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开发模式(通用9篇)
古镇开发模式 篇1
古镇(村)开发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古村镇进行旅游开发,按开发主体分类,多以三种模式出现:
(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成立政府开发企业,以旅游带动整体经济(周庄、平遥)
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平台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丽江大研古镇旅游开发属于这种模式的代表。
(2)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企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政府凭股权利益分成),企业进行商业化独立运营(乌镇、南浔)
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浙江乌镇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
(3)经营权出让模式——企业买断经营、古镇经营权转让(凤凰、宏村、和顺)这方面的代表是湖南凤凰古镇,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投资商开发商进行管理。
古镇开发模式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应不断上升,一方面刺激了我国的旅游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居民希望提高居住品质的需求也更为强烈。与此同时,传统房地产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利润降低和风险增大,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目前房地产业的重要问题,旅游+地产这一开发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所关注。
旅游房地产就是将旅游开发与房地产开发这两个附加值与关联度高的产业相融合。一方面通过地产开发为旅游景区增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配套商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可以提升项目附加值,以资源的优势形成项目核心竞争力,提高开发利润。
旅游创意地产民族建筑文化新视角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化,也是最先形成文化经济化的类别。古今中外的建筑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了淋漓尽善的作用,以建筑文化为依托的旅游创意地产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湘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富集多样,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是湘西民族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质材料供给等互不相同,不同地区民族的建筑规模、形体、工程、艺术等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湘西各具特色、造型多样、色彩斑斓的建筑文化。湘西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促进文化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旅游地产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对分析和解决上述问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民族建筑文化的丰富资源需要现代的诊释才能够放出异彩,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可以与旅游、创意、科技等元素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其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旅游地产的发展预示着传统的一般性观光旅游正向着新的休闲、体验式的文化旅游转变。在生态文化、人文文化俱佳的旅游目的地投资开发旅游地产成为推动目标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与此同时,旅游地产的兴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起着积极进步的作用,并体现出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应用和创新。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产业也由是表现出体闲型、体验性、高端性的新走势,无论是对当地旅游业的后续长远发展还是推动当前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旅游中,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点,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己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受到国家投资基金的专项支持。旅游创意地产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文化旅游的新趋势,对民族文化产业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云南的旅游创意地产中,民族建筑文化的元素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民族建筑文化是旅游创意地产的源泉和先导,没有它的滋养和孕育,旅游地产项目便成为游离于当地民族特色之外的毫无灵动感的现代建筑体。因此, 在充分利用湘西民族文化资源宝库中丰富的建筑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本文所指主要是旅游创意地产,并将民族建筑文化和旅游创意地产作为两个关键因素和切入点整合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其祸合效应进行研究。旅游创意地产既提升、丰富了旅游目的地本土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同时,也充盈了外来游客的休闲体验活动,更重要的是那些成功发掘出民族建筑文化元素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旅游创意地产项目将成为现代人留给未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旅游创意地产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
工业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财富的累积速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伴随着人均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充盈和富足。但同时,城市中的大片土地逐渐被规划建造成各种地产项目,可供人们休憩徜徉的绿色空间越来越狭小,在高度紧张而又充满压力的生存状态下,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交往空间都大大减缩。由此,人们对地产项目的开发总是充满了矛盾,虽然可以得益于城市发展带来的高品质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工业发展对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
对于传统聚落的建筑营造,“保护与发展”是一对永远的矛盾。没有保护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而没有发展也将无法更好地投入保护,保护与发展同等重要。“`既保护又发展’虽然是个两难的命题,但并非无解,解决的关键就是适度’原则,只有把握好其中的`度’才能使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
旅游创意地产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应用与创新
在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飞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时间配置渐趋稳定,对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旅游地产伴随着休闲旅游业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传统聚落、传统文化重建复兴的浪潮蓬勃而起,作为历史上的经济繁华之枢和文化滥筋之处的古城、 古镇很多已成为游客热衷的旅游地。截止2009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三批共15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但是,古镇的开发建设却也从未摆脱传统性与现代性、保护与传承、应用与创新等各种矛盾问题。“传统文化不仅处在一种历时性的`过去’, 更处在一种共时性的`生境’中。对于历时性的传统,我们不应该看作一个单向延续的`线’,而应把它看作与现实和未来的种种发展可能相交叉的`网’;其共时性的`生境’,也不会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点’,而是一种能和相关文化、相关生态互相影响或互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相作用的动态系统。没有一个文化是可以原封不动`保存’的,保护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新是必由之路。
