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课的应用现状

2024-05-22

论微课的应用现状(共10篇)

论微课的应用现状 篇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班级:历史1401]

[学号:20142502033] [姓名:王永]

论微课的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方式遭受到冲击,新兴的,现代化的教育形式正在兴起,而最引人关注的便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常客,微课。

虽说微课在学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究其内涵不外乎这样几点: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反思、拓展练习、教学反馈等。这种可视化动态化的知识呈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的关注度;第二,小型化,微课持续时长较短,一般为十分钟左右,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点或难点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主题突出内容精练;第三,便利化,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需求,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便利的、个性化的反复学习,教师也可借此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反思。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Mini course、Micro lesson开始在国外萌芽,早期是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推动学校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的兴趣,分别推出的微型课程;进入90年代,美国阿衣华大学发表文章“有机化学中一种60秒课程(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提出了60秒课程设计;90年代后期新加坡教育部实施微课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2004年,英国启动教师电视网,资源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每个视频时长约15分钟,该网站得到教师普遍认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微型讲座”(Micro lecture)概念,主要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实际教学;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基于大量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翻转课堂进一步触发了教师学者将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讨。以上可以看出,国外对微课在教育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涌现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微型课程,有的课程针对老师,有的面向学生,也有的兼而有之。

而国内的微课研究起步较晚,起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对微课的概念,微课教学组织和设计的关注,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微课研究开始聚焦于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上。近几年也建设了诸如“广东名师网络课堂”、“微课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对教师教学设计研讨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也满足了部分学习者的求知需求,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即目前国内出现的微课潮主要源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很多微课开发的初衷就是参赛获奖,为职称评审加分,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大赛落幕之后微课的应用几乎陷入停滞。胡铁生、周晓清在《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调查指出:“面对全国高校微课参赛作品,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以下几点:有利于同行交流借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6.34%);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79.3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展现教师风采(65.46%);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63.38%);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研究水平(53.51%)。可以看出,以上几点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只有26.19%的教师表示赞同。”由此看来,微课资源主要还是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发挥作用,而对微课的应用模式,以及怎样通过微课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提高教学效益的关注远远不够。

虽然微课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其存在的缺点,或者说缺陷也同样不能忽略。

目前制作微课的工具较多,比如录屏软件、PPT自带功能录制、使用ipad中的educreations、showme或是explaineverything等APP录制,甚至使用手机也能够轻松录制微课,但从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的作品展示来看,这些微课都存在一个客观问题,即微课视频的展示属于单向线性播放,教与学行为缺乏交互性。教师在视频中无法感知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导致教学双方同步互动特质的丢失,即使为了配合教学设计,视频中安排了教师和学生的问答,但这些均带有明显的预设性和人造痕迹,并不能代表面对视频的学习者他们的真实学习效果。或者有些微课平台设有“问答”板块,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异步互动,但是缺乏对学习行为的跟踪记录与诊断分析。因此,微课交互性不足制约了其应用效果。

好的微课不仅仅是教师将知识点讲授得好,而是要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在微课视频中融合各种表达方式,比如PPT、flash、音频、字幕、画中画、现场教学插入、消噪等。但是目前能够掌握这些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一线教师比较缺乏,这会影响到微课系列化制作的规模和速度。

我们可以合理地预见未来微课的应用并不仅是将其直接搬至课堂,更多的是将这种资源共享于社会学习者,作为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这就对网络环境的可用性提出了要求。但是经济发展区域性不均衡导致网络环境的发展也显现出区域性不均衡,比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我国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教育水平来讲,东西部差别、城乡差别都十分明显。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相对封闭的农村学习者来说,网络资源的缺乏,从客观上直接制约了微课在这些地区的应用。

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师资源,都似乎还没有充沛到能够全面实现微课的教学方式,这也反映了我国的当前教育,虽然成绩显赫,但与国际其他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教学方式也与当今的信息时代也有些格格不入,我们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要走,微课的发展只不过是我国当代教育的一个缩影。

论微课的应用现状 篇2

一、微课的概念及其特征

1. 微课的概念。

在国内,“微课”被定义为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国外是这样定义微课的:微课是一种以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尽管对微课的提法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的目的,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一次学习、一次思考,通过互联网完成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2. 微课的主要特征。

