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途径

2024-10-12

多元化途径(通用10篇)

多元化途径 篇1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 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语言。我国疆域广阔, 民族众多,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受到方言、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普通话往往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导致发音的不准确。播音主持发声教学的目的, 就是要规范普通话的发音, 训练主持人情感传递的技巧。在教学当中纯理论化的教学是不可能满足教学要求的, 所以一定要创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一、创建适合播音发声教学的环境

(一) 模拟节目现场

播音发声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 声音在环境、气息、咬字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信息。在面对话筒时, 如何保证自己的发音质量是有技巧可循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多安排模拟性质的实训活动, 这种具有一定真实性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 让学生认识到教学的实际意义。这种面对观众的练习, 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 消除学生消极紧张的状态, 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 让学生多动口

良好的发声状态需要大量的日常练习, 课堂时间有限, 课后练习是提高发声质量的重点, 只有大量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质的改变。在课堂上组织分组练习, 这种分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 综合发展。

(三) 创造构建主义学习环境

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就是一个具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种观点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 有利于学生吸收和分析不同的观点, 在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交流, 课下要求学生定期练习, 多加阅读, 收看优秀的电视节目。一方面是学习各种专业论文, 提高理论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是向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学习。通过这两方面的学习, 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对电视节目的鉴赏能力以及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一) 提高学生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能力

学生的自我监控就是说学生在课后的练习过程中, 能够纠正自身错误, 这是发挥学生能动性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我的监听和反馈, 及时发现错误, 调整发音, 从而提高发声的准确性。这既是提高学生能动性的表现, 也是课后发声练习的目的。

(二)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 才能够提出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一方面来自于课下的预习, 另一方面来自于课堂的学习。问题产生后, 学生通常会对问题进行反复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对以往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在和老师同学商讨的过程中也能够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将具体形象用于教学中

(一) 采用比喻化的讲解

播音发声教学较为枯燥, 理论知识难以理解, 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 就能够避开生硬的理论味。声音在口腔中集散, 来去匆匆, 而肌肉和肌骨就像是灵活的屏风, 控制着声音的活动。这种形象化的表述, 容易记忆也容易理解。

(二) 使用图片解说

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关于发音部位的说明。采用图片解说的方式, 相对而言更加明确生动, 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发音部位, 方便发声练习。

(三) 调动多方面的艺术形式

比如歌唱、表演、话剧等艺术形式和语言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学习, 能够辅助播音发声的学习。歌唱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语言传递过程, 在说清楚的基础上, 添加了韵律变化, 传递出或明快或哀伤的情感。这一点与播音发声具有相通之处,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声域, 在歌唱中体会吐字和归音的唇舌变化,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发声方法。影视表演和播音主持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两者都是面对话筒和镜头, 属于一种角色扮演的艺术, 要求自然和生活化。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影视剧中经典的对白进行训练, 能够提高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播音发声教学课程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必修课程, 也是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必修课程。在播音发声教学过程中, 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多元化的播音发声教学方式, 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业界从业人员的不断摸索, 也需要教学研究工作者坚持不懈的深入探讨。

摘要: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 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常用载体。在广播电视节目中, 主持人必须通过普通话这一载体将不同的信息、情感传递给受众, 播音发声则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基础。播音发声教学是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必修课程, 现在的播音发声教学方式略显单一, 如何实现多元化教学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普通话,播音发声,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梁云.从法国新闻名校实践教学谈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青年与社会, 2012 (04)

[2]赵俐.语言用声能力的唤醒与充实——播音主持发声教学法探讨[J].现代传播, 2010 (08)

[3]彭晓燕.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播音发声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6)

[4]杨小锋.播音发声的声音位置及其他——与王祖明先生商榷[J].新闻界, 2011 (02)

多元化途径 篇2

高中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高中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起点水平与人才培养层次。教学评价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要素,对教学整体功能的优化有着直接影响。传统以分为本的终结性、选拔性评价机制在理念与方法方面都以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该具备社么样的原则;如何实现多元化的评价途径;是值得我们每位高中教育教学者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二、課堂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合理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指导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就是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活动朝向预期目的发展。指导性原则能够使教师、学生双方明确课堂教学活动目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认知策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管理效率。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方法与标准的确定应以学科特点为基础。设计评价计划与方案应遵循当前教育方针、新课程标准要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规律与原理。紧密结合影响课堂教学的相关指标。做到指标权重合理分配、标准界限明确、具有较强的信度,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公正。

3.发展性原则。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变“以学论教”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评价最终目标。

4.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评价要包含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所有相关因素。具有全局性、整体性意识。教学评价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业成绩的高低,更应关注其良好品格、习惯、情感、态度的形成与评价。

5.可操作原则。即评价的方法、手段要方便简明。易于实际操作。

6.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的信息来源、评价主体应多样化。充分利用各方面评价资源,完善评价体系。

(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

1.评价主体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课堂教学评价应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方式,探求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他人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师自我评价,可以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行为进行反思。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强化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及管理方式,了解自身实际差距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管理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寻求独立于课堂教学活动外的教学评价体,如学校管理者、其他教师、家长等。多种评价主体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评价多元化是指评价不应单纯以知识灌输、学生学业成绩为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应广泛涉及知识技能、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心理发展多方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意志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品德等也都应纳入评价内容。另外,要突破评价仅以学生智力发展为标准的局限,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

3.评价目标方面。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体验,实现课堂评价客观化、公正化。多运用引导性、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4.评价方式方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书面与口头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每种评价方式都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保证评价公正客观、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程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Special erring Webster.INC, 1986:137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19):3-8.

[4]田惠生等.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32.

[5]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26.

[6]李保强.教师课堂管理的结构性指标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1(9):41-43.

[7]向延华.论课堂教学管理[J].中国教育学刊,2002(5):41-42.

[8]月顾援.课堂管理诌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41-46.

[9][美] Vernon F. Jones and Louise S. Jones.方彤译.全面课堂管理 [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8).

[10][美] Edmund Emmer. Classroom Management Improvement Study [M].Texas: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1993:89-93.

[11]聂桂兰,张霭云.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理性思考[J].修辞学习,2008(1).

