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气象因素(精选10篇)
灾害性气象因素 篇1
摘要:分析了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原则、目标及工作流程, 并针对基于WebGIS的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和实现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气象因素,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WebGIS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见灾害发生的地域广、频率高, 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研究表明, 除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外, 气象条件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一大原因, 暴雨或连续降雨常常是触发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因此, 如何通过对雨情的监测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 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概述
目前, 在气象部门的协助下, 许多地区的国土资源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灾害的风险预报是指在收集和集中监测信息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等可能对社会经济、群众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提前发布风险预报, 并为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民众提供应对的措施和指导。气象监测 (特别是雨量监测) 系统和基于Web 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 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1.1 预警报系统的建设目标
预警报系统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时效高、预警报信息内容全面且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体系, 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在已获取的大量气象探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信息的基础上, 对信息进行存贮、处理和分析,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报服务平台和流程, 根据决策服务的要求, 提供连续无缝隙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信息[2]。
1.2 预警报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和预警报系统2部分组成。启动气象信息收集、地质灾害信息收集以及信息发布自动生成等模块后, 通过实时监控雨情, 一旦降水因子达到相应的监测指标, 系统即可在决策中心进行数据分析, 生成地质灾害预警等级, 并在确定信息发布后, 利用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按照预警等级对特定部门及相关群众发布警报信息。
2 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基于Web 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 灾害信息的汇集及预警平台是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气象监测系统具有雨情报汛、预警等功能;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则包括预警发布、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功能[3]。要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转,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
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为整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应用平台依赖于完善的数据信息、高科技的硬件设备、成熟的先进软件环境及规划合理的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核心部分, 除实时采集和发布的雨量数据、预报雨量数据、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台风信息等气象数据外, 当地行政区域图、区域地理信息及区域内的群众信息等, 都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系统应由用户界面、后台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 (EAI) 、后台管理应用核心构件群、Web GIS组件、Microsoft.NET应用服务器平台及其他系统组成。先进、灵活、适用的软件架构符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以构件化设计为核心, 实现事件触发、数据驱动、参数设置的开放可行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管理平台。
2.2 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划分
灾害等级的划分关系到预警报启动的决策、预警报信息的发布范围及发布对象等, 在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中, 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4]。依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标准, 预报等级可分为5级:一级为可能性很小;二级为可能性较小;三级 (注意级) 为可能性较大;四级 (预警级) 为可能性大;五级 (警报级) 为可能性很大。从预警报系统的角度分析, 一级和二级灾害没有实际预警意义, 预警工作由三级开始启动, 应围绕三至五级地质灾害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3 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预警预报系统将为防灾减灾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因此, 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权威性, 安全是系统设计的关键[5,6]。首先, 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其次, 注重系统的整体维护是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此外,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系均以特定的接口程序来实现, 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或相关系统出现故障时, 不会出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在系统的运行中, 应保留详细的操作日志, 出现问题可以查明错误原因, 及时恢复, 并为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3 小结
综上所述,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 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 须参考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 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并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 建立顺畅的信息链, 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即时的、权威的、人性化的信息指导, 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丁建武.湖北省气象预警报网建设现状及对策[J].湖北气象, 1996 (4) :7-8.
[2]马文瀚, 陈建平.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综述[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7, 18 (1) :6-9.
[3]周之栩.基于GIS的湖州市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
[4]杨顺泉.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方案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2, 13 (2) :109-111.
[5]徐玉琳, 孙国曦, 陆美兰, 等.江苏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 17 (1) :46-50.
[6]李应真.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9) :178-179.
灾害性气象因素 篇2
为有效地防范和处置因干旱少雨、冰雪等恶劣气候引发的灾害,切实保障行车和仓库物资财产安全及广大职工的安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公司安全发展提供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仓库和道路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部门:
1、东区仓库
2、黄土坡仓库
3、昆沙仓库
4、小屯仓库
5、运输部
6、集装箱部(昆南项目部)
7、施救站、修理组
8、黄土坡停车场
9、公司各职能部门
公司各部门以及安技、机务、调度等相关人员发生灾情时应立即向组长和副组长报告,并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应急救援处置办公室设在安技部,电话:xx。
三、本预案启动时机
部门根据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发展态势,综合预评分析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即应启动本预案。
1、组长职责是及时听取事态情况报告,立即召集小组成员研究、制定处置对策,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2、副组长职责是在组长的统一部署下,及时向上级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研究制定的处置方案,指挥各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和善后等相关工作。
3、成员职责是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具体落实所负担的职责和任务,并及时报告完成情况。
四、应急响应准备
公司各运输、仓储、安全职能部门要在特殊季节和气候变化较大及运输旺季期间,安排专门人员(调度员)收集中、短期气象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车辆沿途道路通行等情况,立即通知在途驾驶员同时做好各项应急响应准备工作。
五、处置程序
1、遇有达到启动本应急预案条件时,应及时向组长和分管领导报告,由组长或副组长确定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负责开展应急工作。应急指挥负责人视事态发展程度,必要时可成立现场领导小组,部署现场处置方案,同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确保疏运和疏散物资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如遇暴雪,凡属简易仓库、工棚的屋顶积雪厚度超过5厘米以上的须采用消防高压龙头水喷去屋顶积雪和易结冰情况,结冰厚度超过2厘米以上的采用工业用盐进行泼洒,除去结冰。如遇高温,提醒车辆减速,防止因高温产生爆胎等事故,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温中暑事件。如遇暴雨,车辆减速慢行或到安全地点停放,各库区须做好篷布、水桶、阴沟等准备工作,巡视库内是否漏雨、库外排水沟是否畅通,确保客户仓储物资安全度汛。