第一,微课时间较短:课程视频是微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第二,教学内容具体集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微课的知识点指向性更强,针对某个知识点或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也更加易于接受。第三,学习资源容量相对较小:从容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对应的辅导资料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师生可以在线学习、讨论研究课程。第四,问题具有针对性,主题突出。一段视频就一个主题,针对一个知识点做出详尽解答,对涉及到的知识点作出解释。

3. 微课的发展现状。

2012年,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视频公开课”在全球走红,引起教育界广泛热议,微课开启了燎原之势,课程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涉及职业教育、设计创作、语言留学、兴趣生活等各个方面,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如此,微课还是存在一些小问题的,下面分别进行探讨。

二、微课相关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微课相关内容呈现出几何爆炸式增长,涉及基础建设、设计开发、应用研究等领域,然而在微课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定的不均衡,研究者侧重于设计、应用、开发,其他方面都比较薄弱。公共课相关的视频资源达到了近乎无可挑剔的地步,而专业课则不然,由于受众较少,相关资源建设也就相对滞后。

1. 课程制作及平台建设。

课程视频作为微课的核心内容,制作过程不得不说是重中之重,从选题、教学设计、视频编辑、辅助材料、上传与反馈等。学习不像玩游戏那样有趣,怎么把教学视频做的有趣也是一门学问。这就对选题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要把要讲的内容组织好,不能太冗余,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

2. 课程的利用和反馈来。

在微课制作完成之后,微课的利用率并没有实现最大化,微课资源相对较零散,各个院校之间鲜有相互之间实现共享,一般都是放在自建平台上供自己学校的学生学习,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实现优势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不仅导致制作视频重复,浪费了大量经费。而且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为了到达教学效果,应该有一套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

三、微课发展前景展望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以微课为代表的在线学习方式势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新的变革。

1. 从微课的本身来看。

随着微课第一届微课大赛的举办到现在快五个年头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微课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飞速发展以及硬件的不断突破,微课必然朝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2. 从微课的延伸价值来看。

微课是在特定技术水平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作为一种生成性资源,在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教学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优秀的教学团队通过市场化运作大部分都分配到了发达地区,通过微课及类似的教育实践,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地域距离对教育公平的妨碍。同时微课资源可以实现与慕课资源的融合,达到人力物力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作为实体课堂的有效补充,更能够有效的支撑翻转课堂。

四、结语

从2011年燃起了微课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微课的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微课的发展见证了这个时代教育的巨大变革。在前进路上多倾听学习者的心声,创新思维解决微课的趣味性、学术性等方面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转型,对学习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微课一定能够满足社会的巨大教育需求,彻底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2]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2):48-54.

[3]姚满团.微课发展现状及其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价值[J].教学研究,2014(128):28-33.

[4]罗天兰,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软件导刊,2014(7):90-93.

[5]苏小兵.微课的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28):94-99.

论微课的应用现状 篇3

关键词:微课;应用;可持续优势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10-03

一、微课的概念及优势

纵览国内外学者五十多年的微课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发现目前微课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究其实质不外乎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反思、拓展练习、教学反馈等。这种可视化动态化的知识呈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的关注度;第二,小型化,微课持续时长较短,一般为十分钟左右,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点或难点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主题突出内容精练;第三,便利化,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需求,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便利的、个性化的反复学习,教师也可借此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反思。

二、微课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国外微课发展及应用现状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Mini course、Micro lesson开始在国外萌芽,早期是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推动学校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的兴趣,分别推出的微型课程;进入90年代,美国阿衣华大学发表文章“有机化学中一种60秒课程(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提出了60秒课程设计;90年代后期新加坡教育部实施微课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2004年,英国启动教师电视网,资源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每个视频时长约15分钟,该网站得到教师普遍认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 首创“微型讲座”(Micro lecture)概念,主要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实际教学;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基于大量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翻转课堂进一步触发了教师学者将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讨。以上可以看出,国外对微课在教育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涌现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微型课程,有的课程针对老师,有的课程面向学生,也有的兼而有之。

