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

2024-09-23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精选12篇)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 篇1

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力培育“忠诚于党, 热爱人民, 报效国家, 献身使命, 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深入贯彻这一论述精神, 须从多个方面予以理解。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予以研读。

一、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根源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革命军人的法律强制性要求, 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是由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

在我国,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统治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实现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军事机关, 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就最高国家军事机关而言, 国家的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可见, 国家军事机关领导国家武装力量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国家军事机关领导的武装力量, 必须为人民服务, 必须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服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 抵抗侵略, 保卫祖国, 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 参加国家建设事业, 努力为人民服务。”

可见, 核心价值观中的“热爱人民, 报效国家”, 是法律赋予人民军队的神圣职责, 是人民军队对人民、对国家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相应地, “热爱人民, 报效国家”, 当然也是作为军队成员的革命军人的法定职责和义务。

党对国家的领导本身就包括了党对国家武装力量———人民军队的领导。《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是绝对的领导。所谓绝对的领导, 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无条件的领导, 既是指党对人民军队的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 也是指党对人民军队的直接的领导和指挥, 法律含义上主要强调后一方面。

党对人民军队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 同党对国家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是一致的。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 提出立法建议, 推荐重要干部, 进行思想宣传,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坚持依法行政, 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人民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 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也应该适用于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

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也包括且强调党对人民军队的直接领导和指挥, 即党的有关机构同国家军事机关一样, 有权直接领导和指挥人民军队。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其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条例》是党的文件, 不是国家法律, 其中这一规定的合法性如何?分析可见, 这一规定和我国宪法的规定是一致和互补的。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是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于党”的实质。忠诚于党, 既是对人民军队的法律要求, 也当然是对革命军人的法律要求, 是革命军人的法律义务。

革命军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的内容和方式, 由其职业特点所决定, 就是核心价值中的“献身使命”。献身使命, 是革命军人对党、对人民、对国家所负义务的内容和履行义务的方式。

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法律途径

如何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解决的是党、国家和军队怎样才能确立和强化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而不是革命军人自己如何才能自我养成核心价值观。

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在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逐渐形成的。不能迷信单一形式的思想灌输和集中时段的火力宣传。在诸多的因素中,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对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 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法律制度建设中, 下述几个方面, 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建立在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之上。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依法治国就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坚持党的领导包括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 要求党必须促进依法治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为, 党是工人阶级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持党的领导, 不是为了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本身, 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促进依法治国, 支持人民当家做主, 党的领导就具有合法性, 否则, 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 对革命军人来说, 党、国家和人民, 都是价值主体、权利主体;但就党、国家和人民的关系而言, 党和国家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 是价值客体、义务主体, 人民是价值主体、权利主体。因而, 在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中, 人民才是最高的价值主体和最高的权利主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忠诚于党、报效国家, 是建立在党是人民自己的党、国家是人民自己的国家这一根基之上, 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在于服务人民。因此, 党只有依法治国、加强民主, 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广大人民的内心认同, 也才能从根本上获得革命军人的衷心拥护。为此, 党必须真正代表人民, 把人民的意志变成党的政策并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党必须确保自身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确保行政机关依法执政、司法机关依法司法, 确保广大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第二, 完善保障革命军人权益的法律制度, 是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物质支撑。与现代社会普通公民的“权利本位”的法律地位不同, 革命军人处于“义务本位”的法律地位。革命军人职业具有高风险性、高奉献性、高强度性, 军人献身军营, 意味着弃失了作为普通公民的许多权利, 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乃至牺牲, 因而, 革命军人应该享有与其义务相应的广泛权益。《国防法》等法律规定, 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优待军人, 国家保护现役军人的荣誉、人格尊严, 保障现役军人享有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生活福利待遇。为此, 有必要抓紧完善军人权益保护的立法, 而不能总是滞后于地方相关的立法。立法必须贯彻优待和保护军人的原则, 以确保军人职业应有的社会尊重, 强化军人职业尊严, 激励军人献身使命。应该对有关军人待遇政策的优惠方面加以完善, 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规范。应该对有关军人待遇政策的模糊之处、空白之处, 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

第三, 贯彻条令条例, 依法从严治军, 加强部队正规化管理, 是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基础。从思想品德内在形成机制来说, 革命军人价值观的养成, 是一个认知提高、情感陶冶、意志激励、行为锻炼的过程。加强部队正规化管理, 可以强化军人的职业认知、深化军人的情感体验、砥砺军人的职业意志、巩固军人的行为习惯;养成部队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作风和军人的忠于职守、献身使命的意识, 是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行之有效的具体途径。加强部队正规化管理, 要求必须依法从严治军, 维护军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 对部队实施法制化管理。在众多的军事法规中, 条令条例最具代表性, 因而, 依法治军, 最基本、最经常的实践活动, 就是始终如一、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条令条例, 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规范部队的各种秩序和军人的一切行动, 严格按照条令履行职责, 做到机关按照条令条例指导, 干部按照条令条例带兵, 士兵按照条令条例行动, 部队按照条令条例运转, 切实把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都纳入条令条例。同时, 还必须健全监督机制, 加强执法监督, 切实把行政监督与组织监督、领导监督与群众监督、执法部门监督和业务部门监督结合起来, 形成有效的执法反馈机制和督察制度, 及时纠正规化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其中, 加强干部权力制约, 改进机关行政作风, 惩防军内腐败行为, 弘扬军营正义之气, 也是军队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对革命军人的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影响。需要强调指出, 应该结合对部队和官兵的正规化管理, 适时激发革命军人的职责意识、使命意识, 激发革命军人的职业尊严感、荣誉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把广大官兵的思想意识引领到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要求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年纯福.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

[2]陆海明, 钱寿根.军事法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1.

[3]钱寿根, 王伟伟.国防法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1.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 篇2

既然是谈企业文化,那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呢?首先呢,我们来解释“文化”,文化是指任何特定人类群体,世代相传的本质特征(包括行为模式、信仰、群体组织、艺术等的总和。)

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或许大家会拿出来这个东西给我说,(公司蓝色宣传页)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不错,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下面我给大家画个图,看到家都能想到什么。

(通过此图,总结大家的发言,引出下面的内容)

企业目标和企业愿景

企业目标客户拥有一批高忠诚度的客户愿景(vision)宗旨与使命达成时的景象,是对未来的展望。企业愿景扎根郑州、立足中原、辐射全国、扎根郑州、立足中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服务于企业,走向世界,服务于企业,为广大企业的发展,为广大企业的发展,谋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谋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商誉行业最可信赖企业Page 30

Page 28

究竟该如何实现我们的目标,并最终让我们愿望实现呢?企业目标只有方向正确,效率才有意义;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克服万难;

很简单,当然、肯定、必须是通过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和以后的持续的新进人员,也就是兰苑人,用心,用智慧,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共同实现!!!

也许会有人心里在想,我就是来上个班,每月领我的工资,至于兰苑能否实现预期愿望,达成预期目标,关我啥事,我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讲这些大话有啥用?又不长工资,迟到了还扣钱„„我想还会有人这么想,我得努力,不管以后咋样,首先,我干够我的活,拿够我的钱,能发展了就混,不行了就撤„„那,现在呢,大家自己给字做个小测试:

小测试:你属于哪种人?第一种人:工作仅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第二种人:只满足于安全需求的层次第三种人:考虑的完全是企业的要求第四种人:把工作跟自己的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个测试内容呢,是我根据各种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总,当然,或许还会有别的一些不同于上述四种情况,那么,为什么大家都是人,思想上会各不相同呢?

追其原因,很多,个人的物质需求,家庭的责任承担,社会背景影响„„正是这种种原因,造就了大家思想上的不同,导致行动上的差异,而最根本的社会体现则是:有的人成为了富翁,吃的是燕窝鱼翅,开的是奔驰宝马;有的人成为了乞丐,吃的是剩饭残渣,开的是原始11路,住的是街头巷尾„„一个字,“钱” 当然,也有很多人努力了,但是到最后呢,没有成就什么丰功伟

业,这样的人也有很多。追其最本质的原因,我认为是价值观的问题。下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关于什么是价值观,什么又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又应该是什么?

