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差异方面

2024-10-19

东西文化差异方面(共9篇)

东西文化差异方面 篇1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时间价值观方面的体现

大家好,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无法再挽回的东西。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又不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他们对时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时间,就是用来花的。不同的是有些人花费时间就像是用羊换鸭子,用鸭子换鸡,用鸡换鸡蛋,最后啥都没有了。而会花时间的人就是和前一类人做交易的人。他们用自己拥有的东西(物质)去换取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时间),对资本家来说时间就是产量,所以他们很聪明的用廉价的金钱去换取无价的时间。故才有那句谚语:时间就像流沙,大多数人的时间也仅仅是像流沙了,只有少部分人的时间像是沙子中留下的钻石。

时光,有时是美好的,这时的它像是白驹过隙,太匆忙,使我们还看不清白马上的是王子还是三藏哥哥!时光,有时是凶残的,这时时间就像一把杀猪刀,它可以把一个人从“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变成“猛回头,吓退百万雄狮”,折戟沉沙,红颜枯骨。我只想说,你丫的,也太为难时间了吧!

美国文化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每个人都在赶时间,但是在无形中,他们成为了时间或者说金钱的奴隶,他们从赶时间变为被时间赶,就像鱼塘里抢食的鱼儿一样。而英国文化认为时间是要享受的,所以他们会成为在池塘边欣赏鱼儿抢食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有下午茶,但是美国没有。在欧洲一个售后服务人员可以花一整天像一个绅士一样去拧一个螺丝,赏心悦目,和蔼可亲,他们的服务业可以带给你上帝般的享受,但是却有拖拉机般的速度,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二战时英法联军可以在那坐几个月看着那些弱小的同盟国被灭掉,却没来得及卖出战壕一步,时间在这时成为了他们手中的面包,却成为了敌人手中的利刃。他们在请客宴会时,认为早到和迟到是不好的,没有人会喜欢对方迟到,这个事东西方的共同点,但是他们也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个就有点费解了,那么为什么不喜欢早到呢。

但是在东方,主要是中国。从古至今,人们都很抓紧时间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而现在大家都是高考过来的人,大家高中时对时间的珍惜都有切身的体会。为了抽出时间,废寝忘食。前几日湖北的高中更是出现全班打输液,补充能量来学习的壮观场面。

人们更注重活着的价值,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近死了。没有意义的人生即使活的很久,但是却轻于鸿毛,有意义的人生即使短暂也重于泰山。

人的价值 等于生命持续的时间内所做的有意义的事的总和,中国人更注重做的意义,也许是因为老是想着留名青史,有炫耀的资本,即使那种荣耀大多数人无法实际的见到,感受到。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更注重于生命的长度,也许他们认为活着就是最有价值的事。这样也许就能从某个方面理解时间价值观的差异对中西方教育方面的影响。

时间有快乐也有悲伤,但无论你喜或者不喜,时间就在那里静静的流淌,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它留下的回忆。回忆那些年......回忆是时间的副产品,反握觉得回忆就像是一座坟墓,里面埋葬着你的爱人,我会在清明节来看他,但不会像杨过一样等16年,他活在回忆中,而我们要活在当下。

东西文化差异方面 篇2

一、You would have a ball玩个痛快

一天, 美国当地一家儿童游乐园在报纸上登了广告, 标题是You Would Have a Ball.!一位中国内地女士初到美国, 对美国习语和文化背景不熟悉。于是就带孩子前去参加。等她入场后, 根本看不见球的影子。她就问售票员球在那儿, 售票员茫然不解地说“不知道”。最后她找到经理说, 根据报纸登的广告, 你们要给小孩发球, 可球呢?她连忙把报纸递给经理。经理看后, 忙笑着说You would have a ball是习语, 意思是“玩个痛快” (You would have a great time) 。经理的解释让这位女士对自己的英语惭愧不已。

Ball的基本含义是“球”, 此外还有“舞会;非常快乐;愉快”等与“球”的本身特点有关而引申的词义。但ball在词组中一般看不出“球”的意思, 只能意译。如:open the ball带头跳舞、带头干;the ball is with sb该有某人采取行动/作出表态;start the ball rolling开始、继续进行谈话…;put balls on…给…增光添彩;a ball of fortune受命运摆布的人;break one’s balls拼命干;on the ball留心、警惕、注意;keep one’s eyes on the ball一丝不苟、全神贯注;run with the ball尽快完成;play ball with…与…合作。