2.国内微课发展及应用现状

微课在国内的本土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课概念、微课教学组织和设计的关注。进入21世纪,微课研究开始聚焦于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上。近几年也建设了诸如“广东名师网络课堂”、“微课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对教师教学设计研讨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也满足了部分学习者的求知需求,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即目前国内出现的微课潮主要源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很多微课开发的初衷就是参赛获奖,为职称评审加分,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大赛落幕之后微课的应用几乎陷入停滞。胡铁生、周晓清在《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调查指出:“面对全国高校微课参赛作品,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以下几点:有利于同行交流借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6.34%);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79.3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展现教师风采(65.46%);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63.38%);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研究水平(53.51%)。可以看出,以上几点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只有 26.19%的教师表示赞同。”由此看来,微课资源主要还是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发挥作用,而对微课的应用模式,以及怎样通过微课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提高教学效益的关注远远不够。

三、微课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1. 交互性缺失

目前制作微课的工具较多,比如录屏软件、PPT自带功能录制、使用ipad中的educreations、showme或是explaineverything等APP录制,甚至使用手机也能够轻松录制微课,但从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的作品展示来看,这些微课都存在一个客观问题,即微课视频的展示属于单向线性播放,教与学行为缺乏交互性。教师在视频中无法感知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导致教学双方同步互动特质的丢失,即使为了配合教学设计,视频中安排了教师和学生的问答,但这些均带有明显的预设性和人造痕迹,并不能代表面对视频的学习者他们的真实学习效果。或者有些微课平台设有“问答”板块,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异步互动,但是缺乏对学习行为的跟踪记录与诊断分析。因此,微课交互性不足制约了其应用效果。

2.微课资源不系统且可编辑性不强

从目前所能学习的微课作品来看,它们确实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大部分也是选择了该领域某个重点或难点进行设计,但是这些作品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有调查显示,63.19%的参赛教师认为目前大赛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微课资源太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微课程,形成某一学科的微型系列资源,这导致学习者尤其是社会学习者只能分享到零散的几个知识点,而不能在该领域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在大多数微课的制作、上传、共享及评价环节都相对固化,可编辑性不强,这对于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而言,意味着当知识有更新,原理、方法等有改革之后,以前制作的微课就会滞后甚至出现错误,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删除重新制作,但这种成本相对较高,要么增加微课资源的可编辑性,比如是否可以在视频中修改桢,或者在微课平台中增加修改模块,将变化之处通过非常显性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3.教师信息化能力不够

好的微课不仅仅是教师将知识点讲授得好,而是要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在微课视频中融合各种表达方式,比如PPT、flash、音频、字幕、画中画、现场教学插入、消噪等。但是目前能够掌握这些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一线教师比较缺乏,这会影响到微课系列化制作的规模和速度。

4.网络环境区域性发展不均衡

我们可以合理地预见未来微课的应用并不仅是将其直接搬至课堂,更多的是将这种资源共享于社会学习者,作为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这就对网络环境的可用性提出了要求。但是经济发展区域性不均衡导致网络环境的发展也显现出区域性不均衡,比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我国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教育水平来讲,东西部差别、城乡差别都十分明显。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相对封闭的农村学习者来说,网络资源的缺乏,从客观上直接制约了微课在这些地区的应用。

四、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分析

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本文将微课的可持续发展维度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基础平台模块,这一模块由环境基础、资源基础和制度基础构成;二是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模块;三是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块。见图1:

1.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基础平台模块

(1)环境基础。这里主要指微课应用的必要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和微课平台的完善。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快推进网络资源区域均衡化带动教育区域均衡化,是大家的共同愿景,同样也是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的社会责任,需要从顶层规划设计,逐步实现网络环境均衡发展。环境基础的另一方面则是健全的微课平台,这是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以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网站为例,该平台提供了微课作品的上传、观看、投票、分享、评论和点播次数统计,具有一定的应用成果。但是,微课作品在目前的平台上须以固定模式上传,或线性播放,资源固化且封闭,因此平台应该增加微课编辑功能,允许作者及其他用户对微课资源进行编辑和补充,如上传者根据需要,上传与微课有关的补充资源,包括解释性的文本、知识更新说明等,并将这种更新动态实时反映,实现微课资源的动态演化。此外现有微课平台虽然设有评论模块,构建了资源质量的用户自决机制,但是从评论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并不乐观,这种学习者和作者的互动较为笼统和形式化。这需要对微课作品评价机制进一步深化。比如可以借鉴其他论坛或社交工具的做法,营造“学习圈”,形成虚拟学习社区,通过积分、资源互换、引入专业志愿者等形式引导学习者开展高质量的互动和交流,并对有价值的观点进行整理与提炼,形成学习简报,作为微课的补充资源提供给所有学习者。

