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系统现状与开发

2024-06-27

专家系统现状与开发(共12篇)

专家系统现状与开发 篇1

汽车高速行驶中, 轮胎故障是所有驾驶者最为担心和最难预防, 也是突发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据统计, 国内高速公路上, 由爆胎引发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70%。美国, 这一比例更高达80%。爆胎造成经济损失巨大, 怎样防止爆胎已成为安全驾驶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表明, 保持标准车胎气压行驶和及时发现车胎漏气是防止爆胎关键。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MPS应运而生。

1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目前, TPMS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间接式。另一种是直接式。

1.1 间接式TPMS

间接式TPMS是汽车ABS系统轮速传感器来比较车轮之间转速差别, 以达到监视胎压目。以上海通用别克轿车安装轮胎气压监测系统为例。该系统由以下几个部件组成:1) 4个车轮转速传感器;2) 车身控制模块 (BCM) ;3) 复位开关;4) 轮胎压力过低报警灯;5) 数据诊断接头;6) 线束和连接器。

当汽车行驶时, 轮胎气压监视系统接收4个车轮转速传感器车轮转速信号, 进行综合分析。当某一个轮胎气压太高或不足时, 轮胎直径就会变大或变小, 车轮转速也相应产生变化。监视系统将车轮转速变化情况同预先储存标准值比较, 就可出轮胎气压太高或不足, 点亮LOW TIRE报警灯。该类型系统主要缺点是轮胎同时缺气状况和速度超过100公里/小时情况进行判断。

1.2 直接式TPMS

直接式TPMS技术又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要区别是主动式TPMS中轮胎模块需要电池提供能量, 而被动式无须电池。

1) 主动式TPMS。主动式TPMS是利用安装每一个轮胎里以锂离子电池为电源压力传感器来直接测量轮胎气压, 并无线调制发射到安装驾驶台监视器上。监视器随时显示各轮胎气压, 驾驶者可以直观了解各个轮胎气压状况, 当轮胎气压太低或有渗漏时, 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以加拿大Smartire轮胎智能监测系统为例。系统主要由传感发射器、接收器和显示器组成。

主动式技术优点是, 它是一成熟技术, 开发出来模块可适用于各厂牌轮胎, 但主动式TPMS传感器/发射器需要电池提供动力, 不可避免带来一些弊端, 如电池寿命有限;当气温严重降低时, 电池容量就会受到影响而减少;这使它可靠性不够稳定。此外, 电池化学物质也会导致环境问题, 同时电池存很难降低发射器重量。

2) 被动式TPMS。被动式TPMS, 也叫无电池TPMS, 用一个中央收发器代替了一般直接式TPMS中中央接收器。这个收发器要接收信号要发射信号, 安装轮胎中转发器 (代替了发射器) 接收来自中央收发器信号, 同时使用这个信号能量来发射一个反馈信号到中央收发器上。这就使安装轮胎内部气压监测器发送数据不需要电池, 解决了上述因电池所带来问题。此技术不用电池供电, 它需要将转发器整合至轮胎中, 这牵涉到各轮胎制造商需建立共同标准才有可能。无电池TPMS短期内还难以流行。

2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开发研究现状分析

汽车轮胎独特工作环境条件, 决定了胎压实时监测压力传感器高要求:要求宽温区、宽电源电压范围内较高精度和可靠性;低功耗要求;恶劣环境无线信号传输稳定性要求。轮胎气压监测系统核心是轮胎模块, 即微控制器芯片和压力温度传感器, 两者一般集成一起。这里只介绍市面上三种主流TPMS开发系统。

2.1 摩托罗拉MPXY80X0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开发平台

1) MPXY80x0这是一种表面微机械加工电容性微机电系统。包括压力变换器、正温度系数扩散电阻温度传感器及其他所有必需电路。使之能输出校准8位数字压力和温度数据。所有这些都一个芯片上。

2) MC68HC908RF2, 也称RF2。它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个是2KB闪速HC08微控制单元, 第二部分是一个可以发射UHF频段数字数据RF发射器, 其发射距离可达数百米。

2.2 通用N PX开发系统

NPX开发系统有两种, 一种是NPXⅠ, 另一种是NPXⅡ。NPXⅡ比NPXⅠ多集成了一个加速度传感器。NPX开发系统特点是:所有传感器都集成到一个芯片上;能够准确测量轮胎内部温度、气压和电池电压, 同时具有温度补偿功能, 使测量更准确。NPXⅡ还可测量汽车加速度。此外还有LF唤醒, 离心开关唤醒及加速唤醒 (NPXⅡ) 等功能。

2.3 英飞凌科技公司开发系统

英飞凌科技TPMS开发系统是采用收购挪威专业胎压传感器制造商Senso Nor产品, 它采用了基于MEMS技术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作为胎压监测单元, 英飞凌SP12和SP12T可以同时传输四组不同数据 (温度、压力、加速度和供电) , 并配有一个能完成测量、信号补偿与调整及SPI串行通信接口CMOS大规模集成电路。

3 结论与展望

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可以看出安装TPMS车辆有如下主要特征:

1) 能够保持标准车胎气压行驶和及时发现车胎漏气, 能够防止爆胎, 防止发生突发性、恶性交通事故。

2) 轮胎气压监视系统属于“事前主动”型安全保护, 即轮胎出现危险征兆时及时报警, 采取措施, 将事故消灭萌芽状态, 确保汽车行驶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3) 延长轮胎使用寿命-非标准气压行驶, 将会使轮胎寿命缩短, 实验表明, 车轮气压比正常值下降10%。

4) 轮胎寿命将减少15%;减少油耗轮胎气压低于标准气压值30%, 油耗将上升10%。轮胎气压过高, 抓力就会下降, 油耗也会随之上升。

5) 避免车辆部件磨损-汽车轮胎气压过高状态下行驶, 日积月累对发动机底盘及悬挂系统将造成很大伤害;轮胎气压不均匀, 则会造成刹车跑偏, 增加悬挂系统磨损。

专家系统现状与开发 篇2

面临的问题

一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传统化,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浓重的“人治”色彩与市场经济的公开性、开放性严重不符。干部权力过分集中、公开民主机制不完善,导致干部选用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神秘化和封闭状态。信息不畅,视野不宽,透明度差,渠道狭窄,“在少数人中选人,少数人甚至是‘一把手’拍板选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另外,在传统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壁垒,特别是城乡壁垒仍然存在,对劳动力的歧视,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份歧视等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行业的行政垄断使人才不能公平地进入这些行业进行竞争,限制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种条块管理、部门所有、“官本位”、论资排辈、中庸保守、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以及压制新人成长、排斥优秀人才等弊端仍制约着本来就十分有限的人才能力和潜力的发挥。

还有,人才资源开发投资强度低。一是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目前企业大、中专文化程度以上者比例相当低,很多企业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挖掘,而是把大量资金用于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中,没有和人力资本做有效地配合,致使资金运转效率低、资金成本高。二是人才闲置,甚至被扼杀。一些企业中本来人才济济,可是企业不为这些人才以释才能的机会,而是为其企业装饰门面,将之束之高阁,更有甚者,排挤、遏制其才能的发挥,造成人才浪费。

再者,各种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法律、规章还不健全;与不同人才的特点、成长规律相一致的现代人才管理制度还没有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还很不完善,还未形成鼓励创新的机制;仍然缺乏多样化的有效激励手段,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还不能真正实现等等。因此,新世纪,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真正使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起到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利用的对策

(一)深化人事和劳动用工制度,营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首先,必须努力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要从制度上消除各种用人腐败的基础,使各种人才都能凭自身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作到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其次,要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市场化。人才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入,形成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投入是与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价值继而与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成正比的。政府必须以法规的形式保证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有自主的用人权。企业作为法人主体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必然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实现对劳动力的最优配置。这样,劳动者在失业风险和职业竞争压力下,就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力资本配置、投资与回报机制。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员工配置、人才引进都将依据市场法则,通过市场调节来决定最终取向,否则,与市场惯例的脱节必然会弱化管理的效能。市场经济的竞争本质决定了企业要成功必须引入竞争,让员工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二)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体系。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基础条件,必须承认和推动人力资本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价值化,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是劳动力产权明晰化、劳动行为的主体化。劳动力产权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劳动者的流动是寻求“私有财产”投资的行为。因此,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必须要以保护这种投资行为为出发点,使其通过市场这个中介体得以寻找最佳归宿,达到人才合理流动、资源有效配置。

首先,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和管理法规,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真正给企业经营者以用工自主权,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其次,要加快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努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中介体制。实现人才市场企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努力形成国有、私营、中外合资、外资及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竞争并存的格局。第三,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盘活人才存量,实现以存量促增量。人才可以原地不动将技术发明、专利项目加盟或嫁接到其他企业;也可以户口不动、关系不转,通过人才互借、单位之间开展项目合作,实现人才的技术交流、互补、双赢,达到资源共享。

(三)加大人才资本投资,认真实施人才工程。加大人才资本投资,大力培养人才是构筑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实践证明,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人才投资也是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企业对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应采取集约式发展,注重“四高”、“三强”,即人才资本高投资、人才总量高增长、人才素质高提升、人才结构高协调,凝聚力强、辐射力强、竞争力强,快速构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可操作的方法:一是建立人才投资基金制度,企业每年将利润中的3%用于人才培养、项目科研和提供人才成长的环境;二是政府将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人才开发专项经费为企业输送专业人员;三是个人自费,个人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自费进修各学术专业、科研创作;四是树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新观念,从机制上促进对人才的开发利用,激发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出处:新人资)

浅谈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

2004-9-22 11:11:00

市文化局纪委书记杨弘

近几年来,为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推动沈阳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市文化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才的培养、使用、吸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尽管如此,通过境内外的系统培训,使我对人力资源管理又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就市文化局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才资源的基本现状

截止2003年底,我局正式职工总数为2641人,具有各类专业人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在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包括公务员)1659人。

专业技术人员状况:高级职称244人(正高51人,副高193人),占人才总量的15%,占职工总数的9%; 中级职称542人,占人才总量的33%,占职工总数的21%;初级职称536,占人才总量的32%,占职工总数的20%;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相对合理。

学历状况:各类人才中研究生27人,占人才总量的2%;本科学历329人,占人才总量的20%;专科710人,占人才总量的43%;中专362人,占人才总量的22%;高中及以下231人,占人才总量的14%。

年龄状况:各类人才中35岁以下占336%,36一45岁占30%;46岁以上占34%,总体上年龄结构相对合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

才短缺

从学历结构上看,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极少;本科学历虽占人才总量的20%,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图书、文博等单位;艺术人才的学历总体偏低,局系统616名艺术专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只有22人。占艺术人员的4%。艺术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有219人,占艺术专业人员的36%,约占1/3强,艺术人才文化程度的提高是我局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人才的专业结构看,专业技术人员中文史哲类文科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及职称的人员占绝大多数,经济、计算机、外语、法律等专业的人才占极少的一部分,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各类管理人员中政工类人才多,而受过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系统教育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少。专业结构失衡一方面导致长线人才积压,没有充分发挥才能机会,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急需的特殊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又极为短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