2、参加应急疏运和疏散物资的工作人员(装卸工)应积极配合,齐心协力,听从现场指挥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如现场处置需要增加人力、物力支援时,应及时向组长报告,由组长统一协调调配。
3、根据确定的疏散、疏运方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由组长确定设立相关的工作小组,并开展相应的具体工作。
六、应急疏散、疏运措施
1、安技部门和保安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大维持现场治安保卫秩序力度,确保现场及仓库物资的安全。
2、对已经装卸危险货物、重要生产、生活等贵重物资待定但尚未出发的货运车辆,要将车辆停放或将货物储存于应急领导小组或物资单位指定的位置,安排人员做好看护守卫工作,并随时准备好道路通行恢复后的启运工作。
3、在途危险货物、重要生产、生活必需物资运输车辆驾驶员、押运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自身和货物安全的情况下,随时保持与公司的联系,同时,服从现场疏导工作人员的指挥,根据所载物资性质,必要时可向现场疏导工作人员或属地公安、环保等管理机关报告相关情况,防止其它意外事故的发生。
撒哈拉沙漠的气象灾害 篇3
“旱雨”成灾
“旱雨”成灾是撒哈拉沙漠所特有的气象灾害之一。在沙漠中干旱是常态,可是干旱时下雨怎么会成为灾害呢?原来这是撒哈拉沙漠所特有的“旱雨”。在沙漠的高空有时出现了冷空气流动,渐渐地乌云密布,不久真的下起了阵雨。雨点确实在空中降落着,却不到地面就消失了,地面上仍然干旱不变,故称之为“旱雨”。这种雨会令人怀疑自己所见的一切都是幻觉,故又称“幻雨”。
雨点为什么会消失呢?沙漠地面上的沙砾岩石被热带的如火烈日烤得灼热无比,低空的气温也被烘烤得非常高,而且烤干了空气中的所有水分。这些高温而干燥的空气体积快速膨胀,比重减轻而不断上升,形成了向上升腾的干燥高温气流。雨点从高空降落的过程中,遭遇低空上升的干燥高温气流后,雨水就迅速蒸发,还没来得及降落到地面,雨点就已经蒸发殆尽了。
于是,好不容易来到沙漠上空,可能降临干涸地面的水分又重新回到了高空。“旱雨”不仅让地面干旱灾情依旧,而且预示着沙漠温度异常之高。
这种异常高温还可以孕育出大规模的“雨蒸风”扬沙、风暴和沙尘暴灾害。所以,“旱雨”也是沙漠风沙灾害的先兆。
“雨蒸风”和沙尘暴
“雨蒸风”是沙漠地区长时期、大范围的晴空万里骄阳似火,使得沙漠处于异常高温之下造就的超大规模的高温上升气流。这种气流足以使阵雨在半空中完全蒸发掉,所以被称为“雨蒸风”。
这种气流干燥而又强大,它迅速向高空上升,把地面沙粒尘埃带上天空,于是产生了扬尘;它的迅速上升又使得地面附近的空间一刹那形成了大规模的负压区,势必促成大量空气前来填补真空,于是导致了地面的大风暴。扬尘、大风暴产生后,继而会酿成灾难性的沙尘暴。
撒哈拉沙漠中由“雨蒸风”引发的沙尘暴是中国北方地区遭遇的普通沙尘暴所无法比拟的。撒哈拉沙漠刚才还阳光普照,霎时就狂风大作,沙尘四起。漫天飞舞的沙砾尘埃遮天蔽日,天空如同晚上那样昏天黑地。鹅蛋大的砾石被刮得满地跑,打在脚踝上皮破血流,甚至发生骨裂、骨折;沙砾刮在脸上像针扎般疼痛,甚至扎破皮肤而渗出血来。
有时被卷上天空的大量沙砾尘土又会突然砸向地面,赶着驼队穿越沙漠,最怕的就是遇上这种突然从天而降的沙砾尘土。人和骆驼必须迅速转移,以免遭到被风沙掩埋的厄运。
当地经验丰富的阿拉伯人发现“雨蒸风”灾难即将来临时,会立即寻找有利地形,迅速把沙漠驼队带到较安全处躲避。这时他们用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和头巾把自己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在风沙中苦捱着,等到风沙过后再启程。
干雾
在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有时也会出现大雾弥漫的灾害天气。湿度几乎为零的沙漠空气中真能冷凝出小水珠吗?当然不能。不过,没有小水珠一样能够形成能见度极低的大雾天气,这就是撒哈拉沙漠所特有的干雾。形成浓雾的并不是水珠,而是在非常干燥的空气中布满的尘埃。
在某些无风的日子里,无数颗极微小的尘埃久久地悬浮在低空,既不能沉降落地,也不会散去,沙漠中能见度因此大大降低,视觉上和普通的大雾天没什么两样。有时干雾天的能见度降到100米,甚至更低,使得穿越沙漠的驼队处于致命的危险之中。因为人和骆驼的可视距离如果不足1000米,即使经验再丰富的阿拉伯商人也无法辨别方向,在一望无边的大沙漠里迷路就是必然。
如果停留在原地等待干雾散去,可能需要二三天,但也可能需要十来天,那么所带的水和食物就不够了,因此人们有时不得不在干雾天赶路。为了避免迷路而误入大沙漠纵深的死亡之地,当地的阿拉伯沙漠驼队会在穿越沙漠最容易迷路的危险地段时,沿途每隔一定的距离,放下一块石头作为标记。一旦发现可能迷路,就立即按标记原路返回,并沿途一一收回石块。
迷路者返途收回了错误标记,顺利穿越危险路段的驼队留下了正确的标记,方便了后来的驼队。后来的驼队沿着前人正确的道路前进,沿途把自己的石块也放在路边石块旁。
多少年过去了,千万支驼队沿着正确的道路穿越了沙漠险区,在道路两侧,由驼队放置的石块越积越多,垒成了石堆。今天,在穿越沙漠危险的路途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堆石块,它们已经成为引导驼队前进的标志。至今阿拉伯驼队仍保持着当年的传统习俗,不断为路旁的石堆路标添加石块,让它们更加醒目易辨。有了这些路标,即使在干雾天气中也能正确辨别方向,安全走出沙漠。
【责任编辑】张田勘
灾害性气象因素 篇4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暴雨,防治措施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我国的泥石流类型众多, 暴发频繁, 危害严重。根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则》, 全国现有灾害记录的泥石流沟约11100条, 是世界上泥石流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 全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出现过灾害性泥石流, 其中约80%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在四川、甘肃、陕西、等省[1]。2010年7月中、下旬, 极端气候引发的强降雨导致陕西省9个市, 63个县 (区) 的365万人不同程度的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达134亿元, 其中陕西省安康市南部地区为重灾区。本文针对2010年7月安康市中南部地区因暴雨导致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为例, 从气象、地质灾害的角度探讨本次泥石流暴发的原因并提出对该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警建议。
1 自然环境背景
陕西省安康地区处于秦巴山区东段, 北有秦岭山脉, 构成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阻隔我国南、北气候的天然屏障;南有大巴山脉倚屏。形成南北高山夹持, 汉江横贯其间, 呈“两山夹一川”的地势轮廓 (图1) 。全区地形可分为高中山区、中山区、丘陵区及盆地四类, 其地形地貌因素容易导致地质灾害发生。该区是陕西省河流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 汉江是全区水系网络的骨干, 其平均年径流量为106.57亿立方米。区内江河纵横, 发育有岚河、大道河、南江河、坝河、黄洋河、洞河、月河、吉河、任河、渚河、汝河、勉汝河、林木河、绵鱼河等, 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多为降雨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流程短、水流急、比降大、枯洪季节流量相差悬殊。据历史记载, 本区曾多次发生突发性、波动性、周期性、群发性和夜发性泥石流地质灾害 (表1) 。
因资料所限, 本文的讨论范围仅限于2010年7月发生泥石流灾害较强的安康市南部地区的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及镇坪县 (以下简称为“本区”) 。
2 安康市南部地区泥石流过程及成因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有利的地形坡度、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和适当的暴雨激发。这三种基本条件分别对应着流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源条件[2~6]。另外, 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也常影响着泥石流的发生或活动。
2.1地形地貌条件
本区多为山地, 其中大巴山对本区的影响最大, 区内总体呈山高谷深, 地形陡峻, 切割强烈的地形特征。区内海拔高于2000 m的山脉有化龙山 (2917 m) 、十三湾大梁 (2641 m) 、笔架山 (2267 m) 、凤凰山 (2128 m) 等。本区高山与低谷的比高相差1800~2500 m, 坡面凹凸不平, 其坡度多在45°~65°之间, 主沟纵坡降一般大于120‰, 这种典型的地形切割造成了高差大的陡峻峡谷地貌和深沟大川, 这为泥石流汇集、运移提供了场所[7~8]。
2.2地质条件
本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对泥石流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9~10]。
本区处于秦岭褶皱系内, 区内地质构造堪称复杂。其地质上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该区得到集中的反映。本区分布有一系列近东西向、近南北向的褶皱带、断裂带 (图2) 。褶皱带以大巴山的加里东期的紫阳褶皱带、平利褶皱带等最为著名, 该褶皱带均由数条子褶皱带组成, 其中多以复式背斜为主;断裂带以月河断裂、平利断裂、岚皋断裂等5条近东西向的深大断裂为代表, 本区断裂带基本由次级断裂组构而成, 具规模较大的特点。区内断裂破碎带造成了岩层破碎。
区内地层岩性复杂, 广泛发育各种断层面、节理、裂隙、层面、片理、劈理、不同岩性接触面、差异风化面等, 易形成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 进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3水源条件
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 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本区泥石流发生的水源条件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研究表明:只要连日暴雨, 必然发生地质灾害。本文仅从极端大气降水及地下水因素方面进行探讨, 分述如下。
2.3.1极端大气降水
由降水引发的降雨型泥石流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秦岭山区、大巴山区、较为集中[1], 而该区发生的泥石流多属于降雨型泥石流。
陕西省安康市南部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平均年降水量670~1274 mm。秦岭南麓至汉江以北地区为670~900 mm, 汉江以南地区为770~1274 mm, 米仓山和大巴山地区是全省年降水量最大的区域, 降水量900~1274 mm[11]。降雨多集中分布于每年的5~9月, 雨量充沛、降雨集中、且多暴雨, 从而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为区内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源条件。
研究发现:一般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 (气象学定义, 日降水量在0.1~9.9 mm的降水为小雨, 10.0~24.9 mm为中雨, 25.0~49.9 mm为大雨, ≥50 mm的降水为暴雨) 均可以诱发泥石流, 而泥石流的发生于前期降水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12]。笔者统计陕西省78个气象站1961—2007年逐日降水记录, 作出陕西省大雨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图 (图3) , 依图所示, 年大雨日数陕南一般在5 d以上, 区内大雨日数的变化有20多个站点表现为增多趋势, 尤其是陕南中南部较集中, 即暴雨事件主要分布在陕南南部地区。总的来看, 在降水较多的陕南南部, 大雨和暴雨在增多, 其中暴雨事件从关中西部到陕南东南部近47 a来, 以大于0.1 d/10 a的速率在增多[13~15]。本文的研究区域位于暴雨事件逐年增加的陕南中南部地区, 这大大提高了该地区由暴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率。
A-紫阳;B-岚皋;C-平利;D-镇坪