高校档案馆多元化发展途径探析 篇3

一、建立多元化的馆藏体系

1. 拓宽归档渠道, 健全档案门类。

在信息时代, 档案形成主体日益多元化, 档案门类、载体不断丰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机构要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 归档的文件材料应包括纸质、电子、照 (胶) 片、录像 (录音) 带等各种载体形式。高校档案馆要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 必须拓宽归档渠道, 健全档案门类, 不仅要把本校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纳入归档范围, 而且要走出校门, 面向社会, 积极征集富有地方特色档案、民间珍贵资料、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及有利用价值民生档案, 大力挖掘多元化的档案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丰富馆藏, 最大限度地做好档案的利用工作。

2. 利用现代化技术, 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档案管理、存储、利用方式的改革提供了积极的条件和保证,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只有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高速扫描、光盘存储等技术手段, 将馆藏传统介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具有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 全面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 才能突破传统的档案工作服务方式, 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3. 优化馆藏结构, 整合信息资源。

高校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载体是多样性的, 要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全方位需求, 就需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分散化、多样性的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集成, 使多种类型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元化馆藏体系, 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高效检索和方便利用, 使利用者能够方便、快捷、无缝地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

二、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 档案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高校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确保高校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必须树立“面向学校、服务教学, 面向社会、服务公众, 面向未来、服务当前”的工作理念, 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型向现代化方式转变, 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管理模式由手工操作向现代化方式转变。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使档案工作的外延更加广泛、内涵不断丰富, 对档案管理方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档案管理模式必须由手工操作向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转变, 才能适应新时期档案信息储存和处理数字化, 收集与传递网络化的多元化需要。

2. 管理手段由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档案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传统行政的档案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因此, 档案管理手段应由传统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高校档案馆要严格按照《档案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推动档案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 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 管理人员由专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应当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 具备档案业务知识和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现代化管理技能。”档案管理人员要适应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 就必须由专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努力学习新知识, 掌握现代先进技术, 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和科技管理能力, 真正成为档案信息的导航员和知识创新的创造者。

三、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机制

1. 解放思想, 拓宽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以人为本, 服务民生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服务大局的一个新亮点。在新形势下, 高校档案馆要解放思想, 创新服务思路, 不断拓展档案工作服务领域, 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机制, 推进高校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建设, 使高校档案馆在成为承载本校历史、记录本校现实的宝库的同时, 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档案信息服务。

2. 挖掘档案资源, 充分发挥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开展档案宣传工作, 有条件的高校档案机构, 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些规定进一步将档案馆的宣传教育功能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 许多高校档案馆利用馆藏资源, 经常性地举办各种主题、形式的展览, 大力开展档案宣传工作, 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有些档案馆还承担了校史博物馆、展览馆的建设工作, 有的已被列为省级甚至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为展现高校文化、提炼高校精神品质、以史育人的重要阵地。

3. 搭建网络平台, 充分发挥档案服务于民的作用。

多元化途径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卡尔·李卜克内西曾经说过:“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1]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高校只有坚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掌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重思政课实践训练,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当代大学生兼有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从而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许多大学生呈现出“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双重思想特点。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思想方面的问题。如:有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些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意识在逐步弱化,心理素质欠佳。在各种竞争、压力和挫折之下,自杀、自残事件屡见报端;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团结协作观念较差。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关注短期的自身的利益较多,远大的志向理想较为缺乏;部分大学生辨别能力,创新精神不强;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部分大学生法治观念仍要提高。虽然每所高校都开设有法律知识课程,按说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应该较丰富,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大学生学法不懂法,懂法不守法,懂法不用法,大学生犯罪率逐渐上升等。[2]

2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凸显出它的不足。

第一,单一强调政治功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过于单一强调政治功能,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社会政治的工具,而忽视了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第二,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甚至造成潜在的逆反心理,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政治文明的发展。[3]第三,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第四,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第五,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3 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高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3.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重大理论问题、学生关心疑惑的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鼓励学生读原著,听讲座,看影视资料,走出教室参观、调查,课堂讨论,撰写论文、心得体会,制作课件,师生角色互换,举行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方式,以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实践环节比重,通过案例教学、主题讨论等教学方式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从而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思政课效果。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重大纪念日及纪念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党团知识竞赛、思想政治理论课PPT课件制作大赛、诚信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演讲比赛等活动,深入開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针对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困惑,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信箱、电话、电子邮箱、手机短信、QQ、微博、飞信等各种信息网络平台、新媒体,沟通交流,或通过形势政策教育、主题教育等活动给予分析解答。针对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心理训练等活动给予帮助。

3.4 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党校、团校、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党团干部和辅导员培训班等载体,不断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引领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3.5 鼓励和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走进社区、乡镇,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服务”、抗震救灾、环境保护、义务献血、帮扶、关爱留守等活动,奉献爱心,积极服务和回报社会。

3.6 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环境育人氛围。学校应重视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和文化景点建设。如师魂长廊、文化雕塑、园林园、名言警句等,都会无声地教育着学生。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大力引导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文体等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把学生公寓区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优秀宿舍创建活动,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第二阵地”的作用。

总之,只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将思想政治课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上的普遍教育与课后个别谈心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尊重、理解、爱护与培养、教育、严格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析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5).

[2]刘俊.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其教育工作[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3]王畅.以人为本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前沿,2012(10).

[4]李红莲.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J].青年与社会,2012(02).

[5]王丽君,张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J].科技风,2009(07).

[6]陈胜利.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

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管窥 篇5

关键词:实践与创新,研究生,实践教学,教育多元化

一、我国研究生实践教学现状的不足

(一)实践机会及条件不足

目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跟随导师完成科研项目。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导师的数量变化不大、科研经费不足、设备条件没能与学生数量协调发展,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日益明显;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强,配套资金和政策保障不足。具体情况是导师带的研究生较多,个别甚至多达几十个研究生,有的导师并没有足够的课题供其研究生参与。造成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机会不足,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导师对研究生的专项指导不够,难以给研究生提供稳定的科研实践平台。

(二)研究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受限

在导师科研项目中,研究生从事的多是一些辅助性工作和试验操作等科技含量不高的劳动,独自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曾说,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不是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潜能,着眼其长远发展,而仅仅成为导师的打工仔。近年来也有不少高校探索了研究生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实践途径,但距“多元化”、距保障每位学生都有相应实践机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实践途径的单一,造成了实践机会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不足,不能满足人才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甚至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二、研究生实践教学多元化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改善研究生实践现状,必须积极寻求多元化的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全面提升研究创新实践能力,才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多元化是中国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必然。

(1)教育多元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经济呈现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者和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来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强各个方面的综合国力,才能抵挡世界经济的冲击。因此,社会发展和需求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多元化。

(2)教育多元化是我国的政治需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明确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同时可见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社会多元化发展需要各门类、多种类的专门人才。因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教育多元化。

(3)教育多元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求。目前,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推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需要教育多元化。

(4) 教育多元化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教育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一国之见”,早在1963年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柯尔所描述的“多元巨型大学”就是一个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美国的高等教育成功借鉴了欧洲的经验,其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多元化[1]。1987年日本曾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终结报告)中提出:本次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铲除迄今我国教育根深蒂固的弊病——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2]。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正是“划一性、僵硬性”: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

因此,教育多元化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是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多元化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根据个体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其优势,促使其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能力达到最优状态,而对于弱势能力则予以促进,使之逐步强化。这样可以增强信心,深层挖掘个体的潜力。所以,教育多元化发展对教育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的原则与思路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多元化发展目标探索研究生实践教学多元化将会给研究生实践教学带来新的思路与方法,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一)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原则