(二)人才进出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人员流动不畅

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围绕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事业发展的目标,在人才的引进上应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身份等限制,使人才自由流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策滞后,各部门衔接不畅,人才引进阻力重重。比如,沈阳歌舞团想引进一名洋民唱法的歌唱演员,但因为是农村户口,在公安局那里就通不过。部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改革还没真正到位,人员并未实现由固定身份向合同身份的转变,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与企业和其他所有制单位现行人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离职人员社会无法承接,致使事业单位富余人员难以剥离。

(三)人才保障制度不完善,难以吸引人才,人才外流、短缺情况严重

近几年来,我局所属几个剧院团外流人才约150人,约占目前艺术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4%,其中以艺术团和杂技团尤为突出。在这些流失的艺术人才中具备高级职称的约有22人,占我局现有高级艺术人才的16%。流失国外的有近60人,约占流失人才的1/3强。虽然艺术人员总量较大,实际上行当不齐、中青年尖子人才匾乏也是院团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京剧院青衣、老生、花脸、琴师等行当,艺术团的曲艺队、舞蹈队、舞美队都急需专业人才。一些剧目从创编、舞台设计到主要演员都靠外请。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图书、文博单位几年来硕士学位的人才请不来,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引不进。艺术院团接收的大都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及周边城市的艺术人才。在省内和国内处于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更不愿到市属文化单位工作。受经费制约,对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慢,影响了各类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懂得应用现代新技术、新知识的智能型人才少。

三、人才资源开发与配置的总体设想

(一)、以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1、不拘一格,积极引进各类人才

既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又要发掘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开辟吸引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采取多种形式如调动、聘请、兼职、咨询、讲学、投资入股等方式积极吸纳外来人才。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至2005年全局计划引进和培养通晓文化产业运作、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本科以上人才1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名。力争全局每个基层单位都有一名懂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引进和培养通用型人才。全局计划每年引进培养外语、法律、计算机、经济等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通用型人才8名,充实到各个单位。

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图书馆将侧重引进和培养信息工程、计算机、图书情报、外语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名,同时引进省内乃至国内学科带头人1名。同时,在编制内,引进本科生4名。

文博单位引进考古、历史、法律、美术设计等专业的硕士生,各单位每年引进2名。引进省内乃至国内专家、学者等学科带头人1人。

群众文化单位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名,主要是声乐、舞蹈、表演、美术等相关专业。

艺术团体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二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艺术学校中专毕业好的苗子看准了也要适当引进加以培养,原则上每年引进2名专科以上艺术专业人才,同时艺术团体还要培养、引进尖子人才,建设一流队伍。

引进培养文化行政管理人才。采取通过市政府统一招录,直接引进高学历人才,从系统内选拔高水平专业人才等多渠道充实局机关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2、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加强继续教育,鼓励职工终身学习

通过职工在职学习、带薪进修、单位委培等方式不断提高在职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对于取得学位的职工可给予报销部分学费等优惠政策。选送有潜质的职工到高等学府深造。单位和进修职工双方签订协议,确保职工学成后服务于单位。经费较紧张的单位,采取请专家讲学、指导,观摩等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并把培养人才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责任状中,严格考核、兑现奖罚。

人才引进和培养要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对人才引进培养的经费投入。

(二)、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1.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

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业分类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沈阳市文化局岗位职责规范》,明确不同类型干部考

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党政人才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企业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业绩;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2、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全面实行人员岗位聘用制度。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工作人员竟聘上岗,将聘用制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受聘人员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并经市人事仲裁部门鉴证。除国家统配人员首聘期不少于三年外,其他人员原则上一年一聘,对尖子演员、业务骨干,可确定相对较长的聘用期,也可实行无固定期聘用。在选人用人上,要突出实际水平和能力,打破“三个界限”,即:干部工人界限、职务界限、职称界限,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通过实行岗位聘用制,解决职务能上能下问题。

扩大文化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单位自主聘用中层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中层干部实行竟聘上岗,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退事转企”的单位可实行企业人事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自主聘用各类工作人员。

建立岗位管理制度。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工作任务、发展规划、人才结构等多种因素,合理设定岗位,明确岗位责任、任职条件、聘用期限,做到职责明确、权限清晰、条件合理、待遇透明。对基础性、骨干性岗位和工勤等辅助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对自由从业程度高的岗位,以及导演、编剧、指挥等特殊岗位试行项目(剧目)聘任管理。艺术表演团体试行剧目制作人制、演出经纪人制和演员签约制。

实行解聘、辞聘制度。文化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聘用合同约定解聘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聘。通过解聘、辞聘,疏通人员出口,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试行人事代理制度。文化事业单位将人员的行政隶属关系与用人单位剥离,委托政府人才中介机构管理。代理事项包括保存和传递人事档案关系、档案工资晋升、职称评定、工龄计算、因公出国审查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原则上对新聘用人员都要实行人事代理;对原有职工,要按照自主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逐步实行。通过人事代理和人才托管方式,推进人才管理的社会化。

试行考试录用制。除安置国家统配人员和局统筹进行人才储备外,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要公布缺员岗位的用人条件和职责,公开招考,择优聘用。

(三)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

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企事业单位薪酬制度。

1.全面推行岗位工资制度。在全局事业单位推行岗位工资制,将岗位工资制作为基本分配制度。将档案工资封存,根据岗位责任、风险、技术含量等因素,确定各岗位的工资标准,实行一岗一薪,岗动薪变,薪随岗变。将收入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报酬,彻底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充分发挥收入杠杆的激励作用。

2.实行分类管理制度。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根据不同类型文化事业单位的特点,实行灵活多样的内部分配形式,扩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

公益性单位,可实行结构工资制。采取基础工资正常发放,政策性补贴、奖金捆在一起,按岗定额的分配形式。有条件的,可采取档案工资封存,按岗取酬的分配方式。同时,可采取项目承包工资、课题承包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作为补充。

准公益性单位,封存档案工资,按岗确定基础工资、演出补贴、奖金的分配方式,同时积极探索剧目承包、个人组团承包等多种分配形式。事业法人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可实行年薪制。专业技术人员可兼职兼薪。

转企单位,实行企业工资制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管理人员试行年薪制、期权、股权制。实行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多种分配制度。

3.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努力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沈委发[2002]19号),努力争取对引进的人才兑现有关政策。并积极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妥善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对各类人才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

从战略高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

落实人才兴国战略,发掘人力资源潜能。我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的潜在优势就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素质,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要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持续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和本领。建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

拔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最佳结合,增强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后备领导人才建设。鼓励与支持政府和企业建立各自需要的胜任能力模型,通过继续教育、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各类人才的履职能力。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重要培训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针对学员的岗位需要和自身能力结构特点,采取个性化、互动式培训。加强干部多岗位实践锻炼,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到基层一线、艰苦地方和关键岗位锻炼。

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公务员制度体系。发达国家实施公务员制度时间较早,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公务员管理制度,这对我们协调推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恰当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调配、激励等政策,逐步建立起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公务员制度体系。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各类人才成长。把教育发展作为立国之本,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兴邦之策。进一步改革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开辟多样性的人才成长通道,以产业聚集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逐步形成重才、爱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支持。进一步完善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各类人才能够自由流动、平等竞争,在成就事业中增长才干,在平等竞争中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努力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积极探索组织调配与市场选聘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组织调配的作用,注重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之间合理流动的平台,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的合理流动。逐步提高人力评价激励的社会化程度,确定类别、行业、地区差异化的人力评价标准,突出实绩贡献这一衡量尺度,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创新激励手段,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专家系统现状与开发 篇3

(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规划

民主改革以来,南非政府的各项政策和策略将开发足够的人力资源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重建和发展计划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五项核心计划之一来推动南非重建和发展的实施。

政府经济政策要求最大限度地发展人力资源。因此,制定和实施一项可行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与历史和当前政府发展议程推力相一致的。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各级政府加速发展策略中至关重要的手段。

全国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包含了所有政府领域、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大部分的私营企业中的大量的直线部门的工作。几乎所有国民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这一战略成果将惠及子孙后代。

1.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目标及预期成果。人力资源开发在南非实现民主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南非人力资源开发是将南非从无知、不平等和贫困中解放出来的关键。将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和其他政策相结合,指导相关机构的议程制定,这是十分重要的,其目标是:增强培训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议程的响应能力、解决教育和技能发展培训中的教学质量问题、解决重点区域的技能短缺问题、建立协调、整合、连贯、问责和报告机制、优化关于南非发展议程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成果。其预期成果是为以下政府工作目标做出贡献:减少贫困、不平等和失业;为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公正和社会凝聚力;提高人类发展指数和国家的世界排名;提高竞争力。

2.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政策。南非国家层面的人力资源发展的政策有:政府行动纲领(覆盖所有重点)、中期战略框架(MTSF)、南非加速和共享增长倡议(ASGISA)、国家产业政策框架(NIPF)、产业政策行动方案(IPAP)、新兴扶贫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此外,南非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明确阐明是基于当前新兴教育培训相关的战略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如下:2005-2013国家技能发展战略(包括2007年的稀缺技能名录)、基础教育战略计划(儿童早期发育、学校教育、工程和技术认证)、继续教育培训战略框架、高等教育战略框架、移民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3.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与实施。制定一项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出台涵盖所有政府领域、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这并不可取,且不具可行性,因此,南非在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并不只是希望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仅仅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而是要通过这些政策反映南非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符合其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制定符合各地区开发重点和需求的活动和项目。

4.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所取得的成果。南非2010-201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正在实施,2010年3月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理事会,并召开了4次会议。技术工作组对理事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事宜提出建议,辅助理事会执行正确决策。秘书处提供战略、行政、技术和立法支持。理事会的5项工作计划获批。下一个5年实施计划获批并注资。为实现5项工作计划,成立了8个技术任务团队。省级协调论坛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提供双向沟通的平台,并召开了1次会议,建立了监督和评估框架,制定了营销和宣传政策,提升理事会的形象。

5.未来的工作重点。完成南非人力资源与新增长框架的结合。探索适合的方法加强基础学习,探索降低继续教育培训学院准入门槛的方法,建立跨部门的技工交换机制,培养专业学者,建立行业合作伙伴关系,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多种模式,建立员工教育框架和模式,评价技能发展机构现状。重新定位人力资源开发秘书处和理事会。

(二)南非的劳动力市场

1.劳动力市场的相关背景。南非劳动力市场结构源自殖民时期和种族隔离时期的压迫,以压迫劳动、无偿劳动和种族歧视为特征。种族隔离的教育制度导致了某些行业缺少技术熟练和专业的劳动力,从而导致贫穷、收入不平等、失业、高劳动力成本和低生产力。而解决失业问题的政府政策却十分薄弱,这些特征迫使国家把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放在了南非相关政策问题议程的首要位置,

2.南非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挑战。南非劳动力市场面临如下挑战: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对非正式部门作为自由进入的最后手段这一概念进行质疑;两个或是多个企业存在不同的工资设定机制;在“低生产力”企业,员工晋升空间有限;工资和技能等级设置导致流动性降低(制度障碍);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基础交通设施很差(环境障碍);产权执行不到位(法律障碍);民族、种族或性别歧视带来的障碍往往导致贫困人口参与到各个行业,

