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旅游(共11篇)
江南古镇旅游 篇1
一、全域旅游发展背景
三十多年来, 随着我们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日趋成熟, 特别是2013年《旅游法》的实施加速了中国散客出游的高峰, 旅游业发展正在由传统的依托资源的“景点旅游”模式向大众旅游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游客的需求与传统渠道的需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国内旅游供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是与我们国家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相对应, 显然国内旅游有效供给仍然与这种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的缺口, 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和旅游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种国内旅游市场供给能力不足, 结构升级缓慢的现状使得无法抑制的大众现实旅游消费需求通过境外购买来满足, 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需求漏出, 从而产生了“需求外溢”的问题。
全域旅游可以在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一定区域内, 通过社会共建共享, 以旅游产业这一优势产业为基础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 从而一方面促使相关资源实现系统的提升和优化, 另一方面能较好地协调目前旅游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 从而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以全域旅游视野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的旅游理念的成熟和旅行方式的改变, 传统观光旅游“走马观光”式的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是市场自然进化的必然需求。但是从目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供给格局看, 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 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景区建设仍然以传统的旅游资源观为导向, 景区发展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同时各江南水乡古镇景观上仍然存在较强的替代性, 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 区分度不高, 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客观上也造成了游客的消费途径比较单一。这些都造成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旅游者的需求失衡, 降低了江南水乡古镇的重游率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综合效益。而全域旅游的要求的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迎合旅游市场的新需求, 跳出传统资源观和门票经济等狭促视野来看待旅游产品供给格局, 用全域旅游视野去审视、整合和拓展旅游发展的范围。在继续优化现有观光旅游产品之外, 加强区域内的三大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从而丰富区域内的旅游产品供给, 构建点线面有机统一的旅游供给格局, 有效推动江南水乡古镇区域协调发展。
三、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构建思路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的总体目标是以全域旅游视角, 通过改变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格局, 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围绕这个总体目标,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为: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为基础, 以多环联动为路径选择, 带动古镇旅游业与所在区域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 最终形成合力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对象是江南水乡文化, 这种文化是江南水乡古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聚。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发展必须通过增长极选择和培育及增长极的扩散不断带动次一级新的增长极的不断培育和扩散, 从而游整合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这种整体发展有利于提高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质量, 进而增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吸引力。
其次, 多环联动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路径选择。由纵向联动向多向联动发展既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的现实需要,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实现由点及面发展的关键, 这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大特点。
四、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过程
全域旅游发展视野下,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水平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发展是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成长性的两条主线,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兴趣, 因此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选择、培育与扩散机制是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不脱离两条主线的基础。
(一)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选择依据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增长极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现有的发展状况、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的客流的聚集分布状况、基础设施、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旅游发展环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程度、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管理制度和水平、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集群及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 注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两者关系的协调。在考虑增长极的吸引、集聚和极化效应同时也要考虑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培育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主要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依托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既包括有形载体, 也包括无形载体。同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也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动态性, 这就决定了如果合理开发利用,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可再生性, 而且还具有价值的增值性。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培育的关键是构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核心价值环。核心价值环是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直接对象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系列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过程, 其最终在吸引旅游者的同时提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价值。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环构建基础是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基本包括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产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营销渠道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四个部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内部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功能, 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从而使得旅游者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感知、了解、体验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具体内涵。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经营者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 将城市多种文化融入到各类型旅游产品中, 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和包装, 依托旅行代理商、旅游批发商、饭店销售代表、基于Internet的分销渠道等全方位的营销渠道销售给最终的旅游者。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上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到旅游者每经过一个环节, 不仅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价值链的价值不断增加, 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知识流由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不断流向旅游者的过程, 最终有利于形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品牌效应, 使得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价值不断增加。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环是以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一系列向外扩展的同心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是一个古镇独有的文化形态, 它将古镇特色文化贯穿到城市精神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行为活动、经济活动、建筑特色、形象塑造、品牌营销等的所有环节上。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作为城市的强势文化既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独特性, 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影响力的大小。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决定了城市的差异化,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竞争力大小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扩散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扩散是增加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的有效实现途径。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由点-线-面的衍变过程既是增长极扩散的依赖路径,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具有成长性的基本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牵动面广的产业, 这决定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价值的实现路径有别与传统的链状延伸效应, 而是以一种环状效应实现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外延价值环为基础呈现一种波状的扩散效应。
当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 不可避免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 极化效应逐渐减弱。没有极化效应的集聚就不会有相应的扩散, 极化效应集聚到一定程度必然呈现扩散效应。因此需要增长极的部分资源有序地向周边扩散, 从而带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整体平衡发展。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环为基础, 沿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外延价值环向外扩散。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路径主要有几下几种:第一是事件驱动。通过事件节庆推动文化会展产业和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第二是活动驱动。通过增加旅游者参与活动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第三是产业驱动。通过对江南水乡古镇三大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整合, 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配套和支持产业发展;第四是品牌驱动。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形成的品牌效应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由点及面的发展;第五是资源驱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表演、民俗、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
江南水乡古镇大都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而经过十几年的旅游发展, 创新性不足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已经严重影响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成长性。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 通过培育和扩散旅游新的增长极, 可以有效促进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 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 培育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习惯, 创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模式, 从而拓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的新空间, 更好地协调各种要素的关系, 完善旅游要素和产业配套, 通过有效增加供给, 从而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成长性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的改变, 江南水乡古镇单纯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巴特勒看来, 任何一个旅游地都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周期性的发展过程。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也不可能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 也必然要经历停滞和衰落阶段。因此如何确保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能够长久吸引各类旅游者是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具有成长性的关键。以全域旅游视角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 就是将江南水乡古镇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 增加有效供给, 引导旅游需求, 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本文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出发, 分析了全域旅游视角下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必要性, 并从增长极的选择、培育与扩散机制出发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全域旅游,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郭熙保, 陈澍.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 1998, (5) :35
[2]李美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体系旅游纵览月刊, 2005, (11)
[3]郭文, 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 2013 (2) :117-124
[4]张环宙, 汪波.江南水乡古镇的共性特征及其价值分析-以太湖流域六大古镇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7, 34 (6) :696-701
[5]熊晓红.试论发挥古镇品牌优势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江南水乡古镇南浔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8) :5616-5617
江南古镇旅游 篇2
西塘古镇位于浙江嘉善县古称胥塘、斜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相争的交界处,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虽然建镇时间在六古镇中较短,但它是最大的古镇。其完整的明清代古建筑,在江南水乡古镇难得一见。古镇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酒香飘溢,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
2、周庄――中国第一水乡
中国第一水乡,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由于保护意识最早的古镇,也是最有名的水乡,游客络绎不绝。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徜徉了近千年后,依然俏立于画家陈逸飞的笔下,亭亭玉立地走到了人前,水乡风景如画――小桥、流水、人家,成为江南古镇之典范,是中国江南的代表。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
3、南浔――中西合璧的巨富古镇
南浔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一个有近八百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它是江南最富庶的古镇,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祥地之一,作为水乡古镇的南浔,似乎连随处可见的小桥也与别处不同,充满大气与华贵。石拱桥、夹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筑的百间楼民居,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厦、古松翠柏显示着她经的岁月。南浔著名景点: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南浔三古桥”。
4、同里――东方小威尼斯
同里镇位于太湖边、运河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四周为五湖环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古镇被众多小河分割,同时又有众多石桥相连接。自然悠闲的水乡,水田肥沃,物产丰盛,人杰地灵,文化深厚。拥有较多的明清宅院,还有江南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品味古镇:醇厚古朴,清丽典雅。
同里镇位于太湖边、运河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四周为五湖环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景点可以概括为“一园”(退思园)、“二堂”(嘉荫堂、崇本堂)、“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
5、角直――江南的“桥都”
f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古镇的名字难记,但却很难忘。在江南六大古镇中,f直没有周庄的张扬,没有南浔的厚重,却拥有地道的江南水乡风情――水多、桥多,古镇人贴水成街,朴实无华。它不张扬,不厚重,默默地在水流交错中感受着四季,安静的似一个内向的少女……f直的著名景点有:保圣寺、银杏树、沈宅、萧宅。
6、乌镇――商业开发最成功的“枕水人家”
江南古镇寻同里 篇3
说起江南六府古镇,人们大都想到苏锡常,杭嘉湖。说起江南六古镇,人们自然想起江苏的周庄、甪直、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是典型画卷。画卷可以是一幅画,一览无余,也可以是一本书,页页无尽。
古镇有的始于周朝,历史最短的也始于宋朝。古镇的错落在刻画不同朝代的年轮,拷贝世道的盛衰。在宋朝时达到鼎盛的古镇,被元朝毁灭了多少?为何现在留下的大都是明清和民国的建筑?现在的修复是为传承历史和文化,还是仅为旅游产业?在古镇的斑斑痕痕、红红绿绿中,游客各有领悟。那张扬的大红灯笼,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和秦淮河的灯笼是否同义?