二、Love all零比零

我们在观看英美国家的球赛时, 当比赛的一方或双方出现零分时, 裁判常说英语单词love。这里有一个典故:由于法语比较高雅, 英国人常从法语中进口单词, 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加工为自己所用。“鸡蛋、零蛋”法语叫loeuf, 其发音与英语单词love相似。由于loeuf拼写不便, 英国人直接用love来代表loeuf;而且love中也有像鸡蛋、零蛋一样的字母O, 所以love除了表示“爱情、爱”之外, 还另外表示“零分、零蛋”意思。用love来表示zero (零) 有几个好处, 一是比较委婉, 比直接说零好听、文雅、顾面子;还有zero发音别扭, 不顺口。从此, 与“爱”无关的单词love开始流行起来, 专指比赛特别是网球赛的“零”分。love game一方得零分的比赛;love set一方得零分的一局;at love没丢一分。

例如:The Chinese player leads 15-love.中国运动员以15比零领先 (不是:中国运动员带领15名情人) ;He won 3 games at love他未失一分地赢了三局 (不是:他谈恋爱时赢了三局) ;Jack lost the first set love-6.杰克第一局0比6输了;The score was15-love比分是15比0。

三、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真相大白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是“真相大白;露出马脚;无意泄密”。据说在古代英国, 盛兴吃乳猪, 英格兰农村集贸市场小猪卖得很贵。有些不法猪商为了牟取暴利, 常把猫装在袋子里冒充小猪卖给别人。一些老实、粗心的买主, 看不见袋子里的东西, 也不打开袋子看看, 便把袋里的猫当成小猪买回去。但是狡诈的猪商也有粗心的时候, 不小心让猫从袋子里钻了出来, 骗人把戏立即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此,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专指“不慎泄密或露馅”。例如:They wanted to surprise Tom with a wedding gift, however Jonne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by asking him what he would like.他们打算送给汤姆结婚礼物让他感到吃惊, 可是琼尼问他想要什么的时候泄了密。类似的还有, murder will out纸里包不住火;spill the beans不慎泄密;show the cloven foot路出马脚、现出原形;reveal one’s evil nature路出本性、现出原形。

四、Greek gift存心害人的礼物

传说希腊斯巴达国王为争夺海伦王后向特洛伊宣战。到第十年, 希腊人决定造一个巨大的空心木马, 把精兵藏在里面并运到特洛伊城下假装是撤退时丢弃的。特洛伊人便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拖进城里。藏在木马里面的伏兵趁黑夜钻出来, 打开城门, 希腊大军冲进城里并占领了特洛伊城。从此“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专指“内部破坏分子, 内部隐患祸根”。同时, Greek Gift也变成了“阴谋害人的礼物, 故意害人的礼物”。因此, 在东西方交往中, 不要望文生义, 例如:give sb.rope to hang oneself让某人自作自受;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令人毛骨悚然;after clouds, then sun否极泰来;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自作自受;like for like一报还一报;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可见, 文化差异对于习语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习语理解中千万不要照字翻译, 否则牛头不对马嘴。我们要谦虚好学, 不耻下问, 避免带来习语理解的差异, 从而, 可以有效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提高和充实本民族文化。

摘要:一味追求字面理解不能准确传达原语的信息。本文列举了原文与译语不等的原因, 提出应正确理解文化差异带来的习语理解的差异, 不要断章取义。

关键词:习语,理解

参考文献

[1]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Z].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东西文化差异 篇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如汪洋大海,古往今来许多才智之士,用尽毕生精力,几十年不间寒暑,也只能了解中华文化的一鳞半爪,你我浅学,充其量不过了望一下而已。因我从事外语教学而了望到西洋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寻找融合,日渐体会了人类精神大美之所在。

价值观:内敛与张扬的碰撞

中国文化如从夏代开始的话,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西方文化如从克里特文化算起,至今也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不同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其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

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该从孔子那里开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还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人生价值应该服从家庭、国家和天下的利益,强调以群体利益来约束自己的个人价值。

而英美国家的价值观则以个人主义为准绳。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应该追溯到16世纪最为鼎盛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个人主义。人文主义以个人为中心,提倡个性,宣传个人主义,要求发展自我,体现个人价值。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对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人往往表现谦虚、谨慎内敛,不外漏张扬,这也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而英美人则注重成就,注重才能,遇到表现自己的时机,绝不放过,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初期就显现端倪,在中西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点,则是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教育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时代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承这一切的则归于教育。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被喻为人类历史上的明星,他们对人类步入文明、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着巨大的作用。东西遥距万里,并且相隔近一个世纪的两位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竟然有着如此相似的背景、如此相似的作用,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巧合,并惊叹历史的神奇。

