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古镇(共4篇)
木渎古镇 篇1
一、前言
近年来, 古镇旅游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原生态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 景区管理部门在环境整治、古建筑修缮、购物服务提升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然而, 旅游解说系统等隐性服务体系的建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游客很难真正理解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多数游客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后, 难以获得满意的旅游效果, 进而直接影响到古镇旅游市场的发展。为此, 建立更为人性化的古镇旅游解说系统成为促进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旅游解说系统概念阐述
旅游解说系统即旅游目的地或景区借助某种媒体, 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 使旅游目的地或景区特定的信息传播并达到信息接受者 (游客等) 中间, 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旅游活动的特性, 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从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角度来看, 可以将旅游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解说系统两类。向导式解说系统亦称人员解说系统, 以具有能动性的专门解说人员向游客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为主要表达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双向沟通, 能够回答游客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可以因人而异地提供个性化服务。但它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确定, 主要是由解说员的素质决定。自导式解说系统也称非人员类解说系统, 是以书面材料、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无生命设施、设备向游客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服务。它的形式多样, 包括游客中心及其展品、牌示标志及可分离型展示 (可携带物品) , 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三、木渎古镇旅游解说系统现状及评价
1. 木渎古镇旅游资源解说价值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 太湖之滨, 是江南著名古镇。她以浓厚的吴越历史文化、秀美的山水石林和精致的私家园林为特色, 既有江南水乡之风貌, 又有别具风格的园林, 有“吴中第一镇”之称。历史上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曾多次到过此地。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 同时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 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在明清时镇上有私家园林30多处, 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 有严家花园、明月寺、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等。2003年, 木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 木渎古镇旅游解说系统构成及评价
木渎古镇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按照相关要求在设计, 无论是自导式还是向导式均已初具规模。镇内五大景点内部的解说系统基本能满足游客需求, 但是讲解员的讲解水平仍需提高;语音讲解系统匮乏, 解说物布置欠合理, 古镇沿街的解说系统整体来说亟待改进。
(1) 向导式解说系统
古镇内仅在个别景点配备了讲解人员, 因此构成古镇向导式旅游解说系统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带领团队游客来古镇旅游的导游人员。但整体来看, 旅游团导游讲解存在讲解水平不高等问题。部分导游讲的很少, 放任旅游者自行游览、拍照, 从而导致游客在有游览的过程中, 游览时间短, 不能够很好体会千年古镇的吴越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精神体验肤浅, 景区教育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部分导游专业知识懂得较少, 知识面窄, 解说千篇一律, 不能够因人而异选好导游词, 更多地吸引游客的目光;还有部分导游的讲解内容主要集中于与古镇历史相关的传说、典故, 效果上更多追求的是趣味性, 但因自行杜撰的故事较多, 而对于真正史实介绍较少, 所以游客往往对其解说内容的可信度产生怀疑。也有导游与游客有互动, 但因讲解内容不够全面深入, 只介绍景点是什么, 对其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延伸, 达不到服务性和教育性的目的。
(2) 自导式解说系统
古镇内的自导式解说系统主要包括解说牌示, 可携带出版物及宣传品、视听多媒体三部分。除解说牌示外, 大部分解说媒介都在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木渎古镇在景区入口处设有游客中心。游客中心规模较小, 设施不够齐全, 只有一台电视机, 电子地图显示仪器不能够正常工作, 不方便游客自己获取景区信息。讲解宣传手册放在购票处, 不方便游客领取。
景区内解说牌示类型包括全景牌示、景点牌示、指路牌示、警示性牌示和服务设施牌示五个大类, 可以满足游客游览的基本需求。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各种标识造型没有特色, 而且沿途的标识牌较少, 旅游者自行游览的话很不方便。第二, 载体制作不精美。解说物载体的高度、体量、使用距离等, 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第三, 忽视部分重要景点 (怡泉亭、御码头等) 的介绍, 只是说明了景点名称。在解说物载体的信息处理上, 信息内容不能够体现出古镇的韵味和园林的独特文化内涵。
节点设计不合理。在景区内游客集中的停车场、游客中心、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及景点部分最佳观赏点处解说物布局层次不明显, 设置欠合理。
四、优化木渎古镇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
1. 提升人员解说的质量
