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的胡杨树

2024-10-18

江南水乡的胡杨树(精选9篇)

江南水乡的胡杨树 篇1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周围区域由于纵横交错的河湖网络而被称为江南水乡, 本文以江苏苏州以东的古镇甪直、斜塘、周庄等地区为研究对象, 它的演变历史形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审美文化, 向人们传达了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及文化内涵。其中江南水乡地区的传统服饰正是这一文化内涵的表达形式, 在汉族民族服饰形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尤其是服饰的色彩, 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审美文化, 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树立了自己的地位。

关键词:江南水乡,服饰色彩,人文色彩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

1. 中国传统五色观

中国古代传统的服饰色彩分为正色, 间色及金银色, 以黄、青、赤、黑、白为正色, 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相结合, 并且赋予了传统色彩鲜明的哲学、伦理、宇宙等多种思想, 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念。在古代的印染技术历史中, 《荀子》的《劝学》中总结了织物的染色经验, 文中提出了“青, 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的观点, 而其中传统的江南水乡女服就是以五色中的东方色青色作为主体色的, 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服饰色彩观。

2. 中国服饰色彩的习俗文化

(1) 丧葬服饰色彩

在丧葬服饰色彩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等因素都对其产生和发展有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宗教的影响对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特别大。通过史料的记载我们知道自东周儒家丧礼推广后, 丧服都用素, 本色, 不加修饰, 因此我国的丧服为白色。白色在宗教中能反映其转世的思想, 这是从一种社会身份过度到另一种身份的标志。

(2) 婚礼服饰色彩

婚礼是最重要的过度礼仪之一, 而我国红色的婚礼服饰, 也是受到宗教礼仪的影响。首先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因为婚礼是大吉的礼仪, 所以在婚礼中需要使用大吉的色彩, 而红色正是代表吉祥的象征色。红色有辟邪的蕴涵, 红色及赤, 朱丹被赋予看祥瑞, 正义等内涵, 常用来表示祥瑞或神仙灵物。从而也反映出来红色的特殊地位及人们对红色的偏爱, 在婚礼中穿着红色的礼服正是寓意着吉祥。

二、江南水乡传统女服色彩解析

1. 江南水乡传统女服概况

江南水乡服饰的历史形成演变已逾千年。一套完整的江南水乡传统妇女服饰包括包头、眉勒、大襟拼接衫、作裙、束腰, 百褶作裙, 大裆裤、卷绑和百衲绣鞋。这些是妇女中保留最多的装扮, 是适宜从事生产劳动和生活的日常服饰, 显得清新自然, 鲜艳俏丽。在婚丧礼仪活动中则穿着别具特色的礼仪服饰。其独特的形制搭配和色彩工艺使其服饰获得了苏州少数民族之称。其服饰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充分显示出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实用性、传承性、和稳定性, 从中可以发现劳动人民服饰文化演变的轨迹。

2. 江南水乡传统女服色彩表现

(1) 主色调以青, 蓝, 黑为主体的冷色体系。

江南水乡传统女服的主体部分色彩, 一般以青、蓝、黑、白为主, 这四种色彩属于冷色调, 冷色调宜于搭配, 不同的服饰部件的主色调也不尽相同, 其中, 打拼接衫, 裤和卷绑以蓝色为主, 作裙和鞋以青色和黑色为主, 包头和眉勒的主体色均为黑色, 而穿腰束腰则是上述颜色的综合, 蓝色代表深邃、雅致, 青色代表生命、和平, 它们给人朴素、大方、自然的感觉, 这几种颜色让人联想到蓝天, 白云、田野, 这与她们生长在青山绿水、小桥窄巷的自然环境, 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生活习惯相契合。这样的用色习惯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让人产生美的感觉, 凸显了江南水乡民间服饰区域个性色彩风格。

(2) 无色系穿插应用

色彩中黑、白、灰等色通常被称为无彩色。从字面上讲, “无”便是没有, 根据科学测定, 白色是各种有色光的组合, 黑色则是各种颜色的调和色, 灰色则是从白色到黑色的过渡。水乡当地的建筑常用白墙黛瓦, 黑白相间;吴门画派也都以黑白为主。这些因素都形成了江南水乡传统女服的特殊审美个性和风格。黑色是明度最低的色彩, 给人以稳重的感觉, 而白色为明度最高的色彩, 给人清秀的感觉, 两者结合到一起, 明度的对比提高, 黑色更黑, 白色更白, 给人带来清新, 朴素, 沉静的感觉。黑白作裙的彩色折线, 黑底绣花鞋和包头巾上的彩色绣花共同构建了无色系和有色系的经典组合。这颜色穿插不但突出了明暗对比的变化, 还使整体色彩达到协调统一, 让穿者增添了几份雅致。

(3) 艳暖色等装饰色彩丰富多彩

江南水乡传统女服通常以青、蓝色为主, 这难免让人产生沉闷的感觉, 因此她们喜爱用极少的暖色作为点缀, 体现了以冷为主, 暖色为辅的配色原则。例如在江南水乡服饰中红色做为装饰色彩就有大红、桃红、粉红等, 各种鲜艳活跃的红色点缀于冷色系的服饰上增加强烈的视觉效果, 有画龙点睛的审美效果, 作为点缀色以暖色和红色居多就是最好的证明。江南水乡服色的象征性和装饰性共同演绎着色彩表现性的升华, 在以冷色调为主的环境衬托下, 把江南水乡女子的别致, 俏皮, 灵气勾勒的淋漓尽致。

3. 江南水乡传统女服的人文色彩

江南水乡传统服饰从表面上看只是人体的附加物, 但实际并非如此, 它不仅是表达江南文化、地域、历史流变和社会发展的外在视觉语言, 还记载着江南民间社会情感和习俗积淀。从形式上看, 水乡服饰的色彩和造型的搭配就是江南水乡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蓝青花绿相映的大襟拼接衫, 细致宽松的作裙及穿腰束腰配青莲包头藕花兜与江南水乡花红柳绿的乡间美景和黑瓦、白墙的水乡建筑浑然天成。从天空的色彩到整个自然环境的色彩再联想到服饰的色彩, 表现了水乡女子青春与活力, 纯净不失文雅, 体现了东方女性的秀丽文雅。

从内涵上细细品味, 它又淋漓尽致的传达着江南水乡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及意境。这种谐和统一的场景就如同是天成, 没有丝毫雕琢, 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合一, 不仅在色彩和形式上, 而且在整个场景都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气息, 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审美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了自己的地位。

三、江南水乡传统女服色彩的发展与传承

1. 江南水乡传统女服的濒临文化

20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 市场自由化, 科技数字化, 工业进程的逐步加快, 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丰富硕果时, 传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冷落。江南水乡传统服饰的内涵已被悄然改变。原先由方便劳作御寒保暖的传统服饰多数已经注入时尚气息, 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而有些则已荡然无存, 更是存在了博物馆里。这不得不让我们警醒, 注意保留自己民族的独立性和自我性是非常重要的。

2. 江南水乡传统女服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随着人们不断的继承与发展, 便创造了一部人类的文明史, 同时又孕育着文化的弘扬与延续。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着美丽, 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 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其中对于传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措施上切实可行;在经济上要有支撑。在对于当今的年轻人则应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做到彰显自己的特色, 不断地产生新的时尚民族服饰。

参考文献

[1]桂若棣.时尚, 档案, 以及“江南水乡服饰博物馆”……[J].档案与建设, 1999, (11) .

[2]崔荣荣, 张竞琼.江南水乡民间女服色彩解析[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1) .

