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推进建设方案

2024-10-23

开发区推进建设方案(共8篇)

开发区推进建设方案 篇1

**镇**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二0一二年十二月

**镇**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

扶贫规划

(2013年—2015年)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政府南方5公里处,北依镇政府驻地**村,南依栗子坝村,属高寒山区,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250户1032人,现有耕地总面积830亩,人均耕地0.8亩。林地面积1512.23公顷,森林覆盖率96%,现有经济林3100亩,其中山茱萸1700亩,板栗1400亩。

二、规划项目

(一)项目确定方法。

面对着群众缺粮和产业项目发展单一的状况,推进**村整村扶贫开发已迫在眉睫。**村在县镇等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村三委会干部分组通过认真入户走访群众调查民意,于2012年12月7日召开了全村群众大会,对**村未来3年(2013年—2015年)整村扶贫开发的内容做了全面详尽的计划,得到了全体群众的认可。

(二)项目村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制约因素:**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村内沟大谷深,坡陡崖狭,为典型的高寒山区村落。全村群众居住较为偏远分散,有一个组未通通组水泥路,交通设施极为落后,出行十分不方便。由于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复杂,秋冬季日照时间短、气温低,不利于水稻等高产农作物的生长,大部分群众只能以种植玉米,土豆

杂粮为主,又人均占有耕地少,其他三个组无灌溉农田,粮食产出少,群众多以购买粮食为生,产业发展单一,缺少特色亮点,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生活单调。三委会干部思想保守,文化素质不高,缺少创新发展劲头,支持全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农民收入不足,人均纯收入偏低。

发展对策:针对这些现实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我村干部通过入户调查摸底,召开群众会议分析研究,根据我村自然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结合各户群众自身情况,制订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三年可持续发展规划。本着重点扶持贫困人口,兼顾其他人群;本着以群众增收为目的,兼顾其他方面发展,力求通过整村扶贫推进,促进**村三农工作,全面健康进展。

(三)项目建设任务及投资概算

1.产业发展项目:三年总投资540.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20万元,自筹资金220.5万元。(1)种植项目:三年累计发展412亩,总投资12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5万元,配套资金18万元,自筹资金67万元。

①板栗垦抚管理:三年累计垦抚管理1400亩,自筹资金20万元,其中2013年垦抚管理600亩,自筹资金7万元。2014年垦抚管理400亩,自筹资金7万元。2015年垦抚管理400亩,自筹资金6万元。

②山茱萸垦抚管理:三年累计垦抚管理1700亩,自筹资金21万元。其中2013年垦抚管理700亩,自筹资金7万元。2014年争垦抚管理500亩,自筹资金7万元。2015年取垦抚管理500亩,自筹资金7万元。

③袋料香菇:三年累计发展50万袋,总投资100万,其中,财政资金15万元,行业部门5万元,自筹资金80万元。2013年25万袋,总投资53万,其中财政资金8万元,行业部门2万元,自筹资金43元;2014年发展17万袋,总投资3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万元,行业部门2万元,自筹资金27万元;2015年发展8万袋,总投资13万元,财政资金2万元,行业部门1万元,自筹资金10万元(农业局)

④其他种植项目(魔芋,猪苓,天麻)计划三年共计栽培412亩,总投资12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5万元,配套资金18万元,自筹资金67万元。

魔芋栽种:三年累计栽种400亩,总投资7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万元,自筹资金45万元。2013年计划栽种200亩,总投资5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万元,自筹资金21万元。2014年计划栽种100亩,总投资12.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万元,自筹资金12万元。2015年计划栽培100亩,总投资14.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万元,自筹资金12万元。(林业局)

天麻、猪苓栽种:三年累计栽种12亩,总投资4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8万元,自筹资金25万元。2013年计划栽种6亩,总投资25.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万元,自筹资金13万元。2014年计划栽种3亩,总投资21.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万元,自筹资金11万元。2015年计划栽培3亩,总投资26.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万元,自筹资金11万元。(县总工会)

(2)能力建设项目:三年总投资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年累计举办4期,共计950人次,争取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计划2013年培训620人次,需财政扶贫资金3万元。2015年计划培训330人次,需财政扶贫资金2万元。

(3)其他子项目:总投资1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计划2014年成立完成村互助资金协会一个。

