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模式分析

2024-08-25

开发模式分析(精选12篇)

开发模式分析 篇1

产业园区是产业空间聚集的一种载体,一般是国家或者地区政府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利用市场或者行政等方法对区域进行划分,并对发展政策和规划进行指定,安排政府部门或由政府委托企业开展的建设、规划、经营以及管理。[1]作为较为宽泛的概念,也是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城、出口加工区的一种统称。产业园区发展的组织特点是在综合性功能平台之上提供满足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并吸引更多的企业,将产业链耦合或者产业集聚,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保证产业空间布局的生产力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

对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来说,其投融资体制和模式是一个重要课题。从国内的模式看,土地融资在开发区开发与建设阶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开发区逐步进入产业发展与城市崛起的阶段,这种依赖土地进行融资的方式正面临较大的债务和金融风险,开发区建设应当积极寻求投融资模式转型路径。

一、我国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商业模式分类

1. 按照主导对象分类。

(1)政府主导。所谓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平台公司对园区进行开发,即政府成立自己的公司,通过财力完成相应的园区开发和规划,并将自我开发的小地块转让给入驻的企业,这也是很多大型科技产业园区选择的主要开发模式。(2)企业主导。所谓企业主导就是安排产业集团对园区进行自我建设,这种模式一般为较大的高新区所用,因为高新区的地域相对较大,里面存在较多的园中园实业集团,结合自己的功能定位建立上下游一体的研发基地或者生产基地,并自我进行土地购置建立园中园,这也是对园区开发的一种补充。(3)政企合作。政府和企业互相协调对园区进行开发,一般都是政府对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定位进行控制,园区开发企业实施一级开发、产业招商和服务。[2]入驻企业对土地进行购置,政府和开发企业均得到一定的回报。

2. 按照资金平衡模式分类。(1)BT模式。也称为工程总包或者固定收益模式,是指土地一级开发企业在土地储备中心的委托下,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对拟征用的国有土地、农转用土地统一组织农转用、征地、拆迁、市政道路建设等。土地储备中心结合总建设成本的一定比值当成经营加成。政府拥有土地经营权、项目规划权,保证项目发展方向,但需要承担较大的财政压力。(2)利润分成模式。所谓利润分成是指开发商在政府的委托下对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待成熟后移交给政府,政府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出让土地,出让金扣除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土地开发成本、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田水利资金、征收土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等款项之后,收益在企业政府之间按比例分成。若土地出让金无法满足土地开发成本,政府会承诺给开发商一定的保本收益。(3)PPP模式。PPP模式也称为公私合营模式,就是政府授权给民营企业替政府来运营、建设、管理基础设施、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并向公众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PPP模式追求的是社会和政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企业和政府实现双赢。

二、提升我国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商业模式水平措施

1. 谨慎选择主导产业。

在对产业园区进行建设时,要对主导产业进行选择和确定,这也是园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工作。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在对产业园区进行建设时,所选择的产业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或者第三产业、产业高端环节或者高端产业、战略性产业或者新兴产业。

2. 防范商业模式风险。

例如PPP模式属于相对轻松的管理模式之一,PPP的目的之一为融资,公共部门和政府除了加大对民营部门资金进行利用之外,一般都使用了民营部门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其次,融资过程中一般都希望自己承担最小化的风险,PPP模式运用中所考虑的是双方风险,并最小化承担自我整体风险,和风险控制模式对应的是融资者需要对自我最大化收益进行考虑,PPP管理模式在社会综合效益最大的影响下,PPP管理模式中合作双方不可盲目追求局部利益。在这种公众利益、风险分担的情况下,为了满足PPP模式项目建设的需求,可以在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入养老、医院等PPP模式。

3. 突破“囚徒困境”束缚。

产业园区在实际建设期间,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开展的产业园区建设会涉及到各种招商引资,也就是通过优惠政策开展相应的招商引资。但是,这种招商引资的目的就是提升自我利益,导致彼此的利益受到损害,一个地区的优惠政策只有高于其他地区,即和其他地区优惠政策出现落差,才能促进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若将开发区当成企业,其收入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和财政收入,其中前者是结合国家政策需求对产业用地进行协议出让,或者挂牌拍卖出各种经营性用地;后者根据状况的不同,有的园区地方全部留下收入,有的则不留。我国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关部门要能够结合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要求,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提升我国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设水平,为商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设开始受到区域政府的极大重视。本文对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设进行分析,并阐述几种较为常见商业模式,并结合所在工作单位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相关情况进行举例阐述;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方面的利益权衡、主导产业选择、防范商业模式风险措施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浦亦稚.苏州工业园区投融资模式研究[J].科学发展,2014,(09).

[2]胡俊峰.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联合开发区管理机制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开发模式分析 篇2

威海市水资源现状取水模式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及跨流域调水等。目前全市地表水源工程主要包括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坝。现有大、中型水库15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4.9017亿m3;中型水库12座,总库容3.0926亿m3。小型水库400座,总库容2.2753亿m3。塘坝3393座,总库容0.6941亿m3。地下水源工程主要指机电井工程,全市共有机电井工程95945眼,其中规模以上机电井5063眼。威海地区跨流域调水工程现状主要指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引江胶东调水北线工程,米山水库是其末端调蓄水库。以来威海持续干旱,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威海市自12月22日起正式通过胶东调水工程输送黄河水至米山水库,3月10日,长江水调入米山水库,威海已初步实现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水多水源联合调度,打破了空间上水资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为保障当地供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威海市目前的取水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层面的空间障碍,但相对较粗放,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威海为沿海城市,若过量开采地下水极易导致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问题,不利于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跨流域调水工程仅解决城市用水的燃眉之急却难以根治区域整体水资源紧缺危机;当地非常规水利用程度低等。

1.2水资源排水模式

目前威海市水资源排水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快排型排水系统,该排水模式能够让自然降水按照可控制的流向、排水管网、渠道等排入指定的河道等最终去向,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为活动的频繁影响,这种传统的排水模式会加速面源污染的扩散和传播,导致水资源浪费,降低地下水入渗量,影响城市排涝防洪等。

2建议对策

2.1取水新模式

1)建设节水型社会。以威海市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示范市为契机,融合水资源综合管理与水敏性城市发展理念,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考虑完善水价市场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推广水资源水质阶梯型利用,按需分质供水,逐步降低高耗水行业比重,发展节水型农业,建立适应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法规标准等措施,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2)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以推行河长制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水生态治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工程建设,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大力实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充分发挥地下水年际间调蓄能力强的特点,适时压采地下水,将其作为全市应对特枯水年及特殊情况下的重要备用水源。3)构建区域水网体系。依托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威海境内的线路以及市域内水源地连通及配套工程,构建威海市域“连通河库”的水网工程,通过关键工程措施,以主要河流为框架,大中型水库为节点,联合调度水资源,构建区域内全面的水网体系。坚持整体布局与区域布局相衔接、联合调度与独立运行相协调,充分发挥主要框架在雨洪资源利用、供水、防洪、改善水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统筹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等水源,科学调控,实现丰枯相济、余缺互补的供水、防洪减灾等工程体系,保障威海市水安全。4)加大非常规水利用量。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能力1万m3/d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处理能力51.5万m3/d,但再生水使用率整体偏低。根据国家相关要求以及当地水资源短缺实情,需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特别是在城市企业、冲厕绿化、道路冲刷、环境保洁、河流生态景观等方面加大再生水利用量。威海市第一热电集团已于底建成了处理能力3万m3/d中水处理系统,对中水进行除盐等深处理后代替自来水使用,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和效益,对推进城市分质供水、污水再生利用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支持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区发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威海市需加强海水淡化技术应用推广,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威海市三面环海,海水资源丰富,发展海水淡化项目,可作为安全稳定、长期可靠的供水源,有效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

2.2排水新模式

1)将分散的降水进行收集,通过现有水利设施将大气降水进行适当留存,20威海市入海水量23785万m3,对当地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应充分利用现有及规划的水利工程,加强和完善管理现有蓄水工程,将排涝与抗旱相结合,将排水变为蓄水,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2)将废水变为可再生水。将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排出的单项模式变为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环形模式,使有限的水资源分级利用分级排放,不仅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还可降低污水排放量,缓解受纳水体环境容量压力。3)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汛期城市部分路段常常出现逢雨必涝情况,市政排水在短时间内无法将强降水迅速排出,一方面对百姓生活造成不便,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可通过实施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树池、植草沟等“海绵体”措施,降水时段进行蓄水,在缓解市政排水压力的同时,也从时间和空间层面留住了水资源。威海市全年降水相对集中,考虑实施将市政排水和大气降水相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也正在逐步实施,化排水为取水的思路正在形成。

3结语

开发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数字化;模式开发

0.前言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内容,涵盖了招生、人事管理、图书馆信息、毕业管理等工作的信息资源,其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开发,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更为科学地处置、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关于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开发,能够更好地收集和管理档案,同时方便档案的二次利用,并解决档案容易损坏和丢失等问题,相比于以往手工的管理方式,前者形成了完整的档案信息网络和电子信息资源中心,无论是档案的查阅和浏览,还是档案的借阅和调用,都可以借助内部网络迅速完成,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平。

1.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发的重要性分析

关于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开发,其重要性可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1满足档案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

随着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规模的扩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所涉及的档案内容,存在重复、互补、缺失等实质性问题,而传统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主,且存储数量大有日益增长的趋势,以手工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逐渐表现出管理效率低下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为进一步满足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储需求,我们应该尝试性改变档案的存储模式,其中数字化技术提供化解档案空间存储压力的可能性,在各个行业当中,数字化技术完全避免了空间的限制,将原本有形的信息资源压缩能够无限扩大的空间中,满足档案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

