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

2024-09-16

江南水乡古镇(共12篇)

江南水乡古镇 篇1

一、前言

江南水乡古镇是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 其构成的经济、文化网络空间在中国城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而其“小桥、流水、人家”的城镇建筑环境艺术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格局, 对中国传统聚落、村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随着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江南古镇间出现相互模仿的趋势, 并演变为恶性的同质化竞争, 导致环境质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 在低碳环保、生态节能理念的影响下, 运用可持续的形象和环境艺术设计, 以提升江南古镇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创建别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古镇, 实现物质、人文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从而确保江南水乡古镇的健康发展。

二、景观构成特点分析

(一) 自然环境系统

小城镇是从自然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人工环境, 因此, 地理、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制约着小城镇的物质形态、形象、风貌、材质色彩与空间构成。这些因素是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必须遵从和利用的先决条件, 更是环境艺术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特性, 顺应地理气候, 活用、妙用地形、地貌特征的依据。

1. 地形地貌环境艺术

在江南水乡诸多的千年古镇中, 木渎乃其中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其起源于吴越, 三国时沿东太湖之滨的胥江两岸形成集镇;至北宋时, 已设木渎镇;明清时期, 木渎是苏州至太湖流域最大的商埠, 鼎盛时期形成的镇区格局一直保留至今。

木渎古镇处在苏州城西南部的丘陵盆地中, 其东、东北部宽广, 西部较窄。镇四周环山, 整个地势由西向东略呈缓冲倾斜之势, 名山环抱, 古有“聚宝盆”之称。区域内除山上出露基岩外, 广泛分布为第四系洪积、波积、冲积相地层, 地貌类型属丘陵冲积平原。全镇地形标高一般为2-5米 (以呈淞标高为准) 。镇区位于镇域中部, 为木渎行政镇驻地, 聚落形式为街区式, 开放式典型集镇, 依山而筑, 傍水而居, 境内风光秀丽, 物产丰富, 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 (见图1) 。

2. 水体环境艺术

木渎古镇的规划建设以遵从自然地形、地貌为依据, 在沿河滨水地段, 江、河、湖、塘、溪流的自然形态令道路弯曲顺势, 既保持水体沿岸优美的曲线形态, 又令堤坡跌宕起伏, 景色变化丰富。古镇的总体空间格局按照传统江南古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的原则进行空间组织 (见图2) 。

木渎古镇水道纵横, 街水相连, 两条主要河流胥江与香溪构成“人”字形骨架, 街道、建筑沿河流展开, 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见图3) 。河道总长近6000米, 大小桥梁共18座。其中永安桥、西津桥, 均为明代石拱桥, 是市级文保单位;吉利桥、太平桥为元代和清代旧构, 廊桥为清末建筑, 保存完好, 它们和延绵7000多米的石驳岸、50多处河埠头, 组成了木渎古镇的水上风景 (见图4) 。

3. 绿色环境艺术

地形地貌、水体、绿化、建筑、道路等因素对小城镇气候产生直接影响。而绿化水体则是小环境中最好的气候调节者。尤其是绿色植物, 更是城镇中生态环境难得的绿色屏障。

木渎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 现已修复严家花园、古松园、榜眼府第等, 其深厚的文化蕴积, 造就了特色鲜明的江南园林。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 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所有, 园中布局疏密曲折, 树木葱郁、层次分明、高下得宜, 局部处理精巧雅致, 盆栽、缸栽, 花草参差、暗香浮动、幽深婉约, 显示出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 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榜眼府第等私家别业, 名木花草苍翠欲滴, 清池涓流, 岸曲水回, 皆是吴中著名“绿野仙踪”之山水园林。

(二) 人文环境系统

1. 街道空间特点

木渎镇内, 水街相依, 水和街构成了城镇整个空间的骨架, 是人们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水巷不仅是水上交通的主要通道, 是城镇与相邻农村、城市联系的纽带, 同时也是人们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 (见图5) 。街市则是古镇富庶和繁盛的表现, 在主要街市两侧, 商店毗邻, 货物满目, 人流往来, 甚是繁荣。由于是步行的交通体系, 因而街市的尺度便显得狭窄而随意, 两侧的店铺常常将活动领域扩展到街道上, 使整个街市自然祥和 (见图6) 。水路与陆路两种交通方式互不干扰, 而这两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便是桥梁、河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桥头广场与河埠广场。这些节点往往处于水陆交叉处, 是货物交易人流集散的地方, 因而成为人们活动密度最高的地方, 也是水乡城镇中最为活跃的场所。

2. 建筑布局特征

古镇建筑的布局和风格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经济作用的完美结合:布局随意精练, 造型轻巧简洁, 色彩淡雅宜人, 轮廓柔和优美。在经济因素作用下, 建筑占据沿河沿街面, 并形成了“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前店后坊”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但是建筑的尺度一般不高, 天井、长窗使室内室外空间相通, 建筑刻意亲水, 前街后河, 临水构屋, 有水墙门、水埠头、水廊棚、水阁、水榭楼台甚至水巷穿宅而过, 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3. 民俗特色文化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 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历史上经济相对发达, 因而节庆习俗多姿多彩, 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如:“碰瘌痢会”、“灵岩走月”、“四月初八吃乌米饭”、十二月二十五的“送灶神”等等, 多姿多彩, 不胜枚举。

三、古镇形象和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木渎古镇在近现代城镇化及空间拓展的过程中, 生态景观环境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发展中竞相模仿, 形成了“千镇一面”的格局, 导致了古镇逐渐走向衰败。为避免此类现象的继续恶化, 要充分运用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结合古镇自身的特点, 确立整体形象与环境, 创造出低碳、生态的江南古镇, 实现和谐发展。

(一) 形象与环境存在的问题

1. 生态环境景观的恶化

古镇悠久的历史不仅留下了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 还留下了极其有限的环境承载力。随着江南水乡古镇知名度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古镇的环境景观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古镇中的一些住户追求经济利益, 违反规划, 随意对古建筑改造用来开设店铺;更有甚者出让古镇的产权, 在古镇中肆意建造公园等;又由于古镇中的房屋年久失修, 从而加快了古建筑的破坏速度。古镇中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主要是给排水问题, 这也是我国老城区、城镇一直难以解决的普遍问题, 所以古镇的居民生活用水一部分还要依靠附近的河流, 生活中的污水也排入河流, 对古镇的自然水系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因此, 随着木渎古镇的生态景观环境的恶化, 逐渐失去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原真性。

2. 形象雷同, 同质竞争激烈

由于江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格局, 使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江南地区的古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所设置的项目不尽相同, 旅游经营方式缺乏亮点, 旅游的产品相互模仿, 使游客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各个古镇的形象雷同, 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3. 人居环境的破坏

古镇中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通风采光较差, 阴冷潮湿, 破坏严重, 居民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逐渐外迁, 传统地段的建筑因弃用而走向衰败。由于古镇建筑环境的破坏, 并随着人们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大多数家庭逐渐搬离古镇, 留下逐渐衰败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数被出租给较低收入的打工者, 因价格便宜, 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人员构成十分复杂, 使老宅极其拥挤, 居住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 改进策略

面对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将环境艺术观念和方法应用到古镇的改造之中, 引导古镇形象和环境的设计, 可以使古镇彰显个性, 增强活力, 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统一, 满足古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保护与整合空间结构, 务求古镇的原真性

(1) 完善传统建筑空间

在古镇空间结构整合过程中应该延续传统的建筑风貌, 合理改建破旧不堪的古建筑, 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保护与修缮措施。建筑的外观修复须强调准确捕捉细节, 无论是整个建筑还是砖雕门楼上的装饰花纹, 都要鉴别其年代工艺, 保证其历史真实性的再现。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 也要完善功能, 充分体现出建筑所供人们生活的本质。建设新建筑时应注意其与传统建筑相协调, 避免盲目地进行模仿, 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及高度。保持整个水乡古镇的建筑肌理, 充分展现出历史文化特色。

(2) 改善传统街道的空间环境

改善传统地段的空间环境质量, 尤其是临水地段的景观面貌, 在古桥及周边开敞空间设置休闲广场增加小品设施, 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景观节点。把水景引入较封闭的古街, 使原本相对独立的水景和古街实现有机融合, 成为一个整体。在街道整治过程中, 将已有的与规划的景点、商业、服务设施进行整合, 充分结合现状的街道, 规划新的旅游线路, 使之尽可能地连接到各个景点、商业与服务设施, 并形成环路, 以满足人们旅游的需求。完善商业、文化和旅游等公共设施, 引入新的活力, 与古镇周边商业设施协调发展, 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 使古镇获得新生。

(3) 维护协调古镇的整体空间格局

对古镇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维护与协调, 主要包括保护古镇传统的自然物质环境, 延续传统的江南古镇风貌以及协调好古镇的各项功能。

保护古镇整体的空间格局, 除了要维护古镇区内的空间肌理、水网体系和街巷格局外, 还要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形式、体量、高度、色彩, 特别是对古镇区周围的空间进行控制, 使之与传统的古镇相协调;不得对河道进行随意填埋和改变其宽度与流向;保持街巷的传统原状, 禁止改变其宽度、走向和比例。保持古镇的江南水乡特色, 体现出历史性与原真性。

2. 合理控制规模及容量, 构建低碳古镇

在城镇化及控制拓展中, 要合理控制容量及规模。由于木渎古镇近些年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游客数量也是逐年递增, 虽然还没有达到“江南六大古镇”的规模, 但是木渎古镇的商业化和环境容量也趋于饱和, 不利于构建低碳古镇的设想。因此, 木渎古镇要借鉴其他古镇的经验, 在容量饱和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古镇区的周边开发新的旅游空间, 率先采取空间突破式的发展方式, 能够有效应对古镇的自身空间构成特征与现代化多元快节奏的商业生活模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从而缓解古镇逐渐扩张的压力。在发展新的旅游空间过程中, 合理选择旅游项目, 避免模仿古镇内部的资源, 应与传统江南水乡古镇的项目有所区别, 使其能够相互补充, 具有多样性, 使游客不会产生视觉疲劳, 这将成为古镇旅游的新亮点。在保证古镇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很好地保护了自然景观环境, 是构建低碳、生态古镇的重要策略之一。

3. 创建古镇特色文化的新“名片”

