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024-05-24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精选13篇)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1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无需说出,甚至不可能算出它的准确数,而只要说出或算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 了。这表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小学就应该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思 维灵活,而且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下面试就这两方面加以叙述。

一、运用估算,灵活处理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在计算时处处要求学生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 次运算,按部就班,不准越雷池一步,那么,长此以往,不仅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下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 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十分不利的。反之,若教师能够适时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灵活处理一些问题,那么不 仅可以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而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例1〕学生学习了百分数以后,有这样一道计算题:

9/10+9/10+9/10+1.9+0.9+0.9+0.9+3×90%

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前后估算:

∵9/10=0.9=90%≈1,而1.9≈2,

∴原式≈1+1+1+2+1+1+1+3×1

=11。

又∵9/10=0.9<1,1.9<2,

∴原式<11,但相差不会太大。

∴答案可能是10。

有了上面的估算,学生就不再会硬算了,而会在计算中设法与10或11联系上,从而找到较简便的方法:

原式=0.9×10+1(或0.9×11+0.1)=10。

在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验算,这是完全必要的。问题在于,有些教师无论什么 问题,一律要求学生用笔算按逆运算的关系严格验算。这样,不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使学生变得迂腐 。其实,有些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就不应要求学生用笔算检查错误了。

〔例2〕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有一道计算:

195168÷912+374×109-6208

这一题有多步运算,若能利用估算验算会加快运算速度。如:

374×109=7106

对不对?估算:

374×109>374×100=37400

上面运算显然有错,再找错误原因。

二、应用估算,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迥然不同,它首先从整体上来研究对象,直接接触问题的实质,思维的路线是跳跃的 、试探性的。培养直觉思维的途径有许多,其中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先估后验”是途径之一。

目前,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单一。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析思维。如,要求正方 形面积必须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这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在遇到一些特 殊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估算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3〕在一个大圆中有100个大小不等的小圆。这些小圆的圆心都在大圆的同一条直径上,且连同大圆在 内,相邻两个圆都相切。已知大圆的周长为C,求这些小圆的周长。

此问题如按分析思维考虑,先找出每个小圆的周长,再求它们的和,是相当麻烦的,而先估后验却可以很 快地解决。

首先思考:①这些圆的周长之和比起大圆周长来是大、是小还是相等(大圆周长是已知的,这样思考,直 接接触问题实质)?②所有小圆的直径之和等于大圆的直径,可能小圆的周长之和会等于大圆的周长(有根据 的估计)。

有了以上的估算,求小圆周长之和一,实质上就是验证上面估算的问题:

C[,1]+C[,2]+…+C[,100]

=πd[,1]+πd[,2]+…+πd[,100]

=π(d[,1]+d[,2]+…+d[,100])

=πd(d是大圆的直径)

=C

(正好等于大圆周长)

经常性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不但能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由于学生能在这种试探过程中体会到 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也将大增。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2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生主要是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现成结论的过程。相对应的,课堂提问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独立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但异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甚至异化了思想政治学科,使很多人形成了“学好政治学科主要靠大量背诵”的错误印象。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其显著特征,具体说来,就是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课堂提问的方式随之改变。首先,课堂设问的方式要体现自主学习的要求。设问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设问不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还要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自己的问题”。其次,课堂设问的方式要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设问要引导学生开展在共同任务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促成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使课堂设问不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要有“大家的问题”。最后,课堂提问的方式要体现探究学习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使课堂设问不再仅仅是“预设性问题”,还要有“生成性问题”。

例如,在高一年级《合理消费与健康的消费心理》一课中,有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原本设计的课堂设问如下:

“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哪些?”

“消费者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哪些?”

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但学生感觉除了教材内容无话可说,讨论始终不能深入,课堂气氛也比较冷淡。

在第一次上课后,组内教师向任课教师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设计消费的问卷调查做课堂现场采访,并利用教师熟练的Excel操作技术做数据的现场统计。由于问卷调查涉及的是如何安排日常消费开支项目,消费是主要考虑的因素等,在统计完成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的调查中每一张饼图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百分比分布,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数据背后反映了中学生的哪些消费心理?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消费心理的?”

“我们应该如何使用零花钱?”

经过重新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是由于讨论的话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对于消费心理的讨论更具实效性,同时由于问题的设计开放性强,使学生讨论的结论不仅完整地覆盖了教材相关内容,还反思了自己的消费行为,共同探讨零花钱的使用方案,对学生的合理消费行为有较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讨论过程中还有需要学生围绕“中学生消费”后续研究的课题。纵观这一学习过程,不难发现,由于提问方式的改变,突破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情感和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了升华,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05—01