旅游地产定位原则
(1)以旅游资源为基础
旅游地产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因此在项目功能定位时也需以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作为定位基础,在项目功能定位时要首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挖掘和依靠旅游资源价值作为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高品质的,具有不可复制特性的旅游资源,其号召力远远超过其他资源,在项目定位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对项目的影响。如西安的兵马俑几乎是所有去西安的旅游者必到之地,作为世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兵马俑因为其独特不可复制的优势,已成为西安乃至作为中国的一个旅游代表。兵马俑是具有一种旅游资源而被旅游者所接受的旅游项目,除了这种外还有不少旅游资源是把几种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旅游资源的体系。这样使旅游地产的形象内容更加全面,可以满足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旅游者的需要。
(2)保护生态原则
在旅游地产项目开发时不能单纯的考虑项目经济效益,同时要兼顾发挥项目社会效益。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开发方式,避免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浪费,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控制在生态系统保持自我调节和正常生态循环的稳定水平上,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动态协调原则
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是一项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很高的社会活动,在进行定位,规划等工作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求寻找到旅游地产项目与其他产业的最佳结合点,相互协调建立良好运行态势的经济体系。旅游地产因为涉及消费需求比较复杂,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也更为紧密,规划协调工作相对传统地产也更多一些。同时,旅游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规模与使用寿命应符合客观实际,体现适度超前、滚动发展的规律。
(4)主题突显原则
旅游地产项目定位要紧密结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和建立鲜明的贴近旅游市场的主题,以适应当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围绕资源优势进行项目开发。
(5)“以需定产”原则
“以需定产”是指通过对目标客户市场的调查分析, 结合客户的行为和需求特征,从旅游资源评价、游客对景观偏好及消费、生活行为等各方面特征来开发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旅游地产的产品定位应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6)以人为本原则
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开发活动均以“服务于人、服从于人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人地关系”为准则,通过项目开发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现在,游客参与己成为旅游活动一种发展势头,游客不喜欢单一的观景,希望增加如登山、划船、射箭、滑草等项目。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人为本地设计富有互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参与其中。
“最黔城”山水之间的大型旅游商业综合体湘水国际
“湘水国际”强势搭载5A级旅游目的地、中华第一古城——黔阳古城。旅游兴盛倒推商业繁荣,价值酝酿催化财富升值。“高于丽江,甚于凤凰”的文化底蕴与商业价值。
2011年4月,由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坤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注资1亿元人民币成立的湖南申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在尊重历史和保护历史的前提下,全面激活古城的旅游、文化、商业等优质资源,同时,依托相思湖区域、小江、柳溪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多方位打造洪江市文化旅游产业,唤醒沉睡已久的黔阳古城,重塑洪江城市形象。洪江项目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湘水国际房地产项目、黔阳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和小江、柳溪防洪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湘水国际房地产项目
1、项目所在地
“湘水国际”项目地处洪江市新城区城市中心地带,北临城市中轴线开元大道,南依数百亩的相思湖, 市政公园、市政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环布周边,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资源得天独厚。相思湖东南侧有火车站及连接洪江新旧城区的芙蓉中路,交通十分便捷。
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规划住宅建筑面积511046.3M2;商业建筑面积80064.3M2;酒店建筑面积17017.5M2;配套建筑面积5123.1M2;办公区建筑面积2316M2;地下室及车库59679.3M2;吊脚楼建筑面积2275.91M2;总建筑面积677522.41M2。项目一期工程位于1号、2号地块,预计2013年下半年动工,预计总投资17775万元。
“湘水国际”项目作为洪江市中心区域大盘,规划产品形态涵盖了购物中心、商业街、临街商铺、商务酒店、花园洋房、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等多种产品。项目配备购物中心、宾馆、游泳池、网球场、 幼儿园、健身广场、社区会所等配套设施,项目局部采用人车分流的地下停车方式,为洪江市少有的高品质楼盘之一。
本项目建成后将能为洪江市引入先进的住宅理念, 推动洪江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为黔城镇居民开发精品社区,提高住户的人居水平;能推动洪江市经济发展,从实质上提升区域价值。
黔阳古城
黔阳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阳古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经典诗句就是王昌龄写就于该市芙蓉楼前。
申华品质黔阳古城的传奇守护者,品牌都会的城市运营商
申华控股成立于1986年7月1日,是一家综合类上市公司,1990年12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代码为600653。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早发行股票和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 湖南申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是一家集旅游开发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运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文化产业投资与运作的综合型集团公司。
古镇开发模式 篇3
摘要:文化是古镇保护的灵魂,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青岩融中西文化于一地,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既有“四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盛观,又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以及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本文以贵州青岩古镇为案例,通过梳理其资源优势,发掘文化内涵,探讨其开发不足,提升经济价值,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文化富集;青岩古镇;旅游定位;旅游商品开发
