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25-01-31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共9篇)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1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都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印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认真地去观察事物,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在学习描写一种动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相关的资料、图片等,使学生对动物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实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体观察时,首先要告诉学生观察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一定的顺序。一般先整体后局部,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一只小燕子,从整体上看,它有一身乌黑光滑发亮的羽毛;从局部看,它有俊美的翅膀和剪刀式的尾巴,还有一张浅黄色的阔嘴巴等,这样各部分合起来,学生头脑里就自然形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象。知道学生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世上的万事万物千姿百态,观察时要注意发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如猫的眼睛是绿的,绿得发亮;同一只猫的眼睛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况下,又不相同:夜晚捕鼠时,它睁得又圆又大,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却眯成一条缝;又如兔子的眼睛是红的,像两颗红宝石;鸡的眼睛是黑的,天一黑就看不见东西等等。这样,学生在观察时通过比较分析,不仅了解到事物的主要情况、和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获得感性的认识,而且还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掌握对事物的描写方法。通过对动物的描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对周围人和事的描写,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为写作积累素材。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2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生主要是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现成结论的过程。相对应的,课堂提问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独立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但异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甚至异化了思想政治学科,使很多人形成了“学好政治学科主要靠大量背诵”的错误印象。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其显著特征,具体说来,就是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课堂提问的方式随之改变。首先,课堂设问的方式要体现自主学习的要求。设问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设问不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还要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自己的问题”。其次,课堂设问的方式要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设问要引导学生开展在共同任务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促成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使课堂设问不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要有“大家的问题”。最后,课堂提问的方式要体现探究学习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使课堂设问不再仅仅是“预设性问题”,还要有“生成性问题”。

例如,在高一年级《合理消费与健康的消费心理》一课中,有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原本设计的课堂设问如下:

“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哪些?”

“消费者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哪些?”

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但学生感觉除了教材内容无话可说,讨论始终不能深入,课堂气氛也比较冷淡。

在第一次上课后,组内教师向任课教师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设计消费的问卷调查做课堂现场采访,并利用教师熟练的Excel操作技术做数据的现场统计。由于问卷调查涉及的是如何安排日常消费开支项目,消费是主要考虑的因素等,在统计完成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的调查中每一张饼图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百分比分布,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数据背后反映了中学生的哪些消费心理?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消费心理的?”

“我们应该如何使用零花钱?”

经过重新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是由于讨论的话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对于消费心理的讨论更具实效性,同时由于问题的设计开放性强,使学生讨论的结论不仅完整地覆盖了教材相关内容,还反思了自己的消费行为,共同探讨零花钱的使用方案,对学生的合理消费行为有较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讨论过程中还有需要学生围绕“中学生消费”后续研究的课题。纵观这一学习过程,不难发现,由于提问方式的改变,突破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情感和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了升华,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05—01

高等职业教育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理论型的高科技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动手型操作技术人才,它是属于专科层次的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个定位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纵观这些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结果是参差不齐的,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快、条件好、技术新,培养的学生大多接近这个目标,而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慢,水平较差,预期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一是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改造升格而来的,其教学水平、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中等层次上,并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职,二是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本科院校分离出来的,其教育思路是沿用本科院校的那一套,学生只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而无动手能力。结果是高职学生毕业后,明显缺乏竞争力,让他去打工吧,他觉得自己是大学生,放不下面子,又嫌待遇低。让他去搞理论、科技工作吧,其专业能力低,没有单位要,形成了在夹缝中求生,只好在社会上晃荡。去创一番事业吧,又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从近两三年的就业统计结果看,高职学生的就业呈下滑趋势,这是高职教育应警惕的一个大问题。

我认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非常需要高职生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培养好这个层次的学生,有必要加大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走上自己的创业之路。

一、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学校对高职教育怎么办?要理解透,从办学思路、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一定要按高职教育规律和特点来办,要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来完成这个目标,既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这个角度,加大校内实验实习力度,并和企业建立联系,设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学生也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满足现状,要脚踏实地地学会一门或几门高新技术,不要和本科学生攀比,不要有自卑感。

二、树立“三创”教育理念,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统一起来创业能力是一种胆量、胆识和人格的培养,胆量是一种决策能力、决断能力,胆识是一种认识、分析判断能力,人格是一种不依附的独力意识和精神,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开设《创业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使之具备良好的创业基本功。

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较低,他们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首先做到自己的思维开阔,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思维顺应地发散,想象力丰富,并能联系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思考、总结,凝炼其自主思维能力、哲理分析能力、顺势应变能力,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自立创新能力。

四、学校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充分利用高教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开展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深化对职业生涯和光明前途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个人的潜能;激发他们个人特长的发挥,通过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能力,但凡是在学校担任各种学生干部的学生,走上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较强。

五、调整好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在注意实践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是文化基础课,还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以增强他们的后劲,为创业提供动力和竞争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4

姓 名:张 伟

性 别:男

年 龄:29

职 称:中教二级

工作单位:南京九中

任教年级:高三

9月

高中英语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行《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不仅把“培养学生在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之一,而且还在“教学要求”部分对“写”作出了具体的达标要求。九十年代以来,英语高考试题中写作的分值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此外,还增加了与语篇分析相关的短文改错,这对中学英语语篇教学与写作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表明了写作在高中英语教学领域受到了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常规的教学中英语写作教学相对滞后,多年来英语写作和语篇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已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从历年的高考结果来看,学生的听、读技能在逐年提高,而写作技能却停滞不前,写作部分的成绩尚未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和水平,短文改错也不尽人意。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必须着眼于语篇教学,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同步提高。

写作是教授语言技能的有用方式之一,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内化”。它有助于学习者检验语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当学习者用英文表达意思时,不得不主动地调用已学过的英语知识,斟酌语法规则的运用,琢磨词语的搭配,掂量词句使用的确切性和得体性。通过写作,英语知识不断得到巩固和内化,为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铺路。读得好不一定就写得好,但要写得好必须懂得读,读得多,甚至要听得多,以增强语感;而说和写互有促进作用。因此,写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本身也是教授英语的一个重要目标。

既然写作在学习英语和交际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我们该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在从事高中英语人教版新教材(SEFC)六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 重视语篇教学

据笔者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不少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时,仍比较侧重“句”而不是“篇”,强调的是“语法”而不是“语义”。学生除了语法和句型外,别无所得。因此,我们在教授课文或是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重视语篇的教学。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而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因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扮演写作者的角色。为此,教师应把范文分析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范文,系统地分析其内容、意义、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等。教学时,教师必须站在篇章的高度,教会学生从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入手,找出中心思想。然后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和篇章结构,并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再将一些长句和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语言现象所表达的交际功能,培养学生建构连贯语篇的能力。例如:在教授SEFC Book3A Lesson14 Feed the World(1)一文时,我通过以下步骤来处理文章:

Step 1: Pre-reading discussion

Questions: (1) What’s the present world population?

(2) How much of the world’s surface is land? Do you think it’s enough for farming?

(Aims: To draw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topic and prepare them for the reading.)

Step 2: Reading comprehension

(1) Fast reading: ① What’s the text mainly about?

② 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What’s the main idea in each part?

(Aims: Make sure that the students know what is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

(2) Intensive reading-Make notes on the following subjects:

① Facts about present agriculture: _________________

② Reasons for loss of farmland: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Ways of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im: Get th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in the text and grasp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agraphs.)

Step 3: Explanation for some language points

(Aim: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text.)

Step 4: Consolidation-Or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text

(Aim: Make sure th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both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tails in the passage.)

再如,教授完SEFC Book1A Lesson26 Earthquakes课文之后,我还通过以下任务加强学生的语篇建构能力:

1. 复述:Please describe the two earthquakes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2. 仿写:Please write a report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时间:9月21日清晨

地点:台湾中部地区

基本灾情:强度为20世纪台湾地震之最,房屋倒塌,水电供应中断,死亡两千多人,伤者几千,许多人失去了家园。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表示愿尽一切可能帮助受灾群众。(可适当发挥)

这样,通过“篇-段-句-篇”的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掌握了一般文体应遵循的“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

二、 重视语境教学

在分析课文和对话时,要注意语境分析。因为语言意义的理解、表达以及语言功能的实现,都要通过语境来完成。所谓“语境”,即“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对话语的解释有作用的任何背景知识”。因此,分析研究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对于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极为重要。要注意把握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背景语境等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下使用得体的英语。例如:在处理SEFC2A Unit2 Smoking对话课中的句型“Do you mind my smoking here?”时,我设置了几个不同的简短对话,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不同态度和语气:

(1) -Can I smoke here?