高等职业教育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理论型的高科技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动手型操作技术人才,它是属于专科层次的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个定位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纵观这些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结果是参差不齐的,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快、条件好、技术新,培养的学生大多接近这个目标,而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慢,水平较差,预期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一是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改造升格而来的,其教学水平、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中等层次上,并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职,二是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本科院校分离出来的,其教育思路是沿用本科院校的那一套,学生只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而无动手能力。结果是高职学生毕业后,明显缺乏竞争力,让他去打工吧,他觉得自己是大学生,放不下面子,又嫌待遇低。让他去搞理论、科技工作吧,其专业能力低,没有单位要,形成了在夹缝中求生,只好在社会上晃荡。去创一番事业吧,又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从近两三年的就业统计结果看,高职学生的就业呈下滑趋势,这是高职教育应警惕的一个大问题。

我认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非常需要高职生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培养好这个层次的学生,有必要加大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走上自己的创业之路。

一、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学校对高职教育怎么办?要理解透,从办学思路、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一定要按高职教育规律和特点来办,要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来完成这个目标,既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这个角度,加大校内实验实习力度,并和企业建立联系,设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学生也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满足现状,要脚踏实地地学会一门或几门高新技术,不要和本科学生攀比,不要有自卑感。

二、树立“三创”教育理念,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统一起来创业能力是一种胆量、胆识和人格的培养,胆量是一种决策能力、决断能力,胆识是一种认识、分析判断能力,人格是一种不依附的独力意识和精神,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开设《创业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使之具备良好的创业基本功。

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较低,他们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首先做到自己的思维开阔,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思维顺应地发散,想象力丰富,并能联系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思考、总结,凝炼其自主思维能力、哲理分析能力、顺势应变能力,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自立创新能力。

四、学校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充分利用高教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开展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深化对职业生涯和光明前途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个人的潜能;激发他们个人特长的发挥,通过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能力,但凡是在学校担任各种学生干部的学生,走上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较强。

五、调整好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在注意实践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是文化基础课,还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以增强他们的后劲,为创业提供动力和竞争力。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

文/徐鸿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估算教学,然而,对于估算教学,教学行为不够优化,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还较欠缺,估算习惯远未形成。以各种教材中乘除法估算教与学为例,通过分析,得出估算现状原因,并从“运用多层体验,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习惯;注重估算过程,改变估算评价”等方面提出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估算习惯;实践研究

估算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课中崭露头角,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们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体会不到它的价值。估算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许多困惑。

一、估算现状

(一)学生方面

对于估算,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还较欠缺,估算习惯远未形成,存在以下现状:

现象一:先算再估

在有估算要求的计算时,很多学生为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然后靠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缺乏估算意识。在一次期末练习时有这么一道题:在得数接近300 的算式后面画“姨”,在6236衣20、53伊6、7伊58、16伊19 四个算式中进行选择,大部分学生先算出它们的得数分别是:311.8、318、406、304,然后在311.8、318、304 得数后面打“姨”.可见,学生的第一反应还是进行计算的。

现象二:见“约”就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22 页有一道练习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 米,小红养了6 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不少学生的算式是:1500伊6抑1000伊6越6000 米或者1500伊6抑2000伊6越12000 米。老师问:1500伊6越9000 米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把1500 米约等于1000 米或2000 米呢?他们异口同声说:“这里有”大约“两个字,说明学生还不真正理解题意!

现象三:估、算分离

比如,学生在做精确的计算时,要知道自己的计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和尾数,商的位数,可以先通过估算来看看结果的大致范围,而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意识,往往只有在题目要求进行估算时才进行估算。如8500衣41,有的学生算出的结果是20多,这显然错了,如果我们估算一下就会发现,其结果怎么也不是两位数,一个8000 多的数除以一个40 多的数,结果应该是3 位数。,再如,603伊23,有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13866,他自己也没发现错了,如果及时的估算一下,就会知道第一个因数的末尾是3,第二个因数末尾也是3,积的末尾肯定是9.

(二)教师方面

对于估算教学,教师普遍感到教学过程难以把握,学生学习行为难以评价。

某次听课时,笔者观察到任课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对比练习。

教师出示469衣6 这道题,请孩子们估一估。

学生估成:469衣6抑420衣6=70 469衣6抑480衣6=80

教师接着问道:”请你比一比哪一种估的方法对?“

学生回答:”把469看成480 这种方法对!因为469 与480 只差11,而469 与420 的差是49,所以把469 看成480 这种方法是对的!“

接着教师把469衣6抑420衣6=70 这种方法隐去。()透过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估算教师很为难,学生很迷茫的现象,估算教学任重道远。

二、现状分析

面对现状,笔者从”教材、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问题所在。

(一)对教材编写特点的把握不到位,加大教学的难度

1援估算教学要求不明确

由于”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意活动,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一种范围,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它需要一个长期渗透和训练的过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乘法“单元简析。

就上表而言,乘数是两位数乘法这一单元虽然安排了估算教学,但是却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目标中没有提出对”估算“的要求,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安排中估算只有3 课时,占了课时总数的15%,分量轻;估算放在口算、笔算之后并且作为选学内容,这是让学生在牢固地建立了”审题―计算―检查“的习惯后,再让学生体验估算的价值,培养他们先算后估的习惯,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2.习题与例题描述不统一