一、青岩古镇概述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距贵阳市约29km,其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为92.3平方公里。总户数5845户,总人口为2.8万,镇内人口7880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其中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占镇内总人数的32%。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原为军事要塞,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花溪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人文景区。
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青岩融中西文化于一地,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青岩古镇文化资源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古镇既有来自中原、江南的汉族儒家文化,又有贵州世居的布依、苗族文化,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种类丰富;不仅有古时征战的屯堡文化,而且汇集了抗战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化;既有“四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盛观,又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以及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
一、青岩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不够,缺乏系统整體的规划开发
作为休闲旅游发展新方向的古镇旅游在贵州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古镇旅游的发展潜力,开发中存在着只重规模和数量,不讲质量和特色,没有考虑开发的可持续性,缺乏可持续的完善的项目开发计划。同时,对古镇内开发的项目、类型、以及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潜力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考证,不了解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缺乏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考察、论证和规划,从而使古镇的旅游市场无法扩张和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街道功能区划混乱,同一街区卖纪念品的、卖刺绣的、卖小吃的、和照相馆等混杂分布,一定程度影响顾客的游玩情绪。
(二)挖掘不足,未能充分展示古镇旅游的魅力
古镇文化休闲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古镇是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尤其是青岩古镇的文化种类及丰富性更是在国内外众多的古镇难得一见,然而由于贵州旅游业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职能部门将古镇旅游作为产业来经营的观念尚未形成。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缺乏对古镇自身特色和内涵的挖掘,大多古镇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规模小、品位不高,其独特的魅力未能充分展示出来,影响力小,经济效益低。
(三)开发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经济链条
调查发现,在青岩,旅游商品的生产和设计缺乏现代营销理念的指导,没有对青岩文化特色进行有效挖掘,景区旅游产品弱小散乱现象较为严重,产品开发始终缺乏特色挖掘,缺乏与当地文化融合的创新思维,更多的商户的一种自发行为,定价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且雷同度高、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此外,青岩古镇完整的产业经济链条没有形成,古镇住、购、娱等核心旅游产业未得到充分开发,特别是住宿业的严重滞后,使得游客通常只是走马观花的游览一圈,无法体会到古镇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青岩古镇旅游定位与开发的建议对策
(一)把握发展机遇,整合古镇旅游资源
要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发2号文件以及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贵州省发展体育旅游提供的难得历史机遇,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和对旅游资源的整合。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我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加大对外旅游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仅要在省内宣传,更要在省外、国际上宣传,利用信息网络,扩大海外宣传,将一个崭新的贵州介绍给海内外的朋友们。让他们对神奇的贵州充满向往,产生一种不得不来此一游的想法。开发古镇文化旅游资源与当地的人文、建筑、生态环境相结合。单项旅游资源再有魅力也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古镇旅游要依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将古镇文化与乡土民风民情相结合,在开发中遵循特色,增强参与性与体验性。
(二)打造精品项目,凸显古镇地方特色
其一,将民俗文化进行整合,通过开设民俗博物馆、民俗体验馆,民俗街等方式形成文化体验之旅,满足当代游客求奇、求新的文化心理追求,而且它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会使旅游者情不自禁地产生融入和参与的欲望,使游客在亲身体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古镇文化之美;其二,将宗教寺庙等景点进行线路规划,举行传统的如祭天等活动,使人们在心理上感受到宗教文化的庄严肃穆,打造精神休憩之旅,起到洗涤心灵的作用;其三,将众多的美食进行集中经营,形成一条美食街,打造一条美食老饕之旅;其四,将古镇周边的村寨进行统一规划,开发丰富多样的乡土参与项目,如:水果自采,乡土食品DIY等,尽可能综合粮、果、蔬、畜、渔等诸农业要素,打造一条生态休闲之旅。总之,通过系统的规划,以丰富的古镇开发项目和完整的产品链条来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提高其消费,从而凸显古镇特色,提高旅游收入。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游客需求是旅游管理部门制定营销策略最根本的出发点。景区管理者可以根据游客的具体需求,加大景区宣传,加强游客对古镇旅游市场的体验,提升游客出游的频率,进而建立游客对青岩古镇的忠诚度,加速青岩古镇的口碑传播。要结合当代的网络营销特点,注重网站平台的开发宣传,同时,可以通过与高校结合开展绘画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扩大影响力,出一本青岩的风景集,包含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及特色小吃等,让更多的人关心青岩,并拟定主题制成各类明信片,便于传播与携带,可以很好地起到宣传的作用。
旅游商品是旅游地物质资源禀赋和旅游地地域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因此,旅游商品开发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挖掘民族区域精神历史文化精髓,尽可能保留传统的工艺、材料,使其充分展示该区域的质朴、独特、灵巧,真正体现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和“朴”。青岩古镇还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城乡文化差异,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味,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够满足游客需求,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高青岩古镇的旅游附值。(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校学生科研201450号]。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岩(http://www.qingyanguzhen.com)[DB/OL],2015.
[2]李华鹏,屈赛.贵阳(青岩)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5,(2):137-139.
[3]李瑞,吴孟珊.体验经济时代下古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于旅游者体验行为的视角[J].旅游研究,2011,(02):12-19.
[4]孙小龙,郜捷.古村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青岩古镇和镇山村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1):87-92.