2、基础设施项目:三年总投资82.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69万元,自筹资金3.5万元(1)组道新建:计划2013年新建四组道路2公里,总投资59万元,其中争取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52万元,自筹资金2万元。(交通局)

(2)人畜饮水项目:计划建设全村2个饮水点,三年总投资23.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7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计划2013年实施。(水利局)

3、环境改善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累计投入11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28万元,自筹资金29万元。

(1)三建四改子项目:总投资9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1万元,行业部门资金57万元,自筹资金23万元。

①院场硬化庭院治理:总投资6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5万元,自筹资金20万元。计划2015年实施。(清洁办)

②改灶项目20户。计划2013年实施,总投资13万元,其

中财政扶贫资金0.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1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清洁办)

③改厕项目20户。计划2013年实施,总投资1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1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联创办)

(2)活动室等项目:总投资51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5万,自筹资金1万元,建文化广场一个,300平方米,计划2015年完成。

(3)村美化环境项目:总投资3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6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

①安装路灯10盏,总投资1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3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3万,自筹资金2万元,计划2015年完成。

②美化环境一处,用于村委会附近及人口聚集地建设,总投资17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3万,自筹资金3万元。

4、预期的经济效益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力求通过三年的扶贫推进,解决群众产业发展单一的困境,解决部分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和交通环境,增加群众收入,力求到2015年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三、项目实施的措施

三年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村群众的头等大事,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将在县扶贫办、镇政府的领导下,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项目的完成:

(一)组织保障:项目确定后,**村与2012年12月7日,专门召开了由三委会干部参加的**村整村推进工作座谈会后,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确定成立了**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机构:一是成立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实施领导小组,由村支书乔显奎任组长,成员分别为赵礼全,范定霞和卢启伟。二是项目实施监督领导小组,由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朱显美为组长,成员分别为范定霞,卢启勇,王远华。三是项目实施理财小组,由村文书谭顺明任组长,成员分别卢启伟和朱显美。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以上三个领导小组来组织实施扶贫项目的落实,财务的监督,财务的规范合理使用。

(二)项目资金的管理

三年扶贫开发牵扯到扶贫、部门、自筹等资金540.5万元资金,对该项目资金的合理管理与使用,影响到整个扶贫工作的全局,我村将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由镇政府确定的专人负责检查各项工作的进度,资金拨付。村上确定专职会计谭顺明,出纳赵礼全,建立扶贫专帐,按时按期按项目逐级报账。按规划确定项目实施完成后,由村上申报,经有关部门验收,并逐项逐期逐级报账,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公布资金的使用情况,全面接受村监督小组监督。

(三)项目实施及质量保障

村上确定专人负责明确分工,由村支书乔显奎负责产业发展项目的质量把关,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朱显美负责基础设施的质量把关,监委会委员卢启勇负责公共设施及环境整治项目的质量把关,同时成立以乔显奎为组长,朱显美和赵礼全为成员的项目验收工作小组,负责对每个项目进行初验后,请求县扶贫办对每个项目的落实与质量把关,在填写好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单,作为项

目实施完成的最终依据。

(四)建后管护措施

项目分期及总体完成后,由村三委会确定,按组分工,以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朱显美为组长,成员为谭顺明,卢启勇的管护小组,定期对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项目进行管护。同时建立**村村容村貌管护制度,对乱扔垃圾,破坏基础设施的行为进行定额罚款,并限期教育整改,以确保**村整体环境,不受人为及自然因素的破坏。维护是关键,三农建设是长期任务,更是群众增收的一个必要条件。

**村委会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开发区推进建设方案 篇2

江苏扬中市是长江中的第二大岛县,发展现代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生态园、有机农业园、高效农业种养殖基地、农家乐、渔家乐等农业园区67家。

1 园区布局规划突出三个重点

1.1 突出优势产业

在全省确定扶持的16个优势主导产业中,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特点,在农业园区中重点培育受季节、空间、土地制约较小,市场前景广,增值、增效潜力大,比较效益高的产业有:一是蔬菜园艺业;二是水产养殖业;三是规模畜禽业;四是优质林果业。

1.2 突出重点区域

根据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布局上确定了农业园区重点扶持的四个区域:即环岛高效农业走廊、新坝北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雷公岛旅游生态农业园以及238省道沿线的高效农业丰产方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1.3 突出集聚开发