[3]张竞琼, 张宇霞, 徐健飞.立足于“美用一体化”的甪直水乡妇女民俗服饰[J].纺织学报, 2002, (06) .

[4]张竞琼, 崔荣荣, 刘水.江南水乡妇女首服的形制与渊源[J].纺织学报, 2005, (05) .

江南水乡的胡杨树 篇2

南北朝汤惠休

葳蕤华结情,婉转风含思。

掩涕守春心,折兰还自遗。

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

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深堤下生草,高城上入云。

春人心生思,思心常为君。

2 、《澡兰香淮安重午》

宋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箬。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沈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翦菖浦自酌。但怅望、一屡新蟾,随人天角。

3、《卜算子》

宋张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

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

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4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5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宋陆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江南水乡的胡杨树 篇3

一、追忆:梦寻江南

(一) 江南何处寻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近代专指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 即通常所说的苏 (苏州) 、嘉 (嘉兴) 、湖 (湖州) 地区。整个江南地区处于亚热带, 地势平坦, 气候温润, 物产丰富, 交通便利。由于有长江、太湖、阳澄湖以及富春江等密布的河湖水系, 形成水网地区。江南水乡在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 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形成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二) 诗情画意是江南

(来源:网络)

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提到江南形象,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

江南水乡诗情画意, 以“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为例, 她“镇为泽国, 四面环水, 港汊分歧, 湖河联络, 咫尺往来, 皆须舟楫”, 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故有“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最美是周庄”之说。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曾言“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还是“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欧洲人心目中最向往的目的地”、美国政府评出的“世界最佳魅力水乡”、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这些都反映出以周庄为杰出代表的江南水乡, 其诗情画意已得到全球认同与赞赏。

(来源:周庄旅游网)

(三) 江南水乡印象之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1.江南之水——江南印象的绝美之处在于其清澈如镜、可观可用的江南之水。水经门过院, 既是人货运输交通要道, 也是空间组织骨架, 更是联系城乡的纽带, 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洗衣、洗菜、聚集、交流的场所。江南的河道形态在“井”字基础上有增有减, 可为“一”、“十”、“上”、“井”、“田”字等, 相应地, 因水而生的水乡形态也就有了带形、星形 (如南浔、甪直、乌镇) 、方形 (如周庄) 和团形 (如同里、西塘) 之分。

2.风物古桥——桥是因水、街交通需要而形成的构筑物, 也是江南水乡经济和社会活动最活跃的载体。桥底可通行船只, 桥头可成货物集散贸易的广场, 当然, 桥也是人们赏景、留念的好去处。至于周庄的双桥, 则因伟人邓小平、画家陈逸飞等被赋予了更美的意境和更深的内涵。

3.河岸水埠——水埠是水乡生活的依靠, 常为洗涤、取饮水、停泊、交易之场所, 依使用权属不同可分三种:公共、半公共和私用水埠。半公共水埠最有特色, 它是妇女的领域性空间, 在此可以劳动、交流信息、调解邻里关系等。众多的半公共水埠构成了具有归属感的社会生活空间格局。

4.多彩景观——江南水乡有丰富、良好的空间系列, 每处空间都可作为起始、过渡、转折和高潮。如果要问能有多少个空间系列的话, 那么答案则是无数个。江南水乡基本做到了步移景易:每移动一次脚步, 便有不同的景观呈现眼前, 朝不同方向看, 又是另一番景致。交通水陆相联, 各个空间虚实相间, 建构筑物与河边绿树交相辉映;竖向上高低错落, 水面、船只、护坡、墙基、窗户、阳台、屋顶、烟囱、杆线等共同组成了具有优美天际线的建筑人文景观;平面上进退有致、开合有方、张弛有度。

5.古镇街市——街市, 是江南水乡经济活动及人际交流最为集中的地方, 也是其富庶繁盛的表现。街市活动离不开“雅典宪章”中论述的“居住、工作、交通、休憩”这四大基本活动。步行交通方式使得街市空间变得随意而狭窄, 延伸到各条街道上的商业活动常给街市增添了不少热闹与祥和。发达的经济、重商思想和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 使得江南民众亦农亦贾、亦文亦士, 当地的地主官僚、商人、士大夫、小手工业主、手工艺人和农民可以共存共荣, 形成一种颠覆“工商皆末”思想的和谐社会形态, 反映在空间形态上便是一种因河顺道、适应市场、尊礼重教、自然与秩序完美融合的独特建成环境。

6.传统建筑——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在其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自在生成, 布局自由、功能简洁, 组合精练, 以淡雅简约著称, 色调以黑、白、灰为主基色, 尺度小巧宜人, 空间开合有度, 轮廓柔美, 细部灵活而精巧, 处处体现了自然和人性的思想。“上宅下店”及“前店后坊 (后宅) ”等集产、商、居为一体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一种复合、集约与高效的经济思想。

(来源:周庄旅游网)

7.百年老店——水乡古镇的药铺、酒坊等诸多百年老店风采依旧, 让人不禁感叹其历史及文化影响力, 并感动于它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8.特色美食——江南多美味, 以水产、蔬菜为主的特色美食和具有水乡独特风情的点心 (如春节的年糕、元宵节的汤团、清明节的青团及中秋节的月饼等) 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周庄最有特色的就是“万三肘”和“万三蹄”。其他还有万童子黄瓜、虾糟、三味圆、莼菜鲈鱼羹、百叶包肉、焐熟荷藕以及周庄人品“阿婆茶”时搭配的菜苋、瓜子、酥豆、各式蜜饯和点心等。

9.传统工艺——江南水乡古镇最出名的工艺有苏绣、女红、编织、雕刻、茶艺、点心制作、酿造、金属打造等。

10.生活方式——江南地处长三角太湖流域的湖积平原, 许多零星自然湖泊沼泽与因农业水利和交通需求而人工开凿的运河相结合, 形成了以太湖为中心、纵浦横塘的水网体系。江南水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舟楫的便利和物资的丰厚使其人口聚集、商贾云集、街市繁华, 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成了最为常见的文化符号。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烙上了浓郁的水乡特色:“包头巾、束腰兜、绣花鞋”的妇女与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生活和交通方式一起构成了江南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摇灯船”、“鱼戏”等民俗活动使人流连忘返。

11.文化风俗——江南水乡文化源远流长、亦俗亦雅,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其典型代表。江南水乡凭借发达的水网体系所带来的交通优势, 造就了先进的稻作文化、商贾文化、技艺文化、士林文化、园林文化及市井文化等, 进而为成就多元复合、活力长久的江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乡悠久的历史、厚实的文化积淀再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 形成了具有古朴情调与淳浓韵味的阿婆茶、摇快船、斜襟衫和吴侬软语等民俗风情。

12.节庆活动——江南水乡有着丰富而别具一格的节庆活动, 在节庆活动到来之际, 人们总是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令人过目难忘的民俗表演。周庄特色的水乡节庆活动就有全福庙会、除夕撞钟、初一拜年、初五接财神、元宵灯会、端午节、中秋赏月、重阳登高以及玫瑰婚典等。

13.名人荟萃——自古“江南多才俊”, 水乡名人量大质重。仅周庄而言历史上曾有进士、举人20余名, 西晋文豪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都曾居周庄, 明代巨富沈万三则生长、发迹于斯, 当代作家三毛、画家陈逸飞等均钟情于周庄。

14.精神价值——“人与环境高度和谐, 人与人和睦相处, 经济自由平等, 重视人性和家庭关怀, 关注心灵与空间契合”等, 这些精神价值是体现江南水乡自然、艺术和哲学完美结合的精华, 是中华精神中难能可贵的重要财富。