(1) 提升旅游品位

在当今快速城镇化与生活节奏飞速提高时期, 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将成为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必不可少的生活构成与基本需求。因此, 古镇在旅游策略提升上, 应从粗放到精细, 从观光到体验, 从物质到精神, 制定参与型、体验型甚至思考型的旅游策略。

(2) 丰富城镇职能

江南古镇作为人们生活的物质载体, 其发展过程中不应以单纯的旅游功能为导向, 而是应积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丰富完善城镇的职能, 从而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结构以及高品质的文化载体, 使江南水乡古镇实现其作为江南地域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港湾的目标。

(3) 创建特色古镇

江南水乡古镇在进行物质空间维护的同时, 应深度挖掘其精神文化, 古镇在传统的社会演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习俗。因此, 在古镇的快速发展时期, 深度挖掘精神文化, 使其能够充实和维系江南水乡古镇丰富而独特的物质空间环境, 真正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创建别具特色的文化新古镇。

四、小结

从景观构成的特点对江南水乡古镇进行综合分析, 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在形象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运用可持续的形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策略, 以提升江南古镇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从而创建别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古镇, 使其在低碳、生态理念背景下能够和谐发展。

摘要:江南水乡古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是在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塑造的理想生活环境,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苏州市木渎古镇的形象与环境景观特点的分析, 指出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形象与环境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从而提升江南水乡古镇的整体形象与环境, 确保其能够在低碳、生态背景下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吴蔚.古镇保护与更新策略的探讨.小城镇建设.2008/8

[3].阮仪三 邵甬 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1

[4].吴蔚.延续文化脉络再现古镇风韵——以苏州市木渎镇保护与整治规划为例.江苏城市规划.2009/8

[5].阮仪三 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08/5

江南水乡古镇 篇2

“水”是水乡古镇的一大特色,河水从中间流过,中间架着一座古老的小桥,河水清澈见底,几只小鱼在卵石间躲猫猫。河边一座座建筑古老又破旧,旁边的古板小路长满了青苔。沿着小路走进屋里,让人身临其境,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几十年代的一户人家。村头的大青树下摆放着几把椅子,就好像看见了几位老人在椅子上坐着谈天说地。

麦芽糖是水乡小镇小吃中的“大王”,它是用小麦做成,吃起来甜而不腻,粘粘的,软软的`;烤面筋是小吃中的”状元",撕下一片放进嘴里,很有嚼劲,辣辣的,人人吃完一串还想吃一串。

至于玩,就是划小船啦。一位撑船的渔夫载着你慢慢划,放声高歌。微风轻抚你的脸庞,非常凉爽。

江南水乡古镇 篇3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周庄;旅游产业提升策略

虽然以周庄为典型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其优势条件抓住了发展机遇,名声在外成为现代旅游市场知名度很高的旅游目的地,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底气不足,近年来商业化开发过度、旅游者人流量超饱和、游览资源类似缺乏独特性、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同质化古镇的恶性竞争等,使其发展目标方向不明确,发展步履缓慢举步维艰。彰显江南水乡古镇的鲜明特色、激发高价值旅游资源的潜在活力,并推动所在的区域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势在必行。

一、对周庄现状的客观分析

(一)优势

周庄开水乡古镇旅游之先河,先发优势至今还很明显。虽然近年来乌镇异军突起,但丝毫未有损周庄“江南第一水乡”的知名度,特别是在远程市场上。一年350万的旅游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优势。同时,周庄近年来在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晚间演艺等方面在江南众多的水乡古镇中也比较突出。另外,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旅游的占比一般较小,但周庄旅游产业的核心地位体现得最为充分,由此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是最实在的。市场、文化、政府权重等因素确保了周庄在当今竞争激励的水乡古镇旅游目的地中优势明显。

(二)劣势

周庄的成功依赖的是大游客量的观光旅游,对门票收入的依赖性强,在旅游的直接收入中,门票占比一直居高不下,而其他配套消费比例偏低,资源的综合效益不高,产品配套不完善,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机遇

随着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的成型以及区域内高速公路的建设(如常嘉高速穿镇而过),区位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同时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州、昆山在经济结构方面的调整,使得周庄这样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享受到一定的政策红利,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

(四)挑战

其他众多的水乡古镇的竞争会越来越强,特别是像乌镇这样率先转型发展,对周庄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周庄仍然拥有资源和市场两大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今后的发展出路在于完善产品的配套和组合。通过改善整个目的地的产品结构和盈利模式,大力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周庄一定能形成一个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的一流旅游目的地。

二、对周庄目标市场的分析及相应的产品组合

(一)目标市场分析

旅游开发一般有两种模式,即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在长三角地区这一旅游产业的成熟发展区,个人认为旅游产品开发应更多地以市场导向为主。周庄的客源市场可以分为这样几部分,即入境和国内长线游客为主的观光旅游市场、周边家庭和散客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以政府和公司为主的商务和会议旅游市场,目前的游客总量是一年350万人。苏州一年接待境内外游客8000多万,周庄以其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市场潜力巨大。

(二)针对性的产品组合

之所以巨大的市场潜力没有发挥,核心问题是没有形成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

1.长线游客市场。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在入境和国内远程市场上的市场营销力度和广告宣传,扭转长线游客完全受制于旅行社的被动地位,世博的井喷说明了长线市场潜力还很大;二是要打造适合团队游客的中档酒店和餐饮等产品,配合晚间“四季周庄”的演出,提高过夜游客比例。目前港中旅拟开发的区域中,“江南人家”因紧邻古镇,是一个观光游很好的拓展区域。

2.休闲度假游市场。

在苏州接待的7700多万国内旅游市场中,周边近程市场的家庭散客要占到60%左右。这些游客休闲度假的旅游动机十分明显,他们甚至可以多次往返,长期的经济效益可观。而休闲度假住宿是基础。一是在古镇大力开发民宿这一产品的基础上他,建议在港中旅的项目开发中重点打造一个主题酒店和精品酒店的集聚区,使住宿本身成为一种吸引力;二是要挖掘传统生活方式,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参与性产品,一方面使购物形成吸引力,一方面通过产品的销售优化游客的消费结构;三是利用周庄的传统饮食习惯和当地的农产品,不断开发餐饮新品,增强美食的吸引力;四是要逐步打造有特色的运动、养生类旅游产品和露营地等新型产品。住宿、餐饮、购物、参与性活动和运动是休闲度假最基础的产品构成。

3.商务旅游市场。

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商务繁荣,以会议为核心的商务旅游市场不仅可以抹平休闲度假市场的周期性不平衡,同时其综合经济效益也是最高的。一是要在项目开发中打造一、两个较大规模中高档次的会议功能完善的综合性酒店,同时完善前述的主题酒店获精品酒店的会议功能,充分利用周边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商务优势,发展会议旅游;二是在会议旅游的基础上,利用港中旅自身的旅行社业务优势、周庄的知名度和其文化、生态优势,力推奖励旅游产品,使得旅游产品线不断延伸。

总之,市场是导向,但产品是核心。在市场营销的“4P”战略中,产品是第一位的。周庄旅游转型升级和港中旅项目开发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产品的适销对路。以“有一种生活叫周庄”新理念为核心,目标以发展休闲旅游为重点,将度假旅游、观光旅游、商务旅游多方联合,深度挖掘周庄休闲旅游潜力,不断改善旅游体系,扩大旅游规模,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三、水乡古镇新项目开发的关注点

江南水乡古镇 篇4

江南水乡古镇是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文化背景下, 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1,2]。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根植于水环境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和难题[3]。这些古镇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需要及时地去关注并进行保护。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湖州市新市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通过对新市镇保护发展之路的研究, 对其它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新市古镇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新市镇位于湖州市德清县东部, 东与桐乡市相连, 南与杭州市余杭区毗邻, 北与湖州市南浔区接壤, 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绕镇达10余公里, 水陆交通方便, 位置十分优越。

1.2 社会经济状况

新市镇是德清县的经济重镇。近年来, 相继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千强镇,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浙江省中心镇、百强镇、文明镇、卫生镇、历史文化村镇、民间艺术之乡、体育强镇, 湖州市十强乡镇, 德清县副中心城市, 2003年被省政府列入杭州湾城市体系

2 新市古镇的历史风貌与特征

2.1 历史文化

新市又称仙潭, 是一座千年古镇, 蚕文化故乡, 具有1700余年的建镇历史, 有三潭九划十八块, 三十六条弄, 唐宋寺庙三座, 市河总长三千余米, 原汁原味的明清驳岸1500余米, 明清河埠即码头一百二十个。

2.2 特色风貌

2.2.1 西河口

西河口是新市的一条千年古街, 南始陈家潭北至朱家桥, 市河将老街一分为二。河西历代为靠街楼, 基本保存清末民初水乡老街之特色, 还有古朴优雅的石库墙门、精美的砖雕民居、独特的封火墙、石砌的堤岸河埠, 充满着浓郁的水乡古镇韵味。

2.2.2 觉海寺

古刹觉海寺位于新市镇北迎圣桥北堍, 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宪宗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 , 建成“大唐兴善寺”。至北宋治平二年 (公元1065年) 改名觉海寺,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2.3 古桥古弄

新市镇区最多时曾有36条弄72座桥。但因历史变迁, 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桥有11座。

2.3 风俗及美食

新市羊肉黄酒节已有百年历史, 它选料考究, 做工精美, 在全国历届黄酒节评选中, 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每年秋天都有举行新市羊肉黄酒节。

另外, 新市古镇还有举办蚕花庙会, 展销会等活动。

2.4 特色美食

新市古镇有很多特色美食。其中“张一品”羊肉是一家百年老店;另外还有新市茶糕、芽麦圆子、细沙羊尾、豆豉、干挑面、酥糖等, 均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地方特产。

3 新市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新市镇政府重视对古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不仅完成了新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8-2020) , 而且还编制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就新市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做了全面、具体的规划与设想[4]。在2006年获得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目前正在为申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而开展相关的保护规划工作。

3.1 保护与发展的特色

3.1.1 古镇肌理的延续

新市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 充分地尊重了古镇原有特色, 整个城镇的发展与建设规模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整个镇中心区域范围内对建筑的立面和高度都有较严格的控制, 而且各建筑的规模及尺度也较符合古镇的肌理, 是一个适合居住与生活的小城镇。

