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核心价值(精选12篇)
媒体核心价值 篇1
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第一媒体, 肩负着传播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责任。在社会转型时期, 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成与发展决定了当代社会文化的未来走向。本文在厘清主流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同时, 基于电视视域的观照, 进而建构脉络清晰的传播路径, 实现电视媒体的当代社会责任。
一、文化“共振”:主流文化的坚守与重塑
文化承载着历史痕迹, 负荷着民族精神, 意蕴丰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其中,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1) 文化的更迭与演进的过程直接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与重塑。主流文化作为当代文化思潮中的核心部分, 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
在主流文化传播中, 国家凭借其垄断的地位优势, 通过各种主要媒介形态以及各种文化艺术形式, 凸显主流文化的核心力量。主流文化总是与雍容大气相伴随, “致使主流媒体在传递主体意识形态时犹抱琵琶半遮面, 简单刻板的灌输和宣讲, 并且在主体意识形态信息的语情表达中有失语现象。” (2) 主流媒体市场被边缘化, 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批评的能力。央视作为国际级的电视媒体, 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与地位优势是地方卫视所不可比拟的。但是以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为达标的省级卫视, 在制造娱乐方面远远超出了央视, 《超级女声》、《非诚勿扰》等热播娱乐节目让央视倍感压力。
在后工业技术的强力助推之下, 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各种文化思潮竞相融入我国的文化市场, 对我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殖民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文化、后现代文化等各种文化样态与我国的主流文化分庭抗礼。殖民文化是国外敌对势力凭借经济优势进行政治文化侵略, 体现了霸权文化的进攻力度, 其文化侵略的政治意图十分明显。市场文化/消费文化在商业逻辑的驱使下破坏已经的文化生态, 对主流文化形成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全球化的日渐深远意味着针锋相对的经济较量日趋白热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消费成为了一种符合生活逻辑与意义阐明的文化形式。消费文化与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节俭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消费不再以实用价值为目的, 着力凸显消费心理与消费暗示的意义。人们购买劳力士手表、购买ipad、购买iphone并非对时间、对资讯、对信息的渴望, 而成为消费身份的象征。“消费文化给主流文化带来的重大冲击在于市场逻辑的灵活性、欲望性和消解性, 以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现代传媒的包装和世俗化的形式营造了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盛宴, 消解了传统主流文化的边界与规则。” (3) 消费文化宣扬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 与主流文化倡导的集体主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消费价值比如导致人家价值虚无、观念荒漠的产生, 影响社会前进的脚步。消费文化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表征形式, 体现出了后现代文化的价值特性。“后现代”作为西方社会的独有产物,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涌入中国, 引起人们的关注。“后现代文化”以反权威、反中心、反规则、反理智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去中心化、去深度化的浅层意象贴合了后现代思想的精髓。后现代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了多元共存、边界模糊、碎片拼贴、肆意模仿等梳理经典的重要形态, 拒绝现代社会的惯性思维, 反抗现代文化的经典策略, 着力展现标新立异、削平深度的文化意象。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主流文化难免遭遇非主流文化、市场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的挤压与冲击, 但是主流文化不能一蹶不振, 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 并时刻以规范国家意识形态的责任使命规范市场文化, 提高文化在国家事务中的整合力、引导力与凝聚力, 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首先, 主流文化应该坚定发展方向。在当代中国, 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它始终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始终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其次, 主流文化应该秉承特有的价值诉求。文化从根本上与价值自觉息息相关。价值的实现要以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实现文化强国为不屈动力与源泉。我国的主流文化应该在高扬时代主旋律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与繁荣, 从文化的冲突走向文化对话、从文化割裂走向文化融合, 体现出主流文化兼容并包的气度与胸襟。再次, 主流文化应该提升其品格建构的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 把握时代脉搏, 彰显主流文化的地位与优势。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养心, 重在“文以载道”。最后, 主流文化要善于借助传播媒介的优势, 打造主流文化的推介平台, 推动主流文化大众化, 让经典走向大众, 让大众享受主流文化的魅力, 实现价值聚合的重要牵引力。主流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加强与大众的沟通, 让大众在消费主流文化的同时, 愉悦身心, 提高自我价值, 提高自我认同,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 让经典走向大众, 让经典走进大众, 实现了经典大众化的阅读, 进而可以提高学习经典的热情, 全面提升国人素质。
主流文化体现出了较强的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 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主要文化形式, 居于文化坐标的中心位置。在社会日趋多元化的今天, 主流文化应该在多种文化的交锋中, 坚持自己的核心地位, 同时与其他的文化形态多元共生、和谐发展。主流文化在竞争中, 找寻自己的优势, 并不断地强化其主流的地位, 彰显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功能与社会聚合作用, 提高人民的精神价值, 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 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 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起主导作用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凝聚着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 (6) 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以强制力为手段, 而是以提高积极性与自觉性为教化手段,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正落实人本思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成绩斐然。然而, 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潮的较量, 西方后现代思想的涌入对人民价值观念造成了重创, 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腐蚀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构。主体多样、利益多样的社会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文化新的使命与责任,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普世价值, 从整体的角度入手, 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为需求, 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振兴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共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人民主体性的提升。长期以来, “官文化”笼罩着中华大地, 这是封建思想的残余, 这是落后的表现。官文化疏离了人民群众, 体现出了空中楼阁的优越感。这种不接地气的文化形态必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被冷落、被疏远、被淘汰。人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力量, 是推动多元文化发展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必须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前提, 这样才能让主流文化更好地传播, 使主流文化的价值理想得到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参与性, 调动他们的文化创新精神与文化传承精神, 使优秀的中华文明能够亘古绵长, 散发出永久不竭的动力。因此, 肩负着主流文化传播的文化作品、艺术作品等都应该把弘扬人的主体性作为前提。那些宣扬君主思想与权力欲望的“宫廷剧”、“穿越局”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应该加以积极引导, 否则对社会的危害难以估量。社会中就有许多未成年人对“穿越局”过分沉迷, 相信编演的场景是真实的, 以至于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模仿, 通过自杀希望穿越到某个朝代, 导致生命陨灭, 这是何等悲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强化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意味着人们对社会要有贡献精神, 敢于担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 强化了国家意识与集体意识, 这也是维护国家安全意识、提高民族意识的意义指向。中国人历来都有“有国才有家”的家国叙事情怀, 只有国家安全、和谐、稳定, 小家才能够团结和睦。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对国家、对社会要勇于承担的标杆, 这样社会才能够更好地有序运作, 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 引导着人们通过文化作品、艺术表现形式来强化家国叙事的力度, 让人们勇于履行法定义务, 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这样才能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三、电视: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的积极践行者与有效传播者
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离不开大众媒介的支持。电视媒体作为当今社会的第一媒体, 在传播主流文化、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媒体具有传播信息、舆论监督、社会教化、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功能。逼真的声画传递、超强的传播速度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凸显出了电视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优势与竞争力, 成为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念有效传播的主导媒介。
(一) 媒介特质:核心价值传播的天然优势
1958年北京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的成立, 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电视的兴起很快取代了报纸、广播、杂志的地位, 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第一媒体。这是由电视的媒介特质所决定。
首先, 电视是一种视听兼备的媒介形态, 直观的形象传播、立体的艺术质感成就了电视的非凡魅力。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认为:“媒介是人们的延伸”, 报纸是人们视觉的延伸, 广播是听觉的延伸, 而电视是视听官能共同的延伸。报纸作为视觉媒介, 对文字、语言的要求较高, 把文化程度较低的受众置之度外;广播媒介以声音的传达为表现手段, 不能形成直观的新闻形象;而电视则以逼真的视听呈现, 诠释了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表现手段的艺术魅力, 把观众置入“第一现场”, 身临其境之感让观众可以触摸到电视新闻传播的温度与热度。电视媒体的视听效果能够直观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提高理念信息的能力。
当代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需要凭借媒体的力量进行社会渗透, 电视无疑是最好的媒介特性。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抽象的文化形式, 如果只是进行单一的文字、声音宣传, 效果显然不及文字、图像、声音的“共时性”传播, 化抽象为具象, 深深植入人们的心中, 提高人们对核心价值的认知度。比如, 在传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 可以以动漫的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同时配以间接的语言形式, 让观众能够达到瞬间记忆的效果。