二、反思:梦醒江南

江南水乡古镇保持了相对完整的古镇风貌、纯朴无瑕的水乡生活、原真的历史遗产。随着江南水乡旅游的兴起和第三产业的兴起, 远近的旅客纷至沓来 (周庄古镇仅在一个长假中便接待了近百万人次的游客) , 古镇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自由化、文明城市化、科技数字化、生活时尚化和政治民主化等诸多进程的混杂进行, 江南水乡古镇面临着新的巨大压力。

(一) 商业化倾向过于严重

虽然说亦文亦商是江南水乡的特色, 但是凡到过周庄的人都会感叹:“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显而易见的是, 随着游客流量的大量增长, 很多昔日的水边民居小筑都已变成了一个个鳞次栉比的小商铺。人们一味地以经济效益第一, 把遗产地视为“摇钱树”, 使得本来有益于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旅游、商业等活动开始变利为弊。不断膨胀的纳金心理、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商业气息, 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过度的商业化, 导致了整个古镇历史真实性的逐渐丧失。

过度商业化已经使得古镇人的思想不再淳朴, 这对江南水乡古镇的形象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举例而言, 以前要是看到有人在店内或者店外画画, 画者都会报以一个亲切的笑容, 根本不介意你是否在拍照。然而, 当笔者近来去周庄时, 却在欣赏一个店主画画时被报以强烈的反感和厌语, “不买你来看什么”?这种只为卖钱而艺术的现象实在是玷污了周庄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美誉。试想, 当大众艺术作品不再让人欣赏而只是成为一种交易商品时, 当从艺之人的目的仅仅为了商业利益之时, 当艺术家都只看重钱的价值之时, 还有谁会在意金钱以外的价值呢?思想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比物质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更值得让人们关注。

(二) 社会结构出现分异

据调查, 许多原来居住在水乡周庄古镇的居民已经外迁, 如今进入的大都是没有当地生活历史的外地商人。即使有留下的原住居民, 也多半是老人, 中青年人几乎都不在故地生活, 小孩也随着父母的离开而减少, 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预见, 这样的社会结构是不利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的, 更不利于古镇形象和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 由于现代人都不再遵从儒学、佛教、道教及世俗观念的混合社会意识, 他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因社会地位、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 人际之间的交流也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而有了明显的差异, 在一些经济社会活动中甚至开始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空间分众所属、分层布局、分异隔离等现象。而这些变化趋势, 将给人们带来许多深层忧虑, 需要尽早加以关注和改善。

(来源:周庄旅游网)

(三) 传统生活气息渐失

现存建筑的老化, 生活设施的不完善, 水火灾隐患的存在, 似乎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因此, 许多年轻人不愿住在老镇区, 而是纷纷迁往新区或大中城市。同时, 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 这也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由于这种类似的原因, 古镇原有的生活气息逐渐消失。如今人们已经很难看到老人在桥头含饴弄孙的场景了, 走在街上的不再是居民, 而是大量的游客。这使人不禁生疑:这还是属于我们的江南生活场景么?

(四) 新旧反差过于强烈

行走于古镇中心区, 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水乡世界。然而, 如果我们走向水乡的边缘, 就会发现, 这里的新旧反差何等的强烈!新的仿古建筑、新的健身器械、新的铁栏杆、又大又高的建筑尺度和街巷尺度, 就连人们的衣着谈话也透露出一丝丝与古镇的格格不入。这种形象和景观环境对于一个传统江南水乡古镇而言, 几乎可以用“叛逆”两字来形容。

(五) 旅游人口过度集聚

江南水乡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 旅游量过于饱和, 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因此常常出现消费过度集中, 旅游地交通拥挤、住宿紧张、吃饭困难、景点爆满、价格上涨、服务质量下降乃至客人投诉增加等种种负面现象。尤其在旅游旺季, 水乡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 不仅无法正常游览, 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 即所谓的“旅游公害问题”。所有这些不仅降低了旅游质量, 也贬低了自身印象, 更极大地破坏江南水乡的文化和环境。

(六) 人工控管胜于自然

假如只是初到一些江南水乡古镇, 你会发现,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似乎所有的人、景点、活动等等是经过人的专门调控和管制。从买门票开始, 一直到逛街景, 看人的活动, 买东西, 吃饭等等, 见到的都是一系列熟练的商业模式操作。然而, 让人遗憾的是, 由于没有了居民的自行组织活动, 以往的自然和人情韵味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试举一例, 以前人们还可以看到鸬鹚捕鱼的场景, 但现在却只能看到被管制站在船上不能捕鱼的鸬鹚。这种情形之下, 人们无不感叹, 我们走的每一步和看到的每一个景都是经过人工严密设计和严格控管着的, 人们根本不能凭着自然之心和率性之情去体验水乡古镇的文化、历史、故事和景观。这不免让人油然升起悲哀和凄凉之感, 不只是为自己, 还为千年江南水乡古镇。

三、重塑:梦回江南

(一) 回归传统的江南人情韵味

水乡古镇应尽量减少在保护区内开设新的商店, 并逐步地把那些在空间和业态上与古镇发展不相容乃至相抵触的商业店面 (如一些向游客出售无本地特色小装饰品的商店等) 迁移到古镇区外面。水乡古镇应当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恢复有名望的传统“老字号”, 恢复江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还应重新挖掘构成水乡古镇整体空间环境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的项目, 通过发展观光游、情景游和体验游, 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 鼓励原住民返回故地居住

良好的社会结构和人群可以使水乡古镇在保持水乡形象和景观环境以及历史文化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及早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原住居民及其子孙返回故地居住, 同时吸引更多年轻的原住民人才留在古镇, 为古镇和游客服务。只有在人口的结构上得到恢复和重构, 古镇的社会结构才能得到巩固和延续。这不仅是一种期待, 更应该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

(三) 多层次提升江南水乡特色

“特色就是生命力”, 特色是群落中每个个体的“符号”和“标签”, 分清层次、尊重差异、突出个性是特色化的标志。要在三个层次上突出江南水乡特色:在低层次上, 需要保护历史建筑的单体和群落;在中观层次上, 需要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传统空间特色和环境特色;在高层次上, 则要对这种物质环境中所隐含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情趣进行创新, 使永恒价值融入时代价值之中。此外, 江南水乡要提升自身的特色品位, 无论是古镇全貌, 还是街巷群落, 都应当强化依水而舞、铺陈得体、舒展宜人、起承转合有序的诗意和画境, 以蕴含理解和联想的象征意境。

(四) 科学有序调控游客容量

从大的范围看, 可以通过江南水乡古镇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组织来实现地区旅游的区域平衡;还可以成立水乡古镇旅游区联盟, 对几个古镇的旅游线路、交通和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 方便游客在古镇之间的游览线路选择, 避免游客在某一古镇的过度聚集。从小的范围看, 每个水乡古镇都应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 以便进行传统节目的演出和无形遗产的展示, 使古镇区能进行“容量扩增”。还可以采取组织好旅游线路、分散游客服务设施、提高门票价格、限定游客数量或限时段开放等措施, 来有效降低游客的空间聚集度。

(五) 鼓励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目前, 大多江南水乡由于政府管控到位, 使得其社会经济秩序呈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 由于有的时候一些地方过分依赖行政手段, 使得水乡失去了其本来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提高水乡的自然活力, 应该鼓励居民和游客更多地参与到各种旅游活动和项目中来, 而不仅仅是让游客走马观花、让居民“守株待兔”。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并自发地组织一些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的活动, 这样既能够增进游客和居民之间的情感与互动, 还可使水乡印象和意境得以深拓和升华。