1.2具有超强的存储和压缩能力

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借助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综合处理技术,在保证档案图片、声音、视频和文字不会失真的基础上,经过压缩处理,减少了存储空间的占用,提高了档案在网络应用中的存储效率,同时解决了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技术的限制性问题。随着近几年硬盘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容量和存储空间不断扩大,而且成本要求也不高,这无疑给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成熟的开发条件。

1.3具有准确的数据分析能力

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对档案信息的分析,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围观的角度,判断档案管理内容的真实性,总结出档案内容中所折射出信息资源的可靠性,以便采取更为针对性的管理手法,满足档案存储与利用之间的需求平衡,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期间,档案管理主体应该强化系统分析模式的开发,可供档案管理信息的综合分析,从档案管理的角度来看,能够为档案信息分析提供微观数据,然后通过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平台,及时公布档案目录的信息,引导档案管理者更快地找到所需档案,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水平。

2.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发的技术建议

在分析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发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确数字化权属档案的内容,同时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及确定公开化数字档案的管理特点,方可保证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发的有效性。

2.1数字化权属档案的内容

首先是建立高效目录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目录管理模式,数字化档案除了要通过分类编目、划分密级、归档权属档案,还必须根据需求生成档案目录表,以供快速查询。同时通过设置系统的权限,将电子目录作为检索查阅的唯一通道,以便结合系统的服务对象,自行判断是否允许服务对象的进入系统,并通过档案统计功能,生成不同类别的报表,便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快速作出决策判断。其次是确定建档范围的文件材料,譬如学校在考生工作中,需要分别收集考生报名登记表、身体健康状况体检材料、考生登记表、考试答卷、考试成绩和相关证明资料等;再次是开通档案管理的局域网和互联网,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以便及时将各种信息录入并公布,打破以往信息公布利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档案的共享程度。

2.2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首先是数据库的开发,数据库是任何数字化管理系统最为复杂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档案的数据存储系统,要求选择SAN 存贮系统,这种系统基于Fiber,并具有全冗余/容错结构,以2Gbps/300MB/s的FC接口为通道,可为系统提供可靠的高性能。为提高电子档案的安全级别,除了将档案信息存储在SAN系统中,还要定时进行全备份/增量备份光盘备份,而存储和备份都可以自动化操作。如果档案信息发生变化,档案的增量变化可以通过动态的档案管理系统,在档案出现动态变化之后,直接在线跟踪权属的变化和更新。其次是档案信息的录入,在纸质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将档案的资料录入系统内,档案资料录入工作人员应该检查每一卷的权属档案内容是否真实完整,确保录入的准确性。再次是档案资料扫描过程中,扫描工作人员要按照档案中的资料排放顺序,逐页扫描,并边扫描边检查扫描的效果,如果在扫描过程中发现档案资料的缺失,要及时汇报负责人,确保整个扫描工作的无误。最后是录入和扫描档案的复查,档案资料录入和扫描后,直接进入资料的检查程序,检查工作人员分组进行,第一组负责录入资料的检查,第二组负责扫描资料的检查,第三组负责录入资料和扫描资料的复查,经复查无误后,进行资料汇总。在检查和汇总的过程中,要注意档案每一项信息的完整性,譬如发现扫描图片失真或者歪斜,则要用PS软件调整或者重新扫描。除此之外,档案资料的备份,也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点,相比于传统的权属档案管理模式,数字化管理存在安全性的隐患,为了避免资料的丢失,一方面要分开保管好纸质档案,另一方面要根据档案备份制度,将已经录入、扫描和检查完毕的档案信息,用光盘、磁盘、备用主机、移动硬盘等进行多渠道备份。

2.3公开化数字档案的管理要点

录入、扫描进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档案,具有不同的权限级别,其中部分档案信息可以公开化,这些档案信息必须进行引导性管理。一方面是确定查询的内容,可根据相关档案信息查询登记管理的规定,对档案内容记载的信息,供以单位和个人公开查询,但查询的范围要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查询的原则是委托许可,否则查阅他人信息的范围将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房产信息,由于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疏漏而造成信息外泄,相关部门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3.结束语

关于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开发,能够更好地收集和管理档案,同时方便档案的二次利用,并解决档案容易损坏和丢失等问题,相比于以往手工的管理方式,前者形成了完整的档案信息网络和电子信息资源中心,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平。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发的重要性及方法,但鉴于不同领域档案数字化管理要求和条件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需要结合具体档案管理工作的主客观情况,予以灵活地参考借鉴,以保证相关管理方法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陈丽亚.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一点认识[J].机电兵船档案,2014,(1):81-82.

[2]吕春艳.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优势及问题分析[J].管理观察,2014,(11):144-145.

[3]许雯.档案数字化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J].卷宗,2014,(4):72-73.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 篇4

关键词: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升级建议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 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 于是, 台湾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台农业主管部门于是积极修订相关规定以求更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 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具有“国际观光水准”上。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已处于普及阶段, 管理上正在向规范化与制度化方向努力, 多数乡村旅游点已完全摆脱了单一的经济功能, 融入了文化与教育功能。

2008年各项指标显示, 台湾民宿业现有约3000家, 年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 经营收入约50亿新台币 (折合人民币10.6亿) , 人均消费1000元新台币 (折合人民币212元) 。2010年, 台湾民间消费形态中, 9.17%用于休闲与文化, 在住宅、食品、交通和医疗之后第五位。台商在从化市开发的大丘园农庄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 成为大陆最受欢迎的农业旅游点之一, 为借鉴台湾经验做活做强大陆乡村旅游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台湾当局很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人力、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倾斜。从“行政院农委会”、“农林厅”, 一直到基层农会, 都有专门负责此事务的机构。与此同时, 政府也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 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 萌芽阶段 (1960~1982年)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台湾政府积极推进森林游乐区的开发, 此类利用农业资源与休闲游憩活动相结合的经营项目就是乡村旅游的起源。原因是在当时, 台湾农业面临快速发展工业和商业的竞争, 以及国际农产品的冲击, 农产品成本高, 价格低, 农民收益少, 台湾农业发展面临衰退、萎缩, 于是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20世纪70年代, 台湾倡导以“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三生”农业, 开始由发展经济作物转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观光家园及休闲度假农场奠定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并正式被统一为“休闲农业”的名称。原因是, 随着台湾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台湾农业逐步步入停滞、萎缩的状态。为使农业走出困境, 形成农业生产、田园景观、农耕文化相结合的新产业。这一时期休闲农业经营方法简单, 主要是以观光农园形态经营, 农民开放其生产场所供游人体验采摘和购买等休闲活动, 完全属于农民的自发性行为。

2.2 成长时期 (1983~1994年)

1983年, 台湾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开辟观光园必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 并由县政府和区农业改良场及省“农林厅”协同实地考察, 适者纳入辅导对象, 并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立年度计划, 再由“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1988年, 台湾农委会核定《农渔乡村发展休闲农业及观光果园规模计划》, 政府部门开始规划辅导休闲农业, 成立发展休闲农业策划咨询小组, 确认休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989年, 台北市农会积极规划推动市民农园, 并于1990年辅导北投区设立第一家市民农园, 从而为台湾第一家市民农园。1990年, 设立《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在技术辅导、经费媒体宣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1992年, 颁发《休闲农业区设备管理办法》。规定了成立乡村旅游点的若干基本条件。

2.3 转变时期 (1994~1996年)

1994年, “农委会”出台《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创办示范性的体验型市农园。原因是, 台湾的休闲农业在迅猛发展过程中很快遇上了瓶颈, 最关键是法令规章无法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 大众对休闲农业存在认识不足。休闲农业本质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憩的服务性产业, 一些休闲农场为追求利润, 经营方向逐渐偏离休闲农业的内涵。为此, 政府调整了休闲农业计划策略与政策方向, 重新将台湾的休闲农业引导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2.4 成熟期 (1996年至今)

1999年, 出台《休闲农业发展办法》。采取资金补贴方式, 大力发展民宿旅游, 这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原因是, 同年9月21日的台湾地震对乡村民居破坏极大, 台湾政府结合灾后重建工程, 同时采取资金补贴, 客观上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1年, 台湾交通部发布了《民宿管理办法》。民宿设置采取登记发证制度, 台湾交通部及市、县政府为民宿主管部门。使乡村旅游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2005年, 台湾农委会制定“2005年度台湾休闲农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休闲农场评鉴、认证与辅导计划”, 委托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进行优良休闲农场之评选及甄选工作, 并编印优良休闲农场服务宣传手册, 鼓励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 使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园区建设逐渐步入正轨。2009年5月, 基于健康、效率、永续经营的施政理念, 台湾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 推出生技、观光、绿能、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及文创等六大新兴产业之一, 这是对抗金融海啸的大战略, 也是“宁静的产业革命”, 更是政府推动的重点发展产业。

3 台湾乡村旅游的类型

台湾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 诸如农园体验、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教育农园、农庄民家、乡土民俗、生态保育、渔业风情等休闲活动项目。历经多年的发展, 目前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 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

3.1 乡村花园

乡村花园的设计和建造盛行英国, 最初的乡村花园主要种植本土植物, 且多数是可为餐桌提供食物的瓜果蔬菜类。如今的乡村花园建设已是包罗万象, 摆脱了最初的以实用性为主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追求环境优美、景观独特、地域性强的乡村花园开始出现。

3.2 乡村民宿

民宿, 最初的概念来自于台湾, 通俗地讲就是农家乐的升级换代, 体现农庄及乡村特色的, 有一定品味及星级标准的民间居家体验, 在欧美、台湾等地比较流行。最初的经营理念是解决旅行者的2B问题, 即Bed、Breakfast (床和早餐) , 让旅行者“饱尝家的温暖”。台湾的“民宿”都有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气质, 主人都很健谈, 非常有亲和力, 房间布置精致舒适, 有纯粹田园式的居住环境和美味的餐点。正是台湾“民宿”这些独特的个性, 而使其自身成为了旅游吸引力的一部分, 很多游客, 尤其是“回头客”来民宿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氛围而非为了到该地区旅游。