汛期 (5~10月初)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海上经由华南开始影响陕南, 7月中旬以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继续加强西伸北抬影响陕北, 在与西风带低值系统的共同作用下, 产生大范围的暴雨。7月下旬到8月, 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抬, 海上生成的台风或热带低压沿副高南侧西进, 陕南和关中东部受到台风外围暖湿气流以及东风波的影响, 出现暴雨[11]。2010.7月安康地区所属10个气象站点均不同程度出现降水, 降水量最大值在400 mm以上 (图4) ;其中紫阳、岚皋、安康和平利的交接区域出现了最大降水, 月降水总量≥440 mm。连续的降水造成研究区域内岩层含水饱和, 由于前期降水量的积累, 为后期短时降雨 (雨强) 并激发泥石流创造了条件。
据日降雨量分析, 本次激发泥石流的降雨过程非常集中, 根据紫阳、岚皋、平利和镇坪4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降水量, 本区7月共出现三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 两次为强降水过程, 其中7月17日~19日的特大强降水天气过程致使区域内出现了大暴雨, 紫阳站7.18日降雨量为184.6 mm, 岚皋站日降雨量145.6 mm, 创下历史新高。第二次大的降雨过程出现在7月23日~26日, 7月24日紫阳站日降水量为83.1 mm, 岚皋日降水量为32.4 mm。这两次大的降水过程均引发了泥石流灾害, 其中以17日~19日降雨过程影响为甚 (图5) 。
在前期降水的雨量积累及短时降雨的激发下, 泥石流极易瞬间暴发。我国暴发泥的小时雨强, 一般在30 mm以上, 10 min雨强在7~9 mm以上[16]。本区岚皋气象站观测数据显示, 7月16日~18日, 15次小时降雨超过20 mm、3次小时降雨超过30 mm、1次小时降雨超过40 mm。引发多处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发生, 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2.3.2地下水因素
除大气降水之外, 泥石流的形成亦离不开地下水的作用, 这与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及控制有关。
本区 (图6) 地层具“碎屑岩—板岩—含泥质灰岩”的韵律性, 其中碎屑岩具较好的透水性, 含泥质灰岩的透水性差于碎屑岩, 而板岩的透水性则介于二者之间。需要指出的是本区经历汶川大地震的时间不长, 地表岩石相对破碎, 发育的裂隙大大地提高了岩石的透水性, 从而加厚了含水层的厚度, 为潜水面上升创造了条件。本区岩体内存在相对不透水的隔水岩层 (如板岩及部分易膨胀的碎屑岩等) , 致使其上部的含水层将上覆岩层底部软化, 从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总之, 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导致边坡地下水系统的变化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尤其是突发暴雨等极端气象因素又为泥石流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4 地震因素
地震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地震导致岩体产生裂缝和断崖, 增大了后期大气降水的渗透, 因此, 地震以后常因降雨而发生地质灾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对本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直接导致当地山体松动, 岩层破碎。一般认为, 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消除, 但目前距汶川地震发生仅2年多的时间, 其影响远未消除。因此, 本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松动, 岩层破碎, 为后期发生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条件。
2.5 人类工程活动因素
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造成环境退化, 并加剧泥石流的发育。毋庸置疑, 过度开采森林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使得泥石流频繁发生已是人们的共识。在对森林保护取得一定成果的今天, 由于人们普遍对工程开挖边坡 (修建水坝、水电站、公路、铁路, 以及开发矿山而存在矿山弃渣的不合理处置或切坡建房等) 认识不足, 造成本区仍可见到在崩塌堆积区前缘有被各种工程及建筑物占用, 以及山体中、上部地带仍为耕地等情况的发生。一般认为, 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都诱发了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因此自然条件变化和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引发因素。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一文公布的不完全统计资料表明, 地质灾害中人为活动的因素占到40%~50%。可见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综上所述, 研究区域内典型的地形地貌条件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使本区泥石流的高发成为可能;特殊的地质条件为泥石流大规模, 多频次的暴发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独特的山区性气候而降雨的特点主要以暴雨为主, 强度大且集中, 均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必须动力条件, 加之地震的影响及人类工程活动等综合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进而使该段泥石流大规模暴发, 进而使研究区域成为我国泥石流分布密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泥石流高发区。
3 简易监测及预警
目前, 人类对地质灾害预警的精度、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 因技术、人力、资金、设备等原因, 目前仅能查清隐患点房前屋后墙壁裂缝等基本表征, 对那些危及人员密集区的距离较远、地表变化并不明显、隐蔽性高的地质灾害隐患, 仅靠目前的技术手段及现有简单工具还无法摸查清楚。众所周知, 由于泥石流地质灾害具突发性、波动性、周期性、群发性和夜发性等特点, 从而加大了对其监测、预警的难度。但是, 人类在长期的防治地质灾害的实践活动中亦总结了一些能解决问题的简易监测及预警方法, 无疑, 这些方法亦适应本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警。分述如下。
3.1 对于已经确定的泥石流灾害高发区实行移民措施
针对陕南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统计, 对于已经确定的重灾区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可以采取向城镇靠拢;就近靠拢, 小村并大村;整村搬迁和投靠亲友;分撒搬迁等四种方式进行。
3.2 在已确定危险区域的范围内提高监测、预警措施, 建立行政管理机制
从全球及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情况来看, 目前阶段理论已经远远走在实践的前面了, 我国目前所发生的数次 (几乎所有) 重大地质灾害均在理论预警范围之内就是证明。因此, 对理论上已确定、划分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应采取行政管理措施, 加强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宣传力度, 提高对雨季尤其是极端气候发生时的及时、短期、和中长期天气预报工作, 克服麻痹大意的侥幸心理仍需要长期坚持, 力争确保村镇居民的生命安全, 并减少财产损失。
在行政措施到位的情况下, 应因地治宜地采取简易监测及预警措施, 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如经实践证实可行的, 由专业人员施行的宏观地质观测法结合群测群防人员的简易监测及预警措施仍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办法与措施。
3.3 建立健全紧急避灾与抢险救灾组织
防御气象灾害规定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范围内对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洪水的防御与抢险救灾活动适用本规定。第三条 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以及洪水预警信号是本市防御气象灾害的统一信号。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预警信号由市气象局(台)统一发布;洪水预警信号由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以下简称市三防指挥部)统一发布,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号。
第四条 防御台风、暴雨、洪水工作由市三防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防御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等其它的气象灾害由各职能部门根据本规定按各自的职责组织防御工作。第五条 本市防御气象灾害及抢险救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各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防御气象灾害预警机制,规范反应迅速的抢险救灾和减灾的社会联动机制。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御气象灾害及抢险救灾的义务。
第二章 部门工作职责
第七条 各职能部门防御气象灾害的工作职责:
(一)市气象局负责对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等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并发布相关的预警信号,及时收集气象灾害的实况,为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防御气象灾害所需的气象信息。
(二)市三防指挥部负责组织防洪防风安全检查,发布洪水预警信号,组织制定防洪防风预案并监督实施;联络、协调各有关部门抢险救灾工作,编制险情、灾情报告及抢险救灾情况报告。
(三)宣传部门负责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并宣传相应预警信号的含义和防御措施。(四)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各学校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向学生宣传预警信号的含义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五)公安部门负责各级防灾指挥车辆、抢险车辆的优先快速通行和道路上车辆的安全,协助危房群众疏散及维护灾区社会治安。
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受陆地及海上群众的报警求助,根据警情调派警力处置,并向三防指挥部及相关职能部门通报情况。
(六)交通部门负责维持公共交通和车船避险工作;遭遇大灾时,调配抢险救灾车、船运送抢险物资。(七)公路管理部门负责抢修损毁公路。
(八)海事、渔监部门负责督促船舶避风;市海上搜救分中心负责辖区水域搜救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
(九)供电部门负责管辖区域内供电设备的安全供电,配备足够的供电应急抢修队伍和材料、物资,及时修复故障。(十)供水部门负责供水值班调度和抢修工作,准备必要的供水抢修设备、材料;做好低洼水厂的防洪工作,设置防洪挡水设施,协助水库的防洪抢险工作。
(十一)建设部门负责掌握全市危房信息,负责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的防御气象灾害检查和落实工作,并组织危房、倒
塌房屋等人员、物资的转移和疏散;协助灾后重建。
(十二)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在危险路段和危险建筑物附近挂出警戒标志并组织警戒。
(十三)园林、路灯、市政、环卫等管理部门负责行道树的防风修枝,遭遇灾害时,及时通知供电部门切断电源;负责扶正和清理影响交通的树木;负责路灯及其设施的安全;负责市政设施的防风防暴雨检查工作。