教材对于”大约“的这两个意义诠释的不完整,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0 页、72页中例题2 与练习中描述就不统一。例题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约“这个词语,都是用再现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在一定的情景中,离散量需要用近似数来描述“的含义(即估算的含义)。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学生十分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算。但是在安排练习的时候,不可能所有的题目都再现生活情境,于是不得不用上”大约“这个词语来表达”在一定的情景中离散量需要用近似数来描述“这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本体性知识不够丰富,很容易被误导为看到”大约“就要估算。学生如果没有系统构建”大约“的意义,很容易误以为”大约“就一定是估算。

(二)教师自身的估算观念不强,教师把握不好教学

加强估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能力,也可使学生运用估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可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感受不到估算的作用。例如,解决”一箱饮料34 元,买9 箱需要带多少钱?“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选择把数扩大还是缩小。而学生练习时,把34 看成30,把9 看成10,30伊10越300 元,以此来判断只要带300 元就够了。可实际上,34伊9越306元,带300 元是不够的。学生就不理解估算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估算?

还不如笔算好。就产生了估算价值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研究起来,从方法上指导起来,从意识上培养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基于此,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我认为估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三、具体操作

(一)运用多层体验,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用到乘法估算的例子,也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亲身经历的实际情境,抽象成数学模型,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强化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应用意识。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的估算的例子吗?[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生:一碗牛肉面2 元8 角,今天早上我们全家吃了3 碗,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我们班42 位同学向贫困山区儿童捐款,平均每人捐款5元,全班大约捐款多少元?

生:我们一家三口到三峡旅游,旅行社里的价钱是每位590元,妈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估算,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掌握多种估算方法,活用估算策略

掌握估算的一些基本方法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基础。先估后算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估算用于验算,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学生通过对这些基本方法的运用,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估算技能。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 )近似估算法。(2)数位估算法。(3)规律法。(4)去尾法或收尾法。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所以估算的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但不管什么方法,都应当以”快捷、灵活“为原则,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可不拘一格地去思考,作为标准答案应是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时也触及估算的灵魂。

(三)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估算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把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

1.在判断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我们知道,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判断。训练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信息,做出判断或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中,商中间有零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易将商中间的零漏掉,如:8241衣41=21,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师先让学生用估算进行检验:8241抑8000,且8241>8000,41抑40,且41>40,8000衣40=200,那么8241 除以41 的商肯定大于200,而原来的商仅有20 多肯定是错的。

2.在应用题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在解答一些逆向思维应用题时,学生易受旧知识迁移产生定式思维的干扰,他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常出现错误,学生见到应用题中”多“字就用加法算,见到”少“字就用减法算,例如:某工厂上半年用水1440 吨,下半年用水比上半年多用了1 12 ,该厂全年用水多少吨?学生常出现”1440伊(1+ 1 12 )“这个错误列式。为了避免出现定式思维导致错误,教师可在做题前,先让学生从分析条件”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用“可以想到下半年如果和上半年用水同样多,全年有用水量应当是2880 吨,从而估算出全年用水量应超过2880 吨。

3.在比较大小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数学教学中,根据题目的一些特点,引入一个中间数进行参考或对比,往往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合理性。

(四)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估算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把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判断训练中、应用题训练中、比较大小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五)注重估算过程,改变估算评价

估算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只要学生的估算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小心翼翼地去呵护这种探究精神,不要轻易地用一两句话否定一种方法,而应给他们一种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调整,学会反思,提升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2]张晓霞,马岷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出版社,-05.

[3]司继伟。小学儿童估算能力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7)。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注意事项 篇5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了解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4.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让学生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

5.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以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魏广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班200901235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大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在有着严重弊端的中国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学生进校之初是正方形、菱形等有角有楞的图形,毕业时都成了圆形;进校时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能把弯弯的月亮说成像小船,像豆角,像微笑的嘴等等等等,毕业后答案都被一致成小船,别的答案不对!进校前都是天真烂漫的想象力丰富的“朝阳”,毕业后都成了“老成持重”思想单一毫无生气的“夕阳”,即老师眼中的所谓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社会上的所谓的“人才”。

事实证明,这是错误至极的,非改不可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学生教学中,“教”不是传授知识,“学”也不是获取外部世界已存在的客观目标,“教”是启发和点拨学习主体,让学习者从实际出发,独立地去反思批评已有的知识结构,去检验、开拓、证实和扬弃它们。这就是说,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比如开放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研究型学习等。而传统教学更多地关注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学,信息交流的方式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关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文章中列举了一些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一、通过讲座和史料,强调学习和掌握现代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选择地插入一些小型专题讲座及相关的数学史的方式,介绍和强调学习和掌握现代数学的重要性,既活跃了课堂,又把数学课从枯燥的公式推导中解放出来,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相关的知识面。根据授课情况,介绍一些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文献,组织学生研读、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要从传统的获取知识转变到培养能力,即加强对大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出、分析、解决、评价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团队工作等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发挥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

