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开发的现状分析

2024-06-12

微课开发的现状分析(共7篇)

微课开发的现状分析 篇1

高校扩招以来,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下降这一现实促使大学英语课堂不断革新与尝试,但成效不尽明显。情感教育、模因驱动、母语迁移等等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人士开始寻求适合目前学生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应对策略,微课课程在这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微课以其“微”字见长,意即“小而精”,微课正是数字化学习时代的产物。对于这一较新事物的推进,各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微课赛事,帮助并鼓励新的教学模式和碎片化内容的出现,满足这一电子信息席卷社会时代的需要。但在这些赛事的背后,集结着目前国内微课开发的困难和问题。

一、微课开发的动机与研发困难

微课作为相对新生的事物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不足为奇,微课本身特点“微型”更适合当今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发微课资源算是顺势而上,占尽天时地利,其膨胀之态可视为是时代所需。赛事的频频举办一方面帮助积累微课资源,整合全体国人智慧,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微课资源,另一方面,赛事主办方对赛事规则解释不够全面,对网络基站的兼容量准备不够充分,其想法有点突然,看到别的省市这块做得有模有样,也想大施拳脚,有跟风之嫌。与此同时,部分参赛方的团体和个人则抱着“为荣誉而战”的想法,因为在职称评审中获奖对于个人都是有利的,据统计,绝大部分(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证书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有些参赛者是被动参赛的,学校必须要推出作品,故而在积极准备的过程中有消极怠工心理,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微课研发意识。除此,微课赛事明确规定了技术分,很多电脑技术初级水平的教师很难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微课内容的取舍也是一大困难,参赛作品中有部分视频惊人的相似,其结果是影响参赛者的热情包括微课学习者的好奇。

二、微课开发的跨学科整合问题

微课教学内容形式上借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引入投影幻灯、电子白板、交互式液晶屏、虚拟技术等多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学生不仅多感官多角度地接受信息,也能更加生动和立体地感知信息。无疑,微课课程在形式上就必须吸取其他学科的优势,如软件应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设计等相关课程。在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开发一个微课作品需要组织庞大的研发团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实现人员的配置;同时,微课课程的内容编排上也需要跨学科意识,如英语课堂教学的微课视频,如果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它不仅要涉及语言这一基本内容,还得夹杂文化、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如此,微课视频对老师提出了深层次要求,在教学任务繁重的一般本科院校任职的老师很难有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疲于上课之余,老师们想的可能是放松一下身心,微课资源开发的全面综合性很难达成。

三、微课开发的学科层级与区域差异问题

虽然微课研发成了各大省市的规模赛事,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力,但在参赛作品的数量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以首届湖南微课大赛为例,在规定时间内上传的微课课件数量中,学前教育占41个,基础教育中小学部分占2546个,初中1828个,高中942个,视频主要是有关语数外三门课程,初中物理的视频数量超过了其他学科。而高等教育部分本科组有722个,语言类占77个,高专组总共100个,英语的只有3个,这些数据表明不同阶段的老师参与热情不一,学科差异较明显,基础教育课程中知识点的传授可以更好地利用简短微课视频,而高等教育中的许多课程的知识点很难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完成,它需一系列的综合演义。

除了学科层级差异问题,同一学科范畴下的区域差异也较为明显,首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于2014年11月正式启动,参赛截止到年末,从参赛数量看全国本科英语组有853个作品,其中湖南占40个,从全国范围比例看,基本达到平均。但从参赛学校看整个赛事,各地区差异较大,除了港澳台地区无人参赛,西藏也无参赛作品,宁夏只有2所学校,青海和内蒙都为4所,云南9所,贵州和重庆分别是10所,很明显,西部地区对于微课研发的热情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一份面信息触及范围太窄,另一方面区域重视程度有异。要研发微课课程,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量的不断积累,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总之,微型学习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适应了学习者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的需求。[2]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其上所说,目前的微课研发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如何正确认识微课制作的有为性是关键,个人所在部门的支持和团队的合作亦必不可少的。尽可能将微课的实践范围扩大,不仅需要量的支撑,更需要精品微课的出现。比赛形式是一种很好的研发模式,微课研发的未来呼吁更好的组织方和参与者。

微课开发的现状分析 篇2

旅行社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一.摘要:

目前,在中国的旅行社行业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中小旅行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他们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认清形势,果断改革,采取措施,抢在外资全面进入中国旅游市场,竞争对手更多更强之前,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中国旅行社正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改革、更大范围内的开放和更为复杂多变的创新。

二.关键词

旅行社产品 产品开发 创新

三.正文

我国的旅行社业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进程,已具相当规模,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营意识和管理经验。但相对于国际同类企业,在产品创新能力方面,中国的旅行社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在顾客日益成熟、旅游需求日益多变的条件下,准确及时地把握住顾客需求实现产品的创新,是我国旅行社业改变微利运行状态的有效手段,也是各旅行社实现企业利润增长、保证或提升市场地位的良好途径。

(一)旅行社产品定义

产品是旅行社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产品,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便无从谈起。旅行社产品构成:旅行社产品就是旅行社我为满足旅游者在空间移动过程中的需要,在勾描旅游供应商的产品并进行加工后提供给旅游者的各种有偿服务。旅行社产品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核心部分,有形部分和附加部分。旅游供应商产品主要有旅游目的地的景区、景点以及交通、住宿、浏览、购物、娱乐等单项的旅游产品。附加产品主要为旅行社提供的导游服务及旅行社所设计的完整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是旅行社竞争的核心,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对于旅行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旅行社产品就是由这些要素中的几项或者全部所构成的组合产品,由于这种组合性使得旅行社产品具有了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所具

有的独特属性。

(二)旅行社产品的属性

1.旅行社产品的一般属性

旅行社产品的一般属性主要是由旅行社行业具有服务行业的特诊所带来的,主要表现为:产品的无形性;产品的体验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这三大属性使旅行社产品的质量在使用之前很难进行衡量和检测,同时产品评价是由旅行社使用之后的满意度来进行衡量,这导致评价更多地依赖于消费者的偏好及对产品的感知度,而缺乏可操作的客观评价体系。