(十四)卫生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灾害发生时突击救护和防病工作;市级医院应组成医疗救护队,参与特大灾害发生时的医疗救护及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十五)水务部门负责对所管辖的水库、堤防、水闸、排涝泵站的巡查,按规定标准储备抢险物料。(十六)经贸部门负责稳定市场物价,确保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十七)民政部门负责开放、管理庇护所,对灾民进行安置,发放灾民生活必需品,并协助做好灾后救助工作,统计受灾情况。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各项救灾措施的落实。
(十八)国土部门负责全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掌握重点地区的地质险情态势,指导和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的处理和善后工作。
(十九)农业部门负责部署和指导农业生产各项防御气象灾害工作,统计灾害损失情况,部署和组织农业生产自救。(二十)驻珠军警部队根据《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负责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保护重要目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参加道路(桥梁、隧道)抢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等专业抢险;排除或者控制其他重要危重险情、灾情;协助政府灾后重建工作。
第八条 各职能部门应当制定和实施本行业防御气象灾害的具体应急抢险预案,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区人民政府和区级三防指挥部按照市三防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在气象灾害下可能出现险情的实际,妥善做好辖区内群众的转移工作。
第三章 监测和预警
第九条 台风预警信号:(一)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三)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四)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五)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第十条 暴雨预警信号:(一)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将可能持续。(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在过去的 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三)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在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第十一条 寒冷预警信号:(一)寒冷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气温在24小时内急剧下降10℃以上,或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2℃以下。(二)寒冷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5℃以下。(三)寒冷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预计因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地最低气温将降到0℃以下。第十二条 雷暴预警信号: 雷暴预警信号,以黄色表示。
图标:
含义:预计2小时内本市任意地方将有雷暴发生,或雷暴正在影响并将持续一段时间。第十三条 大雾预警信号:(一)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二)大雾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三)大雾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第十四条 高温预警信号:(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天气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达到35℃或已达到35℃以上。(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天气炎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天气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39℃以上。第十五条 灰霾天气预警信号: 灰霾天气预警信号,以黄色表示。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灰霾天气,或者已经出现灰霾天气且可能持续。第十六条 台风伴随较大降雨过程的,应同时发布台风预警信号及暴雨预警信号。
第十七条 当发布的预警信号涉及学生停课和人员转移相应等级的,由市气象局提前知会市教育局和市三防指挥部。第十八条 洪水位标示为,其含义为:AAA为测站名称,BBB为该堤段超警戒水位的数字(单位为米),CCC为当前堤围的平均水位(珠基高程,单位为米),为水波线。当水波线由白色转红色时,表示已达危险水位。
第十九条 新闻宣传单位应根据市气象局(台)发布的台风、暴雨、寒冷、雷暴、大雾、高温、灰霾预警信号及市三防指挥部发布的洪水信号,在15分钟内向公众播出(报纸除外)。
当发布橙色等级以上的预警信号时,市电视台除传播预警信号外,还要播放预警信号的含义等相关信息和市三防指挥部的防灾紧急通知。
第四章 防御与抢险救灾
第二十条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或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注意防风、防雨;
(二)海事部门启动应急预案,海事、渔监部门应通知辖区船舶做好避风准备,港务部门应做好货物抢装或抢卸工作。第二十一条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或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将预警信号的含义等相关信息和主要防御措施告知市民。
(二)水务工程管理单位对达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水库应排泄其部分库容,排涝泵站要根据实际情况开机排水。(三)海事、渔监部门负责通知船舶适时进入避风锚地,并做好船上人员转移的准备工作;交通部门负责对水浸严重的路段进行封锁;国土部门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路段进行巡查和设置警示标志。第二十二条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一)全市的幼儿园、小学停课。
(二)辖区内有危房区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及时确定并公布拟向公众开放的庇护所。
(三)新闻宣传单位负责播报台风信息并宣传防护措施,向公众公布临时庇护所的地点;民政部门负责检查对公众开放的临时避险场所。
(四)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检查小组,检查辖区的防灾抗灾准备工作;负责督促辖区临时房屋或危房,特别是天台上搭建的临时房屋、广告、招牌的业主进行加固。
(五)海事、渔监部门负责检查船舶避风情况,督促船舶进入避风锚地并做好防抗台风工作,必要时启动珠海海事局水上搜救应急方案,并向市三防指挥部汇报。
(六)城管部门负责行道树、路灯、下水道、排水口的防风防暴雨工作。(七)其它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第二十三条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或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或水库、江、海堤到达危险水位警告信号发布后:(一)幼儿园、学校、院校停课,学校负责对已到达学校学生的安全保护。(二)干部、职工留在安全地方暂避(抢险救灾人员除外)。
(三)街道办事处负责督促辖区内物业管理公司检查有挡土墙和山泥倾泻隐患地段,挂出警戒标志并负责疏散、转移有关人员。
(四)在危房的居民和所有新垦区的人员要转移到庇护所,由经营垦区的公司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所在地政府负责督促落实。
(五)各单位的抢修、抢险队伍集中候命。(六)开放所有的庇护所。
(七)民政、卫生部门负责对庇护所里庇护人员的生活物资、防疫情况进行检查和落实。
(八)受台风、洪水影响地区的所有单位组织本单位的防风、防洪抢险工作;水库下游或受堤围内保护的单位要专人收看、收听电视、广播电台发布防风防汛通告,及时组织转移人员和物资。(九)其它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第二十四条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一)电影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停止营业。
(二)公安部门组织力量,协助指挥人员疏散,维护治安秩序;发生灾情时,启动公安部门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三)交通部门停止沿海路段和郊区的公共汽车交通服务;根据市三防指挥部发布的防风通告分阶段停止公共交通服务,启动交通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四)供电部门视实际情况断开对行人有危险的部分电源,启动供电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五)其它同台风橙色预警信号。第二十五条 台风预警信号解除后:
(一)各级领导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抗灾救灾工作。
(二)民政、卫生部门应抓紧抢救伤病员,优抚死难者,加强灾区防疫工作。(三)供水、供电、邮电、交通、公路等部门负责水电、通讯设施及道路的修复。
(四)发改、财政、经贸等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组织供应抢险救灾物资、器材等,优先安排大江、大河及水库的堵口修复所必需的资金、物资。
(五)海事、渔监部门应加强巡查,维护通航秩序,处理突发事件。
(六)新闻宣传单位负责报道各地灾情并协助市三防指挥部整理灾情音像汇报材料。第二十六条 寒冷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注意添衣保暖。
(二)农业、水产、畜牧业等部门和有关人员应做好相关防寒措施。第二十七条 寒冷橙色或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尤其是老弱病人)注意防寒保暖。
(二)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和冰冻措施,尽量减少寒害损失。(三)民政部门应开放庇护所供有需要的人员避寒。第二十八条 雷暴预警信号发布后:(一)停止各类户外的易燃、易爆危险作业。
(二)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雷暴发生时,不要在大树、电线杆等地方停留,不要使用无线电话,以免遭受雷击。
第二十九条 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巡逻,提示驾驶员小心。第三十条 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卫生部门、新闻宣传单位提示公众浓雾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指导公众适当防护。(二)交通、公安等部门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的交通安全。第三十一条 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卫生部门、新闻宣传单位加强宣传浓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航管、交通、公安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受强浓雾影响地区的机场、高速公路和码头等秩序。第三十二条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作业,并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
(二)供电、供水等部门做好用电、用水的准备工作。第三十三条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供电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
