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齤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近期,院、科分别组织了对这一重要论述的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

识,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鼓舞人心的价值理想,是中国梦的核心。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创造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发展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都很重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多次强调这一价值目标。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

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爱国、敬业、诚齤信、友善,是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看似简单的8个字,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齤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及愿景;社会层面上的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层面的目标提供良好背景和立足点;公民层面的良好价值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促进并体现出社会及国家整体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这一重要论述,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 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有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完善。

联系自身实际,不论是作为公民个体,还是社会和国家的一员、党的一份子,要学习并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诚齤信友善,遵纪守法,传承民族传统美德,遵守医德,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及服务能力,学习组织、管理能力,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去,为党及国家奋斗目标、为中国梦而努力。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任何社会都需要核心价值,从当代

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迫切需要提炼出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主要因为:一是我国人口众多,需要核心价值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二是多元价值差异共存,需要核心价值来规范、引领和主导。三是价值缺失和偏离,需要核心价值来培育、强化和纠偏。核心价值包括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风尚三个部分。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后,十八大用三个“倡导”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述

核心价值观科学表述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核心价值观应当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和一切组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针对性、规范性和约束性。如果只对部分人、部分组织起作用,不能称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任何只针对部分人的价值、章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而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必须是适合所有公民的。第二,这些概念应当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不能有高有低。现在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的四个词都是同一个层次,都很整齐,讲的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同时又深刻把握了这一层面的实质和核心。第三,在对外交往中能够准确地翻译成外文而没有歧义。这一点在传播中国文化、加强对外交流、树立中国形象等方面至关重要。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这三个条件,具备这三个特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琢后提出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国家带领人民走向富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

态文明方面入手走向全面文明,同时,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五十六个民族都应当是和谐的整体,这是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极其重要。

关于自由。自由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状态。这里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和界限的。自由既是个人对自觉、自愿、自主的意志与行为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整个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尊重自由、追求自由、保护自由,让个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现实诉求。共产党人对自由同样怀有崇高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之一,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到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都把自由作为崇高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就很强调“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自由作为终极追求、最高原则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都有表述。十八大把自由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提出来,可以说是进一步向全世界宣示,自由并不是资产阶级专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光是追求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也把自由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

关于平等。人与人是平等的,城里人、乡下人,健康人、残疾人,男人、女人,成年人、儿童,干部、群众,这个组织的人和那个组织的人,所有人都应当是平等的。在人际关系上平等,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上也要追求平等,比如统一的分配尺度,具有同样的就业机会、受教育的机会、接受社会必要援助的权利等等。现在我们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实现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就业等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体现了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向来把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视为自己的宝贵财富,历来如此。无

论是自由还是平等,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先贤们作为一种理想状态、理想社会提出来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自由平等有它更加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和含义,就是马克思讲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关于公正。社会有四大公正保障体系:一是行政公正,就是政府机关和一切具备承担行政职能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应当提供公正。二是舆论公正,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兴传媒,都应当提供公正的舆论。尤其是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对一些矛盾纠纷的评价,应当给予公正的报道和评价。三是仲裁公正,是比舆论公正要强、但比司法公正要弱的一种公正,专门由仲裁机构来提供。最后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最后和最高的公正,是纠正一切不公正行为的最高裁判。每一个公正都很重要,一切政府机构和带有行政职能的企事业单位和组织都应当公正地为社会服务,公

正地提供平等机会。同时,不公正的现象总是难免的,仲裁、舆论、司法等一切担负着裁决矛盾纠纷的部门,应该公正地予以裁决。公正的 依据,一是道德,二是惯例,三是法律。一个社会具备了公正,这个社会从投资来讲就是一个好的投资环境,从生存来讲就是好的生存环境,从成才来讲就是好的成长环境。

关于法治。法治,就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违法难究的状况,到现在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建设了一套健全的司法机构,培训了一批素质越来越高的司法队伍。与此同时,大力推行法治政府建设。围绕行政行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不用讳言,法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对法治的误解,以为法治就是用法律去治理民众,治理公众。实际上法治首先是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一切权力