根据研究生实践的基本要求,结合研究生实践的实际情况,研究生实践教学多元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严格遵守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政策规定。

(2)以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为导向,灵活选用实践途径。

(3)以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主要强化探索、创新性实践项目。

(4)以全面提升研究生各项能力为目标,积极促进研究生全方位发展。

(二)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思路

(1)利用社会大学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是检验教育的终端,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是同学们最好的锻炼舞台。1学校与各社会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开拓多方面的学生实践渠道。如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2广泛征集富有时代特征或实际意义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3根据所学专业知识,积极为学生开拓“学以致用”训练场所。

社会训练场虽好,但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大学不能把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全部交给社会。大学应当给研究生争取多种社会锻炼机会,鼓励教师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去,不断学习和更新实践知识和经验,既要做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指导,又要做好研究生的实践创新指导[3];大学还应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发掘自身资源潜能,开拓更多的有效实践途径。

(2)利用他校之利。由于各高校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视野,特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各具特色的学风、教风和研风,如果各校能加强交流,合作培养,必定会使学生融汇各校之长,积累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和财富。

(3)挖掘自身潜能。高校自身建有很多实验室、研究所、训练中心等很多实践场所,有的配有很高端的设备,然而,很多实践场所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如果能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深入挖掘校内实践途径,研究开发校内研究生实践基地,将会节省很多资金,又便于操作和管理。

四、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的途径

据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原则及思路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途径如图1所示。包括项目探索类、创新发展类、创新设计类、专业技能类、综合服务类共五大类15种实践途径,涉及了校内、校外、国内及国外广泛的领域,着重提高研究生科研精神、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同时兼顾专业实践、专业技能以及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交际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一)项目探索类

项目探索类实践途径是以实战型科研项目为载体,以锻炼学生探索、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途径。包括大家熟知的研究生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交流培养,还包括有待开发利用的研究所等校内项目资源公开和导师项目或课题研究。

1. 研究所等校内项目资源公开

美国的研究所是跨系机构,研究所不允许有自己固定的教授及其研究生,其教授和研究生是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为共同的研究课题而来[4]。而国内高校有的研究所里的导师项目做不完,人手不够用,研究所外的导师却找不到项目做。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尽量让更多的研究生能有项目做,应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开招募项目组成员。应以项目为介,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校乃至跨国的项目组,整合最优质的团队,以取得最优异的研究成果。

2. 导师项目或课题持续性研究

参与导师或导师组项目研究是普遍采用的实践途径,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效果显著。导师项目或课题应有基础类和应用类两种,导师的基础类课题应该是持续进行的,即使没有经费支持。这样才能保障导师自身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及高等教育走在科技前沿的目标,同时为更高层次的应用项目打好理论基础,也为研究生提供了稳定的实践锻炼机会和系统深入的学习机会。

(二)创新发展类

创新发展类实践途径是在已有案例、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发现新问题,展开新思路,再研究、再创新及再拓展的一种实践途径,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及探索能力,发展已有研究成果或开拓新的研究课题。

1. 实验室项目拓展

试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的试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试验和模拟工程实践的试验。有的试验室能直接为科研项目提供试验条件,因此,教授可以直接在试验室展开科研案例教学,研究生可以进行案例再研究,再试验,甚至可以进一步深化,拓展,开发,既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进一步提高并丰富了案例库,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使得实验室教学及试验室可持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2. 导师项目案例再创新

“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任何结论,包括自己导师的结论。重新探讨不一定就是对前人结论的推翻,而是有可能发现新的论点。真正有所突破的人无例外都是这样出来的”[6]。

因此,导师可以运用所做过科研实例给自己的科研团队安排案例课,让学生学习经验,开拓视野,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导师也可以在项目空闲期,让研究生进行项目再创新研究:把项目或课题分类,按类别建立案例库,让研究生按个人兴趣重新完成课题部分研究,实现技术二次创新,同时获取“新案例”,研究生通过比较分析,取得科研经验,积累科研知识,开拓了研究思路。项目再创新性研究后,还可以进行相关领域的拓展性研究或原领域的升级性研究,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三)创新设计类

创新设计类是通过一些系统类训练,利用大型模拟或真实的环境,给训练者以足够的想象、设计空间,建立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或认识。

1. 工程训练中心综合训练系统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一般都涵盖很多普通及现代加工工种,多个加工车间,多种加工设备,投资巨大。目前,工程训练中心主要是面向本科生实习,如果能进一步整合升级开发小型设计制造系统或包括管理决策、设计控制、执行加工于一体的大型训练系统,能够反映现代化制造企业的运行全貌和工作流程的综合训练平台,必将全面提升训练层次,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性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

2. 实验室综合试验平台

高校部分实验平台功能相对单一,利用价值不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开放使用得较少,无法满足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训练需要。实验室资源共享,研究生综合实践平台项目开发,使设备真正为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校各阶层服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尽快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资源整合,组建跨学科、集成化、开放式平台,将会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批研究生综合实践平台。

(四)专业技能类

专业技能类实践途径是通过一些专业训练、技能培训,提高某些专业技术、技能等。如职业培训。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报道,纽卡斯尔大学研究团体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愿参加了职业培训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他们的论文几乎不需要作任何修改或者只需稍作修改能满足即学位论文要求[6]。

国内高校也已开始引入职业培训及认证,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是国际焊接学会授权的、国内唯一的专业培训机构,主要面向企业在职技术人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全国率先与其合作,将培训项目成功引进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进而积极拓展成为硕士生及博士生都能参与的综合培训,培训内容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引入国际标准[7],使培训学员掌握了焊接的前沿技术,培养出兼具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我国焊接生产制造相关培训人员的资质与国际接轨,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五)综合服务类

综合服务类途径相对灵活多样,有益于综合能力提高。包括研究生助教、助管、助研岗和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自己寻找或导师推荐实践单位,还可以探索师兄带师弟式实践及“服务研习”。

1. 探索师兄带师弟式实践

对于母校来说,分布在社会各界的校友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的群体,是一个丰富资源宝库,可以利用校友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该方式的优势在于,由于“师出同门”的特殊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新的环境,缩短学校与工厂的距离,快速投入到新的课题中去,在师长的帮助下得到良好的锻炼。学生可以从校友单位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整体管理和整个生产运作,可以参与企业课题,也可以结合企业现状自拟研究课题。

2.“服务研习”

20世纪90年代“服务研习”已渐在全美制度化。在新加坡,服务研习是高中教育的重要计划之一,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服务研习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阶段。“服务研习”是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融于一体,鼓励跨学科组团,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服务社会,通过在服务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个人才能,同时学会思考、判断、关怀及承担。