每年土地治理项目选项、立项时,坚持把开发项目与高效农业、农业园区的建设紧密结合,明确规定项目区必须有一个以上农业园区,高效农业面积不低于10%,涉及乡镇不超过2个,且地块相连,集中连片。同时,通过开发项目这个平台,借接其它财政支农项目,并以此吸引“三资”共同开发,实行集中投入,连续投入,形成规模,形成品牌。

2 园区发展模式坚持三类引导

2.1 结构调整引导模式

结构调整引导模式最大特征是群众自发,政府引导,群众受益大,辐射范围广。主要是通过土地治理等项目的改造,完成农田区间水系和路系设施建设,实行良种补贴和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引导、扶持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发展,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本地优势产品,形成主导产业。

2.2 设施农业引导模式

设施农业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结构调整调优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污染、可持续等特点,目前也是全市农业园区发展的主流形式。除了农业开发项目优先进园,招商引资项目优先进园外,还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投资小、推广快、效益高的温室大棚等设施种养业,设施渔业。如对新安装国家标准大棚的,每座补贴1000元;对当年新建成投资达300万元的特种水产单体项目奖励20万元;对当年新建成规模1.33hm2以上且投资50万以上的养殖小区进行设施补助5万元。

2.3 市场主体引导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等作为市场主体具有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联结度大等特点,其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实力强弱直接决定着园区农业的发展水平。依靠这些市场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就能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因此,我们把市场主体引导作为发展农业园区的重点,创新组织形式,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如环太集团、江洲工艺、伟业柳编、绿健苦瓜等31个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和三叶咸秧草、兴阳红薯、利民土地股份等2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协会,有力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园区建设内容把握三个方向

3.1 抓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设施

园区基地建设内容的安排,做到与时俱进,围绕项目区内作物生产的需要,依据“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扶什么”的原则进行落实,确保70%以上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灌排设施和道路的建设,努力把项目区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对园区内的设施农业,重点建设连栋大棚、无土滴灌、日光温室、棚架栽培等关键设施;同时,对市场主体开发的项目,积极试行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开发方式,引导业主把资金投入到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上来,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2 抓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

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的特征,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最大特点是科技水平有质的提升,因此,科技措施是项目建设和发展园区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力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促进科技与生产结合,促进科技“进村落田”。重点推广良种繁育、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无公害种养技术;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逐步探索建立“基地(园区)+科研单位+农户”的合作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新机制,努力把各类农业园区建成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园、展示园。

3.3 抓品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品牌是农产品的质量标签,代表了农产品的声誉度和美誉度。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品牌建设是题中应有之意,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品牌含金量越大,产品效益就越高。因此在支持园区建设的项目资金中,我们都明确规定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无公害产品的设施建设,用于农产品安全指标的例行测试和“三品”认证的补贴。同时,鼓励市场主体自主申报和制定地方农业技术标准,开展商品注册,争创各级品牌,参与各类农业展销,用公共财政换取公共放心。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农业园区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34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2个,江苏省名牌产品4个。培育了“三业”、“维龙”、“江珊”等一批名优产品和著名商标品牌,提高了扬中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 园区资源集聚注重三大要素

4.1 注重资金整合

一方面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锦上添花的作用,年内实行产业化项目和土地治理项目的有机衔接,进行集中投入。年度间实行项目重叠,连续投入,推进园区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和吸纳、集聚作用,引导土地复垦、扶贫开发、科技旅游、防洪保安、新农村建设等其他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园区建设。针对业主在园区开发中融资困难、信贷短缺的问题,我们适时推出农民创业担保基金,实行政府担保、财政兜底的办法有效解决市场主体资金周转的困难。同时,积极创新融资机制,通过股权转让、出让冠名权、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进行农业园区项目的开发。

4.2 强化土地流转

随着“一免三补”政策的落实到位,土地价值逐年提高,给园区土地适度规模、集约经营带来诸多困难。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流转办法,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农民返租转包等方式引导农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开展集约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4.3 改善服务环境