一、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意义或重要性的总的评价和看法是人们所奉行的一系列观念、信条或原则Page 9

1、价值观它是我们每天的行为、态度的基础与根价值观,源,我们每天都会碰到问题、疑惑和选择。它反映出我们对与我们生活切身相关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就是实用的,解决现实问题的。事物的重要性的排序,即你认为什么是更重要的?它支持了我们的“取舍”→解惑。Page 11

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就是一套坚定的信念,它指导我们在下述方面的行为:我们与客户的关系我们与小组成员的互动关系我们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我们对杰出成就的承诺Page 12

2、企业核心价值观

2、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理解(1)因团队而强大因做足功课而专业因郑重承诺而有信誉因为客户发掘价值,实现投资目的而自豪——关于团队了解“组织”的意义“团队”与“群体”★协同的意义——搏弈Page 14Page 15

2、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理解2)(——关于做小事,做足功课

2、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理解(3)向客户允诺能实现的目标做足专业知识的功课做足市场信息的功课做足特定项目的功课——关于郑重承诺问题:什么叫做“言而有信”?项目部的项目介绍资金部的项目效益风控部的项目风险Page16

Page 17

经典录拒绝提供连自己也不相信而且难以引起自尊的产品或服务。让更多的人享受真正的投资收益。Page 18

企业目标只有方向正确,效率才有意义;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克服万难;对于目标的实现,具体细节上我们需要做好一下几点:企业目标1.2.3.4.服务质量客商户誉5.6.7.8.知识管理行业地位规模人力资本赢利性Page2 9

企业目标客户拥有一批高忠诚度的客户企业目标人力资本吸纳、保留本行业敬业、追求专业、协作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商誉行业最可信赖企业知识管理完善基础数据库的内容,能够为一线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Page 30

企业目标Page 31

行业地位在那里,我们是倍受仰慕的一群,行业的后起之秀并树行业典范我们是中国投资界的骄傲。赢利性行业中最佳赢利企业之一Page 

32Page3 3

在实现目标,达成愿景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依托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来鼓励、约束我们的实际行为与行动,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现在呢,我就想想和大家共同去探讨一下我 7

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以民为本,造福百姓;为国为民,和谐共赢。诚信合作创新共赢

企业宗旨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为工作注入生命的意义为工作注入生命的意义为生命谱写存在的价值为生命谱写存在的价值为活着描绘美丽的篇章为活着描绘美丽的篇章Page 25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体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高校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又是主战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贯穿的主线索。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本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新修订的教材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贯穿全书各部分。这24个字穿插出现在本教材的各章各节之中。因此,从各章各节中找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内容,对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中力求着重突出其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教材各章中的具體体现如下:

在绪论部分,专设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重大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进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要求,在第一章第二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有体现。本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在第八章第二节《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中有体现。本节指出,公民有表达的权利和自由,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等,并且公民还有人身自由等相关权利,体现了“自由”。此外,在《宪法》中还规定了“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等内容,包括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该坚持“平等原则”,体现了“平等”。第七章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中的“公平正义”,体现了“公正”。第六、七、八章所有法律部分的内容,特别是第七章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体现了“法治”。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在第二章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中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了“爱国”。在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奉献社会”,体现了“敬业”。在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诚信原则”,第四章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中,要“诚实守信”,体现了“诚信”。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宽容原则”、“互助原则”,第五章第一节《社会公德》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第五章第三节《家庭美德》中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内容,体现了“友善”。

在结语部分以“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为题,进一步点明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应当明确的落脚点,阐述了大学生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及唱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与主心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从学科课堂教学的角度有效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难题,进而成功树立及大力弘扬该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有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首当其冲地承担着这样的重任,从本课程的各章节中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显得非常有实际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熊孝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28-31.

[3]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50-53.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 篇4

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W客统计-读《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有感·黄晖拿到UI东省委原高校工委副书id II!建国及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 在大学推进文化向觉和:<_3»年《·>田原、李晶所著的《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文化内信道路上, ?丨:聚陴大的精沖力丨jl:、深刻的是在2014年暑假。反复地阅读与思考, 也是反复道德力發、巨大的感召力iii�, 育人树人与作荇对活、h身逐渐成氏的过程。每次阅读.都"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前提.把啓重人作为根觉得是新的开始、新的旅程。本准则, 把依靠人作为根本途径, 把为r人作为这是一本关于文化育人特征、理念, 加强核根本目的。”书中这段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心价值引导、教育, 把握意识形态导向、转变教育解读, 尤其引起了笔者的共鸣。科学发展观的本文化观念, 以及实现大学德育科学化、全面实施质就是以人为本, 高等教竹之根本任务在于立德素质教育、健全完善人格的书。该书特别对大学树人。如何坚持育人为首, 学生为中心、为主体, 课堂通告规章制度建立、构筑学科创新机制、幵展创新教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实现自觉自中寄在後文化·阅读学, 坚持协同创新方向, 打造人才创新絮质、训练信成长成才, 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是高校拓坧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维和发展创新个性、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展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等功能的基础中囷名家敢文格选弘扬创新粘神.让设创新W队、推进特色名校建和前提而核心价值就是要解决育德育魂的问敢文在线设等方面做r详尽阐述阅读此朽, 如沐春风, 更题.解决“未来人”, 即中闻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荇‘共筑中®梦·专栏网沁人心脾。和接班人学思悟行果的问题, 是人才培养的崇高近期与其说这是一本书, 不如说, 这是一个以文G笆目标和根本引导竹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明化心、以义化人、以义育人的课堂, 主讲荇将对大确历史使命, 张持政治方叫, 明内做人道现, 学会所有文档学教疗的热爱和忠诚, 对核心价衍观的领悟和解生活I:作, 丨‘丨觉成k成才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读, 对未来发展的唂定和深意通过桁炼规整的义主义核心价值观, 丨"丨答“培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字载道而写, 化人Ifu作与其说, 这是一本丨5, 不育人”问题的要旨。t5中提出通过中国梦教育、科如说, 这是一种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研究文化、学发展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行、做人修养教育M发展文化的有益践行, 在精神上、氛围上、行动上会责任教育、现代公民教竹和民族精神教疗的论给人以点拨和赘醒, 给大学教丨:作荇以厚望和述, 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丁.作提供r力M读俺这本15, 也就读愦了, 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依据和实施方略文化强国、增强N1家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15中关于履行高校职责, 深化内涵建设, 提文化方向, 培养高度文化卩丨觉及丨‘丨信的路径和方高教育质量, 推进特色名校建设.为国家现代化法;也就读惮丫,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已经成建设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闸述, 史是让笔荇醍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和全_掀起文化建设高潮的灌顶。名校, 应该匹配名师、名楼、名家、名学生背景下,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追如何让一所学校具荷自己的生命力和驱动力, 在求文化信念、把握文化育人内在规律的脉搏, 读亍如何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可替代的成长盛石懂了大学教育如何树立正确的宵人观念, 加强对和生长养分正如15中所说.每个大学都有1'1己学生道德、索质、做人等方而的教育, 培养德才旅的历史、传统、文化个性, 都有卩|d独特的优势备人才的方法;读懂了重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突出特色, 就是要选择方卩>1, 贲点突破, 强化优势发挥文化育人巨大力量, 促进学校文化育人和文 (巩固传统优势, 强化比校优势, 谋求新的优势) 。化传承与创新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谈及此, 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名高校德育T.作者, 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有世界眼光、闰际意转变教育文化观念, 训练创造性思维, 发展创造识, 又要有民族自信心。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个性, 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辅导员W队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荇和接班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會Ml队应该是一个新的奋人。培养人才, 不能只注觅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强斗旅程立德树人路h, 我们需要更加深人研读调人的内在素质的提升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思和践行核心价值, 弓I领文化育人, 以义化心, 以文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 这是化人。·《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选题之根本, 要以 (作者单位:赣南师芑学院) 责编:晓成

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篇5

个人有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一个组织也可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许多公司的介绍上专有核心价值观一栏。这么做是为了标榜自己的道德高度而赢得市场的信任吗?不是。这是企业组织建设的一个措施。