2.旅行社产品的独特属性

由于旅行社产品是由单项产品及附近产品所构成的组合产品,那么旅行社产品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和对单项产品的依赖性,即旅行社产品必须依赖其他的旅游设施或者是旅游企业才能提供,而旅行社产品的构成要素对所有旅行社均可是可得的,不存在获得的壁垒,那么旅行社产品对这些要素的使用无法形成产权的保护,这使得旅行社产品具有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属性——非排他性,这一特性成为旅行社产品的独特属性。旅行社产品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和独特属性,是旅行社产品模仿成本极低的原因,由于模仿成本低,造成了业界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旅行社产品创新缺乏动力,搭便车心理严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旅行社产品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形成了团体、全包价、标准等,文化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旅行社应如何以旅游市场需求新趋势为导向,开发哪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们个性化发展的新旅游产品,已经迫在眉睫。

(三)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1.低水平重复旅游线路,设计单一且层次低

我国的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现在还处于初级水平,大多表现为无差别、无特色、千篇一律。如今散客比例正逐年增高,散客旅游已成为重要的出游方式,但我国的旅行社为散客服务的系统功能欠缺,散客

游产品比例很小;产品以全包价为主,适合散客的单项服务、小包价、自选式和组合式旅游产品开发较少;产品以观光为主,虽然近年来也适时推出了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产品,但非观光旅游产品比重仍然较低,尚处于欠成熟的初级阶段,亟待开发;消费档次上以标准等为主,豪华等和经济等比例很小。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且层次低,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创新产品开发的欠缺一直是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其中那些实力较弱的中小旅行社来讲,更乐于充当市场跟随者而不是市场领导者的角色,更舍不得投资开发新产品,大家互相“克隆”别人的旅游线路,一旦发现备受欢迎的旅游线路,许多旅行社都会争相模仿,在各自的领域内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品没特色,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而价格战的结果只会是多败俱伤。久而久之,形成了旅游线路单

一、老化的普遍情况,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也滋长了旅游市场中的许多不规范行为,恶性竞争加剧,消费陷阱、导游服务打折扣等将会严重影响旅游接待地产品的形象。

2.开发组织缺乏严格管理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精心组织、严格控制,才能提高成功率。目前我国旅行社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既没有专业的部门来负责,也缺少专业的研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不能通力合作,导致效率低下,开发成本上升,延误开发时机。

3.品牌意识淡漠

品牌是企业竞争的王牌。对于生产者来说,品牌有助于他们区分不同产品和进行产品介绍及促销,也有助于培育回头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顾客的忠诚。对于购买者来说,品牌可以帮助他们识别、选择和评价不同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目前旅行社普遍不重视品牌企业、品牌产品的创立,整个旅行社行业品牌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品牌产品也为数不多,不利于增强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实力。

4.面临信用危机

面对旅行社业白热化竞争局面,为了生存,部分中小旅行社在组

团市场拼命地降价以揽到游客,而后向地接社拼命压价,而地接中小旅行社面对竞争压力有的降低地接价格,有的甚至承诺垫付资金,但在业务操作时为了生存则暗地降低服务标准,或者加大购物行程,最终导致回程旅客对组团社反感、甚至发生纠纷,组团社面对游客的投诉和不满又对地接社施压,甚至不结算地接款。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游客、组团社、地接社三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旅行社业为此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尤其是中小旅行社。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势必严重影响到中小旅行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旅游产品开发问题产生的原因

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新产品开发短期内难以在市场上见成效,企业不愿意一次性投资;另一方面,旅行社产品是服务贸易的产品,无法保护其专利,旅行社一旦新产品开发成功,其他旅行社便纷纷效仿,使先期开发者的利益受损。同时,旅行社产品开发中的问题还源于自身的缺陷。例如:a.市场定位不够明晰;b.信息技术应用不够;c.经营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d.高素质的产品设计人才缺乏。

(五)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1.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服务,其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除了价格以外,难以比较产品之间的优劣。为了降低购买风险,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往往依赖其对品牌的认知及旅游线路的创新程度。在这方面,一是要以准确定位和优质服务树立品牌;二是在扩大规模上做文章,将旅行社做大,扩大市场占有率,然后才能做优做强,三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产品创新来延伸品牌。

2.充分认识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充分认识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在旅游产品上,旅游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密切相关。第二,稳中有增的客源是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载体。第三,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出现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应重视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3.加强旅行社内部管理

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规章制度,降低管理成本。从宏观上说,旅行社应在有效控制、推动经营、确保效益上做足工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中小企业中比较流行的“网络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能较大程度地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从而使信息沟通更加畅通无阻,并进一步增加旅行社环境适应能力。另外要严格抓好财务管理。中小旅行社资金周转普遍困难,应着重抓各类财务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控制成本费用、提高利润,抓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应收账款的到位率,以及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服务质量是旅行社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旅行社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中小旅行社只有狠抓服务质量不放松,才能求生存,获发展。提高旅行社服务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抓导游员服务质量提高。要加强导游员培训,要强化对导游员的管理和监督,要建立和完善导游员的教育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导游员服务质量的提高。

4.实效推广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时效性产品,其广告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看到、听到、引起注意等方面,要注重实效。第一,要善于“借势”,充分利用社会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力争通过新闻或社会话题的方式来炒热市场。如老龄游市场、学生修学游市场等。第二,要善于利用整合传播,做到策划、创意、文案、设计、推广等全部有实效。如深圳国旅的“寻源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科考探险旅游线路始终以“寻源香格里拉”为核心,展开一系列整合推广工作——选线、踩线、调研、策划、摄制、文案、设计、报广、软文、广告投放、媒介组合、推广活动、增值服务、报名咨询、行前说明会、行程中的观念引导、途中分享会、凯旋总结会、摄影比赛、征文见报、精彩回放光碟等等,落实到每一个运作层面和实施细节。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有实效的推广策略,可