都应该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运行。因此,法治最重要的就是依法行政,依法施法,对于公民来说就是知法守法,这几个方面要结合起来。其中,尤其要注意程序合法,这是任何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个人方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提炼得非常全面,包含了对国家、对职业、对事情、对他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这四个方面的实现,是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

当然,上面所讲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这种构思,从设计到理解都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国家要和谐,个人就不要和谐,更不是说社会不要和谐。三个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总体来说,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每一个方面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具有规定性、规范性和导向性。

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

成核心价值风尚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紧接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来落实形成核心价值风尚。核心价值风尚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被普遍认同接受,被普遍追求实践,普遍体现在个人言行和人际关系上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风尚就在社会风气当中,但风尚是一种相对先进的、带有示范性的社会风气。如果没有核心价值风尚,无论是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核心价值观,都很容易落空。所以,核心价值不仅仅是理论体系、观念体系,还包括从理念到实践的整个过程。因此,完整的核心价值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形成核心价值风尚为落脚点。

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风尚呢?

第一,学习教育。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之中。各级党组织都要把核心价值观纳入行为规范,党员干部模范带头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都应遵从的,要全国人民做到的,共产党员应该先做好。所有公众人物都要身体力行,比如领导干部、文艺体育明星,都要带头实践核心价值观,树立好的典范和榜样。

第二,分别要求。就是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组织提出落实的重点要求。对个人来讲,重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比如践行诚信,官员的诚信就是为民造福,教师的诚信就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医生的诚信就是救死扶伤。对于各级党政领导,带领人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他们的使命,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地方领导人带领本地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省市区。管理社会,则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第三,扬善惩恶。就是说,凡是违背核心价值的,社会应当及时作出反应。一切没有道德的行为,一切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都应当有人及时批评、制止,必要时有所斗争。而对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应当及时表彰,应当立为典型,树为榜样。比如那些见义勇为的人,可以说是实践核心价值观最好的人,不能让他们流血再流泪。那些扶老太太反而被诬陷、被状告的人,在任何法庭上都应该是赢家;如被判输,这样的逆向激励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伤害很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实践、贯彻落实,是一个需要全民努力、各方实践、精心呵护的长久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得到实现之时,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美丽中国更加靓丽之日。广义的美丽中国不只是一个生态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落地,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值得我们

花气力去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使我国正在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正在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生产力会进一步被激发出来,中国会更加繁荣富强,天会更蓝,地会更绿,水会更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逐步落地,将使社会更加文明美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青龙镇乐泉中心完小陈友权

近日,我校在校长的组织下,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进步,有了一定的收获,现就所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点滴体会: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

意义。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

在2014年11月8日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我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掌握五项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

方向。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理想是有层次的。

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五、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在2014年“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

尚的一面旗帜。

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的是教书与育人的任务,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爱

国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淡泊名利,传承文明,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要向一切不良的现象敢于说不,要向学生不断灌输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要时刻提醒自己,今天你为学校,为社会都干了些什么?你准备怎样发展,你今天又主动学习了吗?你对得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吗?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观念?它有哪些内容?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知道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看了一下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

在这里知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

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梦是离不开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我们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意识。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的价值观影响和支配,它是行动的指南。是我们在为人处事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来维系和支持,这个核心居于主导地位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突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在指在人类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普遍认同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不受民族种族国家差别的左右。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发展的主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现代公众意识,现代公众意识应

该包括社会主义人权,道德,法制和谐等重要理念。从价值认同的角度来理解它,应包括意识形态认同,情感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认同和道德认同的有机结合。一是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公众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信仰,而信仰在人的发展中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和价值追求,驱动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是社会理想认同,社会理想是人民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动取向。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认同。四是道德认同,道德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对经济活动起反作用。作为行为规范,道德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集中体现,反映着社会主义的精神价值和体系。