3.1.2 古建筑沿河整片街区的保留

新市镇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主要的历史地段有:北起包括觉海寺、寺前弄、胭脂弄在内的觉海寺地区, 中部以广福桥为中心沿市河两侧建筑在内的广福桥地区, 南至以市河为中心向东西两侧沿线展开的西河口地区, 其中历史价值最高的是西河口一带的历史街区。在新市的发展过程中, 值得肯定的是没有对古镇的保护停留在某一幢单体建筑或一座古桥, 而是从地段的保护角度出发, 对整个西河口一带的沿街古建筑进行整体保留, 并局部修复, 构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古镇格局。严格遵循了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

3.1.3 开发建设与古镇风貌的融合

新市镇在发展规划中, 不仅对新建筑的高度和规模进行严格的控制, 而且在建筑的立面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最典型的是镇中心区块的小区建筑, 在最近几年内开发的小区, 建筑的外立面统一采用江南水乡民居的风格, 形成一个个既现代又有传统符号的花园小区。

另外, 公园的建设也体现古镇风貌。新市文化公园的建成, 不仅给小镇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憩的场所, 同时公园在该地段的设置也有着解说的功能。“仙潭十景”, 新市典故、风俗以及到现在的建园过程都有详尽的描述。碑刻长廊、黄石假山、亭廊、曲水、茶室、灯笼等等各个园林要素在无形中构筑起了一个解读新市古镇的网络体系。既能玩在其中, 又能让当地居民和游人体会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受到很好的教育和启发。

3.2 保护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2.1 水体污染严重

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 一系列有重度污染的企业纷纷进驻新市, 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政府及当地居民生态意识的薄弱, 这种短期的发展势必将给新市带来永久性的破坏和污染。到目前为止, 新市镇的整个水网已经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 已经没有居民去河中游泳、捕鱼、采菱、挑水, 小镇已失去了原有的灵性。水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灵魂, 水体的污染将会成为新市镇发展的绊脚石。

3.2.2 保护区成空心地带

西河口、觉海寺以及很多的古桥古弄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我们保留的只是它的外壳———建筑本身, 而赋予建筑活力的居民及其生活模式却已经不复存在了。走在西河口, 两边高高挂起的灯笼也掩饰不了老街萧条的气氛。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政府的搬迁补助, 以前生活在西河口的居民除了一部分老年人外已基本上搬迁至新居。而剩下的这些老房子由政府出面统一进行了外立面的修复和局部加固, 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街的风貌。但是人去楼空的街区很少能吸引外地游客来游览, 只有本地人偶尔会带着一些外地的亲戚朋友去逛逛古街。

3.2.3 夹心饼模式

新市在20世纪80年代还留有很多老房子和弄堂。街区也是按弄堂来划分的, 居民每天穿梭其中。现在除了保护价值较大的三个地段, 其余地段的老房老弄正在渐渐消失。虽然新建筑在规划时都有对其规模有很严格的控制, 但在选址时是否有相关规定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在镇中心建设的速度远远大于保护的脚步, 从而使得保护地段被新的开发建设重重包围, 形成夹心饼的模式。缓冲带的缺乏, 导致保护地段在整个镇中心显得很突兀。

4 对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启示

新市古镇的发展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江南水乡古镇在保护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共同问题。政府意识到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前提下进行城镇的发展。但是具体保什么、怎么保、保多少、如何变“保”为“宝”, 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冲突, 如何去平衡, 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这是现代江南水乡古镇发展中普遍面临的棘手难题。通过新市镇保护与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发展得出以下启示。

4.1 转变保护方式

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5], 是一部承载着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变迁的活历史, 也是一座凝聚着世代居民劳动和智慧的集体创作的造型艺术, 所以保护古镇的历史遗产, 既是尊重古镇的过去, 也是尊重古镇的现在和未来。但古镇的保护价值并不仅在于其古建筑的价值, 更在于由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所带来的一种江南水乡古镇的生活文化。有居民的地方才有活力。乌镇之所以发展那么成功,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对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进行保护, 为了在古镇中保留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 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资金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丽江在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把当地的纳西族居民全部迁出变为商业开发, 古城的特色在过度的旅游发展中渐渐逝去。在最近一期的保护规划中, 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积极鼓励纳西族本土居民再搬进古城区, 并且政府还设立了专项补助基金, 用于迁入居民来修缮房屋。

另外, 古镇在保护的同时应传承历史文脉。以新市为例, 新市有很多风味特色:张一品羊肉、干拌面、茶糕等, 可以将这些特色文化融于老街区, 形成一条观光餐饮游憩相结合、商住两用的历史文化街区。

4.2 保护老城区, 发展新城区

历史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保护一幢单体建筑或是一个历史建筑群, 还要保护周围的整体环境, 离开了周边的环境, 也就失去了解读建筑的语境[6]。因此, 我们在小城镇发展规划时, 应将老城区完整的保留, 并对其有机更新, 保留古镇的风貌特色。在保护老城区的基础上, 另辟新城。苏州就是一个保护旧城与发展新城结合得较好的案例。新市在发展过程中, 虽然划定了三个历史保护地段, 但是在古镇内还有很多历史价值不高但也值得保存的老房子和老弄堂。我们应将它们作为老城区的大背景来保护, 并通过修复得到后续的使用。

4.3 制定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

江南水乡古镇的中心保护区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在镇域范围内是属于很小的点状地块。我们对古镇保护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对老城区地块的保护, 更要考虑新城、工业园区及广大农村地区与其协调发展。以新市为例, 镇上工业园区中经过招商引资进来的工厂部分是有严重污染的企业。而农村更是一个大染坊, 塑料厂、化工厂等, 不仅破坏了乡村景观, 也影响农民的健康生活。工业污染加上生活污水的直排, 使得江南水乡古镇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古镇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因此, 我们的保护不应只局限于老城区, 而应从镇域或县域甚至市域的广度来进行整体规划, 加大保护力度。只有从更大区域内对江南水乡古镇进行保护, 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5 结论

古镇的保护并不仅仅需要是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更需要相关专家和广大当地居民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对于江南水乡古镇的发展与保护, 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 通过合理的保护, 使得古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水乡古镇遍布江南各地, 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进程中, 这些古镇正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需要及时地去进行关注与研究。以江南水乡古镇——湖州市新市镇作为案例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从中得出形成江南水乡古镇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总结。

关键词:江南水乡,新市古镇,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邵甬, 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 :1-3.

[2]王云才, 李飞, 陈田.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乌镇、西塘、南浔三镇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6) :700-703.

[3]周乾松, 中国古镇保护尚须警钟长鸣[J].城市问题, 2004 (6) :63-66.

[4]陈林玲.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新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举要[J].浙江建筑, 2000 (6) :18-19.

[5]阮仪三, 吴承照.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3) :15-17.

江南水乡――乌镇作文 篇5

在乌镇的街上,你会发现路道虽然崎岖不平,可你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一条崎岖不平的石路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小石块铺成的。有五边形.六边形.六角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长方形... ...这些用图形小石块铺成的石路,就好线鸟巢的水立方,

小学生作文大全

在小船上,飘拂在水面,你会觉得天下间竟有如此美丽的地方。

坐在船上,看见了两边的木建筑真是古色古香,犹如一间古代的客栈一样。斜种在石墙的旁边,垂柳枝在水面上左右泼打,好似正在喝着清澈的溪水;又好似在和来往的船只打招呼。一座灰石桥横在水面上,桥洞呈“圆形”,因为下面的水倒映着桥洞的另一半。来往的船只游过水面,倒映在水里的另一半就会隐隐约约地晃动。左右两边的两棵柳树衬托出了桥平淡白色的美

浙北水乡古镇景观环境研究 篇6

浙江历来是文化和经济发达的地方,古镇多而分布广。这不仅是因为浙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历史上亦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浙江北部地区因其靠近太湖,水网密布,聚集了典型的历史水乡古镇,其中以西塘、乌镇和南浔为代表。这样的历史古镇形式大多兴盛于明清时期,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当时的商业聚集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有书院牌坊祠堂风水阁楼等建筑,将整个古镇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同时与周边景观环境和谐统一,细腻、流畅、安逸的气氛尽显。本文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地域性的人文历史

随着社会发展,每个地域在千百年的文化发展与冲击中,地域的文化与价值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镇村落可被识别的特点,而其直观表现出的建筑形制、景观形式应同等重要。

富阳市龙门古镇是一个具有两千多户居民的大型村落,千百年来,居住在此的都是三国孙权后裔。作为古代宗族聚居形式范例的龙门古镇,其拥有保存完好地明清古建筑群,以及颇具时代风貌的历史古街。龙门镇在历史上曾有六十多座厅堂与古建筑,经由了明、清、民国、新中国四个时代的岁月更替。都在古镇的角落留下了时代印记,而古建筑群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延续的旁证。在浙江历史文化古村镇的旅游未得到快速开发以前,原住民大多生活在此,而纵观浙江地区能在村镇规模上与之相较的并不多。与乌镇、西塘相比,龙门古镇的古街并不繁嚣和热闹而独有的沉静,伴随着幽长的巷道,精巧的庭院,形成了古镇的基本生活单位。

建筑空间意境

浙江古村镇的建筑风格,由千百年来的居住模式而定,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它体现着人们富足且有诗意的居住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自古以来,浙江就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因而龙门古镇较好的保留了明清两朝的建筑风貌,古建筑是古村镇的灵魂,记载着当地的历史文脉,而每一种建筑形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时期发展而成的,承担了曾经生活居民的不同需求。现今留存的建筑类型有民居、祠堂、寨墙、桥、戏台、亭、塔、过街楼、牌坊等几种主要形式。其中江南天井院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通常是由四合院变形成为合院式建筑群,四周楼房连接起来,将中间围合成一个小天井。由于江南一带冬冷夏热、梅雨绵绵,人口稠密,因此楼房多建成两到三层,中间留有狭小的天井,既可以通风透气,又可以降温防寒。这也是近些年来较推崇的中国式建筑庭院设计,如万科《第五园》、上海证大《九间堂》,在这些设计作品中,仿古的建筑形式,置入景观片段元素,营造出古朴的空间意境,也在彰显一种新的居住趋势。

景观格局

总的来讲,龙门古镇的景观格局为“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涵于中”。而在选址与布局上是以传统风水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择。负阴抱阳,就是古镇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两侧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山上植被丰盈,古镇前方有月牙形的池塘或弯曲溪水,溪水的对面有一个相对的景山,叫做“案山”,从而古镇基址正在好处于山环水抱的中心,地势平坦。这也体现了中国风水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地势高爽,依河而建,不仅具有良好的小气候,而且符合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