-No, you can’t.

(2) -I must have a cigarette.I can’t go without it.

-Can’t you smoke? It’s smelly.

(3) -Do you mind my smoking here?

-I’m sorry, but it’s not allowed here.

表演时,几位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惟妙惟肖,其他同学在现场气氛的感染下,立刻能选出第三组对话最为得体,最符合情景语境,甚至有人提出在答语中还可加上“By the way, smoking is bad for your health”的句子,以便使语气更加委婉客气。

三、 加强基本功训练

教学不仅要重视语境和语篇结构,还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要针对学生学习和写作过程中易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单词的拼写,主谓的一致,时态的呼应,人称的照应,以及比较的照应等等。通过语法知识的训练,达到语篇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语义衔接的目的;分析理解词汇,以便能通过词汇的选择来达到衔接的目的。

四、 坚持写作训练

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以一定量的训练为基础的,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如此。教师教学的策略应是自始至终地抓学生的写作训练。具体地说,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手段和方法:

(一)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训练时可采取连词成句、模仿造句、回答问题、换词改写、完成句子等形式。例如:

1.Combine the following words into a sentence.

(1) I, I, walk, walker, slow, never, a but, am, backwards.

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2) the, meal, cleverest, cannot, without, cook, rice, housewife, a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2.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The person whom I admire most is....

(2) Although slavery ended in the USA in 1865, blacks....

3.Join the sentences without changing their original meaning.

(1) After Mr Smith left the theatre.He headed straight for home.

After leaving the theatre, Mr Smith headed straight for home.

(2) It is impossible to remove in a few hours all the boxes.The boxes have been piled up in the room.

It is impossible to remove in a few hours all the boxes piled up in the room.

⒉ 发挥汉译英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练习,不但能使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而且能提高他们用词的准确性。高中英语新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汉译英练习,教师必须从一年级抓起,以使学生练就连句成篇的扎实基本功。

⒊ 引导学生运用语篇衔接手段写课文的概要(Summary)和完成每个单元的写作练习(Writing)。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选词准确,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教师可选出课文的一些关键词汇(Key words),并给出主题句(Topic sentence),让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篇。在做写作练习和写课文概要时,要求学生运用语篇衔接手段使文章前后连贯。

⒋ 每周挑选一、两篇优秀的学生作文在课堂上集体评阅。在课堂评阅时,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构思、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等诸方面,充分肯定作文的优点,特别是对英语的使用给予较详细的讲评,使学生多接触正确的内容,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

正像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一样,英语写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活动。因此,导致高中英语写作能力滞后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还需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要在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方面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强对写作教学方面的深层次研究。通过写作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以达到教授和学习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胡兆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顾日国:《英国教学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初明:“以写促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戴军熔:“开展综合型教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6期

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5

内容摘要:观察能力是初中学生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从观察的重要作用、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途径等方面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观察 能力 作用 问题 途径

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实质上就是观察的过程,它是认识学习物理现象的源泉,在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引言中,谈到怎样学习物理时,明确指出首先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因此,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并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简单谈一点看法。

一、观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更不可能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在物理学史上,通过细心观察并积极思考而获得重要发现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年奥斯特正是由于没有放过小磁针不再指南北方向这一异常现象,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最终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实验时发现,由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72kg/m3,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5 kg/m3,正是因为他没有忽略这微小的差异,最终导致氩的发现,也因此荣获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此外在观察中还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若发现“异常”现象和数据,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也许这些“异常”就是我们探究真知的开始。我们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最终将通过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也正是在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形成了科学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不仅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步骤,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常常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观察的,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更多的是被仪器和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2、观察方法不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观察,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获得的东西是零乱的,无法形成系统的感性知识,更无法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3、观察注意力不稳定。很多学生在观察之后不能够回忆实验出现的现象,对做过的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能够形成清晰的印象,不能把实验各个细节连贯起来,而只是形成一些模糊的印象。

4、观察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思维。很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不能够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不知道实验说明什么,无法将观察到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引导和纠正。

1、激发并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观察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该活动极具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尽管观察能力的培养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但是我们只有先将学生的好奇心变为观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才能使其逐渐发展到善于观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杯水倒置”“人工喷泉”“温水沸腾”“试管煮鱼”“纸盒烧水”等;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科技、生产、生活中的物理应用;讲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等等。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分析现象活动中去。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观察兴趣之后,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形成系统准确的感性材料。目前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是为了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区分相近的物理现象,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在采用对比观察法时,可以将不同物体、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也可以将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既可让学生学会用控制量变法研究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我要求学生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并且让两块玻璃上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阴凉处;第二次,在一块玻璃上滴一滴水,另一块玻璃上滴一滴酒精,并且水和酒精的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把滴水的玻璃和滴酒精的玻璃都放在阴凉处。观察发现:同种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不同液体在质量、表面积、温度相同时,蒸发快慢却不同。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们懂得了物理概念的成立是有一定条件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观察能力也得以提高。另外还有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等方法。具体观察时应根据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方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都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方法要用的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的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更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3、多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可以是一些实物,也可以是一些图表文字等等。课堂上在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等;还要训练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实验记录的表格、数据等,要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查出需要的数据。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如有些酒店和银行的大门在有人时就能主动打开,没人时就主动关闭,它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有些道路两旁要装一些类似玻璃的幕墙;由于这些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因为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是自发的,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明白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以使学生注意观察的具体内容,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项目要进行重点观察。如做“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把水放在开口的烧瓶里加热至沸腾,如果不加以引导,观察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只看到烧瓶瓶口上冒“白气”,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首先看到烧瓶的底和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是烧瓶内壁所吸附的空气,由于气泡周围的水向气泡里蒸发,所以气泡里除了空气还包含水蒸气,还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对它继续加热,但温度计的示数却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就不再沸腾。再有,水在沸腾时,学生还会看到烧瓶里液体以上部分是透明的,“白气”离烧瓶口有一段距离,而且天气越冷,这个距离越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细心的观察,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而且对沸点的意义以及液体汽化需要吸热等知识点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观察到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以后做题时就不会把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小水滴(“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

观察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只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在仔细的观察中培养出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进而到自学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我们要牢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通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长期渗透,才能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只有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熏陶下才能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参考文献: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6

摘要:观察能力作为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对学生学好数学、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总结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激发兴趣、积极评价,突出目的、防止干扰,启发善导、教贵得法,讲究策略、培养习惯,逆向思维、发现规律等教学策略,对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观察能力;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数学活动的过程。观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活动之一。数学观察能力就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由思维参与的较持久的数学感知能力,它和数学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化简运算能力、猜想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共同组成认识、解决及拓展创造数学问题的能力结构,并在这些能力中起着基础开发和前沿作用。观察能力作为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对学生学好数学、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可以运用以下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积极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有效的手段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推动学生的观察内驱力。小学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只要引导到位,学生就会认真的去观察、思考、学习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开展一定的观察活动,比如观察竞赛,教师陈列一定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即时做出积极的评价,给学生恰当的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对于观察的事物或者需要观察的内容,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最好拿出教学实物,或者板画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拥有直观、动态、形象的观察效果,那学生的观察兴趣自然就会高涨。

二、突出目的,防止干扰

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力很难集中,他们一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就容易忽视观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以硬性的规定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促使学生提高注意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节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课本上的情境图用整个版面呈现了公园的风景,这就极易造成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被公园的风景所牵制,或者被公园其它的事物所干扰,而忽视右下角小小的公园定向运动图。如果不排除这样的干扰,观察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缩小观察的范围,然后强化提示,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明确观察的目的会指引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观察,观察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三、启发善导,教贵得法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有时候很难现学现用。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分析观察法是一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以分析事理为目的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要求在观察对象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可以运用分析观察法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如平行线为什么不会相交?三角形为什么只能有一个角是钝角?这类数学常识很直观,学生易于了解,但是却很难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上,更悟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达不到预期的观察目标。