(六) 切实关怀弱势群体权益

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导致空间使用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些弱势群体难以在水乡发展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和保障。老弱病残、小孩和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均属弱势群体, 理应获得相关部门的特别关心和精心照顾。例如, 可以多结合一些旅游活动组织慈善活动, 以此通过宣传和募集资金来帮组那些有需要的弱势群体。又如, 古镇桥多使得残障人士无法通行, 要是能够巧妙设置无障碍设施和建立助残服务体系, 那么不仅可以体现江南文明的人文关怀, 对于改善古镇形象也是大有裨益的。

(七) 进行综合印象策划与设计

江南水乡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把握其中的点、线、面、体进行综合形象设计, 是改善水乡印象的有效策略。个性化的外部形象具有以下特征:融合性、地域性、功能性、文化性以及能动性 (可塑性) 。江南水乡有许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 历史事件、名人故事、民俗民情、传统手艺、文学名著、戏曲音乐、名特土产、古城遗韵、名仕人文、自然生态等许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展示, 包含着巨大的创意设计空间。因此, 水乡古镇的空间环境形象设计应本着“优化”的总体思路, 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针, “立足”于整体景观框架的形成;“着眼”于街巷、水面为基础的风貌建设, 改进主要街面、公共场所、活动等的特色形象;“着重”于古镇发展过程中对建设项目景观形象进行引导, 防范、淡化可能发生的矛盾;“完善”于良好的规划设计、评价体系和开发机制。

四、结语

以上笔者仅就对江南水乡理想梦境、遭遇的困惑及若干建议进行了论述, 希望能引起更多共鸣与关注。“共同的江南, 共同的梦想”, 期待有更多的人士来为江南水乡把脉和献策, 以便早日梦回江南。

参考文献

[1].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程沄云.太湖流域水乡小城镇街市活动与环境特色探讨.城市规划学刊.1986/6

[3].夏健.试论苏南水乡小城镇中心的城市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学刊.2001/1

[4].阳建强冷嘉伟王承慧.文化遗产推陈出新——江南水乡古镇同里保护与发展的探索研究.城市规划.2001/5

[5].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2

[6].徐少君张旭昆.199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综述.城市规划汇刊.2004/3

[7].阮仪三.以多层次的街区空间带动“步行区”的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05/4

描写江南水乡的作文 篇4

小时候,外公常常带我来这里游玩,我们在这里喂鱼,捉鱼,外公还会给我买许多好吃的东西,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琴糖,每一次我都玩的不亦乐乎。

新市古镇有几个主要景点:觉海寺,西河口。

说了这么多景点,我再来讲一讲那里的历史吧!新市古镇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不过光是陆续建造古镇就用了1200多年。

再来讲一讲美食吧,虽然好吃的不多,但每一个美食的味道都会让人终生难忘的,主要有:老汤面馆的羊肉面,张一品的羊肉,新市茶糕。你的口水是不是都流下来了呢?

江南水乡的胡杨树 篇5

这些古镇的选址和布局就和其他古建筑群一样, 受到传统文化和风水思想的影响, 天然而有秩序。它们十分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生态资源, 重视理水, 充分利用乡土建筑材料, 与周围环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形态丰富而不繁杂, 巧妙而不做作, 注重对比中的和谐, 渐变中的韵律, 形成了浓郁的乡土田园审美情趣。

归纳起来, 江南的水乡古镇在外观上有如下的特点:

1 黑与白, 光与影

象其他的江南民居一样, 古镇的建筑群体最强烈的特点是黑瓦白墙构成的点线面, 黑白灰的有机组合。在古代, 白墙原来的作用并非只是为了粉饰, 而是当时的一种生态选择。白粉墙防潮, 又能反射阳光, 而且这正符合古人宁静、素雅的审美情趣。在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 他们并没有追仿自然界已有的色彩, 而是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它通过自身良好的尺度, 有机变化的丰富组合, 以及黑白灰色调本身的高雅和兼容性, 得以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达到对比中的协调, 绿树、碧水和建筑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在这一幅“水墨画”中, 深色只用于屋顶、窗框等地方, 勾勒出了建筑清晰的线条和轮廓, 大面积的白粉墙则确定了画面朴素淡雅的主基调。周围的环境, 如小桥、流水、绿树等则成为了画面鲜活的点缀。建筑倒影于流水中, 阳光又使得周围的环境在白墙上落下深深的投影, 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

2 节奏与韵律

古镇的各式建筑都运用了大体相同的材料、结构、空间、平面构成, 形成了相同的色彩、质感乃至建筑符号, 体现着“趋同感”。这一趋同感构成了古镇的主要基调。而这一趋同又不是雷同, 相近中又有着千变万化, 这一方面体现在造型元素的组合搭配和本身技艺的精细变化上,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因为道路曲折, 建筑朝向各自不同, 每一个单体的建筑都有着不同方向的坡屋顶和对应的马头墙, 组成深色的面和线, 衬托在大面积的白色墙面里, 加上各个单体的高度、层数、规模也不同, 于是就形成了有机变化的建筑风貌。而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基本组合方式又非常一致, 所以就能够形成一个风格高度统一而面貌丰富多样的聚落景观。

3 虚与实

江南古镇的民居建筑大多是三合院或者四合院, 是一种虚实相生的建筑形式。并且总体来说是内向的, 对外是大面积的高耸实墙, 中间由围墙和房舍围合形成天井, 是家中人行走活动的主要场所, 更是屋内采光与通风的重要渠道, 有时还兼有晾晒衣物和庄稼的功能;而且是密集建造的, 由于临街面比较窄小, 房屋一般都向纵深发展, 从而造成了民居的正立面比较简单, 侧立面则由于多进的纵深高低错落而具有丰富的造型。而相邻建筑之间一般用马头墙分隔, 主要是起到隔绝火焰, 避免火灾蔓延的作用。马头墙等围合而造成的民居封闭的整体外观, 是“实”的一面, 住宅内部则用天井来实现和自然的交流, 大片的建筑群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天井, 天井里有着植物盆景的繁茂, 有着居民生活的气息, 这是“虚”的一面, 正是在这虚实相生中, 建筑达到了艺术与生活完美统一的境界。

4 重视理水

江南水乡古镇依水而建, 水是古镇中很重要的元素。对当地居民而言, 既是生产生活的要素, 又是交通的网络;既是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是文化产生、发展的源泉。它在古镇布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古镇的主要街道大多与镇中的水道平行, 在街巷的两边有许多密如蛛网的小巷, 供各家住户从中穿越。而与小巷相连的河道上多设有桥梁, 沟通着水道的两岸。从陆路交通系统与水路交通系统的关系上说, 古镇的“水巷”可分为“一河两街”、“一河一街”、“有河无街”等形式。在商业发达的古镇中, 建筑会采取前街后河的形式, 即背水临街的一面作为店铺, 邻水的一面则利用河埠进货。传统街道的宽度较窄, 适合于人们步行;而背面的河道用于行船, 相当于现在的机动车道。于是就形成了“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而且古镇中纵横的水道有时候还可以造就出特别的景观, 比如周庄张厅的后花园, 被一“箸泾”所穿越, 其中的两幢建筑之间用一架空的连廊相连, 过路的船只可从廊的下方通行, 造成了“船从家中过”的景象。

另一方面, 桥对于江南水乡来说, 是一种不可或缺之物, 他们勾连了水道两边的人家和道路, 同时也以丰富的造型点缀着村镇的美景。这些桥梁按照造型可以分为拱桥、梁桥、廊桥等;按材料分则一般为木桥和石桥。有些桥坐落在镇中重要的水口处, 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周庄著名的“双桥”, 建于明万历年间, 由一平一拱两座石桥构成, 并呈90度分别跨越两条河上, 桥形的一平一拱, 桥洞一方一圆,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成为了两河汇聚地带的视觉中心。当人们在上面行走时, 步移景易, 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 还可以体会到“刚下桥又上桥”的感觉。

江南的水乡古镇这一传统建筑遗存对当今的建设活动有着不少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今天中国正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 人们渴望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的出现。在当代, 全球性和民族性、地域性建筑理论是可以并存和互补的。古镇以其特有的素雅宁静之美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从对水乡古镇的观察和分析中可以看出, 当地的村镇布局和建筑形式就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 正是密布的水网, 儒雅的审美情趣等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古镇。因而, 对于建筑空间语言中的“地域性”而言, 也就不能将其仅仅看成是建筑构造形式、建筑装修样式上的异同, 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的理解与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单德启等.中国民居.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12) .