(二)各主管部门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督促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新闻宣传单位应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指导公众(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第三十四条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新闻宣传单位应提示公众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二)各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防火,供电、供水、卫生等部门做好各项应急工作。(三)其它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第三十五条 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后:
(一)卫生部门、新闻宣传单位加强宣传,指导公众适当防护。(二)交通、公安、航管等部门采取措施确保海、陆、空交通安全。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六条 对在防御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第三十七条 各部门、各单位未履行本规定防御气象灾害及抢险救灾工作职责的,对其行政领导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所列各职能部门或责任单位人员违反本规定,未履行其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新闻宣传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未按规定向公众播发市气象局(台)或市三防指挥部发布的预警信号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气象灾害应对措施探析 篇6
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灾害以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2010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表明党中央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为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指明了方向。
气象工作者要珍惜当前气象事业发展的好环境, 紧紧抓住气象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在应对气象灾害方面, 结合工作,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 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虽然气象灾害具有很强的局地突发性, 不太容易掌控, 但是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灾害性天气的出现通常与局地地面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即同样的气象条件可能因为地区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天气状况[7]。如降雨, 同样是24 h内降雨25 mm, 在我国东部地区会形成大雨, 而在西北地区却有可能出现暴雨天气, 造成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各类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 如暴雨、冰雹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发生在春末夏初;而台风则多出现在夏季和初秋。掌握这些基本的规律对于气象预报很有帮助。
应该认识到我国气象预报业务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特别是中小尺度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和短时预报业务能力还十分薄弱、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定量预报能力不足。对于这些薄弱的方面, 要加强国际合作, 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以及经验。气象工作者应努力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 在推进现代天气业务改革、促进预报技术多元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下功夫。
2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服务首要的就是要加强重点地区的监测网络建设[8,9,10]。对于受气象灾害严重的地区, 可以加强自动气象站的建设, 要全力覆盖人员密度大、容易受忽视的地区, 如乡镇、农村等, 着力提高气象监测密度和监测能力。
各部门要通力配合, 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如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与气象部门的配合可以有效地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利保证[11]。面对气象灾害, 农业部门可以根据气象部门的灾情预报做好防灾准备, 调整农作物种植计划, 把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对于交通部门, 可以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出是否封闭高速公路的决定, 保证交通安全;水利部门可以结合气相部门提供的降雨数据, 分析预测洪峰流量, 为下游地区人们提供预警。
3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 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12]。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运用了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 使某些局地天气过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的一项科学技术措施。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降水、人工防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削弱风暴 (台风) 和人工抑制雷电等。我国政府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十分重视,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8月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 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 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我国通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等缓解了气象灾害对许多地区的危害。但是, 也应该注意到该领域目前仍然处于边应用边试验、边研究边发展的阶段。在充分认识到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性之外, 还需要指出人工过度影响天气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13]。因此, 在实际的作业中, 要加强科学研究, 设计周密的试验研究方案, 避免盲目性, 提高作业效果。
4 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
应对气象灾害, 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非常重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既要求气象部门对气象灾害作出准确的监测、预报、预警, 并及时发布, 更需要政府行政权力相互配合并调动社会力量, 以及相关行业响应和合作, 这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14]。如对于经常受洪水灾害的地方政府, 可以制定洪泛区管理指南、防洪准备指南、洪水预警指南、洪水应急反应指南等法律法规, 为社会、公众防洪提供指导。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其实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部门、各人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要非常明确地确立灾害管理部门的法律地位, 规定人们在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行动中应当怎样做, 并用一定的强制手段约束人们的做法。
5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由政府提供的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气象非物化服务产品和气象服务提供过程的总称[15]。而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是指围绕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设施、组织、管理和运行而构成的体系, 它包括气象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信息的制作、发布、传播、接收和指导使用。我国计划要到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议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增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努力实现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
6 完善气象信息的发布渠道
在完善气象信息的发布渠道方面, 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渠道外, 还可以借助新的传播方式, 如微博、短信等。北京7·21特大暴雨虽然气象部门对市民进行了预警, 但是得不到市民足够的重视。7·21特大暴雨给出的启示是, 一定要加强气象预警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布, 给人民以警示。此外, 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 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 加快现代化进程。把气象服务工作融入政府、融入社会, 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 提升气象依法行政能力。
7 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任务, 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 气象部门应不断强化气象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中气象防灾减灾行动方案、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等的制订。气象工作者除了要认真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精神, 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之外, 还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和要求, 围绕自己的实际工作, 思考如何使自己所做的气象工作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 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综合分析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 结合工作, 提出了一些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这些措施既有技术层面的, 也有法律法规层面的。实施这些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能够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气象灾害的防御 篇7