3.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政策。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支持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培训和再培训计划,税收结构转变(税收优惠政策)工资津贴补助,限制工会权力,推动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强化非正式部门,重组农业部门和土地使用权——允许更多的私营企业使用公共/国家土地,公共建设计划(EPWP),直接国家就业计划,提供6个月以上的公共职位。

(三)职业技能发展与培训工作

1.劳工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南非劳工部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劳工平等与劳工健康。人力资源管理局包括以下处室:人力资源运行处,负责招聘和选拔、福利工作;政策研究与监督处,负责政策研究与监管、就业公平、人员编制和人力资源计划工作;员工医保和健康保障处,负责艾滋病与结核病管理计划、健康和安全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确保了有效和高效的招聘、选拔和就业介绍服务,包括研究、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政策和员工医保政策,关注员工的健康等工作内容。

2.提供的培训项目。在南非,由劳工部人力资源部门统一管理的从事教育培训的人员约有8000人,包括劳工总部-地区-各省的工作人员。劳工部提供的培训项目包括:公共服务入门培训(部门的入门培训和专项工作的入门培训)、短期课程、认证技能培训项目、会议、研讨会、持续职业技能发展、学习培训、实习项目、初级管理者发展培训、中层管理者发展培训、高级管理者发展培训、加速发展计划和资助计划等。公共服务入门培训是一般入门培训项目,向新人职人员介绍整个公共服务行业、政府目前面临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案以及政府结构等,部门引导旨在向新人职人员介绍整个部门的结构、职权、作用、目标、政策和常规工作,由单位为其录用人员提供资助。资助经费涵盖学费、注册费、考试费用和书本费。资助金额每年由部长决定,获得资助的人员与部门签订资助协议。资助协议规定资助部门和获得资助的人员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学习结束后,获得资助的人员必须为该部门服务1年。专项工作入门培训是一项专门的入门培训项目,旨在给新人职人员介绍其工作的机构、工作职责和团队成员。进行此项培训可以确保新人职者能够熟练地处理日常事务。专项工作入门培训由新人职^员的直接主管执行。

3.为未就业人员提供学习资助。为未就业人员提供学习资助,使其通过学习获得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化学工程师资格。这项计划主要针对未就业且有意愿从事以上领域工作的青年,资助经费涵盖学费、注册费、考试费用、书本费和培训费。获得资助者在学习期间接受资助金。学习结束后,获得资助者必须作为巡视员为部门服务,服务最低年限须等同于学习期,

4.为录用人员提供的资助计划。单位为其录用人员提供资助。资助经费涵盖学费、注册费、考试费用和书本费,资助金额则每年由部长决定。获得资助的人员与部门签订资助协议。资助协议规定资助部门和获得资助的人员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学习结束后,获得资助的人员必须为该部门服务1年。

5.实习项目。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旨在增加其工作经验、加强其就业竞争力。此项目对未来员工和在职员工开放。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获得资助。实习结束后,一部分实习生转为单位正式员工,而另一部分实习生则成为求职者,其信息收录在南非就业服务数据库中。用人单位则会考虑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工作机会。

6.在职培训,单位为在职人员和未就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学习培训是一项结构化的培训,学习内容包括30%的理论知识和70%的理论实践。未就业人员在实习期内获得资助,而在职学习者仍然保留其薪资。学习结束后,一部分学习者转为部门正式员工,而没有被录取的人员则推荐他们在南非就业服务数据库里注册为求职者,用人单位会考虑为其提供培训和工作的机会。

(四)公务员的培训与管理

南非有130万公务员,培训的人员包括初任公务员、高级公务员和国会议员。

1.培训内容的制定,在培训方面,公务员培训的内容是自己申请的。培训前,打破进入公共服务部门的壁垒。培训中,制定义务培训计划(CIP)。培训后,分为行政管理——1-8级,中高层管理——9-12级,高级管理——13-16级。公务员通过考试确定再培训的内容,

2.培训与人才培养。政府每个部门的领导都有义务挖掘和培养人才,审核、会计、建造、电子业工程师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政府给予奖学金。企业推荐人选,政府管理部门确定选拔人选,给予奖学金,就读3-4年,高中没有毕业可以继续接受培训。如果高中毕业后接受任何科目的培训,市政府给予三个月的工作机会。

3.培训的管理。政府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培训管理部门。政府提出了雇员发展规划,列出人员的种族构成比例。公务员的培训大部分由外部机构承担,政府支付相关的预算,财政预算的预期是每年的7月至次年的6月,正常业务开展的余额用来开展培训。培训的管理与政策并行,与企业合作开发人力资源。

4.培训体系建设。南非政府十分重视培训体系建设,在南非的公共服务部门人员培训体系中,政府部门、省级、地方和部门培训机构,非洲和国际管理发展机构以及合作伙伴和资助者都参与其中且职责明确:公共服务行政管理部门(DPSA)授权公共服务管理部门提升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公共服务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政策框架,并提供执行支持来确保政策符合规定,改善服务交付能力,加强监督和评估。公共行政领导和管理学院(PALAMA)的职能就是制定和推出提高核心职能的培训方案并通过提供高层管理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致力于改善公共服务的能力,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与效率;公共服务委员会有权调查、监督和评估公共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情况,有义务推动能够确保公共服务内部有效和高效运转的措施,提倡宪法中规定的公共行政管理的价值准则。在指定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公共行政领导和管理学院重视公共服务委员会所指出的公共服务中所存在的缺陷;公共部门教育培训局(PSETA)负责监管公共部门(国家级别、省级和地方政府级别)内部所进行的资质培训和发展,并对公共部门制定和开展相应培训做出指导;南非资格管理局(SAQA)负责监管国家质量框架。国家质量框架用以衡量整个教育体制和培训单位(包括公共和私营部门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的培训成果质量。公共行政领导和管理学院的一些培训计划是与国家质量框架相契合的,因此,这些培训也需要在南非资格管理局登记备案,不仅如此,南非国库委员会也对公共行政领导和管理学院开展的专项培训计划(如供应链管理培训和公共财政管理培训)进行指导,公共行政领导和管理学院还与运行监督和评价部门合作,共同开展监督和评价培训。

5.培训效果的保障。公务员的服务在逐渐建立标准,争取提供更好的服务。健康和安全部门希望提高工作环境以提升工作品质,工作环境中有任何危害都会被告知。政府设有专线希望给予人力资源更多的帮助,公务员有24小时的热线帮助进行心理辅导。公务员系统中的一些高职位留给不断提高的人员晋升,工程招标采取回避的政策,工程师等职位有的从系统外面聘用。

(未完待续)

专家系统现状与开发 篇4

关键词:真调试系统开发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关键词:500kV变电站,仿真调试系统,开发应用现状

1 500k V变电站仿真调试系统开发

1.1 数学模型的构建

需要对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进行系统建模, 同时, 要给出各个参数以及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模型的建立, 在MATLAB的基础上, 进行建模, 一般而言, 可以是自底向上来搭建模型, 也可以是自顶向下来搭建模型。根据模型, 结合不同的参数, 不同的输入来进行调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先分析一个简单的系统, 得到模型, 来实现搭建模型和进行调试, 在这里ADS为例进行说明, 或者是IAR EWARM以及Real View的MDK都可以, IAR里可以设置Options选项的Debugger的Simulator中的Driver为Simulator软件仿真模式, 然后一步一步跟踪代码, 在以上相关软件编译通过后, 生成的bin文件, 可以载入Protues电路仿真软件中使用, Protues中可以选择你编程使用的Arm芯片型号, 然后设置arm的属性, 选择bin文件载入后, 在这个虚拟的arm上编制相关程序, 与此同时, 还可以添加上相关的外围电路。

1.2 模型操作台

相关人员在运行程序时, 需高压软开关充电电源硬件, 设计自动调试机控制系统, 通过设计的PLC控制电磁阀, 增强系统的耐久性。同时,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 要结合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运用PLC在热交换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增强其PLC控制设计的科学性。

另外, 要优化系统硬件设计, 利用550KV变电站中的GIS中隔离开关, 实时操作产生的过电压, 并计算滞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相关参数, 控制系统中中的多路压力值, 并且利用采集系统, 收集直流电机双闭环系统运行中的相关数据, 实现无损检测, 在此基础上, 还要利用磁路优化设计, 实现系统调试的逆变电源设计。

第三, 利用基于MATLAB的数字滤波器, 强化仿真系统的功能设计, 结合PLC的应用, 更好地优化程序设计、变压器设计, 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

1.3 主程序运行

在主程序运行时, 主要是通过数码管从0到f循环显示, 外部中断1程序是使P1.0的LED亮, P3.2用线接地后P1.0的灯亮, 但是数码管还是在继续循环, 只是比没中断前数字的变化时间长, 拔掉线, P1.0熄灭, 具体的程序运行如下:

主程序正常运行主要通过多个动态连接库, 来构成整个仿真系统的核心, 通过对相关菜单的调试, 来实现所有程序的仿真功能, 具体如图1所示:

2 仿真调试系统应用分析

2.1 工程案例

某一变电站类型是:500kV降压变电站, 电压等级:500kV/110kV/35k V/10kV;负荷情况:10kV侧:Pmax=16MW, Pmin=12MW, cos∮=0.85Tmax=6000小时;35kV侧:Pmax=25MW Pmin=18MW cos∮=0.85Tmax=6000h;负荷性质:工农业生产及城乡生活用电;系统情况:系统500k V母线短路容量Sd=2500MVA;环境条件:土壤电阻率<250欧/米, 最低气温-30℃, 最高气温40℃, 年平均气温+20℃, 雷暴日40日/年。

2.2 仿真调试

首先, 数据模块。按设计图纸和定额规定决定具体的调试位置, 检查上面的参数, 以此判断线路和发电机变压器是否正常运行, 包括一些辅助工作, 比如做设备台帐、巡检所管辖的设备等。

其次, 程序工程文件。在进行传统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装置现场试验时, 只需要经电缆向继电保护装置信号输入端注入试验信号, 即可检验保护装置技术性能。若在调试过程中, 500kv变电站仍采用保护装置试验方法, 结合智能控制, 完整地检验整个500kv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功能, 这样, 不仅保护其他的设备, 而且可以为500kv变电站运行带来巨大的效益, 全面提升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大大提升系统运效益。

第三, 监控模块。通过仿真系统, 利用变电站的室外设备, 全面监视其工作环境, 同时, 通过计算机系统, 将调出所有的相关设备, 仔细检查设备的缺陷状况以及各个巡视点的情况。其中, 巡视模块主要是建立在多媒体软件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全面监控断路器、避雷器以及隔离开关和主变器的情况, 并且将监测的图片, 一一链接到主设备图上, 可以完整地记录下设备的具体运行情况以及具体的操作情况及其所有设备运行的参数, 并与主程序进行数据交换。

第四, 故障管理模块。该模块的建立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元件, 将系统的所有故障数据记录下来, 实现逐条的模拟, 并且重新组成数据库, 由管理人员和程序模块进行进行故障记录与分析, 并对现场的事故进行模拟, 一旦系统发生了故障, 那么就会产生相应的保护动作, 发出报警信号, 在解决故障后, 使得保护系统复归。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500kv变电站仿真调试系统开发与应用, 主要是通过电网数字仿真构建的一次系统, 将时域仿真结果以无线形式或RTDS发送至采集器模拟器, 在保持二次系统接线完整性的条件下, 采集器模拟器将仿真结果经光纤传送给合并单元, 合并单元同步地将数据进行分配、组织后传送给继保装置、测控装置、计量装置和网络交换机等, 继保装置将保护的动作命令传送至500kv操作箱, 通过开关模拟器检测500kv操作箱发出的开关动作命令, 以检测二次系统功能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曾奕辉.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智能监测电子设备模型设计[J].电气时代.2011 (09) .