木渎古镇景区接待的游客中散客也占有较大比例, 因此, 建议景区配备讲解人员为散客提供集重点景点于一线的全程讲解服务, 可以通过设立旅游实习基地吸引周边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既可以增加景区的解说人员数量也可以提高其他导游人员的解说热情。针对带团来古镇旅游的导游, 景区管理部门可以与导游服务中心合作, 定期举办知识讲座, 提供免费讲解培训, 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专业训练, 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解说技巧。
2. 完善自导式解说媒介
(1) 游客中心设计
因古镇内街道较长, 且分段, 建议在中部增设一处游客中心, 以方便游客休息及提供咨询等服务。现有游客中心旁边的指示牌高度不够, 不利于游客远处观看, 应增加高度。游客中心内提供的资料除导游图外, 还应增加便于游客拿取阅读的解说手册、音像品和杂志等宣传品。在服务设施方面可以增设排列式的座椅, 容纳更多的游客在此休息的同时通过视频信息了解木渎;及时修好电子地图显示仪器, 提供给游客使用, 为游客了解木渎多提供了一条渠道。
(2) 完善牌示解说媒介
在牌示系统方面, 除了增加公共设施指路牌示外, 还应当改进解释型牌示、警示型牌示以及多语言牌示。第一, 丰富景点解说牌示的内容, 除介绍“是什么”, 还要介绍“为什么”;对一些主要景点, 应当增加解说牌示的数量, 并给与简单的介绍。木渎古镇可在怡泉亭、御码头等设说明型解说物, 不光要介绍该景点名称, 还要介绍概况;在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及榜眼府第建立语音解说系统, 分中英两种语言服务。第二, 针对缺乏警示性牌示的现状, 应使用醒目颜色在重要区域增加设置。木渎古镇可在胥江边、香溪边、严家花园深秋景区假山处、榜眼府第等各景点有山有水处相应设置警示型牌示, 提醒游客游览注意安全。第三, 尽快完善英文解说牌示系统。解说信息全部采用中、外多语, 可最大限度地消除境外旅游者的心理反差。目前只有游客中心下面有日语, 在确保各种牌示均为双语解说的基础上, 针对日韩游客, 提供相应的语言支持, 并做到统一。地名的外文译名要参照国家规范, 采用汉语拼音拼写。
(3) 优化节点解说系统设计
节点是旅游解说系统的骨架, 解说系统的分层次布点应以节点划分及其确定为依据。木渎古镇景区将旅游节点分为多级, 这里主要针对一级、二级节点的解说物布局和设置提出建议。
木渎古镇景区的三个停车场和道路交汇处, 旅游者滞留时间较长, 是最重要的人流集散处, 为一级节点。严家花园和虹饮山房是木渎古镇的重要景点, 游客在两景点门口处停留时间较长, 也属于人流聚集地, 所以两景点门口也定为一级节点。严家花园门口照壁处、古松园至榜眼府第路段中间 (古松街入口处) 规划各一个休憩节点。同时, 考虑到苏州的天气因素, 休憩点以亭式为佳。这样木渎古镇景区游道上共规划七处一级节点, 且分布合理均匀, 如图1所示。在一级节点处, 应增加公共设施指示说明物、解释型解说物及警示型牌示。具体来说, 在需要对旅游者进行规制处设置相应的警示型牌示;在公共厕所、消火栓等附近设置较为醒目的公共设施指示说明物。所有的解说物设置必须要醒目, 为旅游者提供方便。
古镇景区线路所串联的主要景点为二级节点。木渎古镇景区共设有五个二级节点, 如图1所示:分别是严家花园、明月寺、虹饮山房、古松园和榜眼府第。在二级节点处, 在现有牌示的基础上还可在景点的最佳观赏处增设石凳、石桌等, 同时还要做到解说物不遮挡景观, 与环境相融合。在需要对古建筑, 古文物进行特殊保护处增加解说物, 并对重要的建筑, 园内设计, 有历史意义和独特欣赏价值的地方增加说明型解说物。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金华, 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与管理[J].旅游学刊, 1999 (1) :27-29
[2]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J].商业研究, 2005 (316) :165-166
[3]李华辰, 梁留科, 谢娟.国家5A框架下遗产类景区 (点) 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6 (6) :60-63
[4]罗燕.周庄古镇旅游解说系统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24 (8) :753-756
[5]朱华晟, 付晶, 吴骏毅.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解说系统改进——以苏州拙政园为例[J].旅游论坛, 2010, 3 (6) :687-691
[6]张建英.江南古镇旅游英语解说系统的构建——以乌镇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 2013, 25 (2) :76-81
木渎古镇 篇2
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以吴越遗迹、山林石景和木渎古镇为特色,既有山林之胜,又有园林之美。
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说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称为“积木塞渎”。“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这条河道虽然貌不惊人,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邾巷桥”,两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请看。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所以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腐败,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他针对呀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
郊邻庐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首先,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罕见,其次,在结构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雕《盛世滋生图》是我们榜眼府中的第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繁华图》,由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绘,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乾盛世时苏州的繁华景象,具体内容为“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占了一村、一镇,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祥一句话:“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木渎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进入内宅,我们就可以看到榜眼府第的第三宝:砖雕门楼。这座砖雕门楼建于清嘉庆年间,砖雕内容均为戏文图案,有“渔樵耕读”、“太白醉洒”等,表现了主人崇尚的人生境界。中间四字“通德高风”,既高风亮节的意思,是冯桂芬的又一位恩师潘世恩所写。
内厅名叫芙蓉楼,以芙蓉“出污泥而不染”之寓意,来表达主人的高洁品性。另外,芙蓉花生命力旺盛,因而也有希望家族兴旺发达的意思。
后花园面积很大,园中有亭榭廊轩,点缀在红花绿树之中,最有特色的`是,我们在山顶的含山亭可登高望远,俊逸挺秀的“吴中第一山”灵岩山一下跃入您的眼帘,激起你对吴王、西施故事的无限遐思。