其次, 电视覆盖范围较广, 有利于整合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的价值观。电视的普及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种媒介形式。它的覆盖面积较大, 渗透入我国的各个角落。据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 “我国4岁以上观众总数达12.05亿人, 全国99.89%的家庭拥有电视机, 95%的人经常或者几乎天天都收看电视, 在受众数量和覆盖率上居于各大媒体之首。” (7) 电视媒体的超覆盖率凸显出了其在传播核心价值观念过程中的优势。接触的人群优越, 传播的范围就有所扩大, 传播的效率就有所提高。
(二) 社会功能:核心价值传播的责任使然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曾指出, 媒介具有传播信息、舆论监督、社会遗产传递等功能, 赖特之后又提出了媒介的另外一项功能——娱乐。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态, 无疑具有传播信息、舆论监督、社会遗产传递以及娱乐的功能。电视的这些功能承载了电视的社会使命与历史责任。
电视传播信息的功能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 及时反馈群众信息, 让信息能够及时更正, 更加有效地传播。电视的舆论监督功能能够起到瞭望社会的作用, 反映社会舆论, 并引导舆论的发展。核心价值观念在舆论氛围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同时有利于强化群众的记忆, 加深群众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电视在社会遗产传递的过程中, 起到了重要的培养功能。培养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格柏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重要的传播理论, 也被成为涵化理论、教化理论。培养理论认为, 大众传媒通过提供“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知、理解现实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电视通过各类节目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人们进行间接的思想、道德、法制、伦理等方面的教育,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美国著名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曾指出“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显然, 娱乐成为了电视话语的重要表征。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琳琅满目, 音乐选秀、智力比拼、公益圆梦、达人竞技、冲关交友等不同类型的节目热播荧屏。娱乐能够释放身心、缓解压力, 能够提高人的主体性, 但是娱乐一旦走向“泛化”, 就意味着末路来临。电视娱乐文化应秉承对主流文化的积极宣扬, 讴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发挥电视娱乐节目“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功能。
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指标, 理应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积极、有效的传播。电视作为当今第一媒体, 担负着建设和谐文化的庄严使命。电视应该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的前提下, 生产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电视作品, 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传播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社会规范。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与文化精髓, 倡导和谐观念, 培育和谐精神, 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摘要: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引导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社会瞭望者与文化传播者的电视媒体肩负着对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宣传作用。本文在全面厘清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成与发展的同时, 勾勒了清新的电视传播路径, 为实现文化繁荣以及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电视媒体,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责任
参考文献
①孙本文:《社会的文化基础》, 世界书局, 1932年版, 第24页
②胡小岩、史鹤:《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与调控》,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
③卢衍鹏:《主流文化的解构与文化研究的重生》,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1年第4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第68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6日
⑥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第33页
⑦欧阳宏生主编:《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17页
媒体核心价值 篇2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又有着消极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社会,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电脑、手机等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已经覆盖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概述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之柱,这就要求,我国的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端正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加强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人才。
中共中央办公厅之后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契合的,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承接的,是我们党凝聚了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所作出的重要的论断。因此,应该加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个人自身出发,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立德树人、崇德修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1.2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的媒体形式,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电脑、手机等为为主体,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媒体形态。到2013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了6.18亿人,手机上网人数达到5亿人,[2]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45.8。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并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新媒体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新媒体将各种信息融合形成巨大的数据库,使信息内容更加的丰富、多样,让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选择更为广阔,更为立体与形象。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将文字、声音、画面等信息进行融合,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供了内容深刻、方式多样的学习内容,推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同时,新媒体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了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新媒体的传播内容过于繁杂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增加了困难,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涉及了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思想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扭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电脑、手机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平台,越来越多地占用大学生的时间,更有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打游戏、看视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和重要性 2.1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对于拥有创新才能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使用工具,新媒体也凭借着多样性、广泛性、开放性,尤其是迅速传播性被大学生广泛接受与使用,因此,新媒体成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若可以有效的利用新媒体加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则有利于指导我国的大学生形成蒸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我国大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有利于培养我国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法、懂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有利于我国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贡献一生。
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过程中,要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抓住时机,勇于创新,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2.2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对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我国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我国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使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目标,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促进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路径 3.1加强法制建设与监督
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加强我国的互联网管理,为我国的互联网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规范了我国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维护管理暂行规定》等,对新媒体的管理进一步加强。[3]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大肆发布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严重影响积极信息的传播,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督与监管,促进新媒体环境的安全,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考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4]新媒体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新媒体监管的难度,因此,我国各个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新媒体事件的有效监管,设立网络警察,加强对新媒体运作的监督,在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的同时,促进我国新媒体环境的安全建设。
3.2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当今社会,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乃至大部分人生活的必需品,微信、QQ、微博更是成为了大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更是发表言论、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应该通过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建立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加强大学生与大学生,教师与大学生,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新媒体传播平台,让教师和家长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与观点,在大学生发生重大事件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掌握,引导事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通过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融合多媒体、影音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学习,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开展网络比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在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同时,还应创新新媒体传播方式,优化新媒体传播内容,加强对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协调统一的思考与研究,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手段与新路径,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利用新媒体传播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教育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3.3提升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