作为两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目的都在于培养救世的人才,因此教育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孔子首次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教学对象的广泛性。苏格拉底也同样,他的学生处在各个领域,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都有涉及,他迫切地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拯救这个城邦。

他们二人的教育方法都侧重于让学生有自己真正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地接受。只是苏格拉底是一反前人在自然哲学上的研究,而提出要关注、研究人本身;孔子则是极力倡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学习经典文章。

兼容与发展

文化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异域文化的特点。

而两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不约而同地主动放弃了自己著作来教育后人的机会,他们都秉承了一种“述而不作”的思想。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即使是《论语》,也是孔子弟子撰写的。苏格拉底同样是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对于他的思想,我们只能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克赛诺封的著作中获得。

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言语留给后人些什么呢?这是一个谜,一个神秘美丽的谜,或许只有多了这一点缺憾才完美吧。

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1 篇4

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文明来说,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西方商务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在今天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关键词:中西方,礼仪,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有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近代历史上有两则

故事,相信大家会比较熟悉。故事一是: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两个故事都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

1、研究中西礼仪差异及原因

1.1 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背景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1.2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再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以致于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给孩子大操大办,当孩子有了孩子后,还要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于在中国今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倚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观念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中西方礼仪从根本上有很大的差异。

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

2、中西方见面的礼仪的差异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2.1 中西方称呼的差异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2.2 中西方对隐私的看法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

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中西餐餐桌上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3.1 中西方餐桌氛围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3.2 中西方用餐时的差异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中国人的餐桌要热闹,西洋餐桌则安静。中国人要用言行来劝酒劝食,西方人只是用语言劝酒而已。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满。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

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4.1 中西方服饰礼着重点及代表服饰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

穿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并打领带,领带打好后的标准长度,是其下端抵达皮带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考虑的一个尺度。伟大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那么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现代人的重视。

5、结束语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在今天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中,我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参考文献

[1] 金正坤 商务礼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占一 试仪焦急文化和知识文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3] 廖文丽 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4] 吴

冰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5] 邢

东 中美文化差异管窥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 1997[6] 陈

平商务礼仪

东西方室内建筑文化差异论文 篇5

在一番苦心翻阅书籍的专研后,从人类崛起到今时此刻,东西方的室内建筑有很多值得让人深思和纪念的东西,不同的历史背景导致的不同的产物,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书籍、网络里进一步细致地了解世界室内建筑设计的历史文化。

我在互联网+百度查阅中,查到中国最古老房屋建筑,位于山东省的长清县孝堂深山上,名叫郭氏墓石祠的古老建筑。通过图片的鉴赏,我们看到,整个祠堂全部以石头建筑而成,屋顶两面坡的石板雕刻出脊背等形状的样式,墙壁大约由20厘米厚重的石块砌成,前面有石柱,形状大概类似八角形,后墙由两米的三角形石梁间距,负载整个屋顶,分为两间。最为精美的是在石壁上刻有非常漂亮的图案。作为现发现的遗留最古老的房屋,郭氏墓石祠距今已有1800多年时间,由此窥见,中国几千年就开始酝酿,并遗留至今的中式风格样式,它使用木柱、石块的镶嵌,用精美的纯手工雕花,里面富有各种佛学信仰的建筑,更讲究风水学。

西方前期在大型室内建筑材料使用上主要以石构造为主,古希腊是西方时期建筑文化萌芽与胚胎的基础,成就了一些有纪念性的建筑,比如帕特侬神庙,从笼统的意义上就都是室内建筑的基础与成就。在古罗马时期,它的建筑在新的工程技术层面上讲改进材料成为火山石灰混凝土技术、有拱券技术和穹顶结构技术,有一定量的代表作,如图拉真纪功柱。罗马帝国灭亡后,宗教建筑对建筑的实施的影响颇大,基督教占统治地位那时候具有神学代表的作品也横空出世,影响全世界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宗教影响下的产物,是西方代表作,那时最喜使用的建筑元素是十字架形,与平面的一些彩色的玻璃花窗。