运用到我们当代大学生及我们所在的大学校园里,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把学校德育工作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积极贯彻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德育优先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充分发挥学生价值观教育主渠道功能和优势,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学校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行动有效,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加强提高德育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队伍建设,强化学校人文精神,神话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扎实各项教育改革。第二,把课堂教育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使学生直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广泛的深入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深

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在教师群体中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共事业,把教师职业的高尚散发在社会的各个角度,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校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相结合。学校应当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的结合,充分利用校外一切相关力量形成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合力,共同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思想文化活动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并存局面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扩展文化创新的视野,抓牢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

姓名:徐晓飞

班级:艺术与传媒学院行管1101班

***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月池小学:李莉

近日学校开展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当代教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

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继续迈大步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适应当今我国发展趋势的又一次精神力量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

同时,我也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

~ 26 ~

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其中,忠诚教育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关爱学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为人师表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严谨治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保证。

一、忠诚教育

将“忠诚”列于首位,这是由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做到了“忠诚”,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去教师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教育事业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

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

二、关爱学生

~ 27 ~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关爱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宽容相对;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同时关注孩子的生活、爱好和习性……走进孩子的心灵,跟孩子的心灵亲密接触。

三、教书育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要以培养真正的人,~ 28 ~

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四、为人师表

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五、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就是治学一心一意,就是治学鞠躬尽瘁!是一种对教学的钻研,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它是在自觉意识形态下逐渐形成的。“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9 ~

这是一名“严谨治学”的教师必备思想和品质之一。“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是“严谨治学”的又一重要内容。勤学、勤思、勤动笔,努力让自己成为严谨治学的好教师吧!

学习了教师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教学道路更加指明了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好好教书育人吧,力争无愧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学生!

~ 30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报告之所以作三层次的区分, 是要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从国家层面看, 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 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 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将这一战略任务引向深入的重要举措, 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 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凝聚力量、达成共识、提升价值的有效途径。[1]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 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指导理论、共同理想, 还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念, 都包含着共同的基本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贯通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确定核心价值观就能够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更为集中的价值基础、目标和导向, 就能够使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更为凝炼的价值内涵、符号和表达。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 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 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必将进一步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凝聚到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上来, 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理想信念既是人民主体的利益需求也是价值需求;既需要人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也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指出精神价值归宿;既包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 也需要我们每个公民自觉地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于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其次,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和紧迫需要。

社会思潮从其影响的社会层面看, 主要以学术思潮、政治思潮、民间思潮三种形式出现。它是促进社会发展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正确的、先进的社会思潮如“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当前的改革开放思潮等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错误的社会思潮则是阻碍改革开放和社会前进的绊脚石。社会共识也称社会合意, 即社会成员对社会事务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下去, 需要该社会成员对社会有一种“共识”, 即对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事物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认识。社会共识包含多个层面的内容, 它可以为生活在同一社会之中的人们提供背景或知识, 从而减少沟通障碍, 增大交往成效, 促进社会资本的广泛形成。[2]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加速期, 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 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并存, 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 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凝聚起来、团结起来, 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非常紧迫。

再次,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挑战, 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软实力, 实际上就是讲文化实力, 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具体软实力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及凝聚力。它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 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的影响, 甚至还包括语言, 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 一种美感, 一种魅力。

中国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魅力, 它和世界的文化价值核心观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这是避免不了的。在西方各国开始面对中国文化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 这是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可。今天, 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发展中大国地位和世界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还不相适应。同时, 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在多年的发展中, 西方国家已经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假想敌, 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威胁, 以致于各种对于中国打压理论纷纷出台, 其中西方研究者抛出的文明冲突论最为代表。其描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如果和伊斯兰文明结合共同对抗西方, 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西方国家出台了很多打压中国的策略。今天,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 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 不断从时代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 有利于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 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只有积极地宣传中国文化,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才能先一步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发展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在当前国际形势下,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益频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 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 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迫切要求。[3]

总之, 我们应当汲取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一切优秀成果, 包括价值观念方面的优秀成果, 要把这二十四个字的核心价值观, 融入到国民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 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要体现到精神产品创作传播等方面, 体现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代传播体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进一步大众化、普及化。注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爱岗敬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同自觉履行党员公民的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结合起来, 自觉地用核心价值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评价体系, 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 建立各种制度体系包括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长效机制等使之成为制度和约束社会各种行为的框架。同时还要树立一批坚持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和榜样, 使人们见贤思齐, 学有榜样。

参考文献

[1]颜晓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N].天津日报, 2012-12-17.