关键词:气象,灾害,分类,防御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灾害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摸。而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又是最为严重发生频繁的灾害。每年由于这些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损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气象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气象部门的各种系统,以使损失减到最小。
1 影响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可将我国气象灾害分为如下几类:
1)洪涝就是在短时间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地势低洼或者地形比较闭塞的地区因雨水不能及时排泄而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经常以暴雨大雨的天气为主,主要危害是造成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山洪暴发,内涝,毁坏农作物和建筑物,严重的可造成人员伤亡和作物歉收或绝收,交通、通信受阻,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和地质灾害等。气象部门规定,在24h内降水量为等于大于50mm雨称为“暴雨”。我国的长江流域是暴雨多发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长江三角洲和两湖盆地地区;
2)干旱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河川流量减少,土壤水分亏损,使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受到破坏了的灾害性的天气现象。主要危害是造成旱灾、城镇用水缺乏,干旱风,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地质灾害等,造成农作物和果树减产,人畜饮水困难,以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在众多的气象灾害中,对我国农业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干旱。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kg,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
3)台风,危害性极大,主要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可造成山洪暴发、海难、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毁坏农作物和建筑,造成人员伤亡,作物歉收,使交通、通信受阻,还能引发地质灾害和水圈灾害;
4)冷冻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伴随有大风、寒潮、强冷空气、霜冻、积雪等,造成作物歉收,使经济林木、人畜、庄稼冻害,牧场积雪、牲畜死亡,雪崩,电线、道路结冰,交通、通信、送电受阻,还可以引发农林灾害,水圈灾害等次生灾害。
2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2.1 工程性措施
2.1.1 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1.2 兴建防护林
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在我国,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工程完成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设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非工程的措施
2.2.1 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一系列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有效的减轻灾害的程度。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以及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2.2.2 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及预测
准确的气象灾害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气候预测,特别是汛期预测,对减少损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目前,已初步建成适合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期集合预报模式、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台风、沙尘暴、核污染扩散、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
2.2.3 气象灾害的减灾服务
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正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3.1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
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3.2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灾害性气象因素 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迈入了新的世纪, 农业的发展也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10年, 中共中央发布文件明确指出, 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作用。这一举措表明中央越来越重视气象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后果。“两个体系”是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简称, 是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健全”两个体系“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尤其是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无常的大环境下。
2“两个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意义
“两个体系”的建立,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以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中心。通过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统筹和利用, 以达到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和防御能力的目的。通过”两个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职责, 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个体系”遵循”政府领导、财政保障, 部门合作、社会参与,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 立足现实基础, 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 不断完善体制, 不断增强薄弱部分, 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两个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在全球气候异常的前提下, 进一步对气象有更为准确详细的了解, 以便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尽可能减少气象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损害, 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所应完善的工作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不断完善专业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的建设工作
结合区域内的农业特色, 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 以适应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布局特色, 提高对农业的气象监测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建立起能够满足需求的气象指标体系和服务系统, 以及灾害检测诊断系统和指标体系。
3.2 进一步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防减灾气象服务工作体系
由于农业抵抗气象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 应该建立起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 并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 以提高农业抵抗灾害的能力, 尽量减少损失。同时要注意不断研发新的作物品种, 不断改善种植方式, 提高生产力。
3.3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 加强气象服务的创新
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 发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气象服务和农业天气预报, 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能够面向更为广大的范围。通过不断地创新, 不断完善气象服务工作和业务。
3.4 在允许范围内采用技术手段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工作
在现有的科技水平范围内不断地增加人工作用对天气的影响程度。提高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来实现农业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比如人工降雨等。通过不断强化政府的领导职能, 建立起完善专业的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服务团队, 使天气能够更加适合农业发展。
3.5 建设综合气象服务网络系统, 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性服务
在互联网平台上, 建立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网站, 尤其是农村基层服务网站。同时不断地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丰富, 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同时要组织专家进行定期的交流和座谈, 实现与农民之间的互动。
4 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所应做的工作
4.1 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的能力, 精细化系统的预警预报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不断提高其预报能力, 尤其是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预报能力。提高监测预警的密度,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程度。
4.2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设, 扩大覆盖范围
