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2024-10-18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共12篇)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篇1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过程非常复杂多变, 使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风险不断出现, 加强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尤为重要。但是, 怎样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风险识别, 成为相关人员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1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识别概念

1.1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

所谓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 就是通过对信息系统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最后评价, 达到认知风险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系统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目的地把控, 最大程度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 保证项目以最低成本正常运作。其中, 风险管理有五大步骤, 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跟踪和风险应对。

1.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风险识别的内容包括对风险的成因、特征以及后果进行识别。风险识别贯穿在风险管理的始终, 想要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识别, 必须弄清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未知因素。

1.2.1 内容未知

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原因就是想增强工作效率, 但是信息系统是一套非常复杂的计算机工程, 有时需要改进原有工程, 有时需要增加一些新功能。但是, 由于用户无法清楚表述对信息系统项目的需求, 导致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产生风险。

1.2.2 时间未知

目前, 信息系统更新换代较快, 信息系统需要市场更新, 用户却希望信息系统开发的时间能够缩短。但是, 因为用户不能提供准确的内容要求和判断分析, 使信息系统开发的时间难以确定。

1.2.3 后果未知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 信息系统的开发也是在不断创新的。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以前未涉及到的理念和手段, 所以人们也不可能对创造的结果进行精确断定, 结果能否满足人们的期望也是未知的。

2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识别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中的风险识别就是分析可能会影响信息系统项目成功与否的因素,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 最后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非常繁琐而复杂, 目前在我国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风险意识不够高, 主要表现为在团队构成方面往往都是一些软件工程技术人员, 缺少专人对项目进行风险管理, 忽略了风险识别的过程。忽略风险不等于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不存在风险,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在整个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 必须加对强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识别,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3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3.1 收集项目相关信息

3.1.1 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准确把握

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风险识别过程中, 必须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准确把握, 这就需要收集大量可能导致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成败的资料和数据, 是影响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成败的重要环节。这些数据和资料应该包括信息系统立项所依据的信息系统规划书;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业务调查收集到的基础数据、文件和报表;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U/C矩阵图、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等。

3.1.2 明确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

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 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开发项目来编写项目建议书、项目分析报告和项目设计报告。但是, 这些分析报告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假设和前提上的, 具有预测性以及未知变换性。信息系统项目是随着开发过程不断变换的, 所以这些假设和前提在预测阶段是成立的, 有可能真正投入开发过程中却不一定成立。因此,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假设和前提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3.2 对风险进行评估

不仅需要明确信息系统的项目开发目标, 而且需要制定出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措施以及方式, 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环境以及变量进行评估。

由于信息系统开发的目标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 在开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因此,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步骤必然是有战略规划性的, 一层一层剥离分解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方式大概包括关键成功因素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等。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 都是具有风险的, 并且是建立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能够明确掌握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目标, 就无法准确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也无法保证目标能否实现。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 必须因地制宜地对风险进行评估, 选择不同的开发战略和方式。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目标变更时, 相应地调整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战略, 同时相应地改变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方式。

3.3 对风险进行识别

通过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风险进行评估, 可以重新审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目标是否合理, 分析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辨别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风险识别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在足够了解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的特征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对风险的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风险来源描述。想要进行风险识别, 必须对风险来源进行详细分析, 这就需要构建客观完整的风险来源表。风险来源表主要包括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及时间、风险会造成的后果等。

第二, 风险分类描述。在对风险来源进行分析之后, 就需要按照风险发生的时间和影响对风险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阶段的风险以及对业主或承包商的影响风险等。

第三, 风险症状描述。所谓风险症状是指风险发生之前所表露的特征, 对风险症状提前进行描述, 当风险出现的时候, 能够根据症状进行有效辨别, 从而对风险进行预警, 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第四, 管理措施的评估。风险识别不仅要识别风险因素, 而且还要对管理措施进行评估。

4 结语

风险贯穿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始终, 风险管理是保证信息系统项目成功开发的基础, 风险识别又是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所在。所以, 想要保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顺利实现, 就必须提高对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中敏.论IT项目开发中的风险[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2]孔学峰, 张志友.风险管理减少信息系统项目的失败[J].信息系统工程, 2003 (3) .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篇2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项 目:姓 名:专 业: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实 训 报 告

高校教材管理系统

杨小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 要

UML是当前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建模语言,是重要的图形化建模工具。UML能让系统开发者用标准的、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对系统正确、完整的认识,并有利于在开发团队中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共享。本文以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开发为背景,使用UML进行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建模,进行软件开发,以缩短项目开发周期,降低了代码数量,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以摆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从而便于管理决策人员迅速掌握情况,加快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目录

一、引言....................................................................................................................................1 1.1 背景...........................................................................................................................1 1.2 UML工具简介............................................................................................................1

二、系统概述............................................................................................................................2 2.1 项目说明.....................................................................................................................2 2.2系统的分析与设计......................................................................................................2

三、创建系统模型....................................................................................................................5 3.1系统建模过程..............................................................................................................5 3.2建立用例图..................................................................................................................5 3.3 创建系统静态模型.....................................................................................................7 3.4 系统的动态模型.........................................................................................................8

四、建立实现模型..................................................................................................................16

五、结束语..............................................................................................................................17 参考文献..................................................................................................................................18

一、引言

1.1 背景

随着高等学校扩大招生情况的出现,每一个高校需要处理的各种教材的数量逐年倍增。如何改变低效率的原始教材管理方式,成为摆在高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管理工作要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巨大,涉及各院系的师生以及个部门的校务人员。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其进行管理。以摆脱传统的人工操作.显得非常重要。而建立高效的教材管理系统就是一个解决此根本问题的思路这里将介绍一个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建模实例。

1.2 UML工具简介

统一建模语言(UML)是非专利的第三代建模和规范语言。UML 可以贯穿软件开发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因此被 OMG采纳作为行业标准。UML 最适于数据建模,业务建模,对象建模,组件建模等,并同时可以对任何具有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的系统进行建模。UML 作为一种模型语言,它使开发人员专注于建立产品的模型和结构,而不是选用什么程序语言和算法实现。当模型建立之后,模型可以被 UML 工具转化成指定的程序语言代码。

IBM 的 Rational Rose 和 MS 的 Visio 都是 UML 工具软件。标准建模语言 UML 的重要内容可以由五类图(十种图形)来定义,如表所示:

二、系统概述

2.1 项目说明

高校教材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高校的每一位师生,因其数据较大,管理工作繁琐,所以高校教材管理的合理与否直接体现了教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往采用手工管理费时、费力,而且还存在许多人为的手工计算错误,人民迫切希望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管理,以摆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从而便于管理决策人员迅速掌握情况,加快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使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对教材管理与建设各环节实施全程的控制管理,对教材预定、采购、入库、出库、库存等管理现规范化作业,高效有序,降低教材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教材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比较繁杂、琐碎,涉及面广、内容多,不但费时费力,还增加了劳动强度,但是教材征订、采购、入库、出库等整个日常工作流程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因此加强高校教材的计算机管理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2.1 需求分析描述

高校教材管理系统是使用计算机实现教材信息处理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本系统中主要满足学生、教师、教务干事和系统管理员 4 方面的需求。高校的每个学生使用自己的姓名和学号登陆系统之后,可以查询自己每个学期的教材使用情况,也能够查询自己的教材费用;对教师来说每个老师使用自己的姓名和密码登陆系统后,主要是教材使用情况查询,教材样书信息查询,教师推荐用书等;教务干事根据教学计划、学生班级信息以及教师对教材样书的书评结果完成教材征订、申请教材样书、更新教材样书信息库等;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更新删除学生﹑教师﹑教材等各类信息以及系统的维护工作。

系统结构模块如下图所示:

2.2.2系统功能需求

开发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校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该系统的使用者是学生、教师以及教务干事及系统管理员等。根据教材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该系统的功能描述如下:(1)实现教材预定、采购、入库、出库和库房管理等基本功能

(2)教材发放。本模块主要是进行教材发放的数据登记,并按教材的代码、名称和出版社的代码、名称来纪录发放情况。

(4)教材建设。该功能模块完成教材计划书目的录入、修改、删除和打印;并可通过增加、删除、修改出版社库和各系别库中的数据来维护相应的数据库,以此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5)数据查询,教务干事通过本系统可以查询入库教材、出库教材、教师领书和学生领书的明细。在校学生可通过校园网或互联网查询本人在校期间所订购的教材及费用结算的数据。

(6)汇总结算,系统可以自动统计每学期教材出库、入库数量和费用结算情况,还可以按班级进行学期教材费用统计和毕业班教材费用汇总。

(5)系统维护。为便于对本系统进行管理和操作,该功能模块包括操作员管理、口令修改、重新登录、系统初始化等几个模块。

2.2.3 教材管理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图是业务建模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强调组织内部的业务过程,具体描述了组织中的工作流程,所涉及的人、步骤、业务实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工作流程中的问题,有助于业务过程的再工程,是进行需求分析的依据。使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对教材管理与建设各环节实施全程的控制管理,对教材预定、采购、入库、出库、库存等管理现规范化作业,高效有序,降低教材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教材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比较繁杂、琐碎,涉及面广、内容多,不但费时费力,还增加了劳动强度,但是教材征订、采购、入库、出库等整个日常工作流程相对来说比较固定。系统流程图如下所示:

三、创建系统模型

3.1系统建模过程

在系统开发中,利用UML进行建模的过程如下:首先,从系统的功能需求出发建立系统的用例图:然后,在系统中找出所有元素,用类图来描述各元素之问的静态关系;最后,用状态图、活动图、顺序图和协作图来描述系统运行时各个元素的时序状态和交互状态。

3.2建立用例图

UML中的用例图是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的结果,在需求分析阶段首先要建立此图。该图从用户的角度描述系统功能,以及系统外部的执行者与系统提供的用例之问的某种联系。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使用人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学生;第二类是教师;第三类是管理人员。管理员主要的工作有教材的入库、出库、数据的查询、统计以及系统的维护、数据的统计、修改和查询;在校学生则可以查询到本人购买教材的详细记录。创建系统用例的第一步是确定系统的参与者。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参与者包含以下四种:(1)学生;(2)教师;(3)教务干事;(4)系统管理员

1).学生用例图:

学生在本系统中可以进行登录、教材费用查询和教材使用情况查询的相关操作。

2).教师用例图

教师在本系统中可以进行登录、教材推荐、查询教材费用和教材使用情况查询的操作。

3).教务干事用例

教务干事登录系统之后,取得相应的操作权限,课程信息的维护、提交开课计划和教材预定单,进 行教材征订并统计教材使用情况及相关费用。

4).系统管理员用例图

系统管理员在本系统中可以进行登录、用户信息管理、教材信息管理及系统的维护工作等。

5).系统用例间的包含关系

3.3 创建系统静态模型

静态模型是依据系统结构从静态观点描述系统的视图,它定义系统中的对象和类、类之间的关系和类的内部结构,即类的属性和操作。分析用例模型和系统功能需求,在教材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依据主要的几个类对象:学生、教师、教务干事、教材、库存和订单创建完整系统的类图 如下图所示:

3.4 系统的动态模型

系统的静态模型建立以后,开始进行系统的动态建模。动态模型是描述系统的功能是如何完成的,用顺序图、活动图和协作图等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象和对象之间的交互。

3.4.1 顺序图图

对象与对象间是有着动态的交互关系的就是用顺序图来表示。顺序图将交互关系表示为一个二维图。纵向是时间轴,横向代表协作中独立对象的类元角色。类元角色用生命线表示。当对象存在时,角色用一条虚线表示,当对象的过程处于激活状态时,生命线是一个双道线。消息从一个对象的生命线到另外一个对象生命线的箭头表示。箭头以时间顺序在图中从上到下排列。协作图。同样用于对象间的交互关系,与顺序图相比,它们的侧重点不同,顺序图着重时间顺序。是静态连接关系,而协作图着重消息传递顺序。用户购书,到教材科办理购书手续;教材科工作人员启用系统,通过界面向系统发出购书请求;系统查询有无所需的书,通过界面返回查询信息;如果有则办理购书手续,否则办理预定手续,待书到后再办理购书手续并取书。其顺序图与协作图如下:

学生(教师)在本系统中活动步骤及其顺序图和协作图如下:(1)进行注册个人信息;

(2)登录通过身份验证;

(3)选择查询的教材;

(4)查询使用情况;

(5)返回查询结果;

(6)退出系统

管理员在本系统活动的步骤及其顺序图和协作图如下:(1)进行注册个人信息(2)登录通过身份验证

(3)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或管理教材信息(4)退出系统

3.4.2活动图

系统用例要求进行的活动和活动时间有约束关系。活动图刚好能满足这要求,是系统的一种行为视图。它既可用来描述操作的行为.又可以描述用例和对象内部的工作过程。活动图是有状态图变化而来。活动图描述的是响应内部处理的对象行为.购书者为教师或学生,但他们并不直接与系统交互,而是通过教材科工作人员完成所需活动。为了说明各个系统活动过程,可以用活动图描述。系统基础数据管理活动图如下图所示:

业务查询活动图如下图所示: 系统财务管理活动图如下图所示:

教材采购活动图如下图所示: 库房管理活动图如下图所示:

3.4.3状态图

状态图描述的是对象响应事件的外部行为。一个特定对象、系统会因为状态机引起状态转移,状态图就是描述其生命周期内所有可能的状态转移事件。这是对类图的补充。所谓状态.是对象具有的一定时间的稳定性,是对象执行某些活动的结果。在高校教材管理系统中,有明确状态转换的类是系统参与者,在整个验过程前后有各种不同的状态。系统状态图如下: 3.4.4构件图

用模块化的思想,通过构件把系统各部分组织起来,各部分的功能职责和软件结构也就清楚可见了。有了构件图.我们就能看到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有利于对构件问的影响程度的理解。通过构件映射到系统的实现类中,说明该构件物理实现的逻辑类,在本系统中,我们可以对学生类、系统管理员类、教师类、教材库存、订单类、教材类和班级类分别创建对应的构件进行映射 如下:

3.4.5 部署图

部署图是用来显硬件的物理拓扑结构。各节点的硬件配置,网络通信路径,同时也明表在各部件上运行的软件组件。所以部署图也表明了点节间的通信关联,以及软件元素的配置。高校教材管理系统基于校园网,利用校园网已有的通信路径.把各功能组件配置在相应的节点上,实现了分布式系统。教务科的中心计算机为数据库服务器,而各个系部则配置用户接口端的应用程序。校园网内部所有用户可使用Web浏览器进行信息查询。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部署图描绘的是系统节点上运行资源的安排。包括四个节点,分别是: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

四、建立实现模型

UML 使用构件图和部署图来描述系统的实现,这两种图都描述了系统在实现时的一些特征,主要涉及到源代码的静态分布特征和要使整个系统运行时的实现特性。构件图显示系统中软件构件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即显示逻辑结构。建模完成以后,UML 建模工具 Rational Rose2003 可根据系统的构件图生成系统的代码框架,可根据特定业务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完成整个代码的编写,最终实现系统。

五、结束语

UML是一种通用的标准建模语言,用于对软件系统的各种成分的可视化,描述和构造系统模型,建立软件文档。针对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建设采用uML建模的方法,可以缩短开发过程。便于整个软件系统的理解、扩充和维护,易于开发人员相瓦交流。利用UML的各种规范化表达方式,直观地表达设计,是面向对象设计开发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高校教材管理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采用 UML 和 Rational Rose 对其进行面向对象的建模设计,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过程开发方式要好,能够对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提供灵活、一致、易读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使高校教材管理摆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从而便于管理决策人员迅速掌握情况,加快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使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对教材管理与建设各环节实施全程的控制管理,对教材预定、采购、入库、出库、库存等管理现规范化作业,高效有序,降低教材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 梁昌勇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UML基础与Rose建模实用教程》 谢星星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篇3

关键词:系统开发;开放实验室;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18-2

1 概述

前些年的高校扩招导致如今高校毕业生日趋增多,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了历史新高,上升到了创纪录的765万人。很多毕业生没有达到企业要求的技术水平,在毕业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毕业就失业,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很严峻。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求贤若渴,希望大学毕业生到企业能够上手直接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掌握企业要求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单位感觉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马上从事相关工作,离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如此造成了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当前很多高校将课堂学时压缩,将更多的自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然而很多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却与学校的初衷相背离,一些学生沉迷于网吧,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聊天,打游戏,有的学生的笔记本电脑不是用来学习的,电脑成了影碟机、游戏机。如何让学生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很严峻的课题。

每所高校都有很多实验室,但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是用于教学与科研。当某些实验室闲着的时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高校管理者要考虑能否把教学与科研任务不满的实验室开放给学生使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利用开放实验室将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里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把学生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让学生对实践项目有切身的感受,让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提升有切身的体会。

2 实验室建设目的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提出要建设信息系统开发方向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要把学生较迷茫的课余活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使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利用课外活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实际的就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课外活动还能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断将新知识融入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不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能够系统全面学习软件开发知识的理工科专业,很多计算机课程设置并不全面,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仅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少量软件开发课程,由于受学时限制,只能利用有限的课时讲解基本语法。开发完整的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在课堂上无法覆盖。开放实验室要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利用实践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实验室功能设计

3.1 动态网站开发

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平台,采用C#编程语言,使用ASP.NET技术开发动态网站。

开发案例来自于企业实战案例,要求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开发后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企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使学生的技能与企业无缝对接,毕业后直接上手企业的软件开发。

开发案例:客户档案管理系统。

①主页面。使用母版页面做主页面,采用menu做导航。

②系统管理:a用户信息添加。b用户信息编辑删除(在GridView中显示信息,增加编辑删除按钮)。c用户信息显示。

③客户信息管理。a客户信息添加。b客户信息编辑、删除(要求在显示信息页面有编辑按钮,点编辑按钮后,在新的页面显示原有客户信息,进行编辑、删除)。c显示客户信息(要求分页显示,并链接到详情页)。d简单查询客户信息(查询客户名称中包含查询关键词的信息)。e组合查询客户信息(将多个条件,如客户编号、客户简称、专营业务员等多个条件组合起来进行查询,缩写查询范围,进行更精确查询)。

3.2 安卓手机App开发

利用Eclipse开发工具,开发安卓系统的手机App。

开发案例:校园交友系统

①校园交友系统欢迎界面;②校园交友系统注册用户页面;③校园交友系统输入验证码页面;④校园交友系统设置密码页面;⑤校园交友系统设置生日页面;⑥校园交友系统设置头像页面;⑦校园交友系统主页面布局;⑧校园交友系统实现“附近的朋友”页面;⑨校园交友系统实现“附近的同好群”页面。

3.3 模拟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多人组成的软件开发项目团队,需要正规化管理。设置软件开发项目经理,主管项目团队建设、项目计划等工作。项目经理对软件项目进行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工作分解会对整体项目进行细化,每项任务的需求更加明确。项目经理将团队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和岗位,模拟企业项目开发实际运作流程。岗位分为: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测试员、实施工程师等。对于软件开发流程设置里程碑管理,每个阶段都设置一项里程碑任务,要有成果交付物。可行性分析阶段的里程碑任务要制作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分析阶段的里程碑交付物要提交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系统设计阶段的里程碑交付物要提交系统设计规格说明书,系统实现阶段的里程碑交付物是软件代码及数据库,系统测试的里程碑交付物是测试报告。

4 实验室环境配置

①投影设备:投影仪、幕布一套。

②计算机:30台PC机(其中台式机20台,笔记本电脑10台),采用较高配置(开发工具及数据库管理软件耗资源较大)。

③服务器:2台,其中一台部署.NET Framework 4.5,用于开发ASP.NET动态网站;另一台部署Tomcat,用于开发Android手机App。两台服务器需连接外网。

④有线局域网与无线局域网(路由器、交换机等)。

5 开放实验室管理

系统开发开放实验室并不是对全校学生全面开放,主要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开放实验室有很多设备,如服务器、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如不加强管理,会造成学校财产损失。为对开放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制定以下规则。

①实验室开放时间,必须至少有一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值班。

②学生进入实验室要用本人校园卡刷卡。

③为防止学生将计算机病毒带入实验室,将文件拷入实验室计算机前,必须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扫描杀毒。

④严禁使用实验室计算机玩游戏、看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

⑤严禁将食物、饮料带入实验室。

6 实验室负责人职责

①负责制定开放实验室发展建设规划;研究和制定开放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设计和制定开放实验室教学工作实施方案,检查工作方案执行情况。②负责组织开展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带领开放实验室辅导教师成员完成实验教学的教研、教改工作任务,探索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③负责开放实验室的实验辅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配合学校管理部门做好开放实验室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④负责组织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开放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⑤负责开放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⑥负责开展与政府部门、兄弟院校、社会组织及企业的合作,推动开放实验室的对外交流。⑦负责开放实验室的经费预算与日常开支。⑧对参加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学生进行考核,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大赛、辽宁省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大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7 结论

系统开发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际软件开发技术的平台,学生能够在学校就直接参与到实际的软件开发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的宽度,探索了知识的深度,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放实验室的实践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将开放实验室的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丰富了课堂内容,延展了课堂教学的范围,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华,王杰,李海燕,杨会如,王红.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9).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篇4