四、讲究策略,培养习惯

观察能力不会是先天性的遗传,而是在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活动,积累一定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结合教授的课程内容及学情,设计相关的观察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观察活动中得到经验,获取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调动自身全部的感官参与其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教学知识,巧用知识迁移,嫁接到图片、标本、模型等实物上。教师还应该进行积极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算式中的数据特点,巧用运算定律,进行化繁为简来解决问题,不能一拿到题目埋头就做,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解题效率了。

五、逆向思维,发现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题目相对简单,程序相对简洁,不少问题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对于数学试题来说,特别是一些综合数题,看上去难度系数较大,但只是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就会从中找出规律,这与传统的解题方法相比,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计算过程。对于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学会逆向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

例如:请比较下面三个分数,然后判断其大小,1/

2、3/

4、6/7。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的小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传统的思维方法,先通分,然后再比较他们的大小,这样的话操作起来计算比较多,并且容易出现错误。如果学生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的话,就可以打破常规,取这三个数与1相比,做差,然后比较差的大小,差小的分数就大,差大的分数较小。这样做差的话计算比较简单,计算的量也很小,解法自然也就简单了。

观察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的基础能力,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自身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以上策略,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宏涛.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7

那么, 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呢?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的确如此, 要想把课教活, 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而切口与开掘的教学设计艺术能够“以少胜多”“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是教学有无效率、学生学习能力能否得到培养的关键之一。切口的选择有好多角度也有不少方法, 现归纳几种, 以见一斑。

一、切口选择的角度

1. 从词语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它要求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中可以贯穿全文的词去设计教学方案,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 “进”字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切入点。用“进”字来贯穿教学内容, 可引出以下三个问题: (1) “进”程中先到了哪里?后到了哪里?又去了哪里? (2) 行“进”时看到了哪些人? (3) 林黛玉“进”时的神态特征怎样?第一问, 意在让学生了解贾府的环境和行文结构;第二问, 意在让学生把握众多人物的出场;第三问意在让学生品味黛玉“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的神态。这三问分别培养了学生运用质疑、朗读的方法去感知的能力;找出重点句子, 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的能力;对林黛玉的神态特征进行感悟品味的能力。

从词语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是要抓住足以支撑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词。一般来讲, 这种词或是在文中, 据以突出课文主要内容的词, 或是反复出现在课文之中具有一定表达魅力的词, 或是隐伏于课文之内, 需要提炼和补充出来, 同时又能直接点示课文、表达课文特点的词。以这些词语为切口既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又能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

2. 从句子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文中, 往往有些句子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这些句子或深含哲理, 或饱含激情, 或表达深刻的感受。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 就不能用“八股式”教法把思想风格情调不相同的文章用相同的方式去教, 而应灵活施教,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记念刘和珍君》中, 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 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之后, 引导学生思考:“一向讲究用语简练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啰唆’?”“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怎么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这样的语句出现的前后语境, 反复阅读, 对照分析。“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就如一把钥匙, 它的反复出现, 给了我们阅读全文的反复启迪。运用它, 就能迅速解读全文, 从整体上准确追踪作者的思路, 把握文章的脉络,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通过阅读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最后在讨论、朗读中达成共识, 感悟到作者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总结教训, “更奋然而前行”的思想情感, 这样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3. 从段落的角度选择切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 可选取课文中的关键段、精美段、深刻段、疑难段、知识内容丰富段、手法巧妙段等“有嚼头”的段落进行细腻深入地品读教学,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教《项链》, 学生读完小说感到写得很美, 但又不知美在何处。针对这种情况, 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小说结尾。结局是出人意料的, 是偶然的, 然而, “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恩格斯语) , 由此, 让学生分组寻求小说“偶然性”结局背后的必然性因素, 即小说中的暗示、伏笔等,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评议。这一切口, 提纲挈领, 带动了对小说全篇脉络的理顺和探求。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小说布局上的这种艺术匠心, 可就此进行课内课外的勾连, 给学生介绍类似的名篇。如契诃夫的著名短篇《万卡》, 其全部魅力就在一个绝妙的结尾上。小说《万卡》和《项链》一样, 结尾大放异彩, 可以说这不是故事的结束, 而是故事的延伸, 选择这样的切口组织教学, 可以使整堂课前后呼应, 血脉流贯, 余音缭绕, 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自主阅读、分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二、切口选择的方法

1. 比较切入法

比较, 可以激发学生探新求真的乐趣, 可以促进学生求同存异思维的发展, 从而提高鉴别鉴赏的能力。如分析《荷花淀》的人物性格可用比较的方法切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群青年妇女, 白洋淀边的这群纯朴的农家女对丈夫一往情深, 这是她们的共性, 但爱的内容、表达爱情的方式却迥然不同。由此切入, 可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探求哪些“不同”。对话仅仅是片言只语, 但人物的不同形象却跃然纸上。海明威说, 作品有如冰山,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壮观、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要从片言只语上分析人物的性格、情感, 就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探幽发微, 透过字面上的八分之一, 去揣摩人物心理, 体验人物感情, 领悟八分之七的言外之意, 使分析讨论走向深入。

2. 问题切入法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 找准问题切入点, 就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从而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 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是“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 而不是那种浅层的碎问琐问。例如,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这首诗结构很清晰, 而内容的含蓄则是一个难点。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可先让学生找出每一段中的两个 (或三个) 意象, 然后让他们根据字面意思将意象联系起来, 并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达。第一组同学把五段11个意象列在黑板上了, 善画画的同学上黑板, 将悟出的意象间的关系勾勒在自己的创意中, 然后,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语言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 启发学生认识裴多菲作为爱国诗人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和奉献精神。这样, 一首难懂的诗, 便很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了。一节课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兴奋中, 并且会有很多新鲜的创意。教师如果能这样用问题的方法切入, 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 就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切口不是轻易就可以找准的, 我们必须在反复钻研教材, 熟知学生心理的基础上, 因材施教, 才能设计出更多更妙的切口。

从实践的角度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必须注意“开掘”。“开掘”要讲究“深化”“呼应”和“灵活”。

讲究“深化”, 就是要求教师在“品读细腻深入”上下工夫, 运用各种手段, 调动各种角度, 对所选的“切口”进行足够的充分的品味, 使之作为语言学习的范例在学生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讲究“呼应”, 就是要求教师决不要离开全文去单独“突破”课文中的一处或一段, 因为这实质上是对课文的一种肢解, 切口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相呼应, 点外要有面, 这样的“切口”才有价值。

“灵活”是一个很高的教学境界。真正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活”起来, 非得抓住一个“时”字不可, 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开掘”时, 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启发诱导显得尤为重要。记得有这样一个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与秦少游成婚之夜, 苏小妹要考考这才子郎君, 提出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要秦少游读出下联, 方能入洞房。三更鼓响, 秦少游依然答不出来。这时, 苏东坡看到秦少游的窘态, 就叫家人向水里投了一块石子。听到石子入水, 看到水中的波光, 秦少游见景生情, 顿时思路活了, 马上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下联对得太妙了!秦少游下联对得妙, 苏东坡的“投石”之举更妙, 妙就妙在苏东坡抓住秦少游的思路, 在适当时机“投石”。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 不妨也学学苏东坡的“投石”艺术, 抓住时机, 开拓出语文教学“活”的局面。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8

关键词: 数学能力 以直代曲 近似代替精确

数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以前三者为其结构成分的综合能力。

下面结合笔者在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微积分三大概念——极限、导数、积分的引进和建立过程揭示以直代曲、由常量到变量、有限到无限、具体到抽象、局部到整体的辩证的思维过程与思想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极限思想

极限概念是微积分中最基本的概念,微积分中几乎所有的概念,如导数、积分都是用极限概念表达的,是特定过程、特定形式的极限,极限方法贯穿于微积分的始终。

我国魏晋时杰出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就含有朴素的极限思想,是极限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极限概念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采用“割圆术”求圆面积渗透极限思想,具体做法如下。