木渎镇上有两处“双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有“小双桥”之称的西安桥和小日晖桥。站在西安桥上向东望去,就是百步之遥的东安桥,两桥一座精致,一座雄丽,遥相呼应,俗称“姐妹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姜潭渔火”。每逢夜幕降临,岸上的万家灯火,满天闪烁的繁星与江中的点点渔火相映成辉,让人留连忘返。
这是虹桥,始建于宋代。每当夕阳西下,放眼西望,可见夕阳正和香溪、虹桥形成一线。迟暮的日光把香溪水染成一匹彩绸,给两岸的粉墙黛瓦披上袭朱纱,绚丽无比,这就是木渎十景中著名的“虹桥晚照”。
我们现在正走在山塘街上,这是一条百年老街,当年康熙、乾隆就是沿着这条街登上灵岩山的。由于山塘街背倚灵岩。面临香溪,依山傍水,在古代的时候有许多达官贵族在此居住。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渔的旧宅——古松园。
古松园的主人蔡少渔早年在上海经营洋货生意,发达后回乡造屋置地,有良田万顷,从这幅《古松园鸟看图》可以看出,古松园小巧精致,曲折幽深,是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
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一座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字枋为“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尤其“张良拾履”中的拱桥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纹,生动逼真,有极强的质感,充分体现出雕刻技艺的精妙。
这是一座抬梁式大厅,是主人接待贵宾和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正厅为仿明建筑,步杆和内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对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翼翅,俗称纱帽厅。棹木上透雕了各种戏文故事,梁头的山雾云和抱梁云为“鹤鸣九皋”图案,气韵生动,精妙绝伦。最有意思的是明间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名为“八音联欢”,寓意喜庆欢乐。
这是楼厅,只五间,两侧有厢房,因檐枋下端有十六只倒挂花篮,楼上轩梁雕有十六只凤凰,因而人们又称为“花篮楼”或“凤凰楼”。凤凰楼是东山雕花大楼的前期作品,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如出一辙,这里的所有雕刻均为吉祥图案,民间称为“讨口彩”,如明间檐枋由东而西分别刻有画、书、信、元宝,称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次间檐枋刻有花篮、箱子、宝剑、葫芦等,俗称“暗八仙”;厢房檐枋上刻有海螺、风火轮、珊瑚、铜鼓等八件宝物,雅称“八宝”,楼下是“木渎名人馆”,介绍了木渎镇上66位历史和当代名人,图文并茂,大家看后会对木渎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楼上是“书法艺术馆”,集中展示了我们木渎“书法之乡”100多位当地书法家的精品力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楼参观。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古松园的后花园,在花园东侧有一棵罗汉松,高逾十米,为明代遗物,据《吴县志》记载,此树已有五百多年树龄,蔡少渔“古松园”之名既因此树而来。不远处有一株银杏,粗可盈抱,枝干挺拔,秋天果实盈枝,初冬则满树金黄,为前宅后院带来一片喜气。
后花园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双层长廊把亭台楼阁连成一个整体,置身双层曲廊之上,既可近揽古松翠色,又可这瞩灵岩山景,这样,古松园虽小,但于局面促之中,能领略山水之妙、自然之趣,不失为苏州私家花园的精巧之作。
沿着山塘老街,我们继续往前漫游,身边是静静流淌的香溪河,传说吴越春秋时,西施住在灵岩山馆娃宫里,每日用香料沐浴,这洗妆水流入山下河水中,满河生香,故得名香溪。沿着香溪漫步,我们就像闻到了二千五百年前吴宫花草的芳香。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木渎最大的私家园林——虹饮山房。
虹饮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它门对香溪,背靠灵岩,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茶、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街道,前往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这就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的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
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街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大概是乾隆“到此一游”之类的诗题得太多了,据说他在位的60年中,作诗达41800首,平均每天达2首,因此,后人对他的诗题和书法见仁见智多有褒贬。他自己也觉得题诗太多,说是“五集篇成四万奇,自赚点笔过多词”。但是,后人对乾隆的重臣,体红客大学士刘墉的书法却是推崇备至,称他“浓墨宰相”,为一代书家之冠。现在我们看到的虹饮山房的匾额,就是由刘墉亲笔题写。
当年,乾隆皇帝住在灵岩山行宫,而那些词臣随扈则住在虹饮山房。据信吏记载:刘墉曾二度在虹饮山房下榻,与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这“程子四箴”四个大字,就是刘墉专门赠给徐士元的。这个“程”字,指的是北宋理学家程熙、程灏,两人为亲兄弟,同学于周敦,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主张“专人欲,存天理”,壁如寡妇再嫁,他认为是大逆不道。为封建统治者辩护。所谓“程子四箴”也就是要求读书人恪守本份,效忠朝廷。
这是虹饮山房的镇园之宝:龙椅。它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座椅,是当年康熙南巡驻跸灵岩山行宫时的圣驾专座。后来乾隆游木渎时也坐过。它是用千年紫檀精制而成,九条金龙缠绕腾飞,显示出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尊。这只龙椅原来一直保存在灵岩山上,___中论落民间,最近虹饮山房修复时从民间收受而来。
虹饮山房的主人徐士元是位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读书。徐士元有个嗜酒的癖好,常和朋友在园中诗酒为乐,而且酒量极大,号称“虹饮”又因宅园毗邻虹桥,虹饮山房之名即由此而来。徐士元嗜饮却从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规蹈矩,尤其对父母孝顺,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为讨二老欢心,他专门在园中建造了这座古戏台,每逢春秋佳日,请来戏班子为二老演唱,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到木渎,必游虹饮山房,而且一定要在这里看戏。据说,有一次,乾隆看戏看得高兴,还亲自登台,舞剑助兴,这倒真有点与民同乐了。
不过,与乾隆爷一起看戏,一般老百姓可没有这样的待遇,能在这露台之上陪侍皇上看戏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其他地方官员和乡绅只能在戏台两侧的看楼里观赏,而且这戏台四周都有大内侍卫和官兵把守,一般人等是不得入内的。
