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现状

2024-08-17

开发建设现状(精选12篇)

开发建设现状 篇1

摘要:新课程改革条件下, 陕西省大多数小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相应的,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机制;已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课程较少、类型单一, 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主义;忽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提出了多项能够促进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具体有: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 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 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通过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合作开发,校本研修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果把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红极一时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选修课”开发热潮看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热身运动, 那么在进入21世纪从2001年9月至今的遍及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是否已经促进学校从“活动课程”、“选修课”的开发走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2001年秋季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率先进入课程改革实验, 之后直至2005年末, 该省的大部分县市区的小学已基本上进入了新课程。为此, 从2007年2月起, 课题组充分利用陕西省小教中心承担的“全省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有效资源, 对陕西地区 (涉及到陕南、陕北、关中) 84所小学校长进行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希望能对陕西省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支撑。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多数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 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 表现为课程门数过少、类型单一

表一, 显示了84所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基本分布状态。在调查的84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没有校本课程, 占学校总体的11.9%;已开发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4所, 占学校总体的81.1%, 校本课程门数从1~40不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规模对“校本课程”的数量有一定影响。办学规模较大, 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较多, 反之则少。其中只有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了20和40门, 相应的他们也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学校, 它们分别是:陕西师大附小 (在校生2300人) 和洛川县北关小学 (在校生2100人) , 其他均在20门课程之下, 事实上更多的学校只有一到两门的校本课程, 还有10所学校没有开发任何校本课程。

在问卷中, 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类型分为两大类: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 在拓展性课程下又分出:艺体兴趣拓展课与知识技能拓展课。在我们统计的数据里, 大部分学校开发的课程属于拓展性课程, 占开发课程总数的85.2%, 探究性课程只占开发课程总数的6.8%。在拓展性课程中有53.2%的课程属于艺体兴趣拓展课程, 如:绘画、舞蹈、电子琴、书法、笛子进课堂、体与韵律操、篮球、民俗艺术等等;有32%的课程属于知识技能拓展的课程, 如:阅读、兴趣英语班、数学兴趣班、作文写作、科技发明等。

各校目前存在的"校本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第一, 大多数学校开发的课程内容范围较较窄;第二, 校本课程类型缺乏学校与本地特色, 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特长班"的水平上;第三, 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第四, 探究性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2.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水平仍处于经验性的课程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调查结果表明, 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有56%的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有17%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将后两项数据加总, 目前至少有73%学校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 为了印证以上结果的有效性,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校是否编写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本性的文件, 有20%左右的校长回答编写过, 这个数据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的结果比较接近, 进一步说明了该问题回答的有效性较高。

也就是说有73%的学校并没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但却开发了所谓的"校本课程"。在问卷设计时, 我们对其中的三所学校进行了访谈、调研, 这三所学校都开发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 但却拿不出像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再结合以上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近乎经验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3.半数多的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归因倾向于教师及学校财力两个因素

表二表明, 多数校长认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意识、学校的物力、财力难以保证。而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认识相对不足, 可以说这是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良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术确实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之一, 大多数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等方式使教师的这些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但如果学校本身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校长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反思, 这才是学校要真正面临的困难。

对于强调学校财力、物力困难的学校, 还是应当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方面进行。如果将视角紧盯在校内的条件性资源方面, 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多个省市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告诉我们, 有效利用校外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有效解决学校经费相对不足的有力途径。

4.大多数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表三显示, 有超过半数的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包括:各种图书资料, 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有接近半数的校长认为网络媒体也是目前开发校本课程获取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事实上大部分学校在"两期义教工程"中通过政府补贴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也确实具备了开发一定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实力;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校长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校外课程专家的介入, 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校长并不认为需要课程专家的帮助;此外表三中显示的占比例较低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民俗名胜乡土资源、各种场馆设施等社会性资源"也与学校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最不被重视的资源。

应当肯定地说, 重视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忽视校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 尤其是忽视课程专家的引领, 则恰恰容易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兴趣班"开发阶段, 而对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更进一步发展的"探究性"课程的不重视, 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进入新课程已近7年的陕西省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大都缺乏整体设计, 零打碎敲, 系统性不强, 总体水平仍处于"兴趣班"、"第二课堂"、"活动课"的开发阶段, 尚未真正进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序列中。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其既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也与学校的办学哲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课程资源等因素有关。我们仅就以上调查的结果, 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 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层面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师生的特点、学校设施设备等情况而规划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 应当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提出, 并通过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等的民主讨论之后, 进行修改, 然后进入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没有远期和近期计划的课程开发, 只能是随意的、应景的课程开发, 有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等看似轰轰烈烈, 实际缺少内涵, 这样的课程开发在喧闹之后必然走向衰落, 最后销声匿迹。

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方案的设计, 才能保证学校各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协调有序, 课程的目标相互衔接、主题相互映衬, 避免顾此失彼;其次, 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开发校本课程, 能够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 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应当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安排;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

(2) 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是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还需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条件, 这些制度包括: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 (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学校仪器设备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等。一所学校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就应当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 而校本课程开发要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好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证, 只有这样, 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走上规范化、常规化的课程开发之路,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才能够不断的强化,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2.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 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

过去大多数学校将自主开发课程划分为选修课、活动课, 由于选修课与活动课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使得这种划分在理论上讲不符合逻辑。各校可以在原有自主开发课程的基础上,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更多新型的校本课程。具体说可以按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对于陕西省大部分小学而言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方面, 而对于基础性课程则有待于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入之后再进行。

(1) 拓展性课程也可称之为丰富性课程, 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如果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来划分, 可以将其分成五个方面的拓展课程:健身课程、博知课程、怡情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其中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 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网页信息浏览, 诗词鉴赏等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 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如艺术欣赏、美术欣赏、舞蹈表演;摄影、插花、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课程, 。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如英语会话、小记者、航模制作、演讲等课程。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科大类来划分, 这种划分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并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 避免将课程开设成提高各科考试成绩的补充课程。具体的可以分成:艺体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语言类;民间民俗类;数学应用类等等。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不遵循以上两种分类, 可以开发成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拓展性课程, 例如可以开发以"诗教"为主题的系列拓展课程, 包括诗与美食的探究、传统节日蕴诗情、寻找唐诗中的名山秀水、春天中找诗、诗与爱国、毛泽东与诗、诗的吟唱、诗与地理的探究等等。主题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学生需求的变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动, 这样既可以淡化课程分类界定不清晰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干扰, 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在某一方面优势的课程资源, 稳扎稳打的开发校本课程。

(2) 探究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探究性课程可以分为:小课题研究、社会生活调查、动手实验、项目设计等类别。

这一类课程目前在陕西省大部分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这一类课程有两种具体的做法, 其一是开设专门的探究性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已为校本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10%12%课时数,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7%8%课时数。因此开发专门的探究性课程的政策条件是具备的。此外,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 这为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其二是将探究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各类课程中。其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可以鼓励教师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有些课程, 如数学、语文等, 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 大胆创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获得进行探究活动必备的技能, 如学会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或实验、记录结果, 撰写研究报告等。由于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 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给予探究性课程足够的重视。

(3) 基础性课程是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再增长的课程, 其范围应与国家课程范围一致或重叠。

开发这一类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国家课程进行局部或全部的改编或新编。但进行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对强的教育资源实力和课程政策上的自主权利, 否则将难以进行下去。对陕西的大部分学校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不推荐开发此种类型的校本课程。

从全国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看, 总的趋势是江浙一带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水平要高于内地, 但也仍然处在实践阶段, 还未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理论概括阶段, 因此决不可随意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避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延伸到所有的课程领域, 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脱离我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实际现状。

3.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 形成地区课程资源平台

在我国, 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其课程开发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 鼓励学校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是较好的解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途径之一。其结果就是要形成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资源平台, 使这个区域中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在其中共享全部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即可以直接采用课程资源平台中现成的校本课程, 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的改进、创新等等。这种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 尤其是对那些薄弱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这种"联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也会有很多困难, 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 如果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技能比较欠缺的话, 则很难在联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4.通过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通常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专家的专业引领三种主要形式。

(1) 教师的自我反思, 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盲区, 克服在课程开发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是教师之间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 是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或以开发某一领域的校本课程为载体, 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或课题组, 通过共同的学习与研讨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水平的。

(3) 专家的专业引领, 包括校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引领、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先进经验引领、专业理论引领等形式。校外专家引领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理论学习辅导、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共同切磋、相互观摩的形式进行。先进经验引领可以通过外出调研、参观等形式进行, 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经验。专业理论引领, 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主动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开拓教育视野等等。

总之校本教研的形式, 并不局限在以上几种,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探索出更有效的, 适合学校课程发展的多种形式。

本次调研, 只反映出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局部问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开放性、动态性使得要全面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较为困难。我们将仍然致力于后续研究, 并尽可能参与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陕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 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M) .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01年6月第3期, 第50~51页.

