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投资(精选12篇)
东西部投资 篇1
第十五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经过5天紧凑有序的展览展示、投资洽谈和商品贸易等活动, 4月10日圆满结束。大会组委会、执委会举行了成果发布会暨表彰大会, 对甘肃省代表团等27个单位授予最佳组织奖, 对浙江省代表团等20个单位授予最佳布展奖。
本届西洽会主办单位增加到42家, 31个省区市全部组团参展参会;首次实行的双执行主席单位体制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 甘肃、浙江双执行主席单位在组织筹备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现了东西部合作宗旨。广大境内外企业、客商积极参与, 参会客商超过15万人 (其中包括超过5700多名境外客商) , 展期观众流量70多万人次, 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彰显了西洽会作为国家级重点展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参展客商、设展规模、项目准备和交易成果均创历届之最, 是一届规模更大、水平更高、实效更好的合作盛会。
本届西洽会项目洽谈重点突出、求真务实, 实现了交易成果的新突破。据统计, 本届西洽会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101.85亿美元, 比上届增长48.6%;签订国内横向联合项目合同总投资额5714.34亿元, 比上届增长14.7%。其中, 陕西省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96.31亿美元, 比上届增长46.3%;签订省际合作项目合同总投资额3981.81亿元, 比上届增长22%。在签约的省际联合项目中, 民生相关项目投资总额占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的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总额占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的22%;城镇化建设项目投资总额占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的21.5%, 体现了本届西洽会项目成交的新特点。
本届西洽会促进活动求专求精、分流有序, 实现了互动合作的新突破。48项投资贸易促进活动重点突出, 会期分时段、分区域、分专业举行了五个平行会议和20多场项目对接活动;会后结合客商专业和各地优势, 有序分流到有关开发区、市、县继续深入交流洽谈, 促成了一批合作项目。各代表团还分别举办了多场投资促进活动, 取得了双赢多赢合作实效。在涉外促进活动方面, 通过举行第二届全球秦商大会、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经济合作洽谈会活动, 中外企业签订合作意向170多项。
本届西洽会展馆设置导向突出、特色鲜明, 实现了展览展示的新突破。展馆设置结构优化, 专业展馆明显增多;突出优势产品、合作项目、合作条件等方面展示, 内容更加充实, 参展层次有新提高。首次设立的国际贸易馆, 组织境内外参展企业500余家, 现场交易洽谈踊跃, 拓展了投资贸易合作新空间, 通过实物与形象相结合、创新产品与优势项目相结合、特色展示与现场洽谈相结合, 提高了展览展示水平和洽谈交易实效。
本届西洽会服务高效、保障有力, 实现了会展环境的新突破。以现代数字技术支撑优化了信息服务和投资促进服务, 据初步统计, “在线西洽会”网站发布各类信息1.8万条次, 累计点击量150万人次, 并与80多家网站链接, 扩大了传播服务范围;预约撮合系统共撮合7487对客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投资贸易洽谈月”和“优质服务月”活动, 营造优质服务、平安和谐、促进合作的会展环境。
第十五届西洽会组委会、执委会联席会确定, 第十六届西洽会将于2012年4月上旬继续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承办,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为执行主席单位。
东西部投资 篇2
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定于****年*月**日至**日在西安举办。为确保参会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市政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精神,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市政府“*”及打造“*”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关天经济区现代材料基地、绿色特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以全新的推介理念和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展示*形象,开展针对性的项目对接洽谈,努力吸引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作用大的战略产业落户*,促进我县率先突破发展。
主题:携手合作·促进发展
二、机构设置
组建*县代表团,下设综合协调组、项目组、投资促进组、布展组、宣传信息组、后勤保障组六个工作机构。
(一)*代表分团组成人员
团
长:副团长:
成员:县政府办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发改局、财政局、经贸局、住建局、国土局、文广局、农业局、教体局、林业局、旅游局、科技局、招商局、工商联、工业园区、项目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
(二)各工作机构人员及职责
1、综合协调组
组
长:成员:由县招商局牵头,抽调相关人员参加。
主要职责:(*)负责*代表团参会的组织协调及联络工作;(*)负责会期住宿、会务安排,客商接待和各项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各类证件办理及发放工作;(*)负责布展费用收集整理上缴工作;(*)负责项目册印制工作;(*)负责会议及各类材料草拟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联系人:
2、项目组
组
长:
成员:由县项目办牵头,县招商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经贸局、黄金局、住建局、农业局、林业局、教体局及旅游局等部门参与,抽调相关人员参加。
主要职责:(*)负责全县招商引资项目的征集、筛选、上报及签约项目与市项目办的衔接工作;(*)落实会期签约项目并组织实施会期签约工作;(*)负责县投资促进活动的组织工作;(*)负责招商引资及贸易成果统计上报工作;(*)负责展馆项目洽谈推介接待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投资促进组
组
长:
成员:由县招商服务局牵头,县宣传部、发改局、住建局、旅游局、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教体局、科技局、工商联、人劳局及工业园区等部门参与,抽调相关人员参加。
主要职责:(*)负责策划县团西洽会会前、会后及会期的投资促进活动;(*)协助部门做好客商邀请工作;(*)负责县专场投资促进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项目企业参加省团安排的预约撮合投资洽谈工作。
4、布展组
组
长:成员:由县招商局牵头,县工业园区、经贸局、林业局、农业局、旅游局等部门参与,抽调相关人员参加。
主要职责:(*)负责布展资料、图片的征集、上报工作;(*)审查确定参展企业的资料和展品、模型及实物;(*)按期完成组展布展工作;(*)负责展厅的安全管理、宣传和撤展工作;(*)负责展馆值班、安全及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5、宣传信息组
组
长:
成员: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建,县文广局、电视台及招商局等部门参与,抽调相关人员参加。
主要职责:(*)负责制定西洽会宣传工作总体方案,策划宣传,营造氛围;(*)做好西洽会有关活动宣传报道及专题片制作等工作;(*)策划会前、会期的综合信息报送和各项宣传工作;(*)负责县分团驻地的宣传气氛营造;(*)负责县分团专场活动新闻媒体邀请及接待;(*)负责县分团专场活动文艺演出节目确定及演出组织工作。
联系人:
6、后勤保障组
组
长:
成员:县招商服务局牵头,抽调相关人员参加。
主要职责:负责会期分团住地安排及专项投资促进活动会场布置等工作。
三、会期主要活动
*.参加省团重要活动和论坛(待定)
省团重要活动由县招商局牵头,根据时间安排和参会要求及时通知到参会人员及部门。
*.参加市团重要活动和论坛(待定)
市团重要活动由县招商局牵头,根据时间安排和参会要求及时通知到参会人员及部门。
*.*县分团活动
除参加好上述省市组织的活动外,根据市团要求,各县区及工业园区要自行组织好*--*场专题活动。按照以往情况,结合我县实际,会期拟组织以下三个方面活动。
(1)
会期签约项目恳谈会
时间:****年*月**日下午
地点:待定
主要任务:签约双方会面、洽谈、对接;恳谈项目落地建设相关事宜。确定项目建设进程。
牵头单位:县招商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发改局、国土局。
参会单位:*县分团成员单位,有签约项目的主管部门。
(*)*县工业园区项目推介会
时间:****年*月**日下午
地点:待定
主要任务:宣传推介县工业园区;推介园区重点招商项目;对接、洽谈,力争达成若干合作意向并在会上签约。
责任部门: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配合部门:县招商局、经贸局、发改局、项目办。
(*)*县农业项目专场推介会
时间:****年*月**日下午
地点:待定
主要任务:宣传推介*县区位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与设想;推介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等项目;对接、洽谈,力争达成若干合作意向并在会上签约。
责任部门:县农业局
配合部门:县招商局、发改局、林业局、科技局等单位。
四、工作任务
(一)项目策划、包装、推介工作
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行业实际,对照“*县‘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中责任部门任务要求,策划编制招商项目简介,尽可能配以相关图片,于*月*日前报县项目办和县招商局合作规划股,以便编印我县项目册。
(二)落实签约项目工作
本届“西洽会”市团要求会期各县区签约项目总投资不少于**亿元,其中合同签约项目总投资不少于**亿元,县工业园区必须得保证合同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两个。
各成员单位至少应有一个签约项目,县招商局、发改局、经贸局、旅游局、黄金局、住建局、国土局、交通局、畜牧中心、农业局、林业局及水务局等经济工作部门至少应有*个合同签约项目。请抓紧做好工作,确保完成任务,并于
*月*日前将确定的签约项目报县项目办和县招商局合作规划股。
(三)客商邀请工作
本届“西洽会”市团要求各县区邀请境外(含港澳台)客商不少于**名,境内市外客商不少于***名。要以省外投资类客商、***强企业为重点,加强对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有意向西部产业转移的投资商、商协会、民间专业商会、开发区、产业园区、国有大型企业、知名私营企业、投资促进机构、专业观众、专业科研院所等客商的邀请工作,同时诚恳邀请*籍的外地企业家回家乡投资兴业,支持家乡经济发展。
各成员单位最少邀请境外客商*名、境内市外客商**名,县招商局、发改局、农业局、林业局、经贸局、旅游局、黄金局、住建局及县畜牧中心等部门最少邀请境外客商*名、境内市外客商**名,有关邀请客商名单请于*月**日前报县招商局招商合作规划股。
(四)布展工作
由县招商局负责,各成员单位配合。今年开幕式当天将安排客商到各市(区)展馆进行参观、交流和洽谈对接,所以今年布展工作尤为重要。我县布展工作要突出*特色,围绕招商引资展示优势领域、招商产业和重点招商项目等,真正达到充分让外界客商了解*、投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提供图片、文字、实物及光碟等素材,有关资料请于*月**日前送招商局对外宣传信息股,以便全力做好布展工作。
(五)宣传推介工作
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广局、县电视台及县招商局等部门参加。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推介和展示*。“博览会暨西洽会”期间要及时上报县团相关信息,全面反映“博览会暨西洽会”及*分团的参会情况,千方百计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展示*新形象。
四、几点要求
*、确定人员,落实责任。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博览会暨西洽会筹备工作要求,尽快确定本部门工作人员,制定各自工作方案,落实专人负责,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积极有效地开展项目策划、叩门招商、对接洽谈和客商邀请等各项工作,并于*月**日前将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报县招商局合作规划股。市、县专场活动以责任部门为主体,从会议材料、ppt制作、会议组织、客商邀请等工作一抓到底。
*、严格要求,按时报送。成员单位报送的推介招商项目要资料准确、要素齐全,论证不充分,资料不齐全的项目一律不再上报。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时间观念,注意节点把握,如期报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策划的推介招商项目于*月*日前上报县项目办和招商局合作规划股;确定的签约项目于*月*日前报县项目办,确定的参加我县会期项目推介会的客商名单、布展思路与素材于*月底前报招商局合作规划股。
*、加强沟通,严格考核。招商服务局特别是各成员单位要积极沟通,加强配合及时报送有关资料,确保我县参加“博览会暨西洽会”各项筹备工作顺利进行。活动期间签约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是衡量我县
“博览会暨西洽会”活动参会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县委、县政府将把这次签约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严格考核奖惩。
五、联系方式
西部民间投资亦喜亦忧 篇3
据统计,1990年西北五省区民间投资额为61.77亿元,2002年为520.6亿元,民间投资规模增长了7.45倍,13年来民间投资累计为3001.83亿元。但直到2002年,西北地区民间投资占全国民间投资的比重仅为4.16%,西北省区的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18%,低于全国10.75个百分点。
据了解,困扰西北省区民间投资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首先是西北地区融资渠道单一,民间投资发展缺乏後劲。西北地区民营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陕西省的民营企业中,完全依靠自筹解决资金的占到全部资金来源75%左右,从金融机构融资的占13.1%。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基础和有实力的投资担保中介机构,同时又出于自身积累和利益的考虑,筹集资金主要依靠民营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拆借。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企业信用程度低等原因,贷款、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十分困难,更难以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