从理论上来认识这种文化差异,室内风格像东西方各自的文化,截然不同。它首先在概念上就不同,室内建筑的功能、投资和使用对象的使用不同,显示出了多种的风格,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前景也主要体现在室内建筑风格的使用上,因为根据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由来,传统风格自然是室内建筑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家具和陈设造型的方面吸取的是传统装饰的特点,从建筑的风格上我们将它分为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我国传统明、清家具的造型,西方风格中罗马风格等,都遵循了这特点。近年西方的装饰风格在逐渐在中国乃至全国盛行,在外形、视觉上最为不同。中国传统的室内建筑设计必定是融合了庄严与优雅的气质,在主次房屋的设计上有明显的视觉差异,一目了然,中式风格运用各种朝代实木家具、一些中式山水画的挂饰,一些宗教信仰类挂饰与摆台,颜色更体现着古朴,稳重,室内建筑必然室内有木柱,空间风格以雕花、格扇、漆画、屏风、落地罩等摆件为主来装饰与使用,花式颇多,陈列品主要是以字画、手工、各种玉石古董为主,包括精美稀物的瓷器养的花式;而西式的风格有最为代表的古典欧式风格,古典欧式风格也使用较多的雕花装饰,有所不同的是古典欧式风格上继承了欧洲人性的豪华、多变、动感的性格,它代表人性所想,视觉效果一般显得简洁大方,更为豪华,大多受到的是社会上流人物的青睐,它奢华、唯美、精美的细节都是上流人物想去表达的情态,特别是古典风格它每一个间隙都散发着着高贵、典雅的气息,它强调纯美主义,包括很多北欧、西欧、北美等不同的风格;这与中式的`表达语言和目的也恰恰相反,它更显雍容也朴实。

室内建筑的构成上,西方构成风格的特色方面,喜爱运用立体平面色彩的构成原理,巧妙的使用几何图形,点、线、面;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追求朦胧的气氛,深受它们本土文化的影响,在配色上又趋向用色简洁明快、讲究比例、采用黑白灰之外使用一些高级灰调,追求室内建筑的自由视觉。在直线还是曲折、的各种造型使用在建筑设计来强调体现理性的象征。而中式传统却乍一眼显得沉重、深邃些,我们从古至今都以繁华最为贵族、与上等人匹配,有意无意都会将格调设计的庄重沉稳、妥善些,这是我们保留下来的一种对历史的敬重。我们在室内建筑的元素使用中,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代代效仿,家具也步入秩序化、规范化,比如在客厅的布置就是一个缩影。色彩主要以红、黄、绿、蓝为主,在木制的家具上需要油漆,色彩鲜艳夺目,有着很强烈的对比效果,古代的正室给人一种严谨、庄重、有序的感觉,由于古代古人最为崇尚追求的是“神韵”,讲究的是古朴,讲究空间的层次感,主次、风水学,家居设计中多采用木材结构,刻画出很奇特不同种类的飞檐、木柱、屋顶;在西方,各个名族的文化入侵和毁坏容易发生,使西方自己的文化没有了自己延续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追求艺术性,所以呈现截然不同的风格,建筑文化变化就是各个时期、各个地域文化潮流的倾向和集中体现,也形成很多种小型的风格,比如:哥特风格、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等。这些风格大多现代感很强。

东西方室内建筑的文化在实质本质上大径相同,中西方在各自的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上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和差异性,建筑以独特的方式,和语言形式向人类描述各地区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思维等、尤其在建筑特色、人文理念、艺术的表达形式中有明显的不同,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吧。

参考文献

[1]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东西文化差异方面 篇6

关键词:主要问题,合理解决文化差异,提到东西方文化的问题,让我们想起很多的问题的,在各个方面。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这几个人马上很认真听,想听听代表团离开前的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然而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很多的事情都关系到我们的生活,以及以后的一些文化差异,如何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上和文化交流上能更好的交流。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方式和建议。

由于东西方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正确处理好这种文化间的差异。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交流、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离开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我们将面对一个思想日益枯竭、创意日益平庸、生活日益单调的世界。文化多

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产生稳定性;单一性导致极端性,多样性产生包容性。因为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文化或文明成果都集中在一种社会形态或一个国家或民族之中,所以有时必须相互学习、引进先进文化,来促进本国家或本民族的发展。这就需要认识到,引进先进文化并不是要消灭或代替民族文化,而是要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使之本土化、民族化,使异域的东西取得民族的形式和风格,打上民族的烙印。每个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必然要对自己文化进行筛选、扬弃,使民族文化发生转型。通过借鉴、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使之本土化、民族化,通过分析、筛选和扬弃民族文化,使之转型。民族文化正是在通过这两条途径实现整合创新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和生命。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