三、注重应用性,培养大学生用现代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工科大学生中开设现代数学基础的着眼点是“应用”,课程的目标不但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数学分支在工程技术中已有的“应用”,而且要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即学会这些数学知识的“应用”。工科大学生学习了现代数学理论后,能否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是否有用”及“会不会用”的问题必须解决。

四、向大学生讲授一点数学与猜想,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巨匠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指依据某些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关系所作的一种似真的推断,是数学研究的一种常

用的科学方法,又是数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是科学假说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数学猜想常常是数学理论的萌芽和胚胎,它往往是在数学发展到积累了大量资料,需要进行理论整理,探索其理论内部的矛盾规律这一阶段上产生出来的。向同学们讲授猜想的证明是如何经过归纳、类比等产生、发展过程,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来获得一些对我们大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新的需求,我们要为我们的将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我们的大学生涯中,我们要学会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从生活、学习的点滴做起,这样我们才能够灵活的运用发展我们的思维,才能够进一步的运用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训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那么,到底该怎样做才算是创新?一言以蔽之,就是不为思维定势所束缚。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7

一、数学叙述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文字叙述通常都简单易懂, 而到初中, 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学习内容的加深, 数学叙述语言也会逐渐变得复杂.这时, 如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叙述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就会影响学生对后继内容的学习与应用.

1.加强从叙述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表达训练

从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求与…的和 (差、商、积) 是…的数”, 如果不仔细琢磨, 则80%的学生会错列成和 (差、商、积) 式的代数式, 其实应该列的是其逆运算式.如“求与x的一半的差是15的数”, 题目要求的是被减数, 所以代数式应列成“x/2+15”, 而不是“x/2 -15”.又如“求与的积是的数”, 题目要求的是因数而不是求积, 故代数式应列为“b/a”, 而不是“ab”.

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 多让他们琢磨叙述语言, 抓住重点, 教会他们深刻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对于一些相反或相似的题目, 要及时归纳与比较, 引导学生认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归纳比较中加深理解与联系.如多训练学生理解“a除b”与“a除以b”中的被除数与除数关系, 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是对“除”和“除以”的理解.

2.加强从符号语言到叙述语言的理解训练

刚学绝对值和负数时, 学生很长时间都转不过弯来, 总认为“|a|=a”.因此要强化对的理解.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用文字叙述为“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为零.”多数同学对于文字叙述比较容易理解, 而对于用符号表达的式子却较难理解, 就连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时常会出现“|a|怎么会等于-a? ”的疑问. 学生总认为|a|是个非负数, 所以|a|不可能等于负数“-a”.

有的同学能将文字叙述列成符号表达式, 而在实际解题时, 对于字母表示“式”的情况便不会套用公式.如平方差公式: (a+b) (a-b) =a 2 -b 2 , 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很简单, 要真正认识到其中非常灵活的字母a与b, 既可表示数又可表示式, 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出现失误, 原因就是对这些字母所能代表的意义理解不甚透彻.

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数学符号语言转化为叙述语言的能力.如在引入课题、课后小结、解题分析时, 引导学生口头叙述数学符号语言表达的意思, 逐步提高数学语言转化能力.

3.加强符号语言教学及书写训练

学生在小学接触的都是具体的正有理数, 到了初中, 用字母表示数、式是基础.而正确理解字母表示数、式的意义, 是跨进代数大门的关键.

(1) 字母表示数、式可以广泛地说明数量关系 , 精辟地表达或解决数学问题, 还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对字母表示数、式的理解, 可要求学生把一些公式、定律、法则、性质用符号语言简明地书写表达出来.

(2) 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些分数、分式、指数式、繁分式、带分数等数、字母的书写位置要规范, 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如两个数之间用“, ”隔开, 而很多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是随意点上一点.

二、正确判断数学符号的能力

由于小学没学负数, 小学的数学公式中的字母都不存在判断符号的问题.而初中逐渐接触负数、字母表示数、字母表示式.对于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这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零.字母表示“式”中的“式”含义就更广泛了.不仅表示“单项式”, 还可表示“多项式”;不仅表示“整式”, 还可表示“分式”、“代数式”等.所以, 七年级代数教学中数学符号的判断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有些观点在没学负数时是正确的, 而在学了负数后, 这些观点就不一定正确了.学生刚接触负数时, 因为5是正数, -5是负数,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总是习惯性地认为:-a, -a2 , - (a-b) , -a-b等一定是负数.又如“两个数相加, 和一定大于或等于各加数”, “两个数相减, 差一定小于或等于被减数”等观点在实数范围内都不一定成立.因为“两个负数相加, 和却小于两个加数; 当一个正数减去一个负数时, 差却大于被减数.”在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强化“前提条件”的意识, 如果不注意题目中的前提条件或隐含条件就很容易出错. 由于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统一, 在学完加减法运算后, 对于其结果的符号可归纳为两点:

第一, 在有理数范围内, 有的式子看起来是加, 但实质是减, 如正数加负数时:7+ (-4) =7-4;有的式子看起来是减, 但实质是加, 像正数减负数时, 如7- (-4) =7+4.