[2]肖锋.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析[J].电气时代.2011 (09) .

[3]李韦华.李永攀.郑丽萍.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中的注意事项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02) .

[4]徐艳华.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选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 (12) .

9老年电信市场开发现状与建议 篇5

孝昌电信分公司

谈云华

一、老年人电信市场开发机遇

(一)有市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截止08年底,全国退休老人达 1.45亿,占全国人口的11%,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老年群体年均以3.33%递增,2030年老年人将达到总人口的24.5%。湖北老年人口总量将从2005年的451.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08.02万,增长12.5%,2020年将增加到791.3万;武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14.7万,7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低龄老年人60-69岁占53.32%,武汉市1996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占比达10%),2015年,武汉市将迎来老年人口高峰。

(二)政策机遇。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湖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五”、“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政府要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办好老年教育,省、市要建立示范性老年大学,形成省、市州、县(区)、乡(镇、街)四级老年教育网络。要发展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

(三)其它省市带动契机。苏洲沧洲已建设了“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模式,上海市鉴于全市老年人过300万,对“银发族”,委托上海财大成立了“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上海养老模式创新”课题组,开展“万名老人养老需求快递”调研。

二、目前需完善之处

(一)运用信息技术,将“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体系建设需完善。中国家庭呈“4-2-1”结构,一个两口之家,要赡养4个老人,碍于情面和道德约束,许多子女不希望送年迈父母进养老院机构养老,许多年青人不仅不养老还“啃老“,传统居家养老力量正在弱化,而受传统习惯影响,大多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据相关调查,上海70%老人哈尔滨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现有赡养力量与传统习惯的矛盾,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将“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有机结合,推出电子社区、虚拟养老院之类的配套服务,目前,囿于地方经济瓶颈,相应的服务还未推出。

(二)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便利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信息平台亟待完善。目前城市老年人子女工作在外、出国在外,农村老人子女打工在外,男性老年人与女性寿命相差10岁,造成诸多“空巢”老人、单身老人,老年人“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精神生活贫乏;唯一可消遣的地方是邻近收费的麻将室、晃晃馆;灌煤气、修水电之类服务,老年人还只是托熟人、找小广告,不能一个电话解决。按劳动部门的要求,每年年初,许多僻处边远农村的退休人员,要舟车劳顿赶到县城指定点采取指纹,退休人员迫切需要了解社保政策、查询退休金、但目前信息 路径、渠道不多,造成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上访。

(三)老年人电信业务市场培育不够。许多老年人认为打电话是费钱的事,宁愿花多钱到社区看病,也不愿打医疗专线、热线;部分老人对电信新业务不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应用电信业务娱乐、了解政策意识不强。

三、建议

(一)借鉴“沧洲模式”,破解居家养老难题,推动ICT发展。针对未来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实际,我们不妨借鉴苏洲沧洲“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模式,在街道居家养老基础上,整合通讯系统网络、“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软件、家政、民政服务资源,建设没有围墙 的“电子养老院”,根据公益养老服务的内容、居家老人健康档案,建立居家老人的服务需求信息,编制服务计划,“保姆式”上门服务,以现代、便捷、经济、规范的服务机制,加强有特色养老服务品牌建设。

(二)建养老服务ICT信息平台,解决老年人养老信息对称问题和实际困难,实现“双赢”。在目前国家将建立覆盖城乡养老保险网络的大前提下,老年人养老保险服务网络是潜在的ICT市场。对此,我们是否可与劳动部门联合,开通全省养老保险信息网,开设政策法规、知识问答、百姓互动等栏目,让保险政策e通; 是否可开通168电话语音查询系统,让退休人员、内退人员输入个人社会保险号,就可查询个人参保情况、退休金水平,像做中考查分样做养老金查询。针对劳动部门每年需采购退休人员指纹实际,是否可比照车辆远程定损、彩票网点网络 3平台,建立退休人员工资发放指纹印证系统,在全省各个县市、设立指纹采集点,通过VPDN组网上传到省劳动厅指纹管理库,在各个邮储网点设立指纹比对点,实现老年人退休金发放动态掌控。

专家系统现状与开发 篇6

关键词:食品质量 检测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4-0000-00

当今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亦越来越高,食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之所以更应该高度重视食品的安全是因为我国人口要比其他国家要多,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加强食品的监督力度,这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研究我国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

食品质量是国家的命脉,它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所以要想使国内社会稳定和国外的出口贸易得以维持,使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得到促进,就必须做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想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是最有效的措施,现阶段提高食品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检测技术的日益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天然霉素检测技术和生物污染检测技术已经被运用在我国食品质量检测上。

1.1 天然毒素检测技术

在早期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满足不了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要求,因其操作繁琐、价格昂贵及检测结果准确度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酶联免疫技术被引进在了天然毒素检测方面,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能够很好地被酶联免疫技术区分开来,有着非常显著的检测效果。但是目前的不足之处还很多,由于我国现代生物免疫技术还不成熟,不能满足食品质量检测的需求,所以在河豚鱼毒素的检测技术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1.2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随着食品种类越来越多,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转基因食品,但一直没有对其健康问题有明确定论,因此,现在重要的是运用有效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在其上面。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方法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随着实时荧光检测技术的出现,为转基因食品的质量检测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3 生物性污染检测技术

微生物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的后果就是食物中毒对人们的身体有相当大的危害。螺旋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对微生物污染的检测方法最常规的是微生物检测法,但现阶段检测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原因在于近年来不断变异的细菌菌属和不断增多的数量等因素。现阶段对食源性毒素的检测之所以有了新的进步,是因为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发的展与使用,也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

2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开发

(1)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保障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民生的热点话题里面就有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现阶段我们所有工作中的重点就是保证食品质量,要想保证食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质量问题,那就需要严格地对从选择原材料、运输、加工到销售等环节都进行检测,这是食品质量检测工作所要坚持的口标。市场上正在流通一些质量差的食品,使人们的健康问题受到了危害,要不断的对危害人类健康的食品来源加强检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确保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食品检测风险评估:对于市场上频频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主要是缺乏食品质量的预防工作,不安全食品没有很好地被消除,措施预防力的不够,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会发现监管措施并没有使实际功效得到有效地发挥。现在科技在不断进步,要想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保证食品的品质,就必须加强食品中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检查并建立食品质量风险评估体系。如果做好了食品质量风险评估工作,将有利于对食品危害风险的预防,排除食品中的危害成分,

(3)要想使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保证,就需要使技术得到提高,对检测机构进行整合。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日益增长的食品检测需求已经是传统的检测技术所不能满足的,所以就产生了新型的检测技术。检测食品质量的主体是食品检测机构,要想流入市场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确保,食品检测部门就必须定期在市场上进行抽样检查,防止有害商品流入市场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3 结语

在我国,食品质量问题从来没有消失过,并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需要把检测食品的质量这项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我国,检测食品这项工作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在,但在检测某些食品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我们要不断创新和改进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将企业、检测机构和消费者三者联合起来,保障人们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参考文献

[1]赵伟伟.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12):62-63.

[2]李琳娟.刍议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资讯,2013,30(3):243-244.

[3]王沛.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11(8):127-128.

[4]张国林.关于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3):23-24.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金一荻(1987—),女,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现就职于鄂尔多斯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电控柴油机标定系统开发现状 篇7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恶化, 人们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性能的要求不断增加[1], 对车辆的驾驶性、平顺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增加[2,3], 使柴油机的电子控制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对柴油机的精确控制又和标定技术紧密相连, 标定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整个柴油电控机技术的进步[4], 标定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电控柴油机标定的精确性和标定周期, 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电控柴油机性能的好坏[5,6,7], 一个功能完备的标定系统是进行电控柴油机标定的必要工具, 在对ECU实现控制过程中不可或缺[8]。因此电控柴油机标定系统在整个标定技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标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典型的标定系统主要由标定软件、接口硬件和测量模块等组成, 能够实现与ECU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9];能够通过软件自身提供的用户操作界面, 实现对ECU中选定数据的监测、修改, 必要时并能够将修改的结果随时写入ECU, 对电控柴油机部分性能参数实时控制;能够将最终希望确认并固定下来的数据通过上位机的操作永久写入ECU闪存中[10,11,12,13,14,15]。为实现这些要求, 一般标定系统都应具有如下的基本功能[15]:

(1) 能实时监控和显示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信号以及脉谱的图形数据和发动机各种状态参数值, 以便能及时确定被标定节点和应标定或修改的参数值;

(2) 能对脉谱进行实时在线修改;

(3) 能够具有软件编程和数据管理等功能, 使修改后的脉谱能够顺利预置于ECU中;

(4) 配套的发动机台架及测试设备应满足电控发动机试验或测试的各种基本要求。

此外, 部分标定系统还集成了试验设计和数据优化等功能。

2 国外典型标定系统

国外标定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时间早, 技术上也相对比较成熟, 开发出的一些系统已经形成成熟的产品, 并且在国外拥有大量的用户。下面对几种典型的国外开发的标定系统做简要分析:

2.1 VISION标定系统

ATI VISION是一款来自美国ATI公司的ECU开发、标定、测量标定系统 (如图2-1) 。用户在使用VISION系统中, 可以直接访问和标定ECU, 测量、记录数据, 采集数据分析, 标定数据管理等[16]。主要功能比较齐全, 可以完成ECU刷写、内部以及外部信号的检测和测量;可以对ECU标定数据进行比较, 测量的参数较多, 并可对测量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可以实现在线的实时标定, 以及算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此基础上, VISION还具备一些特有的功能, 可以与Matlab/excel/台架测试软件等专用软件实现很好对接并能够后台自动运行;可将来自其他供应商的设备集成到VISION中, 有很好的通用性, 与其他应用程序能够实现很好的数据交互;还可设置自动标定任务, 实现真正的自动化标定。

VISION可以使用户享有更多方便的功能, 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 使用了个性化的开发工具, 还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工作和试验项目。VISION强大的功能可以使它无缝的集成到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友好的用户界面, 可靠的系统性能, 使其被国内外多家公司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中。

2.2 VEGA标定系统

VEGA标定系统是由德国FEV公司和SCHENCK联合开发的, 该系统是自动化标定系统的典型代表, 其基本结构如图2-3所示。系统在微软公司的WINDOWS NT操作系统环境下[17], 除了具有标定过程所必需的控制、测量和优化等功能, 还结合了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能够实现基于模型的自动优化标定[8,18,19]。可以控制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优化标定过程, 基本原理是基于扩展目标函数法, 能够高效完成一个带有喷油定时自动控制装置的直列泵的优化匹配。另外, 通过设置能够自动完成标定试验, 并控制测量设备自动采集和记录试验数据, 数据通信速度快, 试验数据通过通讯接口能够实时反馈回标定系统计算机中。优化软件包中的优化软件按照预定的优化算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优化, 优化结果又用于指导和组织新的试验流程, 当最后的试验结果达到满意目标时, 将优化好的脉谱固化到ECU的EPROM中, 可以给工作人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单参数试验和手工优化标定相比, 数据通信速度加快, 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2.3 CAMEO标定系统