在戏台两侧的廊墙上,陈列着明清及至民国时期吴地名人书写的对联65幅,称为“吴中联墨宝鉴”,所选名人大都与木渎有关,而且都是书坛一代大家,有着极深的艺术造诣。廊内还陈列着近百件清代牌匾,固其多为重臣大吏、进士举人榜书题写,书法精美,风格各异,加上精心刻制,妙趣横生,极具收藏和欣赏审美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尽情浏览一番,细细品尝玩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东园,这里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被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园中疏池开径,叠石栽花,成为一处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既可与古戏台娱乐区相连,又可自成一统,十分清静闲适。
这是轿厅,名为“离茨堂”,是当年徐士元迎客停轿的地方。“离茨”二字出自《离骚》,有“茨录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句,“茨录施”皆为恶草,徐士元将其借喻小人,告诫自己近君子,远小人,故以此为轿厅之名。
这是大厅,主人举办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招待贵宾的地方。中堂为《古木慈鸟图》。表达了徐士元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两侧字画值得一读,其中这幅《春山访友》,是徐士元留存至今唯一的一首诗作,诗意清新脱俗,寄托了诗人幽居隐逸的情怀。另一首是《夜读山房》,作者谈汝龙也是木渎人,康熙南巡木渎的时候,谈汝龙作为木渎秀才,当面向康熙献诗一首,深得赏识,被钦取进京,入内庭任纂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
到了清末,徐家日渐衰落,这座东园为陈家购得。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这里长大,随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学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这座楼厅就是当年沈寿的绣楼,名“雪宦楼”,如今,我们在这里布设了沈寿纪念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沈寿的生平、艺术成就和获奖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看。
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桂花飘香时节,沈寿出生于吴县,即现在的苏州乔司空巷。沈寿7岁的时候,开始在木渎外婆家生活,为姐姐沈立穿针引线,学习绣艺。第一幅作品为《鹦鸿图》,12岁时绣成《秋雨月上图》。惊动长辈,15岁就以绣艺闻名姑苏。
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20岁的沈寿与绍兴秀才、书画家余觉结婚,住在苏州范庄前。五年后,随余觉迁居上海。
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沈寿与姐姐沈立、学生余静芬等人绣成“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两幅寿屏,进献慈禧,被慈禧磁后称为“绝世神品”,人专旨农工商部领“四龙宝星”四等商勋,并亲书“福”、“寿”二字分赐余沈夫妇。沈寿原名沈立芸,得慈禧赐书后改名沈寿,并改号为“雪宦”。这时,朝廷采纳农工商部建议,设立好绣工科,亦称皇家绣工学校,沈寿为总教司,余觉为外事总办。11月,余沈夫妇赴日本考察美术学校教学,第二年1月回国,带回各种画册87本和刺绣小屏一架以及金线、颜料等,开始尝试以西洋版画及摄影图片为绣稿,开创“仿真绣”技艺,其贡献具有划时代意义。
光绪三十二年,沈寿用“仿真绣”技艺绣制了我国第一幅人物肖像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参加意大利都朗博览会获一等奖,被授予“世界至大荣誉最高之卓越奖状”,被誉为“神针”。
辛亥革命爆发,沈寿的女工绣工科解散,余沈夫妇去天津创办自立绣工传习所,19,应张骞之邀,沈寿去南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为南通培养绣女150多人。第二年2月,美国为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行博览会,沈寿的《世界救世主耶酥像》获博览会一等奖,声名远播,被誉为“绣圣”。
1910月沈寿患病。卧病期间,沈寿口述自己一生绣技的经验理论要点,由张骞手记整理成《雪宦绣谱》,开中国工艺专书之先河。在此期间,沈寿还抱病绣成了她一生中最后一幅作品《女优倍克像》。196月8日(农历五月初三),沈寿病逝,终年47岁,葬南通黄泯山。
作为一代刺绣皇后,沈寿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刺绣艺术人才,为苏绣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荣誉。这就是沈寿的大弟子金静芬,解放后苏州刺绣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是沈寿的侄女沈粹缜,也就是邹韬奋的夫人,这是他们的全家福,中间就是邹家华。沈寿是苏绣的骄傲,也是木渎的骄傲。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西园,这里原来是明代东林党人五心一的别墅,建成于崇祯四年,即1631年。当时,五心一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削籍遣归。先在苏州建造田园居,也就是现在拙政园的东园部分,仍嫌城中烦嚣,便在木渎香溪之滨建秀野园,时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园中游观酬唱,排遣情怀。不久,五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先后做过太仆卿(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副部长)、应天府甲(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少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副部长)。
大家都知道,我们木渎不但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而且是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因此,在修复虹饮山房过程中,我们走遍大江南北,遍搜民间有关清代皇牍文化的珍藏之物,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去欣赏一下这些镇园之宝,稀世珍品。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圣旨馆,这里陈列着清代十位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的二十道圣旨。平时,大家在古典戏剧和影视片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位皇宫太监手捧黄绫在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些都是演出的道具,真正见过皇帝诏书和圣旨的人却寥寥无几。
那么,真正的圣旨又是怎样的呢?