3.3 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是指具有农业特产之地区, 通过规划建设使其具有观光休闲与教育价值的农业园区。观光农园内提供观光游客所需的各种服务设施, 以便利游客体验采收农特产的乐趣并了解农特产生产过程, 以增长游客时间, 寓教于乐, 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的目的。历经30多年的发展, 台湾观光农园已经进入普及阶段, 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特别是观光农园的管理体制已相当健全。另外, 文化因素的渗透也在不断提升观光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3.4 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台湾农业类型中最具代表性者, 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渔业区。休闲农业可发展的活动项目较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更具多样性。活动项目包括农园体验、童玩活动、自然教室、农庄民宿、乡土民俗活动、垂钓等。休闲农场是由数个农民或多个农民团体联合兴办的, 规模比观光农园要大, 面积一般在50hm2以上, 经营的项目比较多元化。

3.5 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农场经营者以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生活文化等资源为内涵, 对中小学生或一般游客设计体验活动, 经由详实的解说服务方式, 满足游客知性的需求, 完成自然生态教育, 同时促进城乡交流的一种休闲农业经营形态。教育农园首先在我国台湾地区发展起来, 台湾农委会自1986年开始, 在南投县埔里镇设置完成第一处教育农园, 获得各界好评。

3.6 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指经营者利用都市地区及其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 以自给为目的, 同时可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 体验田园生活。台湾地区的都市农业效法于德国, 因而与德国极为相似, 也以市民农园为主要形式。台湾的市民农园高达100hm2, 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区。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台湾市民农园的规划建设远没有其他园区形态好。

3.7 休闲牧场

休闲牧场是以名、特、优、新的农作物, 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 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 向人们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

4 台湾乡村旅游的优势

4.1 完善的制度、法令及规范条文

台湾当局通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和“农业发展条例”来规范发展经营行为, 涉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规定合计约50部, 主要分为7类:休闲农业类、地政类、水土保持类、环境保护类、观光游类、经营类、其它类等,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规划、登记及运营均需遵循相关规定。当局也非常重视规划管理、制度与相关规定的衔接, 如为配套实施“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所制定的实施细则非常详细, 分别有计划审查、专案辅导、用地申请、建筑物设计规范等多个方面的配套政策, 明确了审批的程序和标准, 可操作性强, 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4.2 成熟的规划管理运作

台湾农业最高农业管理部门———台湾农委会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 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 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 台湾从上到下形成了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 编制和审批规划, 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 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信息咨询, 制定评价标准, 定期检查和评估, 加强与旅游部门联系。我国台湾相关部门机构在做好休闲农业规划, 包括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的建设规划的同时, 根据休闲农业产业需求, 也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4.3 高质量的服务

台湾乡村旅游成功在于在配套设施完善的同时, 高质量的服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细节的服务最能体现一旅游地整体质量水平, 台湾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在细节上给予游客最直观、完美的体验, 收获了乡村旅游成功的案例。

5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5.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乡村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协调, 政府在乡村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大陆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包括在基层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培养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意识;培育市场氛围;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各级政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培训工程开展有关乡村旅游服务内容的培训, 建立地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 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地区劳动力素质, 将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区域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5.2 合理的区位与正确的选址

在进行项目具体选址在考虑可进入性问题和核算交通成本。对可进入性的评价取决于自然条件 (植被、地形等) 以及人工条件 (交通方式、道路状况等) 。游客进入景区的线路在景观上被称作“廊道”。为了将游客吸引到旅游区, 廊道的景观也同样能够增加可进入性。此外资料显示, 根据景源与廊道的空间关系将景源分为尽端式和过境式两种。由于乡村旅游结构松散, 它们之间也存在相当距离。为延长游人停留时间, 一般应尽量选择尽端式, 避免过境式。因此, 大多数区域旅游呈现放射状结构。台湾的实践表明, 这种“尽端式+放射状”的结构有利于同一区域不同旅游地在内容上和经营模式上拉开距离。

5.3 突出农民的参与性

目前, 大陆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地区, 多是以村的形式有组织地参与发展旅游业, 村委作为农民集体的代表承担了乡村旅游开发者、组织者的角色。今后还要进一步突出农民的项目参与性, 积极发展“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村旅游协会”、“农户+农户”、“个体农庄”等农民参与的各种乡村旅游模式。

5.4 完善服务设施建设

台湾地区经过多年建设, 乡村交通方便快捷, 即使偏远乡村, 都有平坦的柏油马路。与旅游相配套的旅馆、商店、加油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 做得较到位。目前, 大陆乡村旅游是建立在初级市场基础上的旅游业, 其交通条件、接待服务设施、游憩设施甚至通讯设施有待进一步完美。近郊弄乡村旅游点由于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 服务设施都有一定只需在原有条件上稍加完美就可投入运转。对于远郊型乡村旅游点则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道路交通、接待设施和省籍设施进行建设, 以完美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台湾统计局, 2010年台湾统计年鉴[J].2010, (1011-2154) .

[2]吴人韦、凌诗佳,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 2006 (3) :32-35.

[3]林国华、曾玉荣等,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口[J].台湾农业探索, 2007 (4) :16-21.

[4]李飞,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 2008 (3) :67-69.

开发模式分析 篇5

【课程说明】

 主

办:中房商学院

中房博越地产机构  时

间:2014年5月17-18日  地

点:郑

【课程背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2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

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会议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并发挥好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

放宽行业准入,加强质量、安全、价格等方面行业监管和退出制度建设,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心理慰藉等专门人才,努力使广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

【课程特色】

1、以政策解读为导引,实现开发企业成功获得国家行业的政策与经济最大力度扶持

2、以精彩案例为依托,解读养老养生地产开发中企业取得土地有序开发的成功运营

3、以项目点评为配合,邀请专家与企业家联合研讨双养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难点

4、以沙龙活动为穿插,针对学员自有双养地产地产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答疑解惑

【课程收益】

1、快速理解发达国家最先进的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地产理念与模式

2、重新科学评估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属性和企业的开发模式

3、重新决策是否进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地产领域

4、科学决策选择适合自己的差异化开发运营服务模式

【课程对象】

1、从事文化旅游地产投资开发的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总监、高级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

2、与文化旅游地产相关和感兴趣的管理以及执行人员;

3、文化旅游产业策划咨询公司、相关媒体等上下游企业中高级管理者;

4、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设计院从业人员。

【讲师简介】

许老师 :旅游学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

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著名的城乡战略与旅游地产规划专家;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顾问导师;

国内百个城市旅游产业经济顾问;

清华大学房地产总裁班培训导师;

北京大学房地产政府班特约导师;

划设计院(所)技术指导专家;

„„

许教授擅长领域:

文化旅游地产、休闲商业地产、养老养生地产、主题地产。。

许教授研究行业:

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区域经济、政策解读。。

许教授个人著作:

曾经出版旅游行业专著《靖宇蓝图与中国县域未来》、《新沂旅游产业园区与中国旅游产业经济未来》、《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地产开发概论》、《余庆旅居农家与中国三农经济创新模式》等五部。曾经出版长篇小说《欲望潮汐》、《河南人家》等两部。

许教授为政府培训过的主题列举:

天津市:《走向国际都市型的旅游规划价值与天津实践》

丹阳市:《区域旅游经济模式与丹阳旅游的创新构想》

天津市:《国家试验区滨海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构想》

宜兴市:《城市旅游目的地中原营销策略》

大连市:《旅游经济区发展模式与大连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常熟市:《“休闲度假产业”模式与常熟之路》

杭州市:《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标准与杭州旅游产业使命》

江苏省:《“大脚行天下”营销专题讲座》

宁波市:《十二五旅游业的突破路径与行业未来构想》

扬州市:《旅游营销中心发展模式与扬州未来旅游路径》

新沂市:《国家旅游新政与新沂目的地旅游时代》

泰兴市:《黄桥旅游开发格局及运作策略》

新沂市:《旅游产业经济园区发展战略与新沂旅游产业空间格局》

六安市:《旅游产品整合策略及中原营销模式》

北京市:《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策略》

永洲市:《零陵旅游产业发展构想》

南京市:《秦淮佛教文化与南京城市空间战略》

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旅游发展模式与旅游国际化路径》

南京市:《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客源营销策略及其应用技术》

郑州市:《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及其国际化发展策略》

上海市:《金融危机下上海旅游景区“三地”营销模式与策略》

莆田市:《田园城市功能区开发格局及发展构想》

靖宇县:《县域空间发展战略与中国县域旅游经济未来模式》

廊坊市:《环京津温泉带产业经济模式与开发路径》、靖宇县:《森地利益与旅游发展的新产业融合模式》

廊坊市:《环京津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及开发路径》

盐池县:《区域战略与县域旅游发展战略思路》

长春市:《森林旅游产品与景区开发策略与相关政策》

无锡市:《整合无锡园林景区 推进太湖休闲旅游》

长春市:《莲花山旅游开发方式与长吉一体化道路》

许教授服务过的客户(摘选):

(一)政府类:

先后为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杭州市、济南市、青岛市、泰安市、东营市、宁波市、无锡市、秦皇岛市、保定市、承德市、廊坊市、郑州市、焦作市、洛阳市、信阳市、宿州市、丹东市、西安市、汉中市、阿尔山市、铁岭市、宿州市等国内一百余个著名旅游城市的城市战略发展与旅游产业经济的咨询专家。

(二)企业类:

先后服务过万达集团、万象控股集团、泛海国际集团、中南控股集团、香港保华集团、象屿集团、利海集团、联想控股集团、龙顺集团、大连港投资集团、陕旅集团、港中旅集团、中国浩远集团、内蒙古万达集团、泰达控股集团、龙城旅游控股集团、海航集团、泰兴隆集团、博大集团、百事通集团、天房集团、国网新源集团、泰山旅游集团、福兴集团、南山集团、福星科技集团、大唐鼎旺集团、绿叶集团、泛华集团、北控集团、国泰集团、国鼎集团、亚太集团、实力集团、华屹置业等三百余家企业集团。

(三)论坛类:

先后为上海市旅游(营销)论坛、中国住交会旅游城市与旅游地产开发论坛、深圳旅游地产培训、中国风景名胜区论坛、三峡汉丰湖保护与发展论坛、深圳市大鹏湾保护与发展论坛、太湖投资论坛、东陇海战略发展论坛、中国休闲城市发展论坛、凤凰网房地产论坛、清华大学总裁班、北京大学总裁班、清华房地产商会、厦门旅游地产论坛、中国旅游地产北京论坛等60余家论坛(培训)做专题讲座。

【课程大纲】

主题一:养老地产的政策解读与发展建议

1、养老地产及其开发的基本概念

2、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和缺位

3、养老地产相关政策解读

4、人口老龄化带来市场需求潜力

5、人口老龄结构改变传统养老模式

6、国内外典型养老产业项目对比分析

主题二:对中国开发养老地产的基本认识

产业化的条件

市场整体需求

行业开发格局

行业发展趋势

主题三:目前国内养老地产的开发策略

1、开发前需把握和认识的问题

2、对开发养老地产的风险认识

3、养老地产的理念和开发模式

4、养老地产项目的选址与定位

5、养老地产的营销策划方式

6、养老地产产品盈利能力分析

7、养老地产产品成本控制分析

主题四:养老养生地产的开发运营模式

1、养老养生地产的特征与运营

2、国外典型养老养生地产运营模式

3、国内政府主导型经营管理模式

4、国内专业公司运作模式(案例综合解析)

5、经营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主题五:开发养老地产目前面临的问题

1、开发用地价格与政府土地收益的问题

2、市场购买力低与产品档次偏高的问题

3、中国式养老消费与房屋财产继承的问题

4、房地产开发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问题

5、养老优惠政策与养老地产开发的问题

养老养生地产十大难题:

主题定位难;空间选址难;多方盈利难;配套设施难;物业形态难;服务标准难;客源市场难;经营运营难;消费结构难;规模开发难

主题六:养老养生地产八大路径

1、亚健康修复方式

2、家庭单元运营方式

3、政企复合开发方式

4、品牌嫁接经营方式

5、休闲度假运作方式

6、教育培训运作方式

7、才艺演绎综合方式

8、禅修静养生活方式

主题七:沙龙答疑

学员可预先提供项目资料,利用互动的时间由授课老师进行深度交流,解决项目遇到的困惑与难题。

【案例解析】

案例一: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

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位于小汤山疗养区,西临立汤路、北畔温榆河、东距首都机场17公里、南距亚运村15公里,市内有公交直达。社区周边配套齐全,建有北京太阳城医院、国医堂、文化宫、购物中心、家政服务中心、假日酒店、温泉会馆七大公建设施等。

周边地区现已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等文化教育的重点发展区以及北京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绿色食品的主要供给基地。

环境优美,太阳城采用现代欧式生态建筑风格,简约大方,通透敞亮。作为低层低密度项目,小区配有水景园林,艺术景观、林间休闲道、喷泉广场等,环境优美。

社区周边有绿色长廊、百里长河、千亩果园、万亩草坪。现代欧式生态建筑风格,简约大方,通透敞亮,建筑形式及外立面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完全按照健康住宅标准设计施工,户型空间设计,注重生活习惯和人体健康的要求;合理的进深及开间,人性化功能分区。

户型整体精巧实用,功能完善,动静分区,干湿分离,大面宽,短进深,明厨明客明卧,通透采光,空间利用率高。卧室和客厅都带有阳台或是飘窗设计,既保证了采光效果的同时又保证了观景效果。户型的舒适度高,面积方正实用,使用率高。

案例二:上海亲和源

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5年3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投资近6亿元,建成中国第一个老年人会员制养老社区--亲和源会员制社区。社区占地面积8.4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亲和源会员制社区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为目标而建设起来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中、高档的养老社区。

社区内无障碍化设计的高标准全配置的公寓楼和生态型的户外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和活动空间。专业的护理医院和颐养院,功能齐全的健康会所、配餐中心、老年大学,宽敞的图书馆、文体活动室,舒适的茶憩栈、咖啡厅,标准的门球场、迷你高尔夫„„为实现 “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专业对口、训练有素的“秘书”,视会员为亲人,“代子女尽孝、替父母分忧”,尊重和保护会员的私密、自由,提供最人性化的生活、健康、娱乐领域的照料和服务;引进美国爱玛克、香港美格菲、上海曙光医院等著名的公司和单位,分别提供物业、餐饮、健身、医疗服务,现代服务业融入到传统的养老业,使养老在传统意义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案例三:北京太申祥和山庄

太申祥和山庄--太和府是一座典型的明清王府式园林建筑,位于北京西山龙脉的龙泽地区,在地势上得西山拱卫,碧水环抱,藏风聚气,紫气东来,可谓方寸之地,极尽王府古朴神韵,皇家福地俱揽怀中。整座王府建筑群分为府邸、颐养苑、王府会馆三个部分。

颐养苑(太申祥和国际敬老院)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寓所,环湖而建的公寓建筑古朴典雅、恢宏大气。容纳1000个床位的公寓,被分为四个区域。

用“太申祥和,颐养天年”八个字命名的寓所,分别是:颐太居、养申居、天祥居和年和居。园子里,安全无障碍通道为老人提供了行走的便利条件,数百米的连廊一直延伸到『太和府』的最南端,出行更加方便。老人们在这里得到安宁、尊敬和礼遇,享受着家人般的温暖、关怀和爱护。

案例四:燕达国际健康城

燕达国际健康城、位于北京东燕郊,距北京天安门30公里,距北京国际机场25公里。是一座集医、教、研、养老一体化的、超大规模的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

燕达国际健康城总投资共约16亿美元,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10年12月1日开业运营。燕达国际健康城由六大板块组成,即燕达国际医院、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医学研究院、医护培训学院、国际会议中心、燕达国际医学院。

健康城为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专门建立了蔬菜、米面、肉蛋、饮料等供应基地,并利用现代科技、设置一套科学、严密的检查监控体系,对食品源头、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等进行严格的检测、监督,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为了饮水安全,采用燕山.山脉深层地下水资源,通过处理和检测,达到矿泉水标准。燕郊是一个新兴现代城市,空气质量全年基本达到一级标准。

【课程说明】

【组织机构】:中房商学院 中房博越

【时间地点】2014年5月10-11日 太原(具体地点开班前一周统一发《报到通知》另行通知,详情请咨询会务组)

2014年5月17-18日 郑州(具体地点开班前一周统一发《报到通知》另行通知,详情请咨询会务组)

【培训费用】人民币4880元/人(含讲师费、场地费、茶歇、资料费等)会务组提供酒店代订服务,如需住宿请在报名回执单中说明,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开发模式分析 篇6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项目开发;全过程;造价管理

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工程造价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其不仅会对房地产公司的工程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对房地产公司的声誉造成影响。因此房地产在对投资项目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通过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以及工程成本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对房地产企业的声誉造成影响,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树立起企业的品牌形象,扩大其在行业市场上的影响力。工程造价管理环节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具有较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使房地产开发企业意识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接下来,本文就将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一、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调整工程款支付方式,确保公司经济效益

房地产公司工程款支付方式的不同,对施工单位施工情况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果房地产企业在工程款支付上能够对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约束,就能够有效提升施工单位的施工效率,同时也能够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可以对房地产公司工程款的支付模式进行有效調整。当房地产公司资金比较充足的时候,应该采用“进度控制”的方式对工程款进行支付,即以工程的施工进度为参考标准对工程款进行支付,以此来约束施工单位如期完工。而当房地产公司的资金较为紧张的时候,房地产公司应该以“质量控制”的方式对工程款进行支付,在支付工程款的过程中,以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主要参考依据对工程款进行支付,如果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则支付安全工程款;如果工程施工质量满足不了施工质量要求,则按照合同规定对工程款进行扣减,以此来在确保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的同时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二)对合同索赔进行有效预防

在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预防合同索赔是房地产企业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确保公司经济效益的基础保障[1]。在全过程管理过程中,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房地产公司应该进行实质性的图纸会审,并要求施工单位对设计图纸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找出设计图纸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工程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建筑材料的采购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来控制工程造价。

(三)严格控制施工,杜绝材料浪费

在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工程施工进行严格控制,杜绝施工材料的浪费。否则,如果不能对工程的施工进行严格控制,提高施工材料的使用效率,即使在施工准备环节已经对工程造价进行了有效控制,也很难将工程造价降下来。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房地产公司的监理工程师一定要发挥工程监理作用,在施工时对材料的有效利用进行个严密规划和严格管制,决不能出现施工大手大脚,肆意浪费、破坏材料现象的出现。同时,在房地产公司方面,也应该针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情况定制完善的奖惩体系,奖省罚费,将施工单位的绩效和工程款与材料的利用率挂钩,因此来对其施工进行约束,提高施工单位的节约意识,进而达到提高材料利用率,大幅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模式分析

(一)确定工程造价

在房地产公司以往的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过程中,通常只重视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对工程施工进行严格控制,刻意的缩减施工流程、降低施工标准或者是使用廉价的材料来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却容易因为保证不了工程施工质量而形成安全隐患,并且,这种方法由于只是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控制,而没有贯穿整个工程,没有达到全过程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达到理想的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而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则是从工程施工设计开始,通过对施工设计进行严格控制来从全局上对建筑材料的采购、工程的施工流程等进行全面控制,并最终通过概预算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二)控制工程造价