[2]郭东岐.校本研修的实施与推进 (J)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 第23、25页.

开发建设现状 篇2

随着江东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开发建设所带来的利益日益巨大,由此引起的违法建设滋生蔓延。针对今年来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江东区违法建设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总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其带来的影响,思考日常规划管理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规范城市化建设。

一、现状

1、房地产开发项目

房产开发单位大多对项目建筑面积比较谨慎,把关较严,但往往对建筑高度、地面标高等其它内容认识不够,所以规划复核时发现的问题在建筑面积上基本上也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但也有个别开发公司存在侥幸心理,以提高建筑档次、客户有要求、已建好不能整改等理由,擅自改变规划内容,增加建筑面积。如华宏置业开发的华宏凯悦项目。

2、村级留用地开发项目

目前江东区村级留用地以商务办公为主,都需要引进投资项目。边建设边引资的特点,引进项目的不可预知,使得建设过程变数较大。建设方为满足引资要求,随意变更建设内容: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建筑高度、改变建筑立面等,还有部分项目先将结构建好,等竣工复核后再行搭建;如仇毕村建设的现代装璜市场、徐家村开发的徐家综合楼。

3、现状地块改扩建项目

江东作为城市中心城区基本没有规划工业用地,对现有的工业地块来说,面临二难的选择:建筑破损,急需改造,因未能列入开发地块,或虽然已进入土地储备中心,却迟迟不开发,而作厂房已不适合现有生产、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因与规划用地不符,规划部门不予许可。产权方现在的对策就是:一是申报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按规划要求进行报批,按自己需要进行建设,报批完全是应对检查。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二就是直接进行违法建设:改建、扩建厂房,改变使用性质,如江东水表厂。

4、开发建设后留下的零星用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区的改造和道路系统的完善,城市道路两侧出现了一些零星的用地。这些土地有些是因为地块没有全部被征用,也有的是已被征用,因地块狭小或不规则而暂时不能开发建设。这些用地大多位于道路两侧,地理位置优越,由于近期没有明确的规划用途或没有及时进行绿化,被建成临时商业用房。这些商铺规模小,建造时就知是临时,所以建筑质量差。还因为没有规划控制,大多沿街而建,后退不足,没有停车位,经营时占用城市道路,妨碍交通,也影响城市形象。如中兴路(民安路北)、惊驾路(体育场处)、刚建好的沧海路两侧,有大量未经审批的建筑。

5、集体土地中的违法建设

随着江东区城市的发展,原处于城市边缘及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周边土地的不断升值,住房需求的提高,拆迁赔偿费增加,都让村民们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大范围违法行为随之出现,从最初在自己土地上扩建、加层,发展到侵占集体土地。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增加了交通、消防等安全隐患,还破坏了环境,也影响了他人的利益,引起邻里纠纷。此类违法建设多存在于尚未收储改造的城中村如仇比村、桑家、江南村、史魏家等城中村。

二、对策

1、对房产开发项目,应重视规划许可的各项内容,审批时在符合规划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余量,以防施工产生的误差;同时加强批后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而对以种种理由故意改变规划内容,增加建筑面积的行为,规划部门将按照城市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处罚力度,不能让开发单位有利可图,以杜绝违法行为。

2、对作为村级留用地的开发项目,审批前主动联系,了解项目的真正意图,灵活布置各类建筑,避免建筑布局单一,以应对招商的需要。

3、对现有工业用地,应从实际出发,对短期不开发的地块,可以允许进行临时建设,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地块及周边环境。对这类用地,不能一味的堵,是既要控制,也要给出路,使企业在规划指导下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4、城市开发建设留下的不仅仅是零星用地,还有未被拆迁或拆了一半的建筑。这些留下的建筑与已开发的地块或已建成的道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影响了城市景观。因此,建议对这些用地分别对待:未被征用的土地,允许其在符合有关技术规定的前堤下自主开发建设;对已经征用的土地,在地块或城市道路开发建设完成后,尽快进行绿化,以保证城市规划顺利进行。

微课开发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微课开发 微课大赛

高校扩招以来,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下降这一现实促使大学英语课堂不断革新与尝试,但成效不尽明显。情感教育、模因驱动、母语迁移等等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人士开始寻求适合目前学生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应对策略,微课课程在这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微课以其“微”字见长,意即“小而精”,微课正是数字化学习时代的产物。对于这一较新事物的推进,各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微课赛事,帮助并鼓励新的教学模式和碎片化内容的出现,满足这一电子信息席卷社会时代的需要。但在这些赛事的背后,集结着目前国内微课开发的困难和问题。

一、微课开发的动机与研发困难

微课作为相对新生的事物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不足为奇,微课本身特点“微型”更适合当今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发微课资源算是顺势而上,占尽天时地利,其膨胀之态可视为是时代所需。赛事的频频举办一方面帮助积累微课资源,整合全体国人智慧,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微课资源,另一方面,赛事主办方对赛事规则解释不够全面,对网络基站的兼容量准备不够充分,其想法有點突然,看到别的省市这块做得有模有样,也想大施拳脚,有跟风之嫌。与此同时,部分参赛方的团体和个人则抱着“为荣誉而战”的想法,因为在职称评审中获奖对于个人都是有利的,据统计,绝大部分(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证书 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有些参赛者是被动参赛的,学校必须要推出作品,故而在积极准备的过程中有消极怠工心理,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微课研发意识。除此,微课赛事明确规定了技术分,很多电脑技术初级水平的教师很难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微课内容的取舍也是一大困难,参赛作品中有部分视频惊人的相似,其结果是影响参赛者的热情包括微课学习者的好奇。

二、微课开发的跨学科整合问题

微课教学内容形式上借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引入投影幻灯、电子白板、交互式液晶屏、虚拟技术等多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学生不仅多感官多角度地接受信息,也能更加生动和立体地感知信息。无疑,微课课程在形式上就必须吸取其他学科的优势,如软件应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设计等相关课程。在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开发一个微课作品需要组织庞大的研发团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实现人员的配置;同时,微课课程的内容编排上也需要跨学科意识,如英语课堂教学的微课视频,如果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它不仅要涉及语言这一基本内容,还得夹杂文化、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如此,微课视频对老师提出了深层次要求,在教学任务繁重的一般本科院校任职的老师很难有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疲于上课之余,老师们想的可能是放松一下身心,微课资源开发的全面综合性很难达成。

三、微课开发的学科层级与区域差异问题

虽然微课研发成了各大省市的规模赛事,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力,但在参赛作品的数量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以首届湖南微课大赛为例,在规定时间内上传的微课课件数量中,学前教育占41个,基础教育中小学部分占2546个,初中1828个,高中942个,视频主要是有关语数外三门课程,初中物理的视频数量超过了其他学科。而高等教育部分本科组有722个,语言类占77个,高专组总共100个,英语的只有3个,这些数据表明不同阶段的老师参与热情不一,学科差异较明显,基础教育课程中知识点的传授可以更好地利用简短微课视频,而高等教育中的许多课程的知识点很难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完成,它需一系列的综合演义。

除了学科层级差异问题,同一学科范畴下的区域差异也较为明显,首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于2014年11月正式启动,参赛截止到年末,从参赛数量看全国本科英语组有853个作品,其中湖南占40个,从全国范围比例看,基本达到平均。但从参赛学校看整个赛事,各地区差异较大,除了港澳台地区无人参赛,西藏也无参赛作品,宁夏只有2所学校,青海和内蒙都为4所,云南9所,贵州和重庆分别是10所,很明显,西部地区对于微课研发的热情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一份面信息触及范围太窄,另一方面区域重视程度有异。要研发微课课程,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量的不断积累,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总之,微型学习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适应了学习者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的需求。[2]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其上所说,目前的微课研发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如何正确认识微课制作的有为性是关键,个人所在部门的支持和团队的合作亦必不可少的。尽可能将微课的实践范围扩大,不仅需要量的支撑,更需要精品微课的出现。比赛形式是一种很好的研发模式,微课研发的未来呼吁更好的组织方和参与者。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8-9.