企业的任务不可能由散兵游勇完成,只能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只有形成组织,而且是高效的组织,才能出现德鲁克所期望的结果: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一群人聚在一起,可以是“三个和尚没水吃”那样的一盘散沙。怎样把独立个体的人凝聚成组织呢?“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靠制度,二靠企业文化。制度是刚性的,违反制度将受到纪律制裁。企业文化是柔性的,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风气。风气好,人的秉性中邪恶的一面受到压制,美好的一面得到释放。风气不好,歪风邪气张扬,歪门邪道频出,正能量受到排挤。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随着西方管理学传人中国的,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一个企业有自己的文化,那就是说该企业的多数人有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处事方法。健康的文化不能自发产生,是企业的高层有意识提倡并身体力行,最终被全体员工接受并效仿,从而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表述成文字,就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西方的管理学者于是提出一套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DNA,不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人,同不认同公司使命的人一样,不适宜留在这个公司。

企业文化是对我们上文所说的“风气”的理论概括。这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似乎新颖,从实践来说,我们的经验十分丰富,只是没有系统的理论表述罢了。我们平时说的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不就是组织行为学的实践么?我们讲的党风、校风、部队作风建设,不都是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观进行的么?我们的解放军、先进单位不就是成功案例么?审视我们自己的经验,有助于我们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我国的一些优秀企业正在做企业文化建设。他们所走的第一步就是界定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战略意义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般分两类,一是职业化价值观,英语叫做work values,例如诚信、尊重、奋斗、责任、信任、追求完美等,主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二是业绩导向的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创新、质量、效率、客户第一、结果导向等,确保企业业务目标的实现。

建设企业文化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战略。我亲身体验过一些西方企业内部的文化力量。这些公司有强烈的文化特征特征,办公室政治少,人事关系简单。大家按流程办事,按规律办事。讨论工作有共同语言,提出的建议靠谱,争论少,被否定的少,伤害情感的事少,所以效率高。我也在国内公司体验过低效率的工作环境。尽管大家敬业,但是做事缺乏规矩,缺乏客观标准,每天忙忙碌碌,要不服从长官意志,要不各自为政,按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做,按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互相抵消工作效率。这些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答案是清楚的:建设企业文化。

我国有些企业没有真正弄懂企业文化的作用,形式主义地模仿西方公司。它们在确定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没有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挂钩,只是选了些动听悦耳的名词作宣传用。它们把核

心价值观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没有落到地上,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才有意义。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认同并践行企业价值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让员工认识到价值观不仅和企业的命运、也和自己的利益有关;(2)将价值观具体化,让员工知道怎么做。关于后者,我们有很好的经验,最好的例子恐怕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群众一针一线”“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打人骂人”“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没有读过书的士兵也知道怎么做。

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也值得借鉴,看阿里巴巴怎样将它的六条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简单易懂、无歧义、可操作的行为:

一、客户第一: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

1.尊重他人,随时随地维护阿里巴巴形象;

2.微笑面对投诉和受到的委屈,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为客户解决问题;

3.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即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推诿;

4.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客户和公司都满意;

5.具有超前服务意识,防患于未然。

二、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

1.积极融入团队,乐意接受同事的帮助,配合团队完成工作;

2.决策前积极发表建设性意见,充分参与团队讨论,决策后,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必须从言行上完全予以支持;

3.积极主动分享业务知识和经验;主动给予同事必要的帮助;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和困难;

4.善于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不将个人喜好带入工作,充分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5.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正面地影响团队,改善团队士气和氛围。

三、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

1.适应公司的日常变化,不抱怨;

2.面对变化,理性对待,充分沟通,诚意配合;

3.对变化产生的困难和挫折,能自我调整,并正面影响和带动同事;

4.在工作有前瞻意识,建立新方法,新思路;

5.创造变化,并带来绩效突破性的提高。

四、诚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

1.诚实正直,表里如一;

2.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流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批评意见的同时能提出相应建议,直言有讳;

3.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背后不负责任地议论事和人,并能正面引导,对于任何意见和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

5.对损害公司利益的不诚信行为正确有效的制止。

五、激情:乐观向上,永不放弃

1.喜欢自己的工作,认同阿里巴巴企业文化;

2.热爱阿里巴巴,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

3.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日常工作,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永不放弃,不断自我激励,努力提升业绩;

4.始终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影响并带动同事和团队;

5.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的要求。

六、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1.今天的事不推到明天,上班时间只作与工作有关的事情;

2.遵循必要的工作流程,没有因工作失职而造成的重复错误;

3.持续学习,自我完善,做事情充分体现以结果为导向;

4.能根据轻重缓急来正确安排工作优先级,做正确的事;

5.遵循但不拘泥于流程,化繁为简,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工作成果。

公司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后,还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配合执行和落实。美国的3M公司成立于1902年,100年来共发明了69000多种新产品。2011年,3M平均每2天推出3个新产品,其创新源泉是“视革新为成长方式,视新产品为生命”的企业战略和文化。3M有一个著名的“15%规则”,是指团队中的任何人都可以用15%的工作时间去做与职责无关的任何事情来激发创意。发明商务贴的员工就是运用“15%规则”锲而不舍地进行黏着剂研究,才有了之后风靡全球的黄色小贴纸。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 篇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凝聚共识、知行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可,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个人行为规范,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践行。一要回应社会关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又要充分重视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正视和回答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迷惘、道德困惑,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淮安市委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提出了“学习伟人周恩来,崛起江淮做表率”的号召,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正面关切。同时,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增强内凝人心、外展形象的典型影响力,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或提名奖,14人获省道德模范或提名奖,4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82人入选“江苏好人榜”。二要开展主题教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要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将文化建设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淮安市自2013年起,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为期20个月的新时期淮安精神大讨论活动,通过征集研讨,提炼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作为新时期淮安精神表述语,活动得到全市干群积极响应。淮安市教育系统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崇德向善、崇尚文明,通过“小手拉大手”,在全社会形成浓烈的氛围。同时,注重以新颖、鲜活、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使人们在“看不见的宣传”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淮安市淮安区通过搭建“百姓理论说唱团”载体,让群众唱主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三要坚守舆论阵地。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责无旁贷。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在“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媒体”的自媒体时代,必须把控好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社会舆论生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等中去,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科学统筹、服务发展。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内,文化有“一位”;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文化有一“功”。我们应统筹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促进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一要打造文化传承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近年来,淮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出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通过几年的努力,将里运河打造成集文化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多功能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成为再现清江浦繁荣景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二要繁荣文艺产品创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化产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育人化人功能。要大力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近年来,淮安市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与市场检验统一起来,推动优势资源向创作领域集中,精品力作生产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三年来,全市在省以上入展、获奖、发表、出版的文艺作品超过300件,先后问鼎全国第九届优秀儿童文学奖、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书法兰亭奖、第十届、十一届国展最高奖。三要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要坚持以文化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结构优化和品牌生产,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近年来,淮安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品牌化”战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推动全市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如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淮扬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八大菜系名称命名的“国字号”集团,承担了振兴淮扬菜文化产业和提升淮安城市知名度的双重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37%,增速高于GDP增幅20个百分点以上。我市被江苏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表彰为“文化改革发展速度先进地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以人为本、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气氛,是新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要抓好队伍建设。当前,文化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突破改革屏障、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思考新常态下文化建设的职能定位、发展思路和工作模式,勇于打破区域、部门、系统与单位的思想藩篱,探索创造撬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支点、杠杆、模式,由“管脚下”向“管社会”、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长期以来,淮安坚持以领军人才建设为重点,以“双名”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文化菁英培养”和“小梅花、小长荣”艺术新秀培养工程,加快培育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以此带动基层骨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二要提升师资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广大教师责任重大。要始终坚持师德为上,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近三年来,淮安每年都要召开优秀教师座谈会,大家一起交流成长体会和育人心得,市政府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激励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三要优化用人环境。总体上看,各地文学艺术家数量与经济水平、时代要求还不相称,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青年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探索以项目聚人才、用项目育人才、靠项目引人才的方法,完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尤其要打破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坚持重能力而不是看资历,大力培养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思考 篇7

一、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涵义

《辞海》关于“文化”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笔者认为, 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 当代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达成民族思想共识、弘扬中华精神所体现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体现为一种时代精神。