据有关部门对宁夏143户民营企业抽样调查,在22.3亿元总资产中,自筹资金占42.6%,贷款占30.4%,借债及内部股权融资占10.1%,来自国家预算的投资还不到0.4%,而且从未利用过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
其次是西北地区民营企业观念保守,受自身实力、素质的制约,投资规模小、技术层次低。还有许多民间投资者存在“小富即安”、财不外露、不思进取的思想,缺乏投资内在动力。大部分民营企业资金有限,追求短期效益,偏好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投资很难上规模,在国内同行中缺乏竞争力。民间投资的技术层次也不高,高技术产业由于投入多、难度高、风险大,一般民间资本都望而却步。而且,西北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优势项目和效益看好的项目,民间投资因为自身竞争实力和信息渠道等问题,往往难以找到好的项目投资。据调查,今年甘肃省就有40.3%的非公有制企业因找不到合适的项目而减少或取消了投资。
第三是西北省区隐性投资门槛阻碍民间投资发展。西北地区受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有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地方或行业保护主义,使民间投资难以进入较高收益的领域。目前西北五省区民间投资相当部分集中于餐饮、住宿、娱乐、商贸、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和为大工业配套的制造业,在政府垅断色彩较浓的基础设施和科教文领域涉猎较少。
调查显示,2002年宁夏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和领域,民间资本在上述产业的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而在科研、技术服务、电力、水力、煤气、城市给排水、金融保险、采掘业等基础产业和具有较强垅断性行业的投资比重仅为1.9%。
东西部投资 篇4
在1999-2007年,我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0.58%,其中,东部地区为30.23%,中部地区为49.89%,西部地区为24.48%。如果以全国各地区平均增长率为1,东部地区的相对增长率为0.99,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63和0.80。[1]这说明,从总体上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大体呈现出中高、东中、西低的格局。因此,有必要对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有关投资环境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西部12省区进行实证分析。
一、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指标体系
要准确客观评价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就必须建立较完善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特点,将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影响要素分为:经济要素、社会服务要素以及资源环境要素三个方面。其中,经济要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产业集聚度三方面;社会服务要素包含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水平、政府效率与劳动力供给四个方面;资源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状况与自然环境状况两个方面。(如表1所示)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要构建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还必须确定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国外对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很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并已形成多种被广为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冷热图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价法、相似度法、层次分析法(AHP)、国家风险评级法等。本文研究对象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是一个复杂体系,对这一体系进行评价需要对大量难以具体量化的因素指标进行定性判断并将其量化,而AHP法是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因而,本文将运用AHP法来构建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2]采取以下步骤:
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数。
本文主要运用AHP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首先构造两两判断矩阵,然后确定各不同层次因素的相对权重,再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组合权重。
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在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均为定量指标,有不同的计量单位或形式,为了统一综合评价尺度,我们需要将各个指标进行转换,也就是将各种不同计量单位和形式转化为无量纲形式。无量纲化的方法主要有线性归一法、指数化转换法、标准化转换法、功效系数转化法等。本文采用线性归一法来消除各指标值中量纲对指标的影响,从而实现各指标标准化。在本文中,评价指标分为正指标与逆指标,根据各指标与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价的关系特点,将自然环境状况中的单位面积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废物排放和单位面积荒漠化、沙化、自然灾害损失六个指标以及政府效率要素中的人均行政管理费用指标设为逆指标,其余各指标均为正指标。在进行指标的标准化时,两种指标将分别通过下述的数学变换公式将它们变为归一化指标值。[3]
记Xij,为第i个地区的第j项指标数,记maxXij和minXij分别为第i个地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记Yij为该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1)正指标
是指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其标准化变换公式为:
(2)逆指标
是指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其标准化变换公式为:
二、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2008》部分数据,以所建立的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我国西部12省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进行计算,并按投资环境综合指数进行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从影响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各要素以及指标的得分情况(见表2)来看,各地区在经济要素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差距较明显,开放程度与产业集聚度上有小幅差距;社会服务要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也较为明显,科技发展水平与劳动力供给差异不大,政府效率除西藏外其它省市均普遍较高;资源环境要素中的自然资源状况差距较为明显,而自然环境状况的水平较为均衡。
从排序情况来看,西部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按得分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陕西、重庆、四川、内蒙、广西、宁夏、云南、新疆、甘肃、贵州、青海、西藏。可以看出,陕西、重庆、四川三省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较优,其中,陕西在科技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开放程度具有优势;而四川在自然环境以及产业集聚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西藏、青海、贵州三个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较差,其中,西藏自治区在科技发展水平、政府效率以及自然资源方面在西部12省区中居于最末位置;青海在自然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处于不利位置;贵州在科技水平、开放程度上较不发达。内蒙、广西、宁夏、云南、新疆、甘肃六个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处于中间水平,其中,广西在政府效率上具有优势,云南在自然环境状况上优于其他地区,新疆在开放程度上优于其他地区。
应用2007年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排序的结果与西部各地区200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大致相符。作为“优势地区”的陕西、重庆、四川三省,需要通过大项目的拉动,壮大自身经济实力以巩固其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优势地位;作为“中间地区”的内蒙、广西、宁夏、云南、新疆、甘肃六省区,应该增加对科技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与国际原料供应市场、产品销售市场的联系,从而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劣势地区”的贵州、青海、西藏三省则应拓宽融资渠道,改变现有的单一政府投资格局,改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投资硬环境,消除瓶颈,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
三、改善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1.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尽可能地鼓励外商以合资的方式对各地区比较优势产业进行直接投资,放宽外资限制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并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要素环境的不断改善。西部地区在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过程中要重视区域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应依赖区域中心及其核心的强力带动,应在中心城市半径内选择有活力的中等城市,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实现功能配套与协同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一2008》数据计算
2.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抓住国家统筹发展的机遇时期,增强区域间统筹发展,大力发展交通、通讯、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绿化、街道绿化以及园林绿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建设生态城市,优化、净化城市环境。
3.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推进全民素质教育,在继续强化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调整教育结构,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搞好分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同时,培育与吸引人才并举,改革现有用人机制,引进先进人才管理办法,从而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4.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一般而言,政府效率和管理规范程度,是许多投资者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方面。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地方法规,从而促进政府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还要通过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建立,规范不同级别的政府职责,地方政府在管理经济时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即政府应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而进入市场失灵的领域,有重点地参与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西部地区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一直落后于东、中部地区。本文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特点,从经济要素、社会服务要素、资源环境要素三方面构建了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西部12省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评价结果作了简要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投资环境,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Z]http://www. 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
[2]吴亚燕,杨晋超.基于AHP下的江苏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1)