钢渣开发利用现状概述 篇4

1 钢渣的由来和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钢渣是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是生产钢铁过程的副产品。由造渣材料、冶炼反应物、侵蚀脱落的炉体和补炉材料、金属炉料带入的杂质和为调整钢渣的特性而加入造渣材料所组成的固体渣体, 钢铁生产工艺不同以及原料不同, 所产生的钢渣的化学成分也不会相同。虽然具体成分有所差别, 但钢渣的化学成分大致类似。钢渣主要的矿物相为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钙镁橄榄石、钙镁蔷薇辉石、铁铝酸钙以及硅、镁、铁、锰、磷的氧化物形成的固熔体, 还含有少量游离氧化钙以及金属铁、氟磷灰石等。

2 钢渣的加工工艺

对于钢渣的处理工艺, 需要从钢渣的总体利用水平、环保和节约资源、降低投资这几方面综合考虑, 既要达到和满足炼钢工艺要求, 使得炼钢顺利进行的前提下, 同时综合分析液态钢渣的黏度和流动性, 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 确保钢渣和钢铁的有效剥离开, 以此保证钢渣的活性, 同时降低钢渣的不稳定性。

钢渣根据出处不同可分为转炉钢渣、平炉钢渣和电炉钢渣;根据生产阶段的不同, 平炉钢渣又分为初期渣和末期渣;电炉钢渣又分为氧化渣和还原渣;按钢渣性质, 又可分为碱性渣和酸性渣等。

目前, 国内外钢渣处理工艺呈现多种多样的特点, 主要考虑更多为钢渣的资源化。由于炼钢工艺、炼钢设备、造渣材料、钢渣物化性能的多样性及在利用途径上的多样化, 现阶段有热闷法、热泼法、盘泼法、滚筒法等。

3 现阶段钢渣开发利用情况

钢渣总体回收利用方式可分为两类:内循环和外循环。

内循环主要是指钢渣作为烧结料的原料和炼钢的返回料。钢渣返烧结主要是利用钢渣中的残钢、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锰等有益成分, 将其作为烧结矿的增强剂, 钢渣本身是熟料, 含有一定质量的铁酸钙, 对改善烧结矿的强度有一定的作用;另外转炉渣中以固溶体形式存在的钙、镁, 可以代替溶剂, 在降低溶剂消耗量的同时, 可以使烧结过程碳酸盐分解热减少, 降低烧结固体燃料消耗, 具有一定的降低能耗作用。

外循环是指将钢渣尾渣应用于冶金炉以及建材、水泥、道路工程、农业生产等, 拓展产业链, 提高收益。钢渣用于道路路基的垫层、结构层, 尤宜用作沥青拌合料的骨料铺筑路面层。钢渣筑路, 具有强度高, 耐磨性和防滑性好, 耐久性好, 维护费用低等优点。钢渣还可制造砖、瓦、碳化建筑材料等。各类钢渣均可作为填坑、填海造地材料。高磷钢渣作肥料有悠久的历史。钢渣中含有钙、硅、锰以及某些微量元素, 完全可以用以作为酸性土壤的肥料加以使用。

目前钢渣研制开发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陶瓷、泡沫混凝土、纳米碳酸钙及吸声材料等产品, 将为社会减少大量钢渣堆埋所占用的土地;可节省大量优质资源的消耗, 如粘土、砂石、石灰石等;同时减少钢渣堆埋所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地下水等环境风险;为社会大规模减少CO2排放, 如20×104t液态钢渣制备陶瓷原料可减排CO2达1.6×104t;制备1吨纳米碳酸钙折算减排CO21 t。将钢渣资源化作为研发的产业项目, 不但可以解决资源不足, 资源浪费的窘态, 还有利于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完善。

4 结语

钢渣作为固体废弃物是社会发展与企业生存的巨大负担, 同时也是待开发的一座宝藏。对钢渣的研发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 使得原本废弃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也将该资源完全的无害化, 为环境保护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钢渣的综合利用将是利国利民, 造福后代子孙好事。

参考文献

[1]李捷.浅谈钢渣的综合利用与资源化[J].山西冶金, 2005, 3:32-34.

[2]王爱华.钢渣的综合利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8, 27 (12) :8-9.

[3]毕琳, 林海.钢渣的综合利用[J].钢铁, 1990, 25 (3) :66-69.

中国法制建设现状分析 篇5

中国法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法制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事情,是与当前社会与道德对比相适应的,也是我国当前的现状和道德的体现。一听到法制,似乎就感觉与我们大学生还很遥远,其实他离我们很近,并且今后的法制建设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更好的去完善。

我们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从无到有,所表现出的问题很多。主要的问题是受得的社会人情世故的关系太多了。通过上思修课才了解到,我国现在相对较成功的一部法律婚姻法还算完善。现在的单亲家庭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增长趋势较快,但都表现在相对的大城市,相对的绝大多数人还是遵纪守法和伦理道德的,在我们大学生的眼里,就是不说法制,在伦理道德上也说不过去。

当前社会的矛盾,作为大学生的我来说,有一部分法制还不完善,所指定的法律条例还不能预先制定。一旦引起社会的公愤才去修订,一旦引起社会的公愤,就是修订完后,照样会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发生。就像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一样,发生了才去限制,才去修订相关的法律。最严重时还是当前的酒驾事件,引起了社会公愤才去修订法律。在修订前经过了多少次的醉酒驾驶,经历了多少严重的交通事故,又放过了多少个狂妄之徒,造成了几死几重伤,不说判死刑无期...造成了多少个幸福的家庭被毁,就这从道德上讲这也不是肇事者一个人判死刑就能解决的。可是,修订前的交通法没有相关规定的条例。但是引起社会公愤后修订的交通法又有多大的约束力呢?就看最近一年的数据,酒后驾车发生的案例不止十例八例吧?这可是交通法明文规定酒

xxxxxx 柴新斌 xxxx班

后驾车直接触犯法律的,还是有很多人宁愿触犯法律去祸害幸福的家庭,最为狂妄的就是当前的“官二代”,“富二代”了,不是有钱就是有势,有钱的用钱压,有势的用权压,本来判死刑的成了无期,无期又成了有期,最后竟然赔赏点钱就无罪释放了,有些死者家属宁不要钱也要令肇事者受到法律惩罚,以免以后又破坏别的家庭,但是交通法上还是又漏洞,让肇事者免过一劫。这样的社会矛盾就需要相应的调整法律,法律才是统治社会和每个公民的最佳武器。法制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实时更新,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如果从我国法制和道德相结合的发展情况上看,以我大学生的角度上看还是挺不错的。都说西方国家的人几乎不闯红灯,而中国人在没有管束的时候闯红灯是习以为常的,但是在我看来最近几年我们的国家总体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做的一点也不比他们差,也基本上都做到了红灯停,绿灯行的原则。包括行人或开车,有些闯红灯的也基本上是有权有势的更主要的是没有道德意识的,还有一些就是年纪大的老爷爷老奶奶,法律意识不是很好。闯红灯也应是触犯相关法律的,不管是行人还是开车,只要是闯红灯都应严格执行管理,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法制建设才能更加健全。

我国的行为约束现在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伦理道德,一个人的行为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其次是要为家庭负责,最后也要为社会负责,绝不能给国家和祖辈丢脸。都属我们的国家是东方圣地,礼仪之邦,在道德行为上绝不能给国家蒙羞。所以从古代起就受到孔夫子的影响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故有古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可以看

xxxxxx 柴新斌 xxxx班

出我们的先人是非常重视道德,用道德来约束自己。

当前我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法制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加强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要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可以说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些都充分揭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当中所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总体法制理论基础相对还是薄弱,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和完善。虽然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还应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最重要的是首先了解并解决这些阻碍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总的来说,中国法制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发展进步,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制理念日渐人心,更需要我们大学生的学习来进一步健全社会。

柴新斌

开发建设现状 篇6

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S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5-02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

[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

[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5][6]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

[7] 孙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作者简介

医技科室建设现状与趋势 篇7

概念:理解不同、功能明确

对于“医技”的概念, 不同建筑师、设计师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且对其用途和轮廓都有着清晰的认识。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2010报批稿) 中的医技科室包括:药剂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放射科、核医学、超声科、病理科、中心供应、输血科等。而有些设计师常把手术部也列入医技范围内。

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会设置专门的医技部, 医技部主要是指运用专门诊疗技术或设备, 协同或辅助临床各科诊疗疾病的技术科室。

另一些医院可能不设专门的医技部, 但是一定会存在或分散或集中式的医技科室。

圣帝国际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时治宇表示:“我们经常提到的医技科室, 是指运用专门诊疗技术或设备, 协同临床各科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部门。”此外, “在一些医院中, 通过一些仪器的诊断和治疗, 也称为特诊, 就是特别诊断、特别检查的意思, 比如B超、脑电和心电等检查都称为特诊。”

广州市设计院首席室内设计师沈奇将医技科室分为4类:“一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的科室, 这里面就包括检验科、生化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二是向临床提供辅助治疗手段的科室, 理疗科、针灸科、放疗科、营养科等。三是向临床提供治疗、物质保障的, 这里面主要是消毒供应室, 医疗器械设备维修。四是既能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又能对一些疾病提供独立治疗的科室, 包括放射科和超声科。”