[2]徐民苏, 詹永伟, 梁支厦, 任华等.苏州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江南水乡的胡杨树 篇6

江南水乡古镇是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 其构成的经济、文化网络空间在中国城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而其“小桥、流水、人家”的城镇建筑环境艺术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格局, 对中国传统聚落、村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随着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江南古镇间出现相互模仿的趋势, 并演变为恶性的同质化竞争, 导致环境质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 在低碳环保、生态节能理念的影响下, 运用可持续的形象和环境艺术设计, 以提升江南古镇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创建别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古镇, 实现物质、人文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从而确保江南水乡古镇的健康发展。

二、景观构成特点分析

(一) 自然环境系统

小城镇是从自然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人工环境, 因此, 地理、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制约着小城镇的物质形态、形象、风貌、材质色彩与空间构成。这些因素是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必须遵从和利用的先决条件, 更是环境艺术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特性, 顺应地理气候, 活用、妙用地形、地貌特征的依据。

1. 地形地貌环境艺术

在江南水乡诸多的千年古镇中, 木渎乃其中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其起源于吴越, 三国时沿东太湖之滨的胥江两岸形成集镇;至北宋时, 已设木渎镇;明清时期, 木渎是苏州至太湖流域最大的商埠, 鼎盛时期形成的镇区格局一直保留至今。

木渎古镇处在苏州城西南部的丘陵盆地中, 其东、东北部宽广, 西部较窄。镇四周环山, 整个地势由西向东略呈缓冲倾斜之势, 名山环抱, 古有“聚宝盆”之称。区域内除山上出露基岩外, 广泛分布为第四系洪积、波积、冲积相地层, 地貌类型属丘陵冲积平原。全镇地形标高一般为2-5米 (以呈淞标高为准) 。镇区位于镇域中部, 为木渎行政镇驻地, 聚落形式为街区式, 开放式典型集镇, 依山而筑, 傍水而居, 境内风光秀丽, 物产丰富, 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 (见图1) 。

2. 水体环境艺术

木渎古镇的规划建设以遵从自然地形、地貌为依据, 在沿河滨水地段, 江、河、湖、塘、溪流的自然形态令道路弯曲顺势, 既保持水体沿岸优美的曲线形态, 又令堤坡跌宕起伏, 景色变化丰富。古镇的总体空间格局按照传统江南古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的原则进行空间组织 (见图2) 。

木渎古镇水道纵横, 街水相连, 两条主要河流胥江与香溪构成“人”字形骨架, 街道、建筑沿河流展开, 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见图3) 。河道总长近6000米, 大小桥梁共18座。其中永安桥、西津桥, 均为明代石拱桥, 是市级文保单位;吉利桥、太平桥为元代和清代旧构, 廊桥为清末建筑, 保存完好, 它们和延绵7000多米的石驳岸、50多处河埠头, 组成了木渎古镇的水上风景 (见图4) 。

3. 绿色环境艺术

地形地貌、水体、绿化、建筑、道路等因素对小城镇气候产生直接影响。而绿化水体则是小环境中最好的气候调节者。尤其是绿色植物, 更是城镇中生态环境难得的绿色屏障。

木渎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 现已修复严家花园、古松园、榜眼府第等, 其深厚的文化蕴积, 造就了特色鲜明的江南园林。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 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所有, 园中布局疏密曲折, 树木葱郁、层次分明、高下得宜, 局部处理精巧雅致, 盆栽、缸栽, 花草参差、暗香浮动、幽深婉约, 显示出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 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榜眼府第等私家别业, 名木花草苍翠欲滴, 清池涓流, 岸曲水回, 皆是吴中著名“绿野仙踪”之山水园林。

(二) 人文环境系统

1. 街道空间特点

木渎镇内, 水街相依, 水和街构成了城镇整个空间的骨架, 是人们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水巷不仅是水上交通的主要通道, 是城镇与相邻农村、城市联系的纽带, 同时也是人们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 (见图5) 。街市则是古镇富庶和繁盛的表现, 在主要街市两侧, 商店毗邻, 货物满目, 人流往来, 甚是繁荣。由于是步行的交通体系, 因而街市的尺度便显得狭窄而随意, 两侧的店铺常常将活动领域扩展到街道上, 使整个街市自然祥和 (见图6) 。水路与陆路两种交通方式互不干扰, 而这两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便是桥梁、河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桥头广场与河埠广场。这些节点往往处于水陆交叉处, 是货物交易人流集散的地方, 因而成为人们活动密度最高的地方, 也是水乡城镇中最为活跃的场所。

2. 建筑布局特征

古镇建筑的布局和风格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经济作用的完美结合:布局随意精练, 造型轻巧简洁, 色彩淡雅宜人, 轮廓柔和优美。在经济因素作用下, 建筑占据沿河沿街面, 并形成了“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前店后坊”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但是建筑的尺度一般不高, 天井、长窗使室内室外空间相通, 建筑刻意亲水, 前街后河, 临水构屋, 有水墙门、水埠头、水廊棚、水阁、水榭楼台甚至水巷穿宅而过, 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3. 民俗特色文化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 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历史上经济相对发达, 因而节庆习俗多姿多彩, 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如:“碰瘌痢会”、“灵岩走月”、“四月初八吃乌米饭”、十二月二十五的“送灶神”等等, 多姿多彩, 不胜枚举。

三、古镇形象和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木渎古镇在近现代城镇化及空间拓展的过程中, 生态景观环境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发展中竞相模仿, 形成了“千镇一面”的格局, 导致了古镇逐渐走向衰败。为避免此类现象的继续恶化, 要充分运用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结合古镇自身的特点, 确立整体形象与环境, 创造出低碳、生态的江南古镇, 实现和谐发展。

(一) 形象与环境存在的问题

1. 生态环境景观的恶化

古镇悠久的历史不仅留下了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 还留下了极其有限的环境承载力。随着江南水乡古镇知名度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古镇的环境景观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古镇中的一些住户追求经济利益, 违反规划, 随意对古建筑改造用来开设店铺;更有甚者出让古镇的产权, 在古镇中肆意建造公园等;又由于古镇中的房屋年久失修, 从而加快了古建筑的破坏速度。古镇中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主要是给排水问题, 这也是我国老城区、城镇一直难以解决的普遍问题, 所以古镇的居民生活用水一部分还要依靠附近的河流, 生活中的污水也排入河流, 对古镇的自然水系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因此, 随着木渎古镇的生态景观环境的恶化, 逐渐失去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原真性。

2. 形象雷同, 同质竞争激烈

由于江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格局, 使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江南地区的古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所设置的项目不尽相同, 旅游经营方式缺乏亮点, 旅游的产品相互模仿, 使游客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各个古镇的形象雷同, 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3. 人居环境的破坏