“服务研习”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成熟的教学理论、完善的合作组织,各组织角色和责任定位明确,科学的实施程序以及学习效果评估手段,与目前国内大学倡导的“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于一体”的新理念相吻合[8],十分值得借鉴和参考。

五、结语

多元化途径 篇6

关键词:产权多元化,实现途径,国有企业

目前, 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而产权结构多元化是发展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既有利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又有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 同时从体制上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结构多元化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已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 截止到2006年, 已进行产权多元化改组的国有企业已达到7 6.35%, 国有股份均值为69.85%。

一、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几种途径

(一) 转让国有资产

所谓转让国有资产就是通过协议的方式将上市公司的全部国有资产或部分国有资产作价转让给其他国内企业法人、外资法人机构或企业经理层。转让国有资产已成为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主要途径。自2002年6月二级市场国有股减持叫停之后, 国有股协议转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转让规模迅速扩大, 并且受让主体较之原来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民营企业收购和管理层收购及外资收购是最重要的三种方式。

1、民营企业收购。

从国有资产转让的现状来看,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股权转让的主体, 其实我国的民营化进程从90年代初期就已从广度和速度上初具规模。全国民营企业1992年有2.5万余家, 年收入达297亿元, 上缴税金12亿元;2006年发展到25万多家, 年收入达10.84万亿元, 上缴税金12000多亿元。

2、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 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和控制权结构, 使企业经营者变成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管理层收购已经成为继外资并购、民营企业收购国有资本之后的第三大“国退民进”方式。

3、外资收购。

目前向外资转让国有股的规模还较小, 但一些外资机构已开始关注国有股权转让,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 外资收购国有资产将会有长足的发展。2002年10月,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获准收购深发展部分股份, 作为国外战略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11月1日, 证监会、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为外资收购国有股扫除了障碍。外资收购国有资产有助于吸收国外的资金, 利用国外的技术、管理模式和销售渠道, 有利于极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经营效益。

(二) 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

优先股是相对与普通股而言的, 是指由股份公司发行的在分配公司收益和剩余资产方面比普通股具有优先权的股票, 它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混和证券或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一种有价证券。将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 规定每年不仅优先分得股息还可以参加红利分配, 国家不再直接委派管理人员参与日常管理, 只委派国有资产代表进行独立监管。这种方式与国有股转让相比较而言属于一种过度性手段。它是将国有股转化为一种不流通的有价证券的前提下相对地提高了其他性质产权的比重, 从而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现状, 实现国有产权多元化。

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实现途径的比较分析

国有资产转让和转化都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实现产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其中管理层收购和转化为优先股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各方面的关注。以下是对这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一) MBO的比较优势和现存的障碍

1、MBO的比较优势。

(1) 通过MBO使企业经营者变成所有者除了能够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即“一股独大”和所有者缺位外, 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促进中国职业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按照张维迎的观点, 企业家产生于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结合。在中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中, 一方面资本所有者是行政机关, 它本身没有行为能力参与市场交易, 就算可以也不可能像民营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一样行使所有的权利和承担全部的责任;另一方面经营者虽有经营能力却没有资本所有权。通过MBO可以使经营能力和资本所有权统一于经营者使之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从而造就中国的职业企业家阶层。 (2) MBO能够对经理层起到较好的长期激励作用。当经理仅仅是一个代理人只拥有企业的管理权而不拥有相应的剩余所有权时, 经理人员是没有太多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中去的。因为这样做对于他自身而言是没有太多的好处的, 他的努力并不能增加他的个人利益。而当经理层一旦成为企业的所有者, 他在拥有权利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他的利益与公司、股东权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就实现了经营者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在这种状况下经营者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的提高。 (3) MBO是将国有资产转让给企业内部的经营者, 与其他方式相比由于经营者对企业更加了解, 而且对企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因此, 在产权转让后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更符合国家实行产权多元化的初衷。

2、现阶段实行MBO的障碍。

尽管MBO作为一种新的股权转让方式有很强的生命力, 但在中国特有的环境下MBO的实施还存在很大的障碍: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 没有任何一个实体对国有资产真正负责, 因此, 无法为国有资产确定一个合理的转让价, 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国有资产流失浪潮;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 经营者无法筹集到实行MBO所需的巨额资金;经理人自身定价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都是政府委派的情况下, 如何才能判定到底谁有资格购买国有资产呢?

以上这些难题无法解决, MBO在中国实行的效力就要大大折扣, 但我们仍不能否认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 MBO是改善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方式之一, 而且是大势所趋。

(二) 优先股的比较优势和现存的障碍

1、优先股的比较优势。

(1) 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与国有资产转让的几种方式不同, 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是通过改变国有股的属性, 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 不涉及到国有资产定价卖出的问题,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由于资产低估及内部人控制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 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 可以直接领取固定比例的股息, 投资风险大大低于普通股,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有了保障。 (2) 为实现股市的全流通提供了一个平稳过渡的机会。长期以来国有股减持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001年6月13日, 国务院出台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暂行办法》, 通过以市价配售方式减持国有股。在此以后的一年里, 中国股市持续走软, 股市市值跌去40%。2002年6月, 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 停止国内上市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国有股。由此可见利用上述办法对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将国有普通股转化为优先股后, 公司可以从每年的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积累逐步赎回优先股, 逐步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 最终将公司变为公众公司, 平稳实现国有股减持的目标。

2、实行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的障碍。

优先股固然具有多方优点, 但作为产权多元化的一种新的方式, 在实践当中还需进一步探索。首先是设计优先股的模式问题。将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选择, 最终是要把它转化成非国有普通股或债券。那么, 在设计优先股的模式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其次, 大优先股东的特殊权利设立问题等等都有待解决。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 MBO和优先股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实际当中, 我们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途径, 而不要搞一刀切或盲目跟风。对于那些政府确实要放手的小企业, 可以通过国有资产转让来彻底改变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将所得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领域, 优化资源配置;而对那些目前尚不能彻底“卖掉”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优先股来过渡, 待到时机成熟再进一步采取适应的措施, 从而科学合理地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洪建刚.中英MBO对比分析及我国MBO风险规避研究[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4, (04) .

[2]、颜蕾.产权制度的变迁与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07) .

[3]、刘向前.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 2003, (10) .

[4]、刘美玉.国有企业实行MBO的风险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3, (07) .

[5]、王曙光.优先股在公司治理中的比较优势[J]经济论坛, 2003, (10) .

