。孵化要靠特殊设计的地热孵化机,育雏和喂养生长只是利用地热为鸡禽供暖,与供暖一样。

随着我国家禽业的发展和养殖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孵化机的日益增加。目前,我国投入使用的多种孵化机均以电为能源,不仅能耗大,而且不利于一些缺电或电力不能保证连续供应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使用,因为在21天的孵化过程中如果中途停电,将会对孵化产生严重后果。地热孵化机的运用可以为那些有地热资源的地区开辟一条孵化的新途径。

3、保健功能的开发

热田地热水通常含有多种元素,特别是偏硅酸、锶、碘、溴、氟等,对人们健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为此,可利用地热水的化学成分和温度、浮力、压力等物理作用,在旅游休闲园区开展中西药浴、桑拿浴等,并配以针灸、推拿、按摩和中西药治疗风湿病、皮肤病、冠心病、胃病及颈、肩、腰、腿等运动系统疾病,其次可依托地热水,发展集游泳、娱乐、健身、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业,开发利用地热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开发生产矿泉水,同时还可进行硫化氢的聚集回收、变害为利。

4、开发地热旅游业,建立温泉、旅游休闲园区

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独特的风景旅游资源及独特的气候条件,开发地热旅游业。建设旅游景点,将地热利用与风景旅游区结合建设,既可以欣赏自然美景,又可享受到地热的休闲、医疗保健功用。

地热旅游业开发的主题构思是:一是建设旅游景点,建设地热生态农业园,温泉旅游休闲园、地热民族风情园和地热地质公园等,将地热与保护区结合建设,既可以欣赏自然美景,又可享受到地热的休闲、医疗保健功用;二是开发旅游热线,以地热与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如地热民族风情旅游,地热冰雪游、温泉疗养保健游等旅游热线。以民族风情、土特产品、民间工艺品为重点,开展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三是将地热旅游放在全省冰雪旅游的大背景下,彼此烘托,相映成趣,构筑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线。旅游业的发展必能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5、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地热能可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包括烘干、工艺加热、汽化、蒸馏、洗涤、盐分析取以及化学萃取等。这种方法是否值得采用要看地热流体的参数、升温的幅度以及采用的加热装置的投资等具体情况来比较确定。设计这类项目时,有两种可能的考虑方法:一种是按现有的地热流体去选择适合的工业应用项目;另一种可根据提出的工业应用项目改造地热流体(包括升温、防腐等)。

地热干燥是利用中低温地热水中的高热焓部分,经过热交换器产生热风,用它对不同物料进行脱水,达到产品的深加工。地.热干燥后的地热尾水仍可进行其他项目的综合利用,如采暖、种植、养殖、生活用水等。因此,地热干燥可提高中低温地热综合梯级利用的热能利用率,同时也可提高地热利用的总体效益。此外,地热干燥属于产品加工业,只要有充足的原料和稳定的市场就可全年生产,这样可使地热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全年均衡利用。

根据我国地热干燥的实践,只要地热水温度大于70℃,就可通过热交换器产生55℃以上的热风,用于农副产品的烘干。如果地热水温度在70℃以下,则需和太阳能或其他能源互补进行干燥。当然,地热流体温度愈高,干燥项目的经济性也愈好。应该注意的是,地热干燥作为地热梯级综合利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宜单独使用一口地热井,而应与其他地热利用项目共用一口地热井,形成合理的梯级综合利用系统,同时要使地热水流量和不同利用项目的规模相匹配。地热干燥产品应根据当地的原料市场、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等情况来确定。为了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地热水温不应低于80℃,流量应在50t/h以上。

山西生态林业建设方向探索 篇4

改革开放30年来, 山西林业生态建设以生态文明为目标, 坚持走建设生态、改善生态之路, 林业建设成绩斐然。据第五次全省森林资源调查结果, 截止2005年, 全省森林面积已由1975年的108.72万hm2增加到221.11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6.94%提高到14.12%;林地面积由412.38万hm2增加到760.78万hm2;活立木蓄积和林分蓄积分别由4 356.26万m3和3 634.10万m3提高到8 846.96万m3和7 643.67万m3。通过各项生态工程项目实施, 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全国和周边兄弟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仅以森林覆盖率来说, 截止2005年, 全国森林覆盖率18.21%, 河北23.25%, 内蒙古17.50%, 河南22.64%, 陕西33.90%, 而山西仅为14.12%。因此, 实现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的生态省的目标任重道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 立足区域内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 以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为基础;以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对核心产业、重点工程、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形成布局合理、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的产业体系, 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生产力, 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逐渐走向生态文明。

1 坚持运用生态系统方法, 指导生态建设的途径

生态系统方法就是用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体系。归纳起来, 在实践中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生态工程与生态设计。生态工程就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起来, 建立起一系列生态工程设计的工艺和技术, 使得生态系统的目标、结构和功能在特定环境下变得能适应其所在的环境而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生态系统管理。就是将生态系统纳入到人口、资源与环境, 生态、经济与社会统一考虑的过程, 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来管理生态系统, 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及长期理想状态, 可持续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过程。

今后, 全省的生态建设框架构建, 应当在构建生态系统多功能、复杂性、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体现景观生态异质性的总体要求下, 根据全省社会经济重点工程布局框架, 在巩固已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以通道、河道防护林为廊道、以现有森林和灌木林地为基底, 以平原林业、城郊公园、城镇 (矿企) 村庄绿地为镶嵌板块的绿化景观格局。通过不懈努力, 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林业体系, 为实现生态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 坚持分类经营, 保护和利用好森林资源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 就是科学划分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 并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 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建设方式。要科学确定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例, 搞好区划界定, 确保地类、权属清楚、经营主体明确。主要发挥生态效益的公益林业, 应当作为社会公益事业, 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建设;主要发挥经济效益的商品林业, 应当充分依靠市场机制, 吸收社会资金进行建设。目前, 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 山西省现有森林90%属于公益林, 其中国有林区公益林面积比例达到92.90%。公益林所占比例偏大, 管护的成本和负担过重, 已经影响了森林资源的经营和林业的发展。根据山西森林资源的特点, 应适当调整公益林、商品林的比例和划分标准, 并赋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一是针对山西特殊的生态区位, 将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汾河、沁河、滹沱河、漳河、文峪河等黄河、海河上中游区森林资源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管理。二是增加一个区划范围———煤炭采空区塌陷区, 将该区域的森林资源全部划入重点公益林加以保护。三是将国有林区和集体林的浅山、低山、缓冲带和村镇交错过渡区的森林资源划分为一般公益林或兼用林, 参照商品林的做法在保护为先的原则下, 进行适度利用。四是除自然保护区及水源涵养林核心区等特种用途林外, 在可持续经营原则指导下, 以提高林分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经营目标, 适度进行科学抚育采伐。