(2)资源基础。首先每一个微课作品所展示的资源必须完整,除了微视频以外,还要重视辅助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拓展练习、教学反思、补充说明、知识更新等,有效地拓展和延伸知识点,使学习者获得较全面的认知。第二,需要加强学习者与微课资源本身的互动。目前可以做到的是,学习者可以按需自主选择播放节点,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但我们还需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在现有微课的关键节点之间插入互动性测试,实时获取学习效果反馈,增加交互性,然后再系统地根据测试结果推荐最优学习路径,并提供学习建议。第三,将微课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使之课程化、系列化。可以由政府部门主导,将系列微课程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统一基本建设标准,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在专业领域具备强大实力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学校和团队申请建设项目,将系列微课资源的积累做成一项工程,提高我国微课资源的规模和质量。

(3)制度基础。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延续目前比较热的省级国家级微课比赛,使比赛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竞争制度,鼓励团队建设,并配套一定的资金支持政策;同时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促进微课资源的传播,最大可能地实现免费共享,让微课的应用效益最大化。第二,《中国高校微课报告》指出:“未来,开放的微课也许会成为大学的另外一张名片,甚至为大学赢得更好的生源和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微课的建设,充分认识到微课资源的优势,将微课资源建设纳入学校规划,组织微课相关培训,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好微课比赛,并形成合适的激励机制。

2.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动力模块

当微课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基础平台之后,需要通过不断跃迁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课制作者或制作团队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深化教学改革理念,丰富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能力,最终打造教育信息化的专业师资队伍,提高微课制作的质量,并将微课资源应用于教育领域。第二,微课的学习者也要认识到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重要趋势,提高信息化素养,利用业余碎片化时间积极选择优质的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并将这种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培养成一种终身习惯。

3.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块

微课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动力因素的激发会取得一定的发展,为了使微课的应用不偏离方向必须沿着合理的路径发展,这一路径就是持续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本文所讲的持续创新除了指微课制作技术上的创新,微课平台管理的创新(如将微课平台与app开发结合)之外,更重要的是微课呈现形式的创新(比如从视频为主转变为类似于“第二人生”的游戏模式),以及微课应用模式的创新等。微课要与大数据、云等信息技术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充分融合,既要能够具备一定的柔性,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资源,又要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学校、教师、学习者、政府、社会各主体都成为受益方。

五、结束语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带来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微课资源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框架,本文将该理论用于微课应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提出了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基础平台模块、动力模块和路径模块,不过这一框架仍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2]王伟.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9-12.

[3]黄兰.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5.

[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5]裴芳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型与策略研究——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7]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DB/OL].http://weike.enetedu.com.

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应用 篇4

庄浪四中 杨宁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多媒体资源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地理作为高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本身具有的浓厚的知识底蕴,而且在于其较强的实践性。现在我将从微课内涵及特征的介绍出发,结合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建议。

一、“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5)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1.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效应易通过微课得到成倍扩大 微课是一种借助于视频这个主要载体以远程的方式进行普遍教育的形式,它所面临的不只是一个学生、一群学生,而是全国范围内听课的学生,它的效应将通过微课这个平台成百、成千的扩大,因此视频所记录的该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这就对录制微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地理又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很熟练。

2.微课内容过于生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微课优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地方就在于其形式的创新性,不受实际课堂的限制,能够以多种方式吸引高校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然而,在高中地理微课的实际运用中,微课并未能呈现丰富的内容,而是把现实中的枯燥课堂照搬到荧幕上,内容生硬、单调、乏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反而因其缺乏现场交流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大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3.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制作指向性不明确

微课既然是辅助现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途径,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然而在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具体实践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没有能够很好地区分现场教学和微课的内容,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用微课的形式来表达,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用微课就一定优于现场教学,两者的混淆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相反只会降低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

4.缺乏现实生活的根基,教学内容失去立足点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要想真正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基于具体现实情景,立足于现实根本,从现实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热情。但是在微课的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中,如果只是单一地通过依靠微课的形式去完成高中地理的教学,那么就会使得高中地理失去现实生活的根基,使教学内容失去立足点,让学生无法真实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奥妙。