(一) 审计文化的内涵

对于审计文化,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石爱中认为审计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多数学者认为审计文化由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笔者认为, 审计是项目性很强的活动, 审计文化与审计事业相伴而生, 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行为、审计鉴证行为、审计评价行为在实践活动中的反映, 因此, 审计文化还应包括审计行为文化。那么, 审计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共同认可、遵循、倡导的, 以审计人员群体价值观为其核心内容的, 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 包括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物质文化、审计行为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等, 其中, 审计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

(二)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及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 受社会环境、时代发展的影响, 即使是同一种文化, 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总要求和总框架, 审计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要在这个总要求和总框架内进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是审计实践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 表明了国家审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 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 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包括审计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部分内容。审计指导思想即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审计精神结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审计署工作时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审计职业道德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

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历史溯源

中国古代审计文化博大精深, 上至西周时期的官计审计文化, 下至元明清时期的科道审计文化, 审计官吏中的佼佼者所体现的思想、品格、气质和为人准则, 是中国古代审计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国与家、人与己、荣与辱、生与死、廉与贪、俭与奢、善与恶、勤与惰的选择上, 都具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历史光辉。

(一) 忠诚事业

忠诚事业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忠诚于审计事业, 对国家忠诚、对集体忠诚、对审计事业忠诚。在古代“忠诚”的根本要求就是真心诚意、尽心竭力地积极做人做事。追溯“忠诚”的传统文化根源, 古人把它区分开来, 分为“忠”和“诚”。“忠”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论语》、《左传》、《国语》就有不少关于忠的论述。《左传》中有“临患不忘国, 忠也”, 强调的就是对国家的忠。战国后期的著作, 如《管子》、《商君书》、《荀子》、《韩非子》等大量讲的是臣对君的忠, 以及忠君的具体要求。到了近代“道德革命”, 孙中山主张在否定忠君之德后, 将忠的对象移于国家、民族、人民和事业, 给忠赋予了时代新意。而早在春秋时期, 古人就以诚为美德。在先秦最早提倡诚并做论述的是《孟子》, 后来《中庸》对诚做了系统的论述。诚既是道德规范, 也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和方法。诚的最基本要求是“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诚是天道, 天真实不欺, 永远按客观规律运行, 故能成就万物。

(二) 独立公正

“独立”是指审计主体不受被审计单位经济利益等方面的支配, 具有独立性, 独立是审计的灵魂。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 中国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 专门对国家进行审计;隋唐时期, 在刑部之下设“比部”, 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宋代设立审计院专门从事国家审计事务。“公正”是指审计人员公平正直, 在审计工作中没有私心和偏见。中国自古视公正为美德, 在《尚书》、《诗经》、《左传》、《管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就多次出现“公正”、“公平”等词, 并不乏对其进行明确定义:认为公正不仅是一般人的处事之道, 而且是执政者的为政之道。因此, 古代审计独立公正、依法办事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权威。

(三) 诚信为本

诚信是现代会计职业的道德支柱, 也是审计人员必须信奉的道德准则。《孟子·万章》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 曰:‘会计当而已矣’。”孔子根据亲身的经验体会, 提出了财务伦理原则“当”。“当”的伦理内涵深刻而丰富, 会计“当”的内涵之一就是喻意关系人之间的和谐, 从理论上阐述钱粮保管、会计和主管会计等所有相关关系人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关系人共生共荣、和谐和睦的状态。作为国家经济卫士的审计人员应当把诚信作为行业的立足之本、立业之道。

(四) 清正廉洁

审计主体的廉洁与否, 决定了审计机关是否能正确、全面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古代审计工作的性质是进行经济监督, 要求审计官吏要正身守道。有守者乃能监督, 无瑕者方可律人, 己之不廉, 而欲正人之贪污, 自古及今未之能行。如《旧唐书·韩传》载“性持节俭, 志在奉公, 衣裘茵衽, 十年一易, 居处陋薄, 才蔽风雨。弟洄常于里宅增修廊宇, 自江南至, 即命撤去之, 曰:‘先公容焉, 吾辈奉之, 常恐失坠, 所有摧圮, 葺之则已, 岂敢改作, 以伤俭德。’自居重位, 愈清俭嫉恶, 弥缝阙漏, 知无不为, 家人资产, 未尝在意。”正因为韩具有这样自律奉公、以身作则的品德, 而在中国审计史上留名。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中国古代优秀的审计文化对于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内容体系构建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个层面:

(一) 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重大问题,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审计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奋斗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大力弘扬和积极践行“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 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行为引领和人才支撑。

(二) 审计精神

审计精神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的与审计职业身份相适应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审计文化的灵魂。审计精神反映审计群体意识, 是群体意识中主导意识的凝聚和表现。当代审计人应该坚持的审计精神是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1) 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的审计精神。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原则。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忠于自己的职守, 以法律为准绳, 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工作, 敢于向违法犯罪行为、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作斗争, 不回避矛盾, 敢于揭露问题, 敢于查处问题, 不看领导或客户的脸色行事, 不掂量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如果一味地去当老好人, 那就是审计监督职能的缺失, 也是审计人员的失职。其次要敢于碰硬。由于审计性质的特殊性, 审计发现经济案件线索时, 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干扰, 特别是本地审计阻力会更大一些。审计人员一定要有敢于碰硬的精神, 虽然有时会有一些不理解和反对的声音, 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2) 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的审计精神。严谨细致是审计行业的鲜明特点, 也是对国家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审计工作相当繁杂琐碎, 工作量大, 责任重, 工作中一点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导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受损,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勤勉尽职、严谨细致, 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客观公正就是公平正当、不偏不倚。国家审计机关是执法监督机关,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 对有关事项的调查、评价和判断, 既不能掺杂个人的好恶, 也不能受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 更不能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 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规为准绳, 绝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只有做到客观公正, 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3) 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的审计精神。廉洁自律即是坚持自警、自省、自律, 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 廉洁自律, 不徇私情, 不谋私利, 清白做人, 干净做事。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清正廉洁, 才有资格去履行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尽职奉献, 即是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 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勤勉敬业, 恪尽职守, 无怨无悔, 不求回报。审计人员既然选择了审计事业, 就必须热爱审计事业, 强化敬业意识, 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

(4)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审计精神。审计的创新精神更是审计一切工作的首要问题。审计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审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就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视野, 研究和探索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手段。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实现工作的新突破和自身的新飞跃。

(三) 审计职业道德

作为审计文化最基本的内容, 审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软性约束, 它在道德观念上促使审计人员自觉保持审计职业应有的态度和风范。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活动中信守的、具有继承性和舆论性的审计行为原则与审计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括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等内容。

(1) 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独立是审计的灵魂。审计是对经济事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 涉及相关各方的利益, 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主体, 在执行审计公务时独立于利益相关各方, 排除权、情、利等因素的干扰, 也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 依据收集到的客观证据, 客观公正地做出职业判断, 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如果丧失了独立性, 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 审计权威性和鉴证作用都将不复存在。

(2) 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诚实守信是国家审计的职业纪律。审计活动所要探求的是确定性的事务, 而不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问题, 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事实, 而不是人们编造的故事。所以, 审计人员应该以诚实的态度, 坦然地面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 赢得审计对象及社会各界的充分信赖。同时, 要按照文明审计和低调行事的作风来开展审计工作。文明审计就是要做到依法按程序、遇事讲道理, 要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心情来理解别人, 做到言谈举止文明。低调行事就是要谦虚谨慎, 不事张扬, 不炒作问题, 不越权办事。

(3) 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的知识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 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 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和适用的技巧, 能够运用“专业”的眼光, 按照“专业”的规范和标准开展工作, 做出“专业”的判断, 得出“专业”的结论。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这种“专业”的水准和精神就是审计职业道德的一种具体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通过我国审计文化的历史渊源可发现, 我国古今审计文化一脉相承。因此, 培育和构建新时期我国审计文化, 要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历史文化基础上, 把我国审计文化建设同现实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 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整合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体系为指导, 把审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中,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同时要根据审计工作的特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二是要整合核心价值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引领, 形成审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灌输于每个审计人员, 让审计人员熟知核心价值观内容, 将其内化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 应通过一定的措施, 将核心价值观予以不断强化, 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念为全体审计人员所接受, 推动审计人员个人价值观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二) 以教育培训为主导, 培育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靠教育。通过教育培育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文化意识, 让其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 并在审计工作实践中贯之以行, 薪火相传。一是开展审计文化意识教育。结合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特点, 针对审计人员思想和工作实际, 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场合, 在审计机关开展的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融入审计文化相关内容, 适时进行审计文化意识教育。反复强调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积极宣讲审计文化的主要内涵, 使广大审计人员在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 对审计文化的历史沿革、优良传统、宗旨目标以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增强其审计文化意识。二是开展审计文化理念教育。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 宣传当代审计文化理念, 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审计机关教育的重要位置, 弘杨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精神, 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献身审计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审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 审计机关应当有计划地组织系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使审计人员全面理解“独立、公正、诚信、文明、专业胜任能力”等审计职业道德要求, 自觉规范职业行为。