[2]李子林.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湖北日报, 2012-12-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一是重视榜样的作用;二是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40-02

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冲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理论偏见,提出了三元交互理论。他认为影响学习的三个因素是人的行为与内部因素和环境影响,这些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因素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行为的影响力是各不相同的。环境因素可能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有时行为或者认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这三个因素中,班杜拉特别注重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正是基于这种因果决定模式,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体验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获得,后一种是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他强调人类不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而且是环境的积极塑造者,人们不是单纯的对外部事件做出应答的有机体,而是一个自我组织的、积极进取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主体。

(一)观察学习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时常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阶段又存在一系列变量对其产生影响。在注意过程,观察者面对多种示范的各种影响,何种事物成为观察的对象,即取决于示范活动本身的特点,也取决于观察者本身的特点、过去的经验与当时的意愿,所以,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中,示范者即榜样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他极可能是符合社会道德的代表,也可能是不符合社会的行为。在保持阶段,观察者利用符号进行编码的能力、他的认知组织和练习活动都是很重要的变量。在动作再现阶段,时常因为复现时自我观察和他人矫正时给予的反馈而变化。在动机阶段,也会受到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制约。

(二)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也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关注。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的改变都要通过个体的把握感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达到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它不是实际行为本身。除了个人的自我效能外,还提出了集体效能。集体效能不是个体属性的总和,而是个体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所创造的一种突显的属性。自我效能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所以,班杜拉主张奖励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力量,强调自我效能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对今天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许多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二 社会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启示

(一)重视榜样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方式揭示和论证了榜样示范在人们的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理。正如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说的,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进入心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不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将这些观念外显的过程中,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生动事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直观的诠释,这种诠释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标准。然而,榜样的教育作用不是无条件的产生。

榜样的影响力的基础是模仿。众多的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仿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习方式。人不仅模仿外在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都有可能来源于模仿。这也是榜样的示范价值。但在榜样的教育中,不止于对榜样人物的具体行为样式,更多的是从这些具体行为样式中领悟到其中的道德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无穷的影响力是一种自然的渗透过程,其教育效果依赖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过程。不管榜样的何种价值的实现,都需要经历大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发展到对榜样行为的仿效和对榜样精神的践行过程。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对榜样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知是行的基础,要让大学生认真地解读榜样行为的表现,以及这种行为背后隐含的精神内容。遵循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以及感知规律,将榜样的照片以及事迹以一种对比、增强新意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通过录像、影视、幻灯等媒介来直观地呈现,也可以通过榜样人物出现在现场进行演讲和报告。通过这些真实、详尽、形象化的方式完整地呈现了榜样,使得大学生对榜样行为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次,讲述榜样及其行为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的正确性、崇高性的认识历程,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榜样的成长环境、榜样经历的考验,更增添榜样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从而拉近与榜样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大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撼并愿意以榜样的行为和精神内容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

最后,在进行榜样教育时,一定要认真选择跟大学生相似的榜样,只有得到大学生认可的榜样才能被他们接受、认可乃至效仿。一般来讲,越是能让大学生产生敬佩、亲切和依赖的影响有着无限的张力。同时,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不要一味地提供正面的榜樣,适当的一些反面榜样同样能够发挥警示和矫正的功能。