其实,江南古镇的特色应归纳为:小桥、流水、人家、人才。每个古镇在其经历的朝代都有人才产生。人才修建了古镇,传播了古镇,添色了古镇,历史了古镇。也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江南在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中推出许多引才政策,可能同古镇的传承有关。但是,外来的和尚要念好经,也是需要环境的。在中国已从农业社会变为三元社会的今天,仍用农业社会的意识和制度去管理人才和高科技,无论谁去做,最后都是失败。让刘姥姥管理大观园,情形可想而知。人类一直最稀缺的就是人才,虽然人口还在激增。人才比能源和黄金都稀缺,比食物和住房都重要,所有不利于人才的障碍都应搬走。有水有桥可连邻里,有人有才可联世界。
古镇虽小,确含天下。南浔的私人藏书馆试图包含天下图书。周庄的民间收藏馆力图尽收石器时代起的民间器藏。甪直的澄湖出土文物馆可以看到5500年前的原始村落模型,甪直的“忠厚传家教,读书礼仪长”的价值取向不仅今天有意义,还有普世意义。同里更是气魄非凡,在上千年前就看到了天下一家,地球会成为一个村的未来,喊出了天下同里的真理。可不是,白人、黑人和黄人的区别只不过祖先是白猿、黑猿和黄猿,归根到底都是猿。
这些在宋代鼎盛的古镇,没有元朝的摧毁会如何?在欣赏古镇美景和文化的同时有多少人想到了宋皇朝为何无力保护自己的古镇。人们在怀念宋朝时,又有谁看到了它毁掉自己繁荣和辉煌的体制和制度?在欣赏传统中有谁看到了皇权的张力和历代的贪腐和欺诈?就像“文革”中的“红色”吸引有人想走回“文革”。其实,“文革”也不是新东西,就是“皇权+宗教”。无论在苏联,在中国,它都是如此,是人类的最黑暗一夜。
宋朝及其前朝代留存下来的古址,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例如古镇。那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之类早已烟消云散了。这对农业社会遗留给人们头脑中的“做大做强”是一种讽刺。现代社会是反垄断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反垄断不够,如果每个细分行业至少有十家公司,而不是三家,那美国的情况会好得多。巨无霸公司或者将政府拖死,或者同政府一起死亡。还没觉醒的老板和官员,多琢磨琢磨吧。
天下同里,天下是一村邻里;天下同里,天下是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对全球化和普世价值观是远瞩的,是透彻的。有几代不肖子孙不明白此理,是没办法的事,但也不妨大局。 不能忘记的是,我们要有能力和力量去维护同里。被人灭了,同里也没份了。
有人说水乡古镇去了一个其它就不用去了。我感到它们形相似的地方一旦有些不同,神彩就完全各异了。
江南古镇旅游 篇4
古镇旅游开发带来的蜂拥人流和丰厚经济效益使江浙一带对古镇旅游趋之若骛, 众多古镇旅游项目一拥而上。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科学的指导, 许多古镇旅游景区出现了开发误区。本文以江南古镇旅游的代表性景区木渎为例, 通过对木渎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的分析, 探讨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方向。
!&木渎古镇旅游发展概况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江南古镇,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名人辈出, 民风淳朴;境内名山障列, 碧水环绕, 风光旖旎, 秀冠吴中。
古镇水道纵横, 街水相连, 河道总长近’ ( ( (米, 大小桥梁共") 座。河街平行, 河路相间, 自然巧妙地把水、路、桥、房连成一体, 使得临河店铺或住宅分享有生活和交通之便利。众多的桥梁和延绵’$$$多米的石驳岸, #$多处河埠头, 组成了木渎古镇的水上风景。
据统计, 明清两代木渎境内有宅第园林*$余处, 临街近河的幽弄古宅众多, 五进七进纵深的大宅尚存"$余处, 如南街的冯秋农故居、雷家长弄堂, 西街的王宅和严宅, 山塘街的严家花园、沈寿故居、蔡少渔旧宅, 下塘街的冯桂芬故居与邱宅, 下沙塘的袁宅、陈宅等, 布局结构保存完整。
"%%) 年起, 木渎先后投资!亿元对古镇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和保护, 修复了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灵岩山馆等明清私家园林, 整治了山塘老街、中市街、南街、西街及古河道。为了统筹木渎古镇旅游业发展, 成立了木渎旅游发展实业公司。!$$$年起, 每年举办“木渎旅游节”等各项旅游节庆活动, 吸引了不少旅游者。据统计, !$$+年, 木渎古镇接待国内外游客) #万人, 旅游总收入突破"亿元。
"&木渎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和定位不明
没有特色就不能吸引旅游者。木渎的特色是什么?这一点近年来有不少争议。有人认为, 木渎的特色应当在“小桥流水”, 这当然也没有什么错, 木渎是不缺桥和水的, 但是, “小桥流水”是江南水乡共有的特色, 在长三角地区, 恐怕是不能拿“小桥流水”说事的, 更何况, 论桥, 木渎恐怕比不上周庄, 论水, 木渎又不及同里。又有人认为, 木渎的特色应该在“园林古镇”, 这当然也没什么错, 木渎现存私家园林*$余处, 在古镇里恐怕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苏州本身就是以园林著称于世的, 苏州园林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然而, 在木渎的园林里面, 却又没有一项入选世界遗产的, 如果旅游者要看园林, 完全可以去距离并不远的拙政园、狮子林, 又何必来木渎?木渎旅游还有一句宣传口号, 叫“乾隆来过六次的地方”, 这恐怕也算不得特色, 拿古代的皇帝说事, 显的有些小气。
对木渎特色的认识不清, 带来的是木渎旅游的定位不明, 定位不明, 发展就没有了方向, 到底是“小桥流水”, 还是“园林古镇”, 或者是别的什么, 这个问题必须要认清。
!&!规划整体性不强
古镇旅游资源是一种易损性的资源品类, 一旦遭受破坏, 就很难恢复和发展。因此, 对于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就特别需求科学的规划和高水平的管理。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木渎也很早就注意到了古镇保护的问题, 提出了“保护古镇, 建设新区”的原则。
客观地讲, “保护古镇, 建设新区”的原则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是对木渎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高度概括。但是我们注意到,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相关部门对这个原则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特别是对“保护古镇”和“建设新区”二者关系的理解。“保护古镇”与“建设新区”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 “建设新区”应当考虑到保护古镇的需要, 以不损害古镇的整体氛围为前提, “保护古镇”不应该是只是保护几处园林, 几条街道。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 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蕴涵。木渎古镇在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方面明显显得“底气不足”。一是古文化发掘不够。经验证明,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城市越是重视对古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木渎的历史已经有!#$$年, 漫长的历史演化在木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但是我们看到, 这些古文化保护和开发的不多, 特别是明清以前的历史文化, 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二是古镇内涵挖掘不够。当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看木渎这样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古镇时, 我们很容易地从它们深厚的历史中发掘出一些人物、故事。但发现它们、罗列它们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能将它们从厚重的历史中凸现出来, 展示出来, 甚至放大, 将它们熔铸成古镇不可缺的一部分, 则就始终不能从内心深处去打动我们的游客。
!"#旅游市场推广乏力
市场经济时代, “酒好也怕巷子深”。古镇旅游资源作为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旅游产品, 由于缺少广泛的市场认知, 更迫切地需要进行宣传和推广, 在这方面, 以大研古镇、凤凰古镇为代表的一大批民俗古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的一些旅游古镇也有一些大动作, 如同属苏州的周庄、同里等。比较而言, 木渎的宣传和促销也不是没有, 但是缺少大手笔、大制作, 效果一般。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否则, 再好的景致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木渎古镇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准确定位, 挖掘吴越旧地文化
木渎历史悠久, 造就了木渎特有的古镇文化和风貌。因此, 木渎的形象设计和对外推广不能照搬照抄江苏其它古镇的模式, 这样只会因相互混淆而模糊了彼此的个性特色, 木渎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调子”。针对木渎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 我们木渎应当在江南古镇的基础上做适当延伸和扩展, 笔者认为, 可以定位于“吴越旧地”。宣传口号建议可以使用“吴越古镇, 江南水乡”或者“吴越旧地, 西施故宫”, 从而提高人们对木渎的兴趣, 增加吸引力。为什么这样定位?木渎的名称便来源于吴越时期, 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 在灵岩山大兴土木, 以致“积木塞渎”。今天, 在木渎境内, 仍然保留有许多吴越时期的文化遗存, 如姑苏台旧址、馆娃宫旧址等等。这应该是木渎古镇区别于其它江南古镇的最大亮点, 关于古吴文化在木渎的遗存, 可以进一步进行挖掘和景点提炼。