多元化途径 篇7

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思想多元化的体现

1. 鼓励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

鼓励、启发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自由辩论的场所, 这是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教师上课不以传道、授业为主要目标, 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成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育了他们未来发展的潜力。

2. 重视学生领导才干的培养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里, 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系统地接受如何成为未来领导人的教育, 特别是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课程的讲授中, 教师会引导学生从决策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外, 学校也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方案、管理项目,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教育目标不是局限于了解各行业的专门知识, 而是定位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人格的完善, 这是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又一特点。

3. 教育目标的个性化

世界名校的导师们常常依照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理解能力分别进行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进度的安排, 依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让他们成为有着不同特长和偏好的劳动者。这种教学安排体现出对学生知识背景和兴趣的充分尊重。

4. 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把教学看成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发现真理的过程, 这是发达国家高校教师的共识。他们把自主学习看成学生实现思想自由、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 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勤于思考, 而且在课外会学习,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认知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中实现的。

5. 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在招生时非常注重学生来源的广泛性, 把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室里、一个宿舍里,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形成多元的思维方式。美国夏威夷大学有世界民俗文化村, 在那里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工作, 真实、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耶鲁大学的本科生分别被安排在12个寄宿学校, 每个学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学生, 这些学生住在一起很自然就形成了一个生活、学习社区, 教学研究资源共享,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相互学习, 多方受益。

6. 把旅游认知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在发达国家, 学校、社会都把旅游看成认知社会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志愿服务者组织彼此交流各地的旅游信息, 并相互提供食宿服务。各旅游城市的青年旅馆价格低廉、设施完备, 非常适合青年学生入住。德国把废弃不用的城堡进行整修供旅游的大学生免费使用;英国专门有为旅游学生提供免费食宿服务的家庭旅馆;欧洲国家的大学生包括留学生凭学生证就可以在各地的青年旅馆半价居住, 参观博物馆、旅游景点也享受半价优惠;英国规定25岁以下的青年乘火车享受半价优惠。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通过旅游认识社会、完善人格。这种认知学习方法也是欧美国家实用主义精神的体现。

7. 高校教师要具备一线工程背景

在发达国家, 高校教师要具备教学、科研、工程三个方面的工作背景, 教师常常是一边上课, 一边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一线的工程指导。这样, 教师不仅掌握了教学技能, 而且了解了最新的学科前沿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 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思想多元化的思想基础

1. 人本主义的思想背景

纵观发达国家多元化的教育理念, 处处体现着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生有两大目标, 一是物质享受, 二是精神丰富。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与此相一致, 提出教育的双重目标:一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练就能力、学会工作, 从而获得物质财富;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学会包容、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于这种理念, 高校为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总结各种实践经验,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净化思想、完善人格, 高校也要考虑把学生的学业、工作与兴趣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个性自由。

2. 适用主义的思想方法

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唯心主义教育论认为, 教学的目标不应是让学生熟读大量的书本, 而应是鼓励学生去发现书本知识的意义, 也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 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实际经历、经验联系起来时, 他们才能准确感知所学知识的用途。要求教育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兴趣、能力和个性出发, 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适应环境为目标的唯物主义教育论认为, 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非凡的、独特的人, 而是让学生成为均衡发展的、有容忍度量的、能够适应社会和未来工作需要的人, 他们认为教学的中心是教师。

西方的大学生通过对本专业的思想史或学说史课程的学习, 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 通过比较、鉴别、借鉴得出自己的理论选择和思想选择, 就是这样的思路成就了适用主义的思想方法。比如, 适用主义者认为:“教育即生活, 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所以, 他们才会很自然地把旅游、参加社会活动不仅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且看成是一种认知手段。

三、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多元化的培育途径

通过对比发现, 西方的两种思想对我们都有启示, 倡导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是要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其他流派思想的比较中辨析唯物主义教育观的确切内涵, 而不是对唯物主义教育观的否定。西方发达国家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践教学、环境育人的教育实践, 对中国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不仅要对教育思想进行讨论、反思、研究, 而且要有具体的实践推动。为此, 笔者提出四个建议。

1. 推行个性化教育设计

在确定就业岗位意向的前提下, 高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个人的兴趣、能力、个性, 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目标设计。笔者认为, 在目前校园网络普及使用的今天, 个性化教育目标与学习进度的设计、组织在技术上已没有障碍, 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从管理体制上看, 建立专业教育指导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方式, 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2. 营造大学校园的能力培养氛围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服务企业活动, 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 帮助企业做市场调查分析, 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比如,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可以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真实体现了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不断修正所学知识,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 培养了实践能力, 养成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教师也通过参与企业活动和实习指导增加了一线工作背景, 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式, 提升了教学效果, 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 企业通过与高校的交流可以提升科研开发水平、改造工艺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3. 开发大学生学习型旅游

应该说, 中国教育史上并不缺少教育旅游的思想, 孔子身体力行的“游学”和“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古训, 都可以说明“游学”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思想基础。开展大学生“游学”活动具体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一是以高校为依托建立大学生旅游网, 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组织, 为旅游的学生提供服务;二是开辟以名胜古迹、名人故居、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名企、名校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文化旅游专线;三是相关部门要对大学生学习型旅游 (如采风、写生、研究性考察) 的相关费用给予减免;四是高校要改革教学和管理, 建立鼓励支持学习型旅游的制度, 教学管理和考核办法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大学生旅游也是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4. 创设大学生教育语言工程

格言、警句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 通过格言、警句教育学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比如, “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发现真理的过程”, 很经典的一句话就能让学生明白教育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从而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如, 提出“学生是否得到师生的认可、欢迎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否按照其先天的本性成熟起来”, 这就能突显教育的目标是完善人格, 学会宽容、谦让, 要有团队意识, 要有爱人之心。再如, 提出“教育即生活, 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从而引导学生投身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四、结语

高等教育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智力保障, 必须建构在科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及培养措施的基础上。素质教育体现的广度和深度, 还有赖于对教育理念的把握和创新。教育思想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 各种思想相互交流、借鉴, 形成适应世界多样化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是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正在不断涌现, 养成教育、岗位实践等教学观念和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从市场导向、就业引导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已经能够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变革的汹涌大潮。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杜威 (著) , 王承绪 (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崔效辉.现代化视野中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5) .

[4]伍蕾, 伍蓓.论国际青年旅馆在中国发展的方向[J].旅游学刊, 2001, (1) .

[5]何瑞芝.陶行知论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J].教育情报参考, 2006, (6) .