东西部投资 篇5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各个区域经济都普遍存在着增长的趋势,但东西部之间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对外开放中实现赶超和持续发展,仍然是我国西部地区最终解决区域差距过大、发展滞后的根本途径之一。正如西部的FDI增长效应缺失加剧了东西部地区失衡一样,西部地区引进的FDI必然推动西部加快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潜在的利益并不能自动实现,参与者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需要把自身发展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紧密结合。关键字:西部,利用外资,FDI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式产品周期三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该模型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国家,第一类是新产品的创新国,通常指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第二类是较发达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新产品依次经历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其生产的区位优势选择也依次从最发达国家向较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产品周期的最后阶段即标准化,新产品的生产已经成为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技术方面的垄断优势已经丧失,价格方面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增强竞争力的第一要旨。而这一时期只有发展中国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此发达国家的厂商就把新产品的生产完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我国具有资源和劳动力的绝对优势,使得我国在标准化阶段发展国际贸易具有良好的基础。我国西部的发展也需要在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吸引外资,实现东中西部的平衡发展。
(一)我国西部引进外资现状
进入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是投资硬件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狠抓软环境的建设,投资软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利用外资水平又有恢复性提高,但FDI没有实质性进展,FDI企业结构水平较低,FDI分布呈现出极其不均与分布。
由于地理状况、历史和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西部一直是吸引FDI最落后的地区。首先,复杂的地貌地形及气候条件,使得这里交通条件差,铁路覆盖率低,公路等级低,加上山高水远,造成运输困难、运价高。其次,西部地区的通讯设施和手段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信息流通不畅。落后的环境建设不仅不利于西部地区引进外资,反而还会使资金外流。再次,西部吸引外资的人文环境也不尽人意,政策法规不完善,投资者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对外商投资的审批环节过多,政府部门办事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导致西部交易成本高,投资风险大,使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
及时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规模等因素,不同地区对FDI的引进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九五”以来,广西吸引FDI局西部地区之冠,其次是四川、陕西和重庆、云南累计吸引FDI规模接近9.2亿美元,居西部地区第五位。然而,云南累计FDI还没有达到西部水平。广西、四川、陕西、重庆的FDI集中度高达82%。
(二)FDI进入西部的方式分析
FDI进入我国的方式有三种,即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在20世家80年代中期以前,FDI进入我国以中外合作为主,以后中外合资方式逐步取代了中外合作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式。
随着外商对我国技术转移战略发生了变化,外商独资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FDI进入我国的主要方式。然而,尽管西部独资企业比重有上升趋势,但合资企业比重任然占50%以上。
FDI企业结构对区域地区技术发展差距产生重要影响。独资企业可以独自完成各种决策,对技术保密程度比较高,因而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愿意转移较先进的技术,甚至是部分核心技术。对中方来说,中外合资hi一种有较高技术溢出效应的方式,能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跨国公司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外方则更加关注市场规模、人力资本、经营风险等。由于西部的开发度低,不确定性高、信息 成本高,这决定了FDI较多地选择以中外合资方式进入,自然也只会转移一般化技术。
(三)西部的区位条件分析
FDI相对于一般厂址的特殊性在于投资东道国的选择。在给定投资东道国的前提下,影响DI的国别因素如贸易政策、汇率、国家风险等可以不予以考虑,西部地区吸引FDI又回到上述FDI的区位选择问题。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可发掘的相对优势是迟到的倾斜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西部地区具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例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有基础较好的能源与原材料及相关产业。但是,这些优势不是绝对的,而且是“低阶”的。经济优势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中西部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会被交通、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的劣势所弱化或低消,导致综合劣势大于综合优势,对外商不具有吸引力或吸引力不够
1.从资源来看,西部资源优势的比较利益对于不少生产要素导向型外商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是,高昂的运输成本抵消了西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优势,让再优惠的引资政策都成为一纸空文。在西部投资,外商无论是将先进的机器设备还是将产品运到东部市场或是国际市场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外商把西部自然资源优势转化成利润的成本大增,无法实现比在本国或在我国东部更高的利润。
2.从劳动力来看,沿海地区在过去20年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在于它拥有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西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其吸引外资的显著优势之一。但西部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术熟练程度不及东部地区,削弱了这一比较优势。
3.从市场角度分析,人口是组成市场的主要因素,而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处于相对劣势。由人均收入形成的有效需求较之东部地区也要少得多,这就给外商开辟市场带来困难。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水平低,市场分割严重及传统消费习惯使外商的投资缺乏广阔的本地市场,市场营销成本提高,而不愿投资西部。
4.从政策角度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定的优惠措施,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对外商的优惠程度与东部相比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而且还很少有单独涉及外商优惠措施,一般都与内资企业同等看待。因此,西部的政策倾斜效应不是很强。
(四)优化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环境对策
在影响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如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与东部地区分工关系等,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多数因素,特别是体制、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因素,经过努力在补长的时期内是可以改变的。现阶段改善西部投资环境应软硬并重,在继续加强交通、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应着力治理和改善体制、法律保障等软环境。另外,各级政府应结合西部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做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
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促进经济增长时推动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改善的最重要的因素。
2.实施“西向开放”战略。中国过去30年的对外开放,基本上是面向“大洋”的开放,是“东向开放”。在这种开放格局下,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并在过去的30年的改革开放中获益很多。西部地区由于远离大洋,在开放的区位布局上处于明显劣势,严重影响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西部地区要结合中国加入WTO的总体要求和本地的现实状况,进一步向跨国公司开放投资市场。
3.加强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的标志。西部地区人口密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小城镇建设基础薄弱。因此,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就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4.培育特色和优势产业,推动产业技术升级。西部地区的政府应该准确定位自身的比较优势产业,并进行必要的政策与资金倾斜予以扶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一些产业链较长、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优势行业,形成产业集群,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5.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首先要创新法制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其次要优化外商投资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
东西方投资格局的博弈 篇6
在2009年和2010年,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在为新兴市场疯狂,热钱像洪水一样涌入亚洲。作为亚洲引擎的中国似乎可以无休止地以10%的速度增长,似乎看不到泡沫繁荣的尽头。尽管危机后的西方不乏物美价廉的资产,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观察家仍不看好西方的资产市场。但我认为,下一个十年的投资战略应该是循序渐进地在亚洲减仓,同时在西方建仓增持。
从目前来看,这个策略的准确性已开始有所显现。去年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已经经历了双位数的增长:道琼斯指数上扬了20%,英国FTSE100上扬了16%,德国DAX上扬了30%,香港恒生指数上扬了15%。与此同时,印度Sensex指数仅上扬10%,中国沪深300指数却下挫了2%。从短期指数来看,亚洲表现也很一般,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MSCI World)为例,今年发达国家的股票表现普遍要比新兴国家的股票好5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下去。中国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这种情况没有理由再持续下去。中央政府已经放弃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国策,转而强调增长质量,经济降温势在必行。目前的高通胀渐有失控之势,政府紧缩货币政策的力度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压力也会加大。目前银行的信贷规模是2007年的10倍,流动性严重泛滥。最低工资在很多城市以双位数率增长,继续蚕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相对优势。官方的通货膨胀数据已达5%左右,实际可能远高于这个数。
乐观的人们认为这种经济过热的情况会得到控制,因为政府可以利用国有银行系统来实现软着陆。但是从目前已经出台的央行加息、提高准备金等等力度很大的措施来看,目前的经济泡沫特别是楼市的泡沫、食品的泡沫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宏观调控几成“空调”,种种情况与日本在1989年的情况很相似,时至今日日本仍没完全走出那时泡沫破灭后的滞涨。
通胀和泡沫对市场的消极影响有三:第一,成本拉升,利润率下降,购买力减少;第二,导致紧缩的货币政策,阻碍企业融资和扩张;第三,货币政策很容易出差错,利率提得太慢控制不了通胀,提得太慢会导致通货紧缩。虽然高通胀很可怕,但是通货紧缩更可怕。这一点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
通货膨胀并不是亚洲市场唯一值得担心的痼疾。还有就是热钱。亚洲市场在抵御美联储量化宽松(QE)所带来的强度流动性冲击。美联储凭空创造了6000亿美元购买联邦国债。投资者卖了国债就去买其他美元资产,抛售美元资产的人又把钱投入恶炒亚洲的各种基金。钱就这样一轮又一轮地涌向亚洲市场,为亚洲的经济泡沫推波助澜。
但是,量化宽松把企业最害怕的通货紧缩给排除掉了,很好地保护了企业融资和投资的信心,会对美国经济复苏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衡量美国企业扩张的数据达到了198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人们会对经济前景更有信心,美元汇率会趋稳定,大量资本会流出新兴市场,流回美国。当然,这也会从某种程度上造成新兴国家市场的动荡。
所以,美国的经济并不像许多观察家说的那么糟。而备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欧洲也有很多亮点:在欧元弱化的情况下,德国出口增长强劲,其失业率达到了18年来的最低水平;今年1月份,欧洲的零售增长达到了4年以来的最快水平。这一切都昭示着欧洲的商业信心和消费信心在强劲反弹。地震后的日本也有很多投资机会:地震使日本股市经历了2008年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周股指下挫,很多资产被严重低估;震后重建费用惊人,将极大地拉动日本的内需;核电站爆炸将迫使日本重新调整其能源供应政策,核电行业的危机会给其他的能源供应渠道创造巨大机会。
东西部投资 篇7
近年来, 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的投资地域分布开始显现“西进”的趋势, 西部地区的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均逐年增长。但是总体来说, 目前国内的创业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尤其是北京, 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 在急需资金的西部分布相对较少, 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1.本土创业投资企业规模