以形成一个综合性计划,使得旅游产品的推广发挥最大的传播效果。

5.有策略的宣传促销:注重旅行社的辅导服务,利用模拟旅行社产品光盘进行促销,抓住老顾客进行促销;以质取胜,建立稳固的合同关系;建立风险对抗制度;做好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旅游宣传。

四、参考文献

1.贺爱忠;简论旅行社名牌战略[J];商业研究;2009年05期

2.丁宗胜;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邹宏霞;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2008年06期

微课开发的现状分析 篇3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步和各级微课大赛的推行,微课资源日益丰富,相关研究和应用蓬勃发展。本文通过对河北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从建设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角度了解他们对微课的需求和建议,探析微课资源在河北高校的建设和应用状况。

关键词:高校;微课;现状

课题: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课对我省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Q151064。

本文系2015年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外语教学中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JY065。

“微课”概念在国内由广东佛山的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首次提出,它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胡铁生,2012)。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模式,微课具有显著特点和优势,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泛在的学习环境和自主的学习体验。具体表现为:(1)主题突出:微课通常是围绕学科中的某一知识点展开的情景化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环节。(2)短小精悍:微课的核心“微视频”一般时长为10-20分钟左右。(3)资源丰富:除了核心主体部分“微视频”外,完整的微课还应提供由相关课件、作业、习题、互动交流等多种资源共同构建的教学环境。(4)结构独立:一个微课基于一个知识点,各个微课(知识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5)易于传播:微课资源兼容各种数字化学习文件,占有空间小,能够在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多种硬件环境下流畅播放,便于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步以及以“中国微课大赛”、“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等系列赛事活动的顺利推行,微课概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微课资源日益丰富,相关研究与应用蓬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彰显出来。

一、河北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依托“中国微课大赛”和“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两大赛事,对河北省参赛高校中的部分教师和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微课的认知状况和态度、微课建设或使用的状况和问题以及对于微课发展的期望和建议。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期望较全面地了解河北高校微课建设和应用的现状,从建设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一)问卷设计。问卷设计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基本分为对微课的认知状况、微课设计制作或应用状况、对微课发展的态度和建议等一级指标,并设定了五个等级的二级指标,分别为: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一般、基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二)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1)对微课的认知方面。由于调查对象均为参赛选手,有微课设计制作的经历和经验,调查对象对微课的概念、内涵和特点较为了解。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大部分(72%)教师认为10-15分钟为视频的最佳时长。关于组成微课的其他配套资源,如相关课件、测试、习题等,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可有可无。89%的教师肯定了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微课能够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微课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研模式,突破固有的以听课评课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2)对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方面。66%的教师对自己的微课参赛作品不满意,其中73%的教师归咎于制作技术层面,认为有限的硬件设备、以及录像、录屏和后期编辑加工技术的局限性使得作品的效果差强人意。24%的教师将原因归结于单一的作品表现形式,认为单纯的板书录屏或课堂录播略显单调,如能增加图案、音频或动画等其他媒体的融合效果会更好。只有13%的教师认为配套资源的不完善会影响作品的表现力和应用效果。在微课的日常教学应用方面,有68%的教师将参赛作品曾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主要发生在参赛期间作品的宣传推广期,利用课堂、微信、微博等平台督促亲友和学生进行投票。有30%的教师在赛后定期登陆大赛网站观看个人或他人微课。仅有个别教师经常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科、学生特点和需求制作微课。(3)对微课发展的态度和建议。大部分教师对微课的未来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可并支持微课大赛的举办和常态化发展。教师们普遍反映微课制作有一定难度,呼吁降低微课制作门槛,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希望微课制作编辑软件可以更加简单明了容易操作。

(三)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1)对微课的认知和态度。31%的受访学生对微课概念一无所知,78%的学习者愿意尝试这个新的学习方式,对这种能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方式、行为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们普遍认为微型化碎片化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更具吸引力,更加符合他们快餐式、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习惯。(2)对微课建设和应用的建议。调查显示,时长5-10分钟的微视频更受学习者青睐,能够使他们保持较高的注意力集中度。在微课类型的选择上,学习者认为微课应包括但不局限于:教授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等。教学方法应新颖独特,教学过程易深入浅出。同时,画质声音清晰、音画同步、图像稳定、播放流畅等因素也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对微课的选择和评价。在微课的表现形式方面,54%的学习者倾向于多种媒体组合的呈现形式,即微视频与其他媒体(音频、图片、课件等)的搭配使用。学生们认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更加有趣、印象深刻、容易接受。多数学生希望在微课中看到教师形象的出现,体会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习者的眼神交流。部分学生还希望在微课中看到自己或同伴的身影。相比微课的开发建设,学习者更加注重微课的教学应用。70%的受访学生认为单一的微视频过于碎片化,不够系统和完整,需要微课件、微教案、微习题、微评论、微反思等相关的配套资源的有效补充。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微课的功能和自身的主体作用颇感兴趣,例如:学生是否可以参与微课的录制、如何利用微视频和配套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是否可以抵消部分面对面授课时间、是否有平台实现师生、生生实时交流、是否可以参与微课大赛的评价评比等。

二、河北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和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微课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制作技术薄弱。调查显示,制作技术仍是影响教师微课制作意愿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教师们期望参加系统的技术培训,在制作过程中得到学校的硬件支持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降低微课制作的技术门槛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表现形式单一。大部分微课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采取课堂实录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变相形成微型的公开课、精品课、片段课。这种单一枯燥的表现形式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针对性不强,不易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查显示,学习者更倾向于多种媒体融合的混合式微课,包括微视频、微图片、微课件、微评论、微习题、微交流等。