农业园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以现有的开发项目为基础,重点筛选一批后续项目去完善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政府推动力的作用,加强指导和服务,坚持以法行政,提高服务效率;不仅要积极研究挖掘政策潜力,努力争取税收、信贷、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要出台政策,开展扶持和激励。我市已连续三年出台三个旨在加快园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并严格考核,共兑现奖励资金近600万元,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收稿日期2009-09-17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分散承包经营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生产需要,不适应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形式。

开发校本课程 推进特色建设 篇3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学校特色为基础,学校自主决定,一线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究,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既展现了学校的教育个性,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真正实现让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一、从需求出发,着力开发本土特色校本课程

(一)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

郑州市二七区航海路小学始建于1963年,地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家属区内,原名为七一三研究所子弟小学,2008年划归地方管理。学校秉承“海纳百川、激扬生命、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海洋教育”文化为核心,旨在培养“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文明懂礼、个性张扬”的新少年。经多方调查和研究,结合学校的地理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我校开发了适合本校的、以《礼仪小天使》《我爱航海模型》为代表的校本课程,以此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彰显办学特色。

(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据调查,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扎实,但社会责任感、价值判断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等方面比较薄弱的现状。培养一专多能、个性张扬、知礼明理好少年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规范管理,推进特色化课程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我校以“课程百草园”为依托,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探索、边提高的行动研究策略,确立以活动为契机,以课程为载体,推进特色化课程实施。

(一)健全领导机构,规范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课题组组长负责的领导小组。建立起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完善了各项章程和工作制度,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教师培训,理顺课程开发思路

学校通过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让全体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理顺课程开发的思路。

(三)挖掘教育资源,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校园特色教育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四)创新授课形式,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学期之初,学校按照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对选修人数进行宏观调控,确保教师、学生与课程的相对稳定,提高开设的质量;以张贴海报、学生自主报名、教师定量选拔的形式对学生选课进行调控;学校实行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方位评价的形式,深入课程现场,进行课堂观察,确保学校课程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生下学期的选课进行指导。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有章可循是基础,快乐和幸福是底线,成长和绽放是目标。

三、校本课程成效初显,彰显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了我校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认识,培养了一批爱学习、会反思、善总结的教师,增强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软实力;也为校本课程的深化理顺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使学校课程开发的硬实力得以彰显,学校特色建设成效初显。其中,《礼仪小天使》校本课程学习读本历时3年,经3次修改,在2013年正式出版。在《礼仪小天使》的编撰与使用中,我校教师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涵养了学生的性情,拓展了学生乐学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幸福感,礼仪之花在校园里悄然绽放。《我爱航海模型》校本课程,以学习海洋知识为载体,以遥控船只操控为训练目标,组建了“太平洋航海模型队”。该队伍成立3年来,共获省级奖219项,40个单项冠军;并代表河南走向全国,获得国家级奖74项,其中有10个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全国“环保船创意赛”的两个奖项,填补了河南省参加这一赛事的空白。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在教育评价上,我们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评价的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纽带,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以艺术节展演、新春联欢会为平台,以实践活动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期末评价,采用走班、展板展示、网络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汇报,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教室里,参与“课程百草园”的学生将精心准备的节目展示给同学们,精彩的中国象棋对弈吸引了学生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优美的小学生礼仪展示使观众不禁随之模仿;低年级小朋友活泼的英语歌曲博得阵阵掌声;走廊里,“奇思妙想科幻画” “走进心灵心理漫画”引得大家驻足观赏。同时,学校借助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建立,融入社区、家长、教师、同学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不断成长,从肯定自我、激励自我再到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开发区推进建设方案 篇4

工作推进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切实开展好我区农民三产安置工作,加快推进各项目开发进程,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23456”科学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我区“项目建设大会战”工作目标任务,本着统筹组织、梯次推进的原则,明确任务,督办检查,限时完成,确保农民三产安置及项目开发工作顺利推进。

二、工作目标

2010年,力争完成龙景街道20个村组三产安置工作,推进我区三产用地的开发建设。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农民三产安置及项目开发工作的领导,区委、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右江区农民三产安置及项目开发工作指挥部,其成员名单如下:

指 挥 长:黄瑞琼区委书记

韦正业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副指挥长:黄志愿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周智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陶勇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陆西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市公安局右江分局局长