3 坚持封造并举, 恢复和重建更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群落的演替, 是指在一个地段上森林群落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在森林次生进展演替即森林复生的过程中, 如果外部干扰如垦荒、采樵、山火等方面的破坏少, 人畜危害轻, 森林复生的速度就快。根据有关调查, 目前山西宜林的无林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 共有368.52万hm2,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历史上或近期森林砍伐后的宜林荒山荒地。因此, 首先应当把封山育林放到林业建设的重要位置, 对一些高山、远山、土石山等人工难以造林的地段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进行植被恢复。通过封山禁牧、拉网管护、山庄窝铺下山并村、禁绝山火、垦荒和乱砍滥伐一切散生林木的行为等方法, 充分依靠林地自然恢复能力, 提高封山育林的科技水平, 加速森林恢复进程。其次是提高人工造林的质量和速度, 建立新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林业建设和人工造林的重点应当转到“身边增绿”工程上来, 在各廊道第一山脊线的荒山荒坡上通过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造林技术, 适地适树, 大力选育使用优良乡土树种, 营造混交林。推广节水整地抗旱保水造林新技术, 加大人工幼林抚育管理力度等。与此同时, 针对干旱缺水、雨量集中的气候特点, 坚持治山治水相结合, 在山坡流域塬面科学规划, 修造人工集水设施, 通过相应工程措施, 解决幼林春季浇水问题, 促进森林尽快郁闭。第三是树立人工林“天然林化”营林理念。按照近自然林业理论, 运用天然林发生、发展自然规律, 培育、经营与利用人工林。通过适地适树, 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封造并举, 多树种块状带状混交, 发展人工、天然混交林等多种途径, 尽量促进人工林“天然林化”进程, 更好地发挥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多种效益。

4 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山西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祁县召开的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推进会上, 试点县的成功经验已经看到了明显成效, 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的开展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明了道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进一步解放了林业生产力, 激发了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增强了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 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 搞活了林业产业开发, 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 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将会稳步推进,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国有林权改革将有重大突破。

5 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和生物质能源

科学研究表明, 中国森林固碳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36.42 t/hm2增加到21世纪初的150.47 t/hm2。世界科学家评估认为, 1995年~2005年,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增加最快的国家, 吸收了大量的CO2, 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当前要抓住了这一机遇, 率先加入国家碳汇林业行列, 拓宽生态建设渠道。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的优势, 大力推进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步伐。据调查, 适宜在山西发展生物质能源林的树种和立地条件主要集中在晋东南、晋南地区, 如黄连木、黑椋子、翅果油、文冠果等;栎类作为富含淀粉的林种在山西也有分布;核桃、山桃、山杏、沙棘等优质食用油料树种, 在山西广为分布;还有约30余万hm2的盐碱滩涂和20万hm2的柠条灌木林是优质的固体燃烧和饲料林资源, 培育和发展新型能源林木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6 积极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开发建设方向 篇5

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

作者:曹俊怀

【摘 要】随着教育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内涵式转变,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各学校纷纷将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心,学校文化建设在实践中进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在何方?怎样建设学校文化?仍然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无法绕开的新课题。文章尝试从以上方面解读学校文化建设,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一种思路和启示,期望学校在文化大发展中少走弯路。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 建设方向 建设途径

一、学校文化的再认识

(一)学校文化的界定

什么是学校文化?这对于学校文化研究者和建设者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命题。许多学者从其上位概念文化的角度和组织文化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有: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的结果;学校文化指校内有关教学和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形态。[1] 郑金洲教授收集关于文化的概念至今已有310多种,如果我们仅止步于概念的界定与争执,极容易陷入“概念的沼泽地”。另外,学校在实践中将文化建设作为重心的目的之一是试图通过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将学校办出特色,避免发生千篇一律和千校一面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学校文化,除了在理论上对概念外延和内涵进行判断、推理外,还必须从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校的文化现象中挖掘学校文化。

(二)学校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学校文化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可以使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通过结构化的划分找到研究学校文化的契机,同时也为实践者找到工作的切入点。与文化概念的莫衷一是相比,学校文化结构比较简单和一致,围绕着学校文化的两条主线: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将学校文化结构划分为三种: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

1.物质层面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创造的物质的总和,包括建筑、设施、标识等。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物质载体,也是形成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基础和条件。与学校文化的另外两个层面相比,学校物质文化具有文化性、损耗性、资本性等特点,与其他层面之间存在着依附性和互动性。[2] 物质层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风格以及审美意识。

2.制度层面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一种程序化的体制和操作,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引领、约束、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起着激励与约束的效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着力建设点。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学校规章制度、权责的划分等。

3.精神层面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三个层面中最深的层次,指学校主体在相当长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被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按照著名的文化专家的说法,即“我们据以做事的方式”。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其他两个层面的最终目的。

(三)学校文化的作用

1.促使学校共同体的形成通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共同愿景,生成一套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改善了学校成员的心智模式,因此通过学校文化的浸润、引导作用,整个组织会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不是先前的一种机械的人工制品。

在现代工作中,为了追求分工专业化带来的经济理性,社会成员人为地被分割在不同的组织中,进行着流水线式的高度合作,社会成员之间紧密依赖,但是与之带来的是人们之间的情感日益疏离,认同感越来越弱。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弱化认同感转向共同体认同感在教育领域中的一次尝试与努力。形成有机共同体后,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有利于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方面,由于学校文化的建设要集中全体教师的意志,反映教师群体的诉求,是由全体教师创造的一种集体意识,因此学校文化具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像信仰一样使学校教师对学校和工作产生归属感,使每位教师将自我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学校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使教师群体形成合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共同的愿景、健全的心智模式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的集群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的愿望,因此教师群体必然会在学校制定的共同愿景下,把这一愿望当成自己努力的方向,去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路在何方

(一)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因此学校文化具有历史性。这就要求学校文化建设者在实践中重视梳理学校历史,回溯源头。毕竟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不同,如若真正办出特色,就必须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对历史足迹进行回顾进而提炼、整理,去粗取精。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历任校长、退休教师、毕业生收集一些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事件,倾听他们记忆中的学校印象、他们期望中的形象。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对照过去,我们才能知道在以后的文化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程度,才能有根基。总之,构建学校文化必须依赖学校独特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挖掘学校文化资源。

学校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中的制度机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时无刻不与社会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必然影响着学校的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学校文化研究者与实践者要具有时代意识和前瞻意识。树立时代意识指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基于历史传统,但又不能囿于历史传统,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做出新的调整。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文明异质性、文明冲突、价值冲突、文化多元化都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和挑战,在实践中师生容易受到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左右,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历史的经验已经无法解释现行的存在。这时学校文化建设者应该以开放、平和的姿态去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学校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将外部的挑战视为内部变革的机遇,一方面进行批判式的审视,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借鉴式的运用,批判与继承相结合,促进学校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坚守历史积淀与结合时代特色并不矛盾,他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辩证法。不坚守历史只一味迎合时代发展容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失去根基,迷失方向。同理只坚守历史根基不结合时代特色容易缺乏特色与活力。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将历史积淀与时代特色相结合。