(1)解释刘徽的“割圆术”。

(2)作圆内接正多边形,教师指出由直线围成的正多边形面积,它不能代替曲线(圆)围成的面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3)学生经过思考会总结出:如果正多边形边数n无限增大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正多边形变成圆,正多边形面积变成了圆面积。

采取以上讲解过程,会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列极限定义,体会到极限定义中蕴含着的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辩证思想,初步认识“以直代曲”,“从有限到无限”,“由近似求精确”这种有别于初等数学的全新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而这种极限的思想对今后微积分其他概念的建立,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2.微分思想

微分学是从数量关系上描述物质运动的数学工具,基本概念是导数与微分。

在导数概念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极限概念中体现的辩证思维形式研究讨论,解决引出导数概念的例题: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1)怎样把非匀速直线运动转化为匀速直线运动研究?即“以匀代不匀”,“以常量代变量”。

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直接“以匀代不匀”,用平均速度代瞬时速度,误差会很大,联想到求圆面积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极限概念的思路,考虑到若把时间段分割成若干个小区间,在每个小区间上“以匀代不匀”,用平均速度代瞬时速度误差较小。

(2)怎样把小区间内的平均速度转化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呢?

学生探索的结果是缩小区间,但每一次缩小后仍然是平均速度,要把平均速度转化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必须令△t→0,即必须使用极限的手段才能有质的飞跃。当△t→0时,→定值,从而得到非匀速直线运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研究变量在某一点的变化率问题要使用分割的方法,在小区间内用常量代替变量;再施以极限的手段,使小区间无限变小得到新的常量,最后得到变量在某一点的定量描述。在几何意义上,这个过程是直与曲的转化,在数量关系上,就是近似与精确的转化。

3.积分思想

用与微分同样的思路建立定积分概念时,学生已能够熟练地把曲边梯形“化整为零”,然后再“积零为整”。通过求一个新型的极限,即求和式当n→∞时的极限来定义定积分了。主要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求由闭区间[a,b]上的连续曲线y=f(x)≥0,直线x=a,x=b与x轴能围成的曲边梯形面积。

(1)分割(化整为零);(2)近似代替;(3)求和(积零为整);(4)极限求精。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9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物理知识的源泉。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人们的各种探究活动都是从观察入手的。

人的观察能力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才能形成的。观察力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观察力在人的认知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认知活动的源泉,又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人脑所获得的信息中,有80=90%是通过视觉获取的。所以,观察是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只有勤于观察,外界的信息才能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才会增长知识,提高智能。如果一个人懒于观察,那么他的智力就会每况愈下。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观察力的作用。达尔文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教育年轻人要“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原来霸道还可以这么温暖在发明了青霉素之后说:“我唯一的功劳就是没有忽视观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观察能力强的学生一般都是优等生。因为他们善于观察,能够发现问题,找到学习的新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下列的品质和特点:①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②观察具有顺序性、条理性。③观察具有理解性,即善于发现某种事物的特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④观察具有敏锐性,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的或容易忽略的东西,独具慧眼,明察秋毫。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源泉。在中学科学教学中,观察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察是中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学习科学的出发点和开端,是进行思维加工的重要条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接受信息,有了大量的信息才能进一步加工。

第二,观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起着动力作用,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所观察的现象,往往形象生动、真实直观、引人人胜,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想探究其中的奥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题。

第三,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的科学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三种基本能力,还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观察是实验的一个主要环节,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观察中,必须结合初步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必然能增强思维能力;科学观察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任务和观察对象,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因此,通过观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科学观察时,为了保证观察的成功、达到预期的观察目标,需在观察的全过程中将观察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此即自我监控(self-regulation)。而自我监控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中的智能品质是衡量观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独创性是智能品质之一,因此,要培养观察能力,必须培养观察的独创性,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总之,科学观察对各种科学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摘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现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当然也不会有完整的再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物理学科的观察能力是指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更好的获得观察信息,探究出物理规律。

中学生具备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学好生物学只是必备的良好素质。因次,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保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去实施。

我们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着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研究某种事物、获得某种事物或接近某种事物的心里倾向,它推动人去寻求知识、扩展眼界、深入钻研,很难设想一个学生对某事物毫无兴趣,而会去认真、主动观察。在生物学教学中,为了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充分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由于高中生物是概括介绍生物的共同特征,并且进一步探讨生命的本质,所以直接的直观手段(如活的生物体、组织、器官等)应用得较少,应用较多的是间接的直观手段和文字的直观手段。每堂课都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幻灯、黑板画、图形、图解、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不同的直观形式,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现象。

每堂课可供选用的直观手段很多,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取一至两种直观手段,如果过多过滥则会使教师在课堂上忙乱不堪,学生则目不暇接,注意力易分散,从而出现事倍功半的不良后果,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利。

2、创设问题情境。观察之前,提出于观察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遵循的原则为:问题要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富有启发性和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目的。

二、观察前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良好的观察是以明确的目的、任务为前提的,所以,学生无论在进行学习新知识的观察或者验证新知识的观察之前,都必须对“应观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十分明确,并根据观察的任务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免忽视那些被观察事物非常重要的、易被忽视的方面或特征,以不至于被那些可能吸引人,但与观察任务无关的内容所影响。

三、使学生掌握与观察对象有关的知识

学生对观察对象的知识越丰富,观察的知识准备越充分,就越容易取得好的观察效果。

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我们必须明确,观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观察不仅是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观察时,还必须指导学生明确怎样去观察。观察的方法很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目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应的观察方法,已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验证观察法。立足课本,通过观察,对课本关于生物现象、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观察验证。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课时,我们从理论上总结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发生渗透作用的结论,然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从而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用验证观察法,使课本理论具体化、真实化,而且在验证过程中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有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

(2)比较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例如,在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动态变化图时,同时要再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动态变化图时。通过比较观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就更易掌握减数分裂的特征。

利用比较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初步获得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3)循序观察法。循序观察法是指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反射狐的结构时,按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顺序进行观察。再如:观察细菌结构图时,按照“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以及其他特殊结构”的顺序进行观察。

循序观察法能对生物体整体或局部的形态结构全面观察,观察过程详尽而条理清晰,避免了遗漏观察点的现象。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重点观察法、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有指导的观察活动,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为思维能力、记忆力等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还要注意激发观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观察兴趣。兴趣是孩子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能够吸引孩子观察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孩子感兴趣的,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其次,要教会孩子观察的方法。确定观察对象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根据不同事物,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有顺序、有层次、有步骤、有系统的观察。观察时,要让孩子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学习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到几种事物之间的比较观察,循序渐进,可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

浅谈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无锡市査桥中学 周振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物理知识的源泉。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更好的获得观察信息,探究出物理规律。下面就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物理观察能力,谈几点思考,望行家指正。

一、激发观察兴趣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观察,乐意观察。

1、通过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观察的兴趣。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物理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到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上来。

例如:学习大气压时,先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矿泉水,然后教师说这瓶水的瓶底有洞,学生怀疑,教师最后打开瓶盖,瓶底的水流出;学习大气压与流速,教师演示吹不开的纸。通过实验观察的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强烈反差,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2、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细致观察,多问为什么。生活中处处皆物理,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变化,提出质疑。既能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又能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能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例如: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飘的;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什么位置;红绿灯自上而下是如何排列的;自行车上坡要省力,要换大轮轴还是小轮轴。

3、介绍物理学家的观察趣事。物理学发展史上,有很多由于细心观察思考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不时给学生讲讲,让学生体会原来观察这么有用,从而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伽利略单摆“等时性”的发现;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红外线、紫外线的发现等等。

二、培养观察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教师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学生自觉、有目的、持久、细心地观察,并养成习惯。

1、明确观察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效果如何,决定于观察的目的和方向是否明确,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学生只会被一些精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观察结果。例如:探究冰和烛蜡的熔化特点,目的是需要观察熔化时的状态变化、温度变化、是否要吸热。这样,学生才能清楚了解熔化整个过程状态和温度的变化,得到冰和烛蜡的熔化的不同特点。