何炳卓

成员:林学精

骆克

杨胜才

梁有壮

陆永宏

黄江勤

邓子岁

廖建军

凌桂珍

周建华

尹忠富

黄国明

黄盛

韦昌建

刘正团区人民政府调研员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委督查室主任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征地拆迁办公 室主任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区经济贸易局局长、区工业区管委会主任 区规划建设管理局局长 区财政局局长 区审计局局长 区民政局局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区交通局局长 区水利局局长 区农业局局长 区渔牧兽医局局长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调处办主任

李成恩区教育局局长

张云舞区旅游局局长

周桂雄区体育局局长

黄炳钧区粮食局局长

覃仕海区物价局局长

杨勇娟区法制办公室主任

唐一方区招商促进局局长

宁其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

陶耀德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主任

罗有忠市国土资源局右江分局局长

赵肖珊区民族局局长

蓝庆嵩百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黄岳护龙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区规划建设管理局办公,办公室主任由骆克同志兼任,副主任由邓子岁同志兼任,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事务。

四、分工职责

(一)各项目责任单位:一是协助村组到市直有关部门对接三产安置项目选址工作;二是组织村组完成三产安置用地征用或置换等工作;三是协助村组招商,指导统一群众思想工作;四是协助村组根据市城乡住房建设主管部门确定的项目用地性质,选择招商项目,并对招商项目进行初步可行分析,确定投资商或项

目业主;五是协助组村到市住建局、市国土局用地办理相关手续;六是协助投资商或项目业主与市住建委、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等部门对接办理项目审批手续;七是协助投资商或项目业主实施项目建设。

(二)区发展和改革局:主要是负责协调对接三产安置项目立项审批等服务工作。一是协助村组、包屯单位负责确定招商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确定开展项目;二是协助对接市发改委投资商或项目业主完成项目可研评审及立项、备案审批工作。

(三)区经济贸易局:主要是三产安置涉及商贸物流项目开发的招商服务工作。一是配合区招商促进局制定商贸物流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二是根据百色市总体规划并结合百色市商贸物流总体规划,拟定合适三产安置地建设规划的商贸物流项目开发计划,并有计划的引进开发商。

(四)区规划建设管理局:主要是负责协调对接三产安置项目规划建设报批等服务工作。一是协助村组、包屯单位对接落实三产安置用地选址、规模、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等工作;二是组织项目规划建设方案技术初步审查,报市住建委复核同意后提交市规工委会议讨论确定;三是协助包屯单位、投资商或项目业主对接市住建委办理规划用地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区招商促进局:作为农民三产安置项目招商总负责单位。一是负责协调指导全区三产安置项目招商工作,制定具体的项目招商工作实施方案;二是负责全区三产安置项目招商推进、监督、统计、汇总上报等具体工作;三是负责三产安置招商项目准入、相关优惠政策、以及村组与投资商或项目业主合作协议等制定、审查工作。

(六)市国土资源局右江分局:主要是负责协调对接项目用相关手续办理等服务工作。一是复核确定项目权属相关工作;二是协助及对接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三是负责对未征用或置换的三产安置项目组织开展征用或置换等相关工作;四是协助项目土地使用证办理工作;五是负责研究及对接市国土局落实三产安置用地征收转为国有土地具体办法,或提供相关依据。

(七)市环境保护局右江分局:主要是负责协调对接项目环保审批等服务工作。一是协助项目完成环境评估报告审查工作;二是协助对接市环保局完成项目环保审批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民三产安置及项目开发是我区目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工作推进上来。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把目标任务分解到责任制上,不折不扣地完成。区领导要牵头组织,亲自参与,带头落实责任。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要根据工作方案,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做到有计划、有分工、有汇报,并将贯彻落实情况及时上报区农民三产安

置及项目开发工作指挥部。

(三)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联系,交流经验,多想办法。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规划建设管理局、市国土资源局右江分局、市环境保护局右江分局、区经济贸易局、区招商促进局等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落实对于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项目,要按照有关规定即到即审,速办速决,决不能因部门推诿、办事拖拉影响攻坚战的进程。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要强化领导带头作用,迅速把各级干部推向农民三产安置及项目开发工作主战场。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负责同志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心组织,亲自抓农民三产安置及项目开发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开发区推进建设方案 篇5