1、工程设计阶段

在工程设计阶段,房地产公司应该要求设计单位以控制工程造价为目的,设计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不同设计方案,然后由房地产公司通过对比和选择,选取最合适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2]。在对设计方案进行确定之后,设计单位还要在满足建筑工程抗震以及整体结构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来进一步缩减建筑工程材料的使用量,并尽可能降低施工难度,从而达到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全面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

2、材料采购阶段

在全过程工程造价中,虽然设计阶段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其设计费用仅仅占据了其中的1%,而包括材料、设备以及机械等在内的材料费用,却足足占据了整个建筑工程总造价近70%。因此,在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房地产公司一定要对材料的控制引起足够重视。首先,在对材料进行采购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监督工作,避免暗箱操作,中饱私囊等问题的出现;其次,在采购材料时,应该做好货比三家,尽可能在满足材料质量、规格等要求的基础上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材料,降低成本;最后,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材料储存工作,避免材料损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扩大成本。

3、施工阶段

在工程施工阶段,对工程施工进行控制主要指的是对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避免出现延误工期、不按照使用流程进行施工以及施工中材料浪费等问题,进而导致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3]。首先,在施工过程中,房地产公司应该聘请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施工进行全程监理,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其次,应该加强施工中对材料使用的控制,规定施工单位材料的使用额度,奖省罚费,以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在进行过详细规划和计算之后再对材料进行使用,避免出现浪费。

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也是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当前的绝大多数房地产公司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中,并没有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工作中敷衍了事,影响了工程造价的控制效率。在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房地产公司就应该对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引起足够重视,首先,房地产公司应该对施工前、施工中签订的合同进行详细核对,避免出现细节上的错误,以影响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其次,在工程竣工结算的控制阶段,一切都要以事实为参考依据,切实反映实际成本,让自身和施工方都了解到该工程的造价问题,在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避免日后出现纠纷,保障公司自身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对提升房地产公司的经济效益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在以往的项目开发过程中,房地产公司在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无法确保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在对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房地产公司就应该通过应用全过程管理模式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进而达到不断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中伟.建设项目应用全过程造价管理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12).

[2] 王中华. 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开发模式分析 篇7

企业的战略、所处行业、产品、文化与员工的类别性及有限性, 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实践的相似性与类别性, 从而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客观存在性。从具体层面与过程发展角度看,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无定式;但是从总体上与时间截面角度看, 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却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有限元素的集合, 必然可以对之作出有限的分类与提炼, 找出类别之间的差异与同一类别内部的共性。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不是对其开发行为的固化与统一化, 而是通过分析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类型与选择因素, 减少人力资源开发实践的盲目性与重复性, 提高开发效率与效果。

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特征及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了人大学者肖鸣政的观点, 认为, 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定开发思想和开发理论的指导下, 由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开发政策制度、开发方案、开发机制、开发环境、过程诸要素构成相对稳定的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简而言之, 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政策、环境、机制和开发方式。它既是对于相关入力资源开发思想的综合体现, 又是对于同类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综合概括。其操作性介于人力资源开发思想层与人力资源开发方法层面之间。一般可以通过一定的流程图形式来表现。它根植于一定的组织文化与环境, 依据特定的开发对象与开发思想, 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动态性、特殊性等特征。根据权变理论, 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开发管理实践, 企业的开发管理活动必须和周围环境相匹配。权变理论的要素是:第一, 组织没有最好的开发管理方式;第二, 开发管理的方式并非同等有效;第三, 企业最好的开发管理方式取决于企业经营所依赖的环境特点。即没有一种适用于多种企业的方法,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影响人力资源开发效果的相关变量, 并把它作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的基本依据。

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企业战略、企业所有权、企业生命周期、企业规模、企业文化、行业特征、企业内部员工结构、劳动力市场、法律等。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多样化的内涵就是因地制宜地组合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构成要素, 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需要、适应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三、石油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以长庆石油勘探局为例

长庆石油勘探局是1970年由兰州军区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 (70) 81号文件组建的, 当初名称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1983年经石油工业部批准, 更名为长庆石油勘探局;1999年7月, 企业重组改制为长庆石油勘探局 (未上市部分) 和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上市部分) 。重组后, 公司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改变。从外部看, 由于己经加入世贸, 国内企业将与国外企业一道参与市场竞争。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尤其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石油公司成立, 行业内部的竞争己开始。从企业内部看, 由于重组, 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现在公司己完全是中石油的下属单位。其勘探、钻井、物业管理等依托存续企业完成, 采油、销售等依托油田股份公司完成, 两个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解决, 双方是甲、乙方合同关系。这种环境变化, 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

1、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工作相互脱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考核、使用、激励、培训四者脱节。考核、用人部门与教育实施部门分别单独设置, 政策不配套, 培训结果得不到用人部门的认可和使用。公司曾先后组织了两次上万人参加的技术等级达标考试, 目的是提高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但由于内容与实际岗位上的需要有较大差距, 致使工人参加考试时有抵触情绪, 只是应付了事。结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使工人的技术等级提高了, 可实际水平没有多大的变化。再加上前几年的技术等级考试以理论为主, 实际技能考核较少, 导致现在“级技不符”, 即工资等级远远超过实际技能等级。在公司技能鉴定站组织的抽样调查中, 高级工中实际操作水平达不到相应级别的占9%, 中级工实际操作水平达不到相应级别的占l1%。

2、导向教育没有得到重视

当前, 公司培训工作每年由各二级单位提出培训需求, 人事组织部和劳资部在此基础上制订全年员工外培及自培计划。各单位根据培训计划派人参加或自行组织培训班, 培训费用到由人组部和劳资部划拨到各二级单位。培训效果则以自我验收或通过培训结束时书面考试来反映。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教材内容还没完全跟上形势。对受训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和培养不够。存在着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培训成果唯一标准的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受训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石油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实施保障措施——以长庆石油勘探局为例

长庆石油勘探局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实施应用, 纵向涉及二级单位各厂、各科、各作业区 (站) 、各岗位, 横向涉及生产、经营、财务等各系统。因此, 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保障体系建设, 保证模式实施工作的有序性, 为开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财、物力支持, 确保开发工作的有效实施, 实现开发预期目标, 促使开发效果成功转化。根据实际, 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实施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开发师资建设、开发信息反馈体系建立、政策保障制度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

1、开发师资建设

1) 设置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岗位。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 设置XX石油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人员岗位, 尤其对具体实施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厂级考核部门, 必须根据厂级单位职工的人数规模、职工素质情况等, 根据其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际, 配备专职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员, 由专人负责, 不允许兼职。对公司一级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岗位设置, 也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同时, 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人员, 参加相关内容培训, 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思想。

2) 建立公司培训师资网络。在长庆石油勘探局的职前培训中心建立专兼职相结一合的“双师”型 (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 师资队伍, 并定期进行考核轮换。即职前的专职教师在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中间选聘, 同时选聘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该中心的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的任职期限为两年, 期满后必须到相关的专业技术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 在实际工作岗位工作年满两年以上者才可参加专职教帅竞聘。对职后培训中心的师资则全部由兼职教师组成, 对理论部分的教学则聘请培训学校的教师承担, 实际技能教学部分聘请公司内相关岗位的高级技能人员完成。同时建立公司外的兼职教师网络, 包括国内外的著名专家、知名学者和大企业家, 定期请他们为公司职工开展培训或讲座。

2、信息反馈体系建设

长庆石油勘探局的开发信息体系主要包括开发原始文件、开发统计数据、外部开发供应商数据库等。建立开发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方便统计分析, 科学评估开发的效果。衡量开发效果的指标通常有开发覆盖率, 开发满意度, 开发出勤率等指标, 完善的信息系统将为年终评估开发效果时提供准确的指标数据。

要加强开发开发信息反馈体系的制度建设。每次开发结束后, 开发的组织者应填写《员工开发记录》, 将所有调查问卷、开发教材和其他相关辅助性材料进行整理、归档和保存。对员工的开发档案, 如机构改革方案、年度开发计划、实施方案等开发战略、开发政策和目标, 以及保存员工每次受训情况的《员工开发履历表》、培训考核的试卷及评语等都要存档保存, 作为今后人事考核、人员调动、晋升等参考, 并为开发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资料。

要建立快速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人员和资金投入, 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信息反馈系统, 广泛收集企业内部的员工各类开发信息以及世界同类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信息, 聘请国内外的人力资源开发专家, 共同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分析、评估, 以此指导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与调整。

3、开发制度与政策保障

近几年, 长庆石油勘探局在包括工作场所、劳动保护、公共卫生、集体福利等方面增大了投入, 使职工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也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完善:

1) 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投资, 将原来按工资总额提取培训教育投入的做法, 改为按销售额0.5%提取培训教育投入。

2) 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继续在工作环境、矿区绿化、住房分配制度、公积金制度、职工带薪年休假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 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的的工作环境, 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

3)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开发制度有效实施。修改公司管理制度, 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作为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首要战略进行实施。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检查、监督, 确保开发制度的有效实施。

4) 企业文化建设

长庆石油勘探局的人力资源开发要在企业中营造出一个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氛围。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营造一个相互鼓励、学习、相互帮助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塑造。公司可以通过外树企业形象, 内强企业素质, 形成企业与人才协调发展的推动力;在继承石油企业优良的文化传统基础上, 根据时代特点和企业实际,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 努力建设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 并将企业文化的精髓渗透到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领域。加大企业形象的策划和宣传力度, 展示企业的竞争实力及发展前景, 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提高企业的声誉, 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人才强国战略课题组.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

[2]、王弘饪等.论日本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3]、龙正轩, 关于大庆油田二次创业的调查, 光明日报, 2006年02月08日