现阶段,在新媒体时代下,通过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已经成为总趋势,因此,大学生能否正确使用新媒体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颇为重要,必须加强大学生对各种新媒体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正确使用新媒体提高个人素养和促进社会发展。
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应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的大学生进行不同的策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效果。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及使用新媒体,理性地对待各种传播内容,通过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学习积极正确的内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让大学生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来,充分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遵守与运用,并在生活与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提升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的过程中,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通过举办网络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增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少网,遵纪守法,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正确对待网络内容,区分内容的善与恶,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传播正确信息,抵制负面信息,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加强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
高校教师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熟练掌握新媒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学习新媒体的各种使用方法和技术,利用新媒体构建新型教育模式,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实现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新媒体,投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高校教师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应具有奉献精神,不断学习与创新,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让自己不断适应新媒体的工作环境,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新媒体,积极投身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中,在大学生的学生工作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创新,让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高校教师应支持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些行为,加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吸引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与学习。同时,高校教师应该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避免大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导致社会责任感的下降与道德意识的丧失,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加强监管,促进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利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新媒体的出现及广泛使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同时,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特点,有效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大学生理解与学习,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媒体核心价值 篇3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对如何推动网络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深入研究。书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想法,值得我们关注。比如,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必须充分认识这一新兴载体,并将其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其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功能;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影响,必须充分重视这种新兴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的责任和担当;网络媒体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指导,绝不可放任自流,关键是研究如何引领和指导的具体要求和切实措施;等等。
这部著作也对当前网络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基于对官方网站、校园红色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政经评论网、个人网页、博客、网络通讯、境外一些友好网站和相当一部分非客观网络等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一些现状的调查,这个课题组作了分门别类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关网络媒体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基本原则,包括:一元与多样共建原则,主张既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思想指导,又要引导多样方式的发展,达到一元与多样的协调共建;建设与管理并举原则,主张在网络媒体上坚持全面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要重视全面管理,并完善体系,建设与管理并重,达到协同发展;使用与发展并重原则,主张既要重视网络媒体的长效使用,又要看重网络媒体的深度原则,达到使用和发展同步共进;引导与过滤结合原则,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讲究方法,要以引导为主,逐步增强主导作用,辅之以过滤,以达到巩固引导地位的效果;高雅与通俗兼顾原则,要以高雅内容的传播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但也要注重以通俗形式的传播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达到高雅与通俗和谐共进;等等。这部著作还对网络媒体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既要研究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式,也要注重研究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机制。该课题成果特别提出,当前尤其要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要发挥网络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要提高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整合网络媒体的有效资源,优化网络媒体自身的媒介生态环境,等等。
面对当前网络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现状和难题,书中还提出,尽管在网络社会。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发挥网络的作用,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管理和利用,无疑是思想理论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积极把握话语的主动权,有效规避和抵制网络媒体的消极影响和外来文化的渗透。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这为我们在享受网络媒体等新兴传播方式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发挥现代传播技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提出了一个重大而深远的课题。相信《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这部著作的出版发行,会给我们提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编辑 谢宁)
媒体核心价值 篇4
欣赏文学作品和影视剧, 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专业人员, 往往多是从作品本身出发去阐释其内涵和价值, 评价一部作品的好与坏多是用真实与否和有没有教育意义等标准去界定。这样做往往失于偏颇, 对于一些纯属虚构而又广受好评的作品, 评论家们往往说不出所以然, 对一些上座而不被好评的影视剧人们往往无法确认其价值所在, 为何引起轰动。当今国内影视作品质量低, 尤其是收视率不高的症结, 就在于忽视了受众的心理。
要想对当前影视作品进行评价, 首先就要对时下观众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时下的受众心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求知、猎奇和审美。所谓求知心理, 是指观众想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知识的一种心态。中国人的求知欲之强世所罕见, 饱学之士人人敬仰。人们看影视剧, 常常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正如中国人大多是从演义小说中熟悉历史一样, 如今人们正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历史、认识现实。甚至了解目前国家的大政方针。长篇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大汉天子》之所以不被观众认可, 主要是人们更多的是想了解那段历史, 而编创人员津津乐道的那些奇闻佚事、细枝末节人们只是闻所未闻而又不必知道而已。一些现实题材尤其是乡土题材、军事题材、工矿题材、学校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 收视率攀升, 主要是得益于人们的认可心理、认同心态。中国人素有“看热闹的习惯”, 而猎奇心理更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处于长期闭塞状态, 尤其是现在仍处于闭塞状态的人们, 更容易对新奇的事情感兴趣。纵观在中国上星的各省市电视台节目, 越是偏僻的地方节目越赶时髦、节目形式更力求新颖, 而沿海及中心城市节目则力求厚重典范。这一反差, 则更衬托出两地人们心态的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 人们将不再满足于求知和猎奇了, 审美心理将成为人们共有的心态。“衣食足而知礼节”, 人们满足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之后追求的便是美和品位了。经过多年的探索, 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广大受众也不只满足于看一些《动物世界》、《新闻联播》、历史题材电视剧、小制作的电影了, 随着《焦点访谈》、《朝闻天下》、《新闻会客厅》、《面对面》、以及《亮剑》、《潜伏》、《长征》、《士兵突击》、《落叶归根》、《南京!南京》、《叶问》等节目和影视作品成为受众的首选, 人们的心态在调整、人们的品位在提升、人们的要求在提高、人们的审美心理在成熟。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今世界, 是信息化的时代, 互联网将世界联在了一起, 传媒业竞争更加激烈, 如果说过去人们寻找信息主动地索取有关知识和技能, 而信息化时代下的人们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强制性地被灌输进了一些观念和知识。一方面人们选择余地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媒体也开始被观众心理所左右。正如收视率被确立为传媒业的生命线一样, 受众心理也是确定当前传媒业走势的一个主要的窗口坐标。过去是创作出一部作品让受众去欣赏, 而现在往往是根据受众心理去量身定做出作品再推向市场, 作品能否“抢眼”是其价值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进行文化创造,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新闻媒体要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体现出时代精神和创造性意识, 才能具有感召力, 才能使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不断走向繁荣。■
媒体核心价值 篇5
摘要: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同的大学生却有着各自的辉煌和精彩。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不同的人生。你可选择平凡,但你不能选择平庸;你可以在平凡中成长,但是你得在平凡中留下足迹。你需要一层层地丰富自己的角色,更需要一步步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从而一点点地实现自己的核心价值。价值观实现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拥有努力、勇气、毅力和信心才能笑到最后。