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玉龙说:“我国的医院医疗功能单元主要分为门诊、医技、住院三个部分。医技这个叫法是中国式的, 而在美国的医院基本以治疗和住院为主, 会另设手术、影像等部门。医院的门诊功能大多由私人医生及社区门诊所承担。在我国一些现代化的大型医院里, 更有将各种诊断治疗设备综合形成一个中心诊疗部门或称为医疗设施中心, 国外也有叫中央临床检查部门的。”

现状: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 很多医院没有做过医技科室整体的规划设计, 在遇到门诊量增加, 而导致原有设备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时临时增加设备, 所以在医技用房的改扩建过程中, 经常出现见缝插针、四处填补的情况。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六分院副院长程超对记者说, “这种现象在放射影像、核医学等科室表现最为突出, 因为是大型设备, 又需要做射线防护, 利用原有建筑改造非常困难, 基本是室外单独建设, 这样就造成院区内医技科室分散的情况, 使得患者难于找到, 给就医造成不便。”

程超进一步解释:“当然, 这些医技科室的改扩建也有其自身特点, 即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影响到正常运营。但由于它们散布于院区内部的各个角落, 影响了医院的二次改扩建, 届时对这些医技科室只能再拆, 这必然导致新建工程资金浪费。

模式:独立设置与结合设置

我国医院中较集中的医技科室设计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独立的医技楼。另一种是与门诊部结合设置成门诊医技综合楼。医院根据现有资金、面积条件和管理形式来确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形式。

*独立楼, 注意空间转换, 频繁使用的设备设在一层

建设独立的医技楼通常有这样几种可能:

——随着医院的发展, 医疗设备的更新, 原来的医技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要求了。住院与门诊的改造相对比较容易, 而医技的改造更为复杂, 所以很多老医院会另外建一个新的医技楼;

——在一些大型的肿瘤医院, 会建设单独的医技楼;

——在国外的医院中会体现为有更为独立的影像中心、核磁共振中心等。

据了解, 现在我国, 单独建一栋医技楼的情况比较少, 因为它需要医院面积充足, 需要更合理的流线设计以及清晰的指示标识。

时治宇坦言:“由于我们的门诊量非常大, 空间的转换和较长距离的行走容易让患者和家属感到不便和厌烦。如果医院想要做独立的医技楼就要设法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让患者在空间转换过程中不会感到烦躁, 比如一些医院通过塑造院区的优美环境、设计自身建筑的美观造型、布置连廊内的文化和疾病知识海报等方式来实现。”

门诊、医技、住院之间如何联系才能减少人流的穿插和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呢?

很多建筑师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这样一个方式——通过最合理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

但那又该如何才能实现呢?连廊和地下通道此时便显现了其作用。

解放军总医院外科大楼与医疗楼通过空中连廊紧密联系, 方便患者就诊检查与医务人员的工作, 其与同期建设的肿瘤中心、二期建设的内科大楼以地道相连。分期建成后, 有外科楼、肿瘤楼, 连同原门急诊楼、医疗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北部医疗区。

时治宇提出:“独立的医技楼, 通过连廊将门诊和住院部连接起来, 而医技楼中连廊所在的一层, 一定是医技设备使用最频繁的一层, 比如B超检查室、X线机房等。

*门诊医技综合楼, 通过医院街串联科室

我们也看到一些新建的医院大都设计的是门诊医技综合楼,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缩短患者就诊距离。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设计三所所长姚红梅说:“门诊、医技、住院的关系, 应该是一个空间上的关系。如果医技是一个独立的建筑, 那么它会夹在门诊楼和住院楼之间。而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综合楼里面, 平展的门诊通过医疗街串联起各个诊室, 医疗街的尽头是医技部分。医技部分由于使用比较频繁, 所以它一般设在一栋建筑的低层和地下一层, 住院部分则安排在建筑的高层。”

值得注意的是, 在综合楼里面, 医技各科室可能是自成独立区域, 也可能是将各科室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分散设置。

在综合楼里, 串联起医技科室和诊室、病房的往往都是医院街。

以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为例, 它的内部交通组织是在门诊、医技区内以宽7.8m主街贯穿至妇科和产科住院区域。以主街为主, 形成鱼刺状的交通方式, 将门诊、急诊、住院、医技各个部门相联系, 并使各部门相对形成盲端独立区域, 这既便于就诊, 也阻止了其它病种患者交叉通过, 从而减少交叉感染。

门诊、医技有关科室均设置在中心妇产科医院的前三层之内, 手术室、ICU、检验中心、实验室等均分别设置在第二、三层, 以便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使用便捷。

而在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 设计师在设计时引入了两条贯穿建筑纵横的医院街。在整个门诊医技综合楼区域内, 通过东西轴线上贯通的医院街, 将门诊、急诊、急救和医技区有机联系起来, 而各科诊室呈条状挂在这条医院街上, 整条医院街开敞明亮, 候诊环境优雅宜人。而南北向的医院街一次连接综合楼大厅、门诊一级部门、住院部外科病房、住院大厅和住院部内科病房, 贯通南北, 形成一条敞亮的内廊。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怎样的串连形式, 都必须以缩短患者就诊流线作为根本的设计目的和依据。

设计:具有复杂性、明确性、适宜性与灵活性

无论是门诊医技综合楼里面的医技科室还是独立的医技楼, 在规划设计时都需要做到——

对外:为患者创造最为简短的诊查路线, 路线清晰且方便就医;

对内:将各种人流物流合理组织, 降低运营成本, 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如果以上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 便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医技的使用效率, 同时达到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

*复杂性, 设备和空间设计、空调和照明设计均不同

建筑师们告诉记者, 医技是医院设计中最为复杂的部分, 设计要求包括:平面尺寸要满足设备的放置要求, 布局要满足医疗流程及其对于洁净度的要求, 房间温度要满足设备正常运转所需的温湿度要求, 等等。

而医疗设备和空间设计关系上存在这样的问题, “比如核磁共振的设备, 它有会产生电磁波, 两间核磁共振房间就不能挨到一起, 它们中间会有一些距离上的要求。”姚红梅说。

再有, 腹腔镜检查室内地面和墙面需用宜于保持清洁、刷洗的材料;膀胱镜、尿道镜、结肠镜检查室内要有检查台, 检查台要有排水口, 污水应从排水管直接通至下水道。因患者受检查部位需用温水洗净, 因而需有温水供应设备;内窥镜室都需做遮光处理, 并设局部照明灯或电源插销。门口上不宜设使用指示灯。

还要考虑设备的承重。以X线主机为例, 其重量在1.5t左右, 天轨、地轨、立柱等也都支撑悬挂在地面或上层楼的大梁上, 且需水平移动。因此, 必须充分考虑相应楼地面的荷载和电缆地沟的构造措施。而直线加速器这样的设备由于考虑承重因素, 所以大都放在地下一层。

也就是说, 建筑师设计时既要考虑设备受外界环境影响能否正常运行, 还要考虑是否给外界环境带来影响, 更需要考虑它们不同的使用功能需求。

另外, 不同医技科室对空调和照明的要求有所不同——

放射诊断X线机房多为暗室操作的无窗空间, 对自然光照和朝向都没有要求, 但是它必须注意防潮防水处理, 以及空调、照明设计。

X线放射机房, 其照度要求不高, 但照明设备要能调光。还应考虑患者从明亮的候诊室经走道到更衣间再到机房, 检查完后反向退出的明暗适应性问题。因此, 候诊区光线不宜太强, 走道、更衣室的光线更应依次减弱, 以形成过渡区, 以此减轻对患者眼睛的不良刺激。

由于患者检查时要脱去外衣, 冬天脱得更多, 稍有不慎容易着凉, 加重病情;夏天因机房遮光, 通风不畅易使室温过高, 湿度过大, 对患者和设备维护都是不利的。因此空调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冬季、夏季的温湿度, 需要严格控制。

*明确性, 功能分区明确, 医患流线分离

目前, 越来越多的医院“医技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区域, 在这样的区域内, 患者的流线和医生的流线, 不能交叉”。

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是患者走廊及候诊区域、医生走廊和医辅区各占一侧, 流线分开, 医疗诊断区则介于医生走廊与患者走廊之间。医辅用房和患者候诊区相对独立, 这样做是为了少受外界干扰。医辅区靠医生走廊一端或一侧, 以利于自然采光通风, 诊断医疗区靠医生走廊内侧;候诊及患者走廊在诊断医疗区的另一侧, 患者走廊与诊断区机房之间设置患者更衣准备间及担架进入机房的前室等。