对木渎的这一定位有三个重要意义, 一是对木渎古吴文化的高度提炼, 吴文化是苏州旅游的根基所在, 而木渎又恰是吴文化的一个中心;二是充分利用木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可以开发休闲旅游景点, 引入参与性旅游项目, 有效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三是大大加深旅游者对木渎的感官印象, 让人在提起木渎古镇的名字时, 就能想到吴越争霸, 想到西施, 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的美好想象和憧憬。
$"!规划先行, 突破古镇保护约束
%&&’年, 苏州市木渎镇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木渎古镇进行了深入调查, 对全镇传统民居、古宅、园林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 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其后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木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并于! ( (!年经江苏省政府审批实施。该规划对古镇及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总体规划, 编制了古镇核心地段的详细规划。
古镇的旅游开发必须规划先行, 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 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任何可能的破坏。古镇的发展不能沿用城市化或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思路, 即边改造、边发展, 甚至认为“不破不立”。古镇旅游开发必须另辟蹊径, 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 严格控制周边环境。对于木渎来说, 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 严格规划, 尽可能将古镇按原貌“封闭”起来, 充分利用外缘空间来寻求发展。即使如此, 在利用外缘空间建设木渎新区时, 也应考虑新建筑与古镇的风格以及总体环境的统一性, 协调性。
$"$提升品位, 打造江南休闲名镇
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 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 就此而言, 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历史、人物、民风和民俗都在古镇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交汇和沉积下来。因此, 透过自然风光对古镇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提炼则是发展古镇旅游的点睛之笔, 也必将提升古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
对于木渎古镇来说, 应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 将沿袭了几百年的古镇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等重新加以挖掘, 赋予新的内容, 这样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 ( (#年, 木渎通过整合苏州水乡民间文化资源, 率先推出了包括绣娘、船娘、茶娘、花娘、织娘、歌娘等在内的“姑苏十二娘”崭新品牌, 得到旅游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 这方面的工作还应当继续深入。
$"#市场运作, 提升木渎旅游品牌
市场营销是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古镇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旅游企业, 应牢牢树立精品意识, 并以宣传促销为主要形式, 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一方面, 应主动走出去, 与附近的知名景点如周庄、同里攀亲联姻, 去周边城市特别是上海、无锡、杭州的各大旅游社游说挂上线路;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参加一些大型的旅交会搞促销等等。另一方面要主动引进来, 搭台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 利用多种渠道大大提高古镇的知名度, 树立品牌, 主动宣传。
木渎旅游管理部门近年推出了和四大季节相联系的一年四大节庆活动, 即春天以赏牡丹、赛鸣鸟、寻乾隆、访西施为特色的“踏青文化节”, 夏天以赛童玩、比才艺、上灵岩、下太湖为内容的“亲子童玩节”, 秋天以藏书羊肉、太湖品蟹、天平赏枫、灵岩登高为主题的“木渎旅游节”, 岁末以做年糕、看大戏、系红祈福、古典婚礼为亮点的“欢乐木渎年”, 让游客站在不同的季节里看风景, 品古韵, 景点不变而活动常新, 领略木渎独具魅力的四季风情。应该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和尝试,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 这四大节庆活动虽然已经相继举办了几年, 但是效果一般, 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有限, 究其原因, 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推广措施是主要原因, 近几年的宣传仅局限于苏州市区, 而没有有效地扩展到上海、无锡、杭州等旅游客源地。
摘要:江南古镇是我国古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科学的指导, 许多古镇旅游景区出现了开发误区。本文以江南古镇旅游的代表性景区木渎为例, 通过对木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分析, 探讨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木渎古镇,江南古镇,吴越文化
参考文献
[1]邹统钎.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2]吴蔚, 董卫.从文脉主义解读古镇保护——以苏州木渎古镇保护整治规划为例[J].江苏建筑, 2006, (4) :2-5.
[3]代莹, 曾克峰.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资源特色及联合开发设想[J].小城镇建设, 2005, (2) :18-19.
游江南古镇――乌镇作文 篇5
青岛市实验小学六年级一班
苏航乐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我与父母跟随旅游团踏上了前往江南的l旅途,
游江南古镇――乌镇作文
。
记得小学时学过许多关于江南的古诗,也不知真正的江南风貌是否与诗中所描绘的一样美丽 。
首先我们来到了江南的乌镇,据导游所说,乌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此镇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一条流水了会贯穿全镇,形成了迷人的水乡风光……不等导游说完,我已跨进了乌镇的大门。进入眼帘的正如导游所说的一样美不胜收。我尾随旅游团走进了这真正的古镇。
我脚踏石板路,两旁是用砖瓦盖起的矮屋,另外一边则是那清澈的小河,
江南古镇的水乡慢生活 篇6
中老年人游水乡,可以避开双休日的游玩高峰,不跟着旅行团马不停蹄、来去匆匆,而是和老伴一起或约上三两好友,去细细品味水乡的悠然自得。
锦溪里的悠闲生活
五月的时候,特地找了两天时间,想去向往已久的水乡感受一下。老友推荐了位于昆山的周庄和锦溪,路程近,交通又方便,建议我们挑一个。
听人说,现在的周庄是全世界人的周庄,而锦溪还是那个锦溪。相比名声太盛的周庄,锦溪似乎还养在深闺,没有被太多人认识,应该更适合我们。
第一次听到“锦溪”时,就觉得这像一个江南美女的名字,前面添上“赵钱孙李”之类的也并无什么不妥,异常亲切。据说,锦溪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晖,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故而得名。
相传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这里是沈从文口中“睡梦中的少女”,也是法国画家眼中“最中国的地方”。锦溪桥梁星罗棋布,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最独特就是五保湖上那52米的长桥。我们在桥上游览时,突然下起了小雨,轻柔雨丝纷纷飘入水中,颇有意境。走过小巷时,我很自然就谈起了戴望舒的《雨巷》。老伴开玩笑说:“唉,让你失望了,我不是那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我是撑着自动伞的老婆娘。”
这小雨一会儿就停了,到了晚上,天空竟分外晴朗,虽未见到明月,迎接我们的是繁星点点。
放慢脚步,漫游水乡
在水乡古镇的行走,可以抱着些许散漫的态度。我们不用一下车就直奔目的地,而是可以沿着小河慢慢散个步。在下个转角、下条小巷里,或许你就会邂逅一个不错的景点。
玩累了,可寻个茶室,找个靠窗的座位,坐下来喝杯香茶,过一个悠闲的午后时光。从窗口向外望去——当地人在屋檐下收拾晾晒的干菜,拍打竹竿上衣服的尘土,透出的全是生活的味道。小河上偶尔会划过一条小船,木桨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涟漪,伴着船工的乡音、游客的嬉笑声,不仅能定格在我们的相机里,也会留在我们心里。
春末夏初的天亮得早,我们便早起去看看刚刚苏醒的水乡。当地的阿婆们已经在河边打起了太极,老伴也是太极爱好者,才攀谈两句,就被朴实的水乡人民欢迎进了队伍里。我一个人继续行走,路上除了几个摄影爱好者,几乎没有行人,大多数店也都没开,倒是“汩汩”的流水声一直陪伴着我。回去找老伴会合的路上,发现早起洗衣、淘米的妈妈们都出来了。
在这些生活化的画面中,突然有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觉,我也是这幅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吧!