关键词:价值观;平凡;平庸;角色;核心价值
人生价值可以小到“青霄有路终须上,金榜无名誓不归”的功成名就,也可以大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忠报国;可以自私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也可以高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简单到“醉里吴音相沫好,白发谁家翁媪”的家庭幸福,也可以无奈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以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可以实现“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不同的人生价值不仅造就不同的人生,更是给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只有当二者统一时,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或群体的,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也就认识到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所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在承担的责任中体现人生价值。并且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显然,我不能有:
司马迁忍受宫刑带来巨大痛苦和屈辱,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歌德甘于60个春秋的寂寞和磨难,用一生的心血浇灌出了伟大史诗《浮士德》。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岁月死其犹未悔”„的人生。
但是,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同的大学生却有着各自的辉煌,你可选择平凡,但你不能选择平庸。
小时候觉得考上初中,再从初中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再又从高中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有份理想的收入。这样人生就像一根蜡烛,燃着似乎大小相同的光,最后化成灰,随风消失在这个世界,不留下一点痕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成熟,我觉得平凡固然主要,但我不甘在平凡的人生中一直当一株可有可无小草。就像最近看的《我的青春谁做主》:钱小样不甘被父母束缚个性;赵青楚不甘刚毕业就当钱奴,拒绝他人赢得了自己的爱情,李霹雳拒绝母亲的剑桥梦,追寻到自己的厨师梦,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生。
我深感触发:人生,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否则按部就班、随波逐流、恍恍惚惚、自我中心的人生于己于他都是无意义的。
我的人生价值观有以下几点: 可以在平凡中成长,但是得在平凡中留下足迹。别让自己的人生像一张白纸那样淡淡无光。
因此,无论岗位多么平凡,我们也应拒绝做懒散族,努力成为一名平凡岗位中的优秀人才,就像洗马桶也有最优秀的。
因此,我们应认认真真地做事。比如于右任,虽有“草圣”之称,但他自己的心得是:“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合至理。”又比如魏源曾得到一册古本《大学》,于是数日不出门,夜以继日地读、抄录全篇又与今本相校相勘,待友人见他,几同乞丐,蓬头垢面。如此态度,一生定能成一些事。又想起林语堂的另一句话:“愚可耐俗不可耐,痛可忍痒不可忍。”钱钟书一向厌恶“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之类、之流。用心做平凡的事,把平凡做成伟大,伟大来自平凡;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耐心地做好每一个平凡的细节。无路可走的人总是那些不下工夫找路的人,认真只能把事做对,用心才能把事做好。
因此,我们应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为自己争取机会,就像一句话这样说的“梦想并不是停留在终点,它需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停的追寻。你要敢于胸怀更大的梦想。上帝可以原谅失败,但绝不会原谅放弃尝试。”
因此,我们还应趁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多追求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哪怕碰到钉子也没关系,因为碰钉子也是一种成长。不然结婚后,你就有了不同的责任,任性别人不会说你不懂事。
最后,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别把别人的脑袋挂在自己脖子上,否则你就成了别人牵着走的小羊羔。
需要一层层地丰富自己的角色,更需要一步步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从而一点点地实现自己的核心价值。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个大舞台,世间的男男女女无非演员而已。他们要么粉墨登场或悄然而去,每个人终其一生竟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角色往往左右自己的是非荣辱。偏离了自己的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就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惩罚,因此就有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道德要求和行业标准。学生的角色是读书,农民的角色是耕田,工人的角色是做工。医生的角色是治病救人,教师的角色是教书育人。
因此,我们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否则错过了,永远无法弥补。将该完善的性格、该武装的能力、该发展的爱好、该拥有的素质都集于一身,才有足够的资本一层层地丰富自己的角色,让自己有能力一步步做好学生,顺利毕业并小有所得;才能更好的为人妻为人夫,和睦、快乐的生活;才能更好的赡养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才能无愧的为人父母,让子女健康成长;才能进一步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助人为乐。在我们有足够能力的时候,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正如臧克家先生所说的那样,有些人活着,他们已经死了,可他们却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
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坚持便会见彩虹。
“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口。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坎坎坷坷、荆棘藤蔓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遇到阻拦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精神固然可佳,但也得看有无硬拼硬闯的必要。倘若你付出的艰辛远远超过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岂不是得不偿失?这样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而这时,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冷静。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只需要一副冷静的头脑,看清形势,大可不必为眼前一点小小的挫折或困难而焦灼不安,更不必去拼死拼活或是彻底放弃。这时
我们只需要仅仅退后半步或是一步,许多在当时看来已是无解的问题,这时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每个人的人生路都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揭示了这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高峰的后面必定是低谷,而低谷之后又蕴育着新的高峰。人生亦如是。无论是在多大的艰难困苦面前,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句老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人生,只因他们人生价值观和价值实现方式不同。我们应让自己的人生平凡而不平庸开始,努力学习或工作、认认真真做事;我们应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丰富自己角色,并不断努力去扮演好各种角色;在价值实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风风雨雨,各种挫折,一定要坚信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实现方式一定会带来精彩有意义的人生,从而冷静、充满信心的乘风破浪,迎接光明。
参考文献: 1,《崔永元语录》
2,刘兴旺。《可以平凡不能平庸》
媒体核心价值 篇6
一、新媒体时代舆论发展新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0749万人,网民使用率为80.3%,是中国网民的第二大互联网应用;同时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40583万人,手机网民使用率达到77.0%,是除手机即时通信以外的第二大手机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地,一段不起眼的网络视频,一篇表示质疑的文章,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都足以掀起一场舆论风暴,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网络可以让人快速成名,网络也能够让人快速地倒掉,网络舆论引导公共事件发展走向的能力越来越强。
由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催生的新媒体语境,其最大特点是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全民传播”特点。新媒体语境下,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传播者、诠释者乃至篡改者。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与网民的自发参与,就像正余弦波一样紧密地结合,推动着社会舆论不断向前发展。在新媒体所营造的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任意意见领袖所营造的一条舆论的正弦波,就必有一条群众自发参与的余弦波与其相对应。
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新媒体舆论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舆论的一些特征: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与意见汇聚的实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与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见表达的失范性与群体行为的极化性。这些特征,都对舆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此外,从新媒体舆论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特点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使社会舆论的生成、演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可以说,社会舆论的生成与强化,与新媒体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全媒体时代,很难区分不受媒介影响、呈原生态的舆论,也很难出现不产生舆论影响的媒介活动。总之,新媒体与舆论的生成已经天然的交融,新媒体成为舆论的发酵场,而舆论与公众参与行为的互动又推动媒介技术、媒介交互方式的进步。
二、新兴媒体舆论导向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媒体时代,有人欢呼网络已成为普通公民话语表达的理想平台,有人把網络视为公共生活民主化的“试验田”和“推进器”。然而,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个全开放的几乎没有任何管制的信息通道,也会给舆论导向带来负面效应。
由于网络传播的个人化和隐蔽性,使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无须像在传统媒体上承担责任,这无疑给某些居心叵测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传统的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和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使诸如色情、暴力、迷信和其他有害信息在网上泛滥: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复制,令虚假新闻在网上滋生蔓延。这些都对我们在网络传播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带来不利影响。
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处于深刻转型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但过度渲染其中的问题,比如渲染收入差距拉大,可能导致仇富心理;过度曝光腐败案件,可能导致仇官心理。如果一个国家的舆论导向只充满抱怨、指责、挑剔,甚至仇恨,非但无助于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舒缓,反而会造成更多的消极和对抗。
围绕近年发生的部分腐败案件或突发事件而引发的盲目、偏激、冲动、缺乏理智的网上舆论,一次又一次地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及其危害问题推到了人们的眼前,以至于有人惊呼:非理性已变成了网络舆论的主流。不原谅别人,是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声讨犯下错误的人,能够产生一种声张正义的快感。而在社交媒体上,这样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更加容易互相传染,无限放大。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种假托正义之名的集体情绪宣泄,越来越成为一种让人不安的可怕力量。
三、新闻记者应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是媒体的灵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作为媒体,不管是报纸、杂志、电视或网络,都不能因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作为公众声音,作为宣传喉舌,新闻记者更应该有大局观念,更有政治担当,更有责任意识,要自觉抵制错误观点,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在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表达权的同时要有义务、自觉意识地播出、刊登出更多的弘扬正气、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果的内容,不能因为这些内容带不来经济效益而放弃,我们的民众生活里不能总是充满着仇恨、背叛这样的词语。