(二)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在新课程标准下倡导本土情怀,将校本课程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新的途径和思路。美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学校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学校处于周围的社区环境中,不断地与周围的事物发生着各种信息、物质的交换,因此倡导本土情怀可以使学校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我国区域辽阔、地区之间社会风俗和文化相差很大,这种差异和特色的乡土特征就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名人故里、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等。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无法脱离具体的文化传统,否则会影响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沟通。在学校文化建设时注重本土情怀,从周围社区环境中汲取文化建设的营养,促进校本课程的研发。一方面可以是学校更好地融入社区得到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性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播和继承。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闭门造车,漫无目的的凭空想象。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统揽世界上一流名校(包括基础教育学校)的成功经验中,无一例外的都有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正如萨乔万尼所说:“最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正确的文化以及关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所共同认同的意义,是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成功学校的两条基本规律。”[3] 在实践中应对国外先进的文化建设理念进行批判式的借鉴和思考,将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存在背景与发达国家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做法有效契合,形成既有根基(本土情怀和历史积淀)又有创新(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新型文化建设思路。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做正确的事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要‘忙’,也不要‘茫’,更不要‘盲’,应该从正确的目标开始。”[4] 这种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既做正确的事,也是管理学中极力倡导的。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仍然需要借鉴这种思路。学校文化的共同愿景和思想来源于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集中体现了学校主体的意志,必然也要反映学校主体的诉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人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对象。从学校特色文化的提炼、建构到学校文化的具体落实,都离不开学校主体的参与与配合。然而学校文化建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正确的事”:把学校文化建设当做一项应景之作,以任务形式授权给学校某个机构,该机构用在政绩思维的主导下用一些显性的物化手段来表达学校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经过集思广益的探讨和调研匆忙得出结论。一方面,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占据了上风的前提下没有了学校主体的参与和探讨,必然不会得到学校主体(学生和老师)的认同,缺乏认同感的学校文化也就失去了作用的对象,学校文化无法进入学生和教师的内心世界,无法改善他们的处事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样的文化建设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将学校文化建设理解片面化、窄化,以为只要是建设就必然出现一些实际的产出和效率,毋庸置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物化建设作为支撑,但最重要的是文化化人的力量。康德说:“人始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5] 文化建设中更要认清人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技术和物质只是辅助的手段,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二)进行五项修炼

1990年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 第五项修炼 》中所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即汇聚五项修炼或技能: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望;第四项修炼是团体学习;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在新经济时代更要“修炼”好文化内功。

1.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指在自我极限的基础上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较

高层次的需求,学校作为社会最后的精神家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引导其成员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实现冯友兰先生笔下由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的转化。自我超越的精要在于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力,这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他们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成长中的学生,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引领可以塑造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这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存在与个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和进行决策的依据和准则。它不仅决定着人们如何认知周围世界,而且影响人们如何采取行动。健全的心智模式则会帮助组织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不易察觉,但是极其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着组织的内力。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校主体心智模式的建设和改善。通过集体研讨和外出学习,借鉴一些先进的思维理念和管理模式改善学校员工原先“被动的僵化的思维”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更加主动灵活和有效率,逐渐变成一种集体意识被学校成员所认可。最后心智模式改善的结果必然是使企业组织形成一个不断被检视、能反映客观现实的集体的心智模式。[6]

3.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共同拥有的目标。共同愿景为组织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焦点。在缺少愿景的情况下,组织只能被动地适应性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组织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且对组织愿景产生认同感时,成员之间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学习成员之间适应性的学习转化为创造性的学习。建立学校的共同愿景其实是让学校组织产生一种凝聚和导向作用。

4.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学校团队成员的学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彼得·圣吉认为,当一个团队能够整体搭配时,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调和个别力量,使力量的抵消或浪费减至最小。整个团队就像凝聚成的激光束,形成强大的合力。当然,强调团队的整体搭配,并不是指个人要为团队愿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将共同愿景变成个人愿景的延伸。[7]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由于其引领和导向作用,客观上要求全体成员具有一致性的诉求和愿景,这就需要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改善学校成员之间原有的、分散的、不一致的、相互冲突的心智模式,从而形成合力。

5.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统思考可以帮助组织以整体的、动态的、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若干个部分: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学术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和融合多种文化是文化建设者和研究者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以整体的、动态的认识论去理解这个问题,坚持“合”“分”结合的辩证观。既要“分”,又要“合”,“分”使其成为不同的“自我”,坚持“自我”以特色融入整体。“合”强调在方式上倡导宽容与平等、理解与对话、在内容上用本校的文化特色和精髓作为各种亚文化的共识。[8]

四、学校文化建设小结

学校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学校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其建设过程必然是循序渐进和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学校文化建设在逻辑上与文明的生成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者在实践中一定要戒骄戒躁、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注重文化建设的过程性和积累性,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的作用就会如涓涓细流去滋润万物,引领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探究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建设方向 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品牌;注意事项

1.我国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多年来一直处于无序的状态,文化建设在地区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城市的群众文化建设要比城乡的健全,发达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要比欠发达、落后地区更加完善。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的文化建设也存在不小差距。这样的差距,除了与经济有关外,还与当地的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重视旅游的地区往往要比重视经济发展的地区在群众文化建设上更加的完善。

群众文化在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均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有潜力的群众文化没有得到推广,各个文化团体各自为战,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市场的参与度低,文化的创新力度不够,导致部分群众文化很快消弭。

随着十七大、十八大的召开,群众文化的发展得到了重视。目前,各个地区从上至下,都在积极研究和部署有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事宜,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我市为例,通过这几年对于群众文化的发掘、发展,逐渐的将“刘三姐故乡”这个文化品牌打响,同时,也是的很多极具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发展并壮大起来,如彩调剧。

2.群众文化品牌的含义及意义

建设群众文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形成文化品牌。什么是群众文化品牌,简单来讲,就是一种被众人所认可的文化产品,其具有相对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差异性、独特性、价值性、认知性”。群众文化品牌的形成,不仅能够提升地区的文化内涵,还能够为地区的旅游带来巨大的助力,同时,群众文化品牌的形成还能够提高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3.建设群众文化品牌的几点要求

3.1定位准确是建设群众文化品牌的前提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群众为基础的文化活动,既然是以群众为基础,就要符合群众的鉴赏宽度。另外,群众文化除了要雅俗共赏外,还要能够实现大众的参与,如举办大型的广场活动,组织有广泛性的广场舞等,就能够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所以,群众文化建设一定要在方向上做好定位,决不可盲目或是一意孤行,以我市定期举办的旅游文化活动为例,就是一个很好的群众文化建设活动,而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地区的文化,也发扬了当地一些有特色的群众文化的参与和进步。如当地的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就因此广为大家所了解,同时,催生出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者和热爱着积极投身到群文活动的建设中,为群众奉献上美味的精神粮食。

3.2与时俱进是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要求

群众文化不能总是固步自封,还需紧跟时代的步伐,当大家都流行起广场舞的时候,我们的群文工作者不能因为广场舞的一些弊端就排斥它,应该做的是合理的引导这些文化,将这些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我们的文化活动中,如在群文活动中,增加广场舞节目,让广场舞的大叔大妈能够通过广场舞参与进我们的群众文化中,让我们的群众文化更加的具有时代感、现代气息。

3.3融入地域文化是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关键

“就地取材”才是建设有地方特色群众文化的根本。群众文化融入地区文化元素,更能够亲近当地的群众,也更加能够为当地的群众所接受。就像这个扭秧歌,在北方那是家喻户晓,人人都会那么两三下,也是普及率极高的文化活动,但是在我们南方,就行不通了。宜州,刘三姐的故乡,什么出名?当然是山歌、彩调歌舞剧、劳作、生活习惯、人们生活的环境、养蚕采桑等。我们在建设新的群众文化品牌的时候,就要将这些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融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当地群众的注意,才更加具有吸引力,群众也才更加乐于参与。如宜州市开展的“刘三姐杯”全国山歌邀请赛,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成为了宜州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成为了群众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的提升了宜州的城市文化和旅游价值。