及解决方式

学院、班级:机电学院、B0901

学号:0612090108

从英汉习语透视东西方文化差异 篇7

文化差异是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养成的语言、信仰、价值观、人生观、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文化差异会让人们对习语产生误解, 对语言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1 地理环境的差异

英语中有很多习语是关于地理环境方面的。中国是陆地国家, 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 于此相关的习语有:“斩草除根”、“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而英国是岛国, 渔业是当地人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所以就有很多与捕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 比如:go by the board:“ (安排) 落空”;all at sea:“不知所措”;like a fi sh out of water:“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自断退路”。

2 历史典故的差异

中英两国的历史都很悠久, 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故事, 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来自于历史典故, 比如:“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是来自于神话传说;“cross the Rubicon” (孤注一掷) 来自于罗马故事;“hang by a thread” (千钧一发) 来自于希腊故事, 这些习语都很形象生动, 而且有着深远的意义, 表现出了很深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背景, 不能够只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汉语当中的习语主要来自寓言故事, 比如:“守株待兔”源于寓言故事;“嫦娥奔月”源自神话传说, 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 在英语当中找不到对等的习语。

3 风俗习惯的差异

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 所以宠物文化有很明显的地域性, 比如中英两国人民都养狗, 但是他们对狗有不同的看法。狗在中国文化中式一种卑微的动物, 很多有关狗的习语都含贬义, 比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等, 但是英国对狗很有好感, 经常用狗来比喻人的各种行为, 比如: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 ;lucky dog (幸运的人)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It’s dogged that does it (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中国人喜欢猫, 而西方文化中用猫来比喻坏女人, 比如old cat (脾气坏的老太婆) 。

中西文化中食物的表达也有很大差异性, 比如:“生米煮成熟米饭”, 中国人食用最多的是大米, 西方的东方式餐饮业很发达, 所以西方人对这一习语并不陌生。但是在习语中如果有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意义就有很大不同。在汉语中“生米煮成熟米饭”的意思就是“覆水难收”或者是“木已成舟”, 表示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其寓意比较隐含, 如果翻译成“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 译文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 很容易产生误解。

4 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归根到底属于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一些习语中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基督教对于英语习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 (进对了教堂, 但坐错了椅子, 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 但细节上不对)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 天助也) 等。

在中国, 佛教影响很大, 因而在汉语习语中与佛教的相关词汇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跑得过和尚跑不了庙, ”还有现在用的很广泛的“临时抱佛脚”。

任何一个语种都不是一个独立体, 它是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反应。语言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它反应了一定的文化现象和生活习俗;它是一种镜像, 折射了一定时期的文化和生活境况。这也是习语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承载了这一特殊性。

各个名族由于地域、经济、历史等的差异性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文化背景, 进而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特色。从习语着手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的很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莉, 李延林.浅谈中西文化中的若干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2]李海燕.论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存异与认同现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3]刘海静, 胡天恩.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4]刘玉娟.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3]徐珊珊, 焦聪聪, 韩薪, 张明芳, 蒋艳.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文化烙印及其翻译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1) .

东西文化差异方面 篇8

[关键词]东西文化差异价值观宗教观时空观

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差异是多层次的,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

文化可以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文化的深层结构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种种关系,如人与神、人与自然、个人与群体、公民与国家、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权利与责任、平等与等级差别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中国学者顾嘉祖(2002)则认为,在隐蔽文化层中主要存在的是观念,而观念的核心是价值观,它主宰和影响一种文化中其他的如群体与个人观、劳动观、平等观、婚姻观、时空观、宗教观等,这些观念共同组成了深层文化结构。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青睐,很多国家纷纷耗巨资改编它们并将之搬上荧屏。美国NBC电视台将《西游记》改编、拍摄并命名为The Monkey King(美猴王),影片播出后在美国有一定的影响。据称该片是在向美国观众介绍中国文化,因为影片将拍摄时间和地点定位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西安,除了主人公尼克之外其他人都是中国面孔,片中还有兵马俑、中国旗袍和中国的京剧脸谱等许多中国元素,但依据这些表层文化符号很难断定该片是在介绍中国文化。以下我们将以美国版《美猴王》为例,从三个方面剖析东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