三、提高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1.提高高中地理微课教师水平,优化高中地理微课质量

高中地理微课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确保我国高中地理微课的高质量,才能实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目的。要想加强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质量,就必须加强高中地理微课的录制门槛,要加强课程录制教师的资格审核,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微课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制作出精良的高中地理教学课程奠定基础。2.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微课只是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但是它本身不具备教学内容的优势,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个创新教学方式的便利,就要让它和高中地理具体教学相结合,不断丰富其包含的内容,不仅要考虑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也要考虑到不同教材版本的特殊性,要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满足多方面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增添趣味性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3.为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指向

没有方向的帆船只会在大海中随波逐流,永远到不了彼岸;没有指向的微课只会迷失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海洋里,永远提高不了教学质量。因此,要为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指向,明确区分好应用微课教学效果更佳还是应用现场教学效果更佳,取长补短,两者相互穿插、相互融合,竞相迸发火花,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中职会计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论文 篇5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ippedclassroom”或“Ivertedclassroom”,是指经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传统地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这种方式最早起始于,是美国的一位化学教师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为缺课的学生补课时所使用的方法。[1]久而久之,这种方式就演变为学生们在网络上观看视频,学习知识,保留疑问一直到课堂上发表疑问,寻求针对性的帮助。老师们课前进行充足准备,制定学习目标,积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惯式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应试教育所追求的是教师的机械化教学,学生机械式的听课,教师是灌输者,学生是被灌输者,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是唯一的,那就是分数。分数决定一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急功近利,让学生们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及至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需要消化理解的知识,“人云亦云”的知识只能够应付考试,甚至于可以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数。但死记硬背的知识会有时效性的限制,考试过后很快就会将知识点忘光了不说,它甚至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个性,还使得一些学生平时并不认真学习,而是在考试前临阵磨枪,不惜在考试中打小抄。与之相比,“翻转课堂”所采取的是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行的是个性化教育,很大程度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主动学习,按着自己的方式学习,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兴趣,爱上学习,做到将知识的消化建立在充分反思和理解的基础上,将对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过程,克服通常性的厌学心理,也能极大激发他们的个性。除此以外,“翻转课堂”还具备视频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教学目的明确等特点,不会出现老师讲课跑偏浪费学生宝贵时间的现象。

二、中职会计教学的近况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职会计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是很明显的,也表现在多个方面。譬如在授课内容上,专业教学变为纸上谈兵,实务教学变得教条空洞。只是强调传统与现实,忽略发展与变化。会计学属于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目,尴尬的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得不够。在检验方法上,仍旧采取单调的闭卷考试,分数决定一切,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与综合素质的升。[2]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乏味单调,传统的黑板和粉笔还占据着主要位置,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模拟训练式教学运用不足,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的难度大,总会感到枯燥乏味,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学习不得要领,或不得不死记硬背教条。而会计教学的定位,应是培养会计实务的“行家里手”。要使得学生成为会计实务的“行家里手”,仅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洗耳恭听是绝对不可以的。虽然因为会计教学的需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也会有会计实务操作式训练,但这样的实务训练往往不过是在走过场,无论从课时安排上,还是在内容和过程的组织运行上,同锻炼学生的会计实务能力的教学目的相比都显不足。

综上可见,中职会计教学所面对的社会形势非常严峻,本身的弊端又如此之多,在这个重要关头,怎样高效培养既具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又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会计人员真是刻不容缓,因而,“翻转课堂”模式有理由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所借鉴。

三、翻转课堂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展开翻转课堂存在着许多困难,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第一,学生的自律性问题。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自律性要求非常高,没有一定的意志力是难以完成的,更主要的是,这种自律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训练出来的,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国学生就更缺少这种能力了。学生不自主,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第二,教师的能力问题。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学习和准备教材,部分进程的技术要求很高,例如录制视频和上传视频,把能够强调主题的活动引入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大部分教师都无法胜任。第三,教学效果的评估问题。不仅是翻转课堂,还包括传统课堂,现存评价体系也只能依赖教师的教学经验去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对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怎样把握好一节课,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群众观念问题。社会依旧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翻转课堂就变得像是“旁门左道”,很难被接受与承认。不被认可的模式,又怎能有效实行?观念不转变,一切都是空谈。弄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翻转课堂”以克服各种难题,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应做到:

(一)准备优质的课件

会计学的知识与传统的语文、数学或英语教学不同,它无法通过黑板上的描述使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它涉及到大量数据、报表和账目,这要求视频课件的质量要很高。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首先就得准备优质的课件,将重要知识整理好,提高课程的可接受度和趣味性。所以,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将视频做到最好,让学生掌握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对于“翻转课堂”而言,好的课件就是最基本和必需的,它保证了中职会计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最后的效果展现。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

学生们在“翻转课堂”的指导下,会观看一系列视频,取得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收获。可这并不是中职教学的教学目标,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就无法被贯彻而且容易被遗忘。[3]会计学的实用性大家都很了解,所以,在视频课程后,应该鼓励并引领学生亲自进行动手操作,通过这一过程将所了解的知识完全吸收消化。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让学生感觉到没有上课或者不想下课的冲动。侧重于实践性教学,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实践而不是理论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树立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

应试教育实行了这么多年,对于教育每个层次都有自己惯有的路数,学生们专心考试,老师们尽心鞭策,家长们一心只看分数,所以,教育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与时俱进,树立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对于外界的争议,必须坚定信念,贯彻新的教育模式,将翻转课堂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下去。

四、结语

E学习环境下数学微课的应用研究 篇6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E环境作为网络化、电子化的教学环境,引发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多角度、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凸显诸多优势。结合现代数学教学实际经验,E学习环境下,通过高中数学微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整合信息与学科,创建数学微课新环境

E学习环境,信息容量大,学习内容灵活多样,现代高中数学教学中,巧用网络化电子教学,把数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平台,创建数学微课新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E学习环境下,高中数学微课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技术支撑,更是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审美、好奇心理的工具,利用网络化教学,唯美的画面、生动的情节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现多角度教学,使学生深刻学习教材内容。例如,在“椭圆”学习中,首先,利用网络化教学,播放一组精美画面,巧用微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地对椭圆有个认知。其次,借助E学习环境电子教学,充分展示椭圆的画图过程,画面中一根绳子的两个端点固定,在绳子长度不变的前提下,以绳子上的点顺时针绕一周再回到原点,得到的图形即椭圆形。最后,用科学的数学语言,提出椭圆的数学概念。本次课程旨在E学习环境下,创设生动的微课新环境,整合信息与学科内容,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上E学习环境下高中数学微课的教学,具有主题突出、情境生动、易于记忆,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充分利用了E学习环境教学的信息容量大,方式多样性的优势,实现了学生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运用了微课教学。

2.构建灵活E环境,培养自主探索微课程

新课标下,应用E学习环境,构建灵活多样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在微课程下,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收获与发展,充分实现现代教学环境下数学微课程的优势。

E学习环境,不仅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而且不受空间和个体的限制,提供了动态、灵活性的教学方式,特别有利于高中数学微课程的学习。例如,在“空间几何体”的学习应用中,首先,教师要求学们准备橡皮泥、小木棍、胶棒等,由学生自行组合得到空间几何体。其次,让同学们打开各自的电脑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课件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规则的空间几何体作对比,进行几何体概念的学习,其中有课程中需要掌握的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球台等,学生这时会非常享受地欣赏着画面,并不间断的思索着概念、定义,然后,提出让学生们数一数各个几何体的顶点数、棱的条数等,以达到几何体性质的学习和拓展了知识点的学习。最后,让学生运用网络课程自行搜索其他的几何体,以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索的能力。通过E学习环境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得高中数学微课程形象生动,拓展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训练,培养自主创新。

3.充分运用网络学习,提高微课信息深化

新课标下,遵循知识多元化、学习创新性的理念,E学习环境不但能提供现代教学的挑战环境,而且通过充分运用网络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微课程深入进展和学生对微课程的信息素养。