乘坐乌篷船游走河中
来到江南水乡怎么能不坐船呢?当你坐进古朴的小船中,听着船娘热情的歌声传出的悠悠回音,水面被船头“剪出”阵阵波纹,两边的小楼徐徐后退,真正是“你在船上看风景,岸上的人儿在看你”。加上拂面的清风或飘飞的细雨,让心情也飘扬起来。
听当地特色的地方戏
大多数水乡小镇,都有一些专业剧团的演出,还有些是当地戏迷自发组织的小团体,演出的地方多在茶馆茶楼,或在小镇中心的亭台里。昆曲、评弹、越剧、绍剧等颇具江南特色的演出都会在水乡上演。要知道,在水乡听曲的感觉可是不同。有兴趣的人记得问一下老乡,哪里可以看到,到时准时去往那里,看一场饱含着水乡柔婉清新的演出,让古老的风情不知不觉间沁入心脾,打动你的心。
江南古镇旅游 篇7
关键词:江南古镇,文化景观,景观空间格局
一、研究背景
江南古镇主要在江苏南部苏扬地区和浙江北部杭嘉平原、浙东地区, 气候温和湿润, 依山傍水, 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并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的人类宜居集聚地。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与变化, 其房屋民居、商铺建筑、周围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习俗进化而成的江南独有的文化景观格局。
二、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特点
江南古镇地处河汊纵横华东平原地区, 建筑群依水布局、以桥梁连接沿河民屋。素有“春秋的水, 唐朝的镇, 明清的建筑, 现代的人”这一说法, 古镇多于唐朝初建形成, 明清随着商业的发达与水运交通的便利的发展形成特色并保留至今, 是进化而成的文化景观。而从景观空间格局来说, 江南古镇的大多是外湖环列。古镇中河港纵横, 水网密布, 民居依水而建, 因河成街, 因水成路, 整个空间而言就是河、水、建筑相融为一体江南特色。
乌镇是典型的“十”字型空间分布格局, 镇中分东栅区、西栅区两个部分。东有东栅河、西有西栅河, 南北流向的市河穿镇而过, 分别与东、西栅河相连, 形成“十”字结构。周庄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四面环水。北有急水港、白蚬湖, 南有南湖、淀山湖, 南北市河、后巷河、东漾河、中视河四条井字河型河道构成古镇腹地, 从而构成“井”字形方镇。甪直、同里古镇均是属于网状型分布的:甪直整个古镇被各个方向的河流分割开来, 形成网状一块块的集聚地;而同里镇中十五条河流把古镇分割成许多小岛, 四十九座桥梁又把古镇连为一体, 镇内街巷交错, 形成网状型分布城镇。各个古镇中尽管各个空间格局构成不同, 但是各个构成区间都是家家相连, 户户相望, 民居建筑与水、街道紧密相连, 从而使得江南的古镇整个的空间显得规整有序。
三、原因
江南古镇的文化景观空间格局,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下的产物, 是人类在大自然提供的地理条件上, 最大化的因地制宜改造而成, 使其发展至今形成独有的江南古镇格局。此外还具有历史文化因素:渊源长久的江南文化底蕴是推动江南古镇空间格局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 早在几千年前江南就有了人类居住, 而后不断发展进步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如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吴越文化等, 不同的文化交融形成并丰富了独有的江南风味。自然地理因素:地处平原,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气候适宜。人为因素:人们利用了地理条件, 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 把房屋民居、街道小巷就建在河流边上, 人为的顺其自然的发展。
四、影响
(一) 对江南古镇自身的影响
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设计与研究是其自身保护与规划的重要基础, 对于今后的江南古镇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了解了江南古镇自身的文化景观空间格局, 才能有更好的规划发展江南古镇文化, 从而带动江南古镇的经济发展。在空间规划上我们可在现有的空间格局结构上发展延续下来, 扩大古镇覆盖面积, 增加旅游面积, 带动旅游经济的积极发展。
比如“十”字型空间格局分布的乌镇, 我们可以在“十”字格局的基础上, 围绕东南西北全面开发出来, 利用原有的民居建筑, 规划出新概念的文化景观空间格局, 在原有的空间格局上提出新的概念, 设计研究出新的符合江南古镇特色的新的文化景观。还有“井”字型空间格局分布的周庄, 在相互交错围绕的街巷、民居中我们可以围绕中心四方层层环绕, 扩大古镇的区域面积, 在不影响原有的格局之下增加特色江南小景观, 扩建民居商铺等。围绕着古镇中心扩大古镇规模, 发展创新并以古镇为元素设计研究出新的古镇小景, 使扩建出的古镇既符合江南古镇风味, 也不至于和原有的古镇文化景观格局太过相似、呆板, 让新的古镇规划既有新意也不失江南古镇的格调。
(二) 对江南古镇周边区域新农村发展的规划借鉴
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设计与研究对江南水乡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从宏观出发, 整体性的规划江南古镇周边的新农村, 依据独有的江南古镇的风味, 建设出新的农村风貌。比如网状型空间格局分布的甪直、同里古镇, 我们就可以统一规划周边区域, 依水扩建, 统一规划, 让建筑风格、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等都能够有整体性, 乱中有序的构筑江南水乡, 让江南古镇的发展更加具有整体性。
尽管大的方向上要有统一要有整体, 但是也不能一味照搬, 在对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设计研究中, 创新发展新的文化景观小品, 以江南古镇为元素, 可设计研究出符合江南风味的新的景观元素, 建筑格局。如枝干分散型空间格局的西塘等, 可以西塘空间格局为元素, 参考西塘的平面图等, 设计出新的景观座椅, 路边垃圾桶等。让新农村的规划具有整体性、统一性, 同时也不至于雷同照搬没了江南的独特趣味。
(三) 对古镇旅游区的影响
我国有很多古镇, 江南古镇只是其中一种, 还有闽粤古村落、徽派山地古城、长城南麓古村、湘黔鄂边地古村落、藏区古镇等。对于江南古镇的文化景观的设计研究我们可以以小见大, 从江南古镇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重要价值, 发现并去探究我国的各地古镇, 归纳并总结出我国古镇的文化景观以及景观空间格局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从而让我国的古镇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 更具中国特色。
以江南古镇为例, 鼓励挖掘出更多的古村落遗址, 发现更多遗落的历史文明。发扬并传承创新出更多更优秀的古镇文明, 探索其文化景观, 深究其景观空间格局, 让历史上的古镇古村落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为世界古镇文化丰富多彩。对今后人类聚居地的规划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同时也是极其可贵值得珍惜的历史遗址, 是属于世界的难得保留下来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南古镇的文化景观空间格局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长久性的特点,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值得我们珍惜并借鉴其景观空间组成的方式, 在未来的江南古镇以及江南古镇周边区域的的发展中, 我们应该在原有的依水而建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景观空间格局, 让江南古镇及其周边区域新农村的规划发展的更加丰富具有新意。
总而言之, 江南古镇式的空间格局是值得我们深究并加以利用, 希冀在今后的景观规划建设中可被借鉴和扩散。不仅可让江南古镇周边的环境显得更加整体, 还可把江南文化推广扩散开来, 带动古镇周边区域的发展, 甚至带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古镇古村落的开发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陈琳.周甜甜.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 2014.03.