浅谈四川古镇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篇4
浅谈四川古镇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四川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旅游大省,拥有巴蜀千年传统的遗风,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其中古城、古镇成为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景点。据粗略统计,四川拥有4000多座古城镇,聚集街市、场镇、商埠、水陆码头、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一体,具有很高的研究及观赏价值。四川地质地貌复杂,建筑独具特色,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包容了许多民族、异地域的差别文化于其中。
1、四川省古镇旅游资源概况
1.1川内古镇的特色
四川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交通上的不便却使许多古街古镇和古朴的民风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川内古镇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由于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带来了许多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艺术,从而使四川古镇在外来文化和巴蜀民居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形如镰刀的铁佛古镇,状似蛟龙的“龙镇”罗泉古镇。
1.2十大古镇的空间分布与区位条件
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依据“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否具有相对成熟的旅游开发条件、规模”等标准,推出了黄龙溪、李庄城等“十大古镇”。
四川十大古镇都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黄龙溪、安仁古镇距成都最近;上里古镇、李庄均位于各自的城区之中;阆中古城由于既是“古城”又是“古镇”,其特殊的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对周边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2.1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如今古镇旅游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许多旅游产品盲目推向市场,缺乏特色,造成同一区域内产品雷同;旅行社为使其旅游线路多元化,把很多古镇与一些知名景区捆绑在一起销售,游客到了古镇拍拍照就“走人”,对古镇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开发十分粗糙。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使古镇旅游的附加值低,重游率低,无法可持续。
2.2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古镇管理体制严重缺失,摆摊的、破门开店的、沿街叫卖的;有些古镇的店铺甚至还打出“放血大甩卖”、“全场一律三折”等现代化的广告词,古镇居民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淹没在现代化的商业氛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古镇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也不健全,亟待建设。
2.3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还在于它的文化内涵。目前,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展示参观,旅游活动单一,娱乐方式单调,游客花十几分钟便能把整个古镇逛完,游客缺少与古镇之间的互动体验,无法真切体会民风民俗,更缺少对文化的感知和认识。
3、古镇旅游资源的规划
3.1度假旅游与休闲相结合四川古镇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城市郊区,可进入性强,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具有丰富的文化氛围,为休闲度假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们在开发古镇旅游的同时,可以推出度假旅游或民俗体验旅游,充分利用古镇的大院,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3.2打造主题城镇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律,对同一地域范围内性质相似的一般只会选择其一。因此,保存相对完整的古镇应按性质分成不同类型,在每个类型下找出其突出者,按其特点和优势打造开发,朝着主题城镇方向发展。欧洲很多小镇令人流连忘返,关键是有一个文化主题。
3.3打造特色旅游商品
古镇旅游商品是指游客在古镇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具有古镇文化象征性或旅途实用性的有形物品。古镇旅游商品除了具有一般旅游商品的共性以外,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地方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古镇旅游开发必须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基础,通过对客源市场的调查,了解游客需求,大力开发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的旅游商品。如阆中古城的“张飞牛肉”。
4、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4.1重点挖掘开发精品古镇
由于古镇的修缮维护工作的耗资巨大,而古镇的数量众多,以目前地方经济实力来看,是无法做到一一投资的。另外,在同一地区范围内,旅游者只会选择其中的一个产品进行购买,那么对于其他古镇投资就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正确的开发思路,应该是在现有古镇中选择一些保存完好、富有特色、历史文化和风景结合较好的少数古镇进行重点开发。将这些古镇深度挖掘和重点包装,然后集体对外宣传,从而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上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4.2建立旅游业的多元投资机制
这是古镇开发的核心。目前西部旅游业总体上仍然是以国家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
一、国有垄断、单位之间相互掣肘是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西部旅
游产业必须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制定鼓励向旅游业投资的政策或地方法规。
4.3形象定位形成互补,防止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虽然四川古镇有着相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但是每个古镇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如昭化古城是古战场的军事重镇,阆中古城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三国张飞大将镇守的风水宝地,而洛带古镇则是客家文化的集中营,而平乐古镇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均区别与其他古镇,各自有典型的地方性。开发时我们应根据各个古镇旅游资源的不同特色、现有旅游产品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定位,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各个古镇的发展潜力,改变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避免区域形象屏蔽和无序竞争的现象发生。