景观元素

龙门古镇的溪水并未与长廊做连接,环镇的溪水并未与周边水系形成水市,因而千百年来未有贸易往来。作为水与远景结合的一个媒介,桥,打破田间的单调,将远山和近水相调和,把水路和陆路紧相连接,站在桥上河街景色尽收眼底,秀水拱桥,石栏环洞,极富诗情画意。岸边小路沿河而建,石板台阶直通向水面,方便人们浣洗。鲜活的生活气息、迷人的水乡风情和宜人的空间尺度,这些正是在古镇景观保护与发展更新中值得珍视的特质。

公共建筑形式与景观庭院格局——孙氏宗祠

中国传统的宗族制度与文化理念,主要来源于早期的村镇。以宗族聚落而居为特点的村落古镇,均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等级特征,并以血缘维系的居住方式代代相传。宗祠最主要的功能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同时也兼具议事堂的功能。

自古以来,孙氏家族都是远近闻名的豪门望族。孙氏宗祠在整个龙门古镇建筑群的西北角,宗祠占地两千七百平方米,里面的建筑宽敞宏伟。宗祠共有三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是大厅,里面有戏台,第三进是摆放祖宗牌位的地方。这种空间组合模式为在江南古镇的祠堂中占绝大多数,同时古镇中的主要道路、广场都沿着祠堂分布,祠堂处于一个古镇中心的位置,在此居民沿着祠堂周边,进行建设,同时居民所建的建筑等级与规模要低于祠堂的形制,以维护祠堂在古镇中的崇高地位。

结 语

浙江历史古镇因其特色的建筑与自然风光而闻名,这些景观与整个古镇的气质都已融为一体,而如今随着人们对于历史古镇的景观保护越来越重视,更多的人闻名而来,不仅为了感受古镇的民风民俗,更多的是去回味水乡带给我们的自然和谐,纵使时光飞逝百年千年,积淀的那种历史气质。只有深入挖掘古镇的地域景观特色,并加以保护发展,才能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古镇。

江南水乡古镇 篇7

2013年底, 国家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记得住乡愁”的概念, 明确了历史与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城市发展提出这样的要求, 对城市规划行业来说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城市发展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间接说明之前的工作有需要改善提升之处;二是未来的规划工作需要将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考虑。作为饱含历史文化元素的古镇首当其冲, 在协调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问题上的矛盾最为明显。探索如何在满足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前提下传承历史文化,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而城市设计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在法定规划体系外的可行途径。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讨论如何通过城市设计保护古镇、并创造出富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场所, 使二者和谐共生, 使城镇成为真正“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2 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对总体城市设计方法的探索

长三角地区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 “苏南模式”给江南水乡古镇带来了发展经济的机遇, 但混乱的城市建设却威胁着古镇的保护, 城市规模的扩张也使整个镇区的城市空间杂乱不堪, 品质下降。江南水乡核心保护区的保护原则和设计方法是近年来非常引人关注的科研议题, 如何处理好城镇发展区与核心保护区的关系, 并适应城镇的现代化发展, 尚未形成良好的途径, 导致出现了大量“厂包村”现象, 水乡环境品质下降, 整体形象风貌混杂, 城市特色丧失, 历史文脉断绝。在城镇建设的总体层面, 通过城镇整体空间格局的塑造, 街道空间尺度的把握, 生态开放空间的营造, 以及建筑空间组合等方面, 创造人性化和有归属感的城市, 于混杂的现况中回归水乡特色, 是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工作。

2.1 明确江南水乡古镇总体城市设计的独特性

镇区是城镇人口最集中的区域, 具有办公职能、商业职能、居住职能、产业职能以及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辅助职能, 是整个城镇公共活动的中心。江南水乡古镇在具备以上特征的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

2.1.1 自然水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密布的水网是江南水乡的重要特色, 是构成水乡文化的载体, 也是创造富有特色城市空间的基础, 但错综复杂的水系也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 特别体现在产业用地的建设方面, 增加整体城市设计的复杂性。

2.1.2 古镇保护对镇区开发的限制

在保护古镇这一铁律下划定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以及视线、高度、建筑风格、空间关系等的控制与要求使得古镇的整体城市设计限制因素增加, 设计难度加大。

2.1.3“村—厂”矛盾与统一的关系

长三角快速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发展, 造成江南水乡村庄与工厂间的关系复杂。一方面存在工厂与村庄的相互依存状态, 另一方面过快的建设造成环境品质下降, 生活条件恶化。科学梳理“村-厂”关系, 在保障职住平衡的前提下创造高品质的环境, 是对总体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要求。

2.2 江南水乡古镇总体城市设计方法

2.2.1 保护古镇传统风貌, 维系传统社区生活

对古镇的保护是江南水乡古镇整体城市设计的首要内容。整体保护城镇传统风貌, 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的建筑高度、风格、色彩、材料, 以及建筑肌理与街巷河道空间格局。尤其需要对河道及街巷系统的控制与保护, 设计以桥梁埠头为主的公共空间景观节点。同时要避免古镇逐渐严重的“空心化”现象, 保证户籍人口的居住比例, 维系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 保障真实质朴的社会生活。

2.2.2 保护与利用水网格局, 建立生态优先、水街相依的开放空间系统

水是江南自然环境的母体, 是最宝贵的天然生态基质, 在规划设计中应对水系河道空间进行类型划分, 针对不同等级水系制定设计标准, 创造各具特色的开放空间系统。同时, 要保持主要河道不变, 适当调整低等级河道, 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 力求规划后水系的水面率与现状水面率相等。

2.2.3 提取古镇元素, 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整体风貌

空间特色与建筑肌理是江南古镇的名片, 在规划设计中以古镇空间特色与建筑肌理为设计原点, 以水系公共空间为主脉, 集合水乡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 用当代的设计语汇诠释现代的城镇生活方式, 为镇区建立一个适宜的地域身份。对古镇区的建筑风格、材料、色彩、高度等元素进行分析提炼, 作为新区设计的基本要素。

3 在苏州市甪直镇的设计实践

3.1 甪直古镇的独特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 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依河设市, 夹岸为街”的空间形态与“古宅踏渡、粉墙黛瓦”的建筑风貌, 是这座历史古镇最具魅力的设计基因。通过总体城市设计, 挖掘基地内外的自然特质, 修补本土传承的文化根基, 创造可持续发展并具独特地方特色的人文胜地, 使其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小城镇。

甪直镇地处苏州城市版图的东部, 东接昆山市, 北临苏州工业园区, 区位优势明显。基地东至甪直镇行政边界, 西至吴淞江南北向干流, 南至甪直塘, 北至吴淞江, 镇区建设用地面积22.4平方公里, 现状人口10.5万人, 其中户籍人口1.3万, 外来常住人口为9.2万 (见图1) 。

镇区位于太湖沉积平原, 南抱澄湖, 北枕吴淞江, 涝原上纵横交错的港浦泾浜, 圩区内平缓舒展的村舍田垄, 良好的自然环境宛如一块珍贵的璞玉。镇区西部和东南部现有部分农田, 区内公共绿地面积较少。沿机场路、东方大道、长虹北路两侧成排种植高大乔木, 保圣寺内外和旺家浜现有七株古银杏树, 丰富区内的自然景观。

3.2 基于独特性的城镇功能定位与发展愿景

依据《苏州市甪直镇总体规划 (2008-2030) 》, 明确其功能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水乡特色旅游城镇、苏州现代化重点镇”。甪直镇区作为镇域层面的综合服务中心, 将承担行政文化、商业旅游、生活居住、产业研发等四大城镇服务职能。

总体城市设计从城镇与自然、历史及发展的角度出发, 为甪直镇区描绘出如下的发展愿景: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健康和充满活力的人文胜地;彰显江南水乡诗情的秀水宜居城区;新世纪成功倡导大众公交运输的典范城镇。

3.3 城市设计发展策略

3.3.1 构建“生态优先、水街相依”的公共空间系统。

水是江南自然环境的母体——北部蜿蜒如新月的吴淞江, 南部风景秀丽的澄湖, 是甪直镇区最为宝贵的天然生态基质;遍布整个基地的九条镇级河道与纵横交错的水街水巷, 北通吴淞江南达澄湖, 是镇区防洪排涝、调蓄汇水、涵养水源的天然生态廊道 (见图2) 。镇区规划范围内水域面积共有260公顷, 水面率达11.6%。

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基地水网的自然连续性, 提高自然水系对暴雨径流的吸纳能力。在天然水系基础上, 结合镇区规划道路系统进一步调整规划水系。九条主要镇级河道保持不变;西部产业区为保证产业类型土地的出让, 沿镇区道路适当调整水系;中部居住区内水系尽量保持现状 (见图3) 。规划后的水系, 将保证水面率与现状水面率相等。

规划水系根据河道空间尺度可分为四个类型:市级河道湖泊、运河特征水系、水街特征水系及水巷特征水系。

规划以河道为主脉的公共空间系统, 形成市级 (河道湖泊) 、镇区级 (运河特征) 、组团级 (水街特征) 、社区级 (水巷特征) 四类公共空间。通过设置具有整体性与标识性的桥梁、码头、公共艺术品等景观设施, 强化不同级别河流的身份特征。

3.3.2 整体保护城镇传统风貌、精心维系社区真实生活

整体保护城镇传统风貌, 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的建筑高度、风格、色彩、材料, 以及建筑肌理与街巷河道空间格局。古镇整体风貌包括“上”字型河街并行的空间格局, 市级河道两侧通向河口埠头的传统街巷系统, 以桥梁埠头为主的公共空间景观节点。根据古镇保护规划确定的规划居住人口6000人, 保证户籍人口比例不低于60%。以保圣社区居委会为基础, 完善古镇滨水交往空间与公共生活服务设施, 维系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 保障真实质朴的社会生活。

3.3.3 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整体风貌

以甪直古镇空间特色与建筑肌理为设计原点, 以水系公共空间为主脉, 集合水乡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 用当代设计语汇诠释现代的城镇生活方式, 为甪直建立一个适宜的地域身份。通过对建筑群体总体形象和分区特色等系统设计, 提出空间轮廓线、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风格等分区控制要求;同时, 强化滨水区域、交通干道、城市门户等重点地区的塑造, 赋予相应的地域人文内涵和多视点的景观分析, 彰显甪直镇的水乡诗情。