第二, 减法可分两种情况:

1.凡是小数减大数, 结果一定为负数.

(1) 小正数或零减大正数, 如5-6=-1;

(2) 负数减正数或零, 如-3-5=-8;

(3) 小负数减大负数或零, 如-5- (-3) =-8.

2.凡是大数减小数, 结果一定为正数.

(1) 大正数减小正数或零, 如7-5=+2;

(2) 大负数或零减小负数, 如-2- (-5) =+3;

(3) 正数减负数或零, 如7- (-3) =+10.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小负数减大负数”和“大负数减小负数”的情形, 可引导学生养成先比较被减数与减数的大小再确定结果的符号的习惯.

对于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结果的符号也不可忽视. 初学有理数的学生经常将“乘方的相反数”与“相反数的乘方”混为一谈.在计算负数的偶次幂和幂的相反数时常出错.如总将-32 视为 (-3) 2 .在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理解概念 , 弄懂幂的含义 , 分清楚“幂底数的性质符号”与“幂的性质符号”的区别.同时加强读、写训练, 促进理解.如 (-3) 2读作“负3的平方”;- (-3) 2 读作“负3的平方的相反数”;-3 2读作“3的平方的相反数”.

在添括号和去括号的教学中, 对于括号前是“-”号的情况一定要强调指出:各项符号均改变.避免改变部分项的符号而引发错误.只有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认识透彻了, 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 才能准确判定符号, 正确运算.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又是后续学习式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教学中可从不同角度设计一些判断结果的符号的问题以促进七年级学生判断符号的能力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有理数的积为正数, 和为负数, 这两个数的符号同号, 还是异号? ”;“已知有理数a, b, c满足|a|/a +|b|/a +|c|/a =1, 则abc/|abc| =? ”; “若ab<|ab|, 则a与b同号, 还是异号? ”等, 可以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符号判断能力的提高.

三、一题多解的能力

一题多解, 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即使是再简单的数学题, 也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养成提出尽可能多的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习惯, 然后提炼出最佳解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只有在不断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思维锻炼中, 学生才能变成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如解方程x/0.2-4= (1.5+x) /0.3

这种分母含小数的方程, 在以后的物理、化学解题中常常用到.解决这类方程有两种方法:

一是用分数的性质处理分母中的小数, 方程中不含分母的项都不变, 变形得:

再去分母……

二是用方程的性质处理, 方程的两边都乘以1/10 , 得

再去分母……

在去分母前, 第一种方法有三步, 而第二种方法只有两步.但在去分母时, 第一种解法却简单多了.又如, 在解二元 (三元) 一次方程组时, 选择消哪个未知数、用代入消元法还是加减消元法直接决定运算求解步骤的繁简.即使遇到非常简单的题目, 也要引导学生想想解决它的不同思路与方法, 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 发展他们的思维.

四、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 七年级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或日常生活实例中的素材,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数轴这一节中, 在介绍数轴的概念、数轴的画法的同时, 可结合数轴, 向学生介绍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等.结合数轴引出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 学生会觉得自然而不矫作.在讲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时, 借助数轴, 能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小数减大数, 结果为负”.在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时, 用数轴将各不等式的解集标出来, 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显而易见了.解应用题也是灌输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场所.如常见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环形相遇问题等行程问题往往能通过作出线段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 直观地揭示题中蕴含的等量关系.七年级数学教学中, 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灌输与渗透, 不仅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学, 还可为以后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释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培养;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93-01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人类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想的能力,同时也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在传统的作文观念看来,作文讲求真实情感,认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人。但是,本文所说的想象力并不是指与真情实感相对的胡编乱造。合理的想象是大脑虚构的成果,也是儿童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所以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在小学阶段的作文写作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由于想象力本身是一种抽象的能力,所以本文主要就在小学作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简单论述。

一、小学作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目标设定

1、提高学生想象素材积累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可以同样运用于作文写作。想象力的发挥首先要丰富素材积累,如果脱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认识进行想象,则很容易使想象成为捏造,失去想象力的本来价值。

2、引导学生提高想象力水平

小学生虽然有巨大的想象潜力,但是由于其生活经验缺乏,通常会使想象水平受到局限。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再想象的过程中,在遵循多样性的角度下展开范围更广、水平更高的想象。

3、提高学生自主化想象

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化思考息息相关,学生自主化想象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写作过程,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由联想;第二,教师应帮助学生的整理想象思路,保证想象有据可循;第三,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想象成果以鼓励,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宽想象范围。

二、小学作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情景导入,营造想象氛围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以命题为为作文的形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作文的内容大都大同小异。在这种作文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被固定的命题所限制,难以发挥。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喜欢的话题,科学创设写作情景,给学生想象力发挥的空间。例如,在进行“未来的汽车”的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先借助PPT对当前的汽车进行展示引出话题,接着有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自己希望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使学生在讨论着碰檫出更多的火花。