2、确定观察的步骤。观察目的清楚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确定观察的计划和步骤,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部就班,系统进行。这样就可以系统全面的进行观察,使观察在一定目的下指导进行。如果在观察时毫无计划,漫无条理,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例如:根据上面的“探究冰和烛蜡的熔化特点”观察目的,很易确定观察的计划,在对冰和烛蜡加热过程中,每隔一定的时间(如半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为了受热均匀必须用水浴法加热并要不断搅拌,不对冰和烛蜡加热看它能否熔化。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就能完整得到冰和烛蜡熔化时的异同点。

3、根据要求做好观察的记录。记录有利于收集和整理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避免遗忘,也能促进观察细致和准确。记录可以做成表格式,也可以做成卡片式,以便对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到物理的规律。当然记录也必须客观,必须是真实得到的第一手的观察资料,不能随意的加工。

4、能正确、规范地观察使用各种量具。一般的量具如:刻度尺、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电表等等。观察它们的特性如:了解构造、观察零刻度、量程、最小分度值、如何正确使用、如何观察读数等。观察一定要规范细致,一不小心就可能得到错误的观察数据,应养成严格细致的观察习惯。

5、学会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习中,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对应物理知识的现象,获取物理素材,再通过思考提出探究的问题或猜想。例如:在研究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时,引导学生观察深度不同的小孔射出水的远近不同,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液体压强是否也深度有关?

三、教会观察方法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得到正确的观察结果,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观察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指按照一定顺序逐一观察的意思,切忌顺序混乱,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这个部分还没有观察好又急于去观察另一个部分,这种任意跳跃、杂乱无章的观察,不能取得对观察对象准确而完整的印象,甚至会将一些重要的东西遗漏。例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需要学生观察沸腾前气泡自下而上的情况,气泡的多少,测量水温度的变化,观察沸腾时气泡自下而上的情况,气泡的多少,测量出水的温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2、特征观察法。指观察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独特、与众不同地方,这样才能抓住事物本质。例如:让学生注意观察密度计的刻度上小下大;万用表的欧姆档与电流表、电压表明显不同,它的零刻度在右边,而且刻度间的最小分度不同。

3、对比观察法。指把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加以比较的观察方法。例如:让学生对比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观察它们不同的物理现象,学生可以顺利归纳出二种反射的不同点。

4、选择观察法。指从复杂的现象中,有选择的观察个别特征作为主体进行观察。例如:电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大小、方向、线圈的匝数、铁芯的材料、大小都有关系,实验现象非常复杂,如果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来观察实验现象,就非常直观。

5、重复观察法。指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再次或多次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例如:压缩引火实验、惯性实验等,实验时间很短,不易观察清楚物理现象,可以多做几遍,让学生重复观察。

四、发挥教师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有效的观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1、适时对学生的观察进行点拨。在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教师的指导恰当与否,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推动学生观察顺利进行。教师要在学生观察遇到困难时及时进行指导,同时不能包办代替。例如:学生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如果电路出现故障,灯泡不亮,电表无读数、反偏、满偏等,不是简单的帮学生纠正,而是引导学生来观察电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故障原因,这样以后出现相似情况,自己可以独立观察解决。

2、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观察。教师在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用到哪些器材?每种器材在实验中有啥作用?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能否用其它的方法?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的观察方向,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对于得到的物理现象,要鼓励学生针对现象提出问题。

3、鼓励学生通过回忆来巩固观察的现象。课堂小结或者下节课复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忆做过的实验过程,观察到的哪些实验现象和结论,再让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对比发现是否有遗漏。这样既有利于巩固,久而久之也能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观察方法。

五、提供观察机会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设置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不能做的实验如:固体的扩散;托利折利实验。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动画、视频、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进行观察。

2、苏科版课本后有许多家庭小实验,一定要布置学生回家做,并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不能因为中考不考就把它忽略了。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观察,如:参观学校旁边的污水处理场;电瓶车的各种配件车间等等扩大学生视野。

4、利用习题来增加学生观察的训练。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在习题中,通过习题的配图和图表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很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教师中教学过程中尽心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掌握观察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察能力

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学生观察

能力的培养。关键词:观察力;观察目的;观察习惯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杨振宁先生在谈到物理教学时指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有了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养成观察习惯

兴趣可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接受知识、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可以有多种渠道,最基本的就是使学生对所观察的对象感到好奇。因此教师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就应创设种种情景,使观察活动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神秘感、趣味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例如:通过小试管在大试管中“自动”上升等实验,使学生所看见的现象与他们日常经验或想象完全不一样,从而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样他们会带着极大的好奇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

仅仅满足学生喜欢看物理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升华,使其从停留在一掠而过的广泛兴趣转化为专注的观察

习惯。

如:要求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其观察内容可以是当天的天气变化情况,也可以是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牌名及使用状况等。做好观察笔记,以便进一步归纳、概括、分析和总结。

二、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观察顺序

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用这个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观察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细致的观察上。

例如,在讲串联和并联电路时,可做演示实验,在演示时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两种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有何不同?然后用两个分别标有“220V 40W”、“220V 60W”的灯泡,使学生观察他们串联到电路中时哪个亮?他们并联到电路中时哪个亮?这样学生对串联和并联的不同就有深刻的印象,然后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对物理实验的观察,应遵循一定的合理的顺序,这有利于搞清实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把握前后变化的联系,找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保证观察的全面性。

如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观察顺序为:(1)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再确定电源电压,电源电压应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2)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及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3)观察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和最大阻值;(4)按要求连接电路前电键是否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否在阻值最大位置;(5)电压表是否并联在小灯泡两端,量程是否选得合适;(6)电流表是否串联在电路中,量程是否选得合适;(7)实验开始时,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重点观察电压表示数,同时观察电流表示数。

通过以上的有顺序观察,获得实验数据,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三、获取观察信息,得出观察结论

通常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并不显见,而非本质的现象却常常布下迷雾。有时的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中会出现许多现象,或眼花缭乱,或稍纵即逝不引人注目,如果不能在观察中细致入微抓住本质,那就会上当受骗,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比,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例如:在观察反射定律的实验中,使学生注意观察:入射光线从哪里入射?反射光线从哪里射出?反射光线是怎样随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等等。这样能够使学生观察到事物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

四、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

1.全面观察

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时,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看问题,而应该全面地进行考虑,这是

观察事物重要的环节。

有关现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观察:(1)观察分析结果出现的若干场合,以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2)观察分析这些场合中的先行情况,以获得其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

例如,阿基米德从跨入浴盆洗澡发现水从浴盆中溢出而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又如力学中的例子:在杂技表演中,演员平躺在沉重的钢板下,两个大力士用铁锤轮番敲击置于钢板上的砖块,结果砖碎,人却丝毫未受损伤。

对以上现象,我们要全面地观察整个过程,而不只看局部,则可运用动量定理,揭示杂技表演的秘密。

2.重点观察

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物理学中很多规律都是在对大量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而获得的。

例如,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前辈对自然界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基础上,归纳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

瞬间变化。

3.对比观察

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

配作用的有效方法。

例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又如:在河边玩耍时,观察到两位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由此自然联想到压强的概念,对正确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对比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

观察内容的混乱。

4.循序观察

循序观察法是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例如,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循序观察法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观察,观察详尽而条理清晰,避免了遗漏观察点的现象。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具体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观察方法要用得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总之,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物理的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教学手段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观察是指人们对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刻的理解性,人类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法是最基本、最古老、最直接的科学方法,也是物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研究,要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必须掌握观察方法、发展观察能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基本任务是人为地创造条件进行观察。所以,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陪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

究课题。

一、物理观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1、激发学生进行物理观察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这可从教材中的序言,物理学家的故事,科学发现的生动史实,向学生介绍观察的意义,并可结合教学,布置观察任务,进行有关的竞赛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实验观察为基础进行物理教学,形成物理观察的气氛与环境,例如:在上第一节物理时,用鸡蛋做做“惯性定律”的实验;做做电学中“怒发冲冠”的实验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物理