古镇中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通风采光较差, 阴冷潮湿, 破坏严重, 居民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逐渐外迁, 传统地段的建筑因弃用而走向衰败。由于古镇建筑环境的破坏, 并随着人们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大多数家庭逐渐搬离古镇, 留下逐渐衰败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数被出租给较低收入的打工者, 因价格便宜, 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人员构成十分复杂, 使老宅极其拥挤, 居住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 改进策略

面对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将环境艺术观念和方法应用到古镇的改造之中, 引导古镇形象和环境的设计, 可以使古镇彰显个性, 增强活力, 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统一, 满足古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保护与整合空间结构, 务求古镇的原真性

(1) 完善传统建筑空间

在古镇空间结构整合过程中应该延续传统的建筑风貌, 合理改建破旧不堪的古建筑, 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保护与修缮措施。建筑的外观修复须强调准确捕捉细节, 无论是整个建筑还是砖雕门楼上的装饰花纹, 都要鉴别其年代工艺, 保证其历史真实性的再现。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 也要完善功能, 充分体现出建筑所供人们生活的本质。建设新建筑时应注意其与传统建筑相协调, 避免盲目地进行模仿, 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及高度。保持整个水乡古镇的建筑肌理, 充分展现出历史文化特色。

(2) 改善传统街道的空间环境

改善传统地段的空间环境质量, 尤其是临水地段的景观面貌, 在古桥及周边开敞空间设置休闲广场增加小品设施, 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景观节点。把水景引入较封闭的古街, 使原本相对独立的水景和古街实现有机融合, 成为一个整体。在街道整治过程中, 将已有的与规划的景点、商业、服务设施进行整合, 充分结合现状的街道, 规划新的旅游线路, 使之尽可能地连接到各个景点、商业与服务设施, 并形成环路, 以满足人们旅游的需求。完善商业、文化和旅游等公共设施, 引入新的活力, 与古镇周边商业设施协调发展, 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 使古镇获得新生。

(3) 维护协调古镇的整体空间格局

对古镇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维护与协调, 主要包括保护古镇传统的自然物质环境, 延续传统的江南古镇风貌以及协调好古镇的各项功能。

保护古镇整体的空间格局, 除了要维护古镇区内的空间肌理、水网体系和街巷格局外, 还要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形式、体量、高度、色彩, 特别是对古镇区周围的空间进行控制, 使之与传统的古镇相协调;不得对河道进行随意填埋和改变其宽度与流向;保持街巷的传统原状, 禁止改变其宽度、走向和比例。保持古镇的江南水乡特色, 体现出历史性与原真性。

2. 合理控制规模及容量, 构建低碳古镇

在城镇化及控制拓展中, 要合理控制容量及规模。由于木渎古镇近些年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游客数量也是逐年递增, 虽然还没有达到“江南六大古镇”的规模, 但是木渎古镇的商业化和环境容量也趋于饱和, 不利于构建低碳古镇的设想。因此, 木渎古镇要借鉴其他古镇的经验, 在容量饱和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古镇区的周边开发新的旅游空间, 率先采取空间突破式的发展方式, 能够有效应对古镇的自身空间构成特征与现代化多元快节奏的商业生活模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从而缓解古镇逐渐扩张的压力。在发展新的旅游空间过程中, 合理选择旅游项目, 避免模仿古镇内部的资源, 应与传统江南水乡古镇的项目有所区别, 使其能够相互补充, 具有多样性, 使游客不会产生视觉疲劳, 这将成为古镇旅游的新亮点。在保证古镇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很好地保护了自然景观环境, 是构建低碳、生态古镇的重要策略之一。

3. 创建古镇特色文化的新“名片”

(1) 提升旅游品位

在当今快速城镇化与生活节奏飞速提高时期, 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将成为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必不可少的生活构成与基本需求。因此, 古镇在旅游策略提升上, 应从粗放到精细, 从观光到体验, 从物质到精神, 制定参与型、体验型甚至思考型的旅游策略。

(2) 丰富城镇职能

江南古镇作为人们生活的物质载体, 其发展过程中不应以单纯的旅游功能为导向, 而是应积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丰富完善城镇的职能, 从而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结构以及高品质的文化载体, 使江南水乡古镇实现其作为江南地域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港湾的目标。

(3) 创建特色古镇

江南水乡古镇在进行物质空间维护的同时, 应深度挖掘其精神文化, 古镇在传统的社会演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习俗。因此, 在古镇的快速发展时期, 深度挖掘精神文化, 使其能够充实和维系江南水乡古镇丰富而独特的物质空间环境, 真正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创建别具特色的文化新古镇。

四、小结

从景观构成的特点对江南水乡古镇进行综合分析, 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在形象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运用可持续的形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策略, 以提升江南古镇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从而创建别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古镇, 使其在低碳、生态理念背景下能够和谐发展。

摘要:江南水乡古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是在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塑造的理想生活环境,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苏州市木渎古镇的形象与环境景观特点的分析, 指出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形象与环境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从而提升江南水乡古镇的整体形象与环境, 确保其能够在低碳、生态背景下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吴蔚.古镇保护与更新策略的探讨.小城镇建设.2008/8

[3].阮仪三 邵甬 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1

[4].吴蔚.延续文化脉络再现古镇风韵——以苏州市木渎镇保护与整治规划为例.江苏城市规划.2009/8

浅谈江南水乡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水 篇7

锦溪古镇,以溪得名,河湖相通,泽浸环镇,街巷依水,桥廊相连,自古有金波玉浪的美誉。2000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诸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民谣,突显出江南水乡的独特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

水是锦溪镇的城镇特色,而且在目前的锦溪镇建设中,对水域文化内涵和生态的综合作用没有被系统地认知,水仅仅被作为城镇经济开发中的资源需求和环境要素进行分析评价,未将其生态功能显现出来。因此为了使锦溪镇的水特色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得到发扬,从城镇水文化、水景观、水经济及水生态四个方面提出以“水”为特色的规划建设引导。

1 水文化

将水作为一种文化引入到锦溪镇城镇规划建设中来,自然融入当地传承已久的江南文化,必然能体现城镇的优雅意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1)水巷文化。锦溪人民在数千年枕河而居的繁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巷文化,锦溪古镇内水街相依,水巷是锦溪古镇的骨架,是人们组织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水巷即是水上交通的要道,是城镇与四邻农村、城镇联系的纽带,是货运运输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洗衣、洗物、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可以说水巷文化代表了当地居民日常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最能代表锦溪最深层次的地方特色。

2)水冢文化。据地方史料记载,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3年),宋皇室南渡时,孝宗的爱妃陈妃病逝后水葬于此。如今,长满了绿色芦草的陈妃水冢,依然静卧在五保湖中,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不管遇到怎样的洪涝水灾,陈妃水冢却从来没有被淹没,那独圩墩总是在湖面上露出来,摇曳着绿色的踪影。水冢文化给锦溪披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又带来了一丝皇家的贵族气息,这是锦溪与其他古镇的文化差异。

3)民俗文化。充分发掘水资源的美学观赏价值,特别要分析某些物体形象或意境的象征性,以达到借景抒怀、陶冶情操、浮想联翩的更高目的。“锦溪渔唱”为古镇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在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将唱曲和说表融为一体的丝弦宣卷最为著名。“娶亲摇快船”是锦溪的风俗习惯之一,水乡娶亲以船代车,每条船上配有两只大橹,两侧各一块跳板跳出船沿,两人把橹,两人扯绷,以最快的速度把新娘子从娘家接到婆家。同时锦溪还有“采莲蓬”“红菱塘”“鸬鹚捕鱼”“围网捕鱼”等传统民俗活动,也是水文化的集中体现。