5、结束语
苏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篇5
摘 要:苏稽古镇是乐山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苏稽古镇现状旅游资源的分析,在苏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苏稽古镇;古镇保护;旅游开发
近年来,随着乐山城市的快速发展,处于城区边缘的苏稽古镇已悄然纳入乐山中心城区建设范围。苏稽古镇保护与乐山城市和谐发展已成为乐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苏稽古镇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其保护与旅游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苏稽古镇虽名声在外,历史遗迹众多,但却未被列入历史文化名镇,就其原因主要是历史遗迹保护不佳,许多遗迹仅有记载而已,现状却荡然无存。本文通过对苏稽古镇现状旅游资源的分析,在苏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
1.苏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1)乐山城区发展与古镇传统形态、景观风貌保护的矛盾。
随着乐山城区发展,苏稽古镇与乐山城区渐渐连成一片。古镇周边土地价值倍增,开发建设强度逐年加大,高楼拔地而起,古镇传统形态、周边景观环境正在遭到破坏。古镇内老街建筑物年久失修,生活设施短缺,已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不少居民为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随意改建、搭建,近年修建的住宅建筑多为平顶,其外观与传统民居很不协调,严重影响了传统历史街区的景观风貌。古镇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没有经过控制,缺乏良好的外部空间轮廓和景观风貌。
(2)古镇原真性受到破坏,旅游资源亟待保护。
随着乐山城市的发展,古镇原住居民大量外迁,致使古镇旅游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面临丧失的危险,古镇文化传统面临失传,古镇保护问题日益凸现。当地居民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随意改建、重建现象突出,致使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存受到损坏。古镇原有建筑多为木结构,街道狭窄,消防安全隐患严重。
(3)资金欠缺,古镇旅游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和管理。
苏稽城镇发展主要集中在新城区,古镇区域发展相对滞后。古镇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建设不配套,古镇缺乏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镇内旅游吃、住、行条件都较差,致使旅游规模上不去,知名度和效益均受影响。另外,古镇缺乏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和制度,尤其是管理制度、服务保障、建设规划和公民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制度还很缺乏,由此导致古镇保护和发展投入不足,一些古遗址、古民居、碑刻等破损严重,亟需维修。
(4)旅游开发滞后,旅游策划需加强
苏稽古镇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古镇旅游以接待零星散客为主,统一的旅游市场尚未形成,旅游景点散,不能形成有效的观光游览产品,旅游形象定位尚不明确,旅游条件亟待改善。
2.苏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2.1 古镇保护对策
(1)自然环境保护
在自然环境方面,实施整体环境保护,保护好峨眉河水系的生态环境以及西侧狄坪山的.绿化环境。空间格局上延续“一桥连两端”的整体空间格局与传统机理和风貌,保护峨眉河岸古树名木、埠头以及独具特色的石桥。
保护好古镇自然环境应从旅游者、当地居民和企业入手。首先,增强保护意识,制订古镇环境保护条例。对综合开发的小镇要将吃、住、娱、停车场等设施放置在古镇的核心保护区之外,对保护区以内的经营者要规范其行为,严禁污染源的出现。其次,设符合古镇格调的垃圾箱,严禁生活垃圾向峨眉河倾倒;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防止生活污水向峨眉河水系排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改变古镇传统的能源结构,逐步摒弃不利于环保的生活方式,改柴禾、木材、煤等燃料为少污染的清洁型能源。
(2)历史建筑保护
峨眉河上的古石桥,是古镇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时承担着重要的南北沟通功能,应加强古石桥本体和周边风貌的保护。
古镇内分布有19处历史建筑与337栋传统风貌建筑。历史建筑不得拆除,以修缮为主,适当进行改善,要求做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传统风貌建筑也不得随意拆除,以改善和保留为主,历史建筑改善时应维持原有建筑风格特征,可以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对室内进行空间优化和设施配备。必要新建一些新建筑时,必须与古镇原有风格相协调,最好是仿古建筑,不能新旧风格建筑混杂,破坏古镇风貌,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对古镇进行保护和修善的同时,也要注意古镇内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自来水、电、排污管道等服务设施要进入古镇,让古镇的游客和居民能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质量,一切线管均应埋入地下,不要与古镇建筑风格相左。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传承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苏稽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苏稽香油米花糖制作技艺和跷脚牛肉汤锅习俗。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是保护物,一方面是有效的、多种方式的保存遗产原物,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技艺在制作过程中,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品”以“有形化”的方式记录或保存下来,主要包括文字记录、照片、影像等。二是将保护重心直接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身上,可建立传承人培训体制,保证这些遗产的原真性,鼓励艺人收徒授艺,进行民间艺术传承活动。
(4)保护宣传与政策措施
在保护管理方面,苏稽镇政府应成立古镇保护委员会,协调各方面的事务,全方位保护古镇,大到旅游安全,小到增加古镇的必要文字说明,不仅保护自然环境,也保护社会环境。全面制订古镇保护条例,调查摸清古镇的现有资源,建立保护管理档案,划定保护范围,标注保护层次;整顿旅游市场,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塑造古镇旅游的良好形象。
2.2 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1)科学规划,创新开发思路
古镇旅游发展规划应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规划重点加强古镇区域及古迹遗址保护与开发、环境治理、社区居民参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古镇旅游资源开发要抓住其独有的特色,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发掘整理,以形成特有的建筑风格,要有创新,要有典型性。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把古镇建设成为集中展示嘉州风土人情、节庆文化、民居建筑、宗教文化、民族民间工艺、餐饮小吃等地方传统文化的“活化博物馆”。
(2)挖掘地域文化,塑造古镇旅游形象