3.4市场的参与是激活群众文化品牌活力的重要元素

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群众文化要发展壮大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除了需要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外,还需要市场的参与。首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需要经费的,各种奖励是激发群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只有参与了才会逐渐喜欢上。其次,市场是要盈利的,市场在赞助的过程中,是要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商家的目的就是将自己和自己的产品宣传出去,我们通过将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与商家的商业活动接轨,由商家出资筹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而我们则在活动中积极的为商家的做好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同时积极宣扬商家的社会公德,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们的群众文化的生机活力。在多次举办的文化旅游节活动中,正是有了商家的参与,才使得每一年的文化旅游节人潮涌动,各类的群文活动在商家的大力赞助下,举办的丰富又多彩,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居民,也将众多的外来游客吸引到了宜州,并喜欢上了宜州的山歌、山水、人文。而商家也在每一次的旅游文化活动节日上,赚了个满盆满钵,还将本土的优质企业宣传到了外面,实现了双丰收。

3.5不断地创新是群众文化品牌的源动力

创新群众文化,并不是要快餐式的文化,那样的文化是无法成为品牌,成为一个地区的名片的。如何进行创新呢?我市在这方面积极探寻,不断发掘新的源动力,通过引导和培训,发展了一批优秀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这些工作者先后组建了20余个业余的文艺团队,这些团体在编排文艺内容上也始终紧跟时代的发展,如编排了关于当前的清洁乡村、留守儿童等的节目,一些节目则以彩调等极具地域特色文化方式开展,很好的展现了宜州的新的精神风貌。用参与活动的一位宜州市民的话来讲“内容蛮新颖、蛮贴近生活滴,看了之后很受教育,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结语

群众文化的开展与发展不能离开群众这条主线,同时,群众文化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群众来分享。合理的引导、发展群众文化,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探讨 篇7

作为信息化和城市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智慧城市将是促进城市信息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当今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013年8月, 广西南宁、柳州、桂林、贵港以及柳州市鱼峰区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为广西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迎来重大机遇。近几年, 在国家大力倡导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指导下, 随着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的推进, 广西智慧城市试点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将日益提高、政务管理措施日益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日益上升, 对增强广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经济转型, 建设集约、低碳、绿化、智能的新型城镇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一词首次出现是在1984年美国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 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 (Smart City) ”的创新构想。2009年底, IBM公司公布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软件解决方案。

近十几年来, 美国、欧盟、日本、瑞典、韩国等国家地区都在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和运行中的应用, 努力打造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

1.1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为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世界各国均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高度依赖信息化技术改变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宏伟计划, 即打造智慧城市。美国率先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计划, 并于2009年6月启动智能电网项目,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电网的智能控制, 以实现能源独立控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又于2009年9月,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 将迪比克市建设为“智慧城市”, 在交通、水、电、燃气等公共服务方面, 智能化地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随后, 欧盟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 以建设新网络、发展新通信技术、提供新服务为主要目标,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并为此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价标准, 对欧洲70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

而在亚洲, 韩国、新加坡和日本走在较前面。2004年3月, 韩国提出了u-Korea战略, 计划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公共资源远程共享;2009年, 韩国仁川市和美国思科公司合作, 拟通过公共通讯平台和网络技术的使用, 将仁川市打造为生态型、智慧型城市, 为市民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税务办理服务。2006年6月, 新加坡推出“智慧国家2015”计划, 拟将新加坡建设为一个以资讯通信驱动的智能化城市, 通过资讯通信技术实现交通、电子政务、民生服务的智能化, 提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与交流的便捷性。2009年7月, 日本开始实施“智慧日本战略2015”,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数字化技术, 实现政府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三大公共事业的智能化服务”, 目前日本已基本实现了医疗健康数字化服务。

1.2 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在全球城市信息化发展浪潮的推动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 国内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目前很多地方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并纳入“十二五”规划。已经发布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城市达68个, 其中副省级城市11个, 占全国副省级城市的73.3%。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规划。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所占比重较高, 中部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经济圈也在积极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2012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始启动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 并带动其他城市积极跟进。2013年1月29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共90个, 其中地级市37个, 区 (县) 50个, 镇3个;8月5日,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公布, 共有103个城市 (区、县、镇) 列入试点 (包括广西的四市一区) 。2013年12月13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与微软中国共同宣布将组建“住房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中心智慧城市技术解决方案联合实验室”, 共同打造中国未来城市智慧发展重要技术支撑平台。

其中, 我国第一个着手实施打造智慧城市试点的是宁波市, 其建设内容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打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十大服务体系、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期大幅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 为市民提供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深圳以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基地、交通智能化为目的, 以发展电子商务为核心, 努力将深圳打造为“智慧深圳”。上海提出了以实现健康档案、教育和全球贸易投资方面的数字化监管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南宁市和昆山市分别提出在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产业建设、人文及医疗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目标。

在智慧城市方面,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13年开始积极组织区内城市进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申报通知下发前就提前动员、宣传培训、组织申报工作, 全区共7个城市 (城区) 申报, 5个城市 (城区) 获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分别是南宁、柳州、桂林、贵港以及柳州市鱼峰区。

2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2.1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应以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线, 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对象, 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体系。

(1) 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共享协同, 统筹全局, 科学破解各城市发展难题。

(2) 创新驱动、合作共赢。“政、产、学、研、用、资”合作, 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升级。

(3)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指明方向, 给予参与主体激励和保障, 培育市场, 依靠市场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有序推进公众参与决策的水平, 保障公众利益。

2.2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要求,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立足新型城镇化, 坚持“四化融合”, 在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确保智慧城市实施方案科学、可行。

南宁市应以打造“平安、宜居南宁”为目的, 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通过在市政设施建设、应用处置、交通、能源利用、人居环境等方面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 以期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便捷、安全的社会环境。

柳州市应突出“工业、生态”特点, 以建设“智慧的生态宜居工业城市”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 符合西南工业城镇和生态城市的定位。该市信息化技术在工业、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管理、城市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 数字柳州、地理信息平台、数字城管系统等多个系统技术先进;“两化融合”成效显著, 获得了国家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 成为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试点城市。该市应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给排水、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等。智慧城市的创建将进一步推动该市“四化”健康发展, 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桂林市应充分利用该市资源和人才优势, 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需要, 突出“以人为本”,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该市拟以“绿色桂林、生态桂林、和谐桂林、魅力桂林”为主旨, 在整合原有已建成“两化融合实验基地”、“智慧旅游”、“智慧市政”等部分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纲要》 (2012年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 以及国家旅游改革综合实验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建设等内容, 以发展“智慧旅游”为主线, 促进“四化”建设, 打造国际智慧旅游城市典范。

贵港市应以“黄金水道, 生态宜居”为理念, 通过“智慧贵港”建设, 到2017年, 实现网络宽带到村入户, 无线网络覆盖中心城区, 公共信息平台运行良好, 信息共享能力大幅度提升, 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应对城市发展难题, 努力打造内河港口、混合交通的智能管控模式, 以确保其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地位, 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制度、资金政策, 创新商业模式, 智慧城市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柳州市鱼峰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是运用信息技术, 打造一系列智慧化应用, 解决鱼峰区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发展模式转变带来的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管理、经济稳增长等相关问题。

2.3 广西智慧建设总体方案

智慧城市云平台是核心技术, 通过“云平台”将破除“信息孤岛”, 打破原有的烟囱式结构和点对点的集成模式, 实现IT资源的共享和集成的标准化、平台化。云平台包含“两个中心、一个平台、两大体系”。“两个中心”即数据中心、资源中心;“一个平台”即共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两大体系”即安全体系、标准体系。云平台采用SOA架构, 将IT资源、数据、应用等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客户。服务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即基础架构服务 (IAAS) 、平台服务 (PAAS) 及软件服务 (SAAS) 。在社会管理方面, 云平台上接应急指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城管等各类应用, 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及应用智能化转型、深层次应用;在公共服务方面, 基于云平台进行业务和功能拓展, 推进医疗、社区、校园、家庭、办公等区域公共服务的高度信息化;在环境支撑方面, 建设智慧楼宇、智慧电网、智慧资源等;在产业发展方面, 推动云计算服务、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结合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求, 从顶层设计开始, 分期进行建设:

第一期, 以社会管理为主题。统筹资源, 重点实现交通、城管、应急指挥、环保的智慧监管, 并着手实施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的初步建设。筹建科技园区, 为智慧城市平台提供有效的支撑。

第二、三期, 以公众服务、产业发展为主题。重点建设医疗、教育等民生关注内容, 以及旅游、物流等推动产业发展的内容, 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 持续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发展, 实现富庶文明和谐的城市目标。

2.4 广西建设智慧城市的要点

首先, 建立各试点城市的统一公共信息服务和运营中心。实现IT基础资源云化, 实现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的统一管理、按需分配部署、资源动态调度;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库, 实现对地理信息、法人等基础数据的统一访问;建设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资源的集约共享和应用的互联互通, 满足未来统一支撑的业务系统的建设需求, 完成以后将实现:建立各市统一的基础数据标准规范体系, 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综合;对城市视频、交通等各类信息进行整体综合分析和挖掘, 为管理决策和资源优化分配提供支持。

其次, 探索“企业投资建设, 政府租赁服务”的建设模式。由政府主导, 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采用“企业投资建设, 政府租赁服务”的商务服务模式来运营, 即各市 (区) 的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投入一定比例的启动资金, 后续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引进企业投资来解决, 并由企业负责相应项目的运行维护。

此种BOT模式与传统由政府单独投资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政府前期只需要支付启动资金, 减少一次性大的投资, 让政府先享受服务, 后支付租赁服务费用。如南宁市可将平安城市建设项目资金作为智慧南宁项目启动资金, 整体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 在建设平安城市的同时完成智慧南宁一期工程, 政府协议期内每年仅支付一定的服务费, 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

(2) 政府少量投入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特定行业, 吸引企业投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信息产业, 并通过投资示范作用, 带动民间资本、私营企业参与南宁智慧化建设, 促进城市智慧化建设多元化。

3 结语

笔者在通过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重点的基础上, 结合广西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自身特点, 提出了推动广西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设智慧城市,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对于促进广西的持续健康发展、突出广西城市功能特点、全面提升广西城市建设发展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目前, 广西南宁、柳州、桂林、贵港以及柳州市鱼峰区已被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对广西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西,智慧城市,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掌舵方向以考研促学风建设 篇8

一、当前高校学风状况分析

学风, 一般解释为“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情绪、毅力、态度、效果等。它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 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 尤其是近二年, 高校在校生急剧膨胀, 生源素质的多层次化和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 使得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愈发凸显。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学生综合素质低。

由于高校的扩招, 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生源质量却逐年下降。加之90后大学生心理性格特点的多样性, 使得对学生的管理更加困难, 学风建设遭遇新的挑战。

(二) 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目标缺失。

在新生入学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涯时, 很多学生都声明将来要考研或者过英语六级等等, 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没有恒心, 不但没有实现理想, 反而导致学科成绩不及格。

(三) 学习上过分强调兴趣爱好。

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 过分强调个人的兴趣爱好, 结果只学习感兴趣的专业, 导致没有正确的学习心态, 成绩不理想, 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四)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学校周围有很多网吧、台球厅、歌厅等娱乐场所, 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 很难抵挡住外界社会的这种诱惑, 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玩乐中去, 甚至一些学生逃课去玩, 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五) 学生对于考试的态度淡漠。

有部分学生甘愿补考, 补考不过还有重修, 还有毕业前的综合补考, 总之抱着肯定能拿到毕业证, 甚至有些同学甚至抱着结业的想法。

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如何更好地加强学风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学工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探索了很多思路, 也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方式去实施, 最终发现正确引导学生考研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正确的考研观能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考研观, 会让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 静心学习, 扎实基础。

二、正确引导学生考研的措施

(一) 加强对考研的认识教育。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学生对考研的认识不明确, 不深刻, 缺乏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 使大学生在考不考研究生, 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研究生等问题上认识不清, 难以正确评价自己, 结果做出的选择往往不科学。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引导, 耐心教育, 从学校、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成才的角度引导大学生走健康向上的成才之路。要引导学生从当前的国内形势、社会对人才需求出发, 面向未来, 了解社会, 认识自我。还要引导学生从所在学校与其它高校间的对比中, 从对学校发展变化认识中, 从自己在学校综合表现中以及在院系、班级的总体测评中出发, 正确地给自己定格定位, 当学生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就能做到充满信心, 立足现实, 拚搏进取, 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提高学历层次。

(二) 从入学教育抓起, 让考研深入人心。

在引导学生考研工作上, 要“早动员, 早指导”。新生入学教育中, 就要介绍考研情况, 表彰考研先进人物和单位, 请考研成绩好的毕业生介绍考研心得和经验。在每年上期考研学生成绩公布后, 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考研经验交流大会, 下期开学初针对毕业班学生举行考研动员大会。通过开展多次考研相关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考研信心, 让考研深入人心, 形成浓厚的考研氛围。辅导员以及班主任要在心理上贴近学生, 帮助学生, 给他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引导他们树立考研目标, 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考研贵在坚持, 有人说, 坚持到答完题走出考场的那一刻你的考研也就成功了一半。确实, 考研过程中放弃的人不在少数, 只要坚持下来, 也就拥有了大半的胜算。那么, 辅导员要组织一定的活动, 一来可以缓解学生复习带来的压力, 二来可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还要邀请往届成功考研学生给在考学生传授经验, 以帮助学生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和持久的耐力, 帮助学生顺利拿下考研“持久战”。

(四) 掌握考研动态, 帮助学生制定复习计划。

作为辅导员, 必须清楚学生的报考动态, 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最准确的考研信息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 帮助其建立合理的复习系统。高校辅导员可以邀请一些考研成功的毕业生举办以考研经验交流为主题的班会, 让学生从成功者的身上借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辅导员也要提醒学生, 成功的经验并非适合每个人, 在借鉴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当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后, 辅导员还要不断的督促和监督其按时完成学习计划, 并在学习计划出现问题时提醒学生及时作出调整。

(五)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和考研辅导班。

现在考研市场上复习资料和考研辅导团队错综复杂, 良莠不齐, 稍有不慎, 就会落入商家的圈套, 不但对学生的考研起不到积极作用, 还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更有甚者, 有些资料存在明显的错误, 这将成为学生考研路上致命的绊脚石。辅导员必须引导学生全面考虑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 选择针对知识缺、漏点的补充性资料, 查漏补缺。及时让他们购买报考学校历年考试题和其他学校相近专业的历年试题。通过历年真题帮助学生找寻差距和不足, 为制订下一步复习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组织考前模拟训练来改善学生考前紧张心理, 引导学生进入考试状态。

(六)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营造和谐上进的备考环境。

充分发挥学工队伍在指导和管理考研学生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提高学习效率。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受挫能力不强, 意志品质欠缺, 心理状态脆弱, 这就更需要教师, 尤其是学工队伍的教师多关心考研学生, 营造宽松、和谐和安静的备考环境。鼓励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科学的用脑方法、健康的心态复习迎考, 劳逸结合, 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在考试中体验快乐。