(三)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为贵”和“民本”思想。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象, 文化建设是做人的工作, 审计文化建设要以具体的审计活动为载体,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审计活动是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创先争优活动, 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 总结一批审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加大对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 在全系统营造学习先进、宣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激发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营造审计机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 形成并展现良好的审计精神风貌, 增强审计文化的导向力。二是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加强审计人员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自觉意识, 通过教育引导、机制激励、活动促进, 营造学习的氛围, 使学习成为审计人员的习惯。通过学习使审计人员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 承担起审计文化传承的重任。三是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审计理论与实践征文、摄影、书画展览, 以及知识竞赛、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 强化审计文化意识, 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育和宣示审计文化。

(四) 以人为本, 发展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 文化应以人为载体。在我国审计事业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 无不凸显出审计人员睿智、执着、创新、奉献的身影。审计人员是审计文化的创造者, 同时又是审计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审计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审计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注重人性管理, 通过一定形式和途径, 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感情投入”, 关心审计人员的生活、关爱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有精力、有时间去发展审计文化。同时,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文化建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 其建设周期长, 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审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审计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支撑其发展的审计文化需要逐步培养, 循序渐进地在广大审计人员中树立起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以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发展战略, 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 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作为文化建设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 《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2]方宝璋:《略论中国古代审计文化》,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年第5期。

[3]王金平、冉登峰:《审计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探析》, 《中国审计报》2005年第1226期。

[4]陈微:《对审计文化建设的认识》, 《审计与理财》2011年第5期。

文化行为背后的文化核心价值 篇8

一、从“国民行为方式”看“洋葱文化模式”

在有外国人士在场的环境下, 中国人喜欢抱团讲母语, 而德国人却试图用对方的语言与之交流; 在食堂或者工作餐厅吃饭时, 中国人喜欢聚在一起吃饭说话, 而德国人喜欢一人一座, 安静地享用美食;在与人交谈时, 中国人的眼神总是游离飘忽, 看着天花板或是看着脚尖, 德国人却长久有力地与之对视;在与对方握手时, 中国的握手方式短促而轻柔, 而德国的握手方式则强劲有力;在独自走路时, 中国人喜欢环顾左右, 生怕错过需要打招呼的人, 德国人却笔直向前, 昂着高傲的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对比中德民众行为方式的区别,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方式的背后, 是中德两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荷兰心理学家和文化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了著名的“洋葱文化模式”1 (Zwiebelmodell) :

他认为, “洋葱”文化模式从内到外, 共分四个不同层面: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理念文化, 即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核心文化, 在进行跨文化理解时我们常常会把这一内容和国民的整体形象划等号, 例如中国人的“和谐观”, 或者美国人的“自由平等观”等。 把理念文化付诸实践, 指导各项法律制度的拟定, 便形成了制度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能体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最核心的文化观念。 西方议会制的三权分立,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及各种国家机构的设置等都是这一核心文化内容的体现。 以上两种文化内容从精神层面, 表达了民族、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同时, 它们也是一种抽象文化。 更为外在、具体的文化内涵表现在“洋葱”模式的外面两层, 即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上述各种中德两国国民行为方式的差异正是行为文化这一文化内涵的体现。 这些行为文化日积月累, 日渐形成了各个国家的传统习俗和礼俗, 形成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如我国的各民族传统节日、服饰、食物等,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礼俗。

信仰, 核心道德准则和看法, 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 行为方式, 以及礼俗。 “洋葱文化模式”的每一个层面都由内向外地影响着它的上一层面, 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 从不可见到可见, 从精神到物质制度文化层面的发展变化。

二、中德两国的文化核心价值

在进行跨文化理解时, 我们着重关注文化核心价值和文化行为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和国家国民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文化。 具体而言, 这种关系表现为:Finalwert→Kernwert→Kulturstandard→Verhaltensart/spezifika, 即终极价值→核心价值→文化标准→行为方式。

这里我们把文化核心价值归纳成三个层面, 即终极价值、核心价值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标准, 这三个层面共同作用, 使得文化核心价值影响并指导着我们的文化行为方式。

终极价值层面, 这是各个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国人的“和谐”, 西方人的“自由”, 皆为各自的终极文化价值目标。

核心价值层面, 这是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最根本的文化层面。中国的儒家、道家、佛教文化, 西方的“两希文明” (古希腊和希伯来) , 均影响着直到近现代的中国和西方的信仰、准则、制度、行为及礼俗等。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 核心价值主要包括等级观 (Hierarchie) 、集体性 (Kollektivitt) 和礼仪观 (Ritusprudenz) 。德国文化更多地要倾向于平等意识 (Gleichheit) 、 个体意识 (Individualitt) 和法治意识 (Jurisprudenz) 。 这些核心价值层面的不同性直接导致了上述文化行为的不同, 例如就事论事与就事论人, 讲究务实和讲究关系, 法理重于情理和情理重于法理等2。 这里就不做展开讨论。

想要了解当今中国的文化, 就必须对中华民族长达2500多年的儒家文化有深入了解;要认识当代德国的文化, 也要对德国的文化历史谙熟于胸。 举个例子, 今天的德国人对于工作非常看重, 在工作中总是勤奋刻苦, 对于失业更是谈虎色变。 “工作” (Arbeit) 在西方文化中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化:在旧约全书中, 对于“工作”有着消极的描述, 认为人类的工作是一份受苦的劳作 (leiden) , 是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后的人间“苦差”。 到了新约全书, 工作有了更积极的意象, 工作被视作为能够接近上帝的唯一途径 (Man kann nur durch die Arbeit zu Gott kommen) , 因此, 德国人眼中的 “ 工作” 不再是单纯地为了生计的体力劳动, 而是带有了宗教性和神性, 工作是为上帝“工作” (vom Gott berufen) , 谁要是不幸失业了, 那就是被上帝所遗弃的灾难性事件。 有了对“工作”的文化历史的认识, 那么对德国人工作上的“勤勉”和工作至上的理念就不难理解了。

三、从“文化核心价值”再看“国民文化行为”

在两种文化接触、碰撞、交融的过程中, 双方都不免对对方的文化行为方式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认识”, 从跨文化角度看, 这是“他我” (das Fremde) 在“本我” (das Eigene) 眼中的行为方式和形象。 很多中国人认为德国人是严肃, 不苟言笑的, 有人觉得德国人是理性、细心、直接的, 有人眼中的德国人是有责任感的、守时的和勤劳能干的, 也有人眼中的德国人却是高傲、自负好胜和呆板、不知变通的。 这些异文化行为方式所造成的“德国形象”都是由不同的中国人, 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 通过不同的媒介, 直接或间接地总结归纳出来的。 这些行为方式和德国形象并没有真伪对错之分, 它们都是不同中国民众对德国人形象的真实反映。

对“他我”文化行为的认知需要“本我”了解对方文化层面中的文化核心价值, 我们处在全球化融合的时代, 跨文化接触不可避免, 更好地了解本我和他我文化的文化核心价值, 对理解本我和他我的文化行为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阿尔奇上尉功课做得再足一点, 对德国的历史文化和德国人的文化核心价值理解得再透彻一点, 那么他的这一次秘密任务一定会成功。

摘要:中德两国的国民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 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价值的不同性。文化行为方式和文化核心价值互为表里, 互相影响, 共同形成一个民族与文化的多元内涵层面。中国人的“和谐观”, 德国人的“自由平等观”, 并由此延伸出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

关键词:文化行为,文化核心价值,中德不同性

参考文献

[1]Geert Hofstede.关于组织机构的不寻常感——案例, 研究和实地考察, 1994.