[3]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J].中国园林, 2009 (02) :90-94.
[4]阮仪三.江南六镇[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5.P1-152.
[5]张毅.周甜甜.浅谈西塘景观格局[J]建筑与设备, 2013 (1) :P30-32.
江南古镇旅游 篇8
江南水乡古镇是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 其构成的经济、文化网络空间在中国城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而其“小桥、流水、人家”的城镇建筑环境艺术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格局, 对中国传统聚落、村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随着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江南古镇间出现相互模仿的趋势, 并演变为恶性的同质化竞争, 导致环境质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 在低碳环保、生态节能理念的影响下, 运用可持续的形象和环境艺术设计, 以提升江南古镇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创建别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古镇, 实现物质、人文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从而确保江南水乡古镇的健康发展。
二、景观构成特点分析
(一) 自然环境系统
小城镇是从自然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人工环境, 因此, 地理、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制约着小城镇的物质形态、形象、风貌、材质色彩与空间构成。这些因素是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必须遵从和利用的先决条件, 更是环境艺术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特性, 顺应地理气候, 活用、妙用地形、地貌特征的依据。
1. 地形地貌环境艺术
在江南水乡诸多的千年古镇中, 木渎乃其中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其起源于吴越, 三国时沿东太湖之滨的胥江两岸形成集镇;至北宋时, 已设木渎镇;明清时期, 木渎是苏州至太湖流域最大的商埠, 鼎盛时期形成的镇区格局一直保留至今。
木渎古镇处在苏州城西南部的丘陵盆地中, 其东、东北部宽广, 西部较窄。镇四周环山, 整个地势由西向东略呈缓冲倾斜之势, 名山环抱, 古有“聚宝盆”之称。区域内除山上出露基岩外, 广泛分布为第四系洪积、波积、冲积相地层, 地貌类型属丘陵冲积平原。全镇地形标高一般为2-5米 (以呈淞标高为准) 。镇区位于镇域中部, 为木渎行政镇驻地, 聚落形式为街区式, 开放式典型集镇, 依山而筑, 傍水而居, 境内风光秀丽, 物产丰富, 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 (见图1) 。
2. 水体环境艺术
木渎古镇的规划建设以遵从自然地形、地貌为依据, 在沿河滨水地段, 江、河、湖、塘、溪流的自然形态令道路弯曲顺势, 既保持水体沿岸优美的曲线形态, 又令堤坡跌宕起伏, 景色变化丰富。古镇的总体空间格局按照传统江南古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的原则进行空间组织 (见图2) 。
木渎古镇水道纵横, 街水相连, 两条主要河流胥江与香溪构成“人”字形骨架, 街道、建筑沿河流展开, 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见图3) 。河道总长近6000米, 大小桥梁共18座。其中永安桥、西津桥, 均为明代石拱桥, 是市级文保单位;吉利桥、太平桥为元代和清代旧构, 廊桥为清末建筑, 保存完好, 它们和延绵7000多米的石驳岸、50多处河埠头, 组成了木渎古镇的水上风景 (见图4) 。
3. 绿色环境艺术
地形地貌、水体、绿化、建筑、道路等因素对小城镇气候产生直接影响。而绿化水体则是小环境中最好的气候调节者。尤其是绿色植物, 更是城镇中生态环境难得的绿色屏障。
木渎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 现已修复严家花园、古松园、榜眼府第等, 其深厚的文化蕴积, 造就了特色鲜明的江南园林。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 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所有, 园中布局疏密曲折, 树木葱郁、层次分明、高下得宜, 局部处理精巧雅致, 盆栽、缸栽, 花草参差、暗香浮动、幽深婉约, 显示出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 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榜眼府第等私家别业, 名木花草苍翠欲滴, 清池涓流, 岸曲水回, 皆是吴中著名“绿野仙踪”之山水园林。
(二) 人文环境系统
1. 街道空间特点
木渎镇内, 水街相依, 水和街构成了城镇整个空间的骨架, 是人们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水巷不仅是水上交通的主要通道, 是城镇与相邻农村、城市联系的纽带, 同时也是人们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 (见图5) 。街市则是古镇富庶和繁盛的表现, 在主要街市两侧, 商店毗邻, 货物满目, 人流往来, 甚是繁荣。由于是步行的交通体系, 因而街市的尺度便显得狭窄而随意, 两侧的店铺常常将活动领域扩展到街道上, 使整个街市自然祥和 (见图6) 。水路与陆路两种交通方式互不干扰, 而这两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便是桥梁、河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桥头广场与河埠广场。这些节点往往处于水陆交叉处, 是货物交易人流集散的地方, 因而成为人们活动密度最高的地方, 也是水乡城镇中最为活跃的场所。
2. 建筑布局特征
古镇建筑的布局和风格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经济作用的完美结合:布局随意精练, 造型轻巧简洁, 色彩淡雅宜人, 轮廓柔和优美。在经济因素作用下, 建筑占据沿河沿街面, 并形成了“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前店后坊”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但是建筑的尺度一般不高, 天井、长窗使室内室外空间相通, 建筑刻意亲水, 前街后河, 临水构屋, 有水墙门、水埠头、水廊棚、水阁、水榭楼台甚至水巷穿宅而过, 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3. 民俗特色文化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 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历史上经济相对发达, 因而节庆习俗多姿多彩, 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如:“碰瘌痢会”、“灵岩走月”、“四月初八吃乌米饭”、十二月二十五的“送灶神”等等, 多姿多彩, 不胜枚举。
三、古镇形象和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木渎古镇在近现代城镇化及空间拓展的过程中, 生态景观环境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发展中竞相模仿, 形成了“千镇一面”的格局, 导致了古镇逐渐走向衰败。为避免此类现象的继续恶化, 要充分运用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结合古镇自身的特点, 确立整体形象与环境, 创造出低碳、生态的江南古镇, 实现和谐发展。
(一) 形象与环境存在的问题
1. 生态环境景观的恶化
古镇悠久的历史不仅留下了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 还留下了极其有限的环境承载力。随着江南水乡古镇知名度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古镇的环境景观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古镇中的一些住户追求经济利益, 违反规划, 随意对古建筑改造用来开设店铺;更有甚者出让古镇的产权, 在古镇中肆意建造公园等;又由于古镇中的房屋年久失修, 从而加快了古建筑的破坏速度。古镇中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主要是给排水问题, 这也是我国老城区、城镇一直难以解决的普遍问题, 所以古镇的居民生活用水一部分还要依靠附近的河流, 生活中的污水也排入河流, 对古镇的自然水系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因此, 随着木渎古镇的生态景观环境的恶化, 逐渐失去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原真性。
2. 形象雷同, 同质竞争激烈
由于江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格局, 使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江南地区的古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所设置的项目不尽相同, 旅游经营方式缺乏亮点, 旅游的产品相互模仿, 使游客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各个古镇的形象雷同, 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3. 人居环境的破坏