作为新闻记者,不能受网络言论所左右,要以清醒的头脑看待事件,并能以维护国家利益宣扬正义为宗旨,在庞杂无序的信息中找到新闻的真实性,正确引导受众。相对于网络舆论,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信息反馈较慢,互动性差,但其显著特点是信息权威,群众信任度高。在网络舆论众说纷纭之时,主流媒体能有力地击溃传言,还原真相,及时澄清事实,正确地引导舆论,避免民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以讹传讹、散布谣言或同政府对抗。在公共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主流媒体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与舆论监督职能,力求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件的真相与本质。
网络媒体应积极自律,不能为了追求点击率而牺牲社会效益,不能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制造、纵容假新闻,不以煽情、刺激甚至是以捕风捉影、造假的方式招徕受众,不将未经核实的网民发布在论坛、博客、QQ中的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登载,坚持把新闻真实性作为立网之本。对目前就业、社保、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以及征地拆迁等热门话题,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形式报告、专家访谈、在线交流等形式进行引导。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要注意采用权威信息,引导有关方面在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引导网民理性思考。
媒体从业者应该有大局观念,做到既为党委、政府分忧,也为老百姓解愁。面对舆论热点事件,媒体要不失语、不乱语、讲技巧、会说话,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责任,客观报道事实真相,主动占领舆论引导主阵地。要站在维护党和人民群众利益高度,站在有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高度,主动化解矛盾,做到“会说话”,要钻研新闻规律,遵循受众的接受规律,让人信服,树立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即使是面对罪大恶极的罪人,我们也应该记得,他们有接受公平审判的权利。克制情绪是一种美德,原谅更加是一种美德。在每一次新闻热点事件中,但愿我们都能够不被心中的情绪裹挟,无论是悲伤还是愤怒,都能加以克制。在真相出来之前,冷静地等待真相。在真相出来之后,原谅,然后继续前行。
媒体核心价值 篇7
1 新媒体用户群规模大覆盖广,能大大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和覆盖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论通过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广泛的传播效果,使受众了解、掌握进而自觉践行。因此,在具体传播实践中,要注重在传统传播媒介不缺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体,在给受众提供学习、娱乐和信息交流服务的同时,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宣传和引导。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截至2014年底,在城市实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农村的通信村村通工程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3.5%。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全覆盖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化信息和网络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搭建了一个规模大覆盖广的用户平台。
在具体传播路径上,可以通过开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网站和专栏,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本质内涵、践行实效、典型人物、重要事件,创建价值观传承以及培育学习论坛等,运用文字、图片、动漫、影像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段,集思想性、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于一体,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满足受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众多网友习惯于通过手机获取社会和生活信息、交流自身感受的特点,充分开发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利用其互动性强、即时性传播的特性,结合实时新闻信息进行互动交流、跟帖评论,也是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与时俱进的一种彰显。
2 运用新媒体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全过程,能大大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也是明天的事业。运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更应该着眼于教育领域,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育。少年、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运用新媒体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从幼儿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去,是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形成全社会协力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注重单向传播,便于树立教师的权威,体现知识的价值。但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课堂节奏的沉闷和受教育者的厌倦。新媒体综合了传统单向传播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两方面的优势,在传播内容上使固有的东西经过信息技术的处理产生立体呈现的效果,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传播方式上通过评价、交流等即时互动设置,不仅使教育者及时了解教育传播的效果,也让受教育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参与感,在提高趣味性的基础上也增加了传播内容的感染力。
从纵向维度来讲,由于受教育个体在年龄、身体、心理和知识累积程度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性,需要在发挥新媒体渗透作用的过程中,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针对、分层次地融入到专门性的网络和视频教学内容的编写和教育当中,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横向维度来讲,每一门课程的教育内容都不仅仅是传授单纯的知识、定理、科学和技术,必然也包含着价值观的取向和养成,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新媒体手段,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门课程中,不仅有助于增强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也有助于实现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引导的全程融入。
3 运用新媒体强化价值引导,能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
在新媒体日益勃兴的时代,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也向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使信息传播、知识传递突破了时空间隔,全球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为世界各民族所共享,也接受着全球目光的审视。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的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化新坐标之中。伴随新媒体的传播,也有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他们对本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自卑心理,而对于西方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则极度崇拜,从现实生活到意识形态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西方化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中,注重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强化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舆论宣传和文化渗透,不仅是新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核心价值实现主流价值引导,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必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运用新媒体建立积极、主动的价值观传播意识,在开放的环境中引导社会和公民理性对待西方价值观。无论在传统封闭的社会里,还是现代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民族保持对自身价值观念的自信,都是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然而,自信并非妄自尊大。当自信膨胀到以为本民族的价值观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已臻于至善至美的价值观时,就有些盲目和夜郎自大了。如果在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社会里,这种过于自信是因为井底之蛙不知外界天高地厚的话,那么在现代开放的信息化社会里,就只能是自我欣赏式的闭目塞听了。拒绝外来信息不是自信的表现,相反,更多的是表现为拒绝比较的不自信。在与世界广泛交往的信息新媒体时代,必须以开放的胸怀,吸收世界各民族先进的东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宣传要运用新媒体加强中华传统优秀价值观和中国自身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的对外传播力度,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霸权,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毋庸置疑,新媒体是价值观传播的传声筒和放大器。针对在国际信息传播领域,西方价值观占据新媒体世界主导地位的现实,积极的态度是借助新媒体,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中国的声音传遍全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媒体上丰富而受人关注的重要资源。利用新媒体传播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时,既要保证核心价值观信息在传播活动中占据足够的份额,更要保证我们的价值观念信息在大众传媒活动中的质量。那些利用新媒体向世界展示我国落后的历史以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形成世界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不良刻板印象的做法应该坚决制止。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媒介,新媒体不但拥有传统口头传播和纸质媒介传播所具有的大部分特征,而且还具有传统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多功能和高效率特征。新媒体用户群规模大、覆盖广,能大大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和覆盖面;运用新媒体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全过程,能大大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运用新媒体强化价值引导,能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
媒体核心价值 篇8
大学图书馆首先是作为一种建筑形态而存在的,其成为学校文献保障及阅读中心的理念由来已久、地位根深蒂固,与教学、科研共同支撑和见证了大学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初,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大学院院长期间,就明确提出图书馆与教师队伍、教学设施设备一起,是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1]。大学图书馆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图书馆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价值,被称为“大学的心脏”[2]。凭借丰富的馆藏文献和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大学图书馆成为读书做学问的好去处。然而,当2010年全媒体阅读时代到来[3]不久,2011年一篇名为《2050年学术图书馆遗体解剖》的专题报告指出:学术图书馆将会独自死亡,且作为高校心脏的作用也将会被世界所遗忘[4],大学图书馆消亡论硝烟顿起。
1 全媒体阅读
1.1 文献、知识与全媒体
图书馆保存的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知识按其载体形态可分为存在于人脑中的主观知识和存在于人脑以外载体的客观知识。客观知识又可分为存在于人脑之外的体语(包括动作、手势、表情、姿态、舞蹈等)、实物(包括产品、模型、雕塑、文物、碑刻等)、口语(包括谈话、授课、讨论、唱歌等)和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标准、图谱、专利说明书、政府出版物等),而文献是客观知识最主要的载体。载体又称为媒体,是承载知识的媒介。发展迅猛的现代科技使媒介形态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纸质印刷媒介外,还有磁带、MP3、MP4、CD、光盘、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iPad等多种新兴数字媒介。