(二)微课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忽视实际教学需求。微课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要展示教师的“教”学风采,更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去考虑,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功能定位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兼而有之”(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2013)。然而,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出于参赛评比的目的去制作微课,而不是考虑到实际教学需求。微课制作与实际教学相脱节,导致微课资源“建多用少”的现象发生。这需要广大教师改变观念,从实际教学出发,建设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资源。(2)注重表现形式,忽视学习体验。微课建设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方便学习者交流与应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教师更注重微视频、课件的制作编辑等形式设计上,忽视了其他配套资源的建设和完善,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调查发现,学习者更加重视配套资源的建设开发程度。比起单一独立零散的微视频,学习者更欢迎完整的、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资源和环境。微课环境应该允许学习者进行批注评价和建议,能够记录学习轨迹和过程,提供在线测试和及时反馈,支持上传自制微视频和转发交流。学习者表示在交互性好的学习环境中更易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资源和教学方法,在河北高校的发展仍显不足,微课资源数量较小且内容零散,有待向专题化、系列化、课程化的方向发展。微课的教学应用覆盖率较低,未能取代传统课堂,实现自主学习。然而,随着微课资源的丰富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一定会日趋成熟和完善,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方拥香.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研究[J]. 教育与管理, 2015(2).

[2] 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10).

[3] 胡铁生,詹春青.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

[4]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 2013(2).

[6] 林秀瑜.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6).

[7] 唐燕儿,魏旭阳. “微课”的优势与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微课开发的现状分析 篇4

一、概述

“微课”是近些年来在国际教育圈流行的一个词汇, 这是一种教学形式, 可以应用到绝大多数的课程教学之中, 它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 rose最先创造, 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 主要的应用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在线学习, 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方式。微课是通过最大化的压缩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 主要集中讲解重点的教学知识点, 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微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详尽、精湛的学习资源, 同时以其相对短小的视频长度, 通过对于一些零碎时间的利用, 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 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提供了明确目标的作用。

二、目前中小学微课建设现状

(一) 在国内呈区域性分布

胡铁先生是将微课引入我国的第一人, 自其在2009年引入微课这一课堂教学概念至今已经有7年了。在这7年当中, 微课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快速的普及与推广, 呈现出了燎原发展的态势, 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开始接受甚至大量地采用此种教学方式与资源。

从目前微课在我国的普及推广情况来看, 还未实现对各个地区的全面覆盖, 基本上仍是以我国沿海地区及一些省、市中心地区的推广应用为主。对此我们就不得不追问为什么在这些城市地区能够得以快速发展, 但是要想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却阻力重重。深入探究这一问题不难发现,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仍秉持着以考试为核心的这一传统观念, 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依旧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而要想由黑板粉笔教学转变为多媒体教学, 中小学教育的方式与观念也必须进行积极的转变, 而这一转变则还需要有一个逐渐普及的过程。

除开教育制度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微课制作同样也是限制微课大范围普及推广的一项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微课制作已经没有了技术上的阻碍。同时部分地区所开展的微课竞赛等活动, 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微课的发展, 然而这却并未能够由本质上改善现实情况。就像是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初期也是先集中力量发展沿海地区, 进而再通过先富起来的地区来带动整体发展, 换言之对于微课建设来说道理亦是如此, 在我国一些重点地区, 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同时也渐渐地融入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而其他地区进行推广还需要一段时期。

(二) 对比传统课堂教学

当前, 在中小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对于传统的教学活动产生巨大的冲击, 这同时也表明了传统课堂教学工作正在随着科技的发展, 通过应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表1为微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对比。

通过以上表格的对比, 能够十分明显地发现, 微课尽管作为一类新型教育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 传统课程教学更加适合中小学学生的课程学习。因而, 在目前的许多中小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传统课堂为主, 微课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

在一些精彩的公开课教学中, 常常是将传统教学与微课视频进行有效的融合。教师在针对一项教学抽象、复杂的知识点进行讲授知识时, 大多都会应用适当的视频或有关多媒体来进行展示。这从本质上来说便是对传统板书教学的一种转变, 教师通过应用微课教学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微课堂教学平添了几分活力, 同时也可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促进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 微课资源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平台建设同样也是实现对微课教学体系进行完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 这也是当前我国发展微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尽快建立微课资源平台主要是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的考量。

1. 实现微课资源管理的高效化

微课视频的时间往往较短, 知识点内容相对较为单一, 重点是针对某一章节或系统知识内容的讲解, 其中会涵括大量的微课视频内容。微课资源平台可以较为详尽地将微课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与分类处理, 促使杂乱无序的微课信息可以被重新整合成为一项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内容, 促使不规范的微课教学资源被及时清除, 从而也就能够确保微课教学资源保持较高的整体质量水平, 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微课教学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微课资源的优势, 对其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 发挥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2. 系统收集微课资源素材信息

在网络空间当中信息资源十分繁杂, 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网络信息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够从纷繁乱象的网络信息当中获取到所需的微课教学资源?通过建设微课资源平台便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解答, 通过微课资源平台的建设, 教师可在完成微课视频的制作以后, 不仅自身能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 同时还可上传到网络在线平台向他人进行分享, 从而也便加强了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行教师的共同交流也可促进微课制作水平的提升, 对于提升微课视频教学效率也是大有裨益。

3. 更便捷地应用微课视频教学

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时常会遭遇到各类教学难题, 而微课教学视频便是其中一项极为良好的学习参照目标。教师可在微课资源平台上学习怎样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讲解, 同时还可直接下载并应用到自身的日常教学实践工作中, 给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带来极大的便捷性。但是, 在选用微课时也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料, 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效果。

4. 更高效地促进微课视频学习

在一节40min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想完全掌握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 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一项任务。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内容, 学生即便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 利用微课资源平台学生也可在课后进行反复性的学习, 并且学习的时间是自由的, 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学习。在不断的观察讲解视频与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完全掌握重难点知识自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三、优化微课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 增强理论深度,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而反过来实践又能够促进理论的发展, 此两者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在任何一个领域当中要想取得一定的发展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微课教学而言道理亦是如此, 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结合, 这也就需要相关的中小学微课教师能够不断加强对微课教学的研究, 不应求取研究方式上的新奇化、特殊化, 而是应当基于现有基础之上提高研究的深入内涵, 发掘出更多本质性的内容来实现对微课研究成果的丰富与巩固。同时还要注重微课教学设计工作, 利用实践工作来进行理论研究成果的有效检验, 切实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 优化技术手段, 降低微课制作门槛