运用E学习环境,教师巧做微课程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并将微课程内容上传到学校的内网上,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学习,另外课程结束后,推荐给学生一些相关网址,进行深入学习,旨在让微课程信息深化。例如,“函数”学习中,首先,播放精心设计的微课程,如弹簧悬挂一个重物,它伸长的长度和重物的关系?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流出液体的联系?这就是生活中函数的原型。其次,用数学语言提出函数科学定义,如果给定自变量x就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因变量y是自变量x的函数。接着提问:以上弹簧悬挂重物的函数中,你能指出谁是自变量和因变量吗?先给出学生思考和通过相关信息的查阅时间,他们轻松回答出,什么是自变量,什么是因变量。最后,布置一些微课作业,如铅笔放进V型容积中,它的数量和层数的关系是什么?允许学生们课后参考教师上传的微课程内容和其他网络教程的学习指导完成,本次课程旨在电子环境下,提高微课程信息的深化。以上充分利用E学习环境,根据教程内容及微课程的学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进行思考学习,及进行课后微课程的练习,使得微课程信息充分深入化。

新课标下,教师积极拓展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想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E学习环境,发展数学微课程,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新思路。信息与学科的资源整合,自主探索微课程的情节、E学习环境下知识拓展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程的健康发展。

论微课的应用现状 篇7

一、微课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阶段的学生具有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他们在传统的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难以提起兴趣,在课堂中常常不知所措。微课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是一种集声音、图片、视频等内容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微课可以将数控教学中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形象的视频、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形象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大大提升了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效率。

(二)微课有效运用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微课实际的教学应用过程中,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任务教学法。在中职数控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可作为数控专业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且通过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对其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数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课堂的教学任务,而学生依据教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微课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掌握课程任务,方便学生高效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

二、中职数控专业教学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

中职数控专业不同于普通的理论专业课程,数控专业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欲望,因此,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实践的机会。

(二)实训与生产衔接

数控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这门学科的最终目标是指导生产、服务生产。所以,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生产与实训衔接训练,给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认识到机械加工的重要性,进而提升自己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技能,以便于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微课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营造“微课”的学习氛围

可以从建立微课专业教师队伍入手:首先,提升中职数控专业教师对微课的认识,让教师认识到微课的重要性及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其次,加强数控专业教师在微课教学方面的培训,使教师了解微课实施的条件、方案、方法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中职数控专业培养更多的优秀骨干教师,从而为微课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加工微课素材

中职数控专业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微课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微课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然后进行整理,吸取微课中的精华,为中职数控教学服务。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学有所获,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将数控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数据、图表,将文字转化为图片和视频,通过这样的转化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微课素材进行合理加工,提升微课的教学效率。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对微课素材进行加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提升,为中职数控教学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思路。

(三)将现代化手段应用于数控专业微课中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职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在中职数控教学中,要不断将一些先进的通讯工具引入课堂,并建立微课资源管理平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通讯工具,为微课教学服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数控专业教学的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颠覆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完美结合,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摘要:微课是一种微视频网络课程,适应了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微课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分析了微课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优势,然后分析了中职数控专业教学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微课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优势,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谭伟美,陈珍珍,欧玲.论微课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6(1):233-234.

论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创设微课教学情境

微课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投入课堂学习活动当中。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和学习,开展课堂讨论,达到有效掌握所学内容的目的。如我在学习《水的天然净化》中,播放微视频米山水库的水和自来厂水的净化,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特别认真。我还制作了微课视频蒸馏水的制取,播放完视频,很多学生能尝试说出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互相交流后,居然能总结出蒸馏是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方法,是净化水中净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方法。在这样的情境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不仅推动了课堂活动顺利进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位学生在初中化学课堂中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利用微课,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合理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可以使教学更好开展下去。如分子、原子、电子结构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利用视频,将这些结构放大,展示结构特点,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化学中的微观教学,微观粒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利用微课演示水通电分解的过程,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为氢分子和氧分子,通过微课观察奇妙的变化,让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破解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三、微课链接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很强的实验学科。实验,可以说是化学的灵魂,学生大多知识来源于实验。运用微视频,安全,效果也很好。如用酸碱指示剂验证物质酸碱性的实验,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稍不注意就会伤害皮肤。教师制作了《会说话的酸碱指示剂》的微课,模拟不同酸碱的声音,诙谐有趣,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微笑,心情愉悦,深深沉醉在课堂上。实验错误后果很有危险性,但是学生又必须掌握知识。用微课进行展示,高效的学习模式就在教师努力下完美构建,相得益彰。