2、科学引导,合理想象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易被外界吸引,其思维活动多变跳跃。在小学作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充分发挥天性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把握想象的方向。例如在完成作文写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的写作成果与别的同学进行讨论,在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修改,使想象力得到真正的锻炼。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想象

在引言中大概提到想象力与胡捏乱造的区别,但是还有必要再次强调。这里所说的想象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想象,而是基于生活实践与经验积累的想象,是有目的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留意生活,把自己的想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想象落到“实处”。

4、作文评价机制中的问题

在进行作文评价,有的教师在整篇作文中只打了A、B、C等级,没有批改建议;还有的教师给了评语,但都是类似于“篇幅不够,主题不明确,内容空淡等机械化评价。老师的评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信心,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此外,等级式的评价机制很容易使学生被等级评价所限制,使学生在追求A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创新思维能力。

5、注重个性化命题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多是命题式写作,就是教师给定学生一个题目,学生围绕这个题目展开写作。但是命题式的作文教学模式限制学生思维,捆绑了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逐渐丧失对于写作的兴趣。所以要想在作文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摆脱传统的命题作文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三、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想象催化产生创新,儿童的想种种经常蕴含着许多的可能性,其中有一部分是现实中没有实现的,但又符合客观规律的反映现实但有超越现实的内容。而这点经常成为推动现实进步的创新源泉。其次,罗素说过如果孩提时代的想象力通过适合各年龄的刺激保持得很活跃,那么当他以适合成人的方式发挥作用时,则以后的想象力会更为活跃。所以,从小培想象力对于小学生日后的创新能力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想象一般来讲是一个主动进行的思维过程,把想象力的培养与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总的来讲,在小学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小学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式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综上所述,本文从小学作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目标设定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艳武.小学高年级作文能力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08-11.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9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学生的学习生活大都在学校里度过,在校期间多半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出一种竞争的心理:看谁回答的问题准确,看谁解题速度快,考试时看谁得分高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竞争意思比较重视,却往往忽略对学生良好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是学习的工具,生活的工具,也是做人的工具,所以教会学生学会合作,特别是教会他们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如下方法:

一、赏析课文,引导合作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中的典型事例和艺术形象对于引导学生发扬合作精神有启迪作用。

在讲析《挺进报》一文时,我鼓励学生向革命先烈学习,在白色恐怖下,在革命的危急关头,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英勇机智,团结协作,共同对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白杨礼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在讲解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白杨树艺术形象的分析,使学生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精神。

二、指导学法,促进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我在讲授《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死海的特征是什么?

2、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3、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如何?

4、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他们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名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完整,另一名学生帮助补充,为了使自己所在的小组不落在其它小组的后面,谁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然后反馈给老师和同学。

通过课堂上定向、讨论、答疑、巩固、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良好的竞争心理,又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由学到了语文知识。

三、培养能力,通力合作

在分析和讲解那些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文学作品时,我和学生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组排练演出,为了演好课本剧,学生在排练时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艺术表现力,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再现同学面前。

如:《扁鹊见蔡桓公》《皇帝的新装》《故乡》等文学作品,编成课本剧后,由学生自己找搭档,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在排练过程中,他们积极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自己的特长,在短时间内能把课本剧排练的很成功。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育学生学会合作是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人物之一,教师应利用各种语文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心

爱心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10

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应用意识,我设计了“制作年历”这一活动。活动前,我先让学生调查一下日常生活中都有什么样的年历,它们有什么特点,为制作年历提供线索。制作年历前,先让学生说说制作哪年的年历,然后在讨论一下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什么?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制作一个年历,应先确定一个格式,再确定制作每月的1日是星期几,每月有多少天。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做好后,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一些点缀。最后,把同学们做好的年历展示,让大家共同观赏,并交流一下制作的体会和经验。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是每个同学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11

关键词小生学;估算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就必需教会学生估算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必要条件。纵观教材有如下八种方法。

一、近似估算法

就是采用近似计算的方法对事物的结果做出大概的估计。

1.运用近似估算来确定和或差所在的大至范围

在教学加法时先把两个加数的最高位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再进行相加,估计出结果的大至范围,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如:“小明家养鸡收入是243元,养猪收入479元。这两项收入是多少元?”通过口算来估算,243+479≈200+500=700(元),这两项收入在700元左右,如果结果与700元相差太多,证明计算有误。在教学减法计算时,可以将减数的最高位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再进行相减,估计其差的大至范围。

2.笔算时采用近似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精确计算的最高位的合理性

教学乘法时,先把两个因数的最高位的后面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取其近似值,再口算出这两个值的积,这个积就是原来两个因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最高位数的正误。

在教学除法时,把除数的最高位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取其近似值来估商,既能快速找到相应的商,又能保证商的最高位的准确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也用近似估算的方法来检查其结果的合理性

二、位数估算法

就是根据加、减法的数位原则和积商的定位规律来估计结果的数位,确保结果数位的合理性。

(1)加法数位原则:两个整数相加,其和的位数等于较大数的数位或者多一位;