2 水景观

水是城镇众多景观中最具灵气的一个部分。根据锦溪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构建一种“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城水交融”的景观格局,规划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来体现这样一种格局。

水景观包括水体景观和滨水区两个部分,在水景观的开发和塑造中,一方面要进行水体本身的景观塑造,保证大小水面各具特色;另一方面滨水区的景观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锦溪镇滨水区在景观塑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重要要素:

1)建筑。滨水区应强调其公共开放的特性,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并在沿岸布置适当观景场所,产生最佳景点,保证在观景点附近,能够形成较为优美、统一的建筑轮廓线,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建筑造型及风格也是影响滨水景观的重要因素。当观者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时,城镇轮廓线往往成为最外层的公共轮廓线,是剪影式的,缺乏层次的;而当视距达到一定范围内,建筑轮廓的层次性便显得极为重要;在近一些视点往往使观者对建筑物的细部甚至广告、标识和环境小品都一览无余,城镇两岸的景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轮廓线。特别是五保湖周边建筑,应严格控制其单体建筑设计,要与周围建筑有所统一,如相同高度上的挑檐,线脚,相同母题等,同时要保证整个湖面在视觉上的通透性。

2)桥梁。锦溪镇古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桥梁在锦溪古镇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形成的桥头空间是锦溪古镇人流频繁的公共开放性场所,它的吸引力大于街市空间,因此使店铺都向它开门或设置展示窗,商业活动比较集中。同时桥梁所形成的独特氛围成为古镇独特的景点和观景点。在桥梁建设时应注意桥梁的美,不仅体现在孤立的桥梁造型上,更主要的是把桥的形象与两岸城镇形体环境、水道的自然景观特点有机结合。因此应允许重视城镇桥梁的空间形态作用,将具有强烈水平延伸感的桥梁与地形、建筑及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创造出多维的景观效果。

3)场地。滨水区在设计中应强调场地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4)植被。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是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它们不仅在改善城镇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镇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阴并减少热辐射。

此外,锦溪镇在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

3 水经济

水经济是城镇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种经济,是带动全局的敏感纽带。规划中大力开发航运、水产、旅游等产业,并利用人们亲水的本性,大力发展涉水经济,如亲水别墅开发、涉水休闲游乐场所建设等,充分发挥水的作用。

锦溪古镇的水经济发展应首推旅游产业的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锦溪古镇水旅游的未来。锦溪镇要发挥锦溪人文资源丰富民俗风情独特的比较优势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注重产品创新,增加若干以水为主题的旅游产品,避免同质竞争。

建立在旅游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不论是观山望水、尽情欣赏大自然,还是驻足与“历史对话”,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在水旅游开发上,应该坚持科学性、生态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避免急功近利、涸泽而渔,保持水旅游的特色。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有特色的才越有竞争力。

水经济开发应考虑在局部岸段进行亲水别墅开发、涉水休闲游乐场所建设,但是应该以不破坏古镇风貌为前提,以公共优先为原则,进行适度的相关开发,提高锦溪的经济实力,改善锦溪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可以大力开发航运、水产养殖等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4 水生态

在城镇这一特定区域内,水生态系统是水体中生存着的所有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具有独特的营养结构、功能特点和基本特征,遵循着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同时它还包括水的健康和水的安全。

锦溪镇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对自然资源过度消费的增长越来越严重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了水生态的脆弱性,并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减轻对地球的影响,长远地保证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使得我们的发展与环境相对较为均衡,从而保证人类和其他物种更多世代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5 结语

吴越水文化以江南的苏州、杭州为中心,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清,长盛不衰,影响深广。今天,规划建设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城镇已确定为锦溪城镇总体发展的目标,将“水”视为锦溪城镇的主形象或风貌符号,已是锦溪市民和领导者形成的共识。“文化的水、美丽的水、活力的水、生态的水”是锦溪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大力挖掘和重点规划建设的城镇特色,是锦溪镇发展“水上古镇进行准确自我定位和寻找发展契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张琴.江南水乡城镇保护实践的反思[J].城市规划学刊,2006(3):65-68.

[2]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城镇的保护与发展[J].理想空间,2008(5):78-79.

[3]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开发[J].城市规划,1999(10):81-82.

[4]俞孔坚,张蕾,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J].中国园林,2004(1):11-12.

江南水乡的胡杨树 篇8

乌镇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春天与秋天, 最值得推荐去浏览的时候是清明时节。今年4月上旬, 我们陪两位酒店用品博览会的博华贵宾, 到乌镇作一次江南水乡之行, 他们是中国烹饪协会西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明和《中国宾馆及饮食业专刊》 (香港) 出版人邓忠智两位先生。午后一到乌镇, 下车即乘渡船进入西栅。放眼望去, 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 7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 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近2公里, 两岸临河水阁绵延不绝, 整个景区内保存着经典的25万平方米明清古建筑。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 西栅景区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

陪同前来的上海一日旅行社的年轻导游告诉我们, 在乌镇西栅有许多“老底子”的东西——老街长达数公里、青石板路、屋子有一半挑临水上。有几样纯手工的东西可以一看:一是手工制酱作坊, 镇上的红烧菜系味道不错,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产自销的酱油的功劳, 价格不便宜, 一瓶普通酱油25元;二是生铁锅, 系手工铸造, 开价为99元的铁锅据说最受欢迎;三是蚕丝, 益大丝号始创于光绪初年, 游客可以亲手在老底子的缫丝机上操作, 尽享水乡古镇旧俗。

导游带我们先参观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 地面是青砖铺就的, 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 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 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 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 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 像茶叶啊, 桑树皮啊, 杭白菊啊, 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 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 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 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 因此, 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店名也充满乡土风情。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 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见到的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史以来最早的酱园, 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酱园前店后坊, 自产自销, 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 从缸身上, 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里面还有是一个会客厅, 旁边还有一些照片, 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 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 再利用竹匾制曲, 再发酵, 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 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据说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令家家院内“酱味”十足。

忽见前面的一座昭明书院, 它得名于曾在乌镇筑馆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文选》和后来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 影响深远。我们看到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 四周古木参天, 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 上题“六朝遗胜”, 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 在文革期间, 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 才得以幸存。书院的后侧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 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 每年都要迎来许多全国各地著名的文学界人士。

茅盾先生是乌镇最骄傲的儿子。2006年7月4日是茅盾先生诞辰110周年, 家乡人民为了迎接茅盾及其夫人孔德沚的骨灰回归故乡, 精心修建了茅盾纪念堂, 以寄托对茅盾先生深深的缅怀之情。我们来到位于乌镇西栅灵水居区域的茅盾纪念堂, 它的建筑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 分为上下两层, 其间陈列有茅盾遗物59件, 书籍近1000余册, 图片90多幅等珍贵历史资料, 整个展馆以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为主线, 展示了茅盾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纪念堂左侧是茅盾生前使用的书房, 按照北京茅盾故居的格局还原布置。纪念堂右侧的房间是陈列茅盾先生遗物的展厅, 博古架上的玉盘、瓷器等是茅盾任文化部长期间出访各国的友人所赠。展厅左侧有四台播放机, 可以聆听先生讲述笔名“茅盾”的由来和他创作生涯的开始等内容。纪念堂正中有一水池, 中央的黑色花岗岩平台上敬置着汉白玉雕刻的茅盾先生遗像水池中潺潺的流水不停的流淌, 象征着茅盾先生提倡的“为人生”的文艺思想代代相传, 激励后人, 生生不息!

