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2024-05-25

论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共13篇)

论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篇1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目前的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在漫各式各样的企业文化纲要中,我们能看到关于价值观的表述难以界定,包含企业精神、企业风格、企业宗旨、人才理念等等。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乔布简历的小编就给大家来讲解一下:

简单地说,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企业哲学的要领下,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促就并实践、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的精神元素,是指企业在运营中能够坚持不懈,努力让员工都信奉的信条。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本质的和持久的一整套”原则。它既不能被混淆于特定企业文化或经营实务,也不可以向企业的财务收益和短期目标妥协。

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企业内部。它们是没有时限地引领企业进行一切经营活动的指导性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越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目标(帮助实现某个任务的特定目标)不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使命和经营目的(企业生存的最基本原因),也不是企业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也不应该被混淆于企业的前景(关于设想中未来图像的描绘)。所有这些词在成功的企业中自有他们的位置。然而,价值观是所有企业的目标的先驱,是一切企业目标为之奋斗的基础。

以上就是乔布简历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本文来源 找工作 http://cv.qiaobutang.com/

论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篇2

核心概念之所以具有统摄力和解释力, 是因为聚焦学科概念的教学内容涵盖着丰富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地理观念是经过长时间的地理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方式与态度。地理思想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念和规则, 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 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1]可以这样理解, 地理思想是指人们对地理学科理论与内容的本质的认识, 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灵魂是地理思想, 思想是对方法的抽象认识, 方法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二者具有统一性, 统称为地理思想方法。

中学地理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观念, 其背后的“灵魂”是学科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 这是抛掉具体知识剩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教育的真谛就是将大部分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那一点点”。奥苏贝尔提倡,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科和教材的基本结构, 即那些最有“解释力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性观念, 从而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和迁移。这与布鲁纳倡导的“课程—结构”说是一致的。布鲁纳认为, “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 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 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 几乎归结为定义, 则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因为‘基本的’这个词,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恰恰就是一个观念具有既广泛而又强有力的适用性”。

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 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 包括:

(1)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 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织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2)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 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 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3) 动态观念。涵盖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观, 蕴含地理过程、时空关联等思想方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 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牵住地理学科基本观念、学科思想方法这一主线, 围绕这些基本观念和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就能抓住最有教育价值的核心概念实现“教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生一旦悟到了地理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 不仅能减少或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使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而且能够具备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应该围绕一些基本的地理观念来选取和设计内容。如高中地理模块一涉及的地理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人类从事各种活动, 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 讲求环境伦理道德;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 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 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 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 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建构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一个有效途径是进行单元知识内容的深度解析, 用核心概念和地理观念统领单元知识内容。

案例一: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洋流”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

该单元体现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观念:空间的相互作用 (空间观念、整体性与差异性观念)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地观) 。

地理观念:

大气的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都与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水循环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通过促进高低纬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参与地表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其分布对地理环境有重大影响。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其塑造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基本问题:

大气运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

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世界表层洋流是怎样分布的?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

上述案例进行知识层次分析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通过分析, 提炼出高层次的上位性的观念性认识, 这些内容能提升学习水平,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案例中, 学习和记忆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具体知识是必要的, 但这些知识毕竟是形成能力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 比记住洋流分布规律本身更重要的则是掌握背后蕴含的用地理模式图概括表达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思想方法,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洋流为何如此分布 (空间差异、空间相互作用观) 、洋流对地理环境 (要素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观) 带来重大影响等观念的深刻理解。这些就是超越具体知识的上位性的思考和提炼。

案例二: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平A:讲清西气东输起点、终点、长度、经过省区、调取资源量、调入区和调出区发生的变化等。

这个层次的教学, 把案例本身当做有用的知识, 这是典型的事实性知识的堆砌, 这些缺乏能力价值的知识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心生厌倦。

水平B:分析西气东输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进而辩证地分析问题。

该层次的学习重点已经上升到体现人地关系原理的地理观念。

水平C:把西气东输仅仅作为一个跨区域资源调配的案例, 在A和B的基础上, 借助读图和各种资料, 分析西气东输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影响的一般原理和分析思路与方法。

这种教学从地理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角度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问题进行总结, 实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 走出案例本身, 有了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提炼, 可以由个别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 具有一定的能力价值。

水平D:帮助学生从地理学视角和方法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问题进行观念性认识总结与提升——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造成区域差异;区域差异引起资源跨区域调配 (差异产生梯度, 梯度引发地理流) , 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对地理环境不能满足需求的条件采取对策或是改造活动, 引起空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必然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表现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需要克服不利影响、利用有利影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些观念性认识是具有统摄力的上位性知识, 可以统摄诸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人口迁移”等其他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等相关内容, 进而形成科学方法论。