1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依托计算机应用的项目管理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随着网络计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分析程序的不断完善,分析软件所具备的应用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软件开发企业为了实现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化,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从功能层次角度来看,项目管理软件的不断发展,逐渐分离出三个功能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功能,主要是模拟基础工作流程,实现资源共享,便于项目管理人员操作,基层功能开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完成 ;第二层次体现为两大特点,在基本功能基础上产生分析功能,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生成预测功能,再有就是借助网络应用技术,实现了在局域网上的多项目管理,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即实现了使用功能和通讯功能 ;第三层次是项目管理功能,旨在提高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实现在线管理。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开发的日益深入,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在资源管理、进度控制、质量监督、项目跟踪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2 国内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国内开始关注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研究,但一直处于初级水平,直到90年代,国内研发主体开始转变为软件企业,项目管理软件研发的专业化进程开始加快,由原来的自主研发、自己使用的小生产方式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软件产品的功能才得以拓展,随着集成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运行环境的改变,也实现了资源共享。然而近年来国内软件开发企业过于依赖国外技术,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研究出现了滞缓现象,除了技术因素制约外,市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项目管理软件的发展。就软件行业发展状况来看,国内软件产业虽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但是软件市场并不乐观,市场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很少,而且主流软件产品也缺乏市场竞争力。

概括而言,现阶段国内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不重视项目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知识技能,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二,项目计划有待完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阶段性计划和总体计划的作用缺乏认识,开发目标并不明确 ;其三,不重视项目沟通,信息的利用率不高,缺乏有效的沟通,项目组织结构混乱,项目管理阻碍重重 ;其四,变更管理有待规范,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和进度与需求变更联系密切,由于缺乏有效的软件管理机制,变更管理不规范,使得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其五,不重视风险防范,管理人员不具备分析风险的能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少应对风险的策略。总而言之,国内软件开发企业主要将精力放到了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现阶段国内软件开发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将软件开发项目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融合起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2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项目管理依托于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和工具,涉及到九个知识领域和五个实施阶段,九个知识领域主要包括项目综合管理、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和风险管理,将这些领域的工作内容应用到软件项目管理中,可以分为五个实施阶段,通过对整个阶段流程运作的管理来实现项目管理预期,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五个实施阶段,主要分为项目启动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控制阶段和结束阶段,项目开发过程也可以划分为五个实施阶段,实现流程化管理。

对九个知识领域和五个实施阶段进行需求分析,确定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可以将系统细化为十一个子系统,即综合管理系统,根据项目计划,确定组织程序,实施统一管理,实现项目目标 ;计划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各种项目计划的编制、审批、查询等 ;需求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变更控制和需求跟踪两部分内容 ;费用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项目费用的规划、估算、预算和控制 ;质量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项目质量的规划、保证、控制和持续改进 ;人员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项目成员沟通管理和个人信息管理两部分内容 ;配置管理系统,主要提供产品入库、变更和配置报告方面管理的功能 ;进度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项目执行过程的跟踪、协调和控制 ;风险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风险计划制定、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的任务 ;售后服务系统,主要提供技术支持、管理规范、在线服务、客户沟通等功能 ;后台管理系统,主要提供数据导入导出、数据表维护、用户数据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功能。

2.2 基于 B/S 结构的设计思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任何一种Web浏览器都能够在网络节点上实现快速配置和控制,与传统工具相比优势明显,它具备可维护性、升级能力强、开发周期短、远程访问方便等特点,能够兼容多种开发语言,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或直接建构客户端界面。传统基于C/S的网络构建模式虽然在在文件服务器模式性能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开发成本高、开放性和跨平台性差、资源冗余度大、生命周期短、安装和维护升级比较困难等,为了改进基于C/S结构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缺点,B/S结构应用而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已成为C/S结构的代换技术。传统的C/S网络结构模式是二层结构,新发展起来的B/S模式是三层结构,即在表示层和功能层基础上又增加了数据层,不仅简化了客户机的工作,还能够在服务器上完成对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的直接访问,克服了传统C/S模式的局限性,具备开发成本低、开放性和跨平台性强、生命周期长、安装和维护升级比较容易等优点,已经成为现阶段网络开发的主流技术,基于B/S结构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3 系统总体技术设计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开发技术支持、数据库设计、安全性设计和运行环境设计四方面内容 :其一,开发技术支持,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应采用目前的主流技术,即B/S网络结构模式主要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该系统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只要将服务器连接到网络上,就能够实现操作,克服了传统开发应用程序的限制,为软件开发项目提供了更具模块化的设计方式 ;其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信息建模以及范式分解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能,因此在设计中应力求逻辑关系简单,简化数据库表的连接操作程序,从而增强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在于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三类数据库表的设计,即基本信息数据表、系统信息数据表和工作表,要保证其在实体、值域、引用以及用户定义等四个方面的完整性 ;其三,安全性设计,基于B/S结构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特点,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有必要对用户进行分层分级管理,设置加密、权限访问等功能,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其五,运行环境设计,选择先进的客户端和软硬件,性能良好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如硬件环境可选用小型机配置,创建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

3 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的实现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细化为十一个子系统,在此以需求管理子系统为例,需求管理的核心是需求分析,这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基础,根据需求工程设计的领域,可以将需求管理子系统分解为获取、分析、规范、验证、变更五个环节,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鉴于数据结构设计是系统实现的基础,需求管理子系统的设计思想就是要将功能模块转化为数据结构,然后在通过计算机语言将这些功能实现,需求管理子系统数据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表、项目需求表、需求状态表、分析报告表、变更表等内容。对于需求单据的状态变化,主要通过枚举定义来控制,要想获取需求,首先要填写需求单据,需求单据设计包括编码、名称、状态、内容、审核意见等流程,需求单据设计完成后,在此基础上对填写的数据单据进行需求分析和需求规范,然后执行,然后进入验证阶段,得出分析报告表,进行需求变更管理。

4 结论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篇5

公开选聘承担单位指南

一、课题背景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级环保部门都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行动,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拟开发环境保护督察信息化系统,辅助环境保护督察业务工作线上开展,规范数据的录入、采集、汇总,更好的帮助管理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二、系统研发内容及要求

为保证课题顺利实施,提高项目执行效果,本次将在明确经费额度基础上,以技术择优为主,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系统开发协作单位。

(一)系统需求描述  督察业务流程信息化

1.开发环境保护督察信息化系统,根据管理部门业务需求,提供覆盖督察业务工作流程的相关功能,系统可支持督察工作在线开展。

2.系统支持数据按照模板样式的导出,支持按照一定规则的导入。

 督察已有资料入库

1.系统开发完成以后,组织人员对现有督察业务资料进行整理入库。

(二)系统开发标准与接口规范要求 1.支持操作系统Linux,Windows Server;

2.可运行在主流数据库系统Oracle、Sql Server、MySql上; 3.采用J2EE平台,B/2应用模式,可运行在各类J2EE应用中间件上。

4.兼容主流浏览器Chrome、Firefox、IE等。5.本次建设基于环保云部署。

(三)系统应用安全要求 1.身份鉴别

(1)系统应具有专用的登录控制和权限控制模块,实现身份标示(用户名)唯一,能够限制口令的复杂度(长度、字母、特殊字符等),能够对非法登陆(如:暴力破解),进行锁定账号或封禁IP等限制措施,对非法登录次数要有限制。

(2)系统应能够支持密码口令或短信验证码登陆。2.访问控制

(1)系统应提供基于功能模块的用户权限自定义功能,功能模块要细化到最小功能点,管理员可通过自主定义的方式为用户开通账号权限。

(2)系统中的重要数据,存放时需进行数据分类,管理员可按照不同角色划分用户对重要数据的访问权限,并以此进行访问控制;允许禁用默认账号。

3.剩余信息保护和通信完整性和通信保密性

(1)密码在数据库中必须使用哈希算法hmac存储,不允许存储 明文密码。

(2)应用系统的登陆、内部传输过程中需使用加密协议。4.软件容错

(1)系统验收时,应进行安全性测试,不能存在高风险漏洞;(2)系统输入框应对有效性进行检验和限制。5.资源控制

(1)系统正式部署运行时,应从中间件或web服务器上,设置最大并发数的限制策略。

(2)系统需具有重要数据防泄漏的相关措施。

三、提交成果

1、环境保护督察信息化系统及源代码1份。

2、环境保护督察信息化系统开发相关文档1套。

3、系统设计规范文档1份。

4、提供系统培训及维护。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拥有项目全部知识产权。项目验收前,承担单位应提供详细的系统(平台)编译和运行环境设置说明,并协助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技术人员按说明搭建环境,完成系统编译和运行。通过编译和运行测试后的系统(平台)作为软件验收的依据,仅提供编译好的软件或提供不完整的源码,均视为不合格成果。上述成果需于 2018 年 10月31日前完成,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四、拟支持经费:40万元。

五、申报条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环保社会组织均可独立申报,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国际组织、国际咨询公司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组织或机构。本次公开选聘不接受个人申请和联合申报。

六、申请受理

公开选聘工作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开始,参加选聘单位可登录网站(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http://

七、课题管理和实施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组织专家评审,对申请单位的方案进行评估,择优确定承担单位,并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http:///)进行公示。

通信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探析 篇6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步与科技飞速发展,信息交流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基础信息设施,而通信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保证通信设施建设有序进行,就必须将通信设施管理系统开发工作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通信设施管理系统开发直接决定了通信设施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通信设施管理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并阐述了具体的数据情况和数据库设计,希望为通信设施管理系统开发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通信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故障类型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94-02

1 前言

通信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通信设施信息管理、监控、维护等目标,在整个通信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系统的开发目的是将计算机与地理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构建新的系统可用于通信数据处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服务等方面,从而保证系统在科学的系统管理下安全运行,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工作效率。通信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主要功能是促进通信管理信息化,使得通信部门做各项决策工作前,都有科学的通信设施信息系统做保障。该系统主要是对地理信息技术改进得到的,因此,此系统除了为通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外,还能准确地对综合地域情况有详细了解。

2 系统结构及功能

2.1 系统结构和软件条件

此系统主要是以单机版的结构类型为前提,基于此融合了MapInfo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统组件,数据库管理系统是Microsoff SQL Server 2000,开发语言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 C#。Maps是MapInfo司向用户提供的具有强大地图分析功能的ActiveX控件产品。它是主要是建立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所以可以兼容大部分普通的可视化开发条件,例如如Vc、Ⅷ等,Maps囊括了所有工具、属性以及方法等基本设置要求,可以满足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基本要求是极其简单的。