[2]王志强.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行为方式——中西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不同性探究.德国研究, 2007 (1) , VOL22, 总第81期.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0.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篇9

自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文化, 然而人类对文化的认识, 却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己多有典籍记载。如南朝著名文学家王融 (公元467-493年) , 在《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 敷文化以柔远”。“文化”在这里指的是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教化, 礼乐典章制度的总称。这种理解在我国一直保留到近代。

在欧洲, “文化”一词刚出现时, 是与其它词汇一起混用的, 英文、法文都是culture, 德文为kultur, 它们都是从拉丁文culture演化的。拉丁文culture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思。“文化”一词在欧洲第一次独立使用, 是在18世纪的法国。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文化”解释为一种教养, 指通过教育能获得的良好的风度, 以及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

在当代, 对文化含义的认识涉及范围十分广阔, 从政治、经济、艺术到科学、技术、教育、语言、习俗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据不完全统计,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二百多个, 可谓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简言之,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层面来定义文化。从广义上看, 文化是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有并认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文化包括四个层次, 即文化的物质层, 文化的行为层, 文化的制度层和文化的精神层。从狭义上看, 文化是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并认同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 是人类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的关于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作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认识, 并且通过人类的道德、价值、知识、信仰、风格、习惯、才能等多方面表现出来。文化具有其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及一致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等的几个特征, 它的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它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它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二) 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的融合。从文化层次来看,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 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 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 规章制度, 行为准则, 文化环境, 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很强的承继性, 时代性, 层次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是一种“团体经验的学习产物”。从理论上来说, 企业文化是由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构成的企业现代管理理论。

关于企业文化, 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比较流行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 五因素说:美国的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 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 其中, 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 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 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又一最大的影响因素。

(2) 两种文化总和说:这种学说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显形的文化, 主要指企业中的设施、工具、机器、材料、技术、设计、产品、包装和商标等;精神文化是隐形文化, 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作风、习俗、传统等。

(3) 群体意识说:这种学说认为,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所谓群体意识, 是指员工所共有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风貌。在群体意思说中, 最有代表性的见解是杰奎斯 (Jaques, 1951) 提出的一个较早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人们做事的习惯和方法, 它在一定程度上被组织的所有成员共同接受, 并且新加入的成员必须学习, 至少是部分接受, 以便他们能被组织所接纳。

(4) 精神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内在的有机整体, 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 是企业的“意识形态”。谢恩 (Schein, 1984) 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一种基本假设的模式。他是群体在应付他的外部适应问题和内部整合问题时, 创造, 发现或发展的, 他在运用中被认为是完全有效的。因此, 他也被看作在知觉, 思维和情感这些问题上应具有的正确方式, 而用于教育新成员。谢恩的定义是精神文化说中最重要的理论。

企业文化的五因素说实际上并不是企业文化的定义, 而是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两种文化总和说与以上文化的定义并不矛盾, 两种文化总和说中的物质文化 (显形文化) 其实是某种具有特征性行为的结果, 为什么商标或者公司标志会是某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而不是另外一种形式, 是由该公司行为的特征性决定的;两种文化总和说中的精神文化中一部分是企业整体的心理特征, 这部分包括价值观, 信念, 作风。两种文化总和说中的精神文化中另外一部分, 包括习俗, 传统其实也是企业行为特征的表现。群体意识说中的行为方式方面和以上定义中行为特征是吻合的, 但“行为特征”一词比“行为方式”会更为准确;群体意识说中的群体意识方面也和以上定义吻合, 群体意识的产生基础就是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没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就不会产生出群体意识。精神现象说和两种文化总和说的含义是基本相同的, 只是精神现象说更强调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

把以上各种学说中的企业文化的定义加以总结, 本文认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三) 企业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于主体是否有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积淀并形成的有关客观事物重要性、有用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属于观念范畴。企业的价值观是指由企业内部的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体现企业的基本哲学、精神的理念。企业的价值观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了共同意识的方向和日常行为的准则。

对于企业来说, 有价值的对象可能会有很多, 如质量观念, 创新, 顾客、环保等都有重大的价值, 这些集合起来就构成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但是总有一些价值观念是企业认为最重要的, 这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各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尽相同。有些企业奉行利润至上, 有些企业更多考虑了对社会的贡献和员工的发展, 有些企业着重创新, 而有些企业着重于客户与服务。

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 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 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 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还应该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性和保持性。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由高层的经理们在分分秒秒、年复一年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是全公司所有员工都清楚了解并深入人心的核心理念。

一个企业的成败, 重要的在于它能否有效运用组织成员的能力和才智, 能否帮助大家找到共同的目标, 以及如何在代代延续中保持共同的目标与方向。屹立多年的大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 并非得力于组织形态或行政技巧, 而在于信念的力量, 以及信念对组织成员的吸引力。任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成功, 就必须准备自我求变, 而唯一不能变的就是信念, 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就是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驱策动机。信念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技术、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创新和时效。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企业领导人决策和员工行为的准则,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核心价值应该不受环境变化、竞争要求或管理思潮的影响; (2) 核心价值不宜太多。如果出现太多的情况, 很可能是企业将不会改变的核心价值, 与可以改变的实务操作、企业策略等混合在一起; (3) 核心价值的效力和作用取决于组织成员对它的接受和内化的程度。

(四) 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由于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而只有那些有益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在群体中反复出现, 因而价值观在文化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同样, 企业价值在企业文化中也起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说, 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 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 都是在不同的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公司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成功, 而价值观提供员工一致的方向及日常行为的方针。……实际上, 我们认为大部分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 乃在于员工能够分辨、接受及执行组织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会使企业成员凝聚成一个整体, 并在工作中遵守企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为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而拼搏。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真正的企业文化则是来源于传统和现实当中的被人们共同认识的价值观。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 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 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 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服从、认同到内化, 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价值观融为一体, 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 目的就是将企业的员工培养成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 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 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 对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个优秀的企业, 就是要培育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五) 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 技术只是一个平台, 没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生命力是有限的。

八十年代以来, 企业文化管理形成了一个热潮。现代的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大机器生产开始, 从1769年到1911年是经验管理时期, 凭借个人的经验进行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是人治的管理方式;1911年到1980年是科学管理时期, 是法制管理, 即用制度来管理企业。这时企业有两个翅膀, 一个是制度, 一个是技术, 高效率典型体现在流水线上, 人跟机器走;1980以来, 进入文化管理时期, 特点是文化管理, 即用文化来管理企业。组织形式是扁平的, 网络型, 管理中心是从物转变到人, 激励类型是从外部转移到内部, 管理重点从直接管理行为到管理人的思想。

文化管理已无可争议的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必然趋势企业竞争力来源于政治力, 经济力和文化力。

企业文化管理有六个作用:导向作用, 规范作用, 凝聚作用, 激励作用, 创新作用, 辐射作用。今年评选世界500家企业的一位评委总结道:“最能预测公司各方面是否优秀的因素, 是公司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能力, 公司文化是他们加强这种关键能力的最重要原因。”美国管理学者沙因认为领导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创造和管理文化, 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影响文化的能力。戴维斯认为领导如果是有作为的人, 就会把新的充满生气的观念注入到文化里面, 反过来, 平庸的人当领导, 就会把有生气的文化搞得死气沉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将更为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企业各方面的管理都需要文化管理的支持, 首先、企业本身需要文化管理, 尤其对现阶段处于由人治向法治转换过程中的国内公司, 健康的企业文化将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 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其次, 人才竞争需要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 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三, 制度管理需要文化支持, 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 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的后果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则取决于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四、市场竞争需要文化管理, 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 减少费用支出, 提升品牌含金量, 增加产品的价值,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对共同方向的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由于价值观不像组织结构、方针、程序、策略或预算那么硬, 它们往往并没有什么书面形式, 因此常常为理性的经理们所忽视。企业的价值观虽然不一定形诸文字, 但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例如:求好的信念;团队精神;优良的品质和服务;支持创新, 容许尝试的错误和失败, 成员间的沟通不拘形式等等。企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贯彻,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企业的高层领导。