这最后一个层次的教学, 在学科内容的深刻性上又提升了一步。从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具体内容凝练出空间相互作用与人地关系的深入理解, 达到了核心概念的认识层次, 渗透了深刻的学科思想方法。不仅能够统摄具体的区域资源调配等知识内容, 还能统摄和解释更多其他任何反映区域联系的地理过程和现象的知识。显然, 最后一个层次水平的知识其能力价值水平更高。

可见, 教师的教学站在哪个层面上, 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站在什么样的素质高度。一位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学科思想, 才能将方法、技巧变成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具体知识的记忆走向地理视角、学科观念的养育, 学科思想方法的感悟和领会, 启迪和生成地理智慧。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7) .

什么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 篇3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公共品,可以说,城市升级过程中我们只注重把这个产品做精做优做特、做得好看,而在城市升值过程中,则是要把这个产品做到好用,真正让市民方便地使用。

过去我们搞城市升级,更在乎的是楼够不够高,马路够不够宽,广场够不够大,城市形象是不是高大上。更多地放在决策者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去考虑,形式大于内容。至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是不是方便,是不是好用,是不是舒适,是不是生活得更美好,则很少体现和关注。

如此做法不能全面体现城市价值所在。

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当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在我国很多城市,城市的有形资产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但最后却成了空城甚至鬼城,没有人气,关键在于无视城市价值中人的需求。

只注重外在,忽视了内在,最终成为掣肘城市价值最大化的短板,也让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尝到了苦头。

城市价值理念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城市建设大多是由政府或政府主导的公司负责,这种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无形中容易造成城市价值的流失和损耗。

而市场主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但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会站在人(需求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城市这个产品真正让人用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对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至关重要。

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互动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和城市的互动,互为需求,互为供给,如城市群的提出;二是城市公共品与城市顾客的互动,需求与创造需求、供给与创造供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也有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三是城市顾客之间的互动,这里包含了政府、企业、个人等,也可以体现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城市价值是城市全体人的价值反映,创造出有利于发挥每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环境,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一切有利于城市人的价值最大化的空间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等都是城市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厚此薄彼。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在于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公平的发展机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城市价值理念回归本源,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才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论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篇4

网络营销,内容为王(网络图片)

绝大多数网站运营者错误地认为,“内容为王”就是自己的网站拥有更多更全更丰富的行业内容,于是他们实施“跟随战术”,紧盯网络上各种行业新资讯,不断地“复制采集伪原创”,达到“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目的。

而有的网络营销(网站)运营者则为了SEO,为了营销,片面地追求原创内容,一味地“为原创而原创”,所谓的原创内容完全没有新意,只是不断地重复别人。

结果网络上各种低质量内容泛滥成灾,真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啊”,所有网站都“泯然众人也”,毫无自己的风格个性,整个网络界完全处于一种同质化严重的低水平白热化竞争当中。

用一句话来概括解释“内容为王”,即百度《搜索引擎优化指南2.0》中所说:“网站内容建设以服务网站核心价值为主”——你不仅必须知道自己网站独特核心价值在哪里(网络上同类网站很多,你要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独特服务彰显你的价值呢),而且更必须明白,怎么样才能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独特内容体系构造,将自己网站独特的核心价值展现给潜在用户,最终赢得更多潜在用户的认同。

网站内容体系如何凸显网站核心价值,这是一个问题(图片说明)

事实证明,之所以所有的网站运营者都感觉“原创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网站的独特核心价值何在——甚至更多人将自己网站缺乏原创问题归咎于自己不会写作,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网站的独特卖点(核心价值)在哪里,也就很难找到以自己整合“被写难了的行业内容”的独特视角。

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不可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有价值网站原创内容,可以不断地向潜在用户展示自己的网站核心价值(独特卖点,独特服务),最终就很难达到吸引用户、提升销售的目的。

因此,内容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确网站的独特核心价值,这一点对于中小网站尤其重要,首先更必须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网站核心价值何在,放弃那种“大而全”、“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鲜明特点,什么都没有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的网站内容构建思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围绕自己的网站核心价值,集中所有力量、资源,深入行业,以自己不断的努力,通过自己的内容体系构建,做深做精一部分行业内容,做出自己的独特特色,展示自己产品服务(或观点主张),首先服务好某一个小众群体,才可能真正从目前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比如,针对许多玩翡翠的翠友不懂翡翠的现状,云南某翡翠论坛有意识地推出了专家免费鉴定翡翠饰品版块,以生动趣味的形式,将“写烂了的行业内容”重新包装,很好地解决了论坛缺乏话题的问题,结果大受翠友欢迎,论坛人气骤升。