1.2 全媒体阅读
伴随着媒介的多样化,阅读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全媒体阅读是指同一知识内容通过纸质书刊、广播频率、电视电影、笔记本、博客、微博、社会网络、智能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所有阅读媒介同时呈现出来的阅读形态。同一知识内容能以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各种符号表现出来,相对于传统纸质阅读而言,阅读效果和阅读体验更加强烈。但全媒体阅读并不局限于单纯性的大而全,而是根据知识表现的侧重点对阅读方式恰当地取舍,读者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阅读习惯以及所处环境自由选择不同的阅读媒介来进行阅读。即读纸质图书是一种阅读,看互联网也是一种阅读,看手机也是一种阅读,听有声ebook也是一种阅读,甚至以人为“书”的Living Library[5]也可以是一种阅读。随着互联网、个人电脑和手机日益普及,智能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媒介以其方便易携带、双向交互性、时尚新潮等优点吸引了众多年轻读者,许多人的阅读习惯也因此而改变,阅读方式更多地由传统纸质阅读转向网络阅读、移动阅读等新兴数字阅读。
2 全媒体阅读时代的大学实体图书馆
在传统的大学实体图书馆中,收藏的纸质文献长期以来就占有较大的比重,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如采集、加工、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咨询等也主要是围绕着纸质文献来开展的。所以,当全媒体阅读时代到来时,当其中的数字阅读越来越盛行时,以收藏纸质文献为主的大学图书馆纸质书刊借阅率及实体图书馆读者到馆率年年走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全媒体阅读时代,网络已突破了大学图书馆的时空界限,数字阅读的强势崛起也让传统纸质文献阅读黯然失色。然而,不能只看到去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少,馆内各个服务场所人流日渐稀少,就认为实体图书馆再也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大学实体图书馆是不会因为纸质文献需求的减少而就此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决定大学实体图书馆存在与否的不是纸质文献,而是其作为大学常设机构的功能和效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事实上,大学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待开发资源,其内在的核心价值也尚未为大多数人辨识。
2.1 全媒体阅读时代的大学实体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大学图书馆不能没有实体空间,在全媒体阅读时代,图书馆场所的核心价值仍不可泯灭。
2.1.1 履行文献保障及教育职能必需的空间实体
图书馆实体空间在实体意义上可以分为藏书空间、公共空间、阅览空间、行政办公空间等几个区域[6]。无论对纸质还是数字文献,藏书空间在文献收藏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使是数字图书馆也基本上以实体图书馆为基础并最终由传统的实体图书馆来开展和实施的。全媒体阅读时代,全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实体图书馆在文献形态、阅读设备、设施环境的提供方面更是如虎添翼。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具有教育职能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由实物音像资料、IC咨询台、电子阅览区、音像视听区、大屏幕放映区和研讨小间等部分构成[7],并设有3400余席座位、无线和有线上网阅览区、文印服务区、报告厅、研读间/研讨间/大屏幕放映区预约系统、展览区/室等服务设施[8]。读者可以在同一实体空间内阅读纸质图书、看电视新闻、听讲座、查数据库文献、在网上咨询、利用触摸阅读机阅读数字报纸、看展览等,可以使用到各种先进的现代化设施,品味与时代同步的全新的阅读体验。
2.1.2 顺利进入阅读学习状态的充分场所
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对大学生读者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图书馆阅读空间里浓郁的学习氛围可以使个人较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从2010年一项大学生阅读心理问卷调查中了解到:阅读时喜欢选择的地方,多数大学生喜欢在图书馆内阅读[9]。很多读者喜爱到图书馆来,放弃在家中的舒适条件,是因为有着大量共性和相关度的读者群体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良性心理氛围,在读者阅读学习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0]。而这种氛围往往存在于读书气氛浓厚的实体图书馆,且这一功能不会因任何时代而有所改变。
2.1.3 建设学习型校园和书香校园的重要基地
中国图书馆学会于2004年下发《关于开展2004年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图书馆以各种形式,开展主题为“关注青少年阅读,开创精彩人生”的宣传活动[11],得到了大学图书馆的积极响应。其实,大学图书馆自成立起,读书活动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早在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就有革命家们通过读书活动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造就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12]。一个典型例子:2007—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奖”并在2010年获得“全民阅读基地”称号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从2007年开始至今,每年都要举办“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用以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校园文明风尚,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在公益性教育、文化传播、促进学习型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的作用。比如,2010年的活动内容主要有:鉴赏阅读———名著导读系列活动;开放阅读———北京市民走进高校图书馆活动;推荐阅读——名师推荐经典书目活动,配套征文活动和读书会活动;漂流阅读———好书漂流活动;数字阅读———校内外数字资源推介活动;数字资源专题讲座等[13]。
2.2 核心能力
核心价值的体现与核心能力紧密相连,核心能力是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独特的差别优势,是其他机构不可比拟、难以模仿和无法取代的能力。在全媒体阅读时代,要体现并提升大学图书馆实体空间的核心价值,就要从加强以下三项核心能力入手。
2.2.1 营销为王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全媒体时代,传播力往往决定影响力,而传播力通常又是由技术力决定的。应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包括手机、PDA、上网本、iPad,融合互联网,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全媒体营销,全面推进传播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把读者和用户重新吸引到大学实体图书馆中来。
以当今热门的被称为“自媒体”的微博媒体平台为例,在微博上发布活动信息、通知公告、宣传报道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进行图书推荐、回复问题,能起到宣传和推广图书馆的作用。据国内学者近期调查[14],我国大学图书馆在新浪注册的官方微博有156个,在其中45个认证用户中,粉丝数过千的有21个,但四千以上的只有3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粉丝数最多的广东外语外贸图书馆也只有5667人,而每个大学在校生至少一万人,因此仍需要扩大微博营销辐射面。
2.2.2 环境为王
“谁读懂时代,谁就把握未来,不适应,则消亡”,是同样适用于图书馆的一条法则。大学图书馆不能仅仅只做到吸引读者来实体空间,更重要的是抓住全媒体时代发展的机遇,创造全媒体阅读环境,更大地拓展实体图书馆发展的空间,从而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以移动图书馆体验全媒体阅读为例,南昌大学今年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开通试用超星移动图书馆[15]。全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型号手机、苹果iPad、超PAD、PSP等各种移动设备,登陆南昌大学移动图书馆主页,实现馆藏查询、续借、预约、挂失、到期提醒、热门书排行榜、咨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可阅读时事新闻、热门杂志、每天报纸、听书和学术视频;可依托云服务架构,查找和获取数字图书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期刊论文、报纸,以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中外文文献。
2.2.3 创新为王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全媒体技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信息辐射框架,国内大学图书馆纷纷立足于纸质媒介内容,利用技术创新传统纸质阅读服务模式,如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立体阅读”和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服务”数字化建设。
(1)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立体阅读”[17]:图书馆利用自己的设施条件和人才的综合性优势,融展览、讲座(含现场讲解)、演出(含影视纪录片播映)、组织读者进行相关文献阅读、与读者互动等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地灌输宣传主题的系列活动,主要的活动形式是观展览、听讲演、看电影、读名著、写心得等。
(2)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一项数字化建设“阅览室服务”[18]:通过网络将实体图书馆的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有机结合起来,设置9项与实体图书馆阅览室对应的数字阅览室服务模块,即图书光盘附件、外语中心音像资料、标准、专利、考研网站、招聘网站、新书推荐、报刊导读、读者须知等。各模块中又按功能细化服务项目,直接点击各服务项目即可看到所藏资料详细条目信息,并可以按“题名”、“索书号”、“日期”等进行在线查询。比如,“外语中心音像资料”模块中有视频资料、奥斯卡影片、外语光盘资料(含配套书)、外语音带资料、音带管理;“新书推荐”模块中有科技图书阅览室、社科图书阅览室、光盘签收查询、新书签收查询。
3 结束语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曾写过这样一段话:“随着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在网上安家,图书馆的服务一下子失去了原本最具魅力的人文体验,那种漫游于阅览室或书库之中探寻宝物的期待以及寻获的欣喜,那种由图书馆员亲切的回答或简练的操作而使知识之门洞开的感觉。”[16]事实将会证明,这样的体验和感觉不仅不会成为一去永逝的美好回忆,而会在因应而变的能力强化下,在全媒体阅读时代里重被上演,就让我们对之拭目以待。
摘要:全媒体阅读时代,大学图书馆消亡论硝烟弥漫。本文通过诠释大学图书馆实体空间的核心价值及能力,力图阐明大学实体图书馆在全媒体阅读时代继续存在的现实意义。
媒体核心价值 篇9
1 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1.1 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信息反馈及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需依赖于有效的传播方式, 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公众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新媒体的产生, 新媒体融合了较多的艺术形式, 包括影像、文字、图片、声音虚拟和人工智能等, 使数字式的语言推向一个更高的领域, 新媒体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采用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进行宣传, 即丰富了传播的途径, 又起到了传播的效果。新媒体传播效率高, 互动性强、信息反馈也及时, 通过新媒体这个载体,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网络文章、微博、微信等了解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或是微博中可以与大众进行互动交流。
1.2 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易于接受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主流媒体传播的政治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而且传播速度极快, 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快速普及最新的政策。很多人民群众都参与其中并进行宣传, 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才能使其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才能深入到人民群众内心。人民大众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把自己身边所见所闻的感人的故事, 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分享出去, 虽然缺少一定的专业性, 但是更易于让大众接受。
1.3 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实时化
由于新媒体具有双向互动性, 因而所有参与的人都是传播的策划者, 就算是一件小事, 经过新媒体的传播, 都极有可能成为全国性的热点话题。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实时化, 还可以实现人文精神的关怀, 比如雅安地震、温州动车事故等, 群众利用网络技术, 通过手机短信, 微博、微信、各种各样的网页贴吧等方式, 引起全国关注,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更是展示出社会的人文关怀。
2 促进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2.1 重视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