以影像诊断部为例——

患者走廊及候诊区:供门诊、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来此检查、等候, 包括登记、接待、卫生间、担架存放等用房。

医生走廊以及医辅区:供医辅人员内部联系的通道, 以及内部医疗、教学、管理和更衣、厕卫、库房、机修等用房。

诊断治疗区:包括各种诊断机房、暗室、控制、诊室、计算机或数据处理以及患者更衣等辅助设施。

*适宜性, 各科室位置依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

将医技科室置于门诊和病房之间, 只是“大方向”。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不同的医技科室也有适合自己的位置, 这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定, 不能一概而论。建筑师会根据设备的使用特点、使用的频率来安排相关科室的位置。

程超概括:设计师的思路一定是“动线组织的最优、最短”。

他以兰州某医院新建医技综合楼为例介绍说:“新建大楼内部包含了全院的医技、部分门诊科室和住院科室。医技与门诊、住院采用了集中的布局形式。在医技科室的设置上, 坚持科室相关、检查就近的原则。超声检查中心与妇产科同层设置, 内镜中心与内科系统同层设置, ICU与手术同层设置等, 方便门诊患者同层就诊后直接进入医技区进行检查治疗。”

而不同科室, 安排位置也会根据其不同的特点——

以影像科中常规检查X线透视、拍片为例, 其应用面广、量大, 门诊和住院患者都需接受此种检查, 因此将其设置在门诊和住院之间的位置时, 更应适当靠近门、急诊部。

因为, 一般住院患者入院前大都要经过门诊的放射常规检查, 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复查, 以验证治疗效果, 而相较之下门诊拍片用量会更大。

再如, 检验科也同时为住院和门诊患者提供服务。一般检验所需的标本, 多在门诊病房、手术室、产房内采集, 由医护人员送至检验科。在住院规模较大的医院中, 中心检验科的检验项目比较多, 而又比较复杂, 设备也多, 故其位置应靠近住院部, 或设在住院部内。

门诊的检验工作, 一般是由患者亲自前往, 现在医院门诊规模较大, 检查项目繁多, 因而在门诊部中另设一个常规检验室比较有利于患者。

而理疗科内不同的治疗房间最好集中设置。因患者有时需要多种治疗, 既需要电疗, 也需要水疗或者蜡疗, 故电、光、蜡、水疗不宜分散。理疗科还应避免放在地下室, 因通风采光和干湿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灵活性, 合理预留, 为改造提供便利

现实情况是, 医院在改造过程中必须满足新的医疗设备的工艺要求, 但是老建筑普遍存在层高不足, 柱网布置不合理, 交通疏散不满足防火要求等问题。由于限制条件颇多, 加之医疗建筑本身的复杂性, 使医技改造变得尤为困难。

为此,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为未来发展提供合理“预留”。

除了预留发展用地之外, 部分医技科室需要在一期建设时就要有长远考虑。“比如手术部, 因其自身流程特点, 内部功能的设置要考虑到多种洁污物品及医患流线, 所以一期部分就要按照医院长远的床位规模, 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 未来随着手术量的增加, 将预留的手术室进行装修即可投入使用。”程超说。

他告诉记者:“而倘若在二期部分进行加建, 各种流线很难较好衔接, 便会造成所有流线的二次设置 (例如供应路线、回收路线、病理标本路线等等) , 使得运营效率降低, 成本提高。”

现在很多医技房间设计大都是“专机专用”, 那么在最初设计时该如何考虑设备的更新问题呢?

时治宇告诉记者:“现在大型仪器的更新不会很快, 而小型仪器的更新会相对快些。在设计上, 让医技空间往大一点预留的好处就是, 不仅可以让患者有一个舒适的就诊环境, 还可以对仪器进行一些灵活的调整。”

“更专业地说, 设计院做得都是标准柱网和框架结构, 在这个框架结构里面进行调整, 尽可能的不让柱子在我们‘机房’出现, 这会让人们觉得不舒服。设计院要根据功能平面来进行调整。在主框架、柱网不变的情况下, 隔墙是可以变动的。”

据了解, 天津市人民医院是一所具有800床规模的综合医院。占地约11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手术室、ICU、中心检验、功能检查等部门, 均设置在裙房3层, 以便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使用。该层顶部采用大跨度钢结构承重方式, 使得空间划分灵活、方便, 不受柱网的约束, 为该层医技部门的未来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 记者也了解到, 如对放置放疗仪器的空间进行改动就比较吃力了, 因为它的混凝土墙2m厚, 无论拆还是扩, 都很难实现。

对此, 刘玉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国外有一个方法是做成通用式的, 在需要改变的情况下, 可以将里面的墙全拆光, 屋子重新设计、组装。”

以日本国立癌症中心中央病院为例, 其诊室和中央诊疗部门占了较多的空间面积, 所以平面呈矩形, 层间高度也选择6m, 隔断墙采用可灵活分割的轻质隔墙, 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趋势:专业化、网络化、细致化、人性化

*设备转变, 科学配比

通常医院的门诊量、床位数决定了医技规模;医技的规模决定了设备配备的类型。

各级各类医院因性质、任务不同, 检查项目和数量也有差异, 一般乡镇卫生院主要是单纯的X线透视、拍片, 大多为200~400m AX线机, 另有B型超声检查。省级医院、大学附属医院承担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医学研究工作, 需要的设备更为齐全。而在肿瘤医院中, 将有大量的X光机放射设备以供诊断和治疗。

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规模会有不同的医疗配比。

记者不禁询问:如此繁杂的配比策划工作应该由谁来完成呢?

对此, 姚红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需要专业的人士来完成, 也就是医疗工艺师, 他们是院方与医院建筑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也会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的设备匹配、策划。”

医疗工艺师根据院方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制定出合理的设备配备方案, 而建筑师在此基础上完成医疗设备的空间布局、流线设计。

当空间布局与设备配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时, 才能让医技发挥出最大能量。姚红梅也感慨道:“目前, 我国并没有专业的医疗工艺师完成这样的策划工作, 而是由院方和有经验的建筑师来代替了。”

沈奇则认为,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一些原本固定的设备未来将向可移动的方式转变。比如, 患者可以在病房拍片, 拍片设备更加灵活、随意。而医技设备也将朝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 一种设备可以治疗一种疾病。

这样的变化, 都会使医疗空间的设计产生根本的变化, 房间的设置需要更加灵活, 可调整, 以适应仪器的更新。

*运营模式, 无需通过门诊

未来, 网络的发展, 医院分级、分层的逐步实现, 患者在各医院间的“走动”也会更加灵活便捷。

刘玉龙谈及到台湾长庚医院的情况, “不同地区的长庚医院的信息系统可以共享。”这样做的好处是, “在这个医院拍了片子, 到那边直接看就可以了, 不用经过门诊这个流程。也就是说, 医技部分可以直接‘对外’联络, 这样它的服务范围更广。”

医技无需通过门诊, 直接对外运营的好处就是:患者不必在不同医院重复检查,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拍片、验血可以选择不同的医院完成;检验信息在各个医院之间的传送完全没有阻隔。

*细致划分, 建独立医疗中心

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 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越来越细, 病患往往会折返于相关科室, 增加了就诊动线, 同时也不利于院内感控。

为此, 现在产生了专科的医疗中心, 比如癌症治疗中心、眼科中心、牙科中心等。

姚红梅解释说:“假如患者看心血管病, 进入到一个小的空间区域后, 门诊、检查、治疗都在这一个小区域内完成了。未来的医技设置有分散化的趋势, 有些医疗设备, 其它病根本用不上, 只有某种病使用频繁。如果医技完全独立设置的话, 患者就要走得非常远才能完成诊断和治疗。”

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建筑师王彦补充道, “专科医疗中心以相关病症的治疗关联性为出发点, 打破门诊、医技、手术等各部门的分割, 整合医疗科室的布局。在这种发展趋势下, 医技科室的部分功能将会被整合到专科中心里, 特别是常用的一些功能检查科目等, 这将大大缩短患者就诊流线。”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面积3.6万平方米, 设有300床, 并于底层及地下布置PET、CT、直线加速器等肿瘤诊断与治疗设备。肿瘤中心突出肿瘤病症, 形成该专科治疗中心, 集诊—查—治为一体。建筑内部采用门诊—医技—病房的竖向重叠布置, 标准护理单元布置于高层区域。将诊察治疗功能区域布置在低层与地下层。

*人性化处理, 医技科室不再“冷冰冰”

以前, 很多患者以为医技科室都是冷冰冰的治疗和检查, 完全不考虑他们的感受。但今后不再是那样了!