要想利用微课教学形式来对知识内容有效的讲解, 首先必须解决技术性的难点问题, 教师应当更加关注于怎样将课程内容利用微课形式进行有效的组织, 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最优化传递, 而并非只是纠结在对于软件应当如何应用方面, 对此便需要对微课的制作程序进行不断的简化处理, 开发出更多简单、易用、规范的微课制作软件, 从而促使教师可以轻松掌握微课制作技术。

(三) 完善管理体系, 使平台内容有序化

依据所讲解微课各知识点间的逻辑性, 促使每一节微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成为单个互相联系的知识点, 进而构建其同步化的知识网络体系。要实现对这一工作的完成, 最为核心的要求便是课程标题要能够将所教授的知识点内容明确地体现出来。如《综合性学习》《太阳的颜色》《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等标题过于笼统化, 难以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核心要点。而通过将混乱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逻辑排序, 学生在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便可依据知识网络提示选择性地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 而并非突兀、跳跃性地进行知识点学习, 促使学生的前后学习过程能够实现统一化、整体化, 知识体系的构建才能够不发生中断。

(四) 加快制度建设, 切实提高重视程度

当前在我国的多个地区都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微课大赛, 采用此种方式对于提升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也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教师的参赛作品都较为平庸, 立意不够深刻, 对微课内涵理解不准确。对此相关的教育部门便应加快制度化的建设工作, 加强对微课教学形式的重视程度,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可对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采取系统化的培训工作, 就微课设计的理念、策略、模式及方法等内容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并且播放一些优秀的微课程视频, 以促使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能够得以快速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经过近几年来的集中式发展, 开展各类微课比赛活动, 目前已经累积出了一定的微课资源。然而对于微课的功能定位依然有进一步明确, 微课的开发目的与动机也不够清楚等现实情况依然大量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微课这一教学形式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学习中愈发趋向于微型化、碎片化的当今时代, 微课的应用价值与潜力十分巨大。但微课建设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 其中涵括了多个环节的互相联系, 微课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同聚.“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02) .

[2]刘赣洪, 何秋兰.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4 (08) .

[3]戴晓华, 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09) .

[4]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04) .

[5]王永花, 马雪晨.我国中小学微课视频的分析研究——基于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视频的分析[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15 (03) .

[6]王玉龙, 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 (综合版) , 2015 (04) .

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篇5

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作者:薛国东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0期

摘 要:本文就长春市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长春市水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关键词:长春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分析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b)-0157-01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长春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地理位置为北半球中纬地带,东经124°18′~127°02′,北纬43°05′~45°15′。现辖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双阳区、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等4个县(市)6个区。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20571km2。

1.2 河流概况

长春市境内水系主要由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两大水系的部分河流和西北部闭流区组成。第二松花江水系在本市流域面积为1479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1.9%,其主要支流有饮马河、伊通河、沐石河、双阳河、雾开河、新凯河、小南河等;拉林河水系在本市流域面积为394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9.2%,主要支流有卡岔河等。

1.3 工程概况

截止到2007年,长春市共修建水库228座,其中:3座大型水库,总库容为20.7亿m3,兴利库容

7.12亿m3;16座中型水库,总库容为4.75亿m3,兴利库容1.79亿m3;52座小(一)型水库,157座小

(二)型水库,总库容为2.017亿m3,保护下游耕地面积23.46万hm2;共有百千瓦以上机电排灌站156座,提水能力81691万m3/a。引松入长工程两期工程总设计供水能力3.08亿m3/a。

1.4 气候

长春市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温差大,冬季严寒漫长。多年平均气温4.8℃,最高气温39.5℃,最低零下39.5℃,多年平均日照2866h,无霜期为140~150d。长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65.0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6~9月降水量占

年降水量的78.1%。2007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14.2mm,折合降水总量85.2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565.0mm少150.8mm。水资源量

2.1 地表水资源

长春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3.26亿m3。2007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仅为4.41亿m3,折合径流深为21.4mm。由于降水量明显减少,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13.26亿m3减少了66.7%,属枯水年份。

2.2 地下水资源

长春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6.36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2.01亿m3。2007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2.49亿m3,比多年平均值16.36亿m3减少了3.87亿m3。

2.3 水资源总量

长春市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46亿m3,2007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79亿m3,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了12.67亿m3。

2.4 出入境水量

长春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48.1亿m3,多年平均出境水量158.1亿m3。

2007年,长春市入境水量为109.5亿m3,出境水量为113.6亿m3,2007年长春市属于干旱年,当年出入境水量要远小于多年平均出入境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1 供水现状

2007年长春市总供水量22.90亿m3。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量12.77亿m3;地下水供水量10.02亿m3;其它水源供水量0.11亿m3。

3.2 用水现状

根据长春市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数据,长春市多年平均总用水量为19.28亿m3,其中地表水用量10.89亿m3,地下水用量8.39亿m3。农田灌溉用水量14.30亿m3,占总用水量的74.2%;工业(含建筑业)用水量2.03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5%;城镇生活(含第三产业)用水量为1.86亿m3,占总用水量的9.6%;农村生活用水量为1.09亿m3,占总用水量的5.7%。用水量

4.1 生活用水现状

2007年,长春市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29亿m3,占总用水量的5.6%;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0.99亿m3,占总用水量的4.3%。

4.2 生产用水现状

第一产业用水量16.69亿m3,占总用水量的72.9%(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5.13亿m3,林牧渔业用水1.56亿m3)。