要塑造苏稽古镇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需充分其挖掘地域文化,找准定位。苏稽古镇有着千年历史,沉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提到苏稽古镇,大家会想到古石桥、古榕树、翘脚牛肉和米花糖等。因此,在古镇旅游形象定位上应以乐山——峨眉山旅游文化为大背景,结合古镇“山、水、桥、树、城”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和特有的饮食文化,形成“峨眉山朝拜始驿,嘉州美食文化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
(3)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扩大对外宣传
根据古镇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出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等内容多样的旅游产品,融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为一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高品位地开发利用古镇资源的旅游价值。
科学营销,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保持古镇对游客的吸引力,维持和延续古镇的生命周期,促进古镇旅游的发展。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讨会,举办有关节庆活动等事宜,配合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扩大古镇名气,提升旅游资源品位。
参考文献:
[1]刘琼英,汪东亮.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探讨——以五通桥“小西湖”古镇为例[J],特区经济,01期
古镇开发模式 篇6
(一)古镇观光游览
1、古镇观光产品
古镇观光集中在一街七巷子、博物馆、洛带公园一线。主要目标是建立起古镇观光游览组织系统,使现存的闲置的三大会馆与洛带公园、博物馆连为一体,从而盘活会馆、博物馆等文化品位高的旅游资源,增加古镇旅游的空间层次和游客逗留时间,使游客能从中体味到纯正的客家文化。
洛带上下街和七条小巷恢复以往的青石板路面;街上所有的电线杆全面撤除,改成埋地下管线;沿街面貌也要复旧,如路灯可用灯笼装饰,所有铺面的门用木板,不能用卷帘门,墙上的瓷砖要全部除掉,可用灰砖、土墙、木墙,街上招贴一律用布帘或木制匾额,店铺商号名字能复旧的尽量复旧,如用“元春号”、“风雅轩”等,夜晚恢复打更。
2、古镇游览组织系统
以现在的上下街为中轴线,通过马槽巷、糠市巷、北巷子、凤仪馆巷、柴市巷与老成洛公路相通,通过北巷子、凤仪馆巷、柴市巷进公园和博物馆,游客也可从任一巷子进入老成龙公路到公园、博物馆、甚至上山到燃灯寺。南边经下场口广场边的福建街可直接进入客家文化休闲区,通过现在的槐树巷、江西会馆巷、凤仪馆巷也与文化休闲区相通,从龙洪公路也可进入。必须说明的是,一街七巷子,全为步行道,汽车不能进入。
(二)节庆活动策划
客家民俗内容丰富,特别是客家火龙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在客家人看来,舞龙、烧龙能祛病除邪,兴旺发财。长期以来,客家火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龙、烧龙的仪式和程式,观赏性、参与性强、趣味性强,有节庆、喜庆气氛。每年的除夕夜至元宵夜,洛带客家人都要举行烧火龙的活动。特别是洛带古镇宝胜村的“刘家龙”,舞火龙已有几百年历史,刘氏家族代代相传,从江西赣南入川后,就以舞龙而名闻遐迩。因此应以“客家火龙节”作为洛带古镇旅游节庆活动的重点
1、洛带客家水龙、火龙节
2、四川客家文化节
3、洛带赛歌会
(三)客家文化休闲
客家文化休闲区位于古镇的南部,处在古镇、福建街、广西街和龙洪公路之间,其格局是二水环绕,三塘相连,其风格是传统园林与现代风格的广场相辉映,为游客提供文化休闲之所,并达到文化教育和启迪的功用。
大门外是用巨石镶成的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示着客家人在世界的分布及客家人在海内外的几次迁徙路线,并标明洛带古镇在世界上的位置。世界地图后是“艺术墙”,将客家人迁徙的历程、故事传说、客家人迁徙四川、开发四川的历史和客家风俗用艺术浮雕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墙后是一个大庭院,小桥流水,绿树依依,草坪上是历史上的客家名人雕像,洪秀全、石达开、孙中山、朱德、郭沫若等真人大小的雕像栩栩如生。
赊店古镇旅游开发策略初探 篇7
一、赊店古镇概况
赊店古镇位于河南省西南南阳盆地东北部边缘, 唐河支流潘河与赵河的交汇处, 是明清时期实现长江水运、淮河水运以及黄河水运连接的枢纽码头, 今河南省社旗县县城驻地。古镇兴起于西汉末年, 开埠于明万历年间, 历经二千多年的持续发展, 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200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文物资源非常丰富, 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 [1]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见表1) 。
二、赊店古镇旅游开发SWOT/AHP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赊店古镇旅游开发的特点, 侧重于对古镇旅游开发影响较大的直接因素, 结合专家学者意见, 采用SWOT分析法找出影响赊店古镇城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12项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由1个目标层、4个评价项目层、12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各个指标间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组织水平关系, 构建了SWOT评价分析表 (见表2) 。
2.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判断矩阵标度理论 (见表3) , 进行指标间两两相对的重要性比较, 确定属于同一上级指标的各指标间重要性排序, 获得比较的最终标定值。在此基础上, 由两两指标间的标定值比值Xij和Xji=1/Xij, 建立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判断矩阵 (见表4、5、6、7) 。
3.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及结果标准化
(1) 求取各因子权重
计算各判断矩阵各行方根
式中:Tj为第j行方根
Aji为第j行第i列元素
求各因子的权重:
(2) 一致性检验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CR为随机一致性比例。
当CR<0.10时, 我们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当CR≥0.10时, 我们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需要调整。
在本文中, 对各层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 所得随机一致性比例CR均小于0.10, 因此判断矩阵令人满意, 各指标的权重分配通过一致性检验。
(3) 定量评价参数的确定及评价
根据评价层的权重, 以100分赋予各指标以分值并加以整理, 即可得到赊店古镇旅游开发定量评价表 (见表8) 。
三、结果评价
在评价综合层中, 古镇旅游开发的优势组得分最高, 为46.48, 说明赊店古镇旅游开发的优势比较明显, 而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中应特别重视的因素, 需要加强资源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外部机遇排在第2位, 说明古镇旅游开发具有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其中, 战略机遇得分最高, 说明赊店镇应该抓住河南省“旅游立省”战略中打造包括赊店镇在内的中原六大古镇的良机, 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 实现古镇旅游跨越式发展;古镇旅游开发最大的劣势是资源开发能力差, 这就需要建立专业旅游开发部门或吸引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参与古镇旅游开发, 建立健全旅游资源开发机制, 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能力;古镇旅游开发最大的威胁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 针对国内古村镇旅游开发的热潮, 赊店古镇应加大开发力度, 突出特色品牌开发。