编辑:admin 时间:2013-7-9 10:56:00

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几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下了真功夫,特别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江西已深入人心,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成为江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目标的重要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本质上讲,就是根据自然生态属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按照空间单元的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新理念和新原则,明确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这一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诞生,也标志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正式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以“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以“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为手段,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目标。显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理念与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甚至是环境危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开发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从科学开发我们十分宝贵的国土空间出发,对国土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定位,从而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为子孙后代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因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江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就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进入新世纪,我省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大以后,又提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了江西的生态环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总目标,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会第一次会议上,省政府又提出了未来五年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的更高要求。当前,我省正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努力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行者。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与之相应的是国土空间结构也处在急剧变动的时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我省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妥善应对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是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加速形成,调整工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工业比重、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及加快开发利用能源、矿产资源等,必将增加工矿建设空间需求。二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群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框架拉大、城市功能完善、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等,必将增加城镇建设空间需求。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必将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需求。一方面,我省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重大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占用更多空间。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然增加生活空间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过上更好生活有更高期待。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使人们不仅急需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也迫切渴望更多的城乡绿色生态空间。五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增加水源涵养空间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六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必然增加保护生态空间的需求。我省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又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少地改变土地的自然状况,扩大生态空间,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自己生长所需的有机物的本领)。

我省未来发展既要满足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保住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还要为保障生态和人民健康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应对这些挑战,必须积极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贯彻实施《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通过更精确的功能区划、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江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科学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江西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科学路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资金、人口、厂房、设备、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这些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域重新配置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互动、融合和协调,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国土空间的优化配置。土地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和资金、劳动力、设备、厂房等生产要素落地的载体。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属性的差异性,决定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必须按功能分区的要求,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和生产要素。

按照《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属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包括35个县(市、区)。限制开发区域属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65个县(市、区)。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相关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引导工业向园区相对集聚发展,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则集中布局,全面提高工业园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产出率;适度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空间,积极开发并有效保护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广低碳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聚创新要素,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增加现代服务业建设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探索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模式,走空间集约发展道路,有效增加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空间,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高效、区域一体、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网络。

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应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的定位,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加强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连片高标准粮田建设,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搞好农业布局规划,科学处理好多种农产品协调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粮食主产区应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生产后备区;适度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产品主产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县城、重点镇为依托推进城镇建设,加强县城和乡镇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农村居民点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统筹考虑人口迁移等因素,适度集中、集约布局。

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在本地区具有较高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这一区域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应逐步减少开发活动占用的空间,集约利用空间资源,做到天然草地、林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要严格把握行业准入条件,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自给能力;原则上不再新建各类开发区和扩大现有工业开发区的面积,已有的工业开发区应逐步改造成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型工业区。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布局,集约开发、集中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县城和中心镇,提高综合承载力;城镇建设禁止成片蔓延式扩张,引导一部分人口向城市化地区转移、一部分人口向区域内的县城和中心镇转移;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努力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村的能源需求;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以及重要水源地、重要蓄滞洪区等,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应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依法关闭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提高环境质量。

江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更好地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更有力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使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单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的目标,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实际行动,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梦想。

作者:李安泽

开发区推进建设方案 篇6

一、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

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处理好农村人才开发与整体人才开发的关系。农村人才开发是整体人才开发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组织部、人事局既是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的职能部门,又是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参与部门。为了理顺工作关系,我们注意协调与组织部、人才办的关系,在农村人才开发工作中形成认识上的共识。我们积极主动向人才办汇报省里关于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要求部署,提出我市的工作思路打算,市人才办将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工作总体格局中加以规划、指导、重视。目前,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在“党管人才”原则统揽下,具体负责农村人才开发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是处理好局内科室职责关系。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涉及人事部门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单靠某一个科室无法完成好工作任务,必须明确内部的分工和职责。因此,我们制定了我局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分工方案,对局内相关科室在农村人才开发工作上的职责进行了分工,明确了局内由政策法规与人才规划开发科牵头,相关科室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进一步整合了市人事局内部工作力量。

