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2024-10-28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共10篇)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篇1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的展现。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小学(以下简称“周庄小学”)创办于1905年,地处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水乡——千年古镇周庄,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特质及其衍生而来的旅游文化,内涵深厚,外延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在依托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以“水乡古镇文化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打造浓厚的水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有位哲人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定场所。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学校新校于2001年9月落成并正式启用,南临蚬江,北面是太师淀旅游度假风景区,学校整体建筑风貌以粉墙黛瓦为主色调,符合江南千年古镇的历史特点,校内植被丰富,绿树如荫,楼宇之间,各园相对独立,古亭、文化长廊点缀其间,学生书画作品跃然呈现,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走入校园,江南水乡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求真、求美”的校风充分体现,这样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二、挖掘古镇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校本教育”框架,促使“水乡古镇文化教育”课程化

校本课程建设是深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影响着学校各类课程的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周庄小学充分利用古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如在《可爱的周庄》和《我爱周庄》的基础上,又编写了《“水乡文化”教育读本》,从一、二年级的《走进周庄》到三、四年级的《漫步周庄》,再到五、六年级的《情系周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有关“写周庄”的美文诵读,了解周庄,感受周庄,热爱周庄;针对生态文化教育,学校又编撰了校本教材《水乡的孩子爱水乡》;学校还扎实做好象棋教学的普及与提高工作,编辑了象棋校本教材《棋中乐》。

学校通过校本课程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水乡环境,传递水乡文化,理解千年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思想,增强学生对关注水乡发展、服务水乡的热忱。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彰显校园文化活动的活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需要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为依托,通俗地说,文化是“干”出来的,不实践,不经过长期的文化活动就没有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学校,德育的期待,人格的培育,气度的养成都需要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得以完善和提高。学校依托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活动,来培植学校的“水乡古镇文化教育”特色。

“红领巾小导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分设中、英文两个活动小组,古镇是他们实践活动的基地,小导游活动面上普及,点上突破,成为昆山市学校素质教育的拳头产品。《中国教育报》《中国少年报》等六家报刊曾相继刊文报道,电视台、广播电台也作过多次专题报道。

学校围绕象棋活动室开展文化建设,棋史棋人上墙、棋诗棋语贴柱。学校辟有象棋专栏,“棋局征解”让学生流连忘返,“教你学棋”使学生驻足赏读。在大树下、绿荫处,建有石质对弈台,供师生休闲切磋。举办“中国象棋大师走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风采,给他们从小播下热爱中国象棋的种子。2014年周庄小学象棋班在古戏台表演的人棋大战被央视五台专题报道。学校也成功成为江苏省少儿象棋训练基地。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誉为“百戏之祖”。学校充分利用周庄古镇的昆曲文化馆,在开设昆曲兴趣班的同时,还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了“走进古镇昆曲馆体验昆曲文化”的实践活动 , 学生们画脸谱、试戏服、描彩妆、学表演,一个个沉浸在伟大艺术的氛围中,体验着百花园中一朵“兰花”的独特魅力。

千年古镇,正是有了“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指导思想,凭借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景区建设,丰富旅游内容,才成就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文化品牌。百年周庄小学,依托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特质,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能“看得到田野,望得到湖泊,记得住乡愁”,在这个纷繁复杂、日益喧嚣的世界中,守住一份宁静,守住一份坚持,守住一份寂寞。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篇2

乌镇一日游

今天,我和妈妈决定去江南古镇---乌镇游玩。

经过两个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乌镇。我们先去东栅景区,那里有青石板铺的路,两边是两层的木屋,屋面上盖着小青瓦,里面还住着居民,屋后面是一条小河,河上隔不远就有一座座石桥。我听导游说,这就是小桥流水人家。我们还在河里坐船了,小船在河里晃呀晃,时间仿佛都停止了,周围的一切多么安静而美好呀。

我们还去了茅盾故居,里面陈列着文学巨匠茅盾的雕像。茅盾祖上是乌镇近乡的农民,晚清时迁居到镇上经营小本生意,曾祖父、祖父、父亲都相继考中秀才,茅盾小时候受到很好的教育。茅盾原名沈德鸿,他的足迹遍布中国,还到过日本和苏联。

江南百床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床,镇馆之宝的床特别奢华,而且很大,前面经过三层小格才能到床板,床架木雕花纹特别精美。我想,造这一张床得花多少人工呀!

还有钱币展览馆,里面有各国的钱币,分硬币和纸币。

千年古镇 梦里水乡 篇3

※五保湖畔话传奇——游走“古莲景区”

陈妃水冢与莲池禅院、文昌阁和十眼长桥均在五保湖畔,经过800多年的风霜洗礼与不断修缮,逐渐构成了今天完整的古莲景区。

五保湖中有一个立于水中的“独圩墩”,那就是陈妃水冢。据说南宋孝宗皇帝的宠妃陈氏病逝于此,感于陈妃对于此地的钟爱,孝宗下旨将陈妃水葬于此镇,并将锦溪更名为陈墓。关于水冢还有一个神秘的说法:无论是水涨水落,那个“独圩墩”始终高出水面一定的距离,从没被大水淹没过。

莲池禅院位于五保湖畔菱塘湾口。陈妃病殁后,孝宗为怀念她,下旨在此设僧建寺为陈妃诵经超度;后又命众僧在寺院东侧挖池种荷,该寺始称莲花寺。经多年陆续修建。寺内殿堂廊庑、宝阁岑楼和琴堂画舫一应俱全。遂成江南负有盛名的佛门圣地之一。

文昌阁亦称文星阁、片云阁,原建于通神道院,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移建至莲池禅院内。阁内供奉主宰文运、点派状元的文曲星,人们在此祈求神灵,保佑地方志士榜上有名。文昌阁四面三层,呈浮屠状,黄墙朱檐,风铃叮当,拾级而上,可俯瞰全镇景致和五保湖风光,是昔日文人雅士运思酬唱、切磋艺文之地。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民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长桥建于明代,桥有9柱10孔,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

“中国博物馆之乡”——探访锦溪的大小博物馆

锦溪有大大小小的民间博物馆9个,这些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中国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古砖瓦博物馆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等14大类,1700多件。其中的铜雀台瓦当、西汉墓室砖、琴砖等更是珍贵无比的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积聚了历代水盂珍品、瓷器玉器、北魏石佛、唐代铁瓶等19大类古玩,4500余件藏品,馆内还藏有红山玉镯、战国玉蝉、西汉鸡首壶、北魏石佛、南北朝猛兽尊、唐代铁瓶、北宋均窑瓷瓶等精品,不乏稀世珍宝。这些博物馆在迎接四方游客的同时,传播着古老的特色文化。