在评价因子层中, 居于前三位的是:旅游资源、战略机遇、政策支持, 说明了古镇旅游开发的政府主导型的特点, 这就要求政府加强投资力度和政策引导, 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氛围, 也侧面反映了古镇旅游资源的文物遗产性,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 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而居于后三位的是:人才与技术、融资条件、市场营销, 说明了这三项是古镇旅游开发的薄弱环节和重要制约因素, 应加大力度解决这些问题, 强化古镇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能力。
四、赊店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赊店古镇旅游开发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又面临众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笔者认为赊店古镇旅游开发应采取SO型 (优势+机遇) 战略和以下对策。
1. 创新观念, 梯度开发, 重视资源保护
古镇旅游开发, 尤其是古镇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 要从“资源—市场”的传统开发观念向“资源—市场—文化”的现代经营理念转化, [2]确立文化旅游在旅游开发导向上的重要地位。赊店古镇旅游资源多为文物资源, 具有文物和旅游双重价值, 这样既要重视其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 (社会效益) , 又要重视其旅游吸引力及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就要依开发难度和价值大小, 作好长远规划。鉴于人、财、物及技术水平的限制, 宜先开发投资少、难度小、易操作, 且不易引起负面影响的历史遗存, 如古城墙的分段修复。而对那些投资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的, 如春秋楼遗址, 要妥善保护, 待条件具备时再行开发。同时, 古镇旅游开发要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制度, 加大旅游开发对文物保护的反哺经费, 实现文物的社会保护和经营性保护有机结合。
2. 找准特色, 准确定位, 树立古镇特色形象
古镇旅游开发的宗旨, 就是要从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综合体现历史真实, 达到“显在文化”与“隐在文化”协调统一。[3]赊店古镇要以明清商业历史沿革为主线, 以商业文化和古码头为节点, 立足于本土文化, 注重古商业文化氛围营造, 侧重城市传统格局保护和继承, 尤其是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修缮, 城市迎宾景、会馆核心区、标志性建筑设计等方面。管理者和决策者应注重人文关怀, 政策的制定具备广泛社会基础, 赢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规划者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把握古镇历史渊源、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传统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居民的价值观念及信仰等, 形成古商业重镇特色的标识系统和文化形象, 传承历史文化, 延续历史文脉。
3. 全方位筹集资金, 加快设施建设
现代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 没有较高的投入, 其旅游发展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4]虽然赊店古镇初步具备了发展旅游的能力, 但是古镇与周边景区的连结性不够, 难以融入知名旅游线, 景区建设不够完善, 旅游接待设施差, 严重影响古镇旅游的发展。旅游开发中应引入多元投资主体, 建立相应风险防范机制。尝试采取BOT和ABS投资方式, 旅游房产开发策略,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融合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景区开发上探索部分经营权转让和股份制合作的开发模式。增大各方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古镇景区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
4.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完善项目评审和监督制度, 实施精细化开发
为减少古镇开发失误, 减少尝试性成本, 应设立严格的专家评审程序和征求群众意见程序。项目一经确定, 向社会公布, 接受监督, 保证评审和行政审批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公正性。在营销与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与旅游经营公司合作, 注重用人、分配及激励机制来弥补开发资金不足的缺陷, 用人才和科技来推动古镇经营性保护与开发。此外, 对现有的旅游产品进行精度开发, 换代升级。着重于文化内涵的准确定位, 形象塑造和产品的营销策划, 解说系统和环境设计的细化, 实现古镇旅游精品化开发战略。
5. 创新旅游营销手段,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宣传促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开发的进程和成败。[5]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短期利益的驱使, 当前赊店古镇更为重视景区景点的粗放开发及旅游硬件建设, 相对忽略了市场促销的重要性。虽然古镇历史悠久, 但由于其区域经济相对落后, 地域文化研究开发利用深度不够, 政府不注重区域形象的宣传, 以至于社旗山陕会馆在全国的知名度很高, 但人们不知道赊店古镇在哪里, 并不真正地了解她 (即区域总体形象没有明确、鲜活、生动的定位) 。要加强宣传促销, 提升赊店古镇的知名度, 拓宽客源渠道。一要借助网络资源优势宣传促销, 因为出游前先上网已成为大部分游客习惯, 在网站上旅游者能够了解关于景点的详细说明, 有的还附有一些游客自己拍的照片和视频片段, 给人最直接的感受, 这也是最具有宣传力度的一种手段。二要积极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联系, 可以选择旅游卫视、河南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在黄金时段播放赊店古镇的宣传资料, 报纸可以选择《大河报》等报刊推出赊店古镇的系列介绍。三是可以邀请一些“名人”游赊店古镇, 因为名人对景区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赊店古镇可以借助世界旅游小姐巡游河南的时机, 争取旅游小姐能到赊店古镇来, 提升赊店古镇的知名度。
总之, 赊店古镇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优势, 只要认清古镇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 找准开发路子, 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就一定能把古镇旅游业做大做强, 使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赊店[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5:36-104.
[2]石成球.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综述[R].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 1990.
[3]付邦道, 吴翔.开封历史遗存文化现象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1) :107.
[4]黄立军.宁夏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6) :54-58.