第二产业总用水量2.67亿m3,占总用水量的11.7%(其中工业用水量2.59亿m3,建筑业用水量为0.08亿m3)。

第三产业总用水量1.07亿m3,占总用水量的4.7%。

4.3 生态用水现状

长春市绿化用水总量1127万m3,河湖景观补水总量300万m3,环境卫生用水总量576万m3,生态用水总量2004万m3,占总用水量的0.9%。

4.4 耗水量

总耗水量为12.37亿m3,综合耗水率为54.0%。

4.5 用水水平

4.5.1 综合用水指标

长春市万元GDP用水量110m3,人均综合用水量307m3,三次产业用水量比例为81.7:13.1:5.2,其他水源替代水资源利用比例为0.5%。

4.5.2 生活用水指标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07.4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为65.0L/人·d,节水器具普及率为40%,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高达30%。

4.5.3 第一产业用水指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0,农田亩均综合灌溉用水量为489m3,其中水田灌溉用水定额为712m3/亩,水浇地灌溉用水定额为80m3/亩,菜田灌溉用水定额213m3/亩。林果地灌溉用水定额155m3/亩,鱼塘补水定额347m3/亩,大牲畜用水定额57L/头·d,小牲畜用水定额20L/头·d。

4.5.4.第二产业用水指标

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8.3m3,火电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94.7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3%;建筑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3.9m3。

4.5.5 第三产业用水指标

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13.0m3。长春市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89m3,高于吉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节水灌溉面积比例是吉林省平均水平4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灌溉水利用率低于本省水平;节水器具普及率远低于吉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管网漏损率高达30%,远高于吉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也可发现长春市的工业、农业、生活的用水水平还处于较低的状况,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农业可通过渠道衬砌、田间节水措施再结合合理的管理手段,提高节水灌溉面积及灌溉水利用率。工业可以通过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等措施来实现节水目的。生活用水可以通过管网节水改造、普及生活节水器具、污水回用等措施实现节水。参考文献

微课开发的现状分析 篇6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最早是由美国墨西哥州圣湖学院David Penrose教师提出的,认为“微课”就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依照某个主题或者教学重点开展教学活动,借助一定的音视频来录制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信息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微课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载体,可以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为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实现学习的终身化和全面化。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学习者可以运用互联网来搜索学习信息,不断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框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微课教学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兴起、应用、整合、革新,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网络学习资源,不仅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微课的出现,被应用于“翻转课堂”,实现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成为新的课堂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制定微课课件,进行针对性教学。微课在推广和使用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运用与整合。

二、目前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对微课建设的认识深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开展微课教学,主要是想实现大学教育的改革,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推广,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教学模式支持。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对微课资源建设的认识深度还不够,不能准确把握建设微课资源的重要性,在实际的高校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信息化优势,导致微课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有的微课资源建设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需求,主要是由于教学资源过于分散,学生的能力有限,很难有效将教学资源集中起来。学校应该注重微课资源的整合,将微课建设工作作为高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加以推行。

(二)微课实际运用效果比较差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有几乎一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用到微课,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高校微课开展的存在着质疑之声。目前,微课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开始阶段,没有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微课教学技能有限,在微课课件制作中,只有百分之十的教师可以熟练地掌握课件制作的技能,有些教师会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微课教学,不过队伍也是有限。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在教学资源的收集、利用和整合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也是目前高校微课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微课缺乏应有的利用平台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自己的校园教学资源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所建立的教学资源平台并不是微课教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课资源的信息共享,不能被很好地利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微课资源的整合比较差,每个高校所制作的微课资源质量高低不一,再加之微课资源的总量有限,微课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被应用的机会是屈指可数,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进度。

三、实现高校微课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不断加深对微课建设的认识深度

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微课随之出现,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微课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深度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有人认为微课是在有限的十分钟内,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清楚的一个片段式教学过程,也有人认为就是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视频来展示教学内容,围绕一定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开展时间短的课堂教学活动。微课可以从“微”和“课”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微”主要是说时间短,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教学的内容有限,限定为单个知识点或者重难点;“课”是指教学目标非常明确的课堂教学,拥有一个完整课堂教学环节,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微课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和师生的课堂互动性,不断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二)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有序的实施

高校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充分认识到微课教学的重要性。首先,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带头进行微课建设,其他部门要配合微课建设工作,对高校的微课建设工作有一个合理、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从多个方向来协调发展微课建设,组织一切可用的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分阶段进行微课建设。其次,作为高校微课建设的主体,需要进行系统的筹划,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注重微课建设的质量,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合理加入一定的新技术,提高微课建设的技术支持力度和微课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最后,在微课建设实施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微课建设过程的规范化和有序性。同时,高校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不同学科功能作用的发挥,组建微课资源学习小组,设置出专门负责国家政策解读的微课研习小组,对微课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的解剖,合理地评价微课建设过程,促进微课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构建良好的微课资源应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微课建设不能单纯的依靠微课教学比赛这个平台来展开,微课建设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应用平台,才能有效地实现微课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微课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要选择一个中心学校,并不断向周边进行扩散,形成一定的辐射圈,组建成一个微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各高校可以合作建立微课资源实践应用平台,不断扩大微课教学资源的共享圈。根据慕课的教学实施过程,来制定相关的微课建设实践应用平台。慕课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课程组织人员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分析和讨论,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些深加工,再通过论坛、微博等工具,将课程内容发布出来,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反馈,课程组织者再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扩展课程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只是发布教学内容和参与课程讨论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学习内容,同时还能完善和充实课程内容。因此,在构建微课资源实践应用平台时,可以根据慕课的实施过程进行。此外,还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可以针对学生的困难问题进行主题讨论,不断提高微课的教学水平。

(四)多方协同进行,采用多种模式推进微课建设

微课建设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教学的设计、教学的策略、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技术水平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队伍的参与,还需要专业的摄影人员、行政主管团队等进行协同配合建设,才能真正在高校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微课教学平台。微课教学资源的推广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微课资源库进行筛选,对部分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建设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微课资源,这样做的建设速度快,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微课资源的整体质量水平得不到保证。也可以根据微课的教学要求,重新自拟主题,再对教学的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再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编写,最后再对多媒体教学素材进行科学的处理,再进行教学过程录制,形成微课资源。这样既可以满足微课的特点,又可以保证微课的质量水平,但是开发周期比较长,费时费力。可以合理地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推进微课建设。

(五)实现系统化、专业化的学科微课

从网站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很多高校的相关网站没有完备的各科微课资源,也做不到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学科微课资源。因此,需要强化各个学科领域的微课资源,注重学科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

四、结语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可以实现高校课堂教学的“生动情景,凸显主题,丰富资源,灵活方式”等多方面的需求,也可以满足高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真正实现高校课堂教学的微型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实现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随着微课资源在高校中不断被采用,高校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于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和转变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不断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新的微课建设模式,提高高校微课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确保高校微课建设的规范化,促进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丽华,吴王华.安徽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01):133-136+142.