有人说:“推广宣传是不断告诉别人你还活着”,而“内容为王”的真正涵义是:通过围绕网站核心价值的网站内容体系构建,不断地以独特优质原创内容提醒别人,你才是这个领域最值得信赖的专家。

而且这样的独特优质原创内容还会不断地被分享,你的名声因此可以不胫而走,真正实现在更广范围之内“文字向远方说话”的理想。

许多人片面强调营销效果与效率,对网站内容体系不重视,以为“复制采集伪原创”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强调营销效果、营销效率无可厚非,因为所有网站都是以营销为目的——无论是营销商品服务,还是营销观点见解。但你营销的产品服务观点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通过不断的独特网站内容凸显出来,就算有顾客在你网站买了一次东西,也很难指望他记住你的网站,再一次来到你的网站再买东西,甚至还将你的网站推荐给自己身边的人——原因很简单,你的商品服务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完全可以被其他网站所替代,这样的网站(网络营销)恰恰是效率最低的——无法形成自己较稳固的用户群体。

而且,重视符合网站核心价值的内容体系构建者往往也更容易找到网站营销推广的突破口,因为通过内容体系构建过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商品服务的长处之所在,如何营销推广效果更好。

比如说,上面所说那家翡翠论坛开设专家免费鉴宝版块后,网友对专家与论坛的信任度明显提高,之后专家特别推荐的一些翡翠商品,网友反应强烈,购买率也显著上升。

甚至就连我们一向认为是黑帽SEO的站群要想真正成功,也必须遵循“网站内容建设以服务网站核心价值为主”的“内容为王”法则——某位做站群朋友分享经验说,他的站群秘诀就是注重网站内容体系构建,他不仅建立了30人的编辑团队,不仅建立了原创库,不仅花钱买大量优质稿件,而且还规定了“(原创)文章必须是有意义的。必须和网站的主题一致。是否能为用户提供到帮助”原则。

网站内容体系构建十分重要,但它必须以服务网站核心价值为基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网络营销,内容为王”这样人人皆知、却人人不重视,甚至许多人无法解释清楚的常识,不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地走一条不容易的道路,才可能真正走向成功。

★ 于斌:热门关键词之内容为王

★ 网站编辑的工作内容

★ 四个网站优化误区新手站长必须了解

★ 浅谈百度规则变更后的“内容为王,外链为皇”

★ 我 若 为 王

★ 个人网站的自我介绍

★ 网站运营个人工作计划

★ 个人网站制作要求

★ 网站管理员如何主动处理内容复制问题?

核心力量训练作用是什么? 篇5

核心力量是一种能力,是由附着在腰椎、髋部和骨盆联合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产生的力量,它在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维持身体平衡,保证专项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而且也是运动员发力的主要环节,是上下肢协同用力的枢纽,在力量传递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的核心力量能够预防腰背痛。研究发现慢性腰背痛的患者普遍存核心稳定肌肉活跃性下降的情况;

良好的核心稳定性能够提高动作效率。人体任何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核心稳定,从婴儿学习动作的过程就可证明,从最初的翻身到坐立,直到站立及行走,正是核心力量逐步形成的过程。

同时人体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力量传导都离不开核心部位这一枢纽,核心力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力量的传导效果。良好的核心力量能够避免在日常及运动中受到伤害,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错误的训练观念导致人体核心力量下降,较弱的核心力量导致人体出现过多的代偿及肌肉失衡等情况。核心是力量的源泉,核心训练是功能性训练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篇6

田景彪

今天,本人瞬间看了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它让我想并思考很多问题,经过逻辑的推敲,我总结了一个核心问题,并回答了该问题,问题如下:

“中国文化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第一要了解中国文化,第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最后才是回答中国文化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通常会有两种逻辑方式,本人试举例说明;第一是A到B 到C到D,然

A、B、C、D之间属于物理级别上的逻辑。第二是A到B,B蕴含有A、B,B到C,C蕴含有A、B、C,C到D,D蕴含有A、B、C、D,这时你会发现,第二种逻辑方式中的A,不管在哪个阶段都会存在。而中国文化的核心逻辑就是属于第二种逻辑形式。(由于需要长篇论述,可见近期拙作,在此不作深入讨论)

不管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它的文化多么的辉煌灿烂,终究逃不过两个文化发展模式,第一是“日神型”文化模式,第二是“酒神型”文化模式。中国文化发展模式属于“非酒神型”的文化模式,是“由外向内”的发展,这一文化发展模式正属于以上第二种逻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逻辑”。同时这种文化发展模式最终回答了冯友兰先生之“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一问。