2.2 系统重要功能介绍

该系统工虽然整个开发过程比较复杂,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极为便捷,这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的功能强大,完全可以满足通信设施管理的全部功能需求,系统的重要功能介绍如下:第一,地图管理能够根据需要将地图打开、数据输入、重要信息备份等地图管理功能。第二,空间数据图形的显示和管理。通常分为分层叠加显示数据与预先定义图层显示数据两种,分层叠加显示数据是指系统将不同层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传输给下一阶段,经过逐层传递汇总到系统的综合信息处理处,再将各层信息全面处理,把运行结果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而预先定义图层显示数据是指根据比例此,对图形的大小进行自动控制,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对窗口进行一系列操作,保证图形显示效果最佳。第三,图形空间位置自动显示。应用空间定位系统,明确空间区域内的图形。第四,量算功能。此系统具有超强的量算功能,可以快速准确的捕捉图形的关键点坐标、计算出各种几何数据、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第五,光缆井信息确定。由于光缆井信息具有复杂性以及多变性,因此以往对其确定时难度较大,且得出的数据有巨大误差,只能作为参考数据。此系统几乎对光缆井的全部信息都能精确确定,并且能对相关图表特殊标注。第四,光缆故障处理。当光缆某部分出现异常情况时,该系统能够快速做出放映,通过对光缆线路分析,结合输入位置和设备的距离,准确判断出故障出现地点。

3 数据情况与数据库设计分析

3.1 通信设施数据的基本构成

通信设施数据可以直接讲为需要者传递专题数据,例如基站分布,大客户分布,机房,营业厅,通信井等。其中通信井数据是提供方用全球定位系统采集。用户应当能识别圆井、方井、自建井、它方井、共建井。在不同类之间难免重叠,因而设计使往往把通信井信息进行人为界定,并进行预设编码方便辨别(如表1)。

3.2 地下通信光缆数据的特性

通信管理单位往往只是对管道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备案,但对各条光缆在管道内如何铺设却模糊不清,因此要想提高系统处理数据的精确性,就必须对光缆的实际状况仔细调查。瞎报为光缆调查表应该包括的主要数据,仅供参考。

结合表格所示数据分析,能够找到建立井和光缆间的关联,制定详细的程序对路由研究,了解光缆的基本情况,从而有效降低人工输入光电缆的劳动量(如表2)。

3.3 数据库设计

第一,属性数据库。它基础工作量相对较大,要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数据搜集、整理目前资料、制定表格。数据库设计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本系统基于SQL Server 2000构建而成。数据库中含有几类属性信息表:井信息表、基站信息表、重要用户信息表。属性特征表信息通过关系型数据库来实现,遵照规定标准执行。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接合方面,应使用特殊字段接合手段。现在用光缆井举例:把实地调查的井数据传送到系统中,那么提前编制的程序就会完成标号工作,可以输出不同井的信息,然后在将这些信息逐个接合,这样就实现了空间地理对象和数据库信息的完美结合。第二,多媒体数据库。此系统的组成极为复杂,不但含有基本数据,还能把各种多媒体数据转化成不同格式存储在系统中,也可以通关属性数据库实现空间地理对象与多媒体信息的有机结合。

4 突出功能实施效果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都可以在MapX5.0软件操控下完成二次开发,因此该系统的升级过程是比较简笞的。下面笔者结合系统中的光缆故障分析功能具体说明。

4.1 光缆故障分析功能应用效果

通信光缆在整个信息系统中是最容易产生故障的部分,长期以来都是困扰通信管理部门的难题。现在采用此系统后,操作人员只需要在光缆任何位置安设仪器,那么就可以自动测出该点至光缆断口的距离,按照距离寻找故障位置及时修理。光缆在管道中铺设并不是有规则的沿着某方向,无规律性而言,这就增加了工人寻找断口的难度。光缆故障分析系统可以通过自动计算,精确断口出现地点,为光缆维修节省了大量时间,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4.2 程序算法的数学形式分析

首先,使用者只需将鼠标任意选择一点,系统自定义为此点就是坐标面的原点;其次,随后把鼠标点投影到光缆的任何位置,那么利用相关数学公式就能推算出垂足点所在坐标,那么该点就是设备安放的位置;最后,推过一些列计算数据,最终确定数据分析结果。

5 结束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继续前行,通信设施在国家基础设施中仍然会占有重要地位。通信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直接决定了通信设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要给予其高度重视,除了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外,还要鼓励从事此方面研究人员不断创新,从而为通信设施稳健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晨,刘宏英,物联网在通信设施管理中的应用[J],卫星与网络,2010(12)

[2]沈昊嵩,通信设施建设工程立项管理与控制[J]无线互联科技,2012(1)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篇7

关键词:安全策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在安全策略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1 建立安全策略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1 安全与应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安全与应用既是一对矛盾, 又相互依存。没有应用, 局不会产生相应的安全需求;不能妥善地解决安全问题, 就不能更好的展开应用。安全是有代价的, 会增加系统运行负担以及相应的系统建设、硬件设施的费用;会规定一些限制给使用带来一些不便。应用需要安全, 安全为了应用。

1.2 适度安全的观点

怎样才是适度安全, 需要用风险评估的方法才能得出结论。风险评估围绕威胁、资产、脆弱性、安全措施展开分析。在评估时不仅要考虑现有环境, 还应考虑近期和远期发展变化趋势。然后, 还应评估控制风险所需的安全代价。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和代价进行均衡, 确定相应的安全策略。

1.3 风险度的观点

信息系统项目是一个非线性的智能化人机结合的复杂系统, 由于人能力的局限性, 导致很多想法出发点很好, 但最终实现起来会有很多的漏洞, 还有使用和管理人员在系统应用过程中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 导致了系统的风险。当前对于系统安全性的研究, 攻击和反攻击的技术相互追逐, 不断提高。安全是相对的, 是一个风险大小的问题,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 而是要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合理程度或者是允许的范围内。

1.4“木桶效应”的观点

“木桶效应”是将整个信息安全系统从一个完整的系统角度, 比作一个木桶。其安全水平是由构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条决定的。所以说, 我们的信息系统安全中, 各个安全因素的重要性是同等的, 各方面的因素都不能被忽略。需要强调的是, 安全管理在所有要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安全管理科如果有漏洞, 其他安全措施即使再投入也无济于事。

2 安全策略的设计原则

制定安全策略, 实际上就是去顶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如何建、怎么建、建好后如何管理、怎么管等问题, 通常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2.1 主要领导人负责原则

信息安全保护工作事关大局, 影响组织和机构的全局, 主要领导人必须把安全作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并负责提高加强部门人员的安全意识, 组织有效的队伍, 调动必要的资源和经费, 协调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工作, 使之落实、有效。

2.2 规范定级原则

有关部门或组织根据其信息重要程度和敏感程度以及自身资源的客观条件, 按标准确定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的相应等级, 并在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后, 切实从相应等级的规范要求, 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 并认真实施。

2.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威胁和保护这两个对立面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实践表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的因素。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和管理, 强化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升职业道德, 掌握安全技术是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2.4 全面防范突出重点的原则

全面防范是信息系统综合保障措施。它需要从人员、管理和技术多方面, 在预警、保护、检测、反应、恢复和跟踪等多个环节上采用多种技术实施。同时, 又要从组织和机构的实际情况出发, 突出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重点。不同的部门, 不同的信息系统应有不同的信息安全管理重点。

2.5 系统、动态的原则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系统特征突出。要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 注意各方面, 各层次的相互协调和衔接, 以便于能按照”木桶原理”体现信息保护安全管理的系统集成效果。同时, 信息保护安全管理又是一种状态和过程, 随着系统脆弱性及其强度的时空分布的变化, 威胁程度的提高, 系统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员对系统安全认识的深化等, 必须及时有效的将现有的安全策略、风险接受程度和保护措施进行复查、修改、调整以至提升安全管理等级。

3 信息安全策略的内容

3.1 物理安全策略

目的在于保护计算机的服务器、网络交换、系统终端等设备免受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 使其能够正常使用。制定物理安全策略, 要重点关注存放计算机服务器以及核心网络交换设备的机房的安全防范。遵循国家相关标准, 加装防盗报警设备, 提供良好的接地和供电环境, 要为核心设备配置UPS以及稳压电源等设备。

3.2 网络安全策略

目的在于防范和抵御网络可能受到的攻击, 保证网络资源能够被正常的使用, 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 保护网内数据的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是保护网络资源、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 是网络安全核心策略之一。访问控制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授权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以及防火墙控制等。身份认证、内容检查也是保护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网络加密手段主要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以及节点加密。另外, 数字认证则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上交易信息的安全。

3.3 数据安全策略

目的在于防止数据被非法泄露、篡改、变更、破坏, 以确保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数据安全包括数据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两个方面。数据的存储安全系指数据存放状态下的安全, 可借助数据异地备份、密文存储、访问权限控制、身份识别、局部隔离等策略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3.4 软件安全策略

目的在于防止由于软件质量缺陷或安全漏洞使信息系统被非法控制, 或使之性能下降、拒绝服务和停机。软件安全策略分为系统软件安全策略和应用软件安全策略两类。对通用的应用软件, 可以通过加强与软件提供商的沟通, 及时发现、堵塞安全漏洞。对于量身定做的应用软件, 可考虑优选通过质量控制体系认证和市场推广经验的软件公司, 加强软件开发质量控制, 加强容错设计, 安排较长时间的试运行等策略, 以规避风险, 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3.5 系统管理策略

目的在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管理, 提高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要确保系统稳健运行, 减少恶意攻击、各类故障带来的负面效应, 有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和相关制度。比如, 建立健全中心机房管理制度, 信息设备操作使用规程, 信息系统维护制度, 网络通讯管理制度, 应急响应制度, 等等。要根据分工, 落实系统使用与运行维护工作责任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教育, 减少因为误操作给系统安全带来的冲击。要妥善保存系统运行、维护资料, 做好相关记录, 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以备不时之需。

3.6 灾难恢复策略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篇8

信息化评价考核的重点是对信息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评估, 并对信息项目的建设团队、运行维护负责人员、专业应用人员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考核。在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设计规划中, 评价考核作为六大保障体系之一为信息项目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传统的评价考核工作主要使用Word、Excel等电子文档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下发进行, 数据填报、汇总整理通过人工方式进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工程项目的增多, 评价考核指标不断细化, 人工填报及统计的方式不再能够满足客观统计需求, 评价考核管理工作需要自动化的指标填报、简便快捷的任务指标组建、定时自动的任务下发、回收、自动结果统计以及按不同需求自动导出各样式报表等功能, 信息项目评价考核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应用研究正是为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而开发完成的。

1 系统功能

1.1 系统功能需求

信息项目评价考核管理包括在建、已建项目、省公司本部及地市公司运维, 是一个贯穿软件全寿命周期、覆盖省公司及其下属单位、涉及信息化水平评价、信息化项目和技术成果评价、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信息日常工作考核、下属单位负责人业绩考核、信息对标等内容的综合管理体系, 根据管理内容可分为机构及人员管理、评价考核指标管理、任务管理、流程审核管理、统计及报表管理5个层面。