四、微课巩固复习教学内容

微课具有强大的“点”状功能,它可以是章节单元的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专题讲解、经典题突破、链接中考等。这个“点”碎而不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知识的讲解精准而独到,题型新颖、贴合考点,把繁杂的化学知识点连缀成网络,让学生学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考试中信手拈来。同时,微课可以循环播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有时间理解和深化。每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学有所得,让他们体会了学习化学的乐趣,给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勇气。

微课,以其独有优势,辅助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显著。但是,它还是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课堂。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很强烈的,实验教学最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和求知。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对实验充满新鲜,脑子里充满实验设想和想象,准备在实验中一展身手,解决心中的悬疑。教师这时候因势利导,再制造些问题串,“引诱”学生到实验中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实验现象的神奇、化学世界的奇妙和神秘,兴致盎然,做中玩、玩中学,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解决了心中的“石头”,更增强了对化学的热爱。这些都不是微课所能给予的。

论微课的应用现状 篇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材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繁杂,是机械制造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CAD/CAM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综合相结合的特点[1],既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又要求学生熟悉加工工艺和过程,理解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因而对缺乏宏观和微观协同思维的学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引入国内外新成果,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造,以机械制造技术的绿色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为引导,从系统工程论的视角讲授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并重点讲授服务于本地机械制造行业的关键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一种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达形式,5-12分钟或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异军突起,为学习者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其出现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1微课教学的形式与本质特征

论微课的应用现状 篇10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因其具有新颖的形式、较强的针对性、明确的教学目标等特点,正逐渐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微课视频为基础,形成课前自学和课上强化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学习的方式。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13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87

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计算机、iPad平板等设备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微课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大力推行,师生选择学习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按需学习、因材施教成为现实。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教学方式由固定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指导”的教学模式。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丰富了教育方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视频进行播放,其播放内容包括课堂上、课堂外的所有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某一个确定的教学主题展开,能够展现出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微课的内容都比较具体,主题鲜明,教学时间短,从而围绕课题形成的教学成果易于转化,传播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微视频作为载体,对课上知识传授和课下知识内化过程进行了颠倒安排,让学生在课堂外自定步调地完成知识学习,并进行知识的小测;教师通过学生的自测或者再现评估及时得到反馈,从而根据反馈设计课题研讨主题和练习等;学生通过课题的探究、研讨、展示、质疑、释疑、进阶练习等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

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的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微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情况,解剖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需要巩固,哪些内容需要拓展练习,按照学生的学习思路来组织微课内容。例如,插入素材时教师要注意不能偏离微课的主题,拍摄视频也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视觉。

(二)坚持教学内容适度分解的原则

微课从字面理解就是具备短小精悍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课内容可以随意切割。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把握主题,按照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主题的设计,使知识点在逻辑结构上能够自然衔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在分解教学内容时要坚持适度分解的原则,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按照知识点的整体性,细分制作反映知识点难易程度的微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坚持教学内容适切性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微课前要遵循教学内容适切性的原则,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教材的知识提纲,既要使所制作的微?n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吸引学生观看学习,又要注意内容上的逻辑关联性,使微课内容紧扣教材,充分突出教学重点,最大限度地使微课内容与教材无缝对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化合价”一节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理解化合价的含义:首先我们来看氯化钠的形成视频,视频为氯原子和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钠原子因为失去了一个电子,所以化合价为+1;氯原子得到了一个电子,所以化合价是为-1。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很直观地学到化合价的数值是就由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数目决定。

(四)坚持教学内容有效性的原则

教师设计和制作微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微课资源的开发必须要坚持教学内容有效性的原则。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要学会在教学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提高自己,适时地改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积累教学资源,巧妙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微课设计水平,促进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潜力。

三、基于微课的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微课的内容,收集学习资源,制作微课视频。例如,内容的设计编排要考虑到一定的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和重用性,既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同时还要突出重点。

(二)课堂内化阶段

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典型问题进行讨论,并带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以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逐步解决之前遗留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解题规律进行总结,并且在课堂中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加强内化的结果。

(三)课后巩固提高阶段

在课后通过微课总结细化本节课知识点,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促进学生知识再记忆,增长知识点在学生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后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作几分钟左右的微课,主要是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以知识脉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再强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的网站链接,让有兴趣或者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提升,提高他们的能力。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发挥信息化技术的特性来丰富发展教学手段。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更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能够有效地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什么是诉讼时效抗辩权下一篇: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