三、创新培训机制,提升人才素质

二是注重培训与生产需要相结合。我市各县区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协会+农户”、“基地+协会”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专业(行业)技术协会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生产所需,通过对农户推广优良品种、提供行业技术培训、统一组织销售等方式,促进农村人才的成长,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2元,比上年增加367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注重培训与职称认定相结合。我市坚持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业务能力考核和职称评定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农民的培训和职称评定一律免费,在评审的对象、方法、程序和条件上进行了改革,为更好地激励农村人才成长作初步尝试。目前,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我市已有277名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被评审认定为农民技师,为我市农村人才开发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市的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不足,如有关职能部门的认识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农村人才工作还未完全打开局面;对农村人才开发投入不足;对农村人才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推进农村人才开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提高农村人才开发工作重要性认识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为充分发挥农村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影响效应,我们把对农村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作为农村人才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健全我市农村优秀人才的选拔和表彰制度,对具有管理才能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把他们纳入农村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培养,逐步建立农村人才开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各区(县)、乡(镇)继续结合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农村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我们已计划于2006年开展我市首届农村优秀人才的评选表彰,通过宣传和树立典型,起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效应。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农村人才开发投入

人事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继续坚持政府财政安排投入和社会各界资金投入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农村人才开发。要积极协调农村人才开发联系会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大农村人才开发的政策投入、信息网络建设投入和项目投入,积极争取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人才开发,确保在经费上给农村人才开发大力支持。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评价评定制度

开发区推进建设方案 篇7

1 因地制宜定规划择优选项搞开发

涟水黄河故道开发项目,在选项立项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择优选项,集约开发,公开运作。为了使项目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专门聘请扬州大学的水利、农业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到项目区村组田头,广泛征求干群意见,按照项目区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及发展高效农业等原则,对配套建筑物设计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全面细致的科学规划。2006~2009年该县黄河故道项目总投资3140.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425.5万元,自筹资金714.8万元。主要项目为改造中低产田3666.67hm2,建设高效农业生产基地12个(优质林果基地2个、特色蔬菜基地10个),发展设施蔬菜面积666.67hm2。其中,2006年度建成石湖千亩无公害果园基地和唐集千亩朝天椒生产基地,石湖镇还利用地处滨海、阜宁三县交界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开办了两家农家乐园,让农民把旅游服务做在家门口。2007年度,建成徐集林码、胡新日光能蔬菜基地、保滩草莓生产基地和淮安欣欣生态园。2008年度在涟城建成涟水绿丰果蔬生产基地,新建钢架大棚33.33hm2,在南集新合建成占地13.33hm2的胡羊繁殖基地和千亩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度,在涟城镇谷嘴项目区建成千亩连片设施蔬菜基地和生态果园基地,在涟城镇城东建成由华地蔬菜合作社投资的33.33hm2钢架大棚蔬菜基地,在徐集林码建成“猪—沼—菜”生态链种养示范基地,南集项目区以源农畜禽有限公司和恒丰农副产品营销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扩大种养基地规模,形成千亩连片高标准现代化种养基地。涟城镇2008年度黄河故道高效农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30万元。随着这一大批开发项目的不断实施,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变,高标准农田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为当地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引路作用。

2 聚集资源建园区土地流转促发展

根据省黄河故道农业开发立项原则,该县一方面围绕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农业园区建设上项目,坚持集中投入、连续投入,推动园区做大做强,努力提升黄河故道开发效益和开发形象;另一方面,发挥农业开发项目平台的吸纳集聚作用,引导土地复垦、扶贫开发、高效农业补助、新农村建设等其它惠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大户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让本地能人大户围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建设农业园区,为广大农民群众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向深度调整,向规模化发展。但是要搞规模化的园区建设,土地必须适度流转,通过土地股份合作或返租倒包的形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科学开发集约开发的目的。土地流转后,全部建成高产、高效的示范园、示范基地,对周边农民起到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由此带动了周边的农户由单一的种粮向大棚蔬菜、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方面发展。农民每亩土地流转净收益700~800元。“流”出土地的农民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还可以从事其它产业,一部分人离地不离家,在原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打工,月收入达1000元左右;更多的人外出打工更加安心。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农民开始创业,从事二、三产业,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