[4]、吉林石油集团公司.吉林石油集团公司“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内部资料) .2006. 10

开发模式分析 篇8

在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同模式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其有效性是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进行的, 一般情况下, 这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信息的收集和管理, 在任何的活动当中, 都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相应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较为落后, 其整体效率较低, 同时所需要的资料数量和种类都在逐步的扩大, 需要的资料查询速度也要更加的快捷, 所以说, 在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模式的过程中, 其首要需求是要满足资料资源的管理[1];其次是针对此模式的使用者, 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需要较快的理解此系统的运行原理, 以此来满足使用者的具体需求, 所以说,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 需要做到容易掌握, 简单易学;另外, 在满足系统整体质量的前提下, 也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成本进行控制, 同时对于系统的维护和调试也需要做到一定的便利性;最后, 在系统的整体运行当中, 需要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以此来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模式

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来说, 是一种全面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 所涉及到的技术较多, 需要根据相关部门的特点和业务的具体情况来对开发模式进行选择, 其中, 开发模式的具体思路和实际方法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在目前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模式上来说, 其中主要的开发方法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首先是结构化的开发模式。结构化方法的开发模式, 是至今为止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 同时开发方法最为成熟的模式之一, 这样的开发模式结合了生命周期方法和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 其基本思想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需要根据结构化方法的开发原则, 一般情况下, 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为用户至上, 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 将整个管理系统当成一个整体, 自上向下来对整个系统进行模块的分割, 然后再从下往上按照系统的主要结构来对各个模块进行组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整个系统就能够被很好的进行开发, 并且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具体的说, 这样的开发过程主要是将其中的主要环节分为几个独立开发的阶段, 在进行开发之后, 进行相应的拼接, 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开始调查, 逐步深入, 一直到最底层业务, 先对整体的物理结构进行调整,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局部逻辑进行优化, 保证系统中功能的正常使用。

 2.原型法开发模式。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模式主要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系统开发方法, 其开发的基础是第四代程序语言的生成和各种系统的开发过程, 与较为系统整体的结构化开发模式相比较, 原型法开发模式是在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上, 借助相应的软件开发环境, 来建立相应的系统原型, 在用户对其进行具体了解之后, 再进行反复的修改, 直到整个系统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为止, 一般情况下, 原型法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原型法开发模式在进行设计的初期, 并不能掌握系统和用户的所有需求, 而是在原型建立之后, 用户通过对实际需求的把握, 发现其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最后进行一一修改;另外, 在对原型进行构造的过程中, 需要借助相应的软件工具来进行。

3.面对对象的开发模式。顾名思义, 这样的开发模式是将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看成由不同的对象组成, 并且根据对象的种类和特性, 来组成不一样的种类, 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需要对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并且根据具体的流程, 来对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测试, 这样的开发模式不仅能够为系统的维护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2]。

结束语

在目前信息管理模式的开发中, 在上述的结构化、原型法和面对对象等开发模式中, 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特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考虑, 并且根据相关的部门或者业务来对系统的模式进行具体开发, 以此来满足不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范黎明.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模式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 (9) :192-192.

开发模式分析 篇9

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投融资模式认知基础

1.1 投融资模式

投资一般是指经济主体为了在特定时期内收获利益 (或者资金增值) , 在特定时期内向特定领域投放一定数额的资金或者等价的实物的经济行为。融资是指供给者提供资金给需求者的过程, 一般是指企业为了发展进行资金借贷或者有偿筹集的活动。投融资指的是二者合一, 即资金的投入与融通, 投融资模式指的是对于某类拥有共同特点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融资过程中可供参考或者重复运用的方案。

1.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地下空间包括土层或岩层中天然形成的或是经人工开凿形成的位于地表以下的空间, 即在土层或岩层中天然的或人工开发的空间统称为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规划、开发和建设的地下空间。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长, 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城市空间在开发过程中也遵循了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共同开发的原则, 并进行有条件的小规模重点开发。随着我国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的不断增长, 地下轨道交通、地下能源库、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人行地道、地下管线等设施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和利用起来。

2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地下空间技术开发投融资的实践过程中, 面临着许多急须解决的问题:投资主体单一、运营方式守旧、法规建设滞后。

首先从研究投资主体单一方面来分析, 我国地下空间技术开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城市公共建设费等, 这些资金的总额与地下空间技术开发所需的总费用相比杯水车薪。另一种方式是商业银行贷款、外资等间接融资渠道, 这种渠道贷款期限短, 但与地下空间技术的建设周期相互矛盾, 金融风险过大, 甚至会发生地方政府信用危机。由于市场经济在我国起步较晚, 而地下空间技术开发的市场化经营更是从没出现过, 因此, 地下空间技术市场化管理更是面临众多挑战。而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的特点:高投入、低效率、资源的高消耗, 已经演变成为世界性问题。

其次从运营方式守旧来分析,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项目基本由政府机关或其委托的单位进行开发、运营和之后的维护工作, 而不会按照企业化或者市场化的规律进行管理。由于缺乏地下空间开发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以及目前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僵化、守旧的体制以及方法, 导致大多公共项目处于亏损或者维护不善的经营状态。这中情况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地下空间资源的破坏, 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使得项目开发的融资变得困难。

最后从法规建设滞后方面来分析, 通过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与较早开发地下空间的西方国家相对比, 可以看出我国地下空间立法层面设置的不足。目前, 我国已颁布的物权法中, 对于地下空间的所有权及使用权没有明确的界定, 导致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 出现了不确定因素。产权的不明晰, 导致无法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影响了投融资的进行。

3 地下空间开发投融资模式

3.1 政府投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 利用财政资金, 统一协调并且组织实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并由政府做为担保人, 开展一系列重大的引资融资活动。

如:慕尼黑市的城市地铁建设和维护工作, 投资的50%来源为联邦政府, 其中的30%为巴伐利亚州政府, 剩余20%为市政府。车厢的购买由地铁公司垫资, 之后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进行总额50%的补贴。同时, 新加坡政府更加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建设的社会效益。城市地铁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出资, 融资途径过于有限, 建设投资基金压力较大。面对这种困难, 新加坡政府的应对办法是:将商业业态划分为休闲娱乐、零售服务等, 通过将出入口和人行通道与地上部分连通, 地上和地下商业业态相互提携、互为补充。

3.2 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企业本着盈利的目的, 以项目收益或者企业信用为基础, 通过商业贷款和发行股票等方式做为手段, 筹资融资并加以运用的资金筹措活动。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项目建设中, 减轻城市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 更有利于企业进行投资多元化的制度改革, 顺利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缺点是融资速度慢、融资金额大、操作环节繁多、投入成本过大、融资过程较复杂。

美国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为市场竞争, 其公共设施服务大多由民间提供。美国是少数将地铁项目定位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国家之一。政府债券是美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进行融资的最主要手段, 而且发展历史较长, 已经转变为经济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私人资本参与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的方式最早运用于美国。这种投资的方式代表着地铁项目的主要资金输出方可以不单纯是政府投资, 而是转向为市场化投资的模式。

4 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分析

随着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和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基本的趋势。在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当中, PPP模式、BOT模式、TOT模式、PFI等模式在近年来被较多的运用到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当中。

4.1 PPP模式

PPP模式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即公私合营模式, 指的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 为了提供特定公共物品或者服务, 以特许经营权协议为基础, 形成一种彼此之间伙伴式的关系。

PPP模式的特点:

4.1.1

政府不需要制定有关公共服务的详细技术规范, 只需要对需要得到的服务成果进行描述。

4.1.2

由于PPP模式是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 所以在选择和私人部门进行伙伴关系时, 需要慎重。

4.1.3

较之传统模式而言, PPP模式具有采购过程的灵活性以及类型的多样性。

城市地下空间的准经营性项目, 虽然具有潜在的利润, 但由于政策及收费价格没有到位等客观原因, 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效益, 这类项目可采用PPP模式, 政府采用形式各种各样的扶持措施达到提高公共项目的经济强度的目的, 吸引私人投资者投资开发。

4.2 BOT模式

BOT (全称Build-Operate-Transfer) 模式 (即建设—经营—转让) 是政府将一个基础建设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授予承包商, 再由承包商在特许权期内负责该个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 并收回成本、赚取利润, 特许权期结束后将项目的所有权移交政府的一种项目运作融资模式。

BOT模式的特点:

4.2.1

无论无追索或是有追索的, 举债不列入国家外债范围, 债务的偿还只能依靠项目的现有现金流量。

4.2.2

项目的承包商在特许时间内拥有项目的完整所有权和经营权。

4.2.3 融资成本高。

由于承包商承担了项目运营中的所有风险, 所以项目的融资成本较高。

4.2.4

相较与传统模式, BOT模式的建设和运营效率较高。因此, 用户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

4.2.5

BOT模式收入的一般是当地货币, 如果承包商为外国公司, 对于项目所在国来说, 项目完成后将会有大量外汇流出。

根据BOT模式的以上特点, 结合其在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当中运用的情况, 提出这种模式适用于投资额巨大, 建设周期长具有收费机制的经营性和准经营性地下空间项目, 如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垃圾回收站等。

4.3 TOT模式

TOT模式 (Transfer-Operate-Transfer) 即移交—经营—移交。政府把己经投产运营的基础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移交给民间投资人, 通过在约定期限的经营, 民间投资人收回全部投资和合理回报, 在特许经营期结束之后, 政府将项目的所有权收回。

TOT模式的特点:

4.3.1

由于TOT模式是将现有已经建成的设施转让给投资者, 不涉及项目的建设过程, 所以吸引外资的成功率高。

4.3.2 可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

通过TOT模式, 政府部门将原项目移交出去之后, 能取得一定金额的资金, 用于建设其他项目。

4.3.3 提高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效率。

外资或私人资本通过TOT模式获得了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后, 必定会运用国际上先进的运营方式和经营管理办法。

根据TOT模式的特点来看, 该模式适用于有资金流入的城市地下空间存量资产项目, 如大型公共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地下购物中心、地下物流仓储系统等。

4.4 PFI模式

PFI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模式, 是指利用私人或私人机构的资金、人员、技术和管理优势进行公共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与经营。政府对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 也可以以合营方式或以授予私营部门收费特权的形式出现。

PFI模式的特点:

4.4.1 适用的领域广泛。

PFI模式不仅可以运用于经营收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 还可以用于非营利性的城市公益项目。

4.4.2

拓宽了投融资的渠道, 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

4.4.3 转移项目风险。

与PPP、BOT、TOT模式相比, PFI模式的优势在于适用范围广, 除了经济收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外, 还可用于非经济性的城市公益项目。PFI模式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中主要有地下公路、地下人行道、人防设施等。

摘要:筹集资金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环节,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投资额度高、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开发之后具有不可逆性等特点。因此, 依靠传统的政府财政投资的模式难以满足地下空间的开发所需, 政府主导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正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城市地下空间技术开发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将PPP、BOT、TOT、PFI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运用到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中, 来丰富地下空间技术开发的资金源头。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技术开发,投融资模式,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刘宇辉.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存在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春工业大学, 2010.