多元化途径 篇8

关键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投资,治理机制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 涉及民生性、公益性、基础性、保障性等诸多方面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免征农业税之后,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应途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而现行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应模式又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与弊端, 在国家资金有限、地方财政紧缺、摊派集资废止的情况下, 本就基础薄弱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上遇到了更大的障碍就是资金不足。针对于此, 必须有效地完善并改进现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应模式, 创新投资机制, 积极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机制和资金供应新途径, 以不断促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模式的现状分析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电力、供排水、水利设施、学校、乡村道路、饮水工程、广播电视、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等, 具有服务的基础性和社会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建设资本的密集性的特征。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模大, 配套性强, 涉及面广, 基础设施必须进行整体性大规模投资, 并且建设后还要有相应的附属配套设施方可投入使用, 如果投资过少或工程不配套, 即使项目建成后也无法达到预期效益, 只会形成浪费。在政府当前财力有限的约束下,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只能延期或减少, 一方面, 农民无法享受到公共消费品带来的公共福利, 游离在经济持续增长福利体系之外;另一方面, 基础设施 (如电力设施) 的缺乏, 增加了私人消费和投资的社会间接成本, 导致农村消费和投资停滞不前, 使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公共设施供给不足—投资与消费不足—经济社会不发达—税费少—公共设施供给不足—经济裹足不前”的恶性循环中, 对农村经济甚至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已基本上形成了来源渠道多元化的特征, 构成了国家扶持、金融部门支持、农民自筹的三级来源体系。但是现行资金供给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 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总量上国家扶持是最主要的来源渠道, 但政府投入资金量仍然有限。尤其相比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明显存在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偏低和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据国家计委测算, 到2020年完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花40000亿元, 平均每年2700亿元。而各年中央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不足1000亿元, 与年均2700亿元的需求相比, 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中央财政的投入又主要供应农村卫生、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中主要又是人头费和事业费, 政府用于供应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

从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来看, 过多地依赖中央财政力量进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不现实的。税改前, 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农业税, 税改后, 农村中的水利设施毁坏、输电线路老化、村级公路桥梁毁坏等问题则完全依靠乡镇来解决, 而乡镇得到的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因税费改革造成的财政缺口, 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显得力不从心。

2、金融资金介入不够

贷款难、难贷款, 这是各地普遍反映长期未得到解决的最突出问题。金融机构很多, 但对农村基本上是只存不贷, 对农业、农民贷款的只有信用社, 而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手续繁杂、利率高、期限短, 不适应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要求。除信用社以外的金融机构资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几乎没有参与;由于国家扶持有限, 信用社支持重点也只是放在生产资金方面,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介入的资金非常有限。

3、农民和村集体投入资金有限

目前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 “空壳村”、“负债村”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村经济发展缓慢, 集体没有积累, 拿不出钱用于基础建设和村庄整治。农民自身并不富裕, 自筹资金存在很大困难。

4、公共资金来源和去向较为分散,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资中, 由于条条块块部门多头管理, 造成管理层次和环节多, 存在多部门各自为战、通气不够、责任不清等现象, 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撒“胡椒面”, 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 再加上县乡财政资金困难, 配套资金不足, 使本来就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合力,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治理机制与多元化融资途径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一个总体类的概念, 其中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营规律具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必须根据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类型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理机制和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根据项目区分理论, 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按其是否具备可经营性划分为非经营性、准经营性和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种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 采用不同的治理机制和融资机制。

1、非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是指无收费机制, 市场机制失效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可以看作是“公共物品”, 主要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利设施、桥梁等。这类基础设施投资只为获取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它不仅使农业、农民受益, 而且使城镇居民同样受益;不仅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类基础设施不能保证供给者实现利益性的交换, 而且这类基础设施可供所有的人使用。由于这类基础设施本身不具备收费机制, 市场主体缺乏进入的动力, 因此, 这类基础设施投资只能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财政来承担, 按政府投资运作模式进行, 当然其权益也归政府所有。

政府在对非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运作过程中, 要做好项目规划, 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按招投标制度进行操作, 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 促进投资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可以采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直接投资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直接投资等具体形式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供给。

2、准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无线广播电视、农产品质量管理设施、动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大型农业机械等“准公共物品”, 这种基础设施虽然有收费机制和资金流入, 但因政策和收费价格没有到位等客观因素其收益还不足以平衡投入与产出, 价格与价值不符, 难以收回其项目的全部成本, 要通过政府适当补贴以维持运营;同时这类设施附带部分公益性, 是市场失效或低效的部分, 具有不够明显的经济效益, 市场运行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形成资金供给的诸多缺口。如果完全由市场化替代了政府应尽的公共职能, 完全摒弃了公平原则, 是对公共福利、社会和谐和人类共同愿望的完全背弃, 自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 这类基础设施选择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治理机制, 投资就需要由政府资助市场来提供。

可以选择政府间接投资和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准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渠道。政府通过预算安排及其他政策将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以订立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私营企业进行间接投资, 建立一个“私人生产、政府补贴、公众消费”的公共品供给模式。具体是: (1) 政府将确定建设的公共项目向社会公布, 明确提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进度、土地使用、补贴方式等条件, 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投资者。由私人投资者出资建设并经营项目, 政府赋予承包商项目资产的特许经营权, 同时也赋予承包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和运营的投资责任; (2) 国家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营者通过减免税收、无偿赠款、低息贷款、财政贴息、价格补贴, 以及土地、设备所有权的无偿转让等方式进行财政资助。

采用该治理机制和融资模式的优点:一是使政府无须利用当期财政资金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在当期为农民提供了公共产品和服务, 缓解了政府在农村公共设施领域存在的想做而难做的难题。二是能及早获得项目建成后的外部性收益, 使农村经济较快地进入良性循环。公共产品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消费的基础, 对受益的经济体和消费者能够产生较大的收益, 包括节约投资者与消费者的社会间接成本, 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需求、增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等;这些收益又最终为政府创造更多的税费、更好的社会秩序和更好的公众形象, 从而使农村经济进入“公共设施条件改进—投资与消费增加—经济发展—税费增加—公共设施条件进一步改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而不是相反。三是利用市场机制, 通过招投标、私人投资和经营等方式, 能够避免公共企业和政府直接投资普遍存在的低效率问题。

3、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农村通讯设施、农产品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等“私人物品”, 这类基础设施可以向使用者收费, 通过价格形式予以补偿, 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由于其外溢较小, 受益群体相对固定, 在产品消费和供应上都具有排他性, 尽管有时可能有某种垄断因素, 但基本上可以由市场来提供。其动机与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其投资形成是价值增值过程, 可以通过全社会投资加以实现。这类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等, 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招投标获得建设项目;其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均由投资方自行决策, 所享受的权益也应归投资方所有;它体现的是“谁受益, 谁负担”和“多受益, 多负担”的原则。

政府应该在严格控制规划的前提下, 充分放权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 建立激励机制,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市场化融资, 引导和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学习城市建设的理念, 建立相应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公司, 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置身于市场机制中, 进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多渠道、多方式筹资。在价格制定上, 政府应兼顾投资方利益和公众的可承受能力, 采取“企业报价、政府核价、公众议价”的定价方法, 尽可能做到投资方、政府、公众都满意。