3.3.4 倡导“公交导向、复合高效”的城镇成长架构

江南古镇“运河水网、舟船代步”的交通模式, 决定“依河设市、水街相依”的空间格局;现代小城镇“高速公路、汽车货运”的运输方式, 导致现代小城镇的无序蔓延;作为面向新世纪的甪直镇区, 发展以“节能减排、绿色运输”为核心的大众公交运输系统, 再次成为影响城镇空间格局的决定因素。

在苏州市域“T型”空间拓展格局中, 甪直作为“创意文化产业轴带”的重要一环, 与西侧独墅湖高教园区仅仅一江之隔;镇区亦具备承接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转移与空间拓展的潜在优势 (见图4、图5) 。

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镇区主次干道体系, 明确镇区道路系统为:“两横一纵”的对外交通系统和“四横五纵”镇区主干路系统。在“一横两纵”对外通勤公交系统的基础上, 沿东方大道、海藏路、纬三路、晓市路规划地方公交线路, 并按照800米到1000米间隔设置公交站点。结合公交站点布局各级镇区公共服务设施, 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为镇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见图6) 。公交站点500米步行区内, 鼓励土地的高强度开发与混合使用 (见图7) 。外围的产业研发与居住生活区, 可通过地方公交环线予以衔接, 站点周边布设高活力社区中心与高品质开放空间。

遵循TOD发展模式, 以公共交通体系、公共设施网络、公共空间系统三大系统为核心, 规划土地紧凑混合、弹性使用、生态低碳化成长的城市整体发展框架。在“公交导向、复合高效”的发展模式下, 甪直镇区形成“三区、三轴、三心”的城镇成长架构。“三区”包括主镇区、新镇区、产业区;“三轴”包括东方大道、海藏路生活轴、纬三路生活轴;“三心”包括主镇区主中心、新镇区副中心、产业区服务中心。

3.3.5 制订“精明有效、智慧成长”的分期实施行动计划

在行政协调机制和管理政策有效性的基础上, 强调落实公共资源控制, 先行实施包括甪胜路、甫澄路、海藏路、纬三路的“两横两纵”镇区主干道建设与整治, 并迅速布设镇区对外区域通勤公交系统;再以生态整地工法, 重点整治西巫河、清小港、甪直塘、淘浜浦等镇级河道水系, 保证河道自然弯曲的形态, 设置具有整体性与标识性的街道家具, 强化河道空间特征;其后建设镇区三大组团的起步区与形象展示区, 同时建设甫南还迁区和黄娄还迁区, 集合镇级体育设施建设生态湿地公园, 形成最具水乡魅力的城镇客厅;最后可视市场发展实际需求, 弹性灵活地扩展各个功能组团, 分期实施镇区主中心、新镇社区、高新产业区等服务职能。

3.4 强调三个重点地区, 塑造历史文化传承的核心场所

3.4.1 主镇区核心区

倡导“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保护利用方法, 在整体保护古镇传统风貌的基础上, 善用古镇旅游资源, 依托现状晓市路、鸣市路、海藏路商业步行街, 拓展购物休闲、商务会议、精品酒店等旅游特色业态。结合甫澄路东侧工厂搬迁与农村居民点改造, 小规模插建行政文化、商业娱乐和居住配套服务设施。

重点控制晓市路、育才路等古镇保护区空间界面、重要观景点与入口空间, 包括:甪端广场、甪直剧院、兴甪桥、晓市桥、田渡桥、寿康桥、育才桥、广宁桥、金巷桥。通过建筑高度控制和环境风貌的整治, 实现重要观景点处的空间视廊通畅, 改善空间景观品质 (见图8) 。

3.4.2 新镇区核心区

新镇区城市设计分析甪直古镇建筑、水系、道路及开放空间等的布局特征并加以借鉴, 指导新镇区核心区设计。古镇内建筑尺度小、临水而建、分布密集。核心区建筑布局中, 在满足现代商业功能对建筑尺度需求的情况下, 恰当的加入传统元素, 区内临近水面一侧布置尺度较小布局紧密的低层新中式风格商业建筑, 远离水面、邻近城市道路的区域布置以现代风格为主的中高层商业办公建筑 (见图9) 。

古镇内水系与道路交错形成双交通网络, 河道是组织商业活动的重要路径, 开放空间分布在河道交汇处或垂直于水道深入地块内。核心区规划以陶浜浦等多条水系组织步行商业核心区。以城市道路环绕形成外环道路屏蔽机动车流, 环内结合五条水道、一个湖面设计富有水乡特色的步行商街, 并以向南、北、东三条景观轴线联系其他功能区。

结合总体布局结构、水体系统特征, 规划以商业步行区湖面为核心的开放空间, 结合河道、向周边发散多条线性开放空间, 于河道交汇处布置开放空间节点, 形成尺度亲切、布局合理、具有水乡特色的开放空间系统 (见图10) 。

3.4.3 产业服务区核心区

镇区西部产业区发挥轻工、纺织和电子三大行业特色优势, 与独墅湖高教园区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趋势。产业服务区“一路两心”的空间布局, 成为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运营功能区。充分发挥毗邻独墅湖高教园区的区位优势, 依托吴淞江的滨水景观资源, 在园区中部布设产学合作科研走廊, 形成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创新引擎;优美的自然水系贯穿区内, 亦可成为研究人员缓解压力、休憩心灵的灵感源泉。围绕现状中的千亩潭水面, 规划花园式总部办公街坊, 引入具有高形象需求的龙头企业集团总部, 营造“在大自然中工作”的低密度商务中心 (见图11) 。

4 结语

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古镇, 如何处理好新建镇区与古镇区的协调关系, 既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又保障古镇风貌及传统生活模式的延续, 是当前古镇发展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总体城市设计, 使古镇在高速运转的同时回归其本质精神, 需要每个设计师和管理者适时地放慢脚步静心思考, 来不断纠正规划专业人员对城市的价值判断。通过对江南水乡古镇总体城市设计方法的探索, 寻求一条传承地方历史文脉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规划途径, 创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空间。 (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摘要: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从文化传承视角探讨总体城市设计对保护古镇、传承地方文脉、构建城镇特色的作用与方法。通过苏州甪直总体城市设计实践, 探索在古镇保护的前提下从建立水乡生态格局, 构建水乡特色, 合理布局产业功能, 构建交通体系, 营造特色公共空间等方面的规划途径。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城镇特色,文化传承,总体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市甪直镇总体城市设计.2011.

[2]阮仪三, 邵甬, 著.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3]阮仪三, 李浈, 林林, 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4]段进, 季松, 王海宁, 著.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江南水乡古镇 篇8

三十多年来, 随着我们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日趋成熟, 特别是2013年《旅游法》的实施加速了中国散客出游的高峰, 旅游业发展正在由传统的依托资源的“景点旅游”模式向大众旅游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游客的需求与传统渠道的需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国内旅游供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是与我们国家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相对应, 显然国内旅游有效供给仍然与这种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的缺口, 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和旅游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种国内旅游市场供给能力不足, 结构升级缓慢的现状使得无法抑制的大众现实旅游消费需求通过境外购买来满足, 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需求漏出, 从而产生了“需求外溢”的问题。

全域旅游可以在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一定区域内, 通过社会共建共享, 以旅游产业这一优势产业为基础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 从而一方面促使相关资源实现系统的提升和优化, 另一方面能较好地协调目前旅游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 从而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以全域旅游视野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的旅游理念的成熟和旅行方式的改变, 传统观光旅游“走马观光”式的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是市场自然进化的必然需求。但是从目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供给格局看, 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 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景区建设仍然以传统的旅游资源观为导向, 景区发展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同时各江南水乡古镇景观上仍然存在较强的替代性, 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 区分度不高, 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客观上也造成了游客的消费途径比较单一。这些都造成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旅游者的需求失衡, 降低了江南水乡古镇的重游率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综合效益。而全域旅游的要求的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迎合旅游市场的新需求, 跳出传统资源观和门票经济等狭促视野来看待旅游产品供给格局, 用全域旅游视野去审视、整合和拓展旅游发展的范围。在继续优化现有观光旅游产品之外, 加强区域内的三大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从而丰富区域内的旅游产品供给, 构建点线面有机统一的旅游供给格局, 有效推动江南水乡古镇区域协调发展。

三、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构建思路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的总体目标是以全域旅游视角, 通过改变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格局, 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围绕这个总体目标,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为: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为基础, 以多环联动为路径选择, 带动古镇旅游业与所在区域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 最终形成合力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对象是江南水乡文化, 这种文化是江南水乡古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聚。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发展必须通过增长极选择和培育及增长极的扩散不断带动次一级新的增长极的不断培育和扩散, 从而游整合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这种整体发展有利于提高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质量, 进而增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吸引力。

其次, 多环联动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路径选择。由纵向联动向多向联动发展既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的现实需要,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实现由点及面发展的关键, 这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大特点。

四、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过程

全域旅游发展视野下,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水平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发展是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成长性的两条主线,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兴趣, 因此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选择、培育与扩散机制是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不脱离两条主线的基础。

(一)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选择依据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增长极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现有的发展状况、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的客流的聚集分布状况、基础设施、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旅游发展环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程度、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管理制度和水平、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集群及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 注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两者关系的协调。在考虑增长极的吸引、集聚和极化效应同时也要考虑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培育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主要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依托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既包括有形载体, 也包括无形载体。同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也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动态性, 这就决定了如果合理开发利用,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可再生性, 而且还具有价值的增值性。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培育的关键是构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核心价值环。核心价值环是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直接对象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系列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过程, 其最终在吸引旅游者的同时提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价值。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环构建基础是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基本包括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产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营销渠道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四个部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内部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功能, 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从而使得旅游者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感知、了解、体验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具体内涵。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经营者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 将城市多种文化融入到各类型旅游产品中, 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和包装, 依托旅行代理商、旅游批发商、饭店销售代表、基于Internet的分销渠道等全方位的营销渠道销售给最终的旅游者。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上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到旅游者每经过一个环节, 不仅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价值链的价值不断增加, 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知识流由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不断流向旅游者的过程, 最终有利于形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品牌效应, 使得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价值不断增加。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环是以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一系列向外扩展的同心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是一个古镇独有的文化形态, 它将古镇特色文化贯穿到城市精神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行为活动、经济活动、建筑特色、形象塑造、品牌营销等的所有环节上。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作为城市的强势文化既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独特性, 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影响力的大小。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决定了城市的差异化,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竞争力大小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扩散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扩散是增加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的有效实现途径。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由点-线-面的衍变过程既是增长极扩散的依赖路径,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具有成长性的基本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牵动面广的产业, 这决定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价值的实现路径有别与传统的链状延伸效应, 而是以一种环状效应实现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外延价值环为基础呈现一种波状的扩散效应。