CAMEO标定系统由奥地利AVL公司研制开发, 是比较先进的自动化标定系统[20]。与VEGA标定系统结构和功能有所相似, 但该系统以Matlab软件为核心, 具有一些如神经网络、高级多项式、二次方等高级数学模型, 在实验设计、数据的处理、建模与优化以及脉谱的优化生成等方面具有很强大的功能;采用了局部化和全局化相结合的思想, 具有高速数据通信功能, 可以快速存取标定优化过程中所需的ECU数据和RAM变量;可以实现发动机的瞬态优化标定[21,22];拥有很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可方便的进行试验设计以及自动控制。

如图2-4即为CAMEO自动化标定系统, 应用优化计算机、试验台控制计算机和应用系统计算机三个交互PC机实验自动优化标定。在优化计算机中, CAMEO提供优化试验定义和结果分析的人机交互界面, 使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基于Matlab软件工具, 选择更合适的优化算法;通过ASCI实现与试验台控制计算机和应用系统计算机的接口通讯。试验台控制计算机通过PAM实现对实验运行参数的管理设置, 自动完成标定试验, 并通过POI实现接口通讯。应用系统计算机能够实现标定软件的在线优化计算、结果显示和数据向ECU传送功能的实现。

3 国内标定系统开发现状

国内对标定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晚, 要形成强大的汽车工业体系, 就必须建立先进的自主标定系统[23]。近十多年来, 主要是部分院校和厂商自主研制了各具特色的标定系统, 国内较为领先的主要有清华大学[24]、北京交通大学[25]、上海交通大学[26]、吉林大学[27]、浙江大学[28]、江苏大学[29]等对自动标定系统进行了研究。如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标定系统具有脉谱数值和原始数值比较功能和权限设置等功能;吉林大学和长春汽车研究所研制了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柴油机电控标定系统, 提高了标定基准度, 缩短了标定工作周期;清华大学开发了发动机自动化性能试验系统和满足CCP协议的通用型标定系统, 该标定系统具备了标定脉谱数据管理、发动机工作点显示和在线数据修改等基本功能。

在国内标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 我国在电控柴油机标定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和一些发达国家开发的标定系统相比在性能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体现在:数据没有实现很好的共享[30], 一些设备之间数据的传递和通信不能很好实现, 通信协议和系统通用性不强;与国外先进标定系统相比, 国内标定系统在与一些软件的兼容性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在控制参数方面, 没有实现很好的综合优化, 未形成完整的全局化思想;对自动标定系统开发的还不够完善[31,32];较先进的国内标定系统还没有达到很好的商品化效果。因此, 很多国内厂商采用引进国外标定系统的方法来进一步开发学习。

4 结束语

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的现状和趋势 篇8

一、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的现状

(一) 系统集成的现状分析。2010 年国家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互联网产业的新兴崛起成为系统集成行业发展的新热点和增长点。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总协会调查显示2013 年中国系统集成行业市场规模为13542.9 亿元, 其中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收入为12202.9 亿元,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市场规模为1500 亿元, 安防系统集成市场规模为1960 亿元[2]。2014 年对我国计算机集成系统进行设备和服务调查中发现我国集成系统中仍然存在着硬件设备不过关, 安装技术落后等现象。集成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类行业其服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也有待提高。

(二) 软件开发的现状分析。根据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统计, 2014 年我国软件产业共实现收入10.47 万亿元, 同比增长31.5%, 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收入比重正在逐年增加。根据杨平山预测, 到2020 年, 80% 的企业应用将被迁移到“云”中。我国进行软件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其编译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构建、汉语言的翻译等问题亟需改善。就目前应用于系统集成中的软件进行分析, 大部分软件存在缺陷问题。例如, 在建筑系统集成中, 电力系统应用软件进行开发、设计和使用, 在设计过程中未对用电量进行合理的调查和编制, 造成我国现阶段有70% 的小区中存在电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 系统集成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信息化时代的逐渐发展系统集成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为:第一, 随着网络技术整合和信息技术整合模式的改变, 使系统集成在未来发展中必然是以专业化集成系统与多元化集成系统共同发展为目标;第二, 系统集成未来发展中必将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市场向教育界、科研界、化工业等产业进行发展, 实现集成一体化办公模式;第三, 未来系统集成必将实现用户访问接口统一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部门不同地区的人能够进行统一集成的操作, 从而实现企业集成控制, 是系统集成未来发展的首要方向;第四, 在全国范围, 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范围的集成分布式网络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 各行各业的集成中心也必将进行扩大, 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五, 实现电子商务、企业信息、政治信息系统集成。为了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信息的资源使用范围将逐渐扩大, 电子商务也必将成为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 软件开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系统集成普遍发展的时代, 软件开发是系统集成普遍发展的基础。未来软件开发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开放化、智能化、网络化三个方面进行概述。首先, 在软件的开发上, 软件标准化和源代码必将实行开放政策。通过对软件版权和软件技术的开放实现软件的合理应用, 促进系统集成的应用;其次, 在软件开发智能化上, 必将通过对软件核心技术和软件编程上进一步优化来提高软件智能化发展。通过对集成系统资料进行分析, 建立合理化、智能化的新型软件, 促进我国智能化社会的建立;最后, 软件开发网络化方面也必将向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集成系统中发展。并且通过软件国际化设计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交流, 实现软件网络国际化发展。对于系统集成信息的处理、通信、实施等过程的智能化操作进行进一步完善, 以为集成系统的广泛应用创建坚实的基础。

总结:本文通过对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未来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的发展过程中, 应结合我国现有的区域管理系统、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对软件进行新的研发, 通过与系统集成的周围客观环境相结合研制出新型的软件, 使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共同发展。

摘要:系统集成的快捷性改善了人们日常的工作、生产和生活。而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使中国电子行业迈上了新台阶。面对中国信息时代的逐渐发展, 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在未来如何发展是当下社会各界学者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的现状进行概述和分析, 进一步阐述了我国集成系统和软件开发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杨曙光.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 2015, 06 (02) :76-77.

羌族传统民歌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篇9

一、羌族传统民歌保护与开发取得的成效

(一) 羌族传统民歌相关出版成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已陆续有专家、学者深入羌区对羌族传统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与研究。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 随着部分羌文化专家及民歌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和民歌生态环境的改变, 音乐工作者更加加快了对羌族传统民歌的保护与研究。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 关于羌族传统民歌的学术些辞官的文人雅士等名门望族的府邸, 家族府邸反映了该家族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以及政治身份, 采用的建筑装饰图案不仅仅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同时也起了文化教化的作用, 他们能体现家族家风、门风, 以及发展的历程和方向。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体现, 江南多雨, 装饰图案为配合这种浪漫的情怀, 孕育出不同的图案, 比如外框是桃子形, 内是植物图案;外形是石榴的, 内是梅花图案等等装饰图案精美的漏窗。只有在江南这多雨柔情似水的地方才出现这么自由多题材的装饰图案, 植物图案的有松、竹、梅、柏、牡丹、兰花、菊花、芭蕉、荷花、卷草等。神兽、动物主题的装饰图案, 有龙、龟、狮子、鹿、喜鹊、鹤、蝙蝠等。抽象装饰图案以及文字的装饰图案, 抽象图案分如意纹、云纹、水纹、回纹、冰裂纹等寓意吉祥幸福。还有其他类型图案笔墨纸砚等。苏、锡、常地区的民居装饰图案根据地域特点, 在图案的形式上一定的变化, 但题材上几乎无一例外, 都反映了福、禄、寿、喜这个主题, 同时也反应了时代文人的气质。

综上所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苏、锡、常传统民居受地域的影响, 才有了今天江南水乡民居的文化。从建筑地理位置、空著作、学术论文、曲谱集、音乐专辑等纷纷出版发行。

1. 学术著作

据笔者调研、查阅, 目前已出版羌族民歌著作共计9部。其中, 羌族民歌曲谱集有5部, 即:我国最早出版的羌族民歌集《羌族民间歌曲选》 (收录185首)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四川卷·羌族民歌部分) 》 (收录108首) 、金艺风等著《中国羌族民歌研究——汶川县龙溪乡乐谱资料集》 (收录127首) 、萧常纬等编著《羌寨无处不飞歌——茂县羌族民歌选》 (收录171首) 、万光治编《羌山采风录》 (收录277首) ;羌族民歌歌词集有3部, 分别是张善云编《羌族情歌300首》、周辉枝编《羌族情歌精选》、张善云编《凤州羌歌三百首》;羌族民歌研究书籍1部, 即金艺风等编著《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另外, 在贾银忠编《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贾银忠编《濒危羌文化——5.12灾后羌族村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宋显彪编《羌族音乐文献索引 (1949-2009) 》等书籍中均有对羌族民歌种类、民歌传承人、民歌特征等方面的介绍。

2. 学术论文

据笔者目前收集、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 以羌族传统民歌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有60余篇。这些论文中, 对羌族传统民歌进行综合性研究的有20余篇, 如杨碧娥, 陈远贵《浅析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马宁, 钱永平《羌族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朱婷《浅析羌族传统民歌的分类》等。针对羌族民歌的类别, 详细、深入系统研究的论文有30余篇。其中, 多声部民歌有8篇, 劳动歌有5篇, 情歌有6篇, 酒歌有2篇, 如樊祖荫《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金艺风《羌族民歌“劳动歌”的分类研究——以音乐方面为中心》、朱婷《四川阿坝州羌族情歌探考》、朱婷《对羌族酒歌的分析研究》等。关于羌族民歌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研究论文有5篇, 如路瑜, 李珊《从原生态民歌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羌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问题为例》、金艺风《羌族二声部民歌酒歌的变异及选择性——以松潘县镇坪乡新民村的羌族酒歌为例》等。关于羌族民歌演唱的论文有2篇, 即佐世容《关于演唱羌族民歌的几点思考》、哈红莉《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方法初探》。

3. 出版发行音像专辑

近年来, 出版发行的羌族歌曲专辑颇多。其中, 羌族地区较间布局、室内装修装饰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江南水乡特点, 为后人研究民居发展历程带来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民居》[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01) .

[2]楼西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01) .[3]楼西庆:《砖雕石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04) .

[4]李斌:《江南民居环境中过渡空间的传承与再造》[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1 (06) .

[5]张岩红:《江南传统民居室内虚拟空间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2 (05) .