目前河南省电力公司在建、已建项目30余个, 地市级供电公司18个, 其他下属单位14个, 共计62个评价考核对象, 涉及评价考核这些项目组及下属单位常用指标共计840个, 评价考核频度分为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年报等。由于涉及范围广、考核频次密集, 需要把信息项目评价考核管理系统建设成一个各下属单位以及项目组共同使用的信息填报、统计平台, 不但要实现统计指标、任务下达、回收、计分统计的自动化, 而且还要使该系统成为全省各类统计数据的共享和沟通平台。

1.2 系统功能指标

(1) 各类指标实现统一管理, 确保指标唯一性, 并可实现单个指标数据重复利用。

(2) 系统具有和其他外围系统的接口, 可实现部分指标的自动填报。

(3) 提供评价考核任务快速组建、审批、修改等流程。

(4) 实现周期性任务自动下发、收回、计分。

(5) 具有OA、短信等方式的提醒填报功能。

(6) 实现下发任务拆解功能, 使下属单位可将任务拆解至各项指标负责专工填写, 汇总提交。

(7) 具有信息发布和问题反馈功能。

1.3 系统性能指标

(1) 实时数据库读写速度大于300条/s。

(2) 单月历史数据读取、遍历速度大于200条/s。

(3) 获取某个地市公司1个月数据所需时间小于2s。

1.4 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描述, 系统总体划分为3层结构: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 (见图1) 。

(1) 数据层由通用指标数据库组成, 采集、汇总、存储各项填报或系统自动获取的评价考核指标, 实现指标的一致性、原子性管理。

(2) 服务层即后台业务、通用业务实现部分, 包括:数据交换服务、文档管理检索引擎、数据服务、周期管理、汇总分析服务、报表服务、短信业务应用、流程管理、组合分析、任务转发等, 本层主要作用是为应用层提供后台数据服务。

(3) 应用层是最直观的展示部分, 并按照业务功能逻辑来划分, 包括:省公司端系统功能, 主要实现各类任务的下发与管理;下属单位端系统功能, 实现下发任务的分解与管理。

1.5 系统功能

系统在功能上划分为省公司端系统功能和下属单位端系统功能。

1.5.1 省公司端系统功能

(1) 下发工作任务考核管理, 包括:指标组态化组建, 任务周期设定, 指标权值与分值设定, 下发对象选择, 任务复制、修改、删除与查询, 使任务实现一次创建

重复使用, 减少了相似评价、考核等任务创建、设定分值等管理的工作量。

(2) 双方评价, 实现了任务提交后省公司相关专责对结果再次修改、审核的功能, 使评价、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3) 最佳实践库管理, 为下属单位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的实践创新方法提供上传、分类整理的功能。

(4) 自适应样式报表管理, 此功能主要满足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及省公司各业务部门因管理等需求不同或需求改变, 对报表及统计格式要求各异的需求。其功能包括:Excel、Word Schema添加、删除、修改与复制等管理;Schema和指标映射管理;Excel报表批量导出、导入管理。

(5) 任务审核管理, 包括:待下发任务总得分修改、部分指标计分修改、已提交任务得分修改与自动通知、批注退回、任务终止废除功能。此功能通过DBPM流程管理框架实现了省公司部门内部任务的审核流程, 使省公司部门领导对任务有最终审批权, 同时负责专责对下属单位填报数据具有质疑修改权限, 并可勒令其退回修改, 保证了统计工作的数据质量。

(6) 系统权限管理, 包括:省公司与地市公司系统管理账户对填报账户具有添加、修改、删除、冻结权限设置功能;角色分级功能;角色添加、修改、删除权限功能;角色与权限、系统页面显示管理功能;填报账户与角色管理功能。

(7) 信息发布功能, 评价考核管理系统为各项评价、考核等结果提供了集中展示门户网站, 各负责专工可对各项结果进行分类发布 (见图2) 。

1.5.2 下属单位端系统功能

(1) 任务分解指标下派, 实现填报任务的拆解, 下属单位管理人员将填报任务自由拆分成多个任务, 并转派至相关人员填报, 系统提供指标下发对象设置、历史指标填报回显。

(2) 任务管理, 系统定时地自动产生各单位分解任务填报情况报表, 其中包括下属人员的填报情况、填报数量、完成数量等, 并可进行指标填报数量汇总统计 (在一段时间内的指标分配百分比及具体填报数量) 、完成指标及时率统计、完成指标得分统计等统计信息。

(3) 任务提交, 系统提供了任务在本单位流转的功能, 实现了拆分任务分步提交。单位下属人员分步提交后汇总至本单位管理人员处审核并合并提交本单位任务。

(4) 权限管理:下属单位内部使用人员账户及权限的添加、修改及删除功能以及下属单位管理人员日志记录管理功能。

2 系统实现

2.1 开发平台的选择

在开发平台的选择上, 针对评价考核系统的具体情况, 采用J2EE技术, 完全跨平台, 适应系统需要。基于三层体系MVC架构B/S结构开发, 三层结构体系可以使系统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Struts2+iBatis+Spring框架结合dwr动态更新无刷新技术。Web服务器采用Windows平台, TOMCAT作为应用服务, 实现用于开发、部署和管理多层的应用程序的解决方案, 数据库采用Oracle关系型数据库。

2.2 系统组态化设计

为了缩短开发周期和提高软件的灵活性, 系统开发时借鉴了工业控制领域的组态思想来实现指标权重运算组件和指标编辑功能。

任务组建下达的过程中, 需要为每个任务、每项指标进行计分及权重运算法则的一对一映射, 在评价考核系统的中分别建立了“分值权重计算组态库”和“指标编辑组态图”工具。通过可视化的指标与分值权重计算组态关联实现了指标快速定义与任务快速组建, 同时系统提供的“指标编辑组态图”把指标与计算逻辑作为整体进行添加、删除、修改、隐藏编辑。

这样在每次下达任务时既提高了系统对用户的易用性, 同时组态工具保持了在软件平台执行代码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软件配置信息, 适应不同运算格式的要求, 也提高了系统本身可靠性、稳定性。

2.3 与外部系统数据接口设计

评价考核系统是一个面向全省供电公司和直属单位用户使用的系统。为了满足各方面不同的功能需要, 系统设计了灵活的对外接口。实现对IMS运维监管系统、安全督察系统的数据自动采集, 与短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 以及企业门户单点登录的应用集成。

由于各个系统之间开发厂家、系统规范不相同, 所用的数据库数据字典定义也不统一, 所以使用Web Service完成与以上系统数据接口传送见图3。首先将交换数据以事先约定好的XML文件格式进行数据定义, 再采用Web Service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使用SOA架构进行设计开发建设, 为各自孤立的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通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规范。

在与企业门户的应用集成方面, 采用了目录访问协议 (LDAP) , 实现了与门户集成单点登录 (SSO) , 达到登录一次便可访问多个系统, 减少使用人员的操作步骤, 优化资源组合。

3 系统应用情况

经过1年的研究和开发, 系统在2009年6月开始在河南省上线运行, 同时, 根据用户的需求, 系统功能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 得到了河南电力各级领导的首肯和用户的好评, 已成为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展统计与考核工作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持平台。

在系统使用规模上, 目前全省范围内登录用户有151人。使用单位超过30个, 先后对河南省公司、下属供电企业和其他单位用户培训了3次, 培训超过300人次, 用户越来越熟悉系统的各项功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积极的影响。

4 结语

参照“S G 1 8 6项目设计规范”、“河南省电力公司信息十一五规划”和河南省电力公司信息管理相关制度的要求, 开发了信息项目评价考核管理系统。系统首次在省级电网层面实现了评价考核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流程化, 具备了对信息工作、工程建设、系统运维监督管理功能, 保证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 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项目已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评价考核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涉及各方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而且随着今后技术的发展和评价考核工作的要求, 系统也将不断地进行完善。通过这个系统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运行信息, 这将是我们开展高级应用分析研究工作的基础, 可以不断地解决日常管理中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凌灿, 杨璐.工作流在电子政务中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应用, 2007 (5) :502-505.

[2]Thomas E.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Concepts Technology and Desig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李耀, 李超良.组态软件架构的研究与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8) :86-87.

[4]周云波.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电力设备, 2002 (2) :19-20.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篇9

商业银行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 其特殊性表现为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 而商业银行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 即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应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原则, 成立项目组织, 强化项目质量管理, 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对人员进行组织分工, 按照计划进度、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系统开发, 并确保实现预期的目标[1]。

1 项目的目标和原则

1.1 项目管理目标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应以客户服务为中心, 以产品管理平台为框架, 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 建设支持本外币储蓄、汇兑等业务集中处理, 支持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具有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伸缩度的业务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要完善业务功能,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 能够满足业务未来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需求, 并且通过系统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便捷的维护手段, 有效支撑商业银行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

1.2 项目管理原则

1.2.1 先进性

充分考虑IT技术的发展趋势, 分析和研究新的技术, 引进成熟稳定的新技术。系统整体技术方案应采用先进的体系架构, 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商业银行IT总体规划要求。系统采用的技术应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软硬件技术规范。

1.2.2 安全可靠性

应用系统必须建立在成熟稳定的硬件环境和应用软件基础上, 通过完善的备份恢复策略、安全控制机制、可靠的运行管理监控和故障处理手段来保障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

1.2.3 可扩展性

系统建设时应在硬件的配置和软件的设计上具有可扩展性, 能为今后的相关业务预留接口并提供扩展基础。系统作为邮政金融系统的基础平台, 应充分考虑和其他系统互联互通的便捷性。

1.2.4 前瞻性

在项目建设的工作中, 既要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 方便新业务和新需求的扩展和支持;又要充分考虑软件体系结构与IT规划中其他平台和系统有效衔接, 满足未来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1.2.5 可维护性

系统的可维护性将决定系统的运行成本, 系统应具备方便灵活的维护管理手段。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系统的运行监控, 提供方便灵活的管理手段和工具。

1.2.6 经济性

系统建设如是更新升级, 就要充分考虑利用现有信息系统的通信平台、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网络资源等, 保护已有投资;新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及容量按照正式运行后3年估算, 不宜过大, 以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2 软件实现项目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2], 如下图所示:

2.1 关键质量活动

商业银行金融信息系统是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 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关键的质量活动:

2.2 软件开发

金融系统软件开发采用V型生命周期测试模型, 将测试活动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提升项目软件的整体质量。

2.2.1 需求分析及设计阶段

1、质量目标:提升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的各种文档的质量, 尽可能在需求和设计阶段规避风险, 降低因缺陷遗留到项目后期而产生的高昂代价。

2、质量活动:需求分析评审参与方主要包括相关业务部门代表、相关技术部门代表、应用开发商代表和相关厂商代表。 (1) 评审检查关键内容, 需求文档中的每一个需求功能点。 (2) 评判需求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 正确性、清晰性、无二义性、一致性、完整性、可实现性、可验证性。

3、设计评审: (1) 评审参与方主要是相关业务部门代表、相关技术部门代表、应用开发商代表和相关厂商代表。 (2) 评审检查关键内容, 设计文档中系统设计是否能够满足需求。 (3) 评判需求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需求符合度、功能点覆盖率、系统可扩展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安全性、容错性等。