※一叶小舟走古窑——感受锦溪的古窑文化

当地窑厂曾经是锦溪人的骄傲。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以家庭作坊式的土窑为主,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甚至有证据显示,当年曹操在河南洛阳建造金凤、冰井、铜雀时所用瓦当的原产地也许就在锦溪,其繁盛可见一斑。但土地毕竟是有限的,古老的窑厂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作为历史的见证,一些古窑址被保存下来。2006年,以祝家甸村为中心,一批古窑址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听首吴曲逛水乡——体验锦溪的休闲与惬意

来到江南古镇怎能不坐船呢?当你坐进精致的乌篷小船中,听着船娘热情的歌声,感受到清风拂面的雅意,真有一种赛过神仙的快活与惬意。每天晚上7点钟、在离大门不远处的庭院中都有当地戏迷进行戏剧表演,常见的是演唱沪剧。至于特色的“丝弦宣卷”则较少表演(编者注:“宣卷”是由元明时期寺院中和尚与佛教徒的宣卷活动发展成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它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锦溪已流传200多年,1984年曾人选进中南海汇报演出)。这些戏剧中的唱腔中饱含着水乡特有的柔婉清新,古老的风情不知不覺间沁人心脾,默默扰动了人心。古镇内的茶馆星罗棋布,足以看出当地人对于喝茶的热爱。沐浴着午后的阳光。品一壶香茗,就足以打发一个下午的时光。

特色美食:袜底酥、塞肉鱼、水晶脍、万三蹄。

温馨提示:锦溪镇很小,大约一两天就可以游完,加上她恬静、清幽的特点,实在是一个集赏月、休闲、怀旧、欣赏文艺的好去处。从南昌出发的朋友可以选择乘坐火车先到昆山或上海,从昆山或上海大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锦溪,十分方便。

责编/花语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篇4

三十多年来, 随着我们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日趋成熟, 特别是2013年《旅游法》的实施加速了中国散客出游的高峰, 旅游业发展正在由传统的依托资源的“景点旅游”模式向大众旅游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游客的需求与传统渠道的需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国内旅游供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是与我们国家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相对应, 显然国内旅游有效供给仍然与这种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的缺口, 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和旅游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种国内旅游市场供给能力不足, 结构升级缓慢的现状使得无法抑制的大众现实旅游消费需求通过境外购买来满足, 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需求漏出, 从而产生了“需求外溢”的问题。

全域旅游可以在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一定区域内, 通过社会共建共享, 以旅游产业这一优势产业为基础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 从而一方面促使相关资源实现系统的提升和优化, 另一方面能较好地协调目前旅游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 从而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以全域旅游视野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的旅游理念的成熟和旅行方式的改变, 传统观光旅游“走马观光”式的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是市场自然进化的必然需求。但是从目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供给格局看, 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 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景区建设仍然以传统的旅游资源观为导向, 景区发展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同时各江南水乡古镇景观上仍然存在较强的替代性, 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 区分度不高, 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客观上也造成了游客的消费途径比较单一。这些都造成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旅游者的需求失衡, 降低了江南水乡古镇的重游率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综合效益。而全域旅游的要求的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迎合旅游市场的新需求, 跳出传统资源观和门票经济等狭促视野来看待旅游产品供给格局, 用全域旅游视野去审视、整合和拓展旅游发展的范围。在继续优化现有观光旅游产品之外, 加强区域内的三大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从而丰富区域内的旅游产品供给, 构建点线面有机统一的旅游供给格局, 有效推动江南水乡古镇区域协调发展。

三、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构建思路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的总体目标是以全域旅游视角, 通过改变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格局, 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围绕这个总体目标,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为: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为基础, 以多环联动为路径选择, 带动古镇旅游业与所在区域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 最终形成合力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对象是江南水乡文化, 这种文化是江南水乡古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聚。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发展必须通过增长极选择和培育及增长极的扩散不断带动次一级新的增长极的不断培育和扩散, 从而游整合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这种整体发展有利于提高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质量, 进而增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吸引力。

其次, 多环联动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路径选择。由纵向联动向多向联动发展既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的现实需要,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实现由点及面发展的关键, 这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大特点。

四、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过程

全域旅游发展视野下,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水平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发展是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成长性的两条主线,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兴趣, 因此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选择、培育与扩散机制是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不脱离两条主线的基础。

(一)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选择依据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增长极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现有的发展状况、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的客流的聚集分布状况、基础设施、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旅游发展环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程度、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管理制度和水平、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集群及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 注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两者关系的协调。在考虑增长极的吸引、集聚和极化效应同时也要考虑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培育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主要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依托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既包括有形载体, 也包括无形载体。同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也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动态性, 这就决定了如果合理开发利用,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可再生性, 而且还具有价值的增值性。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培育的关键是构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核心价值环。核心价值环是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直接对象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系列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过程, 其最终在吸引旅游者的同时提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价值。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环构建基础是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基本包括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产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营销渠道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四个部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内部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功能, 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从而使得旅游者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感知、了解、体验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具体内涵。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经营者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 将城市多种文化融入到各类型旅游产品中, 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和包装, 依托旅行代理商、旅游批发商、饭店销售代表、基于Internet的分销渠道等全方位的营销渠道销售给最终的旅游者。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上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到旅游者每经过一个环节, 不仅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价值链的价值不断增加, 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知识流由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不断流向旅游者的过程, 最终有利于形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品牌效应, 使得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价值不断增加。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环是以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一系列向外扩展的同心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是一个古镇独有的文化形态, 它将古镇特色文化贯穿到城市精神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行为活动、经济活动、建筑特色、形象塑造、品牌营销等的所有环节上。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作为城市的强势文化既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独特性, 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影响力的大小。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决定了城市的差异化,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竞争力大小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扩散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扩散是增加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的有效实现途径。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由点-线-面的衍变过程既是增长极扩散的依赖路径,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具有成长性的基本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牵动面广的产业, 这决定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价值的实现路径有别与传统的链状延伸效应, 而是以一种环状效应实现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外延价值环为基础呈现一种波状的扩散效应。