古镇中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通风采光较差, 阴冷潮湿, 破坏严重, 居民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逐渐外迁, 传统地段的建筑因弃用而走向衰败。由于古镇建筑环境的破坏, 并随着人们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大多数家庭逐渐搬离古镇, 留下逐渐衰败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数被出租给较低收入的打工者, 因价格便宜, 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人员构成十分复杂, 使老宅极其拥挤, 居住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 改进策略
面对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将环境艺术观念和方法应用到古镇的改造之中, 引导古镇形象和环境的设计, 可以使古镇彰显个性, 增强活力, 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统一, 满足古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保护与整合空间结构, 务求古镇的原真性
(1) 完善传统建筑空间
在古镇空间结构整合过程中应该延续传统的建筑风貌, 合理改建破旧不堪的古建筑, 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保护与修缮措施。建筑的外观修复须强调准确捕捉细节, 无论是整个建筑还是砖雕门楼上的装饰花纹, 都要鉴别其年代工艺, 保证其历史真实性的再现。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 也要完善功能, 充分体现出建筑所供人们生活的本质。建设新建筑时应注意其与传统建筑相协调, 避免盲目地进行模仿, 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及高度。保持整个水乡古镇的建筑肌理, 充分展现出历史文化特色。
(2) 改善传统街道的空间环境
改善传统地段的空间环境质量, 尤其是临水地段的景观面貌, 在古桥及周边开敞空间设置休闲广场增加小品设施, 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景观节点。把水景引入较封闭的古街, 使原本相对独立的水景和古街实现有机融合, 成为一个整体。在街道整治过程中, 将已有的与规划的景点、商业、服务设施进行整合, 充分结合现状的街道, 规划新的旅游线路, 使之尽可能地连接到各个景点、商业与服务设施, 并形成环路, 以满足人们旅游的需求。完善商业、文化和旅游等公共设施, 引入新的活力, 与古镇周边商业设施协调发展, 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 使古镇获得新生。
(3) 维护协调古镇的整体空间格局
对古镇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维护与协调, 主要包括保护古镇传统的自然物质环境, 延续传统的江南古镇风貌以及协调好古镇的各项功能。
保护古镇整体的空间格局, 除了要维护古镇区内的空间肌理、水网体系和街巷格局外, 还要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形式、体量、高度、色彩, 特别是对古镇区周围的空间进行控制, 使之与传统的古镇相协调;不得对河道进行随意填埋和改变其宽度与流向;保持街巷的传统原状, 禁止改变其宽度、走向和比例。保持古镇的江南水乡特色, 体现出历史性与原真性。
2. 合理控制规模及容量, 构建低碳古镇
在城镇化及控制拓展中, 要合理控制容量及规模。由于木渎古镇近些年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游客数量也是逐年递增, 虽然还没有达到“江南六大古镇”的规模, 但是木渎古镇的商业化和环境容量也趋于饱和, 不利于构建低碳古镇的设想。因此, 木渎古镇要借鉴其他古镇的经验, 在容量饱和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古镇区的周边开发新的旅游空间, 率先采取空间突破式的发展方式, 能够有效应对古镇的自身空间构成特征与现代化多元快节奏的商业生活模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从而缓解古镇逐渐扩张的压力。在发展新的旅游空间过程中, 合理选择旅游项目, 避免模仿古镇内部的资源, 应与传统江南水乡古镇的项目有所区别, 使其能够相互补充, 具有多样性, 使游客不会产生视觉疲劳, 这将成为古镇旅游的新亮点。在保证古镇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很好地保护了自然景观环境, 是构建低碳、生态古镇的重要策略之一。
3. 创建古镇特色文化的新“名片”
(1) 提升旅游品位
在当今快速城镇化与生活节奏飞速提高时期, 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将成为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必不可少的生活构成与基本需求。因此, 古镇在旅游策略提升上, 应从粗放到精细, 从观光到体验, 从物质到精神, 制定参与型、体验型甚至思考型的旅游策略。
(2) 丰富城镇职能
江南古镇作为人们生活的物质载体, 其发展过程中不应以单纯的旅游功能为导向, 而是应积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丰富完善城镇的职能, 从而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结构以及高品质的文化载体, 使江南水乡古镇实现其作为江南地域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港湾的目标。
(3) 创建特色古镇
江南水乡古镇在进行物质空间维护的同时, 应深度挖掘其精神文化, 古镇在传统的社会演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习俗。因此, 在古镇的快速发展时期, 深度挖掘精神文化, 使其能够充实和维系江南水乡古镇丰富而独特的物质空间环境, 真正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创建别具特色的文化新古镇。
四、小结
从景观构成的特点对江南水乡古镇进行综合分析, 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在形象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运用可持续的形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策略, 以提升江南古镇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从而创建别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古镇, 使其在低碳、生态理念背景下能够和谐发展。
摘要:江南水乡古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是在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塑造的理想生活环境,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苏州市木渎古镇的形象与环境景观特点的分析, 指出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形象与环境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从而提升江南水乡古镇的整体形象与环境, 确保其能够在低碳、生态背景下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吴蔚.古镇保护与更新策略的探讨.小城镇建设.2008/8
[3].阮仪三 邵甬 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1
[4].吴蔚.延续文化脉络再现古镇风韵——以苏州市木渎镇保护与整治规划为例.江苏城市规划.2009/8
江南古镇旅游 篇9
这些古镇的选址和布局就和其他古建筑群一样, 受到传统文化和风水思想的影响, 天然而有秩序。它们十分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生态资源, 重视理水, 充分利用乡土建筑材料, 与周围环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形态丰富而不繁杂, 巧妙而不做作, 注重对比中的和谐, 渐变中的韵律, 形成了浓郁的乡土田园审美情趣。
归纳起来, 江南的水乡古镇在外观上有如下的特点:
1 黑与白, 光与影
象其他的江南民居一样, 古镇的建筑群体最强烈的特点是黑瓦白墙构成的点线面, 黑白灰的有机组合。在古代, 白墙原来的作用并非只是为了粉饰, 而是当时的一种生态选择。白粉墙防潮, 又能反射阳光, 而且这正符合古人宁静、素雅的审美情趣。在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 他们并没有追仿自然界已有的色彩, 而是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它通过自身良好的尺度, 有机变化的丰富组合, 以及黑白灰色调本身的高雅和兼容性, 得以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达到对比中的协调, 绿树、碧水和建筑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在这一幅“水墨画”中, 深色只用于屋顶、窗框等地方, 勾勒出了建筑清晰的线条和轮廓, 大面积的白粉墙则确定了画面朴素淡雅的主基调。周围的环境, 如小桥、流水、绿树等则成为了画面鲜活的点缀。建筑倒影于流水中, 阳光又使得周围的环境在白墙上落下深深的投影, 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
2 节奏与韵律
古镇的各式建筑都运用了大体相同的材料、结构、空间、平面构成, 形成了相同的色彩、质感乃至建筑符号, 体现着“趋同感”。这一趋同感构成了古镇的主要基调。而这一趋同又不是雷同, 相近中又有着千变万化, 这一方面体现在造型元素的组合搭配和本身技艺的精细变化上,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因为道路曲折, 建筑朝向各自不同, 每一个单体的建筑都有着不同方向的坡屋顶和对应的马头墙, 组成深色的面和线, 衬托在大面积的白色墙面里, 加上各个单体的高度、层数、规模也不同, 于是就形成了有机变化的建筑风貌。而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基本组合方式又非常一致, 所以就能够形成一个风格高度统一而面貌丰富多样的聚落景观。