建立覆盖范围更加宽广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要做到区域范围内由县级通过乡镇级到达基层村级甚至精细到户的信息的传递。采用多种途径和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 增大信息传递量。
4.3 建立起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
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 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完善基层的气象设施和工作人员的配置, 使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更具联动性。
4.4 提高农民的防范意识, 健全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做到预防为主
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的意识,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增强灾害的自救能力。对基层公共设施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并采取措施增强其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5 结语
农业的稳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健全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可以有效增强农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向辉, 雷玲.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适应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2]王石立.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方法研究概述[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
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 篇9
1 气象预警信号的种类、等级、发布流程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 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 (一般) 、Ⅲ级 (较重) 、Ⅱ级 (严重) 、Ⅰ级 (特别严重) , 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的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的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可以主动拨打12121或当地气象局咨询, 或通过电视、广播等手段获得预警信息。
2 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
灾害来临前, 首先不要恐惧、紧张、惊慌, 要镇静, 更不要对外来救助失去信心。提早准备防灾物品, 如准备清洁饮用水、食品、常用药物、雨伞、手电筒、收音机、手机、绳索、御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等。积极参加意外伤害保险, 以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害。
2.1 台风
2.1.1 台风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1) 关紧门窗。
(2) 如果房屋是危旧房屋, 应组织马上转移避险。
(3) 应及时停止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 并做好人员的疏散工作。
(4) 不要到台风可能经过的地区旅游或海边游泳, 更不要乘船出海。
2.1.2 台风来了的应急措施
(1) 关好门窗, 尽量不要外出。可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 以防玻璃破碎伤人。
(2) 如果在外面, 千万不要再临时建筑、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
(3) 如果你在水面上 (如游泳) , 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4) 如果又遇上打雷, 应采取防雷措施。
(5) 强台风经过期间的短时风小雨停, 可能是台风眼经过, 此时一定要在房子里或原来的藏身处等待一段时间, 不要急于到室外。
2.2 暴雨
2.2.1 暴雨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1) 如果是危旧房屋, 或处于地势低洼地方, 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2) 暂停室外活动, 应立即组织人员到高处暂避。
2.2.2 突发城市雨涝的应急措施
(1) 尽快撤到楼顶避险, 立即发出求救信号。
(2) 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 过马路要小心。
(3) 雨天汽车在低洼处抛锚, 千万不要在车中等候, 要及时离开汽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4) 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 也不要爬到泥房的屋顶。
(5) 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 一定要迅速远避。
(6) 如果已被洪水包围, 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或学校、老师、家长等取得联系, 或直接拨打110、119求救电话, 报告自己的确切位置和险情, 积极寻求救援。
2.2.3 突遇山洪的应急措施
位于山区的人员, 在暴雨期间一定要提防山洪灾害。
(1) 山洪暴发时, 不要沿着沟谷往下跑, 而要向两侧高处快速躲避。
(2) 山洪暴发时, 千万不要涉水过河。
(3) 被山洪困在山中, 应及时拨打110、119电话, 或发出求救信号, 寻求救援。
2.2.4 山区旅游如何躲避泥石流
雨季到山区旅游, 要提防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1) 在泥石流多发季节 (比如夏季) 内, 尽量不要到泥石流多发山区旅游。
(2) 野外扎营时, 不要在山坡下或山谷、沟底扎营。
(3) 发现泥石流袭来时, 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要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
(4) 千万不要在泥石流中横渡。
(5) 在泥石流发生前已经撤出危险区的人, 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收拾物品, 应等待一段时间。
(5) 尽快与当地政府、防灾部门取得联系, 或直接拨打110、119求救电话, 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 积极寻求救援。
2.3 暴雪
2.3.1 遇暴雪天气的防范措施
(1) 注意添衣,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2) 尽量不穿硬底或光滑底的鞋, 要当心路滑跌倒。
(3) 路过桥下、屋檐等处时, 要小心观察或绕道通过, 以免因冰凌融化脱落而被砸伤。
(4) 如房屋是危旧房屋, 应迅速撤出。
(5) 提防煤气中毒, 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学校或家庭。
(6) 遇暴风雪时, 应暂停室外活动。
2.4 沙尘暴
2.4.1 沙尘暴来临之前的准备
(1) 关好门窗, 可用胶条对窗户进行密封。
(2) 如果是危旧房屋, 应马上组织人员转移避险。
(3) 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应及时停止, 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4) 准备口罩、纱巾等防尘防风物品。
2.4.2 对付突然袭来的沙尘暴的应急措施
(1) 尽量减少外出, 待在门窗紧闭的室内。
(2) 如果在室外, 要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3) 遇沙尘暴看不清路时, 不要乱跑乱窜, 可背向沙尘暴来向蹲下, 等待沙尘暴过去。
(4) 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 应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
2.5 高温
2.5.1 遇高温天气的防范措施
(1) 收到高温预警信号后, 要及时采取防暑措施。比如准备防暑降温饮料和常用防暑药品。
(2) 安装的空调、电扇不要直接对着头部或身体的某一部位长时间吹。
(3) 白天避免或减少室外体育活动, 尤其是10~16时尽量不要在烈日下运动。
(4) 外出旅游, 应采取防护措施, 如打遮阳伞, 穿浅色衣服, 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
(5) 不可过度吃冷饮, 不要暴饮暴食, 避免肠胃不适。
(6) 浑身大汗时, 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 应先擦干汗水, 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7) 不宜在阳台、树下或露天睡觉, 适当晚睡早起, 中午宜午睡。
(8) 要留神蚊、虫咬伤, 避免开水、滚油烫伤等, 因为高温时伤口易发炎, 不易愈合。
2.6 雷电
2.6.1 室外防雷
(1) 如果遇打雷、下雨, 不要奔跑赶路, 应迅速寻找并躲入有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如正在汽车内, 不要下车, 要紧闭车门车窗。
(2) 应远离树木、电线杆、烟筒等尖耸、孤立的物体。
(3) 在旷野里没有合适的避雷场所时, 可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蹲下, 双脚并拢, 身向前屈。
(4) 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 不要把羽毛球拍、网球拍等物品扛在肩上。
(5) 万一发生不幸的雷击事件, 同行者要及时报警求救。
(6) 不要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
2.6.2 室内防雷
(1) 关好门窗。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
(2) 不要靠近, 更不要触摸任何金属管线, 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
(3) 尽量不要使用家用电器, 如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电话等。建议拔下所有的电源。
(4) 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2.7 冰雹
遇冰雹天气的防范措施如下。
(1) 关好门窗。
(2) 暂停户外活动。
(3) 遇冰雹来临时, 不要在高楼、广告牌、烟筒、电线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尤其是在出现雷电时。
2.8 大雾
遇大雾天气的防范措施如下。
(1) 有晨雾时最好不要开窗。
(2) 尽量不要进行露天集会。
(3) 穿越马路时, 要看清来往车辆, 遵守交通规则。
(4) 外出时可戴上口罩。
(5) 骑车要减速慢行, 听从交警指挥。
(6) 乘车 (船) 不要争抢;遇渡轮停航时, 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2.9 道路结冰
从秋末到春初, 如果地面温度低于0℃, 道路上会出现积雪或结冰现象, 易使车轮打滑, 行人跌倒, 造成摔伤, 因此要注意防范。
(1) 注意添衣保暖, 出门最好穿防滑鞋。
(2) 人员和车辆在路上, 要小心慢行。
(3) 听从交警指挥, 出现绿灯信号后, 才能从斑马线穿过马路。
(4) 不要在有结冰的路面或空地上玩耍。
2.10 龙卷风
2.10.1 室内防范
(1) 在室内, 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
(2) 在楼上, 应立即转移到一楼, 暂避到比较坚固的桌子底下, 抱头蹲下, 或躲在厨房、卫生间里。
(3) 如房屋是危旧房、活动房或其他的简易临时房屋, 应立即撤出。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10.2 室外防范
(1) 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垂直方向逃离, 就近寻找低洼地面趴下。
(2) 要远离大树、电线杆, 以免被砸、被压或触电。
(3) 如在车上, 立即离开汽车, 到公路旁的低洼地躲避。千万不要待在汽车里。