[3]陈强, 关贤军, 章勇武.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投融资模式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03) .

开发模式分析 篇10

一、多项目管理概述

多项目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方式, 这一管理方式的运用能够对企业的全部项目进行有效的选择、评估、计划与控制。实践中的多项目管理是由一个项目经理来同时负责多个项目的管理工作。这就能够实现项目之间的统筹协调, 达到资源的合理分配, 最终实现项目的综合执行效果。广义上的多项目管理, 也可能是由一个公司经理统领公司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 来对多个项目进行管理与控制。单个项目的管理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 而通过多项目管理的实施, 就能通过一个项目经理的统筹协调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取得项目实施的科学管理实效。

二、房地产管理多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 房地产行业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可以说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稳定, 为此, 必须做好房地长企业的控制管理, 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良序发展。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房地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使其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然而在我国的很多房地产企业中, 仍存在资金管理不科学, 楼盘营销不合理的现象, 为此导致很多房产开发项目进行到一半被迫搁置, 这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实现房产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这也是房地产管理发展多项目开发模式的重要背景。

1、选择多项目模式是房地产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还存在资产规模小及资质等级较低的现状, 很多企业的经营能力还不高, 还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这使得我国的很多房地产企业的风险应对机制相对较差。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房地产企业必须做好企业的内部管理, 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企业的项目能够最终完成。然而, 房地产行业涉及的面比较广, 加之其项目的启动非常复杂, 还容易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所以只有通过科学的多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才能有效的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房地产开发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作为开发后盾, 这也需要房地产企业要通过多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实现资金的合理运用。

2、选择多项目模式是房地产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更为规范分工也出现了细化的趋势, 在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中不同的企业其往往具有其独特的行业优势, 而房地产产品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要具有均好性,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扩大自己的规模, 规模化经营横沟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 以促进房地产企业能够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最终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3、选择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是房地产企业提高投资利率的重要保证。

房地产企业涉及的投资成本较大, 如果在开发中企业采取单一的开发模式, 就不能实现资金的科学周转, 会使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多项目开发模式的选择, 能够实现几个项目的同时进行, 还能有效的控制资金, 实现企业项目的统筹协调发展。多项目管理还能将某些项目的资金流入直接为另一个项目提供资金的流出, 这样就实现了各个项目之间资金的灵活周转, 使得企业能够用最少的资金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房地产在多项目开发的管理中所采取的模式

随着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在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应用, 很多房地产企业已经将多项目开发的管理模式成功运用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矩阵式管理型。

矩阵式管理型的执行主体是项目部, 在项目的执行, 企业集团能够实现对所属管辖区域的直接监管, 还能实现对项目设计、拓展和销售的有效指导。而一般性的业务项目, 多数是由各自区域的公司直接自行管理和运营。矩阵式管理模式的采用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灵敏度, 使得项目成员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这样就能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然而矩阵式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这一管理模式下会存在双重的领导, 这就使得工作中容易出现分歧, 如果处理不好也会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2、职能管理型。

随着项目管理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具体的经营方式及管理任务也各不相同, 为此房地产企业的各职能部门, 就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适时的介入到项目的管理中去。在项目管理中, 总集团只是监管区域一级, 具体任务则由区域级直接对项目的拓展、项目的设计、工程和销售进行管理。这就能够通过统筹发展来实现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 使得在分工集中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反复利用。

3、项目管理型。

项目管理型的管理模式运用能够实现企业对外部环境的迅速反映, 这一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以项目公司为项目开发的主体, 通过设立拓展、工程、设计及销售等职能岗位来实现管理。项目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迅速的对外部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 然而总部门对项目的控制如果得不到具体的实施, 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 影响资源的综合利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房地产行业中通过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的运用, 能够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使得房地产企业能够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房地产企业要积极进行多项目管理的研究及应用, 以促进房地产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琴.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9) [1]吴小琴.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9)

稀土开发的冕宁模式 篇11

大自然在分配稀土这种稀有资源的时,候,似乎格外垂青中国的西部地区。

中国第二大稀土资源供应地,也是世界第二大稀土资源供应地,便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县。

冕宁县现已探明稀土储量近200万吨,现存储量157万吨。原国土资源部第二综合物探大队高级地质工程师姚铁向本刊记者介绍,冕宁所在的凉山州地处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矿带,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聚宝盆”,被誉为“中国乌拉尔”。

姚铁说,冕宁的稀土矿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选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除了稀土,该县已探明钒钛磁铁矿12亿吨,占四川省第二位i铜、铅、锌、锡(金属量)518万吨,居全省第一位。

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处的位官员介绍,冕宁县的稀土资源吸引了国内众多投资者,最终由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简称江铜集团)以4.3亿元的高价一举夺得位于四川冕宁县的牦牛坪稀土矿2.94平方公里的采矿权,时间是2008年6月。

资料显示;成立于1997年的江铜集团为中国铜工业的领头羊,已在伦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该公司拥有的铜治炼生产能力在世界铜业界也很有影响。

为了实现优势资源与优质企业的最佳合作,冕宁县从2007年开始强力推进稀土资源整合,成功将牦牛坪7宗稀土矿权整合为一宗矿权,为顺利引进江西铜业集团入川扫清了障碍。

上述官员透露,为开发冕宁的稀土资源,江铜集团在2D08年8月注册成立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人币。而在同年5月,川内两家有色金属矿业巨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成都公司、四川省经济发展总公司合并组建,成立了四川省矿业投资集团。该集团主要从事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水、气资源的投资开发、贸易等业务。

随后,江铜集团与新成立的四川矿业投资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将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增加为lO亿元人民币,其中江铜集团股权比例为56%,四川矿业投资集团股权比例为44%,双方约定均以货币出资。据悉,在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双方特别约定,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不论公司以何种方式进行增资或因第三方入股发生股权结构变化,除非江铜集团主动放弃外,其将始终保持对公司超过50%的股权。

2009年12月,江铜集团对外宣布,未来6年,将投资36.6亿元开发四川省冕宁县牦牛坪稀土资源,大力发展稀土精深加工,把冕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稀土深度加工与应用基地。

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小平说,根据规划,江铜集团开发冕宁稀土的项目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建设将于2011年12月前完成,工程总投资达20.6亿元,届时将在矿权整合的基础上建成从稀土矿采选、治炼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二期工程将斥资16亿元,在2015年12月前形成稀土永磁电机、稀土储氢粉、稀土特种合金、稀土催化剂、稀土抛光材料等五大稀土终端产品的产业链,并将建设稀土材料四川研发基地,形成年产值超过40亿元的产业规模。

有关资料表明,2009年,四川江铜下属的方兴稀土公司完成采选处理原矿26.4万吨,年生产稀土精矿8000吨,治炼分离稀土精矿6000吨,产稀土氧化物4D00吨,产稀土金属400吨,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1000万元。据介绍,该公司在生产中采用新工艺,解决了我国传统稀土冶炼分离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实现了稀土冶炼清洁化的生产,企业已经能够生产抛光材料、发光材料、储性材料和磁性材料。

记者日前获悉,占地2平方公里、投资2.2亿元的冕宁县稀土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区现已入驻规模企业4户,一期投资规模达到29.6亿元,二期将达51.1亿元。园区规划在2012年创产值20亿元,利税6亿元;2016年创产值100亿元,利税30亿元。

开发模式分析 篇12

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少数民族民俗资源类型多样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因此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多样。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集中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文化以及衣食住行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生产民俗体现在朝鲜族的农耕民俗、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畜牧民俗、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渔猎民俗,以及回族和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手工业民俗和商业民俗等。生活民俗体现了少数民族衣、食、住、行方面的特色,内容十分丰富。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多姿多彩、饮食民俗各具特色、民居建筑罕见奇特、出行习俗别有情趣;满族的旗袍、朝鲜族的白衣、赫哲族的鱼皮衣、鄂伦春族的兽皮衣饰等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满族的酸菜、朝鲜族的泡菜、赫哲族的鱼类食品等饮食文化风味独特,达斡尔族的“介”字房、鄂伦春族的“仙人柱”等居住文化原始古朴,蒙古族的勒勒车、鄂伦春族的狗拉雪橇等交通文化富有情趣。

在黑龙江省境内的少数民族中,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生产和生活中的禁忌民俗中还保持着原生形态,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传统,少数民族的信仰文化原始、神秘,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此外,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也十分独特,民间神话与传说与北方特有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由于民俗本身就是群体的文化,渗透性强、覆盖面广。因此,黑龙江省51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经过历史传承,内涵极其丰富,种类极其繁多、形式各具特色,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资源。但是已经开发出来的民俗旅游精品线路却较少,民俗旅游产品种类还比较单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黑龙江省发展民俗旅游的关键。