(2)减法数位原则:两数相减,差的数位不多于被减数的数位;

(3)积的定位规律:两个因数相乘,其积的数位等于两个因数的数位之和,或少一位;

(4)商的定位规律:商的数位等于被除数与除数的差,或多一位。

三、计算规律估算法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其结果都有规律可循,根据其规律,可对结果进行估计,以此来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常見的运算规律为:两数相加其和不小于较大的加数。两数相减其差不大于被减数。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小于1,积一定小于另一个因数。两数相除,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当除数小于1(不为0)时,商大于被除数。

四、生活经验估算法

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结果作出的估计。如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就知道自己比哥哥年龄小些,身体比哥哥姐姐矮些,比爸爸妈妈矮得多;爷爷奶奶大约60岁左右,敬老院的老人平均在60多岁。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生活经验就更多了,如他们知道每只鸡蛋大约为50g、10只鸡蛋约重500g、每层楼高在2.8到3.0m之间……这样的估算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五、取样估算法

就是对事物的部分进行取样算出较为精确的数据信息,以此为样本,再对事物的整体做出估计,这是一种合理的测算方法。如教学“步测”,先让学生测出一步的长度,再统计出两点间的步数,根据一步的长度估算出两点间的距离。又如:“1000g黄豆约有多少粒?”这时先取出10g黄豆样本,数一数有多少粒,进而估算出1000g黄豆约有多少粒。再如:“一本书有270页,约多少字?”首先取任意一页作为样本,数数有几行,每行多少字,进而算出一页的字数,以此去估算一本书的字数。这种估算是计划和决策中常用的方法,也是生产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方法。

六、标准值估算法

就是取一个标准值,将其参与运算的各部分与其比较,从而估算出事物结果的大小。如:“9.9×6.9比70小七、统计估算法

就是对某件事物的部分进行科学的统计,从中发现其某种规律,再对整体或事件的发展做出合情估计。如首先统计出某一班级男生所占的百分比,按这个百分比去估算全年级或全校男、女生人数。又如,对某地的天气情况坚持常年观察统计,就可以对来年或今后若干年的同一季节的温度及降雨量做出估测。再如,某城市经统计近几年的人口增长速度为5%,根据这一增长率可以估算来年增长的人口,以此来对城市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这样的估算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向学生渗透了现代数学的统计思想。

七、直觉估算法

就是凭学生自己的直观感觉,对事物的结果作出的估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充分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米后,教材要求学生直觉去估一估教室的面积,估计文具盒的一个面的面积。又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充分去掂一掂1千克物体的质量,再让学生去估一估一只哑钤的质量等。

直觉估算准确与否,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科学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直觉经验,以求得估算的准确性。这种估算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浅谈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

估算具有开放性, 答案不是唯一的, 方法也不是唯一的, 估算还具有推理性, 比单纯的计算复杂。这些对于学生来说会感到比较困难, 难免有不想估算的想法, 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 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 这样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如估计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 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 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赛前估计比赛结果等。对上述问题, 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 估算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二、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估算能力的形成。如何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 提高估算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研究, 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从而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奥妙。如有一个体育小组在学投篮时, 五个人分别投中的球数为36、19、24、48、38, 想这五个同学中平均投中的个数是 ()

(1) 40, (2) 33, (3) 23。

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就可以运用一组数中平均数的特征, 即它一定大于最小的数, 小于最大的数, 而接近中间的数。从而估算出这个平均数一定大于19, 小于48, 而接近两个数的中间数, 在三个答案中 (2) 是最符合条件的。所以正确答案是33。这种巧妙的估算过程, 就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

三、教给学生估算方法, 提高估算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教师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要教给学生估算的常用方法, 就要正确理解估算的本质。所谓的估算, 就是在解答应用题和计算题之前, 对该题的计算结果, 做出粗略的估计, 或是在解答之后, 对该题的结果做出粗略的判断。

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准确值的情况下, 在允许的范围内, 迅速找出精确值。所以, 估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误差有正负之分, 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都可以。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取整法、夹逼法、分段法、观察估算法, 联系实际估算法等。

其中取整法是估算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即用四舍五入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取数的近似值, 再计算结果。在使用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或需要确定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 一般以与实际值接近并且使计算简便为佳。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 (1) 22×28 (2) 28×39

其中“22×28”用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取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把近似数相乘的方法, 求出估算值, 即:22×28≈20×30=600, 同样“28×39”采取同样的方法那么因数的近似数就是30和40, 即:28×39≈30×40=1200。

观察估算法。即观察算式、数据、图形的特点, 从整体或局部对结果进行分析或审查判断出结论。常用的有观察首位, 进行估算 (如235&#247;7商最高位是“3”, 否则就错) 。观察末位进行估算 (39×97, 积的末应当是3, 否则就错) 。