当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 不可避免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 极化效应逐渐减弱。没有极化效应的集聚就不会有相应的扩散, 极化效应集聚到一定程度必然呈现扩散效应。因此需要增长极的部分资源有序地向周边扩散, 从而带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整体平衡发展。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环为基础, 沿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外延价值环向外扩散。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路径主要有几下几种:第一是事件驱动。通过事件节庆推动文化会展产业和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第二是活动驱动。通过增加旅游者参与活动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第三是产业驱动。通过对江南水乡古镇三大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整合, 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配套和支持产业发展;第四是品牌驱动。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形成的品牌效应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由点及面的发展;第五是资源驱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表演、民俗、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

江南水乡古镇大都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而经过十几年的旅游发展, 创新性不足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已经严重影响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成长性。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 通过培育和扩散旅游新的增长极, 可以有效促进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 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 培育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习惯, 创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模式, 从而拓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的新空间, 更好地协调各种要素的关系, 完善旅游要素和产业配套, 通过有效增加供给, 从而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成长性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的改变, 江南水乡古镇单纯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巴特勒看来, 任何一个旅游地都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周期性的发展过程。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也不可能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 也必然要经历停滞和衰落阶段。因此如何确保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能够长久吸引各类旅游者是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具有成长性的关键。以全域旅游视角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 就是将江南水乡古镇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 增加有效供给, 引导旅游需求, 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本文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出发, 分析了全域旅游视角下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必要性, 并从增长极的选择、培育与扩散机制出发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全域旅游,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郭熙保, 陈澍.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 1998, (5) :35

[2]李美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体系旅游纵览月刊, 2005, (11)

[3]郭文, 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 2013 (2) :117-124

[4]张环宙, 汪波.江南水乡古镇的共性特征及其价值分析-以太湖流域六大古镇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7, 34 (6) :696-701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篇5

【旅游线路安排】第一天:早集合乘车出发赴—“东方水城,天堂苏州”,抵达后中国首批十大历史名镇之一的神州第一古镇—甪直古镇(游览约1.5小时),游览古镇旅游区、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出土文物馆等,逛古街,观历代古桥,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渔船人家乘车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游览约2小时),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具有九百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游览景点:张厅、双桥、富安桥、老街等景点,江南古镇的国色天香尽收眼底,晚自费船游苏州河听苏州评弹(120元/人自理游览约1小时),苏州河看两岸的夜景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可以在游船上欣赏苏州女孩弹着动听的琵琶。住:苏 州

第二天:早游览寒山寺(游览约1小时),到苏州,如不到寒山寺,则不算苏州客。因为,寒山寺和苏州园林一样,都是姑苏的象征,参观丝绸表演,游览江南最大园林,集江南水乡特色与古典园林为一体,全面展示苏州“水文化、茶文化和吴文化”特色的国家AAA级综合旅游名胜景区—定园(游览约2个小时)参观珍珠馆后乘车返回,结束愉快之旅!

团队报价:380元/人

服务标准:

1、交通:旅游空调车

2、住宿:准三星级酒店双人标间(若产生单男单女,请游客补齐单人房差)

3、门票:所列景点大门票(自理除外)

4、餐饮:一早二正餐(十人一桌,九菜一汤,不含酒水)

5、保险: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

6、其它:全程优秀全陪导游和地接导游服务

7、赠送:赠送旅行包帽。赠送每人每天一瓶矿泉水

注意事项:

1、旅游期间,请妥善保管好随身物品,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出行请携带有效身份证

2、因路况或周末市区及景区人车比较多,在不减少景点的情况下,我社有权合理调整景点游览顺序

3、若有优惠证件或游客中途因故不能游览的景点,旅行社只负责退还景点折扣门票

4、旅游中视情况而定,可能推荐一些当地的特色项目,游客自愿选择,持任何证件不在享受优惠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篇6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区以北20公里,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镇域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杭州的水上门户。塘栖本来只是个小渔村,直到元末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光绪《塘栖志》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说:“塘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塘栖古镇曾为明、清江南十大古镇之首,但如今只保留了水北街一段,和周庄、乌镇等江南古镇相比,已颇显冷清。

运河货船不再经过广济桥

“我们塘栖码头,乌镇、周庄什么的是比不上的。”镇上的居民曾青冠坐在广济桥边,说起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一种天然的骄傲。“当年乌镇弄古镇的时候,还是从我们这里运走的石板呢。”如今,旅游爱好者知道了周庄、西塘、同里等等,但知道塘栖的并不多。

本来,塘栖只是一个默默的小渔村,渔民们在此晒网散居。但这一带到底是富庶的江南,周边有临平镇的丝、麻,笕桥镇的药材,瓶窑的陶磁、竹木……临平所在的上塘河水位不稳定,瓶窑、安溪所在的苕溪水量取决于上游山洪,笕桥镇等地所在的河道都不适合大规模水上运输,唯独“河宽二十丈”、处于大运河主航道上的塘栖才具备这个条件。

这里到处都是水塘,一个墩一个墩把水都连接起来,所以叫作“塘栖”。曾青冠认为这是“塘栖”的由来。桥梁把水和生活联络了起来,镇上的广济桥是京杭古运河上现存的唯一的七孔桥,又称“通济桥”,建于1489年,由于年久失修,加上运输流量过大,时常有船只撞击桥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98年对运河塘栖段进行了改道,如今京杭运河上的货船不再经过广济桥。”桥身上已经长出蓬蓬的青草,冬天水少且浑,桥墩几乎全部裸露出来,镇水兽也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食物讲究中的风土表达

从广济桥北走来桥南的人,大多手里拎着三两包糕点。据说平时也有不少杭州市里的老人,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塘栖买糕点。塘栖糕点中的老字号有法根、老刀等,云片糕、麻酥糖、椒桃片、节节糕、枇杷梗等,品种多样,包装朴素,价格公道,看起来绝不是刻意为游客准备。 塘栖人对吃颇为讲究,在水北街经营康乾食府的陈康华说:“塘栖人说‘挤虾仁而不是剥虾仁,讲究食材的新鲜。”作为重要的水陆码头,南来北往的客流提升了塘栖的味蕾感受。青团最好的食材当然是清明时节的艾草,冬天的时候就用石灰腌制过的南瓜叶。包粽子就在店里完成,来往的人都能看到醇厚的红豆沙,还有酱香的肉馅。“到了旅游旺季,粽子不够卖的时候,也要特地为老主顾留货,很多老人家都是从杭州专程赶来的。”