(二)少数民族民俗资源分布集中

黑龙江省51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其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等几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全省唯一的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市县有51个,民族乡(镇)有59个,民族村有680个。其中有18个满族乡(镇)、18个朝鲜族乡(镇)、6个蒙古族乡、3个赫哲族乡、7个达斡尔族乡(镇)、一个鄂温克族乡、5个鄂伦春族乡、一个柯尔克孜族乡。人口较多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人口较少的民族有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等。

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人口有120万,集中分布在双城、阿城、五常等地;朝鲜族集中分布在牡丹江、宁安、鸡西、东宁、海林、密山、鸡东等市县;蒙古族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中部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泰来、富裕等县;赫哲族主要集中在同江市和饶河县境内;鄂伦春族主要集中在黑河、逊克、呼玛、塔河等市县;达斡尔族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龙江、富裕、嫩江、爱辉等市县;鄂温克族集中在讷河县境内,柯尔克孜族集中在富裕县境内。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集中分布区域范围相对狭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已呈现出孤岛状态。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域内,民俗文化传统深厚,民俗文化遗产丰富,民俗资源利用价值极高。但是由于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黑龙江省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存在的地域范围日益收缩,民俗文化资源急待保护。此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远离中心城市,可进入性较差,知名度不高,其文化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也不利于民俗的保护。因此,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意义重大、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三)少数民族民俗资源特色鲜明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具有北方地域特色。在北方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有别于我国中部、南部和西部民族的民俗文化。在服饰、饮食、居住、出行习俗方面以及生产民俗习惯和礼仪习俗、节庆习俗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民族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独特的北方地域文化特色。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具有原始生态特色。黑龙江省作为边远省份,其大规模开发的历史较短。历史上清政府曾将黑龙江省作为龙兴之地而禁止外族进入,因而较好地保存了黑龙江省的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原始风貌,使得黑龙江省的民俗文化具有原始粗放、神秘莫测的独特吸引力。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黑龙江省是满族的发祥地,是满族民俗文化的源头,虽然黑龙江省满族占全国满族人口的比例不大,但是其民族文化传统保存完好、其历史价值具有全国意义;黑龙江省是朝鲜族大规模迁入的主要地区,朝鲜族的迁入将水稻种植引进黑龙江,虽然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相比影响不大,但其农耕文化传统富有特色;黑龙江省蒙古族与内蒙相比虽然也是一小部分,但因其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的融合而别具特色;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是典型的狩猎民族,其山林文化传统保持良好;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北方唯一的渔猎民族,其水文化特色浓郁,开发价值极大。

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虽没有中原汉文化历史久远,但却不乏地方和民族的独特性。黑龙江省独特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具有无法模仿的不可替代性,是发展民俗旅游的垄断性资源。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选择

(一)实地民俗村模式

实地民俗村模式是一种原地保护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一种民俗旅游的原生形态模式。实地民俗村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选择较为典型的村落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展现一个民族活生生的生活现状,强调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并完全保持民俗文化的原始风貌。由于民俗是在生产及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因而旅游者也只有在现实的生产与生活中才能体验到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独特魅力。

黑龙江省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集中、居住范围固定、原始村落保持良好、民俗文化典型独特,适宜采取实地民俗村模式开发民俗旅游。在不改变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对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开发,既可以充分展示民族文化风貌、保护民俗文化,又可以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地方经济、扶贫就业,同时又可以使旅游者产生真实的民俗审美感受。

(二)模拟民俗村模式

模拟民俗村模式是一种主题公园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在一定区域内兴建的、将各民族民俗文化按照一定的风格和方式加以集中反映的人造景观。这种开发模式是民俗旅游资源的移动、仿制和浓缩,可以使旅游者在短时间内领略民俗文化的精华。

通过异地移植民俗文化,既可以广泛宣传北方民俗文化,又可以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利用,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模式的开发要注意保持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商业化的过分修饰。

(三)民俗博物馆模式

民俗博物馆模式是一种资源凝聚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以固态形式展示少数民族生产及生活中的饮食、起居、交通、服饰、信仰等民俗文物及实物,具有宣传、游览、教育、环保、科普及文物收藏等诸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及旅游休闲景观。

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民俗资源具有原始性、孑遗性,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急待保护和发掘。在中心城市建设综合性的民俗博物馆既可以陈列展示全省各地不同民族的人群分布、生活习惯、演变历史、生产习惯、婚丧习俗、民间艺术、饮食服饰以及传统民间技艺等风土人情,又可以较好地体现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广博性、知识性。由于民俗博物馆可以将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加以宣传展示,既较好地保存了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又可以使旅游者了解北方民族民俗的全貌,同时又可以增加民俗旅游景点,为旅游者提供寓教于乐的旅游吸引物。这一模式的开发要注意博物馆经营的商业性和公益性相结合,并要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吸引旅游者。

(四)节事庆典模式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众多、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草原盛会、赫哲族的乌日贡节、鄂温克族的瑟宾节等已经逐渐被开发出来,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及现代节日,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民俗文化节及少数民族风情游等活动,展示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习俗,使旅游者参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游艺、歌舞、体育活动,获得真实的观赏、娱乐体验。这一模式的开发要注意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即地方政府主导、市场机制运作,既可以宣传地方旅游形象又可以丰富民俗旅游产品。

(五)专项旅游模式

专项旅游模式是一种项目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以一项旅游项目为主体专门以考察、观赏、采风等形式将民俗旅游资源以专题形式开发成专项旅游产品。这一模式因其与旅游者个人兴趣紧密结合而市场前景广阔。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资源结构完整、类别清晰、特色鲜明,具备专项旅游开发的天然条件。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民俗各具特色,适宜分门别类专项开发成单独的旅游产品;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工艺、宗教、节庆、文艺、娱乐、体育等民俗自成体系,无不可以进行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构建出多种多样的民俗旅游产品线。进行专向旅游产品开发,既可以突出北方民族民俗文化某一方面的独特内涵,可以向旅游者展示北方文化的不同侧面,即大山文化、大森林文化、狩猎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原始文化等民俗文化的不同内涵会带来不同体验。这一模式的开发要注意在保持民俗特色的基础上,深刻挖掘民俗的文化内涵。

(六)民俗旅游商品模式

民俗旅游商品模式是一种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民俗文化与有形制品的有机结合。就民俗的表现形态而言,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式,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将那些有形的、物化的民俗事象开发成民俗旅游商品,既可以丰富旅游商品,又可以弘扬民俗文化。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民间手工艺品、风味食品、服饰用品、生活日用品,甚至独特的生产用具、军事用具、游艺用品等都是民俗旅游商品开发的天然资源。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的特色食品,赫哲族的渔猎用具和鱼皮制品,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等都可以开发出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民俗旅游商品。此外,少数民族服饰别具特色,蒙古族的长袍、腰饰;满族妇女的旗袍、荷包;达斡尔族的绣花绸缎长袍、坎肩;朝鲜族妇女的短衣长裙等,这些资源可以开发为富有情趣的民俗旅游纪念品。这一模式的开发要注意旅游商品开发的系列化和精品化,注重功能的多样化。

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突出重点原则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系统庞大,内容纷繁复杂。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对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精选,突出特色。特色是民俗旅游的根本,是一个地方或民族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的真实的综合反映,是民俗事象独特个性的集合体或集中表现,失去了特色,民俗旅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首先,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即发挥黑龙江省北方民族“唯我独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北方民族民俗的差异性,开发出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旅游项目。接待地与客源地的文化差异越大,当地民俗文化就越有特色,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其次,注重民俗旅游资源的代表性。即在种类繁多的民俗事象中选择诸如礼仪习俗、岁时节庆、游艺竞技等富有表现力的项目与民族饮食、服饰、起居等有典型意义的日常生活习俗结合起来,以增强民俗文化的表现力。在对全省民俗旅游资源全面调查、了解和综合分析、比较基础上,突出北方民族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原始性、神秘性,开发利用最具典型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

(二)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针对客源市场,对不同层次的市场应有不同的开发模式。由于民俗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旅游兴趣不同,因此不能对地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盲目地、雷同地开发。

针对省内、国内、国外三个不同层次的客源市场,有层次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将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开发价值。对于满族的历史文化、赫哲族的鱼水文化、鄂伦春族的大山文化、鄂温克族的森林文化、达斡尔族的草原文化,这些资源具有全国意义和国际吸引向性,开发层次应立足国内客源市场、面向国际客源市场。对于朝鲜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具有国内及省内吸引向性的民俗旅游资源,其开发应立足省内市场、面向国内市场。而对于其他那些只具有地方吸引向性的民俗旅游资源,其开发只能面向地方客源市场,开发的层次、规模也相对较小。

(三)坚持点线结合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避免单一规划、孤立发展,要处理好点线面关系。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远离中心城市,大多分布于偏远山区、林区,交通不便,距离经济发达的旅游客源地相对较远。一般情况下,孤立开发单一的民俗旅游线路或一个民俗村落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因此,在开发中应尽量作到点线结合,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其他景区的品牌效应,与其他旅游产品有机组合。

总之,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依托于丰富的自然景观,结合不同的人文景观,针对游客需求的多样性,走多样化开发的道路。可以将民俗旅游产品与观光型、参与型、娱乐型、考察型、度假型等多种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借助于已经形成的旅游产品品牌,与地方优势旅游项目,如冰雪旅游、森林旅游等协同开发,创造出旅游产品的协同效应。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民俗景观组合起来,也可以将民俗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其他历史文化景观组合起来,以形成综合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相利.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绥化师专学报.2001,(3).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语体特点下一篇:教师的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