应重视提升监管新媒体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员工素质, 让工作人员掌握新媒体特点好对新媒体进行监督。群众在使用新媒体载体时, 可以进一步实现实名制个人注册, 这样方便政府部门监督掌握传播者的信息, 也就是要传播者对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在新媒体上可以建立公共参与的平台, 在线处理投诉、咨询政策、公众反馈等,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网络环境的满意度。同时重视加强网络监管部门的工作能力, 加强队伍建设, 引用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网络或是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就是在网络环境中, 利用相关的权利营造一个较好的网络环境,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做好前提准备。
2.2 新媒体在网络监督上遏制不良思想
在网络环境中, 利用新媒体的传播速度, 快速更新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 用法律形式巩固网络的道德建设, 在网络中也是一样的, 有了一定的行为准则, 道德准则, 就会让人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进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 要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督, 信息源是否可靠, 是否有人对此信息承担一定的责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舆论的监督者, 网络为大众提供一个互动平台, 大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建议交流, 对好的信息进行宣传与传播, 对于一些不良信息, 及时进行处理并投诉, 及时清理不良信息, 免得他人再度传播。网民可以依据自愿原则, 把一些正能量的故事传播到网络上, 让更多的网民观看, 这样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得以传播。
2.3 新媒体在节目内容形式上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
新媒体节目传播速度快, 信息容量大, 而且新媒体节目有大量固定的大众, 可以利用新媒体节目的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 形成一定的舆论话题。新媒体形式的节目不需要搜索, 就能直接观看, 人民大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还可以参与其中, 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比如在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中《爸爸去哪儿》, 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让观众对“爸爸带小孩”有一个新的认识, 这个节目引发了很多家长对孩子应该如何教育而进行谈论, 在不同的网页上、微博中、微信中等都看到了这样的讨论, 最后得出应该培养诚信、友爱、爱国等这样的孩子, 才是社会的希望, 国家的希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新媒体依靠着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一些弊端, 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互动性传播。新媒体数据库巨大、信息多, 而且传播的即时性强, 能及时有效的向人民大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当然, 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慎重的选择信息的宣传, 这就是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网络监督, 有效的遏制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 才能更好的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摘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自十八大以来, 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实践。当下中国信息技术发展快, 以网络为支点的新媒体异军突起, 因此, 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2个方面阐述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分析了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二是促进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与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宜修.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作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媒体核心价值 篇10
一、新媒体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
2013年1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手机网民4.2亿。其中, 大学生是新媒体工具的重要使用群体。新媒体已经像空气、阳光一样, 使当代大学生处于了“媒介化生存”状态。其传播的多样性、广泛的覆盖性、良好的交互性和便利的即时性, 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交流思想、传递情感、休闲娱乐、宣泄压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也让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别样生机。新媒体对大学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越条件。
(二)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了载体, 搭建了平台
相比高校以课堂、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载体而言, 新媒体有力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和建设水平。深受大学生喜爱的QQ空间、校园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社交网站、电子杂志、播客、IPTV (流媒体视频) 等新媒体形式, 具有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媒体工具都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运用新媒体各类载体和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随时随地进行, 并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亲切、自然的沟通, 改变了“我讲你听, 我说你做”的传统的教育模式, 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也能通过新媒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 可以快速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三) 新媒体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持
新媒体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态呈现主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内容,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 进行交互学习。而且也因新媒体内容资源更具有故事性、人情味和现场感, 也就更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对高校师生思想道德、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进而引发正向的连锁反应, 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二、运用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
(一) 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利用校园门户网站、手机微信、网络视频、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 做好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等的阐释宣传工作, 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广大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加强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自觉性, 诚信做人, 塑造全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二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利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博客、微博、播客、IPTV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微博文化中, 积极培育“网络大V”, 以微话题、微讲坛等形式,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二) 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要有效利用QQ空间、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网络视频、社交网站、播客等新媒体技术, 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和宣传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硬件设施及校园绿化美化、风景特色等自然环境文化的人文魅力, 培养师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爱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使广大师生在怡情冶性、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三) 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一是要以生动具体的新媒体形式积极普及率校园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知识, 增强广大师生的民主法制观念, 对师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引导和激励。二是依靠新媒体大力倡导依法治校理念, 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 维护师生的正当权益, 对学校的美政、善政通过新媒体予以宣传褒扬, 对学校不尽如人意的规章制度提出合进改进意见。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制度建设, 促进学校形成公正法治的凝聚合力。
(四) 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一是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读书研讨、学术讲座、科技竞赛之中, 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激情。二是利用新媒体组织、参与、分享高校的辩论赛、文艺晚会、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等, 深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到高校文娱体育活动中, 发挥文娱活动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参与广泛的优势, 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相关活动, 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三、构建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 努力优化高校新媒体运用环境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学习新媒体技术, 深刻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规律, 转变传统“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观念, 切实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新媒体宣传能力。此外,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作用, 在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 把新媒体变为改进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工具, 使高校校园文化符合“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
(二) 大力强化对高校新媒体舆情的引导监控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会因其中低俗不健康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传播科学真理, 宣传先进文化, 塑造美好心灵, 弘扬社会正气, 并通过培养网络正能量“意见领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媒体舆情, 争取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 与电信网络运营商合作, 积极开发高新新媒体监控软件, 强化技术监控能力。
(三) 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文化选择能力
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以专题讲座、新生手册、倡议书、文明公约、大型签名活动等方式, 将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素养融入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中, 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辨别分析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 有效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和用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内外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012.