什么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篇7

物竞天择, 大浪淘沙。现如今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 竞争几乎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作为个体, 差不多从进幼儿园开始, 就可能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走进社会以后, 不论是务工还是务农, 不论是经商还是从政或是搞科研文化, 竞争几乎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会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怎样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唯心论的命运说、先验论的天才说、机械论的机会说, 什么“天生就是当官的料”、“注定就是发财的命”, 等等。这些只看一点、不及其余的说法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如果自己这样说, 那是自我麻醉;如果对别人这样说, 那会误导别人。

什么是竞争?《辞典》解释:“竞争就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只要存在竞争, 胜负就是竞争主体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事。既然内因是决定的因素, 那么构成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应该存在于自身而不在他人。在我看来,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应该包括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目标动力。

首先是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离开学校走进社会以后的继续学习能力, 包括如何安排学习时间、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选择什么学习内容, 尤其是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如今的市场经济, 是伴随知识经济同时发展变化的。这就毫无疑问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凭借刻苦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专业水平不断更新、不断提高就成了在竞争中获胜的基本前提和主要途径。科学研究表明, 随着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一个人的体能、技能、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率分别为1:10100。即一个仅有体能而没有技能、智能的人与一个既有体能又有技能的人相比对社会贡献率的差距为10倍;与一个体能技能智能兼备的人相比对社会贡献率的差距则是100倍。据世界银行测算, 投资于物资的资本, 平均回报率为110%;投资于金融的资本, 平均回报率为120%;投资于人才开发的资本, 其回报率为150%以上。正因为如此,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千方百计地抢占人才、科技、知识的制高点。同样, 对个人来说, 年轻时进学校的学习是基础教育, 走进社会参加工作以后的学习是继续教育。在基础教育不断进步、日趋普及的今天, 继续教育即毕业以后的学习就成了竞争要素之中的关键。一方面是因为毕业以后所学专业已有一部分不适用或因为专业不对口而用不上, 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更新快、发展变化快, “三天不学习, 就可能出问题”。近些年信息产业的技术更新率一般每年都在20%以上。不要说新知识新技术发展变化快, 就连社会上流行的新鲜词都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因此, 只要面对竞争,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 不论你多大年龄, 只有坚持继续学习, 及时掌握现代理论科技文化知识, 尤其是时刻关注本行业的前沿理论, 才能在竞争中具备获胜的基本条件, 否则只能打着白旗败下阵来。

其次是实践能力。就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干事能力, 就是已确定任务的完成能力、规划目标的实现能力, 也就是俗话说的真功夫、真本事。

知识就是力量, 但这个力量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来, 才能体现它的作用;这个力量只有在现实竞争中获胜, 才能证明是超越他人的力量;这个力量也只有在实际竞争中获得检验的基础上继续升华为新的理论知识, 然后再去指导新的实践, 才能保证一个人在竞争大潮中不断地获胜。有些人书读了不少, 但不善于应用在工作和科研的实践中, 学而不用, 束之高阁, 这样的人只能算作“两脚书橱”。有些人也能坚持学习, 却不善于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和总结提高, 所以在小胜之后亦难再有大胜。还有些人会满足于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成就而不愿继续地努力学习、大胆实践, 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由于自己的停滞不前而给别人留下了赶超机会。从理论到实践, 再到新的理论、新的实践, 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 才是一个人核心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总是体现在一个动态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当中。可以说, 没有一成不变的竞争力。

其三是创新能力。就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所以学习和实践活动也是永无止境的。任何一个人的学习实践活动都不应该是过去的简单重复, 而应该是永远站在新的起点上, 与时俱进, 与时偕行。《诗经》说, “其命维新”。汤之《盘铭》说,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江泽民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实社会的竞争当中, 创新就是制胜的法宝。那么,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要突破已有的常规、突破原来的框子。这就需要在学习和实践当中不断地解放思想。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要靠有胆识, 要敢于突破, 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二要靠有魄力, 要敢于怀疑, 善于提出问题;三要靠振奋精神, 要不怕困难, 不畏艰险, 永远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四要靠讲科学, 要尊重客观规律, 做到实事求是。所以, 踏上一条创新之路, 就要不断地反对裹足不前的保守主义、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懒字当头的享乐主义、主观臆断的唯心主义。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是目标动力。就是一个人所选择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动力源。