4、文档管理: (1) 文档管理的目标, 在本阶段的目标是文档的完整性、一致性、可控性, 使文档最大程度地与业务需求相吻合, 为后续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2) 文档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文档的变更控制, 记录和追踪文档的修改过程, 从而实现对整个阶段文档的管理。

5、问题管理: (1) 问题管理的目的, 使评审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都得到相应的解决, 避免因问题堆积对日后的工程建设产生影响。 (2) 问题管理的主要内容:对评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的记录, 认真分析评审中提出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提醒相关人员制定纠正措施并负责落实。

2.2.2 开发测试阶段

1、为确保该阶段的项目质量和工作效率, 软件开发与测试阶段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1) 系统项目领导小组:由参与工程的各方领导组成, 对项目的重大事件进行决策并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及协调。 (2) 统项目组: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 组织、协调并监督各工程小组的工作情况及进度, 对项目领导小组负责, 对具体方案具有决定权。 (3) 专家顾问组:提供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技术咨询服务。 (4) 量控制组:直接对软件开发项目组负责, 对应用程序设计开发及测试过程、内容、结果等各种项目质量要素进行过程控制和阶段复审, 具有质量否决权。 (5) 业务需求组:负责制定逻辑集中项目的业务需求, 并对业务需求的内容变更负责。 (6) 总体组:由相关的技术专家组成, 负责系统项目所包含的所有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技术管理、组织与项目开发有关的技术培训以及对开发小组的协调等工作。 (7) 开发小组:按照设计文档的要求, 完成系统项目各子系统的编码工作并产生相关的开发文档。 (8) 关联系统组:负责与关联系统的协调, 负责制定相应的接口规范。 (9) 系统组:负责设备到货, 主机、网络设备、系统软件的集成、集成环境的测试、软件的安装和性能调试。 (10) 测试组:严格按照业务需求及相关文件, 编写测试计划和测试案例, 完成系统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以及联调测试, 测试结束后, 提交测试报告, 并完成修改后的再测试。 (11) 文档管理组:负责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所有文档、资料、技术报告、软件介质的汇总管理, 监督和跟踪其他项目小组提交的文档。 (12) 后勤组:负责合同管理、材料管理、安全保证、后勤保障和其他部门的各种协调工作[3]。

2、质量目标主要是代码质量:提升应用系统代码开发的整体质量, 尽量规避由代码质量导致的功能和性能风险。

3、代码走查的质量活动: (1) 质量活动目标:初步筛查代码中的明显缺陷。 (2) 通过开发人员相互走查对方代码, 发现开发人员自身容易忽略的一些代码问题, 并及时修改。

4、单元测试: (1) 质量活动目标, 提高代码整体质量。 (2) 对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 所有的代码、函数和方法进行细粒度的单元测试, 尽早发现各种代码级缺陷, 并在开发阶段进行修改。

5、代码检查: (1) 质量活动目标, 提高进入集成测试前代码的质量。 (2) 对应用开发代码进行自动快速的粗粒度检测, 大规模的筛查代码中的高风险部分, 对高优先级和高风险的代码进行统一修改。

6、集成测试: (1) 质量活动目标, 提高应用系统接口质量。 (2) 针对应用系统与外围系统, 以及应用系统内部各模块之间接口进行测试, 验证各接口的有效性和连通性。

7、功能测试: (1) 质量活动目标是提高应用系统的功能性质量, 尽可能全面的覆盖需求功能点。 (2) 以需求为目标, 设计测试案例, 验证所有需求中的功能点, 确保所有功能都满足需求。

8、配置管理: (1) 配置管理的目的, 本阶段主要对代码进行收集管理, 使所有工作成果具有完整性、可跟踪性与可追溯性。 (2) 配置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于代码是在测试驱动下不断变化, 为了保证对代码有效地进行控制和追踪, 配置管理过程不能仅仅对静态的、成形的代码进行管理, 而必须对动态的、成长的代码进行管理, 它通过控制、记录、追踪对代码的修改和每个修改生成的新的组成部件来实现对代码的管理[4]。

9、缺陷管理: (1) 缺陷管理的目标, 对各个阶段的测试发现的缺陷进行跟踪管理, 进一步提高代码质量, 确保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降低因遗留缺陷产生的风险。 (2) 缺陷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测试过程中对发现的缺陷和bug进行记录、跟踪, 使每一个缺陷得到及时的处理。

3 工程实施推广阶段质量管理

3.1 上线准备

1、质量目标: (1) 系统业务功能, 验证应用系统各业务功能及业务流程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 (2) 系统性能, 验证和优化逻辑集中系统性能, 使之能够满足性能需求。 (3) 系统健壮性及安全性, 验证逻辑集中系统的健壮性、安全性, 使其能够满足生产运维的要求。

2、质量活动: (1) 业务测试, 验证应用系统的业务功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2) 全面分析业务测试用例, 选取覆盖业务的测试流程, 由业务人员针对所有的需求功能点和业务流程进行验证。并通过专业的测试管理工具对测试用例及测试缺陷进行跟踪管理。

3、技术测试: (1) 性能测试及优化, 目标是提高系统的性能质量。 (2) 通过工具模拟真实系统上线后可能出现的业务高峰情况, 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 验证系统性能, 确保系统处理能力能够达到相关性能指标。 (3) 健壮性测试目标, 提高系统整体健壮性。 (4) 通过各种健壮性测试, 验证系统在发生各种异常情况下的健壮性, 主要包括:异常测试、稳定性测试、双机切换测试及容灾测试等。 (5) 安全测试目标,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工具进行安全测试, 全面检查和消除系统的安全隐患。

4、配置管理: (1) 配置管理的目标, 为系统上线建立一套稳定的系统版本, 并为运维阶段建立版本基线。 (2) 配置管理的主要内容, 使所有工作成果具有完整性和可跟踪性, 随着每一个阶段的测试进行, 要对不断修改的产品进行版本管理与变更管理。

5、缺陷管理: (1) 缺陷管理的目标, 使每个阶段发现的缺陷得以追踪并改正, 保证系统上线顺利完成。 (2) 缺陷管理的主要内容, 记录、处理、追踪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及问题, 使系统上线的版本可用、完整和稳定。

3.2 推广阶段管理

3.2.1 质量目标

1、版本质量:提升应用系统各上线版本的质量, 通过自动化回归测试, 快速

验证应用系统版本在功能和性能上是否满足上线要求。

2、质量活动: (1) 功能回归测试; (2) 性能回归测试; (3) 绿灯测试, 质量活动目标是对系统上线后的版本进行检验, 验证关键业务和流程在系统上线后的可用性和正确性。选取关键、典型的业务及流程, 通过应用开发绿灯测试程序部署在生产环境上, 在生产系统进行版本更新后, 使用绿灯测试程序将选取出的关键、典型业务及流程在生产系统上进行验证, 尽量确保在版本更新后不会对生产的关键业务和流程造成影响[5]。

3、版本管理: (1) 版本管理的目标:确保各推广版本的质量, 促进工程推广的顺利进行。 (2) 版本管理的主要内容:经过系统上线之后, 对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

题进行升级活动, 升级后要将新旧版本进行区分, 避免对老版本的覆盖, 同时要进行版本更新的记录。

4、问题管理: (1) 问题管理的目标:对试点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以使工程推广的顺利进行, 并确保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营。 (2) 问题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及时记录和处理已上线生产系统产生的问题, 分析问题并与版本管理相结合最终确定工程推广的应用版本。

3.3 运行维护阶段

3.3.1 质量目标

1、生产系统版本质量:尽可能降低运维阶段应用版本、系统软件版本、硬件系统等变更和升级所带来的风险, 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系统的运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2、生产系统运维质量:尽可能提高生产系统的高可用性, 最大限度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6]。

3.3.2 质量活动

1、功能回归测试: (1) 目标是快速检验运维阶段相关系统及应用版本升级对业务功能质量的影响。 (2) 应用及系统版本更新在运维阶段非常频繁, 每一次版本的更新都需要对业务功能进行验证, 所以需要使用自动化回归测试工具进行高效率的功能性测试, 提高版本升级的质量。

2、性能回归测试: (1) 目标是快速检验运行维护阶段各系统升级或变更后整个逻辑集中系统的性能质量。 (2) 在运行维护阶段, 经常会面临应用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等系统的版本升级, 这对于系统的性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 因此需要进行高效率的性能自动化回归测试, 通过工具快速检测各种因系统版本变化和升级对于逻辑集中系统性能的影响, 尽可能降低性能问题被带入生产系统的机率。

3、绿灯测试: (1) 目标是对系统升级后的版本进行检验, 验证关键业务和流程在系统上线后的可用性和正确性。 (1) 选取关键、典型的业务及流程, 通过应用开发绿灯测试程序部署在生产环境上, 在生产系统进行版本更新后, 使用绿灯测试程序将选取出的关键、典型业务及流程在生产系统上进行验证, 尽量确保在版本更新后不会对生产的关键业务和流程造成影响。

4、事件管理: (1) 目标是实现运维事件的快速发现及处理。 (2) 内容是建立统一的故障处理及服务请求响应平台, 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的运维管理。通过这个统一的平台, 可以对事件及服务请求进行统一的记录、处理及响应, 同时可以对请求进行分析, 对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与管理。

5、系统配置管理: (1) 目标是提供IT基础架构精确信息;同时监控和维护这些信息从而实现对基础架构的控制。 (2) 建立系统的配置数据库和对配置数据库的维护流程与监控机制。

6、应用版本发布管理: (1) 目标是对于应用版本的发布的内容及质量进行管理, 实现对版本的质量的控制 (2) 内容是制定版本管理办法, 明确版本发布的流程, 对于需要更新生产环境的版本, 都需要经过有效的版本验证、操作步骤验证及回退性验证。

7、变更管理: (1) 目标是通过对于生产环境变更的有效管理, 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环境变更的成功率。 (2) 对变更内容进行分级, 对于重大变更建立变更的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的变更实施计划, 对变更的实施结果进行回顾。

4 结束语

通过确定项目生命周期质量目标及活动目标, 分析了关键质量管理的方法, 在软件开发阶段, 制定了V型生命周期测试模型, 并提出了开发与测试组织结构, 明确了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在系统推广阶段更需要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金融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应设立协调小组、业务支持组、技术支持组、培训组等, 为实现系统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 经营的商品是货币。业务的综合性很强, 具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因此, 在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 项目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要, 应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原则, 确定项目生命周期质量目标, 分析软件开发中关键质量管理环节, 采用V型生命周期测试模型, 明确开发与测试组织结构和质量管理的内容, 避免系统风险, 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软件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左美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M].第一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0-33.