钟山艳, 生于1976年, 女,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工作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贺丹, 生于1984年, 助教, 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工作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流行的有中国羌族经典歌曲系列《羌族酒歌》、羌族大型实景歌舞展演《羌山神鼓》、四川音乐学院大型原创羌族音乐诗剧《花儿纳吉》、羌族歌手陈海元与杨晓芳的羌族歌曲专辑《歌从羌山来》、“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中国西部民族音乐之声》系列羌族歌曲专辑《花儿纳吉》、羌族音乐文化专辑《羌韵》《羌咏组歌——万年火》等。

这些成果的出版、发行和发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 是羌族人民最丰富与最具活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利于羌族传统民歌的有效传承、保护与开发。

(二) 对羌族传统民歌的再创作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 众多音乐工作者深入羌区调研考察, 并根据羌族传统民歌的音乐特点,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羌族声乐作品。如独唱作品《羌家姑娘绣彩绣》《岷江, 我永远热爱的江》《太阳里走来的羊角花》等;合唱作品《羊角花开》《羌族锅庄舞曲》《羌族酒歌》等;重唱作品《羌山情》《多彩的情歌》《云朵上的山寨》等;表演唱作品《云朵上的纳啧啧》《出嫁》《羌山踏歌》等。这些再创作的声乐作品均是作曲者在把握羌族传统民歌风格的同时, 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或高科技音乐手段, 对其进行适当改编、创新, 创作出既受大众喜爱, 又不失羌族音乐元素的作品。这样的创作无疑是对羌族传统民歌的另一种延续, 更是其继承和发展的一种直接、有效地手段。

(三) “舞台化”的呈现

近十年来, 羌族原生态歌手及热爱羌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通过电视传媒平台、音乐会、音乐剧、歌舞剧、电视大赛等不同方式的“舞台化”呈现, 传播与传承着羌族传统民歌。如在2004年由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清逸·佳雪杯CCTV首届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 六位羌族歌手以激扬悲壮的羌族多声部演唱打动了在场的评委与观众, 获得了原生态多声部铜奖;2006年, 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小姓乡大尔边村的两位羌族歌手泽旺仁青和格诺扎西组成的“毕曼组合”, 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荣获原生态唱法铜奖;2009年5月, 一部反映羌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音乐风情史画歌舞剧《羌风》在成都成功首演;2010年3月, 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上演;2012年4月, 由笔者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青年教师陈辉、佐世容共同策划、组织了“花儿纳吉”四川羌歌专场音乐会;同年6月30日, 又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成功首演了大型原创羌族音乐诗剧“花儿纳吉”;2012年6月, 由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策划的大型羌族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在汶川县水墨桃源大剧场举行了首演。这些“舞台化”的活态演出成为了有效传播羌族传统民歌的平台, 同时, 演出的录音录像资料又将成为保护与传承羌族传统民歌的重要载体。

二、羌族传统民歌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境

羌族传统民歌在理论研究、探索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困境, 如“传承人后继乏人”“缺乏民族自信心”“文化空间与生存空间发生变化”等。

(一) 民歌传承人趋于老龄化且后继乏人

据笔者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三次深入羌族核心区调查及查阅资料统计, 政府机构认定的羌族民歌传承人目前主要分布在茂县、汶川县、松潘县、黑水县、北川县等地, 共计27人。汶川县3人, 茂县4人、松潘县16人、黑水县2人、北川县2人。其中, 演唱羌族多声部民歌18人, 演唱瓦尔俄足领歌4人, 演唱情歌、婚礼歌、萨朗各1人, 演唱综合性传统民歌2人。民歌传承人男性12人, 女性15人, 平均年龄已达60.6岁, 明显趋于老龄化。

羌族各村寨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量青年男女外出打工, 另有部分青少年在大城市读书、学习。他们除了羌历新年、瓦尔俄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以外, 很少回到山寨的家中, 留守在羌寨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儿童。这些年轻人中, 很大一部分没有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民歌的魅力及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也未曾想过要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民歌。加之, 外出打工、学习, 远离了自己的母语群和传统文化圈, 接受着外来强势文化的冲洗, 逐渐被汉化、同化。作为羌族传统民歌传承与保护主体的羌族年轻一代很少讲羌语和演唱羌族传统民歌。长期下去, 这些内涵丰富的羌族传统民歌后继乏人, 随着民歌传承人的一一去世, 羌族传统民歌将加速步入濒危的边缘, 甚至消失。这些无疑都给羌族传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二) 缺乏民族自信心

羌族传统民歌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依托于羌族人本身而存在, 以声音为表现手段, 并以口耳相传作为链接得以不断延续。因此, 羌族人民及其丰富的生产、生活是孕育与培植传统民歌的沃土。但是,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念的改变, 生活在现代文明的羌族青年男女, 大多数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对于口传心授的羌族传统民歌不感兴趣, 不愿意学唱, 更不愿意传承。他们认为羌族的传统文化已不再符合现代羌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观, 导致羌族传统民歌得不到本民族同胞的自觉传承, 羌族民歌传承人长期收不到徒弟的现象比比皆是。笔者就曾针对这样现象, 采访了9名在成都读书的羌族大学生, 他们中只有杨慧兰、木都2名同学会用羌语演唱传统民歌, 问及其他7名同学为什么不会演唱, 他们告诉我, 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县城, 接触现代文明比较多, 喜欢演唱流行歌曲, 父母很少唱羌族民歌, 也没有教他们演唱羌族民歌的习惯, 他们自身确实也不太感兴趣。那么, 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忽略、遗忘、背弃, 使其“活态的”羌族传统民歌不能在本民族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三) “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发生变化

羌族传统民歌能从几千年流传至今, 究其根源, 是它存活在羌族人民日常的生活之中, 伴随着群众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是用一种“活态的”方式进行着传承。但是,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 羌族传统民歌已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 有些民歌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已逐渐消失。加之,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 羌族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均受到严重的破坏。许多生活在羌寨的羌族民众纷纷下山到县城生活, 而县城中经济条件较好的羌族民众则选择到都江堰、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买房生活。两个空间的急剧改变, 给羌族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双重挑战。作为羌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代表的羌族传统民歌, 也在传承、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三、小结

羌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失了传统文字。因此, 传统民歌成为传承羌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作为羌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羌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思想感情的艺术结晶。近年来, 虽然羌族传统民歌在保护与开发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面临着许多困境与问题。望本文所研究内容, 能对羌族传统民歌保护与开发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帮助。

参考文献

[1]贾银忠.濒危羌文化——5.12灾后羌族村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年.

[2]贾银忠.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0年.

[3]金艺风, 汪代明, 沈惹晓贞, 崔善子.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0年.

[4]宋显彪.羌族音乐文献索引 (1949-2009)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年.

[5]朱婷.浅析羌族传统民歌的分类[J].大众文艺, 2013 (8) .

辰溪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与建议 篇10

矿产资源是国家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矿产资源,象征着国家的财富。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的矿产资源按人均拥有量是世界上最少的。作为发展中国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以及完全依赖于矿产资源发展国民经济的工业生产体系有碍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年来,湖南省辰溪县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增长幅度稳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可持续性不强,后劲不足,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目前,辰溪县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80%是依赖于矿产资源开发及其粗放利用,技术水平低、经济意识差、经营思维僵化,未形成高效利用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

据调查,辰溪县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有21种,其中煤矿早在清朝时代就形成了一种产业。辰溪的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质量好、热值高,为辰溪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辰溪县以煤炭资源为“龙头”带动的产业群有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建材、食品、饲料加工、交通运输等10多个行业。目前上规模的有火电工业,包括装机容量2×2.5万kW·h的火电企业1家、2×0.6万kW·h的火电企业1家;建材工业有8.8万t以上生产规模的硅酸盐水泥厂6家,其中35万t水泥生产厂1家、年产5万t焦化厂1家。以煤炭为“龙头”的产业群为辰溪县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资源消耗十分惊人。

解放初期辰溪县煤炭工业只有1个年产1万t的煤矿,1958年已发展到3个煤矿,其中省属煤矿1个、市属煤矿2个,20世纪70年代又发展到4个煤矿,到1988年全县已发展煤矿1250个,其中非法开矿1070个。多年来,虽然通过关井压产整顿,但到2004年还有96家小煤窑在继续开采,采煤量100万t/a以上。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煤炭的产量逐年上升。近几年,辰溪县的磷矿、钒矿、铅锌矿、铜矿、锰矿、硅矿的开采正在迅速发展,但由于矿产资源管理混乱,无序开采日益加剧,矿业主争矿源、选富弃贫的短期行为盛行,资源浪费严重。

2 问题探讨及原因分析

多年来,辰溪县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工业经济建设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横向上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其它县市比较仍较落后。

2.1 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创新机制

滞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缺乏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长期依赖于以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对矿产资源的投入日益增多。建国50多年来,辰溪县矿产资源的消耗指数是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倍以上,GDP增长10倍则矿产资源消耗80倍,按这种发展势态,辰溪县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在不久的将来消耗殆尽。

2.2 战略思想不明确,缺乏对环境的理性认识

众所周知,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库”, 但环境能容纳的各种污染物是有限的,不合理的工业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污染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辰溪县的环境质量在持续恶化。2003年,辰溪县工业废水排放量2062万t,工业产值耗水量146t/万元;工业废气排放量269252万m3/a,工业产值排气量1.9万m3/万元;工业废渣产生量32.9万t/a,工业产值产渣量23t/万元。椐辰溪段沅水水监测报告,水体中大肠杆菌指数和总磷超标率达100%,其它各项指标均超过地面水水质Ⅱ级标准,并正在向III级标准下滑,镉、铅、锌等重金属检出频率逐年增高。2003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检测表明,在辰阳镇7.2km2范围内的两控区内SO2日均浓度为0.10mg/m3,已超过国家(GB3095—1996)空气环境质量II级标准的0.68倍,大气中酸雨检出频率已超过50%。全县1/3的农田灌溉面积遭到不同程度的工业废水、含矿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由开矿引起的各种环境纠纷连年不断,特别是钒矿开采和钒冶炼厂试产以来仅因环境纠纷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万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0.3%,酸雨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3%以上。此外,无节制的开采对矿区的地理结构、地质、地貌、森林、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的破坏导致地下深层有毒有害物质迁至地表,这些物质经生物、化学、光、热的影响会形成有毒或毒性更大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污染水源和土壤,造成农业减产、作物不能食用、人畜饮水困难等,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体的健康,导致辰溪县未来经济严重衰退。

2.3 开发者的环境责任代价低

近年来,我国大幅度提高了部分矿产品价格和治理污染的成本,以期照顾中西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开发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想方设法降低投资成本,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在辰溪县的矿产品开发中,80%为招商引进的外资企业,他们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代价太低,必须加强管理。

3 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建立一个有利于保护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工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3.1 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的管理机制

完善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机制,可使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达到有机的统一,是优化经济增长、改善环境质量的可行方法,也是管理上的科学创新。首先,主管部门应制定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或方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关、停、并、转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开采和加工企业。其次,建立有序的矿产资源开采制度,严格按操作程序行事,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量的宏观控制。第三,规范招商引资开矿制度。当前,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为矿产开发招商引资“开绿灯”,实施的政策五花八门,导致对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加强执法力度。

3.2 建立资源利用的长效机制

从节约资源出发,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科技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幅度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消耗,提高原矿或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原料消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化“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按生态学原理建设好无污染的生态型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和文化等非物质型产业;建设和完善经济循环和物质循环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辰溪县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4 结论

针对辰溪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启示是:对于一个县域级经济结构,不能单方面依赖特有资源,而应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如何利用好资源方面,关键在于从总体上拓宽思路,解放思想,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一切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为后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找出路;从保护环境大局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更好地为人类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第六次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经济,2006,(5)∶6.