所谓“圣旨”,是民间对皇帝“诏书”、“封诏”的尊称。“诏书”专指皇帝的命令文告;而“封告”就相当于现在组织部门的“委任状”、“任命书”、“聘用文件”之类。“封诏”分“诰命”和“敕命”两种:一品至五品授以诰命,圣旨用七彩绫;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绫。在清代,这种贵重的绫锦丝织品专门由江宁织造,我们熟知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曾任过江宁织造,而他的外公李煦也担任过苏州织造。
圣旨一般有3米至5米长,宽33厘米。为什么这样长呢?一是内容很多,不仅有官员的职衔、勋封等项,还有该官员的事迹。除了封勋官员本人,还对其先代和妻室实行“推思封赠”,甚至延及该官员的子孙后人。二是清代圣旨用“满汉合壁”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合于中幅而书“年月日”。年月按奉旨日期书写,上面钤盖“制诰之宝”也就是皇帝的“玉玺”。
为了防止圣旨的假冒伪造,古代圣旨还有它特定的防伪标志。请看这些圣旨的两端,有两条上下翻飞的银龙,中间是“奉天诰命”四个气韵非凡的篆字,既神圣威武,又动感壮美,这就是清代圣旨的防伪标记。
从圣旨的图案中,能看出被赐者的地位等级。五品以下的一般用祥云图案,五品以上则为瑞鹤。
对于圣旨的保管,历代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官员得到皇帝授予的圣旨后,就把圣旨小心翼翼地珍藏于秘箱内,而另外复制木刻匾牌悬挂于殿堂之上,以显示家族之荣耀。如果偶然遇到水、火或偷盗导致毁失者,经申请复议,准许给予补给;如果是因为收藏保管不慎导致虫蛀、损坏者,轻者罚俸禄六个月,重者革去官职;最为严重的就是将圣旨典当,则违反了大清刑律,除了追夺缴还外,还将移交刑部,以欺君之罪论处。
明清二代专门书写圣旨的人称为“庶吉士”,而“庶吉士”必须是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大学士,擅长书法,文采飞扬。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董其昌等一度担任过“庶吉士”,专门书写圣旨。因此,历代圣旨的字迹圆润飘逸,行文遣词相当洗练,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
圣旨用料的质量,还反映了当时国力的盛衰。清代盛世的圣旨用绫都很讲究,到了后期,用料越来越美。清看这幅光绪圣旨,它的用丝已粗糙得像麻布一样了。伪“满州帝国”傀儡皇帝溥仪索性将圣旨改为“指叙令”,其玉玺也由“司法部门”代替了。
慈禧太后在清后期因其专权保守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留下了千古骂名。不过,她在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达的这份公告全民的“一视同仁”懿旨中,却有其非常进步的一面。懿旨中表述:一、废除满汉不准通婚的禁令;二、劝阻汉族妇女缠足的陋习,使其恢复自然;三、禁止在汉女中选秀女。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培养人才,选拔官吏的一项根本制度,自隋至清的1300余年中,有状元750余人,进士11万余人,举人上百万。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无不与这一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亦渊源于中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观。
这是一份由户部开出的“执照”,相当于现在的介绍信,上面有考生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姓名,如果该考生的出身成份不好,就没有考试资格。考生持有这份“户部执照”后,就可以到国子监换取这份监照,等于现在的准考证。古代虽然没有照相机,但可以通过文字把考生的五官相貌描绘得一清二楚:“根据户部册报,温世寿,系山西汾州府介休县人,年十五岁,身巾、面白、无须——————
这是一套光绪二十年河南乡试题目。共分三场,第一场为“四书”三题,第二场为“五经”五题,第三场为“第”五道。这是一套完整的乡试考卷,是河南省姚毓贤乡试卷1—3场真迹,十分珍贵。清乡试要求严格,起首为考生姓名、面形、年龄、描述,后书三代姓名,并印有监考、关防以及收卷官(分内收掌、外收掌)、弥封官、卷八官等官印。乡试考取者即为举人,三年后方可进京参加会试、殿试。
这就是科举考试最高一级考试试卷——殿试卷。殿试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太和殿(后改为保和殿)举行,考中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考中第二甲者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一份殿试卷,双面书写,书法功力深厚,内容切题,用语精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学习范本。
封建科举考试可谓考场森严,但依然挡不住各种稀奇古怪的作弊手段。这件丝绸夹带长45厘米,宽38厘米把它双面书写对折成两部分,便于考生藏于鞋内。每个字只有2—3毫米,笔划细如发丝,书写俊秀,共有2万8千余字,包含了《四书》的全部内容和批注。此书如此之小,显然是为考生作弊方便,但狡猾的书商却在扉页上写有“幸勿误带入场”的字样,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无非是为了避免考生一旦露馅而牵连到自己。
这里展示的是清代官服、顶戴以及其它宫廷用品。
明清官员着补服源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清朝沿用,文武官员各分一至九品,文官补子用禽鸟纹,武官补子用猛兽纹。各缝制在前胸和后背,是显示官衔高低的明显标志。这里陈列的是明朝二品文官补子,锦鸡图案,全部图案用彩色金丝盘制而成;这是二品武官补子,狮子图案。这里还个别陈列着清朝五品文官的白?补子,六品文官的鹭鸶补子。
清代官服做工考究,配色鲜丽明朗,光泽眩目,生动雅洁,十分珍贵。这里展示的有清代文武品官行褂、亲王行褂,还有晚清的舒袖氅衣。
这是满清官员的官帽和化翎。花翎是孔雀的羽毛,由皇帝赐戴,分三眼、双眼和单眼三种。所谓眼,就是翎上似眼状的环形花纹。三眼最贵,双眼次之,单眼最次。清初,只有皇帝嫡亲才能得到戴三眼花翎的赏赐,皇帝宗亲有戴双眼花翎的资格,五品以上内府大臣才能戴单眼花翎。到了乾隆时期,戴花翎的规定开始放宽,凡是为皇室做出重大贡献的大臣也可以赐戴花翎,有的甚至可以戴三眼花翎。
各位游客:我们已从琳琅满目、富丽堂皇的清代皇牍文化藏品中走了出来,让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再来欣赏这座园林的美景吧。当年,东林党人王心一构筑的这座秀野园以水景取胜,池亭花木环池而构,参差错落。在这里,我们既可近揽水影鸟语,远瞩灵岩山色,还可聆听西墙外千年古刹明月寺的隐隐梵铃,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尘外仙境一般。