对食物的讲究说到底是风土的表达。喜欢研究民俗的蒋遇生说,“过去每年清明节前后,大批苏州、嘉兴、湖州等地的香客都要去杭州进香,有白花花的收茧船、蚕农们去超山轧蚕花时的烧香船等,女人们头上一律插着红纸或红绒做的蚕花”,往返时都在塘栖停船住上一宿。慢慢地,塘栖蜜饯成为香客们最为青睐的特色商品。距离塘栖镇不远的超山植梅,形成“十里梅花香雪海”的浩荡。现在的超山,每年春天有梅花节,水北街沿街的店铺前总能看到一缸缸的青梅,腌制得通体翠亮。

塘栖的杨梅、甘蔗等也有名,最有名的是枇杷,丰子恺就写过在塘栖吃枇杷的痛快。塘栖经营枇杷采摘农家乐的华老板说:“因为水好,所以塘栖的枇杷在三大枇杷产地中产量最多,品种也最好,每年五月中旬都有枇杷节。采摘枇杷有说法:‘麻点小雀斑,好货囥里边。”塘栖枇杷品种主要有“白沙”与“红沙”之分。“白沙”,俗称“软刁”,为枇杷中的极品,丰子恺就好这一口。塘栖的“大红袍”,也是“红沙”中的佳品。“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端午前后,就是枇杷应市的季节了。

现场:被截取的古镇片段:真实,或者非真实

水北街一带多是经营食品的店铺,大多数老板到了傍晚就回到桥南的家里,水北对他们来说更多只是做生意的地方。

跑了多年的码头,谢金元最喜欢的是,到了一个码头后,上岸听书。现在他自己在水北街租了一个门面开茶馆,偶尔请杭州市里的剧团来演出:“日常的开销都不够,希望水北街变成一个景点,我们这些商户也能分到一点门票钱。”如今,只有水北街一段保留了运河古镇的遗韵,“你们就盯着那个桥拍,盯着几栋老房子拍,一点都不真实”。被截取的片段有着想象古镇的真实般的光晕,但是它绝不是一个古镇的整体面貌。几栋老房子指的是水北粮站,门前还保留着巨大的运米吊车;粮站旁边就是塘栖耶稣堂,朴素无华。

最真实的可能是水北街的沈木匠,80多岁了,每天还在做木桶,他1948年做的木盆,现在还在用,那一年他的大女儿出生,眨眼女儿都60多岁了。沈木匠做木桶,修木桶,很少抬起头来看水北街上来往的游客。邻居是卖水缸的,但是生意不太好,曾经的生活必需品已经退场,最好的生意,就是某个剧组要拍摄一部关于江南水乡大宅院的故事,一下子买走十多顶水缸;还有就是,杭州城里某家经营杭帮菜的连锁酒店老板,决定买几十顶水缸回去作为室内装修的素材,里面可以种睡莲、养金鱼。

行途:梦里依稀到客船

丰子恺是个具有旅行者趣味的人。20世纪20年代,正是体验近代火车旅行的时候,他却从夏目漱石的小说里获得了一种慢节奏的认同感。拒绝被近代火车搬运的他,选择了从家乡坐客船到杭州,“走运河,在塘栖过夜,走它两三天”。那时的塘栖,廊檐相连,酒家也颇有特色,“即酒菜种类多而分量少。几十只小盆子罗列着,有荤有素,有干有湿,有甜有咸,随顾客选择。真正吃酒的人,才能赏识这种酒家……酒徒吃酒,不在菜多,但求味美。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笋,其味无穷”。最妙的是“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丢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当代的环保主义者看了,也会表示认同吧。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篇7

濯水古镇位于重庆黔江的东南方, 距黔江城区大概18公里, 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穿境而过,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交通甚为便利。这里的商埠历史起源于唐末宋初, 是土家族地区的商贸重镇, 在当时甚至已经领先于黔江县城, 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这里是武陵山区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水运码头和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土家古镇, 同时也是一个充分展现民俗、民族的多功能旅游景区。

除了保留了残存的历史遗址和诸多的历史典故, 濯水古镇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更是积淀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基本都是青石板街道, 街道路巷的格局保存得较为完整, 富有浓郁的渝东南地区特色, 完美体现了巴文化与土家文化的相互融合及创新, 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街道的两旁全是拥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木质房, 也是古镇人们的居住房, 有的是吊脚楼, 有的是四合院, 错落有致, 造型独特, 窗檐上有精美的木质雕刻, 街道的石墩上有雕刻精致的石刻;每个房子面临街道的地方都有一个类似是柜台的台面, 风格类似, 只是柜台上所雕刻的花纹不一样。濯水古镇见证了巴人的兴衰历史, 漫步走在古镇街上, 犹如走进了一个多元化民族特色的文化殿堂。由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 人们只能从那些古老的石墙和当地人的解说下, 想象着当年古镇的繁荣盛景。

二、古镇特色建筑、小吃以及民俗活动

古镇上临江而建的土家吊脚楼群、令人垂涎三尺的特色小吃及丰富的民俗活动, 让这个阿蓬江边的小镇, 显露着生活的飘摇

色调具有软感。

4.色彩的强弱

高纯度色具有强感, 低纯度色具有弱感;有彩色系比无彩色系更有强感, 有彩色系中以红色为最强;对比度大的都具有强感, 对比度低的都有弱感。

5.色彩的明快与忧郁

色彩的明快感与忧郁感都与纯度有关, 明度高且鲜艳的色彩具有明快感, 深暗且混浊的色彩具有忧郁感;低明基调的配色容易产生忧郁感, 高明基调的配色容易产生明快感;强对比的色调有明快感, 弱对比的色调具有忧郁感。

6.色彩的兴奋与沉静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与色相、明度、纯度都有关系, 纯度的作用最为明显。色相方面, 凡属红和橙的暖色系都具有兴奋感, 凡偏蓝和青的冷色系都具有沉静感;而在明度方面, 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兴奋感, 明度低的色彩具有沉静感;在纯度方面, 纯度高的色彩具有兴奋感, 纯度低的色彩具有沉静感。所以, 暖色系中明沉浮和历史遗迹的斑驳。

1.特色建筑

土家吊脚楼群

历经了数千年的时光, 很多古老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都已消失, 濯水古镇如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建筑, 就是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这些吊脚楼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 下面用木柱撑着。木柱支撑在阿蓬江的河堤上, 河堤有大约有4、5米高, 都是用条形石砌建的, 即使经过了几百年的河水冲击, 这些条形石依然没有一点毁坏, 仍坚固如初。