(二)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它是一种信念,是主体自我以自身为对象的参照思维形式之一,是对自己能力的感知、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评估。它影响个体动机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主体的行为和环境选择、行为的坚持性、行为努力程度及行为成就。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环境,努力克服困难,坚持更长的时间。因而,作为自我参照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和控制着大学生把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转化为合适的行动的认知、动机、情感过程。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其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也能展现更强的意志力,更能表现出对价值观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信心的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会勇于接受并会努力在实践中践行价值观。二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面对困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积极乐观的大学生会更加努力,相信价值观的正确性,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碶而不舍,不轻易放弃。三是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抱消极态度的大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可能的失败或者曾有的不利结果,从而容易体验到焦虑和紧张;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关注情境,将注意力集中在明确的任务上,适当挑战性的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努力。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能感呢。

1 亲历的成功性经验

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是自己亲自经历的成功经验。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尽量安排参加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践行价值观的社会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另一方,在偶然遭遇失败时,教师和同学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适当的意志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次任务的难度,如果感觉到适当高的难度经过了自己一定的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这会更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榜样的替代性经验

班杜拉认为,在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的过程中,个体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期待,进而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获得了成功,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然,看到与自己能力相仿的同学的失败,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

3 语言说服

语言说服包括他人说服性质的鼓励、建议、告诫、劝告以及暗示语言,是提升大学生对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信念的方式。当大学生面临困境,正积极克服困难时,如果有重要人物如班主任向他表达自己对他的信任和积极的评价,会适当地增强大学生的效能感。

4 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会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因素如缺乏能力。因而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改变其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参与一项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归因;其次在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归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最后是在归因训练中,要给与大学生积极肯定的归因反馈,帮助学生寻找到有意义的归因,而并不一定是成败的真正原因。同时配以适当的学习策略的指导,反复训练,直至形成稳定的归因倾向为止。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4

我集中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现就所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点滴体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作为一个教育战线最前沿的一线教师,而从踏上从教之路的那一刻开始,也就决定了我教师生涯前进的方向和价值追求。我认为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

这反映了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一、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科学认识、准确把握这个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内容丰富,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加强民盟自身建设,统一思想认识。

民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思想建设和各项盟务实践当中,融入自身建设全过程和各项履行职能的实践之中。要通过开展国情和形势任务教育,引导盟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理解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看待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理顺情绪,增强信心。我们朔州民盟近年来多次召开会议,及时传达中央、省、市精神,并号召盟员学习“右玉精神”,举办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演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起到了鼓舞人心、增强组织凝聚力的作用。要加强对民盟优良传统的教育,深入开展政治交接思想教育活动。用老一辈盟员政治坚定、作风正派、求真务实、敢进诤言、与党密切合作的传统精神引导新一代盟员。要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以参政议政的实效树立民盟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形象。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民盟中央提出的“四同”理念引导盟员。“同盟、同志、同心、同德”既可以作为民盟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在组织、政治、思想、道德不同层次上的目标定位,也可以作为民盟引领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值得大力宣传、充实和推广。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统一思想、才能自觉投身到政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做到与中国共产党思想同心、理论同源、政治同向和目标同一。

三、要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上。

参政议政是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是衡量参政党政治价值、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也是我国政党政权关系、政党功能和作用的集中体现。在参政议政工作方面,要紧密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等主题提建议,想办法。同时树立参政为民,以人民利益为参政议政的导向。反映民声、敢讲真话、敢进诤言。我们民盟朔州市委紧密围绕民生民安问题,就发展经济、交通、教育、卫生、环保等热点问题,反映人民群众意见,提交政协大会发言,委员提案等。通过参政议政工作,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为政府建言献策,为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引导盟员在本岗位建功立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一、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

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如下所述是我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当中平凡的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供同仁参考。

一、言传身教,用楷模形象感召学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固然,许多事情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处事态度无不影响到学生,天长日久,这种影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例如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的楷模,以良好的人格形象感召学生,于平凡的琐碎事情中向学生源源不断地传递正能量。