目前, 我国创业投资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其中由政府直接设立或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占大多数, 其次是民营企业, 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外资和合资企业较少。截止2010年底, 西部12个省区市备案创业投资企业共有70家, 仅占全国总数的10.74%。可见, 创业投资在西部尚未真正形成气候, 力量较弱。
相比国内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 西部地区本土创业投资企业明显势单力薄, 其资产规模普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不少正在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企业自身还属于成长阶段, 资金实力不强。
从新增的创业投资企业数量来看, 2010年西部12省区市共新增承业投资企业19家, 占全国总数的12.75%, 其中四川、陕西、内蒙古和重庆分别新增了8家、7家、4家和4家, 增长较快。2010年新增投资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了431911.60万元, 占全国总量的20.85%, 资产增长情况较好。
2.吸引创业投资的能力
2010年度西部地区吸引创业投资金额达到239758.80万元, 占全国总额的10.15%, 西部各省区市平均吸引创业投资金额与当年GDP之比为3.00%, 其中陕西为8.40%, 宁夏为6.78%, 处于全国前列, 但西部其他地区的吸引能力尚低, 与东中部地区有明显差距。
3.被投资行业
西部地区的创业投资集中于传统行业。CVSource 统计显示, 传统制造业是西部地区近几年投资机构最为青睐的行业, 其次分别是能源、医疗健康及农林牧渔。这充分显示出西部地区在能源及资源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同时也暴露出了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
►►二、导致西部地区创业投资落后局面形成的原因
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吸引创业投资能力较低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于全国尤其是东部来说并不发达, 西部地区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 尤其是高新技术项目的数量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数量也少于东部, 需要转化的科技成果数量自然也大大低于东部。
2.人才匮乏
人才是第一资源, 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所在。人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是创业投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东西部的发展不均衡和近年来人才政策的放开以及人才流动的灵活性增加导致了西部地区优秀人才的严重流失, 使得原本人力资源就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人才更加匮乏。因此人才不足是目前制约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的瓶颈因素, 也是给创业投资带来风险的主观因素之一。
3.信息渠道不通畅
对于创业投资机构或创业投资家来说, 多渠道的项目来源, 才能形成充分的项目流, 才能保证筛选出高质量的项目。这就要求创业投资家有一个多渠道的信息网络。一般来说, 项目来源主要有两种: (l) 创业企业的主动申请或创业投资者的主动寻找; (2) 中介机构的推荐。由于在西部由于中介机构不健全, 投资与被投资双方的信息渠道不畅通, 目前主要是靠创业企业进行主动申请或创业投资者主动寻找项目, 这导致可供选择的项目数量的不足和投资的低效。
4.退出机制不健全
创业投资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为, 其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股权及时变现.因此创业投资的退出是创业投资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顺畅的退出渠道是高额收益的安全保障, 是创业投资成败的关键.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 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 再加上针对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 导致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不畅,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
►►三、发展西部地区创业投资的建议
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西部的科技创新, 增强创业投资吸引力, 应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有机结合, 紧紧依托资源和政策优势, 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 并借助外力加快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要积极拓展与东部地区的科技合作、学术交流和技术转移, 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引进高素质人才
应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下大功夫引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尤其是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资源的创新创业人才,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配套政策,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使西部成为高层次人才向往和创业的理想之地。
3.改善信息渠道
改善以往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主动寻找投资机会的模式, 政府应为双方创造良好的交流机会, 如定期开展项目交流会等活动, 搭建互动互利的合作平台, 提高项目考察效率与投资成功率。与此同时应大力推动中介机构的发展, 加强中介机构的规范运作, 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4.进一步完善退出渠道
目前, 我国在退出渠道方面, 市场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 功能也急需拓展。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责无旁贷, 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 加强政府引导, 进一步完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投企业退出机制, 同时规范产权交易市场, 构建金融服务平台,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改善资本市场, 从而使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变得更加通畅。
综上所述, 尽管西部地区发展创业投资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但是随着西部创业投资政策与环境的不断完善, 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合理的配置及大于东部地区的政府扶持力度等有利条件, 可以说西部的创业需求会不断高涨, 创业投资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臣.创业投资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冯中圣, 沈志群.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1[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东西部投资 篇8
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内外环境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一直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原材料、工业用地成本的提高,甚至是居住成本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外资的盈利率,出现产业集聚中的离散效应;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对国内中西部投资出现优惠政策,加强了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投入力度,增强对中西部投资效率与投资质量的保障。中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借鉴东南沿海省份及国外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路径,承接好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调整结构,抢占市场。采取正确引导外商投资的措施,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的优势行业的同时,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现实国情、省情出发,寻找中西部省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与突破路径,努力实现超越传统的代工和低端引进外资的路径,在引资过程中模仿、消化高新技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促使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更加合理。
一、外商和资本输出国对外直接投资意图与策略的理论解读
常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国际经济交往和竞争中,只有深刻地懂得外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及其理论依据,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投资策略、投资行为与其全球战略目的,进而判断其具体政策。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及投资国的效应往往是对偶反映,对其行为动机的理解有助于更准确预测对东道国的影响和正确确定自己的引资战略,并相应采取有利的管理和引导措施。中西部省份在加大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要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知识学习,反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透析西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为此,通过对美国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日本小岛清的边际扩张理论的分析解读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引起东道国在引资过程中的深思。
(一)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中要素密集度动态比较优势在全球配置资源——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产品生命周期的核心内容。
哈佛大学维农教授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把产品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创新阶段,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竞争对手,产品具有垄断性,可轻易获取垄断利润。此阶段产品是技术要素密集型的,在作为创新发源地的先进母国生产,因具备高深知识研究开发技能、高额研究开发资金和高收入、高消费的市场条件,也便于对新产品在设计、质量、功能、包装方面进行不断改进,所以适于在保护垄断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出口满足世界市场需求。随着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加大,国外市场出现仿制者,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加大贸易壁垒,再加上国外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如在母国生产出口国际市场,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超过在国外直接生产的成本。为了在竞争中占有国内国际双方市场,利用在研制、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来排斥竞争者进入,通过自己控制技术扩散赚取寡占利润,成为更为有利的选择。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是标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创新厂商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丧失,技术已经普及,产品进入标准化批量生产时期,价格弹性加大,降低成本成为竞争追求的第一要旨,生产的相对优势已经转移到技术水平低、工资低、资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根据产品在不同阶段在国际经济中处于不同的竞争阶段而安排全球生产战略,该理论在国际投资主流理论中的最大贡献就是增强了动态性研究,介入了投资区位的考量。
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发东道国的思考。
虽然在国际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从研制到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几乎接近同步,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给我们播放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整个慢镜头,对我们招商选资具有指导意义。此理论中包含的国际产业转移或者说国际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规模,贸易壁垒和政府政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升级,不是想引进高科技就能引进乃至消化得了的,技术水平、员工素质、东道国的配套政策,等等,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中西地区不仅要有引进国内外投资的意识与愿景,还要加强引进资本的软硬环境的建设才能够达到后发优势,突破静态比较优势陷阱,引进促进中西部产业优化发展的高技术投资。
(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国际产业转移思想