[2]吴悦.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46-47+62.

[3]应丹.国内微课资源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1):39-40.

[4]王伟.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9-12.

[5]王冠.特殊高职院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5):108-109+126.

[6]侯威.高校微课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06):3-5.

微课开发的现状分析 篇7

早在1913年,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预言:未来学校将废弃书本, 而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而在100年以后的今天,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通过提高我们从大型复杂的数字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 帮助加快在教育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步伐, 加强信息安全并改变教育信息整合系统。”从此可以看出数字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微课不仅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设计, 体现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微课在网络上互相分享着各自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智慧。这对教育的提升和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微课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形成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活动, 具有内容广、容量小、目标明确的特点。在国外, 早已有微课程 (Microlecture) 这个概念。美国的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一分钟课程。在国内, 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在胡铁生看来,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提出, 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 只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教师, 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更大, 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点播, 能重复使用, 利用率高。微课的出现打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 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学生可按需选择学习, 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农村初中相对大中城市, 教育教学资源比较短缺,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落后, 教学质量不理想。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条件, 首先要提高师资力量。但是由于农村教师待遇较低, 优质的师资“流失”较多。在职教师缺乏专业的引领, 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更新, 成长缓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也随之发展, 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给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气息。一些优秀的微课给农村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农村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笔者对此做了调查。

二、方法与过程

2015年3月我校对七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科学微课教学, 2015年4月底笔者对所在学校的七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8份, 收回358份, 其中有效问卷356份, 有效率为99.4%。问卷主要是针对微课的时长、微课的呈现方式、学生对微课的接受程度、学生对问答模块的参与程度、传统课堂和网络微课的对比几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微课的时长调查

微课制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选择不同的内容。所以微课时长也会因为这些因素有所不同, 从调查情况看, 初中学生比较接受的时长是5-10分钟。通常微课是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设计的, 要突破重难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太长时间的微课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专注力不容易集中, 不能体现微课简单有效的优势。

(二) 微课的效果调查

从调查情况看, 63%同学更喜欢微课这种学习方式。24%的同学更喜欢传统课堂, 13%的同学觉得各有千秋。

从统计情况看, 有76%的学生喜欢微课, 说明微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从统计情况看, 有超过71%的同学可以通过微课解决一些问题, 说明微课确实能够帮助大部分同学理解和深化知识。

从统计情况看, 有超过80%的学生认同微课这种自定步调、自定学习速度、自定场所的学习方式, 说明微课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已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从调查情况看, 学生普遍接受和喜欢微课的学习方式。而且效果也很明显。学生对微课的认同度也很高。学生对网络充满着好奇和向往, 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 让学生感觉到网络不仅可以用来游戏, 也可以学习知识, 而且与书本相比,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更加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感。

(三) 测试题量的调查

从调查情况分析, 学生觉得适当的练习是有必要的, 题量在五题左右。

(四) 问答模块参与度的调查

从调查情况分析, 学生觉得适当的练习是有必要, 但是积极参与问答模块的学生比例不是很高,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答模块是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 使学生有兴趣能够积极参与问答模块。如建立一些评价体系, 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记录学生看了哪个视频、做了哪些练习、收获了什么, 对表现好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一些荣誉或奖励。

(五) 学生喜欢微课理由的调查

1. 通过问卷调查, 学生所反馈出喜欢微课的理由如下:

·喜欢网络课堂, 因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学, 老师不会因为我一个人不懂就停下来, 在网络微课中我可以重复学习一些难点。而且, 这样对学生的心理来讲是十分轻松的, 很自由。

·更喜欢网络微课, 因为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有趣, 还可以帮助自己上课时将不懂的问题很快弄懂, 不像请家教一样费劲还费钱。而且, 传统课堂一节课时间有限, 知识也有限, 网络微课可以让你有时间的时候就多学习一些, 增长知识。

·我喜欢网络微课, 因为这样上课比较放松, 不懂的还可以返回去看, 可以提前预习、还可以用于复习, 对学生的查漏补缺, 加强巩固很有帮助。课后有习题, 错了还会立刻讲解, 对学习有很大帮助。同时还很新奇, 会勾起我们学习的兴趣。

·喜欢网络微课, 因为网络微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 微课比传统课堂更有趣, 更能让我们开阔视野。网络对人的吸引力较大, 再加上现在人们基本都在使用网络, 网络微课可以使人学习更方便, 使时间花得更有价值。

·喜欢网络微课, 因为网络微课时间短, 完全是抓住重难点的地方讲, 而且有的地方听不懂可以停下来, 弄懂了再看下去, 学习效率高, 学习时是一对一的, 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时间, 而且这样是有针对性的学习, 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喜欢网络微课, 网络微课浓缩、简单、易懂、新奇。

2. 当然, 也有一些学生喜欢传统的课堂, 其所反馈出的理由如下:

·喜欢传统课堂, 因为在传统课堂上更真实, 更有立体感, 更能投入学习状态。总男女体生生

·更喜欢传统课堂, 因为传统课堂学生和老师之间能更好的互动, 交流更方便, 更易懂, 更有学习气氛。

·更喜欢传统课堂, 因为在课堂上老师会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学习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适当地补充。