风雨廊桥

濯水古镇的风雨桥据说是亚洲最长的廊桥。风雨廊桥横跨于阿蓬江上, 长303米、宽5米, 分为桥、塔、亭三部分, 桥身全为木制结构, 桥内建有三层塔亭, 两侧大约有百扇可以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 桥内还设有红漆长凳, 供游人休息。

道德碑

在古镇的主街道中心有一块高约1米多, 宽约五六十公分的石碑。据当地人介绍说, 石碑立于清朝光绪十四年 (公元1888年) , 距今有124年的历史了。石碑上刻着“天理良心”四个大字。据了解, 此石碑是武陵山地区极为少见的“道德碑”, 用以警示古镇当地人经商、为人、处世等都要有“天理良心”。

在石碑旁立有正在买卖的情景雕塑, 雕塑的卖者在贩卖蔬菜, 他将称菜的秤杆翘得高高的, 让买者过目, 表示自己的诚信, 而买者并没有去看秤杆, 而是站得远远的, 表示对卖者的信任。石碑对濯水的商贸活动影响极其深远, 这也是濯水古镇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财富, 可以说是古镇之魂。

2.特色小吃

马打滚

古镇上有一种特色小吃叫“马打滚”, 是在松软白棉的糯米里包入已经炒熟磨碎的桃仁和花生, 再在糯米外裹上一层甜甜的黄豆粉, 味道香甜可口, 入口即化而且不油腻。

度最高纯度也最高的色彩兴奋感觉强, 冷色系中明度低而纯度低的色彩最有沉静感。而强对比的色调具有兴奋感, 弱对比的色调具有沉静感。

7.色彩的华丽与朴素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与纯度关系最大, 然后是与明度有关。凡是鲜艳而明亮的色彩具有华丽感, 凡是浑浊而深暗的色彩具有朴素感。有彩色系具有华丽感而无彩色系具有朴素感。色相对比的配色具有华丽感。其中补色最为华丽。强对比色调具有华丽感而弱对比色调具有朴素感。

五、结语

人都有色彩心理倾向性, 你平时从情感上很喜欢的颜色,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不一定会适合自己穿用。当你不知道自己的用色原则时, 你对自己原来的用色习惯还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而当你坚持正确的色彩原则来穿衣打扮之后, 让你回头穿你过去常用但却是错误的颜色时, 你会惊讶自己穿错半生衣, 渐渐地你对色彩的情感倾向也会发生变化。

绿豆皮

将用水泡好的绿豆和大米磨成粉, 加水后调和成稍稠的糊状, 装在底部有小孔的漏斗上, 在烧烫的铁锅内刷一层薄油, 用漏斗画“螺旋”, 1、2分钟后就可烙成扁平的绿豆皮, 绿豆皮用水煮熟后加入酱料便可食用, 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金包银饭

把大米放入锅中煮, 半成熟时加入磨好的苞谷粉, 再用木甑把拌入包谷粉的大米蒸熟, 煮熟后的米色泽鲜亮, 白里透黄, 好像金银, 便被称为“金包银”饭。其味道可口, 松软清香, 是当地居民经常食用的美味佳肴。

罐罐茶

古镇上用于烧水的铁器壶, 叫做“炊壶”。每逢家里来客时, 一边用“炊壶”烧开水, 一边把装入茶叶的瓦罐放在小火上慢慢烘炕。用烧开的水冲泡烘干的茶叶, 然后再均匀的倒入杯中, 一般连续加水两至三次最为合适。

3.民俗活动

后河古戏

濯水古镇文化中心主任谢元胜说:“濯水后河古戏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与江西的昆山腔交融、创新后形成的”, 古镇的戏楼每天都会定时上演。后河古戏有完整的表演模式, 舞台表演的空间很大, 时间也没有限制。其唱腔、动作不仅能让人看懂听懂, 同时内容也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不同的情景下诞生了不同的唱腔, 它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不可比拟的。在后河古戏产生的一百四十多年以来, 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 不仅是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大餐, 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观念。

对联

对联也是濯水古镇上的一大特色, 古镇的大院子里大都贴有对联。在古镇最初的修复期间, 黔江政府在全国一共征集了556幅对联, 专门用于装点古镇的老建筑。其蕴涵的巨大的文化内涵, 使得濯水古镇充满了人文气息。

其他民俗活动

历史上的古镇有着便利的水运交通, 古镇接待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整个古镇江面上共为游客准备了画舫游船8艘、水上竹筏16只、橡皮艇18个, 可同时容纳近百人在江面上游玩。

傍晚时候, 当古镇入口的古戏楼上第一盏灯笼点亮后, 古镇上随处悬挂的大型宫灯、大红灯笼、六角灯笼也都会被一一点亮, 整条街的灯笼灯光都陆陆续续亮了起来, 整个古镇一下子变得温暖而灵动。

三、古镇现今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濯水古镇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繁荣的发展历程, 但伴随着商业的低靡, 人口的逐渐增长, 建筑的老化淘汰, 环境的污染破坏, 古镇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昌盛。如今, 古镇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使得古镇的发展举步维艰, 针对目前这种堪忧的状况, 也研究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 古镇的基础环境状况差强人意

古镇的基础卫生设施如公共厕所、垃圾的运送处理等问题没有得到重视。镇上的街道没有公共厕所和垃圾处理站, 游客在游玩途中十分不便, 当地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是直接投放入河滩, 河滩成为了古镇上的大型垃圾场;同时古镇上的排水、排污系统也很缺乏, 排水系统杂乱, 严重影响了古镇的环境质量。

面对这样的环境污染问题, 首先,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 成立专门领导班子针对古镇的环境问题, 提出一系列的方案措施, 申请专项资金对古镇的基础环境卫生设施实行修建、整顿, 确保垃圾、污水能够正常排流, 有效解决古镇的环境问题;其次, 在政府努力改善的基础上, 居民自身也应该有所行动。要对古镇的居民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 让居民树立起维护环境的自觉性, 古镇的街道上, 旅游景点处, 都放置爱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在大力发展古镇的旅游业的同时, 连同当地居民和游客, 一起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

(二) 缺乏完善的公共设施

古镇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 水、电、气等发展不协调, 现有设施发展已然满足不了现今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和物质精神文明的追求, 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严重阻碍了古镇的旅游发展。