3 虚与实
江南古镇的民居建筑大多是三合院或者四合院, 是一种虚实相生的建筑形式。并且总体来说是内向的, 对外是大面积的高耸实墙, 中间由围墙和房舍围合形成天井, 是家中人行走活动的主要场所, 更是屋内采光与通风的重要渠道, 有时还兼有晾晒衣物和庄稼的功能;而且是密集建造的, 由于临街面比较窄小, 房屋一般都向纵深发展, 从而造成了民居的正立面比较简单, 侧立面则由于多进的纵深高低错落而具有丰富的造型。而相邻建筑之间一般用马头墙分隔, 主要是起到隔绝火焰, 避免火灾蔓延的作用。马头墙等围合而造成的民居封闭的整体外观, 是“实”的一面, 住宅内部则用天井来实现和自然的交流, 大片的建筑群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天井, 天井里有着植物盆景的繁茂, 有着居民生活的气息, 这是“虚”的一面, 正是在这虚实相生中, 建筑达到了艺术与生活完美统一的境界。
4 重视理水
江南水乡古镇依水而建, 水是古镇中很重要的元素。对当地居民而言, 既是生产生活的要素, 又是交通的网络;既是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是文化产生、发展的源泉。它在古镇布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古镇的主要街道大多与镇中的水道平行, 在街巷的两边有许多密如蛛网的小巷, 供各家住户从中穿越。而与小巷相连的河道上多设有桥梁, 沟通着水道的两岸。从陆路交通系统与水路交通系统的关系上说, 古镇的“水巷”可分为“一河两街”、“一河一街”、“有河无街”等形式。在商业发达的古镇中, 建筑会采取前街后河的形式, 即背水临街的一面作为店铺, 邻水的一面则利用河埠进货。传统街道的宽度较窄, 适合于人们步行;而背面的河道用于行船, 相当于现在的机动车道。于是就形成了“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而且古镇中纵横的水道有时候还可以造就出特别的景观, 比如周庄张厅的后花园, 被一“箸泾”所穿越, 其中的两幢建筑之间用一架空的连廊相连, 过路的船只可从廊的下方通行, 造成了“船从家中过”的景象。
另一方面, 桥对于江南水乡来说, 是一种不可或缺之物, 他们勾连了水道两边的人家和道路, 同时也以丰富的造型点缀着村镇的美景。这些桥梁按照造型可以分为拱桥、梁桥、廊桥等;按材料分则一般为木桥和石桥。有些桥坐落在镇中重要的水口处, 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周庄著名的“双桥”, 建于明万历年间, 由一平一拱两座石桥构成, 并呈90度分别跨越两条河上, 桥形的一平一拱, 桥洞一方一圆,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成为了两河汇聚地带的视觉中心。当人们在上面行走时, 步移景易, 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 还可以体会到“刚下桥又上桥”的感觉。
江南的水乡古镇这一传统建筑遗存对当今的建设活动有着不少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今天中国正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 人们渴望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的出现。在当代, 全球性和民族性、地域性建筑理论是可以并存和互补的。古镇以其特有的素雅宁静之美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从对水乡古镇的观察和分析中可以看出, 当地的村镇布局和建筑形式就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 正是密布的水网, 儒雅的审美情趣等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古镇。因而, 对于建筑空间语言中的“地域性”而言, 也就不能将其仅仅看成是建筑构造形式、建筑装修样式上的异同, 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的理解与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单德启等.中国民居.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12) .
[2]徐民苏, 詹永伟, 梁支厦, 任华等.苏州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江南古镇旅游 篇10
木渎严家花园、虹饮山房、榜眼府、灵岩山等名园名山名楼雕篆了木渎小镇的景观长廊,浓郁的古典文化芬芳,扑鼻的江南水乡气息,文人骚客把酒吟诗,妇孺孩童逐水嬉戏。
雨露晨曦,青山妩媚,垂柳妖娆,野花娇艳,掬起一缕和煦的春风,买上一根泥人糖,便开始了我一天的幻影云游。
严家花园,是我行程中的第一站。沈从文老先生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世界上最诗意的地方——江南。而在江南,在姑苏城外有一处‘秀绝冠江南’的地方,那便是有着‘江南第一园林古镇’之称的木渎。”
穿行在青石街坊,旧壁残垣,阳光透过浓荫间隙扑闪着翅膀,如金,如银,如碧玉,布谷鸟雀跃欢唱,亦静,亦动。我的心也在此刻静到了极致。
这片土地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后来被木渎古镇的首富严国馨先生买下了庄园,经修缮,被当地人称作“严家花园”,严家花园占地16亩。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和眺农楼。
尚贤堂,是苏州罕见的明式楠门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尚贤堂和明是楼前各有清代砖雕门楼一座,所雕人马戏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虽依附于厅堂,却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极富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严家花园的厅堂建筑宏敞精丽,堂堂高显,显示出严正的气度和性格。而进入园区,其建筑则显得精巧活泼,丰富多彩,楼阁亭轩廊榭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体现出造园者精湛的造园艺术。
游园看戏,拾路前行,便见虹饮山房跃然眼前。没有严家花园的精雕细作,风情万种,婀娜多姿,却闻得古色古香扑鼻而来,或游园,或品茗,或舞弄文墨,大有幽奇古绝之美意。看着那古朴厚重的楼阁,我忘却了尘世间之纷繁,唯有凌云之志跃上心头。
虹饮山房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两处明代园林泼墨而成。小隐园是“刺绣皇后”沈寿故居,秀野园则为木渎圣旨珍藏馆。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必到虹饮山房,因此也就成了清乾隆年间江南著名私家园林。
苏州吴县人冯桂芬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曾在木渎下榻,后人因此将其故宅称为榜眼府第。冯故宅坐南朝北,门中对胥江。故宅分前宅和后园两部分,是典型的清前期江南园林建筑。前宅现存三厅,分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在原园址废墟上重建,以池为中心,厅、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月光倾泻,亮如明镜,宛如银河泻流,亦如翡翠珍珠镶嵌在狭长的峡槽里,山石相依,石水相偎,美妙绝伦,唯妙唯俏。
古巷幽弄,折射出的是一种韶华的积淀;轩宇楼阁,孕育的是一种文化的变迁。
冯宅门厅过街沿河是一座宽敞的水码头,穿过门厅,大厅豁然眼前。大厅由轩廊、抬头轩、内四界组成,走出后轩廊,可右折至花篮厅。出大厅,一条长长的花岗石路直通楼厅,东西两侧是两条长廊,东侧廊中陈列一幅长九点六米,高零点七米的石刻《姑苏繁华图》,此图为木渎民间雕刻家所刻,由八块长一点二米的灵岩山砚石组成。
“秀绝冠江南”是对木渎古镇灵岩山的真实写照,怪石嶙峋,曲岸回折,灌木丛生,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相传,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又因为山石颜色深紫,可以制砚,又称砚石山。
江南古镇旅游 篇11
近年来, 古镇旅游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原生态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 景区管理部门在环境整治、古建筑修缮、购物服务提升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然而, 旅游解说系统等隐性服务体系的建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游客很难真正理解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多数游客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后, 难以获得满意的旅游效果, 进而直接影响到古镇旅游市场的发展。为此, 建立更为人性化的古镇旅游解说系统成为促进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旅游解说系统概念阐述