我曾多次承担小学新生班级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工作,自始至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立身之本,时刻做好学生的表率,用真情召唤那些幼小的心灵。课堂上有时需要学生亲自板书,若碰到个矮的学生够不着黑板,“来,老师帮你一把。”我就抱起学生往黑板上写字。操场上有谁不小心摔倒了,我会迎上去扶起来说:“没关系,坚强些。”帮他拍掉沾在身上的尘土。冬天一到,有的学生手冻僵了,笔也握不住了,我便端来热水,好让他们暖暖手。长期的实践让我体会到教师本身就是德育的活教材,也是德育的宝贵资源,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材都具备教育的随机性、灵活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育人价值的素材,信手拈来即教材,随机创设教育情境,言传身教,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熏陶学生。

二、从小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这就是说,从小开始就要抓紧抓好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儿童的天性。因为童年是一个人蕴藏着巨大而丰富的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期,没有良好的早期教育,就没有人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做好初级阶段的德育工作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所在。学校是实施系统德育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所以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就要抓好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遵守的细则,就要反复督查,反复矫正,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切忌一讲了之,一蹴而就,更不可信马由缰,放任自流。

例如,我所在的甘肃省镇原县孟坝镇峁合小学自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以来,首先从抓好就餐秩序和讲究卫生开始,要求各级学生做到“两净三整齐”,就餐前后手净餐具净,去餐厅带队整齐,打饭排队整齐,回教室归队整齐。经过我们坚持齐抓共管,如今全校低、高年级学生都能自洗自管餐具,自觉遵守和维护就餐秩序。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制订内容上要讲求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要讲求细化和固化,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参与实际活动当中获取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信念。古人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依据培养目标,把大课题梳理成寓于生活当中的小细则,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易懂易做,要求学生操守的行为规范,就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直至成为个人习惯。

三、利用资源,拓宽育人空间

充分开发和利用现行品德课程的社会资源、生活资源、自然资源和校本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做法,仅靠一本书、一支笔和一张嘴总不能满足于儿童获取道德体验和情感教育的全面需要。教师要注重把德育载体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将教材形式从静态向动态转化,把学生活动从照本读写向亲身经历引导,随机创设育人情境,拓宽育人空间,让学生在亲历喜闻乐见、好做愿为的有益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感化。手头教材俯拾即是,例如,一次体育课上,几名小学生聚在操场墙根下,津津有味地谈论什么事,顷刻有许多同学被吸引过去,我就近一看,原来他们正在围观蚂蚁搬家。一群小蚂蚁似乎受命执行紧急搬运任务,往返匆匆,不停奔波,看不出有谁消极偷懒,那种踏实卖力的样子实在感人。我也随着同学们凑“热闹”,即席插入新的话题:“你们从蚂蚁搬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热议起来,有的说:“蚂蚁个个爱劳动。”有的说:“蚂蚁还会讲秩序。”有的说:“蚂蚁还知道帮助别人。”你一言他一语,不一而足,说得合情合理,我都予以赞赏。体育课上一个意外的小插曲竟引发学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他们从蚂蚁搬家的事例中受到如何做人的启迪。现实环境永远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获取道德感受和触发审美情趣的策源地,永远是德育的大课堂。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品德教学的研究者、德育资源的开发者,贵在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在抓好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德育资源,搭建多方位育人平台,构建新的品德课程教材体系,形成个性化德育工作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 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我认为作为政工师,其必须从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与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是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体现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维系国家统一。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代共产党人也需要一种精神,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和殖民主义屈辱。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祖国重新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凝神聚力的精神支柱。

二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的。民族精神的發展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汲取一切先进科学的精神营养并充实到自己的民族精神宝库之中,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括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讲求效益的精神,奋勇争先的精神。中国人民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代。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自觉提高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群众。

除了理论的学习外,我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周围的先进人物学习,包括每个系统、每个单位的先进人物,要学习他们牢记宗旨、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虽然先进典型身处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把实践党的先进性要求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旗增辉、为党的形象添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政工师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将是一次精神洗礼,将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在新的形势下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宝供物流物流管理模式下一篇:直播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