公共设施不完善对于古镇的长期发展是一个大问题, 政府相关负责部门应该深入到古镇内部进行严格细致的调查, 保证水、电、气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完善, ;增加文化广场,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公共设施, 要妥善保存维护, 如汪家院子、余家大院等。

(三) 古镇发展的传统模式与现代生活模式发展不平衡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在上升。古镇发展的传统模式已跟不上现代生活模式的节奏。古镇的居民为满足生活需要, 对自己房屋进行重新翻修和加建, 但缺乏科学的设计和严格的规范, 导致原本质朴典雅的古宅院落变成了大杂院, 对传统建筑的保留构成了威胁, 很多外出打工回来的居民, 都深感古镇发展的滞后。

要解决这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古镇的发展需要更新模式。主要的更新内容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拆除古镇宅院内居民自己乱搭建的厕所、猪圈等;改造居民在天井内搭建的简易厨房和老化的厨房设施;以古镇传统意义上的“赶集”为基础, 把生活、娱乐、商业融合起来, 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双重需要。

四、保护及开发古镇的旅游产业与地方特色

大力开发古镇的旅游产业能让游客深刻感受到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历史发展过程, 同时也能让古镇的居民更加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 并自觉的去保护。如此既保护了古镇的文化和特色, 又发展了经济产业,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古镇大部分的居民以务农为生, 产业结构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如今随着濯水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激发了古镇的商业潜力, 古镇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逐步成为了新兴的支柱型产业:1.政府正在对现有的部分历史遗址予以维修整理;恢复过去的商业柜台并改造成为专门销售当地特色产品的商业点, 如土家族的标志性织锦西兰卡普等;2.利用古镇靠水的天然优势, 建造临江风景、江边走廊和开展水上游戏活动、丰富古镇的游乐项目, 重新营造古镇往日繁荣的景象;3.把土家族特有的“摆手舞”纳进特色项目, 在向游客介绍的同时鼓励游客亲身参与其中, 真正感受土家族的民族特色, 把古镇特色小吃如马打滚、绿豆皮等也当作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

黔江濯水古镇是土家族的一个聚居地, 完好保存了土家族原始而淳朴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艺术文化。历史为古镇增添了神秘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也为它留下了灿烂多姿的本土特色遗产。如今, 当地政府正在对古镇进行重新恢复, 相信在不久后, 古镇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品质会进一步提升, 古镇本身的文化魅力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濯水古镇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濯水古镇的特色建筑、小吃以及民俗活动;对现今古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认为大力促进古镇的特色旅游产业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关键词:濯水古镇,特色,问题,对策,保护

参考文献

[1]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 2005

[2]邹统钎.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开发景点案例.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3]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 2000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篇8

江南水乡古镇是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文化背景下, 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1,2]。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根植于水环境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和难题[3]。这些古镇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需要及时地去关注并进行保护。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湖州市新市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通过对新市镇保护发展之路的研究, 对其它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新市古镇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新市镇位于湖州市德清县东部, 东与桐乡市相连, 南与杭州市余杭区毗邻, 北与湖州市南浔区接壤, 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绕镇达10余公里, 水陆交通方便, 位置十分优越。

1.2 社会经济状况

新市镇是德清县的经济重镇。近年来, 相继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千强镇,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浙江省中心镇、百强镇、文明镇、卫生镇、历史文化村镇、民间艺术之乡、体育强镇, 湖州市十强乡镇, 德清县副中心城市, 2003年被省政府列入杭州湾城市体系

2 新市古镇的历史风貌与特征

2.1 历史文化

新市又称仙潭, 是一座千年古镇, 蚕文化故乡, 具有1700余年的建镇历史, 有三潭九划十八块, 三十六条弄, 唐宋寺庙三座, 市河总长三千余米, 原汁原味的明清驳岸1500余米, 明清河埠即码头一百二十个。

2.2 特色风貌

2.2.1 西河口

西河口是新市的一条千年古街, 南始陈家潭北至朱家桥, 市河将老街一分为二。河西历代为靠街楼, 基本保存清末民初水乡老街之特色, 还有古朴优雅的石库墙门、精美的砖雕民居、独特的封火墙、石砌的堤岸河埠, 充满着浓郁的水乡古镇韵味。

2.2.2 觉海寺

古刹觉海寺位于新市镇北迎圣桥北堍, 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宪宗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 , 建成“大唐兴善寺”。至北宋治平二年 (公元1065年) 改名觉海寺,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2.3 古桥古弄

新市镇区最多时曾有36条弄72座桥。但因历史变迁, 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桥有11座。

2.3 风俗及美食

新市羊肉黄酒节已有百年历史, 它选料考究, 做工精美, 在全国历届黄酒节评选中, 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每年秋天都有举行新市羊肉黄酒节。

另外, 新市古镇还有举办蚕花庙会, 展销会等活动。

2.4 特色美食

新市古镇有很多特色美食。其中“张一品”羊肉是一家百年老店;另外还有新市茶糕、芽麦圆子、细沙羊尾、豆豉、干挑面、酥糖等, 均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地方特产。

3 新市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新市镇政府重视对古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不仅完成了新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8-2020) , 而且还编制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就新市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做了全面、具体的规划与设想[4]。在2006年获得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目前正在为申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而开展相关的保护规划工作。

3.1 保护与发展的特色

3.1.1 古镇肌理的延续

新市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 充分地尊重了古镇原有特色, 整个城镇的发展与建设规模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整个镇中心区域范围内对建筑的立面和高度都有较严格的控制, 而且各建筑的规模及尺度也较符合古镇的肌理, 是一个适合居住与生活的小城镇。

3.1.2 古建筑沿河整片街区的保留

新市镇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主要的历史地段有:北起包括觉海寺、寺前弄、胭脂弄在内的觉海寺地区, 中部以广福桥为中心沿市河两侧建筑在内的广福桥地区, 南至以市河为中心向东西两侧沿线展开的西河口地区, 其中历史价值最高的是西河口一带的历史街区。在新市的发展过程中, 值得肯定的是没有对古镇的保护停留在某一幢单体建筑或一座古桥, 而是从地段的保护角度出发, 对整个西河口一带的沿街古建筑进行整体保留, 并局部修复, 构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古镇格局。严格遵循了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

3.1.3 开发建设与古镇风貌的融合

新市镇在发展规划中, 不仅对新建筑的高度和规模进行严格的控制, 而且在建筑的立面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最典型的是镇中心区块的小区建筑, 在最近几年内开发的小区, 建筑的外立面统一采用江南水乡民居的风格, 形成一个个既现代又有传统符号的花园小区。