[2]陈志强.2003年1月4日怀化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怀化经济,2003,(11)∶2.

[3]陈博彰.实施互动战略,促进麻阳经济跨越式发展[J].怀化经济,2003,(11)∶2.

专家系统现状与开发 篇11

一、内蒙古煤炭资源状况

(一)煤炭资源状况

内蒙古是我国煤炭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全区101个旗县区中,有67个旗县区储存煤炭资源。全区累计探明的保有储量为2317.1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2%。探明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煤田有19个,100亿吨以上的煤田有6处。其中准格尔煤田储量253亿吨,锡林郭勒胜利煤田214亿吨,呼伦贝尔煤田215亿吨,东胜煤田736亿吨。目前,内蒙古共有各类煤矿1228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67处,地方国有煤矿96处,乡镇集体煤矿1065处。形成了乌达、海勃湾、包头、平庄、大雁、扎赉诺尔、霍林河、伊敏、准格尔、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矿区以及胜利、白音花、宝日希勒、万利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

内蒙古煤炭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资源分布广、总量多;二是种类齐全、品质优良,以低变质烟煤和褐煤为主,低硫优质煤占总储量的70%,低灰、低硫烟煤又占优质煤的60%;三是煤层埋藏浅、厚煤层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层位稳定、煤田规模大、易开采;四是主要煤系中的共生、伴生矿产资源丰富,为其他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便利。

(二)煤炭生产、消费状况

“十五”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区内外能源市场需求旺盛,刺激了我区能源工业、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产量增长迅速。2005年全区煤炭产量达到了25607万吨,比2004年增长20.60%,比2001年增长了313.62%,不仅大大超出了自治区“十五”规划9500万吨的目标,也超出了2010年年产量达到13200万吨的远景目标。2001~2005年的5年间,内蒙古共生产原煤8亿吨,向区外输出煤炭4.55亿吨,约占总量的57%。内蒙古已成为我国煤炭资源大区、产量大区和输出大区。截至2005年底,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996.69万kw,年发电量达到1070.02亿kw/h,比2000年增长了243.62%。

随着全国能源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能源企业纷纷到我区投资建设能源项目,推进了我区煤炭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煤炭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特别是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煤炭工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丰富的煤炭资源曾经并将继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然而伴随能源开发,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凸现了诸如能源资源问题、能源环境问题、能源效率问题、能源利益问题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能源资源问题

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能源资源主体仍是煤炭、油气等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资源,其地质资源的生成要以千百万年计,并且这些资源的绝对量是有限的。当前,这些资源的浪费性消耗就是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资源的缺失。因此,在能源资源战略管理上,应在充分研究能源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真评估能源需求以及增长、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在尽力提高能源资源的采储比、推进能源资源节约的情况下,有效地促进能源生产和需求的平衡。在能源产业管理战略上,鉴于小型能源生产企业的资源采储比普遍低于大中型企业,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要限制小型能源企业的发展。

(二)能源利益问题

一批中央企业在能源资源开发中担当主力,加快了能源开发。但是由于利益分配机制尚未理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政府和当地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正在不断升级,已经影响了未来能源的有序开发。目前央企和地方煤矿相比,同样采1吨煤留给县级地方财政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差8~9倍;而且对地方长远产业规划缺乏统筹考虑。许多能源产区地方政府都不甘心央企从地方廉价输出一次性能源产品,希望借开发之势发展附加值更高的能源利用和深加工项目,保障地方的长远利益。例如煤炭主产区希望摆布更多的电厂和高耗能项目,但从事能源一次性开采的中央企业基本上不考虑地方的规划,许多地方的长远产业发展规划多年来仍然是“一纸蓝图”。

在煤炭主产区,一方面是外来资本的扩张与积累,另一方面是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争夺。由于利益分配失衡,导致畸形的开发态势。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晋陕蒙地区资源争夺热,使一些地方以割让资源为条件饥不择食地引进能源开发和利用项目,为今后的有序开发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更有甚者,个人通过各种手段从政府那里买下一块资源,以便日后倒卖资源发大财,这种炒卖资源的行为不仅滋生腐败,更重要的是扰乱了正常的开发秩序。

(三)能源环境问题

内蒙古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均分布在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相当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煤炭的开采、加工、储运、燃烧使用过程中,会破坏地表,污染地下水资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造成大气污染。火力发电需用大量的水资源,会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而排出的废水又会污染河流湖泊及地下水。资料表明,平均每开采万吨煤炭可造成草原或农田塌陷0.2公顷,开采1吨原煤需排放2吨污水。

内蒙古西部、晋陕蒙交界地区的能源开发区生态原本就十分脆弱,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地质灾害日渐加剧,地下水枯竭,地表植被大面积枯死。但目前采空塌陷区没有明确的赔偿机制,采空区的生态治理和恢复投资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列支较少。

(四)能源效率问题

当前,我们的能源开采、运输、加工转化以及利用效率还很低,一方面是能源短缺,另一方面,能源浪费又是惊人的。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目前我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总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考虑到开采、运输

后,我国能源总效率不到10%,这就意味着90%左右的能源资源在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为1.22吨标准煤,与发达国家或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每万元产值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而相关数据资料表明,内蒙古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得多。2005年内蒙古每万元产值能耗为2.48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水平为5.67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9倍。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广东省相比更是分别高出3.14倍和5.25倍。我区90%的小煤矿采用非正规采煤方法,资源回采率仅为30%。 这些数据既反映了目前的能源使用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了内蒙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在节能增效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三、推进内蒙古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路

能源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在能源资源的开发、转换、利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就是说能源资源不仅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更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强有力的调控。事实也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能源问题上都有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对于煤炭这个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统筹考虑开发规模、资源接续、产业升级、替代产业的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方案。

(一)坚持节能为本,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应尽快修订节约能源法。我国的能源形势、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法律已经不能适应实践需要。许多规定过于原则化,倡导性条款多,惩戒性条款少,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通过修订,完善政府节能管理、监督和服务体系,形成统一负责、分工协作的节能管理体制。加强节约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法的衔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交通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明确国家鼓励节能的经济政策和具体措施,建立“谁节能,谁受益”的机制,不能纵容个体浪费,代价却由社会来承担的行为。建立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价格政策体系,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到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其产品,逐步调高税率,使之与节能需要相适应,最终达到提高用能成本,激励市场主体自觉节能,遏制能源浪费的政策效果。全面实施资源税以储量计征的办法,规范和提高税率,防止资源浪费和破坏性开采。

建立以节能为导向的市场准入制度。尽快制订和完善各类产品能效标准、行业能耗准入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公共建筑用能设备运行标准。对主要耗能行业和产品要实行适度超前的能效标准,逐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明显缩小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引导社会消费。

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制,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各级政府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中,要专门报告节能工作情况。建立适应节能需要的统计体系和工作制度。

(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体统资源环境成本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建立的基础是纯粹经济系统分析,对与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资源环境系统没有加以考虑,没有体现资源价值,没有计入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及其损耗;其投入产出核算未涉及存量与流量之间相互关系。对于生产者而言,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没有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者的资产进行核算,使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为此,应通过“绿色CDP”和建立绿色会计系统,将资源与环境的真实价值反映在其中,将其作为考核能源开发地区和企业的指标,从制度上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要明晰全要素产权,扭转传统的生产要素观念,将产权变革的视角从资金、劳动力及其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领域扩展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从产权上对其加以明确,并根据实际建立起市场化的产权交易规则,通过规范的市场行为和活动,实现资源、环境类生产要素产权的有序让渡。在不断拓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范围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全过程有偿使用制度。资源有偿使用的内涵不仅要包括开采价格和附加开发成本,还要包括资源恢复、处理和更新的费用。

(三)尽快建立资源与环境损耗补偿机制 能源资源(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造成资源价值的改变。如果资源的产权关系是明确的,成本结构是合理的,那么,这种损耗就可以通过能源产品供需双方的等价交换而得到合理的补偿;反之,如果能源产品的价值与价格相背离,能源产品购买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是以牺牲能源开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当其全部资本存量(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产品资本)随时间推移保持一定增长时,其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为此需要建立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即将资源的折旧也纳入到产品的销售价格中,使能源开发主体可以通过能源产品的市场交换获得对资源进行补偿的合理收入。在此可以采用用户成本法和净价格法,通过对资源总储量、开采量、开采年限、开采成本、资源租金的分析,借助资源总价值的计算来实现。

需要尽快建立地区之间合理的贸易协同关系。因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状态且差距愈显扩大,加上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和运行,有可能使建立在市场运行关系基础上的环境问题、利益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贸易结构上的不对等,东部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西移以及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的西部地区以资源、环境、效益为代价而给予的支持,都使得各地区在环境破坏的责任、环境保护的能力、经济利益的分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而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竞争能力、人力资本存量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严重不对称,又使得地区间的贸易关系日趋复杂,使西部资源输出地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所以,建立协调各地区贸易关系的统一规则显得十分紧迫而又非常必要。

(四)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内蒙古环境问题欠账多,历史遗留包袱重,国家应加大对内蒙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具体规定二定时期内向内蒙古转移支付的比例和递增比例,以确保中央财政向内蒙古转移支付的份额,重点支持内蒙古经济建设和环境治理。

针对内蒙古工业发展畸重,能源工业又以煤炭开发为主的状况,中央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地方政府所采取的结构调整政策,特别是在一些产业互补、产业替代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领域,中央政府更应给予大力扶持。应对一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政策、减免税收政策。当前,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资金配套政策实际上限制了内蒙古争取中央建设资金的能力。因此,从“补偿”的角度出发,对有关资金配套的要求改为将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转移支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五)坚持多能并举、环境优先,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在积极有效地推进节能增效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大力调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煤炭等常规能源的消耗,鼓励和支持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

中国能源消耗的70%以上来自煤炭,而采煤产生的甲烷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据首位。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1.4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其中尤以晋陕蒙含气区煤层气资源量最大,为17.2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2以上。其中,内蒙古境内2000米以上浅煤层气资源估计储量为7万亿立方米。如果在各个矿区对煤层气加以开发利用,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硅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12

关键词:硅资源,发展现状,产业结构

1 引 言

硅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 然而多晶硅材料的供应短缺问题在近年来却成为太阳能市场成长的最大障碍。2006—2007年间, 全球多晶硅短缺量在5000吨左右, 这个缺口需要在3年之后才能够补上。由于太阳能市场需求大增, 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也一路高涨。经过几年的疯狂繁荣发展后, 现已出现一个剧烈调整期, 在这个阶段, 多晶硅市场的走势将逐步回落到一个理性价位。本文将从此过程中市场和产业结构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入手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关键, 并对未来趋势加以预测。