这是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四月的怡泉亭,整座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构成,显得古雅拙朴。怡泉亭的平面呈正方形,宽三点一米,高约四点五米,屋顶采用歇山檐式,用八块条石合盖而成。“怡泉”为人名,冯怡泉与殷心揖是当年镇上的两位好朋友,冯对殷十分信任,曾将毕生积蓄的一百两银子存放于殷处,不久冯怡泉因病猝死,膝下无后,殷心揖就将冯怡泉寄存的一百两银子,开井造亭,既方便了路人,又以这个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亡友。人们对殷心揖重义轻利、高风亮节的君子风范赞叹不已,把这座古老的怡泉亭看作是纯真友谊的象征。殷心揖的弟子写有《井亭》诗:“遗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谁肯构,怡泉亭畔说怡泉。”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千年古刹——明月寺。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由僧明智所创,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道根重修,“___”中曾遭毁,1993年修复开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树林,每逢初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古镇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的诗句,传诵一时。明月寺与灵岩山上的灵岩寺在布局结构上相仿,一年四季香火旺盛,附近村镇的老百姓平时喜欢到明月寺去寄托自己的祈盼。
这是一座明代古桥,名叫永安桥,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今已有五百多个春秋。永安桥为单孔石拱桥,桥洞宽敞,倒影如环,葛萝垂挂,古意盎然。当地的新婚男女或小儿满月都有“走永安,祈福保平安”的习俗。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江南著名园林:严家花园。严家花园原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俗称“严家花园”。
严家花园几易其主,曾先后经历了三位主人。第一代主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苏州大名士、《古诗源》作者沈德潜。后沈德潜官至太子太傅,被乾隆皇帝赞为“诗坛耆硕”。沈德潜原住苏州葑门,雍正七年(1729年)迁隐木渎,建屋筑园,号“灵岩山居”,在此开馆授徒。
道光八年(1828年),此园被木渎诗人钱端溪买下,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起名“端园”。此时,宅园初具规模,龚自珍对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的赞美。
光绪二十八年(19),端园转让给木渎首富严国馨。严氏买下端园后,由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率领能工巧匠重茸一新,严国馨的母亲朱太夫人仰慕前贤,改“端园”为“羡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两次来苏州调查古建筑,对木渎严家花园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推崇备至,认为此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代表作品,著名学者董军教授也在他的《江南园林志》中,对严家花园作了重点介绍,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严家花园的建造者姚承祖大师更是把严家花园作为自己平生最满意的作品,在他的著作《营造法源》中载有大量严家花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这是羡园大厅,名叫尚贤堂,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明朝建筑,因梁上有帽翅,俗称纱帽厅;而厅中直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厅主要用于接待重要客人、举办红白仪式、祭奠祖宗和商议族内大事。
作为一座江南名园,严家花园主要以其建筑布局疏密曲折,局部处理精巧著称,体现出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整个花园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第一部分:春景区。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棵高大茂盛的广玉兰,此树相传为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夜宿沈宅时所种。
友于书屋是当年严家馨的子孙们用功勤读的地方,严家以经商发迹,希望有后辈弃商从政,光耀门楣,果然,严氏子孙不凡人才,其中就有曾担任台湾的“国民政府总统”严家淦先生。
书屋后有一座湖石假山,恰似一堵天然屏障,高峻挺拔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穿过假山,我们来到夏景区,夏园主要以赏荷为主,三两好友置身廊内,阵阵消凉的荷风吹来,夹杂着一丝丝荷花的清香,让人暑气尽消,感觉来到了仙境一样。在夏园内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座湖石假山也别有情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响,再假山上寻找自己的生肖。
大家看到一堵粉墙,以为这里是花园的尽头了,其实不然,只要绕过这座天绘峰,里面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这里是秋景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用黄褐色的黄石来堆砌假山,渲染一种秋收的喜庆气氛。对面有座水榭,名“闻木樨香”四周遍植桂花,每当仲夏,这里是丹桂飘香,沁人心脾,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倒影水中,随波荡漾,是赏秋月,闻桂花的最家去处,榭中有副对联:“闻香思折桂,攻读仰收萤”,寄托了园主期望子孙得中功名的美好愿望。
再往前,就是见山楼和眺农楼,当年严家小姐们在楼上凭栏远望,可看见对面灵岩山、天平山的秀姿,以及农人们在田间躬耕劳作的情景。
这座平台是园主特设的临水舞台,四周的建筑就是家人和亲友听曲赏戏的地方。站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高朋满座,歌舞升平,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
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有一条特色的长廊,它沿着地势渐渐升高,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登上二楼,因而又叫爬山廊。这是苏州私家园林中最长的一条爬山廊,有是严家花园中最具有识别特征的建筑。
我们现在以经来到了冬景区,这个景区以庭院建筑为主,是园中建筑密度最高的一个,主要有听雨轩、蔬影斋、海棠书屋等,这些建筑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三个小院既相隔有相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于变化,为冬日游园增添了不少乐趣。冬园内分别有琴室、棋室、书房和画室,是当年主人以诗会友、以琴棋书画自娱的主要场所。
这里是严家的内厅明是楼,是主人全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布置了严氏家族史馆,详细介绍了严氏由来和严家后人的情况,严家是木渎大族,其后人经商从政,名声远扬,代表人物有严家灿、严家淦、唐人等。
各位来宾,关于木渎古镇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木渎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大家回去时可顺带一些时令鲜果或木渎特产枣泥麻饼、石家酱方等,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木渎古镇 篇3