一、人与神一东西方不同的宗教观、世界观和思想伦理观

原版《西游记》讲述的是一个个人与神的故事,美国版继承了这一主题。但东西不同的文化赋予了两个版本中“人与神”不同的关系,也赋予了美国版《美猴王》以美国的宗教观。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在上天诸神的帮助下战胜妖魔鬼怪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毋庸置疑,它宣扬的是佛教。而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基督教。在该片中,古典名著中的妖怪变成了基督教里的魔鬼。藏在大海的海底,犹如地狱一般。在尼克一行摧毁魔鬼们的地狱时我们发现了“诺亚方舟”所经历的“大洪水”的景象。在《圣经》创世纪(Genesis)中,诺亚是他所处的时代中唯一的好人。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上帝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绘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于是上帝让诺亚和他的家人带上各种动物和飞禽躲进他们造的方舟逃避大洪水。大洪水持续了40天,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Holy Bible,1988)。在美国版《美猴王》中尼克和孙悟空等三人在深海海底与魔鬼们搏斗时被抓。魔鬼们准备像吃唐僧肉一样把尼克吃掉,突然引发了大洪水。大洪水冲毁了地狱的一切,并帮助他们逃离了魔窟。很显然“大洪水”的出现使该片有了基督教的味道。

二、个人与群体——东西方核心价值观不同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有两个维度: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在群体取向影响下,重视集体利益,如国家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可以忽视,甚至可以牺牲。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观点、需要、目标:强调社会规范、责任而不是个人享乐。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鼓励竞争而不是合作,人们崇尚个人的奋斗、自由和独特的个性《西游记》被改名为The MonkeyKing(美猴王),中国文化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集体故事被改成了一个人的故事。但并不是孙悟空,而是美国人尼克在拯救世界,这个尼克身上无不渗透着强烈而鲜明的开拓、冒险的精神和美国式浪漫英雄情结。这是—个典型的美国故事,是美国观众所熟悉和推崇的个人主义的英雄故事。

三、人与自然——东西方的宇宙观和时空观不同

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lh和Strodtbeck的研究表明:各种文化中有三种自然观:人类屈服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和人类控制自然。西方文化所持的是人类控制自然,这种自然观使影片赋予了尼克对抗自然、拯救世界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和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搏斗、和超自然的邪恶势力斗争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亚洲文化则普遍相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另外,东西方文化对时间的取向是完全不同的。东方文化是过去取向而西方文化是未来取向的。中国人尊重历史。美国人则更看重未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电视剧和电影总是以历史为题材而好莱坞却制作出大量的“未来”片,片中总是不忘“时空隧道”和“拯救世界”,而这种现象同样也出现在美国版《美猴王》中,影片安排《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复活。并被带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与毛泽东的画像同时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从美国人丰富的想象力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未来取向”的时间观。

从管理思想窥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篇9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管理理论。非常注重文化和伦理的引导。东方的管理思想具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其只要特征表现为:

1.通过文化和伦理引导人性,从而规范个体行为

置于文化、伦理上的东方人性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重整体,倡导群体的凝聚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注意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以道德作为管理的基础,把人性和伦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舆论、伦理规范的引导,达到规范个体行为的目的。

2.强化道德观和责任感的约束和激励

东方管理思想东方管理思想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下,其管理方法表现为“仁政”、“信民”和道德感化。更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与精神塑造,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有理想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

约束和激励更多的表现为正向性、侧重于“软管理”手段。

其精髓和创新在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人”是东方管理哲学的核心,包括两大层面:一是要求管理者为他人着想,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通过自身的道德威望感召和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从而使社会与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的管理绩效。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另一方面:“人为为人”。作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人为为人”揭示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激励与服务的综合体现,强调自身行为的激励和修养,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

然而西方管理思想侧重于意识和技术层面。侧重于方法意识和技术层面。科学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思想的主流,也是西方核心的管理方法。西方管理原创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使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并成为今天管理发展发展的基础。无论管理学如何发展,都抛弃不了它的基本框架体系和概念范畴,以及一些根本性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西方管理思想对管理的理性分析格外重视,企业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随着管理思想的不断完善,企业文化越来越被重视。

从上述东西方管理科学的很容易看出来,第一: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注重科学性;而东方文化是人文文化,注重人文性与艺术性。第二:西方文化强调法治的作用,依法治国;东方文化则注重道德的教化,提倡以德服人。第三:西方文化一个人为中心;东方文化以集体为中心。

一般意义上的东方文化指是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中庸”、“以和为贵”等。注重人性,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强调集体在个人之上,鼓励个人为集体做贡献而不求回报。

上一篇:学习教师张玉滚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下一篇:智能环保渣土运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