2009年,先后建区扩园6个。涟城镇谷嘴项目区项目总投资44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30万元,自筹资金110万元。该项目改造中低产田400hm2,建设配套建筑物97座、防渗渠9km,铺设硬质路面9km,新建低压管灌15km。以晶鹏蔬菜生产合作社为主,投入1000万元新建蔬菜大棚53.33hm2,建成高效农业生产基地100hm2。涟城镇城东项目区,是2008年、2009年连续投资的项目区,通过两年项目实施,带动土地流转93.33hm2。2009年1月由绿丰蔬菜合作社投资600万元,建成33.33hm2连片钢架大棚基地;2009年4月由华地蔬菜合作社投资700万元,建成了40hm2连片大棚蔬菜基地,从而建成了千亩连片的设施蔬菜示范园区。项目实施后,项目区人均增收800~900元,成为全市带动农民致富的样板区。徐集林码村的高效日光能温室蔬菜大棚,推广“猪—沼—菜”生态种养模式,主要生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这里种植的甘蓝、黄瓜等蔬菜畅销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该项目的效益是钢架蔬菜大棚的3至4倍,每亩收益达3至5万元。石湖镇无公害果品示范基地是2006年度项目区,项目区“弘湖”牌丰水梨全部套袋生产,并被省农林厅评为优质水果获银质奖章。

3 创新机制探新路科技开发闪亮点

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的典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高效低毒及生物有机肥药的示范和集成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于一体,在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力的同时,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开展对农民技术培训,促进科技“进村落田”,探索建立“基地(园区)+科研单位+农户”的合作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努力把农业园区建成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园、展示园。四年来,全县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达69万元,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发放科技手册1万多册,推广新品种25个、新技术24项,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达1913.33hm2,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到达95%。

涟城、徐集的浅水藕、设施蔬菜,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提供的技术为支撑,与扬州大学、淮安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完成万亩浅水藕及特色蔬菜的品种改良。同时,聘请教授、专家深入项目区农户田头现场指导、传授栽培技术,大力推广“猪—沼—藕”、“猪—沼—菜”等生态模式,在徐集林码村“猪—沼—菜”示范基地,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采取黄瓜秧与南瓜嫁接的蔬菜生产新技术,现在一亩日光大棚年收入达1500到20000元,效益翻了几番。

4 筑巢引凤创大业招商开发扩规模

开发区推进建设方案 篇8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33-1

1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1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

农村的土地开发整理应按现代农业的要求,将分成小片的农田进行整理,使之适应水利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拉长产业链,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1.2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宽裕”的基础

首先,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有利于提高耕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土地整理为农业走向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打下了基础,有效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向城市,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增加收入。

1.3 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基础

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建设缺少规划,功能区没有区分;另外农村的垃圾及各种污染物没有经过科学处理,各种各样的废弃物、粪便随处可见。土地整理必须要做好村庄整理土地规划,村庄整理可以做到村容整洁、合理的节约用地、新增有效高质量耕地。

2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2.1 维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把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每一个开发整理项目都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村地域多样性和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实際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原有产权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和农田建设的需要,依法、合理调整土地权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2 统筹规划,规模发展的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和布局。申报的规模项目区要相对集中连片;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要达到项目区面积的10%以上;复垦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要达到项目区面积的40%以上;农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要不低于项目区面积的3%;基本农田整理后的耕作条件和质量应达到当地基本农田的较高水平。

2.3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址,实施的形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土地利用相对粗放的地区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结合中低产田改造进行土地整理,完善道路、渠系、电力等配套工程,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资源枯竭型的重点矿区和砖、煤窑厂的塌陷、挖损和压占等废弃地以复垦为重点。

2.4 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

面上土地开发整理应优先对各大灌区耕地进行集中整理,扩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节水灌溉设施,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区,减少明渠输水,发展暗管输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高效农业。点上土地开发整理应兼顾丘陵、山区等一些贫水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匮乏,但局部也有部分水资源,可也适当上一些项目,要因地制宜确定项目规模和范围,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2.5 质量第一,协调发展的原则

把质量建设作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生命线”。把补充耕地的质量作为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标准,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相当。注重全面协调发展,把是否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否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评价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整理和复垦在改善农村和矿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功能。

3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应把握的重点

一是紧紧围绕耕地保护目标开发土地整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二是紧紧围绕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基本农田保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农民农业增收、维护农村自然生态方面发挥着最核心、最积极、最有力的作用。有些地方基本农田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问题,基本农田抗灾能力低;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比例偏少。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建设促保护,大力开发基本农田建设,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土地整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实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优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风貌。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论文格式下一篇:六年级数学易错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