例如, 为了加快检查速度, 提高医生接诊效率, 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使检查过程更加从容、安全, 北京友谊医院特为超声波检查、X光检查等用房加设了患者专用单人更衣间。

医院门诊心电图室的现状往往是男女共用一间, 仅用布帘相隔, 常使患者感到尴尬。而该院在设计时, 将门诊心电图室一分为二, 分成男女隔间, 使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避免尴尬。

时治宇表示, 医技的人性化设计同样可以体现在候诊空间上, 比如电视娱乐、绿植、音乐系统的应用, 以及通过室内环境的改善。他说:“天津泰达医院做的书屋系统, 就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打发等候时间的好方法。”

此外, 也可以通过改变检查室内的环境, 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通过设计壁画、天顶画的方式, 让患者可以缓解压力、转移注意力。一般, 大型仪器的房间, 相对比较空旷, 通过简单的装饰, 能把环境变得温馨, 也增强检查室内的艺术性。”时治宇说。

跃西油田开发现状及下步开发思路 篇8

跃西构造位于阿拉尔断裂上升盘, 整体为与阿拉尔断裂平行, 近东西走向, 被断层复杂化了的背斜构造。在构造高部位发育的F1、F2、F3断层, 把跃西构造分成南北两部分, 其南翼与南倾地层构成半背斜构造, 油气主要分布在南翼的半背斜构造中, 包括了跃地1井区和跃75断鼻两个含油区块。

2 油田开发现状

跃西油田1978年投入试采后经过1999年以来的全面开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2007年至今油藏进入了中高含水期开发阶段, 由于经过强注强采及边水推进等因素影响, 油藏平面、层内及层间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主力厚油层水淹严重, 薄差油层动用程度低, 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 含水不断上升, 采油速度减缓, 油藏稳产难度大。

根据油田实际生产情况, 整个跃西油田的边水和注水波及域如左图所示:跃地1井区整体被边水和注水水淹;跃75井区在构造主体部位供液不足, 2012年增加三个注水井点 (目前已完成2口) 并停注跃西19、20 (套损严重) 。跃75井区跃75井区横向连井剖面油层分布连通性较好, 主要是N1Ⅰ-29、31、32, E32Ⅱ-19四个小层, 其余小层连能性差, 导致注水受效差。

3 开发存在问题

跃地1井区油井均进入高含水期, 地层压力较高。老井递减相对变缓。目前注水方式下水井无效注水、油井无效采液现象明显。今后应改变注水方式, 开展周期注水, 达到降水增油的目的, 实施效益开发, 选择性的开展一个井组的注聚试验。

跃75井区因注采连通关系较差、造成一线油井低产、低效。下步完善构造主体部位注采井网, 加强构造内部注水, 增强地层供液能力, 关停边部无效注水井。同时开展老井复查工作恢复有潜力井。

下步工作思路:

(1) 继续加大对跃地1井区周期注水试验, 并引进有效的调驱调剖技术, 挖潜剩余油;

(2) 仍需加大跃75井区的转注工作, 提高注水符合率, 缓解地层能量亏空;

(3) 因E32小层物性相对较差, 加大对E32小层的酸化、压裂改造技术, 尤其是跃75井区的小层压裂改造、水平井分层压裂、水力喷射压裂技术的引进和开展;

(4) 在资料普查的基础上开展老井恢复工作, 对停躺井进行潜力分析, 对潜力井点潜力层位进行恢复或进攻性措施改造。

摘要:跃西油区主要分为跃地1井区、跃75井区两部分。跃地1井区因初期采液速度快, 造成整体被边水和注水水淹, 跃75井区在构造主体部位供液不足, 如何改善跃地1井区注水开发效果, 及提高跃75井区单井产量, 成为下步工作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油田开发,现状

参考文献

[1]跃西油田储量报告[R].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2005.10

草原现状与保护建设建议 篇9

1 草原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草原三化问题严重

草原“三化”, 即:草原的盐渍化 (碱化) 、沙化 (沙漠化) 和退化。我省西部草原属于中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类型;土壤类型为风沙土和苏打盐渍土;由于环境、气候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致使我省西部草原三化问题严重, 草原三化面积占到草原总面积的70%左右。牧草产量和牧草品质下降, 牧草中的优质建群草种比重逐渐减少和消失, 大量一年生的杂草和有毒有害植物相继进入, 促使草原退化。由于地表裸露, 加之降水少, 蒸发量大, 以裸露地表为中心的土壤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大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1.2 经营管理粗放导致草原生态环境失衡

科学养畜观念薄弱、在利益的驱动下, 短期经济效益行为明显、草原过度利用或只利用不建设, 导致草原严重退化, 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是由草-土-畜构成的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导致该系统的失衡。草原植被的过度利用, 必定造成草原土壤的沙化和盐渍化。

1.3 滥垦、乱占、导致草原面积减少

有法不依现象的存在, 草原滥垦、乱占使草原面积逐年减少, 林牧和农牧的矛盾突出, 开垦草原和在草原上造林, 造成草原水分缺失, 土壤含水量下降, 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1.4 投资不足, 使草原建设速度不及退化速度

建国65年以来, 政府累计在天然草原上投入平均每亩不到一元钱, 而西部草原每年青干草产量是100~150万t, 按现市价值6~9亿元, 产出投入比值严重失衡, 只索取、不投入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2 草原生态保护对策

2005年1月农业部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草畜平衡管理办法》是新《草原法》规定的一项草原保护基本制度, 它要求草原使用权单位和广大农牧民依法按照承包的草场与核定的载畜量进行合理经营, 使草原利用与管理更加科学化、法制化。

2.1 全面落实草原确权承包责任制

草原使用权属的落实就是使草原长期承包到户, 提高农牧民对草原使用和管理的责任, 在增加收入的同时, 调动其投入和保护草原的积极性, 推动牧区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草原应实行有偿承包使用, 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上缴财政, 作为草原改良建设的周转资金, 循环使用。

2.2 依法治理草原

1985年, 国家颁布了《草原法》, 我省也相继出台了《黑龙江省草原管理条例》和《草原禁牧条例》, 使草原保护、建设、合理利用有法可依。对于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依法严惩。积极宣传和普及相关法律条例, 使广大农牧民能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在草原上的合法权益。

3 加强草原建设, 促进畜牧业发展

草原是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基础, 我省天然草原三化严重, 草畜矛盾日渐突出, 已成为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 加大草原改良建设力度、增加草原建设投入是草原畜牧业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3.1 加强天然草原的改良建设

我省西部草原70%以上的 (三化) 面积急待改良, 浅翻轻耙、松土补播、重耙补播和深耕松土等项技术已经成熟, 目前缺少的只是资金及投入。

3.2 建立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

人工种草和建设高产的人工草地, 是目前草原改良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人工草地一般的饲草产量是天然草原的几倍甚至十倍。因此, 大量建设和发展人工草地, 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3.3 加强牧草种子生成基地建设

加强牧草种子生产, 是我们搞草原建设的基础, 是草产业发展的需要, 草原改良必须有适合地域性的优质牧草品种, 但优质品种不多, 而优质品种的种源稀少, 牧草种子的培育与繁殖科技投入及生产投入很小。人工及半人工草场的建立, 牧草种子大多是从内蒙等地引入, 由于地域差异, 生长不是很好, 而且利用年限也达不到理论年限的长度, 这也影响了人工草场建立。建议扩大繁育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培育的龙牧801、803、806等优质苜蓿品种, 使其满足草原改良及人工种草的需要。

新闻伦理建设的现状探析 篇10

一、具体新闻活动中伦理问题

1、媒体“添乱”

2008年, 5月12日, 四川汶川等地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 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全国新闻媒体也立刻行动起来,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纷纷刊播抗震救灾的报道, 不少媒体还派出记者到现场采访报道, 帮助社会和公众及时了解灾情。我国新闻界在地震灾情中所表现出来的快速反应, 报道及时的专业能力和忠于职守、顽强拼搏的职业精神, 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舆论的高度评价。但遗憾的是, “5.12”地震报道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5月15日下午, 某电视台直播着一场已进行了好几小时的现场救助, 一个女性被压在废墟已近72小时, 她的下身被垮掉的一段楼梯和水泥楼板紧紧压着。女主持拿着话筒大声地、不停地向观众说着观众已在画面中看到的情景。她频繁穿梭在救援现场, 并时不时地打断医务人员、救援人员、让他们停下救援工作来回答她提出诸如“你给她输的是生理盐水吗”、“现在救援难度大吗”之类的问题。