[2]刘昌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闽江学院学报, 2012 (6) .
[3]罗明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3 (5) .
媒体核心价值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担当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61-02
一、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契机
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社交网站等都属于新媒体。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又公布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群体。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具有全天候、创新、互动、直观、虚拟,信息传播及时、信息海量等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新媒体信息主要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高校大学生,所以研究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的剖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上述目标,应当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作用和减小消除其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新媒体的全面开放性和参与性打破了时空限制。新媒体环境能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直接有效地满足人类自我实现的需要。大量信息,不同文化、思想,多元文化和观念以快捷和全方位覆盖的方式铺天盖地冲击大学生思想意识。通过网络大学生扩展了自身眼界、增长了知识;万事万物呈现在每个年轻的大学生面前,此外,大学生国际意识也在逐渐形成。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突破地域国度界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简便性、低成本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大学生效率观念和主动参与行为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培育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也在实践中塑造形成。网上交往没有权威,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为为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了契机,能使高校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新媒体的交互性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缺乏自信的人获得交往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从新媒体互动交往中获得自信,深刻感触到交往中的满足。大学生也会把这种自信和满足带到现实交往中。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受挫可以从新媒体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内心获得宽慰并不断增强面对生活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以人为本,尊重人并以人性化理念是新媒体为我们展现的人文环境。这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新媒体的个性化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条件,大学生提升了自身自觉意识。新时代教育越来越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正朝着平等、互动方向发展。新媒体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平等和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新媒体正好迎合了这个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面对新媒体时代环境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影响。海量繁杂的不良信息在社会中的泛滥尤其在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环境。因此就地对大学生科学的三观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在他们一生的成长道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介时代所产生的工具主义倾向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产生不良影响:当新媒体广泛渗透到到大众中时,原有的专业技术在新媒介时代冲击的浪潮中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这种转化在大学生中可能会表现为其对网络软件和计算机语言的热烈追逐,导致其精力的分散,这种追逐热背后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冷淡和对人文精神的忽视,从而不利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利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提高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态势为基础,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在高校的特殊成长环境,首先做到在内容方面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要做到积极创新机教育制健全和方法,继续利用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和契机:最后要注意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良影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一定要建立起来:只有综合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回归人才培养本质、要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就是要把大学生成人成才。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薪火相传必须要有一支坚实可靠的后备军。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做到创新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贯彻始终。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其次要积极构建有利于新媒体的平台。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法要不断与时俱进。回归人才培养本质、要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要防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科学知识化”和异化为“单向说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寻求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理念上不能忽视大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要“接地气”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现实生活中,大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多少人能准确回答,进一步如何践行就更加成为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所认同必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接地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避免“假、大、空”,要做到“三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每个人、每个小家庭就是幸福和谐的梦。要实现我们每个中国人怀揣的国家富强的梦就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每个人只有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优良品质,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才能使美好的愿望和梦想变为现实。
(三)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
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是科学运用核心价值体系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让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形成崇尚经典文化、重视文明风尚的社会风气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并自觉承担起继承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完成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文化软实力提升。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动力。
新媒体环境卓有成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大学生将其自觉内化,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教育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训练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提升大学生敏锐的政治感和鉴别力,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高校的思想宣传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日常养成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高雅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高格调的校园教育机制。通过教育教学,传播给大学生,从而完成文化的世代传承,并且在传播道德文化、政治与法制的同时,实现对社会文化的筛选、变革、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抓住契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段华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进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2〕罗爱军.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J].辽宁大学学报,2007(5).
〔3〕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
〔5〕袁祖社.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J].南开大学学报,2009(1).
〔6〕胡昂.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7).
〔7〕佟雪峰.品德的层次与德育的精英主义倾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刘晓虹.从群体原则到整体主义—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群己观探析[J].文史哲,2002(4).
〔9〕檀传宝.功利主义:中国德育的症候群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
〔10〕邱勤,袁云道德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7).
〔17〕段慧兰.德育观嬗变与德育话语更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
媒体核心价值 篇12
一、培养的基本要求
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一方面是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 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特征:
(一) 崇高性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崇高的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 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 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 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
(三) 民族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重要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具有其历史原因, 同时也是我国所特有的价值观体系。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
二、机遇与挑战
(一) 良好机遇
1. 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
搭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互动平台, 加速了先进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传播。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互动性和实践性。
2. 丰富了教育手段。
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多样性,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拓宽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渠道。论坛、E-mail等形式增强了隐蔽性, 能够更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 反映学生的心声, 为教师的教育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另一方面, 也增进了教师和学生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的深入到学生之中。
3. 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由以往的被动式学习逐渐转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 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的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 自行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寻求答案。由集体式的集中学习转向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二) 严峻挑战
1. 信息的交互性、参与性对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必然引发教学模式的变化。互联网下以信息化为主的教学模式, 导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危机。一方面, 学生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兴趣不高, 另一方面, 是对于互联网的浓厚兴趣。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如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移到互联网环境下的互动式教学, 是未来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向。
2. 互联网环境宽泛性的同时, 也存在相对的隐患。
互联网的开放性固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然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强的特点下, 一方面是内容更为丰富和宽泛, 另一方面, 是泥沙俱下的多元环境。这里的多元环境不单单是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更为主要的是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 例如封建迷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这里有炫富的拜金女、有封建迷信的各种所谓的大师、有偏激激进的言论和思想。而在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些不良思想的入侵, 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 信息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信息的虚拟性和隐秘性一方面增加了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产生, 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在参与中对于不良信息的判断和选择。甚至有的学生在互联网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对于价值观产生了动摇。隐秘性强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吐露心声, 另一方面, 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 对于众多的事物认识出现偏离。虚拟的环境下出现的是彼此的信任危机。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完善制度, 建立网络管理和监控机制
1. 国家主管部门应完善现代媒体政策法规建设。
2. 建立健全网络建设管理的监督和监控机制。
(二)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实现价值认同
(三)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功能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
(四) 加强舆论引导, 唱响文化主旋律
1. 加强阵地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校园文化, 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之中, 提升大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大学生网络舆论宣传队伍, 逐步促进其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颜小燕, 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02) :61-63.
[2]肖健平, 何如一, 贺志明.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J].华章, 2013 (09) :153.
[3]邓若伊, 蒋忠波.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基于五省市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9) :172-176.
[4]刘国华, 曹恒.现代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30-35.
[5]段丽娜.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作用及意义[J].新闻窗, 2012 (02) :103-104.
[6]张蓉蓉, 周惠玲, 潘平, 白林立.现代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信息距离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 2012 (04) :35-38+41.
[7]陈波.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以北京大学电视台为例[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2, Z1:42-44.
[8]余芝云.浅析新媒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2) :3+10.
[9]张蓉蓉, 白林立.利用现代媒体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152-155.
[10]郭强.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探析——以理工科大学生为视角[J].学理论, 2013 (11) :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