古镇旅游开发带来的蜂拥人流和丰厚经济效益使江浙一带对古镇旅游趋之若骛, 众多古镇旅游项目一拥而上。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科学的指导, 许多古镇旅游景区出现了开发误区。本文以江南古镇旅游的代表性景区木渎为例, 通过对木渎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的分析, 探讨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方向。
!&木渎古镇旅游发展概况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江南古镇,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名人辈出, 民风淳朴;境内名山障列, 碧水环绕, 风光旖旎, 秀冠吴中。
古镇水道纵横, 街水相连, 河道总长近’ ( ( (米, 大小桥梁共") 座。河街平行, 河路相间, 自然巧妙地把水、路、桥、房连成一体, 使得临河店铺或住宅分享有生活和交通之便利。众多的桥梁和延绵’$$$多米的石驳岸, #$多处河埠头, 组成了木渎古镇的水上风景。
据统计, 明清两代木渎境内有宅第园林*$余处, 临街近河的幽弄古宅众多, 五进七进纵深的大宅尚存"$余处, 如南街的冯秋农故居、雷家长弄堂, 西街的王宅和严宅, 山塘街的严家花园、沈寿故居、蔡少渔旧宅, 下塘街的冯桂芬故居与邱宅, 下沙塘的袁宅、陈宅等, 布局结构保存完整。
"%%) 年起, 木渎先后投资!亿元对古镇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和保护, 修复了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灵岩山馆等明清私家园林, 整治了山塘老街、中市街、南街、西街及古河道。为了统筹木渎古镇旅游业发展, 成立了木渎旅游发展实业公司。!$$$年起, 每年举办“木渎旅游节”等各项旅游节庆活动, 吸引了不少旅游者。据统计, !$$+年, 木渎古镇接待国内外游客) #万人, 旅游总收入突破"亿元。
"&木渎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和定位不明
没有特色就不能吸引旅游者。木渎的特色是什么?这一点近年来有不少争议。有人认为, 木渎的特色应当在“小桥流水”, 这当然也没有什么错, 木渎是不缺桥和水的, 但是, “小桥流水”是江南水乡共有的特色, 在长三角地区, 恐怕是不能拿“小桥流水”说事的, 更何况, 论桥, 木渎恐怕比不上周庄, 论水, 木渎又不及同里。又有人认为, 木渎的特色应该在“园林古镇”, 这当然也没什么错, 木渎现存私家园林*$余处, 在古镇里恐怕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苏州本身就是以园林著称于世的, 苏州园林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然而, 在木渎的园林里面, 却又没有一项入选世界遗产的, 如果旅游者要看园林, 完全可以去距离并不远的拙政园、狮子林, 又何必来木渎?木渎旅游还有一句宣传口号, 叫“乾隆来过六次的地方”, 这恐怕也算不得特色, 拿古代的皇帝说事, 显的有些小气。
对木渎特色的认识不清, 带来的是木渎旅游的定位不明, 定位不明, 发展就没有了方向, 到底是“小桥流水”, 还是“园林古镇”, 或者是别的什么, 这个问题必须要认清。
!&!规划整体性不强
古镇旅游资源是一种易损性的资源品类, 一旦遭受破坏, 就很难恢复和发展。因此, 对于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就特别需求科学的规划和高水平的管理。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木渎也很早就注意到了古镇保护的问题, 提出了“保护古镇, 建设新区”的原则。
客观地讲, “保护古镇, 建设新区”的原则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是对木渎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高度概括。但是我们注意到,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相关部门对这个原则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特别是对“保护古镇”和“建设新区”二者关系的理解。“保护古镇”与“建设新区”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 “建设新区”应当考虑到保护古镇的需要, 以不损害古镇的整体氛围为前提, “保护古镇”不应该是只是保护几处园林, 几条街道。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 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蕴涵。木渎古镇在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方面明显显得“底气不足”。一是古文化发掘不够。经验证明,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城市越是重视对古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木渎的历史已经有!#$$年, 漫长的历史演化在木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但是我们看到, 这些古文化保护和开发的不多, 特别是明清以前的历史文化, 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二是古镇内涵挖掘不够。当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看木渎这样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古镇时, 我们很容易地从它们深厚的历史中发掘出一些人物、故事。但发现它们、罗列它们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能将它们从厚重的历史中凸现出来, 展示出来, 甚至放大, 将它们熔铸成古镇不可缺的一部分, 则就始终不能从内心深处去打动我们的游客。
!"#旅游市场推广乏力
市场经济时代, “酒好也怕巷子深”。古镇旅游资源作为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旅游产品, 由于缺少广泛的市场认知, 更迫切地需要进行宣传和推广, 在这方面, 以大研古镇、凤凰古镇为代表的一大批民俗古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的一些旅游古镇也有一些大动作, 如同属苏州的周庄、同里等。比较而言, 木渎的宣传和促销也不是没有, 但是缺少大手笔、大制作, 效果一般。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否则, 再好的景致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木渎古镇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准确定位, 挖掘吴越旧地文化
木渎历史悠久, 造就了木渎特有的古镇文化和风貌。因此, 木渎的形象设计和对外推广不能照搬照抄江苏其它古镇的模式, 这样只会因相互混淆而模糊了彼此的个性特色, 木渎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调子”。针对木渎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 我们木渎应当在江南古镇的基础上做适当延伸和扩展, 笔者认为, 可以定位于“吴越旧地”。宣传口号建议可以使用“吴越古镇, 江南水乡”或者“吴越旧地, 西施故宫”, 从而提高人们对木渎的兴趣, 增加吸引力。为什么这样定位?木渎的名称便来源于吴越时期, 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 在灵岩山大兴土木, 以致“积木塞渎”。今天, 在木渎境内, 仍然保留有许多吴越时期的文化遗存, 如姑苏台旧址、馆娃宫旧址等等。这应该是木渎古镇区别于其它江南古镇的最大亮点, 关于古吴文化在木渎的遗存, 可以进一步进行挖掘和景点提炼。