现象。

2、让思维积极参与观察

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观察,观察前,要确定对象、目的、计划和方法等。观察中多思考、多分析,观察后要分析处理、总结规律。只有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正如俗话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什么在开始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并逐渐消失,而沸腾时上升过程中会变大,并在水面破裂。对于这些现象,只有积极去思考,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条件,如千百万人都见过苹果落地,唯有牛顿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家家都有水壶,唯有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看到过X射线的不乏其人,但唯有伦琴发现了它等等。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出发现或发明,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超常的观察能力。

3、积极使用观察工具

由于人的感官有一定的阈值,超出一定的限度,观察对象的一些属性就不能在观察中被感知,如人眼看不见X射线、红外线、无线电波,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等等,所以要学会使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的基本素质。如望远镜、显微镜、天平、钟表、压力计、分光计等的使用,借助这些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现象的真谤,激发我们探索自然的欲望,促使我们观察能力的提高。

4、学会做观察记录

对观察结果会准确地记录在表格中、并能逐步设计记录表格、自行填充,并能采用规定的术语、约定的符号、标准的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微机等手段,把观察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要在观察中了解现象、分析总结掌握现象的规律,如在做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总结出a分别与m和F的关系,这才是我们观察的最后目的。

5、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观察记录的数据要真实、符合与不符合自己预想的结果都要如实记录、不要因为为了减小误差而涂改自己的数据。有些同学在观察中为应付老师的检查、去套数据、造数据、这不严重违反了实验的规则、得不出科学的结果来。

6、遵循物理观察的基本原则

在物理观察中、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连续性、典型性、重复性等基本原则。因为物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揭示出事物多方面的本质、具有发展的周期性和典型性,为此我们领导学生在观察中要 遵循以上原则,才能揭示出现象中的本质规律。

二、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从似乎平常的事物现象中找出有关方面的联系,从众多事物和现象中找出规律,所以要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要学会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有意观察法

有意观察法就是针对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在教学中观察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是学生迄今未知或未加阐明的事实,让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知识和发现问题。二是判断理论是否符合事实,让学生去证实理论或验证知识,例如领导学生观察日食、月食等

自然现象。

2、长期观察方法

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微妙曲折,周期长短不一,有时要进行长期观察,长能得到系统的资料。例如居里夫妇是经过长期的实验

观察才发现了“钋”和“镭”。

3、细微观察方法

事物的变化有时是细微和偶然的,而细微的变化中却蕴藏着质的飞跃,偶然的变化中包含着必然性,所以对偶然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也不能放过,许多重要发现常常在特定条件下带有偶然性,但在偶然观察中会发现必然的规律。例如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发现放射现象,奥期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无一不是从某种偶然开始的。

4、精确观察法

观察贵在精确,既要注意事物状态的变化,又要注意事物量的变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示事物的变化规律,例如:布拉凯特从40多万条粒子径迹照片中发现8条产生了分叉,从而发现了质子的存

在。

5、归纳观察法

反映物质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总结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般规律,或研究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例如:为了研究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观察电流强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电阻不变的情况下,观察电流强度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又如:法拉弟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也是从

多个实验结果中总结而出。

6、对比观察法

对两个事物、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或对某一现象发生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是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对水的沸腾现象进行观察时,前后比较发现:在沸腾前,水内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至未达液面就消失;沸腾时,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达到液面后,突然破裂。通过对比,便会得出: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

行剧烈汽化的现象。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1、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

观察的选择性就是能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目标,能从自然现象中和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中抓住最主要的方面,如在演示惯性现象时,应让学生重点观察作用力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而排除作用力与速度的关

系。

2、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就是在教学中培养能在观察中迅速获得观察对象的有关信息,从平时不大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发现新的线索,善于发现容易忽略或不易发现的东西,科学家、发明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如苹果坠地,水蒸汽冲动壶盖、澡盆的水溢出盆外、吊灯随风摆动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牛顿、瓦特、阿基米德、伽俐略却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些现象,并由此为线索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发明了蒸汽机,发现了浮力定律和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的准确性

就是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能正确获得观察对象的有关信息和精确的结果。因为物学作为一门定量学科,在量的方面要求准确。例如在用分光镜观察光谱时,能分辨出吸收光谱线,从落体定律实验中落地的撞击声分辨其是否同时落地等。

4、培养学生观察的深刻性

就是在观察中,让学生不要停留在物理的表面现象上,要深刻到现象的本质。如观察用手推一物体使它运动,手离开不久,物体就会停下来,表面上看,好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通过深入思考,最后会发现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摩擦阻力的结果。这样就揭示出这一现象的本质--原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赵忠明

(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215221)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种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就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及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从教学实际入手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观察能力 观察方法 培养和训练 注意问题

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认识自然,总是从观察开始。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种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物理来自生活,生活之中有物理,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现象和各种实验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物理实验更是如此。通过观察获取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以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整个实验教学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因此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呢?

1.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青少年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喜新奇,好热闹,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但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是无法观察好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对新鲜事物都怀着猎奇心里去“观看”,却没有深入“观察”,到最后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没有深入思考。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

例如,我在八年级引言教学中一开始就用几个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上用插有细玻璃管的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时,当我们用小金鱼来演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的时候……,学生常常是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现象的变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对生动的物理现象产生观察的兴趣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培养他们对平常生活中的那些似乎平淡的现象进行探索观察的兴趣。比如说:为什么太阳是东升西落的?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阴天或刮大风的夜晚不会下霜等等?如果我们还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引导学生去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如观察向池塘里投石引起的涟漪,观察鸭子在水中游水现象,观察蝙蝠在夜空中飞窜以及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当他们发现了一点一滴的规律时,就会感到因观察而发现的无比乐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我在实际教学中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十六世纪,年仅十八岁的伽利略从吊灯的摆动现象,发现吊灯向两边摆动的幅度虽然逐渐减小,但是每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都相等。伽利略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制造了医用测脉器。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这些事例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更加懂得观察的重要性。2. 指导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物理实验中,要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周密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导致顾此失彼,以偏概全,不得要领。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因此,要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否则,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瞬间消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沸腾是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现象,但绝大多数的学生从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过这些现象,他们只能很粗略地描述沸腾现象,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沸腾开始前后的整个过程,打开瓶盖和关上瓶盖进行观察。事先不必给学生提出什么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发现沸腾的主要特征,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这样让学生经历一次小小的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比老师一一地指导他们被动地观察收获就要大得多。

让学生爱观察,教学生学观察,都是为了让学生会观察。学生会观察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把握观察重点,会提问题;能比较观察现象,思考分析;能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如我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有二:

1、小车在不同的表面滑行的距离不同;

2、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学生观察后,看到的现象是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离较长,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许多同学提出为什么小车要从同一高度滑下,这说明这部分同学对观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着同学们自然而然思考为什么,比较三种不同的表面,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它们的表面的摩擦力,进一步推理、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后,就能学会自己观察。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教学”,他指出:把一门科学教给一个人,不是要他把结果记在心头,确切地说,就是要教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用科学家仔细观察、认真思索的材料教育学生勤观察、善思考就能把局部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变成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方法。

例如,牛顿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白光通过三棱镜时色散成七色光之后,并没有马上做出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结论。当时的牛顿认为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白光确是七色光组成;还有一种可能是棱镜是“怪物”,白光通过棱角之后改变了本性,变成别的新东西了。直到当他观察到了以下两个现象之后,才下结论。一是已经通过棱镜色散后的光再通过棱镜不再变化,二是色散后的七色光通过倒挂的棱镜后又合成了白光。从而使学生懂得获得真知需要观察与思考。

如前所述,教师利用各种途径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物理现象的观察,范围不断扩大,深刻性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由单一“接受”型向“研究”型转变,逐渐开始提出问题,从最简单的模仿接受到在演示实验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分组实验里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去操作;进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搜寻物理的影子;各种体育运动如何与物理模型联系?各种家用电器的原理是什么?新闻广播中的那些科技信息如何用物理解释?各种交通工具与物理有哪些关系„„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不断涌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应运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从中体会到学生通过观察而形成的“问题意识”对物理学习的效果、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也得到不断增强。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日积月累地探索,逐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品质,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一定会逐步提高,我们的物理课堂也将变得更加有效。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深圳市布吉中学 郑莹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现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实验等被动式的实验模式,忽略了在实验中对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物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应试”教学转为“素质”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物理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一、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实验课上,要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几个层次入手: 1.对物理器具、仪器的观察