(七) 加强对考研学生的心理辅导。

考研像高考一样, 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学习过程, 但又完全不同于高考, 需要凭自己的毅力去解决学习的难题, 去抵制丰富校园生活的诱惑, 需要加倍的恒心和毅力。一边是学习的压力, 一边是生活的诱惑。这种二维情景更加容易产生诸如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要想减轻甚至消除考研学生的身心压力, 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考研人员自身的鼎力合作。要针对考研学生复习迎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及时加以辅导和调适, 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优良的学风是纯净考风的基础, 更是一所高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颇多, 需要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任教师用心去解决, 只要我们用心, 相信学风建设在大家的努力下, 一定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卫时银, 刘继荣.浅议新形势下会计教学模式的改进[J].商场现代化, 2007

[2].王奔.能力本位的“三全“会计实训[J].会计之友, 2007

医院信息科建设的方向与目标 篇9

1 注重员工发展,加强培训和集体学习,全面提高信息科的技术水平

医院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技术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必须拥有一支高效的信息专业技术队伍[1]。医院信息系统包含各种软件,如His,Lis,Pacs等。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采用购买的方式,如何整体布局、互联互通这些软件以实现信息融合,如何甄别、选择到适合自己医院的优秀软件及开发商,这就完全依赖于信息科的技术水平和实力。

医院信息系统是医院管理者思想和方针最能达到完整体现的地方,随着医院的发展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医院各级管理层必然要不断的进行战略调整和管理上的变更,如科室的调整,收费项目的调整,资产的调整等。因而,要实现良好而有序、信息流转顺畅、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管理,就需要不断的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改版和更新,就需要信息中心员工有较高的软件二次开发水平。同时,如何鉴别和判断出合理而科学的软件更改需求,就完全依赖于信息中心员工的管理水平与责任心(当然也需要有适当权力)。因而,软件开发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医院管理水平的理顺与提高。

医院做为一种公立机构,其人员淘汰成本较高,要提高信息科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及其人员素质,需调动全体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以适应IT行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医院的现实需求。加强员工培训,关注员工发展,是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策略。注重员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良好的员工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实现,是一种花费较少,对医院和个人都有良好收益的方案。医院信息技术水平实际上是信息中心员工的技术水平的化身,员工技术水平低下必然带来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低下及大量的无用或高投入低效益的投资,进而带来各科室间及科室内部人事的互相不满及人事上的互耗,形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及人事上的离心力,潜在地严重阻碍着医院的发展。注重员工能力水平的提高既能提升其事业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又能为医院的发展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培训和学习形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如设置以下学习形式:

(1)科内员工轮流每周一讲座。以适当报酬、充分交流学习的原则,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加强内部交流有利于团结同志,教育同志,正确员工发展方向。(2)送部分员工到信息化水平高的医院或著名软件公司,重点实验室交流学习2~3个月甚至半年。(3)尽可能安排员工参加各种免费的培训。目前,各种免费培训水平良莠不齐,广告成分占主要因素,虽然不能系统的提升员工水平,但是一个接收外界各种信息的良好平台,如有条件,可多派员工参加。

2 信息科管理制度的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靠人治不靠法制,凭热情、靠感觉处理事情,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落实,管理责任不到位,企业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不管是信息时代也好、知识经济时代也好,归根结底搞企业基础工作一定要扎实[2]。面对医院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不管人,制度管人。良好的制度是高效管理的基础,医院信息科必须加强自身制度建设。

(1)定期培训、集体学习制度的建设。在IT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要保持员工技术水平的先进性,首先要让员工的不断学习有制度的保证和支持。保证人人必须学习,人人都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机会;(2)IT设备集体审批制度。大多数医院信息科都负责IT设备的审批和分配,为保证公平合理的分配资源,应让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化,杜绝资源分配不公并适当照顾医院重点发展方向。在资产分配上,应严格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踉,会议决定"的原则,即能杜绝信息资源在全院的重复建设与浪费,又能减少腐败。腐败的减少必然为带来员工向正确方向发展,注重自身知识水平提高的可能性;(3)科学有效的人员流转制度及人才引进制度。IT行业不是一个可以干一辈子的行业,有IT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是。IT从业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以更新其知识结构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医院本身对其人员技术发展的动力不足,与外界同行相比待遇也不足,培训机会也不足,因而医院IT人员为医院奉献一些年月后,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甚至灰心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社会及家庭方方面面的压力,学习的精力也会自然下降。而这些IT从业人员又是为医院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如何建立有效的人员流转机制,让所有为医院作出贡献的员工都能共享医院发展的成果,信息科应请示院方争建立良好的人员流转制度。本着和谐发展的精神,量才及贡献程度流转人员,增加有生力量,更新并提升信息科的技术实力及知识结构。同时,团结员工,发展员工。

在新进人才方面,力争招有高素质人才。鉴于IT行业的特殊性,高素质人才就需要高的成本,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有必要制定IT人才引进的特殊的待遇,并期有制度上的保证。

3 低技术含量的IT服务外包、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向外转移,注重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各个医院信息科往往承担了打印机、电脑维修等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完全可借鉴国外大公司IT服务外包的经验,即经济又能转移工作重心,发展关键领域,如Cisco公司,其网络维护服务都是外包给其它公司做。医院可将低技术含量的IT服务外包。外包把信息中心从原有的对系统进行维护升级等工作中解放出来,这实质上是进一步增强了信息中心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5]。并且,注重重要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考虑到成本和员工发展,对于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如电脑维护等,可通过加强医生培训和成立电脑爱好者协会等方式,使各科室自行解决,使其工作外移。

信息科作为医院的信息管理中心、理工医结合的重要阵地,应加强以下研究工作:

(1)医院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与实践。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企业管理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提出了重点关注企业运作流程合理性,并对其进行优化、重组的思想,在改造传统企业的过程中被广为使用[5]。作为同样着眼对传统企业运行模式的重大改革,这一思路本身与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理念上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其方法和手段在数字化医院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通过这些研究工作与实践,力争提高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就提高了医院的效率;(2)软件工程、软件设计的研究。虽然医院大多数的应用软件都是采用购买的方式,但不是任何一个小需求应去购买软件,任何一个需求更改都要去求助于软件公司,很多时候完全有必要自主研发和二次开发。虽然对于大型的软件,鉴于人力和物力上的原因,不能自主开发,但要做到一个适合自己医院应用的软件,必须要有医院的自主软件设计和后续的二次开发;(3)IT服务管理的研究。IT服务管理强调和业务需求有的有效融合,同时注重IT投入的成本和效益。IT服务管理以流程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是一个主要用来提升IT效率,协调IT服务部门内部动作,改善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以及借助企业对信息化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进行有效的管理办法。IT服务管理通过建立服务水平协议(SLA)来保证IT服务质量的协同流程,它融合了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变更管理、资产管理、问题管理等许多流程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企业的环境,组织结构,IT资源和管理流程的特点,强调企业的运营目标,企业需求和IT服务的交到协调一致[5]。信息科作为IT服务部门,有必要且必须进行IT服务管理的研究。如ITIL的研究;(4)紧密服务于临床应用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与医院相关科学开展合作研究,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如脑功能分析中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手术导航的图像处理研究,病案统计的研究。同时,科学研究是提升信息科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动力,能转而提高信息科为医院提供IT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4 注重紧密服务临床应用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加强学科建设相结合