5月16日下午, 救援队发现了被3块水泥预制板压了73个多小时的陈坚。在等待和实施救援的过程中, 某台女记者多次采访陈坚, 还曾拨通了直播间电话让他说话 (给妻子报平安等) 。陈坚的情绪一直比较激动, 说出了:“我要坚强…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我希望你们一样, 不要在任何困难面前被吓倒”等感动全国观众的话, 却因此消耗了不少体力。晚22时30分左右, 陈坚在被救出半个多小时后, 不幸去世, 21日, 该台女主持在直播节目中泣不成声向陈坚道歉。但她道歉的话是“我现在特别特别后悔, 那天不应该打断他, 应该让他多说几句。”

5月16日21时16分, 俄罗斯救援队在都江堰救出一位被困127小时的妇女。当幸存者刚被救出时, 记者蜂拥而上去摄像拍照。一名俄罗斯队员赶紧用一只手护住妇女的眼睛, 并对着记者怒吼了一声, 因为强光灯正对着妇女的眼睛。

2、媒体“偏见”

近年来, “跳楼秀”、“跳桥秀”等各类“自杀新闻”层出不穷, 国内各类报刊杂志上都有出现。关于自杀秀的报道近几年屡见报端, 如“民工跳楼讨要工钱”、“陕西彩票造假案中的小伙子刘亮讨要宝马车的跳楼秀”等等。这些“自杀秀”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弱势群体, 通过正常维权途径都难以得到自身应有的利益。弱势群体通过自杀来维权, 许多媒体习惯性地称之为“秀”。媒体对弱势群体生命的漠视让人心寒。

3、媒体“虚假”

2007年7月8日,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报道后, 引起广泛关注。后经北京市公安部门调查, 发现该新闻系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组临时人员訾某自带肉馅、面粉和纸箱, 授意外地来京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 制成包子, 訾某用其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 随后将其编辑, 用欺诈手段获得播出。消息播出后, 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 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不但严重败坏了我们国家的声誉、干扰了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而且严重伤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4、媒体“越界”

2006年春节前夕, 沈阳《华商晨报》连续报道的“穷富救女求助富人”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吉林农民刘福成为了11月大的女儿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在花光了东西拼凑借来的6万元后, 写信向他说过的“中国富豪”们求助。获悉此事的《华商晨报》不仅公开了被求助的六位富豪的名字, 而且不断打电话询问富豪们的打算和反应。对于有捐款意向的富豪, 媒体热情报道, 而没有捐款的富豪则在报道中再次点名。“穷父救女求助富人”事件在《华晨商报》刊出的次日, 全国许多报纸加以转载, 电视媒体也迅速跟进, 转瞬间, 一个本来很普通的私人求助事件, 因为媒体的公开与放大而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话题。有学者认为, 面对这样一个私人性的求助事件, 媒体将求助的富豪点名并对他们的反应持续追踪的做法是典型的媒体逼视。这种行为报道的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 同时也造成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 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媒体只是环境的“瞭望者”。其职责就是面向整个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 如果越过了这个角色定位, 成为私人领域的“逼视者”“窥探者”或是“审判者”的话, 即便是出于善良的愿望, 也必然造成社会生活的无序。要规避“媒体逼视”, 就要在各种利益与价值的权衡比较中合理把握对私人领域报道的度。

二、新闻失德的根本原因

1、社会转型期, 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

从政治的附属物到有限负载政治宣传职能的以新闻为本的事业, 从基本不必过问自身的经济生存能力, 国家包下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生存环境, 到必须在市场中获得自身生存发展的经济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生存环境, 中国新闻业不仅经历着全面、深刻变革的观念变革, 而且经受巨大的制度变迁和体制重构, 新闻道德就在这种转换的节点上陷入困境。任何道德都是制度环境中的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受制于制度环境的影响。不难发现, 现行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制度, 职业特点不够鲜明, 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够具体, 可操作性不强。这种良性制度的缺失和体制建构的滞后, 不仅制约我国媒体的发展, 而且还成为新闻道德资源匮乏的重要因素。所以, 新闻伦理道德的提升, 不仅在于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道德氛围, 更要构建良性的新闻道德制度。

2、经济利益的趋势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唤起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刺激了人们趋利的本能。事业单位, 企业管理;既是喉舌, 又是产业;既要社会效益, 也要经济效益。媒体的这种双重属性在理论上简单明了, 但在实践中却置媒体于两难的境地媒体要生存, 要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 就必须必须千方百计的“创收”。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 媒体往往选择了更为现实的后者。以“实现社会效益提供财力支撑”为借口, 去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果往往是抛弃了社会效益。有人对81个国家 (地区) 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做过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国家或地区都明确禁止新闻记者从事商业活动, 要求大众传媒媒体清楚地将广告乃至隐形广告与新闻报道清楚地区分开来, 记者不得接受任何形式的礼物……可见, 各个国家都是禁止有偿新闻的”。但我们的媒体有意无意地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 为了商业利益而参与多种商业活动,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收受被采访者的礼物, 这些已成为久治无效的顽疾。

3、新闻记者水平良莠不齐

近年来,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 新创媒体越来越多, 媒介日益规模化、集团化。各种媒体为了即时快捷、大量信息量地获取新闻, 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 为我国新闻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 由于新闻行业门槛降低, 许多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非新闻专业也加入记者的行列, 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 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 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记者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譬如当选2008年十大假新闻的“高速列车3秒钟可跨越长江大桥”。其实, 按照文中的数据可以得出高速列车的过桥时间大约为68秒, 也就是一分多钟。对于小学生说都易如反掌, 不知为何, 记者连同编辑却经常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做错非常简单的数学题。

4、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新闻法》尚未出台, 新闻工作者、媒体、受众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及责任、权利、义务没有法律规范, 另一方面, 各级管理部门及媒体自定的规章制度又显粗糙、宽泛、缺乏刚性, 操作性不强, 仅靠新闻工作者自省、自律显然苍白无力。虽然没有触犯法律, 但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屡禁不止, 又无力的惩戒、处罚手段。同时, 因责权无法律依据, 在目前的新闻管理体制下, 又有许多问题让新闻工作者感到困惑, 左右为难。为此, 学界的有识之士指出:“新闻职业道德是依赖人内心信念维系, 而没有经过权威的确认, 新闻传播很难阻止和惩罚对它的破坏行为, 因此, 这些禁止规范要真正有约束力, 只有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

三、新闻伦理建设的策略:

解决伦理问题,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多数研究指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调社会责任意识, 增强新闻自律。

有研究强调媒介伦理自觉的作用, 认为媒介伦理自觉指对媒体活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困惑的适度把握, 是媒体用自律塑造公信度、美誉度与社会公众形象的明确意识, 是媒体对其社会活动所应当遵从的伦理取向与道德要求的认知, 是媒体责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是媒体在回应各种现实道德追问中的责任担当。陈力丹指出, 面对传媒职业道德问题, 需要传媒的有效自律机制, 需要传媒自身配套一套实施细则和监督措施。现在少数传媒在内部已经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按内部自律检查工作, 但多数传媒还没有健全这样的机制。新闻理想是树立新闻自律的重要条件。郑保卫认为树立远大的新闻职业理想, 坚持科学的新闻专业理念, 遵循基本新闻职业规范, 善于理性把握自己, 是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荣辱观, 恪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条件。

2、构建社会监管系统, 强化他律约束

有研究者认为, 新闻职业道德的弱化, 仅靠传媒界的自律效果并不理想, 在媒介的道德拯救中政府和社团组织大有可为。首先, 政府可将媒介产品生产中的道德共识上升为法律法规, 同时, 政府应资助研究与传媒道德有关的课题, 并以研究结论为依据完善立法;其次, 针对市场化以后传媒业的“注意力经济”的特点, 政府应扶持在民间成立各种社团组织, 对媒介活动进行舆论监督和“注意”施压, 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有合乎道德的媒介活动。

3、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职业精神

多年来, 我国新闻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新闻从业人员角色意识差, 职业道德严重缺失。有研究强调, 我们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在课程中切实加入新闻道德和新闻伦理的课程, 还要求各专业课老师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讲课中, 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闻理想和伦理教育上, 要切实落实教育理念, 融理念于新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设置新闻伦理课程, 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加入新闻职业理想和新闻伦理的教学内容;重视师资的培养, 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以朴《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郑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1]赵以朴《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郑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林淼《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林淼《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论大学章程建设的现状研究 篇11

关键词:依法治校;大学章程建设

大学章程是实现大学自治的“根本大法”。在我国高度重视大学教育的今天,大学章程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学者米俊魁则认为:“大学章程是高等学校遵照相关法律依据及法律程序的规定,制定出章程的文本,而且必须是大学设立之初就存在的,对涉及高等学校重大的、基本的事项做出全面规定规范性文件。”作为学校的“基本法”,大学章程是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做出原则性的规定,统领大学内部的全部管理制度,是构成完备的系统的学校内部管理规章体系的必不可少的纲领性制度。大学章程的地位也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等方面使大学充分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二,能更有效地促进法制建设的进程,大学必须依法治校,依法治校也更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促使整个社会和谐、有效、有秩序的发展。