三、筹资途径多元化的制度保障

1、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增强农村金融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投入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要在进一步明确承贷主体, 建立起保证贷款偿还机制的基础上, 增强商业银行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投入。 (1) 明确承贷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当成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贷款的主要对象, 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 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外, 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并以此作为银行承贷主体, 贷款用于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建设,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 建立保证贷款的偿还机制。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收费权质押、资产抵押、第三方保证等方式, 保证贷款企业信用, 设立质押专户, 对这些资金进行有效地控制, 降低还款风险。还可利用与地方有紧密联系的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好的公司, 如农业上市公司在自愿的情况下提供贷款担保。 (3) 设立还贷款准备金。中央、省财政在安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资金时, 可以按一定比例切块用于县、乡建立还贷准备金, 县、乡财政也必须从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 用于建立还贷准备金, 以保证贷款的及时偿还。

2、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激励机制

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分权体系, 解决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的问题, 并通过激励措施使各种主体完成自己的角色, 充分调动政府、乡村、农民以及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资治理机制下政府是投资主体, 可能是单一的某一级政府, 也可能是多级政府的“组合体”, 可以是省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但基础设施的实施主体 (责任主体) 则必须是单一的某一级政府, 是项目建设、运营和服务的发起者和直接监管人, 实施主体以项目所在地的县政府或乡镇政府为宜;由基础设施的实施主体与私人投资者直接订立合同关系, 实施主体同时与实际投资主体之间具有确定的转移支付合约;划清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事权, 对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水平、组织能力、监管水平等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成诚.农村公益事业资金供给模式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财经研究, 2007, (10) .

[2]刘雄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01) .

[3]马永伟.新农村建设问题讨论观点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

多元化途径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党组织;理论学习;学习平台

"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社会管理和党建工作开展围绕的关键词,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建设学习型党支部既是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党组织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中的大学生党组织在我国党组织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随着高教大众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而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作为党的可靠接班人的同时也将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内通过多元化方式建设有效的学生党员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党员建设属于自己的学习型党支部,解决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使大学生党建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一、 建设大学生党组织学习平台的必要性

高校党组织中党员来自全国各地,地方文化以及党建发展程度的不同,使得进入党组织的新生有着不同的理论学习水平,所以,随着党员队伍以及社会形势情况的不断变化,高校党组织仍然要坚持传统的集体组织学习的方式,阅读与党的理论有关的材料,并组织讨论和交流,这样才能发展和掌握党组织内部成员的理论水平,有助于下一阶段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党组织中年轻群体占主要比例,青年人在对是非的判断上有自己的准则,但必定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冷静的态度,在政治问题上也是最容易受蛊惑、最容易犯错误的群体之一。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内的青年以及青年党员都产生着影响,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产生了偏差,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党员就有了"入党前加把劲,入党后松口气"的想法,入党后把自己混同于普通同学,党员的意识和责任减退,放松了最自己的要求。所以高校党组织必须针对这一特殊性,加紧对党员个体理论学习的实时性,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更新学习素材,让青年党员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党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二、多元化学习平台的建设

1、党员交流刊物的正规化

按照以上的讨论思路,既然理论学习如此之重要,那么为学生党员编一份正规的学习刊物就有其必要性了,需要明确的领导充分重视,是办好刊物的前提;广大青年党员的支持,是办好刊物的力量源泉;编委会工作尽心尽力,是办好刊物的关键。

第一阶段,党组织根据近期的党内动向和社会热点为题进行撰稿,与时俱进的设计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向广大党员征集学习心得或者交流文章,进行筛选后编辑为正规刊物形式在组织内部发行;第二阶段,保证每个党员都能阅读到刊物,组织支部党员进行阅读后的心得交流,一方面广大学生党员能都实现知识更新,另一方面增进党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这种针对高校党组织内部学习、培训使用的交流刊物,增强了学习活动的针对性,使学习活动不仅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获取,而是每个党员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全校党员的理论学习积极性,在自我审视和他人指正批评的过程中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推进党员神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开展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2、党员活动室的健全化

首先,党员活动室的对外开放。在新学期开始时,应该面向校内学生定期开放,欢迎广大积极上进的青年参观学习,宣传党的有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及时吸纳入党积极分子,为进一步将他们发展到党的队伍中来做好准备。

其次,党员活动室教育材料的健全。各支部要从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预备党员的考核、党员的教育管理等众多环节丰富党员活动室才的学习资料,例如:时事政治有关的刊物、专题学习小册子以及经典文献等都有逐步完善,保障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

再次,党员活动室活动日程规范化。党员活动室是一个支部进行活动的主要地点,所以如果将活动时间固定(每周某一天),时间一到支部党员就会自觉到活动室进行学习和讨论。这种自下而上展开的学习大讨论,不仅将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还为学校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内容减轻了负担。

3、党员学习平台的网络化

随着"党建微博"①的逐渐出现,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实践中也开始突破传统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覆盖面广、存储量大、全天候运行、即时效果好、媒介兼容、使用便捷、成本较低的优势建设党员网络学习系统,是创新党员理论学习载体的有益探索。[2]学习平台网络化丰富了学习内容。现阶段,我国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起来的在线学习平台多以综合网站模式建设,基本上将党史党建、专题学习、经典文献、红色文化、最新政策热点等内容都能够涵盖其中。不仅如此,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海量的存储,高校党组织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在网站中增加更多的个性化内容。比如学生党员交流专区、经典红色电影等,这些多样性的学习资料都可以成为党员自主学习的内容。其次,学习平台网络化创建了平等的交流平台。网络的覆盖面广,无论是教师党员还是学生党员都可以在网站上进行交流,不分高低,彼此交流在政治理论学习中的优质资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权威论述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发布。在网站平台架构的交流空间里,为数量巨大的党员群体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即使不见面也可以展开沟通和了解。

三、学习平台建设的意义

1、夯实理论学习才能保障党员对党坚定的信念

高校学生党员大多阅历浅,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一个形成的关键时刻,因此抓好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加强对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每一个高校党组织都应该坚持把党的历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员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每个党员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值得信任、信赖、信服的执政党。

2、学习平台的建设保障理论学习的全面性

多样的学习平台突破了传统学习方式,实现了学习形式有益补充与拓展,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理论学习的实效。让党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随时学习、深入学习、反复学习,还可以避免传统理论学习资料零散、不易保存、不易检索的弊端。

3、学习平台的建设使党员学习有记录

高校党员分布松散且公共集中时间少、可支配时间多,所以以往学习活动的组织较为分散,很难做到规范统计和记录。[3]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了机动、灵活地选择,还可以对党员学习情况的动态进行记录,并开展阶段性总结,能够克服传统理论学习中存在的方式单一、过程难以监控、效果不便评价等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4]这为高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员理论学习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我们应进一步探索高校党组织学习平台多元化发展道路,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构建党员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

注释:

①浙江、南宁等地基础党组织注册党建微博,依托微博开展党建,属于浙江公务微博联盟http://weibo.zjol.com.cn/u/zjdangjian

参考文献:

[1]张俊琴,等.高校学生党员质和量关系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6,(3).

[2]鲁雷.等.党员理论学习网络平台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3]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9.