仅用10年时间跻身于法国50富翁之列的媒体大亨巴拉昂, 1998年逝世时的遗嘱规定, 把他的4.6亿法郎的股份捐给医院, 另外留下100万法郎要奖给揭开贫穷之谜的人。谁能答对“穷人最缺的是什么?”就拿走这100万。在45 861封回信的答案中, 只有叫蒂勒的小姑娘答对了巴拉昂预设的答案:“穷人最缺的是野心”, 即奋斗目标。这个故事说明, 奋斗目标是一个人学习、实践、创新等等努力的“发动机”。没有目标, 就没有源源不竭的动力。即使学了、做了, 也可能是凭借一时的冲动。赢了很容易骄傲自满而停滞不前, 输了自然会萎靡不振而一蹶不起。美国耶鲁大学做过这样的调查。让学生回答是否有奋斗目标?如果有, 是否曾写了下来?回答有的占10%, 写明白的确定的占4%。20年之后的事实验证, 写明白了自己奋斗目标的人, 工作和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其余的人, 这4%的人的个人财富超过了另外96%的人的总和。这个调查足以说明目标动力在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有的人从来都没给自己定下一个奋斗目标, 所以只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最终也很难唱出自己的歌。有的人因为理想信念是动摇的, 所以目标也是不牢靠的, 因而容易见异思迁甚至“轻于去就”。真要发挥目标动力的作用, 就必须使自己的奋斗目标建立在正确的理想信念之上, 这样才能做到矢志不移, 这样才能像郭沫若的一幅名联所写的:“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选定一个正确的符合自身条件的奋斗目标, 然后埋下头来不断地刻苦学习, 努力实践, 勇于创新, 这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是当今社会的普遍法则。所以, 努力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个人的首要任务。

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什么? 篇8

在经济学上,这个问题可以很明确地说清。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前,经济的增长依靠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土地开发越多,经济自然就增长,但自然资源毕竟有限,所以当时有一个很悲观的论调,即当人口增长超越土地增长,经济发展就会落入陷阱、停滞不前。后来的产业革命证明了这一论断的错误。

经过大约半个世纪,人们发现产业革命所奉行的发展方式仍然不行。

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发展需要投资。投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过剩,二是社会贫富分化。

二十世纪新的产业革命爆发,人们发现经济发展了,但资本在总产值中的占比没有继续提升。按照原来的理论,生产增长只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二是资本,人均产出的增长只有一个因素就是投资。二十世纪上半期投资的比重没有增长,但经济发展并没有停顿,证明原来的理论是错的。

后来,经济学家们认为影响人均产出增长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二是效率提高。技术进步,以及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促进了效率提升。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核心就是提高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在增长中的贡献,而不是依靠资本,不是依靠物质资源。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本质无非也就是提高产出中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

促使效率提高的东西是什么?是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技术等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技术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目前所面临最大问题的本质所在。印刷行业的雅昌,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充分发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以及文化在支持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雅昌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功,虽然不同的行业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但大家都能从雅昌的经验当中得到启发。

廖实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是什么? 篇9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方面。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篇10

一、“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二、“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三、“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四、“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五、“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南海为什么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篇11

那片碧蓝的海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仅仅是宣布南海问题为自己的核心利益,就已经引来了诸多争议。

“核心利益”说法从何而来?

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个说法,曾经有媒体言之凿凿地进行了报道,也有媒体怀疑是假新闻,“南海是核心利益”这样的说法到底是出自何处呢?

一种说法来自于日本共同社。报道称,中国在此前曾经将台湾问题、西藏和新疆问题等定位为“核心利益”,将之看作是领土完整问题上事关存亡的重要问题,并一贯拒绝对他国进行任何妥协。而中国政府向美方表示“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明确显示将“强硬”推进获取南海的海洋权益。至于消息来源,该社称是引述“消息人士”的透露,说去年3月,中方向访华的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转达上述方针的。

另一种说法来自澳洲媒体,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去年与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会晤之后,接受澳洲媒体采访时说,中方向她表达“南海是中国核心利益”这样的观点,但中方尚未在公开场合对外说过。

有媒体指出,美国将闭门会议的信息透露给媒体,其中就包含了战略意图,目的是使南中国海成为美国代表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进行博弈的公开场域,简而言之,中国所提出的,正是美国期待在国际社会上挑起争议的话题。

不过,在2011年伊始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过程中,演说中的确提到了“核心利益”这四个字,但说的是“台湾、涉藏等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并未明确地提出南海问题,所以有外国媒体猜测说,中国官方已经将南海问题排在了核心利益的名单之外。

可是,不仅仅有外国媒体在猜测,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学者们也认为“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如此关系重大的字眼应该谨慎提及,或者干脆有人认为那是一则假新闻,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峰。

朱峰认为:“西方媒体和官员提出中国宣布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种说法在2010年下半年被媒体广为报道,实际上却查无确凿出处。根据我本人的调研,我并不认为中国官员在正式场合明确提出过‘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样的说法,顶多只是在一次中国高层与中国高官的闭门会上曾表示‘南海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朱峰认为将南海问题上升为“核心利益”是极不明智的,会引发东南亚各国以及澳洲国家的紧张。