当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 不可避免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 极化效应逐渐减弱。没有极化效应的集聚就不会有相应的扩散, 极化效应集聚到一定程度必然呈现扩散效应。因此需要增长极的部分资源有序地向周边扩散, 从而带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整体平衡发展。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环为基础, 沿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外延价值环向外扩散。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路径主要有几下几种:第一是事件驱动。通过事件节庆推动文化会展产业和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第二是活动驱动。通过增加旅游者参与活动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第三是产业驱动。通过对江南水乡古镇三大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整合, 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配套和支持产业发展;第四是品牌驱动。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形成的品牌效应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由点及面的发展;第五是资源驱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表演、民俗、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

江南水乡古镇大都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而经过十几年的旅游发展, 创新性不足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已经严重影响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成长性。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 通过培育和扩散旅游新的增长极, 可以有效促进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 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 培育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习惯, 创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模式, 从而拓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的新空间, 更好地协调各种要素的关系, 完善旅游要素和产业配套, 通过有效增加供给, 从而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成长性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的改变, 江南水乡古镇单纯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巴特勒看来, 任何一个旅游地都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周期性的发展过程。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也不可能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 也必然要经历停滞和衰落阶段。因此如何确保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能够长久吸引各类旅游者是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具有成长性的关键。以全域旅游视角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 就是将江南水乡古镇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 增加有效供给, 引导旅游需求, 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本文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出发, 分析了全域旅游视角下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必要性, 并从增长极的选择、培育与扩散机制出发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全域旅游,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郭熙保, 陈澍.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 1998, (5) :35

[2]李美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体系旅游纵览月刊, 2005, (11)

[3]郭文, 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 2013 (2) :117-124

[4]张环宙, 汪波.江南水乡古镇的共性特征及其价值分析-以太湖流域六大古镇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7, 34 (6) :696-701

江南水乡古镇 篇9

一、追忆:梦寻江南

(一) 江南何处寻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近代专指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 即通常所说的苏 (苏州) 、嘉 (嘉兴) 、湖 (湖州) 地区。整个江南地区处于亚热带, 地势平坦, 气候温润, 物产丰富, 交通便利。由于有长江、太湖、阳澄湖以及富春江等密布的河湖水系, 形成水网地区。江南水乡在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 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形成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二) 诗情画意是江南

(来源:网络)

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提到江南形象,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

江南水乡诗情画意, 以“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为例, 她“镇为泽国, 四面环水, 港汊分歧, 湖河联络, 咫尺往来, 皆须舟楫”, 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故有“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最美是周庄”之说。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曾言“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还是“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欧洲人心目中最向往的目的地”、美国政府评出的“世界最佳魅力水乡”、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这些都反映出以周庄为杰出代表的江南水乡, 其诗情画意已得到全球认同与赞赏。

(来源:周庄旅游网)

(三) 江南水乡印象之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1.江南之水——江南印象的绝美之处在于其清澈如镜、可观可用的江南之水。水经门过院, 既是人货运输交通要道, 也是空间组织骨架, 更是联系城乡的纽带, 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洗衣、洗菜、聚集、交流的场所。江南的河道形态在“井”字基础上有增有减, 可为“一”、“十”、“上”、“井”、“田”字等, 相应地, 因水而生的水乡形态也就有了带形、星形 (如南浔、甪直、乌镇) 、方形 (如周庄) 和团形 (如同里、西塘) 之分。

2.风物古桥——桥是因水、街交通需要而形成的构筑物, 也是江南水乡经济和社会活动最活跃的载体。桥底可通行船只, 桥头可成货物集散贸易的广场, 当然, 桥也是人们赏景、留念的好去处。至于周庄的双桥, 则因伟人邓小平、画家陈逸飞等被赋予了更美的意境和更深的内涵。

3.河岸水埠——水埠是水乡生活的依靠, 常为洗涤、取饮水、停泊、交易之场所, 依使用权属不同可分三种:公共、半公共和私用水埠。半公共水埠最有特色, 它是妇女的领域性空间, 在此可以劳动、交流信息、调解邻里关系等。众多的半公共水埠构成了具有归属感的社会生活空间格局。

4.多彩景观——江南水乡有丰富、良好的空间系列, 每处空间都可作为起始、过渡、转折和高潮。如果要问能有多少个空间系列的话, 那么答案则是无数个。江南水乡基本做到了步移景易:每移动一次脚步, 便有不同的景观呈现眼前, 朝不同方向看, 又是另一番景致。交通水陆相联, 各个空间虚实相间, 建构筑物与河边绿树交相辉映;竖向上高低错落, 水面、船只、护坡、墙基、窗户、阳台、屋顶、烟囱、杆线等共同组成了具有优美天际线的建筑人文景观;平面上进退有致、开合有方、张弛有度。

5.古镇街市——街市, 是江南水乡经济活动及人际交流最为集中的地方, 也是其富庶繁盛的表现。街市活动离不开“雅典宪章”中论述的“居住、工作、交通、休憩”这四大基本活动。步行交通方式使得街市空间变得随意而狭窄, 延伸到各条街道上的商业活动常给街市增添了不少热闹与祥和。发达的经济、重商思想和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 使得江南民众亦农亦贾、亦文亦士, 当地的地主官僚、商人、士大夫、小手工业主、手工艺人和农民可以共存共荣, 形成一种颠覆“工商皆末”思想的和谐社会形态, 反映在空间形态上便是一种因河顺道、适应市场、尊礼重教、自然与秩序完美融合的独特建成环境。

6.传统建筑——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在其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自在生成, 布局自由、功能简洁, 组合精练, 以淡雅简约著称, 色调以黑、白、灰为主基色, 尺度小巧宜人, 空间开合有度, 轮廓柔美, 细部灵活而精巧, 处处体现了自然和人性的思想。“上宅下店”及“前店后坊 (后宅) ”等集产、商、居为一体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一种复合、集约与高效的经济思想。

(来源:周庄旅游网)

7.百年老店——水乡古镇的药铺、酒坊等诸多百年老店风采依旧, 让人不禁感叹其历史及文化影响力, 并感动于它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8.特色美食——江南多美味, 以水产、蔬菜为主的特色美食和具有水乡独特风情的点心 (如春节的年糕、元宵节的汤团、清明节的青团及中秋节的月饼等) 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周庄最有特色的就是“万三肘”和“万三蹄”。其他还有万童子黄瓜、虾糟、三味圆、莼菜鲈鱼羹、百叶包肉、焐熟荷藕以及周庄人品“阿婆茶”时搭配的菜苋、瓜子、酥豆、各式蜜饯和点心等。

9.传统工艺——江南水乡古镇最出名的工艺有苏绣、女红、编织、雕刻、茶艺、点心制作、酿造、金属打造等。

10.生活方式——江南地处长三角太湖流域的湖积平原, 许多零星自然湖泊沼泽与因农业水利和交通需求而人工开凿的运河相结合, 形成了以太湖为中心、纵浦横塘的水网体系。江南水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舟楫的便利和物资的丰厚使其人口聚集、商贾云集、街市繁华, 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成了最为常见的文化符号。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烙上了浓郁的水乡特色:“包头巾、束腰兜、绣花鞋”的妇女与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生活和交通方式一起构成了江南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摇灯船”、“鱼戏”等民俗活动使人流连忘返。

11.文化风俗——江南水乡文化源远流长、亦俗亦雅,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其典型代表。江南水乡凭借发达的水网体系所带来的交通优势, 造就了先进的稻作文化、商贾文化、技艺文化、士林文化、园林文化及市井文化等, 进而为成就多元复合、活力长久的江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乡悠久的历史、厚实的文化积淀再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 形成了具有古朴情调与淳浓韵味的阿婆茶、摇快船、斜襟衫和吴侬软语等民俗风情。

12.节庆活动——江南水乡有着丰富而别具一格的节庆活动, 在节庆活动到来之际, 人们总是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令人过目难忘的民俗表演。周庄特色的水乡节庆活动就有全福庙会、除夕撞钟、初一拜年、初五接财神、元宵灯会、端午节、中秋赏月、重阳登高以及玫瑰婚典等。

13.名人荟萃——自古“江南多才俊”, 水乡名人量大质重。仅周庄而言历史上曾有进士、举人20余名, 西晋文豪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都曾居周庄, 明代巨富沈万三则生长、发迹于斯, 当代作家三毛、画家陈逸飞等均钟情于周庄。

14.精神价值——“人与环境高度和谐, 人与人和睦相处, 经济自由平等, 重视人性和家庭关怀, 关注心灵与空间契合”等, 这些精神价值是体现江南水乡自然、艺术和哲学完美结合的精华, 是中华精神中难能可贵的重要财富。

二、反思:梦醒江南

江南水乡古镇保持了相对完整的古镇风貌、纯朴无瑕的水乡生活、原真的历史遗产。随着江南水乡旅游的兴起和第三产业的兴起, 远近的旅客纷至沓来 (周庄古镇仅在一个长假中便接待了近百万人次的游客) , 古镇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自由化、文明城市化、科技数字化、生活时尚化和政治民主化等诸多进程的混杂进行, 江南水乡古镇面临着新的巨大压力。

(一) 商业化倾向过于严重

虽然说亦文亦商是江南水乡的特色, 但是凡到过周庄的人都会感叹:“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显而易见的是, 随着游客流量的大量增长, 很多昔日的水边民居小筑都已变成了一个个鳞次栉比的小商铺。人们一味地以经济效益第一, 把遗产地视为“摇钱树”, 使得本来有益于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旅游、商业等活动开始变利为弊。不断膨胀的纳金心理、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商业气息, 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过度的商业化, 导致了整个古镇历史真实性的逐渐丧失。