多元化途径 篇10

一、建设大学生党组织学习平台的必要性

1. 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一方面, 高校党组织中党员来自全国各地, 地方文化以及党建发展程度的不同, 使得进入党组织的新生有着不同的理论学习水平, 所以, 随着党员队伍以及社会形势情况的不断变化, 高校党组织仍然要坚持传统的集体组织学习的方式, 阅读与党的理论有关的材料, 并组织讨论和交流, 这样才能发展和掌握党组织内部成员的理论水平, 有助于下一阶段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对于理论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志可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班, 对于理论学习较为透彻的同志可以安排知识拓展的学习, 另外还可以安排其介绍理论学习的经验。

另一方面, 高校党组织中年轻群体占主要比例, 青年人在对是非的判断上有自己的准则, 但必定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冷静的态度, 在政治问题上也是最容易受蛊惑、最容易犯错误的群体之一。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内的青年以及青年党员都产生着影响, 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产生了偏差, 在这种背景下, 有的党员就有了“入党前加把劲, 入党后松口气”的想法, 入党后把自己混同于普通同学, 党员的意识和责任感减退,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高校党组织必须针对这一特殊性, 加紧对党员个体理论学习的实时性, 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更新学习素材, 让青年党员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党性, 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2. 学习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党建工作一直围绕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要求开展, 大学生党员规模较大, 经常性的组织集中教育或者培训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般在高校内针对新党员集中组织学习较多, 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后, 除了定期参加组织生活会或一些活动外, 在党的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没有什么突破, 和普通学生没有多大区别。老党员只有在党日活动或者是我党召开重大会议或者发布重大决策时才有可能集中组织学习, 更多的是被动学习, 这种学习的力度与频率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可见, 构建好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学习的平台[1],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非常必要。

二、多元化学习平台的建设

1. 党员交流刊物的正规化。

按照以上的讨论思路, 既然理论学习如此之重要, 那么为学生党员编一份正规的学习刊物就有其必要性了。领导充分重视, 是办好刊物的前提;广大青年党员的支持, 是办好刊物的力量源泉;编委会工作尽心尽力, 是办好刊物的关键。

第一阶段, 党组织根据近期的党内动向和社会热点为题撰稿, 与时俱进地设计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 也可以向广大党员征集学习心得或者交流文章, 进行筛选后编辑为正规刊物形式在组织内部发行;第二阶段, 保证每个党员都能阅读到刊物, 组织支部党员进行阅读后的心得交流, 一方面广大学生党员能都实现知识更新, 另一方面增进党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这种针对高校党组织内部学习、培训使用的交流刊物, 增强了学习活动的针对性, 使学习活动不仅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获取, 而是每个党员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充分调动全校党员的理论学习积极性, 在自我审视和他人指正批评的过程中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 推进党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开展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2. 党员活动室的健全化。

定期进行党日活动是我党基层党组织进行学习培训的主要形式, 但是高校党组织的规模较大, 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消耗的时间与成本都十分大, 主管党建工作的领导也相对有限, 不可能让每个老师每天都进入各班自习室、寝室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共产党知识和政策的宣传与教育, 所以要想树立广大青年对党的坚定信仰, 单纯依靠这种自上而下的活动组织形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党组织应该按照院系党支部的规模不同, 建立正规的党员活动室, 将党员活动规范化、规律化和制度化, 即使没有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也能够自己计划、自己组织、自己开展并自我总结。另外还要及时向新生传播党的基本知识, 使他们树立对党的坚定信仰。

首先, 党员活动室的对外开放。在新学期开始时, 应该面向校内学生定期开放, 欢迎广大积极上进的青年参观学习, 宣传党的有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及时吸纳入党积极分子, 为进一步将他们发展到党的队伍中来做好准备。其次, 党员活动室教育材料的健全。各支部要从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预备党员的考核、党员的教育管理等众多环节丰富党员活动室的学习资料, 例如:时事政治有关的刊物、专题学习小册子以及经典文献等, 保障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再次, 党员活动室活动日程规范化。党员活动室是一个支部进行活动的主要地点, 所以如果将活动时间固定 (每周某一天) , 时间一到支部党员就会自觉到活动室进行学习和讨论。这种自下而上展开的学习大讨论, 不仅将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 还为学校党组织建设减轻了负担。

3. 党员学习平台的网络化。

随着“党建微博”的逐渐出现, 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实践也开始突破传统模式, 利用计算机网络覆盖面广、存储量大、全天候运行、即时效果好、媒介兼容、使用便捷、成本较低的优势建设党员网络学习系统, 是创新党员理论学习载体的有益探索。[2]

首先, 学习平台网络化丰富了学习内容。现阶段, 我国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起来的在线学习平台多以综合网站模式建设, 基本上将党史党建、专题学习、经典文献、红色文化、最新政策热点等内容都能够涵盖其中。不仅如此,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海量的存储, 高校党组织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 在网站中增加更多的个性化内容, 比如学生党员交流专区、经典红色电影等, 这些多样性的学习资料都可以成为党员自主学习的内容。其次, 学习平台网络化创建了平等的交流平台。网络的覆盖面广, 无论是教师党员还是学生党员都可以在网站上进行交流, 不分高低, 彼此交流政治理论学习中的优质资源,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权威论述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发布。在网站平台架构的交流空间里, 为数量巨大的党员群体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即使不见面也可以展开沟通和了解。

三、学习平台建设的意义

首先, 夯实理论学习才能保障党员对党坚定的信念。高校学生党员大多阅历浅, 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 因此抓好对党员的党性教育, 加强对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 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每一个高校党组织都应该坚持把党的历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员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让每个党员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值得信任、信赖、信服的执政党。其次, 学习平台的建设保障理论学习的全面性。多样的学习平台突破了传统学习方式, 实现了对学习形式的有益补充与拓展, 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理论学习的实效。让党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随时学习、深入学习、反复学习, 还可以避免传统理论学习资料零散、不易保存、不易检索的弊端。再次, 学习平台的建设使党员学习有记录。高校党员分布松散且公共集中时间少、可支配时间多, 所以以往学习活动的组织较为分散, 很难做到规范统计和记录。[3]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了机动、灵活的选择, 还可以对党员学习情况的动态进行记录, 并开展阶段性总结, 能够克服传统理论学习中存在的方式单一、过程难以监控、效果不便评价等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 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4]这为高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员理论学习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进一步探索高校党组织学习平台多元化发展道路, 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地构建党员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

摘要: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 将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高校党组织应多元化建设有效的学生党员学习平台, 通过组织内交流刊物、党员活动室和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 解决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高校党组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党组织,理论学习,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张俊琴, 等.高校学生党员质和量关系的研究[J].江苏高教, 2006, (3) :151.

[2]鲁雷, 等.党员理论学习网络平台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4) :34.

[3]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上一篇:高等教育的复杂性下一篇:公益广告的纪实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