就在朱峰极力排除“南海是中国核心利益”说法存在的可能性之时,海外媒体却已经开始猜测美国将闭门会上的说法公之于众目的了,就是美国希望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将南海问题上的争议国际化,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这场争议中来,每多一方,就会让南海问题多复杂一些,给中国的压力也就大一些,美国的这种做法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具有战略图谋的,却恰恰是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不止一次在记者会上表示说,中国坚决反对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扩大化,因为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将问题复杂化。那么根据澳洲媒体所言的希拉里接受澳洲媒体采访所说的话来推断,希拉里有意透露闭门会上的内容,已经起到了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效果。

南海缘何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对于朱峰的观点,网络上几乎是一边倒的咒骂,认为这个学者无视了中国在南海的巨大利益存在,不敢强调中国在南海的巨大利益,甚至是出卖了中国在南海的巨大利益,各种人身攻击性的词语都跃然网上。

然而,作为国际关系研究学者,朱峰仅仅是从“核心利益”这四个字可能在外交中所引发的实际反应等方面来考虑,不明确提出“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并不表示说南海就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仅仅是选择了一种韬光养晦的处理方式而已。实际上,对于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个问题,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南海对于中国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已经高达55%,而从马六甲海峡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是石油进入中国的必经之路,因为中国高达55%的石油进口比例中,有70%是通过上海上通道进行的。海上通道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通道,因为陆上通道往往涉及与该国的政治关系以及该国自身的稳定程度等问题,充满变数。此外,中国90%的外贸出口走的也是海洋通道。而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海洋通道是否顺畅几乎是决定了中国经济的走势,也决定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重要地区的发展命运,同时也是中国大多数的就业岗位稳定、工资提高的重要保障。

其实,任何将海洋视为“国家生命线”的行为都并不为过,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生存本能。早在中国提及“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之前很久,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就已经堂而皇之地将海洋视作本国的命脉了。而讽刺的是,中国仅仅是将南海这样的领海视作核心利益就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美国视为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域往往离美国很远。

美国把世界海洋划分为16条咽喉水道,并涉及到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是唯一实行全球战略的国家,也是唯一具有全球性利益、全球性使命、全球性力量的超级大国。二战以后,美国国家利益的界定从来不只局限于美国国内和周边,甚至扩大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始终认为,16条咽喉水道不仅是世界重要贸易通道,还涉及到美国战略利益,其中一条就是马六甲海峡到南海。按照这个逻辑,美国认为南海涉及到美国利益。其实美国这个逻辑是典型的霸道逻辑,因为南海距离美国有1.2万公里。

除了美国之外,马六甲至南海也一直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日本90%以上的战略资源依赖进口,进口主要走海上通道,其中一条就是马六甲经南海到日本这条通道。日本认为这对它非常重要,这条通道中断了,就卡住了日本的咽喉。

除了交通要道之外,南海的资源储量极其丰富。专家预测,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量约为30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0万亿立方米,有“第二个海湾”之称。除了油气以外,南海也是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重要分布点,南海北坡的可燃冰矿储量预计至少约194亿立方米。作为全球21世纪可替代性的新能源,可燃冰的开发早已引起俄、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

而南海问题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南海诸多岛屿的领属问题。国际问题研究学者庞中英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在海上领土纠纷问题上面临来自东盟国家和日韩的压力增加了,再加上美国插手,形势更加严峻。若情况得不到改善,中国应该使用威慑措施。”国际问题研究学者金灿荣也认为:“直到近年我们才意识到海权的重要性,而美国已在这里纵横一个多世纪了,所以美国可能不理会我们。所以中国开始施压了。”

论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篇12

关键词:价值观,法官,司法核心

在大多数人心中, 法官是手持天平, 陈述公理的神灵, 是公平正义防线的守门人, 因此法官必须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精神境界和卓尔不群的价值追求。然而,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群体、社会思潮的纷沓迭起,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潮也难免将个别法官驯化, 使法官难以真正服从法律, 法院难以成为纯粹讲理说法的净土。因此, 如何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中树立一种为大多数法官所认同并严格遵守的核心价值观, 成为司法改革的重点。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代表全国法官宣示:“公正、廉洁、为民”是人民法官的核心价值观。其中公正是灵魂, 廉洁是基石, 为民是主题, 三者有机联系, 是人民法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 价值观释义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总的评价和看法, 它是一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 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 对于同一个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因此价值观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司法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法官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导向, 是人民法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也是人民法官的精神旗帜。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民法官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 是人民法院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1)

(二) 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司法核心价值观包含“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 其中公正是灵魂, 廉洁是基石, 为民是主题,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追求。