对木渎的这一定位有三个重要意义, 一是对木渎古吴文化的高度提炼, 吴文化是苏州旅游的根基所在, 而木渎又恰是吴文化的一个中心;二是充分利用木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可以开发休闲旅游景点, 引入参与性旅游项目, 有效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三是大大加深旅游者对木渎的感官印象, 让人在提起木渎古镇的名字时, 就能想到吴越争霸, 想到西施, 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的美好想象和憧憬。
$"!规划先行, 突破古镇保护约束
%&&’年, 苏州市木渎镇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木渎古镇进行了深入调查, 对全镇传统民居、古宅、园林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 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其后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木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并于! ( (!年经江苏省政府审批实施。该规划对古镇及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总体规划, 编制了古镇核心地段的详细规划。
古镇的旅游开发必须规划先行, 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 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任何可能的破坏。古镇的发展不能沿用城市化或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思路, 即边改造、边发展, 甚至认为“不破不立”。古镇旅游开发必须另辟蹊径, 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 严格控制周边环境。对于木渎来说, 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 严格规划, 尽可能将古镇按原貌“封闭”起来, 充分利用外缘空间来寻求发展。即使如此, 在利用外缘空间建设木渎新区时, 也应考虑新建筑与古镇的风格以及总体环境的统一性, 协调性。
$"$提升品位, 打造江南休闲名镇
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 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 就此而言, 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历史、人物、民风和民俗都在古镇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交汇和沉积下来。因此, 透过自然风光对古镇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提炼则是发展古镇旅游的点睛之笔, 也必将提升古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
对于木渎古镇来说, 应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 将沿袭了几百年的古镇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等重新加以挖掘, 赋予新的内容, 这样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 ( (#年, 木渎通过整合苏州水乡民间文化资源, 率先推出了包括绣娘、船娘、茶娘、花娘、织娘、歌娘等在内的“姑苏十二娘”崭新品牌, 得到旅游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 这方面的工作还应当继续深入。
$"#市场运作, 提升木渎旅游品牌
市场营销是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古镇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旅游企业, 应牢牢树立精品意识, 并以宣传促销为主要形式, 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一方面, 应主动走出去, 与附近的知名景点如周庄、同里攀亲联姻, 去周边城市特别是上海、无锡、杭州的各大旅游社游说挂上线路;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参加一些大型的旅交会搞促销等等。另一方面要主动引进来, 搭台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 利用多种渠道大大提高古镇的知名度, 树立品牌, 主动宣传。
木渎旅游管理部门近年推出了和四大季节相联系的一年四大节庆活动, 即春天以赏牡丹、赛鸣鸟、寻乾隆、访西施为特色的“踏青文化节”, 夏天以赛童玩、比才艺、上灵岩、下太湖为内容的“亲子童玩节”, 秋天以藏书羊肉、太湖品蟹、天平赏枫、灵岩登高为主题的“木渎旅游节”, 岁末以做年糕、看大戏、系红祈福、古典婚礼为亮点的“欢乐木渎年”, 让游客站在不同的季节里看风景, 品古韵, 景点不变而活动常新, 领略木渎独具魅力的四季风情。应该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和尝试,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 这四大节庆活动虽然已经相继举办了几年, 但是效果一般, 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有限, 究其原因, 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推广措施是主要原因, 近几年的宣传仅局限于苏州市区, 而没有有效地扩展到上海、无锡、杭州等旅游客源地。
摘要:江南古镇是我国古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科学的指导, 许多古镇旅游景区出现了开发误区。本文以江南古镇旅游的代表性景区木渎为例, 通过对木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分析, 探讨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木渎古镇,江南古镇,吴越文化
参考文献
[1]邹统钎.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2]吴蔚, 董卫.从文脉主义解读古镇保护——以苏州木渎古镇保护整治规划为例[J].江苏建筑, 2006, (4) :2-5.
[3]代莹, 曾克峰.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资源特色及联合开发设想[J].小城镇建设, 2005, (2) :18-19.
苏州木渎古镇导游词讲解 篇4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腐败,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他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