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现代高科技的密切结合与相互渗透[3]。1900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20%以上的获奖者是运用理工医结合的研究方法解决医学重大问题的科学家,如心电图机,CT的发明者研究动作电位传导和产生机制的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科学家等等[4]。理工医结合是医学发展、基础学科发展、IT技术及其它相关工程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大学科的融合有利于迸发出对生命科学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和有现实解决意义的实用成果。信息科无容置疑是各个医院理科和IT技术、工程力量最强的科室。信息科理应发展成医院"理工医"的结合的重要阵地,理应是医学与IT技术相融合的科学研究的大舞台,应为临床及科研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新思路、新解决办法,提升医院的科研实力。目前,国内外众多大学附属医院都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理工医相结合的研究。如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美国哈特福德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信息科作为最接近医疗临床一线的研究机构,可开展脑功能分析、电生理信号分析、图像引导的放疗、手术导航,病理及病案数理统计等的研究。研究是医院学科点建设的重点,能较好的引领医院的技术水平走向国际前沿。信息科通过开展这些紧密服务于临床应用的与IT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逐步积蓄科研实力,可力争申报到理工医结合的相关学科,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5 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信息科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医院信息科不应该只注重医院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从事低技术含量的IT服务,应该高定位,远目标,既以服务医院的信息管理为中心,又以紧密服务于临床一线的科研工作为重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和理工医结合的重要素质,以服务好医院的信息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为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马中立,张凌中.医院信息化对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5(22):350-351.

[2]鲁冠球.漫谈制度建设[J].企业管理,2001,1:39.

[3]吴芝芳,徐强,孙景梅,等.坚持理工医结合培养跨世纪人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7,3(4):401-601.

[4]上官辉.坚持理工医给合培养复合型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6:17-19.

[5]张云川,蔡淑琴.服务商主导的IT外包风险规避[J].科研管理,2005,15(2):38-41.

[6]左天祖.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Jerva M.BPR(business processredesign)and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making the case for integration[J].Health Inf.Manage,2001,21(4):30-37.

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方向 篇1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 2015 年6 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 年) 》 (以下简称国务院 《计划》) 。到2017 年, 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 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 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 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 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 年, 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针对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国务院《计划》从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 (职务) 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八个方面入手, 全方位、多层次提出顶层设计蓝图。国务院《计划》出台后, 甘肃省予以积极落实, 进行了一系列调研, 研究出台我省具体的实施办法, 9 月8 日,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主持召开省政府第93 次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行动计划 (2015-2020 年) 》 (以下简称甘肃省 《行动计划》) , 力争到2020 年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从而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 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扩展补充渠道统一城乡编制

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和补充渠道单一, 无法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的难题, 如, 一些教学点没有老师愿意去, 音、体、美教师严重缺乏, 致使一些乡村小学音、体、美课程无法开足开齐, 国务院《计划》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着力点, 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等途径, 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 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 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 以及“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 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等方式,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而甘肃省出台的地方性《行动计划》提出, 建立省级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 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 其中, 村小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 教学点编制按班师比的方式核定。

提高生活待遇落实补助政策

生活待遇是乡村教师颇为关注的问题, 也是制约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务院《计划》提出, 要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 中央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 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现行制度架构内, 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各地要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统筹予以解决。

甘肃省《行动计划》提出, 58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享受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补贴200~600 元基础上, 享受每月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补助;将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每个乡建好1 所乡村教师活动中心;夫妻双方均在同一县域内的乡村教师在自愿的情况, 由县 (区) 负责选调一方到离家就近学校工作。

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外语、论文不做刚性要求

职称是乡村教师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国家虽然规定职称评定向农村地区倾斜, 但由于职称岗位比例不高, 在中高级职称评聘中, 乡村教师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为此, 国务院《计划》提出, 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 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 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 (职务) 时不作外语成绩 (外语教师除外) 、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注重师德素养, 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 注重教育教学方法, 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 (职务) , 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甘肃省《行动计划》提出, 乡村教师在评定职称 (职务) 时, 达到初级、中级职称 (职务) 晋升年限的, 师德考核和课堂教学能力测试合格后直接认定, 晋升高级职称 (职务) 时, 不作外语成绩 (外语教师除外) 、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推动县管校聘制度加大教育交流轮岗

城乡教师交流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师资力量在城乡间公平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目前, 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还不健全, 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还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国务院《计划》指出, 要进行“县管校聘”管理体制的改革, 为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计划》提出:“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 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这一举措再次关照了乡村师资力量较薄弱的村小和教学点。

甘肃省《行动计划》提出, 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 推行学区走教制度, 探索“大学区”管理体制, 促使优质教师资源特别是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在学校之间、乡县之间、城区之间、县际之间合理流动。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 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

加大培训力度建立荣誉制度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国务院《计划》对乡村教师培训数量作了硬性要求, 指出“到2020 年前, 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 学时的培训”。同时, 《计划》还指出, “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 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 鼓励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

甘肃省《行动计划》提出, 从2015 年起, “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从2016 年起, “省培计划”新增经费倾斜支持乡村教师培训。到2020 年前, 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 学时的培训。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 提高学历层次。同时, 加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音体美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是国务院《计划》中的一大亮点。《计划》提出, 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 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省 (区、市) 、县 (市、区、旗) 要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 年以上、10 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甘肃省《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 适当扩大省政府“园丁奖”表彰数量, 名额分配重点向基层一线和乡村教师倾斜。在乡村从教20 年以上教师的子女, 省内教师招考时优先, 市县制定本地高中升学照顾政策。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适当增加乡村教师比例。

流行音乐方向学科建设探索与研究 篇11

【关键词】学科建设 教育 流行 发展 融合

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多年来,在各个专业方向上都有着较为统一的培养方案、大纲、教学进度、教材、考试办法等,而且还有着自己专业的研讨会、音乐会、讲座等多种交流形式,这对于这些专业方向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推动,用高校的层次与力量将音乐各专业推向更高的地方。但音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层次不可分的,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音乐各专业方向的看法和喜好度也有着微妙的转化。前几年音乐专业学生可谓是蜂拥而至,大家都为能够学习音乐考上大学而人前显贵,随着这几年社会的发展,大批音乐生的就业,社会对音乐方向的需求从数量转化为质量和新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有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在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方向里面就业,很多家长和学生慢慢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学习音乐的学生也慢慢的减少了。但这并不代表就不会有人学音乐,作为学校来说这时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找到更吸引人的点。也就是做市场调研,从社会找市场。社会需求什么,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

所以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来说,应该顺应社会需求,在自身现有专业质量上提升的同时,加大对新专业的培养与探索,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一、流行音乐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乐坛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风格,有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歌曲深入人心,虽然社会上对其褒贬不一,但其特例独行的风格体系使其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与缓释,在群众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已经在探索着流行音乐教育的探索之路,国内已经有星海、四川、武汉等多所音乐学院都开设了专门的流行音乐学院,为国内一线演艺输送人才。省内很多高校现也在努力建设流行音乐学科或现代音乐等,这说明大家都看到了流行音乐的前景,都要将这块教育空白来填补。现以我院建设流行音乐学科的一点经验与大家探讨,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来建设我们新的教学之路。

流行音乐只是一个统称,其实这个风格体系有着自己很多的风格和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简单将其分为流行(POP)、爵士(JAZZA)、摇滚(ROCK)、说唱(R&B)、布鲁斯(BLUSE)、灵魂乐(Soul)等。而在学科建设上我们又可将其分为流行音乐演唱、流行音乐演奏、流行舞蹈等方向,每个方向再向下分为以上的不同风格,可以说是形式多种多样。要想短时间掌握这么多种分支的音乐风格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入手,先抓其中的几个学科来建设,当然这些学科也是我们学生们容易接受的。