(4) 在公共场所, 要服从指挥, 有秩序地向指定地点疏散。
3 结语
遇到气象灾害危机生命安全时, 或遇其他紧急情况, 可拨打110、119或120求救。
以上是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面临灾害时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 旨在提高大家的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 突发性气象灾害问题变得更为显著。本文以气象科普的观点阐述气象预警信号的种类、等级、发布流程及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
灾害性气象因素 篇10
1 大风灾害给石油化工企业带来极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
大风能刮断电线竿、折断树木, 使围墙倒塌。大风还能吹倒井架及烟囱等细高直立的物体, 它们在倒落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砸伤人、砸毁房屋或设备, 以及折断电线引发火灾等事故, 更大的风力还能直接摧毁建筑物及大型设备, 2003年春季4月塔化公司的冷却塔曾经被大风刮倒、歪斜, 直接经济损失达几百万元。另外大风常常伴有强沙尘暴, 吹翻汽车甚至运送油品的火车, 将汽车挡风玻璃吹掉, 大量吹起的沙砾将车体表面油漆磨光, 沙尘暴较强时由于能见度极差而使交通中断。
另外, 风对高架设备上的工作操作以及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都构成很大的威胁。故不论在设备加固设计中还是在高空作业及平时设备维护中, 大风危害都是值得重视的安全性因素。
1.1 大风灾害天气成因和预报指标
(1) 强冷空气的入侵是造成大风的主要原因。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与大尺度的天气形势演变密切相关, 要着眼于高空主导系统和地面气压场的演变特征。气压梯度是形成大风的根本动力, 当气压梯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产生大风天气, 直接反映在地面实况图上就是沿天山一带的气压梯度明显加大。在中亚地区 (主要是西方路径冷空气影响) 和巴尔喀什湖 (主要是西北或北方路径冷空气影响) 等关键区有天气系统, 地面图上形成北高南低或西高东低的气压场, 就会有向南或向东的气压梯度, 产生动力作用。另外还有热力原因, 南疆热低压发展引起对流加强, 导致局地大风。天山南北或帕米尔高原东西向的气压梯度达到15hPa, 大多有大风天气, 气压梯度达到25-30hPa, 就会有较强大风。
(2) 从冷空气移动路径及强度变化, 结合新疆地形和本站要素来判断大风的强弱, 看冷空气是主体进入南疆还是受小股扫尾的冷空气影响, 当冷高中心移到北疆中部, 南疆东灌天气开始。4月地面冷高中心数值最大, 参考值1027.5-1045.0hPa, 5月以后冷高中心数值逐渐减小。
(3) 冷空气主体沿天山以北东移或东北上, 主要影响北疆天气, 主体冷空气没有翻天山进入南疆, 天气不会太强, 本地受扫尾的小股冷空气影响, 则以阵性大风天气为主。如果本地受移动速度在10经度/天左右的移动性低槽影响, 往往大风较强, 持续时间也较长;而受移动速度<5经度/天的稳定性低槽影响, 则天气较弱, 多为阵性大风。
(4) 本站要素反映, 气压距平达-6hPa, 预示1-2天以后天气有明显变化, 一般大风为-7hPa, 有强风时可达-8——10hPa左右, 最强的寒潮大风, 气压距平可达-10hPa以上。刮大风时气压上升较快, 一般上升幅度2.5 -3hPa/日, 大风较强时气压上升更快, 可达十几个hPa以上;由于近地面热低压发展产生扰动或层结不稳定, 在17-23时内本站气压出现骤降骤升的情形, 在气压上升过程中突然起风。
(5) 库车偏北大风由较强的冷空气北翻造成, 所以库车大风以偏北风为主, 风速也比较大, 跟踪服务时可根据风向判断能否达到大风。
(6) 大风按地面冷高移动路径可分为西方路径、西北路径、北方路径和超极地路径类。
(7) 移动性低槽天气较强, 刮风时间长, 风力也较大, 为持续时间较长的系统性大风;稳定性低槽多为阵性大风, 系统性大风天气很少。
1.2 防风对策
加强防风灾职能, 提高防风灾意识。将平时防风对策和风时应急措施结合起来。有时大风、沙尘暴天气突然在夜间发生, 如果事先不了解天气变化, 可能无法预防。所以还应根据天气预报做好大风、沙尘暴的防御工作, 以便减少灾害损失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1) 钻井工地防风对策。
①如果发生大风刮倒井架事故, 将会严重危害生命及财产安全, 所以要从设计上提高井架的抗风能力, 保证井架的安全度。在大风季节尤其要注意严格按井架设计要求安装井架、锚墩和绷绳。对于最大风速有可能超过设计标准的井架, 在大风季节应增加抗风措施, 如加拉绷绳等;
②大风季节, 应注意收听气象局发布的大风预报, 井队收听到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大风警报时, 应迅速通知各施工现场采取全面的防风措施;
③合理安排施工, 在大风到来之前, 不安排下套管、电测、固井等大型施工, 以免发生卡套管、固井套管“灌肠”等重大事故, 在8级以上大风到来之后的上述施工一般停止, 待大风过后再进行作业;
④正在钻井的井队, 在遇到8级以上大风时, 应停钻, 将钻具提离井底25cm或提至技术套管内。对于裸眼井段较长的井, 停钻后每隔15分或30分要活动一次钻具, 每次下放钻0.5m, 当钻具放到井底时, 可采用2/3钻具悬重压弯钻杆, 防止井下钻具粘附卡钻;
⑤对于已打开的油气层, 在出现井涌等特殊情况下, 遇有特强大风、强降温不能作业时, 以保井下为主, 关闭防喷器, 观察井口压力变化, 待大风过后处理;
⑥风后应对各种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维护, 确认其处于完好状态后方可再进行作业;
⑦大风季节钻机搬迁时极易造成风灾事故, 应特别注意防风问题, 主要对策有:6级以上风力应停止起放井架和高空作业, 不得吊装列车房、机房保温块等受风面积大的物件, 以避免吊车翻车;6级以上大风, 应停止整体托运井架作业, 并用4台拖拉机对角线绷紧固定井架;安装、整体托运井架中途过夜或暂停时, 要拉好4条临时绷绳, 用拖拉机作为锚墩, 并刹车固定以防止突然起风;
(2) 油田输配电线路防风对策:
①严格按防风标准设计施工;
②定期巡查检修输配电线路。
2 暴雨洪水灾害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影响
2.1 库车大到暴雨灾害天气成因和预报指标分析
根据库车历年大到暴雨降水个例分析情况, 造成本地大降水天气影响系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亚槽 (涡) , 另一类为巴尔喀什湖低槽。
(1) 中亚槽的形成常是北支槽发展东南下, 与原在中亚的弱槽结合而成。地面高压路径大多从北欧东南移至咸海, 再从咸海沿45°N东移。另一种是黑海东移的南支槽在东移中得到北支冷空气的补充, 而在中亚形成明显的槽。
(2) 巴尔喀什湖低槽东南下为阿克苏东部大降水型:巴尔喀什湖低槽是北支锋区上的系统, 低槽为东北-西南向, 在有冷空气配合低槽东南移过我区时, 常造成库、沙、新区域大降水。
(3) 水汽输送及源地:①东方路径:即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汽通过低层偏东风的输送, 经河西走廊、东疆地区进入本地;②西方路径:即中亚地区的水汽被偏西风或西北风输送到本地上空;③偏南路径:一般是在500hPa上较明显, 即中高层的水汽在西南风或偏南风引导下翻越青藏高原到我区上空。
(4) 当云团的云顶亮温低于-30℃时, 容易发生较大降水, 云团分布较均匀时, 造成的降水较小;当云团移速快, 且云顶亮温随时间很快递减时, 或者我区上空的云系为逗点涡旋云系, 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时, 造成的降水常常较大。
(5) 乌拉尔山脊的存在是导致冷空气南下的重要环流系统。大降水落区在库、沙、新区域的影响系统中, 巴尔喀什湖低槽 (涡) 占91.7%, 中亚低槽 (涡) 占8.3%, 大降水落区与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切变线和风场辅合对我区夏季大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6) 500hpa温度露点差≤4℃为湿区, ≤2℃为饱和区, 大降水落区就在湿区或饱和区内, 500hpa高湿中心对大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7) 垂直运动会引起水汽、热量、动量等的垂直输送, 对大降水有重要的贡献, 垂直上升运动强中心为大降水落区。影响系统的走向对大降水落区影响较大, 大降水落区与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
(8) 850hpa或700hpa的偏东气流有利盆地水汽聚集, 对流层中层500hpa的偏南气流和高层200hpa的偏西气流等三支气流互相配合, 有利加强水汽辅合上升, 对青藏高原的水汽向我区源源不断地输送起重要作用, 有利于我区大到暴雨的发生。
3 沙尘暴灾害天气成因、预报指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3.1 沙尘暴灾害天气成因和预报指标
沙尘暴灾害天气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监测、预测问题一直是各部门关注的热点。由于沙尘暴的发生是气候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成因主要有: (1) 冷空气活动异常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条件, 而乌拉尔山脊的存在是有利于冷空气南下的重要环流形势, 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 沙尘暴次数偏多, 否则偏少; (2) 本地沙尘暴主要受中亚和巴尔喀什湖关键区的低值系统影响, 其中心如果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 就容易产生近地面层大风和上升气流, 加上冷空气移来时形成上冷下暖强烈的热力不稳定层结, 和源区土壤干燥、疏松等原因, 有利于地面起沙上扬,
形成沙尘暴; (3) 大风区与强涡度梯度带一致, 强风速切变形成的涡度输送有利于加强低值系统, 进而增强风场, 对沙尘暴发生有利。
本地沙尘暴主要取决于沙源、下垫面的干湿状况和中强以上冷空气活动的频繁程度。库车地处全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 沙源非常充足, 加上本地环境条件比较干燥, 历年沙尘暴资料分析表明: (1) 库车2-11月份无雨日数一般在15天以上; (2) 中亚和巴尔喀什湖关键区有较强的低值系统, 预示未来西方和北方有冷空气入侵本地; (3) 风力达4-5级以上时可吹起大量的沙尘, 风力达6级以上可造成沙尘暴, 这3条可以作为日常业务中沙尘暴的预报指标。即:当地表干燥, 中亚和巴尔喀什湖关键区有较强的低值系统, 风力达到临界指标等导致沙尘暴灾害天气发生的条件具备时, 是沙尘暴天气的预报依据。
3.2 沙尘暴灾害天气对生产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由于沙尘暴发生时能见度极差, 污染严重, 空气质量较差, 对设备安全和人员健康有较大危害。对石油化工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反映在:产品质量下降, 产品出率降低;大量沙尘易进入精密设备和仪器中, 增大机器磨损, 增加防尘、过滤设备投资。因此选购有效防尘设备时, 为节约经费, 应考虑本地历年大风、沙尘暴资料情况。
防御沙尘暴、扬沙、浮尘危害, 要根据天气预报提前采取门窗密封措施, 并调节室内温度, 使各种精密设备保护完全。在住房和厂房设计方面, 要能达到保证人体最舒适的室内小气候, 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历年气候资料和各类灾害天气的分析总结, 确定对石油化工项目建设、生产和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各类气象服务指标和防御对策, 不断提高大风、沙尘暴、暴雨等对石油化工项目设计、施工、生产、安全方面有重大影响的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 做到提前防范, 这也是减灾增效,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家宝, 史玉光.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2.
[2]手册编写组.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6.
【灾害性气象因素】推荐阅读:
突发气象灾害05-18
气象灾害管理08-15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06-23
气象灾害危机管理11-10
气象灾害防治条例12-05
气象灾害防御科学发展05-15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论文05-26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08-08
气象灾害应急决策平台07-27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