1. 公正是司法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法官是对各种社会矛盾进行公正裁判的使者, 因此在社会公众的观念中, 法官代表着法律, 代表着正义。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 法制思想已渐渐深入人心, 法官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 能否公正司法关乎法官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它是法官职业道德的灵魂。

2. 廉洁是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法官是正义天平的执掌者, 司法廉洁与否, 关系到公平正义能否实现, 关系到人民司法事业兴衰成败。没有廉洁这个基石, 公平正义无从谈起, 人民司法事业无法稳固, 法官只有公正廉明才能成为民众信赖的裁判者和法律尊严的维护者, 因此, “廉洁”表达的是法官对人民的承诺。

3. 为民是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为民”是人民法官践行根本宗旨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也是司法权的本质属性, 因而它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司法权来源于人民, 必须始终依靠于人民, 做到为民负责、为民掌权、为民服务。人民法官只有把人民性作为核心价值和精神支撑, 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干扰与侵蚀, 做到公正司法。

二、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 承担着化解社会纠纷, 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 其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人民法官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以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自己的价值取向、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公平、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化, 因此,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大力培育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 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重要举措, 也是人民法官的重大政治责任。

(二)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转型时期衡平法官价值冲突的正确选择

目前, 中国正处于一种社会大变革时期, 各种利益相互交织整合, 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起, 每一个利益主体在变革时代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不同导致其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 一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而另外一些人则台前反腐台后贪污。法官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存在的, 他们同样也有七情六欲, 也有生活上、物质上的各种需求, 面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也难免会产生迷茫和困惑, 此时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难免会在行为方式上出现偏差和错误, 或者甘居平庸, 不思进取, 力求四平八稳;或者以自我为中心, 不讲奉献, 只求索取;或者不注重自身修养, 不向高境界靠拢, 而向低级趣味趋步。从近年来的媒体报道看, 中国的司法系统频频有法官落马, 从苏如明到黄松有, 从基层院到最高院, 贪污腐败, 权钱交易放生, 法官显然已经成了“腐败高危人群”。此时树立一种核心价值观平衡法官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上的冲突, 引导法官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不为非法利益所动, 不为种种诱惑所动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是司法改革当中引导法官正确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

法官作为社会矛盾纠纷的裁判者, 他在裁决纠纷时首先按照法律规定扮演一个“法律人”的角色, 但作为一个自然人, 法官从事审判活动并不是孤立的, 他会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因此法官也是一个“社会人”, 当不同角色的规范要求不同时, 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法官必然会陷入一个秉公执法还是照顾亲情关系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型法律类型国家, 大量的法律制度都是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借鉴和移植而来, 它们必然会与我国既有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运作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相抵触, 从而导致法院长期以来都摆脱不了各种权力对审判独立的干预和渗透, 作为法律运用者的法官受此影响在司法理念上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模糊。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司法资源稀缺”与“司法需求激增”、“司法专业化”与“司法亲民化”的矛盾逐渐加剧, 法官双重角色的冲突也不断加深, 一些法官在司法实践中产生茫然, 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困惑乃至错位, 从而直接影响司法的公正高效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1) 因此,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念是引导法官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和为民司法的追求, 在角色冲突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的必然要求。

三、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美国大法官本杰明N卡多佐认为:“司法必须与社会现实相适应”[1]。目前, 中国法治化的选择已经将法院和法官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社会现实不允许法官在利益选择上和角色定位上患得患失、犹豫不决, 因此, 尽快培养人民法官法律至上的信仰、公平正义的理念、为民利民的情怀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要求。

(一) 从提高法官待遇入手加强法官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

法官的福利待遇, 不是单纯经济和金钱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理念培育的重要问题。法治时代是诉讼爆炸的时代, 法官担负了国家、社会、家庭的多重责任, 其工作强度远远大于一般公务员的工作强度。而且法院又是社会矛盾集中的地方, 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法院来, 需要法官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和司法智慧来面对这些新类型纠纷。国家每年都会有多部新法律法规问世, 也有许多对原有法律法规的修订, 法官要经常接受各种业务培训, 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与社会对法官精英化的要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官所享受的大众化待遇。司法实践中我国法官的工资标准一直参照国家公务员体系执行, 这种将法官工资待遇基本等同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结构, 不仅相对忽视了法官工作的特殊性质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而且整体相对较低的工资收入水平, 难免会让那些同样面临着买房、结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法官们心理失衡。

因此, 只有更为充分地考虑到法官职业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更多地从经济上确保广大法官不为生计而发愁、不为裹腹而劳心, 从根本上解除法官们的后顾之忧, 才能加强法官内心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 让更多的法官集中精力去公正司法、廉洁办案, 才能真正确保其不为小利而枉法、不为恩惠而动心。