·更喜欢传统课堂, 因为老师更了解学生, 更有亲切感, 传统课堂更有气氛, 老师和学生能很好的互动。

·传统课堂更人性化, 有互动感, 更生动。

从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对比分析, 可以知道微课程的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了与传统课堂完全不同的感觉, 学生普遍接受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并对此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期待。微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按需选择。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是微课的优点。微课是传统课堂的一种重要的补充, 也是知识延伸的最好载体。它调动学习对象所有感官参与学习, 视觉、听觉、想象……可以随时随地播放, 在线问答使学生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解决方法。它不受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十分方便灵活, 学习的内容针对性强。它可以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 极富吸引力。从学生的使用情况了解, 学生主要用于课后查漏补缺, 拓展提高。也有学生提出最好是大家一起看微课, 便于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六) 学生喜欢微课的形式调查

·我喜欢的微课, 时间不能太长, 能帮助我攻克重难点, 简短而精炼, 可以在线问问题, 在问问题时, 还可以拓展类似的题目。

·我觉得这样的微课对我有帮助:课堂内容不枯燥, 带有一点幽默性, 来一点动画, 能增强兴趣。在线练习以游戏闯关的形式进行。

·比较有针对性, 对于某个知识点有透彻、清晰的解释, 微课可以更贴近生活, 上课上得有趣一些, 有课后的小练习加以巩固。针对一些较复杂的题目最好有一些小技巧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有重点, 有典型例题, 有解析, 最好分成两种, 一种基础, 一种提高。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解说内容。

·科学微课要有相关的实验。上课时有些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很有意思的, 但有时看不清楚, 有时有趣的现象一闪而过, 要是拍成视频, 就可以反复观看了, 再有原理和解释就更好了。

·最好每一章的重难点都有详细的分析, 内容全面丰富。以动漫或动画的形式来授课会比较有趣, 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既能学习又能感到快乐。

笔者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 可以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微课穿插在课堂中, 使教师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课也可以在课前用于自主学习, 甚至利用微课资源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也可以用于课后的查漏补缺、拓展提高。微课与传统课堂相比, 学生认为传统课堂的最大优势是有更直接的互动交流, 所以我们的微课最好有课后的练习和反馈, 在线问答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更有归属感和参与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从调查情况看, 微课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也表明, 网络微课不仅是传统教学的最有效的补充, 也可以用于学生的正式的现实课堂学习。许多学生都提出希望通过动漫的形式进行教学, 这与可汗学院的网页设计风格十分一致, 可汗学院的网页设计与视频的制作商就是体现这一风格, 采用卡通、动画等形式的设计风格。调查也说明采用动漫、动画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科学实验也是学生对科学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微课应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以上的调查统计和分析, 笔者对学生希望的微课资源做了以下归纳:微课的时长在5-10分种;内容要有针对性, 主要是突破重难点;形式要多样化,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理解问题, 视频、动画、图文讲结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检测, 同时要有分析讲解;在线问答可以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知识要系统, 最好同一个网站有各门科目每一学期每一章节的重难点内容;科学微课中最好有有趣的实验, 包括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

(二) 建议

1. 微课应有共建共享的体制与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微课的作用日益凸显, 更多的师生参与网络微课的建设, 微课资源迅速增加。为了避免低层次重复开发, 微课的资源需要管理, 微课的平台需要管理, 微课资源建设在开始时就应注重分类, 这有助于推动教师团队发展, 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育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 从根本上能解放师生的创造力, 提高课程资源的结构化、层次化水平, 有助于学生更方便快捷系统地使用网络资源, 提高学习效率。

2. 网络微课应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

微课使用者主要是学生、教师, 能让这些人愿意学、愿意用, 才是有价值的作品。怎样的微课才能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需求呢?如何通过微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呢?微课最终是要学生受益, 所以一个微课是优是劣, 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 只有学生在使用微课学习之后,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学习效率有所提升, 学习后有所收获, 这才是微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所以微课的研究最终还是要了解学生对微课的评价。

3. 建立合理的互动平台与激励机制。

从调查情况看, 学生觉得传统课堂最大优点就是学生和老师能够及时互动, 学生和学生之间能有效互动。微课加强互动平台的建立使学生有问题可以在线提问、在线回答, 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沟通, 让学生有参与意识, 对课堂有归属感。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而言, 学习的自觉性是不够的, 所以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不断地鼓励学生持续的学习。

4. 网络微课关键在“课”而不在“微”。

一个好的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精心设计的, 既要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设计, 又能体现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同时微课要像网络上的游戏一样, 一下子吸引学生的视线, 用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 我们的微课就要快速进入主题, 同时吸引学生, 使在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能感受到乐趣,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去学, 反复地去观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 又要有创新精神。我们的微课不只是把知识讲透, 同时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一个好的微课, 也许不是一个教师单独完成, 更可能是一个团队的智慧结晶。这样的微课更重要的意义是作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可以通过网络互相分享。这样的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5. 科学微课的制作注重发挥“实验”的作用。

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但是有的演示实验可见度差, 许多学生特别是后排的学生因为看不清实验现象, 而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 影响学习积极性, 影响课堂的有效性。有的学校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进行, 有时只能通过教师的口述、学生的想象。对于教师演示的一些规范操作, 学生只在课堂上看一遍, 不一定能学会, 而是一些实验的现象一闪而过, 学生无法仔细观察。科学微课制作中如果注重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不仅能弥补课堂演示实验的不足, 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利用微课资源学习科学的兴趣。

摘要:本文通过对本校中学生关于微课的问卷调查分析来了解, 网络微课对农村初中生的作用, 以及农村初中学生对微课的认识和期待, 并提出了微课关键在“课”而不在“微”, 科学微课应注重实验教学的观点, 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 能够为中小学微课的建设与应用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虽然微课的应用面越来越广, 但微课质量与平台功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网络微课应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 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平台的建立及激励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微课,认识,问卷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3]胡铁生, 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22) .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04) .

[5]李燕兴使用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与反思[J].佛山教育, 2014 (4) .

[6]詹春青, 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基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J].教育信息技术, 2014 (5) .

[7]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

上一篇:流转体系下一篇:企业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