二、在我校我们是这样进行探索的,以流行音乐演唱、流行音乐演奏、流行舞蹈方向为三大门类进行培养计划的设定,先不以风格来区分它们,因为风格的区分需要依赖于现有师资和教学设施的建设。这便是我们最初的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现如今我们课程设置如下:

流行音乐演唱、流行音乐演奏、流行舞蹈分别开设1-6个学期。这样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方向为自己所学,而我们同时要求不论学生选择哪一个为专业方向,其他两门课程也要必修。我们要培养的是能上台的学生,不是只能在琴房练习的学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被社会需求并生存。

以上课程设置只是现行的一部分,我们还有许多的想法,但趋于条件的限制需要一步一步走,从中可以看出在流行音乐学科建设部分我们力求多样化、专业化、一体化。

三、课程设置中我们还有一项目标教学,就是四年级学生可以看到只有流行音乐实践指导一门课程,这就是让任课老师带领学生可以跨老师、专业组合,排练节目。同时开门办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实习基地去,将社会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带回来,我们再根据其需要不断的变化我们的节目设置。这是一个灵活性很强的时间段,也是我们前三年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方向及机制 篇12

一、完善以制度执行为重点的廉洁约束

制度是企业良性运行稳步发展的航母, 企业不能没有制度, 即使企业不愿意用制度来约束员工,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也是在各项完善的制度保驾护航下运行。

廉洁是制度的价值指向。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的生产过程保持安全、高效、廉洁, 其中安全指向生产服务过程, 保证施工人员及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威胁;高效指向最终成果核算, 是经济意义上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对比;廉洁则贯穿整个生产服务过程, 在制度中是属性, 在企业是特征, 在个体是品质。人性的弱点和企业的局限决定了廉洁需要制度来保障和约束。在企业的一系列制度中, 廉洁文化的核心理念应该以适应不同的地形环境, 并与变化的环境融为一体制度可以不断被修正和完善, 而廉洁理念是变化中的不变, 是制度完善的方向和目的之一。制度的执行是廉洁文化理念得以长期贯彻并形成氛围的关键, 要严格执行制度, 形成企业的廉洁文化氛围。

首先, 制度的创立应遵循按需而生、简且适用的科学原则。制度制定之前要做深入的调研研究分析, 确定一个适合本企业状况的制度模式, 各部门各岗位的制度都应是同一模式下不同内容的综合, 不应“临时抱佛脚”,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好了伤疤忘了痛”。制度规定过多, 也会产生不良效应, 使人滋生“司空见惯”“见多识广”的心理, 就会漠视甚至抵触制度, 形成了“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局面。

其次, 制度的执行应遵循全员培训、深度执行的严肃原则。制度的建立是把“该说的都说出来”, 制度的执行就是要把“说出来的让人们都听到”, “听到了, 记住了, 还照做了”通过全员培训的方式使制度深入人心, 而不仅仅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会上。深度执行关键在于执行对象的全员性。全员性显现两个针对性的指向, 一是作为高层的领导干部, 二是作为基层的一线员工。两头都要抓好, 廉洁文化建设才有实效和活力。全员性有助于树立制度权威性, 强化其约束力、强制力, 使制度成为“探照灯”和“反光镜”, 检查他人也督促自己而不沦为“橡皮筋”, 一拉就紧, 一放就松。

再次, 有效的监督是增强制度约束性的重要环节。制度是条文性的规定, 缺失了监督, 等于没有制度。监督需要智慧, 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制度是保障企业生产服务之水长流的钢管, 那么监督就是铆钢管的铆钉, 直接影响着钢管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需要宏观社会导向、本企业部门班组的工作特点、各层次和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持续健康的完成,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真正克服“上级监督虚, 管得了, 看不见;同级监督弱, 看得见, 管不了;下级监督难, 管不了, 看不见”的监督障碍和盲区, 保障企业良性稳步发展。

二、培养以责任心为基础的廉洁意识

强化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 培育自觉行为是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所谓廉洁意识指的是个体促使自身行为保持廉洁知觉、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 在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为价值观。个体的强烈责任心是廉洁意识的基础。责任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内涵, 它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 无论对个人或企业、家庭或社会, 责任感的重要意义都不言而喻。责任心、责任感是个体和企业实现责任行为的基础, 以企业的生产操作规程为保障, 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调节来强化, 将廉洁理念作为个人廉洁行为指导观念以激发员工的责任心, 是将企业廉洁文化落实于全体员工的一个有效途径。

倡导终身学习, 开展廉洁教育, 树立廉洁意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主体是全体员工, 要在全体员工中全面普及廉洁知识, 贯彻廉洁文化理念, 培养廉洁文化意识, 必须将廉洁文化教育和员工的工作学习培训相结合, 倡导终身学习和全员学习, 形成学习型班组, 强化学习对思想引导的重要作用。学习培训有三大目的:一是保护, 树立正直正义之心, 不被风刮倒;二是保养, 添砖加瓦, 添加养料, 增强生产服务能力;三是对“该”与“不该”的正确引导, 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白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

引导员工将自身置于个体、家庭、企业、社会的多角关系链来自我审视, 形成多重制约作用。个体首先是家庭成员, 然后才是企业员工, 总而言之是社会人。个体对家庭、企业、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不少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都有“算账”一项, “算好政治账、经济账、亲情账 (家庭账) , 避免算后悔账”。“算账”是经济运行中的基本行为, 将其引入廉洁文化建设, 其背后是责任意识和责任心的唤起。算账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 以责任心为立足点的, 唤起员工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 作为企业一分子的责任, 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责任, 员工将自身置于企业和社会中来权衡的一个廉洁博弈。很多事例表明在“贪”与“不贪”、“腐”与“不腐”的关节点上个体总有强烈的思想和心理斗争, 此时正是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成效的考验。这种博弈应该成为一种道德底线, 并以此为基础, 不断向奉献精神的培育升华。

三、注重以激励为导向的廉洁教育

廉洁文化建设主体的全员性决定了廉洁文化建设要持续保持良好成效, 必须调动最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在强化制度约束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激励的有效作用。有效激励首先要研究广大干部职工的价值观念和不同阶段的需求种类。价值观念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关系及其运动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 反过来又形成人们考量和评定价值的标准, 其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关联而形成的对核心价值的看法或原则, 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 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相对比较灵活, 通过增减和变动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价值观念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结果, 又对社会变革起积极能动的作用。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需要挖掘和充分利用的是员工围绕企业发展和廉洁文化建设而形成的利害、好坏判断。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 从低到高为五种类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主导需求不同, 强烈程度不同;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求决定的。只有员工走得远, 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正激励与负激励的结合, 也是激励教育中的重要方法。正激励指奖励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 使之强化和重复;负激励是指约束和惩罚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 使之消退。正激励应保持间断性, 时间和数量尽量不固定, 连续性既费时费力, 也易出现效力递减。负激励则要坚持连续性, 及时予以惩罚, 消除员工的侥幸心理, 而且惩罚的刺激比奖励更易见效。在调研过程中, 有不少员工反映, 在廉洁文化教育中, 正面积极宣传教育太少, 反面警示教育很多。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 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 正激励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成果的认识偏差和信心不足。

上一篇:工程施工合同审计下一篇:分子系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