旅游解说系统即旅游目的地或景区借助某种媒体, 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 使旅游目的地或景区特定的信息传播并达到信息接受者 (游客等) 中间, 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旅游活动的特性, 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从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角度来看, 可以将旅游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解说系统两类。向导式解说系统亦称人员解说系统, 以具有能动性的专门解说人员向游客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为主要表达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双向沟通, 能够回答游客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可以因人而异地提供个性化服务。但它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确定, 主要是由解说员的素质决定。自导式解说系统也称非人员类解说系统, 是以书面材料、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无生命设施、设备向游客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服务。它的形式多样, 包括游客中心及其展品、牌示标志及可分离型展示 (可携带物品) , 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三、木渎古镇旅游解说系统现状及评价
1. 木渎古镇旅游资源解说价值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 太湖之滨, 是江南著名古镇。她以浓厚的吴越历史文化、秀美的山水石林和精致的私家园林为特色, 既有江南水乡之风貌, 又有别具风格的园林, 有“吴中第一镇”之称。历史上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曾多次到过此地。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 同时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 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在明清时镇上有私家园林30多处, 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 有严家花园、明月寺、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等。2003年, 木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 木渎古镇旅游解说系统构成及评价
木渎古镇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按照相关要求在设计, 无论是自导式还是向导式均已初具规模。镇内五大景点内部的解说系统基本能满足游客需求, 但是讲解员的讲解水平仍需提高;语音讲解系统匮乏, 解说物布置欠合理, 古镇沿街的解说系统整体来说亟待改进。
(1) 向导式解说系统
古镇内仅在个别景点配备了讲解人员, 因此构成古镇向导式旅游解说系统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带领团队游客来古镇旅游的导游人员。但整体来看, 旅游团导游讲解存在讲解水平不高等问题。部分导游讲的很少, 放任旅游者自行游览、拍照, 从而导致游客在有游览的过程中, 游览时间短, 不能够很好体会千年古镇的吴越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精神体验肤浅, 景区教育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部分导游专业知识懂得较少, 知识面窄, 解说千篇一律, 不能够因人而异选好导游词, 更多地吸引游客的目光;还有部分导游的讲解内容主要集中于与古镇历史相关的传说、典故, 效果上更多追求的是趣味性, 但因自行杜撰的故事较多, 而对于真正史实介绍较少, 所以游客往往对其解说内容的可信度产生怀疑。也有导游与游客有互动, 但因讲解内容不够全面深入, 只介绍景点是什么, 对其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延伸, 达不到服务性和教育性的目的。
(2) 自导式解说系统
古镇内的自导式解说系统主要包括解说牌示, 可携带出版物及宣传品、视听多媒体三部分。除解说牌示外, 大部分解说媒介都在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木渎古镇在景区入口处设有游客中心。游客中心规模较小, 设施不够齐全, 只有一台电视机, 电子地图显示仪器不能够正常工作, 不方便游客自己获取景区信息。讲解宣传手册放在购票处, 不方便游客领取。
景区内解说牌示类型包括全景牌示、景点牌示、指路牌示、警示性牌示和服务设施牌示五个大类, 可以满足游客游览的基本需求。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各种标识造型没有特色, 而且沿途的标识牌较少, 旅游者自行游览的话很不方便。第二, 载体制作不精美。解说物载体的高度、体量、使用距离等, 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第三, 忽视部分重要景点 (怡泉亭、御码头等) 的介绍, 只是说明了景点名称。在解说物载体的信息处理上, 信息内容不能够体现出古镇的韵味和园林的独特文化内涵。
节点设计不合理。在景区内游客集中的停车场、游客中心、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及景点部分最佳观赏点处解说物布局层次不明显, 设置欠合理。
四、优化木渎古镇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
1. 提升人员解说的质量
木渎古镇景区接待的游客中散客也占有较大比例, 因此, 建议景区配备讲解人员为散客提供集重点景点于一线的全程讲解服务, 可以通过设立旅游实习基地吸引周边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既可以增加景区的解说人员数量也可以提高其他导游人员的解说热情。针对带团来古镇旅游的导游, 景区管理部门可以与导游服务中心合作, 定期举办知识讲座, 提供免费讲解培训, 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专业训练, 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解说技巧。
2. 完善自导式解说媒介
(1) 游客中心设计
因古镇内街道较长, 且分段, 建议在中部增设一处游客中心, 以方便游客休息及提供咨询等服务。现有游客中心旁边的指示牌高度不够, 不利于游客远处观看, 应增加高度。游客中心内提供的资料除导游图外, 还应增加便于游客拿取阅读的解说手册、音像品和杂志等宣传品。在服务设施方面可以增设排列式的座椅, 容纳更多的游客在此休息的同时通过视频信息了解木渎;及时修好电子地图显示仪器, 提供给游客使用, 为游客了解木渎多提供了一条渠道。
(2) 完善牌示解说媒介
在牌示系统方面, 除了增加公共设施指路牌示外, 还应当改进解释型牌示、警示型牌示以及多语言牌示。第一, 丰富景点解说牌示的内容, 除介绍“是什么”, 还要介绍“为什么”;对一些主要景点, 应当增加解说牌示的数量, 并给与简单的介绍。木渎古镇可在怡泉亭、御码头等设说明型解说物, 不光要介绍该景点名称, 还要介绍概况;在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及榜眼府第建立语音解说系统, 分中英两种语言服务。第二, 针对缺乏警示性牌示的现状, 应使用醒目颜色在重要区域增加设置。木渎古镇可在胥江边、香溪边、严家花园深秋景区假山处、榜眼府第等各景点有山有水处相应设置警示型牌示, 提醒游客游览注意安全。第三, 尽快完善英文解说牌示系统。解说信息全部采用中、外多语, 可最大限度地消除境外旅游者的心理反差。目前只有游客中心下面有日语, 在确保各种牌示均为双语解说的基础上, 针对日韩游客, 提供相应的语言支持, 并做到统一。地名的外文译名要参照国家规范, 采用汉语拼音拼写。
(3) 优化节点解说系统设计
节点是旅游解说系统的骨架, 解说系统的分层次布点应以节点划分及其确定为依据。木渎古镇景区将旅游节点分为多级, 这里主要针对一级、二级节点的解说物布局和设置提出建议。
木渎古镇景区的三个停车场和道路交汇处, 旅游者滞留时间较长, 是最重要的人流集散处, 为一级节点。严家花园和虹饮山房是木渎古镇的重要景点, 游客在两景点门口处停留时间较长, 也属于人流聚集地, 所以两景点门口也定为一级节点。严家花园门口照壁处、古松园至榜眼府第路段中间 (古松街入口处) 规划各一个休憩节点。同时, 考虑到苏州的天气因素, 休憩点以亭式为佳。这样木渎古镇景区游道上共规划七处一级节点, 且分布合理均匀, 如图1所示。在一级节点处, 应增加公共设施指示说明物、解释型解说物及警示型牌示。具体来说, 在需要对旅游者进行规制处设置相应的警示型牌示;在公共厕所、消火栓等附近设置较为醒目的公共设施指示说明物。所有的解说物设置必须要醒目, 为旅游者提供方便。
古镇景区线路所串联的主要景点为二级节点。木渎古镇景区共设有五个二级节点, 如图1所示:分别是严家花园、明月寺、虹饮山房、古松园和榜眼府第。在二级节点处, 在现有牌示的基础上还可在景点的最佳观赏处增设石凳、石桌等, 同时还要做到解说物不遮挡景观, 与环境相融合。在需要对古建筑, 古文物进行特殊保护处增加解说物, 并对重要的建筑, 园内设计, 有历史意义和独特欣赏价值的地方增加说明型解说物。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金华, 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与管理[J].旅游学刊, 1999 (1) :27-29
[2]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J].商业研究, 2005 (316) :165-166
[3]李华辰, 梁留科, 谢娟.国家5A框架下遗产类景区 (点) 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6 (6) :60-63
[4]罗燕.周庄古镇旅游解说系统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24 (8) :753-756
[5]朱华晟, 付晶, 吴骏毅.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解说系统改进——以苏州拙政园为例[J].旅游论坛, 2010, 3 (6) :687-691
【江南古镇旅游】推荐阅读:
江南古镇11-19
江南水乡古镇09-16
古镇旅游开发06-19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10-28
浦市古镇旅游宣传口号06-04
古镇旅游产品策划06-09
古镇旅游感想700字08-02
文化古镇旅游调查问卷12-01
扬美古镇旅游调查问卷06-08
道林古镇旅游景区管理制度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