过度商业化已经使得古镇人的思想不再淳朴, 这对江南水乡古镇的形象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举例而言, 以前要是看到有人在店内或者店外画画, 画者都会报以一个亲切的笑容, 根本不介意你是否在拍照。然而, 当笔者近来去周庄时, 却在欣赏一个店主画画时被报以强烈的反感和厌语, “不买你来看什么”?这种只为卖钱而艺术的现象实在是玷污了周庄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美誉。试想, 当大众艺术作品不再让人欣赏而只是成为一种交易商品时, 当从艺之人的目的仅仅为了商业利益之时, 当艺术家都只看重钱的价值之时, 还有谁会在意金钱以外的价值呢?思想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比物质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更值得让人们关注。

(二) 社会结构出现分异

据调查, 许多原来居住在水乡周庄古镇的居民已经外迁, 如今进入的大都是没有当地生活历史的外地商人。即使有留下的原住居民, 也多半是老人, 中青年人几乎都不在故地生活, 小孩也随着父母的离开而减少, 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预见, 这样的社会结构是不利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的, 更不利于古镇形象和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 由于现代人都不再遵从儒学、佛教、道教及世俗观念的混合社会意识, 他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因社会地位、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 人际之间的交流也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而有了明显的差异, 在一些经济社会活动中甚至开始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空间分众所属、分层布局、分异隔离等现象。而这些变化趋势, 将给人们带来许多深层忧虑, 需要尽早加以关注和改善。

(来源:周庄旅游网)

(三) 传统生活气息渐失

现存建筑的老化, 生活设施的不完善, 水火灾隐患的存在, 似乎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因此, 许多年轻人不愿住在老镇区, 而是纷纷迁往新区或大中城市。同时, 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 这也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由于这种类似的原因, 古镇原有的生活气息逐渐消失。如今人们已经很难看到老人在桥头含饴弄孙的场景了, 走在街上的不再是居民, 而是大量的游客。这使人不禁生疑:这还是属于我们的江南生活场景么?

(四) 新旧反差过于强烈

行走于古镇中心区, 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水乡世界。然而, 如果我们走向水乡的边缘, 就会发现, 这里的新旧反差何等的强烈!新的仿古建筑、新的健身器械、新的铁栏杆、又大又高的建筑尺度和街巷尺度, 就连人们的衣着谈话也透露出一丝丝与古镇的格格不入。这种形象和景观环境对于一个传统江南水乡古镇而言, 几乎可以用“叛逆”两字来形容。

(五) 旅游人口过度集聚

江南水乡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 旅游量过于饱和, 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因此常常出现消费过度集中, 旅游地交通拥挤、住宿紧张、吃饭困难、景点爆满、价格上涨、服务质量下降乃至客人投诉增加等种种负面现象。尤其在旅游旺季, 水乡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 不仅无法正常游览, 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 即所谓的“旅游公害问题”。所有这些不仅降低了旅游质量, 也贬低了自身印象, 更极大地破坏江南水乡的文化和环境。

(六) 人工控管胜于自然

假如只是初到一些江南水乡古镇, 你会发现,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似乎所有的人、景点、活动等等是经过人的专门调控和管制。从买门票开始, 一直到逛街景, 看人的活动, 买东西, 吃饭等等, 见到的都是一系列熟练的商业模式操作。然而, 让人遗憾的是, 由于没有了居民的自行组织活动, 以往的自然和人情韵味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试举一例, 以前人们还可以看到鸬鹚捕鱼的场景, 但现在却只能看到被管制站在船上不能捕鱼的鸬鹚。这种情形之下, 人们无不感叹, 我们走的每一步和看到的每一个景都是经过人工严密设计和严格控管着的, 人们根本不能凭着自然之心和率性之情去体验水乡古镇的文化、历史、故事和景观。这不免让人油然升起悲哀和凄凉之感, 不只是为自己, 还为千年江南水乡古镇。

三、重塑:梦回江南

(一) 回归传统的江南人情韵味

水乡古镇应尽量减少在保护区内开设新的商店, 并逐步地把那些在空间和业态上与古镇发展不相容乃至相抵触的商业店面 (如一些向游客出售无本地特色小装饰品的商店等) 迁移到古镇区外面。水乡古镇应当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恢复有名望的传统“老字号”, 恢复江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还应重新挖掘构成水乡古镇整体空间环境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的项目, 通过发展观光游、情景游和体验游, 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 鼓励原住民返回故地居住

良好的社会结构和人群可以使水乡古镇在保持水乡形象和景观环境以及历史文化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及早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原住居民及其子孙返回故地居住, 同时吸引更多年轻的原住民人才留在古镇, 为古镇和游客服务。只有在人口的结构上得到恢复和重构, 古镇的社会结构才能得到巩固和延续。这不仅是一种期待, 更应该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

(三) 多层次提升江南水乡特色

“特色就是生命力”, 特色是群落中每个个体的“符号”和“标签”, 分清层次、尊重差异、突出个性是特色化的标志。要在三个层次上突出江南水乡特色:在低层次上, 需要保护历史建筑的单体和群落;在中观层次上, 需要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传统空间特色和环境特色;在高层次上, 则要对这种物质环境中所隐含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情趣进行创新, 使永恒价值融入时代价值之中。此外, 江南水乡要提升自身的特色品位, 无论是古镇全貌, 还是街巷群落, 都应当强化依水而舞、铺陈得体、舒展宜人、起承转合有序的诗意和画境, 以蕴含理解和联想的象征意境。

(四) 科学有序调控游客容量

从大的范围看, 可以通过江南水乡古镇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组织来实现地区旅游的区域平衡;还可以成立水乡古镇旅游区联盟, 对几个古镇的旅游线路、交通和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 方便游客在古镇之间的游览线路选择, 避免游客在某一古镇的过度聚集。从小的范围看, 每个水乡古镇都应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 以便进行传统节目的演出和无形遗产的展示, 使古镇区能进行“容量扩增”。还可以采取组织好旅游线路、分散游客服务设施、提高门票价格、限定游客数量或限时段开放等措施, 来有效降低游客的空间聚集度。

(五) 鼓励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目前, 大多江南水乡由于政府管控到位, 使得其社会经济秩序呈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 由于有的时候一些地方过分依赖行政手段, 使得水乡失去了其本来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提高水乡的自然活力, 应该鼓励居民和游客更多地参与到各种旅游活动和项目中来, 而不仅仅是让游客走马观花、让居民“守株待兔”。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并自发地组织一些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的活动, 这样既能够增进游客和居民之间的情感与互动, 还可使水乡印象和意境得以深拓和升华。

(六) 切实关怀弱势群体权益

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导致空间使用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些弱势群体难以在水乡发展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和保障。老弱病残、小孩和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均属弱势群体, 理应获得相关部门的特别关心和精心照顾。例如, 可以多结合一些旅游活动组织慈善活动, 以此通过宣传和募集资金来帮组那些有需要的弱势群体。又如, 古镇桥多使得残障人士无法通行, 要是能够巧妙设置无障碍设施和建立助残服务体系, 那么不仅可以体现江南文明的人文关怀, 对于改善古镇形象也是大有裨益的。

(七) 进行综合印象策划与设计

江南水乡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把握其中的点、线、面、体进行综合形象设计, 是改善水乡印象的有效策略。个性化的外部形象具有以下特征:融合性、地域性、功能性、文化性以及能动性 (可塑性) 。江南水乡有许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 历史事件、名人故事、民俗民情、传统手艺、文学名著、戏曲音乐、名特土产、古城遗韵、名仕人文、自然生态等许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展示, 包含着巨大的创意设计空间。因此, 水乡古镇的空间环境形象设计应本着“优化”的总体思路, 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针, “立足”于整体景观框架的形成;“着眼”于街巷、水面为基础的风貌建设, 改进主要街面、公共场所、活动等的特色形象;“着重”于古镇发展过程中对建设项目景观形象进行引导, 防范、淡化可能发生的矛盾;“完善”于良好的规划设计、评价体系和开发机制。

四、结语

以上笔者仅就对江南水乡理想梦境、遭遇的困惑及若干建议进行了论述, 希望能引起更多共鸣与关注。“共同的江南, 共同的梦想”, 期待有更多的人士来为江南水乡把脉和献策, 以便早日梦回江南。

参考文献

[1].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程沄云.太湖流域水乡小城镇街市活动与环境特色探讨.城市规划学刊.1986/6

[3].夏健.试论苏南水乡小城镇中心的城市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学刊.2001/1

[4].阳建强冷嘉伟王承慧.文化遗产推陈出新——江南水乡古镇同里保护与发展的探索研究.城市规划.2001/5

[5].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2

[6].徐少君张旭昆.199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综述.城市规划汇刊.2004/3

[7].阮仪三.以多层次的街区空间带动“步行区”的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05/4

江南水乡古镇 篇10

三河古镇有2500多年历史,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即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民居、古茶楼、古戏台、古城墙。古镇以鱼骨形道路系统为骨架的传统空间格局,临水建房、沿河延伸、四周环水、河水环绕,形成“枝津回互,万艘可藏”的水乡典型空间布局形式。古镇最古老的“二龙街”位于小南河的南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此外还有最长的“河北大街”,以及目前较完整的上横街、下横街、南大街、仁里街、尚仁街等10条古街及26条古巷,商号聚集,粉妆黛瓦。

三河古镇的建筑以前店后宅、前店中坊后宅、下殿上宅、坊宅混合等四种形式为主。院落沿建筑的中轴线纵向延伸,少为二进,多则六进。传统建筑均为木构与砖石混合式,挑檐、垛墙、镂窗,外观朴实又富于文化内涵,砖为小青砖。建筑山墙多竖有立柱,柱间填充青砖,所谓“排山排柱”,墙倒房不倒。建筑梁柱皆以圆木为主,扁材作坊,清砖清瓦,以满堂柱或隔柱落地两种形式为主。

三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古名“鹊渚”,是闻名遐迩的酿酒之乡,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集徽、川、淮扬菜之大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菜肴风味。

游江南:沉醉温柔水乡 篇11

享受扬州半日闲

扬州瘦西湖

扬州人会生活,“早上皮包水(饮早茶),晚上水包皮(泡澡堂)”尽人皆知,“饭后听评话,入夜赏闲戏”则又是另一种生活样式。整个城市的人都那么会享受,绿杨茶、烫干丝、泡澡堂、唱清曲,甚至斗虫玩鸟、收集古董,外面翻天覆地地变着,里面还是慢悠悠地过着老日子,散淡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在扬州,慢半拍的生活消遣已经成为一种优雅的精致休闲方式。