1.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核心内容。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小岛清的边际扩张理论基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角度,从整个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为切入点,论证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边际扩张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基于此,他将日本的对外投资根据动机划分为:自然资源获取型、追求低劳动力成本型、占领东道国市场型、与发达国家交叉投资型。值得说明的是“交叉投资型”指的是日本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就不应是劣势产业而应该是产业内部的相互直接投资,比如美日之间的汽车投资。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外投资应能同时促进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小岛清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考虑,提出若干应用主张:(1)实施日本式资源开发型投资的政策;(2)向发展中国家工业投资发挥“教师作用”;(3)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实行“协议性的产业内部交互投资”。
2. 边际扩张理论引发的思考。
日本对外投资的企业,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企业是在日本国内生产已经处于比较劣势的部门,为了继续维持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需要到该产业仍为优势产业的国家进行生产,这样日本既可以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又可以由投资带动对外贸易。从中我们就不难理解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资源问题而大量向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领域投资的举措及其所采取的“投资——进口”战略。日本在国外投资的矿产产品主要又是为了出口到日本,同时日本为了自身的资源环境保护把大批资源需要量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日本本国已经淘汰的技术转移到国外。由于技术在本国的已经是淘汰没落技术所以日本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大多采取合资经营方式,或是技术转让、补偿贸易等非股权投资模式。鉴于此,中西部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需要,符合实际地、有选择地引进日本资本,要在长远战略基础上兼顾当前发展指导思想下引进资本。
外商及资本输出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是多元的,其直接目的可以归纳为:绕开贸易壁垒;维持垄断优势;获得国外自然资源;降低成本;获得信息;转移污染等。中西部在引进外资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时除了考虑自身的需要外,还须深刻理解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和经济战略,以使引资战略和决策的确定、谈判过程的博弈以及日后的管理都有所鉴照,并有正确的选择与依循,防止盲目和失利。
二、中西部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中西部接受FDI的数量及其发展趋势
1. 中西部接受FDI的数量。
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接受FDI的状况有所改变,东部地区所占全国利用外资相对比重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金额的增长迅速,外商投资的区域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东部地区依旧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占全国绝对比重。
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接受FDI的数量分别为656.4亿美元、54.5亿美元、36.8亿美元;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分别为942.4亿美元、74.4亿美元和66.2亿美元。2009年各区域分别为852亿美元、53.4亿美元、71.09亿美元。2010年,东中西部接受外资的数量分别为:898.5亿美元、68.6亿美元、90.2亿美元。2011年分别为:966.04亿美元、78.36亿美元、115.71亿美元。后危机时代,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如表1)。
资料来源:《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2. 中西部接受FDI的增速。
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分别增长了43.57%、36.4%和79.8%;2009年各区域增速分别为-0.96%,-28.26%,25.7%,实现了7.41%的正增长。2010年东中西部接受外资的增速分别为16.7%、16.4%、22.3%,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FDI增速分别高于总体增速11.2个和9.5个百分点,占比均较2009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11年分别为:7.51%、14.26%、28.24%。整个“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吸收外商投资占比从11.2%提高到15%。从整体而言,中西部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在不断地增长,并且增速已经超过了东部地区(如图1)。
资料来源:《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3. 中西部接受FDI的比重。
后危机时代,外商投资区位转移态势已经确立,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增速显著高于东部沿海地区。金融危机后,各区域虽一度受影响。由图2可得:2008-2011年,东部地区仍是接受外资的主体,中西部接受外资的比重仍较少。但这种趋势在改变,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
资料来源:《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二)FDI在中西部的区域分布
具体到全国各省市,FDI地区分布不平衡,如图3所示,2010年,东部各省市依旧在全国实际利用外资中占绝对比重,但是中部地区的四川与重庆已经进入排名的前十位。其他中西部各省份利用外资的数量也有所改善与增长。但是由图3可看出中西部部分省份接受外资的数量仍较少,这种两极分化的态势相当明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由图3可知,中西部地区外资与东部地区一样均出现集聚效应。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在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内蒙古、陕西。
(三)中西部地区接受FDI的主要来源地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受危机的影响,对外投资均有所减少,但亚洲地区仍是我国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竞争者。欧洲地区由于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泥潭,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其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能力。中西部地区外商来源前十位国家(地区)中,中国香港,新加坡,维尔京群岛,美国均在前五名之列,仅排名有所不同。并且香港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额比重最大。但是,亦可以看出,中西部外资主要来源是一样的,但是其中也有些不同,中国台湾,中国澳门,韩国在中部地区的投资地位要高于西部。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各地方统计年鉴整理。
分组讨论,将表2中的地区分别归入亚洲组以及欧美组,可以得出:亚洲地区在中西部的投资量要远远大于欧美地区的投资。据前人研究而得,欧美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是根据中国的市场而来的,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会不同,而亚洲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是追求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把对中国的投资锁定在低端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生产制造、装配环节,而外资企业紧紧把控高附加值、高规模经济的研发、销售环节,在中国投资生产,产品远销中国之外世界市场。所以按小岛清的边际扩张理论来分析,亚洲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区位选择中劳动力、原材料成本权重较大。
(四)中西部接受FDI的产业分布
从统计数据可得:我国中西部地区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少数行业,中部地区在制造业方面吸收的FDI数量比较大,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中西部地区在技术含量高,劳动力素质要求高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吸收的FDI数量较少,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更依赖第一产业。这也符合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并不合理,因此中西部地区如何突破原有路径依赖,凭借本地区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等行业相对优势,在长远战略指导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则可以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外资趋势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充分发展自己,采取措施,将引资与地区产业升级相结合,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鉴于理论的解读中西部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措施
(一)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提高引资质量
基于我国中西部软硬环境的制约,从产品生命周期、边际扩张理论的分析来看,到中西部投资的外商基本上都是基于资源获取型的技术含量很低的投资,这与中西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初衷目的相悖,从中西部长远发展战略着眼,国家应有重点地促使外商到中西部投资,又要根据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产业特点,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中西部的引资政策和创新引资模式,在中西部接受外资时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在吸引外资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其对地区经济的短期促进作用,要用发展与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使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
(二)加大开放力度,提高中西部市场形象
优化各级行政部门办事效率,减少外资企业交易成本。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引进外资管理和外资企业监管中的职能与责任,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工作程序,取消不必要的干预,提高办事效率,在审批、鉴证、检查、进出口等各环节为外资、外商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特别是要严格行政纪律,依法依规办事,并建立健全渎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防止把分内之职变成谋取私利和部门利益的手段。藉此使各级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行政信誉,树立中西部省份良好的市场形象与国际形象,从而形成优越的投资软环境,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使外商和外资企业除正当生产经营外,既无非分之想,亦无分外之忧。
(三)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素质
经济发展与当地教育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波特指出:“一个国家想要经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以及竞争优势将继续升级或被赶上的命运。”对于经济发展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人才是最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而教育则不仅是事关人才培养,也是高效利用外资的最重要的软环境。相对于外资青睐的发达地区,中西部省份高素质人才缺乏和教育水平落后是最突出的弱点之一。中西部要想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并藉此助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根本和长远优势,就必须在教育和人才问题上谋求突破,以有效满足外资进入对本土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当然,解决教育和人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但其边际效用递增明显,只要认识明确,真正重视,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够扭转弱势,取得长效。
(四)注重产业集群效应及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转移
大力促成中西部一些具有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和交易成本优势的地区,尽快形成经济聚集区域,采取明确的产业和地区倾斜政策,吸引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的劳动力及资源指向的外资企业前去投资,使外资撤减变为外资在我国境内的转移。一是,要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进一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集群竞争力。二是,要不断完善集群成长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由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组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企业能够实现高度专业化生产,使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和健康、稳定发展。