[2]于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法[J].网络与信息, 2012, 26 (9) :15-16

[3]刘晓英, 郭威兵.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J].电子商务, 2012 (5) :63-64

[4]曹晓海.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在保险公司应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9:6-14.

[5]周安俊, 杜宏.复杂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2, 10 (12) :107-111.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篇10

一、通过识别项目各类风险, 达到加强风险管理的目的

一般性的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都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诸如资金不到位、人员变动、用户需求反复变化等风险。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除此以外, 还有着自身独特的一些风险。比如在开发阶段, 由于业务管理复杂, 需求不明确且经常发生变化;在实施阶段, 建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数据量庞大, 关键用户认识不够;在软件运维阶段, 缺乏强有效的推广使用, 缺少针对性的用户培训和完善的运维管理等。系统建设中如果对这些风险不能有效的识别分析和规避, 将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此, 首先需要对各种类别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识别与分析。

1开发商的实力方面。信息系统合作开发商的选择, 对项目的成功关系密切。如果开发商企业规模不大, 经济、技术实力不强, 在承担大型复杂的项目开发建设时就会力不从心;开发商对电网业务不熟悉, 缺乏相关领域的开发经验, 无法投入足够的技术力量, 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2用户需求方面。如果项目初期没有进行有效的宣贯和沟通, 将会对后期的项目开发建设带来诸多的麻烦和问题, 比如工期拖延、反复修改, 甚至导致项目整体失败;需求调研不深入透彻, 分析研究停留在表面, 仅以历史经验和技术的角度考虑, 通常会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逐步暴露各种问题;缺少有效的需求变化管控也会造成项目风险的增加。

3项目管理和组织方面。电企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相应的项目管理往往需要跨职能、跨部门的多人协作才能完成;项目计划不切实际, 阶段任务划分不合理, 没有具体的时间进度表, 项目组只有建设方人员, 缺少即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用户参与度底, 这些都是项目走向失败的风险因素。

4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电企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智力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项目, 项目所需的人员组成即需要技术专家也需要业务专家, 同时还需要企业高层的深入参与, 即使配备了充足的人员, 还要考虑项目成员的流动性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系统开发建设中往往喜欢盲目追求新技术, 在能更好的实现系统目标和用户需求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技术方面不确定的风险, 使得系统可能出现兼容性差和操作困难等问题。

5企业管理变革方面。在面临新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中, 由于信息化业务流程的改变, 势必会造成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变动, 用户短时间内工作量加大等情况, 产生较多的抵触情绪, 对系统建设形成较大阻力。

6其它方面。在电企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中, 除以上几个方面可能带来风险外, 还有其它的一些客观存在的风险, 如资金风险、培训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系统运行维护风险等。

二、通过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达到优化风险管理的目的

在电网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中, 不仅需求对项目的所有阶段进行连续不断的风险评估, 还要制定积极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合理排序, 重要的风险要首先处理, 风险管理措施要覆盖所有的关键人员、过程、业务和技术领域。下面对前面列举的风险情况, 通过针对性的分析, 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1开发商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电企信息系统大多规模较大, 定制需求功能点较多, 因此选择实力较强的开发商对项目成功关系密切。首先, 应制定项目建设准入机制, 划分开发商等级, 对入围开发商进行深入调研。其次参考同行业类似客户的建设经验, 选择熟悉电网系统业务, 具有同类项目成功案例较多, 经验较丰富的开发商作为建设方, 有效保障项目的成功。

2用户需求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首先,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掌握用户的业务需求, 仔细分析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描述, 明确项目的整体要求;其次, 保证需求调研阶段的有效时间, 避免造成分析调研不细致, 走过场, 对不切实际的需求要正确评估, 充分沟通, 直至双方同意;制定完善的需求变更管理机制, 有效的避免需求无故的频繁变化, 保证项目进度按计划推进。

3项目管理和组织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项目开始前就应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制定规范的建设管理标准;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项目例会, 对项目计划、质量、问题进行协调管控;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详细任务计划, 明确项目实施的关键路径, 设定项目里程碑点, 对于与项目目标或进度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调整控制。

4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配备项目所需的充足、稳定的熟悉相关业务的各类技术人才, 科学合理的进行人员分工, 发挥项目成员的专业特长和协作能力;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加强外部协作单位人员的管理。同时, 还要注意软件技术的合理采用, 避免出现系统性能底、操作界面不友好, 甚至系统兼容性差, 导致与其它系统难以集成的风险。

5企业管理变革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要保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 能够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明确各相关业务部门的需求和职责, 让各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和应用中发挥主体作用, 有效的消除存在的变革阻力;合理处理跨职能的业务流程设计, 做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在项目的各阶段定期举办宣贯和培训班, 以便配合新的管理理念的推行和普及, 排除员工使用的抵触心理, 保证系统发挥实际效用。

6其它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系统建设项目前必须开展可行性研究, 明确系统目标和规模, 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和成本效益分析, 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才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开展;制定全面、详细的培训计划, 保证每一个关系人都能熟练的应用系统;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结语

在国内, 电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 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优势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还强化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 科学全面地对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估, 在出现风险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将有利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对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强化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经营, 实现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摘要: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是目前电网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依据风险管理理论, 详细讨论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 并列举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期加强项目风险管理水平, 为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成功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薛四新, 贾郭军.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信息社会人力资源系统开发模式 篇11

关键词:信息社会 信息素养 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四阶段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54-02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了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人作为信息的创造、传递、使用者,要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必须要具备信息社会所必须的能力。因此,开发出能够融信息社会所需核心能力和我国的人力资源特点为一体的新型人力资源系统开发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外,信息时代的人才还需要具备一系列核心能力,主要包括:

(1)信息素养能力

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将有能力和有效地确定信息、能批判性地和有能力地评价信息、能准确地和有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信息素养能力是信息社会人才最鲜明和最基本的特征。

(2)独立学习、创新能力

信息时代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要有独立学习能力,能寻找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鉴别文献和对其他信息的创造性表达、在信息查找和知识生产方面占有优势,并且能够利用信息组合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3)社会责任、团队能力

信息时代的人才要对社区和社会学习积极尽力,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到信息对一个民主社会的重要性、能实践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伦理行为、并在集体中积极参与查找和生产信息。还要能够在团队及社会环境中共享信息,有效的传播有效信息,为社会做出贡献。

2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1)以“借鉴”为标志的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这类开发模式主要以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为主,通过研究国外典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并总结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的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其中以陈光胜(1999)、范兰德(2001)、李盛竹(2007)等学者为代表。但这类模式没有对这些经验是否适合我国做出严密分析,也没有提出具体的针对信息社会的开发模式。

(2)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运用,有许多的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中,例如e-learning, e-training,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以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和平台,其中以吴津(2006)、赵芳(2006)等人为代表。虽然这类开发模式将信息技术融入了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中,但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了更广泛的内涵,因此这类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并不能完全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

(3)以“学习型”为标志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刘英岩(2006)、赵芳(2006)等人主张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要强调以学习为中心,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当中营造学习的氛围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该类模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却始终关注于企业的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面向除了企业之外的更广范围的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指导意义。

2.2 现有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偏重于企业阶段的开发,没有考虑系统性的开发模式

现阶段,几乎所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都是基于企业来进行研究的,也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缺乏系统性的面向人力资源的全过程的开发模式。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才会落后于其他国家,并总是不能与社会的需求同步。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乃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应该是政府、高校、企业乃至社会的共同配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人力资源开发应是有始有终,并环环相扣的,不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集中开发就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

(2)缺乏针对信息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我国却仍处于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解决人们如何创造、利用信息等根本问题。尤其是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中还较少地针对信息社会提出具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因此,原来的单一的、缺乏针对信息社会特点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3 信息社会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的四阶段模式

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更主动地来获取、利用信息,针对人本身的系统开发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提出了信息社会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的四阶段模式。该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基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手段,针对性的开发人力资源的信息社会适应能力。第二是基于人的全人生的系统的开发角度。模式中的四个不同的阶段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开发中心和主题,其中每个阶段的核心能力开发都是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模式。

3.1 初等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是以基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心的培养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在于“意识、创新”,重在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让其学会准确的确定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评价所搜集的信息,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奇思妙想有创造性地利用和挖掘信息。基本的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信息社会人才必须培养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更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源泉。初等教育阶段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一步,是以后阶段人力资源开发的坚实基础。

3.2 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则是以信息技能、全面能力和兴趣开发为主的自主开发模式。该阶段的特点在于“技能(全、专)”,既要有全面的知识构架也要有专攻的兴趣方向。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营养全面”的必备学习餐,即要扩大交叉课程学习的范围,加入文学、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兴趣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来有效地确定信息、批判性地和有能力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和有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构建全面的信息素养能力。高等教育阶段的培养为人才适应信息社会提供了必备的敲门砖。拥有信息技能的毕业生将能够独立的获取的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加工,为完成自己的目标构建独立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了信息源数据库、独特的信息处理方式、创新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输出机制等。它是适合自身的、有效的,能够应用在学生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的独立的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信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部件,是后阶段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动机。

3.3 企业开发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鼓励企业精英式的职业开发。它的特点在于“广、补”。一方面,企业要在现有的以“信息技术”、“学习型组织”、“借鉴型”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广泛地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企业要认识到精英时代已经来到,精英是引导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国家要出台相应政策大力鼓励企业不拘一格吸纳人才并进行精英式开发,同时国家要保证给予进行精英式开发的企业以资金的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以刺激企业精英式开发。精英式开发给企业创造巨大价值,而企业的发展又会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精英式开发是前面两个阶段开发的相应结果,也是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4 后教育阶段

后教育阶段也就是充分开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阶段。该阶段的特点在于 “沉淀”。要鼓励全社会的人进行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来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同时也为后代留下更丰富的文化遗产。国家要在这个方面建立便捷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信息获取的渠道,并制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后教育阶段的完善。这些被“沉淀”下来的信息资源又将反过来促进前面三个阶段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整个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中,国家担当重要的支撑整个人力资源开发的角色,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创建开放的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沟通平台以及创造良好的舆论。高等教育机构要担当起为学生打造学习平台、提供信息渠道、培养信息能力的重要责任。企业要负责向大学等教育机构输送大量的最直接的企业需求信息,并要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进行精英式的开发,培训机构要负责辅助教育和社会继续教育的责任。只有将高校、政府、企业等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以同样的培养理念为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培养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

4 总结

本文在总结了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信息社会的需求和“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提出了以信息化为驱动的全人生的四阶段开发模式。在信息社会下,只有将人的一生看作一个整体,进行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开发,并营造终身教育的理念氛围,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2] 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美】亚瑟、金曼等.人力资源管理[M].张文贤主译.东北财经太学出版社,2001.

[4] 李霆、张明柱.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沟通与媒介选择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2.6.

[5] 李盛竹、刘跃.代表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职业时空,2007,3 (12).

[6] 吴津.以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9.