(二) 从教育培养入手强化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心理认同是人接受抽象理念的前提。法官是一种社会角色, 接受社会赋予的法官身份, 是法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起点, 因此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首先是一个凸显身份认同、强化价值确认的过程。教育培养是增强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促进司法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通过教育培养可增强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使人民法官克服各种模糊认识, 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包括得失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在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通过教育培养可以加强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把科学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输入人民法官的头脑之中, 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 从根本上提高其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 使他们真正懂得“权从何来, 为谁司法, 靠谁司法”;通过教育培养可以增强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职业认同感, 在角色冲突时能够正确定位, 做到“以法为上, 以民为先, 不唯权重, 不唯情扰, 不唯利诱”。

教育培养的模式多种多样, 既可以是主题明确的活动策划, 也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日常文化渗透, 还可以是实体化的先进典型示范, 但不管是何种形式, 都应该把教育培养的重点放在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与灌输上, 增强法官的理性思辨能力, 让法官在思想上建立理想信念的支撑。

(三) 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构建规范法官行为的外部保障

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对一个法官个体而言, 外部行为是其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而对一个法院来讲或者法官群体来说, 规章制度就是其价值取向的符号表现, 同时它也是将价值观这样一个意识范畴的物体固定下来并使其生根发芽的载体, 因此完善法院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引导约束法官行为也是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

具体而言, 法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规范引导法官行为:一是完善司法公开制度, 增强司法的外部监督力度。司法公开透明是确保公正的重要渠道, 同时也是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准, 通过将司法活动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公开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保证法官依法公正裁判;二是落实司法独立制度, 阻断外界对司法的种种干扰。通过制度和经费的保障, 摆脱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法院的干预, 通过严格法官进入条件, 提高法官素质确保法官在具体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中立地位, 有效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为民性;三是扩大司法民主制度, 提高人民陪审员的参与率。拓宽陪审员的任职资格条件, 扩大陪审员的案件参与范围, 确保陪审员在案件审理上职权行使的平等性, 通过陪审制度的实施, 提高民众对司法的参与度以及法官为民司法的意识;四是强化司法廉洁制度, 加强法院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司法用权行为, 在全面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的基础上, 加强对审判、执行与鉴定、评估、拍卖等活动关系的监督和和衡。加强法官队伍建设, 将学习教育和惩戒司法不廉洁作为法官队伍建设的重点, 提高队伍整体司法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一时之功, 不可能一劳永逸, 它必将贯穿在每个法官职业生涯的始终, 体现在每项司法活动的始末, 只有常抓不懈才能让法官真正确立法律信仰和职业神圣感, 筑牢为民司法的堤坝, 严于律己、互相监督, 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参考文献

论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篇13

朱彦夫,中共党员,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47次手术,是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极限人生》,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2022年3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人物。请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1: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素,要客观地认识自我,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相应的主观条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增强体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保证人生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现人生价值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需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等。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序上决定着其人生价值实现程度。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参考答案2:

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一个人只有满足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人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由人生价值目标的境界及实现程度来决定。是否与社会总理想目标相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多大贡献,决定了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生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集体的奉献;今天的价值观认为,个人应当对社会、对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而社会、集体也应该尊重个人的努力,从各个方面体现个人的价值。个人与社会、集体的互相尊重,良性互动是探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一命题的前提。

其次,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奋斗精神。人活着,就要有精神。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在面对各种事物与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让自已从容面对社会,不至于因为一点点挫折或打击而心灰意冷,甚至精神扭曲。奋斗精神,则让我们时刻充满战斗的欲望,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前行、不松懈、超越自我,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知识和能力不论多少,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知识和能力是从事一项具体工作时所不可或缺的,它们的储备除了在校学习时期的不断努力外,社会对于它们不断丰富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我们在工作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助一臂之力。

第四,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并在奋斗过程中不断总结,更新自己的目标。目标不论长远的还是短期内的,都是人生价值的具体、量化的体现。树立的正确的奋斗目标,是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指路明灯,可以让自已在社会大潮中不迷失方向。而目标也要不断地更新,社会在发展、人生在进行,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局面,将使得自已原有的目标变得不再那么的具有前瞻性和指向性,只有不断地总结,并更新自己的目标,人生才能更好的前行,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

第五,要有实现的平台。平台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更加具体、可视的作用,前面所强调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精神、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以及正确的奋斗目标,不论多么的正确和完美,如果不能给它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它们又怎样体现并起作用呢?给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内心的种种想法,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述几个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是前提;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精神,提供动力;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提供保证;正确的奋斗目标,把握方向;实现的平台,提供载体。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参考答案3: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1)选择符合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人生价值,是人们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支柱;

(2)除了外在的客观环境和机会外,有意识地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上一篇:毕业论文完成情况下一篇:我的阳光祖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