另外, 公园的建设也体现古镇风貌。新市文化公园的建成, 不仅给小镇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憩的场所, 同时公园在该地段的设置也有着解说的功能。“仙潭十景”, 新市典故、风俗以及到现在的建园过程都有详尽的描述。碑刻长廊、黄石假山、亭廊、曲水、茶室、灯笼等等各个园林要素在无形中构筑起了一个解读新市古镇的网络体系。既能玩在其中, 又能让当地居民和游人体会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受到很好的教育和启发。

3.2 保护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2.1 水体污染严重

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 一系列有重度污染的企业纷纷进驻新市, 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政府及当地居民生态意识的薄弱, 这种短期的发展势必将给新市带来永久性的破坏和污染。到目前为止, 新市镇的整个水网已经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 已经没有居民去河中游泳、捕鱼、采菱、挑水, 小镇已失去了原有的灵性。水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灵魂, 水体的污染将会成为新市镇发展的绊脚石。

3.2.2 保护区成空心地带

西河口、觉海寺以及很多的古桥古弄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我们保留的只是它的外壳———建筑本身, 而赋予建筑活力的居民及其生活模式却已经不复存在了。走在西河口, 两边高高挂起的灯笼也掩饰不了老街萧条的气氛。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政府的搬迁补助, 以前生活在西河口的居民除了一部分老年人外已基本上搬迁至新居。而剩下的这些老房子由政府出面统一进行了外立面的修复和局部加固, 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街的风貌。但是人去楼空的街区很少能吸引外地游客来游览, 只有本地人偶尔会带着一些外地的亲戚朋友去逛逛古街。

3.2.3 夹心饼模式

新市在20世纪80年代还留有很多老房子和弄堂。街区也是按弄堂来划分的, 居民每天穿梭其中。现在除了保护价值较大的三个地段, 其余地段的老房老弄正在渐渐消失。虽然新建筑在规划时都有对其规模有很严格的控制, 但在选址时是否有相关规定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在镇中心建设的速度远远大于保护的脚步, 从而使得保护地段被新的开发建设重重包围, 形成夹心饼的模式。缓冲带的缺乏, 导致保护地段在整个镇中心显得很突兀。

4 对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启示

新市古镇的发展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江南水乡古镇在保护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共同问题。政府意识到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前提下进行城镇的发展。但是具体保什么、怎么保、保多少、如何变“保”为“宝”, 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冲突, 如何去平衡, 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这是现代江南水乡古镇发展中普遍面临的棘手难题。通过新市镇保护与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发展得出以下启示。

4.1 转变保护方式

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5], 是一部承载着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变迁的活历史, 也是一座凝聚着世代居民劳动和智慧的集体创作的造型艺术, 所以保护古镇的历史遗产, 既是尊重古镇的过去, 也是尊重古镇的现在和未来。但古镇的保护价值并不仅在于其古建筑的价值, 更在于由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所带来的一种江南水乡古镇的生活文化。有居民的地方才有活力。乌镇之所以发展那么成功,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对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进行保护, 为了在古镇中保留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 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资金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丽江在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把当地的纳西族居民全部迁出变为商业开发, 古城的特色在过度的旅游发展中渐渐逝去。在最近一期的保护规划中, 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积极鼓励纳西族本土居民再搬进古城区, 并且政府还设立了专项补助基金, 用于迁入居民来修缮房屋。

另外, 古镇在保护的同时应传承历史文脉。以新市为例, 新市有很多风味特色:张一品羊肉、干拌面、茶糕等, 可以将这些特色文化融于老街区, 形成一条观光餐饮游憩相结合、商住两用的历史文化街区。

4.2 保护老城区, 发展新城区

历史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保护一幢单体建筑或是一个历史建筑群, 还要保护周围的整体环境, 离开了周边的环境, 也就失去了解读建筑的语境[6]。因此, 我们在小城镇发展规划时, 应将老城区完整的保留, 并对其有机更新, 保留古镇的风貌特色。在保护老城区的基础上, 另辟新城。苏州就是一个保护旧城与发展新城结合得较好的案例。新市在发展过程中, 虽然划定了三个历史保护地段, 但是在古镇内还有很多历史价值不高但也值得保存的老房子和老弄堂。我们应将它们作为老城区的大背景来保护, 并通过修复得到后续的使用。

4.3 制定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

江南水乡古镇的中心保护区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在镇域范围内是属于很小的点状地块。我们对古镇保护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对老城区地块的保护, 更要考虑新城、工业园区及广大农村地区与其协调发展。以新市为例, 镇上工业园区中经过招商引资进来的工厂部分是有严重污染的企业。而农村更是一个大染坊, 塑料厂、化工厂等, 不仅破坏了乡村景观, 也影响农民的健康生活。工业污染加上生活污水的直排, 使得江南水乡古镇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古镇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因此, 我们的保护不应只局限于老城区, 而应从镇域或县域甚至市域的广度来进行整体规划, 加大保护力度。只有从更大区域内对江南水乡古镇进行保护, 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5 结论

古镇的保护并不仅仅需要是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更需要相关专家和广大当地居民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对于江南水乡古镇的发展与保护, 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 通过合理的保护, 使得古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水乡古镇遍布江南各地, 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进程中, 这些古镇正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需要及时地去进行关注与研究。以江南水乡古镇——湖州市新市镇作为案例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从中得出形成江南水乡古镇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总结。

关键词:江南水乡,新市古镇,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邵甬, 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 :1-3.

[2]王云才, 李飞, 陈田.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乌镇、西塘、南浔三镇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6) :700-703.

[3]周乾松, 中国古镇保护尚须警钟长鸣[J].城市问题, 2004 (6) :63-66.

[4]陈林玲.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新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举要[J].浙江建筑, 2000 (6) :18-19.