综上,在后危机时代,中西部地区在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转折点。中西部地区应该抓住契机,实现地区经济的腾飞。在后危机时期,中西部地区接受FDI的速度也大大超过了东部地区,但规模与东部地区仍有差距。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仍有许多的制约因素,并且国际形势在未来的几年内可能仍有波动,所以中西部地区在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仍有不确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海蓉,王振锋.后危机时代:金融危机背景下FDI的变化及启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3):1-10.
[2]邵永恒,张永庆,廉正.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1,(1):16-25.
[3]陈秀山,赵宵伟.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1):5-15.
[4]董伟.后危机时代:制度与结构的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0.
[5]王志国.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态势与对策[J].求实,2011,(1):4-5.
[6]陈勇.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0-30.
[7]何龙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内产业转移与承接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1):20-30.
[8]高远东,陈迅.FDI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差异化分析[J].软科学,2010,(9):14-23.
[9]聂聆.试论后危机时代FDI发展趋势与我国引资政策调整[J].现代财经,2010,(8):12-30.
东西部投资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 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多年实践证明, 知识能否有效地转化为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能否有效地实现产业化, 关键在于是否有创业投资在有效地集中资本、促进知识向高新技术转化。
1. 创业投资的定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 创业投资实践己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但国内外对这一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认为:创业投资是投资于以高科技和知识为基础, 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
在国内, 创业投资被广泛地称为“风险投资”:从狭义上讲, 创业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里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从广义上讲, 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都是创业投资。这个定义虽然更宽泛, 但更强调了企业的创新。
2. 创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现代经济条件下, 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实现技术进步, 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创业投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 在促进技术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半个多世纪的经验表明, 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已经无法依赖于过去那种主要通过国家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 运用创业投资来支持个人或团队独立创业, 才是促进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化的最佳途径;此外, 与一直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相比, 在中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需要面临一个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问题, 我国传统产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国有企业, 技术改造的最大障碍是不适应技术创新要求的企业组织制度, 只有通过企业组织制度的重建即“再创业”方式,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创业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创业投资起源于美国。过去几十年里, 创业投资推动了全球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闻名世界的微软公司、苹果电脑公司等, 都是借助创业投资起家。
我国的创业投资最早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 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这样创业投资在中国发展就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和保证。但由于缺少相应的体制支持和机制环境,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我国创业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缓慢。
在1998年3月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 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创业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召开, 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贯彻实施, 使全国上下对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 随着对创业投资认识的逐步深入, 各地政府从发展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出发, 非常重视创业投资的发展。国内一些实力雄厚的高科技公司也加入创业投资的行列, 我国的创业投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 我国共有109家创业投资公司扩资或新募集基金, 筹资金额达到893.38亿元, 是2006年的4倍多。
与此同时, 国内创业投资尚未发展成熟, 还存在着运作机制不够完善, 资金来源有限, 资本结构单一, 投资效率低, 风险资本出口不畅等诸多问题。
二、我国西部地区创业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1. 发展现状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高科技是西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创业投资是开发高新技术, 促进西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选择。只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只有创业投资规模能够在生产总值中保持占有一个相当比例时, 才能切合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现西部地区经济更快增长。
(1) 投资主体。目前, 我国创业投资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主要有以下六种:政府背景的创业投资、国内大企业的战略资本投资、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创业投资、大中华经济圈风险资金、国外跨国公司战略风险资金、天使投资。
我所在的课题组调查的位于西部的42家 (主要位于成都和重庆) 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企业中, 由政府直接设立或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超过九成, 其次是占投资主体7%左右的民营企业。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外资和合资企业加起来仅占2%左右。可见, 创业投资在西部尚未真正形成气候, 力量较弱。
(2) 投资主体的规模。投资主体的规模直接关系到创业投资的效率和效果。相比国内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 西部地区创业投资主体明显势单力薄。在接受调查的42家企业中, 只有26家注册资金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 拥有200名员工的企业更是只有5家。不少正在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企业自身还属于成长阶段, 资金实力不强, 其投资行为也带有较强的投机性, 难以保证创业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
(3) 投资规模。2006年是我国创业投资迎来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资本市场不断创造财富效应, 使得2006年度创业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总计完成了143.64亿元的投资总额。尽管近年来创业投资发展迅速, 但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创业投资筹集的资金比较多, 但真正投入的资金还是太少。
(4) 资金来源。由于西部地区创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 因此, 表现在资金来源方面也相对集中。42家被调查的企业中, 投资资金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占50%以上, 这部分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另外有26%的企业获得过各种行使的带有政府扶持性质的投资资金。而采用更为市场化操作的直接融资和银行贷款的比例相对较小。
(5) 退出渠道。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 金融支持体系缺乏, 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和行政管理僵化, 以及民族和宗教文化方面的因素影响, 投资环境一般要比东、中部差, 相应的投资风险也要大得多。
就被调查的42家西部地区的创业投资企业而言, 有37%的投资机构采取股权转让或产权交易的资金退出方式, 25%的投资机构则采取在境内设立股份制公司并在主板上市来实施投资资金的退出, 采取借壳间接上市和清盘的投资机构分别占21%和17%。可以看出, 二板市场虽然不是创业投资退出的惟一出路, 但是它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所以, 二板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对创业投资意义重大。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西部已经具备了成为创业投资热土的必要条件。
2. 西部地区发展创业投资的前景
(1) 从政策环境看: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科技开发工作, 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西部地区就其创业投资的发展也相继制定和规定了若干政策。如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利用社会资金和政府匹配的资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业投资基金。2002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了西部大开发若干税收优惠政策, 使西部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有了真凭实据。
(2)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西部经济实现了年持续增长, 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经济的稳定增长, 特别是加入WTO后, 使境外、国外的投资商对我国西部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以风险资本的形式进入我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3) 从资源看:我国西部很多地区相继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我国西部的高科技成果资源极其丰富。只要我们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放宽各类基金的创业投资比例、增加风险资本供给, 实行多渠道筹集风险资本, 西部地区创业投资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推动西部地区的创业投资, 促进西部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然选择。西部独特的战略地位、逐渐快速的经济发展及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企业吸引了国内外创业投资资金的到来。再加上政府越来越大的扶持力度, 西部创业投资必将日趋成熟, 推动西部经济更高更快地发展。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创业投资已经成为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最重要的依赖之一。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创业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动机, 是知识经济的推进器。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创业投资是开发高新技术, 促进西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关键词:创业投资,经济增长,西部开发战略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管理世界》, 1999年第1期
[2]高志前: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东西部投资 篇10