但价值观的力量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上, 企业的价值观影响着企业的各个方面。员工如果知道他们的公司主张什么, 知道他们要维持什么标准, 他们多半会支持这些标准, 而且他们会因此觉得他们是组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们会因为生活在这个组织中对他们有意义而受到激励。成功的公司都很重视价值观, 也就是说, 他们对于如何经营公司有明确的观点;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让员工产生在最好的企业里服务的荣誉感。管理者注重营造及调整它们的价值观, 使适应于公司的经济和业务环境;企业致力于以价值观念激励员工, 并且让所有员工――从基层的生产工人到高层管理当局都知道共同信奉这种价值观。

我们看到, 企业员工在本企业工作了一段时期以后, 他们对企业已经非常适应。如果他们终生不变换职业, 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公司文化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一旦离开公司, 他们会意外地感到自己对新的环境那样陌生, 那样不习惯, 在以往公司被认为有成绩的做法, 在新的公司可能被认为莫明其妙。比如, 在通用电气公司要取得成功依赖于能够严肃地对待工作, 得到同僚的尊重, 对权威的敬服以及深思熟虑的意识。而在施乐公司, 成功与否依赖于维持一种近乎发狂的步调的能力。一个从通用到施乐的人可能大惑不解, 为什么他在施乐工作与通用一样却得到不同的评价。这正是两个企业价值观不同的结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管理的不断探索, 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从理论上分析和阐述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科特, 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曾中, 李晓涛, 译.华夏出版社, 2004, (2) .

[2]〔美]史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1) .

[3] (美) 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李维安,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10) .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 篇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是一种时代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去, 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为孩子们将来步入社会、建设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更是毋庸置疑的时代要求。

根据2014 年4 月1 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 教基一[2014]4 号) , 我校充分认识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我们的青少年。

二、核心概念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归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的结晶。

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的课程, 对学生成长大到理想道德, 个性品德, 小到行为习惯, 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精心思考, 精心设计, 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景育人。学校营造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形式,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现状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初级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融, 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再单一, 多元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式。传统的以儒家伦理为基准的道德体系已经崩塌, 社会上所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失去了理想追求的虚无主义等思潮涌动。首先, 社会价值紊乱, 使人格环境日益苍白。其次, 是功利主义的喧嚣让德育目标渐行渐远。

四、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一)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 抓住了它, 也就抓住了根本。我校在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建设中, 注重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如在校园综合楼墙壁上安装了校园梦内容, 教学楼墙壁上布置了伟人题词、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等, 综合楼走廊中安装了名人名言, 教室布置了班风班训, 让墙壁说话, 让环境育人。我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宣传栏、板报、网站等文化传播载体,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营造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如环境文化、理念文化、窗口文化、墙壁文化、办公室文化、楼道文化、迎宾文化。学生们在这种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 二)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课堂

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等过程中,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 在品德、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 做好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的教学; 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言行中渗透基础道德教育,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走进课堂, 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

( 三)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育实践活动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让师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我们确定了月月教育主题。一月: 树理想, 绘蓝图; 二月: 学礼仪, 讲文明; 三月: 学雷锋, 树新风; 四月: 学先辈, 做传人; 五月: 学科学, 见行动; 六月: 练艺术, 展风采; 七月: 爱党教育; 八月: 国防教育; 九月: 尊师教育; 十月: 爱国教育; 十一月: 安全教育; 十二份: 感恩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去,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重点突出以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竞争敬业意识教育、法制安全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感恩诚信认知教育。我校开展了“知感恩, 讲诚信”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和主题班队活动, 利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一封家书”“一次电话”“一束花”“一张卡片”“一声谢谢”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 教育学生要明礼诚信、知恩报恩的做人品质。

今天, 强调我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就是要让我们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更科学、全面地调整学校德育工作, 让教师以自己的智慧, 寻找和创造出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 渗透到德育实践活动中去, 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摘要:根据2014年4月1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教基一[2014]4号) , 我校充分认识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进行课题研究,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我们的少年儿童。分析了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现状, 提出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重提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基石与核心 篇11

文 / 贾春峰

为什么说要重提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基石与核心?因为它曾经是世界范围内企业文化理论初创时期的一个重要提法、一个重要论断。

20世纪80年代初,当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刚提出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期?E.迪尔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咨询专家阿伦?A.肯尼迪在对几十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出版了《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一书,书中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五大组成要素,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基石与核心”这个重要论断就出自这五要素之中。从作者的用语来说,书中有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价值体系等说法。该书从1981年7月出版到现在已经整整31年了,现在结合关于“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谈谈个人的感悟和感想。

第一,价值、价值观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全新的重要命题和重要论断。当时的企业文化本身只是一个新概念,而要进一步提出企业文化的核心什么、基石是什么、灵魂是什么?这就使得企业文化大大深化、深入前进了一大步,具有了全新的意义。这个论断提出后,企业的发展包括中国各行业企业文化的发展实践都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我们想一想、看一看,那些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企业文化手册,不都是在前辈们开拓出的这个理论引领下前进的吗?如今,过了31年后,我们这些企业文化的实践者、研究者又进一步重提并聚集一堂讨论这个问题,这就证明了当时提出这个论断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常讲理论创新,这个论断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由实践升华为理论的产物,而不是在已有知识上、已有文献论述上、已有前车之鉴上组合拼凑而成的。因此,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是真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

第二,企业文化的五要素论认为,价值来自特定经济环境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的尝试。而这里提到的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非常重要。价值以具体的词语给职工规定出成功之路,它影响到公司的所有方面,包括从制造产品到怎样对待工人。在强文化公司中,都有由职工共享的丰富而又复杂的价值体系。作为赢得成功的企业的哲学实质,价值为所有的职工提供了共同的方向,并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成功的企业经常是因为他们的职工对组织价值的确认、信奉和实践。这就是说,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都不是悬在空中的,而必须为广大员工所确认、信奉和实践。这个提法很重要。我们现在常讲企业文化“落地”,这里所讲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必须为广大员工认同、确认、信奉,要实践,变成实际行动,这就讲到了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落地”的实质。如正泰集团的班组文化、中信重工的岗位诚信、岗位文化都是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落地生根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很好的经验。班组文化建设是正泰文化的一个亮点,通过班组中最基层的文化建设,使企业核心价值观、价值理念为广大员工确认、信奉和实践。

第三,企业文化五要素论把英雄或英雄人物,列为第三大要素,并认为这是“企业真正的要素”。英雄是那些体现企业文化的人物,是价值观的人格化,他们是职工有形的学习楷模。如果价值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价值的化身和组织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英雄是中流砥柱,是火车头。英雄是一种象征,但离我们并不遥远,他能被每个到职才几个月的员工所耳闻目睹。我认为,企业文化五要素论的英雄论,是特别值得推崇的一个重要之点,也是对我们具有深刻启迪意义之点,就是把英雄人物与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融为一体。企业的英模事迹并不是同企业核心价值观相隔离、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相融的。企业故事同样是企业价值理念不可分开的,所以我们叫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玉柴故事》里讲的企业英模的创业业绩,讲了故事,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玉柴的核心价值,亲切感人,是玉柴文化在价值观人格化上的积淀,编得好。

第四,在英雄人物中还有个“共生英雄”的提法。这也值得我们重视。何谓“共生英雄”?简单地说,就是同企业共生共长、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从《玉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领导者、管理和员工,故事就在身边,感到亲切。我记得,五要素论提出“共生英雄”概念后,当时美国报刊曾有过讨论。《幸福》杂志也就是今天的《财富》杂志,就什么是共生英雄专门进行过讨论,其结论是“你必须将心放在企业上,企业必须在你心中”,实现“我的心在企业,企业在我心中”这样“人企合一”的境界。我们建设企业文化,不就是要造就这样的“人企合一”的境界吗?“你必须将心放在企业上,而企业也必须在你心中”,企业家、企业中上上下下的成员,可以说奉行这样的座右铭、实践这样的座右铭的人越多,企业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就越强大。

第五,企业五要素说就其整体来看,不仅有价值观、价值理论体系,而且还有习俗和仪式,有文化网络,有行为方式,这体现了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的有机统一、理念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我们今天的企业文化手册的设计,突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文化和以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为基本内容的行为文化,突出这两大内容,可以说这同五要素说的架构设计、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我个人认为五要素说的是企业文化初创时期形成而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巨大影响力的企业文化奠基性的经典篇章。