我国在1995年和1998年分别颁布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在此两法中明确规定:大学章程是大学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随后教育部又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中也要求各类高校尽快制定、完善章程。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加强章程建设,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这些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令大学章程的制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大学章程的建设。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大学章程建设并未全面进行,现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首先,现今制定章程的学校很少,大学章程只存在于我国少数几所高校中,而多数高校仍未制定章程,据调查,只有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制定了大学章程,有数据显示,具备章程的高校仍不足全国2600余所高校的50%,可见大学章程的建设还仍需大力推进。其次,少数高校虽然制定了章程,但是所制定的章程形同虚设,对于高校的运行并没有起到重要的影响。同时,有些章程内容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内容并没有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照搬其他高校的大学章程;有些内容规定过于简洁或者没有明确界定权利义务等,导致高校在执行中出现困难。第三,从大学章程的决策主体来看,不难发现在制定大学章程过程中存在3种决策主体:第一种是章程起草委员会。学校会首先建立一个章程起草委员会,由章程起草委员会制定一份草案,比如兰大、合肥工大等在制定主体方面是如此规定的。第二种也是先成立一个章程起草委员会,然后由教职工代表大会根据起草委员会提交的草案章程进行讨论、修改并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拥有最终决定权,所以教职工代表大会是真正的决策主体。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的章程等。第三种真正的决策主体是校长办公室,比如《华北电力大学章程》、《吉林师范大学章程》等。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制定大学章程的主体各有不同,没有明确统一章程的制定主体,但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章程都是由大学办学者内部起草、讨论、通过,并没有明确规定谁来参与制定决策上,特别忽视了政府和社会成员的参与,所以说,大学内部的各个管理机构是决策主体,忽视了对大学建设同样有重要作用的政府和外部相关教育部门。并且,从分析一些大学章程的内容来看,决策主体对章程制定的认识也不一致,这也就反映了制定主体亟待进一步规范。

大学究竟应该采用何种领导体制、教职工与学生的权利及义务等重大问题都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也再次证明了制定大学章程势在必行。究竟应该如何科学制定大学章程,如何保障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令大学章程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等,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大学章程建设应重视评议会或教授会制的规定。借鉴国外一些大学的章程内容,我们发现国外大学治理学术的体系是評议会制。中世纪巴黎大学就已经有了教授会,当时教师按照所教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而教授会负责管理大学,表现出学术组织特有的自治特征。在我国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评议会制度也曾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从现有大学实行评议会制度的做法来看,党总支担负思想政治上的保证监督责任,同时也参与院(系)学术事务的重大决策,重大决策机构是教授会或者是评议会,院长(系主任)负责行使行政管理权。教授会或评议会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里发挥了应有的权力。我国评议会或者教授会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健全的组织制度,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在大学章程中设立学术管理机构的规程及组织制度,重视评议会或者教授会制。

其次,大学章程建设应当重视“三力”平衡。大学章程的制定和实施是受到大学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市场力量的三方面的共同制约,这三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围绕着大学组织在互相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三力制衡”的现状。我国大学现行组织结构是这三种力量之间不断协调和制衡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大学章程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三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不能失去制衡。我们应当探索出最佳平衡点,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建设好大学章程。

总之,在“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潮流下,“依法治校”的理念愈来愈得到重视。大学章程的建设也是“依法治校”的基石,我们应该汇集各方智慧和力量,努力寻求到解决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基本思路和方法,积极建设好大学的“母法”—大学章程,大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现代高职院校体系!(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磊. 大学章程的软法性思考[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4).

[2] 徐先凤. 大学章程建设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4).

[3] 曾妍.大学章程与高校管理效能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8).

[4] 方文晖.论大学章程的现实意义——基于法律和文化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1(8).

林业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 篇12

虽然美国早于上世纪60年代就有林业专家主导森林多效益经营, 更有近期苹果公司买下美国21.8万亩森林作为可再生林地来持续获取造纸和包装所需的材料, 目的是为了苹果外包装更加环保, 可想而知全球有实力的大型公司对林业可再生方面的重视, 而我国林业的发展虽然没有取得可观的效果, 没有更专业、更全面的利用本国的地广物博来有效利用这片经济绿洲,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未来的发展, 只要积极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林业法律、规章, 全民动员, 相信未来中国的林业发展会取得瞩目的成绩。

截止到2014年年底, 我国林业面积已达到2.08亿公顷, 而森林覆盖率为21.63%, 这个数据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 这些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更让我们林业工作者感觉任重而道远。2014年我国林业总产值已经超过5万亿, 其中森林旅游奉献了超过2千多亿的经济, 木材、橡胶、食品、水资源、植物、动物等林业内产品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以统计, 它还带动了贸易、水利、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解决了国民就业难题。

扬州市江都区国有总面积为132565.51公顷, 人口约108万, 林地总面积13449.04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10.14%。在林地面积中, 有林地面积7482.28公顷, 占林地面积的55.63%;灌木林地面积1745公顷, 占林地面积的12.97%;未成林林地面积419.44公顷, 占林地面积的3.12%;苗圃地面积2646.12公顷, 占林地面积的19.68%;宜林地面积1151.99公顷, 占林地面积的8.57%;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4.21公顷, 占林地面积的0.03%.按林业分类生态公益林地52286.87公顷, 占林地面积的38.9%。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扬州市江都区是个非常有潜力发展林业经济的区域, 只要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林业方面的发展空间不容小觑。

而目前国家政策给了我区林业发展提供一些机遇。中央对全国林业的重视, 以及由此制定的很好的发展政策, 和全国对林业资源的重视和开发利用, 给了我区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但是我区林业存在些许问题和难题, 需要我们更努力才能抓住这次机遇。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 我区资源总量相对在不断减少;2) 我区树木种类不合理, 由于之前的不重视造成了很多优秀树种的灭绝和大量森林的砍伐、焚烧等, 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3) 我区生态污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解决, 这更是一次长久战;4) 我区木材资源相对供不应求。据统计, 我区有木材加工企业156家, 年消耗木材需求量已经超过了50万m3, 每年的需求缺口在30万m3以上, 江苏快乐木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年需求在20万m3以上。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的扭转, 木材资料还较为紧张。5) 木材制品以及衍生品都得不到好的营销, 没有自主品牌, 对外贸易得不到很好的动力, 经济效益质量远远达不到竞争;六, 我区林业贸易仍以传统的低加工在市场竞争, 创新改革能力远远不足, 更不提它所带动的人均收入、就业前景等方面了。

由此, 根据诸多发达国家遇到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本区实际情况, 特此总结为以下几方面解决方案:

1公司化运作

发达国家的林业管理, 大多由有经验的大型公司来运作。从农户管理资源到制成成品、创新改革、销售成品一条龙经营, 保证从源头抓起, 各环节有效沟通, 效果佳, 有劲头, 全民参与, 实现林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解决我区当下面临的重重难关。

2自给自足

这条主要针对大量使用木材或林木产品的企业。首先引进可靠的好口碑企业, 鼓励人工造林, 其次本区政府大力支持此类企业, 通过区政府扶持, 给予各项优惠和方便, 使企业早日落地生根。

3人人参与

大力鼓励本区居民参与植树造林, 制定相应的惩罚和激励政策;大力对林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进行人才引进、择优培养、技术交流等, 比如人工林维护技术员、人工林培养技术员、造林树种的择优技术员、复合经营技术员等。区政府大力给予相关人才、企业落户等各方面绿色通道。

4政府引导

区政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简化税收流程, 优化林产品进出口管理, 建立林业及相关产业准入机制, 提高林业产业服务水平, 扶持龙头企业来研发绿色产品、创建口碑品牌。

5加强保护

任何单位或个人采伐林木必须经过市级以上林业部门审批, 办理采伐许可证, 按规定采伐, 对于盗伐、乱砍滥伐者按《森林法》严格执法, 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森林及附近用火管理, 不定期巡查林区及周边吸烟、烧香烧纸等行为;积极预防森林病虫害, 做好幼林抚育、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项目实施。

6引进现代化装备

虽然中国是机械生产大国, 一般的林业机械在国内可以生产、购买, 并且能够满足一般林业种植、生产的需求, 但是一些高科技的林业机械需要还得从国外进口, 由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大力研发并生产先进的林业机械, 早日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种植、生产等问题, 早日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

上一篇:机关党员下一篇:损失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