2014年3月,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所属中建钢构与四川省仁寿县政府达成协议, 在天府新区视高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西部制造基地, 该基地建成后, 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钢结构制造基地, 也是中建钢构投资建设的第五座现代化制造基地。
中建钢构西部制造基地总规划用地333 300m2, 是集研发、设计、制造、检测于一体的现代化钢结构制造厂, 设计年总产能20万t, 产品涉及超高层建筑、工业厂房、文体场馆、机场站房、桥梁、海外建筑等多个领域, 计划于2015年投产。此前, 中建钢构已相继在东部、中部、南部、北部投资建设制造基地。
西部欠发达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篇11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 投资 优化
一、引言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投资的直接驱动,对“欠发达、迟发展”地区而言,具有一定规模、稳定的外部投资是“撬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海东市由于身处内陆,远离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地带,以及一系列资源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本地区资本内生能力差,投资效率较低,长期面临着“高投入、低效率”的问题,也因此易出现资金投入不足时的经济下行压力及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围绕“欠发达、迟发展”西部资本“瓶颈”的长期性,客观分析经济增长中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截取2001~2013数据,对海东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分析。
二、海东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析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20.44亿元提升到2013年的405.45亿元,十三年间增长19.8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30.82%。其中,2010~2013年平均增速实现60.53%,达到前所未有的投资扩张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幅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图1)。
图1 2001~2013海东市与青海省、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比
(二)投资与增长的互动趋势分析
1.基本保持一致。截取2001~2013年数据,反映出海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GDP的增长基本保持一致(图2)。期间,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后滞影响,2009年GDP产生明显的下降。但随着国家层面救市计划的引导,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获得大幅度提升,2010年GDP提升增速效果明显。然而,与欠发达地区投资效果表现一致,受2008全球经济处于“低谷”状态和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对资本的引致的有效性双重“叠加”影响,近五年来,尽管海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但GDP的增幅并没有产生相应增长或呈现乘数效应。就二者间的互动效应,在海东市:一方面表现出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呈现明显趋势,同时由图中曲线斜率的变化,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其变化波动明显。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快慢程度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量的影响并不太明显。由此反映本地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问题:当期投资的效率及外部投资选择性的突出矛盾,即本地投资的实现并不取决于上年GDP的增长。
图2 2001~2013年海东市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比
2.固定资产投资率明显偏低。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一般就其变化不会因投资总量单方面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而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增加会先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内生产总值才会开始增加,该系数也就会呈现先增后减的状态。历史数据显示,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国内发达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即一个地区投资率的急剧增长必然以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前提。根据海东市固定资产历年固定资产投资率,表现出投资效率明显偏低,即投资与经济增长不一致,地区的投资增长并不是以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为前提,而是投资的增长得益于外部的刺激。2001~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由2.11降到0.831,进一步说明,海东市的发展还处于经济“起飞”的积累阶段,资本大量投入与资本利用粗放矛盾凸显,相应持续增长的经济信号及就业状况改善的表现也不乐观。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组合状况。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转型,不断改变着区域经济发展中投资主体结构的组合形式,形成了一个由“国有投资+非国有投资”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投资结构谱系。其中,国有投资是指国有经济部分;非国有投资是指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以及其他经济总和。
截取2001~2013年数据,海东市固定资产投资表现为:一是非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自2001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提升,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2013年国有经济投资总量由2001年的105952万元增加至2013年1519474万元,是2001年的约20倍;从二者所占投资比例来看,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2.52%,比2001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可以判断:近年来海东市在固定资产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优化。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民间资本发育还不成熟,短期行为明显,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二是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组合形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从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构成来看,十三年间集体经济成分比例明显下降,港澳台及外商企业投资突破有限。增幅较快的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经济公司和个体私营企业。这一增长趋势与全国平均状况相比明显偏低,同期全国民间投资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约占70%。海东民间投资一直低于全国同期值,这与本区经济水平低,吸引民间资本能力弱有很大关系。
三是国有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在投资中逆势而上。“十二五”期间,在投资整体效率下滑的同期,这两部分投资既是主体,也是本地投资的主要来源,说明区内国有企业重组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有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得以增强。同时,说明就投资取向仍然明显的依赖传统的渠道,对其他投资产品的利用有待进一步创新。
(四)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投入来源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是指不同资金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按照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作为传统的资金来源之一。
1.国家预算内资金。海东市财政预算内资金作为第二大资金来源,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与西部大开发初始相比,资金量比重有所减少,2013年其资金量占固定资产总量的15.45%,比上年增长12%。明显的看出,海东市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比同期的全国数值高,全国同期比重范围在3.9%~7%,而海东市的比重则为15%~32%。较高的国家国家预算内资金比份,与西部大开发政策及扶贫政策、藏区开发政策的实施有直接关系。
2.国内贷款。海东市国内贷款年度阶段性变化最明显,在绝对数额增加的同时,利用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013年其资金量占固定资产总量的6.14%,比上年呈递减趋势。从国内贷款比重来看,海东市的情况与全国的同期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其原因与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放贷监管体制改革,严格控制银行固定资产贷款规模有直接关系。并表现出,因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并没有形成较好的融资环境。未来必须加强对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和产业专项基金及金融租赁等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进一步开发。
3.利用外资。海东市利用外资增长率可谓是“大起大落”,利用外资的比例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最大跌幅为2008年的-100%,最大涨幅为2013年的304%,资金量占固定资产总量比重只有0.54%。同期,全国利用外资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保持正增长。经验证明,外资投资对区域产业优化有着直接作用,对处于工业化快速提升阶段的海东市来说,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是实现发展的重要议题。
4.自筹资金。海东市企业自筹、其他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优势比例,2013年其资金量占固定资产总量的77.87%,比上年增长105%。从增长率来看,海东市自筹及其他资金与全国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并高于全国水平。表现出企业重组、自主能力提升之后释放的巨大潜力。
(五)海东市固定资产资金投向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取向一般分:三次产业间和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两个层面去分析。
2001~2013年,海东市投资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一是三大产业投资总量相继增长,但内部差异明显。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1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3.6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30.73%。其2010~2013年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7.5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55.7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77.04%。从西部大开发以来的产业投资增长趋势来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而近期投资趋势表现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三产增幅最为显著。
二是投资选择趋向于非基础性产业。“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投资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到34.37%,2013年其投资比重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0.84%;期间第二产业由2005年占总投资的44.90%,下降到2013年的32.41%;第一产业波动中缓慢增长,2013年投资占总量的16.74%。
三、快速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建议
当前海东市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上升通道、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推动的关键时期,在消费贡献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出口规模仍然偏小的情况下,投资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未来一段时期,应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一)优化资金来源结构
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当前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政府有关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不断释放实体经济活力,提高经济内生动力。一是适当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鼓励个体私营企业按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拓宽投资领域,扩大发展规模。二是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释放改革红利。三是积极争取全省金融改革的试点。积极探索成立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增资扩股。此外,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提高民营经济自身素质,诸如提高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加强民营企业创新和规模经济的发展等;拓宽投资领域,实行开放式的行业投资准入政策,消除经营范围上的所有制歧视,打破行业和垄断等;拓宽融资渠道,在充分挖掘自身资金潜力的基础上,利用外部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办法直接融资等。