傍晚时分, 两位贵宾观光游得累了, 我们陪同一起入住枕水度假酒店。它坐落在乌镇西栅景区内, 横跨西栅灵水街和女红街, 是一家集观光娱乐与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豪华高星级旅游度假酒店, 也是目前乌镇旅游景区内项目规模最大、设施规格最高、功能布局最全的全程体验式度假酒店综合体。走进枕水度假酒店一看, 酒店结合乌镇古镇特有的地势、水系、庭院特色, 建筑雅致而原味, 设施豪华而古朴, 是江南典型园林建筑与现代人文理念相结合的典范。

我们下榻在酒店的连体民宿排屋, 一条店中小街, 两边是民居住房, 外观古色古香, 里面底层有会客厅, 底层后厢房和二层是客房, 客房里尽是现代化的设备用品, 与大城市的高星级饭店没有二致。当我们用过晚餐, 正准备去夜幕中的镇上走走时, 不料外面下起了大雨。大家只好会聚在底层江秘书长房间的阳台上, 边喝杭白菊茶边聊天。宾客四人在小竹椅上相对而坐, 不时望着空中乌黑乌黑的夜色, 阳台外乌黑乌黑的小河, 嗑着江秘书长奉上的南瓜子, 一个个思绪万千。此刻, 四周静悄悄, 虽然看不到镇上提灯走桥祈福的夜游之景, 众人围坐一起, 夜话人生旅途, 真也可谓不亦乐乎!

江南水乡的胡杨树 篇9

吴冠中少时曾常观乡里绘画能手缪祖尧老师作画, 后结识杭州艺专朱德群, 引发对艺术的痴迷, 从此踏上漫长艰辛的艺术征途。杭州艺专的艺术道路, 也可以说是林风眠的艺术道路, 是指引吴冠中进入艺术的明灯。林风眠中西融合的理论及教育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吴冠中。吴冠中说:“林风眠吸取东西方艺术的精髓, 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彻悟东西方艺术精髓的林风眠, 在审美领域中致全力于结合双方的优点和特色, 创造了丰富、新颖的审美境界。他是东方的, 也是世界的, 他的绘画语言毋须翻译, 他的作品毋须注释, 更不容文字的题跋, 他在传统绘画中从视觉形式感的革新, 鞠躬尽瘁。”

在杭州艺专学习的吴冠中, 虽未直接受教于林风眠, 但在其艺术主张和处事态度及作品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林风眠、吴冠中都悟到了东方写意艺术与西方表现艺术的相通境界。林风眠认为:

西方艺术, 形式上之构成倾于客观一方面, 常常因为形式之过于发达, 而缺少情绪之表现...........东方艺术, 形式上的构成倾于主观一方面, 常常因形式过于不发达, 反而不能表现情绪上之所需要............其实, 西方艺术之所短, 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辅, 世界新艺术之产生, 正在目前, 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

吴冠中更明确的看到:

古代东方和现代西方并不遥远。马蒂斯东来和八大山人西去也只是时间问题。西方现代派绘画对性灵的探索与中国文人画对意境的追求正是异曲同工。

吴冠中进入杭州艺专学习油画, 也兼学中国画、水彩等, 一九三八年在学校搬迁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后, 经历使得他的个性得以更加自由的发展, 并在这期间作了大量水彩画。吴冠中认为这是潘老在课徒中最重要的一把钥匙。苏弗尔皮说:“艺术有两类, 一类是小道, 它娱人眼目, 另一类是大道, 它震撼心魄。”吴冠中的画作正是向着后一类发展开去的, 他不但撼人心魄, 也注重作品与大众的联系, 一直用风筝不断线来形容作品与观者之间的联系, 强调作品要让专家鼓掌, 群众点头。归国后不愿违心作画, 从而弃人物改画风景画, 将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等物象加以观察提炼, 投入饱满的情感, 探索并实践着油画民族化及国画现代化的道路。

二、吴冠中彩墨画的特点

吴冠中的彩墨作品首先与他的油画是不可分割的, 早期油画的基础训练对他的画面造型、构图、色彩都有影响, 而对于梵高、塞尚等西方艺术家的喜爱, 他们画面中强烈的感情和跳动的色彩感染着吴冠中, 他的绘画阶段揭示了他油画与彩墨兼作, 油画的色感、质感, 国画的气韵、流畅,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

其次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油画作品中, 往往强调前景的描绘, 虚化背景的表现, 体现出他对生活及事物的细微观察。七十年代末, 画面中开始强调块、线、面的对比, 比较喜用相近的色调, 较之前期更加纯化, 画面中运用并融入水彩画的表达方式。强调油画民族化, 形式美、抽象美, 认为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提出风筝不断线主张。

最后从七四年开始吴冠中倾心于彩墨画创作, 同时也探索国画与油画二者的融合, 尤其关注中国画的现代化。吴冠中作画的过程就是一个运动着的过程, 由取舍到组合, 使自然物象通过嫁接转化为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新形象。他曾说过:“我很少背着画箱出去碰见什么景色就画。我总先观察, 跑遍山前山后, 村南村北, 然后在脑子里综合、组织形象、挖掘意境。这, 我称之为怀孕。”

吴冠中生活在江南水乡, 他对江南水乡自然有不能释怀眷念, 所以无论是在他的油画或彩墨画中, 都能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松魂》强调墨色浓淡的对比, 前面粗旷的墨线在灰色的纵线的衬托下曲折奔腾, 东方的意境在半抽象的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彩点与墨线的交相辉映充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曲折的墨线似乎在向着远处延伸, 伸出纸面, 画面虽已偏向抽象, 但仍然能够感受其中流露的特殊气息。

“构成画面, 其道多矣, 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 黑、白、五彩, 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 作者寻找任何手段, 不择手段, 择一切手段。”这是吴冠中在笔墨等于零这篇文中所说的一段话。

三、总结

吴冠中的“彩墨画”应该算是一种新中国画, 它不强调传统中国画的“骨法用笔”, 但注重传统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它突出色彩、水墨、对比、构成, 是一种“中西杂交混血”, 但他表现的仍然是正宗的“中国情调”。他不追求雄浑博大的表现方式, 不是那么注重笔墨线条的传统, 江南风景, 小桥流水等都是他的表现对象。他的画是抽象的, 是具有强烈形式感的, 他注重整体画面的构架, 把具象溶于自己的内在思想感情中, 经过对物象的高度提炼, 用抽象的形式语言表现纯粹的、简练的、充满激情的带有极大个人面目的意象性符号, 他表达的韵味是中国的, 我们看到的也是充满了东方情调的独特彩墨画。

摘要:吴冠中的彩墨作品不追求雄浑博大的表现方式, 不是那么注重笔墨线条的传统, 江南风景、小桥流水等都是他的表现对象。他的画是抽象的, 是具有强烈形式感的, 他注重整体画面的构架, 把具象溶于自己的内在思想感情中, 经过对物象的高度提炼, 用抽象的形式语言表现纯粹的、简练的、充满激情的带有极大个人面目的意象性符号。

关键词:彩墨画,抽象,线条,笔墨

参考文献

[1]吴冠中著.《忘尽天涯路》.东方出版社, 1993年1月.

[2]中国当代美术名家艺术丛论《吴冠中谈艺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年3月.

[3]吴冠中著.《美丑缘》.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年12月.

[4]吴冠中著.《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5]吴冠中著.《吴冠中画作诞生记》.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12月.

上一篇:早期裂缝危害下一篇:建筑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