第六,这次学术论坛的主题选得好。价值观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包括许多深刻内容、又可以进而分解为许多方面、意义重大的塑魂工程,是塑造企业之魂、塑造企业家之魂、塑造企业管理者之魂、塑造广大员工之魂的系统工程。魂之所在,力之所系;魂魄健全,力之勃勃。这里包括培育、提炼、总结、实施、贯彻、在实践中发展完善等一系列环节和不同层次的持久不息的有效工作。这次学术论坛专门就此展开深入讨论,我认为意义重大。在全党全国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新形势下讨论这样的主题,一定会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和发展起到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举办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高层论坛上,我在发言开头就说到,企业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该讲话在《人民日报》发表时,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成了“一个体现”,这样改也可以,我同意。但我说企业文化是国家整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从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二是从企业人员、企业职工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来考虑的;三是从企业文化的现状以及在我国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来考量的。有这么多企业界人士和理论研究者共同参与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我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化创举,是当代中国值得称道的、不可小看的一个历史性的文化景观。

(本文系作者在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上的学术演讲)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 篇12

傣族的佛教文化, 确切地讲, 是外来文化与傣族的稻作文化相遇后, 佛教的平和、和谐、包容文化与傣族的和美、和合文化不断地交织、交融、交流, 最终演绎出的本土文化。“赕”一词是外来语, 是古印度的佛教语言, 在词典中解释为“奉献”, 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专用名词。[1]信仰佛教的傣族信徒们基于奉献、捐献的本意, 将其延伸和发展, 如功德、支持、赞助、祭典等都是赕的范畴。赕不分贫富, 从佛门延伸到社会, 由奉献化为贡献, 由积善化为功德;规模由个人扩大到集体。赕的名目繁多, 有赕佛寺、赕塔、赕经书、赕“玛哈邦” (傣语, 为来生祈福) 、赕“沙拉甩” (傣语, 抽签) 、赕“帕杆厅” (傣语, 僧侣们御寒的袈裟) 、赕“林曼” (傣语, 村寨神灵祭典) 、赕“林勐 (傣语, 祭祖) 、赕“鲁教” (傣语, 指当日剃度出家的孩子) 、赕“沙腊” (傣语, 路边过路人休息的凉亭) 、赕“帕芭” (傣语, 佛祖的脚印) , 赕 (建) 桥、赕 (修) 路等等。

由于“赕”有多样性, 所以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有不同。在此举两例加以说明:一种是赕“玛哈邦” (傣语, 为来生祈福) , 直白讲就是为来生投资、为来生的幸福做铺垫。所赕的物品是实物, 按照自己的意愿, 想赕什么就赕什么, 而不能造假, 至于投放在来生则是一种意念, 有没有来生他们并不深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傣族民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脚步从未停过, 渴望和美、和合的生活不仅在今生, 也希望来生如此。这是一种对和谐美满生活的理想追求, 是一种心理和精神满足的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在今生多多行善;另一种赕是感恩而赕, 这种感恩并非对佛祖, 而是现实最直接地对自己父母。傣族有个习俗, 进入夏季时有一个“入夏节”。这也是佛事赕的活动, 起源于古印度。那时, 为了让民众摆脱各种洪灾、泥石流灾和其他因雨水引发的种种灾害, 僧侣们在入夏时、雨季前聚集在一起, 为民众诵经符咒, 祈求平安, 也称“夏安居”、“夏安节”。经过千余年的演化, 入夏节逐步变为对父母“苏玛波米” (傣语, 给父母请安, 苏玛为请安, 波米是父母) 的“感恩节”了。每年的那一天, 子女们无论身在何方, 都要回到父母的身边, 给父母进赕, 以感谢父母给了自己生命, 给了自己幸福。由对父母的感恩, 不断向外延伸, 有的人家, 父母双亲过世后, 要对自己的长辈或者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感谢和请安。这种感恩有的是定期的, 有的是不定期的, 凡遇到老人病痛或是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请安和感恩敬孝。给父母的赕一般就是用一个盘子, 放上所要赕的物品, 子女们在父母亲的身边双膝下跪, 双手合十, 听候父母亲的赐福。[2]从“苏玛波米”中可以看到傣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在傣族的赕文化里, 赕 (奉献) 是一种文化 (包括祭祀祖先神灵) , 是信仰佛教的信徒们向庙宇捐献财物, 以求佛消灾赐福。赕是一种信仰, 是实现自己信仰的最高境界, 是佛教培养的慈悲之心。从信徒们的角度讲, 无论哪一种赕, 实际上都是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捐献给佛门;从一般的普通人来讲, 赕是一种功德, 是给社会公益的赞助, 或者是支持傣族的文化教育;从僧侣的角度看, 无论出自何种赕, 也无论赕的数量和份额轻重, 都是支持傣族“教教”的繁荣与发展。因此, 赕是积德积善、培养行善、心植善根的行为, 是信徒们心灵净化、修炼成佛、没有外人支配、没有外力胁迫、完全出自内心的一种悟性举动。总之, 傣族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和谐美满生活的追求及为公益事业奉献社会的一种行为。

二、傣族“赕”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启示

佛教自创立起就直指人性最难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和憎恨。佛教认为, 贪欲是一切恶的根源, 抑欲才能扬善, 其途径就是不断地培养人们的善意和行善、积善, 善积得越多, 贪欲的思想就越少。佛教认为,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需要爱,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需要爱, 而这些“爱”需要不断的培养和积累。在傣族文化里, 关于教人行善的方法和措施有很多, 在南传佛教里更是充满着各种和谐、和睦、和合的理念, 而赕 (奉献) 实际上就是培养爱心、善意和积善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举措。在傣族寨子里只要有佛事的活动, 如修缮佛寺、建筑佛塔等, 所有的建筑材料都会被各家各户认购, 大家都自觉去赕。因为傣族民众、信徒都有一颗善意的心, 相互之间有着一种大爱, 他们的族群里积淀着雄厚的爱心文化。

时代在向前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或多或少带有当时社会的烙印。对赕文化我们也需要辩证地分析。客观地讲, 傣族的赕文化虽然更多的是有利的一面, 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是, 无论什么样的赕, 都得摆酒吃请宴宾客, 更有甚者杀猪宰牛, 导致不必要的财物负担与浪费。这与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的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相悖。但是, 赕 (奉献) 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的启示毋庸置疑。赕文化积淀着傣族民众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对傣族赕文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 认真总结其深刻的启示。赕作为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是傣族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行为, 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辩证地观察和考察, 不能一叶蔽日不见泰山, 而把赕文化误为消极的东西。我们从傣族民众行善、修善根行为来观察, 同时从赕品最终落到孩子的教育经费来解读, 再把眼光放远一点, 从功德、奉献、捐献而考察, 不能不说它是傣族民众的一个智慧, 是文化中的一个闪光点。否定了傣族的赕文化会玷污傣族的文化, 同时会导致人们在思想出现抵触, 甚至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从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赕公益事业的大项目, 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不论手段和方法如何, 它的目的和结果是为公众、为社会作贡献的。[3]俗话说, “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恶不积, 不足以灭身”, 在傣族伦理哲学里, 保持正直向善才是真正的悟道, 只要一心向善那就是品德修养。傣族的伦理道德教育比较重视行善, 坚信德本财末的思想不动摇, 德是他们的文化之根、文化之本, 是核心价值, 是人人都尊重和不变的道义。但是, 人的思想观念千变万化, 行为也是变化多端, 人人都有个别差异, 不能求其一同。所以, 赕文化对民众的教育和约束也同样有多种方式。不仅有约定俗成, 还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乡规民约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2月24日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所以说,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有效整合社会意识, 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 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为人民的信仰,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才能真正起到指导思想的作用。这个内化工程是社会的灵魂。只有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三、结语

傣族的赕 (奉献) 文化让我们知道了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即:把价值观所提倡的主流思想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 传播主流价值, 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心中, 吸引民众广泛参与, 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摘要:以傣族“赕”文化为切入点, 分析了傣族“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当代启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关键词:傣族,赕文化,奉献,核心价值观,启示

参考文献

[1]梁荔, 刘军.威远梵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3:55-62.

[2]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98-104.

上一篇:高交易量下一篇:返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