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直观法,培养最直接的观察能力,如观察温度计挂图,了解结构,最小刻度,量程,用途等,还可采用对比观察法、特点观察法,使学生区别实验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不同。既直观又有对比,学生印象深刻。2.对物理现象及过程的观察

既要全面、细致,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任务、要求,明确主要看什么。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器件较多。装置有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学生容易分散观察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观察:气泡产生的位置、气泡的数量、上升速度、体积变化等一系列细节,气泡到水面时、温度计读数是否有变化。这样要求,使学生观察范围缩小,有利于减小观察时间,提高观察效果,明确观察主要目标,避免漫无边际地看“热闹”。观察得细致深刻,才能提高观察的质量,提高观察的能力。3.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能力的提高,要求观察者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在观察中对问题加以认真的分析和反复的推敲,找出正确的解释。如在“用毛皮磨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实验中,部分学生只注意到纸屑被吸引上来,而少数学生更仔细地注意到纸屑接触到橡胶棒后跳开,教师可趁机引导更多学生注意,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消除了疑问,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思维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延续,是指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将所学知识与观察到的现象相结合,通过大脑的抽象活动,认识问题的本质,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不仅在于把实验原理、使用仪器、步骤、结论等告诉学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规范进行实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正确思考,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确定使用仪器、实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整个过程。可从几方面下手: 1.增设疑问,激发思维

教师可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提出一些与习惯想法相反的问题,引起学生好奇。例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杯中水倒干擦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会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教师趁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又如做纸锅烧水实验,先问学生,纸会不会烧坏?并告诉学生纸锅不会烧坏,学生好奇,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2.设计实验,引导思维

教师不是机械地把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写出来,而是将设计实验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例如测电阻实验,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复习电流定律I=U/R,提问学生要测电阻怎么办?学生很容易想到R=U/I,要测电阻两端电压和流过电阻电流的大小,进而想到要用伏特表和安培表。如此步步引导,比单纯给出伏特表,安培表测电阻更能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另外可让学生自制仪器,培养学生创造力。3.改进实验,促进思维

对不够完善的实验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如平面镜成像。课本用两支点燃蜡烛来演示,让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刚好重合,得出物与像等大的结论。在现实实验中,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空气流动使火焰不固定,两支蜡烛燃烧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等,很难做到完全“重合”,我在实验时提问学生如何使“重合”更明显?立即有学生提出用两块等大的长方形木块,结果长方形木块的长、宽、厚“重合”很明显,得出像与物等大的结论。此时我又提出木块不发光,成象不清晰,找像的位置很吃力,课本用点燃的蜡烛就是因为能成清晰的像,学生马上又补充说可将木块包上白纸或亮彩纸,这样像就清晰了。如此步步启发,层层深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4.拓展实验,增强思维

教师可顺着实验进行,拓展实验的广度、深度,加入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扩展性内容,以加强对实验的巩固,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课本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大思维深度、广度。5.总结实验,深化思维

做完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找出原因,分析条件。如测电阻实验中,比较学生采用内接法,外接法时测出电阻是否相同?为何不同?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方法相等,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加深理解。此外,教师还可提出一些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精确度、又能与学生实验紧密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练习,进行实验信息加工,达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发展学生实验的思维教学功能。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改革物理教学的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思维是观察的延续和升华。观察能力提高,能激发学生思维,思维能力发展,又促进观察力的提高,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更新观念,不要认为学生实验就是让学生动手“练”,而要善于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融观察、操作、思维于一体,才能使学生实验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物理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钱敏

(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 215633)

摘要: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思维加工的前提。

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思维加工的前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记忆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观察是获得物理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提高学生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青少年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喜新奇,好热闹,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但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是无法观察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例如用玻璃管演示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减少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用墨水滴在盛满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扩散现象,学生们常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现象的变化,久久不肯离开,久而久之,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浓厚的观察兴趣。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我就给大家介绍了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十六世纪年仅十八岁的伽利略从吊灯的摆动现象发现吊灯向两边摆动的幅度虽然逐渐减小,但是每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都相等。伽利略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制造了很多医用测脉器。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加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2.围绕实验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的定向性

在观察时,必须对学生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在倡导自主性学习的今天,物理实验教学中容易出现实验室内“放羊”的现象,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在实验室内学生本身就很兴奋,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观察到现象的实验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轨道。例如,在做焦耳定律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注意两烧瓶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变化,然后按教学内容做演示实验,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认真地思考产生高度变化的原因,围绕这个目的,学生观察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不是看看热闹而已了。通过学生集中注意观察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产生高度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吸收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在玻璃管里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的越高,经过分析推理,得出定性结论—焦耳定律。由于实验前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所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3.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物理实验中,要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就会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不得要领。而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瞬间消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事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1分步观察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所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

3.2整体观察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发电机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等。

3.3重点观察法:对事物本质的核心的关键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特点的信息,依据观察的目的,区分哪些是该观察的,哪些是不必观察的。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图表模型时,引导学生观察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或部分,不受无关现象或部分的干扰。如做水沸腾实验时指导学生重点关注水中的气泡:水开始加热杯底和杯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水沸腾前小气泡脱离杯底和杯壁形成新气泡。气泡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直至消失;水沸腾时随着温度升高,气泡逐渐变大,直至液面破裂,放出水蒸气。

3.4比较观察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要善于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又如观察直流电动机和直流发电机的构造工作原理、能量的转化的相同点和异同点。讲授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在电压都是3伏特的情况下,先连接AB导线,测得电流强度为0.6安培,再依次接导线AC、AD,测得电流强度分别为0.3安培和0.2安培,根据测得的数据应用所学知识推导出电流强度减小的原因是电阻增大了,再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电阻逐渐增大的原因;得到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有关,“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同理“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还跟材料有关”,通过这种比较性的观察,学生对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较为透彻,达到了掌握之目的。

4.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态度 首先为了使观察的结果更加科学可靠,要多次观察,综合分析,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其次加强对实验结果处理能力的培养。实验结果处理能力实质是一种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把实施阶段观察和记录下的现象、数据进行描述和思考得出结论,形成实验报告。在培养学生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时,要特别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因此让学生说真话,不受教师、教材及其他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中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如实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尤其杜绝个别学生不做实验仅根据教材中的描述写实验报告,或者为了能写出和教材一致的实验报告,而修改实验时观察到的真实现象和所记录的真实数据。

另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除应增加活动次数外,更要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为此教师应尽量多地把活动的设计、组织交给学生自己来办。另外学生在各次活动中应轮流做主持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经受锻炼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受到教育,而且使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受到切实培养。

最后,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阎金铎《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 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高教教育出版 2004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总是从观察开始。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观察不仅要会“观”,还要会“察”,才能有所收获。而物理学又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多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各种现象以及对各种实验的具体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税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而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履而来的前进。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物理实验更是如此。通过观察获取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实验教学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

一、注重观察兴趣的培养

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培养兴趣不仅能转化学习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我就给大家介绍了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等。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加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二、教学生制订观察计划

在物理实验中,要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不得要领。学生在开始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因此,要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否则,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瞬间消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 观察步骤 --观察内容--观察重点:

1、水开始加热杯底和杯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

2、水沸腾前小气泡脱离杯底和杯壁形成新气泡。气泡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直液化成水

3、水沸腾时随着温度升高,气泡逐渐变大,直至液面破裂,放出水蒸气。气泡破裂和水蒸气形成。

三、明确观察目标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实验要求实验者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往往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只凭一般的兴趣和爱好,在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目标不明确,分不清重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有的以局部代替整体,有的放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对多种并存的现象,不能抓住其本质现象。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进行重点观察。

物理实验目标包括:

1.行为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完成每一项预定的实验项目以后能够“做什么”的叙述。在确定行为目标时,通常使用的是:说、写、分辨、比较、设计、说明等这样一些表示学生的一种内在能力而可用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操作性词语。如:说出用天平、量筒测定小于水的固体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步骤等。在制定行为目标时,要指出完成行为的有关条件。

2.动作技能目标:是指对学生在实验时的操作和动作表现的具体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项:①口述仪器各部分名称、作用;②复述仪器操作要领;③正确快速装置仪器;④正确快速操作实验仪器并取得实验数据;⑤连贯地操作、准确的动作;⑥迅速有效地修理仪器,迅速排除实验故障;⑦改进实验装置,创造新的实验方法等。以上项目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学生特点按不同层次提出。并要求每位学生逐步做到。3.单项实验目标:是针对某一个实验而制定的更具体的目标,单项实验目标应该与物理实验教学目的要求一致,既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要适应每位学生的能力。

四、要有科学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具体方法。从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种方法共探讨:

1、比较观察法,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出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验中的极大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顺序观察法:即观察的顺序。在实验中要按实验顺序观察,一般的观察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等。如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观察顺序为:①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再确定电源电压。电源电压应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②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③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和最大阻值;④按要求连接电路前电键是否断开,滑动变阻器是否滑在阻值最大位置;⑤电压表是否并联小灯泡两端,量程是否选得合适;⑥电流表是否串联在电路中,量程是否选得合适;⑦实验开始时,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重点观察电压表示数,电流表示数的大小。这样有顺序的观察 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时抓不到重点,手忙脚乱。

3、分步观察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所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如:研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在弹簧下面挂上金属筒,筒下面吊上金属块,指出弹簧伸长后指针的位置;②将金属块部分浸入水中,再逐步增加浸入体积,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和溢出水的多少;③将金属块全部侵入溢水杯中的水流入小杯中;④将小杯里的水慢慢倒入小金属筒里,观察指针所指的位置。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会有条不紊,沉着冷静。

4、整体观察法:在观察中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即先对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再分出观察对象的各部分,再对这些部分细致地观察。整体观察法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眼、耳、手、鼻等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不遗漏重要的“细节”;在观察对象的各个部分时注意跟对象整体联系。在整体观点指导下,观察各个部分时,重点观察主要部分,但又不放弃次要部分的观察。如:发电机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等。

5、重点观察法:对事物本质的核心的关键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特点的信息,依据观察的目的,区分哪些是该观察的,哪些是不必观察的。在观察物质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重点项目;在观察装置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优先观察核心部分;在观察实验操作时,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操作进行重点观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图表模型时,引导学生观察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或部分,不受无关现象或部分的干扰。如:托里拆利实验,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竖直管中水银柱高出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则部分学生可能认为:①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水银柱的长度有关。此时应该进一步观察,当玻璃管倾斜一个角度,管中水银多了一些,水银柱长度增加,但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仍然不变,这表明与管的直立或倾斜无关;②大气压的大小与玻璃管的粗细有关。那就换用两只内径不同的装满水银的玻璃管重复上述实验,可观察到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都是同一个数值,这表明大气压与管的粗细无关。可见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与大气压有关。此实验表明作用在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水银柱,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6、归纳观察法:归纳法从个别事物的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一般原理的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

五、观察中的要求

(一)观察力的生命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数据、标点符号,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二)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所以在实验中要认真、细致、深入的观察。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有时是稍纵即逝,有时是一闪而过,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随时抓住这些重要的现象;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

(三)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只有结合思维才能把握实验现象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而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大胆地贯彻课改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学生的实验素质,以同时达到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

文章录入:dyx731 责任编辑:dyx731

上一篇文章: 学习新课标 走进新课程

【摘要】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力是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通过培养、训练和他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努力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思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关键词】观察、观察力、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地利用感官对事物整体进行认识的活动,观察在物理学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是和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密切相关的;而开普勒的研究素材完全是他的老师、天文学家第谷长期天文观察的结果。可以说,没有第谷长期辛勤观察所积累的浩瀚的天文资料,就没有开普勒三定律,也就没有整个牛顿力学。

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带有个性特点的品质,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和他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努力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加强学生对观察的重要性和目的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了电流的磁效应而揭开了对磁、电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序幕……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实验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愈完美、愈清晰,因而观察的效果也就愈好。反之,观察任务目的不明确,学生就会东张西望,如果事先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那么,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就可能只对新鲜的、表面的现象感兴趣,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不动脑筋只看热闹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预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观察目的是什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的好习惯。

二、要帮助学生形成浓厚的观察兴趣

如果学生处处依赖教师的指导去进行观察,长期下去会缺乏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观察力是培养不起来的。所以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兴趣的形成与求知欲是分不开的,让学生透过现象去探索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知道其中的道理,就会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关。清晨,初升的红日;傍晚,绚丽的晚霞;雨后,天边的彩虹……都与光学知识有关;在室内日光灯下,当风扇电源切断后,在扇叶转速逐渐减慢的过程中,会发现风扇叶会时而正转,时而倒转的现象,这个现象与日光灯的间歇发光和人眼的视觉暂留有关;在洗衣机被切断电源后甩干筒转速逐渐减速的过程中,在某一状态时,洗衣机会发生剧烈的振动,这是一种共振现象;汽车迎面开来,汽车的鸣笛声音调先高后低,这是多普勒现象;浴后,拔开浴盆塞子,盆内的水会逆时针旋转着排出,这是北半球观察到的科里奥利现象……。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实验之外,开展自主的课外观察活动,并帮助他们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观察自然现象、研究自然规律的兴趣和欲望,从观察兴趣转变为求知欲,周而复始,逐渐的就会转化为主动性的观察品质,形成较强的观察力。

三、教育学生掌握观察的技能,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能力的形成与技能是分不开的。观察技能的形成能促进良好观察习惯的形成,并促使观察力的快速发展。

1、要教育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学生观察的效果,与掌握的理性认识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一个知识不足的人,对相应的事物不可能做到精细的观察。观察前的知识准备愈充足,观察的效果就愈好。例如,观察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应预先要求学生复习有关磁场强弱的分布、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才能得到预期的观察效果,达到观察的客观性、主动性及精细性和动态性品质的统一。

2、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实验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布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断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过程。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观察,让学生开动脑筋,注意搜寻每一个细节,不要放过例外的情况。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特点,比较事物的异同,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例如,学生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杯中盛大半杯水,将筷子竖直插入,当筷子直立于中心位置时,上下两段筷子在一直线上(图1);当筷子位置偏右时,上下两段筷子“分离”,下端更偏右(图2);当筷子位置偏左时,上下两段筷子“分离”下端更偏左

图3)。

要分析这种复杂的折射现象,必须有科学的思考方法。一般地说,研究这种侧面观察到的折射现象,应从正面画光路图予以分析:可画出俯视图(图4),P为筷子横截面,若P在圆心位置,则P发出的光从水中射到空气中不发生折射(入射角、折射角均为零);若P在偏右位置,则P发出的光从水中射到空气中要发生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人观察到的像Pˊ比物P更偏右(图5);同理,如图6所示,物P偏左,则像Pˊ比无更偏左。

再如,在进行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时,当学生观察到由于磁铁的下插或上抽的快慢引起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或大或小变化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磁铁下插或上抽的快慢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快慢关系;(2)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的大小与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关系;(3)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快慢的关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探索,就能够引导学生透过观察到的现象抓住本质性的东西,从而从根本上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进行动态观察的能力。

4、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每一次观察、实验后,都要写好实验报告,进行观察总结。如总结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完成,观察的方法是否恰当。还可以进行观察结果的对比:自己的前后观察对比或与别人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自己观察的优点和不足。通过总结不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总结、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锻炼学生积极的观察态度

学生必须了解观察的意义,端正观察的态度,才能具有观察的积极性。观察是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特别是观察复杂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不是唾手可得的。凭一时的兴趣和情绪的激动而进行的观察活动,往往有始无终,完不成观察的任务,更不能达到培养观察力的目的。教师应在目的明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的培养,教育学生经得住失败的考验,使学生始终持积极的观察态度。

上一篇:qc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下一篇:产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