浅析旅游开发对安仁古镇的利弊 篇8
关键词:旅游开发;安仁古镇;利弊关系
安仁古镇的命名来源于古文“取仁者安仁之意”。建于唐朝,迄今为止已经由几千年的历史,在建筑风格上是采用中西式样结合的方式,因而各院落的设计风格上千差外别,但在整体的院落布局上却分外和谐,因此被人们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然而,在近些年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模式下,安仁古镇自然被列为旅游开发建设首选,但因为旅游开发过度问题,使得安仁古镇原有的建筑群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还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安仁古镇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设计。
一、安仁古镇的旅游开发资源分析
1、刘氏庄园。刘氏庄园始建于19世纪,值得一提的是该庄园的修建并不是一下建成,而是历经刘氏家族前前后后多次的修建改造,才有了如今刘氏庄园的恢弘面貌。刘氏庄园占地面积达7万平方米,该庄园的旅游展览总共分为四个部分:①官僚地主刘文彩和家人日常生活的遗迹;②刘氏庄园内陈设的古代古玩珍品;③刘氏庄园所展示的四川民风民俗,比如罗屋民俗馆;④刘氏庄园无穷的科研价值。
2、建川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大邑县安仁古镇,整个聚落占地面积为500亩,它是四川省资金投入最多,藏品最为丰富一个博物馆。该博物馆的聚落在建设中考虑到各个分管藏品特色不一的问题,因而设置了各种特色的主题分馆。在建川博物馆当中,收藏的藏品异常丰富甚至有国家的一级保护文物,而且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建川博物馆聚落旅游开发价值也随之增大,馆内的藏品也会更加丰富[1]。
二、安仁古镇旅游开发的利弊元素
1、安仁古镇被众人熟知,有利于历史景观的保护。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安仁古镇,始建于唐朝,迄今为止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人们誉为川西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安仁古镇除了丰富的藏品之外,其特有的中西结合建筑景色以及富有当地人文特色的四川风俗,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在这些参观的游客中,除了目睹安仁古镇的绝世风采之外,也留下了千古傳诵的诗词佳句。时至今日,漫步在安仁古镇当中,仍然能感受到千年前的风景特色,不知不觉间竟有穿越时空的错觉。正因为有这样的美景使得安仁古镇美名远播,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不胜数。
另外,在人们游览安仁古镇的美景,探寻千百年安仁古镇的古风古貌的同时,旅游景观的维护人员再对其宣传历史文化保护的含义更具说服力,游客也自然加入到历史景观的保护行列当中。
2、安仁古镇的旅游开发无自身风格。安仁古镇的旅游开发一味的模仿其他古镇毫无自身特色,不仅浪费了安仁古镇天然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还造成了安仁古镇建筑的损坏。其次,安仁古镇内的旅游景点以及纪念品的设置模仿痕迹过于严重,丧失了自身的景观特色,以致于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2]。再者,在安仁古镇的旅游开发中,为了整体的景观布局自然而然的会改建一些景观布局,而景观的改建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进而造成无法估量的文物损失。再者,在当前的安仁古镇旅游开发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历史文化资源的监管部门,都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监管责任,使得安仁古镇旅游开发出现过度现象。
三、安仁古镇旅游开发的改革建议
通过对安仁古镇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开发利弊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下安仁古镇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而且安仁古镇丰富的资源确实能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慕名参观,这不仅可以提升安仁古镇居民的经济收入还能让安仁古镇的历史文化被众人熟知,进而增强社会群众对安仁古镇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
其次,安仁古镇旅游开发应该立足于安仁古镇自身的景观特色以及四川当地的风土人情[3]。在此基础上,恰当的安排安仁古镇的旅游景点,注重当地人文特色的应用。此外,考虑到安仁古镇旅游开发必然会吸引大批的中外游客,这就会造成当地环境的污染破坏,鉴于此,还需要旅游开发管理人员加强对安仁古镇景点的维护和环境清洁。
综上所述,通过你对安仁古镇是国内现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封建地主庄园。建筑规模非常宏大,在建设初期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筑设计上也采用中西式结合的设计模式,既表现出东方的恢弘大气也突出西方建筑的典雅、庄重。时至今日,安仁古镇旅游开发已经日趋完善,但不可避免的是仍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基于此,还需加强安仁古镇旅游开发合理布局,并且加强安仁古镇的景观保护和维修,使其得到恰当科学化的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 杨利,黄河.成都近郊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大邑安仁古镇旅游调查分析[J].商,2012,(23):253-254.
[2] 孔旭红,段艳丽.精神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发掘与利用[J].生态经济,2010,(3):135-138.
[3] 方仁.特色古镇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广西隆安雁江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5(4):79-83,88.
农贸超市开发模式 篇9
模式一:农贸市场+住宅。如郭家桥市场。开发商在开发住宅时,将其一、二层建成了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作为住宅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配套产品,预计经营10年左右就可收回成本。模式二:农贸市场+专卖店。如建设路综合市场。开发商将底楼设置了268个菜市摊位,二楼由苏宁电器租赁经营,对逛菜市的人流进行了“二次使用”,使整个市场人气更旺。模式三:综合商场。大学路市场就将采用这种模式。除农贸市场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主体外,临街还设置了一排面积从10~50平方米的综合性营业商店。
模式四:休闲中心。如规划中的九里堤市场。地下停车场+农贸市场+超市+休闲娱乐中心。这也是本项目农贸市场最有可能的发展模式。
农贸市场的营运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BOT模式,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开发或者改建,政府拥有产权,开发商拥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这种方式下,开发商将手中的使用权转卖出来。如金家坝室内地下农贸市场、玉林综合市场、大学路菜市、小天综合市场等。
另一种是产权式,将农贸市场等配套作为土地拍卖中规划的条件,使菜市完全和其他的商业地产一样,产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合一,如清江农贸市场。
目前各地在“农改超”探索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几种发展思路和模式:
一是广州模式:广州农贸市场改造的早期思路是在原有农贸市场网点布局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室内肉菜市场”,改善农产品经营环境。但是由于“室内肉菜市场”基本沿袭原来农贸市场的经营方式,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环境和条件,达不到生鲜品保鲜的基本要求;又因场地成本增加而失去了农贸市场原有的价格优势,食品安全性问题也未能因此得到根本解决,凡此种种注定了这是一种不成功的过渡模式;而现在“农贸市场超市化”的发展思路,以连锁生鲜超市专营公司逐步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而提升农产品销售终端的档次,真正为农产品销售渠道改造找到了准确的定位。
二是武汉模式:武汉市政府部门在农贸市场改造的过程中,以招标形式选择农贸市场原址改造后经营公司,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形式,满足顾客生鲜消费和其他综合性消费的多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