[5]阮仪三, 吴承照.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3) :15-17.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篇9

三河古镇有2500多年历史,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即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民居、古茶楼、古戏台、古城墙。古镇以鱼骨形道路系统为骨架的传统空间格局,临水建房、沿河延伸、四周环水、河水环绕,形成“枝津回互,万艘可藏”的水乡典型空间布局形式。古镇最古老的“二龙街”位于小南河的南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此外还有最长的“河北大街”,以及目前较完整的上横街、下横街、南大街、仁里街、尚仁街等10条古街及26条古巷,商号聚集,粉妆黛瓦。

三河古镇的建筑以前店后宅、前店中坊后宅、下殿上宅、坊宅混合等四种形式为主。院落沿建筑的中轴线纵向延伸,少为二进,多则六进。传统建筑均为木构与砖石混合式,挑檐、垛墙、镂窗,外观朴实又富于文化内涵,砖为小青砖。建筑山墙多竖有立柱,柱间填充青砖,所谓“排山排柱”,墙倒房不倒。建筑梁柱皆以圆木为主,扁材作坊,清砖清瓦,以满堂柱或隔柱落地两种形式为主。

三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古名“鹊渚”,是闻名遐迩的酿酒之乡,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集徽、川、淮扬菜之大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菜肴风味。

水乡古镇旅游文化 篇10

这些古镇的选址和布局就和其他古建筑群一样, 受到传统文化和风水思想的影响, 天然而有秩序。它们十分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生态资源, 重视理水, 充分利用乡土建筑材料, 与周围环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形态丰富而不繁杂, 巧妙而不做作, 注重对比中的和谐, 渐变中的韵律, 形成了浓郁的乡土田园审美情趣。

归纳起来, 江南的水乡古镇在外观上有如下的特点:

1 黑与白, 光与影

象其他的江南民居一样, 古镇的建筑群体最强烈的特点是黑瓦白墙构成的点线面, 黑白灰的有机组合。在古代, 白墙原来的作用并非只是为了粉饰, 而是当时的一种生态选择。白粉墙防潮, 又能反射阳光, 而且这正符合古人宁静、素雅的审美情趣。在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 他们并没有追仿自然界已有的色彩, 而是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它通过自身良好的尺度, 有机变化的丰富组合, 以及黑白灰色调本身的高雅和兼容性, 得以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达到对比中的协调, 绿树、碧水和建筑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在这一幅“水墨画”中, 深色只用于屋顶、窗框等地方, 勾勒出了建筑清晰的线条和轮廓, 大面积的白粉墙则确定了画面朴素淡雅的主基调。周围的环境, 如小桥、流水、绿树等则成为了画面鲜活的点缀。建筑倒影于流水中, 阳光又使得周围的环境在白墙上落下深深的投影, 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

2 节奏与韵律

古镇的各式建筑都运用了大体相同的材料、结构、空间、平面构成, 形成了相同的色彩、质感乃至建筑符号, 体现着“趋同感”。这一趋同感构成了古镇的主要基调。而这一趋同又不是雷同, 相近中又有着千变万化, 这一方面体现在造型元素的组合搭配和本身技艺的精细变化上,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因为道路曲折, 建筑朝向各自不同, 每一个单体的建筑都有着不同方向的坡屋顶和对应的马头墙, 组成深色的面和线, 衬托在大面积的白色墙面里, 加上各个单体的高度、层数、规模也不同, 于是就形成了有机变化的建筑风貌。而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基本组合方式又非常一致, 所以就能够形成一个风格高度统一而面貌丰富多样的聚落景观。

3 虚与实

江南古镇的民居建筑大多是三合院或者四合院, 是一种虚实相生的建筑形式。并且总体来说是内向的, 对外是大面积的高耸实墙, 中间由围墙和房舍围合形成天井, 是家中人行走活动的主要场所, 更是屋内采光与通风的重要渠道, 有时还兼有晾晒衣物和庄稼的功能;而且是密集建造的, 由于临街面比较窄小, 房屋一般都向纵深发展, 从而造成了民居的正立面比较简单, 侧立面则由于多进的纵深高低错落而具有丰富的造型。而相邻建筑之间一般用马头墙分隔, 主要是起到隔绝火焰, 避免火灾蔓延的作用。马头墙等围合而造成的民居封闭的整体外观, 是“实”的一面, 住宅内部则用天井来实现和自然的交流, 大片的建筑群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天井, 天井里有着植物盆景的繁茂, 有着居民生活的气息, 这是“虚”的一面, 正是在这虚实相生中, 建筑达到了艺术与生活完美统一的境界。

4 重视理水

江南水乡古镇依水而建, 水是古镇中很重要的元素。对当地居民而言, 既是生产生活的要素, 又是交通的网络;既是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是文化产生、发展的源泉。它在古镇布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古镇的主要街道大多与镇中的水道平行, 在街巷的两边有许多密如蛛网的小巷, 供各家住户从中穿越。而与小巷相连的河道上多设有桥梁, 沟通着水道的两岸。从陆路交通系统与水路交通系统的关系上说, 古镇的“水巷”可分为“一河两街”、“一河一街”、“有河无街”等形式。在商业发达的古镇中, 建筑会采取前街后河的形式, 即背水临街的一面作为店铺, 邻水的一面则利用河埠进货。传统街道的宽度较窄, 适合于人们步行;而背面的河道用于行船, 相当于现在的机动车道。于是就形成了“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而且古镇中纵横的水道有时候还可以造就出特别的景观, 比如周庄张厅的后花园, 被一“箸泾”所穿越, 其中的两幢建筑之间用一架空的连廊相连, 过路的船只可从廊的下方通行, 造成了“船从家中过”的景象。

另一方面, 桥对于江南水乡来说, 是一种不可或缺之物, 他们勾连了水道两边的人家和道路, 同时也以丰富的造型点缀着村镇的美景。这些桥梁按照造型可以分为拱桥、梁桥、廊桥等;按材料分则一般为木桥和石桥。有些桥坐落在镇中重要的水口处, 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周庄著名的“双桥”, 建于明万历年间, 由一平一拱两座石桥构成, 并呈90度分别跨越两条河上, 桥形的一平一拱, 桥洞一方一圆,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成为了两河汇聚地带的视觉中心。当人们在上面行走时, 步移景易, 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 还可以体会到“刚下桥又上桥”的感觉。

江南的水乡古镇这一传统建筑遗存对当今的建设活动有着不少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今天中国正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 人们渴望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的出现。在当代, 全球性和民族性、地域性建筑理论是可以并存和互补的。古镇以其特有的素雅宁静之美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从对水乡古镇的观察和分析中可以看出, 当地的村镇布局和建筑形式就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 正是密布的水网, 儒雅的审美情趣等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古镇。因而, 对于建筑空间语言中的“地域性”而言, 也就不能将其仅仅看成是建筑构造形式、建筑装修样式上的异同, 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的理解与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单德启等.中国民居.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12) .

[2]徐民苏, 詹永伟, 梁支厦, 任华等.苏州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吸附生物下一篇:灾害性气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