四、提倡估算算法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估算能力, 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如解决“在运动会时, 运动员的休息长凳每张最多坐9人, 50位运动员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 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 有的学生借助学具, 用小棒代表长凳, 用图片代表运动员, 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6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50&#247;9, 判断至少准备6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 6×9=54, 54>50, 而5×9=45, 45<50, 因此至少要准备6张长凳, 对于这些方法, 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 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相法, 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因材施教, 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 提高估算能力

教材中有一个数黄豆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得到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有的学生先将黄豆分成大约相同的若干等份, 先数出一份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然后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先数出50粒或100粒黄豆, 然后按照50粒或100粒的大小进行分堆。这样做可以让学生通过经历估算的过程,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提高估算能力。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篇1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语文课堂的外延,为广大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丰富的听说读写材料,化无声为有声,变单一为丰富,变抽象教学为具体教学。学好语文,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说会写,所以教师要把新课标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语言是有声的,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交流思想都离不开“听”。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变抽象为具体,让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该去如何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呢?

1、抓基础训练,掌握必要的技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但一定要循序渐进,要从听汉语拼音的发音规则入手,重视汉语声母、韵母、声调、重音、语速、感情的听力训练,确保听音正确。

2、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精典的朗读篇目,并播放相关的录相材料,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翻刻翻录精典篇目朗读DV和朗读带,在课后听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节假日里注意收看新闻联播等节目,学习播音员的发声、发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提高听力水平。

3、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去听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整合听读材料,并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准确的、有感情地表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看边听边理解、边记忆的良好习惯,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4、注意精听和泛听相结合。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精听和泛听的综合课件,这种精听教学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如《隆中对》一文,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答,可运用精听的方式教学。泛听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语言、语音规律,增强学生对未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了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语言创造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在精听和泛听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既要抓关键词、抓主旨,获取特定的语言信息,又要抓听读材料中的特点细节,从而抓住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以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听力能力的目的。

二、挖掘课内外语文资源,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文课程蕴涵了广博的人文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与分享,离不开“说”。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羞于开口,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甚至会严重地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教师要解学生,关爱学生,要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的胆量和说话的能力。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1、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中配设了大量富有儿童情趣的、色彩艳丽的、为学生所喜爱的图片,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配设了一些图片。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内图片资源及网络图片资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如“金钱,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资源进行说话训练。

2、利用精彩词语和句子引领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汉语言词语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一些句子形式优美,富含语文美和哲理意蕴,教师可以从书本中学的现成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还可以从精典篇目及现代美文中寻找词语或句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兴趣就会提高,说话能力就会提高。

三、关注“读”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要学好语文,学生不仅要会听、会说,而且还有会读。教师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读”好了,可以直接有益于听、帮助写、促进说。“读”本身蕴含着很深的奥秘。古人早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这并非否认教师在教学中“讲”的主导地位,而是强调了“读”自身的重要性。

读如此重要,该如何读呢?

1、以读思疑,重视导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一定要发挥导读思疑的作用,精心设计阅读提纲或思考题,突出“读”这个重点,力求提纲挈领,抓住关键和精髓,做到学有目标,读有方向,记有重点,充分体现导读在教学中用时少、收益大的特点。

2、忘我投入,进入角色。六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上课时读得投入,醉在其中,可见他忘我投入,进入了角色。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心态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尽快控制学生心态,引导他们树立较强的“角色”意识。当然教师本身应该搞好自身的范读,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沉浸到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共创一个“读”的和谐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参与,并且乐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重在启发、点拨、鼓励学生放开胆去读,不受框框的限制,投入的去“读”,直到读出作品内容、人物性格、文章结构、思想主题等。

3、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升读的效果。恰当地变化运用教学手段,不仅对读大有裨益,而且可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节奏。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略读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地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素养。如《出师表》一文,教师可安排学生做“读”的试验,一个组细读体会,一个组通过上台表演来促读,教学效果肯定会有所不同。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抓好课堂一读这个环节之外,还有责任引导学生由课内读的小天地,步入课外读的大课堂,真正发挥“读”自身的神奇奥妙。使学生在读的前提下,“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言:“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但是对于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先天不足。其实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话时,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以至学生在初中阶段,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如何培养学生写话和作文的能力呢?

1、联系生活实践,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寻找写话的内容。写话需要内容。平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关注世界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尽量去写下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让学生懂得,谁的观察力最强,谁就能写出最有分量的佳作来。持之以恒的实践下去,学生写作积极性就会提高,自然会把自己喜欢的、幻想的、开心的、心存疑惑的事写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自觉练笔的好习惯。

2、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注意把“兴趣”二字放在首位,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开展趣味写作,使兴趣成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兴趣中起步,并有意识提高。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能产生独特的魅力。多媒体通过以图激趣,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除理性思维之外,用感性思维去认识世界,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可以启发学生去想象、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精神。多媒体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媒体课堂去观察、去感触、去渲染和扩充自己的感触,去尽情表达。教师则要切切实实去做一个多媒体作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的作文语言变得丰富生动,有感情色彩,然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篇打动人感染人佳作。

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其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分开的,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但只有使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力得到了培养,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上一篇:给客户写的新年祝福语下一篇:少壮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