2 硅资源产业链分析

硅资源是指水晶、脉石英、石英砾石 (砾石型石英) 、天然硅砂等, 属非金属矿藏。随着技术的发展, 硅资源的产品领域不断拓展, 硅资源产业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逐步与信息产业和国防军工业等紧密相关。据统计, 2000年以来全球75亿美元的硅材料产业, 带动了2500亿美元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 (其中半导体器件的95%以上、集成电路的99%以上是用硅制作的) , 从而进一步支撑起数以万亿美元的电子产品、计算机、通信、光纤等现代信息产业 (如下图所示) 。10多年来, 我国半导体制造技术取得了一些进步, 硅资源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这却引起了美国少数政要人士的紧张, 并认为中国半导体工业技术的发展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因此, 美国一些政要人士主张通过各种手段, 对中国不论商用还是军用的半导体制造行业均实施力所能及的限制。限制内容包括优质硅资源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出口、技术转让、硅类高科技企业的对华投资。与此同时, 日本、欧盟对我国均出台一些与硅资源产业有关的限制性政策, 并纷纷加大从我国各地进口优质硅资源的力度, 进一步垄断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市场。据悉, 仅日本通过这几年的大量收购, 其优质硅资源储备可支撑相关产业发展30年, 为国防军工产业的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

多晶硅是单质硅的一种形态。熔融的单质硅在过冷条件下凝固时, 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的形态排列成许多晶核, 如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粒, 则这些晶粒结合起来, 就结晶成多晶硅。从工业化发展来看, 重心已由单晶向多晶方向发展, 主要原因为:①可供应太阳能电池的头尾料越来越少;②对太阳能电池来讲, 方形晶片更合算, 通过浇铸法和直接凝固法所获得的多晶硅可直接获得方形材料;③多晶硅的生产工艺不断取得进步, 全自动浇铸炉每生产周期 (50小时) 可生产200公斤以上的硅锭, 晶粒的尺寸达到厘米级;④由于近10年单晶硅工艺的研究与发展很快, 其中工艺也被应用于多晶硅电池的生产, 例如选择腐蚀发射结、背表面场、腐蚀绒面、表面和体钝化、细金属栅电极,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可使栅电极的宽度降低到50微米, 高度达到15微米以上, 快速热退火技术用于多晶硅的生产可大大缩短工艺时间, 单片热工序时间可在1分钟之内完成。

3 国内外现状

3.1 国外市场现状

高纯多晶硅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下游半导体和光伏太阳能电池两大领域。2005年, 在全球多晶硅市场需求中, 电子级多晶硅和太阳能级多晶硅各占半壁江山。自2005年以来, 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 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半导体级多晶硅的发展, 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全球硅材料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占比不断提升, 多晶硅出现了全球性短缺, 价格一路上扬, 2008年竟达到480美元/公斤的峰值。虽然多晶硅现货价格目前已跌至80美元/公斤, 但全球多晶硅产业的投资狂潮仍在持续。2008年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已占70%;相反, 电子级多晶硅需求增长缓慢, 所占比重呈现逐渐下降态势。

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 (EPIA) 报告预测, 未来光伏组件安装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但由于光伏产业受各国光伏促进政策影响很大, 基于产业稳定增长和更激进政策推动两种极端预测模式, 2009年全球光伏组件安装市场在4620~6802MW, 2010年市场则在6000~10790MW。据此估算, 2009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量在37000~55000吨, 而2010年需求量会增加到54000~97000吨。

据了解, 2008年美国多晶硅产量达到8.3 GW, 同比增长81%, 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高达43%。近年来, 美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也带动了该国多晶硅产业的快速成长。美国有望成为今年全球光伏市场的主力增长点。以加利福尼亚等州为代表的美国地方政府用税收以及优惠贷款等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欧洲市场相比较, 由于发达的市场竞争机制, 美国市场拥有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低廉的优势。首先, 数据显示, 在2008年的太阳能电池导入量国家排名榜上, 美国已经以342MW的容量排名全球第三;其次,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一上任, 便颁布了可再生能源计划, 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倾向可见一斑。

3.2 国内市场现状

中国半导体硅材料行业经过40多年发展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 从事半导体硅单晶材料生产的单位约40余家。我国半导体硅材料的产量2001—2006年增加2倍多, 但由于受到多晶硅材料的制约, 2006年半导体单晶硅产量反而有所下降。在此期间, 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壮大, 目前国内半导体硅材料企业中年销售额较大的在7亿~8亿元人民币, 但与国际上四大硅片厂商相比, 还差得很多。国内硅材料企业均是中小企业, 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企业分散等劣势, 发展壮大仍是长期的过程。

我国现在工业硅年生产能力在80万吨左右, 实际生产60万吨左右, 主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多晶硅产业虽然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一是多晶硅产能发展规划过大。洛阳已把多晶硅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 硅产业的目标是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年产6000万平方英寸IC级硅抛光片以及年产250兆瓦太阳能电池和组件项目, 到“十一五”末, 形成120亿元产值的规模, 除洛阳外, 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省市的20多家企业在酝酿或者申报多晶硅项目, 所公布的设计产能将达到6万吨, 超过世界产量的总和。

二是多晶硅的用量相对有限。国内只有少数偏远地区少量使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而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主要销售市场在国外。

三是国内尚未掌握多晶硅的核心技术。目前多晶硅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手中, 我国太阳能厂商并没有竞争优势。据了解, 目前国外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闭策略, 不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 只卖产品。

四是多晶硅成本高, 利润空间较小。据了解, 2006年洛硅公司产值达2亿元, 而其利润仅为400多万元。利润与产值之比很小, 其主要原因是多晶硅价格太高。目前, 在多晶硅到单晶硅的产业链中单晶硅有两种产品, 一种是重量级的电路级硅片, 一种是轻量级的太阳能级硅片, 但不管是用哪种硅片, 多晶硅的成本都占总成本的70%以上, 多晶硅价格奇高, 直接影响着下游生产商的利润。

4 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4.1 发展趋势分析

(1) 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持续高速增长

2000年以来, 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市场连续保持45%以上的增速;2008年全球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市场为5559MW, 较2007年增长132%;截至2008年年底, 全球光伏太阳能系统累计安装量已超过14.7GW, 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为6850MW, 同比2007年增长70.3%, 消耗多晶硅总量超过60000吨。

(2) 电子级多晶硅需求停滞不前

全球半导体市场近年来增长缓慢, 据半导体产业协会 (SIA) 数据显示, 2007年全球市场销售额为2555亿美元, 2008年为2553亿美元, 市场出现拐点走向萎缩, 月度数据显示2008年10月开始半导体产业出现大幅萎缩, 受整体行业的影响, 电子级多晶硅需求也将出现调整。从2005年以来, 全球电子级多晶硅需求年增长率低于8%, 2008年全球电子级多晶硅需求约25000吨, 年增长率低于5%。2009年全球电子级多晶硅需求出现萎缩, 而2010年电子级多晶硅需求恢复到2008年水平, 保持在25000吨左右, 之后几年多晶硅的需求量将进一步上升。因为综合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的需求, 2009年全球多晶硅总需求量为61000~79000吨, 2010年为79000~122000吨。如果新建投资项目均按计划投产达产, 全球多晶硅产量预计将达到161000吨, 全球多晶硅市场将面临供过于求, 多晶硅价格下降将是大势所趋。既然下游半导体和光伏产业对多晶硅的需求依然存在, 那么价格下跌到何时、何处才是底部?这需要从全球多晶硅行业结构和成本分析来看。

4.2 行业结构分析

多晶硅产品的物流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较小, 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多晶硅行业呈现出全球市场一体化的特征。近几年硅材料生产企业投资扩产动作不断, 同时受利润驱动, 大量新投资者进入多晶硅生产行业。按照技术和成本差异, 全球多晶硅生产厂商可划分为3类。

第一类厂商主要包括传统七大厂商, 其中主要以Tokuyama、Hemlock.REC、Wacker、MEMC为代表, 他们通过闭路循环或与其他化工产业形成综合利用产业链或产业网, 完全实现了清洁生产, 代表行业最高技术水平, 在成本控制、质量稳定、清洁生产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生产成本在25~35美元/kg, 其中MEMC的流化床反应器 (FBR) 多晶硅成本水平非常低。

第二类厂商主要是有潜力和竞争实力的新进入者, 主要包括DC Chemical、M-Setek、Elkem、Timminco、PV Crystalox, 以及部分中国企业, 包括洛阳中硅、徐州中能、LDK、亚洲硅业和顺大等。此类厂商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能力, 且具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但是, 产能完全上线还需要1~2年时间, 尚不具备与传统厂商竞争的实力, 在产能完全上线后可能达到40~50美元/kg的生产成本。

第三类厂商由于产能升级、缺乏原材料以及技术等问题, 造成其成本超过80美元/kg, 基本采用传统西门子法, 不具备规模和技术竞争力。随着多晶硅的价格持续向80美元/kg下滑 (现货价目前已经低于100美元/kg) , 预计这部分厂商的供应量存在无法赢利的风险, 可能会被整合或者退出市场。然而中国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型多晶硅厂商属于这类“风险”厂商。

从多晶硅行业结构来看, 虽然新进入者对传统厂商形成一定冲击, 但是以传统七大厂商为主的第一类厂商具有产量高、成本低、技术领先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在多晶硅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下, 多晶硅价格定价权依然掌握在传统七大厂商手中。

4.3 预测分析

根据多晶硅2010年供需情况, 第一类厂商和第二类厂商的供应量超过市场最高预测需求量, 现货价格仍然会呈继续缓慢下降态势。第二类厂商会开始分化, 部分厂商将因成本控制不当而被迫陷于减产。多晶硅价格将逼近50美元/kg, 成本最低的第一类供应商会迫于现货价格的压力开始减产防止价格进一步下跌, 多晶硅现货价格会出现真实见底信号。

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占总体需求的大部分, 总体市场的变化情况基本代表了细分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市场的变化情况。而电子级多晶硅市场需求在未来1~2年的变化会很小, 市场收缩的可能性大于增长的可能性, 预计年总体需求在24000吨左右。通过分析传统七大厂商的产能数据发现, 传统七大厂商一直以来都以生产电子级多晶硅为主, 2007年的电子级多晶硅产能约占七大厂商产能总量的60%、太阳能级多晶硅约为40%。可见电子级多晶硅市场长期由传统七大厂商控制, 虽然其价格较高, 但没有大片的空余市场空间留给新进入者。

所以从行业竞争来说, 电子级多晶硅方面不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在价格方面, 由于前几年硅原料吃紧, 光伏企业抢购多晶硅, 甚至用电子级多晶硅掺低纯度多晶硅来生产太阳能电池, 致使电子级多晶硅的价格居高不下, 不过, 随着多晶硅原料瓶颈的打破, 电子级多晶硅价格也将回归理性。

5 结 论

综上所述, 多晶硅行业内将出现剧烈调整, 限产和整合将成为业内主要企业行为。在行业调整过程中, 传统厂商的领导地位会得到加强。控制生产成本将成为行业内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多晶硅价格的回归趋势对于下游行业特别是饱受原料短缺困扰的光伏太阳能产业来说是好消息, 为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起到助推的作用, 预计光伏产业将迅速回归高速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多晶硅产业:调整中前行[J].电气技术, 2009 (10) .

[2]江华.中国多晶硅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J].新材料产业, 2009 (6) .

[3]肖甫.全球多晶硅市场分析[J].新材料产业, 2009 (9) .

上一篇:哈尔滨市居民下一篇:血清脑利钠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