(二)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建设是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按照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和“十三五”重点项目建设的要求,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动态管理,努力保持新开工项目和投资的均衡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已经开工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协调,落实好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重点抓好项目的储备工作,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紧进行研究论证,重点筛选储备好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全市发展全局的关键项目和重大项目,为投资稳定增长提供后续保证,防止投资回落过快。
(三)强化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随着国家的土地政策不断收紧,成为各地普遍反映的制约新开工项目和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家对土地采取最严格的管理,土地的需求矛盾不会根本好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将成为海东市未来新上项目和增加投资的唯一出路。要按照国家政策,严格土地审批和管理,科学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确保必要的投资强度。要在存量土地开发利用上做文章,搞好废弃地、荒地和旧城区、工矿区的土地挖潜改造,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濒临破产等企业进行收购和兼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增加土地供应量。对于列入国家《禁止供地目录》的项目,要坚决不予供地,以此促进土地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
(四)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要按照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研究出台投资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投资宏观调控。要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扩大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规范和完善“代建制”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投资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发改、土地、环保”等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综合运用国家和省上的投资、土地、环保、财政、信贷政策和手段,搞好政策的配套联动,增强投资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五)严控产能过剩行业与优先保障生态环境同步
不断增强新兴城市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当务之急就是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能力,以更加好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吸引外部投资是政府工作的重心。但在产业发展中,我们必须警醒:青海省在全国的生态安全任务大于经济任务的责任,要把先保护好环境作为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来看。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依靠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动“去产能化”和依靠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实现“再产能化”的漫长周期调整中。投资项目建设中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将避免产能过剩和保障生态环境作为投资的红线,努力培育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一是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二是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等市场准入标准,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防止高技术产业引进的空心化。并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承接产业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东西部投资 篇12
长期以来, 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 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西部地区。从人均GDP看, 1991年以来, 除一些特殊年份外, 西部只占东部30%多一点。1985年, 东、西部二个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1.96%、18.35%, 到2005年, 差距进一步扩大, 比重分别为59.52%、16.99%。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联系, 东、西二大经济地带的区域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十分明显。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 占GDP比重逐年增加, 从1991年的79.8%增加到2004年的89.2%;而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虽然也较快, 但其基数小, 在全国的份额有限, 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上还较高。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层次、消费水平的提高, 东部工业经济结构得到同步调整, 工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保持在45%以上。在东部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 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很快, 在GDP中占有相当的比例。2004年,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更是高出东部7.6个百分点。从表面看, 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 但并不意味着其产业结构程度的高级化, 而是因为工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不发达、社会生产比较落后而形成的。西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 两地区均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为主, 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相当薄弱, 现代化水平不高。而从东、西部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来看, 东、西部地区的投资收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就2006年的资料建立动态规划模型并加以分析。
根据东、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xi和生产总值yi的有关数据以及数据点的分布情况, 选择曲线y=aebx与之拟合。利用线性变换可得y'=a'+bx, 其中y'=lny, a'=lna。再利用公式undefined。就可以得出x与y之间的关系。
设东部地区固定资产在第i (i=1, 2, 3) 个产业的投资为xi, 生产总值为gi (xi) 可得函数关系如下:
为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c时, 应如何分配投资数额才能时国内生产总值最大。
求x1, x2, x3, 使
且满足约束。把问题划分为3个阶段, 每个阶段只决定对一个产业应投资的金额, 决策变量为xk (k=1, 2, 3) 。令状态变量sk+1表示可用于第1到第k个产业投资的金额, 则有:
s4=c, s3=s4-x3, s2=s3-x2, s1=s2-x1
即状态转移方程为:sk=sk+1-xk
令最优指标函数
求解此动态规划方程可得最优解x*1=0.x*2=0, x*3=c
最大值为maxz=0.14+736.58e0.000671925c
设西部地区固定资产在第i (i=4, 5, 6) 个产业的投资为xi, 生产总值为gi (xi) 可得函数关系如下:
为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c时, 应如何分配投资数额才能时国内生产总值最大。
从模型的解来看, 当投资额为c时, 若东部地区将资金全部投资于第三产业将获得最大收益。而西部地区将资金全部投资于第一产业将获得最大收益, 并且东部地区的收益大于西部地区的收益。由此可以看出东、西部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 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并且继续呈上升趋势, 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最庞大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就业在发达国家持续上升, 尤其是在二战之后, 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说明发达国家工业化已趋于成熟, 并开始迈进所谓“后工业化社会”。我国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快于西部地区, 但是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 我国第三产业相对滞后, 第三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较低, 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而且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比较低。与我国第一、二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的纵向比较,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自1978年到1997年, 20年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 无论是上升还是波动变化趋势都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20年间, 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可见, 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之中, 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西部地区要跟上全国调整的步伐,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而从动态规划模型结果分析来看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远低于东部地区, 同时从投入资金的效益来看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投资收益也低于东部地区, 这与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组织管理、思想观念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更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为标志, 即所谓工业化阶段;第三个阶段以资本和劳动力大量涌入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特征, 即现代化阶段。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任务, 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 保证社会安定。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又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现在一年的犯罪率高于建国后十年的犯罪率, 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结构, 使三个产业的布局更为合理, 才能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使全国经济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协调。特别是西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投资收益远低于东部地区。就东、西部地区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有关数据建立动态规划模型, 并进行了分析, 提出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使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只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赶上东部地区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才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动态规划,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彭连清.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J].经济纵横, 2007 (6) .
[2]龚飞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结构调整有什么重要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12) .