而沿着运河游走,运河串起了扬州各个著名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妙精致,体现了老扬州另一种气质,精雕细刻下的精致生活。运河上有座古色古香的徐凝门桥。桥下有著名的“晚清第一园”何园,何园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细节,可以印证当时主人的世界眼光。个园,是运河边园林里历史最悠久、最具艺术价值的,无愧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看个园,可以看到清代建筑设计师的本领,如何在50亩地里面做足文章。有人说,个园的园林设计像一篇语文课本的范文,它的每一处设计都有一个理念作为支撑,大到整体布局,小到一砖一井,都有内在的讲究。如果要找慢生活的典范,当年的个园主人算一个。

扬州人爱种花,沿着古巷走走,随意开着的木门后面,少不了十姐妹、万年青、月月红这样的家常花卉,小巷的房子接着地气,沾得露水,花花草草也就长得十分滋润。小小的院落里,槐树是少不了的,春天,与恋人一起,在小巷里走走,在园林里坐一坐,若隐若现的槐花香气,让爱情变得分外古典。

旅游攻略:

住宿:如果想在夜晚于古运河边散步,体会老城区的夜之味,则可入驻运河边的酒店。个园青年旅舍就在个园围墙外,是背包客的最爱。西园、扬州宾馆和京华大酒店是较经典的住处,但长乐客栈就在个园对面,也很有扬州风情。

美食:在扬州吃饭,能傍着瘦西湖的确是一种幸福。趣园是瘦西湖的一部分,与瘦西湖共湖面,但独自成园,吹着湖上来的风,吃饭、喝茶都充满人文气息。

天目湖湖畔寻梦

中国有很多湖,而这江南之湖是别有特色的。天目湖有沙河、大溪两座国家级大型水库,因属天目山余脉,故名“天目湖”,具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水、山相连,江南的柔情与山水相融,寻梦湖畔,有比西湖更绝佳的山水,有比太湖更渊远的烟波浩渺。

按照游玩的主题,天目湖整个景区大致可以分为天目湖山水景区、天目湖御水温泉和天目湖南山竹海等三个板块。其中南山竹海和御水温泉距离较近,步行十到二十分钟即可到达,山水园相聚较远,可以分开去游览。

天目湖山水园景区是天目湖的核心景区,也是天目湖诗意天成的精华所在。四面群山枕水、碧波荡漾,湖中岛屿散落、湖岸曲折通幽。泛舟湖上,进入梦游仙境的奇妙之旅。漫步湖里山,状元阁、中华曙猿馆,细细述说着人类悠远古老的文明史;登上龙兴岛,蝴蝶谷、猎人山棚有原始而神圣的生命体验;踏进乡村田园,远古磨坊、天下第一壶、江南水车为怀旧的人提供微妙的环境。此外,这里还有丰富多彩的亲水娱乐活动,自驾摩托、水上单骑、玩橡皮艇等等。

天目湖御水温泉是名副其实的竹海森林里的温泉,属碳酸氢钙型温泉,这种泉水主要靠水热产生医疗作用,可饮可浴,对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有独特的理疗作用,可爽身润肤、缓解疲劳,是焕发身心健康的天然矿泉。小桥流水,山溪潺潺,古树挺拔,万亩竹海环绕其间,景色绝佳。天目湖御水温泉周边竹海环绕,早上空气非常清新,山间的雾气正逐渐散去。所以晨泡在这里很受欢迎。

旅游攻略:

美食:天目湖砂锅鱼头汤,以天目湖宾馆的最为正宗。此外,红烧鲢鱼头、野猪煲、野生黄鳝和竹笋是到了这里必然尝试的菜式。天目湖啤酒也不得不提,口味独特。

住宿:天目湖景区周边配套了完善的餐饮住宿环境,景区周边有五星级酒店三家,四星级酒店两家,三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十余家,溧阳市区也有各类不同星级酒店供选择,天目湖国际饭店比较出名。泡温泉的话,建议选择天目湖御水温泉酒店或者御水温泉客栈。

古城水乡听桨声

绍兴东湖

提到绍兴,见过语文课本儿的人都会想到鲁迅,想到闰土,想到那个课本儿里的乌篷船。听听台门往事,看《凤头钗》的柳影惆怅,温一杯绍兴黄酒,唱一曲绍兴的渔舟晚唱。鲁迅故里、东湖、兰亭、鉴湖、沈园、会稽山等等,是为人所熟悉的绍兴必到之处。

绍兴就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绍兴河道或宽或窄,堤岸或远或近,山野和村落时隐时现。石拱桥、八字桥、纤道桥、太平桥、廊桥,与乌篷船擦肩而过让人产生身边的城市就漂在水上的感觉,脑际跳出的是“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诗句。过闹市,穿民居,沿岸总能见到几处深深的庭院,黑洞洞的台门,那台门内一定出过名人,有过故事和传说。绍兴的文化就这样被水贯穿,就像一本用水写成的书。

乌篷船会滑过一处悬崖峭壁,宛如天开,奇潭深渊,与山相连,湖洞相连,亭榭错落,恰似进入一座水石大盆景之中。这就是东湖。这也是人工杰作,自汉代起,民工在此凿山取石,至隋,越国公杨素为修越城,大举开山。历经千年的鬼斧神凿,山渐空,水贯通,竟然成景。清代越中名士陶浚宣偶然得见,以为桃源再现。于是凭山建亭,临水筑堤,居然为后人留下一座绝美的园林,被誉为“稽山镜水之缩影”。置身其中,有入仙境的感觉。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鲁迅故里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鲁迅故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

旅游攻略:

美食:到东湖一定要品尝一下梅干菜烧肉,这是绍兴最知名的家常菜。此外,到小绍兴菜馆或者水仙酒楼点个会稽山黄酒,惬意舒服的时光就来了。

交通:绍兴可以选择住在市中心(人民路、解放路、胜利路、延安路都属于市中心范围),特别是靠近鲁迅故里的老城区一带,环境古色古香。

湿地景区体验渔家乐

“徐马荒”原生态湿地

“徐马荒”原生态湿地景区内有宽广的水域,连片的森林,原生的生态以及多样的生态物种。这里是江浙一带拍摄原生态风景的绝佳去处。徐官庄、圩岸村、马港村三个自然村内可以吃农家饭,品乡土美味;住农家院,听鸟语蛙鸣;观农家戏,赏民俗风情;进农家田,干农家活,看农家具,享受田园耕作之趣,体会传统农耕文明。五百亩芦荡里可以划渔舟出没荡间,用渔具趣捕鱼虾。听渔歌之声,品河鲜之美,享渔家之乐。辟狩猎区放养杂交野猪,供游人捕猎。景区内水域宽广、沟汊交错,蒲草繁密、禽鸟起落,湿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另有成片荷藕、野菱,供游人荡舟其间,自由采摘。

这里的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和千岛菜花风景区都非常有名。李中水上公园是江苏省最大的水上生态森林、水上森林内木筏漂流、野鸭放飞表演被称为李中水上森林景区的三大亮点,李中水上森林是天然的生态氧吧,是都市人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李中水上森林有全省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林,采用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森林主要以水杉为主,美丽的白鹭在林中穿梭飞翔,使整个景区动静结合,给人以一派心境舒畅的感觉。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林中鸟最多时有6万多只。

旅游攻略:

美食:兴化市的油炸臭干是兴化人十分钟爱的小吃。在上池斋药店30米左右的摊子是当地人最重要的。此外在板桥故居旁边的小巷里有很多美食排档,卤水鸭、卤水蚕豆、糟毛豆、百米虾、韭菜花、瓦片鱼等等都是非常出名的。

小贴士:可以随车携带野餐垫和帐篷,在徐马荒等景区可以席地而坐,休憩一下。

江南水乡古镇 篇12

一、打造浓厚的水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有位哲人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定场所。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学校新校于2001年9月落成并正式启用,南临蚬江,北面是太师淀旅游度假风景区,学校整体建筑风貌以粉墙黛瓦为主色调,符合江南千年古镇的历史特点,校内植被丰富,绿树如荫,楼宇之间,各园相对独立,古亭、文化长廊点缀其间,学生书画作品跃然呈现,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走入校园,江南水乡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求真、求美”的校风充分体现,这样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二、挖掘古镇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校本教育”框架,促使“水乡古镇文化教育”课程化

校本课程建设是深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影响着学校各类课程的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周庄小学充分利用古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如在《可爱的周庄》和《我爱周庄》的基础上,又编写了《“水乡文化”教育读本》,从一、二年级的《走进周庄》到三、四年级的《漫步周庄》,再到五、六年级的《情系周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有关“写周庄”的美文诵读,了解周庄,感受周庄,热爱周庄;针对生态文化教育,学校又编撰了校本教材《水乡的孩子爱水乡》;学校还扎实做好象棋教学的普及与提高工作,编辑了象棋校本教材《棋中乐》。

学校通过校本课程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水乡环境,传递水乡文化,理解千年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思想,增强学生对关注水乡发展、服务水乡的热忱。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彰显校园文化活动的活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需要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为依托,通俗地说,文化是“干”出来的,不实践,不经过长期的文化活动就没有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学校,德育的期待,人格的培育,气度的养成都需要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得以完善和提高。学校依托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活动,来培植学校的“水乡古镇文化教育”特色。

“红领巾小导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分设中、英文两个活动小组,古镇是他们实践活动的基地,小导游活动面上普及,点上突破,成为昆山市学校素质教育的拳头产品。《中国教育报》《中国少年报》等六家报刊曾相继刊文报道,电视台、广播电台也作过多次专题报道。

学校围绕象棋活动室开展文化建设,棋史棋人上墙、棋诗棋语贴柱。学校辟有象棋专栏,“棋局征解”让学生流连忘返,“教你学棋”使学生驻足赏读。在大树下、绿荫处,建有石质对弈台,供师生休闲切磋。举办“中国象棋大师走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风采,给他们从小播下热爱中国象棋的种子。2014年周庄小学象棋班在古戏台表演的人棋大战被央视五台专题报道。学校也成功成为江苏省少儿象棋训练基地。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誉为“百戏之祖”。学校充分利用周庄古镇的昆曲文化馆,在开设昆曲兴趣班的同时,还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了“走进古镇昆曲馆体验昆曲文化”的实践活动 , 学生们画脸谱、试戏服、描彩妆、学表演,一个个沉浸在伟大艺术的氛围中,体验着百花园中一朵“兰花”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欣赏习惯下一篇:安全运动远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