[7] 陈光胜.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3).

[8] 范兰德,舒克友.国内外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4):78.

[9] 吴津.以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国有企业改革,2006(9).

[10]赵芳.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4).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篇12

1.1 沟通的定义

沟通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交流。意义的传递和理解称为沟通[1]。

1.2 沟通的作用

对于项目经理来说, 要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 就必须进行项目的信息沟通。具体来说, 沟通的作用[2]如下:

(1) 为项目决策和计划提供依据。

(2) 为组织和控制管理过程提供依据和手段。

(3) 有利于和改善人际关系。

(4) 为项目经理的成功领导提供重要手段。

2、信息系统的定义及沟通在其开发中的重要性

2.1 信息系统的定义

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 以及数据库的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也可以说, 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3]。

2.2 信息系统的性质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 但计算机不一定是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 计算机只是信息系统的一种工具, 信息系统不只是一个技术系统, 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 因而它是一个管理系统, 是一个社会系统。

2.3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生命周期

系统发展生命周期是项目管理的一种计划工具, 用来帮助计划、执行和控制信息系统开发项目[4]。它包括一系列在一个开发项目周期需要完成的阶段, 即问题界定、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系统实施。

2.4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常见问题

下面的这些问题常常使信息系统开发项目未能在预计的时间内完工, 或是使信息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要:

(1) 没有全面识别用户要求。

(2) 没有正确识别用户要求。

(3) 项目范围不断扩大。

(4) 低估了新软件包的学习曲线。

(5) 硬件不兼容。

(6) 逻辑设计错误。

(7) 低劣的软件选择。

(8) 未能选择最好的设计战略。

(9) 数据不兼容。

(10) 未能完成系统发展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

2.5 信息系统开发中沟通的重要性

上述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常见问题, 分析其之所以产生, 原因不外乎如下:

(1) 项目团队内部没有良好的沟通。

(2) 项目团队与外部各个项目涉及人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

可以说, 如果有良好的沟通, 上述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地得以避免。因此, 信息系统的实施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管理问题。良好的沟通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项目沟通管理

3.1 项目管理沟通的定义

项目沟通管理, 就是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地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处置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

3.2 项目管理沟通与一般管理沟通的区别

(1) 项目是一次性的而且每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项目管理中的沟通渠道、方法、对象以及目标的差异很大;

(2) 项目时间约束紧, 对沟通的效率要求很高;

(3) 项目当事方涉及面广, 沟通对象比较多。

3.3 项目管理沟通过程与步骤

3.3.1 项目管理沟通过程

项目沟通管理包括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须的过程。项目沟通管理在成功所必须的各因素——人、想法和信息之间提供了一个关键连接。涉及项目的任何人都应准备以项目“语言”发送和接收信息并且必须理解他们以个人身份参与的沟通怎样影响整个项目[5]。

3.3.2 项目管理沟通步骤

3.3.2. 1 沟通计划

决定项目涉及人的信息和沟通需求:谁需要什么信息, 什么时候需要, 怎样获得。

3.3.2. 2 信息传播

使需要的信息及时发送给项目涉及人。

3.3.2. 3 执行报告

收集和传播执行信息, 包括状况报告、进步衡量和预测。

3.3.2. 4 管理收尾

产生、收集和传播信息以形成一个阶段或项目完成。

3.4 项目管理沟通的种类

沟通发生在项目团队成员之间、项目团队和客户之间以及项目团队与其他项目涉及人之间。它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 正式或非正式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3.4.1 人员沟通

有效的人员沟通对于保持项目进展、识别潜在问题、征求建议以改进项目绩效、满足客户需求和避免意外是非常重要的[6]。

3.4.1. 1 口头沟通

人员的口头沟通可以是面对面的, 也可以通过电话、语音邮件、电视会议等方式实现。

3.4.1. 2 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大多用来进行通知、确认和要求等活动[7]。

3.4.2 有效聆听

交流沟通的核心不是语言, 而是理解。不仅需要自己被理解, 而且还需要理解他人[8]。有效沟通的一半是聆听, 不会聆听将会使沟通失败。聆听不仅仅是给他人讲话的机会, 而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主动去听可以增进理解并减少矛盾[9]。

3.4.3 会议

三种最常用的项目会议是:情况评审会议、解决问题会议、技术设计评审会议[1 0]。

3.4.3. 1 情况评审会议

情况评审会议通常由项目经理主持或召集, 会议成员一般包括全部或部分项目团队成员, 以及客户或项目团队的上级领导。会议的基本目的是通报情况, 找出问题和制定行动方案。

3.4.3. 2 解决问题会议

当项目团队成员发现问题或潜在的问题时, 应立即和其他有关人员召开一个解决问题会议, 而不是等到情况评审会议上去解决。尽可能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对项目的成功非常关键。

3.4.3. 3 技术设计评审会议

那些包括设计阶段的项目, 如信息系统项目, 需要召开数次技术设计评审会议, 以确保客户同意或批准项目承包商提出的设计方案。

3.4.4 演讲

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成员常常需要做正式的演讲。听众可能是客户代表、上级领导、项目团队本身。主题可以是对项目的总体看法、项目目前的进度、威胁项目目标成功实现的一个严重问题等。

3.4.5 报告

项目组织必须准备所需报告的类型、内容、格式、报告期和分发。两种最常用的项目报告类型是:

3.4.5. 1 进度报告

项目进度报告主要向客户和项目团队上级领导报告项目的进度情况, 它通常针对一个特定的时段——报告期[11]。这个期限可以是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等。

3.4.5. 2 最终报告

项目最终报告一般就是项目总结。它总结了项目的整体情况, 包括客户的最初需求、最初的项目目标、最终的项目结果、初始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3.4.6 项目文件及变更控制

在项目期间, 除项目报告以外, 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文件可能由项目团队、客户、团队的上级领导或项目承包商等提供。项目文件可以是文本、图样、表格、手册、图片等。

项目文件的修改可能是由于客户或项目团队进行了变更。这些变更必须以书面文件提供给有关的方面。在项目整个过程中, 各种项目文件应针对变更做出修改。当文件做了更改, 最新文件必须立即发送给那些工作将受到更改影响的项目涉及人手中。

在项目开始时, 应该在项目团队与项目涉及人之间、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之间就有关变更方式形成文件并获得认可的方式达成协议。如果同意变更是以口头而不是书面形式做出的, 并且没有指明变更对项目工作范围、成本或进度计划的影响, 那么以后一定会出问题。

4、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中的沟通技术

沟通失败常常是项目——特别是信息系统项目成功的最大威胁。信息系统项目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对良好的沟通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项目。上文已经指出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中经常出现的导致项目失败的问题, 其产生原因往往不是项目团队内部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是项目团队与项目涉及人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为了改善信息系统项目的沟通, 项目经理及其团队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 尽可能地应用先进的沟通技术。应用于信息系统项目的沟通技术有以下几种:

4.1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4.1.1 项目管理软件

项目管理软件可用于跟踪活动和任务、有助于理解项目以及找到沟通的方法[12]。项目管理软件包 (比如:Microsoft Project、Project Schedule、Planview等) 能够生成项目报表, 共享相同的关于项目工作、资源分配、优先关系以及成本和跟踪信息的数据集。

项目管理软件所产生的信息要能够被转换到其他的工具或应用程序, 如电子表格、字处理软件等。

4.1.2 电子邮件

在今天, 很多项目中的信息是通过电子邮件来传递的, 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就更是普遍。电子邮件是项目经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应用软件。

4.1.3 项目网站

网站不仅可以集中发布关于项目的各种信息, 还可以收集关心项目的人的心声。当项目开设了官方网站后, 工作人员就无需将通知、文件等一一发送到各相关人员手上, 而只需将信息发布到站点上供有兴趣的人去浏览和下载。这在比较开放的、规模较大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尤其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 在利用网站来促进项目中的沟通时, 需要考虑适当的安全措施。除了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外, 还要有针对特定信息的授权访问机制, 防止某项信息被没有权限的人获取。

4.1.4 基于WEB的即时通讯工具

项目网站不是项目管理中唯一的WEB应用。即时消息和实时聊天室改变了举行会议的方式。当项目相关者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尤其是跨国时, 即时通讯工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这样的项目团队中, 一般会选定一到两种即时通讯工具, 如M S N、QQ以及SKYPE等。最常用的功能是文字聊天、语音聊天以及视频聊天等, 还可以发起多人会议。

4.1.5 个人数字助理 (PDA) 及智能手机等

目前, 很多信息系统项目经理都在使用PDA、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来监控和跟踪项目日常活动。可以用来与服务器连接, 查看甚至编辑程序代码, 并可以回传给服务器或相关人员, 还可以传送即时图像或视频。

4.2 音频技术

4.2.1 电话

电话在项目沟通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无需赘言。在项目开始时应收集所有相关人员的联系电话。

4.2.2 Voice-Mail (语音邮件)

Voice-Mail技术也是信息系统项目经理的一个选择。目前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Outlook Express就可以方便地发送和接收语音邮件。

4.2.3 远距离电话会议

电话会议是一种很常用的业务工具, 现在可以做到上千人同时参加会议。

4.3 视频技术

4.3.1 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通过各种通信传输媒体, 将人物的静、动态图像、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资料分送到各个用户的计算机或终端设备上, 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以共聚一处, 通过图像、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

4.3.2 视频电话

随着3G的发展和普及, 基于手机的视频电话越来越方便实用。

4.4 传统的书面沟通

4.4.1 报告

项目报告仍是项目管理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要有适当的报告制度。如日志、周进度报告、月进度报告、季度报告等。除了定期报告, 还要有不定期报告或是例外报告, 以便当项目出现异常情况时, 相关人员能尽快获悉情况, 做出适当的响应。

4.4.2 其他书面沟通方式与媒介

在沟通中, 基于纸张的东西往往是最正式的。除了上面讲的报告外, 在项目中还有多种书面的文件。如通知、计划、传真、确认函、记录以及各种过程控制表格等。

4.5 传统的口头沟通

传统的口头沟通在项目管理中依然占据主角。具体会用到以下的各种方式:

4.5.1 面谈

4.5.2 会议

项目应当有例会制度。但要注意会议的效率。

4.5.3 陈述

4.5.4 演讲

4.5.5 新闻发布会

4.6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沟通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沟通技术或媒介上文也有述及, 这里再单列如下:

语音电话。用手机打电话相对于传统固定电话的优势是机随人走, 随时可以联系上。

视频电话。随着3G的发展和普及, 基于手机的视频电话将越来越方便和实用。

短信。可以用群发的方式将信息快速通知相关人员。

智能手机。作为项目管理系统的终端, 目前已逐步普及, 项目团队成员可以在移动中访问总部的服务器, 可以在移动中与其他成员联系并共享工作成果, 这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特别有用。

上一篇:融资费用下一篇:玉米示范栽培技术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